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是否真的存在暴利?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20312/110211566315.shtml

2012 年 3 月 12 日(星期一)上午 10 時,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說,中國銀行業存在暴利的說法有點過分。他說,相對於其他行業,去年銀行業的利潤還是不錯的。


關於我國銀行業是否存在暴利,除了行政壟斷的權利之外,我有一些自己小小的思考:
1.關於利潤的絕對數和相對值的問題。
去年我國商業銀行利潤總額突破萬億元大關,達到10412億元。毋庸置疑,從絕對數來看是驚人的。但另外一個方面,銀行業金融機構2011年總資產113.28萬億元。這樣算下來相對利潤其實不算高,綜合ROA還不到1%。為何絕對數和相對值給人產生如此大的偏差,是我想說的第二個問題。
2.具體用何種指標衡量利潤率的問題。
首先明確一點,銀行業是超高負債超高槓桿的行業,儲戶的存款都是負債,發放的貸款才是資產。用ROA(總資產收益率)來衡量的話,實際上包含了銀行業高桿杠經營的乘數,銀行的資產幾乎都是自身權益的10倍左右!因此,我覺得用ROE(產權收益率)來衡量利潤水平,相對來說比較客觀,銀行自身的所有者權益能帶來多少利潤,才能衡量利潤率是否偏高。2011年總體上各大銀行的ROE都超過20%,與許多行業相比,已經算是非常高的利潤率了。
3.關於表外業務的問題。
事實上各個商業銀行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利率市場化行為了。諸如如火如荼的理財產品和存貸掛鉤行為。我認為息差早已不是2%到3%了。利率雙軌制的存在事實上是拉大了利差的,另外加上無法阻止的名目繁多的收費行為等中間業務收入。且這些收入不會表現在資產負債表中,用周小川主席等所謂專家的邏輯來看,自然單獨是看不出來利潤超高的。


利差管制和行業准入限制是銀行賺錢容易的原因。但這早已有之,在利差相對穩定下,利潤取決於規模。銀行扎眼的利潤增長來自於信貸的超常增長, 銀行高利潤某種程度成了「待罪的羔羊」。 2011年底中國信貸總盤子是55萬億,而其中25萬億是2009-2011年政府要求銀行投放的。可以想像CPI的增長速度和統計局所公布的。其實這才是中國今天最應該值得檢討的地方,出來混,都是要還的,現在不僅是銀行,全中國經濟都要開始還。


銀行業是金融行業中近五年活的最滋潤的行業

如果和同為金融行業的保險、證券、信託進行對比,銀行業是金融行業中近五年活的最滋潤的。2007年,銀行營業收入占金融行業營業收入的比例:60.1%。五年間,銀行業營業收入占金融行業營業收入未發生較大變化,2011年該比例為62.7%。但銀行業凈利潤佔比卻從2007年的69.1%提升到2011年的88.4%。凈利潤金額從4400億元提升到1萬億元。

息差加大和利率管制是銀行業近些年利潤增加的主要原因

中國銀行的息差貢獻了我國商業銀行凈利潤的八成。從盈利結構看,與國外銀行主要依靠中間業務盈利相比,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仍然非常粗放。息差收入在很大程度上還源於我國非市場化的利率制度。央行規定了存款利潤的上限和貸款利率的下限,而在存款利率上限和貸款利率下限之間,規定了較大的息差空間。近些年為推動貸款利率市場化,央行、銀監會還不斷提高了貸款利率的上浮標準。在去年貨幣政策相對緊縮的背景下,這種不對稱的調整,使得息差還在不斷加大,銀行賺錢的空間越來越大。2011年商業銀行的凈息差達到了2.7%。

銀行近年來的高利潤增速難以為繼

在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完成之後,我國銀行業迎來了黃金髮展時期,存貸款規模高速增長,盈利能力大幅提升,不良貸款率持續下降。2004年—2010年,銀行存款增速保持在16%-29%之間,除了受金融危機影響的2009年,凈利潤增速基本都在28%以上。然而,這樣的盈利增速從以下幾個方面看顯然是難以持續的。

1、利率市場化呼聲越來越高,銀行業面臨貸款成本提升。目前較為熱門的銀行理財產品,從某種角度看,可以視為利率市場化的前奏。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5%左右,較銀行獲取存款的平均成本高出2%,如以此估計利率市場化後的銀行獲取資金成本,那麼銀行的息差將較目前下降70%。

2、面臨不確定的經濟環境,銀行惜貸行為有可能產生。2008年後國家4萬億基礎建設及其配套成為大銀行的貸款的主要去向。隨著經濟轉型,大型優質項目減少,企業經營環境日益複雜。想要錢的銀行不敢貸,不要錢的銀行搶著貸,這樣現象在某些地方已經初現端倪。企業和銀行貸款意願不匹配,導致銀行資金運營壓力加大,從而在未來有可能壓縮銀行利潤。

3、對於一個凈利潤達到1萬億元的行業,期望其以年均30%的增速繼續高速增長,顯然不切實際。1.3的十次方是13.8倍,如果未來五年銀行繼續保持30%的增速,那麼到2016年,銀行的凈利潤將達到6萬億元。如果假設GDP未來五年以7.5%的速度增長,屆時,銀行業凈利潤佔GDP的比重將接近10%。


