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釋迦摩尼在涅槃之前發出這樣的感慨:我一生從未說法?
@Happy悅寧@火十三爺@慧航
佛學愛好者真誠提問
我沒有真正去探究過這個問題,只能依靠我對法的有漏知見來解讀,僅供參考。
比如我們感受到明亮,便給這種明亮加上一個概念,叫光。現在問題是,如何向一個天生的盲人去描述我們的真實所見呢?
就算你窮盡世間所有的語言,描述得再恰當,你所傳遞給盲人的,也不會是我們所見的「光」。盲人的思維中,最終對光的理解就是一堆概念堆砌的東西:無形的、溫暖的、由一些特別的物體發射出來的,等等。
盲人唯一能知道光的實相的方法,就是治好眼睛,自己去看。也就是說,我們跟他描述的一切,等於沒說一樣,甚至可能起反作用,因為盲人如果執著於我們所描述的,就會形成錯誤的思想。
理解上面所說的內容,你就能理解佛陀為什麼說「無有說法」。意思很明白:我說的一切,只是法的概念,不是法本身。我不希望你們執著於那些概念,那等於盲人摸象。你們唯一要做的就是依據我所言說的方法去證悟,才能見到法的實相。這是因為佛法只是指月之指,並非月亮本身。
佛所證的真理及涅槃法,實質是一種性靈的體驗,根本上是不可言說的,禪宗人謂之「開口即錯」。《法華經》稱佛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無量義經》說「一切諸法不可宣說」,只有按佛說的方法,通過修行去自己體證。佛陀常把他的說法比喻為載人度過生死苦海的舟筏,渡河之後,應該捨棄,不用再將它背在身上。(見《經集》、《中阿含經》卷五四等)又將其說法比喻為「標月之指」——指示人看月亮(喻真理)的手指,而非月亮。《金剛經》佛言: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楞伽經》卷四佛告大慧菩薩: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入般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亦不已說當說。
竟然否認他一生說了那麼多的法,意思是反對人們把他看作一位用思維建構學說的思想家、哲學家,反對把他說的法誤解為一種思維哲學,強調佛法超離語言文字、意識思量,應該按佛所說,如法修行,自己去實證本來不可言說的真理。
《中尼柯耶·蛇喻經》中,佛批評有些愚人徒呈論辯而不知佛法離言的要領,猶如捕蛇不抓頭而抓尾,反而讓蛇回頭咬傷致命。並以筏喻法:譬如有人編筏渡河,到達彼岸後,不必再扛著筏走,而應該將筏拋棄,「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意味用語言所說、經理性推論建立的佛法並非究竟真理,究竟真理、真如、實相不可說、不可思議,《佛藏經》卷上謂佛所說法「非以思量所能得知」,《華嚴經·如來出現品》云:如來以一切譬喻說種種事,無有譬喻能說此法,何以故?心智路絕,不思議故。諸佛菩薩但隨眾生心,令其歡喜,為說譬喻,非是究竟。
說佛法畢竟不可思議,不可譬喻,不可比量(比量:指以形像和名言概念符號為工具進行思維而認識,比者比度,即推理、推知。)而知,用語言說法並非佛法之究竟。《海意菩薩所問凈印法門經》云:
法中若起比量智者,斯即不能護持正法。
僅依靠比量論證成立佛法真理,沒有超越比量而現量證得真實的智慧,是不足以住持、護持佛法的。
究竟的佛法,是按經教文字般若所示之道修行,開發本具超越理性思維的般若智,去「自內證」。仰山慧寂禪師說: 「思而知之,落第三頭」, 已錯過了實相,實相超越思維,也超越不思維。
如果把人心和宇宙比喻為一個黑箱,人通過現量、比量乃至科學方法和實踐活動,以理性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研究自心,就像在暗夜從這個黑箱里摸索著拿出有用的東西。人類認識的基本路線為「假設檢驗」,只能通過五官渠道輸入信息,通過行為對黑箱輸出,其本質可以說是建構黑箱模型。人的肉眼和理性之眼,永遠也無法看清這黑箱內部。若欲全知黑箱內部,在佛法看來須超越理性和邏輯,證得正智,這一科學和理性的盲區,正是佛法的精華所在。
至於真如實相超越思辨,不可言說,這個說法在經典中多有宣說:
《大寶積經》卷二十二,被甲莊嚴會:音聲及文字,不應隨順轉,應知真實義,無行以隨行。
實義無音聲,亦無有文字,超過語言數,乃名為實義。
《大寶積經》卷九十二,發勝志樂會:
譬如甘蔗味,雖不離皮節,亦不從皮節,而得於勝味。
皮節如世話,義理猶勝味,是故舍虛言,思惟於實義。
《楞伽經》卷四:
真實義者,微妙寂靜,是涅槃因。言說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真實義者,從多聞者得。大慧,多聞者,謂善於義,非善言說。
《楞伽經》卷三:
我謂二種說: 宗通及言說,
說者授童蒙,宗為修行者。
《佛說華手經》卷六:
佛所言說有出世間,出世間法則無言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楞伽經》卷二:
謂第一義聖樂言說所入,是第一義,非言說是第一義。
《大乘寶雲經》卷六:
