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電影《一座城池》被一邊倒地貶低?
看下來我沒覺得有哪裡不好,也說不上來哪裡好,就覺得整個電影就是一部黑色幽默劇。是我觀影有問題么?
原因有多方面,@匡靖從實際操作層面說得很全了,說說小說和改編的得失:
小說《一座城池》是韓寒2006年的作品。《三重門》後的作品總體評價不高,有幾個得到文學評論界的注意:一個是《一座城池》,另一個就是《1988》。前者被認為有「荒誕現實主義」的風格,而《1988》則公認是韓寒最成熟的小說。無論怎麼說,《一座城池》比《長安亂》、《光榮日》要用心一些,至少不會像《光榮日》,有開頭卻未完結,第一季就沒有然後了。韓式冷幽默、文字遊戲、公路小說范兒夾雜在並不講敘事邏輯的情節中,你像坐在車上看完一路風景。不同的是,《一座城池》里的兩次大火前後呼應似有寓意,「他還是喜歡溫暖」的結尾餘音繞梁。總體在自己作品平均水準之上。韓寒小說里的人物立得起來的不多,一般是一個「我」,一個搭檔。但也有出彩的,如《像少年啦飛馳》里的老槍,《一座城池》里的健叔。所謂「荒誕現實主義」的評價比較荒誕,就跟說這電影是「青春片」一樣扯淡。
不過,這部電影本身是非常失敗的。從開始到結束都像是幻燈片,房祖名不標準的普通話堅持了近一半的時間,更可怕的是,電影只能依靠它來推動情節。演到一半,你甚至會有《李獻計歷險記》的即視感。由於小說本身是有一搭沒一搭的散漫寫作,作為導演兼編劇的孫渤涵就非常不合格,首先沒有在敘事的層面將小說轉換到電影,而因為亦步亦趨使原著架構成為電影改編的最大障礙。電影是有自己的邏輯、肌理和運作方式的,正如韓寒可以憑藉文字上的冷幽默、諧音等文字遊戲和插敘倒敘等文學技巧(儘管不算高明)來實現自己的寫作,作為一位導演不是要將這些原封不動影像化,而應該將作品重新梳理、打散、消化,找到牽引電影敘事向下進行的主線:逃亡也好、創業也好,至少要明確一個,輔以電影自有的影像化表達方式,讓故事有的講、講得下去,觀眾不退場。而拿房祖名的畫外音將原著對白再現則是最笨也最失敗的一種。這是孫渤涵一部備受關注且失敗的處女作,螞蟻打車,出手不高。
需要說點題外的是,豆瓣的評分並非一邊倒,而是出現重大分歧:有人客觀評價,認為不及格,而有的只是為了證明《小時代》差,就拚命證明《一座城池》有多好,打五分。就電影論電影,兩部片子都在及格線以下。曾經有業內影評人提出「粉絲電影」的概念,以楊冪粉絲為代表,提振了《孤島驚魂》等片子的票房。但其後《hold住愛》等片的慘敗只說明粉絲力度不夠,如果真有,還不如快樂家族的《快樂回家》之類更有說服力。其實真論粉絲電影,《小時代》絕對算得上——儘管《小時代》里也有楊冪,3天過億的水準,號召力的來源絕對是原著加導演郭敬明。郭小四輕鬆躋身億元俱樂部,而且同年上映兩部,不是顯示郭敬明有多天才,而只證明中國電影市場有多幼齒,門檻有多低,只要有噱頭、宣傳和造勢就能撈金,觀影質量和口碑完全不起作用,負面營銷大獲全勝。這是用地溝油做盛宴,泔水熬制高湯。
相反,韓寒粉絲完全不用為《一座城池》打氣站台刷數據。一者導演雖然有意網羅韓寒的粉絲,但韓寒本人只是授權作品改編,並不參與;二者,不是所有作家都有那麼多的腦殘粉。以腦殘粉多沾沾自喜並牟利的創作者很雞賊,也噁心。《一座城池》在電影票房慘敗,恰恰是作品之幸,電影之幸,不及格的創作就應該得到如此教訓,在票房上得到驗證。蟹妖。
