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有哪些失敗的建築?
「失敗」,可能是因為當初想實現的想法結果沒實現;可能因為設計問題發生重大事故;可能被遺棄····等等
類似問題:建築史上有哪些奇詭的建築?
土木工程系《結構力學》第二個學期的經典案例:美國塔科馬大橋
這個案例主要是給學生們講解動力學的相關知識,一個大橋除滿足靜力要求外還需要滿足動力學設計要求。1940年代之前,人們對於橋樑設計的理解主要集中於大橋的承載能力要能夠滿足所承受的外部荷載,簡單說就是橋在靜力作用下要結實。
塔科馬海峽弔橋(英語:Tacoma Narrows Bridge)是位於美國華盛頓州塔科馬的兩條懸索橋。第一座塔科馬海峽大橋,綽號舞動的格蒂,於1940年7月1日通車,四個月後戲劇性地被微風摧毀,這一幕正好被一支攝影隊拍攝了下來,該橋因此聲名大噪。
當年的設計標準就是僅按照荷載進行的設計,塔科馬大橋當年採用了比較大的跨度、寬度比,超過1:70,遠高於同期的其他懸索橋橋。今天來看這樣的跨寬比會對動力學有很大的挑戰,但是當年設計主要還是考慮靜力:
在剛剛通車的時候塔科馬大橋實際上已經出現了經常在颳風天氣下起起伏伏的現象。但是起伏主要是橋的兩端有起有伏或者是在水平面橫向移動,以今天的視角來看,這座橋剛度不足已經是出現了失穩狀態,應該立即採用加固的方式並暫停使用。但是當年結構工程師對空氣動力學和結構動力學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在1940年11月7日,大橋在風的作用下,出現了扭轉變形,如下圖:
----
中途也有很多對於減輕震動的一些考慮和補救計劃,不如拉附加的鋼纜或者在側邊打洞引導風的流線。但是工程師們仍然認為這對於橋來說僅僅是個解決震動的問題,並不威脅安全。
結果:
1940年美國塔柯姆大橋共振被毀-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
這就是橋的真實變形程度,看著非常有當年老科幻電影的感覺了,可惜這個都是真的。
11月7號這一天的風並不大,遠小於設計的極限風速。從9點開始的風開始不斷扭動大橋,最終使結構超過了疲勞極限,最終倒塌。
-----
這個案例比起什麼拿破崙士兵齊步走把橋踩塌了更為直觀。雖然這裡面關於風動力學、材料性能和結構力學的相關內容更為複雜,但是簡單的也可以說是共振引起的材料疲勞失效。在這之後,所有斜拉橋、懸索橋或者跨寬比很大的橋都要經過風洞模擬或者實驗。
當然,結構力學的考試內容也增加了。。。
大致看了一遍眾回答,儘管題目的補充描述已經十分明確,但很多人對「建築之失敗」的理解依然跑偏了,轉向「建築美學風格的不討好」。視覺審美固然具有一定普適性,但究其本質,依然是個人的單一感官體驗。
建築的失敗,不外乎結構及材料上的隱患和功能上的缺陷,兩者之間有一定交互,前者包括可能發生的風險和已發生的事故,後者包括未能滿足設計用途的需求和建築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譬如設計建造一座音樂廳,若為了成全視覺審美需求而不得不削弱音效體驗,甚至在結構和材料上動手腳,那這建築毫無疑問是失敗的。
發現還沒人提三豐百貨大樓坍塌事故,那我姑且提一提。
先給出此事故的性質和影響——迄今為止世界上導致傷亡程度第二嚴重的建築自行倒塌事故(第一嚴重的是發生於2013年4月24日的孟加拉塌樓事故,之所以不提這個是因為個人所了解信息不足)。
三豐百貨大樓原址位於今韓國首爾瑞草區,由三豐集團興建,工程於1989年下半年竣工,百貨大樓於1990年7月7日正式開始營業。三豐百貨大樓建築總面積7.4萬平方米,地上五層,地下四層。北京時間1995年6月29日17:05,大樓開始倒塌,20秒內,大樓各層樓板疊遞塌陷至地下四層。事後統計該事故共造成502人死亡、937人受傷,財產損失高達2.16億美元。
通過事故發生後的調查,我們可以知道,此次事故的發生是必然的,但導致事故發生的原因卻本該被避免(後面的內容核心信息都源出該事故調查報告和事故相關新聞,我將搜得信息根據理解作了些許改動,就不一一貼出信息直接來源了)。
工程啟動之初,三豐集團是計劃將大樓設計成四層辦公樓,但在工程建設過程中,三豐集團會長李樽卻將其重新設計為百貨大樓,這一改動,導致許多原本應該是承重柱的位置被騰出空間用以安置自動扶梯。原承包商拒絕按照改動後的設計方案繼續施工,於是三豐方面解僱了承包商,並讓自家的建築公司進行施工。
施工過程中,第五層樓面被添加,初計劃設置溜冰場,後改為共計八家餐廳的餐廳營業層,並在該層面板增加一尺厚的混凝土地面層,用以在層中安置一層加熱設備;另在每家餐廳加裝大型廚房設備,均未納入結構計算。這些舉措使得樓面恆荷載增加了三倍,極大增加了承重結構的負擔。
此外,整棟樓的空調設備都被安置在樓頂,整套設備共重29噸,更有啟動空調滿水時高達58噸的活荷載,共計87噸,達設計標準的4倍有餘。
更有甚者,因空調設備噪音擾民,樓頂後部的設備皆被移至前部,移動過程未使用起重機,而是利用滑輪將其直接拖曳,致使荷載超標的樓頂出現裂痕,導致樓頂的結構受到損傷,並使得位於五層中的一家餐廳處的承重柱遭受重創。之後每當開啟空調設備,其振動使結構受損位置的裂縫由樓頂向第五層樓面方向擴散,承重柱的裂縫不斷擴大。
擅自改動設計方案和盲目施工已然對建築產生了如此惡劣的影響,而偷工減料(雖然也屬於改動設計,但本質上有別,前者是外行屁股決定腦袋,後者是純粹昧著良心省錢)則更是加劇了事故發生的進程。
對廢墟和施工圖紙的調查結果顯示,大樓四、五層承重柱的直徑對比最初設計方案里承重柱的直徑嚴重縮水,且每根承重柱的鋼筋由16根銳減至8根。另外,部分承重柱與樓板間未安置用以分散樓板荷載的托板,而安置了托板的柱,其柱頭的托板尺寸過小,不能滿足結構要求。
