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一直哭鬧時,很想打孩子怎麼辦?
感謝大家,很多評論對我很有幫助,希望我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爸爸。因為表達問題,其實我說的「無理取鬧」大概就是@暮暮 所提到的情況:&<」因為最初沒理解孩子的想法,他就以哭來表達不滿,要是還理解不了,他就會越哭越凶,哭到最後只是因為哭而哭了「&>,而孩子進入了這個狀態,真的感覺幹什麼都不好使,只能慢慢安撫平復他的心情……
——————————————
補充,首先孩子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吃飽了睡夠了也沒有不舒服,就是那種無理取鬧的時候。他有需求就有解決辦法不是嗎?他餓了給他吃的不就不哭了,這個我懂。我知道我不對,我是來尋求解決辦法,挨罵對我沒有幫助
——————————————每當我兒子(才1歲多)哭鬧,長時間的,不管怎麼哄都停不下來的時候,我就很容易會產生一種想動手懲罰他的衝動。雖然基本最後都被強制壓抑下去了,但還是有兩次大力拍他的手,事後十分內疚自責,感覺自己不是合格的父親。請問我潛意識裡是不是有暴力傾向?因為我小時候父母的教育方式就是棍棒教育,不聽話就挨揍。請問有沒有辦法能改善這種心理?
連話都沒學會說的孩子,你覺得他的智商水平能懂得跟你「無理取鬧」?
嬰幼兒哭,總是有原因的。實在找不出原因,也無需自責。至少知道有原因,frustration 就能減少一半。一個嬰兒哭鬧不止,醫生檢查了全身都找不出毛病,折騰了半天,原來是一根細細的頭髮纏住了小腳趾,從此父母總是不經意地先檢查那裡。新生兒大哭不止,手忙腳亂的父母輪流抱著無計可施,無意中孩子的胸壓在了父親的肩膀上,打了個嗝,然後便安靜下來,孩子父母突然意識到拍奶嗝的重要性,從此悉心學習和練習拍奶嗝的各種姿勢和方法。
在育兒的過程中你會遇到很多這種「啊哈,原來是這樣啊」的時刻。
一些新父母可能想不到的事情:嬰兒可以被白色噪音安撫——水龍頭的流水聲或者吸塵器的噪音;有的嬰兒根本不怕冷,北歐父母甚至讓孩子睡在零度環境;嬰兒讓父母精疲力竭,但很有可能下個月就變成了天使 and vice versa;嬰兒表示堅決不想喝奶但很可能三分鐘後決定大快朵頤,所以別那麼著急把他放下等等。
每個嬰兒都是不一樣的天使。每天與這個孩子相伴的人自然對他了解更多,通常哭是為什麼,一個個排除,也許還會發現幾個新規律——要知道小孩子一天一個樣,你剛搞清楚怎麼哄他,馬上就會有新的難題等著你。他們成長地很快,不像成人那樣穩定。如果只是偶爾帶帶孩子,可能難以得到這類經驗。
如果不能時刻和孩子在一起的話,那麼務必要意識到在這種狀態下保持耐心的重要性——這麼小的孩子是不會跟你無理取鬧的。
補充:如果你真的覺得他是在沒有理由地大哭,那麼就讓他哭出來——不要以為他有什麼目的,也許他現在需要的,就是 cry it out。如果決定了是這樣,你就站得遠遠的就好了。
再補充個例子。新生兒「抱起來就不哭,一放下就哭」,這時所謂「經驗豐富」的月嫂會笑孩子「狡猾」,並警告無辜臉的父母不要輕易抱孩子也不要抱太久。實際上很可能孩子只是胃裡有氣,平放會痛,身體彎曲就好受很多,根本不存在什麼狡猾不狡猾。
說到底,父母還是要多和孩子在一起,多了解孩子。父母的自信是最好的安撫。
The best advice I can give you is not to listen to anyone"s advice. Your child is your best teacher.本問題下絕大多數回答都事先預設了立場:孩子是善良純潔的小天使,一定是家長的一些錯誤才導致了孩子當前的問題。
要麼是批駁家長一番順便再灌個雞湯了事;要麼一言不合就要講故事;要麼乾脆就是直接把育兒書章節直接搬運;還有因為家長不會帶孩子就上升到民族以及國家的劣根性上,真是醉了;就是不正面回答問題和解決問題。
知乎親子育兒話題下的這股答題的鬼風氣,真是夠了,今天就開一次群嘲。
我就不信國外的家長還天生就會帶孩子。我覺得吧,那種引經據典貌似說得很有道理,但是正常家長看完後也不知道該做什麼怎麼做以及做多少的答案.....
說的好,但是這毫無意義! ----------伊利丹-怒風
其實對於絕大多數家長來說,頭一遭不會帶孩子不理解原理都是正常現象(包括國內外),不會帶是正常的,不會帶沒什麼大不了的,沒必要因此有負罪感。會帶的才是少數派。
我們可以把問題弄得更簡單更純粹一點----孩子不餓不冷無任何不適就是一直哭鬧怎麼辦?
我來正面回答。
首先分析問題:
1歲多2歲又不到的孩子理解能力是比較低的,並沒有那麼複雜的思維模式。也不存在什麼無理取鬧。因為沒有語言,所以哭鬧也只是一種表達。
題主的想法可能就是正確的,孩子哭鬧很可能就是為了耍你玩。因為看著一個很大的人表情急躁,不停的發出各種聲音,晃來晃去對於這個年齡孩子的感官上來說「十分有趣」。
我可以舉個例子,其實有很多孩子不僅僅是會哭鬧,有些孩子還特別喜歡丟東西,其實是同理。孩子丟,家長只能去撿。然後再丟再撿,無限循環。因為看著一個更大的人晃來晃去,並且可以被自己控制行為十分有趣並且有互動,僅此而已。只要家長通過撿東西互動了,就會強化這個行為。
至於家長累不累,這個丟的東西貴不貴,這個地方能不能丟。孩子根本不可能去考慮這種事。
而題主這個孩子生活需求上也基本滿足,也不存在環境不適宜的大前提下,那這個哭鬧也不代表「害怕 傷心 沮喪」等哭泣所具有的情緒,所以這種情況的哭鬧,根本就不是想要安撫,也沒法安撫。
所以我反對本題下各種建議花式安撫的答案。在我看來簡直是頭疼醫屁股。
當然了,其他答主也提到也有可能出現的極少數情況
有沒有這種可能呢,當然有了,這個栗子舉得沒毛病。而我的建議依然是不去考慮這種極小概率原因的可能性。因為就像這個例子里所說:
我更不認為家長可以通過自己的摸索來找到癥結並制定解決方案。
由於家長和孩子為社交對象,要控制孩子的行為必須要先控制自己的,按照原理可以判斷出孩子下一步出現的行為,並且提前做出應對,你就會像了解對手意圖的棋手一樣,不會驚慌焦慮。
所有和答主類似被自己孩子(1歲半--4歲)哭鬧所困擾的家長,我建議試試我的方法。
第一步:不如沉默。
孩子哭鬧的家長應該具備的第一條件反射應該是「閉嘴」。因為低齡兒童在情緒失控的情況下是根本不會去聽你在說什麼的,至於你說的有沒有道理,話術多麼精美。who care。
如果這個孩子有語言(2歲半-4歲),可能會靠近你,一邊哭一邊拉著你胡言亂語問東問西。
這更考驗家長耐心的關鍵時刻,絕對不要回答孩子的任何問題,更不要接話茬,而是繼續沉默。如能堅持10-15分鐘你就成功了百分之三十。
安撫不如沉默,講道理不如沉默,談戀愛不如沉默。
第二步:控制表情。
孩子在哭鬧時,通常會尋求與家長視覺交流。也就是說孩子會一邊哭一邊看你,如果你背對孩子,孩子甚至可能會走到你視線範圍內繼續哭。因為孩子需要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影響到了你,如果你的情緒被影響,那孩子的目的就達到了。同時「哭鬧」技能被強化。「下一次哭鬧強度+1」。
所以面對孩子的哭鬧,家長應該做到面無表情甚至微笑,彷彿孩子根本沒有在哭一樣,由於不能干擾和操控到社交對象,這對於孩子來說「哭鬧」這個行為的意義就顯得不是太有必要了。之後這個行為出現的概率便會逐步降低了。
而且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不存在道德概念,也就是說某個行為不存在「應不應該」,而是「能不能」。能而且有用就一定會繼續,他們也更會優先選擇有成功經驗的行為。
所以家長在面無表情的情況下可以心理默念這句話:
第三步:轉移注意力。
一般來說,在第一步和第二步都完成的比較好之後(10-15分鐘)。也就是基本上冷處理結束,孩子的哭鬧聲音逐步變小之後,你可以觀察到孩子會有一個困惑的表情。而這個信號就是完成整個處理流程的關鍵。這時家長只需要走到房間的另一端(要在孩子的視線範圍之內),拿出孩子平時最喜歡的玩具或者零食,或者自己乾脆拿出IPAD看動畫片。只要弄出聲響,孩子一定會被吸引過去,這時你可以拿著玩具OR零食問孩子:吃(玩)嗎?這時你們就一起玩一會,等孩子徹底消停之後,你就可以走開或者和孩子愉快的玩耍了。然後你們當做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該幹什麼幹什麼END....