假說世法,非第一義故,雖得世法而不執著;假說佛法,非第一義故,雖得佛法而不執著;假說菩提,非第一義故,雖得菩提而不執著得菩提者。善男子,假名言說,名字論量,名為世諦,於世法中無第一義;雖然,若離世法,第一義諦不可得說。
《大寶積經》卷五十二,菩薩藏會:
如來依世俗諦為眾生說,若有眾生於此言教起於執著,如是等類,不應依趣。
《華嚴經》卷十六,須彌頂上偈贊品:
言詞所說法,小智妄分別,是故生障礙,不了於自心。
《大寶積經》卷九十,優波離會:
如以空拳誘小兒,示言有物令歡喜,開手拳空無所見,小兒於此復號啼。 如是諸佛難思議,善巧調伏眾生類,了知法性無所有,假名安立示世間。
如來以一切譬喻,說種種事,無有譬喻能說此法。何以故?心智路絕,不思議故。諸佛菩薩但隨眾生心,令其歡喜,為說譬喻,非是究竟。
《法華經》卷一,方便品:
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無量義經》:
以佛眼觀,一切諸法不可言說,所以者何?以諸眾生性慾不同,性慾不同,種種說法。 ……是故初說、中說、後說,文詞是一,而義別異。
《大般若經》卷八十一,告天子品:
佛言:我曾於此不說一字,汝亦不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文字言說皆遠離故,由於此中說者、聽者及能解者皆不可得。
《楞伽經》卷三:
佛言: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人般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亦不已說當說。
藕益《閱藏知津》卷二十二:
佛言:我於諸法都無所見,故無所說。乃至般若不可說示。
《金剛經》: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法華經》卷一,方便品:
吾從成佛以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金剛經》:
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嬰兒行品:
如來雖為一切眾生演說諸法,實無所說。何以故?有所說者名有為法,如來世尊非是有為,是故無說。
釋迦牟尼佛付法偈《五燈會元》卷一: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圓覺經》卷上: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
《楞嚴經》卷二:
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應當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為亡失月輪,亦亡其指。
馬鳴《大乘起信論》:
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不可說相。而有言說者,當知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說引導眾生。其旨趣者,皆為離念,歸於真如。以念一切法,令心生滅,不入實智故。
《六祖壇經·頓漸品》:
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隨方解縛,假名三昧。
《維摩經》卷中,觀眾生品:
言說文字皆解脫相。 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話解脫也。
《華嚴經》卷二十四,十迴向品:
不取眾生所言說,一切有為虛妄事。
雖復不依語言道,亦復不著無言說。
《大寶積經》卷一百,無垢施菩薩應辯會:
諸智慧者,於無文字假說文字,然不著文字,法性無礙,是故智者不礙文字。
《大寶積經》卷一○二,善位意天子會:
凡有聽受,則為取著。 ……如是聽受,當知彼住三種縛中,何謂三縛?一見我縛,二見眾生縛,三見法縛。天子,若無如是三種見縛而聽法者,當知彼住三種凈中,何謂三凈?一者不見自身,不分別,不思念,不證知;二不見說者,不分別,不思念,不證知;三不見所說,不分別,不思念,不證知。
《楞伽經》卷三:
彼生滅者是識,不生不滅者是智……。複次,無礙相是智,境界種種礙相是識。複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識,無事方便自性相是智。複次,得相是識,不得相是智。
《大寶積經》卷三十七,菩薩藏會:
從境界生,是名為識;從作意生,是名為識;從分別生,是名為識。 無取無執、無有所緣、無所了別、無有分別,是名為智。
所言識者,住有為法。 何以故?無為法中識不能行,若能了達無為之法,是名為智。
住生滅者,名之為識;不生不滅、無有所住,是名為智。
《華嚴經》卷四十,十定品:
現量所得,以智自人,不由他悟。
體性如實,凈眼現證。
《大寶積經》卷五十二.菩薩藏會:
若諸經中,宜說於道,如是言教名不了義;若諸經中,宣說於果,如是言教名為了義。
若諸經中說世俗諦,名不了義;說勝義諦名為了義。
若諸經中,有所宣說厭背生死、欣樂涅槃,名不了義;若有宣說生死涅槃無二元別,是名了義。
若諸經中,文句廣博,能令眾生心意踴躍,名不了義;若有宣說文句及心皆同灰燼,是名了義。
沒有這回事,這都是外道偽經謗佛之詞!
