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是滅苦之法 可是人活於世 不僅僅是想滅苦 而是想追求快樂啊 佛法可以帶來快樂嗎?

佛法是滅苦之法 可是人活於世 不僅僅是想滅苦 而是想追求快樂啊 佛法應該是只適用於痛苦之人吧 我希望過上極樂的生活 而不僅僅是滅苦 請問滅苦就是帶來快樂嗎 我覺得並不是啊 所以 我對佛法的終極價值失去了信心。


謝瑤
失去信心就失去了吧,你能找到快樂也挺好。
你的問題是挺不錯的問題。
佛教講滅苦,的確沒講追求快樂幸福。
原因嗎,其實挺簡單的。
痛苦-快樂
這是一對對立的概念。
當我們說我有多痛苦的時候,其實是說我的快樂程度有多低,同理當我們說自己有多幸福快樂的時候,其實是在說我們有多麼不痛苦。當我們把前一句話里的副詞、形容詞等詞語拿掉只保留主賓的時候,前一句話就變成了痛苦是快樂,快樂是痛苦這麼一個表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是如是!
所以痛苦和快樂是一對相互依存的二元對立的概念,沒有痛苦也就是沒有快樂,反之亦然。
很多情況下,痛苦和快樂是可以相互轉換的。

比如一個人站的久了,就覺得累想要坐下來,坐下來後開頭那段功夫,那叫舒服啊,那麼坐下就一定是舒服的嗎?自然不是,當你坐上幾個小時乃至更長,你又會覺得腰酸背痛,感覺坐著不舒服想要躺下來,躺下來那一剎那全身的細胞都笑了,那叫一個舒坦,好開心,那躺下就是開心嗎?不是,當你躺了三天之後,你全身的細胞估計都要罵娘了——俺要站起!於是你有站立起來了.....

以佛教的眼光看,世人所謂的幸福快樂,大體就是站累了坐下、坐累了躺下、躺累了了站起這麼個過程,那一瞬間也許你感到了幸福快樂,可是接下來這種幸福快樂就會慢慢的向痛苦煩惱轉化,而世人執迷那由痛苦帶來的暫時的幸福快樂,以為這就是究極,佛陀告訴我們說,錯了!只要快樂幸福不是永恆的,它一定會向反面轉化。
崇高必致墮落,
積聚必有消散。
緣會終須別離,
有命咸歸於死。

在佛教的眼裡,無常是苦,只要不是永恆的,無論目前看起來如何正面積極快樂,都是會向反面轉換的。站在佛教的角度來看,人處於不斷的輪迴當中,你這世是天人,開心的不得了,下一世也許就在地獄受幾個大劫的苦了,佛教的眼光可不是只放在現世上哦,佛教所說的滅苦是指永遠永恆的不會再有痛苦煩惱襲擾。
那麼怎麼做到這一點?
必須入涅槃,證無為法。唯有無為法才是超越二元對立的,也就是說只有無為法才能夠超越痛苦-幸福這樣二元對立的概念,獲得真真的清凈——這種不落兩邊的清凈在佛教看來才是真正的幸福。
當然需要補一句,無為法就是諸法中唯一永恆的。

所以回到原題,你覺得世間諸樂無法捨棄?嗯,從佛教的角度看這些於煩惱痛苦無異。先上圖吧
下面的圖和引用的文字都來自這裡http://tieba.baidu.com/p/1670893083

在一個寂寞的秋天黃昏,無盡廣闊的荒野中,有一位旅人趕著路。突然,旅人發現薄暗的野道中,散落著一塊塊白白的東西,仔細一看,原來是人的白骨。
  旅人正疑惑思考時,忽然從前方傳來驚人的咆哮聲,隨著一隻大老虎緊逼而來。看到這隻老虎,旅人頓時了解白骨的原因,立刻向來時的道路拔腿逃跑。
  但顯然是迷失了道路,旅人竟跑到一座斷崖絕壁的頂上。在毫無辦法之中,幸好發現斷崖上有一顆松樹,並且從樹枝上垂下一條藤蔓。旅人便毫不猶豫,馬上抓著藤蔓垂下去,可謂九死一生。 
  老虎眼看好不容易即將入口的食物,居然被逃離,可以想像它是如何懊惱地在崖上狂吼著。
  好感謝啊!幸虧有這藤蔓,終於救了寶貴一命。旅人暫時安心了。但是當他朝腳下一看時,不禁「啊」了一聲,原來腳下竟是波濤洶湧、底不可測的深海,怒浪澎湃著,而且在那波濤間還有三條毒龍,正張開大口等待著他的墜落。旅人不知不覺全身戰慄起來。
  但更恐怖的是,依靠救生的藤蔓,在其根接處出現了兩隻白色和黑色的老鼠,正在交互地啃著藤蔓。旅人拚命搖動藤蔓,想趕走老鼠,可是老鼠一點也沒有逃開的樣子。而且每次搖動藤蔓,便有水滴從上面落下來,這是樹枝上蜂巢所滴下的蜂蜜。由於蜂蜜太甜了,旅人竟完全忘記自己正處於危險萬分的境地,此心陶陶然地被蜂蜜所奪。  

