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上所有的關稅都被取消了,那麼貧富差距會變小嗎?

本題已被收錄至知乎圓桌 ? 經濟課堂 101,歡迎關注討論。


我把這裡的貧富差距理解為兩個意思:一個是國家內部的收入分配差距,一個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差距。

從字面上理解,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考慮到一個國家的各個地區是零關稅的,那麼各個地區的貧富差距會減少嗎?以中國為例,個體的收入分配,城鄉收入分配都是在拉大的;而省份之間有沒有「趨同」?人們會得出各種結論,有說有,有說沒有,有說有「俱樂部收斂」,也就是東部的省份有趨同,中西部的省份有趨同,但整體卻沒有;等等。

那麼如果理解這句話的精髓,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理解成:自由貿易會不會縮小貧富差距?

首先講國家內部的貧富差距。
我們知道,國際貿易領域有「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如何理解這個定理?例如,美國是資本相對富裕,勞動相對稀缺的國家,而中國是資本相對稀缺,而勞動相對富裕的國家。如果是封閉條件下,美國的資本價格比較低,勞動價格比較高,中國則相反。而一旦開放呢呢?兩國進行貿易,美國用資本密集型產品去交換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那麼美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面臨更低的價格,相應給勞動的工資也降低了,同理,給資本的報酬提高了;中國則正好相反,勞動者的工資提高了,資本的回報降低了。
可見貿易使得本國稀缺的資源不那麼貴了,本國富裕的資源不那麼便宜了。這樣我發現,貿易使得美國資本所有者的收入提高了,而勞動所有者的收入降低了,而中國則相反。所以我們不能確切的說,貿易到底縮小還是拉大的收入分配。
如果我們按照其他標準劃分生產要素,也是同樣的道理。例如我們可以把工人劃分為高技能的工人和低技能的工人,那麼貿易就能通過改變對這兩種技能的需求改變二者的收入。
例如相對於發展中國家,美國的高技能工人較多,低技能工人較少,相應的,低技能工人的收入比發展中國家低技能工人收入高,美國可以把一些低技能生產外包被發達國家——例如組裝蘋果手機……外包出去,這樣對本國的低技能工人需求就減少了,本國低技能工人的工資也就低了,這樣就拉大的收入分配。
這種外包如同一種節約低技能勞動的技術進步,我們知道其影響可以是複雜的。例如有研究表明技術進步對中國的高學歷和低學歷工人的工資都起了促進作用,而對中等學歷人的工資起了減小的作用,原因是技術進步使得低學歷的人可以勝任原來中等學歷人的工作,而又沒有使得中等學歷的人能夠勝任高學歷人的工作。
Feenstra和Hanson曾經檢驗了外包對非生產性勞動(代表高技能勞動白領工人)工資份額的影響。顯然這個份額越高說明貿易更加促進高技能工人收入的提高。

美國1979年到1990年,非生產性工資份額從35.4%提高到了42.4%。

美國1979年到1990年,非生產性工資份額從35.4%提高到了42.4%。

美國1979年到1990年,非生產性工資份額從35.4%提高到了42.4%。
上表示計量結果,可見貿易(外包的提高)和技術進步(計算機的使用)都提高了高技能工人的工資份額,外包解釋了15%-24%的高技能工人工資份額變動,而計算機的使用,按照不同的指標核算有不同的而影響,如果按照投資而不是資本存量的一部分,計算機的使用解釋了收入份額變動的31%,不然,計算機起到的替代低技能工人的作用遠遠小於貿易。

然而必須注意到,對於貿易的另一方,答案可能是相反的。按照同樣的邏輯,相比於封閉時期,中國的低技能工人的工資會提高,貿易會改善中國的收入分配。這和我們的認識是相反的。可見必須還有其他因素,在阻礙收入分配的改善。例如一個可能的解釋是,中國是一個「二元經濟」,面臨著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這個轉移可能帶來的不是單個工人工資的提高,而是更多的工人進入到工業化生產當中。


