如何讀懂逍遙遊?

高中古文莊子的《逍遙遊》,原文背得滾瓜爛熟,各種翻譯也看了好多。就是不理解莊子這老頭想說什麼,全文找不到邏輯。他是如何論證的?


《逍遙遊》是《莊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可作為《莊子》一書的代表,但很多同學看了許多遍也沒看懂,因此我來按照我的理解翻譯一下,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啟發:


《逍遙遊》討論了兩個問題:其一,不同個體間的差異有多大?其二,在每個個體都不盡相同的背景下,應該如何生活?

鯤、鵬之為物,在人看來,是奇怪的,豈有如此大的魚,又有如此強的鳥呢?然而鯤之所以那麼大,是理應它這麼大;鵬之所以要以九萬里而南,也是它理應往南冥飛。

「北冥」者,巨海,在這樣的海里,理應長出鯤這樣的魚,並非鯤要長這麼大。

「南冥」者,與北冥為兩極,鵬之飛,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以這樣的勢頭,要飛,必然是飛到南冥去,非鵬好遠而然。

所以不同的個體間差異巨大,全是自然而然的;不同的個體,要做的事情大不相同,也都是自然而然的。個體差異既大,所見識的亦不同,站在地上的看天,覺得其遠無可至極,飛在天上的看地,也作如是觀,兩者豈有高下之分?

所以蓬蒿間的二蟲沒辦法理解鵬,以二者差異巨大。其他的個體就能相互理解了嗎?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蓬蒿間的二蟲不可以笑話鵬,鵬當然也不可以笑話蓬蒿間的二蟲。宋榮子定乎內外之分,辯護榮辱之境,不可謂不善,卻去笑話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的人,他真的比那些人高明嗎?他去笑話他們,正犯了自信能夠理解其他個體的錯。

個體間是無法相互理解的,知道了這一點,就不必分什麼你我了。我既然對你一無所知,我眼中的你是什麼?絕不會是真實的你。若是,則我眼中的你只是我所理解的你。於是我眼中的你亦是我自己拼湊出來的,你亦是我,還要分什麼你我呢?是故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是不屑於治理天下嗎?是個體間不同,該做的事情也不同。堯是個善治天下的人,「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許由既然不是個生來治天下的人,便不該去治理天下,於是說鷦鷯在樹林里,擇一根樹枝就足夠歇息了。意思是,做別人的事情,就像占別人的樹枝。

堯雖然是個善治天下的人,還搞不懂這道理,待他明白了這道理,便「窅然喪其天下焉」。喪其天下並非拋下天下不管了,是他以前看天下,猶以天下為你,以自己為我,故以為自己有天下。如今他明白了天下非外物,無所謂有與沒有,所以「窅然喪其天下焉」。

《逍遙遊》此篇,前文儘是講虛,到最後兩段,才是講實處。這篇文章其實是一篇辯文,記的是莊子與惠子的一場辯論。

惠子以為大瓠之種無用,莊子以為可以將它做成大樽。這一段可以對應前文之二蟲之不知鵬,是說惠子不理解大瓠之種,就像蓬蒿中的二蟲一般笑話它。

惠子以為莊子之言大而無當,莊子以為沒有無當之物。這一段可以對應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治理天下,能說明他比堯差嗎?惠子就是這麼看待莊子的,認為他的言語無用,和他比差遠了。莊子的話卻如木質低劣的大樹,雖然沒辦法砍去做匠材,自然有它用武的地方,「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卧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普通人,一般的工農兵知子弟,讀不懂是很正常的。理解這些東西關鍵還是靠人生閱歷和視野。

如果,你曾經位居高位,很高的位,鯤鵬展翅九萬里,但現在已經退了。那麼,就很有必要讀一讀逍遙遊。莊子是很聰明的人,他比孔子要聰明得多。孔子只能解決人青壯年時期的困惑,比如你要實幹呀,你不要考慮禍福呀,你不要趨利避害呀等等,害得很多人,比如林則徐之類的,白白辛苦一輩子,到頭來全部變零。