老虎就是業力,業力逼迫,旅人只能掛在藤蔓上,而業力還隨時會現前。
藤蔓即人生,而黑白二鼠即是白天黑夜,時間一到,人生即結束,一旦結束,嗯...... 下面有三條毒龍在等著你。奮力搖動藤蔓即是說人生的奮鬥,奮鬥了的確會有回報,那幾滴蜜會掉落下來。
而這幾滴蜂蜜,就是你所說的快樂。

三界火宅,無常是苦。

還是放棄不了,也沒事,但記住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也就行了。


理論解釋方面,樓上說得很好了。我說說實修的方法吧。
要點就四個字:如實觀照。
你吃飯的時候,要知道自己在吃飯。不是說你腦子裡想著「我在吃飯」這個概念,而是你提起筷子時,要注意到自己在提起筷子,接下來注意到筷子在移動,筷子碰到了一塊肉,筷子和肉接觸的一剎那的觸感,夾起肉時感受到的肉的重量,筷子從盤子向自己嘴的方向移動,肉和舌頭接觸的一剎那的感覺…… 要如實體會,你和筷子、肉、吃飯的關係。
如果你在讀上面一段話時,不僅是在想像筷子和肉,而且明明白白地體會到:我正在讀一段關於筷子和肉的話,我的眼睛在盯著電腦屏幕,右手在握著滑鼠,中指指肚正和滑輪接觸馬上要滾動它,左手正拖著腮。我正坐在家裡,室內溫度有點低,再不加一件衣服可能會感冒…… 就是「如實觀照」。
「如實觀照」的訓練,是證到須陀洹果的必要手段。
這種訓練的目的,是要你時時保持「正念」。即清清楚楚地知道什麼事情正在發生。
比如你在街上走,突然聞到一縷清新的香水味道,不假思索地轉頭去看美女,這時就沒有保持「正念」。保持正念不是不讓你看,而是你轉頭去看的那一刻,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正在轉頭。你在飯店等上菜,服務員端著一盤菜朝鄰桌走,你聞著香氣頭就轉過去了,這時也沒保持正念。保持正念不是不能轉頭,而是明明白白知道自己在轉頭。
別人罵了你一句,你的「操」字立馬就到了嘴邊,如果這時你沒有注意到「操」字是怎麼從你嘴裡說出來的,就沒有保持「正念」。
當你半夜上廁所,打開洗手間時突然發現裡面一個黑影,你在感到恐怖的一剎那,心裡如果能覺知到「是我正在害怕」,這種功夫就非常深了。
佛法里,就是通過這種訓練來帶來快樂的。準確地說,這個不叫「快樂」,叫「歡喜」。「快樂」是你陷溺在一種狀態中,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失去「正念」之後的快感。而「歡喜」是明明白白地知道什麼在發生,而產生的愉悅感覺。


「樂」真的是樂嗎?

大病初癒,快樂嗎?如釋重負的感覺,酣暢淋漓。但是假如沒有病呢?
美食當前,快樂嗎?但是假如已經吃撐了呢。
家財萬貫,快樂嗎?但是假如你偏偏想出家,家族企業又無人接手呢?

你有沒有發現,所有的這些快樂,都必須有「慾望」在此之前就產生,我們的樂,只是讓這個慾望滅去了而已。
慾望還是樂嗎?
慾望無法滅去的時候,你能回憶起那感覺嗎?
我們的樂,只是它的熄滅而已。

很多人一生的追求,都只是讓自己一個個的慾望滅去而不自知。
你可以讓它快一點滅去,你可以讓它不再生嗎?

