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深入最終禪定是什麼體驗?
陳兵:《禪定的身心效應》
作為一種主動調攝自心而達到特殊心理狀態之禪定,具有優化身心的諸多效應,這些效應是許多禪定修習者的經驗所證實,具有普遍性、可重複性,可用心理學、超心理學和人體科學等方法予以觀察研究,解釋其機理,國內外科學工作者在這方面已經作出了一些成績。若修習不當,禪定也可能發生有害於身心的效應。
一、禪定的生理效應
通過禪定和與之同類的瑜伽、氣功修習,能夠健身治病乃至延齡卻老,優化、變革生理,是古印度婆羅門教早就宣揚的,《白騾奧義書》即以「身輕得康健」為修習瑜伽的初步效益。道教尤以行氣、守一等為祛疾健身、延命長生的要道。佛教顯教重在破除世人對肉體的普遍執著貪愛,不大講禪定的生理效應,但說修習禪定中隨心意的寂靜,會相應地發生身輕安及呼吸、脈搏、整個機體的新陳代謝減慢乃至停息等生理變化,祛疾健身,是隨這些生理變化而來的附帶效應。《摩訶止觀》卷八云:
「若善修四三昧,調和得所,以道力故,必無眾病。設小違返,冥力護持,自當銷愈。若一心修三昧,眾病消矣。」
說如果善於如法修習天台宗提倡的四種大乘禪定——常行(般舟)三昧、常坐(一行)三昧、半行半坐(方等、法華)三昧、非行非坐(覺意)三昧,因禪定的作用,必然沒有諸病,一心修定必有自然治癒諸病的效用。
禪籍中說,修習禪定者若證入初禪未到地以上的正奢摩他,因內氣之充盈流溢,能令「身粗重性皆得除滅,能對治彼身輕安性即得生起」(《菩提道次第略論》卷六)身粗重性,指使身體感到粗重不適的一切障礙,包括疾病、亞健康狀態等,隨其消除,自然使人感到身體輕快、安泰、舒適,達到健康乃至超健康狀態。若進入初禪以上正定,能改變欲界離不開飲食、睡眠、性生活的生理需求模式,有減少睡眠、飲食,乃至多日不吃喝、不睡覺也仍然身體強健、精神飽滿。如《憨山大師年譜》載,憨山三十歲時在五台山參禪修定,食物僅有三斗米和麥麩,和野菜食之,半年尚有餘。定中發悟後,變得精力超常,在募造轉經輪期間,他主持操辦,「經營九十晝夜,目不交睫」,而精力充沛,沒有睡意。起初主持做水陸佛事七晝夜,他於「七日之內,粒米不餐,但飲水而已,然應事不缺。」大大超越了常人的生理極限。今日的氣功、禪定修習者中,能做到數日不飲食睡眠而精力不減者,大有人在。
關於在定心中能減少乃至完全不需要飲食睡眠和性生活的機理,道教內丹的解釋是「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乃由收攝心意、惜精聚氣寶神,而令生命之本精氣神不損耗、積聚充滿乃至返回先天的結果。今日有人認為在深定中,人能直接從宇宙中吸收肉體所需的物理能量,不必經過消化吸收飲食精華而將生化能轉化為生物能、物理能。佛教禪籍中說,進入初禪以上,超出欲界,可離唯欲界眾生所需的吃物質實體飲食的「段食」;進入二禪以上,可離以吃感覺為實質的「觸食」;進入四禪以上,可離以吃意願為實質的「意思食」,唯需「識食」(阿陀那識的執受,生的意志)。
佛學還認為,禪定功夫深達一定程度或修某些禪定,有卻老延年之效。《阿含經》中佛言:比丘、比丘尼若修禪定,於第四禪基礎上修習成就欲、定、精進、觀「四神足」,可以隨意住壽一劫或一劫有餘;《華嚴經·十地品》說初地菩薩便可住壽百劫,初地以上菩薩壽命地地倍增,長得不可思議。藏密說依無上瑜伽修氣、脈、明點的禪定,當修到氣入中脈後,可以有身健、力大、容顏鮮澤、足捷、年輕乃至不老、長壽之生理效應,《恆河大手印》稱修欲樂定證得樂明無念,可以「長命黑髮相飽如滿月,光彩煥發力大如獅子。」據有關史料,長期修習禪定的僧尼,其平均壽命要比一般人高出好多,其中有些人如馬鳴、龍樹、達摩掬多、慧昭、純陀等活到幾百歲乃至千歲,大大超過了現在科學家所說人類的自然壽命(120-150歲)。
當代科學工作者利用腦電、心電等儀器,通過對照組觀測法,對氣功、瑜伽、禪定作了多種研究,其結果表明,當通過鍛煉進入「氣功態」或入定時,人體新陳代謝、呼吸、血液循環、微循環、免疫功能、體溫、消化系統等都發生良性變化:呼吸減緩,耗氧率等新陳代謝率明顯降低,白細胞吞噬功能、紅細胞免疫花環率等指標提高,微循環血量增加,腦、心功率譜能級明顯增高,躍進頻道呈太極圖形,腦心耦合係數逼近黃金值0.618,這些說明入定、氣功態是一種完整、和諧的意識激發態,能使人身體的各方面功能得到良好的調整,從而發生祛疾去病、強身健體乃至卻老延年的效應。千百萬人練氣功、修禪定的實效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研究者們推測:
「氣功態中前額區功能的質變,接通了它與身體內部世界的聯繫,使原來屬於意識下的潛意識過程進入意識領域,從而接受來自內部器官的帶有『情緒色彩』的信息,並對內臟器官進行主動調節,實現對人體巨系統的某種控制。」(吳邦惠主著《人體科學導論》)
機體新陳代謝的減緩和消耗量的降低,則可發生「節能效應」,使人延年益壽。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看,在修習禪定過程中尤其是深入正定以後,隨著意念和情緒活動的放鬆、停息,可以令人精神上的緊張和壓力得到緩解,使被緊張和壓力導致惡化的生理機能得以自行調整,從而發生健身之效,一些以精神緊張和心理壓力為主因的疾病可能會逐漸不藥而癒。若修定者持有治病健身的動機,如今日的許多練氣功者那樣,則可能加上自我暗示作用,使禪定祛疾健身的效用更為明顯。
