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否從神經科學的角度解釋修禪對人產生的影響?

曾經一度覺得「正念」之類的行為給人帶來的影響可能與「安慰劑效應」相似,但後來聽到一種說法,表明「正念」與「安慰劑」會激活不同的腦區——也即是說,這是兩種不同的機制。

於是好奇,人們修禪、冥想、修行……能否改變大腦的活動模式,真實地提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感?


謝邀,不過這個問題已經有一個非常非常非常好的答案,一定是最近《科學美國人》的封面文章 《靜坐冥想的腦科學》。 (譯言有中文翻譯了:譯言網 | 冥想之力,重塑大腦 )

不僅由淺入深回答的非常好,而且是非常非常新的review,而且這篇文章的三個作者之一是一名曾經是細胞生物學家的法國佛教僧侶 Matthueu Ricard。

@Owl of Minerva 的答案很好,請先認真耐心閱讀他的回答。這裡為了給不想看圖表的「懶骨頭」們準備一些好嚼的「肉糜」,我稍微總結了一下《靜坐冥想的腦科學》。如果《科學美國人》 翻譯了這篇文章,很值得去閱讀全文。

說起來,這個領域還是在第14世達賴喇嘛在2000年時帶領開啟研究的。開始不少神經科學家很是反對,不過通過腦成像(特別是腦電圖和核磁共振)的研究,越來越多的實驗和數據表明研究冥想過程和其長期認知影響是非常有意義的,一定不要小看 @Owl of Minerva總結的三點,除了預防和臨床目的以外,特別是第三點情緒的控制和注意力控制,這在教育上非常重要。

甚至有新研究發現靜坐冥想會影響負責調控細胞壽命的端粒酶的一種酵素,長期靜坐冥想者在冥想活動後,心理壓力降低最多的人,端粒酶的活性較高。換句話說,冥想訓練可能可以減緩體內細胞老化過程和衰老速度。雖然不能說,冥想就能延延益壽,但這樣的效果是很令人驚訝也是非常激動的。

EEG(腦電圖)是在這個領域最常用的腦成像技術。因為可以在僧侶冥想時,同時記錄ta的腦電圖,並非常仔細的研究腦電波的各種特點。《靜坐冥想的腦科學》的作者發現長期冥想的這些冥想達人可以自由地維持在某種腦電波狀態,而這種"技能"或說協調共振可能會間接地能長期改變一些非常重要的大腦認知功能,譬如 學習、情緒。

通過MRI(核磁共振),來自哈佛的研究人員發現 冥想會造成某些大腦區域的體積變大!(在 @Owl of Minerva 的答案里也有寫)主要有體積變大的大腦區域,見下圖

(修改來自《科學美國人》2014.12刊的圖,黑字為我手賤添加)
前額葉皮質的布魯德曼9號和10號區域 在非常多的認知功能中有重要作用。隨便例舉幾個我最感興趣的,譬如說布魯德曼9號負責聽寫能力、找錯誤還有語言流暢程度。譬如說,我們在做聽覺神經MEG實驗是,在實驗前,為了確定儀器和實驗者狀態正常,會給實驗者播放一串兒嘀嘀嘀的聲音,大概兩分鐘,讓實驗者在腦海里數嘀聲。單做這個任務,如果一切正常就能看到布魯德曼9號和聽覺皮層活動活躍。言歸正傳,9號區域控制我們的注意力10號區域我了解不多,看維基百科說因為功能不明確,但現在的理論認為它負責大腦的同時多任務工作的平衡和協調。

島葉,負責飢餓以及渴望,並幫助將這些慾望變成滿足(譬如說,餓了想吃東西,有煙癮的會非常像抽一支,還有癮君子對毒品的渴望)。雖然當上癮時,還沒有發現多巴胺直接輸入進島葉(多巴胺是獎勵系統主要神經遞質,是當下的上癮研究的核心,但在研究中也發現當癮君子開始渴望毒品時,島葉會被激活。
而且,而且,島葉幫助身體精確地預測感知,譬如走廊上有人橫衝直撞,敏捷的人能夠險險地閃過;有人耍帥從欄杆上翻過去,島葉會幫助計算欄杆的高度以及雙手雙腳每個關節的角度和肌肉力量;神槍手,需要超強的島葉幫ta瞄準,並穩穩地扣動扳機將子彈射出。換句話說,優秀的島葉讓人的身體更加敏捷。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能力。軍人、運動員,都非常需要在這方面比常人更加優秀才能夠生存/得到好成績。

同時又發現,冥想讓負責恐懼感的杏仁核體積減小了。

不知道這篇文章國內《環球科學》有木有發,如果有,一定要去看全文!這期非常非常棒,特別是裡面的圖示,特別清晰。特別是表現在冥想過程中,大腦的狀態和活躍區域的流程圖,我專門掃描了那張圖,但想了想還是不貼在這裡了。

下面是港澳台版2014年12月刊的封面(我完全就是為了這篇文章才買的這本,很多年沒看科學人了):

--------------
@褚波 強烈建議在專欄中刊登這篇的官方文章~希望這裡沒有侵犯《環球科學》的版權。

作為無宗教信仰的我,在看了這篇文章後真的覺得我很有必要訓練一下冥想了。只是在那兒坐著肯定是不夠的。相信肯定能幫助我的失眠問題...

