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莊王在一鳴驚人前的三年里幹了什麼?
史書記:
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右司馬御座而與王隱曰:"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 雖無飛,飛必衝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子釋之,不穀知之矣。"處半年,乃自聽政。所廢者十,所起者九,誅大臣五,舉處士六,而邦大治。舉兵誅齊,敗之徐州,勝晉於河雍,合諸侯於宋,遂霸天下。庄王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那麼楚莊王為什麼要裝這個b?在這三年里他幹了什麼?
一個字,忍!
他可不是說真的當上國君,先享受個三年,然後突然幡然悔悟奮發圖強,根本不是這個樣子。他是實在無奈,只要苟且偷生三年,等到時機成熟,再一展雄風啊!!
說楚莊王為什麼忍,原因需要上推到楚成王。關係是這樣的:楚成王是楚穆王的爹,楚穆王是楚莊王的爹。 也即,楚成王是楚莊王的爺爺。
楚成王的爺爺是楚武王。楚武王是春秋時期楚國第一代有為之君,開疆擴土功不可沒。
楚武王的爺爺是楚若敖,也就是「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一代人物。
這是一個很長的故事。
楚若敖在位的時候,時間剛剛進入東周。
關鍵的問題就出在楚若敖身上。楚若敖除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之外,最出名的事情就是留下了眾多子嗣。其中有未來的楚厲王(楚成王的父親),還有一個賢人,叫斗伯比。斗伯比沒有繼位為君,因此他就以父親的謚號「若敖」為氏,他的這一支家族也就稱為若敖氏。同樣的,和斗伯比同父同母的幾個兄弟也都為斗氏,同樣也是若敖氏的大家族成員。這一支家族緊緊地抱在一起,形成了楚國國內一支不小的勢力。
斗伯比是楚武王侵略江淮諸多姬姓國家的關鍵人物,多次給楚武王出謀劃策,也因此,若敖氏家族的地位也就得到了鞏固。其中,斗伯比的兄弟斗祁成為了楚武王的令尹(相當同時期其他國家的上卿、執政,軍政一把手)。
這樣顯赫的若敖氏家族,在斗伯比的率領下,逐漸成長為楚國的頭號家族。在楚武王、楚文王相繼去世之後,斗伯比依然健在。當時,楚文王的弟弟子元弒楚文王太子而立楚成王為國君,自己掌握了國家大權,成為了令尹。子元掌權的時候也正是春秋時代開始的時候,因為他的驕橫跋扈,楚國上下都對其不滿,但都無可奈何。最終,有斗氏家族的斗班殺掉了這個重臣。當然,斗班也是若敖氏家族的。
因為令尹子元的驕橫和諸多不法行為,在子元死後,楚國國力很衰微,正是需要一個牛人成為令尹的時候。斗伯比的兒子——斗谷於菟因為蒙受父親的功勛,正式成為了令尹,也就是眾所周知的令尹子文。同樣,令尹子文還是若敖氏家族的。在令尹的位置上,子文兢兢業業,成語「毀家紓難」說的就是他在剛當上令尹的時候,散盡家財幫助國家走出困境。令尹子文實際上是楚成王得以北上爭盟的最大推手,他也是楚國歷史上非常值得稱道的一任令尹。他幾乎沒有留下什麼污點,也因為他的功勛,在若敖氏家族最衰落的時候,也不至於完全被滅亡殆盡。
因為令尹子文功勛卓著、勢大權重,整個楚國國內,幾乎已經沒有任何力量和若敖氏家族抗衡了,包括楚王在內。楚國幾乎是唯若敖氏是從。前後出現的人物,除了屈氏家族的屈匄和管仲打了一下交道,幾乎全部都是若敖氏在把持楚國。
當一支勢力過於強大的時候,也是它逐漸樹敵的時候。其中重要的敵人是蒍氏家族。當時,不僅國內由若敖氏家族把持政權,國際形勢也開始逐漸偏向楚國。齊桓公的霸業經過葵丘會盟之後,開始走過高潮,走向低谷。北方的晉國還暫時是脫離中原陣營的一個國家,而唯一組織楚國稱霸的就是齊桓公的餘威。此時的楚國,戰略方向在淮水一帶,主要的目標是以徐國為首的淮夷部落。過程很成功,楚國的疆域又擴大了不少。
