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清春秋戰國的歷史?


謝邀。
(多圖)

那時,周幽王正在和他的女朋友褒姒愉快地玩耍。
太雞巴忙了。
於是朝政全權交給了用虢石父,虢石父這貨,不僅貪,而且奸,民不聊生的。而周幽王呢,他那麼愛褒姒,就想著把正室給廢了,連正室生養的兒子太子宜臼也給廢了。好立褒姒為王后,立褒姒的兒子為太子。
此舉把申侯氣炸了。
因為申侯是申後的爹。

申侯連同繒國和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點燃烽火求救。

申侯連同繒國和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點燃烽火求救。

申侯連同繒國和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點燃烽火求救。
可惜都不來,為啥呢?
因為他以前玩兒過這麼一出,史稱烽火戲諸侯。
他這回又玩兒,這叫狼來了,所以都不信,誰信誰傻逼。

於是,申侯引來的聯軍在驪山下幹掉了周幽王,申侯等人擁立自己的外孫宜臼即位,這就是周平王。
周平王接管的鎬京是一個爛攤子,東西被搶光了,宮殿被燒乾凈了,還有犬戎時不時過來給他請安,問問他需不需要什麼非人道主義幫助。
周平王不吭聲,他不吭聲,不代表諸侯不吭聲。諸侯對周王室是有感情的,這種感情不是酒桌上吹牛逼吹出來的,而是有血緣關係的感情。

周王朝一開始分封諸侯的時候,主要是黃帝後裔的姬姓和炎帝後裔的姜姓(中國最古老的姓氏起源是怎樣的? - 豆子的回答),此外還有各功臣的分封,管賬的,養馬的,打仗的,薅草的,修屋的,治水的,總之有功勛的,基本都給了一塊地。
諸侯姓氏:

很多。

很多。

很多。
太多了。
犬戎的慰問和權臣的死魚眼讓周平王感覺蛋疼了,當時鎬京已經被虐成這樣:

平王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

平王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

平王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

遷都吧。
於是,公元前770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衛護下,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洛陽),建立了東周王朝。

其實主要是為了躲犬戎。

其實主要是為了躲犬戎。

其實主要是為了躲犬戎。
犬戎殺人太狠了,諸侯都不怎麼敢惹他們。也只有秦國敢和犬戎撕,因為秦國一開始就是替周王朝養馬的,俗稱弼馬溫。
很彪。
老嬴養馬,世代流傳,到周幽王懵逼的時候,秦國還在兢兢業業地養馬,兢兢業業地勤王,護送周平王東遷,等周王東遷後,秦國就負責起了維護西疆和平的任務,任務完成得不錯。因此,周平王封秦為諸侯,在秦襄公光榮的領導下,秦國終於正式地位列諸侯了。和秦襄公一起干仗的,還有位於山西的晉國,位於山東的齊、魯,位於湖北的楚國,位於北京與河北北部的燕國,以及稍後於長江下游崛起的吳、越等國,他們吞併小國,茁壯成長。

稱霸春秋,揚名立萬的,先後有五位:

稱霸春秋,揚名立萬的,先後有五位:

稱霸春秋,揚名立萬的,先後有五位:

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一說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好。
相對來說,春秋的情況比較平穩。從春秋到戰國,情況就大變了,而春秋和戰國的分割點,一般認為是三家分晉。

何謂三家分晉呢?
這跟多家分周差不多,晉國是個大國,後來大臣各自都有自己的勢力和地盤,於是形成了六家大夫相互撕逼的盛景。其中智家掌柜的的智商,實際上跟他這個姓是有差距的。
人家不願意,他還非逼著魏、韓兩家一起攻打趙國。最後被魏、韓倒戈,反而被滅了。
趙、魏、韓三家於是分了晉國的國土,被周威烈王封了侯。

與此同時,齊國內鬥之後,也被田氏取代。

與此同時,齊國內鬥之後,也被田氏取代。

與此同時,齊國內鬥之後,也被田氏取代。
史稱田氏代齊。各國欺壓小國是很正常的,因為想吃肉就得擴張。想擴張就得掐架,想掐架就得變強,想變強就得變法。
於是有了魏文侯李悝變法、楚悼王吳起變法、秦孝公商鞅變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等等等等。這主要是為了強國,因為這段時期大家都想著吞併,所以一邊振興祖國經濟和政治一邊參與群毆也是很有必要的。

據統計,從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

東周前半段的二百多年,因為魯國的孔子修訂了史書《春秋》,所以後世就管它叫春秋。東周后半段的二百多年,因為一直打仗,則被稱作戰國。

趙國因為在北方,靠著胡人,胡服騎射強國。

趙國因為在北方,靠著胡人,胡服騎射強國。

趙國因為在北方,靠著胡人,胡服騎射強國。
魏國呢,好不容易這麼強大,卻遭遇了秦國的吞併,秦國先吃了魏國北部。於是現在的情況是,魏國東邊靠著齊國,西邊靠著秦國,於是兩下都揍它。
秦國則攻滅了巴蜀,胃口相當大。
至於說東周自己的土地,也就還剩下一丁點,對於王室的衰微,大家也是心照不宣,表面效忠於周王朝。各國並不待見秦國。
因為他是養馬的,很野。
養馬的野人怎麼能跟炎黃的後裔一起享受生活呢?
諸國排斥秦國。

但秦國太強了,還一直攻打魏國,於是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五國合力攻秦。
秦國被打懵了,答應歸還之前佔領的原本屬於趙國和魏國的土地。和秦國一樣屬於超級大國的齊國,一直很較勁。在之後齊國居然把宋國給滅了,大家很害怕。於是秦國決定他當老大,大家合夥打齊國。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樂毅為將,合燕、秦、韓、趙、魏五國攻齊,攻入齊都臨淄,佔領齊國長達五年。

五年後,齊國大將田單組織反撲,收復失地。
當時齊國的情況是這樣的:

顯然已經無力跟秦國爭霸。

顯然已經無力跟秦國爭霸。

顯然已經無力跟秦國爭霸。

秦國蹚開了齊國,鎮壓了楚國。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率軍幹掉了楚國都城鄢郢,楚國遷都到了陳,秦國又奪下了巫郡和黔中,楚國又遷都到了壽春。
惹不起啊。
躲得起。
躲來躲去,躲不過秦國的鐵騎。

顯然已經無力跟秦國爭霸。

顯然已經無力跟秦國爭霸。

顯然已經無力跟秦國爭霸。

然後秦國這就要跟趙國干。
大戰於長平。
這一仗,秦國大將白起坑殺趙國四十萬降兵,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所謂的大敗,最多不過如此了吧?
秦國繼續進攻,圍困趙國首都邯鄲長達三年之久。後來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前來救趙,解了邯鄲之圍。
雖然活了下來,但趙國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顯然已經無力跟秦國爭霸。

顯然已經無力跟秦國爭霸。

顯然已經無力跟秦國爭霸。

秦國遭受過挫敗,然而這算什麼呢?
論戰鬥,都不如秦。
戰國,戰國,戰鬥才能強國。
是的,相比較而言,秦國根本沒有遭受什麼重大的打擊。周朝自己還剩下雞屎大小的地盤,還分封了一塊出去,最終形成了東邊的周國和西邊的周國,兩國都被諸侯欺負,不僅被徵兵,還得掏錢。本身就弱,兩國之間還內鬥。末代君王周赧王聽信楚考烈王之言,以天子名義召集六國出兵伐秦,但六國彼此放了鴿子。
周赧王太窮了,總共五千兵馬要去打秦國,沒裝備沒糧食,借錢買的。結果失望而歸,回家以後債主過來要債,跑高台上去躲債。
史稱債台高築。
1、

2、

2、

2、

3、

3、

3、

太可憐了。

太可憐了。

太可憐了。
顯然已經無力跟秦國爭霸。

公元前256年,秦破洛邑,西周公(西邊的周國)降,次年,周赧王崩。
前249年,秦滅東周公國,東周(東邊的周國)滅亡。

注意,周朝滅亡一般是從正統的周赧王死算起的(公元前256年),到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統共35年的這段,依然為戰國時期。

前247年,嬴政即位了。
他十三歲。
他消滅了大屌嫪毐和疑似親爹呂不韋,任用李斯和尉繚等人,國家文武齊進。制定戰略,基本上確定了先幹掉韓、趙,然後再往東推進的策略。即,溫柔對待齊國和燕國,擱置楚國和魏國,先把韓、趙兩國消滅了再說。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是這樣的:

首先由間諜挑起燕國和趙國的矛盾,於是燕國和趙國扭打在一起。

秦國:咦?怎麼打起來了?

秦國:咦?怎麼打起來了?

秦國:咦?怎麼打起來了?
就去責問趙國:

當時的情況是很溫馨的,秦國慰問演出,參與者幾十萬,跑到趙國,真刀真槍地干。秦國這種幫助弱小,交給國家的良好品德,讓燕國十分感動。

當時的情況是很溫馨的,秦國慰問演出,參與者幾十萬,跑到趙國,真刀真槍地干。秦國這種幫助弱小,交給國家的良好品德,讓燕國十分感動。

當時的情況是很溫馨的,秦國慰問演出,參與者幾十萬,跑到趙國,真刀真槍地干。秦國這種幫助弱小,交給國家的良好品德,讓燕國十分感動。

與此同時,一直跪舔秦國的韓國雖然表示願意聽話,但秦國並沒有理他那一套,依然派兵幹掉了韓國。
韓國最先滅亡。

於是開始集中精力攻打趙國,但趙國有個將軍李牧讓秦軍很頭疼。三次大舉進攻都被李牧化解,結果十分凄慘。但趙國經歷過創傷,兵力有限,想去搬救兵,被秦國看穿,於是派出間諜,離間齊國和趙國。
剛好,趙國發生了特大旱災。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同時,派出間諜,讓趙國奸臣狀告李牧謀反。

同時,派出間諜,讓趙國奸臣狀告李牧謀反。

同時,派出間諜,讓趙國奸臣狀告李牧謀反。
間諜的心理學學得很棒,而且很懂各國國君的內心,當然當時最怕的是列強侵略,但同時也怕大將謀反,之前不是沒有過這種事。
所以結果是成功的,李牧被殺了。
於是秦軍來了。
慰問演出。
趙王主動開城投降。
趙國滅亡。

接下來秦國把矛頭對準了楚國。
但中間有個魏國在那裡橫著,太煩人了,還是先把魏國幹掉吧!

秦軍大將王賁認為,大梁城垣堅固,短期內難以有啥成果,於是引大溝之水沖灌大梁,經三月,城垣崩塌。

秦軍大將王賁認為,大梁城垣堅固,短期內難以有啥成果,於是引大溝之水沖灌大梁,經三月,城垣崩塌。

秦軍大將王賁認為,大梁城垣堅固,短期內難以有啥成果,於是引大溝之水沖灌大梁,經三月,城垣崩塌。

魏國滅亡。

魏國滅亡。

魏國滅亡。

秦國幫燕國滅了趙國,不時對燕國表示親切慰問。
燕國危亡。
於是燕太子丹謀划了一場刺殺行動,讓荊軻前去行刺秦王。
失敗了。
秦國很生氣,他angry。
他問燕國:你他媽嗑藥了么?
燕王很害怕,求饒命,並獻上太子丹的頭。
秦國笑了笑,把燕國捅死了。

與此同時,秦對楚用兵。
出戰一開始很差勁,主要是因為大將李信是個二逼,很愣,但愣並不能解決問題,愣也並沒有什麼卵用。
李信自己都差點兒死球,多虧蒙恬相救才撿回一條命。
於是秦王知道,還是得重用老將王翦。
在王翦的指揮下,秦軍與楚軍大戰,斬殺楚國大將項燕,直取楚國首都壽春,楚王負芻被俘,楚國滅亡。

最後,輪到齊國了。
幾時年來,齊國因為與秦國隔著其他國家,政局相當麻木。
的確有點兒醉生夢死。
眼見其他國家都滅亡了,齊國決定賄賂秦國。但都到這節骨眼兒上了,賄賂是沒用的,只要把你滅了,還愁你手裡的不是我的么?
秦國已經強大成那個樣子了,齊國毫無還手之力。
公元前221年,大將王賁直入臨淄,齊國竟無應戰之兵,瞬間滅亡。齊王被送到野外,活活給餓死了。
也是在這一年,秦國一統天下。

嬴政稱帝,是為秦始皇。

有的同學說衛國。
好吧。
說說衛國。
三家分晉後世魏國附庸國,在征伐中最終只剩下濮陽一城,因為不夠格稱公,降級為侯。公元前252年,衛懷君去魏國吃席,被魏安釐王殺害,並滅衛,衛國就已經亡了一次了。魏國安排自己的女婿當衛君,這就是衛元君。
公元前241年,秦取濮陽,廢了衛元君,然後把他給給剁了。立衛國公室後裔衛君角當國君,但還是把他遷到了野王。有分析認為這是秦始皇為了感謝衛鞅(就是商鞅)所以才這麼乾的,以表深情。
也就是說,從前241年開始,衛國國土其實只有野王一縣,而且君長大人其實是個沒實權的副縣長,日子過得怎麼樣不知道,但肯定比周赧王好多了。
到秦二世公元前209年,才突然想起還有個衛國國君,下了個文件,把衛君角廢為庶人。這跟什麼隱忍能多活幾年沒多大關係,除非你弱得跟沒有似的才有可能被忽略,有朝一日被想起來,隨便也能捏死你。

========================
相關閱讀:
怎樣理清魏晉南北朝那段的歷史? - 豆子的回答
如何理清五代十國的歷史? - 豆子的回答
二戰時期,穆斯林國家都在做什麼? - 豆子的回答
歐洲中世紀史的脈絡或結構圖是怎麼樣的? - 豆子的回答
========================


補充,謝謝支持,終於在1月2日更新完了。長文預警,也是最近聽說國內好多人看那個羋月傳,所以開始有人對戰國歷史感興趣了,所以就寫一下。
..........................................................................................................................................................
大家新年快樂!真的謝謝,尤其是從我幾個月前第一個回答就支持我的朋友,我也沒有想到無意中在短時間就獲得了這麼多的贊同,也是有你們我才能抽出時間一直寫下去,所以也一直以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希望能給大家看起來更舒服的答案。
感謝大家,因為有你們。小安同學在島國發來祝福。
...........................................................................................................................................................
還是說的歡脫一點吧。
眾所周知春秋戰國只不過是「東周」的的兩個階段,所以說春秋戰國,還是要大致說一下東周的。
熬夜答題,若有疏忽,還請包涵。前面講的是前期演變,比較熟悉的可以直接跳到春秋。
可以說我們現在能確定的中國最早具有「國家政權」這種性質的時代,無非是3000多年前的商。
那麼商之前是什麼樣子呢,了解這個對於春秋戰國的各國特性還是很有幫助的。

圖 我們可以看出,我們現在的中國雖然大,但是真正的「平原」無非也就是上面標了顏色的那幾片(山東丘陵除外),其他地方全部都是山區。(請勿轉用)

平原也是個雙刃劍,平原大多是河流攜帶泥沙沖積而成,可以說在末次冰期結束後洪水泛濫的階段,往往高原山地才是更適合生存的地方,但是隨著洪水穩定,平原逐漸變成了適合農耕的地區,所以造成了「古羌人(O3)」的大分裂,這也就是上圖的「西羌」「東羌」,西羌是繼續留在高原的游牧民,而東羌是生活在平原邊緣的農耕民(如上面綠色的「渭河谷地」)。
西羌就是現在藏族納西族等諸羌的祖先,而東羌就是後來所謂的漢族,可以說在那個時代,我們的語言都差不多。

三苗(O2),百越(O1)則算是羌人的「表親」(父系基因都是O,只不過分裂時間不一樣),三苗生活在長江中游平原(湖北湖南一帶),百越生活在長江下游平原(浙江江蘇一帶)。而山東丘陵一帶的東夷(C,O2,O3)是個混合民族,這裡就不拆開講了,反正一直活在幾個民族的夾縫中,但是卻逐漸被周邊民族影響。

中間的就不細說了,隨著洪荒穩定,東羌開始往華北平原去,三苗開始侵犯隸屬東羌的東夷,經過一系列混戰,三苗一部分留在華北平原,剩下的失敗退回南方,東羌地盤擴大,直接把東夷也囊括進去,兩邊就算是合二為一了,算是控制了北方,而最為肥沃的中心呢,就是這個」華北平原南部」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中原」「河南」。而百越一直都很發達,可以說雖然人不多,卻一直扮演著技術輸出的角色。

結果這個東夷被活在夾縫那麼多年,技術那是大大的高級(龍山文化),所以東羌卻反過來被東夷影響了很多,所以這個東羌東夷組成的部落啊,不論怎麼控制,也頂多就是個鬆散的部落聯盟。當然了,這個大部落信仰光明,自稱「夏」,也就是遠古羌語里和「花,華,火」等諧音的一個辭彙,是光明華麗的意思。所以我們也稱東羌是「諸夏」,或者換句話說,「華夏」

以東羌和東夷組成的華夏人雖然還算強大,但是也就一部落聯盟。並且西邊是自己的游牧民親戚「西羌」,南邊還有三苗百越,所以屁股並不安穩。

所以可以看出,我們這個所謂的華夏,西方的國家不知道比我們高到哪裡去了,控制的地方就是陝西中間河南和山東西部那麼一小塊地方,那麼我們是怎麼從這麼小的民族成為了現在這麼大的一個國家的,就不得不說,就是之後講的春秋戰國的功勞,可以說就是這個時代,徹底的改變了我們這個民族的命運。

所以最後華夏的內部政權還從東羌偏移到了東夷族群,也就是我們所說的——
東夷領導的商是個浪漫主義很強的民族,愛經商,愛喝酒,愛旅行(霧),愛祈禱,就是不太愛種地,雖然自己技術很好,戰鬥力也不錯,可是這國家集權性質太弱,部落性質還是挺強,所以等到商的老大「受」 (╯▽╰)和東南邊的百越們打仗的時候,西邊的東羌人終於看到了雪恥的機會了。

這群羌人吧,是羌人中的「姬」部落,其實最早的羌人是個母系氏族,有很多帶有母性標記的「姜、姬、嬴、姒」等姓,後來文字逐漸產生標註了個女字旁,就代表了母系族群的標記,再到了後來父系氏族開始,部族發展兼并發現人太多,所以就出現了更多的姓,比如「斟、羋」等姓,當然了,也有東夷的「」等姓(商就姓)。但是父系氏族的時代,隨著人越來越多,這些標記母系的姓已經不夠用了,我們就從IPV4升級為IPV6,所以父系氏族時代就出現了表示「父系」的——,當然了氏大多也是用地名命名的,你跑到哪裡住,就是什麼氏,後代也是什麼氏。比如「軒轅氏」「高陽氏」「有虞氏」等。所以在姓氏合流之前,一般都說一個人是X姓X氏。比如傳說中的禹就是姒姓夏後氏。當然了,這個禹的姒姓也是被賜的,史書說禹出西羌,也不是空穴來風。所以說這禹這人很有可能不是東羌華夏人,只不過是華夏集團為了制約東夷的一個手段,沒想到最後人家治水成功拿了天下。

話說回來,這群「姬」們算是但是華夏(東羌)的一個大部落,自己被商趕回了老家(陝西)不說,還一直和西羌鬥爭,所以一直都看商這群「神棍」不順眼。這群人和商人也不一樣,是個徹頭徹尾的「農業民族」,他們包裝出來的「神」,全都是什麼三皇啊,后稷啊這些自己的祖先,做的大事也無非就是種地種地,所以種地種出了名堂,他們越來越強大,再加上消化了好多西羌親戚,所以打算打擊商了。

這群人安插了一個同屬於羌人的「姜」姓間諜——尚,也就是我們後來說的姜子牙觀察「商王受」的一舉一動,姜子牙發現商東征,再加上內部受的哥哥微子啟以及比干對受很不滿,他們覺得你既然都受還為什麼要攻啊(霧)。所以這群姬姓周氏的族群,趁人之危滅了強悍的商,還給受起了個名字——紂王。

這場戰爭我們可以稱之為——陝西人大戰山東人(霧)。

當然也就少不了要抹黑紂王,武王「發」贏了之後,不免也要說自己當首領也是按照基本法的,第一次把「夏」這個冷飯炒了回來,他們自稱是繼承了夏的「正統」。
尤其是周也擔心這種悲慘的情況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商人打仗那麼厲害,最後也被自己滅了。這個地方太大太鬆散了,這樣的一個部落林立的地方怎麼才能徹底的控制,東夷,西羌,三苗,百越全都虎視眈眈,所以他們把「農耕民族」的特性發揮到了極致,他們把天下分成了眾多的「國」

  • 注意了這個「國」的含義可和現在不一樣,國的繁體字是「國」,這就是一個人拿著武器保衛城牆的感覺,所以說國無非就是現在「城池」的含義,而每個「國」都統領著若干的「郊」「野」,所以這種「小型集權」的思維正式在這個土地產生,可以說在那個時代,這個是對於這樣大的領土的最好管理模式了。而在農業上,「國」周圍的「郊」是「公田」,是國人所享有的優質田地,而「野」都是是私田,私田質量不高,一般是平民和奴隸耕種,私田的奴隸還必須耕種公田給「國人」奴隸主享用,這就是所謂「井田制」。土地沒有私有制度,完全都屬於最大的「周天子」。

所以說周人用自己的「國「制開啟了「分封」的時代,周分封了成百上千的「國」,自己卻回到了老家,陝西的「關中地區」,而自己就是所在的城池「鎬京」地區也就是所謂「中國」
這個分封一開始起到了特別好的作用,他把自己家人分封到各個地方,保證自己的集權,並且擴張了領土,周的分封很有意思,他基本把比較好的地方都分封給了自己家人,比如華北平原南(河南)的鄭國陳國蔡國,過還把商的遺民分封到了離自己不近不遠最好掌控的地區,比如前面說的紂王的哥哥——微子啟的「宋國」(河南東)。

同時周做了一個決定,他把當時認為「鳥不拉屎」的地方分封給了功臣外姓,比如被驅趕到長江中游(湖北)一帶的「羋」姓華夏人,因為羋姓的熊氏部落幫助周滅商,於是功臣後代羋姓熊繹就被分封給了整個長江中游一帶的大部分地區(湖北湖南),但是這個周王真心是很壞很壞的,因為前面說了,這長江一帶全是三苗啊,周王說那我不管,反正全天下都是我的,我愛怎麼分怎麼分,三苗不服你你可以打他嘛。

所以羋姓以很低的輩分「子爵」被分給了三苗地區,他們沒辦法只能不斷地和三苗爭鬥並互相同化,這也就是——楚國
而同樣是功臣的姜子牙,卻是以「候爵」的身份成為諸侯的,公侯伯子男,這麼一看差了好幾輩啊。姜子牙也被分封到了當時認為很偏遠的地方,山東半島一帶,這個國家就是後來有名的——齊國

當然了,周也怕這麼遠了這些「外人」不好控制,於是又在齊國的北邊分封了「燕國」(北京河北),長江下游的百越地區分封了「吳國」(浙江),熟悉地理的應該知道,這兩個地方可以很大程度的限制齊國和楚國,而這兩個地方的國王,可全都是姬姓的。

所以看似周的算盤打得肥腸的exciting,所以一開始也算平穩,隨後周武王「發」在贏得戰爭之後兩年就掛了,隨後就是自己的弟弟周公旦(不要總叫人家姬旦了)輔佐自己兒子周成王的時代,周成王分封自己的弟弟「虞"唐地,也就是唐國,你說我怎麼沒聽說過唐國啊。

其實一直是山西一帶的一片廣大的區域,包括後來的唐朝,也是因為李淵發家的地方是太原一帶的」唐「地。但是隨著這個唐國越來越厲害,最終進入了2.0版——晉國。這個晉啊,是周易的一個卦象,是個非常炸天的意象,不信你倒過來看,是不是像太陽噴薄而出地平線。現在也有個說法叫「晉級」,當然了,我們現在也管山西叫「晉」,也就是說晉國是一個以山西高原為主要地區的大型諸侯國。

當然了,周成王自然也不會虧待自己的叔叔周公旦,給周公旦的後人封到了山東西部的肥沃地區,也就是——魯國,魯國夾在宋國(微子啟)和齊國(姜子牙)中間,可能本來就是為了制約這兩個異姓諸侯的。

看過封神榜的人應該知道,紂王有個大將軍,對就是被黑出翔的那個「惡來」,這人在小說還是電視劇里都是個一直被姜子牙吊打,被各路神仙開嘲諷的角色。其實這人的姓是——
惡來的後人被轟到了甘肅天水一帶,成了給駕車養馬的,想想也挺慘的,一直到了那個號稱見過西王母的「周穆王」,由於這貨一直在愉快的玩耍,最後徐國造反了都不知道,惡來的重孫子「造父」使了吃奶的力氣駕車,終於讓周穆王及時的趕回了鎬京。

於是造父被封在「趙」地(山西洪洞),給了個子爵,號稱「嬴姓趙氏」,成為贏姓趙氏的始祖,也成為後來趙國的始祖,不過這是後話了。
而造父的侄孫,非子(一個造父一個非子,貴圈真亂,由於養馬養的異常的不錯,周穆王的兒子周孝王覺得這人非常的不錯,於是就很歡脫的也給了個「子爵」的爵位,把甘肅天水一帶的「秦」地分封給了非子,這也就是秦國的由來,所以我們也會說秦國是「嬴姓趙氏」。但是這可不是周人多好心,而是這秦國這地方又能抵抗西羌(別忘了我們那群游牧民親戚),替自己挨刀。同時又離自己很近,更好的被自己統治,簡直棒棒的。

所以從上面看,可以說到了西周,華夏人的「國家」才算有了點雛形。
但是如果說中國古代有10個最缺心眼的昏君暴君,這個後來被孔子標榜的十全十美大仁大義大禮的周朝,獨佔了兩個。——周厲王姬胡,周幽王姬宮湦(sheng)。

  • 姬胡這人可能不有名,但是中國真正進入有確切歷史的紀年「共和元年」,其實就是從他開始的。不過這個「共和」可不是共和,這人可一點都不「民主」,因為橫徵暴斂,兼并土地民眾苦不堪言。結果在周厲王開始高壓控制言論,國人不敢在公開場合議論朝政。人們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談招呼,只用眼色示意一下,然後匆匆地走開,這就是「道路以目」。周厲王得知後十分滿意。對貴族召穆公說:「看我多厲害,再也沒人敢說我了,吼」
  • 但是西周的政權這個時代本來就很有部落遺風,所以百姓可不像後來那麼在乎天子。
  • 所以沒高興幾天,前841年首都就發生了著名的「國人暴動」。(所以啊,幾千年了,人們還是沒變啊)別忘了,這裡面說的「國人」就是城市裡的人的意思,
  • 首都人民非要逮到周厲王殺了,這貨嚇得跑出首都,一直到了山西的彘,再也沒敢回來,後來病死。
  • 最後沒轍,國王都跑了,國人還非要殺了太子,所以這下也沒法繼續讓周厲王家人當天子了。
  • 最後大臣周定公、召穆公的勸解下,國人總算是消了氣。周公和召公根據貴族們的推舉,暫時代理政事,重要政務由六卿合議。中國歷史上竟然出現了神奇的貴族寡頭政治時代,前814年也就是——共和政治的共和元年。這之後的歷史,就有了很確切的文字依據了。這一下內部算是毀了,那就靠諸侯活著了。
  • 結果後來的宣王中興沒多久,第二個奇葩周幽王上台了。
  • 這人有名吧,烽火戲諸侯那個。
  • 周幽王這人和紂王不一樣,可真心是昏君,也不怪後人抹黑,找了個妹子褒姒,這冰美人一直就是不樂。姬宮湦為了逗她,開心的玩了一次大型的狼來了遊戲,把諸侯們當猴耍,中央已經都破筐一樣了,諸侯再一生氣,直接都不鳥這個周幽王了。(當然了其實歷史的真實並不一定是這樣,這個會在專欄里寫)
  • 公元前771年,我們的遠親,西羌的犬戎部落(甘肅陝西一帶)進攻這個搖搖欲墜的鎬京。周幽王嘗到了狼來了的惡果,被犬戎殺死,西周滅亡。這是華夏人,也可以說是東羌人,第一次被西羌徹底打敗。也就是說,我們的內部大分裂,就是從西羌入侵開始的,而這個大分裂時代,也不可避免的和我們所認為的」蠻夷「發生了深刻的交流,以至於有了現在的」中國「。
  • 要不說這時候就真沒白培養嬴姓宗族,秦國的老大「嬴開」審時度勢,把太子姬宜臼從鎬京(西安一帶)護送到洛邑(洛陽),姬宜臼也就是後來所說的「周平王」因為是從西到東,所以就叫這個時代「東周」,可是這不要臉的太子把自己被搞得面目全非的老家陝西一帶分封給了嬴姓的老大,並且給升格為「伯爵」,嬴開也就是後來的——秦襄公,嬴家正式成為了諸侯。其實秦襄公心裡已經問候周平王祖宗一個遍了,我費這麼大勁護送你,你就把你被犬戎佔領的老家給我?
  • 圖 犬戎入侵 秦護送姬宜臼逃跑

回到周平王,他從陝西的渭河谷地遷都到河南地區,也就來到了一堆老大哥的齊魯宋鄭諸侯地區,誰能聽他的啊,所以慢慢的這個所謂的東周,淪落英國女王一樣的一個大花瓶。中國的大分裂時代正式開始,而文化爆炸和物質爆炸時代也開始了。

這時候才是所謂的春秋。春秋本來得名於魯國史書,這個時代的名字也是後來才有的,最起碼在當時,人們認為我們名義上還是東周嘛。
而周的衰落,導致了所有的諸侯國開始蠢蠢欲動了,尤其是這幾個「外人」的國家,姜姓的齊國,羋姓的楚國,還忙著自己在那邊和犬戎鬥爭的嬴姓的秦國,當然了,還有在西周時代就一直悶聲發大財的姬姓同宗晉國,當然了甚至東南的百越國家吳越國都開始脫離控制。

圖 春秋列國,忽略了大多只有一兩個「國(城池)」的小國家。(自制地圖,勿轉載)
其實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來,華夏人控制的區域,在現在看來還真是小的可憐,而且越接近中原的國家越小,這也是當年周在中原(河南)地區過多分封的結果。

可是最早時期炸裂的,竟然是後來被無限吊打的「鄭國」
鄭國本來是前面說的「周厲王」的小兒子——姬友的國家。對,這名字比姬旦還厲害,姬友。

姬友也就是鄭桓公的鄭國是個本來被安插到邊境提防犬戎的小國,也在陝西一帶,因為西周被吊打,他自己只能向東謀求地盤,結果隨後自己也被搞死了。所以他們自己的也只能向東遷徙,繼位的鄭武公順便就滅掉了東邊河南亂七八糟的國家,這也就是春秋時代最早的吞併,所以他們定了一個新的都城「新鄭」,這個城市現在也還有。

圖 鄭國(周只剩下了屁大的地方)

鄭武公死了之後,大兒子「寤生」繼位,就是「鄭莊公」,這貨的名字也是太詭異了,最後你會看見整個春秋時代的人名字都很詭異,這個鄭莊公出生的時候他媽難產,結果就搞了個這個名字。

  • 這人不僅僅搞掉了自己的弟弟和老媽,隨即還聯繫了齊國魯國搞了宋國,這個時代齊國實力還真不怎麼樣,所以說紛紛承認鄭國是老大,所以說那個時代的周天子已經開始威嚴掃地,這個所謂的「共主」也就僅僅是個象徵而已,但是各國又不敢稱王,所以最後只能演變為拉山頭拜老大一樣的行為,所以這個時候鄭國就是所謂的「霸主」。

隨即周平王,對就是前面說的那個被秦和鄭一起送到洛邑的周幽王的兒子。十分之不滿,隨後大力斥責之。鄭國也就認了一下慫,等周平王死了之後,周桓王繼位,這貨很拿自己當一頭蒜,直接撤了鄭莊公的職。

這下鄭莊公很不爽了,開始派兵挑釁,拔了周王室的田地里的作物,結果周桓王直接就過來起兵了,還聯繫了上面三個「戰五渣」陳蔡衛三個國家一起攻打鄭國。但是這其實就是一群烏合之眾,鄭莊公這種老媽和弟弟都能搞的人,也就輕鬆地幹掉了這幾家的軍隊。

從這之後,周王室的名譽就徹底毀掉了,所謂的東周也就真的名存實亡了。

可是鄭國沒高興幾天,等到鄭莊公一掛掉,這國家就算完了,中原這個地方,夾在所有國家的中間,根本沒有容身之處,所以最後只有炮灰的份。而當時被認為「鳥不拉屎」的邊緣國家就相繼崛起了。

齊國的姜子牙的後代們在山東這邊經營了好多年,終於把這個東夷舊地弄得像回事了,並且這地方一直是中原政權夠不到的地方,因為山東本來是個丘陵密布的地方,丘陵里還有個高的嚇人的泰山,所以這地方的自由度極高。
齊國這地方背靠山,面朝大海,漁業和鹽業極其發達,並且他們也繼承了東夷的經商傳統,迅速的發展起來。但是還是要不得不提一個人。

