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句佛經讓你感觸最大?


整理了一些優美的佛經句子,喜歡的可以收藏哦。

長夜安隱,多所饒益。——《法華經》

一切如來,身語意業,無不清凈。——《藥師經》

世尊,此日月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無有異也。——《藥師經》

破無明殼,竭煩惱河,解脫一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藥師經》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凈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藥師經》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經》

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金剛經》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金剛經》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金剛經》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

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金剛經》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金剛經》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金剛經》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金剛經》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金剛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無量壽經》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心經》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心經》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心經》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心經》

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壇經》

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壇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壇經》

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壇經》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壇經》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壇經》

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壇經》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壇經》

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壇經》

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壇經》

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壇經》

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壇經》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壇經》

若起真正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壇經》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壇經》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壇經》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壇經》

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壇經》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凈即釋迦,平直即彌陀。——《壇經》

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嗔是地獄,愚痴是畜生。——《壇經》

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壇經》

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壇經》

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壇經》

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壇經》

時長者子因發願言,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地藏經》

無垢清凈光, 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悉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阿彌陀經》

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楞嚴經》

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云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楞嚴經》(這是對我觸動很大的句子)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著空。——《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象, 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大藏經》第51卷 賢劫七佛傳法偈(毗婆尸佛)

起諸善業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大藏經》第51卷 賢劫七佛傳法偈(尸棄佛)

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大藏經》第51卷 賢劫七佛傳法偈(毗舍浮佛)

見身無實是佛見,了心如幻是佛了,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大藏經》第51卷 賢劫七佛傳法偈(拘留孫佛)

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懼於生死。——《大藏經》第51卷 賢劫七佛傳法偈(拘那含佛)

一切眾生性清凈,從本無生無可滅,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大藏經》第51卷 賢劫七佛傳法偈(摩訶迦葉)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大藏經》第51卷 賢劫七佛傳法偈(釋迦摩尼佛)


一直想回答,但看到大家這麼熱情,也就作罷。
但現在忍不住要出來說一句。
哪一句佛經感觸最大?
就是這一句!
我相信學佛諸位人人讀過,誦過。不學佛的恐怕也聽過,聞過。但可能大家都被「夢幻泡影」 「諸相虛妄「 」無來無去「 吸引了去,不曾在此章句多停目,這也是我要出來說這句的原因。
尤其在現在,在金碧輝煌的寶殿,香花堆積的佛堂,在錦衣豪車的"大師」前,在燒香磕頭的「弟子」後,讀來別有滋味,觸人心肺。

關子賣的太長了

看: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沒有佛光熠熠,沒有法雲繚繞,沒有坐蓮台,騎神獸,龍象護衛,獅子吼動。飯點了,要吃飯。到城裡去乞食,再走回村子。天太熱,可是平時在家只搭了一件舊布衣,或者乾脆在赤膊,但出門了,要穿上三衣,拿上缽。雖然這作為禮服的衣服也並不怎麼樣,舊舊破破的,但回來還是要仔細的把這衣服、把這缽收好。村子到城裡的路不好走,還可能剛剛下過雨,沒有轎,沒有車,也沒有趴在泥地里讓他踩過去的信徒,甚至連個鞋都沒有。來來回回好遠的路,他要走回去,還要走回來,沾了一腳泥,吃完飯自己還要去把腳洗乾淨,好了,忙完了,來不及休息,要給學生們上課了,自己撣撣土,整理整理座位,終於坐了下來。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恐怕這不是《金剛經》這一部紀錄片的擺拍吧!

知乎常問的一個問題,佛到底是什麼?佛法到底是什麼?
如斯也!


