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麼多人推崇孔子?我們的思想超越孔子了嗎?
想要知道自己的思想超沒超越孔子,最起碼先要了解孔子的思想。
以下依然是我的翻譯,不代表孔子就這麼說過,只是他可能是這樣想的。
1、
子曰:
不是因為他富所以才傻逼,也不是因為他窮所以才傻逼,要知道傻逼就是傻逼,跟窮和富沒有關係。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2、
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
唐棣的花在風中搖擺,
不是我不想念你啊,
只是離你太遠!
孔子當時就笑尿了,他講:
想人家就該去見人家,因為離得遠就不去見人家,說明還是不夠想。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3、
子曰:
有些人認為只要給父母錢就算盡孝道了,養狗也沒這麼養的吧!?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4、
子曰:
人和東西不一樣。
子曰:「君子不器。」(這句話我是知道教科書上是怎麼解釋的,所以。。。。)
5、
子曰:
撕逼,讓世界更美好。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6、
哀公問政:
如何讓老百姓服氣?
孔子說:
不要拿老百姓當傻逼,謝謝。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
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7、
子曰:
恰恰相反,我認為羽生晴樹是小人,李狗嗨才是君子。君子心懷法律,小人心懷私德。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8、
子曰:
事實上你不用擔心不被人認可,如果你不被人認可,說明你還不夠格。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9、
子曰:
莫裝逼,裝逼遭雷劈。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0、
子曰: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11、
子曰:
你不是一個人!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12、
子曰:
升米恩,斗米仇。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13、
子貢:
我不願別人強加於我的事,我也不願強加在別人身上。
孔子:
你得了吧!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14、
季文子說他做事都是三思而後行。
孔子聽說後表示在做一件事前想兩遍也就夠了,想多了沒用。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15、
孔子評價微生高:
你們都說這個人正直,我認為不是,有人管他借醋,他借了鄰居的再借給人家。
這句話可以送給有人找他借錢,他借錢再借給別人的人。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16、
魯國法律規定:如果魯國人在外國看見自己的同胞被賣為奴婢,只要肯出錢把人贖回來,回到魯國後就可以從國庫領取報酬和獎金。
這道法律執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鄉的魯國人因此得救,得以重返故國。
那日,子貢從國外贖回來了個魯國人,卻拒絕了獎金,因為他本身有錢,不需要這筆錢,情願為國分憂。
孔子聽說了很生氣:
子貢你造孽啊!從今以後,魯國人再也不會從別國贖人了!
當做好事成為嚴重的負擔,就沒人做好事了。
17、
子曰:
要麼長得帥,要麼很有才,要是都沒有,那就太難了。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18、
那個人好像一條狗耶!
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以上,你認為現代人的思想超越孔子了嗎?
說得出什麼,跟做得到什麼是兩回事。
孔子會說,有教無類;正如我也會說,有教無類
孔子做不到有教無類;正如我也做不到有教無類
(你的下一句話是:「真正的有教無類的意思是Blablabla…」)
生活中我們都會看到
教育孩子的時候弟子規二十四孝一套一套的,對待自己的父母時則完全看不出有天地君親師的概念的中年人
或者講一公司文化連成珠串成線又是奉獻又是未來的沒完沒了,但是對待員工全滿腦子精打細算的領導幹部
我不是說,孔子就是這樣的人;我說的是言論跟行為不能同平台比較
你拿一個孔子說得出,跟一個現代人做不到的事情比,比不出來誰厲害
如果靠翻譯言論就能解決這個問題的話,那倒也簡單:
1、瀧澤蘿拉說:
既然已不能再繼續,那麼就停下來。
もう、だめ!やめて! —— 【ABS-130】
2、瀧澤蘿拉說:
對幸福的貪婪絕對不是可恥的。如果感到了快樂,理應該去追求更多。
そこ、そこ気持ちいい!もっと!! —— 【MAS-087】
3、瀧澤蘿拉說: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いいから、ここ舐めて... —— 【ABS-141】
這個世界上並不缺乏「正確的觀點」,更不缺乏「能被翻譯成正確的觀點的觀點」
如果要把孔子的「思想」展現成一條一條的名言警句,那麼我可以負責任地說:
我們的思想,已經遠遠超過孔子了
那麼、為什麼要推崇孔子?