齊國出現了一個神奇的國君「齊襄公」,齊國吧,一直以民風開放著稱,亂到什麼程度呢,齊襄公一直和自己的妹妹文姜胡搞,最後搞的妹妹也嫁不出去,最後沒轍,只能嫁給離自己比較近的魯國國君。
魯國這時候已經是迂腐不堪的神奇國家了,這個國家的國君是姬旦的後代,還保留著西周初年的那些禮樂思想,當然也就這樣的國家可以培養出孔子這樣的人,所以信息也極度閉塞,就把齊襄公的妹妹給娶了,結果最後這貨帶著自己的新娘子去拜見自己的大舅哥,結果這倆人見面又搞上了。
魯桓公就像殺了這個小婊砸,但是他忽略了他在人家的地盤,結果就被齊襄公給殺了。

這樣一下造成了整個內外的震動,因為但是諸國還沒發生過這麼變態的事情,所以威信也大大降低。隨即之後這個齊襄公沒事欺負欺負落魄的鄭國,衛國,最後搞得邊境也劍拔弩張。
最後終於由於這人言而無信,惹怒了邊境守將,這群人和齊國姜姓貴族無知(對你之後會發現齊國人的名字都極其詭異,完全是那種起個歪名好養活的那種)一起幹掉了齊襄公,無知當了君主。
但是可惜這無知就是個暴發戶,所以沒多久也被暗殺了。這下可倒好,國家沒了國君,這可就糟了,所以只能去請流落在外的,齊襄公的弟弟,「糾」和「小白」。
對,小白,姜小白。

糾和小白全部都是流落到外國的貴族,糾的老師叫管仲,小白的老師叫鮑叔牙,他們早就看出來這齊襄公吃棗藥丸,所以就下了個大棋,這對好基友分別領了兩個公子,投奔到了魯國和莒國。

糾和小白全部都是流落到外國的貴族,糾的老師叫管仲,小白的老師叫鮑叔牙,他們早就看出來這齊襄公吃棗藥丸,所以就下了個大棋,這對好基友分別領了兩個公子,投奔到了魯國和莒國。

糾和小白全部都是流落到外國的貴族,糾的老師叫管仲,小白的老師叫鮑叔牙,他們早就看出來這齊襄公吃棗藥丸,所以就下了個大棋,這對好基友分別領了兩個公子,投奔到了魯國和莒國。

本來公子糾是哥哥,所以這貨按理說應該當國君的,結果很不巧他去了魯國這個迂腐的國家,他一頓和齊國談條件,齊國又是個沒什麼禮法的國家,所以就說甭管那些,咱來個龜兔賽跑,誰先來到齊國誰就是國君。

結果這鮑叔牙是帶著小白是撒丫子就跑,剩下魯國這二缺的國君還在守著這個哥哥呢,所以人家小白就先走了一步。管仲一看這不行啊,趕緊帶著公子糾跑了。後來眼看是追不上了,就想暗殺小白,救過管仲這貨一箭射到小白的腰帶扣上,自以為大功告成愉快的回去了。
結果公子糾不緊不慢的到了都城臨淄的時候,小白早就坐在寶座上了。

小白,就是後來所說的「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小白自然很感謝自己的老師鮑叔牙啊,就想給封為「國相」,但是鮑叔牙榮華富貴不忘好基友,他說我這哥們管仲啊,真心比我強多了,你要是有了他,我們走向春秋巔峰就不遠了。小白說這差點把我搞死的人怎麼用啊,但是又禁不住鮑叔牙的耳邊風,就把這管仲請回來了。

管仲這貨簡直是個前無古人的人物,別看刺殺技能特別弱,但是是個極強的經濟學家。他提出了神奇的——「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個「以經濟發展為綱」的超前結論。而且在這個分封制盛行的年代,管仲推出了「國君直接任免」制度,要知道這個神奇的制度直接破壞了世卿世祿的腐朽制度,整個齊國的權利直接握在齊桓公的手裡,並且設置了「常備軍」這個前所未有的組織,要知道那個時代完全就是農民拿個木棍就是兵的時代,達到萬人的常備軍的齊國實力大大增強。

管仲大力發展商業,和周邊部族進行鹽的交換,利用資源發展,再加上管仲這人秉承了齊國一直沒節操的傳統,設立「官方妓院」,大量的資金從貴族手中進入了國家財政,可以說這樣一套穿越的理論在那個時代的華夏各國,甚至幾百年之後,也都沒有產生過。

所以說齊國的崛起就成了必然了。
這個時候中原的國家越來越分裂,至於周的那個所謂的天子,也和中原小國沒什麼區別了,所以齊桓公一看我都這麼吊了能不能也當個天子什麼的,後來自己仔細一想也是做夢,就算中原的小國都臣服自己,自己要是太過分估計所有的姬們都得群起而攻之,最後想想得了,不當天子當個「老大」總可以吧,所以就開始了「會盟」活動,這東西一直是周天子才能行使的職務,什麼感覺呢,就是聚個山頭,你們一起來喊我一聲老大。

齊國不停的會盟,隨著實力越來越強大,最後中原那些亂七八糟的國家,甚至一直自認為自己是周公旦後人出身很了不起的魯國,還有商代遺民微子啟的「公爵國」宋國,也都開始臣服齊國,天下正式進入「禮崩樂壞」的混亂局面,西周建立的等級尊卑制度蕩然無存,可以想一下,姜子牙的後人讓姬發和微子啟的後人臣服於自己,就是這個感覺。

最後齊桓公弄出了個冠冕堂皇的綱領,說我這叫「尊王攘夷」,現在西羌這麼猖狂,我們就是要尊這個沒人鳥的周天子,來攘那些的游牧民族,當然帶頭大哥還是我小白嘛。也就是說其實從齊國開始這種少數民族和華夏人尊卑等級的觀念就加深了,雖然從某種程度講只是齊國為了當老大的一個技巧。
可是齊國也確實做到了「尊王攘夷」,不久北邊的燕國(北京河北一帶)就求救了,他們說我們受到了「山戎」的進攻,在那時候的觀念里戎一般是西邊少數民族的代稱,所以山戎也很可能是西羌,前面說過華夏人本來就是羌人的一部分,所以就算到了戰國時代也分的不輕,熟悉地理的也應該知道,北京離東北地區和內蒙地區是很近的。

圖 燕國和齊國的位置
隨後齊國就用自己逆天的軍隊擊退了山戎,所以除了中原那些小國,邊緣地區的「大國」燕國也開始臣服,齊國後來又屢次的幫助華夏國家擊退西羌。

所以就算孔子這個魯國人,這個最反對禮崩樂壞的人,也不得不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也算是肯定了管仲以及齊桓公對於和羌人作戰的成功,從一方面來說,春秋就是這樣看似分裂,但是卻極大地擴大了華夏人的地盤,也正是因為這些人不斷地攻擊西羌或者北狄,更快的促成了匈奴這個詭異的部落聯盟的產生,不過這是後話了。

可是這個時候,齊國看楚國卻越來越不順眼,齊國哪次會盟,楚國就當沒聽見一樣。而且齊國也看不上楚國,雖說羋姓的楚國也算是華夏,但是這群人和三苗一起融合了那麼久,勢力擴充到了整個長江中游以南地區(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所以齊國認為你們不就是一群蠻夷么,你不認我當老大是吧,攘的就是你。

這個楚國自己融合了南方的三苗之後(剩餘的三苗進入山區成為了現在的苗族),開始打算向北爭霸,就開始欺負中原的鄭國,鄭國這時候已經從當時的小霸主成了一個誰都可以插一腳的小可憐,可以說中原的所有的「姬」們全部都是如此,他們成了他們曾經看不上的邊緣」外人「大國的戰場,誰都可以耀武揚威,這下鄭國沒辦法了,只能去求老大齊國。
所以齊國開始找茬。
管仲義(chou)正(bu)辭(yao)嚴(lian)的問,為毛你不給周天子進貢「苞茅」啊?(一種過濾酒的作物)
還有啊,當年周昭王就死在你們楚國啦,你自己看看是怎麼回事啊!

楚國說你這不是有病么,八百年前的事你提他找茬?最後但是也害怕齊國,於是趕緊給周天子送過去苞茅,結果送了苞茅,這齊國還是不依不饒,反正我就是要打你,你怎麼地?
楚國一看這怎麼著,就問齊國你怎麼才能不打我?管仲說,你就叫我老大就成,我們開心就好。所以最後楚國齊國「召陵會盟」,這一下基本上東南邊的國家,全部成了齊國的小弟,但是楚國心裡肯定還是不爽的,但是時機不到,先悶聲發大財吧。

而管仲一死,齊桓公晚年越來越昏庸,齊桓公真的成了小白,所以從這之後,齊國就大不如前,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一直也是一方強國。

而此時山西一帶的,前面說的晉國,在山西一帶就崛起了,山西啊,處在黃土高原東側,而且兩千年前這裡還不是現在看到的「大風從坡上刮過」,所以水土豐美,但是這地方離北邊的狄人太近了,這群人應該是一群西羌和北亞人(N)的混合人種,所以也是一直和他們作戰,結果就這麼多年來的戰鬥,導致了這個晉國實力不僅沒受損,反倒越來越強大,戰鬥力爆表,根本不用訓練。

到了晉獻公的時代,晉國已經是個可以和齊國媲美的大國了,可是這貨在又一次欺負少數民族同學之後,少數民族同學給進貢了個美女,生了個小兒子,非要立這人為繼承人,結果殺了太子「申生」,而另外兩個兒子夷吾、重耳也嚇尿了趕緊跑路,最後小兒子在內鬥中雙雙掛掉了,這下怎麼辦。

這時候走投無路的夷吾只能去了秦國,而重耳去了自己的老媽家少數民族的」狄國「,這個狄國也就是後來的」中山國「。這個秦國啊,前面也說過,本來就是一群養馬的弄的國家,完全就是個暴發戶,其他國家沒幾個看得上的。
秦國也知道自己就是個土鱉,沒法和這些「大貴族」們競爭,你們攘夷,我就去親夷,他這地方本來就全是西羌犬戎,當時周平王把這地方給了他們,就是讓他們當個炮灰阻止犬戎。
結果秦國不但沒當了炮灰,還一頓和犬戎結親,並且用了華夏人的反間計不停的戲耍自己的游牧同胞們,所以最後整個犬戎的地盤全成了秦國的不說,秦國的戰鬥力也大大提升,但是吧這兩下子還是沒法去中原顯擺的,畢竟自己資歷太低了,先安穩一下比什麼都好,所以這個時候秦國的老大——秦穆公,就開始和旁邊的晉國各種結親家。

圖 秦國和晉國 也可以看成是陝西人和山西人 中間那一串亂七八糟就是現在的河南

這也就是著名的——秦晉之好
所以夷吾跑到秦國,就被姐夫秦穆公送回晉國去當了國君。結果這貨回去之後不知道怎麼,就怕別人搶了他的位子,非要把自己的弟弟重耳給搞死。重耳說我這招誰惹誰啊,就只能逃跑到齊國,結果跑到齊國,齊國隨著齊桓公一死,也開始亂七八糟,重耳沒轍,又只能跑到楚國。

當然了,楚國是很善待重耳的,說你看我對你這麼好,你怎麼報答我啊,重耳說我就一在逃犯,怎麼報答你,後來想想說得了,如果我有一天真能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咱們兩國如果交戰,我會退避三舍,來報答你如何。楚王說拉倒吧,你都這樣還當國君呢,我就那麼一說。

結果這時候,夷吾的兒子公子圉聽說老爸病了(這麼提心弔膽能不病么),趕緊從秦國跑回了晉國,結果回到晉國這貨就翻臉不認人,總害怕秦國哪天又送回來個國君,所以直接和秦國斷交了。
秦穆公說我了個天我白把我女兒嫁給你了,這不破壞兩國友誼么,你不是怕我送個國君回去么,好啊,我就給你送一個。

於是老的牙都掉了的重耳就被秦穆公硬生生的連軟帶硬的送到了晉國,重耳就是大名鼎鼎的——晉文公,又一個公認的「春秋五霸」。

晉文公這老頭一上台,就趕緊和秦恢復正常邦交關係,進入蜜月期,尤其是人家晉國是姓姬的,所以那個形同虛設的周天子非常的支持晉國,直接欽定晉國當霸主,希望削弱姜姓齊國的地位。所以天時地利人和,本來這晉戰鬥力就彪悍,所以齊國也不敢動晉國。結果這個時候楚國又去蹂躪宋國去了,可以看出,春秋時期的這些邊緣大國啊,完全就是以蹂躪「正統」小國為樂。晉國一看這我能答應嗎,你個蠻夷。

結果兩人就幹起來了,楚成王說誒!你當年不是說退避三舍的么,晉文公說好啊,我退啊,然後就退,越退楚國越高興,正當沒反應過來的時候,人家衝上來就把楚國解決了。至此晉國名聲大震,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霸主」,並且晉國的霸業沒有隨著晉文公的死而消散,而是一直存續了下去。

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一直被鄙視的南方大國楚國開始崛起了。
前面這個人家退避三舍還被吊打的楚成王回國之後只能獨自好好發展了,等到了他的孫子繼位之後,國家好像就更亂了。
成王的孫子——呂繼位,呂,羋姓,熊氏,也就是後來說的楚莊王。
這人一上台之後就各種花天酒地,不理朝政,一連好幾年都是這樣,各種樂不思楚。
並且庄王說了,你們誰勸諫啊,立刻就殺啊。最後大臣伍舉實在是看不下去了,但是還不敢直接勸諫,就問庄王,大殿里有個「神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這是個什麼鳥。

庄王回復了個非常BIGGER的話:「三年不飛,一飛衝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其實這鳥,哦不這個楚莊王啊,一直在用我們的話叫韜光養晦,或者叫悶聲發大財,因為出國內部其實派系眾多,十分混亂,非常有部落遺風這樣的一個國家,國相把持朝政,這人不敢進行什麼改革。這三年以內,庄王慢慢發展自己的黨羽,麻痹了國相以及舊貴族,終於慢慢的把權利搞到了自己的手裡,楚國開始向集權國家發展。
楚莊王的命也非常好,正好晉國攤上了一個昏君晉靈公,最後這人還被內亂搞死了,晉國算是跌倒了谷地,但是瘦死駱駝比馬大,但是中原的小國都開始不依附晉國了。

庄王鞏固了大後方之後,直接一路殺到了中原,不僅僅按照國際定律欺負了一下鄭國,並且在邲之戰中擊敗晉國軍隊,但是楚國也知道打贏晉國基本不可能,所以就在黃河爽了一圈。
庄王直接跑到周天子的洛邑耀武揚威,要知道整個諸侯國就楚最不鳥天子,他們甚至不認為自己屬於東周,當年楚國只是一個「子爵」,結果這群人硬是給自己改成了「王」。所以周天子一直最怕的就是這群各種三苗風氣而且有著「羋」姓的這個神奇的國家。

庄王知道自己不能對周取而代之,但是卻想羞臊一下周天子,我聽說大禹當年鑄鼎,不是說誰有這個鼎就可以當天子么,這鼎多重什麼樣啊。周天子沒轍,只能回答:「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庄王一看這群人都慫成這樣了,拋下一句「楚國折釣之喙,足以為九鼎」揚長而去。

這就是後來所謂的——問鼎中原

楚國的霸業可不是「尊王攘夷」,而是「我蠻夷也」你行你攘我啊。

圖 春秋楚國稱霸時的形式

但是楚國隨著庄王的死去也就算是結束了,並且晉國恢復了元氣,在晉國幾個大夫,智莊子,趙武(就那個趙氏孤兒),韓起,魏舒等人輪番吊打楚國(聰明的朋友發現了,這幾個大夫造成了韓趙魏的雛形)。而這時候更更從來沒被中原人注意的「吳」國竟然崛起了。

大家有沒有忘了那個曾經問庄王「三年不飛」那個伍舉
王位傳到了楚平王,首輔是一個叫費無極的人,伍舉的兒子伍奢是太子太傅,費無極這人一直想陷害伍奢,於是離間楚平王和太子建的關係,最後楚平王非要弄死自己的兒子太子建,太子建沒轍,只能逃跑。
當然了,伍奢的兒子伍員和伍尚就一起跟著去了,他們一起去了那個破鼓萬人捶的鄭國。

鄭國一開始是對這落難貴族不錯的,結果這太子建也別怪別人陷害他,非要弄死鄭國國王立一個新國王支持他,嚯,虧他想得出來,結果就被鄭國搞死了。伍員和伍尚也無處去啊,結果費無極就威脅這哥倆,說你們要不回來我就殺了你們爹。

結果伍尚就屁顛屁顛的回去了,結果爺倆就全被殺了,伍員沒辦法,只能跑路,想想還能去哪裡,沒轍,去吳國吧,這是個邊緣國家,比較適合我發展。

伍員就是後來很有名的「伍子胥」,這人轉投了吳國的王族——公子光。
前面說了,後來的史書各種意淫吳國什麼周王室之後什麼的,實際上也是典型的牽強附會。但是吳國的老大確實是姓姬,但是吳國除了上層社會是姬,下層社會大多都是百越。吳國的都城是姑蘇(現在的蘇州),其實這個名字也是古越語翻譯過來的(和漢語完全沒關係的語言)。

伍子胥其實來吳國就是為了他的復仇計劃的,所以這貨攛掇公子光,去派人刺殺當時的吳王——僚。
伍子胥給了公子光莫大的勇氣,這也就有了後來「專諸刺王僚」的故事,專諸在魚肚子里抽出匕首,刺殺吳王僚,這也就有了「魚腸劍」的傳說。

公子光也就是後來的「吳王闔閭」,伍子胥的復仇道路開始了。這人天天攛掇吳王打楚國,吳王說就我這兩下子怎麼打啊。
可是吳國這地方有一點好,熟悉歷史的可能知道,從百越的良渚文化開始,這群人的「科學技術」就極其發達,所以這個時代,他們的冶金技術也是很多國家比不了的。
伍子胥說沒事,打仗嗎,我給你推薦個人——孫武。

這個大名鼎鼎的孫子兵法的作者我就不說了吧,有這人在,吳國就把已經走下坡路的楚國橫掃了,直接把楚國的都城給搞下去了,要不是楚國地方大,就基本亡國了。

伍子胥這個恨啊,直接把楚平王給鞭屍了。結果楚國沒辦法,只能求秦國幫個忙,秦國一看這也是唇亡齒寒啊,於是就派兵打過來了,但是秦國這麼老遠過來,也就那麼回事,正當闔閭在想要不要繼續打下去的時候,嘿!自己家後院起火了,一直被自己壓著的蠻夷——百越人的越國竟然起來了,越國在現在的浙江南部以及福建一帶,一直是個不怎麼被注意的百越國家。

越王這人只是想騷擾一下,把人剝光了衣服跳大神一樣的嚇唬吳國,正當闔閭看的入迷,不知道這是什麼玩意的時候,自己就挨了刀子了。

闔閭回去之後不久就死了,之後兒子夫差繼位。
夫差繼位之後也不能忘了雪恥啊,最後毫無懸念的橫掃了越國,勾踐和自己的好基友范蠡被弄到吳國當了奴隸,只剩下大臣文種留在越國料理國家。

這個范蠡在現在看也是個穿越性的人物,這人一直賄賂吳國大臣「伯嚭」,然後讓這人一直說好話,勾踐也是一直隱忍,隱忍到連夫差的翔都去吃,然後開心的說大王你身體真健康,嘎嘣脆雞肉味!

所以勾踐就這麼被放回去了,放回去了,放回去了。伍子胥回來之後肺都氣炸了,說這都什麼玩意啊。
之後范蠡把自己小老婆「西施」送給夫差,伍子胥這個忠臣還是一直在bbb,最後,他就被殺了。隨後吳國簡直不可一世了,直接向北去大當年叱吒風雲的——齊國,齊國已經不是當年那個齊國了,被吊打的很慘。夫差說,讓你尊王,讓你攘夷(霧),你們說我當老大你們支持嗎?

圖 吳王夫差攻齊

圖 吳王夫差攻齊

圖 吳王夫差攻齊

正當吳國儼然一個霸主的時候,就是大家熟知的「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故事了。
夫差這曇花一現的霸主夢還沒做完,越國就滅了他全國,夫差說誒你別殺我,我當時都沒殺你。勾踐這個人也很賤,他說你沒殺我是你缺心眼,我又不缺心眼。

於是就這樣,最邊緣的越國竟然也成了霸主。

所以說就在這樣的的兼并中,越來越多的小國被吞併,最後誰也沒法去控制誰了,誰也沒法真正的稱霸了。幾個大國的雛形出現了。

南方的楚國,北方的晉國,東方的齊國,西方的秦國,還有東北的燕國,東南的越國,組成了天下最大的勢力。
...........................................................................................................................................................
那麼這離」戰國「時期就不遠了,接下來,龐大的晉國的內亂——三家分晉,拉開了戰國的序幕。

圖 春秋末期(不要理會巴蜀,沒成氣候)

圖 春秋末期(不要理會巴蜀,沒成氣候)

圖 春秋末期(不要理會巴蜀,沒成氣候)

我天啊,看看看,這晉國可不得了啊,雖然後來的國君一直缺心眼,但是人家的士兵可不缺心眼啊,人家的卿大夫也不缺心眼啊,晉國一直是個機動性很強的部隊,所以一直是你們愛稱霸不稱霸,反正天下我最大。你楚國再厲害也被吳國欺負過,齊國也就是個落魄貴族,秦國嘛,你很有眼光嘛,抱我大腿,那是墜好的。越國?你那麼遠,關我鳥事?

晉國和楚國兩個人,經過爭鬥兼并,直接就把河南這些中原小國給蠶食了,就留下了連破鼓都孫不上的宋國和鄭國。而且晉國直接吞噬了華北平原的游牧民族所以地盤非常大,還都是北方的好地方。
所以這麼一看,晉國就有點喪失了遊戲的平衡性了,所以老天爺不能給他機會,龐大的國家,內亂的可能性就出奇的高,這個時代的晉國,其實是四個貴族把持的。

前面說過,這個晉國啊,到了晉靈公的時候就一直內亂,最後導致王權和沒有一樣,所以看出來到了東周亂世的頂峰時期,不僅僅諸侯不拿天子當回事,其實大夫也不拿諸侯當回事。所以智(楚莊王之後稱霸後伐楚的主將後代)、趙(趙氏孤兒知道吧,趙氏孤兒趙武就是趙家的中興者)、魏(同智氏)、韓、范、中行這幾個大夫把持國家,唯獨這個智家的權力最大,畢竟智家曾經出自荀氏,算是晉國的中興之族了。

所以這個家就聯合趙、韓、魏一起幹掉了范、中行,最後四個大夫佔了晉土,但是智家一家獨大。等到了這個智家輪到「智瑤」接班的時候,更是牛叉的不行。
這個智瑤吧,就是個高富帥,這人不僅僅懂得多,出身好,長得也帥,可以說是個十全十美的人物,可惜這人毀就毀在特別的目中無人,自我感覺超級良好,一附我交朋友不在乎是不是高富帥,反正都不如我高富帥的樣子。

而趙家呢,怎麼說勢力也是不容小覷的,對,這個趙家就是前面說的,和秦國同宗,並且還比秦國高一輩的,嬴姓趙氏。這群人在晉國的北邊,也就是大同到太原一帶活動,一直是對抗夷狄的先頭部隊,所以戰鬥力是很強的,不過畢竟人不多,所以就只能跟著智家混。
有一次這個智瑤帶著趙襄子開心的去欺負鄭國,對又是鄭國。結果破城之後誰都不想先進城,都怕有埋伏。結果智瑤很生氣,你長得這麼丑,就應該你進啊,呸!我去告訴你爸,他怎麼讓這麼丑的人來繼位。

這下趙桓子算是和智瑤結下了仇了。結果這個智瑤還是繼續耀武揚威秀下限,喂!那個老韓和老魏啊,你倆是不是該孝敬孝敬我啊,你看我為了晉國這麼操心,給我個「萬戶之邑」吧!
老韓和老魏都嚇尿了,我們都這麼屌絲了你還搜刮我,你個王思聰和我們兩個白領男要電飯鍋?算了先認慫吧,我們看看老趙怎麼看。

結果智瑤很開心啊,然後就歡脫的找到了趙襄子,你看,這倆人都被我的帥氣震懾了,你這麼丑,也給我塊地吧。 老趙這下忍無可忍了,給你地,行啊,門口茅房給你你要麼。
這下高富帥感覺受到了萬點傷害,於是打算去幹掉這個長得丑的「趙襄子」,高富帥說啊,我們也要尊王攘夷啊,你們趙家本來就是個詭異的嬴姓,還一身的北狄西羌血統,老韓老魏,我們一起把他滅了。

所以老韓——韓康子,老魏——魏桓子就跟著智瑤一起去打趙襄子了。趙襄子這人很聰明,他知道這個時候不能去作為自己軍事據點的邯鄲,而是應該找一個作為後方根據地的「晉陽」,也就是現在的太原。
我們知道,現在的太原和西安一樣,他們都是在黃土高原上一條河流衝出來的「谷地」,西安是黃河支流的渭河谷地,太原市黃河支流的——汾河的谷地。

智瑤很開心啊,我這麼機智還用打么,來來,我們壘起來個堤壩,直接讓汾河灌到晉陽裡面不久贏了么。不得不說,這個智瑤真的挺有智商的,可是這貨最後又犯了嘴賤的毛病,他和老韓和老魏說,你們看,我隨便用點水,你們就得滅亡。這下老韓老魏更害怕了,他倆的都城全都在黃河或者汾河旁邊,你這不是給我們死路么。

所以這倆人開始偷偷聯繫趙襄子,趙襄子說我就知道你哥倆會投靠我,沒事,你們偷偷去把河堤給扒了,讓大水把智家給淹了,然後我趁亂衝出去解決了他們。
所以高富帥還在開開心心的歌舞昇平呢,手下的人也和他說,老韓和老魏好像不太對勁啊。智瑤說,就這兩個丑b,他們還能上天啊,三個加一起都不是本富帥的對手。

結果話沒說完大水就灌進來了,最後智瑤還被趙襄子砍了腦袋,智家滅亡。
趙襄子很有游牧民風格,直接用智瑤的腦袋做了酒壺,心想這酒壺挺帥的。

至此趙魏韓三個子爵獨大,最後覺得頂個晉國的帽子實在是沒什麼意思了,前403年,三家聯名上書那個形同虛設的「周威烈王」,建議自己成為諸侯。
至此三人全部升級為「侯爵」,並且成為諸侯,晉國除了象徵性的幾個城池,土地基本被這三家分了。

這也就是三家分晉,戰國時代拉開帷幕。
本來的穩態被破壞,新興的國家,老牌的霸主又開始了各自的兼并活動。

圖 三家分晉後的諸國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齊楚燕韓趙魏秦的時代了。

而歷史就像個輪迴,首先崛起的,仍然是中原國家,魏國,這個當年各種被智家羞辱的小諸侯,竟然成了戰國時期的第一個超級國家。

好了我繼續開始更新了,其實在魏國的崛起之前,發生了個這樣的事情。
齊國粗了大事了。

前面說過,齊桓公也就是那個姜小白的時候啊,齊國逐漸越來越強大,保持著春秋霸主之首的地位,所以周邊的什麼鄭國啊,陳國啊,蔡國啊,就輪番的被齊國羞辱,最後這個又小又破的陳國還被搞的內亂了,陳國是個姓諸侯,看這偏旁就知道,也是華夏集團的一支,但是因為封到陳國,所以就叫做陳氏(就比如嬴姓趙氏)。貴族公子陳完被迫害,逃難到了齊國。

齊桓公很開心啊,看看你們這些中原國家,還是要來我大齊國的懷抱嘛,來來來,叫聲老大我就給你個官當,陳完說老大老大你最大,給我個混飯吃的活就可以。齊桓公就給了他個「百工」的活,就是管理齊國的手工藝人,現在看來就類似工程部長這樣的一個職務。可是這職位雖然不高,但是要知道在管仲這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齊國,那這職位可就是個肥的流油的差事了,所以這家人就越來越富裕,但是畢竟是個破落戶,也沒什麼地位。這個陳完隨即表示,有沒有那個齊國的姜姓貴族,你隨便找個嫁不出去的閨女嫁給我就可以,我以後也不叫陳氏了,這人用自己的封地,改了個「田」氏,所以陳完就變成了「田完」,所以這家人就算是有了個一席之地了。

後來也說過,齊國後來也不太平,從齊景公之後就開始走了下坡路,齊景公就是有晏嬰輔佐的那個明君,可是這人就和唐玄宗一樣,晚年就開始不務正業,所以齊國之後盛極而衰,而田家就開始不停的給周邊的貴族送禮啊,賣好啊,慢慢的開始籠絡人心了。

直到陳完的第七代孫子田常,基本上一直扶持黨羽,原來的那些老貴族,比如鮑叔牙的鮑氏啊,基本就沒什麼地位了。所以到了齊簡公的時代這人越來越害怕,找了幾個親信大臣成天揚言要弄死田常。結果光打雷不下雨,田常一看你們自娛自樂很有意思啊,拉倒吧我先弄死你吧,結果田常一造反還失敗了,最後一想算了吧我還是趕緊跑路吧。
不過後來這田常一想自己這樣真有點對不上祖上,結果齊簡公正慶祝趕走了田家的時候,田常一個回馬槍就搞掉了齊簡公,從這之後,田家就一家獨大了。

終於,到了田和的時代,齊國的國君齊康公就完全是個傀儡了,所以田和就開始和魏國國君魏文侯商量,哥們,你看咱倆都是這種以下犯上的大夫,雖說我想當國君,但是當國君也是要按照基本法的。你看看你在中原,還是姬姓的,能不能和那個周天子說聲,冊封我當國君啊?