莊子呢,早就看透了。所以他說,你不要瞎折騰,你要想不被斬草除根,最好什麼用處也沒有。不要總想著發揮餘熱,也不要到處演講。如果,你在該沒用的時候沒用,那可是可以多活很久的。

但是,有些人就不喜歡莊子的言論,現在被搞得窮途末路,孤家寡人,全靠知乎年輕人無私的奉獻才苟延殘喘,實在是上了和林則徐一樣的當。

所以,我今天以一個老大哥的身份,警告大家,不要寫太多有用的答案,大家應學輪子哥,可得永年。


《逍遙遊》的邏輯是這樣的:

從前有個東西(或者人)很牛逼→但他有憑藉→所以他不夠逍遙→從前有個東西(或者人)更牛逼→但他也有憑藉→所以他也不夠逍遙→……→……→……→結論:什麼才是真正的逍遙

什麼是逍遙呢?莊周他老人家認為,思想有多遠就能走多遠才算逍遙。

孫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算個屌,我一閉眼思緒就飛出外太空了。

這就是《逍遙遊》的字面意思,至於更深層的意思,那就是《逍遙遊》的隱喻了。

道家思想一字概曰:無,什麼是「無」呢?「無」就是虛無,不存在。莊周認為的逍遙就是一種「無」,無憑無靠,無近無遠,把這個世界看作是一種虛無的精神世界。

這麼說好像有點玄乎了,其實莊周也不是搞牛鬼蛇神超能力那一套,他更想說的就是道家思想的精髓:qnm的束縛。

沒有法制、沒有禮儀、沒有道德、沒有倫理,讓這個社會按照它本來的樣子去運作,而不添加任何行為的干擾。

儒家的理想社會是通過道德和禮儀維繫社會秩序;法家的理想社會則是通過刑法約束維繫社會秩序;墨家則是通過人們的客觀情感維繫社會秩序。唯有道家不同。

道家說:這個社會還沒有人類時就已經有秩序,你們一群傻逼來破壞了秩序,還以為是在維繫它。

這個社會原本就不需要道德、倫理、法制、禮儀等等框架,甚至不需要感情。

正如老子所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第一次讀《逍遙遊》,我連翻譯也都不懂。

你游就游,逍遙就逍遙,為啥要扯什麼野馬、塵埃?天空是啥顏色,和你造作快活有毛關係?整天東拉西扯,根本看不出莊子想表達啥。

後來過了大學,認真讀過幾次,才稍微有點感觸。

不同版本的分段情況可能各有不同,但關係都不太大。莊子在寫的時候雖然沒分段,但是他的思路還是很清晰的。我就從結構來說說這篇文章是的論證結構吧。

這篇文章可以分成4個部分。(這裡我用百度百科的分段版本,方便大家查閱)

第一部分:1-3段

一上來,莊子就給我們說:鵬是一隻大鳥。那它有多大呢?

先看背,再看翅膀。這是我們判斷一隻鳥的大小的重要標準。從視覺上,鵬之大,已經超越了我們感官所能認知的範圍。

古人寫人有一個傳統,光寫外貌不夠,這太俗,還得寫他的精神追求。所以,莊子又說了:這鳥有個追求,那就是要飛到南冥這個天池。

接著,莊子說到鵬的能力有多厲害。大鵬一揮動翅膀,是呼風喚雨級別的。這裡,莊子對比了一下鵬製造的旋風和生物以息相吹的風。結論是:鵬能夠憑自己的能力造風;而塵埃、霧氣的飛揚是被動的,要倚靠某個外物的力量。通過這番對比,鵬的大氣派就凸顯出來了。

至此,我們知道了鵬有龐大的身軀,非凡的志向,強大的能力。

這時,莊子突然問一句:天之蒼蒼,其正色邪?他轉換了感受的視角,從旁觀大鵬和萬物,到引導讀者抬頭看天。他叩問一句:天空本來的顏色是什麼呢?