我覺得很簡單 —— 因為歷史價值
我們的物理,已經遠遠超過牛頓了
但是我們依然尊敬、紀念牛頓;還要用他來命名單位、公式、獎項、天體…
我們依然援引牛頓的名言、閱讀牛頓的著作、並且還要用那些著作來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這一切的一切,都跟「我們的物理已經遠遠超過牛頓了」絲毫不矛盾
我們能超越,但依然推崇
就是因為我們都知道,他是第一個開創歷史的人。我們的超越,是因為有他的肩膀
多數情況下,在我國想要肯定一個人,往往喜歡把他塑造成完美無缺的形象(當然,這也是因為我們對於名人的不完美容忍率特別低的緣故)
所以你可以看到現代的很多儒學生們,往往要花費無比巨大力氣,去合理化誅少正卯這個行為。
一定程度上就是因為我們對偉人的審美觀,還停留在八十年代日本娛樂圈的粉絲心態的等級:
美少女是不會放屁的!あなこ小姐流的鼻涕也都是粉紅色的軟糖!
被現代人超過,絕不是什麼可恥的事情
尤其,是對於一個教育家來說
再也沒有什麼是比「兩千五百年後,人們都還超不過自己」更應該感到羞愧的了正巧今天讀到王小波的一篇文章,實在不能認同更多,摘錄在此,侵刪。
我看國學
摘自《王小波全集·卷一》
我現在四十多歲了,師長還健在,所以依然是晚生。當年讀研究生時,老師對我說,你國學底子不行,我就發了一回憤,從《四書》到二程、朱子亂看了一通。我讀書是從小說讀起,然後讀四書;做人是從知青做起,然後做學生。這樣的次序想來是有問題。雖然如此,看古書時還是有一些古怪的感慨,值得敝帚自珍。讀完了《論語》閉目細思,覺得孔子經常一本正經地說些大實話,是個挺可愛的老天真。自己那幾個學生老掛在嘴上,說這個能幹啥,那個能幹啥,像老太太數落孫子一樣,很親切。老先生有時候也鬼頭鬼腦,那就是「子見南子」那一回。出來以後就大呼小叫,一口咬定自己沒「犯色」。總的來說,我喜歡他,要是生在春秋,一定上他那裡念書,因為那兒有一種「匹克威克俱樂部」的氣氛。至於他的見解,也就一般,沒有什麼特別讓人佩服的地方。至於他特彆強調的禮,我以為和「文化革命」里搞的那些儀式差不多,什麼早請示晚彙報,我都經歷過,沒什麼大意思。對於幼稚的人也許必不可少,但對有文化的成年人就是一種負擔。不過,我上孔老夫子的學,就是奔那種氣氛而去,不想在那裡長什麼學問。
《孟子》我也看過了,覺得孟子甚偏執,表面上體面,其實心底有股邪火。比方說,他提到墨子、楊朱,「無君無父,是禽獸也」,如此立論,已然不是一個紳士的作為。至於他的思想,我一點都不贊成。有論家說他思維縝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他基本的方法是推己及人,有時候及不了人,就說人家是禽獸、小人;這股兇巴巴惡狠狠的勁頭實在不討人喜歡。至於說到修辭,我承認他是一把好手,別的方面就沒什麼。我一點都不喜歡他,如果生在春秋,見了面也不和他握手。我就這麼讀過了孔、孟,用我老師的話來說,就如「春風過驢耳」。我的這些感慨也只是招得老師生氣,所以我是晚生。
假如有人說,我如此立論,是崇洋媚外,缺少民族感情,這是我不能承認的。但我承認自己很佩服法拉第,因為給我兩個線圈一根鐵棍子,讓我去發現電磁感應,我是發現不出來的。牛頓、萊布尼茲,特別是愛因斯坦,你都不能不佩服,因為人家想出的東西完全在你的能力之外。這些人有一種驚世駭俗的思索能力,為孔孟所無。按照現代的標準,孔孟所言的「仁義」啦,「中庸」啦,雖然是些好話,但似乎都用不著特殊的思維能力就能想出來,琢磨得過了分,還有點肉麻。這方面有一個例子:記不清二程里哪一程,有一次盯著剛出殼的鴨雛使勁看。別人問他看什麼,他說,看到毛茸茸的鴨雛,才體會到聖人所說「仁」的真意。這個想法里有讓人感動的地方,不過仔細一體會,也沒什麼了不起的東西在內。毛茸茸的鴨子雖然好看,但再怎麼看也是只鴨子。再說,聖人提出了「仁」,還得讓後人看鴨子才能明白,起碼是辭不達意。我雖然這樣想,但不缺少民族感情。因為我雖然不佩服孔孟,但佩服古代中國的勞動人民。勞動人民發明了做豆腐,這是我想像不出來的。