然後講講國與國之間的收入差距。
這其實就是經典經濟增長中的「收斂問題」:富國增長的慢,窮國增長的快。一般認為東亞國家的發展完全符合收斂問題,一開始飛速增長,等到人均gdp達到一定程度,經濟增長率就會逐漸慢下來。
這個問題起源於solow的新古典增長模型,收斂存在的原因是資本邊際產出遞減,隨著資本積累的提高,每增加一單位資本帶來的人均產出提高更少了,所以富國增長的更慢,窮國增長的更快了。
這種理論並不一定符合實際,因為有時候各國面臨不同的「穩態水平」,諸如儲蓄率的不同等因素會影響到穩態水平;再例如如果技術進步是內生的,那麼富國可能有更強的技術進步能力等等。在實證方面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那麼來看一看,貿易對這種收斂有何影響呢?Sachs和Warner(1995)把國家分為兩組,一組是貿易開放的國家,一組是封閉的國家,他們發現在開放的國家裡邊,有收斂現象,窮國增長的更快了;而在封閉的國家裡邊並沒有這個現象。類似分組的研究還有很多,例如按照區域貿易協定的成員資格和貿易聯繫的強度,或者開放的發展中國家和不開放的發達國家等等,都得到了貿易促進收斂的結論。
東亞國家的增長歷史以及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支持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促進。貿易對落後國家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貿易的出現吸納了傳統產業的勞動力,使得發展中國家發揮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貿易還提高了發展中國家的競爭程度,促進了企業的活力,最後貿易帶來知識和科技的外溢,使得發展中國家可以發揮「後發優勢」。
Ventura(1997)提供了另一個思路,他認為在封閉經濟下,資本的邊際回報不一定降低,因為資本的增加提高了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產出,而一旦出現貿易,按照我們上述的要素均等化理論,資本富裕的國家資本密集型產品價格降低,資本的邊際回報自然就降低了。
(以上內容來自Feenstra Advanced International Trade)


謝邀。其實@改之理zcw 的回答已經很棒了,我忍不住偏個題,想說說全球化對貧富差距的影響。

@改之理zcw 在回答中提到的理論就是著名的要素稟賦理論(Heckscher-Ohlin)。我打算將這個理論的直覺再詳述一些,然後再將這個直覺延伸到外包的新理論上,看看會有什麼不同的結果。

考慮A和C的貿易開放。假設A國和C國都有兩種工人:白領和藍領。A國是個白領相對充裕的國家,而C國則相反,是個藍領工人充裕的國家。假設有兩個行業:白領密集型行業和藍領密集型行業。因此,如果沒有國際貿易,在A國,白領(相對藍領的)相對工資要低一些,在C國卻要高一些。這意味著,A國在白領密集型的行業有比較優勢,而C國則相反,在藍領密集型行業有比較優勢。

在貿易開放後,A國出口白領密集型產品,進口藍領密集型產品,因此白領密集型產品的價格上升,藍領密集型產品的價格下降。 @改之理zcw講到A國白領工人的相對工資會上升,這裡詳細的原因是:產業的結構(composition)發生了一些變化,導致了相對對兩種勞動力的相對需求產生了一些變化。由於白領密集型產品價格上升,而藍領密集型產品的價格下降,一些原來在藍領密集型產業的廠商會放棄自己的生產,轉而跑到白領密集型行業。這件事情的一個結果就是,由於按照定義,白領密集型行業是...白領密集的,因此從整體上,現在經濟對於白領工人的相對需求就會上升,對於藍領工人的相對需求下降。然而兩種工人的相對供給卻沒有發生任何變化,故而白領工人相對於藍領工人的工資(也就是某種意義上的貧富差距)擴大了。這可以叫做一個結構效應(composition effect)。

按照Richard Baldwin的說法,全球化的性質發生了一次巨大的變化。在之前,全球化意味著生產和消費的解綁,也就是說,在一個地方生產的東西,不必在同一個地方消費,而是可以出口了,這是貿易成本下降的一個自然結果。

然而,在1985年之後,事情起了變化。這個變化的導火索是ICT技術的迅猛發展,遠程交流與協調的成本大大縮小了。在以前,生產一輛汽車,從設計到部件生產再到組裝、噴漆、銷售,都不可能在隔得太遠的地方進行,因為一個環節出錯,需要各個方面的協調,在遠程交流不便的情況下,這樣做成本是很大的。但現在卻可以了。因此,全球化在這以後意味著生產環節的解綁(Baldwin稱之為the second unbundling):離岸生產(offshoring)出現了。A的廠商,現在可以將一些簡單的部件放到藍領工人工資較低的C來完成了。