注意事項:在整個執行過程之中,一定要防止其他家人的中途干擾,比如爺爺奶奶一聽孫子哭就飛奔而來這種情況。所以呢,在處理前儘可能就留下一個互動對象(家長自己)。如果人多容易壞事,那就下次再說。原則上最好孩子的教養者(家裡所有人)都保持統一,如果不能就要減少在執行流程時出現的人。一般來說根據孩子能力不同,整個流程最好完成5-15次。如果每天一次的話大概半個月以內吧,孩子越大能力越高需要的次數就越少。我相信你孩子以後類似哭鬧出現的概率會大大降低。
(同時這個流程前提是排除了孩子餓了渴了尿了之類的生理環境上不適的原因,純粹就是鬧你,看起氣急敗壞的樣子很好玩,或者一定要達到某個不被允許的目標。)
當然了知乎兒童教育心理話題下也存在著所謂的「政治正確」。那就是無論什麼情況,都不能說孩子不對。孩子錯了一定是家長不對 老師不對 阿姨不對 長輩不對甚至同學不對。 而對我而言孩子只是一個更為單純的存在,既不是惡魔更不是什麼天使。並沒有什麼對與錯的區別,更不會對自己行為劃分一個明確的界限。
和那些教育學家們不同,我是個一線工作者,長年大量和各種年齡各種狀況的孩子打交道。
以上只是我從行為角度所做的一些建議,我不喜歡唯心的東西,我絕對相信我的方法有治標的作用,所以我只能保證有用,既不能保證方法完美,更不能保證你們喜歡。
李老西的家庭干預指南
家有一歲三個月奶娃一枚,分享經驗供題主參考。
首先,對於題主表示支持理解和表揚。作為父親能主動參與到這麼小的孩子的養育之中,而且不斷自省努力進步,絕對不比我所認識的任何一個父親要差。所以先不急著給自己貼標籤,兩次大力拍手距離「暴力傾向」啊「不合格的父親啊」什麼的還差著十萬八千里呢。(批評題主的同學們應該大多還年輕,沒有親自撫育過這麼大的孩子,如果要批評請來我家帶三天娃再開口會比較有說服力呢:)
關於孩子為什麼哭:
@鄧妍 的答案說的很好啦,尤其最後一句「The best advice I can give you is not to listen to anyone"s advice. Your child is your best teacher.」 忍不住要點個贊。養育一個孩子沒有一定之規,你家娃為什麼哭只有每天陪他長大的那個人最清楚。要解決問題(餵奶換尿布)、要哄(安慰給他安全感)、還是任他哭一會兒(為了達到不可接受的目的以哭鬧為手段的時候)需要父母的經驗和智慧去處理,旁人給不了建議。
從我娃這裡總結的經驗是:如果不希望他哭,最好提前預防,而非事後制止。
雖然孩子一天一個樣,但也不會今天吃80毫升奶明天就吃三碗飯,我因為是全職媽媽,24小時陪伴著這個小奶娃,經過一年多的磨合,現在對她的規律脾氣基本摸透,可以預見她是不是再過半分鐘就要開始哭了。但是她爸爸工作原因和她相處的時間很少,就常常搞不清楚情況。因為孩子越來越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了,但是表達能力還跟不上,如果你沒理解,她就會用哭來表達。要是還沒理解,就開始越哭越凶,哭到後面就完全只顧著哭和最初引發哭泣的原因毫無關係了——大概這就是題主所說的「無理取鬧」 。
先要避免這種情況,無他,就是去了解你的孩子, 在他還沒陷入「失去理智」的哭鬧前滿足他的合理要求,或者溫柔而堅定的告訴他為什麼他的要求不可以被滿足。 保證立刻還你一個全世界最燦爛的笑容。
如果已經哭起來了,你的火冒三丈只會讓他哭的更厲害。這時請注意覺察自己的情緒,及時提醒自己:孩子哭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和吃飯玩耍一樣,平常心對待就好。只要你沒有對抗性的情緒,他哭一會兒發泄完了自然會來向你尋找安慰(有時候哭的太厲害了一定要回到主要撫養人的懷抱尋找安慰)然後你們的感情又深厚了一層,多好啊對吧?
現在回答題主問題:
(答主背景:接受過心理學系統學習,但是對心理諮詢背景主要是個人興趣讀過些書,沒有系統訓練,因此答案僅供參考)
從描述看,您沒有暴力傾向,只是對自己的情緒管理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預期。
您提到的幾個點:
棍棒教育
棍棒教育和暴力傾向並非因果關係,但是曾經受到棍棒教育有兩個方面在影響您:
一是對您個人情緒管理,採取的也是「簡單粗暴」的堵(壓下去) 而非疏(以合適的方式表達出來,然後真正回復平靜)。
二是對您教育孩子的方式,有時忍不住也會動手 然後質疑自己。
自責
父母也是普通人,也會有情緒,也會犯錯,讓孩子看到真實的自己,對於他的成長是有利的,不需要也不應該時刻扮演完美。
孩子的成長言傳的作用遠遠小於身教,您能接納自己喜歡自己,孩子也會學會接納自己喜歡自己。
改善心理的辦法
從兩方面入手:改善行為和改善心理
1 有條件的話可以去做心理諮詢,會有更系統的指導(我認為其實心理諮詢最大的價值在於「自我成長」 。心理有問題去看的那是精神科醫生,諮詢更重要的作用應該是幫助普通人了解自己、 促進成長,進而改善生活好嘛!)
2 學習,看書。此法適合自省力較強的孩紙, 書目可以去求各位心理學大神,比如@馮慎行,我就不班門弄斧了。
3 改變自己是個慢工夫,沒有速效葯,假設運氣好靠提問回答可以三下五除二解決,效果也長不了。但是只是對孩子動手這件事的話,可以簡單控制一下:和孩子的媽媽溝通一下,在自己開始冒火的時候把孩子交給她,自己離開(實在不行去拿冷水洗個臉)。
最後給個彩蛋:雖說not to listen to anyone"s advice 但是當爸媽這件事是要不停學習的。育兒經不能盡信,但人家的好經驗拿來用用也挺好不是?推薦三本書(屬於指南類型,第一本和第二本部分內容有點互相拆台,但正是正反兩方面都看看才能辯證的學到真理對吧)。另外有時間去看看發展心理學,可以更的好理解你兒子。
育兒領域有個很出名的理論: Children do well if they can.
但是國內的家長大多都認為: Children do well if they want to.
=============================================
好了修改了下語法,英語水平不好,見笑了。
至於題主的問題,我想首先就應該把這條信念放在首位,當然這不是讓題主一味地包容孩子的錯誤行為,但是至少,請不要強迫孩子做某些行為,從這個答案得到這麼多贊同這點來看,恐怕知乎上的許多朋友小時候都是被家長糾正過出於『惡意』的行為習慣的,這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次呢,題主表示很多時候認為沒有什麼問題了孩子還在哭鬧,這點是不對的。補充,首先孩子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吃飽了睡夠了也沒有不舒服,就是那種無理取鬧的時候。他有需求就有解決辦法不是嗎?他餓了給他吃的不就不哭了,這個我懂。我知道我不對,我是來尋求解決辦法,挨罵對我沒有幫助
人的大腦隨著年齡增長會多出很多調節舉措來平衡自身的感受和認知,比如方向感、空間感等,而在自己身體的觸覺嗅覺味覺這些方面的調節只會更多。所以當」你「認為生活條件適宜,小孩子沒有不舒服的時候,嬰兒那顆嶄新的大腦可不會認為環境良好。一台剛出廠沒有調節任何設置的手機跟一台用了很久的手機,順手程度當然是不一樣的。我一直認為所謂」養一個小孩相當於重新認識自己「,就是說生養一個小孩給了成年人非常珍貴的機會來重新審視自己認知世界的方式,看到自己大腦的局限和偏見。所謂家長與孩子一起成長,就是這個意思。
偏於理論,可能對題主幫助不大,衷心希望能夠幫到題主。帶孩子誰都有抓狂的時候,您只是跟孩子一樣無所適從罷了,不能算是暴力傾向。您會反思這很好,因為他這麼小連基本的邏輯都沒有,怎麼可能無理取鬧。帶孩子這事就是耐心細心,慢慢找到他的規律,切忌以大人的思想去判斷和衡量孩子。想抓狂時候請家人來幫忙照看一下,千萬不要打孩子,恢復一下心情,休息一下,再用您無限的耐心和愛意接納這個小傢伙吧。
另外不知道家裡帶孩子您是夫妻共同分擔還是其中一方帶得很多,另一方帶得很少。
如果是這種不平衡的狀態,很容易導致抓狂。有時候我們生氣並不是因為孩子哄不好,而是你為了這件事做出各種各樣的努力和忍耐之後竟然你的家人在一旁指指點點或者說你做得不對。如果您是帶得多的那一方,請您主動要求伴侶分擔育兒重任統一戰線,如果您是帶得少的那一方,請您多想想每天為了孩子操勞的另一半過的是什麼日子,您主動多帶帶孩子就會越來越得心應手。
祝育兒越來越順利!懲罰的目的是要讓懲罰和他的錯誤行為及你想讓他乾的事情發生聯繫,如果他的智力還理解不了,或者你的懲罰,沒有清晰地傳達這些信息,則懲罰都是無效的。如能達到上述目的,隨便打
孩子哭鬧的時候你需要擱置一下你的焦慮。這時候大人焦慮的事情一般是:
1. 這麼小就這麼難弄,長大還得了2. 這麼哭下去會不會哭壞了
3. 鄰居聽見了會不會覺得我不會帶小孩?
4. 吵死了,大人休息不好。
...