魏文侯說那我支持啊,省得別人總說我們哥三個篡權,你也得和我們一起挨罵不是,於是就連威脅帶請求,最終周安王同意冊封田和為齊國國君,至此,姜子牙後人,有著齊桓公齊景公這樣的霸主的家族,徹底的消失在了齊國的歷史上。田和成為齊國國君,至此史稱「田氏齊國」,田和成為齊太公。

那麼就說道這個魏文侯,到底是個何許人物,他爺爺不就是那個曾經還被智瑤高富帥一頓羞辱的那個魏桓子么,怎麼到了這個魏文侯和那哥倆分了晉國之後就變得這麼厲害了呢。

可以說戰國時代的開始,就是以魏國爭霸為開始的。
魏文侯這人吧,本身就是分的人家晉國的土地,魏國的地理位置相當于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的地區,所以說在他的觀念里本來就沒什麼貴族不貴族的觀念,十分重用人才,這人一開始和李悝一起改革,廢除了世卿世祿,削弱了地方權力,開始向中央集權發展。並且這人非常的重視軍隊力量,所以就開始打算招募比較會打仗的人才。

這個時候就不得不提一個對戰國局勢有著決定性的人物——吳起了。
吳起本來是個魯國的將軍,前面說過了,魯國是周公旦的後人,所以這國家治國觀念一直就很陳腐,所以春秋就一直被吊打,但是吳起這人簡直就是個戰爭天才,屢次幫著魯國打勝仗,但是魯國這群慫蛋就越來越害怕,怕這人造反。

吳起這人,能力很強,但是基本沒什麼仁義道德,吳起本來是曾參的學生,就是著名的曾子。結果這貨自己老媽死了都不弔喪,這在儒家的曾子看來簡直就不是人,所以就總被人講究。這時候看到魯國猜忌他,這人直接把自己的齊國老婆給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嚯,魯國一看我們科室周公旦的後人,你你你,你太不是人了,我們這禮儀之邦可要不得你,於是就給他轟走了。

吳起沒轍,正好看見魏國正在招賢納士,於是就去了魏國,魏文侯管你道德好不好,你是個人才那比什麼都好。
於是吳起就在魏國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

吳起不僅在魏國設置了非常嚴格的管理制度,並且在大刀闊斧的改革了春秋時代一直延續下來的戰車制度。春秋時代看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都是看有多少「乘」戰車,駕駛戰車的一般都是貴族,而每個戰車後面都會跟著幾十個農民組成的木棍兵,所以才會有「千乘之國、萬乘之國」這樣的稱呼。吳起一看這制度太落後了,直接訓練了擁有銅製武器的,穿戴甲胄的職業軍人,這群人訓練有素,專門為了打仗而存在,這就是著名的——魏武卒。吳起打仗的時候各種禮賢下士,甚至給士兵吸膿瘡,其實這人這麼做真心不是自己多仁義,他只是為了士兵們都能為了他不要命一樣的打仗。

有了合理法律和強悍的魏武卒的魏國,在戰爭天才吳起的帶領下,直接橫掃了周圍的國家,魏國直接擴散到了中原不說,還開始一個勁的欺負秦國,前面說過,秦國除了會戲耍一下西北羌人,在其他的國裡面基本上是沒什麼地位的。所以魏國把黃河以西以及函谷關一帶的大片領土都佔領了,「力壓秦國八十餘年」,現在陝西北部的大部分土地都要被佔領了,秦國沒轍只能一直西撤。魏國又和自己當年的小夥伴趙國韓國各種交好,但是也威逼利誘的要了韓國不少的土地,最後成為了當時獨一無二的大國。

魏文侯死後,魏武侯繼位,他讓吳起開始治理他佔領的秦國土地「西河郡」,可是由於吳起是以越來越大,自然遭到了其他貴族比如——公叔痤的猜忌,所以就各種讒言,最後吳起一看也待不下去了,只能離開魏國,臨走的時候吳起還扔了一句話,等我走了,魏國被秦國吊打的日子就不遠了。

吳起這人名聲不好,只能去一些當時中原迂腐的姬姓國家看不上的「蠻夷」,所以人家就去了楚國,這時候楚國正是楚悼王在位,楚國又是老毛病,內部混亂,群臣撕逼。
楚悼王一看這大人才來了,喜出望外,於是吳起就在楚國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吳起變法。

  • 制定嚴格的法律,取消原來蠻夷一樣的大酋長制度。
  • 凡封君的貴族,已傳三代的取消爵祿;停止對疏遠貴族的按例供給,然後削弱中央貴族到邊遠地區。
  • 淘汰並裁減無關緊要的官員,削減官吏俸祿,將節約的財富用於強兵。
  • 統一楚國風俗,禁止私人請託。
  • 改「兩版垣」為四版築城法,建設楚國國都——郢。

可以說這一套吳起在魏國就做的風生水起,到了楚國就更成了體系,於是楚國頓時間勢力大增,一路吞併南邊的百越,並且威脅到了東邊的越國。楚國的地盤簡直大的可怕了,可以說逐漸的取代魏國成為了較強的國家。

可惜好景不長,這人因為制定這法律,原來的貴族恨不得吃了他,所以楚悼王一死,這些人就發動了對吳起的討伐。吳起當然聰明,他知道自己難逃一死,就直接躲在楚悼王的屍體旁邊,結果這些貴族射殺吳起的同時,也射到了楚悼王的屍體,楚肅王繼位後,接連誅殺射到楚悼王屍體的貴族70多家,吳起也用另外一種方式幫自己報了仇。

可惜吳起死後,他的大部分法律都失效了,楚國開始走下坡路,但是還是在楚悼王的孫子楚威王的時代,稀里糊塗的打敗了越王無疆,越國土地成為了楚國的領土。至此楚國完全控制長江一帶以及江南地區。

  • 雖然吳起死了,但是深受吳起思想影響的魏國人——公孫鞅,不知不覺的改變了這個世界。公孫鞅也就是後來大家熟知的——商鞅

前面說過,這個時候的秦國啊,很慘很慘的,此時正是秦孝公在位。
秦國這破地方,不僅僅自己的老相好晉國被分了,還被分了晉國的魏國打壓,實在是挺鬱悶的,所以秦孝公知道,自己不是戰鬥力不行,畢竟和游牧民族混了這麼多年,主要還是國家太窮,並且亂七八糟,秦孝公很希望能招攬一些人才來治國,於是就搞了個人才市場,只要你看過點書,來秦國都有官當。

可是當時有點本事的都去魏國啊,誰去你這大西北啊。當時魏國的國相就是前面說的——公叔,這人當時就沒少排擠吳起,但是這人也知道吳起有本事,所以一直大力的學習吳起的知識,並且對吳起的後人非常照顧,所以這人總顧忌自己的利益,但是也知道報國,所以就很矛盾。
當時這人手下有個叫做公孫鞅的年輕人,公孫鞅也是個大力貫徹學習吳起精神的人,公叔痤看出來這個公孫鞅挺有本事,但是又犯了老毛病,還是怕這人搶了自己的飯碗,所以到了自己快死的時候才和國君後來的魏惠王魏罃(對就是魏文侯的孫子,孟子裡面那個梁惠王)推薦公孫鞅讓他繼任自己當國相。魏惠王說嚯,我怎麼都不知道這人啊,你上來就和我推薦他,你是不是老糊塗了。結果公叔痤又說,這人你要是不用,就趕緊殺了,否則後患無窮。

這公叔痤這個人極其的精神分裂,隨即他又找來公孫鞅,說你趕緊跑路吧,我和國君說了讓你當國相,他不聽,我就讓他殺了你。商鞅心裡也是一萬匹CNM奔騰而過,但是還是面(ni)帶(you)微(bing)笑(ba)的和公叔痤說,老頭啊,他不聽你話讓我當國相,自然也不會聽你話殺了我。

果然這個缺心眼的魏惠王沒有殺了公孫鞅,但是也沒重用他,於是這人一看自己也沒什麼前途了,就去了人才大市場——秦國。
公孫鞅到了秦國一看,這地方也太破了,還有這人才市場,我能甩他們八條大街啊。

於是就開始賄賂秦孝公身邊的宦官,找了個捷徑拜見秦孝公。公孫鞅一開始各種和秦孝公白話什麼堯舜禹唐,秦孝公文化程度也不高,基本就沒聽懂,公孫鞅一看這不成啊,這美好前途就要毀於一旦了,於是就開始講段子,你知道齊桓公怎麼稱霸的嘛?你知道晉文公怎麼稱霸的嘛?誒,秦孝公表示這個我愛聽,於是商鞅基本就給秦孝公總結出了一套理論,這套理論也是很明顯從吳起傳承過來的2.0版——廢除井田,開啟土地私有制,廢除世卿世祿,戶籍制度,焚燒異端書籍。

第二天公孫鞅就開始開大會和貴族大老粗們傳遞精神,貴族們一聽就怒了,你這是要廢除祖宗的制度嗎?公孫鞅的回答,當然也是後世人極度稱頌的,後來TC批林批孔又給搬出來的口號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這東西就和儒家完全不一樣了,相對於儒家的厚古薄今,這種永遠向前看的理論,著實是一個當時的飛躍。也就是TZ最讚揚的——法家制度。

公孫鞅為了證明自己說話算話,還學習吳起搞了一個大新聞,立木為信(這個不展開講了,可以自己查閱)。至此所有人都堅信法律的正確性,秦國開始走向了一條通往雲端的康庄大道,公孫鞅被封商地,改為商鞅,封官——大良造,這也就是著名的——商鞅變法。

雖然商鞅的下場和吳起差不多,秦孝公死了之後,被商鞅得罪個透的貴族和後來的秦惠文王弄了個五馬分屍,但是人家的法律,可就一直流傳下來了,秦惠文王雖然沒少受到商鞅的欺負,但是人家明白好歹,知道只有將吳起思想,商鞅理論作為秦國的指導思想,秦國才可以走向封建主義初級階段的康庄大道。

隨即秦國開始崛起,也真的應了吳起的狠話,河西地區就這麼被秦國搶回來了。

於是秦國就這樣在秦惠文王(就是車裂了商鞅的那個可憐小王子)時期迅速崛起,這個時候秦國又出現了個人才——張儀
張儀正式開啟了大忽悠時代——縱橫家。

張儀本來在楚國當官,結果就因為自己這張破嘴太會說了,得罪了一幫貴族,最後就被SM鞭打了,所以張儀這個恨啊,於是就投靠了蒸蒸日上的秦國。

張儀本來在楚國當官,結果就因為自己這張破嘴太會說了,得罪了一幫貴族,最後就被SM鞭打了,所以張儀這個恨啊,於是就投靠了蒸蒸日上的秦國。

張儀本來在楚國當官,結果就因為自己這張破嘴太會說了,得罪了一幫貴族,最後就被SM鞭打了,所以張儀這個恨啊,於是就投靠了蒸蒸日上的秦國。
張儀也沒什麼本事,就是會忽悠,直接把秦惠文王忽悠的一個來一個來,從這個秦王的謚號就能看出來,這人喜歡文不喜歡動武,所以十分看重張儀,聽從了他的挑撥離間計劃。
這人打算深刻的離間前面說的,當時最牛叉的魏國和楚國。

張儀屁顛屁顛的跑到魏國,和魏惠王說,來來來,我和你說個事,你看哈,我把你們吳起當年的地盤河西郡給你,你把你的上郡給我如何。
這個魏惠王啊,真的有點缺心眼,一看這好啊,我正覺得沒法面對吳起的在天之靈呢,這地方這麼好,我當然要啊,至於上郡(延安一帶),這地方給你得了,反正又沒什麼東西。

圖 河西和上郡

其實張儀就是那麼一忽悠,這兩個地方都在黃河以西,尤其河西離秦國大本營咸陽很近,河西給了魏國,秦國隨時都可以收回來,但是上郡要是被秦國拿下,魏國可就拿不回來了。

眾所周知,魏惠王在位期間,大將軍龐涓不但破壞三晉的老趙老韓,還把師弟孫臏給禍害了,人家沒轍逃難到齊國,被賽馬的那個田忌收養,成了大軍師,隨後龐涓就一路被干(圍魏救趙,峽谷之戰),隨後就這樣被搞死了,齊國穩定了東邊霸權,魏國開始走下坡路。

所以張儀再這麼一騙,魏國就和秦國好上了,我們可以看到,魏國和秦國都在一條橫線上,所以這種東西方向的結盟就叫做「連橫」,張儀回國之後,就開始回去攛掇自己老大稱「王」,前面說過,天下的王,除了周天子這個共主,剩下的只有楚國這個自封的王,還有越國這個邊緣少民的王,而其他的都是公爵或者侯爵。秦國一稱王,其他這些亂七八糟的全部都開始稱王,所以可以你們可以看到為什麼前面說的秦孝公,兒子就成了秦惠文王。魏武侯,兒子為什麼就成了魏惠王,就是這麼來的。

魏國一稱王不要緊,楚國就不樂意了,你憑什麼稱王啊,我這麼大這麼厲害,還有你為毛和秦國好啊,是對付我么,所以這兩個國家又開始打了起來,張儀錶示很開心。

隨著魏國越來越慘,他們很想去報復齊國,張儀直接跑到魏國當卧底,讓秦軍借道攻打齊國。但是這下秦國有點作死了,這麼遠跑過去打齊國,直接就輸了,灰溜溜的退了回去。

魏國一看,你這就一紙老虎啊,所以就開始疏遠秦國,開始重新團結自己的三晉兄弟,可以看出中間這些國家基本都在一個縱線上,所以這就是所謂「合縱」。結果這幾個哥們一起去打秦國,秦國這時候雖然不是多強,但是這地方前面說了,易守難攻,有個函谷關,誰也進不來,所以這個合縱的軍隊直接就被干趴下了,最後沒轍,還是重新和秦國和好了。

張儀很生氣啊,你不是讓我忽悠么,打什麼打啊?張儀說沒事,我去忽悠楚國。
秦國非常害怕楚國和齊國聯盟,一旦這樣的話自己就會很危險,所以這次張儀的目的就是破壞齊楚的關係。
這個時候的楚國正式吳起那個時候楚悼王的重孫子楚懷王,羋姓,熊氏,叫槐。他有個大臣可能比較有名,羋姓,屈氏,屈原。
張儀來了,見到楚懷王說,這個我們為了和你友好,想把「商於六百里給你」,但你你得知道啊,你不能和齊國搞基了,你得和他斷交,和我好。
楚懷王一聽,「嘿嘿嘿」,這麼好啊,好的,我馬上派人去罵街,立刻和齊國這個摳貨斷交,土豪我們做朋友。

隨即張儀就帶了個將軍回去辦「土地交接」了。緊接著屈原就開始數落這個楚懷王,你是不是傻,土地沒拿到你就去在和人家結仇?你被玩了不知道? 楚懷王說不能不能,你們把人想的太壞了,你要像我一樣善良么么噠。

結果楚王把齊王也得罪了,最後得罪的都打起來了,還是沒見到張儀給地,張儀說大王大王你糊塗了,我說給你6里,600里哪有這事,我說了也不算啊。
楚懷王這個單細胞生物當時宰了張儀的心都有了。一氣之下攻打秦國,藍田之戰,變法沒有成功的楚國還是個亂七八糟的聯盟,和商鞅變法的秦國一打,高下立判了。最後沒轍,只能舔著臉和求齊國和好。

秦惠文王找到張儀說,你這也沒忽悠成功啊,你剛把人家忽悠瘸了,結果人家現在好了,還能小跑了。張儀說沒事,再來一次,就楚懷王這智商,我能給他忽悠到輪椅上去,不過你這次得多給我點錢和輜重。

隨後張儀直接讓秦王給楚懷王發信,說這個這次啊,我們來交換土地吧,結成友好怎麼樣,我這次說的是真噠。
楚懷王當時就笑了:

(圖 范偉:又想忽悠我)

楚懷王說你也別扯了,稀罕你土地啊,你把張儀給我送過來就成,送過來我把黔中的土地直接給你,你都不用換了。

張儀說沒事沒事,然後就帶著好多錢歡脫的去了楚國,楚懷王看見張儀恨得牙根痒痒,直接就給關起來了打算弄死。但是這個時候張儀讓自己手下用這些錢賄賂寵臣「靳尚」,隨後張儀又開始派人嚇唬楚懷王的寵妃,說你趕緊幫我說話,要不我就讓秦國把秦國最好看的美女送給楚王,不過也不知道當時頗有部落遺風的陝西妞有什麼好的。反正這兩個人就各種吹耳邊風,說秦國多麼多麼厲害,我們怎麼怎麼打不過。楚懷王架不住自己美人和基友這麼一攛掇,直接就把張儀放了,張儀緊接著說,大王啊,其實我這次來啊,就是表示個心誠,你放心,黔中的土地我不要了,只要你和齊國之類的斷交和我友好,其他啥都好說。

楚懷王非常感動,說了聲「謝謝啊」,就和秦國感激涕零了。


屈原一回來看到這缺心眼的楚王,死的心都有了。

所以從這裡也能看出來,楚國雖然大但是內部有多麼的混亂了,張儀這個大騙子,把這麼大一個國家玩的不要錢一樣。當然了張儀時代的秦國,也真的學會了這忽悠人的本事,忘沒忘了前面圖裡面的「古蜀國」和「巴國」。嗯,這個古蜀國就是那個輝煌三星堆文化的古蜀國。

這兩個國家著實佔了一塊好地方(四川盆地),文化也和華夏人的很不一樣,或許是西羌百濮人為主的民族(有爭議),但是要比他的其他外族兄弟們發達太多,比我們這華夏人也不差,所以一直不屬於任何中央政權的勢力範圍。可是就在他北邊的秦國這個時候把目光轉過來了,我們知道陝西南邊就是四川。

秦這樣就送給那邊的小國苴國一堆石牛,這國家本來就是蜀國的一個分支。然後又讓人和蜀國說這牛啊吃草能拉黃金,人家是和我好要和我結盟對付你們我才給的。蜀國老大杜蘆是個愣頭青,一下子就不爽了,我的媽你你你背叛我。然後就出兵攻打苴國,秦國直接趁亂就滅了蜀國,巴國一看蜀國滅了我還有個什麼勁,所以秦也就順便也把巴國「和平解放」了。

滅了巴蜀了秦國,地盤空前擴大,成了橫跨陝西甘肅四川的大國了。

可是隨著秦武王,盪,對,這人用某種說法,叫嬴盪,的繼位,秦武王是個這人力氣大得很,反正是個直爽的漢子。所以張儀這種耍嘴皮子的大騙子就沒有市場了,張儀知道自己可能混不下去了,就和秦王說既然你們都不待見我,那我就去魏國擔任國相吧,本來齊國就恨我,所以我去了齊國和魏國關係也好不到哪裡去,就這樣,張儀就這樣完成了自己一生最後一個計謀。

而這個時候的秦國已經非常富足了,所以走向了更加重視武力的道路,可惜這個嬴盪啊,確實人如其名啊,沒當幾年大王,這人愉快的和別人比「舉鼎」,然後「噗嗤」,畫面就不可直視了,這人算得上是戰國時代死的最搞笑的人之一了。
但是這個時候東邊這些國家已經被張儀攛掇的互相猜忌,實力大不如前了,並且張儀把楚國徹底的忽悠成了個大體量的弱雞,所以在這期間楚國也沒少嫁給秦國皇室成員,其中有一個就是後來被稱為宣太后的——羋八子,八子就是個極低規格的妃子的名稱。說實話我是沒聽說過宣太后有名字,不知道羋月這個說法怎麼來的,可能是為了和甄嬛配對?
武王死後,羋八子扶持自己的兒子「稷」繼位,這就是在秦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秦昭襄王,而秦昭襄王繼位年齡很小,羋八子攝政

但是這個時候啊,這群西羌們又開始活躍起來了。
西羌主要有這麼幾個部落,義渠、林胡、樓煩。熟悉歷史的都知道,這幾個部落也是後來匈奴部落聯盟的重要部分。
眾所周知,這些部落要是騷擾華夏人的國家,打頭陣的就是秦國,還有趙國,巧合的是這倆國還全都是嬴姓趙氏。
趙國就是趁這個時候從一個二流國家發展起來的,趙國是三晉里最北邊的國家,最北邊是現在山西大同一帶,大同北邊就是現在的內蒙,所以林胡和樓煩總是欺負趙國。
趙國這個時候正是趙武靈王繼位,這人確實是個人才,反正趙國血統也不純,所以也沒什麼太強的尊王攘夷這種概念,所以推出了一次大規模的」逆同化「胡服騎射

所謂的漢服主義者呢,其實也是沒什麼必要的,其實漢服本身從那個時期就開始融合了少數民族服裝的特性了,就漢服那種寬袍大袖,你讓它去騎馬射箭,袖子得飄出去八丈遠。所以趙武靈王改革了軍隊制度,建立了大規模機動性極強的騎兵,你們這些所謂的"戰車」,怎麼和兇猛的騎兵去打?

圖 胡服騎射

趙國就這樣慢慢的強大了起來,不僅僅幾乎幹掉了林胡和樓煩,還幾乎吞併了東邊的小國中山國,魏國齊國也開始忌憚趙國的實力。

而這個時候的秦國因為多年和西羌打交道,本身就是有少數民族部隊的,再加上戰鬥力強悍,義渠這個強大的西羌部落也不敢輕舉妄動。前面說過宣太后開始攝政,年輕的秦昭襄王一直是個傀儡(這人很重要,哦對了這人也是完璧歸趙里那個秦王)。這人風騷的很,基本上就是個欲求不滿的神奇女性,面對韓國因魏國打的求助,這人大談條件割地賠款。宣太后說你看先王把腿放我身上我覺得重,他趴在我身上的時候我就不覺得重了。小哥,你得讓老娘爽老娘才會幫你啊。所以韓國越來越沒存在感,魏國也慢慢的被秦國從當年吳起時代的霸主搞成了個二流國家。

所以逐漸成熟的秦國開始對付義渠游牧部落,羋八子露胳膊挽袖子自己美人計,老娘親自上馬去和義渠王啪啪啪,還自己的和義渠的大首領生了兩個孩子,一來滿足了生理需求,二來直接軟化了強悍的義渠游牧民族。所以也算知己知彼,直接把他的義渠哥哥騙到咸陽搞死了,並且一舉滅掉了義渠,至此西羌全部北上,匈奴部落聯盟開始逐漸形成,而秦國開始真正的強大起來。

也就是說這個時候,逐漸強大的三晉之一的趙國和真正強大的秦國又一次達成了聯盟,兩國實力都大大增強,頗有當年秦晉之好的味道,可是這個就和當年依附晉國的秦國不一樣了。

但是別忘了,這個時候東邊的齊國還是一直很厲害的,尤其是經過齊宣王「田辟彊」的經營,田辟彊他爸爸大家應該都知道,就是鄒忌諷齊王納諫那個「齊威王」。所以齊國又一次中興。可是齊國北邊還有一個一直毫無存在感的——燕國「北京秦皇島遼西"一帶。

這個燕國本來是周安插的最遠的一個姬姓諸侯,本來最早也有監視齊國的作用。當然了,當年管仲還幫著燕國」尊王攘夷「過,所以燕國一直是忌憚齊國三分的。
到了齊宣王時代,燕國的國君叫做燕王噲,這人就是個軟柿子,外戚子之勢力越來越大,子之就說,燕王啊,你可以把你的位置給我咩?燕王說,那怎麼好呀。子之說沒事噠,為了顯示你的賢能,你就說要把位置讓給我,反正我又不能要,大家還會稱讚你的賢能。燕王一想有道理,就和子之說,子之啊,你可不可以接替我做燕王呢?子之說,好啊。

於是子之就成了燕王。

但是子之這貨就是一個暴發戶,在位期間怨聲載道。所以燕王噲的兒子太子平就打算奪回政權,並且拉了齊宣王做保護傘,結果齊宣王這人答應是答應了,人卻沒去。所以太子平就失敗了。

齊宣王一看,恩,時機到了,大兵入境進入燕國,子之被搞死,但是燕國也成了齊國的附屬國,太子平的弟弟姬職繼位,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能不恨齊國么,恨得要死啊。所以就想復仇,可是自己這兩把刷子,誰也打不過啊,燕國這地方也沒幾個人才願意來,正犯愁,一個神奇的人,蘇秦就來投奔了。
蘇秦這個人是一個裝b技能點滿的人物,他年輕的時候,帶著一車書,周遊到了楚國和秦國,就希望有人能收留他,結果在人才市場那一關就掉下去了。蘇秦一看這能行么,我這一車書不夠用?於是又開始往死里讀書,這就有了頭懸樑錐刺股的故事。

蘇秦看了書算是開竅了,我幹嘛去大國打工啊,去個小國燕國不是挺好的么,於是就投奔了燕國,他和燕國說,我能幫你滅了齊國,你聽說過無間道么?所以張儀之後的第二個「縱橫家」大忽悠又出現了。

這人去了齊國,一直忽悠齊國去打宋國,結果這麼一弄,秦國就不滿了,因為當時秦國楚國齊國已經達成了一個平衡,誰輕舉妄動都會造成另外兩家的波動,秦國就開始帶頭抗議。蘇秦這時候已經擔任了齊國的國相,並且攛掇六個國家一起去對付秦國,結果齊國這個盟主卻自己一個勁的打宋國,其他國家吃了啞巴虧,從此埋下了仇恨。然後這人又開始遊說其他國家,你看啊,齊國很壞很壞的,他今天去滅宋國,下一個就去滅你們。隨後這人又回到了秦國繼續潛伏,一直等待時機,最後又忽悠齊閔王,你看燕國和你這麼好,這些國家都仇視你,你不把兵力放在其他邊界,都放到燕國這裡幹嘛。

就這麼一個詭異的間諜,竟然最後執掌了六國相印,巧妙地遊走於其他國家之間。

所以之後就是著名的燕國名將「樂毅」,就是諸葛亮總說自己好比管仲樂毅的那個樂毅,帶著五國聯軍,直接就把這麼厲害的一個齊國,幹掉了70餘城,幾乎直接就給滅了。當然,蘇秦這個間諜的下場也是很慘的,被車裂了。

齊國差點亡了國,要不是後來樂毅被猜忌,齊國保住了即墨,莒城這兩個地方,可能就要徹底提前消失了。

圖 樂毅伐齊(河北人大戰山東人)

圖 樂毅伐齊(河北人大戰山東人)

圖 樂毅伐齊(河北人大戰山東人)
可是隨著樂毅被退居二線,齊國的小貴族田單又收復了故土,算是把國家救了回來。
但是至此,燕國也成為了不可小覷的一個勢力。

可是東邊這麼一打,秦國就更強了,越來越強。終於這個平衡就要被打破了。

這個時候的秦國國王,是秦昭襄王,但是別忘了,這個時候真正掌握大權的可不是他,而是他老爸秦惠文王的小妾,後來滅了義渠的「宣太后」,也就是楚國的那個羋八子,羋八子和他的異父弟弟——魏冉作為國相共同把持朝政。

前面說過,楚國讓張儀一頓騙,再加上後來藍田之戰又被打的大敗,元氣已經不行了。
隨後秦國又開始侵犯魏國韓國,這時候的魏國可不是吳起魏文侯那時候的魏國了,兩方大敗,楚國嚇得趕緊各種示好。
但是到了楚懷王的兒子楚頃襄王的時代,這貨突然沒事找抽,非要去侵犯秦國,也想搞一個別人都玩剩下的「合縱連橫」,結果秦國的宣太后羋八子怎麼說也和他們是親戚,但是也沒有手軟,魏冉派以前屢戰屢勝的將軍——白起進攻楚國,白起一共cei了兩次楚國,楚國被搞的都城「郢」都被攻破了,王陵也被掘了,這下算是徹底的被打怕了,那個缺心眼的楚懷王也鬱鬱而終。
白起的官,可是和當時商鞅一樣的——大良造,並被封為「武安君」

這次戰爭讓秦國成為了當時唯一的「超級大國」了,至此周邊國家都開始懼怕秦國,但是其他六國加在一起吧,還是能比秦國強上很多的。而由於宣太后和魏冉一直專權,秦王實際上沒什麼權利。
這個時候一個神奇的人物出現了——范雎

大家有沒有忘了,當時晉國除了智,趙,韓,魏,還有個范、中行,對,這個范雎就範家的落魄貴族,這時候已經在魏國一個叫做須賈的貴族那裡當了門客。
結果這個又一次這個范雎和他老大須賈出差到齊國,齊襄王,就是差點被滅國後來被田單救回來的那個國王,和范雎聊得非常開心,賞了他很多東西,結果這個須賈就很嫉妒他,於是就直接和魏國的國相公子魏齊誣陷范雎裡通外國。
魏齊很生氣啊,就把范雎打了個半死,但是他以為打死了,然後守衛就給他扔了。最後范雎在一個叫做鄭安平的人的幫助下,才得以回復逃走,改名張祿

隨後這個化名張祿的范雎就被秦國的「星探」王稽給發掘出來了,可是這個時候的秦昭襄王吧,很煩他媽和他舅舅專權,並且當時樂毅伐齊國,他舅舅魏冉還進去插了一腳,自己佔了一塊地,搞的齊國和秦國關係也不怎麼樣。

隨後經過重重磨難,范雎終於見到了秦昭襄王,於是就制定了一個「遠交近攻」政策,他們先和齊國修好,然後再蠶食中間的魏國和韓國,這一下果然十分有效,不僅僅擴大了秦昭王(簡稱)的威信,還緩和了和齊國的關係。隨即,范雎和秦王策動了政變,趕走了魏冉,軟禁了宣太后,這個為秦國稱霸建立過汗馬功勞的羋八子。

從此范雎被拜為國相,秦昭王專權的時代到來了。
秦昭襄王,則或者叫稷。(我屢一下,他爸爸是秦惠文王就是車裂了商鞅的那個,他老媽就是羋八子,他爺爺就是商鞅變法的秦孝公)

范雎這個人啊,心眼倍小,他一直忘不了當時的那個恥辱,所以當了國相之後,第一反應就是攻伐魏國,結果魏國竟然派了那個誣陷他的須賈來求和,但是這須賈也不知道大名鼎鼎的秦相張祿就是這貨啊,所以范雎就扮的很慘裝成流浪漢去看須賈。
須賈一看我勒個去你咋沒死?但是隨後也是良心發現,還給范雎送了個衣服。結果當須賈知道這貨就是秦相的時候,褲子已經濕潤了。

結果范雎就看在須賈還送給他衣服這個份上,饒了他一命,除了給須賈餵了點飼料,然後當眾批判了一番,就給放回去了,但是卻非要這個當時差點把他打死的魏齊的人頭,這下魏國傻了,這個是皇室啊,結果這個魏齊也是慫,就逃到了趙國——平原君的地方去。
我們知道隨著秦國越來越強大,其他國家也得想辦法法求生存,所以就出現了一種養著「食客」的貴族階級的出現,比如最早的「孟嘗君」田文。這人就是個大貴族,專門用錢砸人,一副我交朋友不在乎有錢沒錢反正沒有有錢的態度,籠絡了一大批的「食客」,這樣才算是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對抗齊國。

所以孟嘗君之後,為了救亡圖存,趙國出來個平原君,魏國出來個信陵君,楚國出來個春申君(現在上海「申」的來源),這四個君被稱為「戰國四君子」,這些人也是各種招攬食客,甭管好賴,你覺得有本事你就來,反正我有錢。

結果秦王就把平原君給抓了,平原君畢竟是「四君子」,死要面子活受罪,就是不放。秦王說你不放他我就不放你,趙國沒轍,只能去抓魏齊。魏齊沒轍,最後發現怎麼都是難逃一死,最後在魏國自殺了。

這一下,三晉裡面的韓國和魏國可算是嚇死了,而趙國也對秦國又恨又怕,別看兩家都是嬴姓趙氏的人,這個時候也是翻臉不認人了。
而這個時候,秦征伐韓國的戰爭就成了秦真正開始統一六國的導火索了。這個時候的韓國,就是春秋時候鄭國的地方,命運也和鄭國一樣,秦國沒事就欺負它一下。
秦昭襄王34年,白起率軍攻打救援韓國的趙、魏聯軍,毫無懸念的佔領了華陽(今河南新鄭北),擄獲韓、趙、魏三國大將,斬首十三萬,魏將敗逃,溺斃趙卒2萬人

  • 秦昭襄王43年,白起攻打韓國的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
  • 秦昭襄王44年,白起攻打韓國南陽太行道,斷絕韓國的太行道。
  • 秦昭襄王45年,白起攻佔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一個叫做上黨的地方成了飛地,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最後竟然投靠了趙國,上黨被趙國吞併。

圖 上黨之爭

圖 上黨之爭

圖 上黨之爭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上黨之爭,也可以看做秦趙——長平之戰的導火索。

這個戰爭太有名了吧,不久前,就發生過大家熟知的「完璧歸趙」的故事,秦昭襄王本來就氣不打一處來,但是趙國有廉頗藺相如這兩個活寶,所以趙國還是很有面子的。

不久後,秦吞併上黨,直接進攻趙國,趙國派大將廉頗鎮守。
秦國很厲害啊,但是就是干不過這個牛X的廉頗,這可怎麼辦,范雎說,大王別怕,我有招,我這人可是很滑頭的。

圖 長平之戰
范雎開始搞了一堆間諜在長平這邊,各種宣傳,廉頗老啦不行啦,我們覺得還是趙括將軍更厲害啊。
這個趙括把,是當時參加過樂毅伐齊戰爭的一個小年輕,也算是有點本事,但是就和馬謖似的,紙上談兵還是不錯的。可是這麼一離間,趙王直接就中計了,不管國相藺相如怎麼勸,他也是不聽了,非要把廉頗換下去,讓趙括領兵。
這趙括可下是能施展拳腳了,特別激進的一頓打,什麼孫子兵法吳起兵法那是各種用啊。可是秦國的將軍,可是著名的白起將軍,人家不管那套,他就像看耍猴一樣的讓趙括進了趙括自己不下的全套,長平之戰,趙軍大敗,秦軍直接圍困邯鄲,趙國滅亡在即。

可是呢,事情出現了個轉機。
趙國的那個平原君,作為趙王的叔叔發了這麼多年財了,國家危難用得著他了,這怎麼辦,他就只能去南邊被打成篩子的大楚國求救兵。
我們都知道這四君子都養了不少的食客啊,結果平原君就問我現在要去搬救兵了,你們誰能幫幫我啊。結果這群食客真的是除了吃什麼都不會,結果一個從來都沒注意的人——毛遂出現了,他說太君(霧),你看我成不?平原君一想算了吧有人就行啊,就帶著這個毛遂去了楚國。
這也就是所謂——毛遂自薦
到了楚國這個平原君就和楚國談判,楚國說哎呀我可不成啊,從楚懷王開始你看我打贏過么,不行不行。結果兩個人就開始談判。
毛遂直接就受不了了,大聲怒吼你在這裡BBB什麼啊,給個痛快話,要不出兵,要不我離你也進,直接宰了你,這楚王直接就慫了,所以讓自己那個君子「春申君黃歇(這是戰國四君子唯一一個不是王室成員的)派了不少兵就跟著平原君走了。

而魏國作為當年的三晉肯定也要幫忙啊,結果秦國又威脅人家,這魏王一害怕直接就嚇死了。那魏國的君子信陵君也想救國啊,這個時代的這些國家,一個比一個慫,都想自己保存實力,誰也不想聯合抗秦,所以魏國老大也不派兵支援自己這個君子。信陵君多虧人緣好,認識點黑惡勢力幫著威望的寵妃平過事,就讓這人把調兵虎符給偷出來了,於是這個聯合部隊才算是有點規模,最終,邯鄲之圍被解,秦國退回。

這下趙國自然要慶祝啊,就把三教九流貴族全都請來在邯鄲弄了個大宴會,宴會中就有一個富商——呂不韋
呂不韋,姜姓,呂氏,和姜子牙是一樣的,是個齊國貴族後裔,但是到了他這輩就是個做買賣的了,但是這人很不滿足,宴會的時候,他注意到了一個小哥——異人
這個異人是秦昭襄王的孫子,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兒子,可是這人就是個不得寵的小子,他媽就不得寵,所以就被派來邯鄲當了人質。
呂不韋這次突然想做一個大生意,做「人」的買賣。因為這個秦昭襄王啊,太能活了,這人從張儀的時代一直當大王當到現在,活到自己兒子安國君都成了老頭了。但是安國君最寵幸的妃子「華陽夫人」一直就沒兒沒女,所以兩個人很是鬱悶,雖然兒子很多,但是安國君就是想染華陽夫人的孩子當接班人。那時候陝西電視台也沒有不孕不育的廣告,所以就這麼一直耗著。
呂不韋就暗中聯繫這個毫無存在感的異人,用他的名義各種賄賂華陽夫人的妹妹,這麼一賄賂,她妹妹就總說這個異人的好話,其實華陽夫人對這個異人都毫無印象,但是他返現這小子和那些嫉妒他的其他夫人的孩子完全不一樣,你看多懂事,所以就開始和秦太子安國君說,親愛噠,你愛我不。
當然愛啊。結果華陽夫人就開始哭,你胡說,等我老了你就不愛我了,我又沒有兒子,人家好沒有安全感。安國君說這算事么,我兒子這麼多你過繼一個就成了。華陽夫人說我就喜歡那個叫做異人的小子。安國君說異人是誰啊?華陽夫人說就是被你當人質的那個。安國君說你怎麼就挑了一個我最不喜歡的小屁孩啊,我都快給忘了,換一個換一個。華陽夫人怒了:你不愛我。

安國君:好好好,就認他。

隨著又一次秦國和趙國的戰亂,呂不韋掩護異人逃出邯鄲,回到秦國。這個華陽夫人就是宣太后的侄孫女,也是羋姓楚國人,所以呂不韋給異人改名「子楚」,並且還把自己最喜歡的一個趙國女人「趙姬」送給了子楚。