現在我們還是是看看A國的情況。對於兩個行業的敘述還是和上面一樣,但現在暫且假設A國進出口的價格是由國際價格決定的。

首先,假設兩個行都只能將一部分簡單的,由藍領工人完成的工作放到C國離岸生產。假設突然,全球化更進了一步,IT技術越發發達了,這時候,顯然兩個行業的企業都會將更多的工作放到C國去離岸生產。但是,這件事情對兩個產業的意義是不一樣的。不錯,將藍領工作放到C國去,兩行業都能節省成本,但由於藍領密集型行業更倚重藍領工人,因此該行業中的企業在這個過程中節省的成本反而更多,現如今,藍領密集型行業的利潤空間變得比白領密集型行業大了,這意味著一部分原來在白領密集型行業的企業會跑到藍領密集型行業來,根據與上面同樣的邏輯,最終,總體經濟對於藍領密集型工人的相對需求變得更大了,因此,他們的相對工資也增大,收入差距變得更小了。

這是個看似驚人的結果。回想整件事情:藍領工人的工作其實是被離岸到C國去做了,看上去,他們的飯碗「好像」是被「搶走了」。結果,他們的工資卻上升了!然而,如果考慮到上面的結構效應, 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正確,他們的飯碗並沒有被搶走。

顯然,這個結果基於成堆的假設,如果放鬆這些假設,結果也就變了。(例如,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想想:如果只有白領密集型產業的藍領工作可以離岸進行,那麼相對工資又會如何變化?)但這個可能性背後的力量確實有趣的,值得重視的。

參考文獻:
1. Grossman, G. M., Rossi-Hansberg, E. (2008). Trading Tasks: A Simple Theory of Offshoring.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8(5), 1978-1997.
2. Baldwin, R. (2006). Globalisation: the great unbundling (s). Economic Council of Finland, 20(2006), 5-47.


不會。因為現有的邊境關卡不僅要阻擋貨物,還要控制人口流動。所以,無論怎麼簽訂自由貿易協定,還有最關鍵的一種商品,在窮國和富國之間的關稅依然接近無限大。這種商品就是勞動力——人均財富的分母。

在自由貿易的情況下,生產要素總是優先湧向那些運行良好的產業鏈(富國的代名詞)。存在關稅的情況下,部分要素的流動被阻止,比如進口關稅阻擋了商品,出口關稅留住了稀缺原材料等。於是一部分市場和原材料會留下來陪伴窮國的勞動力,給他們提供就業和工資。如果關稅(包括貿易壁壘)全部取消,「陪伴」窮國勞動力的生產要素就少了,除了少數地主和礦主之外,窮國人口不再是有效的製造業生產者,也不是有效的消費者,自然會被總體上無政府主義的世界經濟主流拋在一邊。很可能全世界的經濟效率會就此提高,但既然問題問的是「貧富差距會變小嗎」,那麼答案是不會。(在互聯網時代,窮國勞動力還可以把器官、妓女和遠程服務業賣更高的價錢,但總體上相對變窮應該沒錯)

圖為西班牙(北非領土)和摩洛哥之間的邊界,非法移民企圖去歐洲打工

當然,工資下跌也是一種優勢。但必須記住,現有大多數產業鏈並不是世界「計委」搭建的,而是市場經濟自發形成的。或許現有產業鏈分布並不算合理,但再大的資本也不會隨便遠離既有的產業鏈,在窮國建設新工廠。除非這個窮國和同樣窮的國家相比,有明顯更高素質的勞動力,以及能湊合使用、替代產業鏈既有環節的完整配套產業部門——比如1980年的中國。

勞動力性價比的問題參見:
為何中國如此體量的國家從十分落後變成現在的舉足輕重只用了 30 年? - 馬前卒的回答
知青的生活中有什麼少為人知或被刻意隱瞞的悲慘經歷?-馬前卒的回答

所以,在關稅(和所有非關稅貿易壁壘)取消的情況下,必須先把工資差距拉的比現在更大,國際資本才會重新到窮國開設工廠。而一旦貧富差距恢復到現有水平,窮國的優勢將不復存在。所以說,工資下跌引發的產業轉移可以緩和貧富差距,但不可能減小貧富差距。實際上,印度這個10億人口的經濟體之所以沒崩潰,正是因為勞動力國際流動的壁壘上有一定的縫隙——印度每年逆差佔gdp的接近1/10,全靠僑匯彌補……

2014年印度貨物外貿進出口分析

出口3,195.5億美元,增長1.4%;進口4,601.1億美元,下降1.7%。貿易逆差1,405.6億美元,下降8.1%.