佛法,是以出世間為目標的修行方法,本身仍然是世間法,當然是可以說清楚的。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後,大半輩子都在講法!
至於佛法修行的目標——涅槃,佛陀確實是拒絕談論,只能自證。
如實語,是佛弟子最基本的戒律。佛陀當然是以身作則,絕不會玩含糊不清的文字遊戲,更不會有說了什麼又否認的無恥行徑!
什麼指月非月的文字遊戲,就好比有人問路,你說路只能自己走說出來的不是路。這邏輯上沒錯,卻也是毫無意義的混蛋話!或者,你指了路,卻居然因為怕人家走錯而否認自己說過!
佛陀當然不會說出這類愚蠢或者懦弱的話!!
偽經編造了佛性、空性、八識、如來藏、法身、化身等等出世間的猜測,假稱是佛所說。又自知漏洞百出,故此加上各種不許質疑的恐嚇,再加上這句「佛未說法」,企圖矇混過關!
巴利文漢譯經典節選:長部16經/般涅槃大經(大品[第二])(莊春江譯) 那時,世尊召喚比丘們:
「好了,比丘們!我現在召喚你們:『諸行是消散法,你們要以不放逸使目標達成。』這是如來最後的話。」
人們總喜歡故弄玄虛,被欺騙,欺騙自己和別人。
【一切論可破,一切語可壞,一切執可轉。過一切語言道,心行處滅,遍無所依,不示諸法,諸法實相,無初,無中,無後,不盡,不壞。是名第一義】
【今說布施等,及無常、苦、空等諸法,皆為寂滅無戲論故說。利根者知佛意,不起諍。鈍根者不知佛意,取相、著心故起諍】
因為「法」說不出來,離言語,離思議,就像我拿著一張照片,想給你看風景,不論我怎麼介紹,怎麼扯,照片始終是照片,不會變成風景塞到你腦子裡。
所以龍樹菩薩總結「法」用了四個字,極准:「唯證乃知」能真正理解這句話,就能無礙的體會佛陀最究竟的空性,最究竟的意趣。
都知道釋迦牟尼佛是下世來傳法的。傳法與修鍊是不同的概念,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打坐四十九天開功開悟,實際上是打開了他在法界的一部分記憶和神通,他把那些傳出來講給人,就是釋迦牟尼傳的佛法。與一般人修鍊不同的是,釋迦牟尼沒有師父,沒有人給他安排修鍊道路,演化佛體、功,他講的是自己曾經證悟的法,但是也只講了一小部分。他下世之前安排了自己的路。他講過四大範圍之內的一些法理,都沒給人留下來;留給人的,是如來法,實際上其中很多還是他下走到梵天宇宙,梵天的東西,不是釋迦牟尼自己根本的法。梵天不是指三界裡面釋迦牟尼後來創造的那個大梵天,是超出法界更高處的宇宙範圍。釋迦牟尼傳法的時候,還沒有形成文字。佛教的經書是幾百年後才由後人整理出來的。
釋迦牟尼佛只講了如來法,不是他有意不給人留下更高的法理,而是歷史中有步驟的安排,那時的人只能知道那麼多。人世間是五毒惡世,不能給人留真法;更重要的是,神佛做事通常不會只為一個目的,往往是多層次全方位,釋迦牟尼、老子、耶穌,他們的使命,有一個重要內容是給人類奠定佛、道、神的修鍊文化,讓未來的修鍊人有參照。否則,人如果對神的概念全是空白,什麼都不懂,那麼要理解真正的佛法就太困難了。然後他們度的都只是自己的人,同時他們所傳的道法流傳到後世,可以有效抑制人類社會整體道德文明的下滑(末法時期的宗教已經失去了這種效用)。
釋迦牟尼佛講這句話的真意,是他不想把後人限制在他所講的法理之內,他知道自己傳給人的法有層次限定,這不是說釋迦牟尼佛的層次不高。他知道後世有修鍊人不局限在他所講的範圍之內,是不想給人形成思想框框。很多人理解成沒有法了,是理解錯了。按照那種極端僵化的思維方式,怎麼能真正理解佛法呢?不要斷章取義,法理整體上是圓容貫通的。說釋迦牟尼佛什麼法都沒講,那他四十九年辛苦都幹啥了,人只是在根據自己的喜好,用名詞概念把自己繞糊塗了。修鍊切忌空談理論!謝謝點名,
同樣作為一名佛教愛好者,我也想問,什麼叫佛法?