儘管如此,大樓依然支撐了五年時間才倒塌,而予以會心之擊的因素,卻是後期新添的防火設施。為騰出空間加裝防火牆,電梯龐的承重柱被切開,此舉使得大樓減少25%以上的結構支撐。
至此,導致三豐百貨大樓倒塌的元兇已然明了,即是沖切力。前面一系列舉措使得樓層荷載劇增和結構支撐嚴重縮水,而托板的缺失更使得荷載無法有效分散傳遞,各層承重柱不堪樓板自重及其上荷載,混凝土樓板發生衝壓剪切破壞,樓層逐層貫穿承重柱,最終造成滅頂之災的發生。
儘管事態已經如此嚴重,但事故的發生依然本該有挽回的餘地。
在事故發生的前一天,餐廳天花板及地面出現大裂縫,廚房裡不斷有粉塵掉落,編號為5E的柱子(即前文提到的那根構造柱)明顯開裂,餐廳工作人員迅速向設施經理報告情況,餐廳停止營業。之後管理層人員命人將第五層貨物及設施轉移至地下室,並封閉該層。
而後有人發現樓體振動,管理層人員又將頂樓空調設施關閉。建築結構評估人員到現場調查後得出結論,樓體有倒塌的危險,應當立即疏散人群,然而管理層並未遵從建議。
事故發生當天,四層天花板塌陷已十分明顯,於是該層被封閉。約17點50分(東九區),大樓開始劇烈搖晃,工作人員拉響警報,開始疏散顧客。約18點5分,頂樓開始垮塌,20秒內建築全部塌陷,僅余建築兩翼牆體聳立原地。
調查結果還揭示了當時漢城市的官員涉嫌在三豐修改設計的過程中受賄,最終包括當時瑞草區行政官在內的一批官員遭到起訴並被判入獄。
爪機手打,累慘……
可能會有紕漏,懇請指正。
先上建築的設計圖吧。
這兩張設計圖的美麗建築,是位於英國倫敦芬喬奇街20號的一座摩天大樓,由於其外形獨特,猶如對講機,故有「對講機大樓(WalkieTalkie)」的外號。
設計圖看著挺好看的吧,建好的大廈其實也不差的,挺雄偉的,據說建好時,倫敦市長就很喜歡。
那麼這個建築失敗在哪兒呢?
大家注意這座大廈的外形是彎曲的,加上外面全是玻璃,結果,熟悉光學知識都知道,這座大廈變成了一個……凹透鏡
它成功地把太陽光聚焦到了附近某條街上,給人民群眾帶去了光和熱。
2013年,由於玻璃幕牆折射的光和熱強度太大,一位車主把愛車停在那兒兩個多小時,結果發現座駕一邊的後視鏡及車身外層的膠被熱熔,且有一股燒焦氣味。
聽到消息後,吃瓜群眾蜂擁而至,甚至有人成功地利用被聚焦的太陽光煎熟了雞蛋。
還有人測試發現,塑料瓶可以輕鬆地被烤焦...
在街上旅遊的行人們更是被強光刺得睜不開眼睛,墨鏡供不應求……
樓建好了角度沒法調整了,只好對外牆的玻璃進行了一部分的調整,但是聚光問題並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
這座大廈的大部分設計工作,都是在計算機上完成的,但是百密一疏,設計時追求了外形的獨特,卻忽略了太陽反射的問題,產生了不可挽回的負面後果。
所以說,曲線好除了好看,還可以煎雞蛋...註:本回答所有照片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必刪。
MIT的這幢樓。Frank Gehry設計的,和他在布拉格著名的「跳舞的房子」看上去異曲同工。可是,獨出心裁創新的設計,在後來卻被MIT給告了。
原因是:
建築設計缺陷嚴重,並造成了天然氣泄漏、石塊破裂、四處發霉、污水淤積以及冰塊等物阻塞消防通道。
「在2004年春天建成後不久,由於排水問題,室外劇場開始裂縫;雪和冰堆積在窗戶盒上和其他的屋頂突出部位,堵塞了緊急出口,並且損壞了建築物的其他部分。黴菌在建築物的磚面上生長,並且整個建築物都出現了持續性的泄漏。 這項指控說,由於上述問題,麻省理工學院花費了150萬美元以上,僱用其他的公司重建室外劇場,換上了新的磚石、座位和新的排水系統。 」
所以知名設計師也不能太任性啊……建築的實用性還是很重要。
不過stata center還是一個比較知名的建築了。
附上:捷克布拉格的跳舞的房子(圖源網路)
看到沒有人提到這個,巴黎的一個烏托邦式建築群。
風格優雅的奧斯曼式(Haussmannian)寓所、由鵝卵石鋪就的長長甬道、舊世界的咖啡館和院牆:巴黎的中心城區總是讓人迷醉。然而,當你漫步來到巴黎的東郊,你將發現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它就像是一個失敗的「巴別塔之城」,許多風格詭異的後現代建築凌亂而倔強地矗立在這片土地上。隨著時間的流逝,多數建築物失去了往日的色彩,腐朽崩頹、人去樓空,成了它的宿命。
如果你以為這是末日題材電影中才會出現的景象,你想得一點都沒錯。已經有多部好萊塢反烏托邦題材電影在此取景如:《1985年的巴西》(Brazil in 1985)以及《飢餓遊戲》第三部。
在過去幾年中,攝影師勞倫·克洛南塔爾(Laurent Kronental)一直在拍攝巴黎的大諾瓦西區(Noisy-le-Grand)的後現代建築。這些建築在二戰後建設完成,最初用來安置農村來的貧民和外國移民。他的這一拍攝計劃叫做「未來的紀念品」(Souvenir d」un Future),計劃在多個巴黎郊區拍攝完成。克洛南塔爾想要用這一組照片向依然住在戰後大型社會住宅區(Grands Ensembles)里的巴黎老人致敬。
大諾瓦西區的這些後現代建築由西班牙建築師里卡多?波菲爾(Ricardo Bofill)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設計完成。受到烏托邦思想的影響,波菲爾想要在法國建起一個「太空之城」(City in Space),並為其他城市提供參考。按照最初設想,「太空之城」將容納各個社會階層的人,同時還有一個大型的地標建築。波菲爾把這個地標稱為「大宮殿」,它擁有610間公寓,遠看就像是一片超現實的鋼筋之海。
最近,里卡多?波菲爾(Ricardo Bofill)在接受法國《世界報》採訪時承認自己的建設宏圖失敗了。他沒能改變這座城市,他把烏托邦設想得太美好、太簡單,他以為自己能夠通過建築改變一切,但是到頭來,「什麼都沒有發生」。願景中的多元化社區並沒有組建起來,住在「大宮殿」里的居民只有無盡的孤獨相伴。不健全的基礎設施和住宅間相互隔絕的天性都加速了城市的凋亡。