印度大幅上調經濟增速--財經--人民網

印度中央統計局近日大幅修正了過去兩年印度GDP增速。在用新統計方法計算後,2014財年印度經濟增長率是6.9%……依照新的統計結果,印度2014財年GDP為113.45萬億盧比(約合1.83萬億美元)

非常不錯的一年,貿易逆差依然佔7.6%(之前經常超過10%)。印度之所以沒有崩潰,一是因為西方國家的投資(大概佔四五百億美元),此外就是僑匯1000億美元。(700億美元公開匯入,300億美元地下匯入)。換句話說,自由貿易讓印度瀕臨崩潰,人口半自由流動則把印度拉回懸崖邊緣。但如果貿易壁壘全放開,人口流動壁壘保持不變……

對於印度和其他窮國來說,更要命的一點是這個世界上已經有中國了——一個中端產業的超級大國。任何窮國想翻身,都必須和中國無數的工廠競爭。窮國無論出現任何產業突破,中國都可以利用更完整的產業鏈配套造的更快更便宜。只有絕對的精度和超複雜配套產業才能抵消中國的競爭力。中國想再踩倒幾個數千萬人口的工業國,向前變成發達國家或許不太容易,但任何已經被中國龐大身軀堵在身後的國家想超車,爬到中國產業鏈的上端也絕無可能。過去20年中國已經充分利用了美國製造的這種准自由貿易狀態,一旦關稅和貿易壁壘全部取消,中國這個(防禦性的)優勢會更加明顯。窮國用服務業和賣資源攢下的一點資本最多是改善一下眼前的消費(實際上會迅速流到西方),很難變成進一步前進的動力。

所以,我的結論是,絕對的自由貿易不會減少世界貧富差距,反而會明顯增加前20幾億人(中國加廣義西方和一些資源國)和後40多億人之間的差距。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反過來理解,如果要求中國發達地區的所有打工者返回他們的家鄉(中國內部已經是商品自由貿易區了),貧富差距會比他們出來打工之前縮小嗎?顯然不會……

對了,拜石油和盧布狂跌的福,上個月中國人均收入已經超過中國(大概八年前超過烏克蘭),但製造業依然沒有任何復興跡象。俄國今後可以安心地當後45億人(不是40億因為拉著幾個小國被中國碾過)的領頭羊,如果他們還能保住軍工和資源的話。

俄媒稱中國人均月收入首次超越俄羅斯

2014年資源價格沒有暴跌之前的數據,當時俄羅斯還拉開中國很遠。現在中國又前移了三四毫米。

最後,提醒一下大家,19世紀自由貿易戰中輸掉的英國,在戰場上擊敗了中國(鴉片戰爭),戰後議和,英國要的最重要的一個條款就是英國貨(後來還有其他洋貨)在中國的單向准自由貿易待遇(5%關稅外不許有其他貿易障礙)。直到1949年,中國才最後廢掉了這道枷鎖。

相關回答:
取消車模會給 2015 上海車展造成什麼影響? - 馬前卒的回答

如果有外星人造訪地球,你會送他什麼禮物以展示地球人的工業水平? - 馬前卒的回答

同為石油國家,委內瑞拉等南美國家為何貧富差距巨大?而沙特等中東國家卻是全民皆富裕? - 馬前卒的回答

這個世界上有足球、籃球等競賽的轉播,為啥沒有數學、物理等競賽的轉播呢? - 馬前卒的回答


Melts and Redding (2015)等會過來寫


只會富人越富,窮人越窮。關稅很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保護國家民族工業在發展初期的競爭力。


取消關稅,短時間內只會讓貧富差距更大!真正決定貧富的,是技術與國策。

如果取消關稅,強國製造業優勢,會造成傾銷,導致弱國中小企業溺亡,波及次級市場。企業滅亡會連帶工人、銷售者失業,喪失大部分消費力。經濟鏈不再是健康的貪吃蛇。

或許你會說,強國會注入資金,在當地打造工廠。
你想的太片面了,重工業代表技術,1000公里以內,不會考慮再建廠房,除非周邊像廣州深圳那樣擁有完美的配套體系、以及便利出口的港口城市,大企業才會考慮投資。

