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真正的意義是什麼?
個人還是想加一下描述,希望各位都來分享下自己的理解。
百度百科上,「意義的含義與作用和價值相近。指的是人們為某種行為所能帶來的作用和價值。」
瑜伽的意義可以通過許多相關問題體現出來,例如:瑜伽為什麼創造出來,為什麼要練習瑜伽,瑜伽的真諦是什麼?作為一個瑜伽練習者,我們用瑜伽的意義和價值來說服自己,練習瑜伽不是荒謬的。關於瑜伽的目的與意義,應該與每個習練者的練習方式、練習的程度相關。瑜伽的意義及瑜伽的目的是兩個不盡相同的概念,雖然一般並不加以細分。瑜伽的意義是什麼?
瑜伽為何存在?瑜伽存在又是為何?
何為瑜伽的真諦?
瑜伽有何意義與價值的東西?
最後,瑜伽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寫在前面
2014.7.1 修改一下描述,最近想修改一下自己的答案,又不知道從何入手,有些思緒,加到問題描述里,希望能幫助理解瑜伽的意義。
分割線
--------------------------------------------------------------------------------------------------------------------------------------------
對個人來說,瑜伽意義就是認識自己的一個途徑。通過肢體動作來調整內心,通過調整內心來覺察當下,進而覺察自己,感知真實的世界。
特別喜歡的是全身心練習之後的神清氣爽,看周遭景物都變得更清晰的感覺,只是可遇不可求。
下面開始正題。
瑜伽的真正意義就是證悟。
詳細來說,瑜伽是一種個人修鍊證悟的方式,目的是「身心靈」三者的統一。
瑜伽術語稱做,最終達到「三摩地(三昧)」的境界。主要方式是通過戒律、體式、呼吸、冥想等方法對身心進行控制和結合,達到一種美妙平衡。
(當然仔細說的話,應該不止身心靈三個層面,但是籠統來說,應該差不多是這個意思。不同類型和派別的瑜伽,主要在方法和途徑上不同,習練到最後還是要向三摩地這個境界努力。)
個人覺得,三摩地(注一)應該和道家修行、佛家禪修要達到的最終境界是一樣的,正所謂大道至簡,殊途同歸。
大體上,瑜伽從證悟手段上可分為業瑜伽、智瑜伽、奉愛瑜伽、王瑜伽四大類(高溫、語音等應該是習練方法,不是嚴格的類別,比如唱誦在各個類型瑜伽中都很常見)。
各種瑜伽本質相同,目的都是通過修鍊證悟,即身心靈的結合。主要區別在於修鍊的法門。
業瑜伽側重從行為證悟;智瑜伽側重通過知識來證悟;奉愛瑜伽側重通過對道和眾生的愛而證悟;王瑜伽側重通過戒律、體式、冥想等方式而最終證悟。
哈他瑜伽是王瑜伽的簡化體,現代瑜伽主要是哈他瑜伽的各個變體。
現代各個瑜伽流派就是,通往證悟的路上的不同方式,層次的修鍊。
其中,哈他瑜伽就是身心結合為目的,身體與心靈的平衡和鏈接。
哈他瑜伽(現代艾揚格瑜伽、阿斯湯加瑜伽、蕙蘭瑜伽等都屬於這類)屬於為王瑜伽做準備,通過體式,達到身體統一,初步嘗試身心統一,為身心靈的統一做準備。
要做到身心結合,就要健康的身體,和對身體的控制、對呼吸的控制、以及對心靈的控制。
健身瑜伽以身體健康為目的,身體各個部分的平衡和鏈接。
現代的健身瑜伽,各健身館教的,更多只是鍛煉身體,而且很多老師側重柔韌,體式不夠正確,忽視順位、呼吸、班達(鎖印)、凝視點等容易受傷。
真正的瑜伽應該是身體剛柔並濟,即舒展而柔軟,又有內力而堅韌。但是這是身體層面。
從跟傳統的角度來講,瑜伽理論認為,人可分為身體、能體、心體、智體和靈體幾個層面。
下面個人理解,
身體就是物質層面,也就是人的物理基礎,包括肌肉骨骼等。類似於電腦硬體。
能體就是能量流動的層面,比較相關的應該是呼吸和氣血。器官主要涉及心、肺、血管等。類似於電源、電線等。
心體就是神經層面,主要是一些非意識參與的活動的層面,包括呼吸和膝跳反射等。器官應該是小腦、腦幹和脊髓等。(大致如此請神經科學專業知友指教)。類似於電腦系統,dos、windows系統。
智體就是需要大腦主觀意識參與的活動的層面。比如如何解決問題,下一步的計劃打算等,器官主要為大腦。類似於各類APP、軟體。
靈體(法體)應該是超越智力的層面,個人覺得可以理解為個人意識或者超越個人意識後達到三摩地的境界的層面。包括個體意識,「我是我,而不另一人」。類似於靈魂,一個物體的個體意識,意識覺醒。當然不限於此。三摩地在佛經有更多詳細分類和闡述,有興趣知友可找來翻看。
從這個意義上,瑜伽的意義—證悟,就是為了身、能、心、智、靈這個5個層次的鏈接和統一。
但具體到每個人的生活,對不同人來說,瑜伽的意義和目的,可能又各自不同,比如
對追求時尚的人來說,瑜伽就是一種時尚的健身方式;
對身體患病的人來說,瑜伽就是治癒傷病的一個手段。
對最終壓力大的上班族,瑜伽是身心安寧舒適的一個修持方法。
對於提升自己求道的人來說,瑜伽是通往證悟的一個法門。
對於大多數的健身教練來說,瑜伽首先是維持自己生活,養活自己的工作。
對某些「大師」騙子來說,瑜伽可能只是一個斂財之路。
對於某些學者來說,瑜伽就是一個印度哲學流派(傳統印度六大哲學流派之一)。
對於普通的瑜伽修行者來說,瑜伽更多是一種生活方式。
這些意義多數可能沒有什麼高低對錯之分,
只要適合自己需求,
對自己有正面意義的應該都是好的意義。
瑜伽傳承了上千年,
作為一種經過檢驗的修持方式,
有很多的內涵和內容,
關鍵是
你想從瑜伽里得到什麼。。
它的目的就是什麼。。
你能從瑜伽里得到什麼。。
他的意義就是什麼。。
注一:原來寫的三摩地大致等同於道家的得道和佛家的成佛,歧義較大。評論中有知友 @董文龍從瑜伽師地論角度闡釋。又查了下資料。附述於下。
參照 瑜伽經譯者潘麟Pan-lin)的新譯《瑜伽經》
潘麟導師新譯《瑜伽經》全文
「三摩地(Samadhi)」又譯作「三昧」。這個詞在梵語中含義豐富,不同哲學流派對此異解紛呈。通觀《瑜伽經》則知,此經中「三摩地」一詞意指生命獲得圓滿覺醒後呈現出的境界。但此境界不是通過瑜伽修行所創造出來的,而是我們生命中先天固有之境界,此先天固有之境界名之為:「本性」。瑜伽修行目的就是通過禪定(Dhyana)修行將此先天固有之境界(即本性)呈現出來,瑜伽修行過程就是通過禪定修行重返本性之過程。在印度各經論中,也時常有例外——將「三摩地」一詞並不用來特指通過禪定修行所實現的終極之果,而是指禪定修行過程中各階段之成果。對此禪定的階段性成果,同樣也名之為「三摩地」。
