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中需要避免哪些自身不易認知的不良習慣?
關於語言習慣,肢體語言,為人處世,穿著打扮各方面的都可以。
謝邀。我們之前曾在另一個問題中和大家說過,溝通中的誤解可能是由於發出信息一方的「透明度錯覺」所導致的,即發出信息的一方在表達自己的時候會採取委婉、含蓄的方式,並默認自己這樣說了,對方就能完全明了,日積月累,這種溝通方式就會嚴重影響我們的工作效率和關係滿意度。可以戳鏈接回顧:有什麼平時不注意的小習慣,日積月累會導致嚴重後果的? - 知乎
不過,有時候誤解的產生還可能是源自接受信息的一方(West Turner, 2008):
有些人習慣於「選擇性傾聽」,只關注那些自己感興趣或印證自己想法的內容,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在聽八卦的時候很容易斷章取義的原因,比如有時一個人明明在說ta因為自身經濟壓力和前女友分手了。但聽的人由於自己的內心想法是人都貪慕虛榮,於是聽成了「對方前女友因為嫌棄ta窮而和ta分手」。
有些人有時會「虛假傾聽」(pseudo-listening),他們會用點頭或適時微笑來假裝專註,而實際上思緒卻在神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些人在開會或上課聽講的時候,表面上一副全神貫注的樣子,腦子裡卻可能在想:今晚吃什麼好呢?
還有些人則喜歡對細節自行腦補。比如,當對方說這件事情需要儘快完成,ta就自行腦補了「儘快」意味著「今天之內」,從而為了趕進度而草草了事等等。
而在各種有問題的傾聽方式之中,對人際的破壞力最強的是 「防禦性傾聽」。處在這種傾聽狀況中的人,總是會感受到別人的話語中,含有對自己的攻擊性,從而表現得劍拔弩張,採取高度戒備的回應方式,讓對方感到被攻擊。
防禦性傾聽(Defensive Listening),不僅和其他幾種方式一樣容易導致溝通中誤解的產生,而且它還是其中最不容易為傾聽者自身所察覺的——很多時候,它就像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Becker, Ellevold, Stamp, 2008)。
首先,來回答一個問題:
什麼是防禦性傾聽?
在溝通過程中,當訊息的接收方覺得談話中出現了對自己的「攻擊」時,可能是對方的負面評價或指責等,就會警覺地在對方與自己之間設立一道保護屏障。「防禦性傾聽」指的就是,訊息接收方主動在內心設立起屏障,用以抵禦他人攻擊以自我保護(Shori, 2011)。不過,這道屏障往往犧牲了溝通的準確性,導致誤解的產生(下文會詳述)。
因為防禦性傾聽很難被人們自身所察覺,為此,學者們總結了一些(Nayab, 2010;Shori, 2011)陷入「防禦性傾聽」的信號:
? 聽別人說話時,內心彷彿有聲音不停在說,「我沒有」、「不是這樣的」等等。
? 覺得對方的話讓自己感到很受傷、很委屈,「ta怎麼能這樣傷害我?!」。
? 努力找出對方的話里有哪些是指責你的,又有哪些是傷害到你的。
? 總覺得對方「話裡有話」,也覺得自己很能聽得出ta言語背後的「潛台詞」。
? 對方還在說的時候,就已經忍不住在腦海中想著下一句應該如何反駁或者回應對方剛才對你的「指控」。
? 對方會反覆向你澄清,ta只是表達一下看法和建議,沒有別的意思,請你不要介懷、不要有別的想法等等。
不難看出,當進入這種狀態時,人們的專註力就不再是溝通的內容本身,而變成了對對方逐字句地保持警惕,以識別出對方所做的攻擊和造成的傷害等等,因此,溝通的目的也就不知不覺地轉移到了如何抵擋對方對自己的攻擊,如何躲避對方言語上對自己的傷害,甚或是如何駁斥對方以「贏得」這場對話了。
為什麼防禦性傾聽會導致誤解的產生?
(Ellison, 1994; Shori, 2011)
1. 自我辯護
當聽者覺得自己受到攻擊時,就可能會努力找證據來為自己辯護、維護自己的立場。不過,有些時候的急於辯護反而讓自己無法準確了解對方想要表達什麼。
比如,當被伴侶指出ta對彼此的感情不夠投入時,陷入防禦性傾聽的人就不會再繼續仔細地聽對方表達這種「不投入」具體指的是什麼,而是迫切地開始在腦海中甚至直接打斷對方進行辯解,開始細數自己為對方付出的種種事迹。但實際上,有可能對方所謂的不夠投入指的是陪伴和情感交流的不足,而ta細數的卻是自己平時如何給予伴侶物質上的滿足。
2. 攻擊對方
人們還會主動指責和攻擊對方,認為自己在攻擊中「取勝」,對方也就不會再對自己造成威脅了。但總想著如何反駁和攻擊對方、如何取勝,就會影響人們信任和理解對方,甚至可能曲解他人的善意,還會讓雙方的關係陷入僵局。
比如,某同事向ta指出報告中還有可以更加完善之處時,進入防禦狀態的人可能就無暇顧及建議中是否有值得採納的部分,而只想著指責對方多管閑事,或者當面反問同事,「你自己之前上交的報告都遭老闆退回重寫,你有什麼資格給我提建議?」。
另外,當覺得正面回擊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傷害或不利於保護自己時,人們還會選擇「被動攻擊」。比如,當伴侶指出ta對感情付出的不夠多,希望ta能有更多時間彼此相處。有些人會覺得反駁只會讓對方的指責變得變本加厲,於是就會滿口答應對方,但日後卻更加刻意地疏遠對方——顯示自己之前付出很多,以此反駁對方。
3. 迴避
另外,人們還會在溝通當下轉移話題,來迴避和抵擋他們感受到的指責和攻擊,不過,這卻可能讓他們無法了解對方關於該話題的真正想法。比如,在面對父母的催婚時,有些人會總是努力岔開話題,從不讓父母把話說完,殊不知父母是希望在外打拚的ta身邊能有一個人相互照應。
由此見得,人們自以為建立起的是自我保護的屏障,卻很可能成了自己人為設置的溝通阻礙。於是,越是處於防禦性傾聽狀態的人,也可能越容易只得聽見對方的攻擊。不僅如此,當他們開始主動攻擊對方時,還會導致對方也隨之陷入防禦性傾聽的狀態之中,雙方的溝通就變成了一種互相防禦-攻擊的惡性循環(Conley, 2014)。
人們為什麼會進入防禦的狀態?
我們在前文中也提到,他人在言語上的攻擊,就可能讓人們進入防禦性傾聽的狀態。不過有時候,聽者認為的來自對方的「攻擊」,可能是真實存在的,也可能是聽者主觀感受到的——Ta覺得對方在攻擊自己、對方對自己造成了傷害,但也許在場的其他人並不這麼認為,又或者當其他人處於ta的角色時並不會有類似受傷害的感覺。
面對真實的攻擊,每個人都有可能做出「自我防禦」
當他人在言語上貶低我們,比如說「你要是像我一樣能幹,也就不會被這種問題所困住了」,或者一廂情願地提供解決辦法,「你不會的,你就按照我說的去辦」,又或者指責我們,「你怎麼連這個都做不好啊」,等等這些都會讓人們自然地想要維護自己的尊嚴和立場,阻止對方中傷自己(Conley, 2014)。
但還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進入防禦狀態
他們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受到攻擊,也更容易讓自己處於一種需要防禦的狀態。
1. 人格上更不成熟的人
人格上更不成熟的人,更難接受「人與人之間可能存在著許多不一致的看法,並且這些看法都有可能是對的」、「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他們更多時候是抱持著一種「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態度,即認為一件事情只有一種正確的做法,因此,當他人提出不同看法時,就會被他們當做是對他們看法的否定,是一種指責和攻擊。
2.高敏感人群(關於高敏感人群該如何自處,請戳:如何克服自己性格上敏感這個問題? - 知乎)
他們對於生活中的細節有著異於常人的高度敏感,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過度刺激(Borchard, 2010)。也就是說,他們會更容易注意到他人言辭中可能存在的攻擊和指責,有時甚至會對一些語言、動作過度解讀,這就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總是處於他人的攻擊之中。
3. 低自我價值感的人
他們習慣於處處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毫無價值,因此他們對別人的言辭十分敏感,生怕別人說了什麼更加證明自己沒有價值,不僅如此,他們還總是將自己內心對自己的苛責和攻擊,投射到他人身上,總是覺得是周圍人在攻擊自己(通過投射他們可以把造成自己痛苦的責任推卸給他人,來緩解一部分內心的痛苦)。
其實,他們無時無刻不在遭受著的是自我攻擊的煎熬,而他們真正在防禦的是自己對自己的攻擊。
如何應對防禦性傾聽?
正如前文所說,防禦性傾聽不僅不能起到防禦和保護的作用,還可能會導致誤解和矛盾的產生。
因此,你需要首先學會根據前文所提供的「信號」,及時覺察自己是否已經陷入了一種防禦性傾聽,不要讓自我保護的屏障阻礙你去聽對方真正要表達的意涵,不急於自我辯駁、反駁對方,或是逃避。
當確定自己已經陷入了一種防禦式傾聽時,你需要澄清導致你進入防禦狀態的「攻擊」是否是確實存在的(Goulston, 2013)。
比如,你可以問對方,「你剛才說不如你來幫我做,是在指責我沒有獨立完成的能力嗎?」這樣,你們可以先就這種言語攻擊進行討論,你也有機會自我堅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Perper, 2014),「你剛才這樣貶低我,讓我感到很難過,這讓我沒法專心地聽你其他的想法和建議」,這樣的澄清有助於避免雙方陷入防禦-攻擊的惡性循環。
如果在這個過程中,你發現自己常常將他人的話語誤當作是攻擊:你需要明白,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看法,當對方的看法是對的時,也並不代表你的看法就是錯的,反之亦然。更何況,很多時候雙方的看法也都是沒有絕對的對錯的。
另外,你還可以嘗試有意識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對方言語中客觀事實的部分(Orlov, 2017),而不是判斷評價的部分(但這並不代表忽略對方話語中的情感)。儘管這做起來並不容易,但卻可以通過不斷地努力練習形成習慣。
另外,我們在與他人溝通的時候,也需要注意自己是否在攻擊對方。為了更好地達到溝通的目的,我們也可以學著以更沒有攻擊性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看法:
? 「是的,但是…」變為「是的,另外…」,同樣是想補充或提出不同的建議,後者聽起來更沒有攻擊性。
? 盡量避免說「你從來都不能…」或者「你為什麼總是…」
? 「你也太敏感了,我沒有這個意思」,這樣的話並不能讓處於防禦性傾聽的人感到好受。
以上。
原文發表於:「我總覺得你話裡有話」 | 為什麼會出現防禦性傾聽?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呈現了日常溝通中,各種你習以為常的語言暴力。
還有最具實操性的日常溝通指南,走出「愛你的人傷你越深」的語言暴力
1/6、如何跳出「對陌生人客氣,對身邊人發脾氣」的惡性循環
星期天在外面吃飯,鄰桌是一對小夫妻,大概是服務員把點的菜弄錯了,女生跟店員在溝通,看得出女生很有修養。
整個溝通過程中,男生一言不發,瞅著她倆。服務員一走,男生就酸溜溜地說:「我發現你跟陌生人說話、跟同事說話,都那麼善解人意,怎麼唯獨跟我說話,總是大呼小叫的?」
女方立刻給了他一個「白眼表情包」:「所以我很累啊,我不跟你發火,我跟誰發火?」
很多時刻,我們覺得溝通太累,因為我們習慣了「演員式溝通」,永遠在揣摩別人的心思、醞釀心思的話術、權衡話術的後果……
這種溝通方式,消耗情緒能量巨大,這讓我們回到日常溝通後,就反彈成另一個人,關係越親密,反彈越變本加厲:很少思考對方的心思,很少選擇合適的辭彙,也很少評估語言對對方的傷害。
看上去這是一個死結,難道我們只能在兩個極端之間徘徊?