其實最近讓我感觸最大的不是佛經,而是 寶王三昧論。
寶王三昧論》 原文
四明鄞江沙門妙葉集
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慾易生。
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
三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
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
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
六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則虧損道義。
七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心必自矜。
八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
九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痴心亦動。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怨恨滋生。
是故聖人設化,以病苦為良藥,以患難為逍遙,以遮障為解脫,以群魔為法侶,以留難為成就,以敝交為資糧,以逆人為園林,以布德為棄屣,以疎利為富貴,以屈抑為行門,如是居礙反通,求通反礙,是以如來於障礙中得菩提道,至若鴦掘摩羅之輩,提婆達多之徒,皆來作逆,而我佛悉與記莂,化令成佛,豈非彼逆乃吾之順也,彼壞乃我之成也,而今時世俗學道之人,若不先居於礙,則障礙至時不能排遣,使法王大寶由茲而失,可不惜哉!可不惜哉!

有時候求這個求那個,何必呢,上《論語別裁》第一課,李慈雄博士就先講這個《寶王三昧論》。

李慈雄博士說他大學是學物理的,然後對宇宙的奧秘有很多疑問,對中國文化也很有興趣,然後他去找南懷瑾先生,他說明來意後,南懷瑾先生抽著煙笑著對他說,我學費很貴的哦。然後李博士說,我家裡條件不太好,先生說那可以來我這邊打工啊。然後李博士就在先生那打雜了三個月,第一天乾的活還是掃廁所。三個月後,先生讓李博士先學這個《寶王三昧論》。


我要來狠狠地打自己的臉,因為我感觸最深的經文是《觀音菩薩普門品》:

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在我自己的信仰中,我從來就不相信佛陀是超自然的神;我祈求他給予我洞悉真理的啟迪,而非不可思議的神跡。而且,我不止一次地批判過我眼中「坑蒙拐騙」的迷信行為。
但是,我自己根本就沒有跳出過牢籠。
在每一次我感到脆弱無力、惶恐不安、絕望恐懼的時候,我就會拿出隨身的小本本讀《觀音菩薩普門品》。我背不下全文,若身上的小本本不方便拿出來,我就會稱菩薩名號,心裡想著「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我的20歲在印度。那時在佛光山德里文教中心做義工,每周過去都要和主事的慧顯法師聊一會,時間或長或短——是他教會了我許多道理,也是他告訴我不要迷信神通,最初佛陀只是一位智慧的老師。
有段時間發生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夜夜噩夢,情緒很不好。記得,有一個夕陽里他遞給我那個陪我漂洋過海走了無數地方的小本本,告訴我:
「我們這裡的小沙彌在考試之前,都會念《普門品》求菩薩賜予智慧哦。你也念一下吧,也許心裡會安穩些。」
從此這就成了我的一個習慣。除了,我從不在考試之前念佛經。
生活中總有絕望的時候,我通常會懦弱地尋求這種看似荒誕的庇佑。
最近一次是去年假期和女朋友去川西自駕,拜了好多菩薩,磕了好多頭。
結果在返程的夜裡還是遇上了暴雨加滾石,我記得約莫四十公里的下山路我開了四個小時。
石子兒砸在車頂,霧氣大到只能靠地上反光一個個路標看路。
我一面和女友說沒事兒,這種路在我們多山的湖南每天放學都要走一遍哈哈哈。
一面心裡狂念菩薩名號。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後來到了山腳下,看到了路燈和房子。我停車熄火,開門點煙,開始掉眼淚哈哈哈。

這真的是令我「感觸很大」的現象,我並不能理性地看待自己的這種迷信與脆弱。
以前上佛教課的時候,總有「善男信女」要來和講佛教哲學和佛教史的老師探討探討。遇上狂熱而執拗的人,老師也曾說過:我們所討論的「佛教」並不是同一個東西。
是啊老師,可是人總歸是脆弱而渺小的,道理我懂的,可逃離那些虛妄、執著和掛礙,多麼困難呀。
這幾天姥姥身體不好,過完年帶著弟弟一塊去了趟衡山,帶他把大廟裡的菩薩拜了個遍。
幾年前姥姥說我能考上北大多虧了她去給我拜了菩薩,我還極大的不滿;結果,我無比虔誠地去祈禱菩薩保佑她身體健康。
也許,我們所信仰的佛教還是同一個東西——畢竟佛陀當年也是那般包容世間種種。