我大概是最沒資格回答這個問題。一是因為只上過八九節課。二是身體十分僵硬,基本上以渾水摸魚為主。但在這渾水摸魚的八九節課中,恰好有了一點特別的感受。對我自己特別。對專業學瑜伽的同學、研究瑜伽的老師來說,可能有點幼稚。
對我來說,瑜伽讓我擯棄所有日常中瑣碎紛繁的隔閡,讓我直面自己的生命。我第一次,從一個很特別的視角,體會生命,體會生命中的關係。
這樣的體驗,也只有一次而已。
分享一下那天回家記錄的感受,見笑了。
瑜伽
每次練瑜伽,都覺得自己在搞笑。確切地說,是認真地搞笑。
比如,老師會說:「抓住自己的腳尖。」
有時她環顧一圈,又補充說:「如果夠不到,抓住腳踝就可以了。」
然後,你就會看到我,披頭散髮,滿頭大汗,只能夠到——膝蓋。
那種尷尬,不可名狀。
幾乎每一個瑜伽動作,對我來說,都是挑戰極限,絕不可能。
不對。除了一個——瑜伽休息術。
因為它不需要動,只要平躺在地上,放鬆放鬆再放鬆。簡單地說,就是躺平,不動。
老師會說:「放鬆你的橫膈膜,放鬆你的心臟,放鬆你的肺……放鬆你的每一寸皮膚……」
我還悟不到怎樣放鬆橫膈膜等等,所以通常,我會一步到位——睡。
然而,最近一次休息術中,我的確有了一次不一樣的體驗。在冥想中,老師耳語般的引導中,我的身體靜止不動,但我的腦子裡有很多亮晶晶的東西在閃動。就像疾風吹過書頁,嘩啦啦地翻動。記憶的碎片,一片片,忽閃忽閃從我眼前掠過。
似乎在某個瞬間,我脫離了自己,在上空,自己整個人生的上空,去俯瞰自己的生命。很多不經意的片段、細節,忽然變得好清晰。連我都不知道,為什麼來的是它們,而不是別的記憶。而被選中的它們像是約好了,要趕赴一場盛會,只為我一個人而辦的盛會。它們依次來了,對我微笑,卻又走了,不發一言。我來不及挽留,因為那些閃亮的記憶一片一片,絡繹不絕。
我佇立在這縱橫交錯間,恍然失措,只能痴痴看著。直到「它」出現了。那是C先生,他第一次來見我,穿著藏青色的小西裝,頭髮剛理過,略帶靦腆地笑。他的表情,我還沒看真切,「它」又走了。隨之而來的又是其它細細碎碎的關於C先生的畫面。
我的全身是靜止的,但我依然能看見,看見好多藏在我腦海里的故事和真實,我依然能感受,感受驀然從我生命深處迸發的悸動。
我的眼眶漸漸濕熱,不知從哪裡,生出了無數碎小的淚滴,醞釀著,翻騰著,又無聲地從臉頰滑落。
那時遇見C先生,只覺得歡喜,幸福。像一個孩子跌進了天一般大的棉花糖里,睜眼是甜,閉眼也是甜,笑是甜,哭也是甜。
而如今,躺在空曠的瑜伽教室里,閉著眼,看著那些記憶熙熙攘攘。看到我與他初見的樣子,更覺得神聖。那是兩個全然陌生的生命,因為莫名其妙的機緣,他坐著長途大巴,穿越颱風雨幕,而我,搭上公交車,穿過擁擠的下班人潮,在那個約定好的時間約定好的地點,遇見了。
如果用兩個點來表示我們的地理位置的話,那相遇之前的我們,在地圖上各自有各自的軌跡,不曾關聯。哪怕是迎面走過,也不會互相多看一眼。而那天以後的我們,好像是被紅線牽緊了,越牽越近,直到我們成了一個點,共同的軌跡,共同的旅途,共同的目標。
我躺在空曠的瑜伽教室里,閉著眼。我的淚,仍在流。
這淚水,不為他而流,也不為自己而流。
為了什麼?我也說不清,興許是為了命運吧。
命運讓我們相遇,真是美好。又不僅僅是美好。
似乎從那一天起,我的生命得到了救贖。
我不再是罪人,不再是棄兒,不再是孤魂,不再是野魄。不再棲身於河邊山外,墳廟村林。
我只是花兒,長在他的手掌心裡的花兒。
在這幽荒世界中,渺小的我,終於,有了安身之處。
這些畫面,像歷史書上的照片,只是緘默的曾經。但我第一次,這樣赤裸裸地直面生命,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我的生命經歷過什麼。不是買了一件衣服,不是加了一次班,不是吃了一頓火鍋,不是為誰哭了一場,而是比那些更完整,更純粹的經歷,我看到了,是什麼,讓我成為了今天的我,走到了這個地方。
所以,當我躺在空曠的瑜伽教室里,當我閉著眼,我的淚,仍在流。
這是我在2011年寫的一篇日誌。現在看來似乎很多想法又改變了,稍做修改,分享給大家。
生命的潮汐(1):瑜伽的意義
瑜伽的意義,是找回屬於你自己的身體節奏,在一呼一吸之間,體會生命的潮汐變化。
有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瑜伽就是把腳放在頭上,像體操、雜耍、舞蹈動作;或者認為瑜伽是一種運動方式,可以減肥、塑身、改變形體缺陷。這些觀點都只看到了瑜伽的表象。
瑜伽是通過一系列的練習,使我們通過控制自己的身體,進而控制自己的心靈。瑜伽經說得好:瑜伽是抑制心念的多變,隨後,觀者以他本人形象穩處,否則,就會把信念編造出的形象當做事實加以接受。它讓我們看清事情的本質,不再受到被誇大的情緒所影響。
舉個例子,很多人在上台演講的時候感到焦慮,控制不住身體顫抖,嚴重者甚至暈倒。如果你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身體,焦慮感就會減輕。身體和心靈是一枚硬幣的兩個面,缺失了任何一面,都不能成立。
瑜伽最終的目的是修心。在古代,早期的瑜伽是沒有體位法的,因為那時候的人們經常鍛煉身體比較結實,控制身體非常容易。他們只通過冥想的方式便可達到一定的境界。現代人過於依賴高科技工具,體質下降了,又攝入過多的營養或者垃圾食物,需要通過體位練習,來平衡能量、排除毒素,重獲身體的健康。沒有健康平衡的身體,就想直接練習冥想,是非常困難的。
我們可以將初級的瑜伽看做是一種體育鍛煉,高級的瑜伽是一種心靈的修行,它的目的是教會你放下煩惱和執著心。
2013年我在印度,遇見了很多瑜伽修行者和苦行僧。在印度,瑜伽仍然是一種宗教,包括各種能夠治病的咒語、唱頌和特殊法門,而這些都不是能在短期能夠學習的,體位反而是他們認為最初級的一種。很多印度人從小就開始練習瑜伽。甚至路邊買衣服的小夥子,都能輕鬆完成初級阿斯湯加的穿越體位!