一些特殊的禪定還可能產生更為奇特的生理效應。如硬氣功一類禪定可能使肌體的耐擊壓力大大超常,表現出刀槍不入、棍棒不能傷等奇功異能,藏密說修習拙火定等便有此類效應,佛教史傳中載有多例修定高僧刀劍不入的事迹。藏密大圓滿法還說,修習光明定,在通達心性的基礎上依特殊的「妥噶「法修脈與明點,令內外法界融合,可以使肉體發生質變,轉凡人的血肉之軀為光明所成身稱「虹身」或「光蘊身」,修習成就的極致,是成就以光明為質的「大遷轉身」,視之有形,觸之無質,壽命無量,永葆少壯,可以完全超脫地球人類必要的生活環境和條件的限制,隨心任意來往於宇宙間任何層次的世界,可謂人類生命自我變革的理想形態。然實際成就者甚罕,據藏傳佛教史籍記載,千餘年來,修習大圓滿法臨終時「虹化」(肉體化為光)者雖然很多,但成就大遷轉身者只有蓮花生等不多幾位瑜伽行者。
修習禪定進程中,也可能產生有損健康的負面生理變化,引發生理性的「禪病」。因心意的漸趨寂定,身體自行調整,可能使身中潛在的疾病外化,或引發宿疾,如《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四所言:「或本四大有病,因今用心,心息鼓擊,發動成病。」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禪修的初級階段,未必是壞事,多會隨禪定功夫的加深,自然不藥而癒,也可以醫藥治癒,可以禪定方法對治。修習中不善調攝身心息,也可導致種種禪病,如坐姿不正確會導致脊柱和背部、腰腿等疼痛,調息不當可導致筋脈痙攣或枯瘠瘦弱,系緣、觀想、用意不當會導致身中四大不調,表現為上火、身體沉重、頭疼、胸悶、浮腫等疾病,此類病用醫藥治療往往療效不佳,最好用相應的禪定方法對治,《摩訶止觀》《禪門口訣》《大乘要道密集》等禪籍中列舉有多種自我調整治療禪病的方法。修定過程中若受到外界的聲響、噪音等驚動,或受人事方面的迫害、毀謗、辱罵等刺激,或生活中心理負擔過重,因而惱怒、驚恐、憂慮,也可能引發氣滿、腹脹、便血、肺脹、便秘、嘔吐、消化不良等心身性的禪病,此類病也宜於用禪定調和身心息的方法治療。對各種禪病,應善知病因,及時對治,「如此等病,初得即治,甚易得差,若經久則病成身羸,治之則為難愈。」(《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四)一心修定,尤其是以正見修觀,是治療各種禪病的靈藥。《禪門口訣》云:「但繫心在境(修定所緣境),不令他緣,病自差耳。」《釋禪波羅蜜多次第法門》卷四云:「般若一觀,能治五病」。
二、「禪悅」
令修習者享受到常人無法享受到的「禪悅」或「三昧樂」,是佛教所說定心的一大功用。《增一阿含經》以「禪悅食」(禪食)為五種出世間食之一,《維摩經》卷一云:「禪悅以為食」,意謂由禪定所得的喜樂能提供滋養人的食糧,使人身心健康幸福,是一種高級精神營養品。《阿含經》中佛將初獲禪悅名為「現法樂住」、「現法喜樂」——現前享受到幸福安樂。禪籍中所說初得奢摩他時得身心輕安,即有心情安樂輕快之意。隨著禪定功夫的深入,禪悅會愈益深細。
初禪、二禪皆以「喜」、「樂」為主要的兩種功德。《雜阿含》第484經佛言:有眾生進入初禪,「離生喜樂,處處潤澤,處處敷悅,舉身充滿,無不滿處。」從禪定起,遍告大眾:「極寂靜者,離生喜樂,極樂者,離生喜樂。」《清凈道論》說進入初禪時的喜以「身心喜樂為味,或充滿喜樂為味,雀躍為現起」(葉均譯《清凈道論》),其喜分小喜、剎那喜、繼起喜、踴躍喜、遍滿喜五種。小喜,謂喜樂令人身上的毫毛豎立。剎那喜,喜樂倏然而生,有如電光突閃。繼起喜,喜樂如海岸的波浪一度到來,又一度消退。踴躍喜,喜樂之大令人喜不自禁,手舞足蹈,甚而躍上空中。遍滿喜,喜樂充滿全身,有如吹漲了的氣泡,如山窟充滿了流水。該論列舉出佛典中記載的兩則事例來證明初禪踴躍喜:一是住在波奈跋利迦的大帝須長老,他在一個月圓日之夜望見不遠處的大塔寺,想到這正是佛弟子禮拜佛塔之時,引起對佛陀的歡喜,因而進入初禪,躍上空中,從空而降,落在大塔寺的庭院中央,站在那裡。另一例是跋多迦羅村的一位良家女子,其父母要去寺院聽經,她因懷孕而不能一同前往,獨自在月光下遙望寺院,想像佛弟子們禮佛聽經的幸福,生起歡喜,不覺進入初禪,躍上空中,從空中降落在寺院塔園中,先於她的父母而到達。同論說,五種喜成熟之時,身心輕安皆悉成就,身心輕安成熟時,會成就身、心二種樂。所謂樂,謂「善能吞沒或掘除內心的苦惱」,「以愉悅為相」。喜與樂的區別,是樂屬受蘊,是內心的一種享受或情緒,喜則屬行蘊,是因為獲得未曾有過的愉悅而生的激動,喻如在沙漠跋涉中渴乏不堪之人,聽說、看見前面有樹林泉水時所起的激動為喜,走進樹林中盡情飲用泉水時為樂。二禪之樂,更勝初禪,三禪之樂,更勝二禪,為世間喜樂之極致,《雜阿含》第484經佛稱三禪離喜之樂「是名樂第一」。
