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去心理諮詢?

之前有一個心理諮詢師向我說國內其實很多人需要解決心理上的問題,但出於觀念,很少人真的去找心理諮詢師。怎麼判斷自己是否應該去做心理治療?

見了各位的回答我想將自己的問題更正一下:
1、「一般心理問題」情況,怎麼判斷自己的心理形成問題沒有,比如輕度抑鬱症,怎麼判斷自己抑鬱的程度形成心理障礙,需要去看醫生了?比如網上有自我測量量表(如抑鬱症量表),是否有參考價值?我覺得裡面描述的情況都過於嚴重了,很可能忽視輕度病患者。
2、個人成長、家庭問題等求助情況,能和諮詢師聊一聊自己的人生當然是好的,但是諮詢師是要錢的,怎麼判斷自己的疑問問諮詢師能獲得最大的性價比?哪些疑問問問老師同學就能解決?是否有對應的自我檢測量表?


以前也有人問過我什麼是要去看心理諮詢師,我告訴他並不是一定要有臨床心理疾病了才能去,更不是一定要到「病入膏肓」了才能去,自己覺得有需要就可以去。我比較喜歡打比方,我說心理上的小問題就像生活中的小病小痛,即使不吃藥,大部分人過些天也就好了。但是身體不適、病因不明,根據藥劑師的推薦吃些非處方普通藥品,總是有利於控制癥狀、加速恢復、預防病情加重甚至惡化。所以, 我覺得去見心理諮詢師,不一定需要一個硬性標準。就像你去買感冒藥的時候,一般不會考慮已經打了多少個噴嚏,用了多少包紙巾。你覺得需要, 那就去見一下,諮詢師也許能幫助你緩解心理上的「不適」、加快心理調節的過程、預防心理疾病的產生。去見精神科醫生就像是吃處方葯,除非必要,一般不會去吃,吃什麼葯、什麼時候吃得遵醫囑。 只是心理干預往往伴隨著一種羞恥感,要克服這個問題需要各界人士的努力。


謝邀。

對一個新事物的接納是需要教育傳播和時間醞釀,心理諮詢也不例外。
我想先講一些題外話。
在我國,10多年前就開始發展對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早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亦或是囊括很多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心理健康課程並沒有統一的教材和大綱。出現的問題就是:人們依然不知道心理健康是什麼,人們對心理健康有很多的誤解,人們對心理諮詢仍有偏見。
在近5年的時間中,開始有很多的學者開始參與編寫心理健康教育的書籍,從小學到大學。作為一些項目的參與者,我很清楚也很樂於看到心理學的普及及發展,在小學中就開始慢慢滲透心理健康的概念:怎樣的狀態是健康的狀態,怎樣的狀態是亞健康,有哪些及時有效的途徑獲得幫助,心理諮詢是怎樣的助人過程。
也許在今後很多年的發展中,會有越來越多人開始像關心自己身體健康一樣的知道如何關心心理健康。心理諮詢、接受心理諮詢的人,也能得到普遍的接納。

回到正題。「如何能夠判斷是否需要心理諮詢」這個問題已有很多豐富的回答,我想添加一點新的想法:這個問題好像是帶著很多的猶豫與困惑的一個問題,不知道該選擇還是不選擇。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類會在自己關注的問題上關注,而關注往往伴隨著興趣或者某種自身的需要。「久病成良醫」就是在講述普通的人在遇到自身的問題時候會希望儘可能的了解多一點問題的原因和治療方案,而在這個了解和關注的過程中,慢慢的就變得像自己的「醫生」。
當一個人沒有任何身體疾病的時候,不會對於醫院、藥品、保健品這些事情抱有關注;這也同樣適用於心理健康。假如有一天你發現,你在思考關於「心理諮詢」或者「是否需要心理諮詢」的時候,說明這件事情對你產生了影響,也說明你開始發現自己的心理健康有著某些值得關注的問題,比如人際方面,比如情緒方面,又比如一些沒有來由的空虛的感覺方面。

然而,從關於心理學,心理諮詢,到真正選擇開始做心理諮詢,這往往會經歷很長的階段。有的人,可能從初中甚至更早的時候就感受到一些「不對勁」,在學校和家庭有限的環境中了解非常局限的關於心理諮詢的東西,直到大學成年之後,有了更多的信息途徑去確認去了解,有一天可能才會做出一個重大的決定:我想找一位心理諮詢師。
這不是上街買菜,這是一個很漫長的艱辛的決定過程。