我們和天空隔得這麼遠,眼見所得和實物之間,一定有所出入。天空和大地,大鵬之風和塵埃之間,不能相互理解,是因為立場不同。這就好比王思聰和犀利哥之間的差異。

其實,這段話出現得並不突兀。

莊子開篇,講的是一個讀者認知範圍之外的事物。要理解起來,只能靠想像。況且,莊子在第二段也說了:「《齊諧》者,志怪者也。」意思就是:我給你講個你從未聽聞的東西,這聽起來可能有點奇怪,但是你不妨聽我講下去。

讀完前兩段,讀者看到大鵬翼若垂雲,擊水千里,造風萬里,多少會覺得很玄乎,覺得這只是莊子的白日夢而已,也不會相信世間真有大鵬。

所以,莊子就用天之蒼蒼說:「那是因為你不能站在鵬的處境思考,所以你才不信。」

為了消除讀者對大鵬的質疑,接下來,莊子就開始論證:為什麼鵬有以上種種非凡能力。

在這裡,莊子以水能載舟的經驗來比擬

按莊子的邏輯,鵬的飛翔本領之所以如此非凡,是因為它能到達九萬里的高空。這段話的意思是,當你到達了足夠高的境界,你才能駕馭一定難度的事物,擁有與之相匹配的能力,然後才會有更高的志向。

至此,莊子講了兩件事:
一、鵬之大,在於體格,在於志向,在於能力。
二、大鵬之所以非凡,是因為它的境界高。

第二部分:4-6段

既然境界有高低,那不同境界的事物,在各自的壁壘之內,很難相互理解。

所以,莊子就講了,蜩和學鳩嘲笑大鵬是有原因的。它們不是一個水平的,不能相互理解也很正常。

低境界的事物,所追求大幸福,不過是高境界的小能力,這是很悲哀的事情。

比如說小鳥只想著果腹,從未想過自己的生活圈以外的世界。人類所瞻仰的高壽,不過只是宇宙的瞬間。

我們眼前的羈絆,或者頭頂的明星,在圍城之外,不足為道。這裡聯想起了一幅很火的漫畫,意思也大致如此。

圖侵刪

至此,莊子由大鵬的高境界講到低境界的可悲之處——低境界所追求的大,都是放在自己壁壘之內說的。殊不知大象無形,這些在絕對的大面前,微不足道。

第三部分:7-9段

以上六段,莊子主要在講大鵬、學鳩這些非人生物的事情。這和他的自然觀有關係。經過大年小年的過渡,莊子把筆墨挪到了人類社會

那麼人的局限在哪裡呢?他們所追求的幸福的標準,掌控在別人手裡。當有人說,位列高官是成功,當他受萬人敬仰之時,露出了成功的笑容。

莊子說,這種追求只是小確幸,壁壘之內的成功而已。真正的高境界應該是怎樣的?

突破這些限制,達到無所畏懼的境界,才能遊刃有餘,不被外物束縛。這跟馬雲說不在乎錢是一個道理。

接著莊子舉了個例子,堯和許由都是高境界的人,他們能有治理國家的本領,但不被名利束縛,超越了在這個位置之內的限制。這和大鵬御風而行有得一拼。

接著,莊子講到,境界低之人,除了追求小以外,認識還短淺。肩吾不相信藐姑射山神超凡脫俗,就是低境界的表現。

至於宋人賣帽子的故事,是因為南越之地在當時被是為蠻荒之地。南越人不懂禮儀,自然不買帽子。這和肩吾一個境界。

至此,莊子討論了人類社會的低境界。一是追求小確幸,為功名賣命,二是認識短淺,不理解高境界。

第四部分:10-11段

莊子在前面講了很久,小境界如何不行。那凡人想要超越自我,要怎麼追求大境界才行呢?

接下來,莊子講了無用之用,是為大用。比如說,不龜手之葯,看似藐小,卻幫助吳國打了勝仗。比如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至於大瓠、大樹,別人想的是怎樣換取實用價值;莊子就想飄零於江湖之上,安寢於廣莫之野。這樣,他和追求使用價值的商人不同,跨越了利益的追求,才真正地擁有了大瓠、大樹。這也就是莊子前面所說的不為物所困,才是大鵬馭九萬里之風而飛的高境界。