想到慧顯法師馬來口音的漢語:
只要心懷善念,執掌向佛,人人都可以是菩薩哦。

謝謝你,菩薩~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更新於2/20,
無為,無掛礙。
無懼,故無有恐怖。
無愛,遠離顛倒夢想。

5/26
因愛而生苦


願我來世,
得菩提時,
身如琉璃,
內外明澈,
凈無瑕穢,
光明廣大,
功德巍巍。


是故執醫之一方者誤色身,執經之一義者誤慧命。予嘗謂《六祖壇經》不可使無智人觀之,正慮其執此而廢彼也。[ 明] 蓮池大師《竹窗隨筆》
[ 今譯] 當醫生的不對症用藥而固執地只用一張藥方,一定會誤人的性命。學佛的人不知眾生根基各有深淺不同而固執地執著一部經的義理去誹謗其它經典、宗派,就會誤自己的慧命。我曾說《六祖壇經》不能隨便給那些沒有真知正見的人看,正是顧慮那些淺見的人執著於《六祖壇經》而輕視其它經典教法。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佛言:「弦緩如何?」對曰:「不嗚矣。」「弦急如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諾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凈安示,道不失矣。《四十二章經》
[ 今譯] 一個僧人夜晚誦讀迦葉佛遺教經,聲音悲切緊張,產生了後悔不想繼續修行之心,佛問他:你過去在家裡,曾作過什麼事?回答說:喜歡彈琴。佛問:琴弦如果太鬆了怎樣?回答說:發不出聲音。佛又問:弦太緊了怎樣?回答說:弦斷聲絕。佛再問:如果弦不松不緊正適中怎樣?回答說:各種聲音都諧調具備了。佛說:出家人學道也是也此,心意如果調整適宜,道就可得了。在修道過程中如果一昧地急躁冒進,身體就會疲倦。如果身體疲倦了,心意就會惱恨,惱恨如果產生了,自然會後悔而不願繼續修行。修行一旦悔退,罪業必定會增加了。只有心身清凈安樂,道就不會失去了。

假使乾草積同須彌,投火於中,如芥子許,必皆燒盡。何以故?火能燒故。於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如是,必能燒盡一切煩惱。《華嚴經。如來出現品》
[ 今譯] 假如把乾草堆積得像須彌山那麼大,投一點點像芥子那麼大的火種在裡面,一定會將乾草燒盡。為什麼呢?因為一點點火也能燃燒。眾生對佛所種的一點點善根也是如此,一定能燒盡自己身心的一切煩惱。


黃龍謂隱士潘延之曰:聖賢之學,非造次可成,須在積累。積累之要,惟專與勤。屏絕嗜好,行之勿倦,然後抒而充之,可盡天下之妙。《禪林寶訓》

[ 今譯] 黃龍禪師對隱士潘延之說:「為聖為賢的學問,不是輕易就能成的,必須通過積累。積累的關鍵,是專一和勤勞。屏棄斷絕其它嗜好,努力地學習而不知疲倦,然後再將學到的東西擴充推廣,可以窮盡天下的妙道。

若多少有聞,自大以驕人,是如盲執燭,照彼不自明。《法句經。多聞品》
[ 今譯] 自己懂了一點東西,就自高自大驕傲於人,這就好像盲人手執燈燭,照亮了別人自己卻看不到光明。

熒邵武謂真凈克文和尚曰:「物暴長才,必夭折;功速成者,必易壞;不推久長之計,而造卒成之功,皆非遠大之資。」《禪林寶訓》
[ 今譯] 熒邵武對真凈克文禪師說:「世間的事忽然暴長的,一定會夭折;很快就能成功的事情,一定很容易敗壞。不求長久的計劃,而希望去做那些立刻可成的事,這都不是能做大事的資質。