為何是1000公里呢?這是大貨車一天能抵達的距離。因此大件都會自己生產,降低配件物流配送費用。

建造工廠開銷很大,技術更新產品換代,又讓建廠有了風險。這些場地租金、設備折舊、物資配送、各種風險都會被一一計算分析。分析起點是3年,以及5-10年效益。
越大的公司風險分析越健全,不是腦袋一拍就會搞。

並且為了本國利益,強國還會限制技術流通,以保證長期優勢。如果強國這麼做了,弱國的輕工業、重工業都難以成熟發展,因為其生產質量,技術都拼不過。

弱國很難有技術長進,除非遇到大機遇。
正好來講講中國經濟技術是怎樣崛起的,印證科技壁壘的存在。

我們中國經歷過幾十年技術壁壘,才走到今天。

大家都知道,早期技術來自蘇聯對華援助,很多人都以為從斯大林開始,實際上這位紅沙皇,只帶來了軍事援助,他想要的是我國北方領地。毛爺爺沒答應,利益點玩崩,蘇聯技術員全面撤回。

近代歷史上質量最高的技術援助,來自赫魯曉夫。1953年上台起就開始援華,但力度一般。1956年,這位先生差點坐不穩首領位置,只好以技術換取毛澤東對他的支持。在這時,我國獲得了大量技術知識,包括原子彈在內。一共156項工程。
技術,不是說給就會給的,這是中國近代史最完美的政治交易之一。

第二次技術井噴,同樣來自政治交易。1971年,美國脫離金本位,四處尋找為米國經濟買單的盟友,中國答應了。次年尼克松訪華,就美元儲備代替黃金做了磋商。中國以解除技術封鎖等事項作為交易條件,中美關係解凍。

1972年,在周恩來引導下,我國終於獲得了先進的石油設備,多項高新設備被允許引入中國。總耗資高達43億美元,史稱「四三」引進方案。當年的43億...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引進了化肥、化纖技術。數倍促進了農業、紡織業發展,奠定了工業化基礎。
歷史意義非常巨大,可能你無法想像。在這之前,新中國還沒解決溫飽問題。你們也沒想到脫貧基礎居然來自米國...


1976年,嘗到甜頭的小平同志說:「科技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三年後,他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圈,倡導了改革開放。

有人說1949年只是政權的更迭,1979年才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解放。

鄧爺爺是個內向人,如果把他當時的思想,用毛爺爺的嘴來講:「是偷是搶,還是請,都要把它給老子弄過來。」
(太祖喜歡用「老子」自居。霸氣嘛~)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自此35年,就是我們在保護傘下騰飛的35年。而題主無法想像,政府花了多少心思,才獲得了這麼多技術革新。相比亞洲四小龍之外的國家,可以說,從此由弱國走向了強國,逐步成為出口大國。

如果不是恰逢三個大時機、好政策,我們在弱國的時候,接受無關稅,那將遭受毀滅性打擊。

鴉片戰爭後,中華喪失關稅自主權,清朝紡織業遭受英國布匹的重創,白銀不停流出,民不聊生。李鴻章等人花了大價錢開辦了上海機器紡織廠,拯救了部分經濟,但無法挽回大局。民間私人作坊死傷殆盡,產業鏈受到波及,民眾因此窮困潦倒多年,積怨爆發民亂,最終演變成義和團運動。

時至今日,我國的發展之路,被多國效仿。雖然美元儲備和外資公司備受某些經濟學者唾罵,但那個時代,最好的決策就是這樣。科技到手了,才是真正的藏富於民。

實際上,無關稅和低關稅的都是強國,目的是為了互換渠道,這是一場經濟政治博弈。
而對於技術弱國,從弱到強需要一個長期過程。就像我們,活在保護傘下三十五年,才取得現在的成就。

關稅,是經濟體系最重要的保護牆。

--------------------------------

貧國富裕基於競爭與保護。即使是歐美,在經濟大蕭條時期,也尋求關稅保護,以保證本國經濟體系的完整。說明在短期內,無關稅的衝擊非常致命。

對外貿易,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引擎,這作用我想沒人會否認。而貿易逆差會影響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大家也不否認吧?
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放任長期的貿易逆差。這對本國經濟,損傷極大。
貿易逆差:貿易出口額少於進口額。

----------------------------------

有人提到比較優勢理論,
可是,比較優勢理論有嚴重缺陷。

一個靜態的分析,永恆、均衡、和諧的體系,還需要【9條假定】才可能發生。放在現實,算比較弱雞的理論。

就算不談「失業率不變」等九條假定。
太多東西不受控制:

1、熱帶水果怎麼在寒帶氣候大規模種植?就算勉強成活,削弱版在一畝地產生的經濟價值、競爭力,還會跟從前一樣嗎?