有這些焦慮都正常,但是精力不要放在你的焦慮上,而是放在解決問題上,以解決當前的問題為導向。比如找到哭的原因;比如檢討一下自己在溝通上是否有問題;比如先用溫柔或者轉移視線的辦法止哭回頭再溝通;比如讓一個心情平靜的大人接手,自己先離開平復一下心情或者休息;比如某些問題上堅持底線就平靜地等他哭完...,總之當前需要解決什麼問題,就先找解決辦法,別的先擱置,等事態穩定了再著手解決。經常總結經驗教訓和改進交流方式,你就會越來越熟悉孩子,孩子也會越來越熟悉你,有了共識後相處就容易了。
題主你好,希望你能明白,嬰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尚未發展,哭鬧可能不僅僅是他們吸引注意,表達情緒的手段,可能更是他們遭受了來自體內或者體外的不良刺激,又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時的無奈之舉。
這些不良刺激給他們造成的影響可能是比較隱蔽的,因此題主可能會發現,即便滿足了孩子的睡眠或者飲食需要,哭鬧仍然不會停止。這時候,希望題主也要調整好自己的預設,不要先入為主地認為:「滿足基本需要的嬰兒就不會遭受其他不良刺激——他們應該表現良好——如果表現不良好,就是無理取鬧、和自己作對」,企圖用打罵來抑制哭鬧,宣洩自己的情緒和敵意,而是要好好關注嬰兒哭鬧背後的深層含義。
給題主介紹兩類哭鬧:(1)生理性哭鬧。原因有飢餓,口渴,睡眠不足,冷熱不當,體位不適,受驚嚇,衣服過緊、過多,尿布潮濕,蚊蟲叮咬和腸胃蠕動問題。這類哭鬧的特點是聲音響亮有力,精神、面色正常,持續時間不長。題主只要能消除這些不良刺激,孩子的哭鬧就能停止。
(2)病理性哭鬧。原因是內源性的,如腹痛,頭痛等。這類哭鬧的特點是精神不好,面色蒼白,常規的安撫手段,如餵奶或者抱起不能有效解決。題主可以考慮一下孩子是不是有病史,必要時做一定的醫學檢查。
還有一些判斷嬰兒哭鬧原因的技巧:(1)進食前或者午夜後哭鬧,可能是飢餓導致。
(2)進食或者哺乳時仍然哭鬧,可能是鼻塞、口腔問題。
(3)哭聲急迫時可能是缺氧引起的
(4)哭鬧伴隨著多汗、易驚可能是營養不良、鈣磷失調引起的
(5)哭鬧伴隨著扭動身體,皮膚潮紅灼熱,可能是特殊皮疹造成的。
此外,也說一下懲罰對於嬰幼兒的負面影響。
埃里克森心理社會階段認為,嬰兒期(出生到1歲多),孩子面臨的危機是信任感和不信任感。如果題主動手打孩子,很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自己的願望得不到滿足」的認知,產生對父母的不信任感,從而影響孩子自我信念、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發展。這個階段,孩子已經開始認人了。題主不僅僅需要關注孩子的吃喝拉撒,還要通過持續的愛和關懷讓孩子形成對環境的信任感。
而且,懲罰會影響孩子安全型依戀(將照料者當成探索的安全基地,有父母陪伴時不認生,能夠大膽地去探索環境,慢慢變得開朗獨立)的形成。如果題主平時打孩子,沒有能夠充分、及時地滿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很可能會用極端的方式來應對照料者,比如用哭鬧、糾纏等來獲得情感支持和安慰。並且還可能在這樣的策略不奏效時,變得憤怒和怨恨。要明白,依戀的質量會影響孩子的內部工作模式和以後的成長。打罵不僅如埃里克森所說般會讓孩子形成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還會讓他們形成消極的工作模式(我一無是處,被人嫌棄),影響他們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導致今後可能比較難以適應環境。
此外,懲罰只能很可能增加孩子的攻擊性,讓他們習得不良的應對策略,影響他們以後的人際關係。
可以看到,除了發泄一時的怒火,打罵對孩子的消極影響遠遠大於積極影響。
因此,題主可以嘗試做出的改變是(1)改變"在滿足基本需要後,孩子的哭鬧是無理取鬧,和自己作對"的預設,降低對孩子的敵意和怒火,改變用打罵消除哭鬧的策略,找到造成哭鬧的真正原因並及時解決
(2)敏感、及時地察覺孩子的情感、依戀需要,讓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戀,積極的自我信念,對環境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從源頭上解決孩子用哭鬧獲取關注和情感支持的問題,幫助他形成積極、良好的應對策略。
——————————————————————————————————
遠程心理諮詢請私信聯繫,
經授權發布的案例可見:(個案記錄1)自愈力:在苦難中燦爛的向日葵女孩 - 知乎專欄。
紙媒及公眾號合作請私信
——————————————————————————————————
拓展閱讀:談戀愛時總忍不住「作」,要怎麼辦才好? - 覃宇輝的回答
我時而社交能力特強,時而特別恐懼社交怎麼辦? - 覃宇輝的回答歡迎關注我的專欄:心視界 - 知乎專欄
參考文獻:
趙瓊. (2010). 嬰兒哭吵在兒科臨床的意義.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36), 98.
謝弗, 泓, 秋凌. (2005). 發展心理學: 兒童與青少年.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這個這個我有經驗,一定要看!哈哈,我有兩個寶寶,大女兒五歲,小兒子兩歲半。都是我自己帶,無人幫忙帶孩子做家務。被孩子們哭鬧得分分鐘抓狂的時候是常有的事,可我兩個寶寶一次也沒挨打過。
小小得意下!
我的方法是說出自己的情緒。比如,小朋友惹我們抓狂的地方碎碎念說出來,不是說給他們聽啊,是說給自己聽,說著說著,氣也就沒了………
實在不行,自己去陽台罵娘!不要給小朋友看見噢………
今兒個一大早帶著兒子送女兒去幼兒園,到家了兒子不肯下車非得去外面吃早飯。還鬧了一場, 這會兒剛給兒子吃完飯來。
為人父母不易,加油!
本文略長(大量引用別人的文章和案例),先亮一下基本觀點:
1. 即便是孩子不依不饒的哭鬧,也都是『有理取鬧』,父母們可以學著通過求助、看書等方式,學會察覺、分析孩子哭鬧背後的『理』。
2.情緒本身並沒有正面還是負面,好的還是壞的,情緒只是一個「信使」。
3.如果父母本身對於不管是「正」還是「負」的情緒都是寬容和豁達的,就往往能夠推己及人的對孩子提供合適的情感支持。
4.很多時候,孩子哭並不一定意味著你需要幫他解決什麼,他自己的問題自己會解決,在他有情緒的時候你安靜的陪伴著他,他情緒慢慢平靜下來,自己會去應對和調整
推薦 @劉未鵬 的這個回答:
為什麼家長不喜歡孩子哭? - 劉未鵬的回答
未鵬在文中列舉了父母為什麼不喜歡孩子哭的種種心態,其中包括:
覺得哭是因為「不好」的情緒,希望能夠讓孩子儘快擺脫「負面」情緒。
擔心孩子形成「一哭就能...」的心理。(當代父母最大心魔之一)
題主是新手爸爸,缺乏經驗,所以會認為孩子不依不饒的哭鬧,乃是『無理取鬧』——因為不知道原因何在,所以只好理解為『**無理**取鬧』——未鵬在文中告訴題主這樣的新手爸爸,孩子絕不是**無理**取鬧,而是『**有理**取鬧』。那麼,孩子的**有理**該怎樣來理解呢,未鵬耐心地幫題主這樣的新手爸爸做了仔細分析:
孩子的情緒表達裡面,哭是最常見(因為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尚有限)也是最激烈的表達的一種,但其背後往往蘊含的是孩子真實的心理訴求,即便是哭裡面最為父母忌憚的一種——不依不撓的哭鬧,究其原因其實也並不在孩子身上,為什麼孩子會形成這樣一種不依不撓的哭鬧的動機?要麼是因為我們經常去堅持本來不該堅持的「偽原則」,導致孩子感覺自己的正常需要常常無法被滿足,以致不得已不已激烈的方式來表達,要麼是因為我們本來應該堅持的真正的原則卻因為孩子哭鬧而妥協了(其實內心並不想妥協),比如常見的場景:孩子想要買一個昂貴但其實我們知道屬於那種只是看上去好玩三分鐘熱度的玩具,我們既有經濟考慮同時那個玩具不是什麼有意思的玩具,但是為了息事寧人還是妥協了。(為什麼面對孩子哭我們往往會想要息事寧人?後面再說)以上這兩點合起來就是:在孩子不哭不鬧的時候對孩子過分苛刻,而孩子一旦情緒化了又毫無底線原則的讓步。最後,又或者我們當初根本沒有真誠的告訴孩子我們拒絕他的要求的原因(別以為孩子不懂,況且孩子即便不懂你的用詞,但常常能懂你的真誠的語氣和態度,人類的交流信息本來大部分都是非語言形式的),使得孩子無法理解為什麼你就不能滿足他的要求呢?當然要鬧了,鬧本來就是孩子爭取自己權益的基本形式之一。
湖南衡陽的9媽在她的微信公眾號里寫了這樣一個好例子,我全文摘錄在這裡:
孩子不願意穿衣服怎麼辦?積極傾聽來幫你
(9媽有兩個可愛的女娃娃,一個叫699,一個叫686,有一天.....)
在QQ群和微信群中,總是能聽到媽媽問:「9媽,我家寶寶不願意穿衣服,怎麼辦呢?」孩子不願意穿衣服,可能是出於各種各樣讓你意想不到的的原因。下面這個案例中,並不是699不願意穿衣服,而是她只願意穿某一件衣服,這是為什麼呢?該怎麼辦呢?
昨天晚上選今天服裝的時候,699選了一件特別薄的套頭衫。現在白天的溫度已經降到十五度以下了,就讓她穿兩件衣服出門,顯然不太現實。可是套頭衫是去年買的,想在裡面再加一件毛衣也完全不可能了。我試圖說服她在套頭衫外加一件外套,她也拒絕了。家人開始煩躁,這孩子咋好說歹說都說不通呢,699則哇哇大哭,一時間全家雞飛狗跳。
我果斷把她抱回我的卧室,關上門。
「699特別想穿這件小兔子衣服,但是天氣冷穿不了,699太傷心了。」「要是天氣暖和一點多好啊,我們只要穿兩件就好了。」「不能穿這件衣服,699好難過啊。」
我不斷試圖翻譯她的情緒,她卻一直摟著我的脖子嚎啕大哭。過來大概五分鐘,她還沒有停下的意思,我說,「媽媽特別想幫助你,但是媽媽不知道要做些什麼才能讓你感覺好一點。」她停下來看看我,停頓30秒,又哭起來.....
我又把「翻譯」說了一遍......