作福莫如惜福,悔過莫如寡過。[ 清] 藕益大師《寒笳集》
[ 今譯] 作福不如珍惜福份,悔過不如少犯過錯。

奉養父母親,愛護妻與子,從業要無害,是為最吉祥。《吉祥經》
[ 今譯] 奉養父親母親,愛護妻子兒女,從事無害的事業,這樣才是最大的吉祥。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已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已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已。《四十二章經》
[ 今譯] 佛說:惡人害賢人,就像仰頭向天吐唾沫,唾沫吐不到天上,還落到自己身上。又像逆風揚灑塵土,塵土灑不到別人身上,反過來污染了自身。賢人終不可毀,禍患一定害了自已。


「在我證悟之前,當我還是一位未證悟的菩薩時,我本身必須遭受生、老、病、死、愁與煩惱,我追尋必須遭受這些之物。然後,我思惟:『我本身必須遭受生、老、病、死、愁與煩惱,為何我還要追尋必須遭受這些之物?雖然我本身必須遭受這些,但在看到它們的危險之下,或許我可以追尋不生、不老、不病、不死、無愁與無煩惱、解脫束縛的至上涅槃。』」
──《中部》經26

佛陀向拘薩羅國的波斯匿王說道:
「國王,你認為怎樣?假設有一個忠心可靠的人從東方來見你,說:『稟報陛下,我從東方來。在那裡,我見到一座高聳入雲的大山向前移進,把在它的行道上的所有生物都粉碎了。陛下,請依您認為適當的來做。』第二個人從西方來……第三個人從北方來……第四個人從南方來見你,說:『稟報陛下,我從南方來。在那裡,我見到一座高聳入雲的大山向前移進,把在它的行道上的所有生物得粉碎了。陛下,請依您認為適當的來做。』在這種情況之下,大王,在毀滅人命的大厄難發生時,而且考慮到人生如此難得,你能夠做什麼呢?」「在這種情況之下,尊者,在毀滅人命的大厄難發生時,而且考慮到人生如此難得,除了修行法、寧靜地安住、行善造福之外,我又能夠做什麼呢?」「我告訴你,大王,我問你:『老死將要降臨在你身上。由於老死即將來臨,你能夠做什麼呢?』」「由於老死將要降臨在我身上,除了修行法、寧靜地安住、行善造福之外,我又能夠做什麼呢?」
──《相應部》III, 3, 5