2、阿根廷畜牧業更宜養殖,肉質更為肥美,現在已對我國畜牧業、牛肉等產生了嚴重衝擊。

就這兩樣優勢,是不是造成了貨幣外流,當地通貨緊縮?

一方水土自有利弊,這是比較優勢理論改變不了的。

供應鏈、礦產資源,也不是一條理論能解決的。

現實,遠比理論要複雜。


題主單看看同一個國家內貧富差距會變小嗎?


不會。


貧富差距肯定是變大的,因為取消關稅肯定對一部分人有利,對另一部分人不利。但是貧富差距大不代表社會就不穩定,基尼係數這種東西只能騙騙小孩子。取消關稅會帶來經濟增長,當然貧富差距也會變大。問題在於,你是要一塊分得很均勻的小蛋糕,還是要一塊分得很不均勻的大蛋糕?從歷史上來看,維持社會穩定的中堅力量,也就是中產階級,從來就不是拿最小那塊蛋糕的人。而即使是分得最不均勻的大蛋糕,中產階級拿到的那一份也要比分得最均勻的小蛋糕要大。


這是個好問題,它蠢得很典型。

先說「貧富差距」這個害人的概念。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人性有一面就是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縮短貧富差距無非兩個辦法,把富人拽下來或窮人趕上去。窮人之所以窮,因為他勞動的價值就是這些,一個蠢辦法就是國家硬性地規定「最低工資標準」,但這樣會導致有些企業做不下去,所以乾脆這些窮人就失去了工作。還有就是通過管制企業家和稅收把富人拽下來,這也是蠢到家的法子,企業家受到管制多了,預期的利潤減少也不敢放手創新,導致企業越來越沒活力,社會工作崗位也就減少。再加重企業的稅收,這些錢總不會從企業家腰包里出,最終還是加在價格中讓窮人承擔。或者像「共產主義」這樣用暴力均貧富,不得不說效果很好,確實貧富差距縮短了,因為大家都窮。
人類的進步不是靠這種「零和博弈」思維,貧富差距只是人性的醜惡被別有用心的政府宣揚出的概念。其實即使貧富差距增大,富人更有錢,窮人也更有錢,難道不是大家都好么? 人類社會之前貧富差距是小,我有兩隻羊,你也不過有二十隻,比我多不了多少。可問題是,那種生活你願意過么?貧富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生產力水平的體現。


再來說關稅的問題。我非常反對很多回答中靠「假設」、「臆想」、「理論」來推斷結果的做法,來看看關稅升高和降低帶來的直接影響吧。
關稅升高:

1930年6月,胡佛正式簽署「斯姆特-霍利關稅法」。該法律修改了1125種商品的進口稅率,其中增加稅率的商品有890種,有50種商品由過去的免稅改為徵稅。這項法律的出台引起了國際市場的報復,加劇了危機的惡化。為了阻止危機蔓延,各國對進口都採取嚴管,競相提高關稅,以保護本國產業。而「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引發的國際貿易戰將美國股市推向深淵,道瓊斯指數1932年7月跌至41點的歷史最低水平,美國股市總市值比1929年9月時的高點縮水了89%。

關稅降低:
智利是典型的低關稅國家

智利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60%左右。實行統一的低關稅率(2003年起平均關稅率為6%)的自由貿易政策。目前同世界上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係。

2003年起平均關稅率為6%,來看看2003年後智利的經濟狀況:

可以明顯地看到,2003年之後GDP明顯躍升,人均國民收入在5年內從1.032萬美元提高到1.495萬美元。

可以明顯地看到,2003年之後GDP明顯躍升,人均國民收入在5年內從1.032萬美元提高到1.495萬美元。
智利的發展當然不止依賴於關稅政策,但關稅降低是其中很大的一環。

