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庶子都幹什麼去了?
按道理說周天子的嫡長子是王,庶子們是諸侯,那麼周天子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有沒有分封諸侯的權利?如果有的話,他可以用以分封的土地都有哪些?
這個問題有意思。
想像初代周天子,歷經磨難,率領兄弟們奮發圖強,艱苦創業,得以打下江山,該如何規劃天下的未來?恭喜,初代的做法和你是一樣的。我死以後,就由我的嫡長子繼承我的天下。而我也不能虧了我的其他孩子,也要分給他們一些東西。於是就把他們分封到各地立國,吃那一片地方的賦稅,享受在那一小塊地方當老大的感覺。這就和分家一樣,把家業、事業和領導權給大兒子,又划出一塊地方來給小兒子們住,這是理所當然的。
同時,前王的後代要敬一敬,和我一起創業的兄弟也不能虧著。十分有功的,我也要划出一塊地來封給他,讓他去當國君。
於是,在初代周天子姬發的分封下,局面大概是這樣的:
功臣,先王的舊人,自己的孩子和親戚,太多,初代很大方,把地全分了。但規定全都要聽周天子的,都要向周天子效忠,每隔一段時間要進京朝拜,給周天子送禮。
周天子的庶子,是被封了諸侯。
在各地當諸侯的,生了孩子,也照樣自己封。
老大繼承家業爵位,其他孩子當卿大夫。
卿大夫的嫡長子繼承卿大夫,其他孩子則封為士。
舉個例子:
周天子姬發的庶子姬大餅,可以被封為餅國國君。姬大餅有八個兒子,老大姬肉,可以繼承餅國國君之位,其他孩子則被封為餅國卿大夫,有田邑,可吃一縣的供奉。姬大餅的四兒子姬小雞,和姬肉是兄弟,但不是嫡長子,當的是卿大夫,生活也挺享受。姬小雞的有仨兒子,老大自然繼承他的事業而當卿大夫,老二、老三,就被封為士,較為尊貴。士的嫡長子可繼承為士,但庶子幾乎就沒什麼可分的了,就近乎平民了。
除了初代,二代、三代、四代……,也可以分封諸侯,總的規律是越來越摳,封地越來越小。譬如楊國,是第十一代周天子周宣王的兒子尚父的封國。還有鄭國,第一代國君是周宣王的庶弟。而周宣王的嫡長子,就是周幽王,玩脫了的那個。
為了防止諸侯國尾大不掉,周天子還想了一招。周天子自己也有庶子,地是越分越少,越來越不夠了。為了保證控制力和給親信、兒子爭取利益,周天子有權直接向諸侯委派卿大夫和士進行監督和協助。
初代分封了七十多個諸侯,後世也分封了不少諸侯,林林總總,成千上百的,分割了中國大片土地。既然能自主裁奪很多事,經濟也獨立,這就要不聽話了。因此,從西周后期開始,諸侯國就不停騷動,直至東周時期,開始不管那一套了,我佔了土地我享受。於是大肆吞併,耀武揚威,好讓別的諸侯國聽自己的。
周天子的繼承權,小兒子們也不認識死理了。於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無數次二兒子、三兒子殺掉大兒子奪取繼承權的往事。還有的是被迫害,逃亡投奔諸侯國。不過,在東周,周天子依然可以分封,譬如公元前440年,東周第十九代國君周考王,划了河南的一塊地方給他的弟弟姬揭,這就是西周桓公。但周考王的來路不正,周考王姬嵬,是殺害了他的哥哥周思王自立的。由此可以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周天子的庶子在奪權,諸侯的家臣也在奪權,有的奪權成功,有的只好流亡,還有的輔佐國君,有的默默無聞。事實上到了這個地步,周天子的國土和能力,也和小諸侯差不多了。最後一次分封,留給周天子的地盤就還剩下一丁點,也只有幾戶人家供他吃穿用度。周天子就名存實亡了,大家也都敢挾天子以令諸侯了。周天子也只能借錢打仗,後來被黑社會追著要錢,什麼臉面都沒了。直至秦王掃六合,中國才從分崩離析的亂象中走出來。
高能預警:這個回答可能比較顛覆,如果看前面論證比較累,可以直接跳到最後兩段看結論。
豆子的回答很有問題,我們一般了解的分封制,存在的疑點太多。我們熟悉的樹狀和金字塔結構圖(見下圖),也更偏向於戰國人設計的理想狀態。因為西周國家較原始,等級結構到春秋複雜化。但因為當時的社會主體是族不是人,所以天子有王族、諸侯有公族、大夫有卿族、士有士族,而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這種以人為主體的五級架構,在西周和春秋都是不存在的。
如果不太懂的話,我可以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在《左傳》中看到各種公子公孫,從他們的身份看,自然是諸侯的公族,諸侯是他們的族長;但他們沒有分封出去,也未必有大夫身份。他們既沒有天子、諸侯、大夫、士的身份,也不是所謂的庶人。所以天子的庶子未必是諸侯,諸侯的庶子也未必是大夫,如果庶子和民眾全部封出去了,那王族公族從何而來?