有一次,生漏婆羅門去見世尊。抵達後,他與世尊互相問候,然後坐在一旁。坐下後,他如此向世尊說:
「喬達摩大師,我堅持和執持此見──沒有任何一個必定會死之人不畏懼死亡、不對死亡感到害怕
「婆羅門,的確有這種必定會死之人畏懼死亡、對死亡感到害怕。可是,也有一種必定會死之人不畏懼死亡、不對死亡感到害怕。誰畏懼死亡?誰又不畏懼死亡?
婆羅門,有一種人,對於欲樂還未脫離欲貪、還未脫離慾望、還未脫離喜愛、還未脫離渴望、還未脫離熱惱、還未脫離貪愛。接著他得了重病。如此被重病折磨,他心中生起這個想法:『啊,那些可愛的欲樂將離開我,我將要離開可愛的欲樂了!』因此,他感到悲傷及憂愁,他悲泣追胸及深感迷惑。婆羅門,這種必定會死之人畏懼死亡、對死亡感到害怕。
此外,婆羅門,有一種人,對於身體還未脫離欲貪、還未脫離慾望、還未脫離喜愛、還未脫離渴望、還未脫離熱惱、還未脫離貪愛。接著他得了重病。如此被重病折磨,他心中生起這個想法:『啊,這可愛的身體將離開我,我將要離開這可愛的身體了!』因此,他感到悲傷及憂愁,他悲泣追胸及深感迷惑。婆羅門,這種必定會死之人也畏懼死亡、對死亡感到害怕。
婆羅門,有一種人對於欲樂已脫離欲貪、已脫離慾望、已脫離喜愛、已脫離渴望、已脫離熱惱、已脫離貪愛。接著他得了重病。如此被重病折磨,他心中不會生起這種想法:『啊,那些可愛的欲樂將離開我,我將要離開可愛的欲樂了!』因此,他不感到悲傷及憂愁,他不悲泣追胸,也不感到迷惑。婆羅門,這種必定會死之人不畏懼死亡、不對死亡感到害怕。
此外,婆羅門,有一種人,對於身體已脫離欲貪、已脫離慾望、已脫離喜愛、已脫離渴望、已脫離熱惱、已脫離貪愛。接著他得了重病。如此被重病折磨,他心中不會生起這種想法:『啊,這可愛的身體將離開我,我將要離開這可愛的身體了!』因此,他不感到悲傷及憂愁,他不悲泣追胸,也不感到迷惑。婆羅門,這種必定會死之人也不畏懼死亡、不對死亡感到害怕。
──《增支部.四集.節184.無畏經》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當時,拘薩羅國的波斯匿王去見世尊。走上前向世尊頂禮後,他坐在一旁。
坐在一旁的波斯匿王向世尊說:「世尊,在我獨自一人休息時,我在想:『誰愛惜自己?誰不愛惜自己?』世尊,當時我這麼思惟:『造身語意惡行的人,是不愛惜自己的人。即使他們說:『我愛惜自己』,他們並不愛惜自己。這是什麼緣故?因為他們為自己所做的,是怨恨者對其敵人所做的。所以他們並不愛惜自己。
然而,修身語意善行的人,是真正愛惜自己的人。即使他們說:『我不愛惜自己』,他們還是愛惜自己。這是什麼緣故?因為他們為自己所做的,是朋友對其友人所做的。所以他們是真正地愛惜自己。』」
「的確如是,陛下,的確如是。你所說的一切我一再重複,及印證它是正確的。」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阿羅毗國的屍舍婆森林裡,在一條牛行道上的葉堆上休息。
那時,阿羅毗國的訶多經過,看到世尊坐在那裡。他便走上前去向世尊頂禮,然後坐在一旁。他問世尊:「尊者,世尊睡得好嗎?」
「是的,王子,我睡得很好。我是世上其中一位睡得很好的人。」
「可是,尊者,冬季的夜晚是寒冷的,更何況這星期又結了霜。被牛踩過的土地堅硬、落地的葉片稀少、樹上的葉子稀疏、黃褐色袈裟寒冷,可是世尊卻說自己睡得很好,是世上其中一位時常睡得很好的人。」
「王子,現在我要問你一個與此有關的問題,你可依自己認為適當的來回答。王子,你對此有何意見?有一個居士或居士的兒子,住在一間用灰泥塗抹、能防風吹、鎖上門閂和關著窗的尖頂屋裡。屋裡有一套鋪滿黑色長羊毛地毯的長床、再鋪上裝飾著花朵的白羊毛床罩、又鋪上羚羊皮、頭頂上又有罩縫、床兩端各有鮮紅的墊子。屋裡又點著油燈。他的四個妻子很開心地服侍著他。王子,你認為如何:那個人能安眠嗎?你對此有何意見?」
「尊者,他一定睡得很好。他將是世上其中一位睡得很好的人。」
「王子,你認為如何?那居士或居士的兒子是否會因為貪慾而產生身理或心理的困擾?由於遭受困擾之苦而無法安眠?」
「可能會這樣,尊者。」
「王子,如今,那導致居士或居士的兒子遭受痛苦、導致他無法安眠的貪慾已被如來舍斷與根除,使之猶如棕櫚樹的殘餘樹樁無法再生長、以後再也無法生起。因此,王子,我睡得好。」
「王子,你認為如何?那居士或居士的兒子是否會因為瞋恨……愚痴而產生身理或心理的困擾?由於遭受困擾之苦而無法安眠?」
「可能會這樣,尊者。」
「王子,如今,那導致居士或居士的兒子遭受痛苦、導致他無法安眠的瞋恨與愚痴已被如來舍斷與根除,使之猶如棕櫚樹的殘餘樹樁無法再生長、以後再也無法生起。因此,王子,我睡得好。」
完全解脫的聖者,
常常都能得安眠。
他不受貪慾污染,
平靜且解脫執著。
斬斷了一切束縛,
已除一切心之苦。
──《增支部.三集》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
———無量壽經