至此,莊子講到了高境界為何物,也就是突破壁壘,現實利益追求,才能真正把握萬物。

最後再總結一下這篇文章的結構: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兩個東西。

一、大鵬之大是什麼?就是一種高境界。那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簡單來說,凡人要突破自己的壁壘,別老想著追求人世的功名利祿,你的幸福不在此。這樣,你只會被它們束縛。

二、為什麼凡人不能理解大鵬?因為境界有高低,彼此之間存在溝通障礙很正常。

莊子也曾經做過一段時間的小官,但心志並不在於仕途,所以很快就辭官了。楚王讓他做令尹,他都一笑置之。莊子心中的返璞歸真,正是這種大境界。

對於你我來說,就算知道了莊子這些話,但要做到真正放下,又談何容易?


無論是看書還是看文章,都要先抓住其中心思想,這樣在大方向上才不會理解錯。

逍遙遊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逍遙,說的是人的思想和感知的辨正關係。但逍遙不只是說身體的逍遙,還包括思想和認識的逍遙。

有人說,人的思想是最自由的,可以不受任何束縛而無限地遐想,可以無邊無際,無窮無盡地想。這樣的認識是錯誤的。

人的思想,即使不受統治階級的束縛,也會受到自身所見所聞的束縛。尤其是普通人的思想更不會超過自己的感知範圍。對此,莊子用小鳥、朝菌、螻蛄、瞎子、聾子等進行比喻,在《秋水》里又用夏蟲、井蛙等進行比喻。

(夏蟲再怎麼任意遐想都不可能想到世界上有冰這種東西。你要對夏蟲說水一冷了就要結冰,它一定得哈哈大笑。下士聞道大笑之。對於庸人,給他們講道理是講不通的,他們只信眼睛,只能拿事實給他們看他們才信。歷來都是不見棺材不掉淚,不撞南牆不回頭。)

我再來舉幾個例子。人類自誕生於世界上,幾十萬年一直都看到物體都朝下落,水往下流,石頭往下滾,所以人類就認為下落是物體天生的本性。而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後,他就認為人類的這種認識是錯誤的,他認為下落不是物體天生的本性,而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的結果,當在太空不受引力的時候,物體就不會下落了。前後一對比,我們才知道以前人類的那個認識是因為人類一直生活在引力場里,沒能突破引力場的束縛,人類的所見都是引力作用的結果,人類的思想沒能突破人類感知的範圍。

人類一直生活在私有制里,所見所聞的經濟活動都是私有制下的經濟活動,人類在經濟方面的思想也不會超過自己的所見所聞,所以人類就會認為自私是人的本性,只有賺錢才能發展經濟。那麼到了公有制里人類還像不像現在這麼自私呢,發展經濟還要不要賺錢呢?馬克思是經濟學界的牛頓,他告訴了人類一個石破天驚,匪夷所思的答案。

一個北方人到了南方,看到家家都沒有火炕,就覺得很奇怪,就問:「你們都沒有火炕,到冬天不都得凍死?」

上面幾個例子都說明了人的思想和認識都天然會受到感知的束縛而不自知。

那麼怎麼才能使思想突破感知的束縛而逍遙遊於宇宙呢?

很難,需要超級智慧,非聖人而不行。但是聖人也不是天生就無所不知的,這就需要身體的逍遙遊,多見博聞。

大鵬振翅奮飛九萬里,高瞻遠矚,它看到的世界與井蛙看到的世界不同,所以大鵬的思想也會和井蛙的不同。

然而大鵬被小鳥嘲笑,小鳥說:「它飛那麼高有屁用啊?找挨累。你們看我,在草木之間自由穿梭,輕鬆自在,不也肚子飽飽的?一天三頓一頓不少。嘿嘿--」

當然,周遊列國,讀遍天下書,翱翔於太空,也不一定就能多見博聞,還和智力有關係。有人天生就一葉障目,不見森林。比方說,天下一百多個私有制市場經濟國家,很多人就只看到美國、日本這幾個,就說私有制市場經濟國家真富啊,咱們要搞私有制市場經濟肯定也能和它們一樣富。而其它大量的非洲諸國、印度這些國家他們根本都看不到,你說他們能得到正確的認識嗎?以前看過一個寓言,忘記是哪裡的了。說的是一個人在大街上看到有人賣黃金,他把黃金拿了就走。警察抓住他問他為什麼偷人,他說他只看到黃金,沒看到旁邊有人。這個寓言說的就是這種人,目光太狹隘,注意力太集中。