輪迴大苦!
可憐世人還以為佛法是宣傳輪迴的。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有輪迴,什麼是最恐怖的事?
就是輪迴本身。
你的慾望將永遠沒有終點,你只有一世一世的生滅。
如果你是信仰唯物的,你又憑什麼保證自己不會被再次合成?也許你還覺得可以永生很美好?因為你是人類,「苦樂參半」,幸運的是,這個時代的富足,讓你大部分的慾望可以滅掉,不受饑寒之苦,讓你可以感到「樂」。
「生」都沒法做主,還覺得這樣的「生」很美好嗎?

唯物主義信仰,帶來了多少傲慢……最具毀滅性的,扼殺了多少獨立思考能力
我年輕的時候,傲慢的以為科學已經證明了沒有輪迴。科學從未聲稱可以證明,甚至把這些歸類為哲學問題。
如果不可證偽,上帝、唯物、輪迴,也許就只有了兩種選擇;相信 或 不相信。
此時,不可知論者是最值得敬佩的,他們知道自己的不知道

但是原始佛教不一樣。除了相信 或 不相信,還有另一種選擇!
其實現在的佛教,在國內大部分也已淪為一種信仰了。
佛教原來的樣子是修行的,實修和信仰有何不同?
實修的開悟者可以說出這樣彪悍的話;我已經知道(世尊所說的),所以無需相信或不相信

原始的佛教,從未鼓勵人們去相信輪迴,甚至可以說,相信和不相信都不重要。原始的佛教,只是教導一條修行的路而已,這條路,當你走下去,可以親自體悟到這原來是苦,這是苦的原因,這是苦的滅,這是苦滅的道路。

在活的時候就可以徹悟生死,無需等到死了之後。
這還是信仰嗎?


這個問題很典型。

如果題主再深入接觸下佛理,還會發現一個更典型的問題。

就是:既然六道是無限輪迴的,而「涅槃」是脫離輪迴的唯一法門。

那是不是說,輪迴中的眾生,涅槃一個,就少一個。到最後,大家都涅槃了,世界也就消亡了。

以此來看,佛法不但是滅苦的,還是滅世的。

---------
是不是這樣呢?

這就是佛法有意思的地方,你的一切困惑都無法得到直接的回答,而是在你人生「某一刻」的時候,「啪」------就覺悟了。

這個「某一刻」,說的就是一個「緣」字。

佛度有緣人。

可見「緣」是很重要的,那具體「緣」是個什麼東西呢?

緣 就是「條件」。

這種「條件」對於人來說,就是人生的「某一個階段」。

一個人,一旦人生走到這個階段,哪怕ta從來沒有聽說過佛的一切,內心也會不自覺的生長出佛性。

難道說,佛就這麼牛嗎?
不是佛牛,是你牛,佛就是「智慧」的意思,佛法就是「你的智慧給你的答案」。

-----
不過你也不用太高興,前面也說了,需要機緣的,需要你人生到了某一個階段,你才能見識你自己的智慧。

那麼具體是哪一個階段呢?

這就有趣了。
人,就像是一台電腦。
剛出生時,是新的,只有操作系統,啥也沒有。

隨著慢慢長大,我們開始經歷:裝上了各種軟體,下載了各種電影。

此階段的我們,活在「加法」中。
............

終於有一天,硬碟也滿了,內存也落伍了,病毒也出現了。

這怎麼辦?
什麼?重裝系統?升級?

這可是人生的電腦,沒得升級。

於是,你第一次感受到人生的無奈。

因為紅塵無限,人生有長。

讓你在無限的美好中,選擇有限的幾樣兒。
不管怎麼選,都是一個悔恨的結果。

一旦一個人開始悔恨,這個「緣」就具備了。

這個時候的我們,就開始想要做些人生的「減法」了。
------
這時候,我們就可以談談「色即是空」的問題了。

色,就是有色彩的物質世界,就是紅塵;
空,卻不是無,不是說什麼都沒了。

空是不反應,是一種「局外」的「無關」狀態。是平衡的「零」。

怎麼個意思?