所以,周王朝的國家形態應該是,整個王朝由若干個氏族組成,最大的氏族族長是天子;其次是諸侯;然後是大夫、士;還有的可能根本沒「爵位」。在一個氏族內,可能又存在多種「爵位」的人,比如諸侯公族中有庶子,即使被授予大夫,也未必就會被分封。在西周的時候國還比較狹小,所以諸侯還不需要分封;而春秋隨著闢土服遠,諸侯開始分封,但大夫未必都能被分封。
實際上,天子分封諸侯更多也在西周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康王四代,後來對於分封記載就明顯少了。那是因為西周時期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子有權威把庶子分封出去封疆建國;但是春秋時期周天子實力一落千丈,天子能夠控制的人口和土地都少,所以春秋前期主旋律是諸侯分封大夫。這兩者的分封不是同時的,而是有明顯先後關係的。
回到問題,在春秋戰國時代,實際上很多庶子都不會被分封了。他們沒有國君身份,所以一般只稱為「王子X」,而不稱為「XX公」。《左傳》記載的就有王子狐、王子克、王子頹、王子帶(甘昭公)、王子黨、王子虎(王叔文公)、王子捷、王子佞夫、王子朝、王子還、王子處等等,這些人雖然參與政事,也應該有祿田,但大部分應該沒有立國,還只能算是王族的成員。
所以說,東周天子的新封,應該都是例外情況。很可能來源於父母寵愛、權力博弈、敵國干預,而沒有相應的制度規定。所以這種不合禮法的分封,自然會容易造成動亂。比如王子帶被立甘昭公,很可能和母親惠後寵愛有關,但上台後就發動對哥哥襄王的政變;新封的劉康公,與單氏一起數代掌握周室權柄;而到了周考王,更是為東周王朝敲響了喪鐘。
春秋末年,周貞定王死後,兒子周哀王即位。周哀王不久就被弟弟思王殺死,思王又被弟弟考王殺死。這個時候考王把弟弟封到洛陽東郊建立周國,表面上是說恢復周公祭祀,其實很可能是一種權力交易。——他能篡位,可能得到弟弟支持,也許諾相應報酬。他弟弟就是周桓公,周桓公的兒子周威公時,逐漸控制了周王政權。
等到周威公去世,韓魏兩國出兵將周國一分為二,西邊叫西周,東邊叫東周。西周和東周侵吞了成周一帶的小國、采邑,也成為頗有實力的兩大諸侯。《戰國策》的《東周策》《西周策》說的就是他們,天子周赧王甚至都沒了土地,先是住在東周國,後來住在西周國。公元前256年,秦將軍摎滅西周,周赧王病死。公元前249年,秦相呂不韋又滅亡東周。
除了即位為君、新封諸侯、留在王族外,還有一種可能是流亡他國。比如王子克在政變失敗後,逃亡燕國。另外,齊國有王子成父、鄭國有王子伯廖等,眾所周知,齊、鄭是不稱王的,不知道他們是否也是流亡的周王子呢?
總結:1、西周春秋的社會主體是氏族而不是個人,天子、諸侯、大夫、士、庶的金字塔模式不可信,有很多族眾既沒有爵位也不是庶人。2、西周前期主要是天子分封諸侯,春秋前期主要是天子分封大夫,這兩級分封的主流不是同時而是先後,這是諸侯國發展的進程決定的。3、西周前期天子庶子是否都分封材料不足,但東周時期天子和諸侯庶子大多沒有分封,這是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決定的。4、春秋時期的諸侯庶子未必是氏族族長(社會身份),也未必被封為大夫(國家身份),同時氏族族長和大夫也不能等同。
西周到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也就算了,還要廢殺太子,太子逃跑到娘家,娘家申國帶著曾國以及犬戎幹掉了周幽王,太子當上天子是為平王,平王東遷。東周開始。