我還看過朱熹的書,因為本科是學理工的,對他「格物」的論述看得特別的仔細。朱子用陰陽五行就可以格盡天下萬物,雖然陰陽五行包羅萬象,是民族的寶貴遺產,我還是以為多少有點失之於簡單。舉例來說,朱子說,往井底下一看,就能看到一團森森的白氣。他老人家解釋適,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此乃太極圖之象),井底至陰之地,有一團陽氣,也屬正常。我相信,你往井裡一看,不光能看到一團白氣,還能看到一個人頭,那就是你本人(我對這一點很有把握,認為不必做實驗了)。不知為什麼,這一點他沒有提到。可能觀察得不仔細,也可能是視而不見,對學者來說,這是不可原諒的。還有可能是井太深,但我不相信宋朝就沒有淺一點的井。用陰陽學說來解釋這個現象不大可能,也許一定要用到幾何光學。雖然要求朱子一下推出整個光學體系是不應該的,那東西太過複雜,往那個方向跨一步也好。但他根本就不肯跨。假如說,朱子是哲學家、倫理學家,不能用自然科學家的標準來要求,我倒是同意的。可怪的是,咱們國家幾千年的文明史,就是出不了自然科學家。
現在可以說,孔孟程朱我都讀過了。雖然沒有很鑽進去,但我也怕鑽進去就爬不出來。如果說,這就是中華文化遺產的主要部分,那我就要說,這點東西太少了,攏共就是人際關係里那麼一點事,再加上後來的陰陽五行。這麼多讀書人研究了兩千年,實在太過分。我們知道,舊時的讀書人都能把四書五經背得爛熟,隨便點出兩個字就能知道它在書中什麼地方。這種鑽研精神雖然可佩,這種做法卻十足是神經病。顯然,會背誦愛因斯坦原著,成不了物理學家;因為真正的學問不在字句上,而在於思想。就算文科有點特殊性,需要背誦,也到不了這個程度。因為「文革」里我也背過毛主席語錄,所以以為,這個調調我也懂——說是誦經念咒,並不過分。
二戰期間,有一位美國將軍深入敵後,不幸被敵人堵在了地窖里,敵人在頭上翻箱倒櫃,他的一位隨行人員卻咳嗽起來。將軍給了隨從一塊口香糖讓他嚼,以此來壓制咳嗽。但是該隨從嚼了一會兒,又伸手來要,理由是:這一塊太沒味道。將軍說:沒味道不奇怪,我給你之前已經嚼了兩個鐘頭了!我舉這個例子是要說明,四書五經再好,也不能幾千年地念;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換著人地嚼。當然,我沒有這樣地念過四書,不知道其中的好處。有人說,現代的科學、文化,林林總總,盡在儒家的典籍之中,只要你認真鑽研。這我倒是相信的,我還相信那塊口香糖再嚼下去,還能嚼出牛肉乾的味道,只要你不斷地嚼。我個人認為,我們民族最重大的文化傳統,不是孔孟程朱,而是這種鑽研精神。過去鑽研四書五經,現在鑽研《紅樓夢》。我承認,我們晚生一輩在這方面差得很遠,但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四書也好,《紅樓夢》也罷,本來只是幾本書,卻硬要把整個大千世界都塞在其中。我相信世界不會因此得益,而是因此受害。
任何一門學問,即便內容有限而且已經不值得鑽研,但你把它鑽得極深極透,就可以挾之以自重,換言之,讓大家都佩服你;此後假如再有一人想挾這門學問以自重,就必須鑽得更深更透。此種學問被無數的人這樣鑽過,會成個什麼樣子,實在難以想像。那些鑽進去的人會成個什麼樣子,更是難以想像。古宅鬧鬼,樹老成精,一門學問最後可能變成一種妖怪。就說國學吧,有人說它無所不包,到今天還能拯救世界,雖然我很樂意相信,但還是將信將疑。
我很好奇,題主為啥會把「為什麼那麼多人推崇孔子」和「我們的思想超越孔子了嗎」這兩個沒啥關係的問題放在一起= =?
難道題主以為「那麼多人推崇孔子」是因為孔子思想高妙、今人追之不及?