————————

看完這篇文章還不過癮?來吧來吧,帶上這本《大腦使用指南》,讓我們一起互相傷害!各大電商平台都有售:噹噹、亞馬遜、文軒、京東、淘寶、天貓 等等。當然,你也可以在各大城市的實體書店看到它~ 最近新書做活動,客觀喜歡就別猶豫!麻利兒的!


謝李予邀

這裡我不想談關於宗教的任何問題,而至關注單純的Mindfulness Meditation(冥想)對大腦結構和功能的影響。

可以追溯到的最早關於冥想作為替代療法在臨床治療上的研究是這篇1982年的研究[1]

可以追溯到的最早關於冥想作為替代療法在臨床治療上的研究是這篇1982年的研究[1]

可以追溯到的最早關於冥想作為替代療法在臨床治療上的研究是這篇1982年的研究[1]
http://www2.southeastern.edu/Academics/Faculty/mrossano/gradseminar/evo%20of%20ritual/pain%20reduction2.pdf

在為期十周的冥想訓練中,大部分的患者的慢性疼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由於該研究採用的是被試自己彙報的疼痛水平,而且沒有合適的對照組,因而該結果並不能排除安慰劑效應。

在為期十周的冥想訓練中,大部分的患者的慢性疼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由於該研究採用的是被試自己彙報的疼痛水平,而且沒有合適的對照組,因而該結果並不能排除安慰劑效應。

在為期十周的冥想訓練中,大部分的患者的慢性疼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由於該研究採用的是被試自己彙報的疼痛水平,而且沒有合適的對照組,因而該結果並不能排除安慰劑效應。
隨著新技術特別是fMRI技術的引入,有了更直接的方式來觀察冥想對生理參數的影響。在2001年的一項fMRI研究中,發現關於注意、情感喚醒和控制的很多腦區在冥想時候都會被激活,顯示冥想對這些功能有一定的影響。該研究也喚起了大眾和科學界對冥想的熱情。

隨後的2003年的研究[3]顯示,冥想能增強腦的功能,並且增加機體的免疫能力。

隨後的2003年的研究[3]顯示,冥想能增強腦的功能,並且增加機體的免疫能力。

隨後的2003年的研究[3]顯示,冥想能增強腦的功能,並且增加機體的免疫能力。

更有研究證明,冥想者的腦皮層厚度的會比非冥想者在某些區域更厚。而對於一個正常的衰老過程來說,這些腦區的皮層厚度都是變薄的,冥想客觀上起到了類似於延緩大腦衰老的效果[4]。

更有研究證明,冥想者的腦皮層厚度的會比非冥想者在某些區域更厚。而對於一個正常的衰老過程來說,這些腦區的皮層厚度都是變薄的,冥想客觀上起到了類似於延緩大腦衰老的效果[4]。

更有研究證明,冥想者的腦皮層厚度的會比非冥想者在某些區域更厚。而對於一個正常的衰老過程來說,這些腦區的皮層厚度都是變薄的,冥想客觀上起到了類似於延緩大腦衰老的效果[4]。

在大腦的組織結構上,研究也發現冥想會使一些區域的灰質增加[5]。特別是海馬體區域。

在大腦的組織結構上,研究也發現冥想會使一些區域的灰質增加[5]。特別是海馬體區域。

在大腦的組織結構上,研究也發現冥想會使一些區域的灰質增加[5]。特別是海馬體區域。

目前來說,研究觀察到的大腦區域體積增加主要有島回、殼核、腦幹、海馬、丘腦等區域,都是跟意識和情感相關的區域。

目前來說,研究觀察到的大腦區域體積增加主要有島回、殼核、腦幹、海馬、丘腦等區域,都是跟意識和情感相關的區域。

目前來說,研究觀察到的大腦區域體積增加主要有島回、殼核、腦幹、海馬、丘腦等區域,都是跟意識和情感相關的區域。

總結來說,基於目前的研究,冥想能有以下的效果:

總結來說,基於目前的研究,冥想能有以下的效果:

總結來說,基於目前的研究,冥想能有以下的效果:

  1. 減壓:增加大腦相關區域的神經元和工作效能,使人的抗壓閾值增加,能面對更多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難,並能很快的從繁重的工作中恢復狀態。
  2. 降低健康風險:增強免疫系統的反應能力;此外,心跳、血壓等參數也會得到提升。
  3. 增加人的情感調控能力和注意控制能力

就目前來看,雖然冥想的功用得到證明,但是關於冥想的功效的神經作用機制還並不明確[6], 沒有結果證明,做冥想能比使用同樣的時間鍛煉身體起到更好的效果。或許可以認為冥想是一種慵懶的鍛煉方法。使用冥想的功效來證明宗教的合理性具有一定的牽強附會(far-fetched)跡象。

