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有哪些超出常人想像的自然現象?

相關問題:宇宙中有哪些超出常人想像的現象? - 自然科學


紅色精靈、藍色噴流、巨型噴流、圓環狀放電,從這些發生在中高層大氣的瞬態發光事件(TLE)的名稱可以看出,人們對這類發光形態奇特而又無比巨大、動輒蔓延數十上百公里的短暫放電現象感到有多麼的不可思議。如果足夠幸運,那麼在陸地上也能觀察到這些罕見的自然現象,古往今來不知由此誕生了多少傳說。

1.紅色精靈(Red Sprites),又稱紅閃或精靈閃電(Sprite (lightning)),有個字幕組將其翻譯成了「鬼閃」也挺貼切的。

這種高層大氣中壯觀的放電現象,最早似乎可以追溯到德國歷史、公法學家約翰·喬治·埃斯托的一本著作中第195~196頁上一個小小的注釋。大約是在1730年左右,埃斯托的老師暗示他在悲傷的天空中注意觀察「coelo tristi」(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誰能看懂書中內容告訴大家一下。他老師的暗示是否是這種現象的意思,如果是的話他又是怎麼知道的呢?可能看到過又難以確定所以只能暗示了)。

有了暗示,埃斯托在某一天登上了福格爾斯貝格山脈的最高峰(700多米),他穿過了雷雨雲到達山頂,看到了頭上的藍天和白雲,閃光從那裡直接上升到天空中、然後又射向地面。

獲得諾貝爾獎的蘇格蘭物理學家查爾斯·威爾遜曾經在1925年提出:從理論上來說,在大面積雷暴的氣象條件下,高層大氣中可能也會發生放電現象。自1886年以來一直有零星的目擊報告被當成奇聞軼事而有所記錄,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的幾十年間,一些飛行員報告觀察到了奇異的閃光,但通常被認為是他們的幻覺、甚至是恐懼造成的。這些高空放電現象被忽略了一百多年,因為當時認為強烈的大氣放電活動只能發生在對流層,而平流層和中間層大氣都是電平靜的。

直到1989年,明尼蘇達大學在為即將進行的火箭發射測試微光攝像機時,意外的發現拍攝到了兩條明亮的光柱,這個發生在250公里之外雷雨雲上空的巨大放電圖像就這樣機緣巧合的被捕捉到了,成為中層大氣放電現象存在的第一個事實證據。在之後的幾年中根據其發光顏色和捉摸不定的特點被命名為「Red Sprites」,這個意外的發現徹底改變了對流層電活動與中層大氣光學現象相互作用的認識,引起了高層大氣物理學研究的廣泛重視和濃厚的興趣,但目前還沒有建立起能夠很好的解釋這種現象的完備理論。

由於地面觀測受到距離、視野和光度等因素的限制,1994年美國阿拉斯加大學採用兩架在萬米高空相距10~75公里的飛機對Sprite進行交叉觀測,通過高速微光攝像機和圖像增強器在雷雨雲上方首次獲得了彩色圖像。

這個巨大的發光空間佔用了超過1萬立方公里的大氣,其最上方的光暈分布在88~95公里的高度,中間的紅色發光體分布在66~74公里,下方的卷鬚分布在40~60公里,上部是紅色、向下轉為紫色最後變成藍色。多年以來,從地面觀測站、飛機、空間站上已經獲得了成千上萬幅圖像。下面兩張圖片是2015年在國際空間站上拍攝到的,在雷暴活動產生的白色閃光映照下,紅色精靈的成像非常清晰。

在地面拍攝到的圖像。

智力ESO天文台拍攝的,圖像是21分鐘時長內的二次構圖。

下面的圖片非常神奇,一位攝影師本來是打算拍一些閃電的圖像,沒想到竟然捕捉到了6次紅色精靈。

看原始視頻更加震撼,雖然雲層上空巨大的紅色閃光轉瞬即逝,但的確能夠非常清晰的看到它一閃而過,就好像是天外發生的事件(注意看21秒和24秒處一共兩次)。

紅色精靈呈現出巨大而微弱的閃光、被認為是一種正極性流光,它們的亮度相當於中等亮度的極光,但持續時間很短只有幾毫秒或幾十至上百毫秒;精靈多是由雷雨雲中的正電荷對地放電時的正地閃激發於約70公里的高空、然後以大約每秒1萬公里的速度快速向下發展而形成,正地閃只佔全部地閃的10%,雲間和雲內閃電又佔了絕大部分,所以紅色精靈發生的概率比較小、隨機性很強。精靈的大小和形狀變化很大,但多以柱狀和帶有卷鬚的胡蘿蔔狀為主,水母狀精靈非常大(差不多有48公里方圓),精靈在高度上通常會跨越50~90公里的範圍。

2.藍色噴流(Blue Jets)

藍色噴流呈倒立的細圓錐形,從積雨雲頂端出現後以大約每秒100公里的速度向上傳播,直到40~50公里的高度開始消散,持續時間約200~300毫秒。它們的產生看起來與閃電並沒有直接關係,但似乎與雷雨雲中強烈的冰雹活動有關。藍色噴流最初是在1989年由一架太空梭在經過澳大利亞上空時觀測到的,這也是一種非常罕見的中層大氣放電現象,在1994年阿拉斯加大學通過飛機航拍對紅色精靈的研究中拍攝到了56例。

一位非常幸運的天文愛好者@菲比尋常 在2016年8月13日的月光下,與朋友們一起觀看和拍攝英仙座流星雨時親眼看到並記錄下了遠處雷雨雲上方這一世所罕見的自然奇觀,這個概率比買彩票中大獎可要低多了。

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捕捉到的最好的藍色噴流的圖像了。

我們無法確認古人是否看到過這種轉瞬即逝的奇異天象,只是不知在他們的眼中這是神仙下凡還是巨龍飛天呢。。。

或者是這個傢伙用鎚子砸出來的?

3.巨型噴流(Gigantic Jet)

這是一種更為罕見的現象,與藍色噴流相類似,但是巨型噴流可以從雷雨雲頂部一直向上延伸至70~90公里的高度,直達電離層底部。

4.圓環狀放電(ELVES),又稱「淘氣精靈」。

這種現象用肉眼是看不到的了,因為它通常只能持續1毫秒,發生在雷雨雲上方100公里的電離層中,是一種直徑可達200~600公里、閃光黯淡的圓環狀放電現象。1990年第一次被發現,也是由太空梭在繞地飛行中拍攝到的。它的全稱是電磁脈衝源引起的甚低頻擾動與光輻射(Emissions of Light and Very Low Frequency Perturbations from Electromagnetic Pulse Sources)。

上面這幅圖片是台灣衛星拍攝的。

雖然在陸地上幾乎不太可能觀測到,但業餘愛好者的能量是極為強大的,即使這種只能在千分之一秒內瞬間存在的奇異景象也不例外。下圖是捷克的一名天文愛好者Martin·Popek於2017年4月2日夜間,使用微光攝像機在遠方的雷雨雲之上拍攝到了這個300公里大小的甜甜圈,他不但拍攝到了兩次圓環狀放電,而且還拍到了一次紅色精靈。

芬蘭的這位愛好者Timo·Kantola更牛,他在2009年拍攝到了圓環放電與紅色精靈一同出現的圖像。

購買一部微光攝像機,或者僅憑裸眼觀看也行,根據準確的天氣預報,在一個漆黑的夜晚,選擇一個距離雷雨雲200~300公里遠、能見度優良的觀測地點;將目光鎖定在雷雨雲之上,不要被閃電分散注意力,最好用一張黑紙之類的東西擋住閃電,確保視線集中在雲層上方將要發生的那些事情上;足夠的耐心會得到回報的,至少看到紅色精靈的可能性比看到流星的概率要大,運氣足夠好還可能看到藍色噴流,如果發現了巨型噴流。。。。。。

台灣在2004年發射了一顆衛星「福爾摩沙2號」,搭載的高空大氣閃電影像儀是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用來從衛星上觀測瞬態發光事件的科學儀器。截至2012年末,記錄到紅色精靈1945例、精靈光暈1812例、ELVES21837例、藍色噴流3799例、巨型噴流只有92例。

自1989年首次事實上確認紅色精靈現象以來,對於「電離層-雷暴-地表-晴天大氣」這種全球大氣電路的研究變得更為複雜,例如正極性的巨型噴流可能會向全球電路充電、負極性的進行放電,再加上太陽風的帶電粒子、地球磁場作用以及舒曼共振等已知或未知的效應,使得地球的電磁場環境及其帶來的影響紛繁複雜,這些超乎想像的自然現象也令人驚嘆不已~~

.


瀉藥。

我就從地質的角度說幾個吧。地球是個神奇的星球,神奇的事太多了·

(7/2/2017傍晚更新到第四部分:火球、冰球與水球)


1.南極冰下湖泊

對於地球科學而言,這項發現意義重大!

上世紀末,俄羅斯和英國科學家在南極沃斯托克考察站附近的冰下發現了地球上最大的冰下湖——東方湖,面積達14000平方千米,被封存在冰蓋之下約 4000米處,與世隔絕至少1500萬年。科學家說,這是一個超大的凈水系統,預計有多達5400立方千米的「原始水」,其純凈度是經過兩次蒸餾處理的水的兩倍,有可能是如今地球上最原始、最純凈的水體。科學家還估計,渾然天成的環境可能使這個冰下湖在千百萬年中未曾發生變化,這意味著其中可能蘊育著獨立進化的微生物。冰下湖_百度百科

東方湖位置(圖自百度百科)

東方湖長約250公里,寬約50公里,面積與安大略湖相當,湖中至少有22個液態水腔;之後命名為沃斯托克湖,被一個深度為200米的山脊分成兩個主要盆地,北面盆地深400米,南面盆地深800米;湖水平均溫度-3℃。

俄羅斯對東方湖的鑽探(但是毛子科技不行,污染了水體啊可惜)


其實,1973年,英國科學家就推斷了南極冰蓋下的湖泊存在,他們通過空中探測發現,在南極沃斯托克科考站以北的冰層下可能存在一個巨大的液態淡水湖,其頂部覆蓋著厚厚的冰層,湖水寒冷,水壓超大,並處於完全的黑暗中,是地球上罕見的極端環境。

1996年,俄羅斯科學家和英國科學家利用衛星發回的圖像勾勒出東方湖的輪廓,最終確定了東方湖的存在。這是地球歷史上最近的重大地理髮現之一。

2012年2月5日,在對東方湖進行了多年的鑽探後,俄羅斯科考隊已經鑽到了冰下3769米處,距離冰下湖面僅約50米。然而,在這3000多米深處,冰的結構已經發生變化,堅硬得如玻璃一般,這給鑽孔作業帶來重重困難,鑽孔進展如蝸牛般緩慢,一天只能下鑽約1.6米。日前,俄羅斯科學家宣布,他們鑽透了3769.3米的南極冰層,到達了冰川下的沃斯托克湖表層。冰下湖_百度百科

「1999年,分析這些積冰中DNA的一些研究結果首次發表了,科學家們列出了沃斯托克湖的積冰冰芯中含有微生物的證據。但當時的鑽頭沒有滅菌、東方站的工程師們在鑽孔中倒入了60噸煤油防止結冰,所以根本無法排除外界環境的DNA污染;並且,那個時候DNA測序技術還很落後(人類基因組測序結果2001年才發表),物種基因庫空空如也,難以進行對比分辨哪些才是沃斯托克湖的獨有DNA。所以,當時的報告沒有太大的說服力。2012年2月,他們終於首次鑽到了水面,然而意外的是,巨大的壓力使湖水噴涌而上了幾百米,不可避免的混合了煤油,凍結之後被取出的冰芯含有千分之一的煤油。2013年,冰芯的分析結果發表了,研究小組發現了3507個基因序列,94%來自細菌、6%屬於真核生物;報告的結論指出,沃斯托克湖中含有複雜的生物網路,包括細菌、真菌和原生生物,以及更為複雜的軟體動物(註:這些分析來自於冰芯中含有的DNA,並不是說真的發現了這些生物的真實身體組織)。」(南極洲的冰下湖泊。)

其實,我更希望俄羅斯人別動手。。。這群人不太靠譜,感覺分分鐘就會毀了這麼個珍惜的獨立生態系統。。


隨後,美帝也開始了對冰下湖泊的鑽探研究!

美帝選取了沒那麼深的湖泊--惠蘭思湖。

2013年1月,科研組鑽透0.5英里冰層,觸及冰下的惠蘭斯湖。

這個湖泊幾百萬年內一直處在和外部世界隔絕的狀態。

美國科學家獲得這一重大發現。他們發現,微小生物用周圍環境中天然的氨氣和甲烷產生能量,維持生長。這是在南極冰蓋深處發現生命的第一個直接證據,可能對在太陽系極端環境中發現生命具有重要意義。

這項研究的首席科學家同時又是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教授的約翰-普利斯庫說:「我們有能力明確證明南極洲不是一個死掉的世界。」

 這項新研究的參與者之一、美國田納西大學的吉爾-米庫基表示:「因為南極洲基本上是個微生物大陸,所以探索厚冰蓋下的神秘世界可能幫我們了解生命在寒冷漆黑環境中活下來是如何進化的。我希望,我們的發現可以激發科學家為弄清楚極端微生物在地球和太陽系其他冰冷星球中所扮演怎樣的功能角色而開展新研究。」


其實,美帝已經在南極冰下發現了200多個湖泊,《冰川學雜誌》已經發表了成果,確定了位置。

圖片上的點代表南極大冰原下方124個活湖的方位,橙色和紅色標註的湖泊水量較多,綠色和藍色標註的湖泊則水量較少,紫色區域代表不活躍湖泊方位活躍狀態。


2006年,加利福尼亞州拉霍亞的斯克里普斯海洋學研究所地球物理學家海倫·弗里克,利用衛星數據第一次觀測到處於活躍狀態的冰川下湖泊。為了繪製南極大陸冰下湖泊分布圖,弗里克需要從地下冰中區分出漂冰,激光技術自然成為完成這項任務的理想選擇。弗里克利用冰雲與地面高度的地球科學激光測高系統,測量激光脈衝從冰層反彈並折回衛星所需的時間,進而推斷出冰層高度。在一段時間內重複進行這種測量便可揭示高度變化情況。圖自百度百科南極冰層湖泊分布圖_百度百科

這些湖泊里,有124個「活湖」!