《一座城池》系由韓寒小說原著改編的電影,小說中的「我」跟我們這些真實的俗人,如健叔、王超之流,混跡在了一起,試圖用更高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
而幾乎所有的該小說評價,都難離荒誕二字。
可惜,作為電影拍攝出來,試圖將「荒誕」表現給大眾,最大的問題就是導演不能太有文化。
所以早在我看片之前,就已經被鋪天蓋地的「笑點密集」、「幽默荒誕氣質」給轟炸得麻木了。
當觀影到最後,導演用殷切的目光注視著我們的時候,我只想說:
導演,這大概是你的城池。
文化人有一個通病:看不起別人。
之前的一道題里,孫渤涵導演是這樣答覆的(新導演如何尋找靠譜的投資方?投資方真的是「不靠譜」與「沒品」居多嗎?):
作為創作者你應該對於你作品的商業屬性有一個清晰的判斷,它到底是純粹的藝術電影還是商業產品電影(政府操作的主旋律電影另說)?分清這兩點至關重要,主要原因是這兩種電影商業回報模式完全不同。
教育人和自己做,是兩碼事。
導演等於是在教育別人要認清立場的時候,居中站立。
2)對於電影的講述,沒想明白
孫渤涵導演:您選這部作品的初衷是什麼,《一座城池》看起來不太能成為粉絲現象級電影?
但是這部「新類型」電影,我們看到的是導演打開「故事匣子」的方式,和改革開放以前,大家在家裡聽故事的方式那樣:用旁白。把本應用鏡頭語言講述的東西統統塞給旁白來解決。
整個故事開頭,完全是小說原著的二十一世紀版,10-17頁的凈版回放。
你沒看錯,電影是小說的凈版回放。
所有的劇情取消了嫖妓、黃色網站等字眼,然後小說里是敘述的內容絕不讓演員表演,小說里是對話的部分絕不旁白。
(旁白里傳來的,都是房祖名佶屈聱牙的口音,即便是從來沒有聽過房祖名說話的人,也能把這個聲音和房祖名的臉對應起來——被旁白單錄而放大,導致這鼻音也太大了。)
嚴謹!
這種牛逼的執行力,堪比拖拉機和太陽能計算器。
導演用演員之愛惜,幾乎是我在中國銀幕所罕見——連王太利騎自行車摔倒,都迅速切入動畫來表現。而房祖名的旁白至此已經叨逼叨了小兩萬字了。
比旁白還單調的,是演員的表演方式。
伴著開場的動畫落下不久,銀幕上映出的是一群毫無表情的屌絲,除了年紀明顯與一群大學生不符的王太利微笑示意著出場凸顯了小說中健叔風騷的本色。其餘人基本上只靠三種表情來演出這一段情節。出場的面無表情,掙錢的欣喜若狂,被處分的沉默不語。
我不知道的是:之後的120分鐘里,這三種臉譜式的表情被導演反覆循環使用,吝嗇地絕不肯多一絲改變。
話劇舞台演員的表演張力和誇張性,在黑色幽默喜劇里,只能叫「失真」。
最初讓我從剛開始黑漆漆的房間里瞬間齣戲的,有一個正在修CRT顯示器的屌絲男背後,掛著《喬布斯傳》的宣傳海報。
在話劇的舞美布置里,可以將其美化成各種幽默的解釋,但是到了電影來講述,只能說是基本喪失了應該的布置。最強大的黑色和荒誕,應該是讓人映射到足以心生忌憚的現實(例如The Truman Show),而不是隨時脫線。
(忘了說,我參加知乎點映的時候,會不由自主的注意力分散,但是在最後我的注意力是很集中的:
嗯,字幕打字打錯了,嗯,字幕打字又打錯了,嗯,打字幕的小孩兒用的是拼音輸入法……哦,原來男主角叫這個名字,嗯?等等,男主角的名字到底是哪三個字?!你這是片尾的演職員表啊好嘛?!為毛男主角的名字都沒統一?)