佛陀他老人家,金口玉言,出口成章,
他所說的話就是真理,是法律,是絕對正確。
如果是這樣的話,學佛可就容易多了。
遺憾的是,並非如此。
人心,或者說,我自己這顆心的複雜,並不是背誦一些佛陀說的話,就能成佛的。學佛是跟隨佛陀的教導認識煩惱和解脫煩惱,這需要每個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和老師們、同學們一起做身口意的練習。
如果你看過一行禪師的《故道白雲》(即新版的《佛陀傳》),會發現佛陀和牧童說怎麼牧牛,和種地的農民說怎麼種地,和外道說外道,和臨終的人說生死。作為老師的佛陀,可絕對沒有教案和授課計劃。他以無盡的智慧和慈悲,為每一個他遇到的學生,做開示,做引導,並沒有給唯一一個標準答案啊。
甚至有一次,兩位學生爭執起來,上次這個概念佛陀說了三點,另一個說佛陀說了四點,他們去找佛陀,佛陀直接回答他們,我沒說過。——是的,三點也好,四點也罷,學習佛法是用來修習智慧和慈悲,用來解脫煩惱,絕對不是用來增加談資、用於辯論的概念或者所謂知識啊。
我猜想,可能為了避免後世以佛陀的名義來證明自己的唯一正確,所以他老人家臨走的時候說,我什麼也沒說過。更多有益內容請移步,
佛遺教經講記佛法這個玩意是能讓人成佛的東西。
佛說的法,是語言,這些語言文字不能使人成佛。
能成佛的只有自己,能修行的只有自己。
往超級簡單的例子來說,有個健身專家,教育你練肌肉,當然他本身是個健碩男,給你上了課之後你身體力行也練出一身腱子肉了。但他上的課,說的話,本身是沒有健身效果的。
佛法同理,佛的話不能使你成佛,但你要根據這些話來修行,體悟。
佛指著月亮說,看,月亮!你就應該去看著月,而不是看手指。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諸法無我,佛陀為了跟人類溝通,假名有我,所以我有說法不成立,佛無我相。
法是因緣生,無有定法,當下契機,執為常法就不是法了。
誰在說法?是五陰在說法,真心第八識永遠不說法。
佛陀的後半生始終致力於是用更成熟的生命狀態影響他人,消除他人成長中的生澀和衝突,親見生命之力或享受它單純的喜悅。
說法是為了破除思維的局限,所說的也必然有角度的局限。本來說過解疑了事就該罷了,可有些人從一種局限又陷入另一種局限。佛陀是大圓鏡智,考慮到眾生沒有這種對生命的掌控和體驗,臨終前只有現身說法,最後一次為眾生破執。
「一生無所說」是為那些畢生致力研究佛學,並引以為傲的人所說。無論是我,還是雜糅了我的法,都沒什麼,真的沒什麼。
但是你知道沒什麼也沒什麼用,你做不到沒什麼。所以這需要良好的品行,時間和精力。
因為法本是定中自然出來的東西。語言是不可以進去的。所以達摩就來漢地傳禪宗了。又有,達摩西來無一字,全憑心意用功夫。用語言,用文字描述空定就是錯的。
道家所說,命靠傳,性靠悟。這個「性」就是釋迦摩尼說的法。這個東西要自己悟。
****************************************************
不是用語言,味道就變了,是入定這個東西是好比你睡覺,你能用語言告訴一個失眠的人說你去睡吧,你去睡吧,他就能睡么?語言和身上的體驗是兩回事。
謝謝邀請
舉起我身上一切可以舉起的零件兒,完全贊同支持 @火十三爺的觀點。
所以我也不廢話了,非讓我說,我也不過是把他老人家的這段話變個方式再說一遍而已。
弄明白他老人家的那段兒真實意思,然後就明白了。語言文字、皆從緣生。緣生無性、當體是空。是則終日言說、未曾譚著一字、故曰無言。
《教觀綱宗科釋》
你確定他涅槃之前說過這句話嗎?