南極洲東部高密度湖區內的湖泊大部分處於不活躍狀態,並未對冰原變化產生太大影響。在最新觀測到的124個「活湖」中,絕大多數位於沿海地區,也就是這個大型排水系統前端,它們對海平面變化的潛在影響應該是最大的。此次測量發現了相當多的冰川下湖泊,它們所處方位是最令人感興趣的所在。測量結果顯示,絕大多數處於活躍狀態的冰川下湖泊均位於冰移動速度最快的區域,說明二者之間存在某種聯繫


論科研,我一直服NASA。

NASA的科學家日前在南極洲冰層鑽井,並將視頻攝像頭潛入這一深度時,竟然意外地發現有一種類似蝦的生物在遊動。這種約7.6厘米長、通體呈橘紅色的生物還好奇地停在了鏡頭前任由拍攝。此外,攝像頭還從冰層中帶出一隻動物的觸手,科學家們相信這來自於某種約30厘米長的水母。

NASA冰山科學家羅伯特·賓德沙德勒表示,他們在進行這項實驗前原本認為在那種深度什麼都不會有,但是當攝像頭捕捉到「蝦」的畫面時,所有人都被震驚了。「它的外形就像那種你會喜歡放在盤子里的蝦類。不過從技術上嚴格來說,那不是蝦,而是一種片腳類動物,跟蝦類的關係還挺遠。」南極冰層深處發現「小蝦」_科學探索_科技時代_新浪網

這段錄像將引發科學家重新思考生命在惡劣環境中生存的極限能力。如果這種外形類似蝦的片腳類動物能在冰面下183米的黑暗海水中存活,那麼在其他人類原本已認定無法存在生命的地方是否也會有奇蹟發生呢?

英國也展開了行動。

英國南極調查局、諾桑比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鑿開了冰蓋,從位於93米深的霍奇遜湖(Lake Hodgson)湖底挖掘到了一些乾淨的沉積物樣本,檢測發現有微生物DNA反應,細菌主要是放線菌和變形菌,但只有大約77%的DNA序列能夠與人類已知的物種相匹配。前所未見的生命形式,正潛伏南極湖泊下方。

通過識別樣本中存在的磁場倒轉事件以及其他分析技術佐證,判斷沉積物大約形成於9.3萬年以前(前後誤差9000年)。同時在探鑽深3.2公尺處的冰核時,也發現了微生物的DNA片段。這都將幫助研究人員了解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並重新思考其他行星環境——譬如在冰冷的木衛二(或是太陽系中另一處有大量的液態水的地方),環境對生命體的限制條件究竟有哪些。

註:嗜極生物(extremophile),或稱為嗜極端菌,多屬古菌,是非常難以理解的一群生命體。不管按我們人類(可歸為嗜溫好氧生物)的判斷標準來看某些環境屬於普通還是極端,對嗜極生物而言那都是尋常之地。譬如嗜熱、嗜壓、嗜酸(pH值小於等於3的環境)、嗜鹼(pH值大於等於9)等種類,均顧名思義(謝謝幾位知友)。南極冰下發現遠古生命_科技頻道_未來網


中國呢?

2016年,中國第32次南極考察隊利用「雪鷹601」固定翼飛機展開飛行測線,在南極冰天雪地底部發現大量不結冰的湖泊。

我國目前貌似暫時沒有鑽探計劃,只要還是初期研究。


意義:

南極冰下湖研究對於研究地球氣候變化動態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南極洲以冰層和冰下水體的形式,擁有地球上約70%的淡水。大量淡水被困在冰層里,而氣候變暖將加速冰層融化,讓更多的水流入海洋,引起海平面上升。科學家認為,南極冰下湖可能隱藏著地球氣候變化的記錄,搞清楚南極冰下湖是否會發生變化,以及如何發生變化,是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全球海平面上升危機的關鍵。

南極洲不是人們想像中一片貧瘠的極地沙漠,在厚厚的冰層下,很可能隱藏著一個個生機盎然的「生命綠洲」。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進行著這方面的探索。研究人員發現,在數千米深的冰下,一些比亞馬孫河還要大的河流與一系列的「湖泊」連接在一起,在那裡很可能生存著大量以礦物質為食的微生物。美國地球物理學家邁克爾·斯圖丁戈說:「這是一個我們之前所不知道的全新的世界。在冰蓋下面,我們將看到和地球表面類似的景觀。」

沃斯托克湖的環境與木衛二非常相似。假若能在沃斯托克湖中發現生物的存在,或許能夠為「木衛二冰層下的海洋是否存在生命」的爭論提供有力證據。

人類到底是不是孤獨的?

類似的環境我們也可以在太陽系中找到,比如木星的衛星木衛二和土星的衛星土衛二也被認為擁有極端的冰層環境,因此科學家也試圖了解這些星球上是否存在微生物。前不久,科學家發現木衛二極區存在羽狀物質的噴發,如果我們能派遣探測器飛掠,就可以獲得冰層下方的環境參數,可以推測這裡是否存在生命。2020年代中期,歐洲航天局和美國宇航局計劃派遣探測器對其進行調查,進一步確定地外生命是否存在。

註:木衛二Europa (英語發音"yoo Roh puh"),在1610年被伽利略發現,是木星的第六顆已知衛星,是木星的第四大衛星,在伽利略發現的衛星中離木星第二近。木衛二比地球的衛星月球稍微小一點,直徑達到3100公里,是太陽系天體系統中的第六大衛星和第十五大天體。哈勃望遠鏡的觀察揭示出木衛二有一個含氧的稀薄大氣(1e-11巴)。木衛二_星際探索_115社區_115,一生相伴

木衛二的主體構成與類地行星相似,即主要由硅酸鹽岩石構成。它的表面由水覆蓋,據推測厚可達上百千米(上層為凍結的冰殼,冰殼下是液態的海洋),1995到2003年期間環繞木星進行科學考查的伽利略號飛船所採集到的磁場數據表明,木衛二在木星磁場的影響下自身能夠產生一個感應磁場,這一發現暗示著,其表層內部很可能存在與鹹水海洋相似的傳導層,木衛二可能還有一個金屬性的鐵核。

木衛二的表面溫度在赤道地區平均為110K(-163 ℃),兩極更低,只有50K(-223 ℃),所以表面的水是永久凍結的。但是潮汐力所提供的熱能可能會使表面冰層以下的水保持液態。這個猜想最初由針對潮汐熱的一系列推測所引發(略為偏心的軌道和木衛二與其他伽利略衛星之間的軌道共振所產生的後果。

木衛二

2013年12月11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探測器在被冰雪所覆蓋的木衛二上發現了其與彗星及小行星撞擊後形成的類似黏土狀的礦物質。根據「伽利略」號探測器1998年拍攝到的木衛二近紅外線圖片來看NASA研究小組認為,木衛二上有一種與醯基氯類似的礦物。由於小行星或彗星的中心核中蘊含可形成生命的有機物NASA研究者表示,木衛二的冰雪表層下極有可能隱藏廣袤的海洋,歷經漫長時間後或許有育成生命的可能性。木衛二表面發現黏土質礦物 或可育成新生命


好,就先寫這一個,有時間了再來寫。


~~~~~~~~~~剛才收到好幾封私信給俺鼓勵,謝謝親們!那我就來更一個!

2.神奇的深海熱液生物群落奇觀

曾經,人們以為深海是生命的禁區,因為這裡壓力巨大,沒有陽光。

19世紀中葉,英國生物學權威宣稱:大海600米以下水體停滯、缺氧,應是無生命的大洋沙漠。直到20世紀60年代,人們依然認為深海生物十分稀少。

50多年前,人類還認為幾千米深的海底只有極少的寡能量微生物能夠生存,因為「萬物生長靠太陽」,那裡沒有陽光和氧氣。直到1977年美國科學家搭載「阿爾文」號深潛器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海底首次發現活動的熱液噴口和豐富的熱液生物群。此後,深海熱液新物種不斷被發現,這裡的微生物以一種之前不為人熟知的方式獲得能量。

1977年,美國「阿爾文」號深潛器在東太平洋中隆2500米水深的加拉帕戈斯裂谷,發現有高溫(300℃—400℃)、輕質(比重0.7g/cm2)、富硫的熱液以每秒數米的速度噴出,狀如黑煙。這種「煙」並非人們常見的因燃燒所產生的煙,它其實是一種水,由於高溫而輕,而且含不少金屬元素,就像黑煙一樣從海底噴出。正是這些熱液為深海動物群提供了能量來源

更令人難以置信地是,在噴出熱泉的「黑煙囪」周圍水溫250-350℃、265大氣壓的海水中,竟存在著一個極其奇特、黑暗而酷熱的生命世界。在那裡活躍著蠕蟲類、蛤類、蟹類、蝦類、蔓足類、魚類和硫細菌等各類生物種群,簡直讓人眼花繚亂。此後,在世界各大洋,甚至地中海和沖繩海槽等30多處都發現了這種熱水生物群落。

深海熱液生物群

80年代,美國用箱式取樣技術,在水深2千米,20平方米範圍內發現有8百種9萬多個無脊椎動物,自此逐漸發現深海決非「沙漠」,生物多樣性之高簡直就像「熱帶雨林」。據推算,深海底至少有上千萬種無脊椎動物。

在這裡,我展示一些奇特的深海熱液生物:

熱液生物群中最有趣的是管狀蠕蟲。血紅色的蠕蟲非常奇特,長達2-3米,固著生活,看起來像一束束紅色的鬱金香。它們的血格外鮮紅,因為血紅蛋白中富含鐵質。在蠕蟲體內充滿了賴以生存的硫細菌,而硫細菌反過來製造碳水化合物等養分來回報宿主。

管狀蠕蟲

深海熱液區生物的密度比周圍海底高出1-10萬倍,可以比作「沙漠中的綠洲」。除蠕蟲外還有貝類、蟹類、蝦類、蔓足類、魚類和硫細菌等各類生物。例如,體長20-30厘米的白色巨蛤;沒有眼睛但到處亂竄的白色蟹;依附在黑煙囪管壁生長的熱水蝦以及漫遊各地的魚類等。而這些生物體內也都充滿了硫細菌,這是熱液生物群落食物鏈的基礎。

深海熱液生物群落的發現極大地震驚了全球科技界。這表明地球上存在著另一類生命系統,它們無需光合作用,無需以植物作為食物鏈的基礎,在這裡地熱能代替了太陽能,在黑暗、酷熱的環境下靠完全不同的化學合成有機質的方式來維持生命活動,這就是黑暗世界的食物鏈系統。顯然,認識熱液生物群對於研究生命起源具有十分特殊的意義。畢役. 大洋科考發現的新物科[J]. 百科知識, 2012(3):40-40.

黑暗食物鏈

當然了,海底還有同樣奇特的冷泉動物群,下次介紹~

~~~~~~~~~~~~~~~~~~~~~~~~

謝謝大家的厚愛,我來補充冷泉動物群了。留言還沒有回復,我之後會一一回復的!

冷泉動物群,是熱液動物群後,人類對海底生態的有一大重要認識。

深海「黑暗食物鏈」並不以熱液為限。在大陸坡、深海區分布著天然氣水合物,即可燃冰。一旦海底升溫或減壓,就會釋出出大量的甲烷,可以在海水中形成甲烷柱,被科學家稱為「冷泉」。在冷泉附近就可以形成特殊的生物群落。

墨西哥灣發現的冷泉生態系統

冷泉(英語:cold seep)(有時稱為冷泉噴口)是一個洋底區域,其中硫化氫,甲烷和其他碳氫化合物豐富的流體滲漏發生的地方,往往是以鹽水池(英語:brine pool)的形式。「冷」並不意味著滲流的溫度比周圍的海水低。與此相反,它的溫度通常是稍高。冷泉構成的生物群落支持多種物種。

冷泉發生在地質構造活動引起的海底裂縫。石油和甲烷的「滲漏」出這些裂縫,在沉積物中擴散,並出現寬達數百米的較大的區域。甲烷(CH4)是我們通常稱之為天然氣的主要成分。但是除了作為對於人類來說的一個重要的能量來源,甲烷的也形成了冷泉生態系統的基礎。相比於那些淺處深度,在200 m以下的冷泉生物群通常表現出更大的系統性的專門化和依賴於化能自養。深海滲出的沉積物是高度異質性。

天然氣水合物釋放區的生物群也是類似於熱液生物群的獨立生態系統,其食物鏈低層生物也是一種管狀蠕蟲,依靠甲烷細菌提供能量。


我們國家對冷泉動物群有著不錯的認識,因為南海等海洋底部有著豐富的冷泉動物群存在!