《雜阿含》第483經佛言:世間由五欲的滿足而生的諸喜樂,必須藉助於一定的條件,為某種匱乏的滿足,如人飢餓時得到飲食,飽餐痛飲而樂,故名「有食樂」。修定者進入第二禪時,無覺無觀,定生喜樂,此樂不憑藉任何條件,唯從內心自然生起,故名「無食樂」。當進入第四禪時,離喜樂的擾動而住於安樂的舍心正念中,這種平靜的安樂名「無食無食樂」,即連「樂」也不需要憑藉的樂。《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五說,眾生常被慾火所燒,熱惱不安,當由修習禪定而進入初禪時,如同跳進清涼的泉水中,驚悟到從來沒有嘗受過的、遠遠超過五欲之樂的清涼喜樂,「深心慶悅,踴躍無量,故名喜支。」嘗受到禪樂後,其心恬然,安隱快樂,即名為樂。喜為粗,樂為細。喜時心中踴躍(激動),樂時心中恬靜。二禪的喜樂更超過初禪。進入二禪時,「其心豁然明凈皎潔,定心與喜俱發,亦如人從暗室中出,見外日月光明,其心豁然明亮」,「行者受於喜中之樂,恬淡悅怡,綿綿美快。」初禪之喜樂由超離欲界五欲等而生,稱「離生喜樂」;二禪喜樂由定心而生,名「定生喜樂」。初禪喜樂依禪觸、覺觀而生,心分別身體上的觸覺,難免有擾動,較粗;二禪喜樂則不從外來,只從自心生起,唯屬意識,較細。第三禪離二禪喜的擾動,唯有獨特的樂,其樂與定心同時生起:
「從內心而發,心樂美妙,不可為喻。」
「樂遍身時,身諸毛孔,悉皆欣悅。爾時五情雖無外塵發識,而樂法內出,充滿諸根,五根之中,皆悉悅樂。」
「譬如石中之泉,從內湧出,盈流於外,遍滿溝渠,三禪之樂,亦復如是。」
三禪之樂,被稱為「世間第一,樂中之上」。然而,有樂,終究是一種擾動。四禪以上,超越了喜樂的擾動,不苦不樂,心如明鏡止水,實際上心靈處於一種極深的寂靜、放鬆狀態,是一種超越喜樂的快樂。
因為進入正定者能享受到遠遠超過世間依賴物質條件等刺激而得的粗劣的五欲之樂,才能使他們自然不追求世間的五欲,不被聲色貨利所惑,暫時制伏欲界的貪嗔等煩惱而不起現行。但享受禪悅,又可能產生對禪定喜樂的貪著,謂之「味禪」、「醉三昧酒」,屬色界、無色界煩惱。這種對禪悅的貪著、沉醉,可能使人只管自己打坐享樂,對家事、世事和眾生、社會冷漠,失去責任心,不想利益、濟度眾生,不想追求真正堪以超出生死的智慧,成為生死之因。佛陀教導佛弟子:雖然修習禪定,但其目的是進一步獲得出世間的智慧,不可「味禪」,須在禪定的基礎上以正見修觀而證得正智。大乘更強調要以「無所得」的般若智為導修禪那度,雖入正定而不住著於定,須利濟眾生,服務社會,在菩薩六度萬行的實踐中享受更為殊勝的無住涅槃之樂。
定心予人的喜樂,儘管只是修定者個人的主觀體驗,也不無其實際的價值,任何幸福快樂,有哪一種終歸不是個人的體驗?何況禪定喜樂之體驗,有可驗證性、可重複性,任何人只要如法修習,都可在自己身心上驗證,都可獲益。當今千百萬習練氣功者中,得到「氣功快感」者極其普遍,氣功刊物上常見描述自己氣功快感的文章,都認為這種快感有益於身心。今日一般氣功練習者所進入的氣功態,從佛教禪學看來,多屬初修禪定階段很淺的、片斷的三摩地,多在初禪以下,達不到四禪八定之正定,其所得到的喜樂相當粗淺微小,而已不乏健身治病和獲得氣功快感之效。若深入正定,其喜樂當更有益於身心。這僅就世間禪定而言,至於出世間的定,其所得的「法喜」和利益,更非世間禪定所能及。
三、禪定的提高智商情商的效應
禪定的價值,更在於其益智開慧、伏斷煩惱、提高智商情商、優化心理結構等心理效應。
禪定有提高智能、開發智慧之效。「因定生慧」,被佛教作為修習禪定的主要目的和禪定的首要功德。《法句經》:「無禪非智」。《大智度論》卷十七:「實智慧從一心禪定生。」該論比喻說,定心出生智慧,有如密室中不被風所吹動的燈焰,能放射出穩定的光明,經過禪定鍛煉,排除內外干擾,精神高度集中,提供了成就世間、出世間一切事業的根本,提供了出生智慧的基礎,使人能集中精力反觀內照,直窺身心世界的秘奧。以高度集中的心力用於學習、工作、處理問題等世俗的事業,其效率必高。出世間的禪定,更能開發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等無所不知的超常智慧。《小止觀》卷下說,在初修禪定尤其是修因緣觀時,便有可能發生「內善根發相」,使宿世智慧的種子成熟,對佛法生死因果、諸法無我之理獲得了悟,悟性、理解力大大提高。在四禪深定基礎上修觀,更能實證真如,獲得出世間的乃至通達世間法的超越性智慧。大量文獻記載說明:禪定功深的佛門高僧大德,多有智商超人、對人類文化作出重大貢獻者,如馬鳴、龍樹、無著、世親、陳那、鳩摩羅什、道安、玄奘、空海、薩班、帕思巴、宗喀巴等,皆被目為國寶人瑞。由修禪定而開發了文才、辯才者,更是不可勝數。《憨山大師年譜》記載,憨山在五台山入定發悟後,智慧大增,文思敏捷,於33歲發願抄寫佛經,每落一筆,念佛一聲,一面寫經,一面還常接待來訪者,應答時手不停寫,與來人對談,也不妨礙手抄,且抄寫毫無錯誤。每日如此,「略無一毫動靜之相。」
當代科學工作者對瑜伽、禪定、氣功的研究表明:在超覺靜坐、禪定或氣功態中,具有組織新功能態能力的額葉腦電波隨功夫的深入而趨向高度有序化,通常狀態下主要在大腦皮層枕區的阿爾法波轉向額區,通常狀態下的左腦優勢轉向右腦優勢,非對稱結構轉向鑲嵌交叉的「大腦太極圖」對稱圖象,從丘腦下部到聽覺皮層的廣大腦區域均處於不同程度的抑制狀態,大腦功能從總體上看來與睡眠、清醒時皆不同,處於一種全腦共振狀態、特殊興奮狀態,給提高智能提供了生理基礎。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王極勝研究員通過對大學生中練氣功組智力的定量研究,證明氣功群體在練功四個月後,思維能力、注意力、記憶力、知覺動作等方面都有顯著的提高。氣功益智,成為中國20世紀80年代後期群眾性氣功鍛煉熱潮的主流,出現了多家智能氣功,其原理方法皆不出佛教禪定的路數。