我們說人生如同電腦。

電腦播放愛情片的時候,你不會說電腦戀愛了。
同樣的,電腦播放情色片時,你也不會說:電腦好色了。

因為你知道,這跟電腦本身沒有關係,是使用電腦的人的問題。

「電腦」和「硬碟上的電影」的關係,就是局外的關係。

這種不對外界做出反應的無關狀態,就是「空」。
也就是我們最終要追求的「零」。

人生必定是,由加法開始,一直加到最高點,然後開始減法,直到「零」這個「空」。


「電腦」就是我們,「電影」就是我們的人生經歷。

你本來是一台「電腦」,卻慢慢意識到自己被使用「電腦」的人玩弄了。

因為電影並不是真的,只是些影像,真正的紅塵,是電影無法表現的。


這時候,你就有點跳出輪迴的意思了。
這就是更高級的存在體驗了。
-------
「磚」就拋到這裡了,「玉」在哪裡,就隨緣了。

??


佛教要滅的苦不是現世之苦,而是永世之苦,即無常。輪迴也是無常的表現之一。而與之相對的恆常,才是佛教的追求。佛教把如如不動的恆常形容為樂。所以說佛教追求快樂,給人帶來快樂是不錯的。

但是不要誤解這種樂。這種樂並不是歡樂,是平靜。為什麼平靜比歡樂更樂,更值得追求,可以用混社會與回家來比方。在社會上有很多歡樂,不管是吃喝玩,還是功成業就,但是往往人們在這些激奮之餘,都發現它們都不如回家舒服。回家之後更歡樂了嗎?是唱得更大聲了,還是喝得更嗨了?都不是,完全不是這個方向。回家之後,華服不在身上了,說話輕聲了,酒喝得淡了,飯桌上素菜變多了。人放鬆了,自由了,平靜了——家庭糾紛不在此論。

站在名利娛樂工作的角度,看一個人退場了,消失在視野之外,不再鬧騰,用佛教的話說,就是寂滅了。但這並不是寂滅的全部真相。所謂寂滅為樂,並不是指世間歡樂的升級,如奧迪換成阿斯頓馬丁,而是從奔波的路上下來,歇了。那難道不是隨時都可以歇么?此時的歇不是退卻放棄,是隨心所欲,想歇就歇,想上路還能再上路。好比絕頂高手,「不是不敢跟你打,是不想打你。」再比如企業高管,全年不怎麼露面,辦公室只是個擺設,可是偶爾發聲現形,必然是重大事件。所以寂滅而退的前提是進到極至。這時的能力、境界和地位,不是消極生活可以造就的,反而是用辛苦和時間煉成的。可見,佛教的追求寂滅本來就是一件積極的事情。

以上都是比方,並不是說修行者要放棄修行,去塵世中闖蕩。耽於俗世歡樂的人,要大概地理解佛教終極的寂滅為樂,可以想想回家的感覺。


能滅苦就知足了嘛!


一味想過上極樂的生活便是貪,貪也是苦,而且貪會引發諸多惡。人這一生不外乎在慾望的滿足與否中搖擺,滿足了你便快樂,不滿足便認為是痛苦。所以你不覺得滅苦便是極樂?


我理解的佛法不是滅苦之法,是智慧之法,解脫之法,常樂我凈之法,解粘去縛之法。苦無法滅除,接受,化解,超越苦自然無影無蹤。

世人以苦樂為苦樂,要了解苦樂是無常暫有,超越苦樂,不在意苦樂,苦樂自然化作清涼自在的真樂。學佛人不但要追求樂,而且是追求永恆的樂。

及時行樂痛苦在後面,行藏有道,格物致知,這樣的樂更應該遵循。學佛人更注重智慧帶來的喜悅,奉獻帶來的快樂,勤勞帶來的快樂,人人都有選擇快樂的權利,看自己要哪一種快樂,只要無怨無悔,每個人當下就會幸福,快樂。不需要等到明天或未來。


佛法不否認世間有短暫的快樂,只是任何快樂的盡頭是痛苦而已。佛的大弟子舍利弗曾說過,涅槃真的太快樂了,有人問他,難道涅槃不是沒有痛苦沒有快樂的嗎?舍利弗給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回答:沒有快樂才是真的快樂。