但是管這叫「新類型」,恕我實在無法認可。
如果說電影藝術工業發展了百多年,自從1911年被定義為第七藝術到現在,還需要用這樣的方式探索出一種新類型,那《一座城池》未免有些太不堪重負了。
3)對於電影和話劇的區別,沒想明白
孫導演不是一個成熟的電影導演,他之前的作品均為話劇作品,普遍受眾是「願意花費幾百元千里迢迢趕去小劇場看一場未必看得懂但是還是覺得身心愉悅」的觀眾。
面對一座城市(多說)不到百萬的同好者圈子,和面對全國億萬級別、各種各樣的掏錢買票人,是兩種對待方式。
電影不分對錯,但是沒有聽說過拍電影有不妥協的創作——那是心靈雞湯和有選擇的告知的結果,被美化成了一種事實真相。
世界上道理很多,但是(如何看待微博上《投資人請閉嘴:投資人最愛講的六句「廢話」》這篇文章?)中道理,擱哪兒都一樣。韓寒的作品本身不在這裡臧否,但是這部作品本身缺乏放在電影市場的足夠號召力,是不爭的事實。畢竟改編作品本身如果不是名著,又缺乏大牌來撐場面,就至少要有20多個理由來拴住核心粉絲做市場。
但是導演過多過濃厚的加入了自己的理想化的東西,試圖在一部電影里又做這個又做那個,就宛如做菜的時候希望您嘗到百味雜陳的味道,如果不是精雕細琢大浪淘沙過後的結果,往往只有一個味道——苦澀。
-
三年多來,原著小說看了應該有大約二十遍。今年電影出來,我在的地方居然沒有排片,只好下載槍版。至今沒看完,刪了。看到的部分大概到了大榮公寓的冬天那裡。
-
我見識少,不懂何為「黑色幽默」,只大概懂「幽默」。而在我看來,電影把幾乎所有的原著小說里幽默的地方都略過不拍了。若是改掉開頭的「上黃網找病毒」、刪去中間健叔與阿雄的「你哪來十隻雞巴」,我倒還可以理解成是怕審查不過。但在電影里,主角剛下車時車站被宰的橋段沒有了,在飯店騙老闆娘的橋段沒有了,就連剛開始兩位坐在日本飯店裡說的「窮得驚動了黨中央」也沒有了。我沒看完,不知道後面雪地撞賓士和市民搶東西的描寫還在不在。我實在看不出,這部電影幽默的地方在哪裡。
-
有一些段子刪去後,剩下與之關聯的情節就索然無味了。比如黑警察的那一段做夢的情景,為了和諧自然要刪掉。但導演卻把夢裡剩下的和諧的部分照搬下來,我實在看不懂這樣做以後,對故事情節到底有哪方面的幫助。
-
整部小說其實基本上把社會各界的人都黑了一遍,電影倒是刪了個乾淨。但是很意外,居然留下了一段修車。看來導演也知道政府不能黑,醫生不能黑,警察不能黑,黑社會不能黑,火車站旁邊的店不能黑,東北人不能黑,只有路邊不知道哪裡人的修車店店主可以黑一下啊。不知為何,我覺得這樣的行為相當沒骨氣,我很討厭。
-
我感覺這部電影是真的沒錢拍了。但凡外景都沒幾個群眾演員,內景連燈都不打,黑乎乎的,看都看不清楚。
且在我看來,房祖名和王太利的表演,還沒有演王超那哥們自然呢。健叔翻車那裡,他自己把車開出攝影範圍,然後切動畫,就完了,都不屑晃一晃表示你要摔了,要不要這樣啊?主角跟 C 的戀愛,就這麼被拆出來插到前面。在那一段里,我驚奇地發現,少年主角,怎麼這麼像王超啊?