說不定恰恰是因為孔子的思想(中的某一部分)比較low、所以剛好符合某些人的口味、於是被他們推崇呢?又或者是因為某些人想要fool you,所以就挑了一個名頭比較響的孔子來當作旗號呢?
孔子本人如何,我就不妄評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如今把孔子捧上天的那些人,十個裡面有九個都是心懷鬼胎,剩下的那一個么,天知道他是怎麼想的。如果從知識的角度來說,那麼我們肯定超過夫子了,當然夫子會的東西有些因為時代的變遷我們還是不會。
就是說對世界和社會的認識,在很多方面,夫子受限於時代也肯定不如我們。
但說思想,仁(人)道思想是夫子所開創的,我們可能由於時代的發展而對其有所增補、修正,但仁道精神的內核是夫子說的:本仁心善念、積極進取、厚德載物、堅韌不拔,這已經是中國人的精神了,這方面沒辦法超越。
夫子的思想中很多涉及到價值觀:仁義智信、忠恕、擇善固執、樂以忘憂等等,這都是中國人的基本價值觀,我不知道怎麼超越。
為什麼推崇夫子是因為夫子是開道者,他開創了屬於中國人的仁道精神,奠定了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和價值觀。作為中國人,我們想尋找自己安身立命的東西、想保守自己的精神家園,難免都要讀讀夫子他老人家的教誨,體會下夫子的仁心善念才行。
至於說在思想方面超越夫子,由於夫子受時代所限夫子肯定是有所不足的,但如果你真的的讀懂了夫子,體會到了夫子的仁心善念,我想還不至於敢說自己能超越夫子。夫子肯定是希望吾等後生小子能超越他,但我們要學會敬畏。
有的人站在了孔子的肩膀上,我抬起頭只能看到孔子的襠。。
1,因為孔子教人認命不反抗,佛教也是。於是受到老大的表揚和推廣。
2,長年來,老大們只推廣孔子,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自由被沒收了,導致我們沒有別的拿得出手的玩意兒,比如科學和人文。
3,以為2K年前簡單社會的點滴智慧,可以指導人類社會發展至終結,是宗教。
4,宗教是信仰,不可理論的,傳教成功了而已,不要問為什麼。
5,話說,好多主義其實也是宗教。
小子輕議塚中人,塚中笑爾讀書少!
建議讀讀論語別裁,史記,左傳等等再來看這個問題。一個人的思想能流傳兩千年,統治兩千年沒有斷掉,鳳毛麟角。有句話叫【盛德之祀,必及百世。】想想20年間,能被記住的豪傑有幾個?那麼100個20年呢?
中國的思想從黃帝,三代,到今天,所有的源頭的歷史資料整理者是誰?
有人說現代人有網路有爆炸性的知識儲備與交互,但是知識從來不等於思想,知識不是智慧。
一個人的思想,在當時紛亂時事中就被推崇,忌憚,打壓,並且影響了之後100代人,這個人的思想的根源一定有旺盛的,顛簸不破的生命力。
我們都還在他思想的圈兒中,壓根就沒跳出來。
三代文章的集大成者,思想的集大成者,你懂什麼意思嗎?
回答這個答案的人,論語看過30遍以上了嗎?有過生活中【學而時習,不亦說乎】的體驗嗎?
