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東豐雄、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三人的建築風格有哪些相同與不同之處?

作為傳承,徒弟會繼承師傅的一些特質,與此同時,也會融入自己的特色。伊東豐雄的多摩、妹島和世的金澤和西澤立衛的豐島都有或多或少的說不出的感覺。那麼請問這種相同與不同體現在哪裡?


11.11.2017更新

之前只去了new museum, 今天第一次去了grace farm。 除了感動,我真不知該說什麼,文字是那麼的乏力。

其實,照片也無法說服人。只有當我真的站在那裡,與建造者聊著背後的故事,一點點品味各色細節,才恍然大悟般略得其滋味。從而心生敬畏,不敢多言,除了技術更不敢妄自總結。
在回程的車上,感慨萬分。我只想說,除了Kahn,別的建築從未給過我如此強烈的感動。謝謝SANA。

————以下是多年前作為一個剛本科畢業的學生的淺薄答案

這是一個可以追溯日本現當代建築史的故事。作為日系建築腦殘粉,怎麼能不來一答。


談妹島和世和伊東豐雄,就不得不提及日本兩大流派——」筱原派「與」新陳代謝派「。
筱原派,顧名思義,以筱原一男為核心人物的一派。總結理論有點兒難,表象上,筱原一男的建築有著強有力的幾何衝擊力,實質上,豐富甚至近乎矛盾的幾何關係所體現的建築空間形式蘊含著更複雜的哲學依據,進而表達建築的藝術性和精神性。他明確而深刻的拒絕西方建築思想衝擊,且對日本建築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了日本建築三大特徵,封閉性、抽象性、象徵性

日本的近現代建築發展史也經歷了經典的從自棄到重構自我:全盤西化、強行嫁接,再回歸傳統,幾乎所有建築師的自身發展都參與到了這一過程。但筱原一男對於日本建築的獨特意味卻體現在了對這一地心引力的脫離。對於離工業革命遙遠的東方世界,現代化必然是一個被動的局面,無論是盲目的西化還是盲目的回歸,都無法真正有益於延續,也許只有找到一個最相似的點,從建築的自我生髮和自律能力開始,回歸到「細胞」開始重新搭建,才是最科學的方法。所以筱原一男被奉上神壇也是實至名歸。

筱原先生帥照一枚

筱原先生帥照一枚

筱原先生帥照一枚

(轉角之家——筱原一男)亂入一句,簡直美翻了。

(轉角之家——筱原一男)亂入一句,簡直美翻了。

(轉角之家——筱原一男)亂入一句,簡直美翻了。
而伊東豐雄則師承筱原一男

閉鎖性、抽象性、象徵性仍然是我們日本當代建築的三個重要線索,只不過在我們這個時代發生很大變化的情況下,我們要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呈現出它的閉鎖封閉性,或者說我們要跟筱原一男採取另外一種不同的方式來表達抽象性,我們換一種方式去表達,只不過每個建築師的方法不一樣,但是我想線索就是這三條。其實對於我來說,筱原一男對我的影響當中,除了這三條以外,他的建築作品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超越這些理論的——他的那種感官性,那種感官性在我看來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伊東豐雄自述

雖然伊東豐雄師承筱原一男,由於他曾在菊竹清訓事務所工作,所以也受到了」新陳代謝派「的影響。丹下健三、黑川紀章、稹文彥、菊竹清訓、磯崎新均屬」新陳代謝派「。新陳代謝主義是在二戰十幾年後的思想產物,標誌著成為日本二戰後文化復興,新陳代謝主義城市的出現是基於把城市看做一種有機演化過程的觀念。它立足於城市的現代主義模式的對立面,並創造了諸如人工土地、海上文明和代謝循環這些富有創造的設計概念,而這些概念都體現了新陳代謝的社會變革思想。不難看出很多初期概念都圍繞技術這一客觀條件,且想融合西方建築思想的意願。對於伊東而言,新陳代謝主義對於建築時間性、生長性的研究和在技術的創新與追求,或多或少的影響了他這一後輩在建築各層面的表達。

有人說伊東豐雄屬於」新陳代謝派「成員,且有一種到了他這一代終於練就神功的味道。但伊東豐雄更願意把自己歸為」筱原派「。
新陳代謝派也好,筱原派也好。但有一點大家不得不承認的是,他做出了自己的建築。他的建築有本土的味道,也有西方建築的影子。拋開他給自身建築理念扯的」游牧「這種玄詞兒。他遵循的是一種「不確定性」。「不確定性」表現為「飄忽不定」,在建築語言上主要表現在形的輕盈,而後來表現為對半透明的偏好,發展為對建築的意義或感覺上的輕盈感、流動感和臨時性的深刻認識。

(新陳代謝主義一點的仙台媒體中心)

(新陳代謝主義一點的仙台媒體中心)

(新陳代謝主義一點的仙台媒體中心)

(筱原派一點的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

(筱原派一點的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

(筱原派一點的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
但不僅如此,如果說基於」生長性「和」不確定性「對結構的思考得益於新陳代謝派的影響。那麼空間背後的內在縝密邏輯則要屬筱原派的傳承了。二者屬於面子和里子的關係。