最後總結,通過關稅惡意阻止自由貿易,不會保護當地的產業,更不會帶來繁榮。如果關稅還能降低貧富差距的話,關稅就是一件更惡毒的事。


個人覺得反而會變大,取消關稅主要是減輕進出口負擔,大企業的成本降低了,但短期供需並沒有改變,價格不會下降,提升的是利潤。長期來看雖然更多企業會逐利進入這個市場,降低價格,但利潤還是會回到原來水平,而運輸業則得到了極大的刺激。降低關稅可以讓窮人得到一些好處,但他們吃到的只是蛋糕渣。
這並不意味降低關稅沒有必要,降稅降低的是整個社會的運行成本,各個階層都能得到好處,只是得到的多少不同罷了。


我說一句重點

貧富差距減小≠窮的變富
貧富差距擴大≠窮的變窮


消滅貧富差距的唯一方法,每天把世界財富前一萬名處決,財產歸外星人。


太殘忍了。。你這是讓毫無還手之力的老弱婦孺和五大三粗的大漢們玩生存遊戲啊


路過


一切的不公平源於信息不對稱。
要消除這些差距,就要把信息充分的交流起來。
貧富差距也是如此,如果把富人所壟斷的信息和窮人充分交流,富人終將和平民差不多的。


亂糟糟的都說了什麼呀,掉書袋的一大堆

簡單的說:貧富水平會加大,但是無論窮人富人的,你的絕對財富(購買力)是增加的


不平等條約中的最惠國待遇好像還沒有到免關稅的地步。。。。。


單單關稅取消了並不能造成什麼影響,因為政府還可以補貼國內企業維持產業經營,所以我想應該是取消了所有保護政策Protectionism的經濟大一統。

其實單純從理論角度上講,實現經濟大一統(取消所有關稅和保護政策protectionism)單純就經濟而言是有好處的,這能讓資源更有效的流通,工作放到最高效的地域去做。比如美國有發達的科技可以更廉價更有效的做開發與信息處理,那麼比起在非洲建一台計算機要拉20公里電線網線來儲存信息處理信息,美國是更有優勢的,那麼全世界的信息就會慢慢都流到美國。相對的在美國讓一個工人分揀一條流水線要給他各種醫保社保minimum wage各種亂七八糟成本太高,非洲國家相對低廉,那麼工廠就會都建在非洲。所以總體來說,整個社會資源會被更有效的利用。

但是更有效的不一定就是更好的。創造價值只是一方面,怎樣分配價值是另一個問題,這也是最早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衝突點:派的大小和派的分配(Size of the pie vs distribution of the pie)


但是說到分配,就要講規則,因為如何分配是一種大家都認可的規則,就算最野蠻的我殺了你你的東西就是我的,這也是一種規則,那就是殺傷力是分配規則的衡量標準。而不同的分配規則會決定是否貧富差距會加大還是縮小。市場分配原則和共產分配原則會有不同的效果。
至於共產分配原則的效果,不用我說大家也都清楚了,請看北朝鮮。
至於市場分配原則的效果,請看缺乏監管的資本經濟體。

這兩種分配原則都有自己的問題
大家都學過經濟基本生產要素:土地、勞力、資本。
共產分配原則的問題在於過於尊重勞力,導致資本激勵不足。
市場分配原則的問題在於過於尊重資本,導致勞力收到欺壓。
現在幾乎所有國家都是處於這兩種分配原則之間。

我認為目前國際社會很難達成一個合理公正的大家認可的分配準則,核心原因我總結為:國際社會缺乏絕對權力的統治或水平和價值觀的高度統一。


不管採用哪種分配原則,規則秩序的維護才是最難的一點,因為大家通常在規則上都不會彼此高度認可的。人是自私的,國家也是自私的,各個國家都想在規則上為自己謀得最大的利益。
你會說那大家達成個協議就好了。通常協議是一種法律形式,受到法律保護,而法律的背後是權力,而權力的背後其實就是軍事力量。人類文明走了這麼多年,從暴力走向文明,其實最後的根源還是在於暴力。

舉個例子,你借朋友錢,因為你知道他會還才會借,你認為他必須還是因為如果他不還,你拿著借據去告他,法院會讓他還,你認為法院能讓他還是因為如果他不還錢,警察會讓他還,你認為警察會讓他還是因為如果他不還錢,軍隊會讓他還錢,你認為軍隊會讓他還錢是因為,如果軍隊都不能讓他還,恐怕他是真還不上了哈哈。他也知道這些,所以他會還錢。你借他還這一切的發生都基於我們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為什麼有效力,實際是因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你相信了絕對權力的統治與它所維護的規則,你才相信協議的效力。而這種絕對權力的統治在國際社會中是不存在的或者不牢固的,所以目前為止所有這些國際官方組織只能搞一些毛毛雨的東西。