比如地質大學的張茜碩士論文就是南海北部陸坡地區晚更新世深海冷泉雙殼類動物群落及其生態環境的討論。

摘要:冷泉是指廣泛發育於活動和被動大陸邊緣斜坡海底,來海底沉積界面之下,以水、碳氫化合物(天然氣和石油)、硫化氫、細粒沉積物為主要成分,溫度與海水相近的流體以噴涌和滲漏方式注入盆地,併產生系列的物理和化學及生物作用,這種作用及產物稱為冷泉。冷泉附近發育著依賴於流體的化能自養生物群(又稱冷泉噴口生物群)和自生碳酸鹽岩。天然氣水合物區往往有冷泉發育,活動的冷泉、碳酸鹽岩,沉積物表面的菌席斑塊、冷泉雙殼類生物已經成為天然氣水合物存在的證據。研究已經發現由於冷泉雙殼類特殊的營養方式和生活環境,出現一些新的雙殼類物種,形成特殊的雙殼類生物群落。而且生長速率快成為冷泉雙殼類生物的主要特徵之一。 2004年中德合作SiGer項目的太陽號SO177航次在南海北部陸坡通過海底電視觀測到發現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水合物氣體「冷泉」噴溢形成的巨型碳酸鹽岩——九龍甲烷礁。並且在碳酸鹽結殼裂隙中觀察到了天然氣水合物甲烷氣體噴溢形成的菌席和雙殼類生物。首次在九龍甲烷礁和「海洋四號」地區通過海底電視監視抓鬥獲得了大量的冷泉雙殼類等生物化石。

展示一下實拍的冷泉動物群:

其實,海底世界還有一種更為神奇的生命綠洲存在---以鯨落為代表的海底生物遺體動物群。

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體型巨大的鯨魚遺體------傳說中的鯨落。

鯨魚在海洋中死去,它的屍體會最終沉入海底。生物學家賦予這個過程一個名字——鯨落(Whale Fall)。

鯨魚的屍體可以供養著整套生命系統,這是它留給大海最後的溫柔。


1998年,夏威夷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北太平洋深海中,至少有43個種類的12490個生物體是依靠鯨落生存的。其中一些海洋生物——包括蛤蚌、蠕蟲和盲眼蝦中的稀有品種——不會在屍體旁一點點吃掉殘餘物。這些群落是可以化能自養的,意思是說,它們可以通過化學反應自己生產食物。除了不需要獲取太陽光(因為陽光無法穿過深厚的水),化能自養類似於植物的光合作用。

對這種新奇的生態系統深入研究現,科學家發現細菌會吃掉鯨魚的骨頭,這種骨頭中含有60%的脂肪。隨後,細菌會製造硫化氫——一種有臭雞蛋味道的化學物質。成千上萬的化能自養海洋生物再將硫化氫轉為能量,供它們生養與繁殖。沉屍深海 卻創造一個全新生命系統 - 知乎專欄

鯨落

鯨落的意義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有一定的重要地位(此部分引自百度百科,原述來自於喵魚醬的回答:鯨落的意義是什麼? - 喵魚醬的回答 - 知乎,圖來源Multi-scale method of Nano (Micro)-CT study on microscopic pore structure of tight sandstone of Yanchang Formation, Ordos Basin):

  「首先,最直觀的,它為許多海洋生物提供了食物。這些海洋生物除了無脊椎動物和魚類,還有許多微生物。與這些微生物相比,鯨的個體大小差別巨大,因此一頭鯨的死亡能夠養活的海洋生物個體數量是相當可觀的。
  其次,鯨落為許許多多的底棲生物提供了複雜的生境。一望無際的海底平原因為鯨落的出現而產生了小規模的生境變化,這樣的生境變化尤其受一些鑽孔生物、附著生物的歡迎。殘餘鯨落的出現為一些底棲動物提供了庇護場所,也為它們提供了有機質來源。
  另外,鯨落促進了海洋上層有機物向海洋中下層的運輸。深海的生產力僅依靠化能自養細菌供給是不夠的,海洋生物進食和死亡產生的碎屑,例如海雪和鯨落,促進了營養物質向下運輸,以供給深海的生物,也促進了化能自養細菌產生更多的能量。
  最後,鯨落這一獨特的生態系統促進了一些新生物種的產生。稱其為新生物種,主要是因為這類物種只出現於鯨落這一特定環境,目前科學家們還未在其它海洋生境當中發現。例如Osedaxfrankpressi和Osedaxrubiplumus都是僅發現於鯨骨當中的小動物(形態描述發表於2004年)。鯨落里的秘密還有許多等著我們去發現。」


  鯨落的形成和消失對許多生物來說是漫長的。

我看了一點關於鯨類現狀的報道,現存的鯨類數量比過往少之又少,有些特定種群,例如灰鯨的西太種群僅可憐的兩位數,現狀令人擔憂。
倘若人類捕食鯨類、食用鯨肉而不加以節制,恐怕其影響的生物數也數不清。但是,深海里的生物也不全靠鯨落生存,其各有各的生存之道。鯨落的消逝對未來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還在人們的探索目標中

其實,可以供海底生物群落生存的不僅僅是鯨魚,是要是上層水體生物的遺體,都具有這個功能。
德國馬克思·普朗克科學促進協會(Max Planck) 的一組研究人員提出假設,認為由於細菌在木頭的降解活動中會釋放出硫化氫,來自深海熱泉和冷泉的動物也會被吸引到同一地方。通過使用水下機器人技術,他們證實了自己的假設,也向人們展示了海底的沉木是如何轉化為多種微生物和無脊椎動物的美好家園的。
動物們是如何在海底稀缺的能量綠洲之間擴散的呢?這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有假說認為海底的鯨魚沉屍、死亡的大型藻類以及沉木可以作為深海動物的食物來源和暫時居所,但前提是細菌能利用這些東西產生出甲烷和硫化物。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研究人員在1700米深的東地中海洋底沉置了一些原木,一年之後再將這些木頭取回,對木頭上的動物群、細菌和化學梯度進行了研究。
「雖然僅僅一年時間,曾經居住在這些木頭上的動物數目卻是驚人的。其中最主要的殖民者是能夠鑽木的雙殼類軟體動物食木海筍,又名船蛆(以破環木船和碼頭建築而臭名昭著,哥倫布的船隊也曾深受其害) 。這些船蛆從本質上來說組成了一隻先鋒隊,為其追隨者繼續建立家園打下了基礎,」研究人員克里斯蒂娜·貝因海德(Christina Beinhold)說,「但它們同樣需要細菌的幫助才能通過木頭中難以消化的纖維素獲得能量。」 海底朽木:微生物和無脊椎動物的美好家園/圖-學網-中國IT綜合門戶網站-提供健康,養生,留學,移民,創業,汽車等信息

研究人員觀察到,木頭在被其他生物體進一步降解之前,已經被雙殼類生物分割成了小塊,而這一過程會消耗氧氣,使得厭氧的硫酸鹽還原菌能夠進行硫化氫的生產工作。


所以我一直覺得,類似於日本這種大肆捕殺鯨魚的做法無比愚蠢!對自然資源的無節制利用,毀掉的可能甚至是我們還沒有探索到的環境,可能有著比提供一點食物更加重要的意義。

「沒人確切知道。也許鯨魚的消失會來得太快,不給生命留下足夠的時間適應;也許生命依然能頑強地找到其他道路,重新學會綠洲之前的生存方式。但是無論如何,如果鯨沒有了,鯨落這一龐大而溫柔的奇蹟,也會隨之而去。」

現在,全世界鯨目物種有80多個,但是只有達到30噸級別的大型鯨才能真正形成繁盛的鯨落——這就只剩下不到十種,而其中一半是瀕危的。過去兩百年里,工業化捕鯨將大型鯨推入了十分危急的境地,今天全球海洋里的鯨落數量,可能只有以前的不足六分之一。


假如大型鯨類數量徹底崩塌,這對深海的生命意味著什麼?

人類確實需要更加清醒一些。

(2.6夜1:11分,深海動物群落部分更完)


3.板塊漂移與生物演化

板塊漂移是地球地質的重要特徵。

Marcus Woo云:「地球並不僅僅是生命體的容器;其自身就是活生生的存在。地球的地質代謝——特別是地殼版塊活動——是其成為生物體可居住星球的一大原因。如果地球是宇宙空間中的一塊冰冷、堅硬、極少活動的石頭,我們所知的生命體大概不會存在於地球之上。至少在今天的地球上,地質和生物是並存的。」

板塊的漂移對生物演化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影響,顯著影響著地球生物群落的交流和演化過程。

地球板塊

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一個外殼如破碎的蛋殼般分裂為若干版塊的星球。這些堅硬的地殼版塊深達幾百公里,漂浮在可延展的地幔(malleable mantle)之上。

註:板塊指的是岩石圈板塊,包括整個地殼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頂部,也就是說地殼和軟流圈以上的地幔頂部。地球板塊分類為三種狀態:其一為彼此接近的匯聚型板塊邊界;其二為彼此遠離的分離型板塊邊界;其三為彼此交錯的轉換型板塊邊界。

自1912年魏格納首次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來,地質研究的進展就產生了數次飛躍,各種解釋理論相應而生。後來,「大陸漂移說」慢慢發展成「板塊構造學說」,並成為20世紀地球科學的主流。

由於板塊構造學說的進展,迄今被視為不解之謎的地球活動大多得到了解釋。70年代以來,以證實板塊構造學說為目的的世界規模的地球觀測蓬勃開展。通過這些觀測,海底的年代分布被詳盡確定,弄清了以往地質時期板塊運動的過程,更由於空間觀測技術的發展,就連每年一厘米的板塊運動,也能夠連續數年進行觀測。板塊構造學說_百度百科

板塊碰撞模式

我這裡有個動圖,展示地球板塊運動的歷史,可惜知乎還不能上傳。。。

所以這裡就用一個靜態圖了:

板塊運動,其實合了一句古話,叫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久遠的地質歷史時期里,板塊曾經拼接在一起形成超級大陸,並對生物演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裡我引用Marcus Woo的研究:)


地殼活動過程將碳從地球表面帶入帶出,調控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二氧化碳是一種溫室氣體:如果大氣中含有過多二氧化碳,就意味著會有過高的溫度。

美國耶魯大學地球物理學家是Jun Korenaga:"如果地球表面溫度持續上升,最後地球就會變得像金星一樣。


"版塊運動使得火山長期保持活躍,"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地球物理學家Brad Foley「如果火山沒有將二氧化碳送回大氣中,那麼地球會變得非常冰冷,甚至封凍住。"


BBC:「侵蝕和風化過程(erosion and weathering processes)促使岩石釋放出銅、鋅和磷等,並將它們帶入大海中,這些是浮游生物(plankton)等有機生物的重要營養物質。歷史上,極有可能是它們引起了生物大爆發,比如5.4億年前的寒武紀爆發(Cambrian explosion)。也有證據顯示,在地球上侵蝕作用發生較少的時期——海洋中的營養元素相應減少——伴隨發生的是大規模物種滅絕。"


板塊構造也與大洋底部(ocean floor)的深海熱泉密切相關。在一個板塊的邊緣,海水會從縫隙中侵入,侵入的海水會被岩漿加熱至幾百度以上,而滾燙的熱水則會被再次釋放入海水之中。人類首次發現深海熱泉是在20世紀70年代,深海熱泉是生態多樣性的來源;也有科學家認為,是類似這樣的熱泉活動為地球帶來了其第一批生命體


板塊的長期運動也影響著地球磁場大氣層是生命體存活的又一必要元素。地球磁場就像一塊盾牌,保護大氣層不被太陽風吹走。地球磁場因地球熔化內核中鐵元素的攪動而產生—是由對流運動引起的,在對流運動中,溫度較高的液體升起,溫度較低的物質沉積。地球的內核中是否發生對流運動——對流運動是否產生磁場——取決於地球的冷卻速度(cooling rate)。板塊構造論_互動百科


"板塊構造對於我們人類所知、所愛的生命體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US)行星科學家林迪?埃爾金斯?唐頓(Lindy Elkins-Tanton)。


在挪動大陸板塊的過程中,板塊構造也有可能創造了多樣的生態環境,促進了生物進化。百萬多年來,大陸板塊在地球表面漂移,從一個氣候帶漂移到另一個氣候帶。如果沒有板塊構造,地球就不會有如此多樣的地理面貌,不會提供如此廣泛的棲息環境---------


前寒武紀,形成於11億年前的羅迪尼亞超大陸這時開始分裂。前寒武紀晚期的世界與現在的氣候十分相近,是一個冰室世界。羅迪尼亞大陸大約在7.5億年前分裂成兩半,形成了古大洋。

具有硬殼的生物在寒武紀第一次大量出現。諸大陸為淺海所泛濫。超大陸岡瓦那開始在南極附近形成。巨神海在勞倫大陸(北美)、波羅地(北歐)和西伯利亞這幾個古大陸之間擴張。

奧陶紀時,古海洋分隔開勞倫大陸、波羅地、西伯利亞和岡瓦那大陸。奧陶紀末期是地球歷史上最寒冷的時期之一。岡瓦那大陸的南方完全為冰所覆蓋。巨神海隔開了波羅地和西伯利亞大陸,原特提斯洋分隔開岡瓦那大陸、波羅地和西伯利亞大陸,古大洋則覆蓋了北半球的大部分。


志留紀,勞倫大陸與波羅地大陸的碰撞閉合了巨神海的北面,形成了老紅砂岩(Old Red Sandstone)大陸(歐美大陸)。珊瑚礁擴張,陸生植物開始覆蓋荒蕪的大陸。大陸碰撞導致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的加里東山脈(Caledonide Mts.)的形成,以及大不列顛北部、格陵蘭和北美東海岸的阿帕拉契山脈的形成。古代大陸分布_百度百科

泥盆紀時,古生代早期海洋閉合,形成「前盤古(pre-Pangea)」大陸。淡水魚類從南半球遷徙至北美和歐洲。森林首次在赤道附近的古加拿大生長。植物大量生長,形成了今天加拿大北部、格陵蘭北部和斯堪的納維亞的煤炭。


石炭紀早期,歐美大陸和岡瓦那大陸間的古生代海洋閉合,形成阿帕拉契山脈和維利斯堪山脈(Variscan Mts.)。南極開始形成冰帽,同時四足脊椎動物在赤道附近的煤炭沼澤開始發展。石炭紀晚期,由北美及歐洲組成的大陸與南方的岡瓦那大陸碰撞,形成了盤古大陸的西半部分。南半球大部分被冰所覆蓋,而巨大的煤炭沼澤則沿著赤道形成。以赤道為中心,盤古大陸從南極延伸至北極,將古特提斯洋與古大洋分隔在東、西兩側。