世間的快樂對佛來說,是一個被蚊子叮且不會消失的包,抓癢的時候,的確很爽,但不癢不是更好嗎?至少佛教徒是這樣認為的。


當然可以。


叔本華對於幸福的樸素討論我覺得已經很好地闡釋了這一問題,幸福對於人生是否定的存在,他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當我們身體完好但突然有一處組織疼痛的時候,我們所有的注意力都會集中到這一痛點,而不會關注整個身體其他部位都是健康的。而生活中,我們也總是被痛苦煩心,一旦有任何不順心的地方就會情緒低落,或者一遇到困難就會全身心聚焦在上邊,全然不會想到除此之外自己已經擁有的和成功的,更不會因此而感到慶幸。所以他提出了幸福是否定的存在,需要去不停追求。但他又有鐘擺理論,就是得到一種幸福你立即就會忘記它既而再經歷痛苦去追求,所以智慧的人生真諦是避免痛苦。
追求幸福實際就是欲求,有欲求就有痛苦和傷害,所以為什麼說滅苦而不說求幸福。
我高中時看透痛苦才是人生永恆的主題,包括一些終極問題的迷茫導致了嚴重的抑鬱症,反而是佛法讓我找到了答案。


有人私信問我看破了么,只能說,如果真的看破了就不會深夜來寫字逃避痛苦尋求安寧了。阿門。
…………………………………………

感謝邀請。
作為一名基督徒,我時常在想,佛家總說一切皆空,超脫喜樂。可是人生就是因為不完滿才變得有趣,全都超脫了,豈不無聊?有很多人像我一樣,遇到不能承受的痛苦才來尋求佛法的幫助,方知佛法無邊渡一切苦厄,可是痛苦度過了便忘了之前的動心忍性,開始祈求快樂,想要得到,得不到時,人生陷入痛苦又尋求佛法的慰藉。周而復始,兜兜轉轉。

這就是苦,輪迴之苦。佛說, 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佛又說,壽長乃無間之大劫。人生在世,難逃一喜一悲我們總是想尋求快樂,可是萬事相持相生,沒有一份快樂是沒有痛苦相伴的,只是我們都是肉眼,只見現世,不見長久。什麼是快樂,得到了是快樂?或許吧。

求一樣東西,求不得苦,求得了日日怕失去苦,失去了怨長久苦。即使求得了,貪慾更苦。佛家三毒,貪,嗔,痴。第一便是貪,最開始想要能遠遠望著,看見了盼能日日相守,直到心意了盼能白頭到老,有個孩子,有個家。即使這些都得到了,這一輩子真的快樂么,萬事過後不知難,一輩子過去的豈止萬事,方知得到了也未必快樂,快樂也一定摻雜著痛苦。
我們看不到因為我們渺小,芸芸眾生於時間,於佛法來說都只是滄海一粟如同螻蟻,我們只能見到現世,見到眼前的苦樂。里師傅說,你這輩子的眼力,是你瞎了三輩子換來的。釋然說,那多好,這輩子什麼都能看清。師傅說,你不知道你那三輩子有多苦。沒錯,佛法是不追求現世的快樂,但是,他滅一切苦,讓一切因果得以循環,或許會覺得人生無趣,但是我們不可得知在永世里,我們的生活,究竟如何。

所以,佛要滅的不是現世之苦,是永世之苦,是無常。

佛家四法門,第一便是諸法無常。無論是基督教,還是佛教都一直在贖罪,基督教贖原罪,而佛家贖前業,贖業障。都是在還一種因果。其實諸法不是真的無常,即是因果循環,必是有常。我學雅思的時候總想著讓老師押考題範圍,老師說一共10類,每一類都常見,你沒辦法準備完全,所以就當沒有範圍吧。同樣作為普通人,我們沒辦法超越現世的種種,只能以一顆安穩的心默默的行善事,想著一切終必成空,接受這無常。

而且,超脫了苦樂真的沒有樂趣了嗎。不盡然,苦樂是對外物塵世種種的感知,而不是對內心。金剛經中佛對長老須菩提說, "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讀金剛經的時候總覺得這段話很親切,很形象,細細想來,佛也本是人,只是戒除了外物的貪嗔痴終成佛德。一切隨意,遵從內心,是何等的快樂,只是我們沒辦法參悟。
不因外物的變遷而喜悲,不因得到而狂喜和失去而苦楚,如果能做到這點,世間人應該也能修成正果了吧。

只是這看破的過程,依舊痛苦。

最後送給大家一個我最喜歡的禪意故事。
一個河流邊,上游放生者將買來的魚放到水裡慈悲放生,下游賣魚的人又把它們撈起來準備重新賣給下一次放生的人。同一批魚,讓兩伙人都得嘗所願,而奄奄一息的魚呢,大概就是佛吧。