她哭聲弱一點,我說,「媽媽好希望想一個既能讓你穿上你喜歡的衣服,又不會凍著你的辦法,你要不要跟媽媽一起想想?」
她繼續哭。686站在地上拍我們,我說,「妹妹看到你這麼難過,也很想安慰你,媽媽把妹妹也抱起來好嗎?」她點點頭,我把686也抱到腿上坐好,這下一邊一個寶寶了,我說,「媽媽真是個大力士啊!」699聽見我的話,笑了。我趕緊說,「媽媽能做些什麼事讓你感覺好些嗎?」她沉默不語,又哭起來,過了兩三分鐘,終於哭著說,「不把衣服給妹妹穿!」
原來如此....686出生後,一干用具基本都是用699小時候的,699看著妹妹分走了玩具衣服繪本,還分走了媽媽奶奶,她以為她穿不了的衣服又要馬上給妹妹了。。。我想起晚上哄睡時,我一邊給686餵奶一邊給699講故事,699怯生生的說,「我也想要媽媽抱著睡」,而我只能抱歉說「媽媽在喂妹妹吃內內,現在沒有辦法抱你」。最後只是遞給她一隻手臂,讓她抱著我的手睡覺。迎接家庭新成員的到來,的確是老大的功課,但這一刻,我發自心底感到心酸。
「媽媽保證,以後只把699願意給妹妹穿的衣服給她,其他的衣服都收起來」。699聽到我這麼說,眼睛馬上亮了。我幫她擦乾眼淚,她得到保證,馬上開心選擇其他衣服去了。
今天早上,我把這一幕解釋給家人,「這孩子怎麼這麼自私。」
我連忙說,「這不是自私,也不能怪她。的確就是妹妹分走了她很多關注。媽媽奶奶都沒有那麼多陪她的時間了。」家人想想,覺得也是事實,686又在一旁撒痴賣萌吸引我們注意,獨生子女家庭的我們,心裡都有不同的觸動。
題主提到自己小時候接受的是父母的棍棒教育,所以擔心對自己的孩子也會如此。我想說,未必從小接受棍棒教育的父母都會採用原生家庭的方式來對待孩子,比如我孩子的爸爸,從小挨自己父親打罵很多,但他對自己的娃相當和善,高高舉起來的手從來都沒有打下去過。而我從題主平和清晰的提問中,也為題主的孩子感到慶幸,孩子有個願意反思願意求助的爸爸。
未鵬文章中的這幾段文字,能夠幫題主全面看待自己和孩子的情緒(我僅作摘錄,力薦題主細讀未鵬的全文,因為他的敘述邏輯一環扣一環,光看摘錄是不夠的):
現代心理學對於我們的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的理解已經逐漸形成一種返璞歸真的共識,就是情緒本身並沒有正面還是負面,好的還是壞的,情緒只是一個「信使」,驅動我們的「上層」大腦去「幹活」,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情緒,他們是對我們的情感大腦對當下需要我們應對的事情的一個高度概括的「標籤」,當我們被攻擊了我們可能會感到憤怒,憤怒的情緒驅動我們去反擊,去保護自己的領地,悲傷的情緒幫我們從重大喪失當中恢復(#),委屈的情緒之下我們往往會哭泣,從而把自己受到不公平對待但自己又無能為力的情況傳遞給我們親密關係中的對方知道。
如果父母本身對於不管是「正」還是「負」的情緒都是寬容和豁達的,就往往能夠推己及人的對孩子提供合適的情感支持,比如絕大多數時候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一個真誠的擁抱,什麼都不用多說,孩子自己能夠恢復過來,人的心理系統跟生理系統類似的地方在於本來就有內在的彈性或恢復機制,我們並不需要急匆匆地插手,想要「解除」他們的情緒,就像生點小病不需要打針吃藥一樣(當然也不要走到另一個極端,畢竟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人天生是需要社會性支持的動物),這種做法反而越廚代庖,剝奪孩子自己處理事情的機會,降低了孩子情緒得到鍛煉的機會。事實上,很多時候,孩子哭並不一定意味著你需要幫他解決什麼,他自己的問題自己會解決,在他有情緒的時候你安靜的陪伴著他,他情緒慢慢平靜下來,自己會去應對和調整(如果還沒有因為之前太多被錯誤對待而形成嚴重依賴心理的話,孩子天生都是牛犢子,希望自己搞定事情的),如果我們總是在他自發渡過這個自然階段之前迫不及待的插手,孩子就很難形成情感的韌性、自主性。
我的女兒還有5個月就滿14歲了,去年一年我們家也有點雞飛狗跳,因為孩子進入青春期了,還因為她在青春期里長得太快了,一年半里,整整長高了15公分,現在的她,身高1米72,為此我還寫了一篇公眾號文章:堅持跳繩好處多,玥玥身高一米七
由於長得太快,也由於從小學到初中,節奏陡然加快,孩子來到新的班集體,既興奮又緊張,帶著來自身心的各種壓力,她較為頻繁地出現了各種情緒化的表現,比如睡覺前忽然就坐在床邊開始哭泣,說『媽媽,我不想長大,現在每天都在長胖,我想變回小時候。』——我們讀過青春期的書,知道這是青春期的孩子的經典言辭,這個時候,和孩子講道理,勸說她『你胖啥呀,1米65的個子才100斤多一點』這樣的話,毫無用處。孩子的班主任甚至說她『瞧你那麼瘦,鎖骨上都能放個雞蛋了』,孩子也照樣認為自己在發胖——青春期的女孩子,脂肪在增多,女性特徵開始顯現,孩子感到對自己的身體失去了控制,有這樣的情緒和言辭,都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不了解這些,就會覺得這閨女,怎麼天天都在『無理取鬧』呢?
因為覺得自己在發胖,女兒遷怒於我們,認為我們把她當豬養,每天給她吃的太多了,有一天竟然越說越委屈,把一大碗飯菜摔倒地上。班主任打來兩次電話勸她上學,這才抽泣著出了門,騎車上學了。然而她放學回到家裡,笑嘻嘻的,像啥事都沒發生過。而我們呢,也只是默默地打掃碎碗渣子,把被飯菜弄油膩了的地面打理乾淨,也像啥事都沒發生過一樣,青春期嘛!
今年孩子初二了,和去年判若兩人,不再坐在床邊哭泣,不再抱怨我們拿她當豬養,又恢復了給啥吃啥的好脾氣。她去年長到1米7,今年暑假過後才長到1米72,生長速度慢下來了,情緒就平和多了。
和題主相比,我們算是過來人了。深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新手父母很需要過來人的幫助。在此,我特推薦兩本給我幫助較大的過來人寫的育兒書,以及我眼中靠譜的育兒公眾號,希望能讓題主和類似題主這樣的新手父母,能夠少走彎路,能夠獲得更多育兒的信心。
==薦書==
1.0-6歲A+育兒法 (豆瓣)
內容簡介 · · · · · ·
孩子自私不懂分享?內向不夠自信?太黏人不獨立?不聽話無理取鬧?欺負人或被人欺負?注意力差,不愛看書……很多家長感嘆,把孩子養大容易教好難。
其實,從根本上解決兒童成長中的問題,就要學會從孩子的角度理解問題,真正懂得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
本書作為難得一見、優秀可靠的心理學育兒普及讀物,集家長之需。
科學,值得信賴:作者陳魯是紐約大學發展與認知心理學博士,從事兒童心理學研究近20年,一直處在發展心理學研究的第一線,掌握了大量前沿的科學發現和一手資料,更擁有廣闊的國際視野。
豐富、答疑解惑:本書融合了專業的兒童心理學知識、發現,以及一對心理學家夫婦養育女兒的親身經歷與眾多家長的育兒經驗,你會發現自己曾經的困惑是合理的,許多孩子的問題是正常的,你完全可以相信自己,相信孩子,放心地育兒。
實用,一通百通:本書與家長分享的是真正對孩子負責的、實用的育兒方法。你不必覺得壓力太大,更不必因為孩子比別人少上個興趣班就恐慌。掌握作者總結的三個原則方法,就能培養出適應未來需求、孩子必備的六大能力。有了這六種基本能力,您的孩子一定可以成為幸福快樂的世界級人才。
每個來到世上的孩子,本都具備A級水平,只要家長教育方法得當,孩子都能升到A+甚至更高水平。想要真正為孩子未來負責的教育,看這本書就對了!
2.養育的選擇 (豆瓣)
推薦一篇書評:
掌握兒童發展規律 抓大放小 靈活處理育兒問題(養育的選擇)書評
摘錄:
今天讀完了陳忻老師的新書,感覺收穫非常大。本書選取了13個育兒過程中被廣泛討論的典型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對這些容易引起父母焦慮和困惑的問題進行深度解讀和剖析。
.....
在這13個問題當中,我個人更加關注的是:第一章 我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嗎?
第五章 規則會破壞孩子的自由天性嗎?
第六章 我的孩子為什麼脾氣那麼大?這幾個問題是我個人育兒過程中覺得困惑比較多一些的。
育兒公眾號我也不多推薦,首先推薦《養育的選擇》作者陳忻的公眾號:
陳忻兒童心理
其次,推薦@劉未鵬 的微博和公眾號及他的知乎專欄。
未鵬的微博:劉未鵬pongba的微博
公眾號:思維改變生活
知乎專欄:劉未鵬
從劉未鵬的微博順藤摸瓜,能找到很多靠譜的育兒書和育兒公眾號。
我呢,自薦一篇被多個育兒公眾號轉載的回答:
怎麼培養自己的女兒? - 周筠的回答
我在這篇回答里講的不是自己的育兒心得,而是回顧了我的父親是怎樣培養我的。他真是一個好爸爸。
希望以上作為知識搬運工的一番小小努力,能夠幫到題主,你會是個好爸爸。
首先,我想說,題主你是一個有著較好的自我覺察的爸爸,你能夠意識、反省並求助這個問題就是一個很好的表現,作為父母,我們都是從毫無經驗的新手開始的,難免會在一些事情上做得稍有不當,但是,能夠很快的察覺並尋求改進確實是值得稱讚的,相比於那些對於自己不當教育方式毫無察覺的父母而言,這是一個質的進步。所以,請題主繼續保持這種自我覺察,相信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合格的好爸爸的!