關於上達學問的無法言說和沒法思考,我們來看一下儒釋道聖人的論述。
一、佛家
《五燈會元》曰:世尊臨入涅槃,文殊大士請佛再轉法輪。世尊咄曰:「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說一字,汝請吾再轉法輪,是吾曾轉法輪邪?」。文殊請釋迦摩尼再轉法輪。釋迦摩尼訓斥道:「文殊,我四十九年沒說過一個字,你讓我再轉法輪,難道我曾經轉過法輪?」這裡,佛祖否定了自己說法和轉法輪。
同樣,在《金剛經》佛言:「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意思是,如果誰說我如來說佛法了,那麼他就是誹謗我。大家知道,釋迦摩尼說了49年佛法,阿難記錄,浩如煙海的佛經便是證明。那麼佛祖為什麼否定呢?答案就是《維摩經阿閦佛品》所言:「一切言語道斷。」。佛法是非語言對待的,釋迦摩尼擔心人們執著於文字導致不能悟入。
《纓絡經》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止觀五上》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名不可思議境。」;
《文殊師利所說不可思議佛境界經》曰:「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非思量境界是佛境界。何以故?非思量境界中無有文字,無文字故,無所辯說,無所辯說故,絕諸言論,絕諸言論者,是佛境界。』」
《仁王經》曰:「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同真際,等法性。」
《六祖壇經》慧能: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以上佛家的論述無非在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是言語能說出來的,也不是思考想像能夠得到的。一說就錯,一想也錯,叫不可思議,即不可思不可議。這就是所謂的「悟道者,不涉文字語句」。
般若實相離言語離心行,不管你怎麼說都說不到它,不管你怎麼思議也與它不相干。禪宗認為:靠見聞之知和語言文字可以形成關於外部世界的觀念,卻不能認識心體本身;所謂「不在境上生心」,「說即不中」,「以心捉心,終不能得」,「第一義不可說」等等便是此意。
語言和思考與六塵境相應,是生滅法,而般若實相無生無滅,故無法言語思議。一般人聽經不能開悟,就是著了相,著了什麼相?就是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墮落在第六意識里永遠不能見性。尸棄佛有偈曰: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金剛經》有:「應無所住生其心,」,所謂的「無所住」是無為境,即為非思量之境,亦即不落文字之境。唯此境方可「生其心」。「如來所說法,應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境界。
通過上面的討論,我們知道了佛法無法通過語言和思考而得,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心靈去悟。
提供幾段佛家公案供大家領悟玩玩。
釋迦摩尼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大家都感到莫名其妙,唯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釋迦摩尼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外道的人問釋迦摩尼:「昨日說何法?」曰:「說定法。」外道曰:「今日說何法?」曰:「不定法。」外道曰:「昨日說定法,今日何說不定法?」世尊曰:「昨日定,今日不定。」
外道問釋迦摩尼因:「不問有言,不問無言。」釋迦摩尼沉默良久。外道讚歎曰:「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乃作禮而去。阿難不解,問佛:「外道得何道理,稱讚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
佛家關於真相或真理的不可言說性質,有的朋友可能懷疑,有那麼神秘嗎?這是不是佛教故弄玄虛的說法呢?答案:不是的。今天介紹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家和儒家的觀點,它們與佛家的觀點是一樣的,大家參考。
形而上的問題在西方或港台可能好一點,因為全球80%的人都有宗教信仰,而宗教都是形而上的。絕大部分中國人沒有信仰,加之長期接受唯物主義的洗腦,所以喜歡動腦筋思考本體問題,實際上,大腦思考是不可能領悟形而上真理的。曾經在一個學術群里,有一個人問我,為什麼要談西方的唯心唯物分類呢?我說,你不是大陸人吧?他說,是。我說,怪不得你不懂,在大陸不首先解決唯心唯物問題怎麼談學問?後來才知道,他是台灣的名學者,也是目前在大陸是非常活躍的文化名人。看來我猜對了,他的確不懂大陸人的思想。