--------
[1] Kabat-Zinn, Jon. "An outpatient program in behavioral medicine for chronic pain patient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 4.1 (1982): 33-47.
[2] Lazar, Sara W., et al. "Functional brain mapping of the relaxation response and meditation." Neuroreport 11.7 (2000): 1581-1585.
[3] Davidson, Richard J., et al. "Alterations in brain and immune function produced by mindfulness meditation."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5.4 (2003): 564-570.
[4] Lazar, Sara W., et al. "Meditation experience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cortical thickness." Neuroreport 16.17 (2005): 1893.
[5] H?lzel, Britta K., et al. "Mindfulness practice leads to increases in regional brain gray matter density." Psychiatry Research: Neuroimaging 191.1 (2011): 36-43.
[6] H?lzel, Britta K., et al. "How does mindfulness meditation work? Proposing mechanisms of action from a conceptual and neural perspective."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6.6 (2011): 537-559.


貢獻一個自己的思考角度。禪修是一種幫助人類管理認知活動的工程手段。

如果我們採用心智計算理論的假設,那麼大腦可以被當作一種複雜的計算機系統。進一步,計算大腦可以被分為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軟體系統又可以分為操作系統和程序應用。對於人來說,操作系統幫助維持生物本能,程序應用幫助促進社會行為。可是,軟體系統並不總是好的。第一點,軟體程序有自己特殊的目的。操作系統的目的是基因的複製,而程序應用的目的是理念的傳播。很多時候,軟體系統反而會損害人類本身的良好狀態,比如「放縱性慾食慾」和「為國犧牲」。所以,這裡的問題是,如何和自私的軟體們相處? 第二點,軟體本身並不是完善的。操作系統本身就存在糟糕的設計,而一些程序應用本身就可能是惡意的病毒。於是第二個問題是,如何防止軟體作惡?

禪修是其中一種解決方案。一個簡單的禪修產品如同一個系統監控器,用來查看軟體佔用的計算資源,內存資源,能耗甚至文件大小。對於「異常」的進程表現,要及時評估是否合理,評估這個進程究竟是實現它自私的目的,還是促進人的幸福。對於那些惡意軟體,如果可能,應該在它們進入計算大腦時,阻止其安裝並刪除。有時候,一些良好的軟體會要求不合理的許可權,這個時候,禪修監控器會提醒我們。總的來說,禪修幫助人更好的認知,協同各種慾望和理念,維護計算大腦的良好狀態。

計算大腦需要系統監控器,但值得注意的是,禪修也是一種軟體。有些軟體包含禪修功能,但這些軟體依然是自私的,也可能是惡意的,此外專註禪修本身也是一種佔用硬體資源的行為。

禪修是分配認知資源的解決方案之一,但為什麼很多人沒有選擇禪修?因為很多禪修產品像XX安全衛士。


第一次在知乎上回答,有點膽戰心驚,一是因為知友和知乎的強大,一是因為對「自己、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其渺小本質的認知。
我雖是神經藥理學人,但是我想說的卻不是專業性和技術性的。
禪修對大腦的影響,我們所知道的腦波頻率,腦電活動方式,這些都是從化約論的科學中觀察到的現象,用佛家的話來說是」相「,用科學語言來說是」表徵「;而禪修是讓我們不再受表象的限制,去做回更真實與平和的自己,這是屬於整體論、形而上論的」目的和本質「。所以無論禪修怎麼影響大腦和神經運動或者全身功能,都可以理解為是我們在吃下」禪「這付葯後所發生的生理、化學變化,而這些變化本身與葯的藥效是沒有直接關係的,所以目前這付葯到底產生了什麼的藥效還是在研究中,沒有清楚的結論。
所有的這些研究也只不過是在做生物學科學研究,而不是禪學研究。可以這麼說,所有的結論都是腦科學知識的擴展,沒有一項是揭示禪的規律、禪的本義的。所以說到底,要研究兩個事物之間的聯繫,其基礎是清楚掌握這兩個事物是什麼,而目前,對於禪的認知都是沒有確切定義的,所以根本沒法去解釋禪和人體的關係。
好像有點偏題。
對腦科學很明白的大科學家,有的是;精通禪那的禪師,有的是;也許讓他們互相交流,才能搞明白一點?但是禪師不會關心這些的,科學家關心禪倒是真的。哈哈。
也許只有親身經歷深深的禪定,才能明白禪是什麼,但是那時,對於」禪與某某事物的聯繫「之類的命題也許就沒有興趣和必要進行回答了。
決定匿名,知友輕拍。