到齊桓公去世,令尹子文和楚成王都看到了機會,準備北上正式稱霸,在諸多戰役中,鄭國、魯國首先服從,因為宋襄公扶立了齊孝公作為齊國國君,宋、衛聯盟形成了對楚國的一股抵抗力量。但很快,宋襄公就被楚成王打敗了。一系列的過程中,若敖氏家族中的成氏家族走上了前台,掌門人是成得臣,也就是子玉。令尹子文輔佐了楚成王幾十年,也老了,是時候想想退位的事情了。於是,就把令尹的位置交給了同族的子玉。
還是若敖氏在掌權,只不過換了個人而已,甚至還有說法是子文和子玉就是親兄弟,成氏只是斗氏的分支而已。
《左傳 僖公二十三年 》:
秋,楚成得臣帥師伐陳,討其貳於宋也。遂取焦、夷,城頓而還。子文以為之功,使為令尹。叔伯曰:「子若國何?」對曰:「吾以靖國也。夫有大功而無貴仕,其人能靖者與有幾?」
這就是子文讓出令尹職位的全過程。幾乎沒有遇到任何阻礙,國家大權就這樣交接完畢了。
當年,國內來了一個客人。名叫公子重耳。他和楚成王聊啊聊,令尹子玉聽出不對勁了。
《國語 晉語四》:
令尹子玉曰:「請殺晉公子。弗殺,而反晉國,必懼楚師。」
子玉是聰明人,他聽出來,這個公子重耳是個干大事的,回國後十有八九就是做國君,到時候晉國會成為楚國的大敵。
當時的國際形勢已經完全有利於楚國了,中原地區的國家盡數成為楚國的屬國,不從屬楚國的,只有秦、齊、晉三個國家而已。齊國正在諸子爭立的內亂當中,秦國,那個時候還沒有太多發言權。天下的諸侯表面上服從楚國,實際上都盼望著晉國出兵振興霸業,成功攘夷。而當時的晉國國君晉惠公並不是一個有為之君,全天下的目光都落在了流亡在楚國的公子重耳身上!
這個道理,不光北方表面上服從楚國的諸侯明白,公子重耳自己也明白,令尹子玉也明白,於是他勸諫楚成王,趁機殺了公子重耳!
楚成王沒有答應。
首先,這不符合國際規則啊,人家就是個流亡的落魄公子,憑啥沒理由把他殺了?這於情於理不合適啊。
但是,這個理由明顯站不住腳。因為楚成王是什麼人?他是個敢在會盟的時候抓國君的人,是個出入鄭國國門敢明目張胆要美女的人,他想殺人,只要能殺,還會在意什麼國際規則?
原因在於,楚成王正在下一盤棋,一盤很大的棋局。
於是,公子重耳順利引渡到了秦國,又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順利回國,成為了晉國的國君,在國內勵精圖治,克重農桑,幫助周王室平定王子帶之亂,開拓疆土。全天下的諸侯國,好像看到了希望。於是,最「只是表面上服從楚國」的宋國,首先反叛楚國,投入了晉國的懷抱。魯國玩了一下小聰明,一邊和晉國交好,一邊和楚國交好,不管誰贏了,他都沒事。齊國、秦國都義無反顧的加入了晉國的陣營。其他國家也都在蠢蠢欲動。
這個時候,正是楚國霸業遇到危機的時候啊,楚成王根本沒有任何借口不出兵了,於是,他派遣令尹子玉帶兵,圍攻宋國,殺雞給天下的諸猴看。
出兵的時候,有個小插曲。還記得前面的蒍氏家族么?他們和若敖氏同樣是楚國國內的一支力量。
《左傳 僖公二十七年》:
楚子將圍宋,使子文治兵於睽,終朝而畢,不戮一人。子玉復治兵於蒍,終日而畢,鞭七人,貫三人耳。國老皆賀子文,子文飲之酒。蒍賈尚幼,後至,不賀。子文問之,對曰:「不知所賀。子之傳政於子玉,曰:『以靖國也。』靖諸內而敗諸外,所獲幾何?子玉之敗,子之舉也。舉以敗國,將何賀焉?子玉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過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苟入而賀,何後之有?」
蒍賈只是一個年輕孩子,竟然在出兵的時候,聲稱令尹子玉,若敖氏家族的掌門人,要打敗仗。一下子成了眾矢之的。令尹子玉當然私下裡聽到這話了,可他不能發作,他默默地記下了這筆賬。
好不容易有了一個投入懷抱的諸侯,已經是晉侯的公子重耳(也即晉文公)不能坐視不管,在狐偃、先軫的鼓動下,晉文公編製三軍,全軍出征,在先軫的謀划下,降服了衛國和曹國兩個最服從楚國的國家,而後,大軍坐等在衛國境內,守株待兔。
令尹子玉這邊宋國還沒有拿下,另一邊曹國和衛國都被晉國征服了。令尹子玉是個高手,而且是絕世高手,他寫信給晉文公,說,哎呀,咱們不如做個交易,你放了曹國和衛國,我放了宋國,這樣天下豈不太平?