在古代,瑜伽和宗教是緊密相連的。但我認為當代瑜伽並不是一種宗教。它雖然也有各種戒律,但並不接受盲目的信徒,也不能通過祈禱來獲得某些好處。
由於國情和文化差異(人種和生活習慣也有所不同),在中國,瑜伽演變成了一種運動,把體位提到了最主要的教學內容。很多中國人尤其是長期坐辦公室的白領,肌肉力量弱一點,體位練習顯得尤其重要了。
有人說,我每天跑步也起到鍛煉身體的作用,為什麼還要練習瑜伽。
跑步對整個身體循環確實是有好處的,對心肺功能起到很好的鍛煉作用。但是,人體有一些部位的肌肉,是很難通過這些常規的鍛煉方式來鍛煉到。我們對自己的身體有著使用偏好,叫做習慣。習慣使用右手的人,右手都會比左手大一點;經年累月的咀嚼習慣,使大多數成年人的左右面孔並不是完全對稱的。這種身體不平衡的狀況每個人都有隻,是程度不同。而長期受力不均,導致某些肌肉過於發達、而另外一些異常薄弱,隨著年齡增長,連骨骼都會出現變化,o型腿或者X型腿就是這樣長期積累的結果。
受重力的影響,以錯誤的姿勢跑步,會加重這種情況的發生。最典型的是八字腳,同修們可以通過觀察自己的鞋子來判斷,正確的姿勢應該是整個鞋底受力均勻,如果內側磨損過度,或者外側磨損過度,鞋底一邊薄一邊厚,就是八字腳。這時候就需要一些特殊的瑜伽體位來鍛煉這些平時無法鍛煉到的肌肉,讓它們強壯起來。
當然在這些體位中,也包括所謂「把腳放在頭上」的奇怪動作,在瑜伽課堂上,每個體式都有它解剖學的解釋,可是外行人看來就猶如雜耍了。
很多人問我:你做瑜伽能做得多標準?練到什麼程度了?
我想說的是,瑜伽的世界沒有程度,即使最簡單的體式,也需要長期反覆的練習。
瑜伽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覺察自己的身體,愛惜它,控制它。其中最著名的一個原則就是「非暴力」——以做到自己的極限而不傷害自己為前提。
我認識一些從小學習舞蹈的同修,韌帶很松,即使初學瑜伽,也可以輕鬆做到高難度體位,而且做得很「標準」。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是正確的。體位並不是最重要的,也沒有所謂的「標準」,這是瑜伽與舞蹈最大的不同:它追求的不是和別人的比較,不是動作流暢優美,而是對自己身體的適度超越。在正確的方法上,哪怕你只能做到別人的一半,也是很標準的。
現代瑜伽是綜合呼吸、肌肉力量和柔韌性的一種運動,柔韌性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個影響因素。好的瑜伽師(的確,瑜伽大師以男性居多,因為他們有先天的力量優勢),他並不是倚靠自己的柔韌性,而是靠不同部位肌肉的拮抗力量去完成體式。韌帶松不一定是好事情,就像痛覺不敏銳的人更容易受傷一樣,可能會不自覺超出承受的極限。所謂的「拉韌帶」,拉長的是肌肉的彈性,如果急於求成,沒有經過力量練習熱身,硬要拉伸或者外力強迫拉伸,韌帶是會撕裂的。
做一個瑜伽老師,光有耐心是不夠的,還要有奉獻精神,以及對信仰足夠堅定。總有一些人不理解瑜伽的內涵而妄加猜測,甚至試圖指責什麼。對於這些人,要懷有愛和寬容,因為在這方面,他們都是孩子。你要對他們負責,時刻關注、干預、指導和保護你的學生。受傷的原因有可能是某些肌肉的力量不夠,或者用力的方向、方法不對,或者是過度逼迫自己和他人看齊以至於超出了自己的承受範圍,但那並不是瑜伽本身的錯。如果我們能夠用正確的方法,在老師的指導下安全練習,是完全可以避免受傷的。
瑜伽不是一門競技運動,它是一種終身的修行。只要做到自己最大限度的努力,就是完美的。最重要的是練習的過程中所得到的「收穫」,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是否有所不同。所以我們的目標是每天比自己進步一點點。瑜伽的世界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就先寫到這裡吧。
原創聲明作者 ?梵七七,轉載請預發郵箱(fan77seven@163.com)獲取授權。商業轉載需向作者支付報酬。作者已授權轉發公眾號:慢旅 | manlver
? 慢生活,慢旅行 ?
慢旅|manlver
題主的這個問題很大,想寫明白的話應該可以寫一本厚厚的書了。
我來談談瑜伽對我個人的意義吧。
我從小就表現出比其他的孩子要聰明一些,上小學之前就學會了一萬以內加減法。
然而這並沒有什麼卵用……我的人生就如「傷仲永」。
也沒有那麼嚴重啦,我覺得還可以搶救一下。
嗯,不能放棄治療……╮( ̄▽ ̄")╭
我的家庭是一個小地方的普通工人家庭,父母也都不是大學生(據說我爸考上了上海交大,但因為家裡窮,最後沒有去)。
所以家庭沒有什麼文化背景,也沒有先進的教育理念。
我從小生活在一個,管的特別嚴,沒有自由,但是又溺愛的環境中。(聽著就是要毀啊...)
小學三年級之前,當時的班主任是一個非常好的老師,是我們那個地方的先進教師。因為她的關係,我學習很用功,當時成績很好。
上到二年級期末的時候,那個班主任出了車禍,住院了。所以學校臨時指派了一個老師來做班主任。
那個新派的老師非常壞,教的不好,還喜歡打人。當時我們班的整體成績一落千丈,變成了年級的倒數第一。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的學習成績也開始變得不好了(中下游水平)。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高中。
然而還有更不幸的事。
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長期倒班),我從小飲食不規律,身體狀況非常差,經常生病。
小時候,幾乎每個月都要去醫院裡掛水,嚴重的時候雙手都是扎滿針眼的。初中時還因為一個疾病去醫院做過手術。這個情況也是一直到了高二,身上的小病越來越多,有的時候連續兩三個月的低燒不退,醫院也查不出問題。
當時真覺得自己是得了什麼絕症。(像不像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早期癥狀?)
直到高二的下學期有一天,我突然覺得:如果我再不做點什麼,就要死了!
當天晚上放學回家,我就做了一個決定:我要加入體育訓練隊!
當時是出於兩個方面去考慮的:
第一,馬上就高三了,有考大學的壓力。大家都知道山東的高考有多嚴峻,我的學習成績又一般,可我非常想上大學。當時聽說體育成績好,可以加分,或者也可以選擇體育類的專業,分數線比較低。
第二,體育鍛煉可以加強體質,我再也不想這樣活著了。
結果此言論一出,立刻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
他們一致認為我身體這麼弱,訓練那麼苦,怎麼能受得了。
當時我把我的考慮跟父母說了,可是父母依然不同意,他們始終認為我吃不了這個苦。
可是他們沒有想到,人的求生慾望是非常強的,我是抱著「不做必死」的想法下的決心,絕對無法動搖!