要不說呂不韋的命也確實好,沒過兩年,這個命長的秦昭襄王駕崩,太子安國君就守喪唄,結果他老爸太能活了,還在守喪期間的安國君暴斃。呂不韋扶持的「子楚」繼位,這也就是後來的——秦莊襄王,自然而然的,呂不韋成了國相。在這期間,呂不韋徹底滅掉了東周國,天下共主消失長達800餘年,姬發創立的周正式滅亡。也就意味著從此天下要不就是真正的分裂,要不就是以一個強國的統一為結束了。那麼按照秦國的勢力和方針,毫無疑問是第二個。

而不久之後,這秦莊襄王也就是異人,也暴斃了,當年異人還在人質的時候,那個趙姬生的兒子——,成為秦國國君。

嬴姓趙氏,政

政上台之後啊,和呂不韋一起,做起了和戰國四君子一樣的勾當,但是秦國財力雄厚,所以規模也就特別大,就是個人才批發市場。
這次一個楚國的倉庫保管員——李斯前來投奔。李斯是荀子的學生,我們都知道這個荀子是個性惡論的倡導者,所以李斯來到秦國之後,按照當年商鞅的規矩,制定了更為嚴密的法律,秦國的生產力達到空前高度,竟然已經有了「人力流水線」加工的標準件——秦弩,這個東西非常非常重要,可以說是農耕民族的一個大殺器了。
當然了,後來又來了一個法家集大成者——韓非,這人是個韓國貴族,也是荀子的學生,李斯的同學,是政硬從韓國搶過來的。這人雖然口吃,但是文章寫得特別的好,發揚了厚今薄古向前看,嚴刑峻法,中央集權,思想控制等一系列思想,秦國集權達到空前的提高,雖然這個韓非後來被李斯給陷害死了,但是他的思想就算是一直指導著秦國的發展道路了,秦國走向了一天一變革的道路。

可以說真正的「中央集權」,統一「中國」的思想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在這之前還是一直以分邦建國的「霸主」思想為主,也曾想過和齊、楚共同作為「列強」之一。

包括這個時候還有韓國人「鄭國」(好亂)本來以離間目的來修的運河」鄭國渠「,當年秦國吞併的巴蜀郡守李冰父子的」都江堰「,這就不多說了,秦國整整東周積聚下來的所有財產,在秦王政上台之後,全部都爆發出來了。

秦王政仍然秉承祖宗的訓誡——范雎(沒忘了他吧),遠交近攻,開始和燕國聯盟,夾擊趙國。
結果趙國竟然又私自和秦國聯繫,希望結盟。其實暗自希望和吞併燕國,然後來壯大實力對付秦國。
所以這麼一搞,東邊的國家互相爭鬥,秦王政坐山觀虎鬥,趁著兩人不可開交的時候,將軍王翦大兵進入趙國。趙國卻迴光返照,出來個和匈奴作戰多年的李牧抵抗多年,但是這個時候趙國已經內亂,奸臣太多,最終李牧被李斯以及幕僚的反間大法搞死,當然在這之前,秦國就搞掉了毫無存在感的韓國,滅六模式開始,隨即秦軍進入邯鄲,趙國滅亡。

這個同姓親族硬骨頭趙國一滅亡,其他國家就勢如破竹了。

就因為這個,燕國的太子丹還搞了個「荊軻刺秦」,大家太熟知了,就不說了。失敗之後,燕國被打散,除了殘部進入遼東以及朝鮮半島,燕國基本滅亡。

隨後秦軍水淹大梁城,魏國滅亡。

天下只剩下了最硬的兩個骨頭,楚國、齊國。

秦王政開始著手對付楚國,可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啊,楚國再亂七八糟,畢竟是個數十萬兵,千里江山的大國,所以一時間群臣爭論滅楚方法,王翦的建議是帶60萬兵進行消耗戰,而小年輕李信的政策是,20萬人閃電戰。秦王政畢竟年輕,就信了這個李信。

結果李信碰上了楚國大將軍——項燕,被打成了篩子。 不過李信有個後人挺厲害的——李廣。

所以最後只能還是王翦老將軍東征,王翦用60萬人和項燕進行消耗戰,終於項燕拖不住了,在轉移陣地的時候被王翦全殲,秦軍順勢攻進楚國都城,楚國滅亡。

楚國都滅亡了,齊國就傻眼了,齊國本來一直認為自己是東方大國,所以認為自己是最後一張王牌,保存實力。並且秦王政一直忽悠齊國平分天下,這二缺國王田建還就真信了。

所以他們殺趙國的時候,我沒有說話,他們殺魏國,我也沒有說話,他們殺楚國,我也沒有說話。
終於秦軍奔著齊國來了,秦國在消滅掉了燕國剩餘勢力後,從燕國出兵(前面不就說了他倆離得近么),齊王田建還做著自己東方老大的春秋大夢呢,從齊桓公開始稱霸的齊國徹底滅亡,田建被活生生的困在山洞裡餓死了。

看似強大,春秋戰國515年的各個霸主,全部毀在了秦王政的強弩之下,散亂,猜忌,鬥爭了500餘年的亂世結束,一個中央集權的西方國家,一個養馬的人起家的秦國,消滅了姬家諸侯建立的800年王朝——周。

前221年,大國——正式誕生。
也就是說,這個活躍著東羌,東夷,西羌,三苗,百越的混亂土地,經歷了整整2000餘年的互相爭鬥犧牲以及吞併,這個被長江黃河的泛濫追著跑的鬆散部落聯盟,徹底的成為了一個鐵板一塊的多民族國家,這種國家遠遠的高於西周的鬆散諸侯制度,這是一個靠著各個小國連年吞併融合,同化少數民族,各自奮鬥,各自創造出為了生存卻影響千年的思想。最終被更強大的集權政權統一的國家,這個國家的首領秦王直接控制著每一塊土地,每一個民眾,他用武力法律維持著自己的地位,維持著穩定。

而秦升級了西周狹隘的地理性質的」中國「觀念,「中國」成為了一個集權政權國家的象徵,一個綜合民族的象徵。秦搬出了傳說中的夏,一個帶著各民族血統的民族,自稱集成夏的正統,華夏中國這個名字開始閃耀在東方,甚至比同時期的羅馬帝國更為閃耀。

因為秦王政的統一,秦王政的制度,塑造了幾千年的國家脈絡,從此之後,無論這個國家如何分裂,都沒有人敢把自己從」中國「這個概念脫離出去,腳踩中原,控制天下的農耕民族用這種」中國「的模式,造成了兩千年不斷絕的文化。這個民族三皇五帝的傳說,也比不上這個偉大的亂世,和偉大的統一。

秦王政,始皇帝。無論此人如何,不枉千古一帝的稱號。

我們感謝亂世,更感謝統一。我們的統一,是穿越千年的時間,穿越千里的空間,用這個星球上最廣闊的視野換來的。

以上


剛讀了春秋的歷史,寫了一篇筆記,算是票友版的春秋歷史吧。

首發在這裡:好書一起讀(26):《春秋史》,五霸的故事,做個小廣告,嘿嘿。

以下是內容。水平有限,見笑,請指教。

讀歷史必不可少的兩個工具,一是地圖,二是年表。

這兩個工具能幫助你在時間和空間上建立坐標。時間+空間=時空,歷史就是時空嘛,某段時間在某個空間上出現的人和發生的事情。當你看到歷史事件,可以把它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定位,這樣,史書上的事件們,就不是孤零零的大珠小珠們了,而會連綴成篇。

1.地圖

可以在網上搜索歷史地圖冊,然後列印出來或者臨摹一幅。當然,為了加深印象和簡化記憶,可以自行將地圖簡化之後再臨摹。比如下面這幅是我自己畫的春秋地圖,我為之命名為春秋歷史地圖之票友版:

這個地圖非常好畫,用簽字筆在白紙上畫直線勾出國界,再寫上國名就行了,我參考的是下面這個地圖:

這是我在歷史地圖中裁剪的一部分,在簡化為票友版地圖時,幾個常見的小國沒有體現,如許國曹國,這是出於取捨的考慮。如果想畫出來,可以在鄭國和宋國的西部畫兩個圓圈,寫上許和曹。

畫簡化圖的原則,一是體現各主要國家的相對位置和大概面積,比如秦晉齊楚,一眼就能看出是大國,後來興起的吳和越以及戰國時混入了七雄的燕也在邊角佔據主要位置。小國中,除了周之外,最重要的衛魯鄭宋四個二等國家以四個大小相同彼此相連的矩形表示,體現了它們四個相對對等的地位和相仿的面積、相對的位置。最後畫的是陳和蔡,這兩個小國,與沒畫出的許和曹一起,是戲份比較多的龍套。

四個二等國家與四個三等國家構成了春秋時各大國爭霸時爭取的主要目標,誰能爭取這八個國家中大部分國家的擁戴,誰就是事實上的霸主。當有兩個大國爭霸,這八個國家常常處於被拉攏和威脅中,「如果投靠晉國,楚國就會來攻打我,如果我被打得投降楚國,晉國又要來攻打我」,在這種悲慘又無奈的境地下,它們常常體現出朝秦暮楚的牆頭草特質。

至於更小的甚至後來被吞併了的國家,比如假途伐虢的兩個受害者虞國和虢國,或者參與爭霸事務不多的國家,地圖上都沒有畫出來。後一種國家的典型代表是燕國,本來沒想畫,但它實在地盤不小,而且到戰國時期成了七雄之一,所以還是在邊角上畫了一下,讓齊國看起來小了不少。

2.年表

著名的編年體史書《左傳》就具有年表的性質,《史記》中的《十二諸侯年表第二》就更好了。但前者過於繁冗,後者過於簡略,不利於從整體上把握春秋歷史的時間軸。

更好的是網路上有人整理的春秋年表,但由於春秋歷史有二三百年,每行一年行數也太多,於是我據此又整理了一下,為之命名為春秋年表之票友版:

(勘誤:秦獻霸西戎有誤,應為秦穆;武奢武員是筆誤應該姓伍,感謝 @孟德寶 指正)
最左邊一列,除了尾聲外,將春秋最重要的大概250年,每50年一個階段,分為大約5個階段,這就可以將春秋時間軸用二十個字概括:

先表鄭庄,再表齊桓,襄文穆庄,晉楚爭雄,吳越春秋

從這二十個字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五霸的時間關係。

由於版本不同,最流行的五霸名單有兩個版本,涉及七個人,其中齊桓晉文楚庄為大家公認,另外兩個名額,最流行的版本說是宋襄和秦穆,次流行的版本說是闔閭和勾踐。除了這七個人外,還有個春秋初期的重要人物被稱為「春秋小霸」的鄭莊公。這八個人的時間關係,在這二十個字的概括中清楚體現:

第一個五十年,大概是鄭莊公的故事

第二個五十年,是齊桓公的故事

第三個五十年,是宋襄晉文秦穆楚庄的故事

第四個五十年,是傳統五霸謝幕後晉楚爭霸的故事

第五個五十年,晉楚弭兵,故事主角變成吳國和越國

仔細看這五個五十年,可以發現:傳統的五霸全部活躍在第二個和第三個五十年中,其中有爭議的宋襄和秦穆二公,一個出現在齊桓和晉文之間,被沒有提到的楚成王擊敗身死,另一個的東出之路被晉文和晉襄兩代雄主死死地掐住,僅僅實現了稱霸西戎,所以他們兩個的五霸身份都並不服眾。如果按住他們兩個再看,第三個五十年的主角就是晉文楚庄,這還沒提到晉文公的前後任晉獻公和晉襄公、楚莊王的先驅楚成王和楚穆王,他們也都是一代雄主甚至在某些版本的五霸名單中在列。所以,第三個五十年,主要體現的也是晉楚的故事,與第四個五十年的晉楚爭霸相連接,構成了春秋中期的重要歷史。到了後來,隨著晉國內亂不斷進行無力對外,楚國又受到崛起的吳國的強大壓力,中原各國因連年處於晉楚爭霸中不堪重負,最終晉楚完成第二次弭兵,形成共霸,至此,中原各國的故事撂下一筆。最後一個五十年的主角,是吳王闔閭,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與此同時,晉國在多次內鬥之後,形成知、韓、趙、魏四家主政的局面;而齊國也已經被田氏把控。戰國初期的重要事件「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已經呼之欲出。

3.故事

地圖和年表都有了,春秋歷史的主角們已經可以被定位在時間和空間的坐標上了,就可以看看他們的故事了。


1)先表鄭庄——第一個五十年

我手上的這本《古文觀止》,第一篇就是「鄭伯克段於鄢」,這是《左傳》記載的第一年(隱公元年,公元722年)中發生的一件著名故事。

鄭武公的妻子武姜生了兩個兒子,就是庄公和共叔段。武姜討厭庄公,在庄公即位之後,武姜為共叔段爭取超過所應得的封邑,庄公容忍了,後來共叔段更做出僭越的行為,隱然是要分裂國家,庄公又容忍了。這期間很多大臣向庄公進諫,庄公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再等等吧。直到共叔段準備和武姜裡應外合、用武力奪權,庄公才如釋重負地說「終於可以收拾他了」,於是以霹靂手段驅逐了共叔段,囚禁了武姜。

上面說「這期間很多大臣進諫」,你認為「這期間」指的是多久?看一下年表,庄公封給共叔段封邑,是公元前743年,庄公驅逐共叔段,是公元前722年,這一忍,就是21年!而當共叔段和武姜籌划了多年的政變大計,剛剛有個動手的苗頭,就被鄭莊公一瞬間摧毀,灰飛煙滅。這是多麼厲害的忍功和多麼強大的手腕,這樣一個恐怖的男人,我們看到他之後會做出什麼了不得的事,也該有個心理準備了。

看一下簡略地圖,呈田字形排列的四個中等國家中,宋國和衛國與鄭國相鄰,魯國與鄭國呈對角線,這就決定了鄭國與宋國和衛國交惡,而與魯國交好——因為遠交近攻本來就是常識,並不是到范雎的發明——而鄭國南面的陳國和蔡國,因為和鄭國接壤(簡略地圖沒體現出鄭國和蔡國的接壤關係),也和鄭國有過節。於是鄭莊公大展武功,將衛國、宋國、陳國、蔡國逐個打了一遍(近攻),又與齊國和魯國交好(遠交),於是,在當時的黃河下游,鄭國幾乎已經獨孤求敗。

但是鄭國身邊還有一個重要的國家前面沒有提到——周!當時鄭莊公也在周王室供職,周王室因鄭國勢力太大,想要將權力分給虢國一半,來制衡鄭莊公,鄭莊公於是不高興,周天子反而要安慰鄭莊公,為表誠心,居然與鄭莊公交換質子,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鄭交質」,這體現出「天下共主」周天子的威望與地位都大不如前了。

不久周天子駕崩,繼任的周天子真要把權力分給虢國,於是雙方交惡,最終打了起來,堂堂周天子親率王室軍隊及衛、蔡、陳、虢四國軍隊組成的聯軍,與一個鄭國的軍隊開戰,竟然被鄭國以「魚麗之陣」打得打敗,還被一箭射中了肩膀,從此周天子威嚴掃地。後來的霸主們尊王攘夷,之所以尊王,周天子從此時開始的威嚴掃地,是時代背景。

擊敗周天子之後,鄭莊公威震天下,於是二等國家和三等國家們,甚至包括齊國,紛紛與鄭莊公結盟,鄭莊公於是成為了事實上的霸主。被後世稱為「春秋小霸」。只是後來評價霸主,是否尊王攘夷是一個硬指標,所以鄭莊公這種有犯上記錄的就肯定與五霸席位無緣了。

但鄭莊公的成就,在春秋時期的二等國家中是絕無僅有的,相比之下後來忝列五霸席位的宋襄公就是個笑話。鄭莊公身後,鄭國陷入內亂,與鄭莊公並肩作戰多年的祭仲,是鄭莊公的重要輔佐,但在鄭莊公死後,他不但沒能保證鄭國政權的穩定,反而使內亂陷入更嚴重的境地,這實在讓後人感到遺憾。

再之後,鄭國徹底淪為二等國家,與魯衛宋、陳蔡許曹們一同成為在大國爭霸的夾縫中生存的可憐國家。


2)再表齊桓——第二個五十年

無論春秋五霸有多少個版本,齊桓公都是公認的春秋五霸之首。

齊桓公的哥哥齊襄公因兄妹亂倫而為人所知,其實也算是有雄才的霸主,他後來被公孫無知刺殺,公孫無知即位後又被人刺殺,於是齊國沒有國君。這時在外國避難的公子小白和公子糾爭著趕回國爭王位。輔佐他們的分別是鮑叔牙和管仲這對好朋友,管仲為了保證公子糾爭位成功,帶兵偷襲公子小白,一箭射中公子小白,萬幸的是公子小白的衣帶鉤擋住了這支箭。不知就裡的管仲信心十足地保著公子糾慢悠悠往齊國趕,不料大難不死的公子小白早已回國登基,就是齊桓公。齊桓公隨即與公子糾的保護國魯國開戰,打敗了魯國,逼迫魯國殺死公子糾,並送還管仲,假稱要親手殺掉管仲,其實卻是要用管仲為相國。鮑叔牙的高風亮節和齊桓公的心胸寬廣,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管仲沒有辜負齊桓公和鮑叔牙的信任,他治理齊國,在內政、軍事、財政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主要採取的措施有:劃分行政區劃和機構,使全國形成統一的整體;以農業為本,同時大力發展手工業和商業;寓兵於農,使行政機構與軍事機構相融合。

另外,管仲的風格是因地制宜,見機行事,靈活不拘泥。他具備的宏大的戰略視野和規劃能力,與他早年豐富的人生經歷相結合,造成了他對事物極強的洞察力、謀劃力和判斷力,加上齊桓公的信任和放權造成的大權獨攬的控制力和執行力,使得管仲成為了中華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千古名相。

《史記》評價:「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力也」,齊桓公和管仲也成為了明君賢臣的典範。「九合諸侯」的「九」是泛指齊桓公會盟諸侯次數之多,其實齊桓公召集的會盟次數遠不止九次。

齊桓公的功業中,以一系列政治、軍事、外交手段使得黃河下游的衛鄭魯宋及更小的國家順服,並未超過鄭莊公的功業,不必細表。齊桓公的功業中最顯赫的,是在「尊王攘夷」旗號下做的幾件事:為燕國征伐東戎,安定魯國內亂,幫助幾乎被狄人滅國的衛國和邢國重建國家,征伐楚國迫使楚國向周天子進貢。

齊桓公對霸主的職責的履行非常完美,他對外征討異族(包括以蠻夷自居的楚國),對內尊奉周天子,申明天子的禁令,督促諸侯國履行義務,並保護他們的利益。因此,他的霸業不僅時間最早,而且成就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成為後世霸主的標杆。


3)襄文穆庄——第三個五十年

齊桓公身後的第三個五十年,是一個霸主的井噴期,流行最廣的春秋五霸名單,除了齊桓公之外,另外四個都活躍在這個五十年之中。這其中包括了無爭議的晉文公和楚莊王,有爭議的宋襄公和秦穆公,以及在個別版本春秋五霸名單中上榜的晉襄公和楚成王。

在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同時,晉國出了個雄主晉獻公(他的事情其實是第二個五十年里的,為了敘述邏輯考慮,放到這裡來寫),他在公元前669年平定晉國內亂,做了「盡殺群公子,從此晉國無公族」這樣的大事,使權力集中在自己手裡了,但這也埋下個隱患,就是後來晉國的大權常常為幾個外姓重臣掌握,為後來各重臣內亂不止殺戮不休、直到三家分晉埋下了伏筆。晉獻公平定內亂後,便努力發展,採用了假途伐虢的計策,同時滅掉了虞國和虢國,使晉國更強大了。

晉獻公先有三個兒子即申生重耳和夷吾,後來寵幸的驪姬生了個兒子叫奚齊,驪姬想讓奚齊即位於是害死了申生,重耳和夷吾看到危險就逃到了國外。晉獻公死後,奚齊即位但被大臣里克殺死,忠臣荀息又立了奚齊的弟弟卓子為君,結果里克把荀息和卓子都殺死,晉國於是沒有君主。這時在外國逃難的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幫助之下回國即位,即晉惠公,晉惠公即位後便殺了里克,又賴掉了允諾秦國的好處,於是秦國攻打晉國,捉住了晉惠公,後來又將他放回晉國。

齊桓公由於沒聽管仲的遺囑殺掉幾個小人,結果在齊桓公病重的時候這些小人紛紛擁立公子互相爭鬥,齊桓公據說最後活活餓死,死了又沒人收屍,非常悲慘。好在宋襄公之前受過齊桓公和管仲的託付,這時候出來平了齊國的亂,幫助齊太子即位。

宋襄公做了這件大事,便起了圖霸的心,但實力太弱,又太過迂腐,在與楚國作戰的時候,居然以仁義為名,錯過了戰機,最終被楚國擊敗,自己也身死了,成為了春秋時期著名的笑話,被毛主席批為「蠢豬式的仁義道德」。可見在政治領域,實力和勝敗才是一切的原則,任何憑空的仁義道德的實踐或批評都是幼稚可笑的。

楚國(這時還是蠻夷)打敗了宋國,實力大強,於此同時狄人也被愚蠢的周王引虎入室,竟驅逐走了周王。南方和北方的異族都大有作為,齊桓公死後,中原並無有力的霸主能繼續尊王攘夷的事業。

這時,流亡在外多年的晉公子重耳輾轉經過狄齊曹宋鄭楚秦等多個國家,最終由秦穆公送還晉國,殺死了當時的國君,即重耳的侄子、晉惠公的兒子晉懷公,重耳登基,就是春秋五霸中僅次於齊桓公的晉文公。

這時正趕上周室內亂,周襄王躲在鄭國避難。晉文公即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殺死了作亂的王子帶,擁護周襄王複位。勤王成功,晉文公便有了爭霸的政治資本。

這時,楚國的威勢非常強,前文提到的四中四小八個二三等國家幾乎都服從了楚國,楚國帶著他們攻打宋國,晉文公於是聯合了齊國和秦國,在城濮與楚國聯軍決戰,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城濮大戰,這場大戰以晉國的大勝告終,於是逼迫著當時的蠻夷楚國的勢力退出了中原範圍。

這樣,晉文公剛一登基,北驅狄人,南驅楚人,於是會盟諸侯,甚至請了周天子參會,便成了周天子欽封的霸主了。不過晉文公這個霸主只當了幾年,就去世了,他的兒子即位,就是晉襄公。

晉文公霸業中間還有個插曲,就是課本上的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當時鄭國在晉國和楚國之間首鼠兩端,晉文公便會同老朋友秦穆公一起討伐鄭國,卻因為燭之武的一席話,秦穆公撤兵了,這樣秦國和晉國的關係便有了裂痕。到晉文公去世,秦穆公便有了東侵的想法。不過繼承晉文公的晉襄公也不是泛泛之輩,他在崤山擊敗了秦軍,後來秦穆公不服再度進攻,又被晉人打敗。秦穆公一代雄主,因為東進的想法總被晉人挫敗,最後只做了西戎的霸主。在一些版本的春秋五霸名單里,秦穆公是五霸之一,在另外一些版本里卻不是。

晉襄公遏制了秦穆公,又向北用兵,打敗了長期為中原諸國心腹大患的狄國。接著又向南方的楚國用兵。這時早些年擊敗宋襄公的楚成王已經被太子弒殺,太子即位就是楚穆王,楚穆王也並非泛泛之輩,所以晉襄公沒佔到太多便宜。之後沒幾年,晉襄公也去世了。晉文公、襄公去世之後,老牌重臣們的勢力越來越強,便開始了殘酷的相互攻殺,一直到春秋末戰國初,出現了三家分晉的故事。

這時楚國在楚穆王的領導下漸漸強盛起來,而晉國既因為內亂,又因為與西面的秦國不斷有摩擦,無力壓制楚國,於是楚國又迫使中原的二三等國家們臣服。到了晉國內亂到達頂峰,趙氏弒晉靈公(就是「在晉董狐筆」的故事),這時楚穆王已過世,楚莊王在位。趙氏弒君的第二年,楚莊王便陳兵周境,問鼎輕重。只是因為楚國隨即發生了內亂,楚莊王又花了幾年時間平定了內亂。之後楚莊王連續幾次北伐,都告失敗。

之後的故事已經是下個五十年的部分了,為了連貫,在這裡把它說完。楚莊王痛定思痛,明白了想要逐鹿中原,必須先穩定後方,在那之後才可以出征。於是,在下個五十年最前面的幾年裡,楚國和晉國進行了邲之戰,這場戰役由於晉國的內部不和,以楚國的大勝告終。

此戰大勝,楚莊王飲馬黃河!多年前在城濮大戰中殞命的將士們魂兮歸來,楚莊王終於成了繼晉文公之後的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眾望所歸的春秋五霸,實現了他「一鳴驚人」的諾言。那是他剛即位三年時的故事,那時晉國趙盾氣焰衝天,楚國內亂此起彼伏,真是內憂外患,而這時的楚莊王沉溺於花天酒地,令大臣痛心疾首,終於在一次大臣勸諫時,楚莊王說出了這樣的謎語:此鳥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指的是他自己,我們可以想像他說這話時隱忍的豪情。


4)晉楚爭雄——第四個五十年

傳統五霸的故事已經過去,另兩個五霸人選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的故事尚未到來,這第四個五十年,是晉文公的後人與楚莊王的後人爭霸的故事。

晉國在邲之戰中大敗,是因為將帥不和,並不是國力衰弱。過了幾年,晉國誅滅了赤狄,國力便又強大起來。於是晉國在西邊擊敗了秦國,又在東邊擊敗了齊國,這時楚莊王已經去世,楚共公即位(感謝 @sealon 指正),楚國無力阻止晉國,但當楚國內部恢復了平靜,便不能坐視晉國強大,於是與晉國幾次交戰,打得勢均力敵。這樣楚國和晉國相繼召集諸侯盟會,諸侯們對這兩個大國中的任何一個都惹不起,只好誰召集盟會都參加。

這時晉楚都採用遠交近攻的策略,楚國與晉國東方的老牌強國齊國結盟,而晉國則看中了楚國東方新崛起的吳國,當時吳國正在崛起,非常團結,作戰勇敢,但戰法和武器都很落後,晉國於是派人去吳國教給他們先進的作戰方法和武器製造技術,並慫恿吳國找楚國的麻煩。吳國於是採用不斷騷擾的戰術,使楚國疲於奔命。

這時晉楚因多年用兵元氣大傷,都想休養生息,於是協議休戰,同時晉國和秦國也講和,但大家都各懷鬼胎,沒過幾年,秦晉首先破裂,然後楚國也對晉國背盟。晉國和楚國在鄢陵開戰,晉國打敗了楚國。這時晉國的君主是晉厲公,他打敗了楚國之後,想要除掉國內的權臣,實現中央集權,不料被權臣下手殺死,權臣們擁立一個小孩子即位,就是晉悼公。

晉悼公以區區十五歲的小孩子的身份即位,隨即展現了令人瞠目結舌的文治武功才能,他先以一系列內政手腕迅速整頓了內務,然後向外出兵,逐鹿中原,區區幾年時間,恢復了晉國的絕對霸主地位。這位年紀輕輕的君主,在帝星黯淡的春秋中後期,實在是一顆耀眼的明星!

可惜,這是一顆流星,幾年後,晉悼公英年早逝。但歷史早已記住了他的名字和他的功業,在有的春秋五霸版本里,晉悼公赫然在列。後人公認晉悼公是晉文公之後最傑出的君主,在內憂外患圍攻之下,以小小的年紀,完成了中興復霸的奇蹟。

可惜,天妒英才,在晉悼公早逝之後,晉國和楚國再也沒有出來一個出色的君主。於是,春秋中期轟轟烈烈的晉楚爭雄告一段落。隨著晉國內亂再次興起,楚國被吳國騷擾得不堪重負,兩國都失去了爭霸的力量,於是在宋國的促成下,進行了第二次弭兵。這次倒比第一次成功得多,從此晉國楚國握手言和,共霸天下。

至此,春秋時期中原國家的爭霸故事便告一段落,在春秋的最後的故事裡,唱主角的是東南方向的兩個蠻族,吳國和越國。

順便說一句,在這個五十年的最後,誕生了一個極大地改變了中國歷史的人物,他對中國歷史的影響,遠遠超過了春秋五霸的任何一位,他的名字叫,孔丘。


5)吳越春秋——最後一個五十年,及尾聲

在這最後一個五十年里,中原再也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戰爭。各個國家內部都在進行激烈的權力鬥爭。楚國一直到楚平王的時候,內亂仍沒有止息,到了公元前522年,這已是這個五十年的中期了,楚平王千不該萬不該殺了一個人,他的老師,伍奢。伍奢有個小兒子,伍員,字子胥。

伍子胥逃到了吳國,先幫助公子光請刺客專諸刺殺了吳王僚,公子光登基,就是吳王闔閭。

伍子胥輔佐吳王闔閭,謀劃對付楚國,先採用騷擾的辦法讓楚國不堪應付,又多次進行一些小規模進攻擊敗楚國的軍隊,終於,在時機成熟之後,在將軍孫武——沒錯,就是《孫子兵法》的作者——的幫助之下,一舉攻破楚國國都。大國的國都被攻克,這在春秋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伍子胥將早已下葬的楚平王開墳鞭屍三百下,報了殺父之仇。

這時,越王允常見吳國內部空虛,便趁機侵吳,而楚國也請來了秦國的救兵幫助復國,闔閭的弟弟夫概也趁機反叛,吳王闔閭在這幾重打擊之下,只得從楚國撤兵回救吳國,於是楚國復國成功。

到了越王允常去世,越王勾踐登基的時候,吳王闔閭興兵報仇,卻被勾踐打敗,闔閭也傷重身死,其子夫差即位。

夫差即位幾年之後,興兵伐越報仇,擊敗越人,越王勾踐向夫差請降,伍子胥力主不可,但受了賄賂的另一個吳國重臣伯嚭勸諫夫差同意了勾踐的投降。

之後,夫差出兵北上,爭霸中原,伍子胥念念不忘勾踐是禍患,終於讓夫差惱怒,賜死伍子胥。夫差中原逐鹿,頗有成績,但連年用兵,國內已漸漸空虛。

這時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多年,終於等到了國力復強的時候,他趁夫差北上會盟的時候,出兵攻吳,夫差急急趕回請和。

但這並不是結束,六年後,勾踐再次攻吳,圍困吳國國都長達三年之久,終於攻滅了吳國。

在不同版本的春秋五霸名單中,吳王闔閭、吳王夫差、越王勾踐都有上榜的記錄,但一般認為說服力不強,儘管他們分別都有會盟中原稱霸天下的事迹。勾踐滅吳後,范蠡歸隱,文種被迫自殺,這也是歷史上有名的故事。那麼,春秋的最後一段時期的故事,我們也講完了。

對了,還有一個人。

西施。

春秋時期出現過很多著名的女性,她們中有的甚至改變過歷史的進程,例如桃花夫人息夫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庄姜,前後讓九個男人為她而死的夏姬,但西施,只有一位。

因為她的檔次夠高,她為一位五霸效力,摧毀了另一位五霸,最後與幾乎是中國歷史上「功成身退」四個字的代名詞的、既善謀國又善謀身的大智者一同功成身退,並肩歸隱,最後隨著老公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大富翁,自己成為了笑傲古今的大富婆。

芳華絕代,富可敵國,一生波瀾壯闊,名滿天下,萬古流傳。

女人做到這個份上,嘖嘖。

4.結語

春秋的故事,說完了。

雖然這是我迄今最用心的一篇,參考了《左傳》《史記》《春秋史》(童書業著,強烈推薦),及很多篇論文,但在開寫之前,還是膽怯了很多天。

因為這是一段很陌生的歷史,我之前對春秋的印象,僅限於鄭伯克段於鄢,齊桓公兄弟爭位,五張羊皮贖百里奚,宋襄公仁義大旗,重耳流亡,孔子見老子,勾踐滅吳等一些在《上下五千年》或課本上讀過的零散故事,至於他們的故事誰在誰的前面,就完全不知道了。

所以,這次閱讀基本上是一次全新的閱讀,而因為《資治通鑒》中沒有春秋的歷史,而《左傳》又太難以理解,為了找一本通俗的講春秋的書籍,找了很久,甚至考慮了當年明月體的《賈志剛說春秋》、百家講壇的《春秋五霸》、小說《東周列國志》,最後終於找到了童書業先生寫的《春秋史》,這本書不僅緊繃簡練地敘述了春秋時期的故事,更用幾個篇章寫了春秋時期的社會、政治、民俗等背景知識,這些都是讀斷代史時非常應該了解的,所以,這本書籍,強烈推薦。

====2015年9月6日,補充戰國部分

1.年表

春秋戰國的分界線,歷來說法不一,如果按照《資治通鑒》採用的三家分晉(前403年)作為戰國時期的起點,距離春秋的最後一件大事勾踐滅吳(前473年)已有70年的時間。這裡以楊寬先生的《戰國史》給出的戰國大事年表為準,以魯《春秋》絕筆的前481年作為戰國時期的起點。畢竟如何斷代不是重要問題,重要的是故事的連貫性。

從前481年到秦滅六國的前221年,之間是260年的時間,以每50年劃分為一個時期的劃法,能劃成5個時期及一個尾聲:

第一個50年(前480-前430),春秋的尾聲和戰國的先聲,重要的事件包括:勾踐滅吳;齊國田氏專政;晉國的范、中行及知姓先後滅亡,權力集中到韓趙魏三家手中;周王封其弟為西周公;這段時期為戰國局面的形成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戰國初期的標誌性事件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已經呼之欲出,而周王室的分裂也埋下了伏筆。

第二個50年(前430-前380),戰國的正式開始,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都發生在這個時期,至此戰國七雄(包括老牌強國秦國楚國燕國,晉國的三個孩子韓國趙國魏國,以及舊瓶裝新酒的田姓齊國)集結完畢。這個時期最耀眼的明星無疑是吳起,他以軍事家和政治家兩種身份,先後在魏國和楚國兩個國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軍事上,他在魏國70餘戰不敗,與兵聖孫子在《史記》中同傳,並稱為「孫吳」成為兵家的典範,在政治上,他主導的楚國變法早於在下一個50年中大展身手的商鞅、申不害和鄒忌,成為繼「法家鼻祖」李悝之後的戰國初期變法的關鍵人物。這個時期,最強大的的國家是李悝和吳起任職過的魏國。

第三個50年(前380-前330),戰國的好戲真正開始,最耀眼的兩個名字是商鞅和孫臏,他們分別是戰國早期法家和兵家的標誌性人物,分別是《商君書》的冠名作者與《孫子兵法》的疑似作者,他們也是在這個50年中崛起的西方的秦國和東方的齊國的重要人物,在上個50年中強大的魏國,受到了分別來自商鞅和孫臏的重創,從此霸業不再。而通過這兩個名字,我們能想起一代雄主秦孝公和齊威王,以及商鞅的同行申不害、孫臏的同學龐涓和同事田忌、鄒忌和田嬰,這最後一位就是戰國四君子之首的孟嘗君田文的父親。這也是變法的大時代,除了商鞅之外,申不害和鄒忌也因變法而成為著名的人物。

第四個50年(前330-前280),合縱連橫的大時代,與傳奇故事中所說的不同的是,張儀和蘇秦並不是宿命中的對手。張儀的活躍時期要早於蘇秦,他的主要對手是東方的公孫衍,而張儀的繼任者魏冉才是與蘇秦的活躍時間重疊,說到蘇秦,他不僅是一位頂級的縱橫家,更是一位孤膽英雄、頂級的卧底,他的一系列外交表演,其實是為了削弱自己所侍奉的齊國,讓自己真正的效忠國燕國得到利益,他也因此被車裂而死。最終,他的好夥伴樂毅沒有辜負他的犧牲,一度將齊國打到瀕臨崩潰的邊緣。在這個50年里,曾經強大的魏國徹底成為了在秦國和齊國夾縫中朝三暮四的弱國,淪落到與韓國一個級別,而在上個50年中強盛起來的齊國,也在蘇秦樂毅的打擊之下一蹶不振,這個50年里興起的國家是趙國,在胡服騎射的改革之後國力激增,成為了魏國和齊國之後的第三個秦國的主要敵人,不幸的是,這個時期的秦國,一顆將星已經冉冉升起,他的名字就是白起。

第五個50年(前280-前230),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廉頗、王翦、李牧全部登場,秦國和趙國的慘烈戰爭是這個時期的焦點,隨著趙國兵行險招,起用初出茅廬的趙括代替久經沙場的廉頗,而秦國當機立斷臨陣換將,最終老兵油子白起擊敗了青兵蛋子趙括,秦趙兩國各自賭上國運的長平之戰以秦國的勝利告終,趙國巨損45萬兵力,至此山東六國再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與秦國分庭抗禮,但是在接下來的邯鄲保衛戰中,戰國四君子中除了孟嘗君之外的三位聯袂演出,留下了毛遂自薦、脫穎而出、竊符救趙等著名的成語和故事,強大的秦國被擊敗,將相白起和范雎先後故去,山東六國在信陵君魏無忌的力量之下強行續命。到了魏公子隕落,秦國大將王翦勢不可擋,只有趙國的李牧還在苦苦支撐。

尾聲(前230-前220),最後的故事,沒有懸念的故事,秦國祭出了曾經用來對付過信陵君的反間計,李牧被殺,最後的長城崩塌,秦王一統六合,掃清天下。

整體看這5個50年,可以發現的現象是,魏國、齊國、趙國依次在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50年里興起,又依次在其後的第三個、第四個、第五個50年里衰落,它們興起的標誌事件分別是李悝變法、鄒忌改革和胡服騎射,衰落的關鍵事件分別是孫龐馬陵之戰、樂毅五國攻齊、白起長平之戰。所以,在這五個50年里一直沒有受到足以動搖根本的打擊的秦國,儘管曾經被魏國壓制、被齊國抗衡、被趙國爭鋒,終於笑到了最後。這其中的關鍵,在於秦國歷代君主能力驚人,而幾代重臣商鞅、張儀、魏冉、范雎、呂不韋、李斯都是一時之選,殺神白起更是戰鬥力驚人,高到了讓後人屢屢為趙括鳴不平——剛出道就遇到這種妖孽對手,能怪趙括實力不行嗎,換個剛出道的韓信來試試,結局也未必好到哪裡去!言下之意是輸給白起並不丟人,這是對白起多高的讚美!