接著,回到題主的正題,1歲多的孩子更多的是用哭鬧來和眼前這個世界交流的,或許很多人還持有這樣的觀點:不能孩子一哭就出現,時間長了就會慣出等不得的毛病,養成沒有耐性的火爆脾氣,不要把他寵壞了。
事實上,孩子通過哭是來表達需求、尋求幫助的,而不是用哭聲來威脅爸爸媽媽。所以,爸爸媽媽的及時回應並不會慣壞他,越小的孩子,對他的需求呼應應該更及時。當他們的需求得到及時呼應並滿足時,他們會滿足的沖你微笑,所換來的是孩子對父母無條件的信任與愛,他們的情緒也能夠更快的平靜下來。而那些總也得不到及時回應的孩子,在他的小世界裡會感覺到很無助,他無法控制自身的環境,會逐漸放棄對環境的探索,可能還會變得更加等不得,急躁,哭鬧行為可能會更嚴重。
所以,給孩子更多的愛和關注,讀懂和理解他的需求,並會給予積極的回應,這會讓孩子獲得足夠的安全感,與父母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這對孩子日後的人情緒、人際交往乃至人格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此外,在面對孩子一直哭鬧時,作為爸爸或媽媽難免會有不耐煩的情緒存在,甚至想打孩子的衝動,這些可以理解,但肯定是不恰當的,此時,需要對自己的情緒加以調節,不要憑我們的判斷認為孩子是在無理取鬧,控制我們的脾氣,耐心傾聽和理解孩子的需求。
孩子哭鬧,不聽話,一定是有自己的情緒,聽話的孩子不一定是健康的。
形成社會化功能的人格基礎「自我」。尤其到了自我的敏感期兩歲左右,孩子似乎什麼事情都以自我為中心。
人的「自我」有兩大功能,一方面協調「本我」與「超我」的關係;另一方面協調自己與環境的關係。生活中出現了癥狀的人,通常是因為自我功能不良。
孩子不聽話,是「好事」還是「壞事」?
往往越是挺話的孩子,未來成長的隱患會越大。他們聽話,意味著他們放棄了自己的意志,服從你,那麼將來他獨立面對社會,需要自己適應環境,並做選擇的時候,會困難重重。
聽話的孩子,自我功能差表現在:膽小、缺乏主見、到了青春期有可能格外的叛逆,表現出被動攻擊。
如果青春期出現叛逆是好事,這是他最後一次為自己爭取主權的機會。
那些一路被父母安排,孩子也順從父母的人。最終他們的人生多半是慘淡的,他們從來沒有按照自己的意願活過。他們要麼鬱鬱寡歡,生活缺少樂趣。要麼破罐子破摔,最終成為「啃老族」。
他們的內心獨白是:
「反正從小什麼都是你們做主,我也沒法為自己的人生爭取什麼,那好我也沒什麼可拼搏奮鬥的」。
更為嚴重的後果便是各種病症的表現:強迫症、抑鬱症、厭食症、社交恐怖症等等…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請守住其本性!
孩子其實都是獨一無二,但是每一個乖孩子都很可怕,他們一生都在按父母的規矩做事,他們自認為是乖孩子,別人一定要愛他。當他們遇到巨大挫折,再乖也沒人愛,乖的邏輯被衝擊到崩塌,會發生很可怕的事情。
有一個朋友,要離婚,他說我過去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安排的,我想做一件父母沒有安排的事情,那就是離婚,他其實不是沒有感情了,就是因為他被壓制的太久了。
任何控制都會遭遇反彈,不管是多麼正確的控制。每一個頑固壞習慣的背後,都是匱乏愛的痛苦吶喊。
如果你的孩子存在一些壞習慣,你可以告訴他:
「寶貝,你不管怎麼樣,都是我的孩子,我知道你的生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我沒有能力理解,但是我可以陪伴和看見。」
每個靈魂降生到世界上,都有一個使命,這個使命不需要任何督促,只需要愛和自由,他自然就會體驗。
乖孩子,其實是活在父母的人生觀里,是一隻關在籠子里的猴子,壓抑久了,不是患憂鬱,就會爆發!
是時候該聽聽孩子需要的是什麼了!
你希望孩子變成你嗎?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大了,有自己的意志了,遵從自己的意志而活,有什麼不好呢? 忘記了從哪裡聽來的,要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聽什麼樣的人的話。
通常希望孩子聽話的家長,是習慣為孩子包辦一切的,是操勞的,忙碌的甚至疲憊的,也常常伴隨指責的,或抱怨的;而被這樣的家長包辦的孩子,是懶惰的,依賴的。所以,他們內心裡恰恰不想成為和父母一樣的人。
如果你就是這樣的父母,常常強加自己的意志給孩子,你的孩子潛意識裡對你是愛多一些,還是討厭多一些?臨床案例告訴我們,孩子對父母的情感甚至憎恨的。這樣一來他又怎麼可能聽你的話,成為和你一樣的人呢?
天啊,殘酷的世界
我有權保持沉默,卻沒有權利哭泣
想到這裡悲從心來,我又哭了
最近一段6歲小姑娘被打後,哭著跟媽媽講道理的視頻爆紅網路,網友表示:我6歲只會哭,現在小孩6歲就會跟你講道理。
6歲小姑娘挨打後哭著跟媽媽講道理 長篇大論有理有據 - 萌寶 - 騰訊視頻視頻
視頻對話不是很清晰,小編特意整理了文字版:
女兒:媽媽,你把我養了這麼大,還打我,是可以,每次打我的時候都是很重的打,我的腿都疼死了,你打我的時候我都會哭,你是不是很想讓我哭?我哭了你就開心了是不是?
媽媽:不是,是因為我說了你都不聽
女兒:但是,你說了我,如果你說了我不聽,你也要好好說呀,也不能打人啊。
媽媽:那我知道了,下次不打了好不好?
女兒:好的。
媽媽:那說的時候你要聽啊
女兒:恩,我跟你說啊,就是,你把我養成這麼大了,還打我,還鬧我,還在我耳邊叫,你有什麼道理啊。媽媽。
媽媽:恩。沒道理,媽媽是錯了。
女兒:媽媽,我跟你說啊,你在車上說,你今天不打我的,你還騙我,你還騙我,你想怎麼樣?媽媽?這段話是不是很接受不了?
媽媽:恩
女兒:恩,但是你要接受這些話,把他拍走。
媽媽:我拍走後,我經常看視頻,然後看著看著我就知道你說的那些話。我就記在心裡。
女兒:好的,但是媽媽,你看妹妹剛才都嚇到了, 都不要你抱了,只要爸爸抱了,你看到這樣子的情況下,我都不要你,妹妹嘛又不要你抱,2個人很不喜歡你,為什麼呢?妹妹嘛,看到你每天打我,我嘛有點傷心了, 我都沒有原諒你。
媽媽:那你什麼時候原諒我
女兒:要很久很久到明天我才原諒你,明天!
媽媽:那我要不要走掉?要爸爸來陪你?
女兒:不用,不用走掉,但是你要把他記錄下來。
媽媽:我記錄下來了
女兒:還有些話沒跟你說呢。
媽媽:你全部說完,我都聽著
女兒:你看你這麼像個女僕和女巫,你們2個人都這麼像,能不能安靜一下,讓我失望了一下還,你想讓我怎麼樣?
媽媽:我想讓你乖乖的睡覺
女兒:但是,你也不能這麼凶的跟我說啊。我跟你說啊,好好的,陪我長大,長到6歲,長到6歲了你還打我,打我打我,打到我幾歲為止?你想要我讓幹什麼?
看完後,小編覺得,小孩是父母最好的老師 這話沒錯。不聽話就不能好好說,一定要打?
打會訓練出孩子本能:暴力傾向
在一次教育講座中,一個教育專家曾經分享了一段他童年的往事。他說他就是被媽媽打大的,犯了任何錯誤,都是要打。打完了事情就結束了。直到成年後,他對於犯錯誤的人第一反應就是:打!
這種本能即使從事教育工作很多年,也很難完全消失。只是通過不斷的改變自己的觀念,樹立正確的行為模式,並且付出很大的努力,這種本能基本上不會表現出來。
當我們知道責打或者懲罰不是對待犯錯誤孩子的正確處理方式時,我們開始探索一個積極的引導模式——把錯誤看成一次親子共同學習的機會。、
犯錯後,我們要讓孩子學會3件事:
1、 承認錯誤—學會原諒與自我原諒。
我們知道承認錯誤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那時基於「如果承認了,就將面臨重大懲罰!」的錯誤認知。所以,如果從小就讓孩子知道「犯錯誤是一個學習的機會而不是什麼壞事時「,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就變得容易多了」。
舉個例子,當孩子把拼圖拼錯了一塊,你是不是本能的試圖引導他:「你再看看,是這麼拼的嗎?」,孩子反應過來時,就會說「哎呀,對啊,我放錯地方了!」這個錯誤,你不認為有什麼,他也不認為有什麼。基於你的引導,孩子會大方的承認錯誤。
但在另一件事情上,你可能就不那麼nice了。孩子吃飯,飯勺永不利索把飯吃的到處都是,甚至開始玩起來了,你一急,脫口而出「再不好好吃,晚上就要餓肚子了!」
你覺得孩子的得到的信號是什麼?——必定是,在吃飯這件事上,我做的不好!媽媽總是發脾氣。因為他的探索行為都被被批評。久而久之,他也不知道該怎麼吃飯了。
2、 和好——學會愛與尊重。
同樣,當你做錯了一件事,比如對孩子說」你怎麼把玩具弄得到處都是?!「這樣的話時,你有沒有勇氣道歉?如果你嘗試著和孩子道歉,你會發現:孩子很容易就原諒。「爸爸,沒關係。我原諒你了。」同時,因為你的道歉,他更願意把玩具收拾好。
如果你換一種方式:「我擔心你會不小心踩到地上的玩具,劃破皮,甚至流血。所以我提醒你,把玩具收拾到箱子里,這樣不僅你安全了,大家也都安全了。」
孩子首先感受到的是來自媽媽的關心,然後是如果他把這件事情做好,不僅大家安全,通過他的努力,還能為這個家付出自己的力量,大家都能開心。正能量的力量,會積極的影響孩子,讓他有歸屬感、有成就感。
3、 解決問題——學會思考、承擔後果。
犯錯直接面臨的是,解決問題。孩子3歲以前,認知、行為能力都有限,父母應該協助孩子一起解決問題。「我們一起來把玩具收到箱子里吧。」這樣的解決方式會比你站在一邊,監督孩子收拾的效果好得多。
發脾氣不能解決問題,只能暫時恐嚇住孩子。而且孩子面臨錯誤第一反應是害怕,而不是如何挽救和解決。
小寶寶尿褲子其實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如果每次小寶寶尿褲子了,你都告訴他「寶寶,你尿褲子了。下次尿褲子之前,請媽媽幫忙。」逐漸,他有尿意了就會喊你「媽媽!尿尿!幫忙!」
所以,孩子「犯錯」了,如果大人引導正確,錯誤就會越來越少,並且孩子會越來越知道,面對錯誤,應該如何去做。
關注公眾號:森巴育兒(ID:senbayuer),了解更多育兒資訊!