當代西方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研究,發現就人的心理素質而言,情緒商數(情商,EQ)比智商更為重要,可能是一個人成功生活的最佳預言者,在更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婚姻、工作和整個人際關係的處理,甚至影響著其事業的成功與否,「情商在很大程度上還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和一個企業的命運。」(美國《時代周刊》1995年10月文,轉引自《心理潛能》)所謂情商,指一個人對自己情緒的理解及控制自己情緒、承受外界壓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的能力(社會智力)。從兒童期便注意培養情商,通過各種心理鍛煉方法提高情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情商的培育和提高,早就為佛教所重視,佛陀「自治其心」、「自凈其意」之道,其實便可看作一種情商培養學、情緒管理學,禪定便是其培養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佛學說經過禪定鍛煉的心有很強的「堪能性」(自我控制、承擔事業的能力),《大智度論》比喻說,未經禪定鍛煉的散心如未加鞣製的生牛皮,堪能性很低,不堪製作衣物,定心則如經過鞣製的熟牛皮,可用來任意製作衣物。佛教諸乘經論中一致說,世間三昧(四禪八定)能伏(制服)欲界煩惱,止息貪嗔嫉慢的躁動,使低沉、憂傷、焦慮、緊張等有損健康的不良情緒自然不起,即便生起也容易制伏,從而令人心理安恬平靜,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規範,具有很強的自我約束、自我平衡心理的能力,用心理學的術語講,即具有很高的情商。《小止觀》卷下說,初修禪定,可能發生內外善根發相,使宿世的善根種子成為現行,優化或改變心理素質,使私心淡薄,慈悲心、孝順心、恭敬三寶心、謙卑心、精進心、慚愧心等善心自然增長,樂於持戒布施、改過遷善,熱心助人,人格、氣質、行為模式都會發生良性變化。《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說,修習禪定,至得奢摩他發身心輕安,「此起無間,能障樂斷諸煩惱品心粗重性皆得滅除,能對治彼心調柔性、心輕安性皆得生起。」謂奢摩他定心若保持不失,能克服對治煩惱的心理障礙,使心易於調製,輕快柔和,大大增強制伏煩惱和排除不良情緒的能力。若進一步修習觀(毗婆舍那),得出世間三昧,自宰其心、凈化自心的力量更為強大,可以從根源上完全斷滅或轉化煩惱,將凡夫有漏的、不自在的心理結構改造為聖者清凈的、自在的超常心理結構,將情商提高到最大指數。
當代中國心理學家王極盛等通過對練氣功群體與不練氣功群體心理健康狀況的定量研究,證明練功群體比不練功群體的情緒穩定性、情緒愉快、意志堅強性、心胸開朗、控制情緒能力、行動自覺性、辦事果斷性、自制力、精力、生活及工作學習節奏感、工作和生活滿意程度等項目,統計數值都明顯要高,說明氣功態有使心理全面健康、提高情商的作用。(王極盛《氣功對心理健康的定量研究》)被氣功界作為重要功法之一的佛家禪定,當然也具有強健心理、提高情商的功用。
四、禪定中的病態心理
修習禪定進程中,既可能發生提高智商情商、優化心理結構的良好心理效應,也可能發生心理失衡、煩惱增盛、精神錯亂等有害的副作用,導致心理、精神上的種種禪病。《文殊問菩提經》云:「禪定有三十六垢。」垢,指障礙、弊病,包括有害的副作用。禪定的負面效應,大多是因不善如法調攝自心、不理解禪定中的身心變化並對正確處理方法無知而造成的。對禪定中心理的種種不良變化、變化的機理和處理法則,佛學有詳悉的論述,列舉了多種治療精神性禪病的方法。
佛典中所說禪定中可能導致的病態心理,主要有以下幾種:
1、煩惱妄念增盛。禪定尤其是以佛法智慧為導的出世間止觀,具有伏斷煩惱的作用,伏斷煩惱,也是佛教教人修習禪定的主要目的所在。但在修習過程中,特別是初修者中,煩惱、妄念、邪見反而比不修禪定時增盛,乃至不堪制伏的情況,也非罕見,甚至有因此造作惡業、違法亂紀者。這種情況,在禪籍中不乏說明解釋。《小止觀》卷下將這種現象稱為「煩惱發相」,有性慾亢進、脾氣變大、嗔怒異常、吝嗇小氣、嫉妒心強、堅執邪見、個人野心膨脹等表現,與所修的禪觀往往相關。此乃阿賴耶識中所藏宿世的煩惱種子在止念澄心的過程中,浮現於意識層面,或被修行逼現於意識層面,不自覺地、往往是無緣由地滋生種種煩惱,或稍起聯想即生煩惱,或妄念、雜念泉涌,難以遏止,嚴重干擾修定,甚至導致心理失衡,精神失常,釀成殺害、淫亂、詐騙、偷盜等惡業,稱「惡業發相」。《大乘要道密集·道果延暉集》從氣脈的角度解釋密乘禪定修習中煩惱妄念增盛的現象,認為由於觀想心間咒字等,身中之氣集中於心臟部位,令人「無由自生種種煩惱」,修習至此,稱「自生煩惱定」。繼而,因氣進入並充滿左右二脈,精血增盛,提供了滋生妄念煩惱的生理基礎,從而不假於境,也會自然生起種種妄念,稱「自生妄念定」。