2.地圖

相比春秋地圖,主要變化是:

1)晉國分為三個國家,從北向南依次是趙、魏、韓;

2)重要的小國們鄭、宋、魯、衛、陳、蔡分別被吞併;

3)周王室首先是不重要,其次是分裂過,最後被吞併了,所以乾脆不畫了;

當然,這個地圖只能反映戰國時期七雄國家的大概位置,相比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戰國時期更多的是兼并戰爭和滅國戰爭,因此地圖遠不像春秋地圖那樣穩定。

3.故事

年表和地圖都有了,那麼來說故事。

其實在年表部分已經說了五個50年的重要梗概,用二十個字概括就是:

春秋余火;吳起傳說;商君孫子;合縱連橫;起翦頗牧

根據「要言不煩、詳略得當」的原則,前兩個故事不多的50年不再詳述,戰國時期最精彩的故事和最耀眼的人物(除了吳起),實際是集中在後三個50年中。


1)商君孫子——第3個50年

用商鞅和孫臏做這個50年的標題,因為他們既分別代表法家和兵家,又分別代表秦國和齊國,更是《商君書》的掛名作者和《孫子兵法》的疑似作者。根據考證,《孫子兵法》的成書時間應該是戰國時期,而據說是其作者的孫武是春秋時期人,戰國時期,名聲顯赫,又姓孫的著名兵家,當然率先想到孫臏。至於《商君書》,就像《黃帝內經》一樣,早已公認是後人託名的作品,其實《孫子兵法》也很有是託名作品的可能。

商鞅雖然不是最早的法家(李悝、吳起在前),但毫無疑問是戰國時期變法的標誌性人物,他被明君秦孝公起用,推行新法,正是他的變法,為秦國統一全國打下了基礎,他也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誅殺商鞅的秦惠文王,也不愧是一代明君,他並沒有因為對商鞅的嫌惡而廢棄商鞅制定的法令,而是將之繼承下來,到了始皇帝掃清六合虎視天下,商君在九泉之下可以安息。

在這個時期同時進行改革的,還有韓國的申不害和齊國的鄒忌,申不害強調採用權術進行統治,使韓國成為了戰國七雄,而曾經與城北徐公比美的鄒忌,更幫助齊威王成為了與秦孝公並立東西的兩大雄主。其時魏惠王統治的魏國國力正強,先後以龐涓為大將進攻趙國和韓國,齊威王採用孫臏的「圍魏救趙」和「圍魏救韓」的計策,在桂陵和馬陵兩次擊敗龐涓,後一次更是讓龐涓憤而自殺。孫龐鬥智的失敗者龐涓身份是大將,而受過酷刑的孫臏擔任的只是軍師,擔任齊軍主帥的是孫臏的朋友田忌,他曾經與齊威王賽馬三局兩勝,成為歷史上最著名的賽馬故事。

在東線戰場失敗的魏國,在西線戰場也受到秦國的打擊,公子卬受到商鞅的欺騙被俘。屢屢遭受打擊的魏國至此不得不改變戰略,在莊子的朋友惠施的建議下,與齊國修好,各自承認了對方的王位。但另一邊的秦國依然不肯罷休,連續進攻魏國,攻佔了很多魏國的地盤。


2)合縱連橫——第4個50年

經過屢次打擊的魏國,終於淪落到了與韓國一個檔次的弱國的地位。到了張儀擔任秦相的時候,就推行他的連橫策略,拉攏魏國和韓國。與此同時,魏將公孫衍推行他的合縱策略,聯合各個弱國對抗秦國。這段時間外交和聯合非常頻繁,個人認為不用拘泥於「縱」「橫」這兩個字面,用「縱」和「橫」來理解這段時間的外交,只會越理解越糊塗。只要理解這是秦國強大、齊國較強、魏國衰落時各個國家大臣為了自身利益採取外交策略的一系列活動就行了。主要形勢是秦國是西邊的強國,齊國是東邊的強國,兩國水火不容,所以中間的魏國、韓國、楚國是兩方爭相拉攏的對象。張儀希望這幾個國家跟秦國聯合,而公孫衍希望這幾個國家跟齊國聯合。

這段時間發生的一件重大的事件是秦將司馬錯滅蜀,秦惠文王否定了張儀的攻韓主張,採用了司馬錯的攻蜀建議,讓秦國有了穩定的後勤來源。而六國中,除了公孫衍外,另一個重要的外交家就是孟嘗君田文,他與公孫衍努力合作促成各國聯盟抗秦的局面,然而沒有成功。

如果把秦國和齊國這在地圖上一左一右的兩個大國比作春秋時期地圖上一上一下的兩個大國晉國和楚國,那在它們之間的被拉攏對象魏國韓國楚國就相當於春秋時期的鄭衛魯宋等小國,這番拉攏的結果是魏國韓國倒向秦國一邊,而楚國與齊國站在同一陣營,在關鍵的大戰中,秦國打敗楚國,取得了漢中,這樣秦國的關中、漢中、巴蜀連成了一片,形成了非常好的形勢。

在張儀死後,在田文的努力下,終於爭取到了魏國和韓國站到齊國一邊,但在張儀時代屢次被秦國欺騙的楚懷王卻不長教訓,居然相信秦國倒向秦國一側,在齊韓魏聯合攻楚將楚國打敗的時候,楚國的盟友秦國不但沒有援救,反而趁火打劫,也來進攻楚國,楚國的境地非常凄慘,著名詩人屈原就是在這種絕望的局面下憤懣自殺。春秋時期的南方霸主楚國,到了戰國時期,由於吳起死後新法被廢除,政治混亂分裂,國君昏庸無能,在戰國時期長期處於弱國的角色。

在冠以「合縱連橫」名號的一系列外交活動中參與度不高的趙國,這時的執政者是明君趙武靈王,他推行胡服騎射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他的結局卻很凄慘,他是在政變中遭遇圍困,被活活餓死的。趙國在這段時間的外交傾向是與秦國聯合,因為之前在與秦國的戰鬥中曾經損失慘重。因此孟嘗君倡導齊韓魏攻秦時,趙國並沒有參與。不過孟嘗君的進攻也更多是姿態性的,他最終的目的是讓秦國、楚國不來干預齊國吞併宋國的舉動。

往往與張儀並稱的蘇秦,現在終於講到他的故事了,歷史印象中的蘇秦是個大合縱家,「身配六國相印」,最大目的就是打擊秦國,其實不然,蘇秦真正效忠的是燕國,他真實的目的是削弱燕國最大的敵人齊國,他採用的辦法是促成齊國滅宋,來讓天下震恐,從而形成各國聯合攻齊的局面。所以,雖然看起來蘇秦與孟嘗君步調一致,努力策劃擊楚攻秦,揚威之後安心滅宋,但實際孟嘗君是處處落入蘇秦的算計之中。到了齊國真正滅了宋國的時候,天下各國都看到了齊國的狼子野心。於是包括最強國家秦國、胡服騎射後實力激增的趙國在內的五國組成聯軍,聯合攻齊。這個聯軍的主帥就是樂毅。這時齊國終於看清了蘇秦的真面目,將他車裂而死,至於擔任魏相的孟嘗君田文,竟已成為了五國攻齊的積极參与者,他也因此受到了極大的非議。

樂毅沒有辜負蘇秦的苦心孤詣,他率領燕趙秦魏韓五國聯軍(實際後來楚國也在趁火打劫,實際是六國攻齊),將齊國打得只剩下兩個城池,瀕臨滅亡。但是燕王受了反間計派騎劫代替樂毅,被齊將田單擊敗,田單于是率軍奪回七十多座城池,恢復了齊國的國土,儘管國土恢復了,但齊國遭受重創,再也無力與秦國爭鋒了。


3)起翦頗牧——第5個50年,及尾聲

在魏國早已衰落、楚國長期萎靡、齊國遭受重創、燕國不成氣候、韓國忽略不計的情況下,山東六國還能與秦國有一戰之力的就只有趙國了。

在這個50年的前期,秦國的主要將軍是白起,這是一個讓人膽寒的名字,至今保持「殺人最多名將」的稱號,據考證,戰國時期陣亡士卒總數200萬,白起一個人殺人數就占這個數字的二分之一。在上一個50年里的伊闕之戰,白起大敗魏韓聯軍,斬首二十四萬,而在這個50年的開端,白起攻陷楚國國都郢城,使楚國陷入坐以待斃的境地,最後,白起終於迎來了他最重要也是最著名的一場戰役——秦趙長平大戰。

這時秦國的丞相是范雎,他以遠交近攻為主導思想進行政治軍事活動,他攻打韓國,韓國為求和,許諾將上黨郡獻給秦國,但上黨郡守馮亭自作主張將上黨郡獻給了趙國,這就將禍水引向了趙國,於是秦國進攻長平,趙將廉頗防守,兩軍相持三年,都竭盡全力,賭上了國運,在這場國力消耗的對拼中,趙王先沉不住氣,換用進攻性更強的趙括代替嚴防死守的廉頗為大將,趙括是趙奢的兒子,趙奢曾經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觀點為趙王賞識並建功立業,趙王起用趙括,也許是因為期待趙括重複其父的勇武奮進的事迹。

很不幸,初出茅廬的趙括遇上的第一個敵人,就是號稱「人屠」的戰神白起,白起本來不是秦軍主將,是秦王採用反間計讓廉頗卸任之後,秘密換將成為秦國大將的。白起也不負所望,一舉殲滅趙軍40萬,創造了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先例。

長平大戰之後,趙國元氣大傷,秦國也損失慘重,秦王想乘勝追擊一股滅趙,白起認為趙國慘敗之後上下一心,而秦國已成強弩之末,拒絕出戰,秦王只得換將攻趙,圍邯鄲三年。在之前幾十年無所建樹的趙國平原君趙勝終於發揮能量,先後從楚國和魏國搬來了援軍,從楚國搬來援軍就是毛遂以「脫穎而出」自薦並說服楚王的故事,從魏國搬來援軍則是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戰國四君子中的三人(趙平原、楚春申、魏信陵,齊國孟嘗君的時期早於這三人,其事迹前文已述)集結在邯鄲城下,秦軍大敗退走,秦王令白起出戰,又遭拒絕,秦王惱怒之下令白起自殺,邯鄲之戰敗將鄭安平投降趙國,保薦人范雎難辭其咎,後來也告病辭職。這樣,秦國失去了最好的將相,而趙魏楚聯軍在信陵君率領下勢頭正盛,魏公子威震天下,這個時期秦國的擴張停滯不前,可以看做山東六國迴光返照的時期,可惜這些國家只顧自己擴張領土,沒有形成抗秦的合力。

在信陵君死後,六國再也沒能形成讓秦國忌憚的合力力量,只有趙將李牧苦苦堅持了一段時間,最終,秦國採用反間計讓趙王殺死李牧,六國失去了最後一個保障,於是,秦國大將王翦率領的軍隊以摧枯拉朽之勢,掃清六合,并吞八荒,一統天下。

白起,王翦,李牧,廉頗,這是後人評的戰國四大名將,其中兩名秦將,兩名趙將,說明了秦國一統天下最後遇到的抵抗力量來自趙國,而廉頗李牧兩人,最終竟然都是由於郭開的讒言,一個被棄用,一個被殺害,這可以看到秦國反間計使用的成功(信陵君也是被反間計所害),也可以感到郭開實在像《三國演義》里吳將馬忠那樣,是個「巨人殺手」。

4.結語

戰國的故事,講完了。

我最初以為戰國的時代會很長,因為其間湧現的著名人物和著名故事實在很多,所以當我看到戰國的精華集中在短短的一百五十年內(除了吳起的故事之外),感到非常驚訝。

這個時期最活躍的無疑是法家、兵家和縱橫家,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大師,而儒家並不受重視,儘管吳起是曾參的弟子,李斯是荀況的學生,但他們還是以兵家法家的身份為人熟知,儒家「亞聖」孟子意味深長地說過,「楊朱墨翟之言盈於天下」,可見在思想形態方面,儒家也遠沒有超然的地位。

關於這方面的討論可以做很多,但我現在的見解還不深。

最後,還是推薦書籍,楊寬先生《戰國史》,非常好,與童書業先生的《春秋史》常被並稱,名滿天下。強烈推薦。

====附:我的「梳理歷史脈絡」系列文章====

歐洲歷史:簡單說明下歐洲歷史? - 祁達方的回答

春秋戰國:如何理清春秋戰國的歷史? - 祁達方的回答

楚漢歷史:求推薦楚漢爭霸的書籍,能深入了解的,不是小說類的? - 知乎

魏晉南北朝:怎樣理清魏晉南北朝那段的歷史? - 知乎

隋唐歷史:好書一起讀(244):隋唐往事 - 知乎專欄

兩宋歷史:閱讀什麼書籍可以由淺入深的學習宋朝歷史? - 知乎


四張圖就能說明的事情

圖出沒,小心

春秋上篇

春秋下篇

戰國上篇

戰國下篇

弱弱的聲明:出處見水印,微博@二混子--Stone
微博主頁:Sina Visitor System
本答案中的圖片上載已在微博獲取原作者同意


時間順序!時間順序!時間順序!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什麼齊桓公,什麼一鳴驚人,什麼問鼎中原,什麼晏子使楚,什麼燭之武退秦師,什麼無薪嘗膽,什麼范蠡西施,什麼紙上談兵,什麼荊軻刺秦,什麼孔子,什麼老子,什麼孫子兵法……
其實很多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典故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問題就是沒有一個時間和國別的概念。
你方唱罷我登場---這是中國歷史上分裂時期恆久不變的主題,春秋戰國尤其如此
關鍵不在誰登場,而在於登場的時間以及粉絲的數量和質量
下面先談談春秋,為了直觀的表示時間上的概念,下面先放幾i張圖,這對初學者而言可能簡而易懂。第一張是春秋時期的地圖,第二張是春秋諸侯稱霸順序,第三張是春秋時期的著名典故,第四張是春秋著名事件的順序,第五張是春秋時期各大明星的生活年代

1 先放一張春秋時期的地圖

像不像夾心餅乾?中間的小國日子不好過。注意這個周國不是一個諸侯國,而是中央政府所在地,周天子的老家!

像不像夾心餅乾?中間的小國日子不好過。注意這個周國不是一個諸侯國,而是中央政府所在地,周天子的老家!

像不像夾心餅乾?中間的小國日子不好過。注意這個周國不是一個諸侯國,而是中央政府所在地,周天子的老家!

2 春秋諸侯稱霸順序以及各諸侯國的由來
其中紅顏色代表春秋五霸在位時間,藍顏色代表各諸侯國稱霸(強盛)持續的時間,顏色越深代表諸侯國越強大。

春秋五霸有兩種說法,其中一種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另一種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上圖兼顧了兩種說法。

時間順序由周平王東遷開始計時,到晉國韓趙魏三家滅智氏結束(公元前770-公元前453),即東周的春秋部分。

各諸侯國由來:

①齊國:首任國君姜子牙,姜姓諸侯,戰國時期田氏代齊,變成田家的了,齊國是真正的貴族。

②宋國:首任國君商紂王------------------的弟弟,微子啟,屬於前朝舊臣,放在今天就沒那麼高的地 位了,估計也就給安排一個全國政協委員或者文史資料專員

③晉國:首任國君唐叔虞,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弟弟,姬姓封國,紅N代,又有實力,牛得不得 了,走路橫著走,春秋兩強之一(晉楚)。

④秦國:首任國君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王封到西邊抵禦西戎,嬴姓,出身不好,位置又偏僻,所 以前期經常被鄙視。

⑤楚國:在當時看來來路不明,地位比較尷尬,中原稱之為「南蠻」,據說是華夏民族南遷的其中一 支,實力強大,正因為如此其他霸主都稱「公」,他偏偏要稱「王」,沒辦法,任性,中原各國都把他當外國,所以楚莊王敢向周王室「問鼎「,換了別國,不是不能,而是不敢。

⑥吳國:首任國君吳太伯,周文王的大大爺,周武王的大爺爺,姬姓諸侯(遠親),後期發力,但 亡的也快(勾踐滅吳)

⑦越國:據說最早可以追溯到夏代,首任國君夏王少康的兒子,姒姓,歷經夏商周秦漢,長期以來 一直處於天高皇帝遠的狀態,直到漢武帝時期才正式併入漢朝統治


所以那麼多強國只有晉國和吳國勉強算是周王室的親戚(姬姓諸侯國),所以周天子很鬱悶,真是一點心靈上的安慰都沒有,當年分封的姬姓國真是太不給力,部分原因是當年為了照顧他們把這些親戚都封在了相對富庶的地方,而這些地方基本方交通很便利,也就是後來的「四戰之地」,導致了他們幾乎沒有擴張的可能性。所以漢高祖劉邦為了鞏固劉家天下,殺白馬立誓,非劉姓子嗣不得封王,這樣不管怎麼樣天子總是我們老牛家的,但是問題還是多多的。


當然不管怎麼樣,當年周朝初年搞分封的時候,從數量上來看,姬姓國還是最多的,除上述晉國和吳國之外,比較有名的還有燕國、魯國、鄭國、衛國。

①燕國:首任國君周武王的弟弟召公,但是燕國一直很低調,真的很低調,位置也很偏,在今天河北、北京一代,南邊是晉國和齊國兩個大國,所以基本上沒什麼存在感,除了戰國後期出了個樂毅勉強讓燕國人驕傲了一把,剩下的荊軻也只不過是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荊軻是衛國人,受燕太子丹指派去了秦國搞暗殺)。

②魯國:首任國君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之子伯禽,孔孟之鄉,跟周王室關係最近,所以是周王室最堅定的擁護者,奈何國力不強,春秋時一直被齊國壓一頭,戰國後期被楚國所滅。

③鄭國:首任國君是周宣王的弟弟(這個不是周朝開國時封的),春秋初期有個叫鄭莊公的很厲害,跟周王室打過一仗,大獲全勝,稱為」春秋小霸「,但是之後就一直處於奄奄一息的狀態。

④衛國:首任國君也是周文王之子,武王的弟弟,名人比較多,什麼商鞅、呂不韋等。


3 春秋時期的著名典故

4 春秋時期的著名事件

5 春秋時期各大明星生活年代

有時間的話繼續補--


太詳細反而不利於初學者,不如先按照標誌性事件劃清階段:

第一段,從平王東遷到《春秋》開始記載

平王東遷是在前770年。當時天子死後,周平王與周攜王並立,天下大亂。此後經過混戰,攜王被弒殺,平王成為唯一的天子。此後直到《春秋》開始有記載的五十餘年,編年史都比較混亂,因為其他的編年史都遺失了。


第二段,《春秋》記載的240多年

《春秋》開始於前722年,那一年「鄭伯克段於鄢」,鄭國爆發內戰,鄭莊公擊敗了他圖謀作亂的親弟弟。鄭國的國君同時兼任周王的卿士(類似於Ned Stark既是北境守護,同時也是「國王之手」),結果在鄭伯克段後沒多久與天子交惡。

《春秋》結束於前481年,也就是魯哀公十四年。魯哀公被「三桓」所迫,流亡越國。《春秋》記載了大約240年的歷史,諸侯稱霸(齊桓公、晉文公等)就是在這段時間。能被成為「霸主」,並非指實力強大,而是國君可以代替天子,去組織其他諸侯。有時候霸主舉行會盟,天子也會派人參加,此時天子已經淪為一個尊貴的小國國君。

傳統的觀點是,孔子作春秋是為了批判犯上作亂的亂臣賊子,所以其起始年份是依據當年的標誌事件(鄭伯克段、三桓作亂)特意確定的(當然我個人覺得這只是個巧合,孔子手裡的資料有限,更早的找不到,更晚的寫不完)。像鄭莊公和三桓自然是《春秋》里的大反派,齊桓公、晉文公這種霸主也要「功過三七開」,一方面維護了華夏,另一方面又僭越了天子。《春秋》的記載很簡略,所以大多數歷史細節要通過《左傳》才得以知曉。


第三段,從《春秋》記載結束到三家分晉

《春秋》結束後到三家分晉之前的記載相對比較少,所以過去的歷史書曾經有過「諸侯爭霸戰爭進入低潮」的奇談怪論(結論雖然可能是對的,但是論證方法有問題)。吳王夫差擊敗勾踐是在前494年,勾踐滅吳則是在前473年。


第四段,從三家分晉到秦國崛起(標誌是魏國被秦國擊敗,被迫遷都)

三家分晉,是在《春秋》結束之後大約一百餘年。三家廢黜晉公、瓜分全部晉國土地是在前376年,三家獲封諸侯是在前403年。傳統上講,三家分晉意味著王道徹底崩潰,所以司馬光把《資治通鑒》的第一年放在三家獲封諸侯這一年。

商鞅變法開始於前356年,也就是趙魏韓三家獲封諸侯之後四十多年。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被迫向魏國割讓了黃河以西的大片領土(之前秦晉之間是以黃河為界的);到了前330年秦國逼迫魏國割讓領土,遷都大梁。


第五段,秦國崛起到最後統一

商鞅死於前338年。長平之戰結束於前260年,也就是商鞅死後大約八十餘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是在前221年,也就是長平之戰後大約四十餘年。從秦始皇攻滅六國中第一個國家(韓國)到最後一個(齊國),總共10年時間。


其他的細節,都可以在這幾個階段里填充。就比如,秦國崛起時,齊國也十分強大。但是前284年,齊國被樂毅組織的五國聯軍攻破,國君被殺(戰國七雄,五國攻齊,剩下一個楚國派來援軍,把齊王殺了)。前279年,田單復齊,這是在長平之戰大約二十餘年前,齊國滅亡大約六十餘年前。


6月17日
前排提示有個錯誤!!!齊桓公氏呂不是氏齊!!!大家注意!!!!

——————————————————————
不要只感謝!!!記得點贊啊!!!

6月14日更新,經過兩小時的奮戰,終於想辦法把word弄成了圖片。。。裡面補充了一些評論里的朋友提的意見,所以跟文字版有差別~圖片可能需要上傳一段時間,記得保持耐心!

本圖可以用於非商業性質的一切轉載(當然大概也沒什麼商業活動會用到它),轉載時請保留右下角作者署名,謝謝合作~

======================================================================經評論里的朋友提示,發現寫了個錯別字。。齊桓公寫成了齊恆公也是醉了。。

======================================================================經評論里的朋友提示,發現寫了個錯別字。。齊桓公寫成了齊恆公也是醉了。。

======================================================================經評論里的朋友提示,發現寫了個錯別字。。齊桓公寫成了齊恆公也是醉了。。
======================================================================這真是一個長長長長的故事,如果題主是指史記上的小故事的話,我只能說,去買本書看吧。。。不過大體的流程還是可以說一說的,所以寫了個框架貼上來。總體

分開的大圖

覺得我的字像初中生的就不用說了。。。我已經被這樣嘲笑很多年了。。。

像素讓我醉。。本來想偷懶不打成電子版的,看來照片看不清→_→

等我寫完毛概論文敲成電子版好了。。。


理清這段歷史,首先我們要弄明白一個問題。
諸侯國內部的權力結構。
春秋時代,每個國家的內部都有三股勢力組成,君主,公族與卿族。
君主勢力,君主本人的勢力。
公族勢力,君主近親屬以及其後代的勢力。
卿族勢力,臣子及其家族的勢力。
這三股勢力每股勢力都有自己的土地,宗族,稅收乃至軍隊。這就是貴族政治的特點。
這三股勢力的強弱就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家的走向。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後太子聯合申國勾結戎人攻破鎬京,西周滅亡。
西周滅亡後,出現了兩個周王,一個是秦晉立的周平王,另一個是虢國擁立的周攜王。於是兩邊就爆發了王位爭奪戰,最後秦晉獲勝,虢國擁立的王被晉國殺了。這樣周平王就成為唯一的天子,定都洛陽,這就是東周。
王位爭奪戰後,周平王把秦襄公封為伯爵,又給秦國開了張空頭支票,把岐山以西的土地都封給秦國,秦能攻逐戎,即得其地。之後,秦襄公就領兵回國了。
秦國建立於甘肅天水一帶,在戎人滅亡西周后,整個關中平原幾乎都被戎人佔領,河南以西僅剩下了秦,庸等少數幾個華夏國家。因而在之後的一百年里,秦主要在西方與戎人作戰,而很少參與中原事務。
周禮規定的軍事制度是這樣的,三千人為一軍,天子六軍,大國三軍,中國兩軍,小國一軍。
天子擁有六軍,一萬八千人。
大國擁有三軍,九千人。
中等國家兩軍,六千人。
小國擁有一軍,三千人。
其實周天子自己就不怎麼遵守周禮,西周時代,周天子擁有殷八師與成周六師,一共十四個軍,四萬兩千人。然而諸侯們得遵守周禮,這就造成了即使一個大國的軍事力量也只有天子的不到四分之一。
齊國曾經不按照宗法制立國君,天子來討伐齊國,一戰破齊,把齊國國君扔鼎里煮了。所以在西周時代,公族和卿族的野心家們都不敢取代君主或者廢立君主。
在東周建立後的不久,衛國發生了公子之亂,周天子無力干涉。這下各國的野心家們都高興了,天子不行了,管不了事了。於是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魯國,晉國,宋國等國先後發生了公族驅逐或者殺死君主的動亂。
其中以晉國曲沃公族的動亂影響最大,晉昭侯將自己的叔叔姬成封到曲沃後不久,姬成即發動叛亂,晉國君主與曲沃公族的內戰爆發。這場內戰前後持續了六十七年,五位晉國君主被殺,曲沃公族兩次攻入晉國首都翼城,又在諸國的干涉下退出,八個國家先後捲入這場內戰中。直到公元前674年,曲沃公族才最終擊敗了君主,小宗取代大宗,來自曲沃公族的晉武公以勝利者的身份第三次進入翼城成為了晉國新的君主。
晉武公成為君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身邊的公族坐掉,其子晉獻公幾乎將晉國所有公族全部誅殺。
這就意味著國家中,原來屬於公族的那份蛋糕,現在就由君主和卿族分了。由於春秋初,卿族的勢力還比較弱小,因而晉國原來屬於公族的那份蛋糕就基本都被君主拿走了,可以說晉國大半的田地賦稅兵源都掌握在了君主手中,晉國由此崛起。至於沒有公族制約後,卿族力量過強怎麼辦,這就是以後的問題了,反正現在士卿們還很弱小。
晉國在春秋開始的前一百年里幾乎都在打內戰,因而一直沒有精力對外擴張,這時晉國還是一個方圓三四百里,一到兩萬平方公里,的國家。消滅公族後,晉國迅速吞併周邊二十餘國。
與晉國形成對比的是魯國,魯桓公三個兒子的後代形成的三個公族,即三桓,將魯國國民分為十二份,君主擁有五份,三個公族一共擁有七份。魯國一共有三軍,九千人,三個公族一個擁有一軍,君主一軍也沒有。魯國三桓在最初是公族,不過到三桓專魯的時候,由於血緣不斷疏遠,因而被視為卿族。公族主要關心自己的封地,因而三桓勢力形成後魯國就幾乎沒有對外擴張過。由於三桓互相支持,魯國君主一直無法剷除三桓勢力,魯國也由春秋初與晉國相當的大國逐漸衰落為一個小國。然而又因為三桓互相牽制,魯國也一直沒有發生外族篡位之事。
在周天子權力衰落,各國處於動亂中時,楚國正是楚武王當政之時。
知乎上有個段子。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
說我蠻夷也的就是楚武王,然而這個段子其實是斷章取義了。楚武王的原意大致是,現在諸侯們或相叛,或相殺,您瞧瞧,太不像話了,連我這個蠻夷都看不過去了。我手裡有點兵,想來管管中原的事。回去跟你們天子說說,給我加個爵位。
然後,隨國就派使者跟周天子說楚國要加爵位,被周天子給拒絕了。於是楚國就自行稱王了。
然而這時楚國說要管中原的事,還是嘴上說說,因為楚國要北上中原必須要面對周天子在西周時代布置的一道防禦體系。
西周前期的主要討伐對象是狄戎,中期是淮夷,後期就是楚國。討伐楚國的過程中,西周在漢水損失了六個師,一萬八千人,之後就逐漸停止了對外征戰。周天子在漢水流域分封了十幾個姬姓諸侯,其中以隨國和申國為中心,構成了一道對楚國的防禦體系。
未完


從第一次看到這個問題起到現在已經過了兩年,當時就想用成語串聯這段歷史。正好這幾天《大秦帝國之崛起》熱映,我媽媽也很想了解這一段的歷史,就在我自己的公眾號里寫了一篇文章《138個成語背後的春秋戰國史》,算是對這五百餘年的歷史有了一個不太完善的整理。