雖然父母強烈反對,我還是毅然決然的去了,參加了體育訓練隊。因為這個事情我跟家裡鬧了四個月矛盾,七大姑八大姨都來做我思想工作,我爸還跑到學校去,跟教練大鬧了一場。可我的決心始終未曾動搖過。
現在回想起來真是懸啊,那是我第一次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如果那時候我有一點點動搖,很有可能現在是躺在病床上度過餘生了。
可能是得益於遺傳優勢(我媽年輕時做過運動員,運動能力很強),雖然剛開始是弱雞一名(只能跟女生一起訓練....),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我的成績就開始飛速增長,教練看在眼裡,覺得我是可造之材,所以才頂住了我父母的壓力,一直把我留在訓練隊里。
當時我心裡有一股烈火,幹什麼都特別能堅持(活到那麼大還是頭一遭),學習也用功了,到了高三的期中考試,成績一下提高了一大截。
父母看到了我的變化,這才同意了我的想法。
後來的事情就開始變得比較順利了,身體也好多了,學習成績也有所提高。高考的時候,順利地考上了一所不錯的大學。
再後面的事情就比較平淡了,身體好了,也不生病了,很少去醫院。就這麼平平淡淡的一直到了大學畢業參加工作。
(以上都跟瑜伽無關,鋪墊的有點長了.....)
當時是在健身房裡做教練,因為之前訓練的緣故,加上教練的工作又比較辛苦,很多訓練時留下的老傷開始發作。
那個時候很苦惱,去醫院看,醫生也解決不了這些問題。
後來一次機緣巧合下(公司培訓師要求我)跟了一節瑜伽課。
下課之後感覺世界觀被刷新了,原來瑜伽這麼神奇,居然可以治傷,根本不像我以前想的「就是練柔韌」那麼簡單,就一節課,身上這裡、這裡、這裡,都不疼了!
那時我對瑜伽就萌生了深厚的興趣,因為工作的便利,我就在閑暇的時候參加健身房裡的瑜伽課。
那時候有一個老師非常好,閑聊的時候就問我是不是想學瑜伽?
我說是。
她跟我說:從現在開始,你跟我學吧。
還給了我兩本書讓我看。
這是我的啟蒙老師,我跟她學習了一年。這算是我在瑜伽路上的第一次轉折。
後來在她的建議之下,我去了一個培訓學校,接受了系統的瑜伽培訓。
這時我碰到了我的第二任瑜伽老師,也就是我的師父(印度老師)。
當時也是很巧,因為我師父在學校里只教高級班,按理說只有在上到高級的時候,才能聽到他的課。可是由於學校男生太少,學校為了省錢,就把男生的宿舍跟男老師的宿舍放在一起了。我跟我師父、師兄弟們在同一間宿舍里住了幾個月。
別人只能跟他學習七天的課程,而我學了三個月。不光把學校的內容學了,還把學校沒有的內容也學了。
這是我在瑜伽之路上的第二次轉折。
再後來的事情,就順利的多了。
我這種開小灶的經歷那麼豐富,瑜伽之路就像開了掛一樣,不管去哪裡學習,或者去哪裡教課,都被別人刮目相看。
老師喜歡學的快的學生,老闆也喜歡性價比高的員工,對吧。
可能也是我自己也比較爭氣吧,比較愛學(容我小小的自戀一下 )。
越是沖在前面的人,越有更多的選擇機會,我就是得益於這一點,才一直順順利利的走到現在。
其實每一個學瑜伽的人,在多年地練習過程中,都會遇到2、3次瓶頸。按照原來的方法練習,沒有進步了,而自己又不知道該怎麼改變;或者在嘗試著做一些新的調整,卻又不知道自己做的對不對。這種狀態會持續非常長的時間。
就好像我們開了一家公司,一直往裡面投錢,但是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才能盈利,也不知道還要繼續投多少錢進去。這個時候是最難熬的。
很多人就是在這個瓶頸期,退卻了、走錯了方向。
我也曾經有過幾次這種狀態。我不知道該怎麼做,也不知道在瑜伽這條路上要怎麼繼續走下去。
我是改行呢?
還是安心做一個小教練?
又或者怎麼才能突破窘境?
我思來想去,又重新拿起了大學時的課本。想想上學的時候就為了應付一下考試,很多東西,左耳進右耳出,真是暴殄天物啊。這個時候重新拿起來,一頁頁地翻著,感覺就像翻聖經一樣。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力學,生物化學,損傷學,保健學,一本一本的把它吃透。要是當初能這麼用功,還可以多拿幾次獎學金呢,真是少不經事啊……
大學課本讀完了,我又陸續買了很多瑜伽的書籍,搜羅了幾百部瑜伽的視頻,還參加了一些外部的進修課程。
做這些事也並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我想,在我開始練之前,最起碼要知道怎麼練才是對的,哪怕鋪墊的時間再長,也值得。
前後大概維持了一年,在別人拿著青春在打拚事業的年紀,我卻不知道在搞了一些什麼飛機……搞到最後,連我自己都疑惑了,我到底在幹嘛?
當時確實沒覺得有什麼用,但是過了一年之後,突然有一天覺得眼前一亮。
那種感覺就像:
噢——原來是這樣,我明白了!
那時每過三五天,便有一次這樣的感覺,就像做夢一樣。大腦不由自主的在思考,然後就在一個瞬間全部融會貫通,全部都明白了。
那段時間想通了很多事情,體式應該怎麼做,呼吸應該怎麼做,冥想應該怎麼做。之後就開始進入了一個高速進步的階段。很多人誇我體式做的標準,其實就是那時開始找到的竅門。
但是一件事情總是有兩面。
當踏上了一個更高的高度之後,就會看清楚很多不為人知的真相。比如有一些「大師」,善於利用人的心理,把自己包裝的神乎其神,上課就好像在講成功學一樣。
如果看不清,我就會認為他真的好厲害,可是看清之後才知道,原來他就是個騙子。
可是知道了又有什麼用呢?
無非就是——①我以前怎麼那麼傻;②他們怎麼那麼傻;③為什麼我在幫助他們,他們還不領情。
於是自己挖了一個坑,又自己跳進去了。
不過好在練瑜伽這麼多年,心境也變得平穩多了,踏實多了,不像年輕的時候那麼憤世嫉俗,變得成熟穩重起來。
起碼變得像是經過大風浪,見過世面的人了。
憤怒有用嗎?沒有。
既然沒有,那為什麼還要憤怒呢……
有空的時候,我會靜下來思考人生。回過頭來看看已經走過的路,發現真的每一步都這麼巧,不管走錯哪一步都沒有如今的我。吃過的苦、受過打擊也都是不可或缺的。
有的時候我會想,如果我的父母都是很有文化的人,在我小的時候能夠好好的教育我,靠我的聰明勁兒沒準能上清華呢 。
但是轉念又一想,如果真的是這樣,也許我都沒有命活到三十歲,上清華又能怎樣呢。
瑜伽教會了我理智的看待人生。
從我練瑜伽到現在,在生活上、工作上,其實都遇到過很多的挫折。從一個懵懂的大學生,到一個久經社會磨礪的老油條,這中間是要接受無數打擊的。
其實我曾經(小時候)還是個脆弱的人兒呢,又愛哭又任性。
而如今,我也是個堂堂熱血的男子漢了,意志堅定,又能顧全大局(好吧,我又自戀了.....)