這可謂修習禪定進程中最艱險的一段路程,正確處理,過此階段,則煩惱妄念自會被降伏。從現代心理學看,佛教禪修者大多出家禁慾,在尚未證得堪以轉化性能量的初禪以上正定時,只能以持戒壓抑凡人與生俱來的性慾等人慾,再加上隨修定聚氣而來的生命能量(精氣血)的增長,人慾自然會比不修定時或比不修定者更大,甚而會導致性心理變態及整體的心理失衡,心理承受力太弱者則可能導致精神病。在弗洛伊德看來,壓抑本能的性慾,害處極大,是許多精神病和犯罪的根源,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佛教禪定處理此類問題,主要用修不凈觀、慈悲觀等相應的禪觀和般若空觀予以對治,再加上守護根門、初夜後夜精勤坐禪經行、修氣脈明點等方法,若修習者具備正見、善知識、有閑等條件,自不難度過這一難關。若修習者不具足獲得正定所需的諸條件,則往往難過此關,可能長期被增盛的煩惱妄念所惱而不得安寧,甚至導致精神病。大概出於這種考慮,佛陀不教在家弟子持不淫戒禁慾而僅戒邪淫,也很少教在家弟子修不凈觀及四禪八定,《優婆塞戒經·禪波羅品》教導居家大乘佛教徒修習的,主要是在生活中隨時觀察、把握自心的禪定。
2、厭世及難以入世。觀察世間苦空無常,人身不凈,以期超出世間,是佛教禪定尤其是小乘禪的突出特質。就其超出生死輪迴的宗教趨求而言,佛教禪可謂效果昭著。但修習佛教禪尤其小乘禪,若把握不當,也可能使人消極厭世,一味遁入自己的精神世界,與世俗社會和其他人格格不入,對現實看不慣,失去社會責任心,難以與社會合拍,難以與普通人和諧相處,喪失在社會中生存的能力,導致家庭關係、人際關係緊張,可能因此使自己心理失衡,性格乖僻,甚而以自殺了結。《雜阿含經》卷十三富樓那稟告佛:有佛弟子因厭患身體,「或以刀自殺,或服毒藥,或以繩自系,或投深坑。」同經卷二九載:佛住金剛聚落跋求摩河側薩羅梨林中,諸比丘修不凈觀後,極厭患身體,以各種方法自殺,或請求別人殺死自己,有一外道鹿林梵志子受魔所惑,持刀殺死自願一死而得解脫的比丘六十人。佛從定出,知道此事,乃教眾比丘修沒有厭世自殺副作用的數息觀和十六特勝觀。又如南傳佛教禪法中的食厭想,修習不當可能傷胃厭食,損傷身體。當代美國人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於1967年赴泰國巴蓬寺隨阿姜查(Ajahn Chah)學習南傳佛教傳統的內觀禪五年,對自己的定境和內觀能力感到某種程度的滿意,自己覺得能止息煩惱,但當他離開共修環境而回到美國後,卻發現自己對人際關係懷有莫大的恐懼心理,用學得的定慧雙修方法也未能得到改善。這種情況,在今日的不少佛教徒中大概都有不同程度的同感。佛教對此並不乏對治之道,如修十六特勝觀、佛身觀等,觀想悅意境物,就有對治修不凈觀引起之弊端的特效。修四無量心觀和大乘的菩提心、禪宗之禪、密乘的本尊法等,為對治厭世病的良藥。大乘世間、出世間不二,「佛法在世間」的思想,及在社會生活中力修六度四攝的積極精神,尤其是當今佛教界弘揚的以發達人生為本的人間佛教,提供了針治禪修者難以入世的良方。
3、情緒過激與心理變態。以凈化世俗的煩惱妄心為主旨的佛教禪定,在修習過程中會引起情緒、心境的種種變化,若把握不當,或有強因障礙,可能導致某種情緒過激乃至心理變態。如修習不凈觀,由厭惡異性,可能導致同性戀癖、戀物癖等性心理變態,佛教律藏中便載有多起僧尼性心理變態的事例;觀想死(死想)、觀無常可能導致對死亡的極度畏懼,憂慮不安;修習慈悲觀可能導致變態的慈悲,修習喜無量心、舍無量心可能導致過度激動歡喜和不理智的施捨心;修習無我觀可能陷入自我喪失的迷霧而惶惶不安;耽著於禪定的喜樂可能因喜樂失控而導致精神病。《楞嚴經》卷九說,修三摩地破了色陰而未破受陰者,心理可能發生十種不良的變態,或悲心過度,「見人則悲,常泣無限」,見到蚊蟲亦憐憫流淚;或狂妄自大,我慢增盛,自以為得定、開悟、證果成佛,見人自誇,成自大狂;或憂愁悲觀,極端厭世,只求早日解脫,欲遁跡深山或自殺了事;或喜不自禁,見人便笑,自歌自舞;或貪心膨脹,性慾亢奮,愛極發狂;或卒起精進,勇猛異常,自以為可一念成佛,而旋即退悔;或沉空守寂,唯樂寂靜,不求上進;或發邪見邪解,否認因果,宣揚殺盜淫騙無罪,教唆破戒,恣意飲酒食肉,縱慾無度。如此種種,在今日的修行者中並不難發現,嚴重者成為瘋癲,只有進精神病院,因此自殺者、犯罪者也非無其人。《小止觀》卷下說,即便是禪定中的善根發相,也都有邪正之分,忽然無端歡喜躁動、憂愁悲傷、快樂興奮等,皆邪,若不能正確對待,也可能導致心理變態。佛書中講述了對治此類弊病的方法,要點在及時識破,以相應的方法自我調節,尤其是以人法二空的正見觀照,使心情歸於平靜。
4、「魔事」與境界光影的錯認。提起禪定修行,一般人大概都會聯想到「走火入魔」一事。這是修行人最害怕的、但也是修定者中習見不鮮的事。入魔之說,出於佛教所謂「魔事」,為修定的大障礙。經論中所講魔事的表現,主要是在修定時所見的種種境界:或看見佛菩薩現身說法,令人歡喜難禁,自以為證果,從而增長我慢,墮於邪見,乃至精神失常,嚴重者導致死亡;或看見可怕的魔鬼妖怪而被驚嚇致病;或看見可愛的男女而起貪著,乃至陷於相思病、精神病;或聽見某種聲音告以來事或他人隱私,教以某種修行方法,依之修習,往往出問題。這些現象,經論中一般認為是天魔鬼神的干擾、附體,而被外魔所嬈所附,關鍵還在內魔,在於自己缺乏正見,貪著境界,或貪便宜,心懷快速得通成佛的非分希翼,及對名利財色的貪愛,因禪定打開了外魔侵入的渠道(密教謂打開了天魔脈),與所入定心同一層次的外魔得以乘內魔之隙干擾和附體。佛學所舉外魔擾害的表現,還有令人喜怒無常、多睡多病、得神通、發解悟、得少分禪定、執邪見、自然辟穀等,其結果終歸是使人貪著名利財色,背離佛法正道。