晉文公本來不想答應,可是一想,不對啊,如果不答應,天下大亂,如果答應了,天下太平,這責任全在我啊。
先軫也是個高手,他可以和子玉玩一玩,他說,咱們不能表態,先把那個使者抓了,然後私下裡告訴曹國和衛國,要讓他們復國,同時分割他們的部分領土劃給宋國。
楚成王在國內捕捉到了這些動靜,他派了申地的長官去告訴子玉,讓他撤兵。晉國國力強大,人心所向,不能正面交鋒啊!
子玉當然不能答應,這可不光是他子玉的事情,而是若敖氏家族的臉面,他不能丟啊!何況,子玉還沒遇到過什麼對手。他不信一個新興國家晉國能打敗楚國。
於是,在晉文公假惺惺地退避三舍之後,城濮之戰爆發了。過程省過不表,結果大家都知道:楚國戰敗,令尹子玉自殺。蒍賈的預言應驗了,若敖氏家族拿他也沒有什麼辦法。
只是,令尹子玉自殺的很離奇:
《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
既敗,王使謂之曰:「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子西、孫伯曰:「得臣將死,二臣止之曰:『君其將以為戮。』」及連谷而死。
《左傳 文公十年》:
初,楚范巫矞似謂成王與子玉、子西曰:「三君皆將強死。」城濮之役,王思之,故使止子玉曰:「毋死。」不及。止子西,子西縊而縣絕,王使適至,遂止之,使為商公。沿漢溯江,將入郢。王在渚宮,下,見之。懼而辭曰:「臣免於死,又有讒言,謂臣將逃,臣歸死於司敗也。」王使為工尹......
子玉死亡的過程大概是,戰敗沒臉,想要自殺了,死了之後,楚成王派來的使者說,你不要死啊!來晚了。同時,斗宜申也要自殺,使者趕過來,你不要死啊!剛好趕上了,活了一條命。
至此,楚成王下完了這盤棋。線索很清晰:楚成王要借晉文公的手間接除掉子玉。城濮之戰,戰敗事小,但若敖氏在國內權大勢重,已經是尾大不掉了,必須要滅其威風。結果很明顯,子玉死了,但是若敖氏卻依然心向楚成王。因為斗宜申在楚成王的保護下活了下來。楚成王晚景很凄涼,被自己的太子殺了。若敖氏的子上甚至還在其中幫助過楚成王。斗宜申甚至還想過殺掉這個弒君自立的不肖子孫楚穆王,只是失敗了。楚穆王時期和若敖氏家族的關係很緊張。
等到楚穆王去世,楚莊王上位。若敖氏家族把楚莊王視為不肖子孫楚穆王的餘孽,時時刻刻打壓!
楚莊王初立的時候,就發生了這樣一件駭人聽聞的事情:
《左傳 文公十四年》:
楚莊王立,子孔、潘崇將襲群舒,使公子燮與子儀守而伐舒蓼。二子作亂,城郢而使賊殺子孔,不克而還。八月,二子以楚子出,將如商密。廬戢梨及叔麋誘之,遂殺斗克及公子燮。
楚莊王初立,楚穆王的重臣子孔、潘崇想襲擊淮夷的群舒,結果國內若敖氏的斗克外帶上公子燮竟然在國都內裹挾楚莊王,襲擊子孔。好在子孔還有點本事,坐住了陣腳,才讓這起政變失敗。
可見,在這場政變中,楚莊王就像一個小孩子,被帶來帶去,成為了國內政治鬥爭的砝碼。政治鬥爭,一方是若敖氏,一方是其他家族外加楚王本人。說來說去,就是因為若敖氏是高權重,楚穆王得位不正,造成了若敖氏對楚莊王的敵視態度。楚莊王如鯁在喉,不得不隱忍。隱忍。
於是,才有了《史記 楚世家》:
庄王即位三年,不出號令,日夜為樂,令國中曰:「有敢諫者死無赦!」
這不是享受,而是無奈。這是政治上不得志的鬱郁國君。「日夜為樂」,難道他真的很快樂?