直到我看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才明白,問題其實出在我們對溝通的理解上:
溝通技術不是「如臨大敵」式的高情緒消耗的臨場反應,而應該有某些固定的模式。通過刻意練習某些關鍵技能,溝通可變成低情緒消耗的下意識反應,並適用各種溝通情景,從而跳出「對陌生人客氣,對身邊人發脾氣」的惡性循環。
所以《非暴力溝通》從最基礎的,與愛人、同事、朋友、父母、孩子的日常溝通入手,而且更關注其中最嚴重的溝通問題:
不要用語言暴力傷害你身邊的人!
2/6、日常對話中的暴力元素
「每次約會你都遲到,不想跟我在一起就直說嘛!」
「小張,今天你反正也沒什麼事兒,幫我做張報表吧。」
「你知道媽媽上班多辛苦嗎?你什麼時候才能懂點兒事?」
這些常見對話中,看起來人畜無害,其實都含有某些特定的「暗號」,每次都能精確地引發對方的對抗情緒,讓雙方溝通從「就事論事」習慣性地轉向「來啊,相互傷害啊,誰怕誰啊」。
作者稱之為「暴力溝通」:談話雙方偏離了溝通的初衷,進入激烈的情緒對抗狀態,甚至想盡一切辦法詆毀羞辱對方。
講溝通的書有很多,《非暴力溝通》不是最有道理的,也不是最深刻的,卻是最有實操性的「日常溝通操作指南」。
把「非暴力溝通」作為典型刻意練習,首先因為它有一個明確的任務:找到日常對話中的「暴力成份」,轉變為意思相近的「非暴力成份」,並形成固定的溝通習慣。
它也有一套「觀察、感受、原因、要求」的標準溝通流程,以此降低我們的溝通中的情緒勞動成本。
下面,我簡單地介紹一下這個流程,更具體的指導,還是要看書。
3/6、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是用「觀察」代替「評價」。
「小張啊,這裡有一張報表,經理馬上就要,反正你手裡的事也不急,先放一放吧……」
如果你是小張,你聽到了會不會反感:你憑什麼說我手裡的事不急?難道我做的是假工作?
也許小張不想得罪你,把活接下來了,但帶著情緒幹活,不給你挖坑就是好事了,還想要質量?
其實小張手裡確實沒有什麼急的事,但「反正你手裡的事也不急」這句話,觸發了一個「情緒按鈕」,讓小張覺得自己被貼了一個「閑人」的標籤了。
這是一種相當普遍的情緒反應,《非暴力溝通》認為,原因在於,「反正你手裡的事也不急」並非是一個觀察,而是一個評價。
我們來看看觀察與評價的區別:
你每次都不完成作業。(評價)
你今天沒有完成作業。(觀察)小夥子,你怎麼不給老年人讓個座呢?(評價)
小夥子,這位老年人需要一個座位。(觀察)
我們在溝通中,不僅僅傳遞信息,還會傳遞情緒,比較這兩句,「觀察」是低情緒的,「評價」是高情緒的,後者成為引發情緒對抗的「第一觸發器」,所以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就是:
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並清楚地說出觀察結果。
「非暴力溝通」並不是要求絕對的客觀而不做任何評論,而是不要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如果一定要有評價,請先給出觀察的結果,以降低他人聽到評價後產生的逆反心理。
房間裡面亂七八槽,還是人呆的地方嗎?(單純的評價)
床上的被子沒有疊,地也沒有掃,你應該多承擔一些家務。(觀察+評價)
觀察和評價的界線並不清晰,所以書中還出了很多練習題,幫助我們區別這兩種日常表達方式。
4/6、非暴力溝通的第二、三步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步和第三步「表達感受和原因」是關聯的,我就放在一起說了:
我舉一個企業家與公眾之間「暴力溝通」的例子
美團前段時間發生了「清真專用餐箱」的公眾事件,相當多的網友認為,這是「泛清真化」的又一個案例,並紛紛揚言要卸載「美團」。
美團的CEO王興當晚發了這麼一條微博,回應此事件:
一個資深公關專家就此事寫了一篇文章,說,如果是自己撰寫公關稿的話,應該這麼說:
「我們一貫致力於滿足客戶需要,而這正是我們推出這項服務的原因。我們為信仰特定宗教的客戶提供了定製的餐飲頻道,這是出於對特定少數民族用戶的飲食習慣的尊重。對於那些因為這一服務而感到自己被冒犯的客戶,我想對您說,這絕非我們本意。如果可以,我們也願意推出更多定製化的餐飲服務來滿足各類人群的飲食習慣。」
我們來比較這兩種溝通:
美團CEO的回應,表達的情緒是:本寶寶很委屈,因為你上了別人的當。
這也是一種暴力溝通,它把「我的感受很不好」,歸咎於你的行為。
而公關專家表達情緒的方式是一種「非暴力溝通」的結構:「我感到很難過,因為我們的美好願望卻冒犯了你。」
你看,非暴力溝通坦誠地告訴你自己此時的感受,並歸因於我原本的期望。
比較一下這兩種表達方式的不同:
暴力溝通:「你不認真地做作業,怎麼對得起媽媽呢?」(試圖用自己的「感受」去喚起孩子的內疚感)
非暴力溝通:「媽媽感到很失望,因為我想看到你認真地做作業。」(感受+需求)暴力溝通:「我很憤怒,大家沒有齊心協力拿下這個合同。」
非暴力溝通:「我很憤怒,我一直希望大家能齊心協力,拿下這個合同。」
兩種溝通方式的意思其實是一樣的,但暴力溝通是「我感到……,因為你……」,非暴力溝通是「我感到……,因為我……」。
為什麼後一種句式不容易被別人反感呢?因為它強調的是「我的期待導致了我的失望」,而並非赤裸裸的指責「你太讓我失望了。」
5/6、非暴力溝通的第四步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步是:明確地提出你具體的請求。
前幾天,一組「我們是誰」的漫畫在朋友圈刷屏:
我們要什麼?不知道,反正就是要,現在就要。這其實講的就是「暴力溝通」的「第四個元素」:習慣於用一些含糊的字眼去要求別人做事。
不要以為這只是個漫畫,不要以為只有甲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所有能被刷屏的東西一定是擊中了大眾心理痛點的「最大公約數」。
最典型的模糊化要求是「不要……不要……」:
「我們的對設計的要求一向很明確:畫面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文字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不要太裝逼也不要太low,……」
當你說「不要什麼」,而不說「要什麼」時,在對方看來,你自己也沒想好就來刁難我,很容易引起情緒對抗。
家庭教育是「不要不要」的重災區:
暴力溝通:不要在客廳跑來跑去。(孩子不知道該幹什麼,只知道家長在罵自己)
非暴力溝通:昨天剛買的玩具,你還沒有玩哦。暴力溝通:不要養成丟三落四的壞習慣。(這是披著「要求」外衣的「指責」)
非暴力溝通:寶貝,你應該寫一份「上學前必檢查有沒有帶的東西」的清單。
還有一種請求,表面上看很明確,其實是缺乏必要的自我約束:
「今天下班之前,把這份資料準備好給我。」
「這個月我們組一定要爭取銷售業績第一。」
如果對方覺得這些工作很難完成的話,你又沒有告訴別人「做不到=怎麼辦」時?你的要求就變成了命令,對方在完不成任務的恐懼之下,也會引發情緒對抗。
「非暴力溝通」應該是提要求時,充分考慮到對方的實際情況:
「今天下班之前,把這份資料準備好給我,有什麼困難嗎?」
「這個月我們要把『銷售第一』當成目標,爭取更好的業績。」
6/6、真正科學的「溝通練習」
大部分人在溝通中,都有一個弱點:
就是太關注對話內容本身了,對對方明顯的情緒反應視而不見,直到發現「好好的說話變成了吵架」時,已經來不及了。
然而,想要進入「既關注內容,又觀察情緒」的「多任務系統」,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非暴力溝通》不是試圖去提高你的情商,而是用一套相對固定的對話模式,預先防止抵抗情緒的產生,降低「觀察情緒」的要求,讓我們更好的關注對話本身。
這才是真正科學的「溝通練習」。
(本文為「刻意練習」系列之三)
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首發,每周兩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
附錄: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
第一步:「客觀的觀察」而非「主觀的評價」
客觀的說出你觀察的結果,而非主觀的評價;如果一定要有評價,請儘可能用中性詞,並保證評價與觀察結果有嚴格的因果關係;
第二步:「我的感受」而非「你的想法」
僅僅表達你的內心真心的感受,不要強行假設對方的想法;
第三步:「我的原因」而非「你的原因」
指出導致上面「感受」的原因,注意是「我的原因」,而不是「你的原因」;
第四步:「明確的要求」而非「含糊的命令」
提出明確的要求,而不是「不要不要」;在提出一個比較困難的要求時,要徵求對方的意見,並給予幫助。
相關熱文
刻意練習:從「知道很多道理」到「過好這一生」的必殺技(之一)
為什麼人家能練出「技能」,而你練來練去還是「動作」?(之二)
如何在5分鐘內,向領導彙報上百頁的PPT?