其實,在修習禪定中看見可愛及可怕的境界、聽見種種聲音,未必都是外魔的作用,多分可能是自己心識的幻現。意識本來有獨自製造境相、聲音等的作用,如夢境,即完全是夢中獨頭意識的作品。在修定進程中,由於有意停息意識的活動,當心稍趨寂靜、放鬆對所緣境的注意時,儲藏於阿賴耶識或腦中的各種信息,便得到了脫離意識監督而自動組合的機會,在半醒半睡似的心中現出種種形相、聲音、境界,其原理與做夢十分相似。如果在斯際由所念生起聯想,或在意識深處有想看見某種境界、聽見某種聲音的主觀意欲,便會起自我誘導和自我暗示的作用,使人見所欲見,聞所欲聞,有如催眠術者的誘導和暗示,會使被催眠者有所見聞,甚至連人格都會發生變化。形象思維能力強的婦女、體弱多病者、沒有知識者,一修禪定往往容易出現意識製造的虛幻境界。若對意識的這種作用缺乏理解,執所見聞者為實,便會貪著或受驚,可能入魔,或演出笑劇,或導致心理變態、精神失常。
修定進程中,還可能出現相似神通和禪宗稱為「光影」的相似悟境,相似,謂似是而非,若誤認為真,容易入魔,對修行者來說是頗為危險的事。據《禪波羅蜜次第法門》等說,在進入初級的欲界定、初禪未到地定時,尤其是刻意追求神通時,可能有相似的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等神通出現,使修定者自覺能預知來事、言人前世、透視人體、發功治病,或自覺上天入地、游佛凈土等,至多偶爾靈驗,多數虛假不實,是意識製造的幻相,並非真正的神通。若執以為實,不僅障礙修定,還可能鬧出笑話,貽誤大事,被譏為騙子、神經病。真正的神通,須在第四禪極寂靜心的基礎上開發,即便是真的發通,也未必自在如意,事事皆靈,若有貪著,極易障道,故佛教戒律嚴禁僧尼顯現神通。修定和參禪過程中,未入正定而誤認為已入,未實開悟而誤認為開悟,認如紅日升空、月光明徹、大地平沉、地陷牆倒、金光閃爍等「光影」為開悟,會陷於邪見的深坑,所謂「無量劫來生死本,痴人認作本來人」,無異認賊為子,會貽誤了生死的大事,自誤誤人,若自以為是而大言「我入正定」、「我已開悟」,便犯了大妄語罪,佛教說為必墮地獄。
修定中出現的種種魔事和相似境界,對具正見者而言,並不可怕。只要對其有如實的了解和理解,以佛法萬法唯心、心識本空的般若正見冷眼觀察,不怕、不執、不求、不拒,觀其如夢如幻,魔佛一如,只是心識的幻現,皆空無自性,則一切魔事魔境,皆不足為礙,而且會轉化為菩提資糧,增進道力。佛陀於降魔後成佛,便說明必須以智慧降伏內外諸魔,方能成就大覺。
不好意思…我這兩天看了一圈知乎中禪定的話題,尚且沒有遇到一個能進入初禪的,更別提最終禪定了…(-?-;
說實話包括近代一些知名大師說的都有很多錯誤,但舉例的話恐怕不得不要爭論一番,還是先算了…
有一些可能是出於對四禪八定定義的區別,比如說在我這初禪是1,初禪未到地定0.9算入門,而在一些人看來0.9都快四禪了…
雖然說禪定的各個標準的確是很客觀的,但如果沒有深入地體驗過也的確可能產生一些誤解,再加上不同流派間的定義確實會有區別。
如:剛進入未到地定(~0.7)已經有一些不同於欲界定的感受,但還會受聲音影響,這時候依據什麼初禪以聲為刺,覺得自己已經在初禪了;再深入一些(~0.8-0.9)不受聲音影響甚至覺得自己聽不到了,就覺得自己到二禪了;或是到了未到地定忘身忘息,雖然是「忘」息,但其實在自己的覺知中很容易理解為「沒有呼吸了」,然後就覺得自己已經四禪了…(-?-;
這種情況怎麼說呢…只能說是名詞定義中的一些誤解,也許你繼續深入,真正走一遍就能發現當初的想法是有差錯的。不過畢竟也是走在正確的路上,這個境界的到底叫啥也無所謂。
但還有一些情況…如剛入未到地定中很容易陷入一種「忘身忘息(好像)無妄念,沒有愉悅沒有光明」的情況,一坐就是幾個小時甚至更久,這其實是一條歧路,但我看到有人把他當作空無邊處定甚至滅寂定…這樣的話,你很有可能在這兒待個十多年也沒啥進步了…
----------------
糾正一下第一段的內容~前兩天無意間看到一段內容,和我的經驗是一致的。貼在這裡:
我首次證入初禪的時候,確實舍心起了很大作用。不過在初禪安止定中的心裡,主要是尋伺喜樂一心五禪支。在初禪的定中沒有明顯的舍念,因為初禪安止定可以自動維持,不需要主動生起舍心。
當時舍心起作用,過程是這樣的∶
(1)當時接觸的是北傳,看到的說法有很多都說要達到心裡什麼都沒有的狀態。
(2)於是推理,最後是心裡什麼都沒有,那之前的狀態必然是心裡有一個念頭,這個念頭又要能驅動心變成什麼都沒有,那麼這個念頭必然只能是舍念。
(3)由於個人原因,類似欲神足那樣的驅動,產生了捨棄生命也要證悟的決心。打坐前,決心不證悟就不起此坐。
(4)在打坐中,一往無前地捨棄所警覺到的所有心念,直到覺得心沒有目標無法駐立,由於呼吸產生的覺受最容易拉走心識,於是乾脆就把心放在呼吸上,決心等到呼吸越來越細,等到呼吸細微到覺查不到,不至於拉走心識。
(5)這時由於心、身、息調整得好,有很明顯的樂受。眼前出現與呼吸同步變化的禪相,演變成一片白光。(與帕奧系所教吻合)