……………………………………………………


update:
昨晚看《維摩詰所說經》,有一段非常好啊
《維摩詰所說經》卷1〈4 菩薩品〉:「「爾時維摩詰語諸女言:『魔以汝等與我,今汝皆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隨所應而為說法,令發道意。復言:『汝等已發道意,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復樂五欲樂也。』天女即問:『何謂法樂?』答言:『樂常信佛,樂欲聽法,樂供養眾,樂離五欲;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樂觀內入如空聚;樂隨護道意,樂饒益眾生,樂敬養師;樂廣行施,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樂勤集善根,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慧;樂廣菩提心,樂降伏眾魔,樂斷諸煩惱,樂淨佛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樂嚴道場;樂聞深法不畏;樂三脫門,不樂非時;樂近同學,樂於非同學中,心無恚礙;樂將護惡知識,樂親近善知識;樂心喜清淨,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為菩薩法樂。』」(CBETA, T14, no. 475, p. 543, a25-b12)
這個應該很容易看懂吧 《維摩詰所說經》的文學性很高的哦
###
《佛本行集經》卷18〈22 剃髮染衣品〉:「「爾時車匿白太子言:『大聖太子!今日已得廣大王位,聖子具足一切諸相玉女之寶,所莊嚴宮普皆顯,現自餘多種五欲之事,最勝最妙,人間難辦,今已得之。何故聖子捨此妙樂,愛於諸獸百鳥充滿曠野之內?又復是處多有惡賊恐怖之事,獨行獨坐,遠離諸樂,云何悅心?』太子報言:『汝善車匿!所語不虛。其理雖然,汝今諦聽,我為汝說。世間五慾,會歸無常,非究竟法,不合心安,若得還失,速疾如流,不暫停住,如草上露,不久消散;猶如空拳,誑於小兒;如芭蕉心,無有真實;如秋雲起,乍布還收;如閃電光,忽出還滅;如水上沫,無有常定;如熱陽炎,誑惑於人。』」(CBETA, T03, no. 190, p. 736, c23-p. 737, a7)
眾生的樂是虛假的,短暫的,佛陀的妙樂是真實的,永恆的。
嚴重推薦《佛本行集經》,太子想要出家,車匿以種種世間樂事勸誘太子,太子以種種智慧予以辯駁,很是精彩。


佛法追求的是智慧,是覺悟真相,解脫輪迴,不再「活於世」。追求快樂,是遠離佛法的。
佛法修行的某些階段,有極樂的感受。但此時樂的定義已經與修行前不同。再到一定階段,會認識到,以前所以為的一切,包括所謂快樂,都是苦。那時才會真正理解滅苦。
佛法與外道的重要不同,在於如實觀。如果一開始就太過執著的這麼認為,或者追求別的什麼好處,那就是迷信了。


佛法真是太容易帶來快樂了!可以說一不小心就快樂了... 我只想滅苦,並不追求快樂,所以一旦有了快樂還得想怎麼舍掉它。說話你沒聽說過「極樂世界」這個佛土?還有「常樂我凈」這個成佛後的境地?終極價值「常樂我凈」四個字里、「樂」就是其中之一!
佛道修行一路上都有快樂,佛法中包含了大量修行收穫快樂後再怎麼辦的教法,比如「慈悲喜舍」、「化樂天」、「離生喜樂」、「定生喜樂」、「離喜妙樂」、「舍念清靜」等


看了大家的答案,感覺還有沒有說到的地方。
作為一個不精進的佛弟子,不自量力來補充一下。

佛法里四法印: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諸行無常); 一切情緒皆苦(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無自性(諸法無我); 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靜)
其中一條就是「諸漏皆苦」。不是說只有疾病,傷心,痛苦是苦,其他的情緒比如「歡樂」也是苦的;這個作為剛了解佛教的人可能不太好了解。我粘貼一部分別人的文章,黑體字的部分大家應該能看明白,粘貼最後一段是給樓主失去信心的補充說明。 後面會附上鏈接只是隨便搜了一下找到的,作為擴展閱讀。