如今,城市規劃者們已經在討論對該地區進行整改拆遷。住在這裡的居民大多感到被社會所遺棄,但卻依然有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和生活的脈動。2006年,居民對拆遷方案發起了強烈的抵制運動,市議會不得不放棄了這一拆遷計劃。儘管看上去不倫不類,這個失敗的未來之城已經變成了他們的無望之家。
http://mobile.rmzxb.com.cn/tranm/index/url/www.rmzxb.com.cn/c/2016-02-28/712295.shtml有興趣可以自己點開看看。
這裡要提到的是一位美籍日裔設計師--山崎實。他是位著名的現代主義建築設計大師。不過,這不重要。我想講的是他設計出了兩座改變世界的建築,而且是因為被炸毀而改變了世界。一座是紐約的世貿中心,911事件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政治格局。一座就是「普魯蒂·艾戈」住宅區,在1972年7月15日下午2:45,被美國政府炸毀。這座建築是現代主義設計的代表作。所以,有的設計史專家也認為,這個被炸毀的時刻,是現代主義倒下的標誌。
為什麼美國政府要炸毀這座建築,難道是妨礙了美國的國家安全嗎?那就得從這座建築的興建原因說起。
「普魯蒂·艾戈」住宅區爆破過程
山崎實與世貿中心
美國的聖路易斯市政府計劃對城市中的貧民窟進行改造,打算建造能夠讓低收入群體住得起的房子。於是,山崎實就以現代主義的標準,主導設計了「普魯蒂·艾戈」住宅區。
這座建築體現著現代主義的一切特徵:建築外觀是簡單的幾何線條,體現功能決定形式的設計內涵。使用簡單實用的混凝土、玻璃和鋼材建築材料。完全從功能使用的角度出發,幾乎沒有任何裝飾。這座建築給人以理性和毫無感情的觀感。
「普魯蒂·艾戈」住宅區鳥瞰圖
當然,這座建築也考慮了人的因素。比如,使用隔層停靠的電梯,在停靠樓層建設藝術走廊,以及公共綠地和遊樂場,來增加居民之間的交流。因此,這個建築方案大受褒獎。
「普魯蒂·艾戈」住宅區內景
「普魯蒂·艾戈」住宅區內景公共區域設想圖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政府極度壓縮工程預算,僅有的富有人情味的設計元素幾乎都沒有實現。
雖然,起初在1954年,這座居民區的入住率達到90%。但是之後,這座居民區陸續發生犯罪案件。中產階級的白人陸續搬出,這座居民區的居民逐漸變為社會的低收入、無固定職業、靠救濟生活的黑人群體。再加上後期,政府降低管理費用的投入。公共設施的破壞程度和犯罪率,變得越來越嚴重。樓層間的長廊變成了毒品交易的場所。所以,住在裡面就跟住在監獄裡面一樣,居民就越來越少。
被破壞的窗戶
美國政府一看,實在是管理不過來這個病入膏肓的住宅區,索性就一炸了之。
其實,一切設計現象和設計風格,背後都是有一條社會因素的主線。現代主義之所以能興起,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效率的提升,手工製作的商品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這時候就需要現代主義的設計原則,生產去除複雜裝飾,適合機器生產的、幾何的、理性的商品。另外,就是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關注更廣大勞動者的社會意識逐漸強烈。現代主義設計的視角,打破為少數貴族的設計,為更多數人而設計。
同樣,「普魯蒂·艾戈」住宅區的失敗,也有著複雜的社會原因。一是,美國的聖路易斯市正在衰退,市區聚集了大量的失業人口,而中產階級家庭移居城郊。再者,當時正處在廢除黑人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的社會階段,可以回想一下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在住宅區域,也是採取了黑白隔離的方式。雖然,這種制度被廢除。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人際之間的隔閡,並非一時的政策就可以消除的。
影像資料--「普魯蒂·艾戈」住宅區:
https://v.qq.com/x/cover/xp7lbs00yw4y0z9.html?vid=r0016lo83vp
所以,現代主義並沒有死亡。它的精神內核是永遠不過時的,需要與當今的社會潮流結合。
設計,永遠是為大多數人而服務的。
合肥「鳥巢」,其實應該是「鳥窩」,投資了2億的合肥美術館
最失敗的地方還不是這讓大部分人無法接受的外觀,而是這建築建好了以後因為各種原因荒廢了很久…
你們說的都是知名的大建築。
我要說的是一座二層小樓,可能排不到「建築史」這麼大的話題里,不過確實夠失敗的,大家權且當八卦看吧。
半年前的某天晚上,小區大門口的路邊堆了很多建築材料,磚、水泥之類的。
很快,一座二層小樓就蓋了起來。
(由於當時並未預料到這樓以後的命運,所以沒有拍到當時的照片,大家可以跟著我的描述來一步步想像)
整個小樓是瓦一樣的青灰色。長約30米,寬約9米,高約10米。上四分之一處有一條白色的線,這是樓體唯一的裝飾。
下面說細節:
門:
整個小樓只有在樓體正面有一個很小的門。比家用防盜門大一點。
窗:
一樓:只有側面牆上有兩個特別小的,像廁所一樣的窗戶。
二樓:側面在白線上方,有幾個窗戶。正面,也有一個小窗戶,不過比側面的窗戶低一點
是的,樓體的成品就是這個樣子。
隨手比劃一下差不多就是那麼個意思,畫的不好請大家見諒啊。
我當時有點疑惑,這樓將來是幹什麼的呢?門這麼小?傢具進出都是問題吧?一樓幾乎沒窗,不考慮採光和通風?二樓窗戶的位置高低是不是有點隨意?整個樓這麼丑,設計它的人究竟是怎麼考慮的呢?