到底是什麼讓一個人最終下這個決定,這因人而異。但以下這些可能對你有幫助。

一、關於癥狀:我的癥狀是否嚴重?是否已經嚴重到要做心理諮詢?我如何知道我的癥狀嚴重性?看醫生拿診斷?做自測量表?
人的內心世界是一個黑箱,我們要通過各種途徑去了解黑箱內部是怎樣的,我們有一些外部指標,癥狀就是一個指標。這裡的癥狀包括很多方面,例如①人的主觀感受(你感到生活愉快?痛苦?難受?);②情緒感受(正性情緒,負性情緒,情緒波動);③人際環境舒適度等。其中,任何一個方面的不適,都反應了內心世界出了一些狀況。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癥狀嚴重的時候才代表問題嚴重。很多重大疾病,並沒有明顯的外部癥狀(例如一些癌症)。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普及的重要觀念之一:不要等到問題嚴重才關注問題。

二、關於諮詢需要付出金錢、時間、精力:是否這些問題問同學、父母、老師就可以了?是不是忍忍就可以過去了?我能不能看書或者自助?
我們希望通過最少的付出獲得最大的收穫,這是很合情合理的需要。在決定找一位諮詢師之前,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去做任何覺得對自己有幫助的事情,無論是找父母、同學或者老師,還是選擇看書或者忍一忍。但是往往問題並沒有那麼容易解決。你可以會遇到新的問題:我不願意和同學老師講,我不敢和父母開口說,我感覺已經無法忍受,書上的內容很有道理,我也很能理解,可是好像還是沒有真的幫到我。
那些能夠被自己解決的問題,一定不會成為你和諮詢師想要去討論的問題。


三、關於諮詢到底在做什麼:萬一說不清楚自己的問題還怎麼做諮詢,難道是漫無目的的聊天?我想解決的問題就真的能被解決?
當你不知道想要解決什麼問題,但是你真的很想找諮詢師談談你的事情,這並不意味著你只是想找個人漫無目的的聊天,這反而可能說明你遇到大麻煩了。
有很多人,並不能很清晰的在第一次諮詢中就表達清楚自己的問題是什麼,希望獲得怎樣的幫助。因為生活讓他們感到太混亂,太無助,也太無能為力。他們被很多的生活事件,內心感受所淹沒,無法理清頭緒,也不知道到底問題可以從何說起,問題又要從何開始解決,好像生活失去了控制。
這樣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找會對生活的掌控感,我們需要知道自己遇到了什麼問題,發生了什麼情況。可能我們還不能立刻解決這些問題帶來的困擾,但是我們至少要明白是什麼影響了我們。這個過程幫助我們贏回對混亂生活的控制感,我們才有力量去面對下一步的挑戰——問題解決。

在諮詢中,有的問題是可以被解決的。比如,我們如果不再用批評和指責的方式與愛人互動,重新營造良好的親密關係;我們怎樣才能和孩子保持愛與界限,親密但又保持獨立自主。
但有的問題,很難被解決,至少很難被我們希望的方式解決。比如,那些我們無能為力卻失去了的人、事、物。諮詢師不能讓人死復生,不能讓過去重演。我們可以做的,是帶著這份哀傷的心情,還能繼續走下去,繼續生活下去,繼續好好地生活下去。


簡單心理的一位諮詢師分享:

「當我的來訪者還沒有成為我的來訪者之前,都會問我這樣的問題: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去做心理諮詢?這個時候我就會告訴他們,當你產生這樣的困惑時,通常就意味著你需要去找諮詢師了。」

產生這個困惑,就意味著你內心已經有一些困擾。而這些困擾是你自己難以處理的,所以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那如何簡單的判斷自己什麼時候需要尋求心理幫助呢?

1. 當情緒困擾已經影響到學習、工作、人際交往,影響到整個生活時;

2. 當情緒困擾通過一些軀體癥狀表現出來時;例如長期的失眠、頭疼、耳鳴、頸椎痛,而且前提是去很多醫院進行過檢查,沒有效果,並非是身體的原因。

總結一下,當你覺得的心理困擾已經影響到社會功能,自己難以處理,親友難以提供幫助時,就一定要考慮求助於心理諮詢。

推薦簡單心理的自測量表給你 測測你需要見心理諮詢師嗎? - 簡單心理

我們也有公眾號喔~

簡單心理(janelee1231)

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戳:在線心理諮詢_心理測試_心理學知識 - 簡單心理

作者:簡單心理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謝邀!

這是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諮詢開學第一節講的內容節選,內容來源應該是曾奇峰老師為主的:
「1、在某些時候覺得孤獨或者想找人說說話;
2、當學習、生活、情感壓力過大,如失戀、學習挑戰太大、同學相處不良;
3、遇到自然災害、威脅等突發事件之後一個月,如果繼續經常被這些事件的記憶干擾生活;
4、對於某些特定的物體和行為害怕,如怕動物、場所恐怖;
5、如洗手、關煤氣等某些行為表現出十次以上的反覆,或者對於某一事物的思維反覆頑固的出現而無法擺脫;
6、物質依賴也可以是一個參加心理諮詢的原因,例如吸煙;
7、或許你沒有任何困擾,你豐衣足食、家庭幸福,你的生活已經有了一定質量,但你覺得需要一些精神層面的成長或回顧。
……
不管什麼原因,如果覺得自己被某種不良心情壓抑超過兩周時間,並且這一情況還在持續,那時候就建議尋求心理諮詢。 」

心理諮詢室(曾奇峰)
1. 哪些人需要看心理諮詢師?