昨天看了斯佳麗的舊片《超體》,覺得確實有點道理,也和這話題有些許聯繫。很多影迷在評論里寫斯佳麗大腦開發後感覺像是「面癱」、「腦癱」,但其實人家可能是在禪定中,而且在定中智慧是自然而然地開發的,所開發出來的智慧進一步讓她深入更深的禪定,明白更多知識、道理、乃至真理。她在影片中向摩根弗里曼(世界頂尖腦科學家)描述:在大腦開發至20%後,就會自動地開發更多,是人為力量不能控制的。在她需要「制服」壞人的時候,都是依靠禪定中「心能轉物」的能力來完成的,所以在發出強大的心力前,必須要集中精力,深入禪定。這部儘管是個科幻電影,但是個人覺得只科不幻。雖然不算「禪定VS科學」的證明,但是也向我們普及了一下「心物一元」的道理。正如電影里摩根弗里曼(世界頂尖腦科學家)和若干頂級醫學科學家都不能解釋斯佳麗的狀態並預測她的潛能,甚至不明白她是如何做到的一樣,禪定所能到達的水平,是神經科學家和心理科學家都無法用現代我們所掌握的科技知識來證明並解釋的。對,我說的是「科技知識」,而不是科學,從根本上來說也許禪定才是真正的科學,而科技只是藉助於外物的手段。
影片中的理論依據「大腦開發比例」只是一個假說,並不是真正地科學,需要大家自行想像,並不是說切掉普通人腦的90%還能正常生活。


冥想有走火入魔的風險

●練習冥想對睡眠的促進作用受到質疑,有研究發現冥想後反而更清醒

  ●冥想過程中容易產生聯想,失控時可出現恐怖的形象,甚至走火入魔

  醫學指導/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腦科醫院心理行為科副主任醫師左小萍

  「活在當下」不僅是一種人生的態度,還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意識狀態,可以通過練習冥想實現。近年來,越來越多人為了尋求內心的安寧而學習冥想,希望利用「當下的力量」進行身心保健,增強注意力和幸福感。一些科學研究顯示,冥想可帶來多種積極的改變,然而實際上究竟有多大作用仍然存在爭議。廣州有精神心理專家提醒,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冥想,如果在冥想中發生「走火入魔」,還要進行抗精神病藥物治療。

  正念:注意力關注此時此刻的呼吸變化

  冥想練習可以將個人的注意力集中到此時此刻,實現「正念」的特殊心理意識狀態,也就是所謂「活在當下」。在具體操作上,冥想一般要求閉上眼睛,盤腿坐在墊子或椅子上,保持腰背挺直,然後將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腹部或者鼻孔,關注每一刻的呼吸變化。如果分心走神,你要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到呼吸上面。據說堅持冥想練習可讓注意力越來越集中,不容易走神,最後還可將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思維、感覺和動作本身。

  練習冥想的人們希望放鬆自己,增強注意力和幸福感。一些研究顯示,「當下的力量」可以調節注意力、身體意識和個人情緒,冥想對身心健康有諸多好處,包括促進睡眠,減輕精神壓力、抑鬱、慢性疼痛,控制憤怒情緒,增強記憶力、同情心、性慾,降血壓,減肥,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神經影像學的研究發現,冥想對大腦的多個地方產生了微妙的改變。近年來,「正念療法」成為一種心理治療,幫助患者終止那些導致抑鬱的窮思竭慮,讓他們避免將注意力放在對外界刺激上,而只是平靜地觀察它,接受它。

  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腦科醫院心理行為科副主任醫師左小萍曾到日本參加內觀冥想學習,稱冥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暗示,通過呼吸訓練將注意力集中到一個點上。這種方法不容易掌握,進入不了狀態很常見,建議練習時最好有專家指導。一般的冥想以10~15分鐘為宜,按步驟進行的全身放鬆冥想時間較長,也就1小時。冥想的時間過長容易走神,根本不起作用,繼續下去只是浪費時間,甚至產生焦慮、急躁的情緒。性子急、沒耐心的人很難靜下心來,選擇「活在當下」要有自知之明

質疑:冥想的放鬆作用相當於看金魚?

  在另一方面,冥想的功效也存在爭議。

  美國哲學家、懷疑論者羅伯特·卡羅爾表示,關於正念、冥想的研究樣本很小,未必有什麼重要價值。他認為冥想的作用類似於看魚缸里的魚游泳,或者是做針線活,甚至是漫不經心地在流水線上作業,這些行為都可能起到放鬆的作用。

  美國布朗大學臨床心理學家威洛比·布里頓博士表示,冥想、正念等能夠安撫人體的交感神經系統,降低恐懼感和窮思竭慮,這些都與睡眠有關,乍一看似乎對睡眠有幫助。然而她自己進行研究卻發現,人們冥想得越多,大腦反而越清醒。

  美國心臟協會的專家對冥想的降血壓作用進行了研究,發現冥想和一些放鬆療法差不多,總的來說效果不大,也不總是有效的,其降血壓的機理不明,所謂「減輕精神壓力和生理興奮,進而影響自主神經系統」的說法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

  左小萍表示,冥想訓練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可以達到全身放鬆、消除疲勞、愉悅心身等目的,但並非能治百病的神奇方法,所謂減肥、預防老年痴獃等「功效」有誇大之嫌,而對提升記憶力、同情心、性慾等的作用也不靠譜。至於冥想對促進睡眠的作用,要看個人是否掌握練習的技巧,如果能夠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面,想像自己睡在溫暖的沙灘上,處於心情愉悅放鬆的狀態,就容易入睡;如果在冥想時想到生氣的事情,反而影響睡眠。