二、道家
1、老子不可言說的「道」
人們都知道《道德經》的第一句話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即,說出來的道就不是「道」的本身了,可見「道」是不可言說的。
"道"是什麼?無法說,它是《老子》的核心概念。勉強說,「道」主要有以下五種含義:一是指形而上的本體,即構成宇宙萬物的最初本原,可感而不可道和不可見;二是指「無」,「無」是「有」的前提,「有生於無」,「道生萬物」這就決定了任何物質存在的本質,沒有道就沒有天地萬物。三是,「道」是宇宙萬物發生、存在、發展、運動的內在原因,由此形成了所謂的規律;四是萬物在變,「道」卻如如不動。五是,「道」是人生在世的一種準則、標準。
「道」意味著唯一、絕對、最終、真實和究竟,它是理解道家思想的關鍵所在,因其無法言說,所以只能用心慢慢體會,這樣才能悟道。《道德經》里的提到的聖人就是悟道者。
進而,老子在《道德經》五十六章提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思是知「道」者的說不出來,而言「道」者卻不知「道」。有趣的是,白居易在《讀老子》里質疑:「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語我聞於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其實,《道德經》是老子在無奈之下而寫的,而且在文章的開頭已經打了向大家打了招呼:「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哎,各位,我說的道可不是「道」的本身啊。
2、莊子「口不能言」
莊子在《天道》中有「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蘊含事物中的本體是不可言說的。莊子又談到讀書問題:「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言傳也,」,可見莊子清楚地意識到書籍和言語的局限性,所以,他在《秋水》篇中提出「至言,無言;至為無為」的觀點。
在《莊子·秋水》里有「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語可以說個大概,但其中蘊含之真相是說不出來的。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又曰:「道不可言,言而非也」。這與佛家是言語道斷,一說就錯同出一轍。
很明顯,莊子推崇「無言」之美。好了,矛盾來了,大家知道,莊子著述頗多,且文章雄渾飛越,想像奇特,超凡脫俗,恣肆汪洋,儀態萬方。人們不禁要問:你莊子說「不可言傳」而自己卻寫了一大堆,怎麼解釋?
我們還是來看看莊子是怎麼解決這個矛盾的。在《外物》里,莊子言道:「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筌:捕魚用的竹器。捕到了魚,忘掉了筌。「蹄」是捕捉兔子等用的「圈套」。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掛在河裡的筌本是用來捕魚的工具,可等捕到魚後,就已經成了沒用的東西;設在山裡的圈套本是用來捉兔子的工具,可等到捉住兔子以後,也成了沒用的東西。語言和文字是用來表達心意的工具,既然得到了意,言就可以忘了。但如今的學者,本末倒置,太看重語言和文字,卻把「意」給搞沒了。這句話告訴我們:你本來是求道的,結果卻執著於文字,考據訓詁,而把「悟道」的目的給忘了。
佛家大珠慧海禪師非常贊同莊子的這個觀點,他說:「得意而忘言。悟理而遺教。亦猶得魚忘筌,得兔忘蹄也。」。這就是「悟理而遺教」,如果達到了「悟」的境界,佛教經典就可以全部忘掉了。而現實中,很多儒釋道的學者們卻常常忘記第一要義的目的,而執著於第二、第三要義的手段工具,過多地糾纏於詞語的詮釋並為其苦苦思索,做了一輩子無用功。妙心寺的開山祖關山國師在其「遺訓」中曾說:「望汝等務求其本,……切莫誤去摘葉尋枝。」。
莊子在清晰地認識到語言文字局限性的的同時,也認識到語言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他在肯定「言不盡意」的前提下,提出了「得意忘言」這一符合中道的真知灼見。所以,「得意忘言」就是莊子解決「言不盡意」卻要「言」這一矛盾的方法。
在這裡,莊子的「得意忘言」提醒我們,讀書時不能執著於文字,而是要突破語言文字的束縛,用心體悟文字背後的東西,悟到蘊含在語言里的深層內涵與言外之意。
通過上面的論述,我們發現,佛家認為實相「不可言說」,道家認為道「不可言傳也」,而實相無相,就是無影無形的道。莊子說「得意忘言」,慧海禪師說「悟理而遺教」,都是不執著於文字,觀點完全一致。顯然,佛道是一家。那麼,儒家呢?