就象一個身體上很健康的人,也最好每年做一次全面的身體檢查一樣,每一個正常人都應該每年花一點時間去看心理諮詢師。看心理諮詢師不僅僅是解決自己的心理疾患,而更應該是使自己的心態更加健康,從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在西方發達國家,上到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均把看心理諮詢師視為一種高貴的精神消費。


2. 哪些人必須看心理諮詢師?


? 情緒低落或情緒不穩,時間超過三周未緩解;


? 長期軀體不適,經軀體檢查未發現明顯器質性改變;


? 人際關係出現嚴重問題;

? 自覺工作壓力過大;


? 長期失眠;


? 遭遇重大生活挫折;


? 長期家庭糾紛;


? 兒童學習困難。


3. 心理諮詢或諮詢對什麼樣的人效果最好?


⑴來訪者願意接受心理諮詢,希望自己在感受和行為上做出改變,而且希望從諮詢中獲得幫助。


⑵來訪者是一個能夠充分表達和反思自己經歷的人。動機比較高的人在諮詢中頗為合作,與諮詢師坦誠交流,而且承擔來訪者角色的不同方面。在心理諮詢中,這些人最可能獲益,而且也確實獲益最多。


4.心理諮詢師一般用什麼形式來解決來訪者的問題?


首先,是個別談話,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心理諮詢;其次,如果來訪者處在一種較為嚴重的境況中,比如,嚴重的抑鬱狀態,有消極自殺的行為,心理諮詢師也會適當地使用一些藥物,許多人擔心藥物的副作用,而實際上諮詢師所開的葯都是經過極為嚴格的實驗檢測的,不會對人體造成太大的損害,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藥物的正性作用越來越大,副作用已經越來越小;第三,其它方法,如家庭諮詢、集體心理諮詢、各類活動小組等等。

5. 心理諮詢有哪些方法?


有人做過統計,全世界大約有250種心理諮詢的方法,但獲得廣泛認可的有精神諮詢、行為主義、人本主義和認知療法、系統式家庭諮詢等。


6. 我怎麼知道哪種方法最適合我?


您當然有權利知道諮詢師主要用什麼方法對您做諮詢。但是您沒有必要過多考慮哪種方法對您最有效。諮詢師自會做出判斷和決定。過多地注意方法的異同會被理解為下意識地拒絕諮詢的行為。


7.華中子和心理諮詢中心的諮詢師主要使用哪些諮詢方法?


以上提到的方法均使用,但各個諮詢師之間稍有不同,不同諮詢師也會有不同的諮詢風格。


8.系統的心理諮詢一般需要多長時間?


一般一次50分鐘,一周一次,亦可以一周幾次。短程的諮詢一般會持續14-30次,長程的諮詢時間會更長,一年到幾年。


9.為什麼要這麼長時間?


心理問題不是一兩天形成的,當然也就不可能幾次諮詢就將它們解決掉。幾乎所有的心理問題都與性格有關。心理諮詢的最終目的是心靈的成長。成長是一個極其緩慢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10. 什麼是長程諮詢、短程諮詢和限時諮詢?


所謂長程心理諮詢,是指諮詢時間較為長久,如超過半年,甚至一兩年或更長。其諮詢的目的不僅在於使癥狀與問題消失,還在於改善性格與行為的方式,故需要的時間較長。其諮詢重點放在深層心理探索,完善人格。短程心理諮詢是盡量在短期內完成一個階段的諮詢任務,主要解決一個重點問題,不把範圍無限制地擴大。限期心理諮詢是指在諮詢開始時,諮詢者與被諮詢者之間就立下一個共同的目標,在一定的期限內做諮詢。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彼此有個事先的計劃與了解,並可針對此約定的期限去盡量努力,力求具體的改善。


11. 為什麼最好在正式會談前進行受理面談?


所謂受理面談(intake interview)也稱為預備諮詢,是指對前來心理諮詢的人(來訪者或求詢者)所存在的心理問題及對此可能給予的心理援助進行判定的、正式諮詢前的談話。對懷有各種心理問題而前來求詢的來訪者,本諮詢機關能否為其諮詢,如果能為其諮詢並幫助其解決所存在的心理問題的話,需要制定怎樣的諮詢計劃,由誰來承擔來訪者的心理諮詢合適等,都屬於受理面談過程中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這裡所講的受理面談並不單純指受理來訪者的諮詢申請,受理面談並不能排斥於心理諮詢談話之外,它是構成心理諮詢的重要步驟,也是通往心理諮詢的橋樑。所以,受理面談的擔當者多為經驗豐富的諮詢者,當然有時也會由諮詢助手或事務人員承擔。毋庸置疑,在諮詢室工作的諮詢助手和事務人員本身自然都接受過專門的心理諮詢訓練。


12. 看心理諮詢師以前需要做什麼準備?