盤古大陸

二疊紀時,巨大的沙漠覆蓋了西盤古大陸。同時爬行動物擴散到整個超大陸。99%的生物在滅絕事件中消失,標誌著古生代的終結。

我一直覺得,大陸合併是爬行動物迅速擴散的重要原因。


形成於三疊紀的盤古超大陸使陸生動物可以從南極遷徙到北極。在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之後,生命開始重新多樣化。同時,暖水生物群落擴散到整個特提斯洋(古地中海)。


白堊紀時南大西洋張開。印度從馬達加斯加分離,加速向北對著亞歐大陸撞去。值得注意的是,北美仍與歐洲相連,澳大利亞仍然是南極洲的一部分。白堊紀時全球的氣候比現在要溫暖。恐龍與棕櫚樹出現在現在的北極圈,南極洲以及澳大利亞南部。雖然白堊紀早期的極區可能會有一些冰帽存在,但是整個中生代都沒有任何大規模的冰帽出現過。白堊紀是海盆迅速張裂的時期。中洋脊迅速擴張導致了海平面的上升。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6%9D%BF%E5%9D%97%E6%9E%84%E9%80%A0%E8%AE%BA

恐龍滅絕包括數個說法,但並未有一致認同的答案,其中之一為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導致全球氣候劇烈變化,恐龍和許多其他種類的生物因此而滅絕。白堊紀晚期,海洋繼續拓寬,印度接近亞洲南緣。


5千萬至5千5百萬年前,印度開始撞擊亞洲,形成了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原本與南極洲相連的澳大利亞,此時也開始迅速向北移動。

地球上,生物的演進是不均衡的,充滿了滅絕事件和大規模再輻射發展,而對於遷移能力並不強的陸生高等動物來說,地質的演化是其能否迅速輻射成為全球物種的核心因素。

爬行動物的繁盛和全球化,有賴於超級古陸的形成,人類的全球化,更是依賴於地理條件---沒有相連的亞歐非大陸橋,人類沒法走出非洲;沒有白令海峽的冰橋,人類沒法到達北美洲;沒有中美地峽,人類到達不了南美洲;沒有東南亞-澳洲島鏈,人類達到不了大洋洲。

現在地球上還有一個很好的例子--澳洲大陸。

澳大利亞大陸四面被海所包圍,與南極大陸並列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塊完全被海水所包圍的大陸。與其他大陸相比,澳大利亞大陸上的生物相具有很大的不同。

澳洲是孤立的大陸,有利於「當地特有物種」的穩定、持續進化而不受到外來的干擾。

其實,澳洲袋鼠這樣的有袋類動物,在世界各地有廣泛分布,比如:目前已知最早的有袋類化石發現於中國,是生活於大約1億2千5百萬年前的沙氏中國袋獸(Sinodelphys szalayi)。

澳洲大陸曾經是岡瓦納大陸的一部分,和現在的南極大陸連在一起,到了6500萬年前,澳洲脫離了,向赤道方向衝去.

沒有高級的野生哺乳動物,只有低級的有袋類動物,如腹部有口袋以保存幼獸的大袋鼠、吃桉樹葉生活的小袋熊,以及卵生的哺乳動物鴨嘴獸等,都是澳大利亞獨有的珍奇動物.澳大利亞的植物有12000種以上,其中四分之三是特有種。

長期與大陸分離,使得澳大利亞成了有袋動物的聖地(一些把幼子養育在自身袋形結構里的哺乳類動物)。袋鼠、樹熊、鴨嘴獸等都是大家熟知的。每逢雨過天晴,本來乾旱的草原,鮮花盛開。較為熟悉的野花有山龍眼、法蘭絨、沙漠豆、聖誕灌木等。澳大利亞大陸_百度百科

這樣萌萌的生物,放在亞歐大陸在就被吃光了吧。。。

還記得上個月去抱考拉,考拉超級乖啊。。土澳的動物還都蠻乖的~

4.地球曾經很熱又很冷--火球、水球與冰球

四十六億年前,太陽系發生核聚變爆炸,此後在各條星系軌道上,形成了各個行星的雛形。

此後的幾億年里,地球一直是一個滾燙的火球,溫度一直超過一百攝氏度。

地球在就這樣孤獨的旋轉了7億年。

到了39億年左右,地球終於降溫到100攝氏度以下,這意味著地球上,終於出現了液態水。

大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水滴,降回地面,海洋登場

此後,海洋覆蓋了整個地球,地球成為水球,深度達1.2萬米


一億年,水球終於誕生了星球的客人---生命。

8億年前,地球的溫度一度降到零下三十度,岩石圈海水全部結冰。

地球成為冰球,陸上冰層厚度五公里、海上冰層達一公里。

生命苟延殘喘於冰層之下。(這讓我總是想起木衛二。。)

隨後,地球用自己的構造運動,拯救了生命。火山等內部能量的釋放,使地表冰球溶解,加之地球所受到太陽輻射能量的影響,此後一直在冰球與水球之間不斷切換。

前寒武紀晚期、石炭紀至二疊紀和新生代的冰期都持續時間很長,通常稱為大冰期。大冰期的時間尺度至少數百萬年。

地表的平均溫度逐漸上升,地球終於獲得了穩定氣候切換規律。

百萬年冰期。

百萬年間冰期。

但,生命已經重獲希望。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里,生命曾經經歷了無數次滅絕事件:

比如最近的七億年:

「最近七億年以來大規模的集群滅絕至少出現過九次之多,其中最大規模的集群滅絕出現過兩次。第一次發生在古生代末期,這次滅絕主要發生在海洋中,當時發生了生物礁的第三次瓦解。古生代末期滅絕的類群有原生動物門的紡錘蟲的全部;腔腸動物門的四射珊瑚的全部;軟體動物門的菊石的大部分,軟舌螺的全部;節肢動物門的板足鱟的全部;棘皮動物門的海蕾的全部,海百合的大部分;腕足動物門的大部分;苔蘚動物門的大部分。陸地動物的滅絕沒有那樣顯著。第二次發生在中生代末期,即著名的「恐龍滅絕」,海洋和陸地的動物都發生了大規模滅絕,但海洋中的滅絕沒有古生代末期那次的劇烈。中生代末期滅絕的類群有許多浮游生物;軟體動物門的厚殼蛤的全部,菊石的全部,箭石的大部分,很多類群的腹足類;爬行動物門的恐龍,中鱷,翼龍,很多類群的海洋爬行動物。規模較大的集群滅絕還有如晚泥盆世時伴隨層孔蟲滅絕的生物礁的第二次瓦解,滅絕或衰落的動物主要還有日射珊瑚,甲胄魚類和盾皮魚類,五房貝類等。晚三疊紀時早期爬行動物被新的爬行動物所代替,滅絕或衰落的動物主要有似哺乳爬行動物。槽齒類,杯龍類,幻龍類,全椎類兩棲動物,菊石的大部分,很多腹足類以及牙型石等。生物滅絕_互動百科」


最近的一次冰期,僅僅在280萬年前。而現代人類的祖先,在非洲南部很小的範圍內頑強的存活下來,間冰期隨後,輻射全球。

但是現在,地球已經進入了新的一次生命滅絕時期,而這是地球第一次因為某一物種的發展和繁盛,而造成生物的大規模滅絕。

5.生物奇觀--古生物大滅絕與再演化


南極洲為什麼有恐龍? - 趙公子斐的回答 - 知乎

科學家從冰層中鑽取的用來研究的冰芯,研究古氣候原理是什麼? - 趙公子斐的回答 - 知乎

如何探知岩石內部的成分結構? - 趙公子斐的回答 - 知乎

宇宙中有哪些超出常人想像的現象? - 趙公子斐的回答 - 知乎

溫泉都是硫磺泉嗎?硫磺怎麼來的? - 趙公子斐的回答 - 知乎

既然生物存在了32億年,那麼今天地球上的水是不是全都被生物使用並消化過? - 趙公子斐的回答 - 知乎

地磁翻轉是一種已被證實的理論還是一種假設? - 趙公子斐的回答 - 知乎

禽類如何受精,公雞的性器官在哪兒?雞是如何完成性交的? - 趙公子斐的回答 - 知乎

貝殼是怎麼長的?不應該越長越小嗎? - 趙公子斐的回答 - 知乎

地震局有什麼用? - 趙公子斐的回答 - 知乎

烏龜能不能聽到聲音? - 趙公子斐的回答 - 知乎

鹽是加碘好還是不加好? - 趙公子斐的回答 - 知乎

人一天應該拉幾泡?(人一天大便幾次合適?)? - 趙公子斐的回答 - 知乎


部分資料引用自中國數字科技館、百度百科

感謝大家的厚愛,我一定會一一回復大家!

有知友私信指出有錯別字等處,一定非常感謝!


下面這些圖片由博主收集自reddit社區的「natureismetal」版塊。它們展現了大自然令人超乎想像的一面。

↑ 名為「章魚鬼筆」的菌類,像科幻片中的怪物卵。

↑ 名為「章魚鬼筆」的菌類,像科幻片中的怪物卵。

↑ 貓頭鷹的巢。

↑ 貓頭鷹的巢。

↑ 雪崩時被樹枝插死的駝鹿屍體。

↑ 雪崩時被樹枝插死的駝鹿屍體。

↑ 縮頭魚虱通過寄生在魚的舌頭上吸食魚的血液,直到魚的舌頭萎縮。然後將自己的尾部與已經萎縮的魚舌連接起來代替魚舌工作。

↑ 縮頭魚虱通過寄生在魚的舌頭上吸食魚的血液,直到魚的舌頭萎縮。然後將自己的尾部與已經萎縮的魚舌連接起來代替魚舌工作。

↑ 「椰子蟹(一種寄居蟹)」找到了一個玩具娃娃頭當殼。

↑ 「椰子蟹(一種寄居蟹)」找到了一個玩具娃娃頭當殼。

↑ 黃蜂把巢築在殘破的娃娃上。

↑ 黃蜂把巢築在殘破的娃娃上。

↑ 外形殘酷的非洲「盔甲蟋蟀」,正在殘食同類。

↑ 外形殘酷的非洲「盔甲蟋蟀」,正在殘食同類。

↑ 馴鹿的角正在褪皮。

↑ 馴鹿的角正在褪皮。

↑ 自然褪下的鹿茸對駝鹿來說是不錯的營養品。

↑ 自然褪下的鹿茸對駝鹿來說是不錯的營養品。

↑ 紅火蟻組成浮島在水中自救。

↑ 紅火蟻組成浮島在水中自救。

↑ 齒鯨的牙。

↑ 齒鯨的牙。

↑ 石化的動物屍體。位於坦尚尼亞的納特龍湖,水溫高達60度,水質逼近強鹼標準,動物接觸後就會死亡,屍體會鈣化成石雕一般。圖為攝影師 Nick Brandt 用湖邊撿到的石化動物屍體擺拍。

↑ 石化的動物屍體。位於坦尚尼亞的納特龍湖,水溫高達60度,水質逼近強鹼標準,動物接觸後就會死亡,屍體會鈣化成石雕一般。圖為攝影師 Nick Brandt 用湖邊撿到的石化動物屍體擺拍。

↑ 澳大利亞一戶居民的窗前,一隻蜘蛛正在捕食蛇。

↑ 澳大利亞一戶居民的窗前,一隻蜘蛛正在捕食蛇。

↑ 在墨西哥,一條響尾蛇長到出奇的大。

↑ 在墨西哥,一條響尾蛇長到出奇的大。


最超出人想像的自然現象,應該是地殼板塊飄移

諸多文章、課本、記錄片、等,都在關注最近一億年的板塊變化。雖然這段時間也很有意思,但並沒有那麼難以想像吧;畢竟大致土地分布長得跟現在差不多了。

可是我們地球有45億年的歷史。。。板塊變化要更長遠地去理解。更複雜,更誇張,更有趣。

如果研究上萬年的人類文明史,然後只去關注最近幾百年的事,是不是有點過分?

那麼,如果我們總研究恐龍時期到現在的這一點點時間,難道不一樣過分?