最關鍵的是,身體好了,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這就是瑜伽對我最大的意義!
幾年前有一次患了支氣管炎,一直咳嗽。有一個同事就打趣我(那時是在一個互聯網公司做顧問),說我練瑜伽的怎麼身體還沒有他好。
當時聽這個話特別彆扭,我一個從鬼門關爬出來的人,咳嗽幾下還要被笑話?
我瞅他一眼:是嗎,我打你三個應該沒問題。
之後這個同事再也不敢開我玩笑了。
(說好的修身養性呢 ? ? ?)
身體好,就是這麼自信。
講一個小插曲。
有一次去找我姐玩,那時姐夫剛剛學會玩帆板,就帶著我去體驗一下。
第一次玩帆板,還真是有點難,站在上面很難保持平衡。我站上去之後,基本都不敢動了,動作稍微大一點就要掉到海里。
我跟姐夫說:哎呀,這個太難了。
姐夫說:不錯了,我練了三天才能站在板上,你一次就能站了。
無論你是在多麼疲累多麼墮落多麼失望多麼急躁的時候,能讓你停下來,跳出所有情緒。觀己身,從己心。
我個人認為所有的情緒都是失衡的結果,而呼吸一念間,可以尋找失衡的原因,找到平衡的方法。
個人拙見:
瑜伽的真正意義就在於讓身心靈平衡,一個人身心靈平衡了,這個人便會活得自在。
就像中醫,陰陽平衡了,人也會活得自在。
世上很多事情都是相通的,很多途徑都能讓人活得自在,瑜伽只是其中一個途徑而已。
基本上,在傳統中,我們一度把任何事物都與「瑜伽」這個詞聯繫起來,這個詞表明其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路徑。我們有「哈他瑜伽」的說法,但沒有「體式瑜伽」的說法。當然,如果你來自美國的話,就知道他們什麼說法都有。
如果
瑜伽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路徑,那我們該如何走上這條道路呢?如果這只是一個簡單的修習或者鍛煉,你可以用一種方法接近它。如果這是一種藝術形式或只是娛樂
而已,就有另一種接近它的方法。我現在之所以用這些辭彙,是因為當今世界正在使用它們。當人們說到「休閑瑜伽」,「健康瑜伽」的時候,他們認為瑜伽是一種
藝術形式——他們認為說瑜伽是一種藝術是對瑜伽的誇讚。不是這樣的,一旦你說到「瑜伽」這個詞,這個詞表明其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路徑。
本質上說,「瑜伽」這個詞意味著「將你帶往實相」的事物。它的字面意思就是「合一」。合一意味著將你帶向終極實相,在那裡,生命的個體顯現就是創造過程中浮起來的氣泡。現在,一棵椰子樹和一棵芒果樹,都出現在同樣的土地上。在同一片土地上,人類和如此多的生物繁衍生息。這一切都發生在同一片土地上。
「瑜伽」這個詞意味著「將你帶往實相」的事物。瑜伽意味著讓你走向體驗的實相,在那裡,人能夠體驗到存在的終極本質,以及構成方式。
瑜伽指的是合一,而
不是一種你所吸收的觀念,哲學或者概念。作為智能層面的一種觀念,如果你大談宇宙大同,這可能會讓你在茶話會的時候大受歡迎,你可能會得到某種社會地位,
但是除此之外,對你沒有任何意義。你會發現,甚至當一切回歸到金錢的時候——即使是為了金錢,這種觀念甚至不必歸結到生與死,「這個是我,那個是你。」界限很分明,你我合一毫無可能。
如果你在智能層面將一切都視為整體,這實際上會對個體造成傷害。因為人們在沒受傷害之前,曾認為人人合一,才做出種種蠢事,得到教訓之後他們才明白「這個是我,哪個是你,你我合一毫無可能。」
如果這變成了一種體驗層面上的實相,那就不會帶來任何不成熟的舉動,而是會給人帶來豐富的生命體驗。個性是一種觀念。宇宙合一不是一種觀念,而是實相。換句話說,瑜伽意味著埋葬你所有的觀念。
按照《瑜伽經》的闡述,瑜伽從最初的意識控制,到意識按特定的規則如螺旋般層層轉變升進,直至覺悟與解脫,這是一個由階段性目標迭加而成的直指總目標的過程。這一過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內含諸多不同層面的階段性目標。也就是說,「控制意識的轉變」有總目標,又有很多層面的分級目標,這些分級目標,組成了一個完整的次第,這就是瑜伽的修習過程。
瑜伽的總體目標,《瑜伽經》中將其概括為「保持其真實本性」,或可解為「使知覺者還其本來面目」。這種說法頗似中國禪宗所參的「本來面目」、「本地風光」、「佛性」。這是個根本的、也是最高的目標。而通常,瑜伽修習者,只將著眼點放在意識的轉變與控制上,或者說是放在階段性的目標成就上,比如體位法或靜坐觀想,而忽視了這個根本的總體的目標。
對瑜伽的這些過程,《彌勒奧義書》中將其概括為六支:「奏此和合之功,其術如是:制氣、斂識、靜慮、凝神、觀照、入定,是為瑜伽六支」。而《商積略奧義書》等則提出了八支瑜伽:「持戒、精修、煉體、制氣、斂退、守意、定念、三摩地。」
《瑜伽經》,則綜合古論,列出「瑜伽八支」,成為今天人們共許的瑜伽體系——
第一是持戒:或稱禁制,包括了非暴力、不說謊、不偷盜、不縱慾、不貪圖五條。這五條禁制與佛教居士「五戒」(禁殺、不誑語、不偷盜、不邪淫、不貪)基本一致,似乎帶有一定的宗教禁戒特色。而事實上,這一切都是修身養性的需要,也是凈化心靈、約束身心以實踐瑜伽修證的需要。因此,對於一個真正的瑜伽行者,這些禁戒是十分必要的,正如《瑜伽經》所強調的「這些戒條是行為的基本準則,應當不受時間、地點、目的或等級的任何限制予以踐行」。
第二是精進:或稱勸制,包括內外潔凈、知足、苦行、研讀經典、對宇宙本體(自在之神)的祈念五類。這些可以說是瑜伽實修的前行與基礎。與上述「持戒」相比較,持戒是藉外在的約束來凈化心靈;而精進則是對心性的自我規範。
第三是調身:主要是指坐法,當然也不排除一切能令身體安適的形體運動,如瑜伽體位法等。總的要求,如《瑜伽經》中所云:「姿勢必須穩固舒適」,以便「控制不安,對無限作冥想」。其中的跏趺坐(蓮花坐)法,是通常的靜坐姿勢。
第四是調息:《瑜伽經》雲「控制吸氣和呼氣便是調息」。通過調息,便可發起內心的光明,如此「心獲得了專註的能力」。可見,調息是為冥想作準備的。
第五是攝心:又稱制感,就是對精神、知覺、感觀作綜合控制,使「當心脫離感知對象,感官也會脫離各自的對象」,從而「達到了對感官的完全控制」。