1,不要一直抱怨,比如說吃飯時不要一直抱怨這個不好吃,那個不好喝,少傳播負能量,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一副天下人你最慘的樣子。
2,說話不要太快,慢一些,柔一些,多微笑。
3,不要說大話,也就是所謂的吹牛逼,不要不懂裝懂,不懂就是不懂。
4,不要過於炫耀,也不要過於自卑。我見了太多想要通過炫耀來獲取存在感的人。
5,盡量不要打斷別人說話,不要太著急的去表達自己的觀點,等別人說完後再發表你的觀點。
6,不要judge別人的生活方式,比如你覺得貸款買房並不是一件理智的事情,但不要去judge那些貸款買房的人是「傻子」。
7,不要給別人貼標籤,你可能連你自己都不了解你自己。
8,做一個「上道」的朋友,聊天或交流時,每個人都想要聊自己,要滿足對方的聊天欲,那就是盡量多問一些對方能答的問題或者每次想說出「我」字時,都改成「你」或「他」。
9,作為女生來講,真的盡量不要講髒話,不要「尼瑪,卧槽」隨時掛嘴上。給 人感覺真的很屌絲或者low。
這些是我在人際交往中總結出來的,而且也運用在實際生活中。我現在成了「上道」且有趣的朋友。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2016-08-09更新
這篇關於「低價值付出」的文章被日報半推薦後,回復量大增,回復中似乎有一些不理解或理解錯誤的人。所以我就重新思考整理一下如我這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
我的文章主要是要解決一類常見困局,相信很多人遇到:
- 斗米恩,擔米仇
- 叢飛困境
- 好人做壞事迷局
等等這些人性困局。這些困境的描述我都寫在這篇文章中:如果我對別人的關心和好沒有回報,是否還要堅持下去呢? - 知乎用戶的回答
請先看以上的文章,以這些困局為背景,在來看看這篇文章。
如果要換種說法:
受助者,需要100%的幫助,施助者給出了100%甚至是200+%的幫助,但是受助者卻覺得施助者才付出了10%的幫助而覺不值得回報。我的文章,就如何讓把對方的感受從10%拉回到100%的策略而已。
然而有些人卻理解成了:
施助者給出了10%的幫助,而我的文章如何在只給予10%的情況下,讓對方感受100+%。
其實在歷史上,使用我這樣的策略,得到他們應有名聲和榮譽的大有人在。這種策略是中性的,用的好就是良性的,用的不好就是惡性的。關鍵看悟性。
另外還有一種回復,是看不起使用這些策略的人,說如果看到對方使用這些套路,就分分中絕交,不會再有來往什麼的。
我覺得這些人就是把問題理解錯誤的人了。提出幫助後,你的幫助真的只能對方做嗎?既然你能不要對方做了,說明一點,這個問題就不是非要他才能解決的大問題,你可以自己做或者花錢請人做,卻又要別人幫你。都這樣了,那還有什麼資格說對方? 幫人是情分,不幫是本分。你有能力自己完成的事情,他變相拒絕,也合乎情理。別人的時間和精力也是很有價值的,別把別人的價值不當價值。
當你提出幫助後,就因為對方套路了一下,就認為對方人品有問題了,那麼真實情況就可能是:
- 自己可以解決的事情,卻要他人幫忙。
- 不把這個幫忙本身看成有價值的事情,會認為對方的幫忙沒有什麼了不起。
- 高看自己價值,認為自己的忙對方不幫,有人搶著去做。
這個時候,這些套路反倒是成了對方一道有力的過濾器或是一堵牆,過濾了那些不是真正需要自己幫忙的人,也過濾了那些不把自己價值當價值的人。
再舉幾個歷史上例子:
三國時期,劉備三顧茅廬時候,諸葛亮就以不斷拖延和拒絕劉備,最後得到劉備應有的看重。諸葛亮使用的策略有:拒絕,拖延(睡覺睡到中午)和第三方背書(水鏡先生和徐庶的宣傳)。首先諸葛亮是對得起劉備的看重,其次諸葛亮是用策略得到劉備應有的看重。這裡還有個故事,諸葛亮曾經毛遂自薦過,劉備雖然覺得他不錯,但基本也是沒有放在心上。只有後來三顧茅廬後,才把諸葛亮真正的看重
戰國末年,秦王滅楚,名將王翦說要60萬大軍滅楚,秦王嫌棄。但當李信失敗,重新要任命王翦,王翦是一直拒絕的。知道秦王親自去家中拜訪,並答應了王翦的60萬大軍的要求。王翦才重新出山的。王翦策略是拒絕,提出高要求,說明困難(必須60萬人)和稀有(就他能滅楚)
秦國末年,韓信窮困潦倒,在朋友家蹭飯,接連數月,因為後來朋友的妻子耍詐,韓信認為朋友為人惡劣;然而漂母只是在韓信最餓的時候,提供了十幾天的飯菜糊口,就發誓要重重酬謝;後來韓信做王之後,給了漂母千金,給了朋友百金。漂母和韓信朋友的差別是,漂母是雪中送炭,而朋友沒有讓韓信覺察到這點,最後韓信得到對方的幫助,卻憎惡對方。
歷史故事中,很多這樣的情況發生,我認為這就是一個常見的人性現象,遇到人就一定會發生。至於策略使用就看人悟性。正確的時間,正確的情況,用對套路就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價值的尊重。
====以下是正文======
低價值的付出 -- 自己以為自己付出了很多,其實對方卻十分看輕,不會給予感激,甚至得到對方的憎惡。
先看看這篇我對人際交往中低價值付出的認識:
如果我對別人的關心和好沒有回報,是否還要堅持下去呢? - 知乎用戶的回答
先總結一下什麼是低價值付出(詳細去看鏈接原文,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 弱勢群體的付出是低價值付出
- 隨意付出是低價值付出
- 不符合對方需求的付出是低價值付出
- 別人感受不到的付出是低價值付出
- 可以被替換的付出是低價值付出。
- 沒有否決權的付出就是低價值付出
所以如果要在付出的量相同的情況下,如何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價值很高(把低價值付出轉化成高價值付出)我就在這裡談談自己的看法:
(1)雪中送炭
雪中送炭是能讓對方感到你高價值付出。
在別人成功宴上給再多的錢,別人都不會又任何感受,反而覺得你是在討好;但是如果是在人落魄的時候救急,那真的是對人有救命之恩。
要學會錦上添花的時候,平平淡淡地添花,給多給少都一樣;當人落魄的時候,能幫就幫,有良心的人,會記恩一輩子的,(沒有良心,對自己也沒有啥損失,雪中送炭費不了多少資源的)
還有一點要說明的是,雪中送炭,也是要找準時機的,是要在對方最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在戰國史裡面,圍魏救趙中孫臏就提出過,要再趙國快撐不住的時候才進行圍魏救趙的戰術,因為趙國越是困難,那麼幫助的價值就越大:去早了,就算勝利了,趙國還以為是他們自己打贏的,齊國只是輔助防禦而已;去晚了,趙國就沒有了,那麼那個時候幫助對趙國也就沒有太大意義了。所以找准雪中送炭的時機很重要。
(2) 讓對方明確感受到你有拒絕的權利
你在能拒絕對方的前提下,幫助對方這才能讓對方感到你的幫助是高價值的。
@雪茶丸 答案中有一條: 好好先生有一天突然不幫忙了,人們會覺得這人變壞了,而一個壞人偶爾做了件好事,彷彿他之前的惡可以一筆勾銷了。
(關於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我在這裡有詳細解釋,做個參考:為什麼好人做一件壞事就難以被原諒,而壞人做一件好事就可能被原諒以前做過的壞事? - 知乎用戶的回答)
這個梗是一直有人提的,彷彿叫大家做壞人比做好人好。不過我們可以從否決權的角度來看看這個問題:
好好先生沒有原則的做好事,其實給人一種沒有否決權的感覺,當別人認為你不做就不應該,那麼提供的幫助就是低價值的。而壞人偶爾做了一件好事,其實就是動用了否決權,一直不做好事,當別人認為不做,但你最後做了,那麼對方就會有高價值的感覺了。
再舉個例子,春秋時期晉國有個驪姬之亂,裡面有個小細節,說是太子獻肉,驪姬驗毒,已經在確定肉有毒的情況下,派了一個小臣去吃肉驗毒,小臣死。每每讀到這裡,就覺得這個付出自己生命的小臣價值之低:再沒有否決權的情況下,付出生命也得不到他人的一點憐憫。
所以核心的做法是要讓對方感受到你有否決權,再去幫助別人。以下技巧可以參考參考
- 當別人叫你幫忙的時候,不能馬上答應,拖一拖再答應
- 「讓我看看我的日程安排,等會給你打回去」
- 先拒絕,等到對方反覆求你的的情況下,勉為其難的幫助
- 先說不好意思,我現在很忙,等下班後再聊吧,然後等對方放在打過來,在決定是否要幫助對方
- 不要按照別人設定的時間去完成,比如說對方能不能周末就完成,你就必須說至少下個月才能著手準備開始。
方法有很多,要學會舉一反三。原則就是要表達」你很忙,可能不能幫你「,就算你本來不是很忙,也要讓對方覺得是,這樣才能在相同量付出中,讓對方覺得你的價值高
另外注意,以上的方式也要根據關係親疏謹慎使用。
(3) 稀有準則
物以稀為貴,只有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幫助是非常稀有的,才能感受到高價值付出
這也是壞人做了一件好事,就被人稱讚;而好人做了很多好事,卻被當作理所當然
以下方法可以參考一下,
- 我一般是不幫人的,看在你的面子上,我這次就幫一下。
- 下不為例
- 很多人求我幫忙,我都推掉了,但看你那麼誠心誠意,那我就破例一次
是不是真的沒有關係,關鍵是要讓人感受到你的幫助是稀有的。
(4)無法代替
讓對方覺得這個也就只能你才能完成,那麼對方覺得你才是高價值的付出。
這個可以更商店推銷員學學,他們喜歡用對比的方式來說服你他們的服務是別人沒有的
- 這個產品就我這裡有賣,別的地方都缺貨
- 別的店家都不會有我這個價格,