  • 摘要

春秋,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周朝國都從鎬京東遷雒(luo)邑始,其下限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出的周元王元年(前475年),理由是中國的社會性質完成了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化;其二是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提出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在這一年趙、韓、魏正式被周王冊為諸侯國,周天子自壞其禮,戰國七雄局面正式形成。本文採用第二種觀點。「春秋五霸」在學術界也有好多種說法。目前常用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不過我六七歲時候接觸到的觀點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戰國,自前403年三家分晉始,至前221年嬴政「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全國止。春秋時期大大小小一百四十多個諸侯國經過無休止的兼并戰爭,到戰國時僅剩十數個。戰國七雄,指秦、韓、趙、魏、楚、燕、齊,這七個在戰國時期最為強大的國家。

  • 正文

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周厲王將山林湖澤規定由君主直接控制,不準民眾進入謀生。民眾多有怨言,周厲王又令衛巫監謗,禁止國人談論國事。在周厲王的高壓政策下,國人不敢在公開場合議論朝政。人們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談招呼,只用眼色示意一下,然後匆匆地走開,這就是「道路以目」。召穆公勸諫周厲王道:「這是用強制的手段來堵住民眾的嘴啊!這樣堵住人們的嘴,就像堵住了一條河。河一旦決口,要造成滅頂之災;人們的嘴被堵住了,帶來的危害遠甚於河水!治水要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民要讓天下人暢所欲言。「周厲王對此卻置若罔聞。前842年,周都鎬京周圍的居民集中起來反抗周厲王的暴政,周厲王出逃彘地(今山西霍州)。《史記》載,前841年,周公、召公二相行政,和衷共濟,是為「共和」。但《竹書紀年》稱,「共伯和」行天子之政,即「共和」其實是指一個人:共伯和。公元前841年被稱為「共和元年」,是中國歷史有確切記年的開始。

千金一笑;烽火戲諸侯

國人暴動14年後,前828年,周厲王客死彘,太子靜即位,是為周宣王,西周國力得到短暫恢復,史稱「宣王中興」。前782年,宣王會合諸侯在圃田打獵,被一裝扮成杜伯鬼的人射死,周幽王繼位。前780年,宗周王畿附近發生大地震,周太史預言,不出十年周朝將亡。前779年,周幽王在後宮發現美女褒姒,寵愛無比。為引褒姒一笑,幽王烽火戲諸侯。前774年,幽王廢申後立褒姒為皇后,廢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伯服為太子。前771年,申後之父申候聯合犬戎部落進攻鎬京,幽王和伯服被殺於驪山下,諸侯立原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前770年,平王東遷雒邑(今河南洛陽),西周滅亡,東周開始。

掘地見母; 其樂融融

前770年,秦襄公因護送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賜以岐西被犬戎攻佔的西周故地,秦開始建國,馬夫的後代自此正式成為了一方諸侯。前743年,鄭莊公 寤生封其弟段於京,開始了兄弟間爭奪王位的激烈鬥爭。前722年,鄭伯克段於鄢,想到二十多年兄弟矛盾的導火索母親武姜,發誓:「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潁谷封人潁考叔獻計挖隧道以解庄公的思母之苦,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母子和好。前707年,周桓王率蔡、衛、陳等諸侯伐鄭,被鄭莊公擊敗,桓王中箭負傷,鄭國國力達到極盛。由此,王室衰敗,諸侯爭霸局面形成。前701年,庄公去世,太子突、公子忽爭位,內亂迭起,鄭國從此衰落。前375年,鄭為韓所滅。

大義滅親

衛國大夫石碏曾經勸諫衛庄公,希望教育好庄公之子州吁。庄公死,衛桓公即位,前719年,州吁與石碏之子石厚密謀殺害桓公篡位,為確保王位坐穩,派石厚去請教石碏。石碏恨兒子大逆不道,設計讓陳國陳桓公除掉了州吁與石厚。

管鮑之交

前685年,齊公子小白即位,是為齊桓公。此前的王位鬥爭中,莒(jv)國支持公子小白,魯國支持公子糾。管仲領兵阻擊小白,一箭射中小白帶鉤,小白裝死逃過一劫,搶先回到齊國登上王位。桓公即位後,拜鮑叔牙為太宰,但鮑叔牙卻推薦管仲。齊桓公也不計前嫌地拜管仲為相,成就了一段霸業。

一鼓作氣

前684年,齊魯長勺之戰。魯庄公啟用曹劌,按兵不動,待齊軍「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後出擊,大敗齊軍。

尊王攘夷

齊桓公藉助周天子的權威來震懾和威服諸侯,並幫助天子樹立威望打擊不臣服的四夷。孔子稱讚管仲尊王攘夷的功績:「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前679年,繼蔡、魯之後,宋、陳、衛、鄭等國與齊桓公會盟於鄄(juan),齊桓公第一次稱霸。

分溝禮燕;老馬識途

前664年秋,北方山戎入侵燕國,形勢危急。前663年,齊桓公,親率大軍北征,和燕國軍隊密切配合,打敗了山戎。桓公、管仲等回來時迷失了方向,於是放馬領路,終於找到了歸路。齊桓公回國時,燕庄公戀戀不捨,送了一程又一程,不知不覺地走出了燕國的邊界,進入了齊國境內。齊桓公察覺後,就根據周王關於諸侯送諸侯不能出自己國境的規定,把齊國邊境幾十里內的土地送給了燕國。齊桓公「尊王攘夷」的政策大獲成功。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前662年,魯庄公去世,公子斑繼位。庄公庶兄慶父殺公子斑,立公子開,為魯閔公。前660年,慶父殺閔公,懼誅出奔,季友奉公子申入繼,是為僖公,旋即逼慶父自殺。這是魯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禍亂。

玩物喪志;懿公好鶴

前668年,衛懿公即位。衛懿公特別喜歡鶴,整天與鶴為伴,如痴如迷,喪失了進取之志,常常不理朝政、不問民情。他還讓鶴乘高級豪華的車子,比國家大臣所乘的還要高級,為了養鶴,每年耗費大量資財,引起大臣不滿,百姓怨聲載道。北狄部落侵入國境,衛懿公命軍隊前去抵抗。將士們氣憤地說:「既然鶴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待遇,現在就讓它去打仗吧!」懿公沒辦法,只好親自帶兵出征。前660年十二月,狄人陷朝歌,殺懿公,衛國亡。齊桓公出兵護送公子毀歸國重建衛國,衛國從此一蹶不振,成為小國。

唇亡齒寒;假道伐虢(guo)

前658年,晉荀息獻計借道虞國討伐虢國,攻虢國下陽(今山西平陸)。前655年,晉又一次提出要向虞借道伐虢,大夫宮之奇勸諫,虞、虢兩國唇齒相依,唇亡齒寒,虞公不聽。八月,晉滅虢。班師途中滅虞。

宋襄之仁;半渡而擊

前643年,管仲、鮑叔牙等人去世,齊桓公寵信奸佞小人易牙。同年,桓公病重,六子爭位,易牙、豎刁斷絕桓公飲食,桓公饑渴而死。齊桓公死後,無人料理,屍體腐爛,蛆蟲一直爬出窗外。前642年,宋襄公伐齊,打敗易牙、豎刁等人,擁立公子昭,是為齊孝公。宋襄公自認有重定乾坤的功勞, 妄圖稱霸。 前639年,宋襄公大會諸侯於孟,卻被楚成王拘留,幾近亡國。前638年,宋襄公與楚戰於泓水,坐失良機。《左傳》載: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前637年夏,襄公病發而死。

割股啖君

前672年,晉獻公攻伐驪戎,擄驪君女兒驪姬為妻。驪姬深得獻公寵愛,生子奚齊,說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的壞話。前656年,太子申生從曲沃向晉獻公獻上祭肉,驪姬派人在肉中投毒誣陷申生,並說重耳和夷吾參與了投毒陰謀。獻公決定殺死三個兒子,申生自殺,重耳、夷吾出逃。前651年,獻公去世,驪姬子奚齊繼位,不久被大夫里克殺死,立公子卓子為君;旋即又殺卓子與大夫荀息(假道伐虢那位),串通秦國,立公子夷吾為君,是為晉惠公。晉惠公怕重耳與他爭位,派兵深入狄地追殺重耳,重耳逃向齊國。重耳路過衛國時,被衛文公奚落,一行人飢腸轆轆之際,忽見介子推端著一盆肉湯走來。重耳吃光後才知道肉湯是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的。重耳在外流亡19年,前636年,在秦、楚的支持下回國即位,是為晉文公,此時他已62歲。晉國崛起。晉文公即位後,介子推攜母隱居於今山西介休綿山。為逼介子推出山,晉文公竟放火燒山,介子推母子懷抱枯樹被活活燒死。晉文公嚎啕大哭,下令於綿上立縣,取名介休。晉國百姓為紀念介子推,約定清明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燒死的這天為寒食節,禁火禁煙。

退避三舍

前635年,晉文公發兵助周襄王平定王子帶之亂。前632年,楚傾國而出圍攻宋國,宋向晉求救。為實踐昔日答應楚王的承諾,晉楚交戰,晉軍主動退避三舍之地,在城濮駐紮。春秋時期最著名的一次戰爭:城濮之戰,就在晉軍退避三舍、楚軍步步緊逼之下發生了。晉文公令少量軍隊佯敗,楚將子玉中計,揮師急進,晉軍伏兵盡起,與齊、秦、宋軍四面合擊,楚軍大敗,子玉自殺。晉國霸權經此一戰奠定。同年,晉、齊、魯、宋等國盟於踐土,周襄王赴會,冊命晉文公為霸主。

秦晉之好

晉獻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齊桓公女兒齊姜。獻公繼位後,把庶母齊姜娶為夫人(貴圈真亂),生女伯姬及子申生。伯姬在後來的秦晉政治聯姻中嫁給秦穆公為夫人。晉獻公之子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幫助,做了晉國國君。但是不久,夷吾就與秦國失和,發兵攻打秦國,終遭慘敗,還叫兒子公子圉到秦國做人質,這才將兩國的關係修好。秦穆公為了籠絡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兒懷贏嫁給了他。然而公子圉聽說自己的父親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國滅亡,害怕國君的位置會被傳給別人,跑回晉國。秦穆公立即決定要幫助重耳當上晉國國君,把逃到楚國的重耳接過來,還要把女兒懷贏改嫁給他,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晉國君主,跟秦國不相往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當上了晉國的新國君,成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

東道主

高中語文課本中《燭之武退秦師》的內容,出自《左傳·僖公三十年》。前630年,晉、秦聯軍圍攻鄭國,鄭文公派大臣燭之武遊說秦穆公,「若舎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秦穆公與鄭結盟。

弘高退軍

前628年,晉文公去世。秦大夫杞子掌管鄭國北門鎖鑰,暗約秦軍對鄭發動襲擊。秦穆公派孟明為大將,前去偷襲鄭國,行進到滑國時,鄭國商人弘高發現秦軍意圖,一面派人回國送信,一面假扮鄭國使者,帶上12頭牛犒勞秦軍。孟明以為鄭國早有防備,只好撤軍。

蹇叔哭師

前628年,晉文公去世,太子驩(huan)即位,是為晉襄公。晉國舉國為晉文公服喪時,秦穆公不聽蹇叔之言,派孟明、西乞術、白乙丙襲鄭。蹇叔哭著為兒子送行, 預言晉軍必在崤山二陵之間設伏,秦軍「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果不其然,前627年,秦軍回兵時,晉襄公穿上墨染的喪服率兵出征,在崤山設伏,大敗秦軍,俘秦正副帥。秦國從此向西經營。前623年,秦穆公伐西戎,滅國十二,闢地千里,開始稱霸西戎。

熊掌難熟

前626年,楚太子商臣殺楚成王自立,是為楚穆王。長子商臣和大臣潘崇圍攻王宮,持劍要殺楚成王。楚成王說,我已命人在燒制熊掌,俟其熟而食之,雖死不恨。潘崇厲聲說,熊掌難熟,說罷用束帶將楚成王勒死。

一鳴驚人;一飛衝天

前614年,楚穆王死,子庄王繼位。楚莊王剛剛即位時,由於形勢不明,只能暗中觀察,三年不聽政,沉湎酒色,日夜作樂。大臣伍舉入諫:「有鳥在於阜,三年不飛不鳴,是何鳥也?」庄王回答:「三年不飛,飛將衝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過數月,大夫蘇從冒死進諫,庄王這才聽從了大臣們的進諫,擺脫酒色,改革政治,任用了伍舉、蘇從等賢良。

桑下餓人

前607年九月,晉靈公設宴請趙盾喝酒,實際上卻埋伏下甲兵,要殺害趙盾。宮內總管示眯明保護趙盾走出宮殿,靈公放狗來咬它們,示眯明一劍把狗刺死,並奮不顧身擋住眾甲兵,救了趙盾一命,自己被甲士砍死。先前趙盾在首山桑陰下看到一個飢餓的人,就給他食物。這位相助救趙盾的示眯明對趙盾說:我就是當初桑陰下那個餓人,桑下餓人不忘報德。

問鼎中原

前606年春,楚莊王率軍討伐陸渾之戎,到達雒水,在周朝境內陳兵示威,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前往慰勞楚莊王。楚莊王問起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一番言語,讓楚莊王知道周天子在諸侯中還有相當影響,使其不敢輕率攻周。鼎是中國古代國家權力的象徵,楚莊王問鼎,有取代周室之意。

狼子野心

楚司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殺之!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費殺;必滅若敖氏矣。』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越俶趁楚穆王死後作亂,掌權後即殺害了子文之子。前606年楚莊王問鼎中原,班師時越椒反叛,楚莊王平叛後誅若敖氏全族,僅留子文孫克黃一人。

染指之禍;食指大動

前605年,楚國人給鄭靈公送來一隻大鱉。鄭國大夫子公和子家去見鄭靈公,路上,子公的食指忽然跳動,子公說:「只要我的食指跳動,必然會吃到異味。」進宮後,果然看到靈公的廚師在殺鱉,兩人相視而笑。靈公問他們笑什麼,子家說出了實情。到品嘗鱉羹時,靈公只把子公叫到跟前,卻不給他鱉羹品嘗。子公十分氣憤,用手指在鼎中蘸了一遍,嘗了嘗鱉羹,沖了出去。靈公大怒,想殺死子公。同年夏,子公殺靈公。繼位的靈公弟襄公誅子公一族。

託孤救趙

前607年,桑下餓人的故事發生後,趙盾弟趙穿襲殺靈公於桃園,迎趙盾回都,擁立晉襄公胞弟黑臀為君,是為晉成公。七年後成公死,其子晉景公即位,不久趙盾死,晉景公寵屠岸賈。前597年,屠岸賈以趙盾弒君罪名誅趙氏全族。趙家門客公孫杵臼與程嬰謀劃,程嬰抱趙氏真孤匿養山中,故意告發令諸將殺死公孫杵臼及程嬰子假冒的趙氏孤兒。同年楚莊王與晉戰於邲,晉軍慘敗,楚報了三十五年前城濮之戰戰敗的一箭之仇,中原各國均臣服於楚。前583年景公聽韓厥言,立趙氏後,誅屠岸賈,程嬰則自殺以報公孫杵臼。值得一提的是,公孫杵臼之墓在今山西忻州。更值得一提的是,陳凱歌拍的肥皂劇趙氏孤兒就是一坨屎。

疲於奔命

前595年,楚圍宋,大將子重居功要求楚王把北部兩處地方封賞給自己,大臣申公巫臣極力反對,楚王沒有答應子重的要求。另一個大臣子反想娶美麗的夏姬,巫臣卻說夏姬命相不好,不能娶她,可是後來巫臣卻娶了夏姬,與她一起逃到了晉國。這樣,子重、子反都非常仇恨巫臣。前591年,庄王死,子重、子反殺巫臣全族。巫臣在晉國獲悉後,寫書信給他們:「余必使爾罷於奔命以死!」前584年,晉國採用巫臣的聯吳攻楚的計謀,派一隊戰車到吳國,教吳陣法,使吳襲擾楚國。為應對吳人襲擾,子重和子反「一歲七奔命」。前575年,晉楚鄢陵之戰,晉大勝,楚主將子反自殺。鄢陵之戰是晉楚爭霸戰爭中繼城濮之戰、邲之戰後第三次、也是兩國最後一次主力軍隊的會戰。鄢陵之戰標誌著楚國對中原的爭奪走向頹勢。晉國雖然藉此戰重整霸業(晉悼公復霸),但其對中原諸侯的控制力逐漸減弱。前570年,子重部下鄧廖率領的車兵三百、步兵三千被吳軍襲擊,只剩車八十、兵三百,子重遂遇心病而亡。

百步穿楊;百發百中;萬箭穿心

養由基,春秋時期楚國將領,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神射手。相傳養由基能在百步之外射穿作標記的柳葉,並曾一箭射穿七層鎧甲。《戰國策·西周策》中記載:「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狼子野心故事中的越椒反叛,最後被養由基射死。吳楚作戰,養由基不知吳軍已從晉國學到陸戰之術,輕敵冒進。被吳軍四面鐵葉車圍裹將來,把養由基困於垓心,乘車將士,皆江南射手,萬矢齊發,養由基死於亂箭之下。

高山流水

民間故事,以高山流水喻知音。晉國大夫伯牙善操琴,楚國人鍾子期善聽。後鍾子期死,伯牙自此不再撫琴。

師曠鼓琴

師曠(前572-前532)者,或雲出於晉靈之世。以主樂官,妙辯音律,撰兵書萬篇,時人莫知其原裔,出沒難詳也。晉平公時,以陰陽之學,顯於當世。晉平公使師曠奏清徵,師曠曰:"清徵不如清角也。"公曰:"清角可得聞乎?"師曠曰:"君德薄,不足聽之,聽之將恐敗。"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願遂聽之。"師曠不得已而鼓。一奏之,有雲從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風至,大雨隨之。掣帷幕,破俎豆,墮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懼,伏於廊室。晉國大旱,赤地三年,平公之身遂病。

陽春白雪;下里巴人

陽春白雪相傳為晉國樂師師曠所作。後傳入楚國,在戰國時代成為楚國的藝術性較高,難度較大的歌曲。後來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與之相對的是楚國民間歌曲下里巴人,通俗易懂。

三分公室;禮崩樂壞

前562年,魯國季孫、孟孫、叔孫三家三分公室,瓜分了魯國國君的土地與民口,作三軍,各得一軍。前537年,又四分公室,季孫得二。這與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一樣,被認為是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具體體現。

上下其手

前547年,楚伐鄭。鄭戰敗,鄭將皇頡被楚將穿封戌俘虜。戰事結束後,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皇頡的功勞,說鄭皇頡是由他俘獲的,於是穿封戌和公子圍二人便發生爭執,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後來,他們便請伯州犁作公證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問被俘的皇頡。於是命人帶了鄭皇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後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皇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十分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於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前546年,經宋大夫向戍建議,晉、楚、齊、魯等十四國會盟於宋,舉行弭兵大會。各小國共奉晉、楚為霸主,定期朝貢。史稱「向戍弭兵」。此後數十年戰事基本平息。

摩肩接踵;連衽成帷;揮汗如雨;舉袂成幕;張袂成陰;南橘北枳

前548年,因齊莊公與執政卿崔杼妻棠姜私通,崔杼殺庄公,立庄公弟杵臼,是為齊景公,自己為右相。兩年後,其子崔成等互相爭權,家族發生內訌,左相慶封乘機攻滅崔氏,誅崔氏全族,崔杼上吊自殺,屍體為景公戮曝。前539年,齊晏子使晉,與叔向交談,雲齊田氏將代姜。前531年,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晏嬰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對曰:「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楚王自取其辱。

二桃殺三士

前528年,田開疆,公孫接,古冶子侍齊王,居功自傲,晏子二桃殺三士,用計讓三人自殺。齊景公賞賜他們三位兩顆珍貴的桃子,而三個人無法平分兩顆桃子,晏子便提出讓三人比功勞,功勞大的就可以取一顆桃。公孫接曰:「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援桃而起。田開疆曰:「吾仗兵而卻三軍者再。」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嘗從君濟於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流。當是時也,冶少不能游,潛行逆流百步,順流九里,得黿而殺之。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劍而起。公孫接、田開疆自覺羞愧,皆反其桃,挈領而死。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獨生之,不仁;恥人以言,而誇其聲,不義;恨乎所行,不死,無勇。」亦反其桃,挈領而死。三人死後,晉、燕伐齊,齊景公拜田穰(rang)苴(jv)為將,擊退晉燕聯軍,收復所有失地。得勝後,齊景公尊田穰苴為大司馬。唐肅宗尊其為武廟十哲之一。

伍奢知子;一夜白頭

前522年,楚費無忌進讒,誣告太子建與伍奢謀反。楚平王囚伍奢,擬將太子建殺死,太子建懼而投宋,後投鄭。鄭人以禮相待,他利用鄭人對他的信任,與晉人策劃襲擊鄭國。鄭人察覺,並獲得證據,將他處死。費無忌擔心伍奢的兒子伍尚和伍子胥要報仇,於是召他們來,表示來了就放過伍奢,不來就馬上殺了他。伍尚和伍子胥明白去了也只是一同受死,伍尚不忍父親獨自受死,又怕自己報不了仇,被人恥笑,於是前往,與父親一同被殺。伍子胥則逃走,輾轉去到吳國,相傳過伍子胥過昭關時一夜白頭。

魚腹藏劍

吳王諸樊有三個弟弟:大弟余祭,二弟夷昧,三弟季札。諸樊知道三弟季札賢,故不立太子,把王位依次傳給三個弟弟,想最後把國家傳到季札手裡。諸樊死後,傳余祭。余祭死,傳夷昧。前527年,夷昧死,當傳給季札;但季札不肯受國,隱匿而去,夷之子僚便自立為吳王。吳王僚違背了兄位弟嗣、弟終長侄繼位的祖規而接替父位,因而本想繼位的諸樊之子姬光心中不服,暗中伺機奪位。前522年,伍子胥奔吳,公子光以禮相待。伍子胥為公子光介紹了刺客專諸。公子光相當厚待專諸,並敬其母。專諸感其恩,以死相許。但念老母在堂,行刺之事猶豫不決。其母知道事情後為成全專諸成大事自縊而死。專諸葬母后,便一心一意與公子姬光謀劃刺僚之事,並獻計說王僚愛吃「魚炙」(烤魚),可藏利劍於魚肚,伺機刺殺。前515年四月,專諸魚腹藏劍殺死了吳王僚,自己被衛兵砍殺。公子光即位,是為吳王闔閭。吳王闔閭死後葬於今蘇州虎丘。

要離伏劍

前515年,吳王闔閭派專諸刺殺吳王僚,成功篡位。吳王僚之子慶忌為報殺父之仇,籌集兵力,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以備攻打吳國。前513年,闔閭命要離刺殺慶忌。要離使出「苦肉計」,殺妻殘身,假意投奔慶忌,最終刺殺了慶忌,慶忌臨死前嘆服要離的勇猛,交待手下不要殺他。向闔閭復命後,要離自殺。

三令五申

前512年,伍子胥將孫武推薦給吳王闔閭,孫武獻上自己所著兵法十三篇。吳王命孫武訓練宮中美女。約束既布,乃設鈇鉞,即三令五申之。於是鼓之右,婦人大笑。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為嚴肅軍紀,孫武斬殺了擔任隊長的吳王寵妃兩名。吳王從台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原勿斬也。」孫子曰:「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遂斬隊長二人以徇。宮女因此而進退聽命。吳王拜孫武為將。

掘墓鞭屍

前506年,吳王闔閭以孫武為大將,伍子胥為副將,出兵六萬攻打出國。吳軍五戰五捷,直達楚都郢城,楚昭王倉皇出逃。為報殺父殺兄之仇,伍子胥將楚平王墓挖開,鞭屍三百下以泄恨。

哭庭借兵

吳軍攻入郢都時,楚大夫申包胥奉楚王之命前往秦國求救。申包胥到秦後,站在秦國朝廷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進。秦哀公感其忠義,發兵助楚。前505年九月,楚昭王回到郢都。申包胥實現了他恢復出國的諾言(見下個故事)。

倒行逆施;日暮途窮

始伍員(伍子胥)與申包胥為交,員之亡也,謂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必存之。」及吳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申包胥逃到山中,讓人對子胥說:"您報仇的手段,太過分了吧!您曾是平王的臣子,親自拱手稱臣侍奉他,今天竟至污辱死人,這難道不是違背天理到了極點了嗎?"伍子胥曰:「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意思是說,我好像在天已黑時,還要趕很遠的路,所以我只好顛顛倒倒行走,違反常理辦事。

卧薪嘗膽

前496年,吳王闔閭伐越,越王勾踐率軍戰於欈李(今浙江嘉興),闔閭中箭身亡,死前囑子夫差勿忘殺父之仇。前494年,勾踐聞夫差為報父仇,正加緊訓練軍隊,準備攻越,遂不聽大夫范蠡的勸阻,決定先發制人,出兵攻吳。夫差聞報,悉發精兵擊越。兩軍戰於夫椒。越軍戰敗,損失慘重,僅剩5000餘人,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勾踐投降求和,入吳為奴。三年後,被釋放回國。勾踐回國後,立志發憤圖強,準備復仇。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志氣,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還在房子里掛上一隻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嘗嘗苦膽,門外的士兵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越國終於兵精糧足,轉弱為強。

如火如荼

前486年,吳國開挖邗(han)溝,是我國第一條人工運河,南起揚州。前482年,吳王夫差與晉、魯等國會於黃池,爭為霸主。與此同時,勾踐偷襲吳國,陷吳都姑蘇,俘吳太子。夫差決定全力進攻晉國,逼迫晉國與吳國結盟,承認其霸主地位。當晚,吳軍「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左軍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黃池盟會如期舉行,吳王夫差成了新一代霸主。隨即退兵回吳與越作戰,兵敗乞和。

置眼東門

伍子胥認為應一舉消滅越國,但是夫差為伯嚭所讒,不聽「聯齊滅越」的主張。伯嚭乘機進讒言,誣陷伍子胥有謀反之心。前484年,夫差賜死伍子胥。伍子胥報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吳東門,以觀越兵入也!」前473年,勾踐滅吳,夫差自殺。勾踐乘勝北上,會晉、齊等國於徐州,周元王冊封勾踐為霸主。

田氏代齊

前489年,齊景公死,齊國公族國、高二氏立公子荼,田乞逐國、高二氏,另立公子陽生,自立為相。從此田氏掌握齊國國政。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恆(田成子)殺齊簡公與諸多公族,另立齊平公,進一步把持政權,又以「修公行賞」爭取民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孫田和廢齊康公。前386年,田和放逐齊康公於海上,自立為國君,同年為周安王冊命為齊侯。前379年,齊康公死,姜姓齊國絕祀。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勾踐滅吳後,為滅吳立下大功的范蠡辭官不就,遺大夫文種書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文種遂自殺。

惜金喪弟

范蠡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相傳他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與西施泛舟蠡湖。後定居於定陶,期間經商成巨富,自號陶朱公。陶朱公成了後世商人的代詞。相傳他二兒子殺人被囚於楚國,范蠡派小兒子前去營救,大兒子不滿,主動請去。大兒子早先與范蠡過的是貧苦的生活,去了楚國後捨不得花錢,導致二兒子被殺。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苛政猛於虎;巧言令色;舉一反三;見賢思齊;色厲內茬;後生可畏

均與孔子(前551-前479)有關。自西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起,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延續兩千多年。

三家分晉

春秋晚期,晉國被韓氏、趙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卿專權。前490年,趙氏擊敗范氏和中行氏。前458年,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盡為韓、趙、魏、智氏四家瓜分。前455年,智氏脅迫韓氏、魏氏合攻趙氏,趙襄子退居晉陽(今山西太原)固守。前453年,智伯圍困晉陽兩年而不能下,引汾河水淹灌晉陽城。危急中,趙襄子說服韓、魏兩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軍營,大破智伯軍,擒殺智伯。三家盡滅智氏宗族,瓜分其地。三家分晉格局初步形成。前452年,晉出公逃亡楚國,至前433年,晉君僅有絳、曲沃等地。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命韓趙魏三家列為諸侯,戰國七雄格局正式形成。


前450-前400這五十年時間裡發生的一些代表事件有:前447年,楚滅蔡;前431年,楚滅莒;前414年,越滅滕;前413年,越滅郯(tan);前408年,魏伐秦,攻佔河西。

墨守成規

魯班(前507-前444),春秋時期魯國人。約在前450年左右,他從魯來到楚國,幫助楚國製造兵器,創製雲梯,準備攻宋國。墨子不遠千里,從魯行十日十夜至楚國都城郢,與魯班和楚王相互辯難,強行說服楚王停止攻宋。

漆身為厲;吞炭為啞;士為知己者死

豫讓最初是范氏家臣,後又給中行氏做家臣,都是默默無聞。直到他做了智伯的家臣以後,才受到重用,而且主臣之間關係很密切,智伯對他很尊重。晉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趙﹑韓﹑魏共滅智氏。豫讓逃到山裡,思念智伯的好處,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仇矣。」。豫讓用漆塗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未遂,後為趙襄子所捕。臨死時,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然後伏劍自殺。

殺妻求將

前412年,齊宣公發兵攻打魯國。魯穆公想任用吳起,但吳起妻子是齊國人,穆公疑。吳起渴望功成名就,於是殺掉妻子表示不偏向齊國。魯穆公任命吳起為將,率軍大敗齊軍。後來魯穆公對吳起產生了懷疑,免去了吳起的官職。經人勸說,吳起離開魯國投奔魏國。前408年,吳起率軍佔領秦國河西地區(陝西韓城一帶),任河西郡守,改革魏國兵制,創立魏武卒。魏文侯(前472-前396)在位期間,選賢任能,內修德政,外治武功,向西攻佔了秦國河西地區,向北越過趙國,伐滅中山國,向東打敗齊國大軍。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樂羊、吳起為將。戰國歷史中,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魏國是最先稱雄的國家。

吳起伏屍

前396年,魏文侯逝世,武侯繼位,起用公叔為相。吳起受公叔排擠,投奔楚國。楚悼王任命吳起為宛城太守,一年後升任令尹。擔任令尹後的吳起在楚國國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楚國國力漸強,卻也招致了楚國貴族的怨恨。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趁機發動兵變攻打吳起。貴族們用箭射傷吳起,吳起拔出箭逃到楚悼王停屍的地方,將箭插在楚悼王的屍體上,大喊:「群臣叛亂,謀害我王。」貴族們在射殺吳起的同時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屍體。楚國的法律規定傷害國王的屍體屬於重罪,將被誅滅三族。楚肅王繼位後,命令尹把射殺吳起同時射中楚悼王屍體的人全部處死,受牽連被滅族的有七十多家。吳起的屍身也被處以車裂肢解之刑,他在楚國的變法宣告失敗。與吳起同時代的魏相李悝(kui)評價他:「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二桃殺三士故事中的齊大司馬田穰苴)不能過也。」

白虹貫日

前397年,韓國人聶政為報韓國大臣嚴伯子的知遇之恩,仗劍闖進嚴伯子仇敵,韓相俠累府中,殺死俠累。自知寡不敵眾,為不連累姐姐,自毀面容,剖腹自殺而死。姐姐悲慟欲絕,撞柱自殺。郭沫若曾據此寫歷史劇《棠棣之花》,歌頌聶政的俠義精神。初中課文《唐雎不辱使命》有云:「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孟母三遷

孟軻(前372-前289),儒家亞聖。相傳小時候為了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孟軻的母親曾三次更換住處。

諱疾忌醫;起死回生

扁鵲(前407-前310),戰國名醫。扁鵲路過虢國,虢國正為太子服喪,扁鵲卻發現太子是假死,救了太子一命。前356年,扁鵲見齊桓侯。初見齊桓侯,扁鵲曰:「君有疾在腠(cou)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病在骨髓。居五日,桓公體 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前310年,秦太醫李醯術不如扁鵲而嫉之,派人刺殺了扁鵲。


前400-前350年這五十年是各諸侯國主動求變的五十年,最先變法的魏國成為戰國初年最為強大的國家,而變法最為徹底的秦國則笑到了最後,一統六國。前後有魏李悝變法、楚吳起變法、齊鄒忌變法、秦商鞅變法、韓申不害變法等,兼并戰爭的規模也愈來愈大,如秦魏河西之戰、齊魏桂陵之戰等。

立木為信

前361年,秦孝公求賢,衛鞅入秦。衛鞅是衛國人,姬姓公孫氏。前356年,秦孝公任命衛鞅為左庶長,主持改革。大致的內容有增加連坐法,輕罪施重刑、廢除世親世祿制,按軍功行賞等。「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自此衛鞅的威信得到確立。前350年,秦都由櫟陽(今陝西富平東南)遷至咸陽,並在全國推行縣制,廢井田,開阡陌(即廢除以國有為名的貴族土地所有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田忌賽馬

孫臏是孫武的後代,曾與魏將軍龐涓一同學習兵法。龐涓自認才能不及孫臏,便把孫臏騙到魏國,借權勢施以酷刑,剜去孫臏的膝蓋骨。孫臏以計逃回齊國,在齊將田忌門下做賓客。田忌經常與齊國眾公子賽馬,設重金賭注。孫臏發現他們的馬腳力都差不多,馬分為上、中、下三等,於是對田忌說:「您只管下大賭注,我能讓您取勝。」田忌相信並答應了他,與齊王和各位公子用千金來賭注。比賽即將開始,孫臏說:「現在用您的下等馬對付他們的上等馬,用您的上等馬對付他們的中等馬,用您的中等馬對付他們的下等馬。」比了三場比賽,田忌一場敗而兩場勝,最終贏得齊王的千金賭注。