基本上不需要做準備工作。有人來之前將自己的問題寫在紙上,見了諮詢師就照著念,這並不好。諮詢師希望跟您有直接交流,而不希望跟您隔著點什麼,哪怕是一張稿紙。


13. 為什麼要預約?


看心理諮詢師是必須預約的。而且預約要準確到從幾點到幾點。現在人們的健康意識提高了,看心理諮詢師的人越來越多了,如果您不預約,就會影響諮詢師的工作程序,也影響其他來訪者就醫。您預約的時間是與您的心理諮詢師做具體面談的50分鐘,這樣就不會和其他來訪者有時間上的衝突,如果取消預約,必須至少提前壹天。


14. 心理諮詢師是什麼樣的人?


心理諮詢師首先是一個自然人、社會人、普通人,跟普通人一樣,要工作學習,面對社會環境和現實,擁有普通人的所有情感,跟普通人一樣也有很多困惑和煩惱。第二、心理諮詢師是一種職業角色,他們感情豐富、細膩,對心理的變化觀察敏銳,經常能夠感受到自己和他人心理上複雜情緒,而且願意用學到的心理理論和技術去幫助有心理困擾的人。

15. 對心理諮詢師什麼都說嗎?


在您覺得安全和對諮詢師完全信任的情形下,您應該把您的想法和您對諮詢師的看法全部說出來。這樣才有利於諮詢師全面了解您的情況,也有利於諮詢師與您的交流。安全感和信任感是逐漸建立起來的,也就是說需要一段時間,您不可能一開始就決定信任諮詢師。但是,如果經過多次諮詢都沒有建立對諮詢師的信任感,那您就需要開誠布公地與諮詢師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16. 什麼情形下需要換心理諮詢師?


不論是因為什麼原因,在您強烈地覺得這位諮詢師不適合給您做諮詢,或者諮詢師自己認為他不適合給您繼續做諮詢時,您都要考慮另找一位諮詢師。但是您應該與諮詢師直接討論這個問題,而不應該不辭而別。此外,這位諮詢師有義務給您推薦一位他認為適合您的諮詢師。至於您是否去找那位他推薦的諮詢師,則完全由您自己決定。


17. 如果癥狀很快消失了,還需要做完30次的諮詢嗎?


是的,最好做完。這樣有助理解癥狀產生的深層的原因,以避免複發。


18. 做完30次諮詢,可以產生哪些效果?


由於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異,心理諮詢在不同的人身上產生的效果也有相當大的不同,就象同一個老師教的學生中,有的學生可以學的很好,有的學生學得不太好一樣。一般來說,做完30次諮詢,可以不同程度的達到以下目標:癥狀的緩解、對自己更多的了解。但是,如果您過多地注重療效,在某種程度上會被理解成下意識地拒絕探索自己內心世界所引起的焦慮的表現,或者是您在日常工作中總給自己施加過大壓力的行為模式的重複。


請記住一句英語格言:THE ROAD IS THE GOAL。譯成中文是:道路就是目標。


19. 我能在諮詢以外的時間跟心理諮詢師聯繫嗎,如打電話、傳呼?

最好不。您和您的心理諮詢師是諮詢關係,最好只在諮詢時間接觸。要儘可能避免發展諮詢以外的任何關係,如朋友關係等等。但是,在經過討論之後,諮詢師也可能會根據情況給出他的聯繫方式。在諮詢時間之外,您如果有非常嚴重的問題需要立即跟諮詢師談一談,您當然可以跟他聯繫。若不是非常重要的事,那最好是在諮詢時間談。您也最好將您的恰當的聯繫方式告訴諮詢師,以便他在非常特殊的情形下能跟您聯繫,如他因故不能上班,預約必須推遲等等。

20. 我能找熟人做心理諮詢嗎?


不能。看其他科的諮詢師也許可以找熟人,但看心理諮詢師不行。因為心理諮詢師必須保持情感中立,您如果是他的熟人,他就很難做到中立了。這會極大地影響諮詢關係。


21. 心理諮詢師會對我的問題保密嗎?