(6)一段時間後呼吸細微到感覺不到,又像全身都在呼吸。後來感覺不到身體了,再後來捨棄眼前的光帶來的眼識,只剩下意識專註在禪相的一點上。(與帕奧系所教吻合)
(7)決意只專註這一點(與帕奧系所教吻合),身心灰飛煙滅也在所不惜。
(8)過了一陣,忽然發現剛才的心有一瞬間到達一個特別專註、特別超脫的狀態。(與瑪欣德所述吻合,第一次進入初禪只能持續一個剎那)
(9)於是將心再調整向那個特別專註的狀態,此時心越專註,樂受越強,覺知能力越高,而樂受越強覺知能力越高,心就越願意專註……以此進入一個正循環,五禪支不斷加強,然後進入持續一段時間的初禪安止定狀態,在安止定中心不能也不會動其他念頭。
(10)出定後,才能回味審查剛才的狀態。出定後,感覺從來沒有過這麼清醒,全身遍滿踴躍歡喜和舒坦(樂受),看身邊的東西都感覺特別清晰鮮活,同時心又特別柔和,很多慾望都不會升起。這一次打坐,持續了兩小時四十分鐘。有進入禪定的經驗之後,再次進入禪定就不需要那麼長時間的調整了。上述的(3)~(9)步,心作出各種取捨,舍心發揮了很大作用。就算是決意緣取單一目標,也同時意味著心要願意捨棄一切其他東西。
真正進入禪定是很舒服的,感覺不到身體的存在,但卻又很清楚,知道外面所有的聲響和外界發生的事情,可就是不想去理會,念頭若有若無,感覺念頭像懸在大腦中一樣,其實很多人覺得進入禪定就是腦子裡沒有任何念頭和思想,其實這是錯的,我們還是會有意識 , 只不過那些想法就像浮在空中一樣。望採納。
218問:真正深入最終禪定,即楞嚴大定中是什麼體驗?高月明:正如<楞嚴經>中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凈。"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答:"知見"是指用"眼耳鼻舌身意"此六根對世界一切物象所感知到的"所知所見"到的"體驗內容"。續
219高月明:如果用所知所見的體驗去表達"創造出這所知所見"的"真心自性"就如同用映現在鏡中的影像去表達鏡子本身是什麼樣的一樣(是無法被表達的),因此用任何的語言描述都不能表達真定中的體驗。凡是有所描述的都是在六根感覺中的描述,即能描述的都是假境界,也可以說是"趨向真境界路標"。續
220高月明:因此,試圖在知見中描述出或者找出一個真心自性(立出一個知性),其本身就是無明的根本。如果能體證到非知見中的、非言語所能及的(見不能及。言語道斷)的那個東西,就是涅槃真心自性。就是真境界。
221問:什麼是我執?高月明:我執反過來說"執我",即認為存在一個由物質和精神構成的主體"我"的存在。因為如果認為確實存在一個"我",那麼由"實我"引發的貪慾、憎恨和痴迷(貪嗔痴)就都是"實"的存在的了。而世間所有"苦"的根源都可歸入對貪嗔痴為實的執著。為什麼"我"是不存在的呢?
222問:為什麼"我"是不存在的?高月明:世界中的一切總的可分為精神和物質兩大部分。一般人們認為心靈中的"靈"指的就是"精神"。而精神藏在由物質組成的肉體中。一般人們把精神現象的表現認同為"我"現象的存在。實際上不但物質,即便是精神現象也假象。為什麼連"精神現象"也是假象(幻相)呢
223問:"精神現象"是指什麼?高月明:要想明白精神現象為什麼是幻相的,就要先清楚精神現象指的是什麼?佛經中將物質表示為"色",將精神現象細分表示為"受想行識"。因此物質與精神在佛經就表達細分為"色、受、想、行、識",合稱為五蘊(蘊:積聚;蓄藏)。那麼受想行識又指什麼呢?
224高月明:精神現象既是心理現象,佛經將之分為"受想行識"。受:對一切感覺的感知和對喜怒哀樂等情感的體驗;想:指念頭想法;行:念頭如行雲流水一樣的遷變;識:心理對世界的認識和區別現象。所謂生因識有,滅從色除,要想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必須先從"空色"開始,那麼色是如何空的呢?
225問:色指什麼?高月明:色指物質世界。佛經又分為"地水火風"四大。今天物理學證明:宇宙中一切物質皆由原子構成,一切原子又是由質子、電子和光子構成,而它們都具有同一性質:波粒二相性。而波粒二相性本身不是物質本身的特性,因為波粒二相性的存在是因意識的存在而存在的現象,
226高月明:(續)因此,波粒二相性是意識性本質特性的體現(即是本心如來本質特性的體現,因此空即是色),因此色,即原子(色身及山河虛空大地)都是因心而存在的假象幻相。"空"不是沒有,而是因心而有的意思,因此,色=原子=波粒二相性=空。那麼精神現象(受想行識)又如何因色空而成空的呢?
227問:精神現象是因何而成空(幻)的?高月明:在腦科學中,任何的精神現象,如感覺、思想、記憶和識別現象都是以一個人腦中一千億個神經細胞構建成的網路運行而存在的,因此我們才可以實現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互通互用,現在我們要插問一句:有沒有一個脫離腦神經系統的運行而存在的精神現象呢?
228海風弦問:證悟空性時,腦神經系統是處於什麼狀態?高月明:不存在一個"證悟空性時腦神經所處的狀態"的情形。同時,也不可能存在一個因腦神經系統受到了什麼樣的刺激或外傷而悟道的情況,凡有此說皆是夢中說夢。你認為這是為什麼呢?