圍魏救趙

前354年,趙伐衛,原先朝於魏的衛國被迫朝趙。魏以龐涓為將,領兵八萬,進軍邯鄲。前353年,魏破趙都邯鄲,齊將田忌、孫臏率軍救趙,趁魏國都城大梁兵力空虛,引兵直攻魏國。魏軍回救,齊軍乘其疲憊,於中途大敗魏軍於桂陵,遂解趙圍。

減灶誘敵

魏國雖在桂陵遭到慘敗,但其是戰國前期最強大的國家,國力尚存。桂陵之戰次年,魏敗齊於襄陵,齊威王乞和。前351年,魏歸趙邯鄲,兩國於漳水之上結盟,共同對付齊國。前344年,魏惠王於逢澤(今河南開封東南)召集十二國諸侯會盟,會盟後一同朝見周天子與孟津,魏國勢力達至鼎盛。前342年,魏起兵攻韓。前341年,齊田忌、孫臏救韓,魏以太子申、龐涓為將,領兵十萬,意圖與齊決戰。孫臏針對魏兵蔑視齊軍的實際情況,在認真研究了戰場地形條件之後,定下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的作戰方針,造成在魏軍追擊下,齊軍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龐涓輕敵冒進,在馬陵(今山東郯城)中伏大敗,涓智窮,大嘆「遂叫豎子成名!」,自刎而死(一說被亂箭射死),魏主將太子申被俘。後齊相國鄒忌與田忌不和,陷害田忌,迫使他出逃楚國。

五牛分屍

前419年-前330年,秦、魏在河西地區九十年間進行了五次較大規模的會戰,最終秦收復河西。前408年,魏以吳起為將,完全佔領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前389年,秦進攻魏國陰晉,吳起以少勝多,擊敗五十萬秦軍。前364年,秦破魏於石門,斬首六萬,是戰國時期秦對東方各國的首次大捷。魏龐涓回救,秦戰敗,被迫遷都。前352年,秦乘魏桂陵戰敗,伐魏河東,取魏舊都安邑(今山西運城)。一年後魏與東方各國講和,重新奪回安邑,並西進包圍定陽(今陝西延安),秦孝公被迫歸還所佔魏地。前340年,秦衛鞅乘魏馬陵之戰慘敗之際攻魏,大破魏軍,俘主將公子卬(ang),衛鞅因戰功被封於商地,自是習稱商鞅。衛鞅本與公子卬是好友,兩軍對壘時,衛鞅以訂立盟約為名誘騙公子卬至秦軍大營,乘機俘虜了他,魏失主將軍心大亂,慘敗於秦。至前330年,秦大良造(秦爵位名)公孫衍破魏軍,魏割河西之地於秦。秦孝公大哥公子虔此前因犯法被商鞅處以劓(yi)刑,懷恨在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子惠文王繼位。商鞅因被公子虔誣陷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秦惠文王誅商鞅全家。

畫蛇添足

前323年,楚國大將,上柱國昭陽奉楚懷王之命進攻魏國,在襄陵擊潰魏軍主力,連下八城。此時有人建議轉兵東向,進攻齊國。正出使齊國的秦國使者陳軫自告奮勇,前去勸說昭陽。陳軫充任齊王使者去見昭陽,問昭陽:「按照楚國的制度,滅敵殺將能封什麼官爵祿位?」昭陽答道:「官至上柱國,爵為上執。」陳軫接著又問:「比這更尊貴的還有什麼?」昭陽說:「那只有令尹了。」陳軫就說:「令尹的確是最顯貴的官職,但楚王卻不可能設兩個令尹!我願意替將軍打個比方。楚國有個貴族祭過祖先,把一壺酒賜給門客。門客相顧商議:『這酒,幾個人喝不夠,一個人享用卻有餘,讓我們各地上畫一條蛇,先畫成的請飲此酒。』有個門客率先完成,取過酒杯準備先喝,就左手持杯,右手又在地上畫了起來,並說:『我還可以為蛇添上足呢。』蛇足尚未畫完,另一門客的蛇也畫好了,於是奪過他手中的酒杯,說『蛇本無腳,你怎能給它硬添上腳呢?』便喝了那酒。而畫蛇腳的最終沒有喝到酒。如今將軍輔佐楚王攻打魏國,破軍殺將,奪其八城,兵鋒不減之際,又移師向齊,齊人震恐,憑這些,將軍足以立身揚名了,而在官位上是不可能再有什麼加封的。如果戰無不勝卻不懂得適可而止,只會招致殺身之禍,該得的官爵將不為將軍所有,正如畫蛇添足一樣!」昭陽認為他的話有道理,就撤兵回國了。

卞莊刺虎;坐山觀虎鬥

韓、魏連年交戰不止,弄得秦惠文王頭痛不已,他就像謀士陳軫請教。陳軫講了一個寓言故事:春秋時魯國的卞邑大夫卞莊子以勇力聞名。一天,他見兩隻老虎在爭相撕咬一頭牛,卞莊正正欲殺虎,旅店裡的僕人制止他,說:「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斗,斗則大者傷,小者死,若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秦惠文王坐山觀虎鬥,等韓、魏兩敗俱傷後一舉攻魏,取得大勝。

縱橫捭闔

《韓非子》說:「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合縱大體是指南北方向的六國諸侯聯合起來一起對抗強大的秦國,代表人物是蘇秦;連橫大體是指東西方向的六國與秦國結盟,對抗其他國家,代表人物是張儀。《史記》、《資治通鑒》所記載二人基本屬於同一時代,是戰國合縱連橫鬥爭中的對手,蘇秦稍早。但1973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卻表明:蘇秦的年輩比張儀晚,蘇秦死於前284年,張儀死於前310年,蘇秦的主要活動均在張儀身死之後,張儀在秦國任相時,蘇秦還沒踏入政壇。首倡合縱的是魏國人公孫衍。

「合縱」貫穿了整個戰國中後期,而「連橫」主要由張儀推行,之後被「遠交近攻」所取代。來龍去脈大致如下:

前330年,秦將公孫衍在河西擊敗魏國軍隊,魏惠王被迫割讓河西之後,派人重金賄賂公孫衍。於是公孫衍向秦惠文王提出,趁秦魏暫時和好之機,進攻別的國家。

前329年。魏人張儀入秦,他告訴秦惠王,魏國四面受敵,正是伐魏的良機。公孫衍顧私利而忘公義,讓秦國進攻西面的游牧民族,實屬誤國之舉。魏國有霸主的根基,如果它緩過勁來全力攻秦,秦國恐怕就很難對付了。秦惠王被說得如夢初醒,立即起用張儀為客卿。公孫衍遭到排斥,不得不離開秦國,到魏國做了將軍。

前328年,惠文王任張儀為秦相,實施「連橫」政策。

前322年,為了秦國的利益,張儀去魏國擔任國相,打算使魏國首先臣事秦國而讓其它諸侯國效法它。魏惠王逐惠施(莊周好友)而用張儀為相,卻不肯接受張儀的建議,秦惠文王大發雷霆,立刻出動軍隊攻取魏國曲沃、平周等地。

前319年,魏惠王卒,子襄王繼位。張儀又勸說魏襄王,魏襄王也不聽從。於是,張儀暗中讓秦國攻打魏國。魏逐張儀回秦,公孫衍為魏相。

前318年,公孫衍發動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推楚懷王為合縱長。但由於各國利害不同,各國君主各有打算,實際出兵的只有韓、趙、魏三國,敗於函谷關。魏國遭受損失較大,轉而向秦國請求講和,於是五國紛紛退兵。次年秦國乘勝追擊,攻打沒有求和的趙國。齊國也落井下石,趁機進攻趙國。趙國連遭慘敗,大將幾乎喪盡,損兵8萬多人。「五國伐秦」宣告失敗。

前313年,秦國想要攻打齊國,但憂慮齊、楚兩國已經締結了合縱聯盟,於是便派張儀前往楚國遊說楚懷王:「請大王和齊國斷絕往來,解除盟約,我將請秦王獻出商於一帶六百里的土地。」楚懷王非常高興地應允了張儀,唯獨陳軫勸諫楚懷王不要輕信張儀。於是,楚國和齊國廢除了盟約,楚懷王把楚國的相印授給了張儀,派了一位將軍跟著張儀到秦國去接收土地。張儀回到秦國,假裝沒拉住車上的繩索,跌下車來受了傷,一連三個月沒上朝,楚懷王聽到這件事,說:「張儀是因為我與齊國斷交還不徹底吧?」就派勇士到宋國,借了宋國的符節,到北方的齊國辱罵齊宣王,齊宣王憤怒,斬斷符節和秦國結交。秦國、齊國建立了邦交之後,張儀才上朝。張儀對楚國的使者說:「我有秦王賜給的六里封地,願把它獻給楚王。」楚國使者說:「我奉楚王的命令,來接收商於之地六百里,不曾聽說過六里。」楚國的使臣返回楚國,把張儀的話告訴了楚懷王,楚懷王一怒之下,興兵攻打秦國。結果秦、齊兩國共同攻打楚國,奪取了丹陽、漢中的土地。楚國又派出更多的軍隊去襲擊秦國,楚軍大敗,於是楚國又割讓兩座城池和秦國締結和約。

前311年,秦國要挾楚國,想得到黔中一帶的土地,要用武關以外的土地交換它。楚懷王說:「我不願意交換土地,只要得到張儀,願獻出黔中地區。」於是,張儀出使楚國。楚懷王等張儀一到就把他囚禁起來,要殺掉他。張儀與懷王寵臣靳尚交好,靳尚又與懷王寵妃鄭袖交好。在鄭袖的勸說下,懷王赦免了張儀。同年秦惠文王死,秦武王繼位。

前310年,因秦武王做太子時就與張儀不和,張儀出逃魏國,擔任魏相。一年後逝世。

五丁開山

蜀國弱,然道難,秦強收不能得之。秦王詐,責匠鑿五牛,朝墜金於其後,曰:牛拉屎拉出來的是金子。許於蜀。蜀王貪,欲五牛。時蜀有五力士,千斤力,無人敵。王遣五丁開山迎牛。五牛歸蜀,成都怒。秦聞道通雖悅,然懼五丁勇,不進。秦悉(蜀王)其好色,故以胭粉惑之:「牛,雖吾過;今有女,數五,絕色國香,願許之,以謝罪。」蜀王忘舊,聞之,重遣五丁,還到梓潼。有穴見大蛇,為患。五人慾誅之,遂竭五人之力,以手攬之,抴蛇出洞。霎,山崩,即壓殺五人及秦女,而山分為五嶺。聞五丁亡,蜀道通,秦無憚,軍至,蜀王卒。前316年,秦張儀、司馬錯等率軍攻滅巴、蜀、苴。

千金市骨

前318年,蘇秦的親戚蘇代作為齊使出使燕國。燕王噲問道:「齊王如何?」蘇代回答說:「必定不能稱霸。」燕王噲說:「為什麼?」蘇代回答說:「因為不信任他的大臣。」蘇代的用意是激發燕王噲尊重子之。於是燕王噲特別信任子之,子之因此以百金贈送蘇代。子之黨羽鹿毛壽勸諫燕王噲效仿堯舜,讓位於子之。前316年,燕王噲禪讓君位於子之,國內大亂。齊宣王見有機可乘,唆使燕太子平夥同將軍市被奪取政權。前314年,燕子之攻殺市被、太子平。齊派匡章攻燕,五十日攻下燕國全境,殺子之及燕王噲,旋即退兵。《戰國策》記載,燕人立太子平為燕昭王,而《竹書紀年》記載,趙武靈王送燕公子職入燕為王,是為燕昭王。近年來出土了「燕王職戈」、「燕王職劍」等文物,故第二種說法更為可靠。前311年,燕王昭繼位,見郭隗(wei)先生。郭隗先生日:『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日:「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燕昭王拜郭隗為師,造「黃金台」,天下轟動。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紛紛來到燕國。

息壤之盟

前307年,秦武王欲「車通三川以窺周室」,向中原發展,派左丞相甘茂去魏相約攻韓宜陽。魏從約,武王至息壤(秦邑)迎接甘茂。甘茂知朝中右丞相樗(chu)里疾與自己不合,擔心自己久攻不下,朝中非議四起,便以宜陽是大縣,頗有實力,路途又艱險遙遠,難於攻取為借口,勸武王勿攻。武王不聽,與之歃血為盟,約其決不中途退兵。秦軍歷經五個月不能攻破,武王召甘茂打算退兵。甘茂提出息壤之盟,說服秦武王盡起大軍增援。甘茂指揮秦軍終於擊敗韓軍,攻佔宜陽。秦取宜陽,韓國斷為三,國力大衰。從此以後,山東六國轉入戰略防守階段,直至滅亡。從這個意義上說,秦拔宜陽之戰是秦統一六國的里程碑。

舉鼎絕臏

秦武王嬴盪力氣很大,喜歡角斗,爭強好勝。前307年,秦取宜陽,武王來到東周洛陽,在周王室太廟看見大禹留下的九鼎,與力士孟說競賽舉鼎。秦武王親自舉鼎,不覺力盡失手,鼎墜地上,右足脛骨被壓得粉碎,當晚嘔血數斗後死於館驛,年僅23歲。孟說因與武王一起舉鼎導致武王死亡,被滅族。

胡服騎射

前307年,趙武靈王趙雍宣布實行「胡服騎射」,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至前300年左右,中山、林湖、樓煩被一一收服,短短數年時間,趙國疆域北達燕、代、雁門;西抵雲中,九原,成為戰國後期除秦外國力最強的國家。

慕名換相

前309年,秦初設丞相,以樗里疾、甘茂為左右丞相。前307年,秦初設將軍,以魏冉為將軍。從此,文武大臣分列。田文,「戰國四公子」之首孟嘗君,齊威王之孫,因封襲其父爵於薛,又稱薛公。前299年,秦昭襄王慕田文之命,派自己的弟弟涇陽君入齊為質,換取孟嘗君入秦,讓田文擔任秦國宰相。臣僚中有的人勸說秦王:「田文的確賢能,可他又是齊王的同宗,現在任秦國宰相,謀劃事情必定是先替齊國打算,而後才考慮秦國,秦國可要危險了。」於是秦昭王就罷免了田文的宰相職務,將田文囚禁起來,圖謀殺掉田文。

雞鳴狗盜

孟嘗君使人抵昭王寵妃求解救。寵妃提出條件:「妾願得君狐白裘。」此時孟嘗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無雙,入秦獻之昭王,更無他裘。孟嘗君患之,問遍賓客,莫能對。最下坐有能為狗盜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為狗,以入秦宮臧中,取所獻狐白裘至,以獻秦王寵妃。寵妃替田文說情,昭王釋孟嘗君。孟嘗君得出,即馳去,變名姓以出關。夜半至函谷關。秦昭王后悔出孟嘗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馳傳逐之。孟嘗君至關,按關法規定,雞鳴而出客,孟嘗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為雞鳴,而雞齊鳴,遂發傳出。出關後一頓飯的工夫,秦追果至關,已後孟嘗君出,乃還。始孟嘗君列此二人於賓客,賓客盡羞之,及孟嘗君有秦難,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後,客皆服。

彈鋏而歌

齊人有馮諼(xuan)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左右以告。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居有頃,復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後有頃,復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對曰,「有老母。」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於是馮諼不復歌。

焚券市義

從秦國歸來後,田文擔任齊相。前298年,在孟嘗君主導下,齊、韓、魏聯軍攻至秦函谷關。前296年,齊魏韓聯軍破函谷關,秦求和,將侵佔的土地交還韓魏。孟嘗君派馮諼到薛國收債。馮諼派人把所有負債之人都召集到一起,核對完賬目後,他便假傳孟嘗君的命令,免去所有的欠款,併當面燒掉了債券,百姓感激不已,皆呼萬歲。一年後,孟嘗君由於失寵於齊湣王而被趕出國都,只好回到薛國。當孟嘗君的車子距薛國還有上百里遠時,薛邑百姓便已扶老攜幼,夾道相迎。

狡兔三窟

馮諼諫孟嘗君:「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請為君復鑿二窟。」《史記》載,馮諼前去秦國遊說秦昭襄王,秦遣車十乘黃金百鎰以迎孟嘗君;又回臨淄遊說齊湣王,王召孟嘗君而復其相位,而與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戶。而《戰國策》記載,馮諼遊說魏惠王,惠王空相位以待田文。經作者本人考證,魏惠王前369-前319年在位,與孟嘗君活躍的時代不同,因此作者認為《史記》的說法更為準確。前294年,因貴族田甲叛亂事,為湣王所疑,田文謝病歸薛,不久出奔至魏,任相國。前284年,齊襄王立,田文遂保持中立。田文死後諸子爭立,領地薛為齊、魏共同攻滅。

沙丘之亂

前299年,趙武靈王稱「主父」,專心軍事,傳位於幼子趙何,是為趙惠文王,老臣肥義為相國,輔佐新君。前296年,趙滅中山國,趙獲得北方大片領土,設置雲中、雁門、代三郡(今山西神池、寧武以北,朔州、大同、內蒙古鄂爾多斯一帶)。慶賞之際,主父封長子章於代郡,命田不禮為公子章之相。前295年,主父和惠文王到沙丘(今河北邢台)遊覽,分住兩處宮室。公子章認為時機已到,就利用他的黨徒和田不禮作亂,假傳主父命令召見惠文王。相國肥義狐疑有詐,故先行進訪,並留精兵拱衛趙王,不久一代明相肥義被刺殺。公子章率兵與惠文王衛隊交戰,但宮室防衛嚴密久攻不下。數日後,掌趙國兵權的公子成和李兌從國都趕到,調集四邑的軍隊前來平定這場變亂,最終擊退公子章和田不禮,消滅了他們的黨徒,安定了王室。公子章兵敗逃亡沙丘宮,主父收留了他。公子成、李兌圍攻沙丘宮,殺死公子章,但因擔心殺長子會招致趙武靈王報復,迫不得已將主父圍困宮中。主父欲出不得,又沒有糧食,只能抓小麻雀充饑,三個月後餓死在沙丘宮。

折衝樽俎

以下關於蘇秦的歷史載於《史記》,因其與《戰國策》所載不符,遭到錢穆等許多學者的質疑。1973年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戰國縱橫家書》推翻了《史記》中關於蘇秦活躍年代的記載。蘇秦師從鬼谷子,學成後,外出遊歷多年,潦倒而歸。前334年,蘇秦被燕文公賞識,出使趙國。蘇秦到趙國後,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並最終組建合縱聯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聯盟解散後,齊國攻打燕國,蘇秦說齊歸還燕國城池。後自燕至齊,從事反間活動,被齊國任為客卿,齊國眾大夫因爭寵派人刺殺,蘇秦死前獻策誅殺了刺客。《戰國策·齊五策》載,蘇秦說齊湣王曰:「臣之所聞,攻戰之道非師者,雖有百萬之軍,北之堂上;雖有闔閭、吳起之將,擒之戶內;千丈之城,拔之尊俎之間;百尺之沖,折之衽席之上。」原指諸侯國在宴席上制勝對方,後泛指在外交談判上克敵制勝。

懸樑刺股

《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漢書》:「(東漢)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

前倨後恭

《史記》:蘇秦習於鬼谷先生。出遊數歲,大困而歸。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蘇秦並相六國,兄弟妻嫂側目不敢仰視,俯伏侍取食。蘇秦笑謂其嫂曰:「何前倨而後恭也?」

死間亡齊

以下關於蘇秦的內容見於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戰國縱橫家書》。前293年,秦相魏冉薦白起為主將,拔韓伊闕,大敗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萬,韓國自此一蹶不振,東方各國門戶洞開。前289年,齊以蘇秦為相。前288年十月,秦約齊一起稱帝,齊為東帝,秦為西帝。十二月,齊用蘇秦計謀,放棄帝號,並以合縱力量抵禦秦國,秦被迫去帝號。前287年,蘇秦約趙、齊、楚、魏、韓五國合縱伐秦,燕亦派兵隨從。秦歸還部分趙、魏地求和。前286年,齊湣王在楚魏配合下,出兵滅宋,天下厭之,國民疲弊。蘇秦在齊國曾暗中寫信給燕王:「臣以為齊必為燕國大害,臣被齊任用,一可使齊不伐燕,次可惡化齊趙關係,以行大事。」前284年,燕將樂毅率燕、秦、韓、趙、魏五國聯軍伐齊,破齊都臨淄,齊湣王出逃,在莒被楚所殺。齊國有七十餘城被燕軍佔領,只剩即墨、莒兩城。同年,蘇秦以謀反之罪,車裂而死。

右袒殺敵

前284年,樂毅率五國聯軍伐齊,齊湣王倉皇出逃,至莒地,被前來「援齊」的楚將淖齒所殺。淖齒霸佔莒邑行宮,尋歡作樂。齊十五歲少年王孫賈尋齊湣王至莒,扯下自己的右袖,召集百姓四百餘人,沖向行宮殺死淖齒後關閉城門堅守,楚軍離開莒地。

勿忘在莒

前279年,燕昭襄王去世,子燕惠王繼位。樂毅圍困齊即墨、莒,久攻不下。即墨守將田單派人潛入燕國,揚言樂毅欲自立。燕惠王罷黜樂毅,以騎劫為將。樂毅受燕王猜忌,投奔趙國。燕軍被田單的火牛陣所破,齊奪回了七十餘城,齊襄王守莒而最終復國。1952年1月,蔣介石到金門島視察,特意給金門守軍題詞:「勿忘在莒」,鐫刻在金門最高點的太武山的石壁上。蔣介石到台灣後,終生念念不忘「勿忘在莒」。他是把台灣當作「莒」,效法田單、齊襄王以小莒而成就「復國」之志。

卞和泣玉;價值連城;怒髮衝冠;白璧微瑕;完璧歸趙

春秋時。楚人卞和在荊山得一璞玉,兩次獻給楚王,都被認為是石頭,以欺君之罪被砍去雙腳。楚文王即位後,他懷抱璞玉坐在荊山下痛哭。文王令工匠剖雕璞玉,果是寶玉,遂稱此玉為「和氏之璧」。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帶著國書去邯鄲見趙惠文王,說秦王情願讓出十五座城來換邯鄲收藏的一塊珍貴的「和氏璧」,希望趙王答應。藺相如出使秦國。秦王持璧愛不釋手,絕口不提交換城池的事情。藺相如上前:「璧有瑕,請指示王。」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沖冠。最後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國送回趙國邯鄲。趙王拜藺相如上大夫。

負荊請罪;刎頸之交

前279年,秦昭襄王為集中力量攻打楚國,主動與趙國交好,與趙惠文王會於澠池。藺相如陪同趙王前往澠池。在趙王被迫鼓瑟的情況下,他為了使趙國取得對等的地位,據理力爭,使秦王不得不擊缶。後來,秦向趙要十五座城,他寸步不讓,說用秦國國都作為交換,使秦王毫無所得。歸國後,藺相如拜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盡量迴避。最終廉頗背負荊條謝罪,兩人冰釋前嫌,為刎頸之交。

上下求索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年輕時受楚懷王高度信任,官至左徒,後受靳尚、公子子蘭等排擠,降為三閭大夫。前313年,楚懷王受張儀「六百里變六里」所騙,怒而攻秦,損兵折將。前299年,楚懷王受騙入秦,被秦王扣留,三年後客死秦國。前278年,秦白起攻下楚都鄢郢,楚被迫遷都於陳。前277年,秦蜀守張若再度攻楚,取巫郡、黔中郡。屈原悲憤之際抱石自沉汨羅江。

遠交近攻

范雎本是魏國中大夫須賈門客,因被懷疑通齊賣魏,差點被魏國相國魏齊鞭笞致死,後在鄭安平的幫助下,易名張祿,潛隨秦國使者王稽入秦。范雎見秦昭王之後,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抨擊穰侯魏冉越過韓國和魏國而進攻齊國的做法。他主張將韓、魏作為秦國兼并的主要目標,同時應該與齊國等保持良好關係。秦昭王遂於前266年廢太后,拜范雎為相。前262年,長平之戰爆發,兩軍對壘三年後,范雎以反間計使趙國啟用無實戰能力的趙括代廉頗為將,使得白起大破趙軍。長平戰後,范雎妒忌白起的軍功,借秦昭王之命迫使白起自殺。此後秦軍遭諸侯援軍所破,鄭安平降趙。前255年,王稽也因通敵之罪被誅。范雎因此失去秦昭王的寵信,不得不推舉蔡澤代替自己的位置,辭歸封地,不久病死。

睚眥必報

范雎為人恩怨分明,「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掌權後先羞辱魏使須賈,之後又迫使魏齊自盡。又舉薦鄭安平出任秦國大將,王稽出任河東守。

利令智昏

前273年,趙、魏聯軍攻韓至華陽,秦將白起往救,大敗趙魏聯軍,斬首魏軍十三萬,將趙軍俘虜兩萬人沉入黃河中,進而圍攻魏都大梁。前270年,秦派胡陽經韓上党進攻趙國闕與(今山西和順)。前269年,趙將趙奢率軍自邯鄲救闕與,大破秦軍,趙奢因功被封為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同級,子孫遂以「馬服」為姓,後單姓「馬」。相傳東漢開國將領,伏波將軍馬援即是趙奢後人。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趙孝成王繼位。前264年,秦白起攻韓,取陘(xing)城。前263年,秦白起攻韓,取南陽。前262年,秦白起攻韓,取野王,徹底切斷韓與上黨郡的交通。上黨郡守馮亭因不願降秦,以上黨附趙,成為長平之戰的導火索。趙孝成王和平陽君趙豹商議此事,平陽君主張不接受上黨郡,他認為馮亭不將上黨交給秦國,是想嫁禍給趙國,接受它帶來的災禍要比得到的好處大的多。趙孝成王又召見平原君趙勝商議,勸趙孝成王接受馮亭的上黨郡。趙孝成王聽從了平原君計趙勝的計謀,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平原君去上黨接收土地,同時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以防備秦軍來攻。趙國接受上黨,引起秦國的不滿,秦國決定出兵攻趙。司馬遷評價:「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

紙上談兵

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根據兵書,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長平之戰是秦、趙之間的戰略決戰。前260年,趙王昧於秦強趙弱的基本形勢,急於求勝,錯誤地堅持進攻戰略,中秦范雎離間之計,棄用名將廉頗,而起用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遵照趙王意圖,急於求勝,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白起針對趙括驕傲輕敵的弱點,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趙括於突圍之中被亂箭射死,趙軍投降。白起敗趙軍於長平,活埋戰俘四十餘萬。

毛遂自薦;三寸之舌;脫穎而出

前259年,秦昭襄王派王陵率兵二十萬伐趙,圍困邯鄲。廉頗率趙軍十萬頑強抵抗,趙相平原君趙勝亦散家財於士卒,編妻妾入行伍,鼓勵軍民共赴國難。前258年,范睢舉薦鄭安平為將,率軍五萬攜帶大量糧草支援接替王陵的王齕(he),加強對趙的進攻。邯鄲城內糧食耗盡,趙孝成王被迫向魏、楚兩國求救。食客毛遂跟隨平原君前往楚國遊說。

竊符救趙

前257年,魏國懼怕秦國,不敢出兵救趙。情急之下,信陵君魏無忌聽取侯贏之計,以國家利益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竊得兵符,殺死魏主將晉鄙,奪取了兵權,成功擊敗秦軍。

義不帝秦

秦國包圍趙都邯鄲,魏王派辛垣衍勸說趙國尊秦為帝,平原君猶豫不決。這時,魯仲連出面向辛垣衍陳述利害,他義正詞嚴地表示:如果秦王自稱為帝,仲連寧願跳海而死,也不做秦國的臣民。他還列舉了許多歷史事例來說明尊秦為帝的危害,經過激烈辯論,終於說服魏趙兩國不尊秦為帝。

債台高築

周赧(nan)王用天子的名義召集六國出兵伐秦,拼湊士兵,由於沒有軍費,只好向富商地主借錢,可六國根本不聽他的話,他借的錢很快就花完,債主紛紛上門討債,他只好隱藏在宮中的一座高台上。周考王元年(前440年),封其弟揭於王畿,是為西周桓公。前367年因公子根的叛亂,趙成侯遂「與韓分周為兩」,周分裂為東周、西周兩個小國。至前315年,東、西周分治,赧王徙都西周。前256年,秦滅西周;前249年,秦滅東周。周王朝絕祀。

鄭國營渠

前246年,韓國因懼秦,遂派水工鄭國入秦,獻策修渠,藉此耗秦人力資財,削弱秦國軍隊。此舉適得其反,關中變為沃野,無凶年,反而使得秦國更加強大。

奇貨可居

呂不韋在邯鄲行商,見(子楚)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子楚是秦昭襄王之孫,秦太子安國君之子。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子楚不受寵,因此被作為人質派往趙國。呂不韋賄賂安國君愛妃華陽夫人,勸說他將子楚立為嗣子。呂不韋又將自己的愛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王,是為秦孝文王。前250年,孝文王正式即位一年後突然暴薨(hong),子楚即位,是為秦莊襄王。子楚立趙姬為王后,任呂不韋為丞相。相傳呂不韋將趙姬獻給子楚時其已有身孕,趙姬之子嬴政就是呂不韋的兒子。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長平之戰失敗後,趙孝成王重用廉頗。前251年,燕軍六十萬伐趙,為廉頗所敗。前245年,趙孝成王去世,趙悼襄王繼位,重用佞臣郭開。由於不得志,廉頗先後投奔魏國大梁和楚國,後老死於楚,葬於壽春。魏王收留廉頗,卻並不信任他。趙王想再任用廉頗,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到大梁慰問。趙國使者見到廉頗以後,廉頗在他面前一頓飯吃了一斗米,十斤肉,還披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有用。郭開賄賂使者,因此使者回來向趙王報告說:「廉將軍雖然老了,但飯量還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時就拉了三次屎。」趙王認為廉頗老了,就沒任用他。前236年,趙悼襄王去世,趙遷繼位。前229年,趙王遷聽信郭開讒言奪取了名將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前228年,秦攻破邯鄲,虜趙王遷,趙亡。趙亡後,郭開在回邯鄲搬運家中財物之時被沿途盜賊所殺。

一字千金

前247年,庄襄王去世,嬴政繼位,尊呂不韋為相國。呂不韋命他的食客各自將所見所聞記下,綜合在一起二十多萬字,號稱《呂氏春秋》。他把書的內容寫在布匹上,並將之刊布在咸陽的城門,上面懸掛著一千金的賞金,遍請諸侯各國的游士賓客,若有人能增刪一字,就給予一千金的獎勵。嫪毐(lào ǎi)受呂不韋之託偽裝成宦官入宮,與秦王嬴政之母趙姬私通。前238年,嫪毐因事情敗露,發動叛亂失敗,車裂而死。呂不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前235年,秦王政復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擔心被誅殺,於是飲鴆自盡。

圖窮匕見

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燕太子丹、高漸離等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與秦舞陽入秦後,秦王在咸陽宮隆重召見了他。在交驗樊於期頭顱,獻督亢之地圖後,圖窮匕首見,荊軻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劍擊成重傷,為秦侍衛所殺。

王翦請田

前225年,秦李信率二十萬人伐楚,為項燕所敗。此後嬴政將傾國之兵六十萬交王翦統率,進攻楚國。始皇親自送將軍至灞上,深知秦王疑心極重的王翦裝作貪得小器的模樣,王翦行前多求良田屋宅園地。在秦王的輕鬆大笑中,王翦獲得了必需的政治安全。

投石超距

前224年,王翦率六十萬秦軍伐楚,楚項燕迎戰,對峙於平輿(今河南駐馬店)。對峙期間,王翦問軍中在做什麼,對曰:「方投石超距。」,指古代軍中的習武活動。不久,秦軍擊敗楚軍,項燕自殺。前223年,秦滅楚。

秦王掃六合

前230年,秦滅韓。前228年,秦破趙都邯鄲,虜趙王遷,趙公子嘉奔代,自號代王。前226年,秦破燕都薊,燕王喜逃遼東。前225年,秦將王賁(王翦之子)圍攻魏都大梁,決黃河水灌大梁,大梁城破,魏亡。前223年,秦陷楚都壽春,虜楚王,楚國滅亡。前222年,秦降百越之地,置會稽郡。秦王賁追至遼東,虜燕王喜;伐代,虜代王嘉,趙亡。前221年,王賁攻齊,齊亡。秦一統中國。