所以當然有不少地質學家專門研究幾十億年的事情。(好像是廢話)

他們發現,世界各地已經分分合合至少七八次。超級大洲,不僅限於最近的Pangaea。現在的版塊邊界,還有移動方向,那只是非常短暫的現象而已。

我們現代人所熟悉的每一塊土地,已經從北極到南極來回飄過幾十次。有的遠古領土已經不存在了,或者已經在海底下。或者今天存在,很久之前還沒形成出來。再說,每塊土地各種飄來飄去,曾經與其他領土各種搭配過、碰撞過、分裂過。就像一鍋粥反覆滾動一樣。

找到了一個小動畫:從22.5億年之前開始,到現在,到未來3億年之後。。。

來自Scotese這位德州大學教授的網站。他那邊還有許多更詳細的資源。

紅色土地代表(屬於我們現在認知中的)非洲領土。藍色代表將來的歐亞領土。等等

很有意思。幾十億年前,東亞某一部分跟非洲某一部分綁在一起一段時間,另一個東亞部分反而曾經跟北美部分綁在一起了。特別混亂。

關於未來三億年變化,算是目前比較主流的理論;也很有意思啊。

在將來的一億年,澳洲板塊會漸漸與東亞(中國)碰撞。巴布亞、印尼諸島、菲律賓群島、日本、台灣、朝鮮半島、等,都會被夾在這次碰撞中間,讓中國沿海地區形成新的巨大山脈。然後西伯利亞很大一片會跟著北美飄走?地中海也會消失了。

再往下一億年,中國澳洲這一片會飄到赤道位置。然後南極洲很大一部分會飄到印度海中間,塞滿非洲東南亞之間的距離,只留下一個新的地中海。等等。。。


極光(多圖預警!)。

極光是地球上最奇幻的自然現象之一。在西方,極光有一個美麗的名字——「歐若拉」,這個名字是伽利略最先使用的。1619年,伽利略以羅馬神話的曙光女神歐若拉(Aurora)之名創造出"aurora borealis"一詞來稱呼北極光,從此歐若拉成為極光現象的代稱。

人們知道極光至少已有2000年了。在中世紀早期,不少歐洲人相信,極光是騎馬賓士越過天空的勇士。在北極地區,因紐特人認為,極光是神靈為最近死去的人照亮歸天之路而創造出來的。隨著科技的進步,極光的奧秘也越來越為人們所知。原來,這美麗的景色是太陽與大氣層合作表演出來的作品。

產生極光的原因是來自大氣外的高能粒子(電子和質子)撞擊高層大氣中的原子的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常發生在地球磁極周圍區域。太陽風的一部分荷電粒子在到達地球附近時,被地球磁場俘獲,並使其朝向磁極下落。它們與氧和氮的原子碰撞,擊走電子,使之成為激發態的離子,這些離子發出不同波長的輻射,產生出紅、綠或藍等顏色的極光特徵色彩。在太陽活動盛期,極光有時會延伸到中緯度地帶,例如,在美國,南到北緯40度處還曾見過北極光。極光有發光的帷幕狀、弧狀、帶狀和射線狀等多種形狀。發光均勻的弧狀極光是最穩定的外形,有時能存留幾個小時而看不出明顯變化。然而,大多數其他形狀的極光通常總是呈現出快速的變化。弧狀的和摺疊狀的極光的下邊緣輪廓通常都比上端更明顯。

大多數極光出現在地球上空90—130千米處,但有些極光要高得多。1959年,一次北極光所測得的高度是160千米,寬度超過4800千米。在地平線上的城市燈光和高層建築可能會妨礙我們觀看極光,所以最佳的極光景象要在鄉間空曠地區才能觀察得到。

當我們在地球上仰望極光時,它們是這樣的:

----------------------------------------------------------------------------------------------------------------------

如果我們從太空俯瞰,極光是這樣的(以下照片來自NASA,由國際空間站或衛星拍攝):

參考:

1. NASA Images

2. Aurora Borealis Photos

3. 維基百科及北京空間環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文章。


這是北美地圖,我圈出了加拿大的魁北克。

魁北克有一個很大的環形湖心島,見下圖。想一想,這是這個東西會是什麼?

它是一塊大隕石砸下來形成的!

有多大?

同比例尺下北京市6環內的面積和它差不多。

面積2,020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952米。


1.冰島 Strokkur 火山噴發前的間歇泉(間歇泉:geysers)
雖然噴泉噴涌的時候很是迷人,但是卻很少有人會注意到在它噴湧出來前奇特的景象。水在噴發前聚集成一個大水泡,形成一幅非常非常罕見和怪異的景象。

2.加拿大 斑點湖(Spotted Lake)
靠近奧索尤斯(在卑詩省)、不列顛哥倫比亞的湖裡的水蒸發了之後,剩下來的礦物像睡蓮葉子一樣的形狀出現,讓整個湖看起來像外星一樣。每個圓圓有不同的顏色,因為湖裡有很多種不同的礦物。

3.蜘蛛網的領地
成千上萬的蜘蛛移居到整個陸地然後留下大而錯綜複雜的蜘蛛網。一般只在蜘蛛逃離水災的時候出現。

4.北極區域 雪煙囪
噴氣孔實際就是讓蒸汽從火山逃離到外面的通風口。在北極,只有蒸汽一離開這些通風口,它們就會結冰,最終在火山口周圍形成了一坨雪煙囪。

5.中國 丹霞地貌
多彩的岩層是埋藏地下百萬年的紅砂石和礦石作用的結果。風雨把它們雕刻成岩石的形狀,形成自然的柱、塔、溝、谷和瀑布的形狀。

6.美國 墨西哥 黑脈金斑蝶(俗稱「帝王蝶」)移民
帝王蝶本身的顏色是美麗的橘紅色和黑色,但它們每年成群地遷徙,以絢麗的長列隊形布滿天空。當十月溫度下降時,百萬計蝴蝶穿越2500里從北美到墨西哥,棲息到樹上,這是從冬天逃離的壯麗史詩~

7.冷凍甲烷氣泡(Frozen Methane Bubbles)
死的有機物質下沉到水底部形成甲烷氣泡,這對細菌是件很開心的事。當甲烷被困在冰凍的水當中時,它會產生像這樣的景象。注意在氣泡溢出的時候不要劃火柴~

8.委內瑞拉 持續的暴風雨
在委內瑞拉的卡塔通博河的入海口,一個非常獨特的一團暴風雲漩渦(a very unique mass of storm cloud swirls),形成了被稱為卡塔通博閃電的奇特景觀。這樣的暴風一年中會在160個夜晚中出現,每天10個小時,每小時280次。它會在大氣中產生大量臭氧。

9.貝里斯 大藍洞
冰河時代形成的水下洞穴,那時的海平面遠比現在低,所以很多海底情景浮現出來。藍洞曾被侵蝕,直到它被淹沒。

10.日出和日落時的綠閃現象(Green Flash)
這個罕見而難忘的景象是只出現在太陽開始從地平面出現和快下降到地平面下的那幾秒鐘才出現的氣象學現象。要形成它必須剛好來自太陽的光在大氣層發生彎曲。

11.紐西蘭 球形石【咦?我能不能給它改叫QX石】
摩拉基岩石(摩拉基是紐西蘭一個村莊)是一種巨大的球狀的岩石,是在Koekohe海灘上經過漫長的時間形成的。這個球是由海底的沉澱物,像沙子,慢慢變成堅硬的石頭形成的。經過至少6000萬年,海岸侵蝕把這個自然的傑作展現到人們面前。

12.頭髮冰【這個譯名不太理想】
這些奇怪的冰摸起來軟綿綿,而且正如名字顯示的那樣,看起來就像植物長出來的頭髮。這個奇異的景象是假單細胞桿菌(pseudomonas syringae)作用的結果。它拉高了植物內部的水的冰點,當水逃逸到更冷的空氣中的時候,頭髮冰就形成了。

13.冰島 蒸汽塔
噩夢般的地熱 冰島Hverir地熱炕硫磺泉
哈維爾地區是地熱活動非常活躍,以致幽靈一般的蒸汽和氣體形成的塔在水沸騰的時候從水和泥中迸發出來。再加上北極光,簡直就像外星。

14.冰洞
Ice caves are temporary structures that form at the edge of glaciers when flowing water melts a hole into glaciers. 【我的理解是:冰川流過的地方融化了,所以出現了個洞】這團嚴絲合縫的冰只有少量氣泡,能吸收除了藍色的所有的光,所以使它顯現出獨特的顏色。

15.衣索比亞藍火山
這樣壯麗的顏色來自含硫氣體的燃燒,這些氣體在承受高溫時從火山的裂縫中迸出來。

16.北極地區 珠母雲
這樣不可思議的雲彩是極其罕見的,因為一般情況下,這個同溫層會非常乾燥以致雲無法形成。但是極地的冬天,那裡有足夠的濕度,能在地面12英里上空形成這種絢麗的雲彩。

17.智利 開花的沙漠
每隔幾年,貧瘠的阿塔卡馬沙漠【這是傳說中地球最接近火星的地方哦】就會蔓延開片燦爛的花兒。當一場大雨降臨後,深藏在沙中的休眠的花的鱗莖就會被喚醒,形成這樣的景象。

18.納米比亞 仙女圈(Fairy Circles)
仙女圈是赤裸土壤上的神奇的斑點,這隻有在非洲草原才會出現。從安哥拉飛到南非你會看到數以千計這樣的斑點,它們有的長達30尺。科學家相信有以植物為食的白蟻類生活在這些圈圈下面,所以才能讓土壤保持潮濕。

19.丹麥 黑太陽
丹麥的春天,成群的超過百萬的歐洲椋鳥聚集成一群在天空中形成一個龐大複雜的隊形。這種景色只有在這群生物有驚人的社會組織和協調能力的時候才能形成。

20.超過10000年的冰川冰。像這樣:

21.大漩渦(Maelstroms)
當互相衝突的潮汐流發生衝突的時候,就會形成大漩渦。威力最強的是挪威外的博多漩渦(Saltstraumen)。

22.吉普斯蘭湖【澳大利亞附近】 這種幽靈般的光產生自生物發光(bioluminescence),這隻發生在水中的微生物被干擾的情況。

23.光柱(Light Poles)
這種景象只有在極寒的天氣(至少低於-20攝氏度)下,而且風速必須極快,還有大氣中需要有大量細小冰晶的時候才會出現。所以你不能常常看到。

24.莢狀雲
這些雲是固定的透鏡狀,有的時候會分層,在高緯度才會形成。當潮濕空氣吹到山頂附近時變成這個樣子。因為它們的形狀,它們總是被解釋成跟UFO有關。

25.極光Aurora

以上,from 豆瓣 , by Aretlas 2014-06-29。

大自然從來不乏如此奇妙壯觀的景觀,而我覺得最超自然的就是我們自己,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幾億年來,我們從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一路走來,經過一次次基因選擇,我們選擇站起來,我們燒起火把,放棄茹毛飲血,我們拿起工具,我們建造城池,我們建立秩序,我們建立道德準則,我們不能飛高,不能游遠,我們不是最大的,我們不是最壯的,我們看起來如此脆弱,卻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深刻地改變著這個世界。

粘貼圖片,搞了好久,給個讚唄(*/ω\*)

Ps:如果你喜歡制服誘惑,這個答案分享給你,喵~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677539/answer/173566416


海底的湖泊。

《藍色星球》第二季第二集35分鐘左右以後

你開著潛水器唱著歌,在墨西哥灣沒有光的冰冷海底世界慢悠悠地游,突然蹦出來一個湖,周圍密密麻麻都是「大貝殼」還有蝦蟹以及長的像粉紅色蛇的合鰓鰻……

你開著潛水器唱著歌,在墨西哥灣沒有光的冰冷海底世界慢悠悠地游,突然蹦出來一個湖,周圍密密麻麻都是「大貝殼」還有蝦蟹以及長的像粉紅色蛇的合鰓鰻……

你開著潛水器唱著歌,在墨西哥灣沒有光的冰冷海底世界慢悠悠地游,突然蹦出來一個湖,周圍密密麻麻都是「大貝殼」還有蝦蟹以及長的像粉紅色蛇的合鰓鰻……

這條又慘又幸運的合鰓鰻中間那個模糊的地方能看到嗎?這就是海水和海底湖交界的地方。

這條又慘又幸運的合鰓鰻中間那個模糊的地方能看到嗎?這就是海水和海底湖交界的地方。

這條又慘又幸運的合鰓鰻中間那個模糊的地方能看到嗎?這就是海水和海底湖交界的地方。

它鑽入湖水中,然後差點掛了。

它鑽入湖水中,然後差點掛了。

它鑽入湖水中,然後差點掛了。

太咸了,會變成鹹魚。

—————搬運工小課堂開課啦—————


海面有機物質沉入海底,腐爛的過程中產生了甲烷,甲烷像燒開水時鼓出的泡泡一樣從海底boomboom炸出來,每個甲烷泡泡里都是比海水重五倍的濃鹽水,慢慢的,濃鹽水積成了一個湖,充滿死亡氣息又賦予生機的海底湖泊。

看,海底甲烷炮!

每次看完都感慨BBC真有錢……

——濃鹽水為什麼這麼重的分割線——

——文字為什麼重複的分割線——

我也不知道啊!!!!!!

我也不知道啊!!!!!!

我也不知道啊!!!!!!
它前五分鐘還好好的後五分鐘刷出來就雙胞胎了!!!!哦多克!


(多圖預警)地球上震撼的自然景觀非常之多,甚至有些景觀與我們已知的外星環境非常類似,可以在上面做模擬外星環境的實驗。

最像火星的地方:McMurdo山谷(McMurdo Dry Valleys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Vacation to Mars: Antarctica"s Dry Valleys

McMurdo Dry Valleys是南極洲唯一一塊沒有被冰雪覆蓋的區域,裡面的空氣極度乾燥且四面的高山擋住了四周潮濕的空氣進入,峽谷內部常年有300公里以上的強風,是目前科學家公認最貼近火星表面環境的地方。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Vacation to Mars: Antarctica"s Dry Valleys

NASA拍攝的區域衛星圖:

NASA拍攝的區域衛星圖:Dry Valleys, Antarctica

火星計劃實驗點:智利Atacama沙漠

當然在南極洲做實驗還是太昂貴了,所幸地球還有其他地方可以選擇——世界上最乾燥的沙漠,智利Atacama沙漠。Atacama沙漠長達400年時間沒有下過雨,而且地質結構和構成也於火星表面類似,NASA曾選Atacama沙漠作為火星任務的模擬測試點:

當然在南極洲做實驗還是太昂貴了,所幸地球還有其他地方可以選擇——世界上最乾燥的沙漠,智利Atacama沙漠。Atacama沙漠長達400年時間沒有下過雨,而且地質結構和構成也於火星表面類似,NASA曾選Atacama沙漠作為火星任務的模擬測試點:Atacama Rover Helps NASA Learn to Search for Life on Mars

最像金星的地方:夏威夷Kilauea火山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Kilauea Volcano | Active Hawaiian Volcanoes | Shield Volcano | Hot Spot
金星的表面是由大量火山噴發後緩慢流動的岩漿冷卻後的玄武岩構成,這和常年噴發的夏威夷Kilauea火山附近的地貌及其相似。

說到夏威夷Kilauea火山就忍不住再提一個很多人都知道的地理奇觀——熱點(Hot spot)。Kilauea火山是夏威夷火山鏈最活躍的火山,也是地球上最活躍的火山,夏威夷的火山鏈地圖如下: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Kilauea Volcano | Active Hawaiian Volcanoes | Shield Volcano | Hot Spot