這可能是來訪者最關心的問題之一。為來訪者保密,是對心理諮詢師的職業道德的最基本要求。在保密的內容上,有三個層次:


A.絕對保密的內容:任何您個人所獨有的資料都是絕對保密的,如您的姓名、住址、工作單位、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碼等等。所有這些內容沒有您的允許,諮詢師沒有任何權利告訴第三者。


B.相對保密的內容:指並非您獨有的那些材料,這些材料即使有人知道了也無法據此判斷那就是您。例如很多心理問題的表現,都是成千上萬來訪者所共有的,沒有人能通過這些表現來確定那就是您。心理諮詢師有時需要將您的這方面的情況與他的同行討論,以便給您提供更好的諮詢。


C.不承諾履行保密義務的內容


1)、觸犯相關法律(如,您可能對自己或他人構成危險;您有虐待兒童、老人或需要依靠您生活的人的嫌疑等)


2)、您的情況比較嚴重,並涉及到自身的安全(如自殺、自殘、嚴重的抑鬱等),我們會在必要時,通知您的親屬或監護人,並同時徵求您的意見,以確保您的安全。

22. 怎樣收費?


按諮詢師不同,一次諮詢收費有150元/50分鐘、200元/50分鐘、300元/50分鐘、500元/50分鐘不等,個別高校學生收費為80元/50分鐘。


23. 為什麼這麼貴?


也許應該問,為什麼這麼便宜?因為相對於國外及國內發達地區的收費標準,我們的收費幾乎只有象徵性意義。在國外,只有很富有的人才看得起心理諮詢師,而在武漢,這樣的收費一般收入的人都付得起。再者,心理諮詢師付出的是強度極高的腦力勞動,理應獲得與之相應的勞動報酬。估計在不久的將來,收費還會大幅度提高。

除了以上問題以外,當然還有其他的問題,您可以跟您的心理諮詢師討論您的任何疑惑。任何相關的討論都有助於諮詢, 不要擔心會浪費諮詢的時間。


你的負性情緒體驗程度如何。你想不想改變。
影響你的生活、工作學習、人際交往的功能和效率沒有。
是否有成長自我的需求。包括職業規劃、自我了解、人際交往等等。


如果你是有以下的狀態,那麼,不妨考慮進行心理諮詢來解決心理問題了:


現在的社會,物慾橫流,人人都為生存發展奔波,在這個過程中,有人追求房子車子社會地位,如果得不到,就神經緊張,繃緊,煩惱不斷,同時,想盡方法來獲得;而有人,也追求這些房子車子面子等,在沒有得到之前,也不會自責,不自卑,心態端正,同時也努力想法子。這個過程,追求的方向是一樣的,但是心情卻是不同的。
這些話,看上去有點講大道理了,或者說,誰都會講,誰都懂了。但是,現實生活中,卻實實在在充滿了這些現象。這,似乎是個矛盾了。怎麼辦呢?
如果你在意這些煩惱了,想找到方法,走出來,就可以找心理諮詢(本心療法)了。如果你覺得人都是這樣的,煩惱也是必然的,有的人做到不煩惱,有的人做不到,反正就這麼將就著了,那麼,心理諮詢,確實是派不上用場了。


人的成長總是會遇到困難和挫折,我們都有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通常也都有幫助我們處理問題的親友,我想每一位到達諮詢室的來訪者都經歷了苦苦掙扎,如果感覺以往的方式都不足以幫助你,反覆陷入類似的困境,有些話發現沒有人肯聽,那就可以考慮來諮詢室談談。


先匿了
大二時候,經歷過一次三觀重創,簡而言之就是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更糟糕的是身邊沒有可以信賴的,能夠理解我的人。

父母總是會抱怨為什麼我要哭,我不開心,我把壞情緒帶給他們
朋友,哦,那時我沒有朋友,一個總是承擔你負面能量的人,怎麼可能喜歡你,與你真心相交?人都是喜歡高價值的,快樂的事物。

於是,我覺得我被世界放棄了。然後我找了心理諮詢師,那段時間,大約2個月,只有她是我能信任的人,她受過專業訓練,我能感受到她對我的用心和理解,因為她,我走了出來,重建內心修復系統,這年過得還不錯,工作學業親情友情,我開始被信賴,開始被認可,被人說很成熟…

所以,在對世界感到不信任感到恐慌的時候,就去找心理諮詢師吧,好好保護潛意識的自己,TA需要你的愛。

另及 心中的兩本聖經,老師推薦給我的,在絕望中把我拉了出來《少有人走的路》《遇見未知的自己》


當你在某些時候覺得孤獨或者想找人說說話,你或許可以尋找心理諮詢。

當你的工作、生活、情感壓力過大,例如失戀、工作挑戰太大、同事相處不良、生意夥伴失信等,而使你覺得有點胸悶難受、心區疼痛(但到醫院檢查又查不出身體問題)、焦慮不安、容易發火、心情憂鬱、失眠,那你需要心理諮詢。