三、 儒家
1、「子欲無言」
《論語》中有:「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為何無言?還是因為形而上的學問無法言說,即所謂「言不盡意」。《周易·繫辭上》記載:「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進而他又提出「子曰:『聖人立像以盡意』。」即通過「立像」來幫助理解心意良知。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解釋道:「言生於象,故可以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以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通過言和像而得意後就應該忘了言和像。顯然,這裡王弼把儒道合二為一了。
王弼天縱奇才,他以老子思想解《易》,開一代新風---"正始玄風"。王弼的易學觀體系龐大,內容深奧。他留下了《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論語釋疑》等諸多著作,可惜天妒奇才,24歲即去世,何晏曾嘆道:「仲尼稱後生可畏,若斯人者,可與言天人之際乎!」。
另外,「子欲無言」完全符合老子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天地不言,萬物卻因為天地的存在而生機勃勃,所以,人要效法天地,也「訥於言」。到了形而上的學問,儒道也是處處相通啊。
《禮記》里有,「人死曰鬼」「鬼者,歸也」,就是說人死了就回到來的地方,曰「歸」。但鬼是什麼樣子?鬼怎麼生活?我們為什麼看不見鬼?等等問題是無法描述的。所以,當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迴避了這個問題。再問死。孔子又說:「未知生,焉知死?」,又迴避了。學生子貢無奈地嘆道:「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孔子屢言知天知命,然卻從不深言天與命。這就是佛家提出的言語道斷,一說就錯。
對於不可言說的鬼神,孔子只是點到為止,他說:「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這句話有三層意思,第一,鬼神是存在的,我們要尊重、尊敬、敬畏它。第二、「遠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不要接近,因為那是另一個維次的存在,是不可言說也不可思議的東西,接近了容易把自己的思維搞亂。「敬而遠之」就是不左不右,不偏不倚。這就是中庸之道。這一點和佛家的觀點一致,佛家的神通可以看到鬼神的活動,但釋迦摩尼反對表現神通。第三,「可謂知矣」是說,只有敬畏鬼神而不接近的人才是智慧的。關於鬼神問題,孔子在《孔子家語》里有比較多的論述。
2、孟子「難言也」
孟子說人生有三樂,其中一樂就是得天下英才教育之。在《孟子·公孫丑上》談到,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問孟子,說:「請問老師,您最擅長的是什麼?」孟子說:「我善於培養我的浩然之氣。」,公孫丑又問,什麼叫浩然之氣?孟子說:「難言也!」,意思是,難以用語言描述。
孟子勉強解釋「浩然之氣」道:「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孟子轉了一大圈,說清楚「浩然之氣」到底是什麼了嗎?沒有。可見浩然之氣是一種來自本體的東西,屬上達的學問,所以「難言也」。其實,歷史上又有誰能說清楚呢?我們看到,孟子的學生中並無像顏回一樣的得道之人,可見根器好的人還是太少了。
3、王陽明「道不可言也」
大儒王陽明出入佛老,自然和儒釋道的聖人一樣,他說:「道不可言也,強為之言而益晦」,道不可言說,勉強說則越說越亂。
佛家和王陽明想普度眾生,告訴世人這個真相,無奈也說不出來,只好採取方便說法,結果人們執著於語言文字,學佛的人去行善捐款放生去了,陽明先生的學生去經世致用了,真正的佛法和心學就此遠離心靈,跑到心外去了。語言會帶來這個可悲的結果,王陽明知道嗎?他知道,他提醒學人:「今卻只從言語文義上窺測,所以牽制支離,轉說轉糊塗。」,盯著語言文字去推測的結果就是越學越支離破碎,越理解越糊塗。可見王陽明深知此理,可惜又沒有別的辦法,只能經常嘆息無語。
王陽明說:「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見聞之知是由良知發出的,是良知之用;但良知卻不能靠見聞之知獲得。所以,王陽明說:「此須自己體認出來,非言語所能喻。」,「用功到精處,愈著不得言語,說理愈難。」,這裡的用功就是禪宗的實修,一般人不懂得實修這個道理,依賴見聞之知和語言文字去握良知,結果反而體認不出良知。
對於這樣一個不能用語言文字和見聞之知去把握的良知本體,王陽明認為只能靠「悟」去把握,「在不睹不聞上著實用功」,王陽明說「自家痛癢自家知」。「啞子吃苦瓜,與你說不得。爾要知我苦,還須你自吃。」。這與佛家說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一模一樣。
形而上學問的這個性質讓聖人們很無奈,知道卻說不出來,所以王陽明經常為此沉默不語,暗自著急。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為什麼他的學生「不省得」,聽不懂陽明學的原因了。陽明學沒有接班人的原因也在這裡,所以,今天的中國是沒有人懂陽明學的。
4、南懷瑾無奈罷課
南懷瑾先生是佛家,同時也是儒家和道家。他是非常風趣幽默的學問大師。他非常善於方便說法,談儒釋道的上達學問旁徵博引妙趣橫生。但即使如此,還是經常看到聽課人一臉茫然,怎麼說也聽不懂。無奈,只好一聲嘆息,中途「罷課」。南師心裡很難受,對聽課的人說道:就算我累死了也沒事,可是你們一點進步也沒有,怎麼辦?