風險:冥想時可見到恐怖的死人形象

  有報道稱,冥想也會有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例如,美國加州大學及英國倫敦大學的聯合研究發現,進行冥想之後,人們可能難以鑒別信息來源是內在還是外在的,進而增加錯誤記憶的可能。這對於刑事案件目擊證人等特殊個體而言,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一些有過精神障礙病史的患者在冥想之後舊病複發,有人在練習之後發生精神崩潰,有人出現雙相情感障礙的發作,還有人被勾起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心理創傷和抑鬱等。然而,這些不良反應與冥想的關係尚不明確。

  左小萍指出,很多人在練習冥想後「走火入魔」,出現心理應激的反應甚至精神錯亂。例如,人們在冥想的過程中容易產生聯想,控制不住的話,可能想到已經死去的親人,甚至見到青面獠牙的恐怖形象。她認為以下人士不宜進行冥想:

  精神分裂症患者,尤其是在急性發病期,患者可出現大量的幻覺和妄想癥狀。

  腦梗塞和腦出血的患者,在放鬆的過程中大腦血流減慢,容易導致中風加重。

  迷信的人,在心理暗示下容易出現精神癥狀,如幻覺和妄想,可加重恐懼感。

  一旦在練習冥想時發生「走火入魔」,左小萍建議進行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可有效控制癥狀,而且以後不要再練習冥想了。


禪就是不被一切環境一切相所障礙束縛。心中如如不動的一種境界。所以真正有心修行,生活中處處都是禪。比如看到美女,我們內心沒有絲毫雜念。比如別人傷害我們,我們心中也沒有任何仇恨。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不會起任何妄想,執著。心地清凈自在。即是禪。推薦您看看六祖壇經的視頻講座。先搞清楚理論道理。明白方向再去修禪會更利益。


以下是著名的哈佛幸福課程17課關於冥想的內容:總之,他們想研究這些冥想者的大腦,他們再比較普通大眾,我們都在一個鐘形曲線內,快樂的人更靠前,左側皮層更活躍;不快樂的人更靠後,右側皮層更活躍.然後他們找來這些冥想者,測出他們左前額皮層和右前額皮層的比例,這是他們的研究發現,這是正常的鐘形曲線,冥想者在這裡,這是2001年的研究,他們找了很多冥想者,他們幾乎偏離了這個圖,表明快樂的程度很高,他們很容易感染積極情緒,對痛苦情緒的抵抗力很強.這是一個很驚人的結果,這些結果之前沒人發現過,直到他們研究了這些冥想者.另一個研究方面就是他們想看看另一個重要的指標,衡量健康和冷靜的驚嚇反應.當你聽到一聲巨響,你會嚇一跳,這個驚嚇反應很重要,因為你越容易受到驚嚇,通常說明你焦慮程度更高,至少容易產生焦慮.大家都有一定的驚嚇反應,即使是軍隊里的神槍手,他們每天都射槍,他們要完全集中注意力,當槍走火時,他們也會受到驚嚇,他們會微微地抖一下,這也是驚嚇反應.要壓抑驚嚇反應是不可能的,或者說當時的人是這樣想的,Paul Ackerman找來這些冥想者,叫他們保持絕對鎮定和冷靜,他嚇他們,他們一點反應都沒有,有記錄以來第一次,有人能夠壓抑自己的驚嚇反應,Goleman Writes在他的書中這樣寫道,破壞性情緒"一個人驚嚇反應越大,那個人就越可能出現消極情緒,Oser 的表現有著有趣的含義表明他的情緒有著驚人的鎮定",這種鎮定還會傳染,......,他們很難生起氣來,即使這個話題和容易讓他們生氣,例如科學家爭論上帝是否存在,他們說"我生不起氣來",因為平靜是會傳染的,就是快樂會傳染一樣,......,大家都可以冥想,因為這個過程對所有人來說都很簡單,Daniel Goleman說"從神經科學的角度看,這個研究的重點,並不是為了說明Oser或者其他厲害的冥想者本身有什麼過人之處,而是為了擴展這個領域對於人體潛力的假設,其中一些關鍵假設已經開始擴展了,部分原因是神經科學對大腦可塑性作出革命性猜想"。
......大家記住,神經塑性、神經形成這些概念,我和像Richie Davidson這樣的科學家認為,大腦是可塑的,可以改變的,改變的方法之一就是冥想。這種觀點非常好,所以我們可以下決心把它應用於生活中。
我們該怎麼做呢?Jon Kabat—Zinn在他的研究中,告訴了我們冥想如何應用於那些沒有一整天閑余時間,每天只能抽45分鐘的人,甚至如何每天抽15分鐘冥想或者做瑜伽、或者其他形式的意念練習。他做了兩件事。第一件,表明了冥想不到30年的人從中得到什麼益處;第二件同樣重要,它表明了因果關係的存在。他的研究中有兩組人,兩組都想做冥想,他們都有這個興趣。他讓其中一組等候,他說,你們將在四個月後參加這個冥想班,你們將參加這個報滿了的冥想班。第二組開始這個班的冥想練習,他們的聯繫就是每天冥想45分鐘,周末時他們會聚在一起學習一些技巧,但在工作日時,他們呆在家裡每天冥想45分鐘。然後她那他們跟參考組對比,參考組就是那個等待參加冥想班的組,因為他希望試驗對象都是想做冥想的人。一組已經開始冥想,另一組遲點再開始,然後他測量焦慮程度,對比參考組,那個冥想了8周的人的焦慮程度,平均每天45分鐘,只做了八周,焦慮程度大大降低。然後他研究他們的快樂程度、積極的情緒,他不只關注消極情緒,從消極到積極的都關注。他們更快樂了,心情更好了,僅僅八周。但關鍵還在後頭,他說,這還不夠,「自我報告可能產生安慰劑效應」,這個想法很好,他要不受安慰劑影響的證據,然後他有了這個發現。
他研究他們的左右前額皮層比例,僅僅八周之後,那些冥想的人就出現顯著的變化。這是一個驚人的結果。大家記住,1998年之前,科學家都深信大腦是不可塑的,過了三歲以後就不會改變。突然僅僅八周的練習,這些冥想的人,每天有規律地冥想45分鐘的人,改變了他們大腦的機能,使得他們更容易感染積極情緒,對痛苦的抵抗力更強。
我們哈佛醫學院的Herbert Benson,發現每天做15到20分鐘的冥想,做了一段時間後,就能大大地改善健康,情緒健康和身體健康都改善了。因為Jon Kabat—Zinn做了另一個研究,他給兩組人都注射了感冒細菌,他想測的是,他們體內的抗體會有什麼反應。他發現冥想者的免疫反應比那些沒有冥想的人強了很多。那些在等候冥想的人,只需八周的冥想,每天45分鐘。
你們知道當我們更平靜時,我們對疾病的抵抗力就會增強,我們焦慮時就更容易患上疾病。所以冥想能加強心裡免疫系統,增強心理抵抗力,同時還能改善身體免疫系統。