- 別的店家不會給你保修3年的,最多一年;就我這裡是保修3年的。
你可以舉一反三
- 幸虧你遇到我了,不然一般的人也弄不好這個
- 你讓小明來弄,保證他一天也弄不完,這個東西我一個小時就能搞定
- 我和老闆認識,我帶你去買,保證比平常便宜
其實現實中,往往是誰都能代替誰的,以上的話,仔細想想十分假,但是真實用起來,對一般沒有經驗的人來說,還是很受用的。但是對付有經驗的人來說,這話說出來背後的含義就是去提點對方自己再花精力幫忙,有點眼色
(5)任務是非常困難的
讓對方明白,就算是你的專業,做這個也是要面對很多困難的,這樣對方才能覺得你的付出是高價值付出
即使這個任務對你來說,是舉手之勞,5分鐘搞定,也要讓對方覺得你要通過很多高級資源,花上幾天工夫才能把任務完成。
總結:
要讓對方覺得你的付出價值是很大的你就要做到:
- 你不是一個隨便就出手幫忙的人,(稀有)
- 你的幫忙是別人做不了的(無法代替)
- 你的幫忙是可以拒絕的,但是看在對方的誠意上,還是幫了 (否決權)
- 任務是艱難的,你做了很多工作(困難)
- 在對方最著急,最困難的時候完成幫助 (雪中送炭)
雖然還有其他的方法去提升在對方的價值感,這裡就重點提提以上這些要素了。
在列一篇文章,可以看看別人如何進行高價值輸出的:
你在人際交往方面吃過哪些虧? - 知乎用戶的回答
用自己的長處去和別人交往
======================
2015-05-19更新
看到大家那麼積極的點贊,已經500+了,很高興。那麼我就在把剛剛想到的一個技巧寫出來:
(6) 高價值背書效應
高價值背書就是說利用高價值的第三方來承托自己,而讓對方覺得你本身是高價值,以高價值姿態去幫助對方。
人的認知錯覺是很多的,比如說先敬羅衣後敬人。歷史上利用高價值背書的歷史故事有很多,最著名的應該是蘇秦遊說6國的故事了:先說服燕國,然後利用燕國做背書,最後得到6國相印,6國都給蘇秦做了背書,蘇秦的家人前倨而後恭這就沒啥好提了,蘇秦把6國盟約扔給秦國看,秦國十多年不敢踏出函谷關。
就是現代,經常也有報道說,主席或總理跑到農村,和某人握了個手,然後這個人就是那個村子裡面的傳奇了。
我們要做到高價值背書效應也是有辦法的:
- 如果你是有辦公室的博士,那麼可以在辦公室,把自己的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統統掛在牆上,然後在貼上各種各樣自己和業界名人的握手照片。這樣提供幫助前,把對方邀請到自己辦公室,先展示這些「背書」,然後在討論如何提高幫助
- 移民中介的常用技巧是多拍和其他國家高級領導人握手照片,然後在辦公室掛出。
- 討論如何提供幫助時候,要邀請對方到高級餐廳,並且自己穿上正裝。
- 跟著上面一條,如果還能叫上一圈人一起,然後一一介紹其「高級」的身份,然後再私下討論幫助項目
- 儀式越正式越好,通過儀式的高價值背書,也能產生此效應
用好這招,接受幫助的人會大大覺得得到你的幫助,是他的榮幸。
我用其他角度來解釋這條,可以參考一下:生活中的朋友認為你是逗逼,怎樣讓他們相信實際上你是一個認真嚴肅的人?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2015-05-31更新
(有《夜行者》劇透,未看的人可以跳過這段)
最進又回顧了一次《夜行者》(night crawler)這部片子,裡面的男主角就是一個把低價值付出轉換成高價值付出的一個高手,整個故事也十分有說服力。要想成為真正高價值付出的高手,就要好好學學男主角的說話方式,專業術語的組織方式,一定會有所收穫的。
有幾段可以好好注意
- 面試助理的時候(尤其是兩個人口才對比,看看什麼是低價值和高價值的差別)
- 男主角和女主角(電台女製作人)的飯局
- 男主角要求女主角高價購買滅門慘案的那個對話
- 助理反悔,威脅男主角的那段對話
這幾段重複展現了男主角化腐朽為神奇的口才,完完全全展現了如何利用口才將低價值的內容包裝成為了高價值的內容,然後和對手進行交涉。這幾段可以反覆看,反覆研究體會一下。
1,少說贅詞
聊天(特別是演講,當眾發言或談判中)少說贅詞,比如說,呃,噢,啊,嗯,這個...那個呢...
很容易給人一種不自信的感覺。
2,注意小動作
如不自覺地咬手指、頻繁撩頭髮(感覺臟。)
抖腳(弔兒郎當)
不自覺地玩弄衣角(不自信)
不要有很誇張的,大幅度的,不雅的動作。(特別是女孩子)
3,少些戾氣
別以最大的惡意揣測別人,少說尖酸刻薄的話。
4,注意話題
談論天氣和寵物等話題是相對比較安全的。
初次見面盡量不要談論政治或者一些比較沉重的話題。
不要談論一些可令自己或者別人尷尬的話題,比如說在不適宜的場合談論性...
5,
親而不褻 ,近而不狎
對陌生人保持耐心,對親人卻沒有禮貌和尊重是一件愚蠢的事情。
6,不要和眼界不一樣的人爭辯。
7,要做好人,但不要做老好人。
8,可以指點,但不要指指點點。
9,
不言人私,不揭人短
尤其是天生的短。
自卑所帶來的恨意往往很強烈。
11,一視同仁
對美女很耐心,對美女身邊其貌不揚的閨蜜卻態度冷淡,可能會無意中傷害到別人。
一個人對待弱者的態度,很容易看出其修養
多點愛自己。
這個答案是寫給那些不懂保護自己的人看的,也包括我。
上面的多數答案都是教人怎麼善待他人的,卻鮮有提及如何善待自己保護自己的尊嚴和利益。
前天一個朋友閑聊時跟我說"朋友之間的一切交際往來都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當然,這裡的"利益"是廣義上的,包括學到的經驗、知識或者是心理上的愉悅。
在與人交往時不要總是"無私奉獻",因為現實中只知索取不懂回報的人絕不在少數,伸手黨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不幸的是,不懂拒絕別人,認為這次我幫了別人別人下次也會幫我的理想主義的"好好先生"也不在少數。
好吧,我曾經就是其一。
舉個栗子吧:
前幾天在外地的室友突然聯繫我,讓我幫忙解決畢業論文文檔格式上的某些問題,接著就把一堆文檔一股腦發了過來。我嘗試了幾次後給他提供了幾個解決方案,但他還是想把自己的事情推給我來完成。當然,我拒絕了。
可是換作以前的話,我十有八九還是會答應。
還有一類人就像菜市場上能言善辯的砍價大媽,他會一步一步試探你的底線,只要你繼續隱忍,他就敢把下限拉低一尺。直到你爆發,他才會為你畫一條線,然後在線外肆意妄為。
我一直不太擅長拒絕別人,哪怕是不合理的請求,寧願自己承擔損失也不願讓朋友吃虧。可是我漸漸發現有些人根本沒把你當回事,直到需要你幫忙的時候才想到你。你自以為是的付出,連一句謝謝都不一定能換來,更別說報答。
很多時候我們只關注到怎樣與人交往,卻忽略了該和什麼樣的人交往。
多關注自己的利益訴求,去找能和你互補能共同前進的人做朋友。
如果你連自己都不愛,拿什麼去愛別人呢?
——————————————————————————————————————
Update:把評論區的一些討論摘出來分享一下
@者也 的比喻非常生動:朋友交往就好像是麵包上的奶油,麵包是友情,奶油是利益,沒有奶油吧,麵包有點沒滋味平淡,奶油太多了吧,膩得慌!光吃奶油呢?噁心。你要不愛吃奶油吧,可以吃果醬。
提建議這種事得因人而異,這個問題下的多數答案都是很有見解的。我並不是說無私不好,只是有些人容易不分對象的付出。我只是想對這樣的人說在下次別人求助的時候多考慮一下這個人是否值得你幫並多考慮自己的利益訴求。
人需要在無私和自私間掌握好一個平衡,而過度偏向後者的往往更多。
其他答案很多還是非常有價值的,能教會更多人如何為他人著想,畢竟面對的問題更加普遍。
楊星賢 :好好先生有一天突然不幫忙了,人們會覺得這人變壞了,而一個壞人偶爾做了件好事,彷彿他之前的惡可以一筆勾銷了。
這確實不假,轉變太快大家容易覺得你奇怪,需要慢慢來。在拒絕別人的時候可以說明理由,讓人家覺得自己的要求不合理。重要的是改變自己的觀念,並且不能讓人家對你的幫助習以為常。
每天為懶床的室友帶早餐,和偶爾帶早餐並偶爾拜託別人做事(哪怕你不是很需要),感受下其中的區別吧:)
黑胖牙不齊 :我曾經也是無數次的答應朋友的各種請求,總覺得畢竟朋友,能幫就幫,自己吃點虧也沒啥,但是慢慢發現,真的存在一部分人會認為這都是你該做的,原諒我確實沒辦法偉大到也跟她們一樣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在自己累到終於不能承受的時候,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不需要每個人都給我一百分」,一百分太難了,我沒必要去爭取每個人都給我一百分,值得自己珍惜的人有需求 我固然奮不顧身,但是對於一切真的只是因為自私而無暇顧及自己感受的人,那就算了吧,這樣自己太累,不值得!
重要的是形成一種良性可持續的相處模式,要互惠互利而不是單方面索取或付出。現在當我為一個朋友付出更多時,人家要請我吃飯或以某種方式回報時我一般不會拒絕(即使我不需要),因為更重要的是維持好這種模式。
有同感的童鞋們,推薦讀下 @周筠老師專欄里的這篇文章:你這樣是不對的 - 虛晃一槍 - 知乎專欄
切忌交淺言深
1、總想佔便宜
2、在背後評論別人
3、說話不留餘地
4、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
5、抱怨
6、做事不經過大腦
7、光想不做
8、以聖人的標準看待他人
9、好為人師
10、為自己的缺點找借口
11、拿得起,放不下
細節打敗愛情,細節也同樣打敗人際關係!