在場聽課的人不禁淚流滿面······唉!有什麼辦法呢?根器不夠,心靈的智慧不啟動,只知道動腦筋有什麼用?
總之,以上就是為什麼上達學問「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一說就錯,不可思議,大家細細體悟。
人們常說的放下、淡定、逍遙、淡泊名利、了生死等等境界只有上達之人可以自然做到;下學之人可以通過克己止欲而勉強做到;下下學之人即使擁有再多的知識也是做不到的,只是嘴上說說而已。一切的根源在於沒有入心,大腦理解並接受,心不認可,一切都是白搭。
(有興趣的朋友可加我的微信號rdtpys,然後閱讀我的公眾號文章)覺林菩薩偈,最後一句可以解釋。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世尊是以過來人的口吻說的,我沒有說法,凡夫以為矛盾,其實不然,成佛後就明白了,什麼都沒有。
首先,佛不可能在涅槃前發出這樣的感慨。。。即使說了類似的話,也不是一種感慨。這種話,應該是在說到空性的時候說的。
譬如金剛經。是佛安住於不可言說的空性中說的,這時說法的特點是立一法,同時破一法。也就是說,本來是0,立了個1,同時會出現個-1,三者同時存在,不可分割,佛說1,即是-1,是名為1。這個。。類似於道家的太極生陰陽的概念。。。不可能只生出陰,也不可能只生出陽,而是一念起,陰陽判,六根出,六塵現,萬物成。題主參見《金剛經》吧。
釋尊在《金剛經》裡面說:實無有定法,名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實在是沒有一定的法門,可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根本深意也不是如來可以言說清楚的。因為法本就是納須彌於芥子,一物不含然而又包羅萬物的,所以一切可以用言語描繪出來的法,都是不是根本深意,如來開悟了根本深意,但不能用言語道出,這就是「佛曰:不可說、不可說」,釋尊所傳的法乃至顯法、密法都是眾生可以憑藉的舟筏,用以成道,但是成道後才能知道什麼是法。
金剛經又云: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釋尊這樣告誡弟子:你們聽聞我說了這些道理乃至法門,但是你們應該知道,法應當被比作借給你們渡河的船舟,但是當你們渡過河的時候就應該拋棄船舟了,對於法是這樣,更何況不正道呢。i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末學不才,知乎大神勿噴
這種記載要用辯證的眼光去看
首先 南傳上座部不一定承認這個說法
因為釋迦牟尼佛一生說的內容
就是解脫技術
無關的 和模稜兩可的 基本不會去說
而佛陀去世以後
佛法在印度本土演化了1000多年
已經演化出了印度本土的大乘相似佛法
以及後期的大乘佛法密教
這時候很多婆羅門的思想已經混在在佛教教義裡面
所以 你要學佛法
要先了解一些基本的佛教發展歷史
然後再綜合大小乘和印度教婆羅門教的教義
綜合分析
去粗取精
這樣接觸到的才是真實的佛法
你可以關注這個
下面這個是印度發展史簡略圖 我自己總結的
你仔細看一下 清楚了條理
這樣更加有利於你接觸到真正的佛法
那就是戒定慧為骨架的解脫技術
推薦閱讀:
TAG:佛經 | 金剛經 | 佛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