文章來自:樂樂爸(森巴育兒)
添加微信號:senbayuer1 為好友,森巴將邀請你進群一起聊聊育兒經和婚姻八卦
記得在知乎別的問題上看到的:
如果你認為打就能改變孩子的思想和習慣,那是不是我把你揍一頓,就能改變你這種思想?
我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說一下我的經驗吧。先說我家的孩子,在一歲以前就沒睡過三個小時的覺,整天的哭,和哄都沒什麼關係了,哭的在我們樓里都有名了。弄的樓里大家幫我抱孩子,還是不停的哭。過了一歲情況有所好轉。因為孩子一歲多了,慢慢的開始懂事了,所以教育就要跟上了。要開始給他數數,背詩,講故事,不要以為他不懂,他的大腦會留有記憶的,對於你說的他的無理取鬧,大哭不止,我以為只要是孩子吃飽了,身體沒問題,哭哭也不是什麼壞事,只是我們以為哭是壞事,所以我們著急,還要打孩子,孩子笑你不會打吧,為什麼哭你就要打他呢?如果我們把孩子的哭當做一種運動,還會有打孩子的想法嗎?所以問題是我們怎麼看待孩子的哭。既然你說的是無理取鬧,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有時候會有無理要求,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和孩子妥協,一定要堅持原則。一定讓孩子知道哭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這點很重要,如果哭使孩子解決問題了,以後孩子還會用哭來達到目的,這樣以後孩子的教育就會有很多困難了,還是那句話,只要孩子吃飽了,身體沒問題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孩子要哭就哭吧,哭累了就不哭了,不是什麼壞事。哭的時間會越來越短,次數會越來越少,孩子在長大,我們要給孩子實時的多講道理,比如走路的時候,給孩子隨時念念車牌號,路邊的字,多講故事,多帶著孩子看書。教育是你以後更艱巨滴任務。關於教育我已經回答過了,你有興趣可以看看,我的忠告是現在的孩子不缺溺愛,缺教育,教育好孩子我以為更重要。
舉個不太恰當的栗子:
我對社會不滿,特想照著人群扔炸彈怎麼辦?
可是我能這樣做嗎?顯然不能。當然只是個栗子哈,個人並沒有對社會不滿。
我要說的是,作為一個成年人,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你不能完全控制系統打孩子以後的風險(肉體、心靈)(顯性、隱形),就不要去做這件事。
況且,打孩子違法。
是個孩子都會哭鬧,咱們大家小時候不都是這樣過來的嗎?
要說帶孩子辛苦點也就算了,可偏偏小娃兒脾氣還大,成天給照顧他們的大人出難題—— 把玩具撒一地,讓他撿非不撿,軟硬不吃;好心帶他小區玩一圈,到要回家了比拽十頭牛還難... 冷處理吧,不一定能解決當下的問題;直接扯嗓門鎮壓吧,其實也無效。我一朋友孩子現在一歲多,她和我說,你的文章都說爸媽穩定的情緒對孩子的安全感很重要,於是我每天拚命克制自己,可我已經覺得自己要憋出內傷了。
但親愛的,雖然控制情緒很重要,但控制情緒並不代表硬憋、不溝通、冷處理。所謂控制情緒,反正是需要我們去直面寶寶發脾氣,而不是躲避,要去了解娃兒發脾氣的內在原因、巧妙地選擇溝通方式、合理運用化解衝突的工具,而在進行這一切時需要保持穩定的情緒。嗯,聽著有點深度對不?那我們今天就來分步解讀一下(文章根據中國式精英教育體系創始人、三合源精英教育研究院院長田先去年在我們媽咪OK上的講座進行的整理。)
一、一言不合,娃就發脾氣了?淡定
1.孩子有情緒別擔心,這恰恰是正常的表現。
情緒如同浪花。大家可以想一下,浪花是怎麼起來的?通常需要在外力的刺激和影響下,比如有風刮過、有石頭扔進來才會激起。不過一旦這些過去,就會逐步平息下來,恢復平靜。
情緒和浪花的相似之處就在於(1)情緒的產生一定是有某種刺激所引起的,(2)正常的情緒會像浪花一樣欺負波動的,會來也會自然離開。所以你的孩子有情緒是正常的。這恰恰說明孩子發育正常,因為情緒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基礎,一個整天不苟言笑看不出情緒的人,估計一般人你都不願意和他深交,所以孩子正常的情緒不需要進行管理,只需要簡單接納,或者讓他自然生髮流轉自己消化就可以。
2.什麼情況下孩子需要管理呢?
A. 情緒的起伏波動太大,如果孩子的情緒爆發的程度過於猛烈,猛烈到了嚴重的損害身心健康,影響他人的程度。比如生氣,孩子可以生氣,但如果因為生氣而氣暈過去,或者是憤怒之下拿自己的頭撞牆、把值錢的東西給摔了,那顯然就是不合適的,這種情況是需要管理的。
B. 孩子因為某件事情生氣是正常的,可是如果一個星期一個月之後,他還在生氣,那就很不正常了。這個時候,家長要及時的幫孩子將情緒排解出來。
二、如何正確看待孩子和面對孩子的情緒?
我給大家兩個建議:1、消除偏見 ;2、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消除偏見是什麼意思呢,大家都想想在孩子身上出現最多的是什麼情緒呢?其實最主要的就是這幾種,害怕、生氣、難過、高興,大家可能馬上會想,高興是好的情緒,其他三個都是不好的情緒,我希望我的孩子每天都高高興興的,其他三種最好都不要出現,可能嗎,答案是不可能、也不正常。
舉個例子:比如說孩子小的時候說得最多的就是「怕怕怕」的一種情緒表達,於是很多家長就會不假思索給孩子貼個標籤,這孩子怎麼這麼膽小啊?問題是膽小真的都是不好的嗎?其實恐懼、害怕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因為害怕,所以孩子會遠離讓他害怕的東西,也就從某種程度上屏蔽了被傷害。比如說怕陌生人,所以不會隨便和陌生人走,吃陌生人的東西等。家長要做的不是不讓孩子害怕,二是慢慢的要讓孩子明白,哪些人和食物是必須要害怕的,哪些人是其實不用害怕的。
所以要想管理好孩子的情緒,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消除偏見,接納孩子的任何情緒表現,無論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我們都要毫無芥蒂的去接納他,因為我們相信他們最終都會有助於我們孩子身心的成長與成熟。而不是孩子一哭鬧就大加訓斥或者是煩躁不安,要孩子馬上閉嘴。
接下來的說說第二個原則,要知道孩子都是有樣學樣的。你讓孩子不要發脾氣,不要打人,可是孩子發脾氣打人的時候,你被他激怒,忍無可忍,開始發脾氣,甚至打孩子,那麼請問孩子學到的是什麼呢,是不是就是發脾氣、罵人、打人呢?但有爸媽要說了,我控制不住怎麼辦呢?這孩子實在是太氣人了。下面我就教大家幾招自我情緒控制的簡單的小技巧。
在你情緒上來的那個瞬間,可以試試以下三個辦法:
1、深呼吸:深深地吸氣,把氣吸到肚子里,然後慢慢的吐出來,這會有助於減慢你的血循環和心跳,讓你逐步地冷靜下來。
2、微笑:你可以回憶一些孩子之前的比較可愛和優秀的表現,對著鏡子提拉一下自己的臉部肌肉,努力讓自己能夠笑得出來;
3、語言的暗示:比如在心理默念不要生氣不要生氣,不可以發飆不可以發飆,來幫助自己用理性戰勝感性的小情緒。
如果你發現這些小技巧對你來說已經不管用了,自己馬上就要爆炸了,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就是迅速把你和孩子隔離開來,離開孩子離開現場。你可以跟孩子說對不起寶貝,我現在很生氣,等我離開冷靜會,我們再談這個問題好嗎。
離開後,我們該怎麼做?
· 心態調整
1、通過身體的動作來發泄情緒,比如說跑幾圈、快走幾圈等,通過身體的運動出汗,讓負面的能量快速地釋放和排解出來。或者用一些替代物來進行直接發泄,但是要掌握一個原則,就是不傷財,也不傷身,這個財和身,包括自己的和別人的。
2、你試著換個角度來看待這件讓你很生氣的事情,比如,你可以這樣來問問自己:孩子這樣做一定是不好的嗎?
舉個例子,比如說像你的孩子真的是在無理取鬧、又哭又鬧,但是相比那些生悶氣的孩子,你至少應該慶幸你的孩子懂得發泄和表達出來,不會把自己憋壞。凡事總是有兩面的,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你可能看到孩子問題的那一面,但是你能確保自己看到孩子好的一面嗎。
再比如你的孩子老是頂嘴、很不聽話,那麼換個角度,說明你的孩子有主見,思維和口才肯定是不錯的。你的孩子很倔強,聽不進任何建議不撞南牆不回頭,那麼是不是也正好說明其實他的韌性很足,堅持很夠很有恆信。當然我也要特別建議那些情緒容易失控的家長平常有空,可以多做一個小小的練習,那就是冥想打坐,你可以配合一下空靈的音樂來讓自己的身心徹底地放鬆。
三、孩子不滿足就發脾氣哭鬧怎麼辦?