我們可以看到火山在夏威夷群島上上形成了一條鏈,而且越靠近夏威夷島,活火山數量越多。地質學家在考察了各個火山島的形成日期上也發現了明顯的規律分布:
左邊的Kauai島形成於3.8-5.6百萬年前,右邊的Oahu形成於2.2-3.4百萬年前,Molokai形成於1.3-1.8百萬年前,Maui形成於0.8-1.3百萬年前,而夏威夷形成於0.7百萬年前。
如此規律的排序和夏威夷群島下的一個特殊地質現象有關:熱點(Hot Spot)。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Kilauea Volcano | Active Hawaiian Volcanoes | Shield Volcano | Hot Spot

夏威夷群島下的地幔有一條通往軟流層的裂口,軟流層的壓力將岩漿持續不斷將岩漿沿著這個裂口往地殼上送。岩漿的向上堆積會造成地殼的凸起,形成海島,而等岩漿積聚到一定程度,火山就噴發了。這個裂口在地殼上的開口就是熱點(Hot spot)。
垂直方面的岩漿積聚創造了海島,而向西運動的太平洋板塊又把熱點逐漸向東移動,於是隨著熱點和舊的海島錯位,新的海島又再次形成-噴發-錯位,形成了夏威夷火山島鏈,而目前地球上最活躍的火山——Kilauea火山就在熱點之上。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Related Keywords Suggestions

Maui島的哈雷阿卡拉火山口(Halekala Crater)的日出非常美,也稱為「太陽之屋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Haleakala Crater at Sunrise – Maui, Hawaii

埃托沙鹽湖(Etosha pan)與土星衛星泰坦(Titan)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Cassini Finds Titan Lake is Like a Namibia Mudflat
NASA的著名土星探測器卡西尼(Cassini)曾經在土星的衛星泰坦(Titan)上發現了一個名為Ontario Lacus的鹽湖,這個鹽湖被認為曾經充滿碳氫化合物,而湖面的水又滲往地下形成一個巨大的鹽湖。這些性質都和與地球上的埃托沙鹽湖極為類似——後者每年會因為季節性雨水形成淺灘,而水又會滲入地底形成巨大的鹽湖。NASA科學家通過研究埃托沙鹽湖可以掌握更多泰坦的氣候特徵。

有些鹽湖雖然不像外太空,但是卻十分像天堂,比如:
天之境——玻利維亞烏尤尼鹽湖(Uyuni)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10 Trips That Will Actually Change Your Life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Salar_uyuni_200701.jpg

單從外觀的角度來看,最像外星的世界是葉門的索科特拉島
因為索科特拉島與大陸板塊長期隔絕,所以這裡保存了很多只有在該島才存在的珍稀動植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外形酷似UFO的龍血樹。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Panoramio - Photo of Dragon"s Blood tree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Holiday dreams

除了龍血樹,島上還有著名的「沙漠玫瑰」,它們生活在懸崖上,是直接嵌入石頭長出來的,完全不需要土壤。


島上除了沙漠玫瑰之外,還有一種外形頗為古怪的蘿藦科屬植物——「巨龍角」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GARDENING ON THE GULF COAST: September 2008

西班牙Rio Tinto紅酒河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rio tinto red river spain andalusia HD wallpaper

Rio Tinto河並非天然形成,在公元前3000年前,Rio Tinto河邊就有大量金、銀、銅開採礦點,河水經過這些礦井從而具有了很高的酸性(PH值為2),河水沖刷並與大量的鐵元素反應形成了鮮艷的紅色液體。

和Rio Tinto河一樣,紅色的鐵元素也造就了另一道奇觀——日本血池(Bloody Pond


圖片來源:https://kajitsukazenjin.wordpress.com/2010/02/15/10-mysterious-places-on-earth/
日本別府的溫泉由於富含大量的鐵元素,呈現出鮮紅色,加上溫泉的熱氣,形成血池這個奇觀。

超級單體風暴(The supercell storm)

美國Montana超級單體風暴 圖片來源:

美國Montana超級單體風暴 圖片來源:APOD: 2010 November 30
超級單體風暴一個單體就是一個超級風暴,是一種特殊的深厚持久的中氣旋,也往往是龍捲風的母體。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Weird and Extreme Weather,

而如果超級單體風暴形成在海上,則有可能形成令人嘆為觀止的水龍捲(Water spout),或者叫「龍吸水」。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Weird and Extreme Weather,

陸龍捲碰上森林火災或火焰,則會形成更加罕見的火龍捲(Fire spout),或稱「火怪」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Weekly Inspiration 31

而可以形成龍捲風的還有弧狀雲(Arcus cloud),弧狀雲分為捲軸雲和灘雲。灘雲有時會造成龍捲風。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http://strangesounds.org/2014/06/storm-survival-discover-photos-and-descriptions-to-recognize-dangerous-clouds.html

捲軸雲也是一種天氣奇觀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Incredible giant "roll cloud" looms over photographer"s house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Weird and Extreme Weather,

莢狀雲與山峰
莢狀雲又稱飛碟雲,在濕潤空氣經過山脈上空時出現。如果空氣在經過山脈上空時溫度下降,空氣中的水分就會凝結成莢狀雲。


莢狀雲與富士山


莢狀雲與克柳切夫火山


火山閃電(Dirty Thunderstorm)
當水滴和冰粒與火山羽狀帶電灰燼相互作用時,將會觸發火山閃電,或稱「骯髒的雷暴Dirty Thunderstorm」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Weird and Extreme Weather,

發現寫了好多都是自然災難,搞得地球好像跟個地獄似得....下面寫一些美麗的神奇景觀吧。

幻日環(Parhelic circle)
空氣中的六角形冰晶反射日光時有時會形成一圈暗淡白色的光暈,稱為幻日環。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Usuario: troll face (mode) | Desmotivaciones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SUN

美國愛達荷州維克托奇異光柱
這是一個發生在2015年1月26日美國愛達荷州維克托小鎮的奇異現象,奇異光柱並不是極光,而是自然光或人造光線投射到接近地面的光滑平整的冰晶表面時,形成的七彩光柱光柱。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Funny Pics That Will Help You Forget It"s Monday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https://de.pinterest.com/pin/119978777551190503/

撒哈拉之眼——理查特結構(Richat Structure)

理查特結構是撒哈拉沙漠的一道奇觀,地質學家目前比較認可的形成原因是中心到四周的岩石結構不同,導致不同地方的抗腐蝕能力不同,從而在風沙的腐蝕下形成這種奇異的環狀結構。

理查特結構是撒哈拉沙漠的一道奇觀,地質學家目前比較認可的形成原因是中心到四周的岩石結構不同,導致不同地方的抗腐蝕能力不同,從而在風沙的腐蝕下形成這種奇異的環狀結構。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Richat_Structure_-_SRTM.jpg

石林——中國昆明
昆明的石林是世界上演化歷史最久遠的喀斯特地貌的,被譽為「天下第一奇觀」。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25 Places That Look Not Normal, But Are Actually Real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10 maravillas misteriosas del mundo para descubrir

天空浮島——羅賴馬山
羅賴馬山的最高點因為特殊的地質作用是一塊高原,高聳入雲的高原讓這座最高峰贏得了「天空浮島」的美稱。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https://img.buzzfeed.com/buzzfeed-static/static/enhanced/webdr03/2013/7/25/11/enhanced-buzz-28726-1374765725-22.jpg?no-auto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Travel + Leisure on Instagram: 「No matter where you are this fine Thanksgiving, we hope you"re spending it with stunning views and loved ones. #tlpicks courtesy of @ffagund」

冬日的貝爾加湖北面(Lake Baikal)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Turquoise Ice, Lake Baikal - Russia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20 Travel Destinations You Won"t Believe Actually Exist - Avenly Lane Travel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Monster Rock of lake Baikal

阿根廷Los冰川國家公園(Los Glaciares National Park)


圖片來源:Hiking in Los Glaciares National Park, Patagonia

冬日的加拿大亞伯拉罕湖(Abraham Lake, Alberta, Canada)


圖片來源:20 Travel Destinations You Won"t Believe Actually Exist)
冬日的亞伯拉罕湖最著名的就是它下面凍結層疊的氣泡,這些氣泡是湖底的微生物在分解生物殘骸時產生的甲烷,由於冰凍這些甲烷沒能浮出水面釋放出來,形成一層層層疊的甲烷氣泡,十分壯觀。

奧地利綠湖(Green Lake)
綠湖在冬天時候是一個水深2米左右的淺灘,而一到春天融雪的時候,大量雪山融雪的雪水充入這個湖中,春天的湖水深可深達12米,一同將裡面的樹木和公園長椅一起淹沒,春天在綠湖中潛水能在水下看到各種奇觀。


圖片來源:An Emerald Green Lake in Tragoess, Austria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Fascinating Look at the Amazing Underwater Park in Austria

秋天的九寨溝五彩池
九寨溝的五彩池富含各種水綿、輪藻、小蕨等水生植物群落,各種水生群落所含葉綠素深淺不同,在富含碳酸鈣質的湖水裡,能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圖片來源:Wanderlust.

九寨溝除了著名的五彩池,還有珍珠灘瀑布,這裡也是《西遊記》、《英雄的取景地》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China

美國黃石公園大稜鏡溫泉(Grand Prismatic Spring)
與九寨溝五彩池一樣,大稜鏡溫泉的顏色也是來自於水中浮游生物的葉綠素比率不同,而顯現出不一樣的顏色。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Grand Prismatic Compass

模里西斯七色土(Seven Colored Earth of Chamarel, Mauritius)
和九寨溝一樣,模里西斯的七色土也具有各種不一樣的顏色,這種奇觀是因為火山岩在不同溫度下的冷卻形成了不同顏色岩石,造就了這一奇觀。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https://de.pinterest.com/pin/255086766374709851/

同樣五彩繽紛的還有荷蘭的Tulip fields,不過這個就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一片花田種植園。


圖片來源:Inspirational Landscape Photography

盤錦紅海灘
盤錦的紅海灘是鹽鹼地,於是只適於鹼蓬草生存,大片的鹼蓬草長一起匯聚成了紅色的海洋。


圖片來源:http://findpik.com/red-beach-panjin-china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22 Jaw Dropping Photos Of Unbelievable Places Around The World

克羅埃西亞的普利特維采湖群(Plitvice Lake in Croatia
被一部人認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湖,並且會在四季呈現出非常不一樣的景觀。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10 Most Amazing Lakes in the World

紐西蘭螢火蟲山洞(Glowworm Caves, New Zealand)


圖片來源:15 Most Amazing Places In The World You Won"t Believe That Actually Exist!

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洞穴湖(Yucatan Cave Lake, Mexico)
這個洞穴湖據說是藏在尤卡坦半島的一個洞穴之中,而且因為危險不允許普通遊客進入,但是不是有一些藝術家及探險家會偷偷跑進這個仙境。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Yucatan Cave Lake, Mexico: - holidayspots4u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Melissani Lake, Kefalonia, Greece, Kefalonia Prefecture, Greece — by riccardo

Eisriesenwelt冰穴(Ice Cave Eisriesenwelt)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Images Video
Eisriesenwelt是德語辭彙,意味「冰雪巨人的世界」。Eisriesenwelt冰洞位於奧地利的維爾芬,是世界上最大的冰穴。冰穴超過40公里長柄並深度超過400米。冰穴是由薩爾察河(Salzach river)腐蝕山脈的裂痕處形成,水在冰穴裡面結冰,並在春天時候融雪進一步破壞山體,水在冬天時候凝結形成冰穴。

死亡的沼澤——納米比亞 Deadvlei
這個很像油畫的沙漠來自納米比亞的Namib-Naukluft國家公園的Deadvlei,意為「死亡的沼澤」。


圖片來源:20 Travel Destinations You Won"t Believe Actually Exist - Avenly Lane Travel

「棉花城堡」土耳其Pamukkale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20 Travel Destinations You Won"t Believe Actually Exist - Avenly Lane Travel

一個少女心很爆炸的地方——西班牙的粉紅海灘Laguna Salada de Torrevieja
海水因為一些特殊的藻類呈現出一種特別的粉紅色。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Laguna Salada de Torrevieja, Spain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Travel

海洋之星——馬爾地夫海灘
由於水中含有熒光的浮游生物,傍晚的海灘隨著海浪拍打上海灘會出現向星光一樣美麗的斑點。


圖片來源:Beautiful "sea of stars" spotted on Maldives beach

葉門:白色鹽丘(White Sand Dunes)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White Sands National Monument

埃及Farafra白色沙漠
沙漠中由於大量的砂石為白堊石造成的奇觀。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Op reis!


美國羚羊峽谷(Antelope Canyon)
羚羊峽谷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北部,由於雨水對砂岩的沖刷,形成這一獨特奇觀。


圖片來源:Vacation!!!