當你的家庭婚姻關係出現問題,如夫妻間交流困難、處理離婚,這時候你顯然也需要心理諮詢。

當你與自己孩子的親子溝通無法順利進行,小孩學習成績下降,與你產生對抗等等,那你或許要帶著孩子一起來參加心理諮詢。

或許你沒有任何困擾,你豐衣足食、家庭幸福,你的生活已經有了一定質量,但你覺得需要一些精神層面的成長或回顧,那你或許可以參加心理諮詢。

不管什麼原因,如果你覺得自己被某種不良心情壓抑超過兩周時間,並且這一情況還在持續,那時候你就需要參加心理諮詢。

當你對於某些特定的物體和行為出現異常反應,例如與人交往困難,怕貓狗,或者當你面對一些社會場景,例如廣場、商場,或者沒有特定對象場景的情況下,你會覺得焦慮不安,甚至呼吸困難,心跳加速,那你或許需要參加心理諮詢。

當你的某些行為,例如洗手、關煤氣,表現出十次以上的反覆,或者當你對於某一事物的思維反覆頑固的出現而無法擺脫,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那你就需要心理諮詢。

當你被一些性問題困擾,例如青春期手淫問題,暴露性器官,獲取異性衣服等等情況,那建議你參加心理諮詢。

物質依賴也可以是一個參加心理諮詢的原因,例如吸煙,酗酒,上網。對於食物的障礙,例如出現暴食然後嘔吐、厭食等,顯然積极參加心理諮詢是明智的選擇。

遇到喪偶、被非禮、人質危機、離婚、自然災害、其他威脅等突發事件之後一個月,你如果繼續經常被這些事件的記憶干擾你的生活,甚至經常發生惡夢、哭泣等情況,那可能是創傷後應激障礙,也建議你最好去參加心理諮詢。

如果你因為以上這些原因,正在醫院方面接受藥物治療,但你很少獲得談話式的心理諮詢,那建議你在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來接受談話式的心理諮詢。這樣你會好轉的更快,效果更鞏固。

當你的人際關係一直遭遇或有原因、或沒有原因的挫折,而你覺得自己的性格有

點格格不入,這讓你迷惑或痛苦,例如你經常嚴重猜忌別人是否說你壞話、或因害怕隨時隨地會遭受批評而迴避交往別人、或你經常和很要好的朋友反目成仇、或你經常以自傷和極端事件要挾親密的人、或你覺得你的情緒經常沒有原因的泛濫成災而影響你的生活,那你或許需要接受長期的心理分析式心理諮詢。


摘自曾奇峰博客


關鍵是心理醫生很貴…一般人捨不得


業餘心理學工作者來挑戰下這個問題,看能上榜不。
大家給個贊吧,超過10個贊發福利。

1.時間:不是出了什麼問題都需要馬上去心理諮詢,有時需要把問題「醞釀」一下,讓自己覺得自己需要幫助了(助人自助的原則不能丟);因為看到很多心理諮詢的來訪者的意願不是很強烈,都是家長看到著急就送來了,效果事倍功半;推薦時間兩到三個月。
2.金錢:錢不是快樂的源泉,但沒錢一定不容易快樂;心理諮詢很貴的,在重慶這麼落後的地方,都要200塊一個小時,一個療程下來也要2000到3000的;推薦拿出筆錢,2000左右,做自己能讓自己開心的事情(酒色財氣隨便選),如果花了錢還不開心,那就來吧。
3.問題:心理諮詢不是讓你快樂的地方(の,好邪惡的說法);抑鬱症請左轉到醫院,這個心理諮詢真搞不定;婚姻感情問題很好,基本是心理諮詢師的主要收入來源;職業事業問題很雞肋,效果很難達到;家庭問題很頭疼,但是價格讓心理諮詢師很心動(是個體諮詢的兩倍,群P的力量呀!)

綜上所述,如果達到了以上三條的,請撥打×××預約電話吧來諮詢送米吧。


對自己的情緒無能為力的時候吧。


一個人是否需要心理諮詢,不僅僅是心理諮詢師要考慮的問題,更是來訪者首先要做的一個判斷。

  關於心理問題的分類,專業的分類方法很複雜。我國心理諮詢師培訓將心理問題分為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神經症、精神病性心理問題。但是這個分類方法比較模糊,條理性和鑒別標準都不清晰。ICD-10的分類清晰明了,也是國際上通行的臨床標準,但這樣一個分類一般人也很難掌握。並且現實中不是確診了有哪類臨床相的心理障礙才需要心理諮詢的。

  比如我國現行心理諮詢師考試的分類標準有如下內容:

  一般心理問題:

  1、近期發生

  2、內容尚未泛化

  3、反應強度不太強烈的情緒問題

  4、常能找到相應的原因,思維合乎邏輯,人格也無明顯異常

  這個標準確實不夠清晰:什麼才算近期發生?什麼叫做泛化?什麼才算反應強度不太強烈?人格無明顯異常指的是什麼?以上4條如果具備2條或者3條如何判斷?