上市銀行2011年平均ROE超20%, 是要遠勝其他傳統行業,如果商貿,物流等的ROE的。從這個角度說,的確有點暴利。


得益於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銀行業可以說正處於一個快速的發展期。從行業梯隊上來講大概可以分三個部分。第一梯隊是五大國有商行,中農工建交,其主要客戶是大型國企及外資,優勢是產品線廣,網點多,服務性強;第二梯隊是股份制商業銀行,例如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優勢是市場化程度高,靈活,主要客戶是國企、外資、民營企業,客戶級別比起五大行要降一個梯度;第三梯隊是城市性或者地區性商業銀行,例如南京銀行、寧波銀行、深圳發展銀行,這些銀行利用自己區域性股東和細分市場服務的優勢,在各自的區域內建立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比如南京銀行的股東背景就是江蘇的政府機構及大型企業,深發展的拳頭服務就是供應鏈金融。不考慮外資,這三個部分基本構成了我國銀行業的競爭體系,也體現了我國國民經濟全國和各地區的發展情況。就全國布局來講,東南沿海地區銀行的網點分布,利潤佔比,產品創新都要大大高於內地。

由於國際上的金融大鱷們對各國的經濟活動有投機行為,大的投機會對本國的金融穩定及國家安全產生重大影響,比如97年的東南亞及香港金融危機,更早的英國英鎊危機,都使主權國家認識到金融穩定性的重要。97年中央政府助力香港平定索羅斯等金融炒家掀起的金融危機,使我國政府更加意識到國家金融安全的重要。之後推動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包括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對四大銀行壞賬資產進行剝離,國有銀行上市,推動市場化進程,成立中央匯金公司對全國國有金融機構進行統一投資和管理。

在行政主導下的金融業,市場化程度依然較低,國有金融機構內部效率不高,行政色彩過於濃厚。中國銀行業雖然門戶很多,但股東背景大多帶有國家性質。所以中國銀行業是一個高度國家壟斷的行業,資源配置受國家意識控制。所以,我國的銀行業國民經濟構成度並不高,競爭主體並不多元化。如果把銀行比喻成遊戲中的補血法師,當國民經濟流通(戰士)需要幫助時,法師就注入能量讓戰士能夠繼續作戰的話,我們的法師顯然偏好性太強了。具體表現為我國的民營經濟得不到有利的金融支持,只能去借高利貸。江浙一帶出現了這類的情況。

不考慮全能銀行綜合經營,只考察純粹商業銀行的情況下,銀行的收益主要來自於兩個部分。一是利差收入,就是儲戶存錢,銀行給利息,銀行放貸,銀行收利息的餘額,中國銀行業的這個利差值在全球範圍內來講,處於中間的水平。另一部分銀行收入是來自於代理各種金融機構的產品所形成的中間業務收入,比如賣基金、賣保險等等的收益。各大銀行都是「以考核為中心」而不是「以客戶為中心」,為了考核的指標,銀行會創造種類繁多的收費項目來向客戶收費。收進銀行的都叫中間業務收入。這也是最近銀監會整頓亂收費的原因。

我國的金融行業還處在比較初級的階段,與歐美銀行業幾百年的歷史相比,我國銀行業不論是在自身建設還是銀行業所處的政治經濟環境中均存在很大差距。建議大家在看待問題的時候,要看到外資銀行好的地方,我們自身去學習改進,隨著我國經濟的成長逐步發展和完善,隨著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而建立起更高階段的市場經濟規則。


百度下貨幣乘數,然後息差很大,其次就是收費貴


考慮這個問題你得想到銀行的主要盈利點是什麼,那就是利差。我國銀行的利差目前在1-2%左右,相比國外的3-4%,我國的利差不算高,甚至有點低了,只是我們的人口基數大,所以總收入會非常巨大。


絕對暴利。你看看存貸利息差就知道了。而且,銀行賺了錢還不用給儲戶分紅。那點利息,都不足以抵沖貨幣貶值。


主要是我國的銀行業競爭還是不充分,總體上來說,銀行的利潤額是很大,四大行都在千億左右,可是和上十萬億的資產總額一初,不到百分之二的利潤率彰顯出了銀行難以拿得出手的資產回報,從這方面說,銀行的經營狀況確實也不怎麼地。


銀行的高利潤,主要的問題是利潤來源不是取決於自身經營能力,而是國家管控後的高利潤率。


看看中國銀行業的成本收入比在30%-40%,而英美銀行的cost income ratio在65%,融資成本高,所以為什麼國外銀行利息收入佔比低,中間業務收入佔比高,因為沒有發展利息收入的動力,資本佔用大,ROE低。


具體可以參考以下問題的答案:
中國商業銀行業為什麼利潤如此高?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074907
中國的銀行利潤率為什麼能達到將近40%,世界500強中銀行的利潤率只有7.9%,它的利潤來源於哪些?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794947


推薦閱讀:

債券屬性「久期」的本質是什麼?
如果要建立一個專門為電影項目服務的孵化器,需要具備哪些素質?
為什麼蘋果公司在 2013 年之前的 20 多年內都沒有發行過債券?
聽說長債短借在中國很普遍,公司是出於什麼考慮?
如何評估一款固定收益類信託產品的風險?

TAG:經濟學 | 中國市場 | 中國 | 銀行業 | 金融 | 金融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