到了楚莊王三年,機遇來了。首先,楚國出現了饑荒,戎人和庸人先後起兵討伐楚國,麇人也趁勢起兵,楚國突然間,別說北上爭霸了,連國家都要出危險了。
《左傳 文公十六年》:
楚大飢,戎伐其西南,至於阜山,師於大林。又伐其東南,至於陽丘,以侵訾枝。庸人帥群蠻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於選,將伐楚。於是申、息之北門不啟。
這個時候,出現了一種聲音:
楚人謀徙於阪高。
接下來,出現了反對的聲音:
蒍賈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住。不如伐庸。夫麇與百濮,謂我飢不能師,故伐我也。若我出師,必懼而歸。百濮離居,將各走其邑,誰暇謀人?」乃出師。
點「反對」加「沒有幫助」的人是蒍賈,也就是先前城濮之戰前吹喪師號,成為若敖氏眼中釘的蒍賈。可以想見,那些主張遷都的,不乏有若敖氏的子弟。
楚莊王欣然同意了蒍賈的意見,怒而出師,再運用正確的謀略,會同秦國和巴國,順利滅亡了華南古國庸國,其餘諸國也都再次服從楚國。經過這一次經歷,國內都看到了楚莊王的潛力,而若敖氏則看到了危機。
此後,楚莊王不斷侵伐北方,取得了一些效果。若敖氏則一直被冷落。如此,如果若敖氏慢慢失勢,也不妨為一種平穩降落的方法。實際上楚莊王沒準也是這麼想的。但是,此時的若敖氏家族族長是斗越椒,他是令尹子文的侄子,子文的弟弟子良的兒子。
當初,斗越椒剛出生,令尹子文一看他的長相,嚇了一跳,趕緊勸告自己的弟弟,快把這個孩子殺了,長得跟老虎一樣,聲音和豺狼一樣,這孩子以後掌權的話是要滅亡我們若敖氏啊!
這種聳人聽聞的話子良當然不會信,就沒有殺。令尹子文十分在意,臨死之前特地囑咐。沒想到,最終還是出了亂子。
事情是這樣的,當年,斗般是楚國的令尹,斗越椒是楚國的司馬,蒍賈已經不是少年了,是楚國的工正。他看不慣若敖氏的專權,率先發難,謀殺了斗般。估計這件事做得很隱秘,因此他沒有受到處罰。斗越椒於是上任成了令尹,蒍賈則做了司馬。斗越椒記得當年他詛咒令尹子玉,還清清楚楚地知道,他謀害了斗般。斗越椒是那種心狠手辣的人,他成為令尹之後,就立刻抓捕了蒍賈並把他殺死。斗越椒知道,蒍賈的後台就是楚莊王。索性他一不做二不休,直接發動國家級別的叛亂,進攻楚莊王。
結果都知道,楚莊王勝利了,贏得有驚無險,若敖氏隨之被滅亡。只留下了一個叫斗克黃的人,因為出使齊國幸免於難。他是令尹子文的孫子,楚莊王就留下了他。
至此,春秋初期的楚國第一大家族若敖氏煙消雲散,楚莊王心無旁騖北上爭霸,在公元前597年取得了霸業。這當然和他在在位最初三年的隱忍不發有關係了!