周曆王周宣王周幽王祖孫3代把西周家產全敗光,周平王光桿司令一個,但是光桿司令畢竟還是司令,運籌好能復興,只要手下表忠心跟自己就OK,晉國是春秋老大無可置疑,晉國國君晉文侯支持表忠心,但是不久晉文侯死掉。晉國開始長達70年的內亂,無暇外事,(70年間有10個左右君主不斷上位,直到大名鼎鼎的晉文公才結束)。老大不行了,周平王無奈只能依靠最親最忠心最靠譜的鄭國,哪個國家不聽話就讓鄭國去揍他,所以鄭國是當時權利最大的諸侯國,鄭國國君鄭莊公也是大名鼎鼎,黃泉之路,欲擒故縱,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些成語都是來自他身上,(曹操那個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山寨鄭莊公)。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因他而起,是他拉開了春秋戰國的大幕,說正題,其實只要周平王能從諸侯國拿回大量領土人民可以復興,奈何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周天子自己領地少軍隊沒多少,自己底氣又不硬,開始打鄭莊公的主意,鄭莊公祖孫3代忠心耿耿,(諷刺吧?一邊是3代天子敗家,一邊是3代諸侯忠心)辛辛苦苦幾十年,你這老闆還打起自己的主意,中國人殺熟真的是由來已久啊,不過鄭莊公最後還是被殺熟了,周平王在位沒能復興,其實周平王能力真是平平,太配平字呢,鄭國是當時最強的軍事國家,鄭莊公一生百次戰爭無一敗績,連齊國都要依靠鄭,犬戎等少數民族在鄭國面前只有被揍的分,周平王拿著4個2倆王的牌還打輸了,不,應該說沒能打贏,到了平王孫子即位,周恆王,即位時20歲左右年輕氣盛,覺得自己是天子,所有人都要聽他的,而完全沒看到自己有幾斤幾兩,(哎,年輕人都這樣啊)因為鄭莊公權利過大。恆王開始壓制鄭莊公,最後兩邊掰了,以至於爆發戰爭,周鄭大戰,周天子被射一箭,周大敗,這一戰奠定了周的沒落,這一箭射落了高高在上的周天子,也射落了周的政治體系,孔子所說的禮崩樂壞大概就是這意思吧,在其他諸侯看來,以前鄭莊公忠心耿耿,為維護周四處征戰,把自己打的滿地找牙,現在卻落個如此下場,連唯一忠心的鄭國和周天子都掰了,那麼我們還怕個毛,還進個毛貢,於是各玩個的,沒人鳥周天子,周天子非常尷尬,周錯過了早班車晉國,又錯過了唯一列車鄭國,只能原地等死,要麼走路,可茫茫天涯路,沒有起點沒有終點,何處何年是個頭啊。周朝分封過幾百個國家,都是樓主說的庶子,只要出生就分封,要麼留在朝里做官,一代二代庶子大家還認識,彼此還打個招呼,到了7代8代後指數性增長,突然冒出幾萬人,你還認識幾個?最後市場容不下了,只能大魚吃小魚了,其實春秋就是周天子庶子們的爭家長的遊戲,家長爭來好像也沒啥用,到了戰國就是爭王了,一個幹掉所有對手的王。
首先要區分嫡庶和長幼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先嫡庶後長幼,嫡子都分配完了,才輪得到庶子。庶子就算比嫡子大,地位也是不如嫡子的。(參考袁術罵袁紹,袁紹可是哥哥)
因為選哪個兒子,不是完全由父親的喜好定的,還要考慮母親的家族。要是沒分配好,娘家人是真的會帶兵來打你的。
朝鮮半島那邊總結出一個很清楚的俗語「階級跟母親」母親是貴族,兒子也是貴族,母親是平民,兒子也是平民。
庶子雖然會得到更多的照顧,但是地產這種,應該是比較難得到的。不過吃飯教育應該不愁。畢竟也是一個助力,總比外人可靠,參考jon snow。
我覺得周朝的天子庶子早期應該可能撈到一個小諸侯國,不過後面就只能做附庸,甚至沒有土地的士了。你以為庶民這個詞兒怎麼來的?