別以為現代人多了不起了,也不過是物質豐富些,吃的用的選擇多些。涉及到人與人的關係,國與國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依舊還是那個圈兒。
懂得人,【半部論語治天下】。
不懂得人,大多以為自己懂。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在知乎上答題,別忘了這句話。
人們推崇的是孔子董仲舒朱熹的儒家學派,而不是純孔子的學派。經過2000年的演變,儒家學派已經被改變了很多。
孔子時代,是個混亂的時代,所以孔子主要提出的仁義是個人修養,而是綱常才是管理者看中的。當時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君不君,臣不臣,兒子殺父親,亂倫,臣弒君的事情襯出不窮。所以儒家學派建立的等級制度和綱常理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還是有一定意義的。這樣至少可以保證下一代尊重上一代,新人尊重舊人;前輩照顧晚輩,保證一個團體的穩定。
然而孔子的很多觀點確實是非常犀利的,就是現代人都無法超越的。比如說孔子的名言: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還有孔子解救魯國人質的觀點,等等。說明孔子本人是個非常有思想有智慧人。而就是現在,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孔子思想和智慧的程度。孔子有的是大智慧,不是小聰明。這樣的大智慧,就是放到現在來看,也是適用的。
所以,我個人是推崇孔子個人思想,並不推崇儒家學派。這兩者還是差別很大的。仲尼十五而志於學,多少人還混跡在迷茫歡愛中?三十而立,多少人真的確定了終生奮鬥方向?四十而不惑,舉事而不疑,臨危而往焉,數數誰做得到?但這裡已經都是聖賢級別了,再往上,知天命,耳順,很簡單吧,只剩下一個自發的仁義,生來的污垢全格除了,面對這種境界,我只能表示高山仰止。
好吧,不說孔子,古來聖賢多少,誰曾貶低先人同輩?都努力著的向一條路去,未曾退卻,或有切磋而已,或有揚道之方便而已,都是同志!今人拿來卑鄙之以自高,雖信先賢無怪,誠可嘆焉,都不讀書者,而凌然囂笑,以忘己之膚淺。
與其道聽途說,不如去貼近了看,看看你所想要了解的是什麼,不然霧裡看花,有什麼意義呢?若然只是充作談資,沒有內里的東西,給人給自己恍如真相的錯覺,是岐路魔道啊。
要說思想內容的話,我們當然超越了前人。何止孔子,我們早就超越了愛因斯坦,牛頓,貝多芬。
我們真正和前人有差距的地方,是對待這個世界的態度。推崇孔子是因為他的學說到今天為止仍然有實踐的作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需要學習和運用那些他的道理。
今天的互聯網把世界連在一起,把所有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整合在一起的思想當然超越了孔子本身。但是在孔子那樣的時代背景下,在大多數人都在為溫飽而妥協於當時的情況,能有那樣的思想和主張怎麼能不讓人敬佩。
你比前人的優越是因為你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看起來孔子的思想有局限性,也有落後的地方,但是他對於那個時代,乃至後世的現實指導意義都比其他來的重要。這是我們尊敬並仰視孔子的原因。我們研究他的那些語錄,也是為了更好的對他的思想和他的時代背景環境有所理解。
目前我們的思想並沒有超越孔子。孔子一生勤於學習,勇於探索,敢想、敢說、敢做,建樹卓著,為人類做出了「十大貢獻」:
第一、文化上的貢獻
我國公元前841年前沒有文字史料,是孔子編修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把上古文化和文明傳承下來的。在孔子時代至今的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華文化的主線。孔子是中華上古文化的傳承人以及5000年中華文化的奠基人。
第二、觀念上的貢獻
在歷史上夏代尊「天命」,商代信「鬼神」,到了西周周公開始「制禮作樂」,「明德慎罰」,轉向注重「禮樂文明」。孔子不言所謂有意志有靈驗的「天命」和「鬼神」,這是中華文化和文明的一大飛躍。
第三、文學上的貢獻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據《史記》記載:「古者,詩三千餘篇」,經過孔子整理刪定形成了流傳至今的《詩經》版本,又叫《詩三百》,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新篇章,對後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極其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孔子是中國文學史上開創新篇章的第一人。
第四、哲學上的貢獻
《易》原本是一部筮(shì)占之書。孔子使《易》這部筮占之書成為大道之源,成為中國哲學之源。孔子作的《易傳》由《易》的「筮占」功能轉變到《易》的「德義」層面上來,其中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等觀念已成為人類「求變向上」的思想基礎和中國哲學的寶貴財富。孔子是改造《易》使《易》轉向哲學,引發易學革命。
第五、史學上的貢獻
孔子編撰的《春秋》是記載上起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魯國歷史的第一部史書。這部《春秋》僅僅一萬餘字卻記載了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可謂言簡意豐。《春秋》為我國兩千多年史學的發展創立和奠定了基礎,應該說中國史學之父是孔子而不是司馬遷。孔子開修史之先河,是為我國史學奠基的第一人。
第六、教育上的貢獻
在歷史上,孔子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私人學校,在設壇辦學、教書育人方面遐邇聞名。
孔子辦學是政治家辦學。他所選編設置的六種教材——《詩》、《書》、《禮》、《樂》、《易》、《春秋》是為培養多方面人才服務的。孔子注重「文、行、忠、信」的教育,把弟子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進行教學,取得了新的成就。