人際交往中最大的不良習慣就是各種說話細節傷人卻不自知,還納悶自己為啥人緣不好!人人都道「惡語傷人六月寒」,誠然,我們日常生活中不會故意用語言去傷害別人。但是,你的說話細節沒處理好,就會導致雙方尷尬甚至心懷芥蒂。下面,就給大家講講我個人感觸比較深的3個細節吧。
1、說此帶彼、言多必失
說此帶彼,就是說我們在談論一個人或一件事時喜歡帶上一個參照物來加強自己的觀點,也可以理解為是橫向比較。但是這種橫向比較存在一定的交際隱患。
你跟你的同事A說"A,你今天的這篇公眾號推文排版真漂亮,比之前的漂亮多了「A聽到這句話當然很開心,但是不小心聽到這句話的同事B心裡卻不舒服了,因為之前的公眾號都是他負責的,此時他內心的os是「這意思是說我之前的排版都很醜咯!」並在心裡默默的向你扔了一隻狗……也許你只是單純的想誇一下A,甚至你可能並不知道B之前負責公眾號的事,但你這對比的話語一說出去就會給B造成你吐槽他的感覺。
事實上你直接誇排版漂亮不說比之前的漂亮A聽到也是會很開心的。何炅就曾說:做人做藝人,都不要去橫向比較,你就講這個人好在哪兒,你不要說別人的不好,只有他好,因為你永遠不知道誰是別人,這就是生存方式。
所以,我們要盡量避免橫向比較,說此帶彼,難免言多必失。因為說的人無心,但如果聽者一拗,你就覺得他沒有這個意思都有這個意思了。
2、假裝失憶也是友善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碰到對方一件事或一句話忘記說過然後重複對你說的情況,這時候你會怎麼做呢,是假裝沒聽過再聽一次還是直截了當的告訴對方他已經說過了呢?相信我,千萬不要直接打斷對方並說「這件事你之前講過了」,因為這樣絕壁會讓對方有一種胸口挨了悶拳一口氣提不上來的感覺。
以前的我非常耿(sha)直(bi),恰好記性也不錯,所以這兩點結合起來簡直就是災難!災難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如果同學跟我說一件之前說過的事,我會友(chuo)好(dao)的(zi)說「這是你第三次跟我講這個事了,第一次是在XX時候XX地方XX場景下,第二次是在XX時候XX地方XX場景下……」然後同學就笑笑不說話了(沒跟我翻臉也是人好),而我還在沾沾自喜自己的好記性。現在想來,真想給當時的自己寄刀片。
許是因果循環,人到中年的我(聯合國也應該寄刀片)記憶力逐漸下降,也開始出現忘記自己說過的話的情況,在被別人「友善提醒」過幾次之後才開始反思這個問題。所以現在再遇到這種情況時,無論怎樣我都會先認真的聽完對方的話。如果對方只是重複一次,我就假裝失憶權當我是第一次聽。如果對方之前已經說過多次了,那也得等對方說完之後才提醒,這樣人家心裡也好接受些。
3、吐槽前先想想
我初中的時候很迷蔡依林,雖然她那會很火但也有很多人不喜歡。有一天跟朋友們一起聊明星八卦,中途有一個朋友突然問「你們有誰喜歡蔡依林嗎?」,我就說我喜歡,然後她就點了下頭沒說其他的話了。當時感覺有點突兀但也沒多想,過了一段時間才反應過來她當時估計是想說有關蔡依林的黑料,但是因為我是蔡依林粉絲所以選擇不說了。想通之後瞬間對她好感倍增啊,而且自此之後自己在這方面也會比較注意。
事實上不僅是在對待偶像上,一些關於愛好、信仰、習慣等事情上如果不分對象胡亂吐槽也非常容易得罪人。比如你有朋友喜歡看韓劇,然後你跟她看韓劇的都是腦殘;又或者你朋友是TFboys的阿姨粉,然後你嘲笑他們是掏糞男孩;更甚者你朋友是申花球迷的,然後你對他說只有上港才能代表上海。
拜託,這樣真的很膈應人好嗎,嚴重的連朋友都沒的做。誠然,你有你說話的自由,你也有你自己的喜好,但是在吐槽之前不妨先想想」我是否非得說出這些話,這些話是否非得當朋友面說,我是否還想跟這個人成為朋友?「想清楚,再決定說不說。
以上,只是人際交往中很小的3個小細節,但是稍一沒注意,就會讓自己成為不受歡迎的人。那麼如何避免自身不易認知的不良習慣呢?永遠記住一句話,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找一張白紙,左邊寫別人哪些交流方式使你不舒服甚至反感(這是你之後要注意避免的部分),右邊寫別人哪些方式讓你喜歡(這是你之後需做到的部分)。只要做到這些,你的人際交往就絕不會出現問題。
最後,在人際交往中一個容易忽視的好習慣就是——要經常肯定對方、鼓勵對方。例如,覺得這個回答有用就可以給個贊鼓勵一下我~~捂臉笑~~握爪~~
另外,
如果你想知道如何與領導溝通,可以看我的回答:和領導溝通的技巧有哪些?
如果你想知道如何與同事溝通,可以看我的回答:如何在職場上與同事處理好關係,減少不愉快的衝突?
不談自律啊道德啊高尚啊操守什麼的,僅從利己主義的角度說人際交往中兩條該注意的:
1·【注意不要愛佔小便宜】
本分之內是該,本分之外就是占。
對世表現為:聽見人流手術打折,就覺得自己應該想個辦法懷個孕。
對朋友表現為:「哎呀你的衣領好白啊,大家那麼好的朋友,借給我擦皮鞋吧。」
不要覺得例子極端,根本不算熟的同學同事朋友開開心心出去旅遊或者辛辛苦苦在外讀書,你為了省點錢,明明在網上買得到的東西,非託人【幫我帶點xxx唄】,跟上面兩條例子一比,也就五十步笑百步。
占不到的會學乖,丟了西瓜撿芝麻,芝麻也沒撿起來,下次就清醒了。老話講,第一次進賭場就輸光的人,反而不容易傾家蕩產。
佔到的那種最可憐,因為嘗過這種甜頭,眼光放短手腳放軟,修鍊出一種習得性的low,以後只要一遇到蠅頭小利,就控制不住地想去占。
遇到厚道人,讓你佔了便宜,以後不來往就對了,遇到耿直人,你吞了肉,他讓你帶著牙吐出來,這都是好的結果。
但是哪兒有那麼多厚道耿直人啊,餌料芬芳,吞了再說,鉤子在後面,命沒了,就知道吐兩顆牙算小的。
又傻又貪的愛佔便宜的,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又精又貪的愛佔便宜的,存著富貴險中求的心,慣立危牆下,常在河邊走,你跺你也麻,哪怕次次險勝不濕鞋,生意做成死意了,也就沒人願意跟著交道了,做人講格局的,算得再精,越了界,命運那兒一定另有替這些人做的一本賬。
不能愛【占】小便宜,關鍵在占。
不是說人就該傻,該是自己的也不爭。所謂「吃得虧,打得堆」是另一話~
我所見過的極度精明但絕不惹人討厭的人,身上都有個共同點→_→你在他們身上看不到任何一點【非分的算計】。
如何避免不自知地成為愛佔小便宜的人→_→念起即覺,覺即不隨,貪念一起,pia踏一聲給滅掉,見危思利不如見利思危。
2.【注意在不要當愛佔小便宜的人的同時,要遠離愛佔小便宜的人。】
說完了。1.在認識初期過於熱情可能是錯誤的。阿倫森效應:這是以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命名的一種社會現象。通常表示:人們總是傾向於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讚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顯得不斷減少的人或物。這也是為什麼開始熱情如火的人相處一段時間總是讓我們失望的原因,其實這也是邊際遞減效應的體現。
2.較真,時時刻刻給人一種用力過猛的感覺。玩個狼人殺一被懷疑就開始拿家人性命賭咒發誓,被對象騙了當場就大吵一架,被首殺一次就摔臉子。玩遊戲是為了娛樂和放鬆,什麼事都較真想爭個輸贏很累。
3.太怕麻煩別人,反而給人距離感。不抱怨是好事,但矯枉過正的人,從來不肯開口讓對方幫忙,甚至在對方主動提出幫助時堅持拒絕,場面會很尷尬,並且對方反而有一種受挫感,懷疑自己並不被你信任。(富蘭克林效應:相比那些被你幫助過的人,那些曾經幫助過你的人會更願意再幫你一次。換句話說,讓別人喜歡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幫助他們,而是讓他們來幫助你。如果想得到別人的好感,主動開口是沒壞處的。)
4.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扮演的角色,有的人喜歡扮演leader,有的人喜歡扮演跟隨者。但是你到了一個群體里,如果在不熟悉的時候就試圖爭搶leader的位置,很容易引起反感,哪怕你決定再正確。
5.太執著於老好人的角色。太中立沒有立場,試圖和每個人打好交道的人,很容易被貼上兩面三刀的標籤。
6.每個人都該對著鏡子練習一下表情,身體姿態,因為真正的交談在第一句話前就開始了。
7.在你的對象當著你面和異性過於親近的時候,不要眼神阻止,也不要悄悄耳語,不管你的憤怒做得多隱蔽,都會被人發現,有什麼事過了再說,不要影響大家的心情,不然你本來受了委屈卻反而被評價不懂事。
8.黑白分明,認為自己三觀正,那麼和自己不一樣的就是不正確的,但是這個世界上有太多說不清道不明的灰色地帶,真正認清別人的事和自己無關,不橫加干涉。
9.過多的讚揚,凡事過猶不及,這個可以參見楊鈺瑩,歌聲很甜,但一夸人真的讓人感覺一言難盡。
10.盡量控制表現欲,適當展露一點不完美,不要時時刻刻綳著。(白璧微瑕效應:心理學家發現,與十全十美的人相比,那些能力出眾但有一些小錯的人最有吸引力)
心理學上對這種現象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一個能力非凡的人給人感覺總是不安全不真實的,人們對這樣的形象不是真正的接納和喜歡,而是有距離地敬而遠之或敬而仰之。
另一種解釋是從人的自我價值保護角度來說的。通常人們喜歡有才能的人,才能與被喜歡的程度成正比例關係。但是,什麼事情都有一個限度,如果一個人能力過強過於突出,強到足以使對方感到自己的卑微無能和價值受損,事情就會向反方向發展。人首先是進行自我價值保護的,任何一個人,無論如何不可能選擇一個總是襯托出自己無能和低劣的對象來喜歡。相反,一個犯小錯誤的的能力出眾者則降低了這種壓力,縮小了雙方的心理距離,保護了他人的自尊,因而也贏得更多的喜愛。
11.盡量減少負面的評價。比如你和一個人一起看電影,他滿口就是這個導演垃圾這個演員整容看不下去,雖然可能說的是事實,但就是給人一種負能量爆棚的感覺,或者刻薄。
已經有93個回答了,不知我的回答還有人看嗎?不管怎麼,再次來次長答案。
看很多知友的回答都是不要不要神馬的,那我就反其道而行之來回答一下吧。從影響人際交往的因素以及其理論來談談,俗話說解鈴還須繫鈴人,通過對其因素的了解自身來對一些不太好的方面進行規避,好的方面進行提倡和身體力行就好啦!