要了解東周,必須先知道西周。西周實行分封制,周武王這一分封就封了好幾十個國家。這些國家大部分是姬姓國家,其他的都是功臣或者古代聖賢的後代,或者部落的首領。這就好比一場馬拉松,已經有幾十位選手同時站在起跑線。站在同一起跑線的有齊國,蔡國,陳國,宋國,虢國,北燕國等老牌國家。後來就是就是周公東征,進行了二次分封,添加了魯國等選手。
到了周成王時期,晉國又加入其中。等到秦國參加這場競賽的時候,已經是周孝王時期了。姍姍來遲的秦國,反而以一種迅猛的速度開始了發展。
鄭國是這場馬拉松入場券的最後一批選手。等他入場的時候,周朝的宗法制已經岌岌可危。他的第一代國君鄭桓公深思熟慮,在離洛陽不遠的地區選中了一塊地皮,開始了發展。經過兒子鄭武公,孫子鄭莊公的不懈發展,鄭國贏得了小霸的稱呼。不過畢竟是暴發戶的緣故,同時更深層次的原因也是鄭國處於四戰之地,很快因為內戰而衰落下去。
周幽王時期,因為太子平王聯合自己外祖父申國國君的叛亂,導致鎬京破敗,幽王身死,周天子權威直線下降,中國社會陷入了各為其主的戰亂狀態。其實這個時候,也是守護諸侯開始向亂世諸侯轉變的時代。
這個時代,中國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產生了四個比較大的諸侯。東方是第一個稱霸的齊國,西方是秦國,北方是晉國,南方是楚國。其中,齊國從齊莊公時期休養生息,到齊桓公時期的多次兼并戰爭,實現霸業。秦國因為互送平王有功,地位得到承認,同時通過與西方戎族的多次血戰,也在秦穆公時期稱霸。晉國經過曲沃三代的努力,以小宗身份滅掉大宗,完成統一,在晉獻公時期滅掉十七個國家,奠定霸業基礎。楚國則是通過不斷蠶食漢水邊的二十多個小國,最終實現了楚莊王的問鼎中原。
這四大諸侯國國力的排名分別是晉,楚,齊,秦。晉國和楚國是無可置疑的超級大國,就好比美國和蘇聯。這兩個國家一共進行了三次大的會戰,晉國贏了兩場,楚國勝了一場。總體來說,晉國佔據優勢。和美蘇一樣,這兩個大國,各自有一大批附庸國。宋國和魯國,這兩個國家是晉國的鐵杆盟國,一直支持晉國。而在南方的諸如陳蔡沈唐,不得不仰楚國的鼻息。而夾在兩個大國之間的鄭國,因為地理位置原因,不得不朝晉暮楚,首鼠兩端。不過總體上鄭國更傾向楚國。楚國對待這些附庸國的手段很粗暴,很有點當年蘇聯對待華約組織加盟國的意思。
而老三齊國老四秦國,因為自己國力的原因,一直奉行不結盟的傳統,甚至多次挑戰晉國權威。而晉國也和齊國進行了兩次大規模戰爭,和秦國進行了多次小規模乃至大規模的戰爭,這些戰鬥多是晉國佔優。
因為多年亂戰,晉國和楚國開始有點厭戰的思想。這時候和事佬宋國開始調解雙方,咱不打了,和平了。按理說全國局勢開始趨於平穩了,這時候,東南方向冒出了兩個越人國家,吳國和越國。吳國就像剛出世的孫猴子,見到誰就打誰。這時候晉國就說了,你不能這樣,這樣是不好的。你應該專門打楚國。同時把戰車(古代坦克)送給吳國,並附送操作方法一套。另一方面,找了魯國這個保存周禮最完善的國家給吳國辦了加入中原華夏諸國的手續——大家跑去一看,原來吳國人也是周人,是當初周族吳太伯的後人!楚國一看這是什麼鬼,連蠻夷吳人都是周人了。
當然,俱樂部不是白進的。除了吐槽一聲貴圈真亂之外,楚國還真沒太多法子。從此,吳楚百年戰爭正式開始。雙方從前584年開始,進行了一系列戰爭,互有勝負。在這八十多年的交鋒中,自詡為蠻夷的楚國一直被吳國壓制。前507年,吳國導演了春秋以來第一次滅大國的戰爭。吳王闔閭精兵長驅直入,繞過楚軍重兵把守的地段,一舉深入郢都。此戰打破了晉楚兩極的格局,吳國開始在南方稱霸。這時候,秦國出於戰略制衡的考慮,出兵助楚,最終幫助楚國復國。但是此戰之後,楚國一蹶不振,沒有楚武王楚文王時期的雄風了。所以在當時,晉國一盤散沙楚國衰落,吳國這個興起不過數十年的國家成為華夏第一諸侯。
就在吳國稱霸的同時,背後的越國開始強大。吳王闔閭在討伐越人的時候,被越人自殺性的衝鋒擊傷了大腳趾而鬱鬱而終。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之後,繼續壓制越國。強大的吳國開始越來越驕橫了。一開始吳國只是晉國用來制約楚國的工具,沒想到現在它也無法管束這頭怪獸了。黃池之會,是夫差最後的野望,他再也不把晉國放在眼裡了。不過月滿盈虧,亢龍有悔。越王勾踐月薪嘗膽,在背後偷襲吳國。最終夫差為自己沒有殺死勾踐而付出代價。強大的吳國被越國兼并,曇花一現,成為歷史上一段匆匆而逝的傳奇。
這時候北方的晉國也開始分裂。從早起的晉獻公,晉文公開始,晉國的公族(國王的兄弟侄叔)要麼被屠殺殆盡,要麼遠離政治中心,最核心的要職則被異氏士大夫把持。到了春秋末期,剩下了趙,魏,韓,中行,智,范六家。其中智氏最強。正如遠見的政治家子罕所言,晉楚不打仗表面的確是和平了,但是矛盾中心也從國外轉移到國內了。公元前497年,晉國終於爆發了大規模的內戰,趙氏在極其艱苦的情況下,滅亡中行和范氏,使得晉國六卿變為四卿。最終趙魏韓聯合滅亡智氏,瓜分晉國。
—————————分割線——————————
春秋末期老牌各國都處於一種「頹勢」」的狀況,無論是晉國的分裂,秦國的動蕩,齊國的篡國,楚國的漫長復興都很明顯表明這一特徵。戰國就好比一個沉悶的燥熱夏日過後,雷暴裹挾狂風大雨猛然到來。
戰國初期,北方默默無聞的燕國突然興起,加入了戰國大國俱樂部。而這時夾在大國之間的弱小國家比如鄭國,衛國,愈發弱小,幾乎沒有任何話語權。後來蠻夷國家中山國和宋國也都想經過努力,加入強國俱樂部,不過最終失敗。
戰國初期,最強的諸侯是新興國家魏國。雄才大略的魏文侯通過變法強兵,一舉拿下秦國的河西之地,使得秦國被壓制在河西八十多年。兒子魏武侯繼續攻打秦國,同時也準備進行進攻楚國的戰爭。因為此時的楚國經過漫長的復興,在南方逐漸壓制了越國,開始重新強大。在此情形下,秦楚建立聯盟。不過因為有名將吳起的襄助,魏國屢次大敗秦國,使得秦國有滅國的憂慮。趙魏韓在此時保持聯盟狀態,吊打秦楚齊等國。不過後來魏侯中了離間計,吳起奔楚。這時候聯盟內部也開始鬆動,魏國霸業開始衰退。
在這種歷史背景條件下,產生了徐州相王的故事。公元前334年,魏國國君魏惠王和齊國國君齊威王在徐州互相承認對方為王。這在當時是一件大事,按錢穆所述, "徐州一會,實當時諸侯稱王之初步,戰國驚人一大事。"從此之後,各國紛紛稱王,周天子徹底淪為橡皮圖章。
之後經過孫臏指揮的一系列戰役,魏國喪失霸主地位,齊國再次稱雄。此時的齊國國君家族,是田氏家族。早在戰國初期,經過五代人不懈努力,權臣田氏打敗其他家族,取代了原來的姜子牙呂氏家族。齊國一躍成為東方六國
此時西方的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完成了從弱國到強國的華麗蛻變。在這種國際背景下,產生了連橫合縱思想。顧名思義,連橫就是東方的齊國和西方的秦國聯盟,合縱就是東方的從南到北六國形成一個聯盟。其實秦國的思想很直接,拉上齊國,蠶食相對弱小的五國。齊國也很善於利用這個政策,又是又怕秦國藉此做大,所以在合縱連橫兩個政策之間不停變化。在合縱時期,六國軍隊取得很大成果,一度深入函谷關。
但是六國最大的問題是內部矛盾。六國大佬齊國和燕國發生了戰爭,導致雙方結下很大的矛盾。而齊國的首鼠兩端,導致其他五國利益受到很大損失。在矛盾急劇升級的情況下,終於爆發了五國伐齊事件。這件事情導火索是齊國乘六國合縱之時,在後方滅掉了號稱戰國第八雄的宋國,引起眾怒。公元前284年,燕國名將樂毅率五國軍隊,幾乎滅亡齊國。雖然最終齊國復國,但是已經一蹶不振,不復當年之勇。
齊國的衰亡是戰國一個轉折點,從此戰國的格局被打破。秦國作為唯一的軍事大國地位已經無法撼動。此時東方六國合縱的思想越來越受重視。但是因為滅國的仇恨,齊國對於合縱,根本沒有一點熱情。也就是說,最後實際的聯盟其實只有趙魏韓燕以及楚國了。由於燕國地理位置偏遠,實際上主要是趙魏韓和楚國對抗秦國。這時秦國採用遠交近攻的策略,與齊國結盟,傾力攻打趙魏韓以及楚國。此時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變法圖強,已經變強很多,成為五國中最能和秦國抗衡的國家。然而,長平一戰使得趙國喪失了絕大部分青壯年男子,徹底失去了最後的爭霸希望。
此時五國中只有一個楚國勉強還可以被稱為大國,但是根本無力爭霸。秦國統一天下已經進入倒計時。五國決心做最後一搏,公元前241年(距離統一還有20年),五國組織了最後一次伐秦。針對函谷關易守難攻的特點,五國繞道黃河,直接攻擊秦國的首都咸陽。但是秦相呂不韋以逸待勞,最終撲滅了這最後一絲火焰。
接下來從公元前236年開始,秦王嬴政相繼滅掉韓趙魏楚燕,並於前221年滅掉了六國中最後的國家,也是秦國唯一算得上盟友的齊國,統一六國。


其實感覺亂就是在同一時間段不同地點發生不同的事太多,用年表的方式,非主角先不看就好了。我就是這樣理清的,然後再自己看書慢慢往裡加內容。

前770 年,周平王東遷洛邑。秦襄公護送平王東遷有功,始被封為諸侯,並賜岐西之地。設這時為起點。

公元前743年,鄭莊公寤生即位,在位43年,是鄭國鼎盛時期。發生了庄公克段的故事。

公元前701年,鄭莊公掛了。

公元前694年,齊襄公讓彭生殺死了回齊國探親的妹夫魯桓公。

公元前685年,齊國的連稱、管至父弒殺齊襄公,因為齊襄公不讓他們回家。。。齊國大亂,很快,連稱、管至父和他們擁立的公子無知也被幹掉了。於是,這一年公子小白搶先公子糾回到齊國繼位。管仲、鮑叔牙出場。

公元前684年,齊國就攻打魯國了,長勺之戰曹劌論戰就在這一年,齊國敗。

公元前679年,晉公室分支曲沃武公趕晉湣公下台,獲得周王室承認。這一年,齊桓公開始稱霸。

公元前672年,陳宣公想讓愛姬的兒子繼位,就殺死了太子禦寇,公子完和太子一向關係很好,擔心受到牽連逃到齊國,齊桓公賜給他田地,於是公子完改姓田,他的後代奪取了齊國政權,史稱田氏代齊。晉武公的兒子晉獻公在位五年了,這一年他攻打驪戎,得到驪姬姐妹,晉獻公身邊還有之前得到的狐姬姐妹二人,狐姬姐妹二人分別生下公子重耳和夷吾,太子申生是夫人齊姜的兒子。

公元前669年,晉獻公殺光了晉國公族。

公元前655年,也就是秦穆公五年、齊桓公三十一年、晉獻公二十二年、楚成王十七年,這一年,晉獻公殺死太子申生,重耳、夷吾出逃,發生了假虢滅虞,秦穆 公用五張羊皮換回百里奚。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亡,秦穆公十七年,楚成王二十九年,晉惠公夷吾八年,仁義之師宋襄公八年。

公元前637年,宋襄公卒,晉惠公夷吾卒。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送晉公子重耳回國即君位,為晉文公。

公元前632年,晉合宋、齊、秦之師與楚戰於城濮,楚敗,退避三舍的由來。這一年,是秦穆公二十八年,楚成王四十年。

公元前630年,秦、晉圍鄭,鄭大夫燭之武退秦師,秦、鄭結盟,晉退兵。

公元前628年,晉文公卒。

公元前627年,因為賣牛的弦高搗亂,秦襲鄭國不成,只好滅了躺槍的滑國,在返還的路上,晉於設伏,秦敗,秦軍首領孟明視、 西乞術、白乙丙被俘。這三人是百里奚及百里奚好友的兒子。在之後的幾年,秦屢敗於晉…

公元前624年,秦師渡河攻晉,取王官及郊,晉人不出,秦軍埋葬了崤之戰中秦軍的屍體就返回了,秦國於是開始稱霸西戎,秦穆公達到峰值,這一年,是秦穆公三十六年,秦穆公終於熬到了齊桓公、晉文公退場。

公元前621年,晉國趙盾開始執政,開啟了晉國世家時代,自此以後晉國君權旁落。

公元前606年,三年不鳴、一鳴則已的楚莊王陳兵周境,問鼎輕重。

公元前597年,楚、晉戰於邲,晉大敗。楚莊王終於擺脫城濮之戰的陰影。

公元前585年,吳國立國。

公元前543年,鄭國子產執政。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殺伍奢、伍尚,伍員奔吳,吳國重用伍子胥、孫武。鄭子產卒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用伍子胥疲楚計成功,攻破楚國都城,楚昭王出逃。楚大夫申包胥赴秦求援,在秦庭大哭七天七夜。後來,秦楚聯軍退吳。

公元前481年,田氏專齊,這時,吳王夫差十五年、越王勾踐十六年。

公元前473年,越滅吳。

公元前453年,晉國趙、魏、韓三家分晉。開啟戰國時代。


戰國時代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趙、魏列為諸侯。魏文侯43年(在位期間有西門豹治鄴,李悝變法),趙烈侯6年,韓景侯6年。

公元前381年,吳起

公元前374年,田氏代齊。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元年,魏遷都大梁。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六年,商鞅變法。這一年,是齊威王元年。

公元前355年,鄒忌以鼓琴進說齊威王改革。

公元前353年,龐涓入魏為將,田忌、孫臏為齊國將,圍魏救趙、桂陵之戰,龐涓被俘。

公元前351年,韓申不害變法。

公元前341年,龐涓馬陵身死。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薨,衛鞅車裂。

公元前323年,秦使張儀盟齊楚之臣於齧桑。

公元前316年,司馬錯伐蜀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元年。趙武靈王二十年。

公元前299年,楚懷王受騙入秦,為秦王所留。趙武靈王傳君位於王子何,自號主父。王子何即趙惠文王。孟嘗君田文入秦為相。

公元前298年,孟嘗君由秦回齊,雞鳴狗盜的故事發生了。齊、韓、魏攻秦,至函谷關。

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餓死於沙丘。

公元前293年,秦將白起的時代到來了,大勝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

公元前288年,秦約齊稱帝。齊為東帝,秦為西帝。十二月,齊用蘇秦計,去帝號,合縱擯秦。這一年是秦昭襄王19年,楚頃襄王11年,齊閔王13年,魏昭王8年,趙惠文王11年,韓釐王8年,魯文公十五年。

公元前286年,齊滅宋

公元前284年,因齊滅宋引發五國攻齊,燕將樂毅攻入齊都臨淄。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燕惠王以騎劫代樂毅。齊田單火牛陣收復齊失地七十餘城。秦昭王、趙惠文王會澠池修好,藺相如、廉頗出場。

公元前260年,趙使趙括代廉頗為將,秦將白起大敗趙括於長平。坑趙卒四十餘萬。

公元前256年,楚滅魯。

公元前249年,秦莊襄王子楚元年,呂不韋為相。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9年平定嫪毐亂。

公元前230年,秦滅韓。

公元前229年,趙用趙蔥、顏聚代李牧。(趙國這識人術也是沒誰了)

公元前228年,秦大破趙軍,虜趙王遷於東陽。趙公子嘉出奔代,自立為代王。

公元前227年,荊軻刺秦王

公元前225年,秦滅魏。只帶二十萬兵力的李信、蒙武擊楚,敗還。

公元前224年,秦王翦、蒙武敗楚軍,項燕自殺。

公元前223年,楚亡。

公元前222年,燕亡,趙(代)亡。

公元前221年,齊亡。秦滅六國。


說實話理解先秦時代的中國歷史,一定不要拿著被三大王朝或者岳飛傳或者三國演義或者水滸傳影響的目光去看咱們那幫祖宗。

如果非得找一個切入的角度,你把場景和任務形象往冰與火之歌上面套。
我曾經給大學的書評上有這麼一段:

所謂周公制禮,與其說表面上的那套婚喪嫁娶的儀式,而不如說中國從周伐商之後,之前夏商比較鬆散的城邦部落聯盟變成了姬周家族等級森嚴的分封秩序,去除掉所謂的冠禮燕禮喪禮等十七禮制,周公制禮的核心是重新建立一套全新的秩序。這套秩序是姬周家族在伐紂的餘威下,姬姓子弟帶著自己的族人、持著干戈戟劍,載著農具和糧食種子,從溫暖濕潤的天水寶雞出發,向北到河套平原,向東北到遼河平原,向東直至海濱,向南到長江流域,向西南到巴蜀,囊括殷商內服的所有諸侯和外服所有已經征服的區域的方國。他們灑下種子,築造城池,姬周用青銅劍和青銅戈讓自己成為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的一千萬人和數千個城市真正的主人,然後用血緣和文化聯繫將自己的子弟叔伯聯繫在一起,臣服在鎬京周天子的足下。在這個秩序下,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奴隸,各司其職,勤奮努力,在周王朝的和諧社會中為建設一個更加繁榮和昌盛的大周而不斷奮鬥,沒有戰亂,減少饑荒,沒有顛覆活動也沒有仇殺。幾百年後,當孔丘在春秋戰亂不堪的土地上滿面塵埃蹣跚而行的時候,尋求的,難道不就是一種秩序嗎?

隨著姬周在這片土地上的紮根成長,新一代的貴族長大了。與後來長在健康城內畏馬如虎的東晉士族不同,與現在只會搞基的歐洲貴族遺風也不同,這些人不僅僅需要有人去教給他們怎麼行禮怎麼覲見,同時還需要教導他們如何治理國家,怎麼面對自己內心的困惑,怎麼解答別人的疑問,如何成為這個國家的精英。

這些東西宮廷禮儀老師是教不會的,拿著周易神叨叨燒龜殼的巫師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他們的父親在忙著組織耕種和戰爭,他們的母親正在帶領婦女們釀酒和織布。他們需要老師,這個時代一個好的老師如此的重要,舉個例子來說,在西方萬里之外的馬其頓,13歲的亞歷山大鄭重地向一個大鬍子行禮,這一拜換來的就是萬里錦繡的亞歷山大帝國啊,原因無它,因為這大鬍子叫亞里士多德。當然,直鉤釣魚姜尚父我就不說了。再比如,齊國的姜小白從他晚年回歸本性來看,不過一個貪吃好色優柔寡斷的守財奴而已,但是他有個叫鮑叔牙的老師,而且他後來又拜了一個相父叫管仲!

老師是如此的重要,以至於因為沒有多少牛逼閃閃的大師而使整個春秋之前西周數百年的歷史都乏善可陳。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終於有越來越多的人擺脫簡單的勞作而加入到打嘴炮的行列中來。諸儒從宮廷禮儀教師脫身出來,因為地位親近的原因,從而能夠參與決策中來,並且從中積累了大量經驗。而後,在交流空前繁榮的情況下,一個完整的教育理念出現了。當然,不管適不適用,起碼可以從中看到當時教育事業的大發展。孔子最默然無聞的弟子曾子根據老師的教誨又向自己的弟子傳授了怎樣學習,學習是為了什麼。這就是大學。

首先,那個時代的國家,不是秦漢之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國家,而是只有兩三座小城的地區長官,因為其他國家也都不大,所以即使以此這兩三個城池也能小霸一番,比如鄭莊公。或者你想想孿河城的老弗雷也能靠殺了蘿蔔雄霸一陣子。

那個年代的國君,直到戰國前期,就算是千乘大國的君主,也需要去躬耕壟畝,親自作戰,與它的士兵一起訓練,與他的農官一起犁開春天的第一壠泥土。想想艾德斯塔克在剛開場的時候是怎麼跟他的屬下在一起的。
同樣,也沒有巨大的宮殿和富麗堂皇的大型公園,所以別信羋月傳那種依然大清的擺設,你得想想布蘭的花園是整個臨冬城的城牆,國君有錢了第一反應是置辦點盔甲或者築個新城,而不是修個鬧著玩的花園。

那個時候的華夏,正在民族發展的少年的時期,那個民族直白而又奔放,他們載歌載舞,熱血和勇氣跟智慧一樣被所有人敬重。一千多年後的那張名教的大網還沒有束縛在人們的心頭。聽聽國風裡面浪漫而直白的愛情,同時禮義廉恥並不是在人們腦海中根深蒂固,所有人還關心糧食和牲畜,整個西周的數百年在為這些貴族們積攢足夠他們征戰和脫離生產的人口和耕地,甚至還有許多被分封的小國在野蠻人的侵擾下疲於奔命。

從這個角度,你去理解齊侯兄妹姦情,跟蘭尼斯特家的兄妹倆(還真別說,這兩家真像,都富),鄭莊公克弟囚母跟格雷喬伊家的內鬥,包括鄭莊公打周王引起的王室系統崩潰跟拜啦西恩家殺掉坦格里安王室所引起的王位從神座掉下來這種崩潰,羋月談跟先王的姿勢你得往荊棘女王的形象上去靠攏,重耳周遊列國的待遇與薩珊背後的北境之王寶座。還有後面的貫穿了整個春秋的弒父弒君,背叛和結盟,仇殺和親密。這是我們的民族在少年時期的堅持和墮落,逆反和重塑,而之後,就是代表著華夏民族青年時期開始的戰國,從毀滅走向建設,從懵懂到剛健,整個戰國時代的那種自強不息戰鬥不已的蓬勃向上的朝氣。

只有從這個角度代入進去,才能領會到那個時代那段歷史背後那些想起來令人心旌搖曳的人性。


春秋時期,楚晉兩國作為超級強國而百年爭霸:

公元前704年後,楚武稱王,曲沃初統,楚強晉弱;
公元前684年後,文王逐鹿,齊楚爭霸,楚強晉弱;
公元前656年後,驪姬之亂,齊楚爭霸,楚強晉弱
公元前646年後,韓原之戰,婁林之戰,楚強晉弱;
公元前639年後,泓水之戰,楚宋爭霸,楚強晉弱;

公元前632年後,城墣之戰,楚晉爭霸,晉強楚弱;
公元前611年後,問鼎中原,楚晉爭霸,楚強晉弱;
公元前589年後,蜀之會盟,屈巫奔晉,楚強晉弱;
公元前575年後,鄢陵之戰,晉廢三郤,晉強楚弱;
公元前558年後,湛阪之戰,欒盈叛晉,晉強楚弱;
公元前546年後,楚晉弭兵,楚吳爭霸,楚晉持平;

公元前523年後,朱方之戰,雞父之役,楚強晉弱;
公元前506年後,柏舉之戰,軍詳之戰,晉強楚弱;
公元前497年後,中范附逆,楚昭中興,楚強晉弱;
公元前482年後,黃池會盟,吳越爭霸,楚強晉弱;
公元前445年後,越國滅吳,楚爭泗上,楚強晉弱;

公元前434年後,三家分晉,楚越爭泗,楚強晉弱;
公元前413年後,楚伐上洛,晉幽苟延,楚強晉弱;
公元前403年後,周封三國,吳起奔楚,楚強晉弱。


多看幾遍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就懂了,真是經典好看!


我覺得至少把《東周列國志》像《三國演義》那樣讀熟就可以了,至少兩到三遍吧,主線就清楚了。

其實用遊戲也許可以好一些,這是我自己做的一款SLG,你可以看倒大致的主線

同時也在做一款RPG,RPG中會有大量對當時的習慣、禮節、稱呼等描述。
現在可以看到鄭莊公割麥,要的私信告訴我信箱來要
是免費的,要的可以問我,或者找QQ1669345017,也是我的,會把整個時期的故事都講清楚,上古夏商也會講,現在講到孔父嘉之死

可以看預覽視頻

Swing徐氏春秋


先把大的框架建立起來,了解大的分期中各個時期的特點

春秋早期: 王室權威開始削弱,中原諸侯開始拉幫結派互斗
中期: 典型的春秋時代。齊桓宋襄晉文秦穆楚庄五霸的時代
後期: 中原弭兵,各國內鬥激烈。吳越爭霸。

戰國早期: 史料記載較缺乏。魏國稱霸。
中期: 典型的戰國時代。魏國衰落,齊秦稱霸。合縱連橫。
後期: 秦國獨霸,削平六國。

學習春秋戰國的歷史一開始不要在細枝末節下太多功夫,這樣會越學越覺得紛繁複雜。要經常跳出來從宏觀角度來理一下。


其實整個春秋戰國的核心是晉,春秋時代主流就是晉楚爭霸,最大的戰役是城濮之戰,戰國的主線是秦晉爭霸,最大的戰役是長平之戰
本來晉三面作戰,南破楚東制齊西壓秦,可謂天下霸主,而且血統好,姬姓,爵位高,公爵,卻不幸一分為三,但還能打的秦國親媽都不認識,再後三晉內訌,秦逐步扭轉局勢,最終天下布武
所以看晉國的歷史,能很好的幫助理解整個春秋戰國


準備開一個很大的坑,不知道能不能填完,但寫法要通,懂;爭取讓大家看明白。不要像答主看呂思勉老師的《先秦史》,真的是跪著看完的,文言文功底不厚實導致的。


1平王東遷,亂世開始。
公元前770年,周王室不堪犬戎騷擾,從鎬京遷都洛陽。王室聲望跌落,從此一蹶不振,淪為中等諸侯國。然而一顆棋子被埋下,公元前821年已經是西垂大夫的秦國因互送周王有功再次加封岐山以西的土地。

2手足相殘,鄭國小霸。
首先在諸侯國崛起的是鄭國,代表人物鄭莊公姬寤生。公園前722年在養肥了自己弟弟共叔段後,鄭莊公站在正義的制高點鎮壓了自己的親兄弟。鄭莊公開始對外用兵,同盟齊魯,夾擊宋國。禮崩樂壞,由此可見一般。周王不滿鄭國的越軌行為於是爆發了「周鄭交質」事件。兩方將各自的長子作為人質來到對方國家。然而最終,公元前707年的繻葛之戰宣告了周和鄭國脆弱和平的破產,鄭莊公的軍隊大破周桓王的四國聯軍。從此周王室徹底威信掃地。
但是鄭國是一個先天不足的早產兒,位於晉國和楚國這兩個強國之間,就已經註定鄭國若要強大勢必不會被其他霸權所容忍。
公園前701年,鄭莊公去世以後鄭國迅速衰弱下來。

3 任人唯賢,齊國崛起
行為藝術家齊襄公姜諸兒雖然對外用兵屢次壯大齊國聲勢,無奈心性乖張,出爾反爾,荒淫無度過甚(與妹文姜私通;殺害妹夫魯桓公;對臣下,管致父連稱等不守信用;在會盟期間殺死鄭國國君鄭子亹)公園前686年引起國內政變,最終身首異處。
國君的爭奪最終以公園前686年齊襄公的弟弟姜小白的勝利而告終。視為齊桓公。
齊桓公繼承了兄長的野心,繼續擴張齊國的霸權,並且任用了曾經試圖奪取自己性命的管仲為相,官妓制度,尊王攘夷,伐林煮鹽,齊國開始活躍,並且數次會和諸侯。公園前679年的「甄會盟」,公元前678年「幽地會盟」事件,確立了齊國的霸主地位。此後齊國拯救燕國,問責楚國,恢復邢國,衛國,朝拜天子,九合諸侯。一時風光,這為齊國成為日後諸侯中的東方大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老驥伏櫪,晉國強盛
齊國的霸權隨著齊桓公老年時代的昏聵和去世後的內亂(公元前643年)而告一段落。
北方的晉國在這個時候卻變得強大起來。晉國公族的內亂源頭來自於「曲沃代翼」事件,事件性質類似於「鄭伯克段」。公元前745年晉昭侯姬伯將曲沃冊封給叔叔姬成師,然而曲沃是一個規模超過首都翼的城市,冊封於此無疑是巨大的隱患。晉國從此開始兩頭政治,一直到公元前678年,歷經了67年的分裂以後,曲沃政權終於打敗宗家晉國,建立了新血統的晉。
割______

此後晉國於公元前677年迎來國君晉獻公姬詭諸。晉國開始自己的擴張步伐。兼并霍,魏,耿,虢,楊,虞等一眾諸侯國,並且與北方蠻族時有交兵。
新的晉國由於本身就是公族做亂的產物,因此晉獻公借著驪姬事件的影響力大肆打壓王公貴族。晉國士族做大的隱患就是從這個時候埋下的。
割_____


春秋無義戰連天,無奈此舉已千年
桓公葵丘霸中原,庄王問鼎洛陽邊
文公城濮退三舍,卧薪嘗膽成勾踐
五霸相繼名傳世,千古空留一笑間
天地悠悠何所恃,自在逍遙白雲邊


就簡單而斗膽給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對於戰國格局的看法吧。進入戰國以來,雖然還有很多小諸侯國,但主要格局就是戰國七雄,齊楚燕趙韓魏秦(再加上周朝會產生一丟丟小影響)。不妨把這些國家當成公司來看。周朝從建國以來就相當於是總公司,其他國家就相當於是分公司。分公司要想成立,就必須在周朝這裡拿到特許經營許可證,否則就算是非法經營。
戰國七雄裡面只有燕國是從周朝建立以來一直就存在的公司,燕國的第一個董事長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到此時此刻的戰國已經是600多年了。所以說燕國這家分公司是周朝一註冊的時候就拿到了總公司頒發的特許經營許可證,獲批在北京周邊開展業務。
而齊國的第一任董事長就是和周武王一起創業的姜太公。所以當周朝在納斯達克敲鐘以後,姜太公馬上就拿到了特許經營許可證,成立了齊國這家分公司,獲批在山東省去開發市場。但是到了春秋末期的時候,齊國這家分公司的董事會高層發生矛盾,二號大股東田完侵吞董事長股份(本質和現在的萬科正在上演的大戲是一樣的)。至此以後,齊國就不姓姜了,就開始姓田了。
而晉國這一家分公司也是在周朝一上市的時候就拿到了特許經營許可證,獲批在山西省開拓市場。後面發展得越來越大,同樣董事會高層開始勾心鬥角(貴族之間)。先是魏總,韓總,趙總,范總,智總,中行總 這六大股東內鬥。趙,韓,魏,智這四個老總聯合幹掉了范總和中行總。而剩下的四個裡面又是智總的股份是最多的,實力是最強的,所以趙韓魏三家聯合把智總給幹掉了。最後,這三個夥計一商量,乾脆把老大也給幹掉算了,所以就有了後面的三家分晉。 把晉國這一家分公司又進一步分拆成三個小公司。
趙國這一家分公司就佔有山西省,河北省,內蒙古(一部分地區)的市場份額。
魏國這一家分公司就佔有山西中南部,河南北部以及陝西東部(少梁地區)的市場份額。
韓國就只是在分家以後,收購了河南地區的一些小微創業形公司以後,就沒怎麼發展過了。
而楚國這家公司就一直在耍流氓了。走的都是野路子楚國看到周朝這家公司的產品非常受市場歡迎,就也想申請一個特許經營許可證,但是周朝考慮到楚國人都是蠻夷,所以就沒有給他們頒發特許經營許可證。但是蠻夷就是蠻夷,楚國認為,不就是一張特許經營許可證嗎?老子自己去辦個假證。所以楚國自己就辦了一個假證,也沒有在工商局登記註冊,就成立了楚國分公司。只是最後蠻夷太厲害了,開拓了大片市場。包括華中華南地區,還收購了幾十家創業型公司,包括華東的吳國和越國的市場都被楚國步步蠶食,發展非常迅猛。所以周朝總公司沒辦法,還是追認了楚國分公司的合法性。但是楚國根本就不認你周朝,覺得周朝並沒有什麼鳥不起的。所以有了問鼎中原的說法。(到今天,武漢人都有「不服周」的口頭禪,意思就是不服氣)。
至於秦國。秦國本事周朝總公司大樓看門的大爺。但是當匪徒搶劫公司,挾持董事長(犬戎入侵,幹掉周幽王)的時候。所有人都不敢上去和匪徒搏鬥,只有嬴氏部族上去勇敢的和匪徒做鬥爭,最後趕走了匪徒。新上任的董事長(周平王非常感動),周平王同事決定搬遷公司總部大樓,從西安搬到了洛陽,嬴氏部族(之前看西門的老大爺)還幫忙新上任的董事長周平王搬家。周平王就覺得看門嬴大爺功不可沒,就給嬴大爺頒發了特許經營許可證,還把總公司原來在陝西省的市場(包括甘肅省東南)全部送給了之前看守西門的嬴大爺。至此,嬴氏部族才翻身,成立了秦國這家分公司(也就是西周時期是沒有秦國存在的,到了東周才有的秦國,之前只能叫秦部族)。
以上就是我對戰國格局的理解。
大家如果對大秦帝國感興趣的話,可以加QQ. 3330592833. 可以一起交流一下[呲牙]


推薦閱讀:

春秋戰國時代有哪些啼笑皆非刷新三觀的事?
吳王夫差為什麼在佔有絕對優勢下不一舉消滅越國?
為什麼春秋時大國間的戰爭還是爭霸戰爭為主,到了戰國就轉向更殘酷的滅國統一戰爭?
為什麼先秦諸子講故事喜歡埋汰宋國人?
無意間得知唐肅宗所封的古代六十四名將,然而很多並不為大眾所知。這些名將中,有哪些不為人所知的傳奇故事?

TAG:歷史 | 春秋時期 | 春秋戰國(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