更為可貴的是,孔子辦學主張「有教無類」,實行全民教育。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孔子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一套完整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論。
第七、德育上的貢獻
孔子生活在禮崩樂壞、道敗德失的春秋末期。他不但告訴人們學做人、學文化、學技藝等方面的知識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方面的方法,而且提出了以「中華十大傳統美德」(簡稱「中華十德」)——「仁、義、禮、智、信、忠、孝、勤、公、省」為內容的倫理道德觀念。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的道德先師。
第八、體育上的貢獻
孔子一向重視體育鍛煉。「射」和「御」是孔子開設的六門課程中的兩門必修課。「射」是射箭,「御」是駕車。作為先生的孔子很重視射箭,他本人的技藝也很高。為了強健身體,孔子不但重視體育,而且注重營養衛生。同體育鍛煉相統一,孔子注重養生之道,為後世逐漸形成的養生學鋪設了道路。
第九、美育上的貢獻
所謂美育,就是培養人的審美能力、審美情操和審美興趣的教育。孔子是把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並列一起納入教育內容的第一位先師。從「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中我們看到,孔子的詩教、樂教除了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從政本領之外,還有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審美修養和審美情趣之意。
第十、政治上的貢獻
儘管孔子的政治生涯比較短暫,但是政績卓著。孔子倡導道德政治。孔子始終把人際的友善、家庭的和美、鄰里的和睦、社會的和諧、人民的福祉、國家的太平擺在重要位置。他提出了「仁者愛人」的政治主張。
孔子所說的德治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法治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孔子在教化世人、穩定社會、安邦治國方面為後人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時空跨越兩千多年,回過頭去再看孔子,就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孔子高瞻遠矚,他提出的「仁政德治」主張,他提出的「小康」和「大同」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政治上做出了重大貢獻。
孔子思想在17至18世紀的法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它對中世紀神學統治下的法國,乃至整個歐洲,都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在18世紀的法國,中國受到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遍重視,人們爭相了解和談論中國、研究中國。 百科全書派領袖霍爾巴赫反對法國和歐洲野蠻的君主專制制度,推崇孔子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認為「在中國,理性對於君主的權力,發生了不可思議的效果,建立於真理之永久基礎上的聖人孔子的道德,卻能使中國的征服者,亦為其所征服」。征服者雖可毀壞田園村莊,「可是聖人孔子的道德,卻能抵抗此狂風暴雨,保留至今,使野蠻征服者對此亦須保持尊敬,而以之為政府施政的目標」。 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對孔子思想十分推崇,他慨嘆:「我們不能像中國人一樣,這真是大不幸。」在《哲學辭典》中,他列舉了孔子的七句格言,然後寫道:「東方找到一位智者……他在公元前六百餘年便教導人們如何幸福地生活。」 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庇爾在他起草的1793年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中引用孔子的格言,成為佳話。他寫道:「自由是屬於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損害他人權利之事的權利:其原則為自然,其規則為正義,其保障為法律;其道德界線則在下述格言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孔子是哲學上的華盛頓」,表示「對於這位東方聖人極為景仰」,並經常稱引孔子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 詩人龐德曾經譯過孔子的《論語》。他晚年居留羅馬,記者採訪他,看見「房中最醒目的是兩隻手提箱和三本書:《詩章》、《論語》和羅賓遜版的《喬叟》」。龐德對記者說:「只有音樂的形式才能包容所有的材料,我心目中的孔子的宇宙,便是韻律與張力交互為用的宇宙。」談到語言和政府的關係,龐德說:「壞語言勢必造成壞政府,而好語言未必造成好政府。孔子說得好:『名不正則言不順。』」
若想從《論語》、《春秋》等等經典的字面本身來了解儒家思想,這幾乎就是一種緣木求魚式的努力,因為真正在中國歷史上發生巨大影響的那些所謂儒家思想、孔子真義,其實和孔子本人並沒有太大關係,和原典本身也沒有太大關係,而真正發生巨大影響的卻是何休版孔子、杜預版孔子、鄭玄版孔子、孔穎達版孔子、朱熹版孔子、王陽明版孔子……要了解儒家思想以及儒家思想與社會歷史之間的互動,就該對這些不同時代、不同版本的孔子投以比對孔子本人更大的關注,讓典籍從字面上孤立的文本「立體化」,讓典籍包含有社會史、思想史、闡釋史的內容。
——熊逸《春秋大義·2·隱公元年》
為什麼這麼多人推崇牛頓?我們對世界的理解超越了以前的科學家了嗎?