圖片來源:https://de.pinterest.com/pin/230668812143433475/

世界上最大的洞穴——越南韓松洞(Hang Son Doong Cave)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Dive Into Mesmerizing Son Doong Cave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Places Spaces

墨西哥Naica礦井(Naica Mine)
含有大量的亞硒酸鹽晶體柱體。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FABULOSOS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World"s largest crystal discovered in Mexican cave

芬蘭拉普蘭冰柱


圖片來源:Winter"s Beauty

冰島Skaftafell水晶冰穴(Crystal Cave - Skaftafell, Iceland)


圖片來源:Crystal Ice cave Iceland. Vatnaj?kull glacier - Glacier Guidest
Skaftafell冰川坐落於瓦特納冰原(Vatnaj?kull glacier)的山腳下,瓦特納冰原是世界上除了極地以外最大的冰川結構。而Skaftafell的水晶冰穴則是這座冰川的一大奇觀。


土庫曼「地獄之門——達瓦札(Door to Hell - Derweze, Turkmenistan


圖片來源:Door to Hell, Turkmenistan
達瓦札只是一個天然氣坑,1971年前蘇聯地質學家進行鑽探時,意外地發現了一個充滿天然氣的地下洞穴。地質學家的鑽探裝置下的一片泥土倒塌,留下這個直徑約50-100米的大洞。為了防止有毒氣體外泄,他們決定點燃漏出來的天然氣。火焰至今仍然沒有熄滅。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Door to Hell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塞加內爾玫瑰湖(Lake Retba
玫瑰湖中含有很高的鹽分,含有大量喜鹽的嗜極菌,形成鮮艷的玫瑰紅色。


圖片來源:Outburst of colors


圖片來源:Natural world phenomena

冰島黃金瀑布(Gullfoss waterfall)
在冰島語中,Gullfoss 意味「黃金瀑布」。黃金瀑布在冬日時的冰凍景觀也是冰島一大標誌。


圖片來源:14 Must-See Places in Scandinavia - HOLE STORIES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5 Things You"ve Got to Do in Reykjavik, Iceland


更新一下吧。
前幾天剛從撒哈拉沙漠回來。
白天差點沒熱死晚上差點沒凍死。
給了自己一個挑戰。
獨自穿沙3km。
所幸平安回來了。
出發的時候是晚上十一點半。
絕對黑暗和絕對安靜帶給我的體驗除了恐懼和顫抖別無二致。
後來隨著時間流逝慢慢克服了。
算是一次對自己膽量的洗禮。
包里背了兩天的乾糧和水。
以防萬一的。
還好沒萬一。






好了放正片。
沙漠的風景很漂亮。
很有末日感。
尤其是日落的時候。
無盡的沙漠帶給你的只有。
想喝水。
然後擔心水不夠。
然後就真的不夠了。







震撼的是在晚上。
咱們晚上住的是沙漠帳篷。
於是到了晚上就烏漆麻黑的。
一點光源都沒有。
於是天空是這樣的。



白線是流星。


這條條白線也是流星。
太激動光顧著喊流星忘了許願了。


前面說著我一個人晚上穿越沙漠作屎。
我這麼騷的人肯定得留下點證明啥的對吧。
於是在一個沙丘頂上我拍下這三張照片。
非常。震撼。



不是很清楚知乎上傳照片的尺寸。
想要原圖的可以私信我。
撒哈拉之旅到此結束。


----------------------------------------------去了一次冰島真的是開眼界
我是從法國直飛雷克雅未克

先放一張大概的天氣效果,
去的那幾天天氣不好,
而且十二月,
一天只有一小時光照

這是很出名的火山泉眼



這個特別藍特別騷的冰,
我也不知道存在多久了,應該有幾千年吧。
圖片沒有p過,肉眼看真的是騷的一批

遠端看起來像是雪原的地方。
是河流。
河流上都是覆蓋度冰川。
並且在緩緩流動。流進湖裡面
很寬很寬的湖面。實在拍不到全景…

這是。我在木星趕路拍的(啊呸)
這是冰。內部發出詭異的藍光。
說是外星球石頭我都信


出了名的黑沙灘。
沙子是黑色的。
這地方看起來是沙灘。
實際上。
也是沙灘。
不過相當危險。
危險到我這麼騷的人都不敢靠近海岸線二十米。
什麼意思咧。
這海面。
比我站起來還要高。
浪頭都在兩米以上。分分鐘就被卷進大西洋餵魚。
拍照片時鏡頭與我的頭是平行的。明顯可以看出海面在我頭之上。


萬年不融的冰川。
嗯。我爬上去了。
冰的厚度在五十米左右。
本以為上面會是一馬平川。
但是在冰上有很多小洞。
掉下去就完了。
誰也不知道洞通向哪裡。





這我就不介紹了。
網上照片拍的都比我好看。
順帶一提我是在火山口上看的極光。
當時有一分鐘很亮。亮到看清火山口。
還有皎潔的月光。
場面難以形容。我想那應該是最合適我表白的地方。然而我身邊只有雪。
哦對。還有火山口。
大概感覺跟第二張圖一樣。只不過么有那麼多山。中間是一個洞。


放點我的自己的照片吧。反正沒人看(捂臉)







這是爬火山的時候拍的。
那時候突然暴雪。
氣候很惡劣。
還有強風。
稍有不慎摔跤就會從山崖滑下去。



就醬
---------------------------------------------


還是放我的近照好了。
放了不準取消關注 。(嚴肅臉)


精靈圈(fairy circle
也稱仙女圈,主要分布於非洲納米布沙漠的草原中,是一種直徑幾米的圓盤狀貧瘠沙地,它的周圍環繞著茂盛的植物,在沙漠稀疏植被環境中非常顯眼。後來在澳大利亞也發現了精靈圈。不同與麥田怪圈等偽自然現象(走進科學),精靈圈都是自然形成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以下圖片適合強迫症和密集恐懼症患者觀看:

精靈圈的形狀非常規則,基本上都呈圓形,精靈圈有大有小,直徑2米~35米,其圈內寸草不生,都是裸露的沙地,其外圈植物比較茂盛。

精靈圈的形狀非常規則,基本上都呈圓形,精靈圈有大有小,直徑2米~35米,其圈內寸草不生,都是裸露的沙地,其外圈植物比較茂盛。
研究發現小精靈圈的平均年齡為24,而大精靈圈可能存活長達75年,說明精靈圈有可能隨時間擴張。
精靈圈廣泛分布於非洲納米比亞沙漠的草原中,2015年在澳大利亞西部內陸地區也發現了精靈圈的存在。至於中國有沒有精靈圈,至今未見報道。研究人員推測,在類似納米比亞沙漠的乾旱環境中,有很大可能存在著精靈圈。(根據評論,我國有些地方存在著蘑菇圈,但通過網上的照片,我推測蘑菇圈跟精靈圈不是同一類東西,其一,蘑菇圈並非大範圍存在;其二,蘑菇圈只在外圈上長有蘑菇,而精靈圈除了外圈,其外圈之外也長有植物,只不過較為稀疏;第三,蘑菇生長在潮濕的自然環境中,通常是在雨後破土而出,而精靈圈的所在地往往乾旱缺水)

那是精靈圈是如何形成的呢?早期人們認為這種詭異圓形「補丁」是由精靈(fairy)造成的,這也是其名字(fairy circle)的由來。科學家當然不服,經過一系列研究,提出了2個主要形成機理:
1、白蟻是形成精靈圈的「罪魁禍首」。
沙地白蟻是精靈圈地唯一始終存在的有機生物,精靈圈非常像扁平的白蟻土丘,白蟻通過土丘來獲得營養。白蟻在啃食草根,草根在土壤中發芽之前它們會殺死整棵植物,沒有植物將水分蒸發,水分仍保留在地下環境使白蟻能夠倖存於乾旱的狀態下,白蟻在這片土壤中挖出許多孔,使雨水滲入較冷、較深的土壤層,避免土壤表面水分流失。土壤中額外的水分滋潤了白蟻圓圈狀覓食邊界的植物,吸引了其它生命形式,通過大量的植物和動物,能夠將該區域轉變成為草地棲息地。
2、植物自組織行為是精靈圈形成的主要原因,源於植物自身對乾旱的響應。
精靈圈的所在地位於沙漠與草原之間,由於該區域無法為植物密集生長提供足量的水分,所以植物自發呈蜂窩狀分布,以使自己在有限的水分中能吸收到最多。草地猶如一塊毯子,而「毯子上的大洞」能幫助植物獲得足夠的水分。植被生長與水分運輸在此環境下會形成正反饋效應,推動精靈圈的形成。

也有研究人員將這兩種機理一起納入模型中,模擬發現沙地白蟻群體間的相互作用以及沙地白蟻-草地間的相互作用,共同造成了大規模的「精靈圈」植被圖案。

參考文獻:

1. Juergens, N. The biological
underpinnings of Namib Desert fairy circles. Science. 339:1618–1621 (2013) Paper-link

2. Zelnik, Y. R., Meron, E. Bel, G.
Gradual regime shifts in fairy circles. PNAS. 112:12327–12331 (2015) Paper-link

3. Getzin, S. et al. Discovery of fairy circles in Australia supports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PNAS. 113:3551–3556 (2016) Paper-link

4. Corina E. Tarnita, et al.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multi-scale regular vegetation
patterns. Nature. 541:398–401
(2017) Paper-link


想不到這麼多人點贊,內容有更新哦(? ??_??)?

最近剛好看了行星地球這部紀錄片,裡面有很多令人嘆為觀止的景觀,下面發幾張我個人覺得比較有意思照片出來。

感謝點贊和指正的人,那個3000萬的流量搞錯了。伊瓜蘇近十多年的峰值也不到三萬。(不過我看的字幕確實是3000萬,原諒我的無腦照搬)

1.紅衫木。成熟的高度達60-100米,它的壽命很長,甚至有的已經長了5000年。額...五千年前,剛好是中國文明的開始,下面貼一張人和樹的對比。

2.黑喉鸕鶿
繁殖的季節數以千計的大群聚集在海岸上孵育寶寶(下面的鏡頭由近及遠,有密集恐懼症的同學注意啦)

3.安赫爾瀑布
位於委內瑞拉的安赫爾瀑布是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水從1000的高處落下,水還沒落到谷底就全都變成了霧。

4.科羅拉大峽谷
科羅拉河造就了科羅拉大峽谷。位於美國境內的大峽谷深度達一英里,最寬有十七英里

從太空中都可以清清楚楚看到

5.幽蚊
猜猜下面這張圖是什麼?是風吹起來的煙柱?

恭喜你答錯了。

恭喜你答錯了。

恭喜你答錯了。
這是馬拉維湖的幽蚊,這高達數百米螺旋形煙柱,是正在交配的幽蚊。

6.伊瓜蘇瀑布。
位於巴西和阿根廷邊境的伊瓜蘇瀑布,是世界上最寬的瀑布之一,寬幅達1.5英里。

7.燕子洞
位於墨西哥境內的燕子洞,深達400多米足以吞沒整座帝國大廈,是世界上最大的深洞(圖片是人背著降落傘跳傘)

燕子洞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才被人發現,裡面不僅有燕子,還有蝙蝠等等很有意思的動物。可以說是動物的世外桃源。

燕子洞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才被人發現,裡面不僅有燕子,還有蝙蝠等等很有意思的動物。可以說是動物的世外桃源。

燕子洞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才被人發現,裡面不僅有燕子,還有蝙蝠等等很有意思的動物。可以說是動物的世外桃源。

以下是更新內容,不一定都是行星地球裡面的,但是很多都是很有意思的自然景觀。

8.六邊形岩石
在世界上許多地方,古老的熔岩均冷卻成六角形的石塊或石柱。根據研究發現,當表面的物質冷卻時,它收縮的速度比下面還熱著的熔岩更快。這樣的收縮產生出通常垂直相交的隨機裂縫圖案。但是,隨著物質進一步冷卻收縮,裂縫也向下延伸至凝固中的板坯,小裂紋開始合成大裂紋,它們之間的夾角也逐漸變成120度——在這個角度,大部分的能量得以釋放

9.張家界的南天一柱
在黃石寨景區,是張家界石英沙岩地質地貌的代表。它那獨立、突兀的形狀,被當地人當作形容男人強悍,神鞭雄壯,不可一世的代名詞。阿凡達還在這裡取過景。

10.死海
死海位於位於巴勒斯坦、西岸和約旦之間的大裂谷約旦裂谷,南北長86公里,東西寬5到16公里不等,最深處為415米。死海中含有高濃度的鹽分,為一般海水的8.6倍,致使水中沒有生物存活,甚至連死海沿岸的陸地上也很少有生物。由於死海鹽度很高,所以就算是不會游泳的人也不會沉下去

11.艾爾斯巨石
艾爾斯巨石基圍周長約9公里,海拔867米,距地面的高度為348米,長3000米。它位於澳大利亞大陸的正中央,孤零零地奇蹟般地凸起在那荒涼無垠的平坦荒漠之中,對這塊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巨大岩石,至今科學家仍破解不出其確鑿的出處來源。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多看看行星地球這部紀錄片,製作很精良,幾乎隨便截個圖都可以當桌面了。


死亡冰柱(Icicle of death)。
是一種在地球兩極的海底發生的大自然現象。不常見。當海水溫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後,海水裡的鹽分被析出,海水發生結冰現象,並呈柱狀向海底延伸,所到之處,海洋生物被凍死,這一現象被稱為死亡冰柱。[百度百科]


上學的時候班裡嘰嘰喳喳亂鬨哄的,忽然一瞬間全班安靜彼此面面相覷,然而並沒有什麼發生……


說幾個超出常人想像的生物。

真正意義上的合體

最初被發現的時候,鮟鱇魚一度被當成是單性繁殖的,因為找不到雄魚。而且雌魚身上會有異常的腫塊,後來有一天,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腫塊是寄生雄性琵琶魚的遺骸。

雄魚長大之後,會失去消化器官,為了生存,雄性琵琶魚必須找到一條雌魚並寄生在雌魚的身體上。然後咬住雌魚,和雌魚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體,堪稱犧牲最大的接吻。

最後雄魚會逐漸死掉,只留下睾丸,方便雌魚排卵的時候直接受精,講真我第一次知道這事的時候,是挺受驚的。

能在太空生存

水熊,就是這位胖了一臉褶子的貨,生存能力只能用恐怖來形容 。

大小只有幾十微米,但是是地球上已知的生命力最強的生物。生活在地球上幾乎所有的地方,上到喜馬拉雅山,下到深海4000米。即便是在南極冰層里凍成一塊,也可以隨時解凍復活。

最神奇的是,可以把他丟在太空中,直接暴露在太陽輻射下,仍可以存活,只是生殖能力受到了影響。

緩步動物門具有全部四種隱生(Cryptobiosis)性(即低濕隱生(Anhydrobiosis)、低溫隱生(Cryobiosis)、變滲隱生(Osmobiosis)及缺氧隱生(Anoxybiosis)),能夠在惡劣環境下停止所有新陳代謝。緩步動物也因此被認為是生命力最強的動物。在隱生的情況下,一般可以在高溫(151°C)、接近絕對零度(Absolute zero)(最高紀錄-272.8°C)、高輻射(High radiation)、真空或高壓的環境下生存數分鐘至數日不等。曾經有緩步動物隱生超過120年的記錄。

沒事就集體自殺

北極旅鼠

繁衍能力就不用說了,老鼠類的都是比較能生的。

但是神奇的是,當數量達到一定程度之後,旅鼠會成群聚集在一起,並且拒絕進食。這個時候的旅鼠不在怕天敵,膚色變成橘紅色勾引天敵,最神奇的是,當數量達到足夠多的時候,會集體出動,永不不停止,奔向大海,集體跳海自殺。

(據說是造假,待核實)

其實寄居蟹會搬家

其實你們有沒有想過,寄居蟹寄居到殼裡之後,長大長胖了腫么辦。

寄居蟹其實是會搬家的,當寄居蟹長到足夠大的時候,會成群結隊的聚集在一起,並且有序的按照殼的大小排好隊。

當數量足夠多的時候,最大的寄居蟹搬到一個更大的殼裡,然後他後面的寄居蟹依次搬到對方的殼裡,最後置換成功。

幹嘛不自己長,懶死了...