請看一個例子:有個媽媽跟我說,自己的女兒三歲半了,最近幾個月不知道怎麼形容他的個性才好,動不動就是發脾氣跺腳,摔東西,有的時候還拍桌子打人,要不就是生氣自己一個人跑到床上睡覺去了,反正是她錯了你不能說我應該怎麼辦?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完全用5個步驟來解決:
1、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比如說他在打人或者摔東西的時候,家長需要快速地控制住孩子的手,告訴他這是不對的,這樣會把媽媽弄疼,會把東西摔壞,但是不要給孩子貼標籤,不要說「怎麼這麼不講禮貌、不講道理」。
2、告訴孩子你很理解他。可以問「你現在是不是很生氣?媽媽理解你。」切記,這個時候別急著解釋你的理由,因為孩子的情緒沒有平息的時候,你越解釋越壞。
3、引導孩子用更合理的方式來發泄他的情緒。你可以提出建議:要不要試試打一下枕頭或者找個沒人的地方大喊幾聲「我很生氣」,這樣你就會覺得好多了。媽媽生氣的時候呢,也經常用這些方法。如果可以,你最好把這些可供發泄的材料及時遞到孩子的手裡,甚至可以做做示範,基本的原則就是我們前面講的不傷身、不傷財。
4、孩子情緒平靜之後告訴他為什麼不能滿足他的要求。比如說「因為家裡已經有三個類似的玩具,然後才不能給你買。但是爸爸媽媽依然愛你。」要認真地告訴孩子理由,不然孩子還是會心存不滿,甚至會留下心結。
5、教孩子用語言來表達需求和感受。比如「媽媽我很喜歡那個玩具,你不給我買我真的很生氣「。告訴孩子發脾氣哭鬧並不能產生任何作用和效果,而好好說出他的想法和理由能夠得到大人更多的回應和幫助。
總之,不能滿足的一定要堅持原則,有的家長經不起孩子的哭鬧隨意地滿足這就相當於變相的對孩子的行為給予獎勵,久而久之,孩子會把哭鬧當成要挾與控制他人的手段。
也有一些情緒激烈、個性比較直的孩子,上面的前四個步驟可能需要重複幾次才能夠逐平靜下來。
大家一定要相信每個孩子都能夠管理好自己,每個孩子都有潛在的自制能力,這種能力需要父母用最深的愛、最溫暖的肩膀和最溫柔的堅持。慢慢的,孩子就會明白家長的底線,學會遵守規則,並且放棄這種發脾氣哭鬧的方式。
不同年齡的孩子在發脾氣無理取鬧的時候應該如何來區別對待
在五個基本步驟的前提下,針對不同年齡段,處理方式上還是有一些區別的:
1、兩歲以下的孩子
這個時候家長最需要做的就是安撫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配合非語言來幫助孩子去理解你的意思。在這裡要呼籲大家對於兩歲前孩子千萬不要迷信什麼哭聲免疫法,這是西方的曾經很流行的一個非常錯誤的育兒方法,哭就不抱,不哭才抱,兩歲的孩子其實還理解不了。最好的做法是將孩子抱在懷裡親拍和撫摸她的後背,溫柔地對他說,寶寶很生氣對不對,媽媽知道了,媽媽愛。你不斷的重複這個動作以及這句話,安撫孩子的同時用別的事物來快速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通常孩子就能夠比較快地平靜下來了。
比如我的女兒蘭蘭哭鬧的時候,我最常用的轉移他注意力的辦法只有兩個,一個是抱著他去客廳里的照片牆,讓他指認哪個是爸爸,哪個是媽媽;另外一個辦法就是對她說,我們去看大衛以及湯姆。大衛和湯姆是她比較熟悉和喜歡的回本當中的主人公的名字,這兩個辦法屢試不爽。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階段的孩子自然語言的理解能力有限,但是呢,通常都能夠看懂一些大人的表情,聽懂一些語言,所以如果孩子除了哭鬧還有一些不良的行為,你想要制止,建議大家配合一些語氣和表情,來讓孩子理解你的意思,比如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嚴肅冷靜地看著他的眼睛,用低沉緩慢的語氣語調告訴他,寶寶你錯了,不可以這樣,媽媽生氣了,然後你可以適當的沉默幾秒鐘,通常這個時候喊寶寶就會安靜下來,看著你。那麼你要繼續保持嚴肅的樣子,繼續沉默這樣連續幾次之後呢,寶寶就會知道這個行為是不適合不可以的。
2、兩歲到六歲的孩子
我們的辦法是什麼呢?叫做溫柔的堅持,從兩歲左右的第一叛逆期到五歲左右的第二盤叛逆期,兩到六歲兒童的衝動期,像發脾氣的挑釁,其實是非常常見的。有意思的是,其實憤怒恰好證明孩子的智力正在快速的發育,他們並不是被寵壞了,或者就是所謂的品性惡劣,他們只是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願望都是立馬可以實現的。當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你可以擁抱他,用友善平靜的語氣跟他說話來安撫他的心情,告訴他無論怎麼樣都愛他,你可以一直重複這些動作和語言,但是絕對不能鬆口答應他的要求,這就是所謂的溫柔的堅持。
溫柔堅持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呢?來看一位媽媽的反饋吧:昨天晚上孩子哭鬧得很晚,堅持要吃巧克力,我抱著哭泣的他,告訴他媽媽愛他,但是不會給他那麼晚吃巧克力,因為會長蛀牙,他一直哭啊鬧啊,抱著我,對我又錘又打的,那麼我一直抱著他、親吻他、安撫他,我老公當時就忍不住要吼他了,我連忙要我老公迴避。我對兒子說:哭出來好受些,那你就哭吧,媽媽陪著你,但是巧克力必須到明天才能吃。就這樣我們堅持了一個小時,他終於不哭了,突然說媽媽我愛你……
在處理孩子的無理取鬧時,冷代表的是原則,熱代表的是安撫。兩到六歲這個階段是孩子多項心理品質塑造與形成的關鍵時期,家長朋友們一定要注意冷熱均衡,冷中有熱 ,熱中有冷。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到了6歲以上,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樣來應對仍然會無理取鬧的孩子呢?通常六歲後的孩子應該有一定的自制力了,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如果還無理取鬧的話呢,大家除了溫柔的堅持,還可以適當地採取一種更直接的方式叫做冷處理。比如當孩子對你的友善安撫和提供的建議幫助無動於衷,你可以馬上離開他的房間,把他隔離開來,讓他自己去冷靜的消化一下。
四、如何讓孩子自己學會管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一般來說,孩子暴躁易怒或者動不動就哭,總是比較容易引起爸媽的關注。但其實總是很乖、很安靜,不哭不鬧也不著急的孩子,有時候需要爸媽更多的注意,他們很有可能長時間壓抑自己的情緒,時間一長,負面情緒積累多了,就會超出孩子的承受極限、容易奔潰。所以,無論哪種性格特質的孩子,都需要提升自我情緒的管理能力,尤其是負面情緒的管理能力。
有媽媽說,孩子三歲,有一天和其他小朋友在幼兒園裡面玩。眼見著,有一個稍大一點的男孩要踩到我孩子了,那個男孩的媽媽就連忙跑上去,把我家孩子猛力拖開了,然後大聲叫著你這樣會被哥哥踩到的。我兒子顯然嚇了一跳,還沒得我上去溝通,那個媽媽就拉著她的孩子走了。我走過去的時候,孩子就獃獃站在那裡,無論我和老師怎麼邀請他,他都不敢再玩了。後來我們回家,一路上他都沒怎麼說話……
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該怎麼幫孩子疏導呢?通常可以採取三步驟:
1、幫助孩子排解情緒。你可以溫柔地抱著孩子,描述你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比如那個阿姨幫你拖開,你很不開心對嗎?如果孩子確認,你可以接著問他,對於這件事,你有些什麼感受 ?如果孩子還不能夠很好地表達自己情緒,也可以幫助他講出來,並加以確認,比如阿姨突然拉你是不是把你嚇到了?
讓孩子把情緒和感受說出來本身是一個疏導排解的過程,這和我們成人在心情鬱悶痛苦的時候,找個死黨和洋酒吐吐槽道理是一樣的。除了傾訴,你還可以教孩子一些簡單的發泄情緒的方式。
· 語言暗示。比如我女兒脾氣急,如果一件事情她做不好就會很急躁,我就用很慢很柔的語氣提醒他,不著急慢慢來。因為這樣的話說過很多次,她久而久之就理解了,只要我一說不著急,她就會馬上接一句」慢慢來不著急,稍等一下」,你經常對孩子說的暗示語言會讓他學會等待,延遲滿足。
· 讓孩子用繪畫來發泄情緒。這個方法對於比較內向或者敏感的,不太善於表達自己情緒的孩子是最可行的方式,你可以在家裡準備一面發泄牆,或者配上各種顏色的筆,幾張大白紙,或者是廢報紙之類的,讓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心情隨時用不同顏色的畫出不同的內容,來表達和宣洩的情緒。
· 讓孩子去運動運動。孩子情緒壓抑的時候,不妨帶他出去運動一下。
· 發泄枕。給孩子準備幾個柔軟的抱枕,告訴他這是專屬的發泄枕,不高興、難過的時候都是可以隨時拿這幾個枕頭去狠狠地砸牆發泄一下的。
必要的時候告訴孩子:要哭就哭吧,哭完舒服很多。如果孩子不願意說出來,可以說:寶貝,我要怎麼做,你才感覺更舒服呢?