229高月明:答案十分明確:沒有任何一個精神現象是脫離腦神經細胞組建的網路運行而存在的,即,一切精神現象都是神經網路系統運行的結果。神經網路由神經細胞組成,神經細胞由蛋白質組成,蛋白質由分子組成,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由電子、質子和光子組成,突然,一個"虛空粉碎大地平沉"的奧秘出來了
感受到自我的無限存在以及萬物創造毀滅的過程
一般來說都記不起來……
最高境界是大腦自主分泌比平時多很多的dmt,使你產生強大可怕的幻象,愉快,欣喜感。所以很多佛家道家瑜伽冥想師等所說的最終和宇宙啊,神啊交流什麼的。其實就是產生幻覺了,或者說大腦改變了一種頻率與宇宙溝通了。到底是哪種就不確定了。畢竟科學還沒把腦子研究清楚。但能靠自我定力或者對某種事物的精神崇拜到達這個改變自我精神意志狀態的人已經很了不起了。至少看透凡塵了,佛家不蠢,蠢的是,曲解佛家甚至利用這個東西來編出一套莫名其妙的東西來坑摸拐騙的人。 更蠢的就是這潑人的受眾了。有更多的知識會獨立思考應該是好的。年輕人。
末學沒到那樣高的境界。只是禪定後有淡淡的喜悅感,有身心安住,心裡清凈的感覺。早晨禪定後這一天都很清醒,反應更靈敏些,心態更平和些
可益參考天台宗智者大師的《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或者是《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他裡面吧禪定的不同現象,好的,不好的,都說的非常詳細。最初可以看《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因為這個是智者大師位他的俗家的兄弟說的,可能比較合一般人吧
深入禪定的唯一一次短暫無我感受與許先生所論相似
用《菩提道次第廣論》來解釋……
毗缽舍那
無諸分別,復離沉沒,具足明顯,又具喜樂勝利差別,不應喜足,
應於實義,無倒引發決定勝慧,而更修習毗缽舍那。若不爾者,
其三摩地與外道共。唯修習彼,如外道道,終不能斷煩惱種子,
解脫三有。
【正如前面所說,奢摩他是具有這些特性:(1)無分別-亦即能按照自己的意願,令自心只安住
於一種修所緣境之上。(2)明顯-亦即遠離沉沒。(3)利益-即是喜和樂。但是,我們不應以此為滿
足,還要引生正確決定真實義的智慧,所以必須修習毗缽舍那。否則,這種三摩地就連外道亦共有,
這樣就像修習外道的道軌一樣,永不能斷除煩惱的種子,從而不能脫離三有輪迴。】
如《修次初篇》云:如是於所緣境心堅固已,應以智慧而善
觀察,若能發生智慧光明,乃能永害愚癡種子。若不爾者,如諸
外道,唯三摩地不能斷惑。如經亦云:
世人雖修三摩地,然彼不能壞我想,
其後仍為煩惱惱,如增上行修此定。
此中說言「雖修三摩地」者,謂如前說,具無分別明等差別妙三
摩地。雖修習此,然終不能斷除我執,故云「然彼不能壞我想」。
由其我執未能斷故,其後仍當生諸煩惱,故云「其後仍為煩惱惱」。
《修習次第》的初篇說:當我們這樣令自心安住所緣境後,便要以智慧觀察。若能現起智慧
光明,便能永遠斷除煩惱的種子。否則便會像外道一樣,徒具三摩地而不能斷除煩惱。《三摩地王
經》說:雖然世人修定,但卻不能毀壞我想,所以終會被捲土重來的煩惱擾亂。他們的修定方式就
像優陀羅仙人一樣。文中的「雖然世人修定」便是像前文所說修習具有無分別及明顯等特性的三
摩地的人。「但卻不能毀壞我想」是指他們僅管修習這種三摩地,但卻不能斷除「我執」。由於未
能斷除「我執」,所以世人仍會生起煩惱,因此經中說:「終會被捲土重來的煩惱擾亂」。
若爾,由修何等能得解脫耶?即前引經無間又云:「設若於
法觀無我。」謂若觀察無我之法,能生智慧了無我義。又云:「既
觀察已若修習。」謂已獲得無我見者,若能修習無我正見。又云:「此因能得涅槃果。」謂此因即能得涅槃果。如由修此能得解脫,
若修餘法能解脫否?又云:「由諸餘因不能靜。」謂除此外而修
餘道,若全無此,苦及煩惱不能寂靜。
哪一種修習才能獲得解脫呢?上文所引用的經典(《三摩地王經》)繼續又說:若觀察思擇「法」
是無我,並能以修習長養這種觀察,由此即能獲得涅盤果,此外便沒有任何方法能夠獲得寂滅。首
句(若觀察思擇「法」是無我)是說若能觀察無我的「法」,便會生起能了解無我意義的智慧。第二
句(並能以修習長養這種觀察 (並能以修習長養這種觀察)是指獲得無我見後,以修習來保任及培養這種無我正見。第三句(由
此即能獲得涅盤果)是說這就是能達成涅盤之「果」的「因」,涅盤是經由修習這種智慧而獲得。
假如修習其它道軌而沒有這種智能,又能不能獲得涅盤呢?但是在第四句(此外便沒有任何方法能夠 (此外便沒有任何方法能夠
獲得寂滅)指出,沒有這種智慧,即使我們修習其它道軌亦不能消除痛苦及煩惱。
此言明顯,唯無我慧乃能永斷三有根本。《修次論》中亦引
此文破和尚執,故於此義當獲定解。外道諸仙亦有定通等德,然
由缺乏無我正見,故終不能略越生死。如是前引《菩薩藏經》亦
云: 未知經說諸真實義,唯三摩地而生喜足,
即便於此起增上慢,謂是修習甚深義道,
故終不能解脫生死。故我於此密意說雲,
由從他聞解脫生死。
此是大師自取密意顯了宣說。從他聞者謂從他聞解釋無我。又此
定為破除邪執,謂外不從善知識所聽聞思惟無我深義,內自能生,
故說「從他聞」等。
經文明顯指出,只有無我智慧才能永遠斷除三有輪迴的根本。《修習次第》的中篇亦引用這段
文字來破斥堪布支那和尚的主張,所以我們必須對這個道理獲得定解,外道仙人雖然也擁有三摩地
及通力等許多功德,可是由於他們沒有無我正見,所以根本不能脫出生死輪迴。正如早前引用的《菩
薩藏經》所說:既未學習這種菩薩法門(指《菩薩藏經》的內容),亦未聽聞聖教的調伏法門,僅以
三摩地而自足,因驕慢而墮入增上慢的人,是不能解脫生、老、病、死、苦、惱、憂、悲,不能解
脫六道輪迴,不能解脫苦蘊。有鑒於此,如來曾說:「從他人聽聞,能解脫老死。」大師佛陀曾經明
示他的本意:「從他人聽聞,能解脫老死。」也就是說聽聞別人解釋「無我」。佛陀說我們要聽聞他
人解釋無我,顯然是要破除「自己能在內心生起無我正見,無須從善知識那裡聞思無我意義」的謬
見。
總諸佛語,有者直顯真實性義,未直顯者,亦唯間接令於實
性趣向臨入。乃至未發真實慧光,不能滅除愚癡黑闇,發則能除,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