另外歡迎大家關注家師的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林屋讀書(linwudushu),文史作家林屋公子創辦。
我們的宗旨是大眾、新銳、趣味,熱點知識化,知識娛樂化。
http://weixin.qq.com/r/jjmSihbEDktxrVLp92yc (二維碼自動識別)
《楚國八百年》里有提過這一事迹
但這主要還和庄王的父親楚穆王 商臣 於祖父楚成王有關(楚國在之前一直不被中原文明認可,並被稱為蠻夷,除了只是崇尚武力外,最重要的是楚國國君經常是以弒君弒父這樣的方式來奪取王位,這肯定不會被尊崇禮儀的中原文明所接受,而楚成王就是被他的兒子商臣逼死的)。
在當時楚國對外只能算是一個比較有實力的國家,但北面有強國晉國,之前附庸楚國的眾小國在城濮之戰後也紛紛歸順於晉國,可以說楚國北面門戶大開,沒有屏障但有強敵;
而對內方面,源於商臣逼死成王后,只在位12年就病逝了,造成集團派系之間鬥爭激烈,到庄王上位後權利還是被掌握在權臣手上,可以說那時庄王只是名義上的王,被架空的角色,缺少響應的政治力量。
所以在這樣的內憂外患下,楚莊王內里只能韜光養晦默默觀察選擇可用班底,但表面上卻聲色犬馬麻痹他人,(話說後生小子劉備那年靠在後院務農種菜這招,來麻痹曹公,曹竟也沒看破)足足三年時間,該給他個奧斯卡了,後被朝中正直之人以大鵬鳥試問,庄王才以此鵬道出己心中志向。
而楚莊王登上舞台的契機是當時楚國面臨的自然災害,讓全國陷入饑荒,楚西邊的幾個小國聯合起來想趁火打劫,在大兵壓境時庄王沒有退縮採納遷都的建議,而是決然率軍親征準備平定叛亂,一面誘敵深入邊戰邊退,令一面通過外交聯合秦、巴合力夾攻,終一舉平定庸國。也通過這次危機,楚莊王重新握住王權,這才登上了歷史的舞台,這年楚莊王20歲。
說大器晚成,太過牽強,還停留在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思維階段。
韜光養晦中。
當時一些國家軍事上屬於部曲制,卿家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合法軍隊,權勢顯赫的世家都掌握強大的私人武裝,國家的軍隊也存在嚴重的惟長官命是從問題。國君直接掌握控制的軍隊一般就是禁衛軍。典型的有晉國的郤家,手中的甲士超過了晉侯直接掌握的甲士。
當時的令尹子文一族掌握著大權,控制著大量的軍隊和大臣,同時擁有強大的私人武裝。子文和管仲一樣是大好人,雖有權但不鑑越。可到了斗越椒就開始驕橫跋扈,有不臣之心。此時,庄王要是直接和斗家對抗,很有可能被弒君換主。春秋時期臣子弒君殺主如家常便飯。所以,聰明人要先積蓄力量,準備人手,比如高手唐狡,養由基可能就是那是網羅的,否則以養由基那樣的本事怎能甘於投奔國君而不選擇斗家,肯定是國君對這樣的國士非常優待且許諾富貴。
有了準備,有軍隊,有大臣支持,有高手相助,才最終和斗家叫板,一舉剷平斗家勢力。
悶聲發大財
.
滅庸是楚莊王聽賢
¨¨¨¨¨¨¨¨¨¨¨¨¨¨¨¨¨¨¨¨¨¨¨¨¨¨¨¨
【春秋·經】:
秋八月辛未,夫人姜氏薨。毀泉台。
楚人、秦人、巴人滅庸。冬十有一月,宋人弒其君杵臼。
【左傳·文公十六年】:
楚國發生大饑荒,戎人攻打它的西南部,到達阜山,軍隊駐紮在大林。
又進攻它的東南部,到達陽丘,以進攻訾枝。庸國人率領蠻人們背叛
楚國,麇國人率領百濮聚集在選地,準備攻打楚國。在這時候,申地、
息地的北門不敢打開。
楚國人商量遷到阪高去。蒍賈說:「不行。我們能去,敵人也能去,
不如攻打庸國。麇國和百濮,認為我們遭受饑荒而不能出兵,所以攻
打我們。如果我們出兵,他們必然害怕而回去。百濮散居各處,將會
各回各的地方,誰還有空來打別人的主意?」於是楚國就出兵,過了十
五天,百濮就罷兵回去了。楚莊王聽從了熊蒍賈大夫的力諫,命師叔
大夫去秦國聯盟,遇秦康公眾臣以冬衣不足拒絕與楚聯盟,秦康公決