幾個月過去了,自從樓蓋好後一直也沒有動靜。
突然有一天,在一樓的最後面,側面部分,被砸開了兩個洞,裝了防盜門,你們看,牆上的印子。
過了兩天左邊那個防盜門上面又開了一個小小的窗口,可以看到門上面高了一點點,應該是給室內通風換氣的吧,邊緣也被用水泥糊的很醜:(開始往裡面搬運裝修施工的材料)
我心想,早幹嘛去了,牆面都破壞的不漂亮了……
又一個月過去了,不知哪天回來,二樓的某一個窗戶被人砸開了,原本整齊的牆面多了個大洞。中間過程不細表,因為我也沒圖,總之,三天之後,多了個這玩意兒:
你逗我?
這麼大個建築當初沒設計樓梯?要從二樓打了窗戶再修個這麼丑的金屬樓梯?
佔用我們小區的路了好嗎?樓梯和原來窗戶的連接處不好看,於是工人又用水泥把連接處的坑補平。
我想這究竟是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單位啊,蓋了個樓牌子也沒有。
又過了幾個月,依然沒開張,樓體前面依然用油布圍著。
直到昨天下午回家(周末出去玩三天沒回去),突然看到門口的圍擋拆了!工人們在給一樓砸窗戶!!!
對,你們看磚的顏色,真的是新蓋的啊,第三次砸了。
這次他們很給力,砸了三個特別大的窗戶。
大家請看,窗戶上邊的邊角部分是用磚頭墊的。
第二天,窗戶就砸好了如圖:
對了,樓梯上的對聯是:
業務日日新,登台步步高。
這文采,嘖嘖嘖,我真是有句MMP不知當不當講。
除了側面的窗戶,正面的大門也被砸開了很多,更像是一個大門了(以前的大門真的沒法進出啊,狗洞一樣的)。除了大門還有兩個櫥窗。
樓體前面的上方,就用噴繪豎起來了牌子,特別low的風格,沒有任何美感就只是個牌子。
門頭也開始裝修,上面是木頭做的木紋,下面是石紋的景觀磚貼的。如果敢再加幾根竹子的話,是不是有點像……養生會館後院里泡澡的地方。
整體圖:
一樓黑的一塌糊塗。
二樓正面的小窗戶簡直是個逗逼存在。
樓雖是新的但因為放的時間長了外表看起來已經不太新了。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剛蓋好時候的樣子,正面一個小門,一樓幾乎沒窗戶,沒樓梯。
每一部分都是一種風格。
每一部分都丑的那麼標新立異。
每一部分都與其他部分那麼的不協調。
所以我其實是很難過的。樓蓋成這樣,還是在大街邊上。看看我們這個城市都是群什麼樣的人在管理和建設。
前一段有個問題很火,好像是說2016年你身邊的人審美大概在什麼水平。
最低恐怕也就是這個水平了吧。
坐標4線城市。去年剛普及公交卡,公共自行車。自來水裡全是水垢,有時還發黃。道路老舊破,教育水平簡陋。政府機關人員意識落後……等等之類不說了。
再看一眼吧:
依然無法避免噁心的感覺。
我先回家了,拜拜!
12.16
再來補一發
樓後面又開了個窗戶
砸開的洞邊緣豁豁芽芽的,照例還是用水泥鏝平了。
12.20
再更一下
昨晚說更新但回家已經天黑了,這兩天霧霾太嚴重了╰_╯所以今早上班出門才拍的
樓後面多了一個大煙囪????
應該是煙囪吧~我也不知道
保險公司為什麼要安裝煙囪?
左邊的小門大家還記得嗎?之前門口堆滿了建築材料,沒仔細看,這個門比右邊的門高了很多,垃圾運走後,在這裡新修了一個坡道。
門的高度差這麼多,室內高度也是不一樣的嗎?這麼近的距離兩個防盜門,也就說樓裡面、兩門之間是有牆分開的,後面這個大一點的防盜門是另一家?更加困惑了。
室內應該是開始裝空調了,外面就多了很多引流的管子。像蜘蛛網一樣趴在樓外。
前方高能預警!!!!!
這不是演習!!請注意這不是演習!!!
我要放正面圖了啊!大家都捂住眼睛了嗎?你們猜這樓最終用來幹嘛了??!!
鐺鐺鐺鐺
火!鍋!店?
哈哈哈哈哈,小區大爺大媽們坊間傳說是這棟樓沒窗戶肯定是倉庫,後來變成了保險超市,後來變火鍋店。
沒關係我們可以一邊吃火鍋一邊談保險一邊在倉庫查貨啊!
活久見了吧!