能光合作用的脊椎動物

斑點鈍口螈,根據自然界的定律,長的五彩斑斕灰常漂亮的生物,都有毒,所以大家離他遠點。
這貨是這個星球上唯一一種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脊椎動物,當然其實不是他自己在進行光合作用,準確的說是他在吃藻類生物的便便。
斑點鈍口螈細胞內長有的藻類共生體,然後由這些藻類進行光合作用最終吸收養分。

空中作畫的鳥

椋鳥是一種會經常聚集在一起飛來飛去的鳥,聚集的鳥群往往可以達到50萬隻之多,就會在天空繪成各種讓有密恐的人崩潰的圖像。

幾乎死不了的樹

紅衫木幾乎是最能活的樹了,壽命可以達到5000年之久,長成的樹木高達60-100米,有機會的同學可以去實地參觀下,真的很震撼。

無懼嚴寒的生物

這絕對是超出常人想像的生物,冬天不怕冷,而且經常會做出一些常人無法想像的事。


一個著名的禪門僧人問道:「一隻手的掌聲是怎樣的呢?」

Alice 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 發出的頻率是52赫茲 而正常鯨魚是15至25赫茲 世上沒任何鯨魚能聽懂它 它沒有魚群 沒有同類 但它沒放棄大海 從千里外的太平洋游到大西洋…

縱然吶喊二十五年沒人應答

但大海有多浩瀚它比別的鯨魚都清楚

這頭鯨魚的順應力同時也鼓舞著每一顆孤獨的心。儘管它唱響的二十年無應答的吶喊只是在冰冷的北大西洋里回蕩著,但它一直唱下去。


鯨會覺得孤獨嗎?人所謂的孤獨又到底是什麼呢?


而它對陸地上的一切毫不在意。它的故事進入了人類的世界,但它首先是一隻鯨,還在遊動,還在歌唱。

2010年,另一個研究團隊在多年後頭一次捕捉到了符合它模式的鯨歌

而且,是在兩個地方同時……

一次檢測並不能說明任何問題,但這意味著希望。也許52Hz終於找到了同樣歌聲的另一個自己。也許它其實一直是特殊鯨群的成員,只是喜歡時不時單獨行動。甚至也許,在二十年的漫遊之後,它把自己的歌聲教給了其他的鯨。

也許它將不再孤獨。也許它從來就不曾孤獨。


1.巨人堤道(Giant"s Causeway,音譯為賈恩茨考斯韋)
位於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西北約80公里處大西洋海岸。由總計約4萬根六角形石柱組成8公里的海岸。石柱連綿有序,呈階梯狀延伸入海。 巨人堤道被認為是古新世時火山噴發後熔岩冷卻凝固而形成的。巨人堤道及堤道海岸(Giant"s Causeway and Causeway Coast)1986年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地質學成因推測


白堊紀末期,北大西洋開始與歐亞大陸分離,地殼運動劇烈,火山噴發頻繁。約五千萬年前,在今天蘇格蘭西部內赫布里底群島一線至北愛爾蘭東部火山非常活躍,一股股玄武岩岩熔流從裂隙的地殼中湧出,隨著灼熱的熔岩冷卻收縮,結晶的時候,開始爆裂呈規則的六邊形形態。
巨人堤道海岸包括低潮區、峭壁以及通向峭壁頂端的道路和一塊平地。峭壁平均高度100米。火山熔岩在不同時期分五六次溢出,因此形成峭壁的多層次結構。大量玄武岩柱排列,形成石柱林,氣勢壯觀。組成巨人堤道的典型石柱寬約0.45m,延續6000m長。有的石柱高出海面6m以上,最高者達12m左右,還有大量淹沒於水下或與海面持平的石柱。

2.希利爾湖(英語:Lake Hillier)
也作荷里亞湖,位於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州南部勒謝什群島的中島(Middle Island)上。是一座鹹水湖,希利爾湖因湖水會呈現獨特的粉紅色而聞名於世。當湖水的鹽性增大時,湖中的嗜鹽藻類(如杜氏鹽藻)便會大量繁殖併產生β-胡蘿蔔素,使湖水呈現獨特粉紅色。湖水的顏色並非總是粉紅色,而會隨著鹽度的變化而改變,呈現出從淡綠到深紅等不同的色調。

3.烏尤尼鹽沼(西班牙語:Salar de Uyuni)
位於玻利維亞西南部的烏尤尼小鎮附近,是世界最大的鹽沼,東西長約250公里,南北寬約100公里,面積達10,582平方公里,盛產岩鹽與石膏。

烏尤尼鹽沼是在安地斯山脈隆起過程中所形成的。安地斯山脈是屬於較新形成的山脈,在經歷一些劇烈的地理活動而從海底隆起後,其間形成了許多裝滿海水的湖泊。約在4萬年前,烏尤尼鹽沼所處的區域為一個名為明清湖(Lake Minchin)的史前巨湖,之後逐漸乾涸,形成兩個大鹹水湖:普波湖(Poopó Lake)與烏魯烏魯湖(Uru Uru Lake),以及兩個大鹽沼:烏尤尼鹽沼與科伊帕薩鹽沼(Salar de Coipasa)。

(以上資料搬運自維基and度娘)


2月6日更,仍然多圖預警!!!!!
大家的答案都是在說美景,只有我在玩水滴,真是回答里的一股清流。。
也來兩個自然景觀
麥田圈是在田地上,透過某種未知力量把農作物壓平而產生出來的幾何圖案。

怪圈中的作物「平順倒塌」方式以及植物莖節點的燒焦痕迹並不是人力壓平所能做到,也有研究者試圖用自製設備反向複製此一現象但依然未能達成,至今仍然沒有解釋該現象是何種設備或做法能夠達到。

怪圈中的作物「平順倒塌」方式以及植物莖節點的燒焦痕迹並不是人力壓平所能做到,也有研究者試圖用自製設備反向複製此一現象但依然未能達成,至今仍然沒有解釋該現象是何種設備或做法能夠達到。

怪圈中的作物「平順倒塌」方式以及植物莖節點的燒焦痕迹並不是人力壓平所能做到,也有研究者試圖用自製設備反向複製此一現象但依然未能達成,至今仍然沒有解釋該現象是何種設備或做法能夠達到。

怪據說這種奇怪的圖案只有在中國、南非沒有出現的記錄。

30多年來,科學界對

30多年來,科學界對

30多年來,科學界對怪圈是如何形成的一直存在爭議:
1、人為形成。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所謂麥田怪圈只是某些人的惡作劇。但是一夜之間做出這麼大的惡作劇,讓人難以信服。
2、外星製造。民間猜測,不多說了。
3、自然形成。麥田圈只是一種自然現象,成因還未被人類發現。就像雷電,古時候人類也是以為是雷神電母做的。又有龍捲風、磁場、高頻輻射等說法。
4、等等

再來
球狀閃電
大小不一,通常僅維持數秒,但也有維持了1至2分鐘的記錄!
危害較大,隨氣流在空中飄飛或逆風而行,可以通過門窗進入室內,常見的是穿過煙囪後進入建築物。有時會懸停,有時會無聲消失,有時又會因為碰到障礙物爆炸。

球形閃電並不是閃電,它與閃電差別很大,所以把這種現象命名為「球形閃電」是不準確的。

球形閃電並不是閃電,它與閃電差別很大,所以把這種現象命名為「球形閃電」是不準確的。

球形閃電並不是閃電,它與閃電差別很大,所以把這種現象命名為「球形閃電」是不準確的。

2012年,研究人員在青海省一個雷暴天氣中繪製輻射地圖時,意外記錄下了一個難以捉摸的發光球。光球從地面升起,變成一道閃電,在地上穿行15米,然後消失。

2012年,研究人員在青海省一個雷暴天氣中繪製輻射地圖時,意外記錄下了一個難以捉摸的發光球。光球從地面升起,變成一道閃電,在地上穿行15米,然後消失。

2012年,研究人員在青海省一個雷暴天氣中繪製輻射地圖時,意外記錄下了一個難以捉摸的發光球。光球從地面升起,變成一道閃電,在地上穿行15米,然後消失。

後來我國科學家公布了在2012年首次拍到在雷暴天氣出現的球狀閃電的視頻。
相關論文:Observation of the Optical and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Ball Lightning
感興趣的小夥伴可查~

進入房屋後,把房屋炸成了這樣~~~

進入房屋後,把房屋炸成了這樣~~~

進入房屋後,把房屋炸成了這樣~~~
對於球狀閃電的相關信息少、而且多有爭論,能歸納的現象僅如下幾點,多與降雨有關:
1. 球狀閃電呈球形,也有部分接近球形。
2. 球狀閃電於空中漂浮,直徑不等。
3. 球狀閃電的高溫能把周圍樹木烤焦。
4. 球狀閃電的閃光常為紅色或黃色。
5. 球狀閃電存在時間短,一般為幾秒,個別的可達幾分鐘。
6. 球狀閃電可以進入室內。

------------------------------------------------------------------------------------------------------
------------------------------------原答案------------------------------------------------
------------------------------------------------------------------------------------------------
多圖預警! 危險!請勿模仿!
你們知道水滴滴在500攝氏度的鐵上是什麼樣子的嗎
水滴會到處亂飛,並且懸空,不會與鐵片接觸!
正好今天回學校了,有條件玩,我們來看一看。鐵片已升溫至500度附近(升溫真的很不容易)
(可惜了不能放動圖。評論區有兄弟們在糾結這是中學物理,以及做飯時也能看到。其實原理本來就很簡單嘛,生活中也會遇見。只是題主問的是「超出想像」,原理雖簡單。但是我覺得這個現象挺神奇,挺有意思。不知大家是否感覺:學習數學物理時,當知識超過了人腦想像的範疇,就棘手了。。也可能是我的大腦太簡單。)

從這張圖開始哈

從這張圖開始哈

從這張圖開始哈

現在有三個大水滴,左邊兩個,一個在上一個在下。右邊一個。

現在有三個大水滴,左邊兩個,一個在上一個在下。右邊一個。

現在有三個大水滴,左邊兩個,一個在上一個在下。右邊一個。

右邊那個水滴合併了其他的水滴變成了巨無霸!

右邊那個水滴合併了其他的水滴變成了巨無霸!

右邊那個水滴合併了其他的水滴變成了巨無霸!

巨無霸跌落神壇,掉了下來

巨無霸跌落神壇,掉了下來

巨無霸跌落神壇,掉了下來

別問我左邊的水滴怎麼只剩一個了,也別問我這個水滴打在手上燙不燙!!

別問我左邊的水滴怎麼只剩一個了,也別問我這個水滴打在手上燙不燙!!

別問我左邊的水滴怎麼只剩一個了,也別問我這個水滴打在手上燙不燙!!

視頻到此終止,因為那個水滴實在太燙!

兩分鐘之後我滿血復活,咱們來個更大的水滴!

一個超大水滴瞬間就分散成了很多小水滴!

一個超大水滴瞬間就分散成了很多小水滴!

一個超大水滴瞬間就分散成了很多小水滴!

彈向四面八方

彈向四面八方

彈向四面八方

視頻到此終止 ------- 我tm又被炸起的水滴燙到了!!!!

視頻到此終止 ------- 我tm又被炸起的水滴燙到了!!!!

視頻到此終止 ------- 我tm又被炸起的水滴燙到了!!!!

在強調一遍,危險,請勿模仿!

最後附上原理:水滴在灼熱的鐵板上,表面迅速汽化,液滴與鐵之間迅速產生水蒸氣,水蒸氣影響到液滴和鐵間的熱傳遞,反而會減緩蒸發速度。

最後提一提亞努斯現象,兩個大小相同的水滴在不同的溫度條件下同時掉落

感興趣的孩紙可以參考文獻:
J. Li, Y. Hou, Y. Liu, C. Hao, M. Li, M. K. Chaudhury, S. Yao, Z. Wang, Directional transport of high temperature Janus droplet mediated by structural topography, Nature Physics (2016)Y. Lu et al., Robust self-cleaning surfaces that function when exposed to either air or oil, Science 347, 1132-1135 (2015)


巨型噴流,在雷電時,從雷雨雲向電離層放電,形成直衝宇宙空間的電弧。

所有圖片皆搜索自網路。


思維啊,為什麼一堆細胞堆在一起,就有了思維了呢?


推薦閱讀:

TAG:自然科學 | 地球 | 地理學 | 地質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