思想突破感知的束縛後,就會得到大思想,大認識。那麼這種大思想大認識就超前了,不能當飯吃,不能當錢花,不能解決眼前困境,那麼它有什麼用呢?文章最後和惠子的對話就是說這個問題的。小思想有小用處,大思想有大用處。

共產主義思想也是突破私有制束縛的大思想,它對人類有大用處,能解決大問題。毛澤東用共產主義思想來解決中國的出路問題,然而這個思想太大,不能解決當時紅軍的出路問題,所以他又創造了農村包圍城市的小思想解決當時紅軍的出路問題。


主要問題就是他的思想超前社會太多了,導致論證起來跳躍也太大。
莊子的根本思想就是說,我是一隻大烏龜,那我不要被弄死供起來,讓我自己趴在泥里活著就好;我是一棵樹,那我不要被砍下成為棟樑之材,讓我在田野里自由生長就好;活著雖好,但是如果是死去,也是自然規律,我們要為這種自然規律而歌唱。

反映在政治觀點上可以概述為:無用既大用。我不要大國崛起,我只要生命和自由。

這讓當時的人怎麼聽得懂?

所以莊子要逐步論證。

一、小大之辨。引入境界這個概念:大和小的境界不同,「小」的境界是很可笑的,所以我們要追求大的境界。這一步論證很重要,因為這一步是試圖改變普通人的思維方式,從現實視角轉化為哲學視角。
二、從大的境界到更大的境界。大鵬、列子的境界不是最高,我們要追求最高的境界。
三、定義了「大」,以此論證「大用」強於「小用」。凍瘡膏染布人自己用,是小用,給軍隊大規模用,是「大用」。大用強於小用。
四、證明自由活著就是「大用」。以樹來說,長歪了沒有人去砍,沒有成材,但是活著就比死了強。

遞進關係十分明顯啊。

至於為什麼文章篇幅大部分反覆在談大小之辨……因為普通人就是小蟲小鳥,第一步的論證都聽不懂,說後面的有什麼意義?所以莊子只能停留在那反覆說……


說點自己的理解。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逍遙遊,顧名思義講的是逍遙自由。
大鵬扶搖直上九萬里,在別人眼中何等自由,其實仍舊要憑藉於風;一旦風不在了,便也不再自由了。文中的列子也一樣,仍舊是要御「風」而行的。
然而可悲的是,一切外物都是不穩定的,可能改變的。你如今可以憑藉它,不代表你以後永遠可以利用它,一旦這一天到來,你便不再是狹義上的「自由」的了。所以,只有所有的事情靠自己或永不改變的東西,所有的變化可以由自己掌控,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但更可悲的是,作為凡人,我們會餓,我們會冷,我們不光有衣食溫飽的基本需求,我們更有無窮無盡的慾望,這些讓我們「有所待」,這副肉體凡胎註定了我們永遠不可能「逍遙自由」。
按照莊子的說法,我們只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洞徹天地宇宙的一切規律與奧秘,化身於萬物規則之中,才可以真正的逍遙自由。
所以,我好像理解為什麼仙俠小說中修道者要丟掉肉體凡胎飛升了,這玩意真是是太特喵的費事了呀~


抖一個機靈
不能像《大魚海棠》那樣解讀運用


首先高中課本里的《逍遙遊》是節選。

再一個,高中並沒有講過莊子三言(寓言,卮言,重言)的概念。

比如重言,高中時我對於文中不斷出現的對於北冥有魚的描寫就很懵,其實這就是莊子的重言的技巧,就是重複的引用強調:先說北冥有這麼一條魚,特別特別大,你若不信,《齊諧》這本書里說了。這鳥這麼大,飛那麼高,其實看到的和我們地上的人也是一樣的,如果你還不相信,後麵湯之問棘也說了。