終。
做為曾建築從業者,我補充幾個因為設計問題不完善,而可能導致重大問題的有名建築。如今中國超高層建築佔據了很大的份額,這些建築都投入了巨額資金,它的安全性與否危及很數量眾多群體的生命財產安全,其設計需要經過嚴格的各項審核。
下列建築,前兩座建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當時我國還沒有建超高層大廈的能力,這些建築在那個年代也靠手算完成。這些有問題的建築例子最後都經過了加固修繕,持續到現在仍然在發揮著他們的作用,這些經驗對後續建築設計也有了很多指引效果。
作為設計人,我們今天很幸福,科技發達,計算模擬都可以利用計算機對其效果進行更加實際的模擬,但工程師對建築的整體把握也非常重要。
紐約曼哈頓區的花旗集團總部-險被颶風腰折
赫赫有名的花旗集團中心位於紐約曼哈頓,當時這塊土地歸屬教會,僅賣給花旗集團空中使用權。
1977年花旗銀行總部耗資2億美元建造新大廈,懸空與教堂頂面的建築。該建築樓高279米,共59層,是一個純鋼結構打造的具有獨特斜屋頂的大廈。
工程師將新的大廈架在首層設置轉換層,底部由4根高35米的巨柱承托。然而四顆巨柱分別位於大樓每一面的中央。
這樣的結構設計滿足了懸空與教堂上方大廈的奇景。在當時沒有發達的電腦計算技術,完全靠手工計算的情況下,簡直是一大奇觀,所以該建築結構上的突破,在當時廣受好評。
然而,工程師百密一疏,在工程設計期間並沒有考慮斜交45度角的風力。現今的軟體計算中,如果建築物不規則,多角度風力是一定會考慮的。
在有次該工程設計師與大學生研討時,大學生指出巨柱其實應該擺放於建築四角,而不是中間。如果巨柱擺放在中間,建築在45度的設計強風下,會承載力不足。這個討論提醒了該負責工程師。
緊張的工程師幾乎是坐在咖啡廳里,在餐巾紙上即刻簡算了建築兩個面同時受風時建築構件的應力。然而計算結果令其崩潰,現在的結構不能承受兩向受力的強風。
更嚴重的是,由於施工細化時,為了簡便施工,鋼結構連接由原先的焊接被簡化成螺栓連接,更加減弱了結構連接處的抗拉效果。
經過後續計算證實,該結構無法抵禦16年一遇強風的作用,在颶風作用下將會腰折。
工程師經過了很強的心裡鬥爭,因為這一結果如果公布,自己的公司將可能面臨極大的窘境,他甚至想過自殺。
最後他終於決定應該來承擔這座大廈和生活在其之中人們的命運。他去跟花旗高管談判,並要求負責建築加固工程。之後的兩個月,一系列應急加固措施暗中進行,大批焊工在夜間進行燒焊,加強建築的連接作用,而 白天建築的一系列活動照常進行。
正當加固工程進行到一大半時,如好萊塢大片類似的設置,一場颶風超紐約迎面打來,這座大樓面臨的極有可能倒塌的風險。 然而,命運之神垂憐,颶風即將登陸之前突然轉向,讓大家虛驚一場。
看到這個建築的下部結構,現代工程設計者幾乎是驚呆的。超高層大轉換結構雖然在香港很常見,但是柱子全部在樓每一側的中部,這個結構設計的整體穩定性堪憂。而且,這種不規則建築很重要的一點,需要計算各個角度風力,考察最不利角度風力下的結構安全度。現在我們可以用軟體考慮這些因素真是幸福,但是作為工程師最基本的sense判斷非常重要。
約翰·漢考克大廈 –玻璃謀殺過路行人
漢考克大廈是一座位於波士頓的高樓,大廈共60層,內設辦公,住宅,商場和停車場。
9 美圖見下。
該塔是由貝聿銘及其合伙人亨利·N.柯布設計並於1976年完成
大廈的玻璃幕牆是由鏡面的隔熱玻璃,劃分為1.4x3.5的玻璃共10344塊,大廈在建成開始就陸續有玻璃破裂跌落,1973年一次風暴更是吹碎數十塊,破碎的玻璃滑落又砸碎其他玻璃。
截止1975年已經有兩千多塊玻璃因破碎由木板替代,漢考克大廈千瘡百孔。
漢考克大廈周圍因此也變成危險禁地,走過的行人有被玻璃砸中而喪命的危險。
為了預防破碎的玻璃造成的危險,業主專門委派了些工作人員在大街上,拿著望遠鏡對每塊玻璃顏色進行觀察,看到顏色變化,就立即派人進行修復。變成當時波士頓大街的一起新鮮事,大街上每天可以看到這些玻璃破碎預測員。
業主對負責這個設計的貝律銘建築事務所提出控告,這個玻璃破碎事故的原因是結構剛度太差以及玻璃強度不足。
問題的解決方案是加強中心核心筒厚度以增強結構剛度,並將隔熱玻璃換成單層較厚的回火玻璃。
後來大樓還安裝專用的溫感電子感測器,一有玻璃內部狀態變化,中央控制室就會立即受到指令,派管理人員迅速過去換掉玻璃,這樣就更加加大了這座大樓的安全度。現在人們才敢自然的在大樓周圍行走。
玻璃維修中
木板代替玻璃
現在的建築結構設計,利用軟體,我們可以估算出,各種受力狀態下建築的最大位移角,這樣就可以控制附屬的玻璃幕牆之類在建築上的安全性了。
華特迪士尼音樂廳熱輻射
這座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築位於美國加州洛杉磯,是著名建築師法蘭克蓋瑞的傑作,該音樂廳是洛杉磯愛樂合唱團的本部。
建築形式自由,線條柔美,像跳動的音符一般,將建築與音樂糅合在一起。
然而音樂廳落成之後,片狀屋頂反光對周圍居民生活造成困擾。 彎曲有度的拋光不鏽鋼板,像鏡子一樣,吸收日光,將其反射到地面和周圍人的公寓里。因為這些反射熱,導致居民空調費暴增。行人經過時也發現無法承受這個熱量,後經測量,路邊溫度可高達60度。路邊的垃圾桶也因高溫發生過自燃現象。
後來因投訴,音樂廳的建築模型採用電腦分析,對不鏽鋼板做了噴砂處理,將其亮度進行減低,並在弧度上做了些修飾,這樣折射問題就沒那麼嚴重了。
上海的建築法律已經對住宅的玻璃幕牆面積進行了控制,以防對周圍環境的光污染,雖然在家裡享受大落地窗非常舒適愜意,但是對周圍造成的污染也需要留意。擁有落地窗的屋主,且享受且珍惜。
圖片來自網路
你走過西直門立交橋嘛?