上圖是我在打坐時的app通過一個戴在頭上的測量大腦活動的一個圖。圖中比較尖的波是我思想開小差時的情況。

上圖是我在打坐時的app通過一個戴在頭上的測量大腦活動的一個圖。圖中比較尖的波是我思想開小差時的情況。

上圖是我在打坐時的app通過一個戴在頭上的測量大腦活動的一個圖。圖中比較尖的波是我思想開小差時的情況。


行,最好不要。


假如現在有一種水果叫做X,你從來沒有見過吃過。然後你去查閱很多資料,做了很多研究。然後你知道了這種水果是長什麼樣子的,積累了很多形容詞,甚至是它的酸度 甜度,等等。你幾乎可以是這種水果的專家了。
但是你依然沒有吃過這種水果。
當你真的吃到的時候,你會發覺它對你依然是陌生的。

假設神經科學家得出結論:冥想帶來幸福
拋開動詞不談,這一句話中有兩個名詞,冥想 幸福。
那麼這個結論依然等於沒說。首先,什麼是冥想?腿一盤,眼一閉,就是冥想?還是某個特定的宗教團體的活動就是冥想?那麼在這個宗教團體中,哪個人是在真正的冥想?好,這個大師往這裡一坐,號稱自己是在冥想。你怎麼知道他不是在YY昨晚雙修?
什麼是幸福?我們去翻詞典,詞典中的解釋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並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
這句話中我們看到了更多的名詞,滿足感,樂趣,愉快。那麼什麼是愉快?繼續翻詞典只會找到更多的名詞。我們說,ML是愉快的,喝可樂也是愉快的,那麼這兩種愉快相同嗎?
一切科學研究都建立在語言文字的基礎上,而追溯到語言文字層面上,我們發現語言文字除了互相解釋,什麼都說明不了。

冥想是主動的活動,冥想就是吃水果X。神經科學是對現象的研究,是水果X的相關文獻。並且從上述我們可以看到,即便是研究現象,科學依然非常局限。
把文字等同於現實,用現象反推本質,是現代人常見的誤區。說到這裡,嚴謹的科學家們立刻反問:什麼是現實?什麼是本質?
冷暖自知。


大腦的改變可以使人產生不可思議的體驗,比如「聯覺」,比如「幻肢」。這些現象在科學不發達的時候被人們用宗教來解釋。當然,宗教有它自己的邏輯和智慧。
現代腦科學的快速發展,使宗教體驗的神秘性越來越能從科學性來解釋。
篇幅有限,就不大量列舉關於現代腦科學的發展和關於佛學的知識以及它們的聯繫了。
第一,我想推薦的是一個科學發現,雖然不算什麼最新的發現了,但能說明宗教體驗確實可以也應該用科學來解釋。