  面對這樣一個分類標準,一般人常常無法清晰界定。就是考取了證書的諮詢師在很多問題上也無法界定清楚。不是普通人看不懂,也不是諮詢師沒有好好學習,是標準本身就不明確。

  ICD-10的分類和診斷標準清晰明確,但專業性太強,以後有機會我們會在專門的帖子里介紹。

  現在我們來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讓一個未受過專業訓練的人簡捷快速地判斷自己有沒有心理問題,需要不需要心理諮詢。

  相當簡單的標準就是:不是問題的事情成了問題,往往說明人有心理問題;能夠解決的事情無法解決(或者產生了與之不相襯的嚴重後果),往往也說明人有心理問題。

  下面我們來看什麼叫做不是問題的事情成了問題:

  最簡單的例子,一個人和老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他們不熟悉道路,找不到目的地。這樣的問題其實很簡單,問問路唄。但是男人很固執,就是不問路,結果兩個人走了一個多小時還沒找到到。最後還是老婆忍不住了,問了路,找到了目的地。像這樣問路本來是沒什麼了不起的事情,結果成了大問題,原因還是因為男人心理上有問題。

  再看一個例子,一個人臨出門總要多次地檢查門窗是否關好。一兩次正常,但他非要8次不可,而且還要把所有的屋子都檢查一遍。

  再如一個人本可以早點睡覺,但他就是做不到,晚上就是盯著電腦,其實也沒做什麼。總要到凌晨2、3點甚至是4、5點,影響家人,也影響到樓下的鄰居。

  另一個人與人約好了會面,或者是一起做事,結果總是遲到,而且遲到了從不先跟對方溝通一下。這樣的事情按說有了經驗教訓,下次知道了,改進就可以了吧。不,他就是不會改進。

  為什麼我們說這些不是問題的事情成了問題,就說明人存在心理問題呢?舉個例子吧:一個女人上班的時候跟同事鬧了些彆扭,影響到了工作,領導把這個事情都算在她頭上,狠狠批評了她。回到家後,她看到老公在和女兒一起看卡通,就大發雷霆,責怪老公為什麼不去倒垃圾,為什麼不管女兒的學習。這樣一件事,在以往都會好好說的,也沒什麼了不起,結果今天成了一個大問題。原因在於她受領導批評,心理的憤怒和壓抑沒有解決,結果把不是問題的事情變成了大問題,引發了激烈的爭吵。

  因為一些心理問題牽制了我們大量的心理力量或心理能量,使我們沒有足夠的心理能量來應對生活中的事情,這就使得原本不該成為問題的事情成了問題。所以,這是判斷人是否存在心理問題的一個方法。

  另一個方法,能夠解決的事情無法解決(或者產生了與之不相稱的嚴重後果)。

  一個女孩失戀了,這樣的事情通常不能期望她像一點事情都沒有一樣,往往都會產生一些問題。但是,這樣的問題應該能夠自行解決,或者是不會產生與之不相稱的嚴重後果。如果她無法自行緩解,比如說超過3個月了,還天天想著這件事,痛苦、悲傷,甚至要自殺。我們說這就是說她存在心理問題了,是心理問題的存在導致她無法解決這件事情。

  當然對於許多應該成為問題的事情,尤其是可能會產生與事情本身不相襯後果的情況下,心理諮詢師的意見也是有一定幫助的。

  如果按照以上兩點來判斷,相當多的人是存在心理問題的,按道理這些人也是需要心理諮詢的。這就是在美國有30%的人定期接受心理諮詢的原因,也是美國有80%的人不定期接受心理諮詢的原因。

  按照中國人的觀念,很多人存在心理問題,但是要麼他不承認自己有心理問題,要麼他就這麼忍受,要麼他認為自己就是這樣一個人,不需要改變。不改變也可以,只是他常常不能使自己自信愉快地生活,會給自己、給他人造成痛苦。

  一個人可以選擇不去改變,也可以選擇改善自己的生活。

  文章來源,重慶學生心理諮詢,轉載請保留鏈接。


一件事情想了N久沒有進展而且已經影響到了正常生活的時候,你可能就需要了。


心理諮詢師處理的多為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以及部分神經症(此三類診斷標準詳見百度),精神病需要轉接給心理治療師,因為諮詢師沒有處方權。看一下心理問題的診斷標準,可以粗略的了解一下哪種情況會被診斷成心理問題,當然就需要去啦。不過,發展性的問題也屬於諮詢師的助人範疇,當你需要職業規劃,需要個人成長等等,也是可以去找諮詢師的。話說回來,需要不需要去,不是別人說的算,決定權在於自己,主動性也是對於解決問題的重要幫助。當下,這個行業正在發展,去找心理諮詢師也逐漸地為人所接受,當然也存在部分人用異樣的眼光看待求助者,會說這人有病吧。這種言論總是不好聽的,所以大的環境和觀念有待改善,否則這也是抑制去求助的障礙。怎麼覺得跑題了這是~ 最後想說,當你想去的時候就去吧,哪怕簡單聊一聊,也許也會有意外的收穫,能夠遇到一位耐心傾聽的人,也是一種幸福。還有那啥,記得帶錢啊~ (手機輸入,見識淺薄,回答粗略,望見諒)