2、讓孩子學會反省自身。當孩子情緒平復之後,和孩子說,阿姨這麼做是不是也有道理啊,她本身並沒有惡意,她怕你被大哥哥踩到,是為了保護你。你是不是也該問問自己,我是不是光顧著玩了,沒有注意到跟哥哥靠得太近了有危險。
3、補救、預防,而不是一犯再犯。上面說的這個案例,因為對方已經離開現場了,而且也不認識對方,所以這件事情來不及補救了。但是作為爸媽,我們還是可以引導孩子思考一下如果遇到類似的情況該如何處理,孩子可能就會說我要謝謝阿姨的提醒,我以後也要小心點,但我也要跟阿姨說,別這樣拖拉我。
爸媽也要記得,預防也總是比補救更好,所以可以問問,下次怎麼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啊?孩子也會思考,會跟你交流,以後他就知道怎麼再玩樂中注意安全了。
五、 理解孩子不良情緒
如果孩子有不良情緒,可能是生理因素:
1)正常口欲期:一歲以前。吃手,咬人,品嘗物品,正常。
2)長牙不舒服。
3)手部力量的發展。咬人,摔東西。判斷:實施的時候是快樂的笑呵呵的,就是生理因素。
建議:兩個辦法。一、尋找代替物,如提供食品,滿足咬、打、扔。二,嚴肅制止,不要過度反應。孩子可以看懂表情。不要高聲大叫,這隻會強化他的行為。要皺著眉頭,表情嚴肅,說:寶寶,你這樣不對。慢慢孩子會意識到不對。
也可能是心理因素:
1) 發泄自己的不滿、負面情緒。
1歲以後到2歲,強烈的自我中心。所以不滿就會咬人、打人之類。或者被忽視、冷落、分離等。如果出現憤怒的表情,那就是發泄情緒。其實這個時候他們需要更多的愛,所以應該溫柔的引導:媽媽知道你不高興了。輕輕的安撫,親吻等,或者轉移注意力。平靜後告訴他這樣不對:別人也會疼,也會難過,這樣別人就不願意跟你玩咯。
2) 不良的模仿。
模仿其他的小朋友咬人,打人。在幼兒園學習不良行為。咬完我還笑,我說:媽媽疼。她趕緊安撫。我讓她道歉。她說不了。我說:以後不許這樣。說這樣不說咬人,是為了淡化。告訴孩子第一時間道歉、安撫。
當然也可能是能力因素:
因為辭彙系統不發達,不好表達自己,所以用本能手段來表達:比如推拉打鬧等。一般表情輕鬆、甚至快樂。家長:先制止。再提示。比如:你是不是很喜歡毛毛?媽媽教你。我很喜歡你,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嗎?合理的表達友好意願。要多多利用繪本、兒歌,教會孩子正確的溝通。好的繪本:小熊寶寶;手不是用來打人的。
除了以上因素,還有性格原因:蠻橫、霸道。確保孩子懂得表達,但還是要欺負人,那就是要高度重視。讓孩子道歉還要設定獎勵懲罰。
小結:愛就是深深的接納,不論是負面情緒還是不良行為。要接納他們所有的行為,接納越多,越能處理這些行為,越能夠感染孩子。一定要接納孩子!
和你一樣,我也不是什麼育兒專家,也是初為人父,在陪伴孩子的道路上痛並快樂著。與其說我教會了孩子什麼,也許孩子教會我的更多。當孩子由「快樂的小天使」變為「惱人的小惡魔」時,我開始也是不知所措,把問題都歸咎於孩子,後來才發現這其實也可以類比於我們常解決的商業問題。
1. 發現問題階段,去真正地界定清楚問題:
當孩子哭鬧,我實在無能為力的時候,我首先去翻查資料,認真澄清了什麼叫孩子「不聽話」:是聽懂了不去做,還是根本沒有聽懂,以及為何孩子「不聽話」。
不同的原因,真的需要不同的應對方法。
工作上解決問題時,我們都知道,切勿情緒用事,一味心煩,因為這些是不會有任何幫助的。親子關係,也是同樣如此。
2、分析問題階段,找到問題的關鍵:
根據題主所述,孩子可能是真的「聽不懂」。那麼核心關鍵點就在於了解孩子當下的感受和促使他願意執行的方法。
我們溝通得很好,並非決定於我們對事情述說得很好,而是決定於我們被了解得有多好好。
——安得魯S.葛洛夫
Intel Corpoation最高執行長
我朋友家有個3歲的兒子,最近迷上了動畫片小豬佩琪,一看起小豬佩奇,目不轉睛,廢寢忘食,時間看久了,都流眼淚,他還說「眼睛噴水了」,讓人哭笑不得。
對於這種情況,家長一般會有以下幾種處理方式:
和你說了多少遍了,看電視久了眼睛會不好的,不要看了。(邊說邊直接把屏幕關了)
不要看了,你看隔壁小濤都不看電視的!(還是邊說邊直接關屏幕)
這兩種方式你可能本能地都用過,因為我們就是這樣子被教育過來的,但它們一般換來的都是孩子的嚎嚎大哭,「不要關,不要關,還沒看完呢!」接著,你無論說什麼都不頂用。不聽,溝通堵塞了。
當然,除了以上兩種方式外,還有第三種處理方式,從孩子角度,確認他的感受。
3、解決問題階段,在孩子身上實際驗證,如果不行就及時調整
咱們可以分三個步驟來做。(要耐住性子,成人間的溝通還經常出現問題呢,更別提與1歲的孩子了。要知道有些父母可能窮盡一生甚至也無法和孩子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溝通。)
1)傾聽、了解孩子的感受
看動畫片情況比較特殊,孩子可能沉迷於電視,沒有太多時間搭理你,更多的是家長直接說出孩子的感受。這樣的情況下,每一集動畫片開始前或剛結束時和孩子溝通效果會更好些。
你可以說:看到第幾集了,是不是很精彩,很想繼續看下去呀?
有了第一步的傾聽感受,孩子會覺得你和他是一條戰線的,這樣才能繼續合作。
2)引導孩子表達感受,自己的或者他人的
孩子的感受充分獲取之後,可以簡短地談一下他人(可以是擬人的動物或物品)的感受。比如在看動畫片時,可以跟小孩談談眼睛的感受。
你可以說:不過,看這麼久了你的眼睛是不是疼啊?一疼眼睛就要休息,否則它會不高興哦。
簡短地談一下他人(可以是擬人的動物或物品)的感受,這一步可以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不要只顧自己的感受,但這一步驟要簡短。
3)一起尋找解決辦法
這一步驟,要讓孩子主導。這樣他才能更有參與感。
孩子年紀過小時,可以主要採用了家長尋辦法,孩子選擇的方式,但即使只是選擇,他也會感覺自己更像個小主人。
你可以說:這樣吧,我們看完這一集,就去公園玩一會兒,或者吃點好吃的。
其他情況,如果是收拾玩具的例子,孩子大一些,我們可以和他一起探索解決辦法。
你可以說:剛剛我們已經討論了那麼久收拾玩具的煩惱,為了讓玩具早點回家,我們一起來想辦法,好不好。
這時可以拿出筆和紙,記錄天馬行空想出來的點子。
1.玩一個玩具取一個玩具,不玩的立刻放回去。
2.玩具不要每個房間到處放。
3.累了,就先休息5分鐘,再來收拾。
4.收拾的時候,爸爸媽媽收一件,孩子收一件。
5.開始收拾前設一個鬧鐘,看能不能在10分鐘內收拾好。
6.不想收拾,那麼把玩具扔掉。
7.收拾的時候,先分類,一類一類地收拾。大目標拆成小目標,感覺難度會更小。
。。。
不管這些想出來的方法可不可行,不要批判,讓孩子暢所欲言。所有方法寫完之後,讓孩子從中選擇對大家都合適的方法。這樣想出來的點子,往往他更有動力去執行,因為這是充分考慮他的感受,他積极參与選擇的方法,而不是家長一味地強行逼迫的方法。孩子會感受到家長的理解,從而更願意與家長合作,另一方面他也感受到自己對生活的掌控,提升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
可能是顧問職業出身的原因,我相信一切問題都是能夠被解決的,和對方的年紀無關。所以我非常不贊同「不如沉默」的觀點。
發自於「愛」,卻止於「言」,沉默對於緩解情緒有利,但並不利於真正地解決問題,最後只能以代溝為結果。似乎所有「呼籲」孩子聽話的父母與孩子之間永遠都在錯亂的頻道上,遙相對望,孩子永遠在等父母的道歉,父母一直在等孩子的感謝。
願我們都能成為更好的父母~
~~~~~~~~
微信公眾號YouCore,一個只寫乾貨、專註個人能力發展的平台,加微信youcore_6,備註上知乎,歡迎交流。
1、把養育孩子的過程當做自我重新成長的過程,因為他的到來,你必須學會更耐心更細心更體貼,不斷暗示自己寶寶是我的禮物,我要感謝他,無論是快樂還是麻煩。
2、慢慢摸清楚孩子哭的規律,如果你不是跟你的孩子待在一起時間最多的人,就問問經常帶你孩子的那位,也許是你的妻子,父母,或者保姆,問問他除了餓,困,拉粑粑了,通常會因為什麼哭。
3、反思你們的養育過程是否能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也許寶寶天生是某種性格,也可能是因為你們的養育方式和過程讓孩子產生了愛哭的性格特點,比如缺乏安全感,在家庭中感受不到快樂什麼的。
4、一定不能在他哭泣的時候放任哭泣,不能聽信什麼讓他哭,慢慢沒人管他就學乖了的言論,一方面一歲多的孩子哭了喘不上氣出事怎麼辦,另一方面無視孩子的哭泣會讓他產生被拋棄感,嚴重會導致精神問題。
5、重複1,把養育孩子的過程當做自我重新成長的過程,由於小時候題主的父母對你採取的是棍棒教育,這樣的教育方式會在不知不覺間影響你對事對人對物的心態,也不知不覺就延用了你父母的方式對待你的孩子,這是常見的情況,題主不必太過自責,但是也萬萬不可忽視,先從內心裡接受不好的那個自己,然後每一次想對孩子發火的時候就想想小時候的自己是什麼心情,其次你希望父母如何對待你,一點一點來改變,這些改變不僅會讓你更好的與孩子相處,也會在不知不覺間影響到生活的其他方面。看吧,寶寶是不是你的禮物呀,沒有他的到來,你要什麼時候才能意識到父母的棍棒教育給你帶來的不安和暴躁呢,快去親吻寶貝,花更多時間陪伴他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