此外,各國也有可能依靠這個達成某種政治目的,比如韓國普遍為山區,適用耕地比較少,經濟大一統以後韓國的農田都搬到中國東北來了,然後突然有一天中國說,以後你就是中國朝韓省,要不你們就都要餓死。

如果你把這個問題放小看,中國為什麼不說,我把所有汽車工業放到了東北,萬一哪天東北獨立了我們沒有流水線造坦克了怎麼辦,這是因為在北京和東北之上還有一個絕對的權力,那就是中央政府,所以有它的權威在,這些就都不是問題了,因為他們之間的準則受到更高層級權力的保護和認可。而這個問題放的國度上,國際上就缺乏這樣一個絕對的權力。目前來看美國最有可能成為這個更高層級的權威,但是好多人還是不刁他,包括自己的小弟韓國不刁另一個小弟日本之類的。所以他不是「絕對」的權威。

另一種可能,就是彼此水平和價值觀基本一致,可能能達到共贏。
那麼現在假設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價值觀也高度認可,對於規則大家沒有什麼利益紛爭,基本能夠如約執行。或者從博弈角度上講,這個規則是個納什均衡,不需要權力的維護。請你看歐盟,事實證明這種結構是存在的,而且維繫的還可以,但是這個的前提條件如果達成了,那麼國家本來之間就沒有什麼貧富差距,所以也就沒啥可討論的。你要是放眼全世界,那就不太可能了。政治、宗教、經濟、地域等各種東西都可能導致這個體系的崩塌。

==============================
下面開一絲腦洞:
那麼現在假如我是羅輯,我有黑暗森林威懾,我通過一個廣播向全世界發號施令,一旦有違反的立刻全球人死光。然後我建立了準則,那就是一個半市場規則半共產規則的分配原則下的經濟大一統。嗯,全世界變得更效率更有錢了,國家的意義慢慢淡化,大家安居樂業。貧富差距?看怎麼說了,現在非洲人都有了自己的房屋,車輛,晚餐有肉等等,而美國人呢,經常搞個星際旅遊什麼的。貧富差距也許拉大了吧,這都沒有標尺的,但是誰他媽在乎,我昨天還睡在樹底下擔心晚上被獅子吃掉。
達成 世界絕對權力 的成就!(1/1)
達成 實現經濟大一統 的成就!(1/1)

或者

三體人來襲,全球人民團結在一起,要造出100萬艘航空戰艦抵禦水滴,這個大存亡前提下,各國的利益就沒那麼重要了。
達成 全世界人民價值觀高度統一 的成就!(1/1)
達成 實現經濟大一統 的成就!(1/1)
========================

感覺所答非所問了,不喜勿噴,可恥的匿了。


我曾和一個英國著名教授討論過國際貿易的相關問題,假設我把假設再擴大,沒有關稅沒有貿易壁壘沒有運輸成本所有商品和服務都可以進行貿易,那麼相當於完全的徹底的自由貿易,所有商品在每個國家對應於統一貨幣的價格都應該一樣,那麼影響各個國家福利的就是收入水平了,那麼在這個時候決定收入差距的是什麼呢——生產能力,主要是技術水平,所以雖然貿易能使每個人變好,但是國與國之間的技術差距是否就一定能夠縮小呢,顯然是未必,相反很可能由於完全沒有幼稚產業的保護,所以你的比較優勢永遠處於國際貿易的低端,而越是貿易低端的產業技術進步越慢,比如農業生產的技術進步永遠慢成狗,而高科技比如計算機的技術進步快的你都反應不過來。所以國與國之間的技術進步差距反而拉大,從而收入水平差距也大,國際貿易低端的國家可能會相對自己以前好了,但是與其他的國家相比反而可能差距拉大了。所以你看即使條件進一步寬鬆都不能保證會使差距縮小,更何況還有更多的其他限制呢。


推薦閱讀:

齊國為什麼不滅亡魯國?
為何春秋戰國相持幾百年才得以統一,而楚漢之爭只有幾年就結束了?
在冷兵器時代,陣法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如何看待近期蒙古國杭愛山發現班固為大破匈奴所書摩崖《燕然山銘》(「燕然勒石」遺迹)?

TAG:歷史 | 生活 | 經濟學 | 宏觀經濟學 | 經濟學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