以人食羊,人死為羊,羊死為人,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楞嚴經

如河駛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還。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普賢菩薩警眾偈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金剛經

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財色於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數日間,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飯食間。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佛說四十二章經


如是住.

補充: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很牛逼的聖人須菩提,他對佛陀非常信任和尊敬.他認為佛陀無所不能,比他牛逼如撒哈拉大沙漠中所有沙那麼多倍,他遇到佛陀是經歷了地球滅亡幾百次那麼長的時間才能遇到的難得,更堅信佛陀可以解決他的一切難題.
他提了一個問題:佛陀啊,我怎麼待著才能降伏我那煩惱的心呢?
「這裡有個空白時間段,佛陀在微笑或是喝口水」
然後佛陀說:如是住(對了對了,就這麼待著)
就這麼降伏你的心.
佛陀本來什麼也沒說,他描述了須菩提在等待答案那個空白時間段的身心感受或整體狀態.
這就是佛法,能讓這狀態維持下去生活就沒煩惱了。.這狀態是什麼狀態,大家自己體會。


人在愛欲中,獨生獨死,獨來獨往,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玄奘譯本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通篇經文簡潔優美,蘊意無窮,朗朗上口,通透典雅。


1.

且破心頭一點痴,十方何處不加持,

圓明佛眼常相照,只是當人不自知。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一序品第一(八)》

情花開得燦爛,情果卻大多苦不堪言,醜陋無比。公孫綠萼說,情花的果實是吃不得的,有的酸,有的辣,有的更加臭氣難聞,教人慾嘔;有些長得極丑怪的,味道倒甜,可是難看的又未必一定甜,只有親口試了才知。情花之毒,中了的話只有斷腸草可解,勤修佛法,不去沾染或者看破放下,則少了幾多煩擾,多了幾分自在。

2.

知幻即離,不假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圓覺經》

戒煙,戒色,戒酒,戒賭,戒遊戲,戒XX。人之所以上癮是因為控制不住自己,看不清危害,活在想像中,所以說慢慢戒的永遠不會真的去戒。如果真的意識到了,體會到了,行為上馬上就會轉變。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3.

狂心頓歇 歇即菩提

——《楞嚴經》

年少輕狂,浮躁。想做CEO,想娶白富美,想年紀輕輕走向人生巔峰。結果碰了壁,被騙過,恨過,悔過,才發現罪魁禍首是自己那顆狂亂的心。心靜下來,很多事情就可以看的很清楚,想的很明白。

4.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人大了,會越來越多恐懼。恐懼自己的學校不行,學歷不行,恐懼自己沒有一技之長,恐懼自己的平台不夠大,恐懼領導不喜歡自己,恐懼自己的薪水無法給家人好的生活,恐懼自己的身體健康,父母的養老,恐懼自己公司能不能活下去。。。但是心有恐懼,就會影響自己的判斷力,就會讓自己的境遇變糟。學習佛法,獲大智慧,消除恐懼,恢復心靈的自在。