更筱原一點的還有中野本町之家(這個名字好難記),以純幾何形式表達建築的封閉性、抽象性、象徵性,以及和諧美好的感官體驗。

更筱原一點的還有中野本町之家(這個名字好難記),以純幾何形式表達建築的封閉性、抽象性、象徵性,以及和諧美好的感官體驗。

更筱原一點的還有中野本町之家(這個名字好難記),以純幾何形式表達建築的封閉性、抽象性、象徵性,以及和諧美好的感官體驗。

妹島和世,她也更喜歡把自己歸為筱原派。但到這裡,所謂的派別之分似乎已經不那麼重要。她說她屬於承上啟下的一代,承上即秉承伊東豐雄的建築哲學——」不確定性「,這就是最根本的相同之處。無論是纖細的鋼柱、輕薄的殼體,還是近乎漂浮的樓板,都圍繞著」不確定性「展開表達。但不確定性不只是形式上的不確定性,還有功能上的不確定性和設計方法的不確定性。
當然談及不確定性,就還要提到一個人——庫哈斯
庫哈斯很早就意識建築在各個方面都存在一種「不確定性」。他很樂於把建築功能在根本上拆分到重組,並不是形式上。後來慢慢發展了一套設計方法的不確定性。他不遵循即有傳統方法去勾勒建築。而是遵循他對時代的理解。
而妹島則在兩種「不確定性」中成了一座橋樑,融合併發展自己理解的」不確定性「。從伊東豐雄那裡體會到」不確定性「的」「,從庫哈斯那裡學會」不確定性「的」「。通過這種融合,我覺得妹島無論在建築理解上還是設計方法上,都促成了自己的味道,單純從拜師譜上去總結還是顯得過於草率。
妹島在很多作品中還是遵循著較為樸實的表達方法,簡單的幾何形體,單色,這些和伊東豐雄後期的張揚表達比更內斂、自信。由於庫哈斯的影響,妹島不再局限於形態的不確定性,更通過對於設計方法的思考,進而表達意境的不確定性。

(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SANA)

(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SANA)

(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SANA)

(蛇形畫廊——SANA)

西澤立衛,如果不談妹島,可能大家對他的印象都是下面這個建築。西澤立衛也在早期就受到了解構主義和東西方」不確定性「的影響。總之我是把他和妹島看做成一個人。也可能是我不了解西澤立衛個人的獨特之處吧。了解的小同學可以在下面開個答案說一說。

(豐島美術館——西澤立衛amp;amp;內藤禮)

(豐島美術館——西澤立衛內藤禮)

(豐島美術館——西澤立衛內藤禮)

SANA的建築總是顯得那麼的剋制,也是這種克制,才讓我覺得當下還是他們的建築最「日本」。

完。


他們背後都有一個叫佐佐木睦朗的男人。


作為一個混跡於中國本土建築的建築人,日本建築師群體是怎麼也繞不開的一個話題,似乎提到東方韻味,就被日本人承包了。確實,他們是一個整體,從丹下、安藤到題主所提的伊東、妹島再到先下大熱的藤本、乾久,雖然形態細節千差萬別,但大概其看過去都很像,所謂氣質相似。why?這裡不再倒騰建築史,只說點研究之外的體會。(是的,我是學院派)
日本的整體文化基座脫胎於唐。日本人有個特點就是一根筋,認準了什麼死磕到底。所以很多唐代的歷史遺迹都在日本被很好的保留,包括建築傳統。日本人發現並繼承了中國古典建築最本質的特點就是框架體系,而可悲的是我們自己卻只看到大屋頂。所以日本建築師整體就是在框架里做文章,當然他們自己又發展了很多理論,什麼新陳代謝,什麼勻質,什麼回到原始,但是本質上都是框架!你明白我說的框架不是西方現代建築的鋼筋混凝土,而是中國古典建築的生命感和氣韻流動!所以樑柱關係空間流動才是設計主體。從代代木到神奈川kait工坊,都是在框架里做文章求變化。題主所說的伊東、妹島也跳不出這個體系,仙台媒體中心和金澤美術館都是典型的重構柱子的設計。這就是所謂文化基因。所以,在這個認識下,也就是同種基因下,我們就很容易看出伊東和妹島的差別,說白了,一個是男人一個是女人。伊東更喜歡重新定義柱子,不論是功能複合還是結構複合,總之柱子成為核心設計要素從而解放其他空間;妹島則更溫和一些,她傾向於消解掉柱子或者創造柱內空間讓人傻傻分不清楚,也就是所謂的無等級及勻質。
最後要說現今世界信息共享,沒有秘密,建築師的手法也在不斷更新甚至同質,即使是明星建築師也不例外。所以我更傾向從思想、背景、文化上分析建築及建築師,或許更能發現他們工程之外作為社會思考者的力量與力度。


之前面試被問到這個問題,沒有提及伊東,只是對比妹島和西澤。剛剛看了前兩位的回答,我覺得很贊。我記得我當時的回答是,輕盈,柔和,但妹島的建築更加女性化,而西澤更男性化一些,感覺是句廢話。


簡單地說,一個比一個極致,伊東更強調形式,妹島更強調平面,西澤更強調空間。


直島美術館是安騰的···


我也留一個,到時候回答。妹島比較熟悉點


我能說西澤是妹導小男人嗎?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天津濱海圖書館?
中國古典園林有哪些元素常被運用在現代景觀設計或建築形態之中?
從建築師的角度如何評價蘋果公司新總部 Apple Park?
全玻璃透明的蘋果專賣店如何解決強烈的太陽光射入問題?
什麼樣的建築可以稱作「綠色建築」?

TAG:建築 | 日本建築師 | 建築學 | 建築設計 | 日本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