下面為乾貨部分。
- 認清自我和鏡我的概念
心理學中,自我的定義是個體對存在狀態的認知,包括自己的生理狀態、心理狀態、人際關係和社會角色的認知。而鏡我呢,則是他人判斷所反映的自我概念。在人際交往中需要把自我和鏡我區分開,不然很容易和別人交往時,言語交流明顯不是一條線上,總覺得我想的就是他想的等等。
- 認清身份和角色的多重性
身份是由個體的社會地位及處境地位決定的自我認同。社會地位決定的身份相對穩定,但處境地位決定的處境身份就不那麼穩定了。而角色構成了身份。人是社會性動物,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有很多身份,要學會在合適的地點和時間合理的運用自己的身份。比如有的人在學校是學生,但是出去做家教時還是一副學生樣子,這樣就有點不合時宜了。正確的做法是轉換到老師的身份上去。認不清身份和角色的多重性容易產生角色衝突。角色衝突(Role Conflict)是當一個人扮演一個角色或同時扮演幾個不同的角色時,由於不能勝任,造成不合適宜而發生的矛盾和衝突。具體的很多例子相信大家應該都能說出一二,在此就不一一枚舉。
- 了解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
印象形成( impression formation)是指個體接觸新的社會情境時,按照以往的經驗,將情境中的人或事進行歸類,明確它對自己的意義,使自己的行為獲得明確定向的過程。其中有幾個效應值得大家了解: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光環效應、刻板效應。
在印象形成的過程中,信息出現的順序對印象形成有重要影響。最初獲得的信息的影響比後來獲得的信息的影響更大的現象,稱為首因效應。最新獲得的信息影響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稱為近因效應。一般來說,熟悉的人,特別是親密的人之間容易出現近因效應,而不熟悉或者少見的人之間容易出現首因效應。
光環效應,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
人們通過自己的經驗形成對人或事物較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了解了下印象形成的幾個方面我們就需要有意識的對自己進行印象管理了。
印象管理,有時又稱印象整飾,是指人們試圖管理和控制他人對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過程。恰當的印象管理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可以使交往順暢的繼續下去。試圖使別人積極看待自己的努力叫獲得性印象管理;而儘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別人消極地看待自己的防禦性措施是保護性印象管理。
關於印象管理有幾種策略:按照社會常模管理自己(比如大家都說外表能反映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就多注意下自身的外表)、隱藏自我和自我抬高(這裡要注意的是自我抬高是先暴露自身的弱點然後再抬高自身的某些強項,運用比較嘛)、按照社會期待管理自己(當學生跟老師交流就要當一個好乖孩紙哈哈)、投其所好。
我們可以靈活的運用這幾大效應讓別人多關注自身的閃光點(因為人的本質還是懶惰的,這幾大效應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定式般的存在,也就是讓大腦怎麼最省力的了解一個人。)
- 認識溝通的結構
溝通是指信息的傳遞和交流的過程。溝通過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收者、反饋、障礙與背景組成。在溝通的時候,我覺得很大一方面大家忽略的是通道和反饋的問題。你的觀點再好,無法到達對方那裡怎麼也是白搭吧?交流是一個雙方的過程,所以必須結合信息接收者的各種反應來應對。
- 身體語言的重要性
身體語言是非語詞性的身體符號。包括目光與面部表情、身體運動與觸摸、姿勢與外貌、身體間的空間距離等。
人類交流語言非言語語言佔了絕大多數的比例,所以大家在這裡一定要重視起來!
現在說幾個小知識。
大家知道和人交流一定要看對方,但是看哪裡呢?切記不要一直盯著對方的眼鏡,這樣會造成一種不和諧的感覺。眼睛在臉部隨處瞅瞅,多活動活動,看看肩膀和上半身神馬的都是挺好的選擇。
一定要注重人際距離的重要性。大家可以試試,找一個同事或同學,和他談論問題,但是兩個臉之間的距離不大於三個拳頭那麼大,那種感覺真心都快親上的覺頭,很是發麻(有一個朋友和我談天說地時每次離這麼近,我總覺得他對我有什麼企圖,哈哈!)總之要分清各種距離的尺度,以下提供一個參考。
一、親密距離(0-18英寸,相當於0~0.5米),通常用於父母與子女之間、情人或戀人之間,在此距離上雙方均可感受到對方的氣味、呼吸、體溫等私密性刺激。
二、個人距離(1.5~4英尺,相當於0.45~1.2米),一般是用於朋友之間,此時,人們說話溫柔,可以感知大量的體語信息。
三、社會距離(4-12英尺,相當於1.2~3.5米),用於具有公開關係而不是私人關係的個體之間,如上下級關係、顧客與售貨員之間、醫生與病人之間等。
四、公眾距離(12-25英尺,相當於3.5~7.5米),用於進行正式交往的個體之間或陌生人之間,這些都有社 會的標準或習俗。這時的溝通往往是單向的。
1、公眾距離─接近型(3.6~7.5米)
如果保持4米左右的距離,說明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有許多問題或思想待解決與交流。
2、公眾距離─遠離型(7.5米以上)
這是講演時採用的一種距離,彼此互不相擾。
人際關係的原則和理論
相互性原則
人際關係的基礎是彼此間的相互重視與支持。任何個體都不會無緣無故地接納他人。喜歡是有前提的,相互性就是前提,我們喜歡那些也喜歡我們的人。人際交往中的接近與疏遠、喜歡與不喜歡是相互的。
交換性原則
人際交往是一個社會交換過程。交換的原則是:個體期待人際交往對自己是有價值的,即在交往過程中的得大於失,至少等於失。人際交往是雙方根據自己的價值觀進行選擇的結果。
自我價值保護原則
自我價值是個體對自身價值的意識與評價;自我價值保護是一種自我支持傾向的心理活動,其目的是防止自我價值受到否定和貶低。由於自我價值是通過他人評價而確立的,個體對他人評價極其敏感。對肯定自我價值的他人,個體對其認同和接納,並反投以肯定與支持;而對否定自我價值的他人則予以疏離;此時可能激活個體的自我價值保護動機。
平等原則
在人際交往中總要有一定的付出或投入,交往的兩個方面的需要和這種需要的滿足程度必須是平等的,平等是建立人際關係的前提。人際交往作為人們之間的心理溝通,是主動的、相互的、有來有往的。人都有友愛和受人尊敬的需要,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平等對待、人的這種需要,就是平等的需要。
理論的話發現百度百科的闡述和我看教科書的一致,所以就懶點直接貼鏈接了。
人際關係三維理論
以上所答根據自身所學知識及教科書的完善和一些百科的搜集完成。題不達意,如有硬傷歡迎指正!
不知道這個答案還會不會有人看到。可能沒什麼人會看到,我就吐槽來了,嘿嘿
隨手說幾個原理。
1、犯錯誤原理。給人感覺很強幹的人,偶爾犯一點錯誤,會增加大家對他的好感。給人感覺比較平庸的人,犯同樣的錯誤,會導致被嫌棄。
所以,有些妹子看多了漫畫和偶像劇,習慣裝可愛裝萌裝傻,本來就憨憨的一個人,還老是錯漏百出:你真的以為這樣很可愛嗎?拜託!除非你顏值爆表,不然不論男人女人,沒有人能一直容忍一個不斷犯錯自理能力超低的傻女人的,別被偶像劇給荼毒了啊!
2、期望值原理。大家都意識到,第一印象很重要,但是,如果是面對長期相處的人,千萬不要把第一印象弄得太過太好,給人不該有的期望值,否則離跌落神壇的時間就不遠了。
一個在面試里各種裝逼秀資源的候選人,一個在相親時各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完美對象,一個在合作談判中各種over-promise的談判者,看似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機會,卻也為這個機會的失去甚至關係的破裂埋下了危險的種子。以比真實面貌稍好一點的樣子出現就好,就是說:呈現最好狀態的自己,就好,不要假裝出自己不具備的能力。
3、投射。我相信一句話,越是負面的品質,越是難以相容。驕傲的人見不得別人驕傲,虛榮的人最討厭別人吹牛,自私的人對他人的自私深惡痛絕,據說反社會人格都能快速找出人群中的其他反社會人格從而避開。所以,警惕我們對別人的判斷,也許那正是自己內在品質的投射。
投射的妙處,正在於「以人為鏡」,很多時候我們在別人身上看到的其實是自己,這也是很好的自我發現的方法。
————————留個分割線,下次有空再來接著寫————
下午有點空,來接著寫。
4、「我們都犯賤」原理。
一個看你不順眼的人,比如你的某個同學或同事,某一天突然不給你難堪了,跟你好好說話了,那一刻你真是受寵若驚啊!一個對你很好的人,比如你的父母,某一天多說你兩句,你就怒髮衝冠義憤填膺了。
人大多如此,先兵後禮,他才拿你當回事,你一開始就跟他客客氣氣,稍有不如意他就不滿意了。
所以,與人為善也要講講策略,不要交淺言深,不要一上來就各種熱臉貼冷屁股,稍微有點自尊,有點矜持,甚至有點點小傲嬌,讓賤人們不要拿著客氣當福氣,能平等的公正的交往,有時人際關係會更健康。人際交往裡最容易忽視的莫過於分寸感。
得時刻提醒自己判斷和對方的親疏程度,把握說話和做事的分寸。
比如我最不喜歡聽到的話就是:
「哎呀,我就隨口一說,你怎麼這麼開不起玩笑!」。
好朋友之間隨便開玩笑都無妨,可是,拜託您哪位啊?我和你很熟么?
還很討厭的一個詞叫「舉手之勞」。
有次去香港,有一個幾乎沒說過話的微信好友看到我朋友圈後托我幫忙買三大瓶洗髮水。
我當時整個人都不好了,你讓我幫忙買小物件倒還好,可是洗髮水拎著好重昂……於是我委婉地表達了這個意思,還提醒她說「內地的商場里買得到呢,價格稍微貴一點」。
接著對方說,「我不就想省錢才讓你幫我買的啊,一點舉手之勞你就幫幫嘛!」
求求你了,這東西在內地和香港的差價是多少,我補給你,別麻煩我了行不?