與其說是封地,不如說是封城,戰國以前,一個個城邑的小圓構成了諸侯國,天下。
戰國以前,這些個城邑都沒有那麼固定,大國的國都也會定期主動遷移,原因主要還是土地開發沒那麼充分,封城還是很隨意的,只要你有足夠的血親,你就可以封地。後來,齊國搞那荒唐事,不就是鑽了空子,綠帽子也認嗎。。。
除了分封,還有一批庶子,是留在天子、諸侯的都城當官的。
我能想到的,並能找到例證的,有以下幾種:
第一,篡位
周思王,為周貞定王之子,周哀王之弟。他殺害周哀王即位;在位僅五個月,八月又被弟王子嵬所殺,王子嵬即位,這就是周考王。
第二,被分封
東周時期,周考王於公元前425年(周考王15年)封其弟於河南地,建立周公國,是為周桓公。這是周王朝最後一次分封。
第三,自力更生
西虢國,文王的弟弟虢叔的封國,平王東遷時都國於上陽,其支庶留於故都者,為小虢。
第四,被重新啟用
虢公忌父,在周平王晚年,被重新起用為王室卿士。
第五,留在大宗體系內
天子的庶子受封賜姓才能獲得小宗的地位,沒有受封便不能從大宗系統中獨立出來。
第六,沉浮不定的
沒找到具體的姬姓的,但是孔子的例子可以援引為這一類型的代表。如孔子本是宋襄公之後,經過幾代的變化到孔子這一代已經沒落,身分幾同庶人,後來作了魯大夫。
最後,問有沒有土地可以分了,當然有,可以參考推恩令,畢竟: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一。三十二分為六十四。…… 十分為百,百分為千,千分為萬……
分封制玩的最好的莫過於明朝
王子克、王子朝、王子頹搞政變
王子克之亂
王子克,字子儀,雖然是周桓王的庶子,但卻很得父王的寵愛,於是桓王就讓大臣周公黑肩作子儀的老師,重點教育和培養他。另一位大臣辛伯勸諫桓王說:「並後、匹嫡、兩政、耦國,亂之本也。」(如果妾與正妻平起平坐,庶子與嫡子同受寵愛,大臣與天子沒有分別,普通城邑與國都一樣重要,那就必然會出禍亂。)但周桓王並沒有聽從。
果不其然,後來周公黑肩計劃殺死周桓王的太子(即後來的周莊王),打算讓子儀繼承王位。
辛伯知道了這個計劃,報告了桓王,於是提前採取行動殺死了周公黑肩。
子儀害怕,逃亡到了南燕國避難。
姬頹(前696—前673年):也稱子頹或王子頹,在東周春秋時代發動叛亂並稱王,公元前675年—公元前673年在位,謚號周廢王。
姬頹是周莊王的庶子,為周莊王所寵愛。後庄王傳子周僖王。僖王子周惠王即位。惠王取王子頹之師蔿國的菜園,用作畜牧場。並剝奪邊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的土地田產。因此周惠王二年(公元前675年)秋,蔿國、邊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和蘇子奉王子頹進攻惠王。失敗,蘇子奉王子頹出奔衛國。衛國和南燕國伐周勝利。
惠王出奔。當年冬季王子頹稱王。
次年(公元前674年)春天,鄭厲公試圖斡旋王子頹和惠王,失敗。鄭厲公將惠王帶回鄭國。惠王從此在鄭國三年。當年秋天,鄭厲公和惠王從鄔邑攻入成周,取寶器回鄭國。冬天,王子頹與支持他的五大夫飲酒觀歌舞。鄭厲公見虢叔,商定討伐王子頹。
周惠王四年(公元前673年)夏,鄭厲公率師攻入王城,殺王子頹和蔿國等五大夫。王子頹之亂平定。惠王獎賞了鄭厲公,將虎牢以東土地給與鄭厲公。
還有東周、西周君
審題啊!前面高分答案答的是「周朝周天子的庶子都幹什麼去了」。題主和我想知道的是東周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庶子去哪裡了!是東周(敲黑板)
另外我也想知道春秋戰國周天子的庶子們在做什麼...... 期待其他答案。
成為國人
君不見東漢劉皇叔乎
王孫滿對楚子
這種分封制註定敗給中央集權。
理想往往是好的,你是這樣想,但你子女不是這樣想,子子孫孫不是這樣想的。這樣一代一代的傳承,到後面就沒有群臣的那種忠心。亘古不變的是利益。
周天子是很大氣的人,封了這麼多個王,但他沒有想到後面會這樣。
只有中央集權,才能防止這些問題。法制用於大於人制。商鞅和秦孝公就是這樣,關係多好,秦孝公的妹妹下嫁給商鞅,可秦孝公一死,秦惠文王直接就搞商鞅人,因為商鞅以前得罪過他,得罪過以前的士大夫,所以商鞅被車裂了,絲毫沒有考慮的他以前的功勞。
秦惠文王和商鞅只是隔一代,更不用說周天子到周幽王隔了這麼多代,已經沒有以前的情分,只有各自的利益。
用一句名言,民智未開,潛龍勿用。法制才是王道。
周天子,我的祖先。咱祖上也闊過……然並卵……今天還不是工地上搬磚!
對那個時候庶民怎麼來的不太懂
都拿著鐵制鋤頭,趕著牛開墾無主荒地去了吧。
到底有沒有認真答題的啊!
《春秋》那本書不是假的啊,老孔親手弄的啊!春秋戰國史料很多,充分並且明確的寫了,沒有任何一個周天子的庶子被封為諸侯,任何一個,
話說春秋戰國時候,周天子根本沒有實力了對諸侯根本沒有控制力,他封了個秦侯,敢去更秦國大王搶地盤?戰國後期秦王乾脆滅了周天子
推薦閱讀:
※西漢初期的丞相和相國有什麼區別?
※中國鐵路設置天窗(施工和維修預留時間)是不是造成運能浪費?
※為什麼中國各個朝代之間的服飾有如此大的區別?
※成吉思汗是不是「中國人」?
※南北朝時期有什麼令人動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