第六是凝神:又稱專註、凝念,就是將意識集中於憶念之中的一物或一特定對象之上。凝念與攝心的區別之處在於,攝心是讓散亂的心收攝,讓精神離於自由散亂的知覺、讓知覺擺脫感官的束縛與牽制;而凝神則是將收攝的心識再趨於某一緣。
第七是入定:又稱冥想、靜慮,《瑜伽經》中稱入定「是流向專註對象的連續的意識流」,就是說意念以凝神時所指向的目標為對象,持續不斷、專心致志地去知覺它。入定與凝神的區別在於:凝神是一個令意識趨向某一對象的過程;而入定是心繫於這一對象不離不昧,心地靈明、心不外馳。
第八是三摩地:又譯作三昧,《瑜伽經》中將其定義為「對象的真實本性放出光芒,不再受感知者的心的扭曲」,也有這樣翻譯:「只有冥想的對象存在,對自身的知覺消失」。也就是說,行者的「自我」意識消失,意識完全傾注於觀想對象,達到心境一如的狀態。
這八個過程或層面,從凝神到三摩地,統稱「冥想」或「專念」。而事實上,冥想貫穿了從攝心到三摩地的各個過程。在這幾個不同的層面上,都有冥想的成分存在,只不過層面不同、深度不同、級別不同。在《瑜伽經》中,以三昧統領冥想,闡明了瑜伽冥想是有不同種類、不同層面的,大類有「有種三昧」與「無種三昧」,有種三昧中又包含了「有尋」、「無尋」、「有伺」、「無伺」四種三昧。
現代人對於瑜伽體系的認識,除了體位法之外,都歸入「冥想」,冥想與體位構成了現代人心目中瑜伽體系的兩大支柱,這也是符合《瑜伽經》的內涵的。
至此,我們大致可以明確,瑜伽的基本內涵,包括了以上八個要素,或稱八支。這八個要素,我們又可以歸納為五大類:一是道德規範(持戒與精進);二是調身(坐法與體位);三是調息;四是調心(攝心制感);五是冥想(凝神、入定、三昧)。
完整的瑜伽體系,便是由禁戒到冥想解脫的完整過程。特重體式,或特重冥想,都會影響瑜伽修學的綜合成效,影響的瑜伽最高目標的完成。
瑜伽乃其梵語「YOGA」之譯音,意思就是一種稱為「軛」的工具,用於駕馭牛馬。由此字根延伸出瑜伽的意義是連結、結合等。瑜伽源於古印度文化,是古印度文化哲學的核心,探尋梵我一如的道理與方法。兩千年前柏坦加利 Patanjali 將瑜伽系統化,寫成一書「Yoga Sutra」(瑜伽經)。
印度經典中關於瑜伽的定義:
瑜伽是學會控制意識的波動。——《瑜伽經》
瑜伽是痛苦的摧毀者。——《薄伽梵歌》
瑜伽是精巧有效的行動。——《薄伽梵歌》
瑜伽是斬斷所有與痛苦相連的紐帶。——《薄伽梵歌》
瑜伽是對成功和失敗的平等看待。——《薄伽梵歌》
瑜伽是生命的最高機密。——《薄伽梵歌》
瑜伽是語言無法表達之快樂的給予者。——《薄伽梵歌》
瑜伽是寧靜祥和。——《薄伽梵歌》
瑜伽是感官的穩定收攝。——《Katha 奧義書》
瑜伽是呼吸、心意、感官的一體,是對一切生存狀態的超脫。——《慈氏奧義書》
瑜伽是吸氣和呼氣的結合,是血和精的結合,是太陽和月亮的結合,是個體自我和超凡自我的結合。——《Yoga-Shikha-奧義書》
瑜伽的自覺入門體驗可以是國際上簡單的三步放鬆法:
1、右手放在左邊心臟位置,在心裡用心默說:「請讓我得到寧靜與喜樂」(三遍);
2、右手按額頭說:「我原諒所有事、所有人,包括我自己」(二遍);
3、右手按頭頂順時針轉七次,每次說:「請讓我得到瑜伽」。然後抬高右手離開頭頂,閉上雙眼,用心去感覺手心與頭頂的感應。之後,可再換左手感應下,雙手放下,手心向上,靜坐一會。
如果雙手有熱麻,是狀態有待提高。雙手感應不一,是左右脈不平衡。
靈量位於我們脊柱底部三角骨的位置,靈量 (Kundalini 昆達里尼,中國古譯作「軍荼利」)梵文解作捲曲,是指捲曲的力量。當人還是胚胎的時候,靈量便從頂輪進入,通過脊柱,潛藏在三角骨的位置,捲曲成三圈半的形狀。靈量是個母性的力量,我們體內的靈量是外界萬物之母的力量的反映。這個母性力量一直養育著我們,照顧著我們。只要我們有真誠的願望,這個靈量就會被容易的溫和地喚醒。當這個靈量被喚醒,它將從三角骨升起,並穿越其上的六個輪穴。當它穿越頂輪至上,我們將進入無思慮的境界,同時又是非常清醒的。便達到「瑜伽」。沒有喚醒靈量,不可能有「瑜伽」。這時我們便說那人得到了「自覺」(Self realisation)。
送點福利,國內市場上買不到的22.8萬次播放的美妙禪坐冥想主播音樂:http://www.ximalaya.com/#/4315840/album/223028。瑜伽修的是心,使體形更加美好只是瑜伽的順帶效果。
人沉靜了,美麗自然寫在臉上,寫在舉手投足間
瑜伽是一種古老的知識,但一般學習瑜伽的人都歸宗於印度古籍,其中人們熟知的是《薄伽梵歌》和帕坦迦利的《瑜伽經》,可是這種遠古的知識逐漸失傳。近來人們把瑜伽當作一種運動,這源於哈達瑜伽。《瑜伽經》中提到遲戒,調身,調息,攝心,凝神,入定,三摩地是瑜伽三個步驟,一步一步達到瑜伽(自我覺醒)的境界。但目前很多瑜伽將調身獨立出來,不斷練習各種姿勢,這當然不可能真正達到瑜伽的目的。
瑜伽又名Yoga。這個詞與英文的Yoke(牛軛)出自同一個字根,指結合在一起,接受訓練;或接受訓練使人走向整合。
早期在印度要將野象馴化為家象,最好的方法是在抓到野象以後,把它跟一隻家象用同一個軛套在一起,一起走路工作,讓野象知道家象的生活方式,並且很容易學習成為家象。相反,如果直接將一隻野象裝上軛開始工作,它將很難適應,因為它已經習慣了野外的生活。所以,瑜伽是指結合在一起接受訓練。
而瑜伽經里的解釋,瑜伽是控制心念,不讓它受到其他心念變體的干擾。
寧靜致遠
瑜伽經 中 說 是 控制意識的轉變
在說瑜伽「真正的意義」前,我想說一說瑜伽對於我的意義。
對我而言,瑜伽就是我的多啦A夢,幫助我實現了好多好多的願望。
以前每天都在問自己為什麼要活著,現在卻能認真品味每一個當下——痛苦的、快樂的、興奮的、無聊的、狂歡的、孤獨的。。。(寫過一個關於我是如何走出抑鬱症的回答 抑鬱症痊癒是一種什麼體驗? - 知乎)
以前信誓旦旦制定了目標卻完成不了,現在不用制定目標就可以把所有想做的、該做的事都做好。
以前因為陌生人的一句話都能難過一整天,現在再大的打擊都能平靜接受。
以前一度要麼不吃要麼吃到撐死,現在可以怡然自得地享受食物。
以前體重110斤,現在體重90斤。。。(關於減肥,我的回答 如何健康有效地減肥? - 知乎)
還有很多很多無法用語言描述的神奇體驗。
所有轉變都是瑜伽的功勞嗎?是的。
——但我說的「瑜伽」可能不僅僅是你們所理解的「瑜伽」。
瑜伽是什麼?