……→_→分……→_→隔……→_→線……
剛看到新聞,重慶又出奇葩立交橋!
蒙帕納斯大樓Tour Montparnasse
蒙帕納斯大廈建於1972年,共59層,高209米,是巴黎市區除埃菲爾鐵塔外最高的建築,也是市區唯一的一座摩天大樓。
矗立在塞納河左岸的蒙帕納斯大廈是巴黎古城中唯一一座現代化的商務樓,也被大部分注重傳統的巴黎人鄙夷地稱作「幽靈樓」。從最初的設想到最終建成歷時將近40載,由於大樓設計風格、建築材料等與巴黎的城市輪廓和色調極不相稱,蒙帕納斯塔樓一直備受批評,反對、拉鋸、抗議、談判從來沒有斷過。 蒙帕納斯大廈高210米,是巴黎最高的建築,乘歐洲最快的升降梯只需38秒鐘就可以將您帶到距地面196米的高空,將全巴黎的絢麗美景盡收眼底。
大樓單調突兀的外觀常被批評在巴黎市中心的整體景觀中不得其所,因此在大樓完工後兩年,通過了禁止在市中心興建摩天大樓的法律。巴黎人流傳一句玩笑話,認為大樓頂端提供全巴黎最美的視野,因為那是全巴黎唯一看不見那棟大樓的地方.在2008年Virtualtourist舉辦的投票中,蒙帕納斯大樓在全世界最丑建築物中排名第二。
圖文來自網路,侵權刪。
http://VirtualTourist.com公司(網址VirtualTourist.com)發布「世界十大最醜陋建築」名單
捷克布拉格的茲科夫電視塔
紐西蘭惠靈頓的國會「蜂巢」大廈
法國巴黎的蓬皮杜中心
澳大利亞墨爾本的聯邦廣場
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巴西石油公司總部大樓
美國弗吉尼亞州里士滿市馬克爾大廈
加拿大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邁克爾?李秦水晶宮
科索沃普里斯蒂那國家圖書館
朝鮮平壤柳京飯店
--------------------------------------------------------------------------------------------------------------------------------------
有時間把各個建築的圖片和介紹搬運過來~
有一棟大樓,他的一生是傳奇,也是失敗的,因為作為一棟大體量的建築,雖然榮譽加身,但在歷史長河中只度過了短短的16年。上圖(圖片來源於網路)
武漢大學工學部主教樓,也稱工學部1號樓
大樓坐落在著名的武漢珞珈山旁,從東湖一側望去,威猛雄壯有幾份變形金剛的機械感,所以一直被武大師生稱為「變形金剛」。
又因其直板的造型坐落珞珈山腳,又被人戲稱為「墓碑樓」。
這座教學樓於1997年12月1日破土動工修建,武漢大學合校之前的2000年6月竣工,地面為20層,面積3.85萬平方米,樓高88.3米,迄今已使用16年。
該樓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操刀設計,於1997年開始建設,2000年投入使用,在當時耗資約1億元建設。在竣工投入使用後,曾獲得湖北省「楚天杯」獎、建設部部級優秀建築設計三等獎和中國建築工程質量最高榮譽獎——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獎)。
然而這棟大樓的樓生似乎轉折的太快!
年僅16歲的它,在2016年9月10日,被爆破拆除了。
在樓生的最後一刻!
在教師節這天,它幫助廣大同學圓了年少時想炸學校的夢!
或許它的一生是失敗的,或許也是成功的。
有朋友問,為什麼要炸了呢!
有些事想不明白,想想這是在中國就豁然明白了。這樓啊!建得有理,向高度要空間,拆得也有理,它破壞了山際線。
http://money.163.com/16/0910/10/C0JKG2OM002580SJ.html
去過蒙特利爾的人應該見過佇立在st.lawranc河畔人工半島上一大片連綿起伏環環相扣的小水泥塊兒們,看起來特夢幻。他們的名字叫habitat 67。是加拿大設計師Moshe Safdie的處女作。
說它失敗是因為safdie設計這個項目的初衷現在已經完全的被違背了。
Habitat 67的最初設計理念是為所有人提供可以支付得起的城市住宅,面對群體是從鄉村搬進城市居住的中低產階級群體,為低收入群體提供社會福利住宅。Moshe Safdie想要通過這一設計實現蒙特利爾居民建築的改革,減少房屋成本,提出新的房屋類型,將城郊的民宅與城市公寓相結合。簡單地說就是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小院子。讓不得不搬來城市居住的鄉下人找到回家的感覺。
看這小陽台,感受一下躺在上面曬著太陽的畫面。
然而,現在的habitat 67變成了經濟實力雄厚並且有著特殊珍藏癖好的有錢人的高檔小區。
Habitat 67的想法最初是在Safdie還在麥吉爾讀大學的時候,作為他畢業設計首次問世。它那個時候的名字叫「the case for city livig:a three-dimensional modular building system」。項目原本包含了購物中心,學校和1000個住戶單元。1967年蒙特利爾舉辦世博會,政府想要建造一個新型小區,展現城市房屋經濟,生態和環保的發展趨勢。Safdie的項目最終入選。然而由於世博會都開始了,1000多個住戶單元也沒蓋完,項目被強制減到了158個單元。