推崇,是為了紀念其傑出的貢獻。為後人做榜樣。以及……講故事。為什麼那麼多人推崇孔子?因為孔子被聖化了。其實,兩千多年前,孔子只是百家(當然沒有一百家)中一家的代表,只是後來被聖化了。
孔子的思想被人超越了嗎?當然。打個比方,遠古的時候,有人發明了鑽木取火,這個人當然很偉大,但後來火柴、打火機等陸續被發明,當然也就超越了鑽木取火。其實,從孔子的徒子徒孫對儒家思想的修正可以看出,孔子的思想當中確有許多不合理的成分,也可以看出,今天我們看到的都是孔子思想當中好的那一部分。
我看國學
摘自《王小波全集·卷一》
我現在四十多歲了,師長還健在,所以依然是晚生。當年讀研究生時,老師對我說,你國學底子不行,我就發了一回憤,從《四書》到二程、朱子亂看了一通。我讀書是從小說讀起,然後讀四書;做人是從知青做起,然後做學生。這樣的次序想來是有問題。雖然如此,看古書時還是有一些古怪的感慨,值得敝帚自珍。讀完了《論語》閉目細思,覺得孔子經常一本正經地說些大實話,是個挺可愛的老天真。自己那幾個學生老掛在嘴上,說這個能幹啥,那個能幹啥,像老太太數落孫子一樣,很親切。老先生有時候也鬼頭鬼腦,那就是「子見南子」那一回。出來以後就大呼小叫,一口咬定自己沒「犯色」。總的來說,我喜歡他,要是生在春秋,一定上他那裡念書,因為那兒有一種「匹克威克俱樂部」的氣氛。至於他的見解,也就一般,沒有什麼特別讓人佩服的地方。至於他特彆強調的禮,我以為和「文化革命」里搞的那些儀式差不多,什麼早請示晚彙報,我都經歷過,沒什麼大意思。對於幼稚的人也許必不可少,但對有文化的成年人就是一種負擔。不過,我上孔老夫子的學,就是奔那種氣氛而去,不想在那裡長什麼學問。
《孟子》我也看過了,覺得孟子甚偏執,表面上體面,其實心底有股邪火。比方說,他提到墨子、楊朱,「無君無父,是禽獸也」,如此立論,已然不是一個紳士的作為。至於他的思想,我一點都不贊成。有論家說他思維縝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他基本的方法是推己及人,有時候及不了人,就說人家是禽獸、小人;這股兇巴巴惡狠狠的勁頭實在不討人喜歡。至於說到修辭,我承認他是一把好手,別的方面就沒什麼。我一點都不喜歡他,如果生在春秋,見了面也不和他握手。我就這麼讀過了孔、孟,用我老師的話來說,就如「春風過驢耳」。我的這些感慨也只是招得老師生氣,所以我是晚生。
假如有人說,我如此立論,是崇洋媚外,缺少民族感情,這是我不能承認的。但我承認自己很佩服法拉第,因為給我兩個線圈一根鐵棍子,讓我去發現電磁感應,我是發現不出來的。牛頓、萊布尼茲,特別是愛因斯坦,你都不能不佩服,因為人家想出的東西完全在你的能力之外。這些人有一種驚世駭俗的思索能力,為孔孟所無。按照現代的標準,孔孟所言的「仁義」啦,「中庸」啦,雖然是些好話,但似乎都用不著特殊的思維能力就能想出來,琢磨得過了分,還有點肉麻。這方面有一個例子:記不清二程里哪一程,有一次盯著剛出殼的鴨雛使勁看。別人問他看什麼,他說,看到毛茸茸的鴨雛,才體會到聖人所說「仁」的真意。這個想法里有讓人感動的地方,不過仔細一體會,也沒什麼了不起的東西在內。毛茸茸的鴨子雖然好看,但再怎麼看也是只鴨子。再說,聖人提出了「仁」,還得讓後人看鴨子才能明白,起碼是辭不達意。我雖然這樣想,但不缺少民族感情。因為我雖然不佩服孔孟,但佩服古代中國的勞動人民。勞動人民發明了做豆腐,這是我想像不出來的。