大腦「上帝區」的發現

這一輪新試驗結果給心理神經醫學和科學界帶來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以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神經生理學教授拉馬遷傳博士(Ramachandran)為首,與加拿大的心理學博士普新格一同成功地在臨床試驗的基礎上在大腦皮層上為「上帝及超自然的感知區」定位(以下簡稱上帝區)。
此區位於大腦皮層的顳葉內 , 顳葉為聽覺言語中樞、聽覺中樞、嗅覺中樞、味覺中樞所在地。此區在臨床手術或用電磁組合刺激下會使受試者感受到歸依自然並與宇宙真理融為一體的超自然感覺。
  根據不同的刺激源或者各個受試者不同社會生活環境及個人經歷,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版本的超自然感受,如西方人會與感受到上帝的光環,而東方人則多感受到佛法和道法。有過此經歷的人會覺得自己已經深深得道得法,有如脫胎換骨一般,人生好像又從
一個更加有意義的起點重新出發。  
這種強烈的感覺還會稍微減少其它一些人的正常生理需要的額度。感知者的性需要食慾、對子女的關心程度等等都會有所下降。此外感知者還會夢想去同化周圍更多的人以分享這一體驗。當一群感知者聚集到一起的時候則會產生一種分享真理並且超凡脫俗的共鳴,相互之間則很容易達到一種高度信任的親密同志關係。
   普新格博士實驗室的電磁組合刺激對初試者的上帝區激發成功率幾乎是百分之百。所有受試者包括一些事先選拔的無神論者均聲稱有這種奇妙感覺。這一發現對震撼了整個西方科學及宗教理論界,目前學術界正在考慮新建一門叫做神經宗教學的學科。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發現的可靠性,我們可以先來看一個經典的腦外科臨床例子叫做「幽靈肢體」。「幽靈肢體」是所有截肢病人都能體驗到的一種奇特感覺。病人在截肢幾個月後仍然可以感覺到自己被截去的手或者腳。有些病人還會感到被截去肢體的強烈發癢發痛。既然肢體已經不存在了,為什麼還能夠有如此清晰的感覺到呢?原來,人體的各個肢體的神經在匯融進入大腦後都分別將信息傳送到各自對應的大腦皮層區。對肢體的神經信息處理分區位於大腦的頂葉內。分區內的神經元的任務是接收來自肢體
的信息然後將信息傳遞到大腦更高一層的意識中心,從而使人感到肢體的存在。在突然喪失肢體情況下,這些分區神經元便失去了一直源源不斷的神經信息輸入。可是分區神經元在沒有輸入信息的情況下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無所事事,但仍然可以向高層的意識中
心發送一些混亂的信息。而高層的意識中心則仍然會認為來自此區的信息是關於某個肢體的。這就是截肢病人感受到「幽靈肢體」的根本原因。絕大多數大腦內對應人體各個器官和系統的大腦皮層區域自上世紀初開始就已經被逐漸確認。更高一層的大腦皮層對, 應區域如恐懼區、快樂區、愛和情感區等等也已經於近期被確認。各個區在被神經刺激或人工刺激下則會給人以相應的感覺。如醫生的手術刀不小心碰及到恐懼區,在手術中的腦外科病人在麻醉的情況下就會感到恐懼。而大腦「上帝區」的發現則是現代腦科學高速發展的必然結果。
那麼除了臨床試驗方法可以激發大腦「上帝區」以外,到底是不是還有其它辦法也能夠達到這一目的呢?普新格博士指出還有很多其它類似條件反射的辦法能夠激發「上帝區」。如集體吟誦經文、集體打座練功、地球電磁場急劇變化、極度飢餓或極度失眠、血糖急劇變化、一些藥物刺激等。這些方法如果被某些人有意或無意中掌握的話,在短時間內建立一個龐大的宗教則不再是夢想。在拉馬遷傳博士和普新格博士的新發現的幫助下,歐美一些社會宗教專家已經成功地解譯了自古以來一些XX迅速發展壯大
    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大腦會有這麼一個「上帝區」呢?拉馬遷傳博士解釋說,此區是自原始社會人類進化的產物。在原始時代,人類科學技術非常落後,生存艱難,人的壽命很短並且死亡率很高。作為社會動物的人類,在生存的壓力下需要能夠凝聚
一切可能的力量來改善生存環境。而共同崇拜一個神則是最有效的方法。它有利於部落內的人群統一意識並建立共同目標同時減少部落內的互相殘殺。「上帝區」正是原始時代為了生存而進化的。能夠成功進化的部落便會強大並擊敗淘汰其它部落,然後使用一些條件反射的方法來轉化俘虜從而使自己的部落更加強大。  
 隨著人類社會結構和科技的高速發展,社會政治法制逐漸完善,人類的生產力和駕馭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對「上帝區」的依賴自然就越來越小,可是「上帝區」仍然存在並潛伏每一個人的大腦內。這就形成了今天的格局:雖然共同信仰一個神不再是生存的必須,但是每一個人的大腦內仍然保留著一塊為信仰一個神的硬體基礎。
拉馬遷傳博士的著作《 上帝與大腦顳葉 》(《God and the Temporal Lobes of the Brain》)中均有更加詳細的陳述。正如當初在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論在初步奠定理論基礎後被隨後的近代科學試驗不斷反覆證實並鞏固發展,拉馬遷傳博士及普新格博士的發現自1993年以來不斷被新的臨床及理論試驗反覆鞏固證實。這無疑是自達爾文以來現代科學對有神論的又一次重大打擊。

第二,是一本關於腦科學與禪修的聯繫的書。目前只有繁體版本。
就像 @朱郭純說的,在台灣有許多關於腦科學和禪修的書。

禪與腦:開悟如何改變大腦的運作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赫胥黎把人類精神成長的基本趨勢稱為「永恆哲學」,奧斯汀認為這種趨勢表示一種動態的、直接的「永恆心理生理學」,因為覺醒或開悟發生在人類的腦經歷重大改變的時刻。開悟的顛峰經驗是什麼?這些狀態如何能深入強化,卻又能簡化腦的運作?