至於為什麼提到小鳥,以及對其的鄙夷,就是小大之辯嘛,我的理解是,莊子是有把自己比作大鵬的,雖說飛那麼高看的還是一樣,但是我有宏願,不是你們幾個地上跳跳就好的蟲子能理解的。


讀懂逍遙遊很簡單。
稍有常識或稍動腦筋即可。
具體解釋懶得打字了。因為看得懂原文的(如果是語言問題很簡單,哪怕是一半古漢語字典都足以解決翻譯問題),自然不需要解釋。看不懂的,我個人不建議強行灌輸,就好像我不建議在蝴蝶破繭的時候去幫它剪掉繭一樣。


沒什麼好看的,整個先秦所有文學除了墨子和韓非,沒一個是有邏輯的。欣賞莊子的文風和想像力,精神內核就別管了。


逍遙遊的文眼在於「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十二個字。


我猜莊子還有一層意思是:
人啊,你要想活得牛逼誰都不要想依靠,靠不住的。沿著這個思路往下吹,一發而不可收拾,越吹越大,越吹越逗了。


我也很喜歡逍遙遊。
可是啊……我覺得吧……這個中心思想吧……理解為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比較靠譜兒……

你看到了自己想要的就好咯~


莊子其實就是想說:我也不是謙虛,在座的各位都是辣雞。


莊子的逍遙意思是不理解我不知我就是大鳥,理解我就知道我鳥大的快樂了


建議先去看一下各家註解,聖人之道確實有點難懂,我所理解的就是逍遙無所待,有待皆非逍遙。不管是大鵬的待風,還是斥鴳的數仞而下,都有局限性。包括宋榮子和列子都是一樣,所以逍遙遊里又說聖人至人神人之道。就是要從心裡破除這種局限性,從無的狀態達到神凝,自然能乘天地之正而游無窮。在規則裡面想逍遙只能利用規則,如果失去機會只能等待下次的機會了,所以想要逍遙只能先去除外在的地位,再忘掉形骸的束縛,以其神凝,再去合天地之正,而御六氣。


無用之用

是為大用

用不同對立的存在事情和不同角度,辨析,理解,感受

最近重溫下逍遙遊,一部份是因為有人不善意地在學習陳氏太極拳下寫智商稅這種攻擊喚起的反應;一部份是感受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差異,有些人要講君君臣臣獲得好處,有些人就想逍遙遊。


《逍遙遊》的主題是關於逍遙的討論。

「逍遙」可以解釋為超脫、自由。
莊周認為人可以獲得有限制、更高層次的逍遙。


要是不專門研究先秦思想史,讀老莊就當個散文看看,研究研究文筆,琢磨琢磨修辭,這就足夠。其所謂境界,也就那麼回事,跟喜歡用無量大數唬人的阿三套路差不多,也是拿著常識往極端方向瞎推,能吹多大吹多大。

話好說,事難做。逍遙需要以足夠高的姿勢水平為依託。這光靠莊周個人的美好願望和想像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許多代人不懈地努力,也就是所謂歷史的進程。

知道會有人說我自不量力褒貶先賢,下圖是乾貨:

這算不上欺負古人,理解上圖用不著什麼現代知識。相濡以沫的時候您但凡找個窄一點的泥坑,稍微吐點口水就能飄起來,就差這麼一點兒,真遺憾。

十幾年前,我見過這樣一個腦筋急轉彎:

「小明去跳水,水池是滿的,為何撞死了?」

「因為一個超級大胖子剛上岸。」

這就是無名英雄的小智慧。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


論證是什麼東西?
讀逍遙遊,首先你得逍遙,才能起飛。
重要的不是莊子想表達什麼,重要的是你的心境,要邏輯建議題主讀道德經。


推薦閱讀:

如何理清春秋戰國的歷史?
春秋戰國時代有哪些啼笑皆非刷新三觀的事?
吳王夫差為什麼在佔有絕對優勢下不一舉消滅越國?
為什麼春秋時大國間的戰爭還是爭霸戰爭為主,到了戰國就轉向更殘酷的滅國統一戰爭?
為什麼先秦諸子講故事喜歡埋汰宋國人?

TAG:文言文 | 傳統文化 | 春秋戰國(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