粘貼如下:
在佛教,「一切皆苦」的「苦」,是指苦惱、痛苦、逼迫的意思,它的內涵比我們所理解的「痛苦」要廣泛。苦可以分為三種性質:苦苦,行苦,和壞苦。 苦苦即是痛苦、苦惱的感受。這方面在佛教中稱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有求皆苦),愛別離、憎怨會(不是冤家不聚頭),五陰盛(色受想行識——即人的各種慾望的折磨,慾壑難填,永不可滿足,而人又不自知地企圖滿足,因而產生痛苦)。關於後者,叔本華曾有較形象的闡釋:「一切意願都產生自需要,因而是產生自缺乏,因而是產生自痛苦。……慾念的目標一旦達到,就絕不可能永遠給人滿足,而只給人片刻的滿足;就像扔給乞丐的麵包,只維持他不死,使他的痛苦可以延續到明天。」。照美國天普大學傅偉勛教授的意思,還可以加上人際苦和社會苦。這裡有身苦和心苦之分,前四種為身苦,後為心苦,而心苦尤其是痛苦。 而行苦則是說明事物遷流的狀態,即一切現象永在生滅變化之中——諸行無常。人都是執著的,對不好的東西常常躲避,好的東西則常常留戀。如青春、愛情、美、生命等等事物,我們希望他們永恆、永駐,但這是做不到的。當一個年輕的女子不再年輕美麗的時候,她對著鏡子會有什麼感受呢?由此所產生的幻滅感、失落感——這也是一種苦
壞苦的性質與行苦類似,是說明事物不僅要遷流,還要變壞,最終壞滅,不存在。如果說行苦,你還可以忍受,壞苦你是不是還忍受得了?
苦苦即是痛苦、苦惱的感受。這方面在佛教中稱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有求皆苦),愛別離、憎怨會(不是冤家不聚頭),五陰盛(色受想行識——即人的各種慾望的折磨,慾壑難填,永不可滿足,而人又不自知地企圖滿足,因而產生痛苦)。關於後者,叔本華曾有較形象的闡釋:「一切意願都產生自需要,因而是產生自缺乏,因而是產生自痛苦。……慾念的目標一旦達到,就絕不可能永遠給人滿足,而只給人片刻的滿足;就像扔給乞丐的麵包,只維持他不死,使他的痛苦可以延續到明天。」。照美國天普大學傅偉勛教授的意思,還可以加上人際苦和社會苦。這裡有身苦和心苦之分,前四種為身苦,後為心苦,而心苦尤其是痛苦。 而行苦則是說明事物遷流的狀態,即一切現象永在生滅變化之中——諸行無常。人都是執著的,對不好的東西常常躲避,好的東西則常常留戀。如青春、愛情、美、生命等等事物,我們希望他們永恆、永駐,但這是做不到的。當一個年輕的女子不再年輕美麗的時候,她對著鏡子會有什麼感受呢?由此所產生的幻滅感、失落感——這也是一種苦。
壞苦的性質與行苦類似,是說明事物不僅要遷流,還要變壞,最終壞滅,不存在。如果說行苦,你還可以忍受,壞苦你是不是還忍受得了? 照佛教的說法,人生充滿痛苦,人生的本質是痛苦。人生有沒有快樂呢?有,但快樂是短暫的,這是大家都了解的。世間的一些智者就非常了解這種道理:「快樂在人生里,好比引誘小孩子吃藥的方糖,更象跑狗場里引誘狗賽跑的電兔子。幾分鐘或者幾天的快樂賺我們活了一世,忍受著許多痛苦。我們希望它來,希望它留,希望它再來——這三句話概括了整個人類努力的歷史。在我們追求和等候的時候,生命又不知不覺地偷度過去。也許我們只是時間消費的籌碼,活了一世不過是為那一世的歲月充當殉葬品,根本不會享到快樂。」再有,在佛教看來,快樂也是一種苦,為什麼,因為快樂是無常的,每一個快樂後邊就是痛苦,就是更大的痛苦。 那麼是不是因為人生是苦,我們就要悲觀消極的對待呢?是不是「這日子就沒法過了」呢?是不是要自殺呢?不是,這不是佛教的出發點。佛教揭示了生命的本質,是為了解脫它,即所謂離苦得樂。
............

那麼是不是因為人生是苦,我們就要悲觀消極的對待呢?是不是「這日子就沒法過了」呢?是不是要自殺呢?不是,這不是佛教的出發點。佛教揭示了生命的本質,是為了解脫它,即所謂離苦得樂。佛教認為身苦固然是苦,而心苦更是大痛苦,身苦是無法擺脫的,如人人都得老病死,而心苦是可以解脫的,即身苦而心不苦。而一旦心苦解脫,身苦就不算什麼了。當我們參透生命緣起的道理,快樂是無常的,痛苦也是無常的,生是無常的,死也是無常的,那麼一切都不必過分執著,一切都不要過分愛染,可以達觀地看待老、病、死,也不會為求不得、愛別離等所困擾,這樣的人生是不是快樂、祥和的人生呢?