有錢的時候


寫在前面:國內現有的心理諮詢師資格認證體系非常簡單,並不能保證這一行業的從業者們都有大眾想像的那麼高質素。而且從我個人對心理諮詢的認知來看,這一行在要求的不管是細膩的感知,還是溝通上循循善誘的耐心,包括內心對世事世情的洞察、寬容和強大,即使是相關專業知識很強悍的從業者,也不一定就能做好諮詢師這個角色。

答:1. 每一個人都有這樣或那樣內心難以逾越的門檻,這不是病不是病不是病(重要的話說三遍),只是內心深處的種種欲求同外在現實不能和解,導致內心的糾結。判定是否是病很簡單,你能否自我控制。還能掌控自己思考的走向和行為的動向,那就沒問題。

2.你可以這麼理解諮詢師的工作,花錢買他的時間,在這個時間裡你可以傾訴內心的一切糾結,他需要做的則是幫你理一條線索,指引你自己循著線索去面對內心深處的訴求,自己決定怎麼解決。就看你身邊這樣耐心、理性、守口如瓶同時願意把時間和你共享的同學朋友有多少?如果沒有或者不夠用,那就花錢找人買時間。


當你覺著你自己解決不了你的心理問題時,


怎麼說呢,在中國,最可怕的就是專家,為什麼呢,整個中國社會環境造成了,專家這個評定並不專業,很多所謂專家靠的是門路,靠的是投機取巧,泱泱中華,專家有沒有,必定是有的,但是哪裡來這麼多專家,中國的教育造成了專家的批量生產,這些所謂的專家其實名不副實,盛名難副,在心理學這方面,就好比心理諮詢師,2014年三級心理諮詢師考試才對應考的學生提高了要求,我在08年的時候社會上讀的三級,那時候只要教個幾千塊學費,只要去考試,稍微花點心思就能過,至於二級的,也就是再多教幾千塊錢,門檻真的非常滴,可想而知,你現在去找的所謂心理諮詢師,專家,他們到底有多少真本事?再說下,在中國,現在都還沒有一級心理諮詢師的考試,要考一級的需要去國外,比方英國。至於憂鬱症,如果你了解過心理諮詢這個行業就會知道,其實心理諮詢並不接這種病人,因為猶豫,躁狂這些已經算是精神疾病,是要去精神病醫院接受心理醫生的藥物治療的。心理諮詢師一般只能階段一些非常淺顯的心理問題,注意,是非常淺顯的心理問題,比如家庭矛盾啊,子女問題啊,工作壓力等等這些普通人都有的問題。
所以,如果你覺得你真的患上憂鬱症,在我看來,別不好意思,也別去找什麼心理諮詢師,直接去醫院找心理醫生。會相對的專業很多,當然我也只能說是相對的,而且盡量去帝都魔都那邊找,小城市裡的心理醫生一樣不靠譜。要是有錢就去國外找。不過怎麼說呢,心理學這一塊,水平的高低真的相差太大,而且越到高端越難評定。在我看來,真得了憂鬱躁狂這些心理疾病,對於老百姓來說真的非常不幸,因為環境才是治療心理問題的最大手段,但是除非你徹底逃離自己的現有生活,要不然真的非常難搞定。我經常對朋友說,要治好一個有抑鬱的病人,身邊需要一個有足夠足夠足夠耐心。足夠足夠足夠的真心,足夠足夠足夠智慧,足夠足夠足夠知識,足夠足夠足夠時間的人,陪伴,傾聽,開解。
好吧,其實都是些廢話,抑鬱其實並不少見的只不過抑鬱這種情緒對普通人來說並不難排解。多在乎身邊人的感受。用心去理解去回應吧。


我覺得覺察自己需要心理諮詢的,往往不需要心理諮詢,他們只是藉助諮詢逃避而已。真正需要諮詢的,往往是自己不能察覺的。


推薦閱讀:

如何用心理學解釋星座學是偽科學?
來訪者向心理諮詢師透露他即將殺人或者自殺的計劃,諮詢師該怎麼處理?
如何調節日常生活中的抑鬱情緒?
抑鬱症的本質是什麼?人為什麼會得抑鬱症?
如何脫離心理上自我抑制與隔離的狀態?

TAG: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