-
我認為,整部電影的情節推動主要靠以下兩種方式:房祖名的獨白、動畫。我很喜歡房祖名,但他的獨白,真的太爛了。
-
作為一個韓粉,我很失望。
-
我以為,拍成這樣,被貶低,是很正常的事。
-
因為這是一個帶著旁白的PPT
因為拍得很爛。王太利的演技太浮誇了。房祖名感覺一直在打醬油。
看完這片子,我心中只有一個感覺就是--張默的演技已經拉房祖名千萬條街了。
如果把像少年啦飛馳拍了,也許會更好
中國電影的導演,大概上輩子都是說評書的,廢話太多。
當然劇本本身也爛。韓寒的作品不太好改編成電影。無論是開始的 三重門,後來的,長安亂,一座城池,光榮日,還是近年的 1988,故事情節意猶未盡,人物獨白偏多,情景相對簡單,立意較高,且帶有韓寒似的黑色幽默,如果是零改編,沒有給力的導演,沒有準確的選角,是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的,姑且不談口碑一般,單看票房影響力,也不可能像某暢銷書作家一樣給力。所以,還是看小說吧~~
很巧,昨天剛在網上看了這部電影,沒想到這麼短時間就能觀看到高清的版本,很意外,之前本打算在電影院看的,但我們這個小城市電影院根本沒有排片。看完之後,我很感謝電影院的明智之選,不然在影院我肯定會忍不住罵人的。
作為一名韓粉,這部小說我大概是在幾年前看的,具體到裡面詳細的情節我都忘記了,從單純的觀眾角度出發,我想說影片的幾個問題,首先是為什麼要讓房祖名念那麼一大段旁白,劇組的預算已經窮到請不起一個配音老師嗎,在家裡聽著龍太子蹩腳的普通話,想屎的心情都有。然後就是演員的演技實在太爛,房祖名好歹在娛樂圈拼打了很多年了,演技一直沒有提高,龍太子太適合演一些書生氣很重的角色。王太利(應該是這個名吧?)是怎麼回事,整個電影下來演技很做作,不自然。至少我看的時候覺得不舒服。情節很零散,更感覺是像幾個微電影拼湊而成,最後顯然韓寒對這部電影也不看好,沒見過他出來宣傳下。
不是有人這樣子點評這部電影嘛:
新銳導演孫渤涵這樣完成了他的處女作:讓房祖名把韓寒的原著念了一遍。
今天剛看完,笑點挺多啊。可能我沒看過原著,不明白為什麼評分比小時代還爛,假的吧。。
你要知道,一座城池不是哈利波特,可以根據原著拍成大片。一座城池只有在原著里通過文字才能體會到韓寒要給你的感覺,一座城池是我看過的唯一一本無聊透頂而又耐人尋味的小說,記得高中時無聊了,就會拿出來,隨便翻到一頁就可以開始看起來(看過N遍之後真的可以從任何一頁看,既像百科全書,又像笑話大全),現在回想起來,這本書還真挺高端黑。
我有好多喜歡韓寒的朋友,在平時我們聊天里會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認為一座城池是韓寒最牛逼的書,沒有之一。書裡面滿滿的內涵滿滿的邪惡滿滿的高端黑,只有文字可以表達,至於電影…只會讓那些沒看過一座城池原著的人們對一座城池充滿罵聲,不過我當然希望這些人們僅僅是針對電影。純正韓粉,這本書翻來覆去看了5遍。
我甚至不知道已經上映而且已經下線了。。。
因為人們很難被同一騙術騙兩次。
懶劇不看
韓寒的書要呈現在銀幕前,難度係數比較高,因為比較零散而理性,不像感性的文字拍成電影那樣。其實很多書拍成電影都會跟先看過書而對電影的期待值有差,兩種不同方式的表達,用不同的角度仔細品味就好了
感覺更像是一部微電影,非專業的一群人做出來的,是資金都用來請房祖名了嗎?
如果是部廣播劇在某個電台偶然聽到還是不錯的
不好看呀
因為一個香港人不停地念旁白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電影《圖書館戰爭》中關於圖書館宣言的認識?
※怎麼評價電影《關於莉莉周的一切》?
※《被解放的姜戈》中關於黑人頭骨的那個說法有沒有來源?
※如何評價電影《囚徒》?
※《變形金剛 4》中提到的德州「羅密歐與朱麗葉」法案,是否真有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