阿難。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汝今遍觀此會聖眾,用目循歷。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汝識於中次第標指,此是文殊,此富樓那,此目犍連,此須菩提,此舍利弗,此識了知,為生於見,為生於相,為生虛空,為無所因,突然而出。阿難。若汝識性,生於見中,如無明暗及與色空,四種必無,元無汝見,見性尚無,從何發識。若汝識性,生於相中,不從見生,既不見明,亦不見暗,明暗不矚,即無色空,彼相尚無,識從何發。若生於空,非相非見,非見無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滅緣,見聞覺知,無處安立。處此二非,空則同無,有非同物。縱發汝識,欲何分別。若無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別識明月。汝更細詳,微細詳審,見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狀成有,不相成無,如是識緣,因何所出。識動見澄,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亦復如是,不應識緣,無從自出。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心粗浮,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汝應觀此六處識心,為同為異,為空為有,為非同異,為非空有。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故發真如妙覺明性。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屍羅,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禪那,非般剌若,非波羅密多。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非阿羅訶,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凈。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屍羅,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禪那,即般剌若,即波羅密多。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凈。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

我相信很多人看到上面的經文會頭疼,特別是第二段:是即非即,離即離非,心想這如來藏到底是什麼東東。《楞嚴經》很像是一群孩子圍著老師,非要老師告訴他們孩子是怎麼生出來的。老師之前一直逃避這個問題,終於在楞嚴經里嘆了口氣:哎,你們這些孩子啊,真調皮,來,老師告訴你們吧。

然後佛陀用盡所有孩子們能懂的辭彙,來說一個孩子們不可能懂得了的東西。阿難和菩薩們問的這麼細緻入微,其實不是他們不懂,而是替我們這些不開竅的眾生問。我們才是孩子。

我只所以對以上經句感觸頗深,一方面是破了我對「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懷有的「空」想,對如來藏有了更深的認識。最主要還是感受到佛陀那種不厭其煩的精神,很感動。眾生喉嚨小,那就一點一滴喂,總想著把你餵飽,快快長大。

這種精神在現在的知乎,也同樣得到了傳承。


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四十二章經》


八大人覺經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墮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痴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盤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不是佛經,祖師語錄,赤裸裸的現實

蓮池大師七筆勾


 1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嗏, 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賢孫,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筆勾。

  2 鳳侶鸞儔,恩愛牽纏何日休?活鬼兩相守,緣盡還分手,嗏,為你兩綢繆,披枷帶杻,覷破冤家,各自尋門走,因此把魚水夫妻一筆勾。

  3 身似瘡疣,莫為兒孫作遠憂。憶昔燕山竇,今日還在否?嗏,畢竟有時休,總歸無後,誰識當人,萬古常如舊,因此把貴子蘭孫一筆勾。

  4 獨佔鰲頭,謾說男兒得意秋,金印懸如斗,聲勢非常久。嗏,多少枉馳求,童顏皓首,夢覺黃粱,一笑無何有。因此把富貴功名一筆勾。

  5 富比王侯,你道歡時我道愁,求者多生受,得者憂傾覆。嗏,淡飯勝珍饈,衲衣如綉,天地吾廬,大廈何須搆。因此把家舍田園一筆勾。

  6 學海長流,文陣光芒射鬥牛。百藝叢中走,斗酒詩千首,嗏,錦繡滿胸頭,何須誇口,生死跟前,半時難相救。因此把蓋世文章一筆勾。

  7 夏賞春遊,歌舞場中樂事稠,煙雨迷花柳,棋酒娛親友,嗏!眼底逞風流,苦歸身後,可惜光陰,懡儸空回首,因此把風月情懷一筆勾


數次想像自己親值遇佛,跪在佛前,恭敬求法。

爾時,世尊展顏微笑,善言安慰:「善男子!……」

一句「善男子」,令我涕泗交流。


如果說是佛經,給我觸動最大的應該是《佛遺教經》。如果具體到一句話,我想該是是經開頭……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為諸弟子,略說法要……就是這寂然無聲四個字,我一直認為這四個字,是佛教史上的一個休止符。


推薦閱讀:

你的抑鬱症經歷是什麼?
你見過的最好玩的昵稱是什麼?
23 歲以下的年輕人使用手機的習慣是怎樣的?
有哪些經典的戰爭題材電影震撼過你的心?
月薪 2 萬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調查類問題 | 佛教 | 禪宗 | 佛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