其實,如果是在關係很好的朋友之間,我們都是很願意不怕麻煩地幫對方做些事的。
之前去日本,出發前幾天特地問了我的一個好姐妹需不需要幫忙買什麼,因為我知道她最近一直對一套日系化妝品長草。
她笑笑說「不用啦,你痛痛快快玩得開心就好,化妝品海淘就能買到,就不麻煩你啦。」
同樣的事,兩人的言行,高下立判。
所以,以後不管你想說「哎呀,我就隨口一說,你怎麼這麼開不起玩笑!」,還是想說「不就一點舉手之勞你就幫幫忙唄」,
都請注意「分寸感」三個字,
永遠別把低情商當作個性。
你以為你是面無表情,別人看你已經是烏雲密布
1、不能太過遷就和順從任何人。如果我們對朋友保持一定的傲氣和疏忽、大咧的態度,那我們不會輕易失去他們;但如果我們表現出太多的禮貌和周到,我們反而有可能失去這些朋友,因為我們的禮貌和殷勤會使朋友變得傲慢、令人難以容忍。
2、不要試圖通過顯示自己的聰明和思想來博取社交人群的歡迎,那隻能激起憎恨和反感。
3、在與別人談話時,我們不要試圖矯正別人,儘管我們所說的話出於善意;因為冒犯和得罪別人是很容易的,但要對此作出彌補,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話,也是相當困難的。
4、誰要想讓別人相信他的判斷,那他就要冷靜、不帶刺激情緒地把他的判斷表達出來。
5、如果我們懷疑一個人在說謊話的時候,我們應該假裝相信他所說的話,因為這樣他就會變得放肆大膽,就會更加有恃無恐地說出謊言而最後拆穿自己;但如果我們發現他的話部分地泄漏了他其實想掩藏起來的真相,那我們就應該裝出一副不相信的樣子,由於受到這樣的抵抗刺激,他就會調動其餘的真相以應戰了。
6、在言語或者表情流露出憤怒和憎恨是徒勞無益的,既不智和危險,又可笑和流於俗套。所以,除了在行動上,我們不可以表現出憤怒和憎恨。職場篇。
例子等各種論述,辣媽長,都灌到我頭上,呃,已刪。以下皆乾貨。
1,不要過分揣摩對方意圖。
2,不要覺得現代企業管理下,人情不重要,能力決定一切。
情商和人際交往能力也是能力,可以換工資。
3,應酬與加班其實隱含為個人工資的一部分,要麼接受,要麼離職。
4,不要成為負面信息傳播器。
5,友善而剋制的處理同事關係,特別是工作時,不用熱情如火,不用冷淡如冰。
6,對於領導,不要諂媚,不要極力抵制。
7,不要成為奇葩。
8,不要玩小手段。
9,認清位置,認清為你開工資的人是誰。難聽的說吧,普通同事的關係真的沒有工資條的幾個數字重要。
友情篇。
1,吹牛要適度,略微炫耀也可以,雙方有共鳴就行(例如都喜歡車),但千萬不要以打擊敵人(你的朋友)為目的。
吹牛逼的過程如果隱含鄙視對方,順便拉低自己智商的時候,你們一起玩耍的頻率會越來越低,直到雙雙變成朋友圈的一個名字,然後屏蔽。
2,朋友間盡量不要涉及錢,盡量。
3,不要覺得對方的選擇很low,很天真中二。笑話人,不如人。
例如微博某網名「木」字開頭的選手,她靠噴一些求助自己的女人的感情生活寫戰鬥檄文,說些什麼沒人要的巧克力不如屎的話嘩眾取寵,業餘以打賞為生。實際呢,她的生活也被網友扒的乾淨,赤裸裸,如果是真的,她常常還不如自己噴的人,屬於有人要的xx。(我只說如果,具體事實不考證,但很說明問題。)
*4,不要好為人師!!
特別是你真的有智商和學識壓制時,更要如此自律!!
切記!
5,尊重對方的現狀。
如果你月薪高,對方還是苦逼碼字黨,就不要談公司福利里有進口咖啡免費喝了。聊一聊你們的共同話題,例如文學~
結婚這種事通知朋友要慎重,很多年不聯繫的千萬算了,好朋友也站在對方角度考慮一下。(時間,工作,地理位置等。)
6,對於朋友,盡量別說謊。
7,遠離你不喜歡交往的人。(以我個人的角度推薦如此,既然不能愉快玩耍,不要勉強。)
8,不要無時無刻玩手機,想玩回家玩去,這樣下次跳皮筋我們也可以提前確定不帶你了。
9,永遠不要和你的朋友提及並推廣安利等產品。
10,和朋友不要談及信仰。
11,如果你不想泡妹子或帥哥,不論單身還是已婚,盡量不要做任何非常容易引起誤會的事,哪怕你心中坦蕩蕩。
普通親屬篇。
本來已刪,鑒於還是有朋友留言希望看看熱鬧,還是寫一下吧,我也不留稿,和以前表述會略有區別。本篇只針對我個人(大學異地,老家是小鎮,目前留在二線省會),不覆蓋各種情況。
1,自己很有錢的情況下,隨禮時盡量和其他平輩親戚類似。
談錢看似很俗氣,但好多親戚就喜歡靠這個評價對方,且是關鍵指標。太多了叫裝b,太少了叫扣b。
2,遠方親戚要求幫忙買點什麼或者去開個證明啥的,盡量幫忙。
例如特產和偏方,我曾經脫口而出「去淘寶」,後來才反映過來很多人真的沒有網購習慣。
3,有些親戚把你當提款機,且是親密的親戚,要學會嚴詞拒絕。當然了,自己認可便隨意。
前段時間陪老婆洗牙,診所的前台和另一位大姐吐苦水,說她姐夫把她當提款機用,開車修個化油器都不帶夠錢,五次三番讓她去墊付一下。我真想說有些人的道德底線真的好低!
4,危難之時,切勿絕情。
5,清明春節,盡量抽空。
6,求人辦事,給車馬費。
7,偶爾會有拜訪的親戚要求留宿,條件允許下盡量安排家裡住,錢誰都有,而我們給掏錢住高級旅館,真心不代表自己高大上,夠意思。
我表弟就來我家住過兩天,他有一頭茂密而拉轟的黃綠色長發,隨風飄揚,步伐輕快,但酒桌上才知道他開抓勾機居然工資那麼happy,比我還高些。漲姿勢。
我們認為理所應當,萬分正確的行為,未必適當。
僅僅對我個人體會而言,很多親戚日子過的精巧,喜歡節省(例如我家母上大人),來找我是看得起我,心存感激。
8,不要對旁人評價弟妹之類的殺馬特馬殺雞頭型品味,哪怕是半夜與媳婦閑聊,日後媳婦看到他們恐怕憋不住鄙視的目光。
9,也不和媳婦討論其他親戚。
10,親戚的事盡量自己去處理,盡量別牽扯到另一半和另一半的家庭。
我會說我老婆的姐的婆婆在我搬家前常常讓我下班時順便買個西瓜送到七樓這種事?呃,沒發生過。
別提這種看似不過分,非常小case,實則過分到讓人氣到爆的要求。
11,同一個城市或村鎮住著,一年至少也一起吃一頓飯吧。關係靠維護。
過於噁心,實在不想維護的,管他幹啥。
12,尊重對方的qq空間和朋友圈,不妄加評論。
13,請記住他們的名字和電話。
越小的事真的需要注意,我幾年前就悲催過,有段時間喜歡刷rom,後來有某事,打通電話後白白管小弟叫了聲老叔!這事不在意還好,傳開了我的印象分豈不是負二百?雖然我現在分也不會太高,但做一個普通人是最幸福的。
14,城市住久了,回家後務必務必學會入鄉隨俗。
特別是一些我們小時候不知道、不太了解、未曾經歷的習俗,例如紅白喜事。曾經叛逆,但被長輩教訓:叫你跪就跪!少唧唧歪歪!
要不然就別回去,既然回去,別搞得大家都不爽。
15,無論什麼事,多從身處老家的爹媽角度想想,我們是不在家鄉生活著,爹媽可在呢。實在不行,就打電話問問。
16,別去住的不遠的實在親戚家經常喝酒,or蹭飯 ,對方媳婦怎麼評價你絕對不想知道。
例如:飯做多了!xxxxxxxx!!
17,親戚家小孩子初見要給禮,我習慣是每次買些吃的,這是必要的。
18,不要對親屬灌輸教育理念,如果有心,你可以給侄女侄子補習!
當然,她/他會煩你!
19,不參與對方的家務事,特別是兩性關係。
20,不要提任何產品的任何品牌的任何好處,不要安利,否則會在無形中給對方帶來困擾,特別是質量極其過硬的知名品牌。
因為對方不用顯得很low,面子上過不去,難道等你下次返鄉,特意準備一下?
國人好面兒啊~
21,不要灌酒,醉酒,意氣用事,酒桌打架甚至老爺們兒滴酒不沾等,說個理由喝杯飲料意思一下總好吧,別矯情的說今生只喝白開水和果汁,沒人為你專門去準備,大家都舉杯了,你手裡拿了個梨子多詭異。
忍,因為酒文化是與親屬間接觸的重要一環。
22,問你啥就答,笑答。
*23,千萬別吹牛b,千萬!
切記!
直系親屬略,請參看xx大戲:婆媳關係~
題外話,很多非直系親戚在某方面確實坑爹,但有些為人正直,倔強的堅持一生,值得敬佩。例如我某親戚,他個人私生活我真的無力吐槽,可他在老家開私人計程車好多年,常常隨手撿無數東西,最多一次撿到三萬現金,但能還全都還了,沒還的都送到所里,哪怕他因為私生活缺錢,實在厲害。
ps:曾經年少無知,初入職場,身中數條,更因為某些不走心的話與幾個還不錯的朋友沒有聯繫,深感慚愧。
多虧知錯就改-_-||
刷優越感的可以退下了,你們的上市公司已崩盤,速度去救,不要管我。我覺得人際相處中有很多不易發現的不良習慣,簡單的談一個心理學相關的:對錯理論.
在我的日常工作中,很多時候來訪者在長篇累牘事無巨細的傾訴了和他人的相處細節後,總是會或明或暗的詢問:您覺得到底是誰的錯?在日常生活中,與此相關的爭執也比比皆是:「你這麼做不對!」「聽我的,我才是對的!」
在一場溝通中,為什麼一定要有一方是錯的呢?
是我需要別人的錯誤來證明自己的正確嗎?
是我需要用指明別人的錯誤來確認自己的優秀嗎?
一定要證明對方是錯的,我才能理直氣壯的說出拒絕嗎?