我們先來看看帕坦伽利怎麼說。大約在公元2-4世紀時,帕坦伽利將古老的印度瑜伽傳統整理成《瑜伽經》一書。
《瑜伽經》的第一句是:「現在,我們要解釋什麼是瑜伽。瑜伽是學會控制意識的轉變。」(也有版本翻譯作「瑜伽是學會停止意識的波動」)
如何控制?且看書中第一章的另一句話;「通過鍛煉和不執著於物,便能控制以上種種。」
「這樣,知覺者便能還其本來面目。」「由於知道了自己的真我,對世上種種都無欲無求」
「最高的冥想是由真我與宇宙聯合而產生真理、明辨、喜樂的知覺。」
上面這幾句,基本上就概括了瑜伽最核心的內容。我把這幾句話整理成了下面幾個問題,讓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更清楚。
1. ——瑜伽是什麼?
——「瑜伽是學會控制意識的轉變」。(另一翻譯版本「瑜伽是學會停止意識的波動」)
「瑜伽是學會控制意識的轉變」對我們的實際生活有何意義?
「控制意識的轉變」意味著你可以控制關於你自己的一切。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失戀難過的時候不會沉溺在悲傷中走不出來,而是勇敢向前;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慾望——在吃太多的時候可以果斷地停下筷子;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思維——不會每夜胡思亂想睡不著覺;你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工作時認真工作,休息時徹底休息;你可以控制自己的姿態——「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卧如弓」;你可以控制自己的語言——和家人朋友戀人好好說話。。。
2. ——瑜伽如何「控制意識的轉變」?
——「不執著」「知覺者」「還其本來面目」「知道了自己的真我」。
從《瑜伽經》中的這些關鍵字可以知道:瑜伽中控制意識的關鍵在於「知覺」二字。
(1)什麼是「知覺」?
答;「知道了自己的真我」。「真我」是什麼?「真我」每時每刻、每分每秒都是不一樣的,需要你去「知覺」、去感受,「不執著」於任何一個時刻的「我」。
「覺知、「覺察」、「觀察」「內觀」、「正念」這些詞在瑜伽、佛教、心理學、存在主義哲學當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現,但他們的含義都是一樣的——用一種旁觀者的角度去觀察每時每刻的自己,(我們誤以為我們的念頭、情緒就是我們自己。在覺知的過程中/冥想與我們的頭腦中的東西產生些距離)
(2)為什麼「知覺」(覺知/觀察/內關)能「控制意識的轉變」?
試想某一天你穿著高跟鞋美美地逛著街,時不時有人偷偷瞄你一眼,你心中暗喜。但下一秒你就不小心踩到了香蕉皮上,摔了個人仰馬翻。你的高跟鞋飛出去了,腳也崴了,疼得動彈不了;大家紛紛向你投來同情的目光。此時此刻的你覺得無比尷尬,恨不得有一個地縫可以鑽進去。
假設你叫小高。坐在地上的某一剎那,你突然間意識到:雖然摔倒的人是我——一個叫做「小高」的人,但對於那些看到我的醜態的人來說,這個摔倒的人是「小高」、「小吳」還是「小王」,對他們來說是一樣的——都是陌生人而已。接著你在心裡做了一個旁觀者角度的陳述:「一個叫做小高的人摔倒了,並且她覺得有點兒尷尬。」你開始觀察你的尷尬,仔細體會這種尷尬是具體是一種怎樣的感覺,並不對它做任何干涉、只是觀察。
不久之後,你發現這種尷尬的感覺竟然消失了。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簡單清楚地說明了為什麼覺知能「控制意識的轉變」——當你用一個旁觀者、陌生人的角度去觀察世界、也觀察自己時,你就能更清楚、更冷靜地去處理一切。當你觀察你的尷尬時,你就已經跳出了自己尷尬的情緒,那種尷尬的情緒已經不屬於你,就好像《奇異博士》中男主的靈魂跳出自己的身體一樣。
你觀察這種情緒,不對它加以任何干涉,然後它自己慢慢就消失了——觀察即控制。你希望能夠控制情緒,讓負面情緒離開,你不需要做任何具體的事,你只要觀察就好——這種情緒自己就會離開。就好像你希望一杯渾濁的水可以變清澈,你只要靜靜觀察等待就好,過不了多久,水中的沙就會沉澱下來。如果你不停地往水中丟石子,那麼水只會一直渾濁下去。所以,當你有情緒時,還去責問自己為什麼有情緒、為什麼不開心、為什麼憤怒,就相當於往渾濁的水中丟石子,情緒只會越來越糟糕。所有的情緒都是正常的——只要是人就會有七情六慾,不要在已有的情緒上添加更多的情緒,只要靜靜觀察就好。
先學會與負面情緒和平共處,接納它的存在,它才可能會乖乖離開~
上圖來自電影《美麗心靈》,男主Nash產生了幻覺,虛構出了三個人,Nash從一開始的抗拒、恐懼到忽略它們再到最後學會與它們和平共處。
上面是通過觀察控制自己情緒的例子。你也可以通過同樣的方法控制自己的思維——比如當你半夜還在胡思亂想睡不著覺時你就可以用旁觀者的角度靜靜地去觀察當下的你到底在想些什麼。你還可以通過同樣的方法控制你的行動、以及關於你自己的方方面面。
3.觀察(覺知)——「控制意識的轉變」有什麼好處?
(1)「控制意識的轉變」是通過以一個旁觀者角度去觀察自己來完成的,在觀察、覺知自我的過程中,不管我們觀察的事物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在觀察的過程中我們不會受我們觀察對象性質的影響,或多或少都會進入一種「絕對喜悅」的狀態——你會感覺到久違的寧靜與超然。
(2)「控制意識的轉變」意味著你可以控制自己的一切——情緒、思維、行動,你的自控力大大提高,你可以完成很多你以前無法完成的目標。你可以背完所有考試需要的英語辭彙,可以看完你一直想看的書,可以早睡早起,可以做你以前沒有勇氣做的事。。。如果說「全然地覺知」是一種「絕對喜悅」的狀態(不受外界影響的喜悅),那麼在這個不斷實現世俗目標的過程中你可能會感受到很多相對喜悅的狀態(因為外界的刺激而喜悅)。
到這裡,瑜伽的意義已經基本理清:(1)首先,瑜伽是「瑜伽是學會控制意識的轉變」,(2)而這種對自我的控制是通過從旁觀者的角度覺知與觀察自我來完成的,(3)通過覺知,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絕對喜悅」,還可以因為自控力的提高實現很多以前無法實現的目標而感受到「相對喜悅」。
4.為什麼《瑜伽經》中說「最高的冥想是由真我與宇宙聯合而產生真理、明辨、喜樂的知覺」?