這158個單元可是花了加拿大政府不少銀子。製造,維護,運輸,把每個水泥塊用吊車吊到另一個上面去要花掉很多錢。另外空中走廊,大型廣場和屋頂花園的防水裝置也是不小得開銷。158個小公寓在60年代單是施工費用就花掉了2200萬加幣,相當於今天的1.35個億。
(當年就是這樣被吊上去的)
因為項目的建造向加拿大聯邦政府抵押貸款,為了還債,建好後政府把房子租出天價,根本沒人要。再加上70年代經濟下滑,石油危機和越南戰爭的爆發。誰都拿不出錢來。總的來說,habitat 67的設計對政府來說是虧本的,對能住的起的高產階級來說人家又不稀罕。Safdie後期也承認,當時的技術沒法完成他偉大的建築夢。
從建築審美角度來講,房子的整體特別壯觀。但是水泥需要頻繁地維護,可是沒人住哪來的錢維護。蒙特利爾又經常下雨下雪,雨雪滲透到水泥里,通風管道經常發霉。住戶表示總犯哮喘,自己的貓搬進來後也拜了。因為牆體太厚,在供暖方面的花銷也是普通房屋的二倍呢。
因為各種資金原因,整個社區被閑置了將近十年。1985年habitat 67被賣了出去,變成了各大金主的私人財產。大金主對公寓進行了維護,作為自己的私藏。後來越來越多的搬了進來,habitat 67變成了共同產權,大家都自覺的維護。現在的habitat 67已經是當年世博會留下的為數不多的歷史遺產了。然而,好像和設計師的設計初衷大相徑庭呢
前兩年跟父母一起開車去旅行,路過豐都的時候進去玩兒了一圈。
當時隔著江我看到了對面的玉皇大帝像。。。。
雲霧繚繞中,你遠遠望去,只覺得對面有人在凝視著你。。。。。
聽旁邊散步的一個阿姨說,這個雕塑本來是想建成酒店的。。。。
但是因為沒有人敢住,所以就荒廢了??(有待考證)
又及,剛剛百度了一下,發現了這樣的報導。。
豐都玉皇大帝雕像,將搖身一變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閻羅王(資料圖片)
斥資2.3億元,全新規劃包裝鬼城,明年遊客可夜遊體驗恐怖刺激
日前,豐都縣正斥資2.3億元對鬼城進行全新規劃包裝。明年八月鬼節以後,你若到鬼城遊玩,不但可夜遊鬼城,見識世界上最大的閻羅王,還可進入「鬼城迷宮」體驗「地獄酷刑」,進浮沉街體驗「生死輪迴」等異類文化刺激。
「玉皇大帝」變「閻羅王」
豐都鬼城天堂山上的現代「玉皇大帝」寫意雕像,經過外部裝飾後,很快就會變為世界上最大的「閻羅王」坐像。
據豐都縣北城區管委會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總工程師孫繼良介紹,此次新鬼城重建計劃分成六重格局,名山、天堂山、雙桂山組成品字形風景區。三山交匯處的小型內湖將參照古迹,建成「北冥」、「黃泉」、「逍遙谷」。現「鬼國神宮」遊樂項變為「閻羅宮城」,名山的身份則是終極審判之鬼國朝庭,其意正符合中國傳統都城格局。
「九宮十八廟」下藏「地獄」
豐都現已在名山、天堂山、雙桂山下方江邊建了一條長約3公里的長堤。該長堤名靈堤,是根據豐都「九龍捧聖」的著名傳說精心打造而成。遠望靈堤是首向名山的飛龍,近看則是滿目歷代鬼魂。
靈堤圍出的0.9平方公里土地上,豐都歷史上特有的「廟城」將在此再現,其建築幾乎全是「九宮十八廟」格局布陣的廟宇,中間有「金、木、水、火、土」五座景觀樓相襯。此地以後將是一個不夜城,豐都民俗文化、名小吃等將全部在此亮相。
「九宮十八廟」地下是「鬼城地獄」,如同迷宮一般,挖心、剖腹,鬼哭狼嚎,樣樣俱全。
「輪迴之城」隨潮汐浮沉
根據長江水位變化,豐都老城區每年有四個多月會浮出水面。該縣利用這一特點,將打造一個隨江水潮汐而周期性「生死」的「輪迴之城」、「水上城」。豐都將結合每年大大小小的廟會和傳統鬼節——孟蘭節,組織遊客深夜到「輪迴之城」上狂歡——讓遊客們戴著鬼面具,坐在江邊或木船上,手持滿是鬼面譜的木瓢相互潑水降暑度夏。
「新鬼城加大了參與性旅遊項目,讓遊客在恐怖氣氛中盡情享受刺激愉悅。」豐都旅遊局負責人說,明年新鬼城將初具規模,遊客可夜遊鬼城狂歡。5年後,新建成的鬼城風景區每年可接待遊客300萬人次以上,變如今的過路游為目的地游。
(傳送門:豐都玉皇大帝雕像將變為世界最大閻羅王(圖))
雖然我真心的覺得豐都的鬼城文化非常的酷,但是每次想到這個玉皇大帝雕像,我覺得。。。真的是很詭異。。。
魁北克大橋與恥辱之戒
1900年,魁北克大橋開始修建,橫貫聖勞倫斯河。為了建造當時世界上最長的橋樑,加拿大工程學院的一個畢業生Theodore Cooper接受加拿大政府的委託,為了節省成本,Cooper擅自延長了大橋主跨的長度,由500米忘乎所以得增長到了600米。1907年8月29日,當橋樑即將竣工之際,發生了垮塌,75人死亡,多人受傷。事故調查表明,正是因為Cooper的過分自信,忽略了對桁架重量的精確計算,而導致悲劇的發生。
1913年,大橋的設計建造重新開始,可歷史並沒有給人以血的教訓。1916年9月,由於某個支撐點的材料指標不到位,悲劇再一次重演。這一次是中間最長的橋身突然塌陷,造成10名工人死亡。歷經種種,1917年,大橋終於建成通車,成為迄今為止最長的懸臂跨度大橋。這座橋原本可能成為不朽傑作的橋,卻成為了加拿大人的恥辱。