擴展閱讀:
佛教一切皆苦之我見
圓明師父講佛法基礎(六) ——一切皆苦


我就貢獻一個我聽過的關於這個問題最形象的說法吧:
有兩個人得了皮癬,整天抓撓不止,其中一個呢找到一個撓癢的東東,每次癢了之後,就撓撓,撓完之後就不癢了,這讓他每次都會感覺很不錯。 另一個人則是去找醫生打針吃藥,治好了皮癬,也就沒有癢可以撓了。

皮癬就是苦,每時每刻都在,只不過有的時候感覺到,有的時候沒感覺到
撓完之後的舒服,就是快樂
第一個人就是一般的人,在生活中不斷的受苦,然後找到一個短暫的解決方案之後,會感到快樂和成就。

第二個人是一個修行人,他知道苦,並願意解除苦,苦結束之後,他過著一個正常的生活。

從修行角度來看,一般人是不知道苦的,在修行的過程中,知道苦和脫離苦是同時發生的,知道苦的人會遠離苦,而不知道苦的人會追尋苦。


我想說說個人的理解。

人的感覺源自於神經。痛苦與快樂,出自於神經對於肌體的指令。

神經系統是生物演變的成果,從古至今,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中,它逐漸獲得進化。它絕非完美無缺,必然存在著弊端與漏洞。

神經用結構簡單、產量巨大的化學遞質,向人體傳達是與否的命令,以此控制人的行為。它剔除了自認為冗餘的信息,將滄桑、厚重、真實而奧妙無窮的世界,精簡為簡單、廉價、浮誇、幼稚而難以自控的情感。世間的斑斕萬象,在神經的處理下,省略了大部分信息,最終簡化為苦與樂。

神經系統只有渺小的細胞罷了,我不認為它的信號就是最正確的命令。

人應當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要明白那些情緒,只是低級的腦組織神經的自發習慣反應。這種低級的反應的確對人有利嗎,不一定吧,這需要用理性的思維去辨析。

吸毒者在吸毒的時候,獲得了極度的快感,但短暫的快感過後,他的大腦卻要補償以綿長無盡的痛苦折磨。或許僅僅是神經細胞的損傷,但這種折磨足以讓吸毒者抽搐、流涕、汗流浹背。由此可見神經系統對人體調控的巨大威力。

由此看來,過度的痛苦、過度的快樂,都是神經的過度敏感,是過激而沒有必要的,對人有害而無利。

所以啊,人生的苦樂,只是用來趨利避害的工具罷了,並不是人生的追求所在。

如果人沉溺於快樂,恐懼於痛苦,那豈不是被大腦神經所欺騙玩弄,徒勞地浪費時光、耗費精神。

如果人把生命花費在情緒的天平上,左右搖擺,追求快感,以此為樂,豈不是放棄了真實的世界,墜入了自娛自樂之中。

人不應被身體欺騙,人應當知道,什麼才是真實的利益,而另一些東西,只是虛妄的幻覺。節制你的快樂,節制你的痛苦,當人類學會理性思考時,智慧由此而生。

或許未來有一天,人類的智慧足夠強大。人類用更先進的演算法和器械代替了神經,節約了情緒波動的消耗,千百倍提升決策效率,那時候就能實現先哲高僧所說的「滅苦之法」了吧。

要對未來充滿希望,人類的旅程剛剛開始。

去追求永恆的價值吧!一千萬年後的未來人類們(或許是別的什麼),會在金碧輝煌的地方,用洞察古今的智慧,將你的人生價值毫釐不差地算清。


苦樂相生,無樂自無苦,無苦亦無樂,滅苦先滅樂。不苦不樂,清凈自生。


呵呵。沒苦了,快樂自然來了。不妨自己體會一下。當你痛苦的時候,你來的毛快樂啊?


推薦閱讀:

佛陀是否窺見了宇宙的真理?
開悟是怎樣一種體驗?
大乘和小乘哪個更好修行?
什麼是佛法?
金剛經講什麼?

TAG:佛教 | 佛學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