定聯盟,給住在舍館等候結果的楚大夫寫了著名簡書:
133.《秦康公與師叔大夫簡書》(2013-04-07 15:35:46) 歷史/文化
『引言』 ..楚王想征伐庸國,恐力量不足,於是派師叔大夫前往秦國結盟。
不料秦大夫多不贊同秦康公與楚結盟滅庸,並以秦軍冬裝不足為由。秦康
公力排眾議,給住在舍館的楚大夫師叔寫了此信。此簡書經秦康宮廷司樂
譜曲後,題名為《無衣》之樂歌。其歌詞參考譯文如下:
誰說無衣 與你同袍 王若興師 我修戈矛 與你同仇
誰說無衣 與你同澤 王若興師 我修矛戟 與你協作
誰說無衣 與你同裳 王若興師 我修甲兵 與你同行
【札記】 《朱熹·詩集傳》引蘇氏曰:「秦本周地,故其民猶思周之盛時,而稱
先王焉。」失之,秦康公時楚子早已僣王,信中之「王」,指楚王。魯文公左史之
《春秋.文公十六年》九月記載:"楚人丶秦人丶巴人滅庸"。133年後魯哀公左史
姬丘明為《春秋》作傳曰:「蕮賈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不如伐庸",...」。
蕮賈何許人?熊蕮賈,熊正則(屈寃大夫)之先公。
此簡書作於公元前611年季秋。
27.《屈冤大夫與楚襄王簡書》歷史/文化
『引言』 此簡書經襄王室大司樂譜曲後,題名為《離騷》之樂歌,
取「離世騷言」之義。其歌詞原文與參考譯文如下:
我高陽帝之苗裔 我先公熊伯庸 歲星寅年之正月 寅日寅時我生降
祖父卜筮細揣度 終賜我以嘉名 取名為正則 字型大小為靈均
……
【札記】「屈原」稱謂之來歷,當為賈誼聽聞坊間流傳「屈冤大夫」之傳聞。畢竟他未讀過
熊正則的《離騷》,否則,不會有《吊屈原賦》之作。太史公遵其然,雖讀過《離騷》
還是襲前人之說而史定「屈原」之姓名。後人更圓其說,創造發明了「姓學氏學」,遺誤千
年。自然,謊話說上一千遍據說也會變成「真理」,況乎說上二千多年。
公元前611年楚莊王謀徙於阪高,王室太史熊為賈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不
如伐庸」!庄王採納,滅庸後封其為庸君。恰逢得子,取名謂「伯庸」。269年之後(公
元前342年正月26日熊正則在上庸宮中誕生,62年後上庸割讓給秦,兩年後郢都失陷,
熊正則自盡。
此簡書作於公元前278年端陽。
23.《屈冤大夫與楚襄王簡書》歷史/文化
『引言』此簡書經襄王室大司樂譜曲後,題名為《抽思》之樂歌。
其歌詞厡文與參考譯文如下:
心憂鬱郁而憂思 獨詠嘆倍增傷 思鬱結而不懷釋 又遭夜之漫長
悲秋風為之動容 何天河水浮浮 數數惟你君多怒 傷我心之憂憂
願扶搖起而橫奔 盡攬責臣自鎮 了結微情以陳詞 聊以贈送美人
昔君與我曾諾言 說以黃昏為期 誰料中途空期盼 反生有此他志
驕傲之我期美好 自然而然信君誇 與我諾言不誠信 並為我而生怒
願承反間而自察 心雖震而不敢 悲傷猶豫圖思進 心已傷慘淡淡
此歷情而以陳辭 君詳聾裝不聞 故直切之人不媚 眾臣以我為患
我當初陳辭之耿著 豈至今庸之亡 ……
【札記】公元前280年仲秋,屈子聞庸亡,悲憤之下寫此信與楚襄王。公元前661年屈子先公
熊為賈大夫力諫庄王不遷阪高而滅庸,王採納而滅庸並賜庸之地封其先公。適逢其先公得子,
故而取名「伯庸」。遺憾的是古今中外的楚辭學家皆誤解「豈至今其庸亡」之句義辭義。
所謂「望北山而琉涕兮」,長沙之北有北山,其主峰黑麋峰海拔590.5米,阻斷了更北的郢都。
此簡書作於公元前280年仲秋。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一鳴驚人的故事有兩個版本。一個是楚莊王版本,一個是齊威王版本。楚莊王版本看起來不太真實,但具體誰真誰假也很難說得清了。
觀察。
扮豬吃老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