在這本書裡,禪學變成廣泛探索意識的楔子。為了要釐清哪些腦機制產生禪的狀態,我們必須對腦的解剖、生理和生化有某種程度的瞭解。奧斯汀是腦神經科學家,同時也是禪修行者,他把腦研究與他的禪經驗交織在一起:科學的部分廣泛而嚴謹,禪的部分清晰又吸引人。

第一部分談到禪是什麼,不是什麼;第二部分檢視禪的基本生理機制,不是它的偶發現象;第三部分整理腦研究的新近相關發展;第四部分定義意識的通常狀態和不同狀態。這項基礎工作,也作為第五到第七部分的序曲:首先提供幾種不同意識狀態的特殊實例,接著討論意識如何、何處與何時在人類腦的深處浮現。最後,第八部分是超越短暫經驗的澄清持續開悟階段,和它對社會的影響。

《禪與腦》總結呈現最新的證據,這本書同時也是一位神經科醫師個人的探索,以及專業研究的故事。


引自《環球科學》雜誌,探討了三種主要的禪修法。具體內容請自行參閱全文。

  1. 禪定
  2. 內觀
  3. 慈心觀

近15年來,有超過100位的出家或在家佛教徒與眾多靜坐冥想初學者參與了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等19所學校進行的腦科學實驗。

最近的神經科學研究發現,成人大腦仍然可以因為經驗而出現改變,這和靜坐冥想可以帶來益處的研究結果十分一致。這些研究顯示,當我們學會如何拋球雜耍或彈奏樂器之後,大腦會出現變化,也就是具有神經可塑性。負責操控拉小提琴手指的腦區,會在學會小提琴的同時逐漸變大,類似的過程也在靜坐冥想練習時出現。在周圍環境沒有變化的情況下,靜坐冥想者調控自己的心靈狀態來達到某種內在的充實感(inner enrichment),這種狀態會影響大腦功能與結構。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顯示,靜坐冥想可以改變大腦的功能性迴路,併產生對心靈、大腦以及整個身體都有益處的效果。

Neuroscience Reveals the Secrets of Meditation』s Benefits / Neuroscience Reveals the Secrets of Meditation』s Benefits


作為一個做實驗的人,我想知道每個人的禪修,冥想都是一樣的么?每個人對世界的理解,以及基於自己的對世界的認識的經驗而總結出來的禪,我估計都是不同的,這樣的話,既然每個人想的事情都是不一樣的,怎麼去從生理學上去判斷這件事對人的影響?


目前在台灣旅遊,這邊書店有很多禪和大腦的認知神經科學書籍。。。具體的我過幾天到台北的書店裡查看相關書籍再回答,你也可以去台灣網上書店找找看。台灣佛教蠻受關注,腦科學、認知神經科學包括科普類的書都有很多講到禪修。


最近恰好在看《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作者是個仁波切,挺年輕的,將禪修和量子力學、腦科學聯繫起來說,或許適合題主,可以看看。我自己做禪修差不多一年的時間,感覺情緒控制力好了很多很多。對待逆境的耐受力也提升了不少。


Neuroscience Reveals the Secrets of Meditation』s Benefits 好像是scientific american英文原版的 需要subscribe


能,以後計算能力水平足夠的時候,可以精確模擬人腦的時候,應該知道的更多,計算神經學科不就是做這個的嘛。

但是所有的這些回答,只要是用Meditation的,都是錯誤,因為。這個其實和禪是由日本人傳播給西方的這個原因說起。日本人寫這些書的大部分都是不修佛的,而是天天玩弄文字相的,充其量是個學者,文字的搬運工,沒實修經驗。而且Meditation,只有說到了「止觀」,才能叫往禪定上靠,否則就是純靜坐妄想,這一點在如今西方的禪修學院,許多都是沒「止觀」的。但是就是有了「止觀」,那也還早呢,而且禪定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睡嘛嘛嘛香,否則還不如安眠藥對不對,有四無量心么?有十住心么?能證得法身登第菩薩么?就靠儀器胡咧咧?幫你修禪?那修好了也是狂禪,也是非瘋即魔。


第一次坐禪是參觀犬養毅故居的時候,看到了一些天馬行空的畫面,在黑白兩色的世界遨遊,不知道這種情況對不對。旁邊的哥們說他感受到一股清流在體內徐徐流淌,其實是有工作人員半路拿來一個電風扇他沒注意到而已,從此走上了修仙之路也不可而知啊!


從科學角度講是有一定的效用,詳情見一部紀錄片《happiness 》


大腦的運動,宇宙的法則奧秘。


推薦閱讀:

情緒能否被量化?

TAG:心理學 | 情緒 | 認知 | 神經科學 | 冥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