Cooper設計師畢業於著名的加拿大工學院。該學院因此也聲譽掃地。但是學校並沒有掩飾、隱瞞這件事,聯合倡議七所工程學院籌資買下了大橋的鋼樑殘骸,打造成一枚枚指環,分發給每年從工程系畢業的學生,取名「恥辱戒指」。為了銘記這次事故,也為了紀念事故中的死難者,戒指被設計成如殘骸般的扭曲形狀。從那以後,該校的畢業生在領到畢業證的同時,都會領到一枚恥辱戒指。凡是想成為工程師的人(領取執照的人),都必須參加一個隆重的儀式,大家手握一條鐵索鏈宣誓:自覺、自願接受工程師章程的規範,敬於、忠於工程師這嚴謹、嚴肅的稱號。每個人花20元買下一枚標示工程師身份、記載著幾十年前加拿大工程界一段恥辱的戒指(Iron Ring)。畢業生們把大橋殘骸製成的恥辱戒指戴在左手小拇指上,告誡自己,產品質量重於生命。牢記過去的教訓,激勵自己奮發圖強。這枚戒指代表著工程師的驕傲,責任,義務,以及謙遜。更重要的是提醒他們永遠不要忘記歷史的教訓與恥辱。
這儀式已經成為加拿大人的傳統一直延續下來,那一枚枚的工程師之戒成為了世界上最昂貴的戒指。它們被戴在工程師的小手指上,成為一種警示和告誡。不是金,不是銀,卻無比珍貴。它們是由許多工程死難者的血肉構成的,是工程師良心的警鐘,隨時提醒著工程師對他人生命和財產的責任。
綦江彩虹橋。
綦江彩虹橋-百度百科
忘記設計電梯的40多層建築沒人說嗎
更新一下。
西班牙貝尼多爾姆市(Benidorm)為了向全世界展現他們逃過金融危機,在城市裡建起一棟號稱全歐洲最高的住宅大樓(InTempo),作為精神與希望的象徵。然而悲劇發生了,現在摩天樓眼看要蓋完,建商才然發現忘了設計可用的電梯!
InTempo摩天樓本來是西班牙建築業繁榮的代表,高聳的200公尺雙塔總計47層,共有269個房間。不過,它其實已經蓋了10年,中途出資者一度轉手,由Caixa Galicia銀行換為另一家專門處理不良資產的Sareb銀行。
事實上,InTempo大樓最初只準備要蓋20層,也有設計電梯。但在Sareb接手後,他們貪婪地更改設計圖,把建築物提高到47層,並且儘可能地增加房間數。結果所有人都把電梯這個問題給忘了,因為47層大樓所需的電梯空間與電機設備是20層大樓完全不能相提並論的,建築商沒有保留額外的空間裝設負載量更大的電梯,可能出現電梯不夠住戶使用的情形。 現在這棟大樓完成了94%,不可能臨時更動內部結構,那麼被遺忘的電梯該怎麼辦?沒人知道,而且據說已預售出80戶。
解釋一下,這個房子地坪標高很低。這是因為賴特一慣秉持的思想,有機建築,與自然融合。
所以,在山裡,瀑布旁邊,地勢低。
導致陰冷,吵,滲水,潮。
而且採光據說也並不好。
所以女主人患了神經衰弱,而賴特一再堅持房子地位和理念的重要性,不肯修改。
女主人最終在房子一層開槍自盡。
這個和建築沒有直接關係,但是絕對有間接聯繫。
有沒有人學過一門課,叫環境心理學。
這是一個最典型的環境心理學上的失敗案例。
不否認流水別墅的構圖,形式,材料都很美。
與周邊環境的結合也很厲害。
但是學過建築的人都知道,作為建築師,首先要考慮的是建築的功能和經濟要素。
一棟別墅的主要功能是居住,所以它首先要考慮是否適合人的居住。這裡面很多要素,在中國也就是一些風水上的觀點。並不是所有的風水學都是封建迷信。據老師說,清華大學有專門的建築風水學課程。具體不敢肯定,不知道有沒有人了解過。
所以哪怕它形式,外觀再美,這些因素也都是次要的。
個人理解的是功能決定結構,結構決定外觀。
而經濟大概決定一切,哈哈哈。
所以賴特設計的建築大多是為有錢人設計的,有足夠的經濟支撐他發揮想像與情懷。他的一些思想也並不符合現代建築觀念,他反而更加追求像他的家鄉一樣,農業為主的感覺。
所以大概他是個牛仔情懷的建築師。
而與此同時,其他三位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在順應工業化的趨勢,致力於為平民設計經濟舒適的建築。
小學生一枚,建築大神請多指教。
以下為原答案。
賴特 流水別墅。近急水,險流。地勢低,不適合居住。女主人住進去後開槍自殺了。明明就是凶宅。感覺並沒有做到真正的有機。
有人捧才是大師。
每天都要路過,真的是又矮,又丑,又挫。尤其是腦袋頂那一枚含苞待放的小菊花。。。。。。
和旁邊的家屬樓差不多高
換個角度
晚上這菊花還會閃哦
也許項目概念的初衷是好的,但結果絕逼是甲方的自以為是和拿錢辦事的設計師之間妥協的結果。
就醬兩件事要糾正一些人錯誤的觀點。
我家蓋了東方之門,大秋褲本身就是我炒作的。外形並不失敗。現在蓋好了很壯觀。
他唯一失敗的地方在於裡面的挑高沒有預留全亞洲最大的IMAX屏幕,我從最早就開始說要有電影院,結果我父親不聽。還有一點就是全鋼架結構,成本太高,一個只做過住宅的人非要蓋摩天大樓,太急了,人員也跟不上。
而庫哈斯設計的央視大樓是我最喜歡的建築,不僅結構牛逼,且後現代感極強,是一件藝術品。很多皇城根長大的京片子喜歡說那是恥辱,影響龍氣,這就和清朝時第一次看見火車的人一樣,愚昧迷信而且無知。沙發上放著老幹部白碎花蓋頭的人有什麼資格評論美與丑,審美是種能力,不是什麼「祖宗」「傳統」「民族自尊心」能彌補的。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