「瑜伽」在梵文中的意思是連接。這個「連接」所連接的就是「真我」與「宇宙」——「梵我一如」。我把「真我」理解為每個人在覺知時的旁觀者,「我」或者「小我」是覺知的對象。當你的覺知練習進行到一定程度、不斷地用旁觀者的角度去觀照自己,你會慢慢發現那個旁觀者(真我)好像和宇宙合為一體了——「真我」不僅可以客觀地觀察「我」(「小我」),也可以客觀地觀察身邊地一切人和事,因為它們和「我」(「小我」)都是「真我」的觀察對象、並沒有什麼分別——這就是所謂的「平等心」吧。所以,「真我」與「宇宙」合為一體用簡單的話來解釋就是——「真我」可以去客觀觀察包括「小我」在內的一切,而這種客觀觀察其實是一種「上帝視角」,或者說「宇宙」視角。
5. 瑜伽體式、冥想等具體的瑜伽練習方法如何體現了《瑜伽經》中所闡述的瑜伽的意義——覺知?
(1)瑜伽體式。
瑜伽體式是什麼?《哈達瑜伽之光》中說,體式是「穩定舒適的姿勢」。結合《瑜伽經》中對瑜伽的定義——「瑜伽是學會控制意識的轉變」,我們可以說:瑜伽體式就是在穩定舒適的姿勢中,覺知自我、觀察自我的過程。
和瑜伽幾千年的歷史傳承相比,現代瑜體式的歷史很短暫,只有幾百年的時間。。。。這些現代所謂的「瑜伽體式」其實大部分都來自於歐洲體操——除了少數幾個冥想類體式,而且還在跟著時間的腳步不斷更迭。。。比如只有幾十年歷史的手倒立。。。
那麼,現代瑜伽體式和體操究竟有什麼區別?
根據瑜伽瑜伽經典《瑜伽經》和《哈達瑜伽之光》中對瑜伽以及瑜伽體式的定義,你做的是瑜伽還是體操並不是由你所做出的姿勢決定的,而是看你做的過程中有沒有感覺到穩定舒適、以及有沒有帶入覺知——觀察呼吸、觀察身體、觀察情緒、觀察身體上每一個元素彼此的配合。。。練習瑜伽的過程和「痛苦」二字沒有任何關係,如果你在練習瑜伽的過程中感覺疼痛難忍、氣喘吁吁,那麼你練習的就已經不是瑜伽。因為瑜伽體式一定是「穩定舒適的」。
也就是說,瑜伽體式的定義是抽象的,也正因為這種抽象,我們可以創造出無數種具體的姿勢去詮釋它。
日常站立、坐立、行走,做體操、跳舞、吃飯,只要你在做這些動作的時候姿勢是穩定舒適的,並且是有覺知的,誰能說你不是在練瑜伽呢?生活中的每個時刻你都可以讓自己處在穩定舒適的姿勢下,帶入自己的覺知——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在想什麼、心情怎麼樣。。。這就是大家常說的的「瑜伽即生活」。
(2)冥想。
冥想是什麼?簡單地說就是讓身體保持靜止、將注意力集中在一處來鍛煉心性的方法。佛教道教中稱之為打坐。現在比較常見的冥想方法就是靜坐的過程中觀呼吸。
和瑜伽體式相比,可以說冥想是靜態的覺知過程,而瑜伽體式是動態的覺知過程。
終於寫完了。。。其實還有很多想寫的——比如在生活中覺知的具體方法、瑜伽體式是如何對人體健康起作用的、瑜伽的歷史、瑜伽的分類等等,以後有機會再在其他問題里回答吧。
對於我來說,瑜伽是服務於我的生活的,它是幫助我在世俗生活中活的更快樂的一個工具,我沒有修道成仙的理想,所以也沒有花大把的時間去閉關修鍊。每天一兩個小時的瑜伽練習、偶爾幾天的閉關禪修已經足夠。認真覺知、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是另一種修鍊哪。
連結與整合身心靈
(冥想,控制呼吸)人心合一
如果你選擇了瑜伽,請你一定要堅持練習下去,大道至簡,貴在堅持!說到練瑜伽的理由,想問問小夥伴們知道練瑜伽到底有什麼好處么?
自知能力
練習瑜伽一陣子後,你應該比以前或比別人更能提早知道疾病的來臨。
大家一起吃飯,你能比別人更敏感某道菜不清潔,肚子會不舒服,不用等到回家拉肚子才發現。天氣驟變容易讓人生病,你不必等到著涼了才知道,別人受涼前你已經多穿一件衣服保護好自己了。偶爾生了病,你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生的是小病或是大病,不會耽誤治療時機,也不會逞強。不是你練出了「特異功能」,而是你更了解自己的身體。
自療能力
因為有了第一項自知能力,所以偶爾生點小病,常練瑜伽的你也知道如何讓身體更好的恢復,不需要向醫生報到,花錢去買那些沒多大用途的葯來吃。不是生病都不去醫院,而是你知道如何利用體位法、呼吸控制以及意念幫助身體早點恢復健康。
抵抗飢餓能力
因為練瑜伽,你可以自然而然的減少食量,知道定期斷食、偶爾餓一兩餐也不會怎樣。別人餓肚子眼花繚亂手軟腳軟,你卻談笑風生神清氣爽。這是自然出現的能力,凡是經歷過斷食的伽人才能體會到。
自制力
面對會害人的美食與誘惑,以往沒練瑜伽時,身為吃貨的你一定忍的很難過。練瑜伽後,你應該可以很輕鬆的抵擋誘惑,只享用足夠自己身體的部分,不過量,也不貪戀感官知覺享受。除了美食,面對害你損耗眼力、耳力的惰性食物,你也可以在身體發出警訊時適可而止,心裡不會跟以前一樣掙扎、不安。
鎮定力
身安心就安,因為練瑜伽身體健康的你,不會跟以前一樣容易動氣,也不容易跟隨旁人一起躁動。在人群中,練瑜伽的人就是比別人冷靜,因為冷靜,看事情比以前更清楚。
魅力
練瑜伽的人身材會越來越好,皮膚也會比以前更有光彩,常照鏡子的你一定因此充滿自信,自信又更加分。在現代崇尚外表的社會你這種樣子是大家夢寐以求的,你的魅力自然比以前提升數倍。
瑜伽的真正意義是坦然接納自己,並且願意變成更好的自己。同時也是一個減壓宣洩的過程,找到內心的平靜。「慢慢的把身體放鬆下來,把所有的壓力、疲憊、緊張和不愉快隨著呼吸排出體外,嘗試著去調整、適應和接納,找尋內心片刻的寧靜。用這股安寧、喜悅的力量去對待身邊的人和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