我還看過朱熹的書,因為本科是學理工的,對他「格物」的論述看得特別的仔細。朱子用陰陽五行就可以格盡天下萬物,雖然陰陽五行包羅萬象,是民族的寶貴遺產,我還是以為多少有點失之於簡單。舉例來說,朱子說,往井底下一看,就能看到一團森森的白氣。他老人家解釋適,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此乃太極圖之象),井底至陰之地,有一團陽氣,也屬正常。我相信,你往井裡一看,不光能看到一團白氣,還能看到一個人頭,那就是你本人(我對這一點很有把握,認為不必做實驗了)。不知為什麼,這一點他沒有提到。可能觀察得不仔細,也可能是視而不見,對學者來說,這是不可原諒的。還有可能是井太深,但我不相信宋朝就沒有淺一點的井。用陰陽學說來解釋這個現象不大可能,也許一定要用到幾何光學。雖然要求朱子一下推出整個光學體系是不應該的,那東西太過複雜,往那個方向跨一步也好。但他根本就不肯跨。假如說,朱子是哲學家、倫理學家,不能用自然科學家的標準來要求,我倒是同意的。可怪的是,咱們國家幾千年的文明史,就是出不了自然科學家。
現在可以說,孔孟程朱我都讀過了。雖然沒有很鑽進去,但我也怕鑽進去就爬不出來。如果說,這就是中華文化遺產的主要部分,那我就要說,這點東西太少了,攏共就是人際關係里那麼一點事,再加上後來的陰陽五行。這麼多讀書人研究了兩千年,實在太過分。我們知道,舊時的讀書人都能把四書五經背得爛熟,隨便點出兩個字就能知道它在書中什麼地方。這種鑽研精神雖然可佩,這種做法卻十足是神經病。顯然,會背誦愛因斯坦原著,成不了物理學家;因為真正的學問不在字句上,而在於思想。就算文科有點特殊性,需要背誦,也到不了這個程度。因為「文革」里我也背過毛主席語錄,所以以為,這個調調我也懂——說是誦經念咒,並不過分。
二戰期間,有一位美國將軍深入敵後,不幸被敵人堵在了地窖里,敵人在頭上翻箱倒櫃,他的一位隨行人員卻咳嗽起來。將軍給了隨從一塊口香糖讓他嚼,以此來壓制咳嗽。但是該隨從嚼了一會兒,又伸手來要,理由是:這一塊太沒味道。將軍說:沒味道不奇怪,我給你之前已經嚼了兩個鐘頭了!我舉這個例子是要說明,四書五經再好,也不能幾千年地念;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換著人地嚼。當然,我沒有這樣地念過四書,不知道其中的好處。有人說,現代的科學、文化,林林總總,盡在儒家的典籍之中,只要你認真鑽研。這我倒是相信的,我還相信那塊口香糖再嚼下去,還能嚼出牛肉乾的味道,只要你不斷地嚼。我個人認為,我們民族最重大的文化傳統,不是孔孟程朱,而是這種鑽研精神。過去鑽研四書五經,現在鑽研《紅樓夢》。我承認,我們晚生一輩在這方面差得很遠,但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四書也好,《紅樓夢》也罷,本來只是幾本書,卻硬要把整個大千世界都塞在其中。我相信世界不會因此得益,而是因此受害。
任何一門學問,即便內容有限而且已經不值得鑽研,但你把它鑽得極深極透,就可以挾之以自重,換言之,讓大家都佩服你;此後假如再有一人想挾這門學問以自重,就必須鑽得更深更透。此種學問被無數的人這樣鑽過,會成個什麼樣子,實在難以想像。那些鑽進去的人會成個什麼樣子,更是難以想像。古宅鬧鬼,樹老成精,一門學問最後可能變成一種妖怪。就說國學吧,有人說它無所不包,到今天還能拯救世界,雖然我很樂意相信,但還是將信將疑。
哥白尼提出日心說而受世人崇敬,於是現在的你告訴別人日心說是錯誤的,那你能受世人崇敬嗎?當然不會。評價歷史人物要置身於當時的歷史時代,孔子在春秋時代,能提出那些觀點是很了不起的。儒家思想統治了中國社會兩千年,原因是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而一步步將其推上神壇。現在我們中國人的思想,也繼續受其影響。而要想超越孔子的思想,必須先跳出其思想來思考。然而這非常難。畢竟儒家思想早已深入人心。
推薦閱讀:
※劉備是怎麼一步一步,從一個平民成為一代梟雄的?
※歷史上有哪些底層人物成功上位並且報得大仇的例子?
※你最想把現在的哪本書,給古代的哪個人?
※怎麼評價張學良?較之其父張作霖,其差距在哪裡?
※袁世凱一貫沉穩老道,但成為大總統後,為什麼要在短時間內冒失草率地稱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