這麼問下來,好像很多時候都是因為自己的需要 - 「需要自我肯定」「需要為自己感到驕傲」「可以從自己的喜好出發來做決定」 - 而去指責別人錯誤的。
很多時候,當我們認為人際相處中有對錯之分時,感受到的往往不是基於客觀事實的困擾,而是你自己內心對於人際關係和自己與他人關係的痛苦。這些痛苦來自你的成長經歷,來自於你由於成長方式所限,對於某些體驗或能力的缺失。這就引出了一個很關鍵的點:人們無法用現實的對錯之爭,去彌補過去的遺憾和缺失。這種爭論不但沒有任何建設性意義,反而有可能會給你帶來更糟糕的感受。就比如你不停和現女友指責前女友的不是,不僅不會改善你的心情,反而會讓現女友對你評價下降,或是你自己感到又失戀一次一般。
因此我建議,在你忍不住要跳起來和對方爭個是非對錯時,多問自己一句為什麼,為什麼一定要有人是錯的。區分一下現實的困擾和自己內心來自過去的痛苦,把過去交給過去。讓自己以且僅以一個成熟的人的身份去和另一個成熟的人交流對於某一問題的看法,並嘗試理解和自己不同的意見,
求同存異。簡單來說,就是用真實的自己,去面對真實的問題。這樣才能獲得真實的人際關係。大雞年的新年,我孑然一人作客異鄉,因為自己廚藝感人,所以打算隨便叫個披薩看看電子產品評測就應付過去。然而不幸的是,一個熱心的法國老太太輾轉通過中間人聯繫到我,讓我去她家和她一起過春節,聽說要包餃子,我也糊弄了點餃子餡。
一進屋,我就被女主人高不可攀的逼格嚇住了,房屋內飾看起來古色古香,目之所及的牆壁全是鱗次櫛比的書架,裡面塞得滿滿當當,我賊眉鼠眼地悄悄打量,各種語言的大部頭汗牛充棟;旁邊一排架子全被古典樂的CD擠得密不透風;客廳落地窗邊,一架油棕色的鋼琴莊嚴地停在那裡,旁邊坐著花紋繁複的黑膠唱片機。舉目四望,牆壁上有超現實主義的油畫,角落裡有精巧的非洲木雕,壁櫥里杵著幾個青花瓷,小花園裡還有一個被青苔斑駁的石獅子。在通往loft的樓梯旁邊,還貼著一張標語醒目的「釋放全球政治犯」的海報。
我擦...這陣勢,我一個素來宅腐雙修的摳腳大漢哪裡見過?於是顫顫巍巍地問同去的朋友,這老太太什麼來頭。
哦,她是大學教授。
原來如此。
跟老太太和她的一幫朋友握手貼面之後,我洗了手開始裝模作樣地包餃子,要知道我一個藍方人過年從不吃餃子,所以根本就不會包。老太太看了看我那發育不良的餃子,忽然問,你結婚了嗎?
我自幼與五姑娘相伴,從未識男女之事,被這一質問,遂想起往年江東父老本應在這萬家團聚的喜慶節日里對我進行的慘無人道地逼婚,收拾心情,仍然強顏道,沒有。
你們中國男人結婚後都不做飯吧,都是女人做。她頗自信地說。
來了來了,我一直以來所設想的維護祖國尊嚴,舌戰蠻夷,給他們社會主義的當頭棒喝的機會到了!!!
嗯,那是以前的情況,現在很多男性開始做飯了,而且現在經濟壓力大,夫妻雙方都要上班,往往都是大家誰有空誰做。我坐直了身板,覺得自己底氣十足。
不對,老太太堅決地搖頭,在中國都是女人做飯,男人只會在一旁當大爺。
我忽然嗅出一股劍拔弩張的氣氛,於是低頭繼續在我的餃子上耕耘。
你們家是誰做飯?老太太又把矛頭指向我。
恩,是我媽做...我如實相告,我爸以前也做,後來實在做得太難吃,就不讓他做了。我為自己機智的圓場沾沾自喜。
哦,他可能是實在不想做飯,所以故意把飯做得很難吃吧。老太太邪魅地一笑。
WTF!!!
我來國外這麼久,還是第一次遇到這麼固執的老太太,擺出一副沾沾自喜想要教育我這第三世界的愚民的架勢,以為比中國人還了解中國人。然而,認真就輸了,打個不恰當的比喻,鄉下遇到兇猛的野狗,千萬不能和它眼神對視,因為那意味著你的迎戰;所以儘管自詡高明的老太太綿里藏針,我也假裝沒聽到,繼續擼麵糰。
過了一會兒,老太太的一個朋友對著她掛在門上的中國地圖評頭論足,地圖上用紅筆畫滿了標記,說明主人平時沒少指點江山。當時不知道說到什麼,老太太立馬飛奔過去,語氣尖厲地和那位朋友面紅耳赤地爭論起來。
旁邊一位寄宿在她家的廣州交換生嘆口氣告訴我,老太太經常炸毛,一點雞毛蒜皮也能和別人撕起來,已經見怪不怪了。
我從小外出求學,在不同的城市長期生活過,也因此認識了來自各地的性格迥異的人。然而,跟別人接觸越多,我就越意識到,人與人之間要實現和諧的信息交換實在是一個亘古的難題。大多時候,我們自說自話,或是耀武揚威地互相吹逼,或是口蜜腹劍地彼此攀比,或是心有防範的步步為營。一場簡單的談話,往往卷進了太多沉甸甸的博弈和計算:地位、臉面、學識多寡、氣度、見地...在交流的過程中,有太多暗藏的動機在窸窣,有太多人為堆砌的屏障在矗立。
活了大半輩子,滿腹經綸的老教授,坐擁著高品質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端坐在自己高處不勝寒的孤芳自賞里,甚至有些睥睨人倫。歲月的淬鍊和學識的熏養給了她驕傲和高高在上的話語底氣。
我一向以為知識本身的價值在於給人自由,它使凡夫俗子擺脫肉身的窠臼,探求人類精神文明永恆的命題和歸宿,獲得恆久的安寧與內心的澄靜。越是了解知識的無涯的智者,越是懂得個體渺小生命的虛無,越是能夠虛懷若谷,獲得一種「滄海一粟」的人類在面對宇宙無盡的規律和智慧面前所帶來的震撼感和低到塵埃里的謙卑之心。
然而,事實並非總是如此。
老太太之所以抱持偏見,對我的反駁置若罔聞,是因為她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低等的文明裡而不自知,需要她來教化我們,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真相;她多年的學識積累塑造了她強大的世界觀和自信,容不得別人觸動。這也是為什麼別人一提出反對她就臉紅耳赤非要不依不饒,她要獲得勝利,因為這勝利事關她苦心經營多年的三觀。在辯論里,對對方的反駁,不管是質疑其學識還是經驗,本質上都是對對方自我認知的侵犯。別人以往構建的知識體系受到了挑戰,一直以來組成他對自我和世界認知的系統受到了拷問,這可是事關個體尊嚴的要緊事,怎麼會輕易放過。
年輕人總有這樣的經驗,父母有時常常有一些明顯過時的謬誤,不論你如何糾正,他們就是無動於衷,非常固執己見。其實他們未必不知道自己錯了,只是不能接受自己的迂氣以及自己作為長輩尊嚴所被波及的恐懼。就像是自己養育多年的小狗,忽的有一天開始教訓起主人來了,這種感覺換誰應該都不好受吧。
所以我們總說謙遜是美德,這正是源於它的稀缺。
因為有時候,在真理和自尊間,你只能選一個。
而真正能夠放下那些虛浮但是又沉重的擔子、放下那些戰戰兢兢的尊嚴和地位,對世界的豐富和多元悉心接納、對知識和觀點永遠抱持著謙卑和好奇,而不是當做洪水猛獸拒之門外、唯恐危及到自己搖搖欲墜的認知大廈的人,才是真正開放和謙遜的人。
看似失去了尊嚴,實則卻因為謙遜收穫了尊敬。
這模樣可比紅著脖子和異見者氣急敗壞地撕逼可愛多了。
只說一方面:不要試圖窺探別人的秘密
無論是家庭,親友,兄弟,同事,大家都需要空間,都有各自的秘密,人性之間其實是脆弱的,看似堅不可摧,其實多是戴著面具的表演。
人們都需要遮蔽物來偽裝自己光鮮的外表,千萬不要試圖撕開這層面具
推薦一部電影,他們扯開了面具的一角,故事就如洪水猛獸般展開,殘酷的猶如連環殺人案,讓人猝不及防
《完美陌生人》
分割線------以下有劇透,介意的直接拉到文章底部
切記:自己一個人看
-------------------------------------------------------------------------
此片全部演員不過十人,場景只在一間屋子內。看完後卻是酣暢淋漓,回味無窮
故事發生在一個月食之夜,好友七人相約共賞此景,本年度最強大的撕逼大戰,就在這個餐桌上展開了
因為是義大利電影,觀眾在短時間內很難記住主人公的名字,我來個大家做個簡單介紹
A和A妻
B和B妻
C和C妻
D
故事開頭主人翁們談笑風聲,風趣幽默,突然A妻突發奇想,開啟作死模式:大家共享各自的手機,在聚會結束之前,無論手機上發來什麼,都要和大家共享
遊戲開始了,手機鈴聲如洪鐘般牽扯著每個人的心弦,真相一個個浮出水面
C妻和前男友糾扯不清,頻繁聯繫
C更不是個好東西,A妻居然是他的地下情人,然而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A妻也只不過是他的情人之一,他還把別人的肚子搞大了,導致A妻也跟他翻臉
B妻在和網友做著一起不穿內褲的的遊戲,尋求刺激
B也沒閑著,在網上,每天十點,都有網路情人,給他發自拍。然而怕事情暴露,他和D互換手機,以為可以躲過一劫,沒想到D居然是個同性戀
最後,倆人都暴露了。當然,還不止這些。。。。
伴隨著每次鈴聲的想起,先是風雨欲來的恐懼感,再是劍拔弩張的緊張感,然後是歇斯底里的絕望感。當情節讓觀眾都快窒息的時候,鈴聲再一次想起,真是高潮一波接一波,讓人壓抑的喘不過氣。此處沒有殺人,卻已屍橫遍野
---------------------------------劇透結束,建議大家自己去看,相信我,不忍直視,細思極恐-------------------
如果我們真的對所有人彼此敞視一切,幾乎沒有人能承受那完全透明的重量。有時,只是因為透明的光芒過於刺眼,我們才設置了灰色的帷幔。這帷幔有時候隱匿了污垢,但更多時候,它延續了生活,請不要試圖去扯開它,相信我,那樣,你失去的會比得到的多得多
歡迎討論,點贊,加關注,要資源
從人到狗,原來只有一句話這麼簡單http://zhihu.com/question/26289857/answer/119446888
推薦閱讀:
※相由心生和人不可貌相矛盾么?
※現代心理學強調自我概念,而佛家和禪宗等傳統文化主張要忘我,無我,這兩種心理概念或策略不矛盾嗎?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去心理諮詢?
※如何用心理學解釋星座學是偽科學?
※來訪者向心理諮詢師透露他即將殺人或者自殺的計劃,諮詢師該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