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和小乘哪個更好修行?
自己說自己的。
首先不贊成用大小乘的稱呼。應該依據現在僧團的決議,統一稱南北傳佛教。
南傳佛教有自己的大小乘體系,按四聖諦如法修行的是大乘,反之為小乘。與北傳佛教的菩薩道羅漢道完全不同了。所以現階段不宜再稱大小乘佛教。
去除北傳那些雜七雜八的所謂自己未度先度別人,人人都能成佛等的像法並少許帶有迷信色彩的教義不談,北傳佛教的究竟義其實和南傳一樣,也是修聲聞解脫道。
南北傳修法有哪些不同?南傳在名色分別智階段,需要遍觀29種究竟色法,89種心所法和121種心法。這對禪修者來說一項相當艱巨的任務。然後16觀智一層一層的逐級往下修。
北傳則不需要。北傳其實是走了捷徑,按現在流行的兩大派系,凈土講究念佛往生,禪宗講究參禪頓悟。
頓悟是需要高度契合的師承的,所以北傳的特點就是很注重尋找好師傅。一旦契合的因緣促成,更容易證果。
南傳法系傳承比較完整,但是明顯更難。務實不怕艱辛者修南傳,一步一個腳印,功夫更紮實。如果有好的師承也不妨修北傳。
修行人切末自絕門路,在自己心中立南北傳的門戶,大忌。
因為無常,所以無論你把任何東西執取為「我」或者「我的」,最終都會因為被執取為「我」或者「我的」的對象的滅去而痛苦。但事實上從來沒有一個「我」,更不存在「我的」,這一點可以通過觀察緣起來證明。觀察,從每個當下的身心開始:身可以分類成眼耳鼻身口,心可以分成受想行識。在五蘊十二處中挨個的觀察緣緣相繼的現象證明五蘊十二處非我非我所;挨個觀察五蘊十二處因無常而集起滅去,因執取為我而痛苦,因放下執取為我而痛苦消失。持續觀察下去,直到某一天你不再升起任何「我」的念頭,不再有任何痛苦。而在這之前:
你的一切關於大乘小乘的討論都是在浪費時間。
--
對了,理論的細節部分參考雜阿含經和巴利經藏相應部,實踐方法參考巴利經藏長部大念處經。如果有一些概念看不懂,自行查閱wikipedia。
一切依於發心,佛法修行我個人認為不外四個字「俢己、度人」。舉個栗子,我們老說讓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然後實現共同富裕。大乘菩薩道,更側重共同富裕,而上座部佛教,似乎更側重先讓自己富裕。不過事無絕對,如果一個上座部修行者心存普度眾生的願力,他其實已經是大乘菩薩道,而一個號稱大乘行者,念念皆為自己發財陞官過好日子,甚至只能算人天道,連解脫都無從說起。
總而言之,一切皆因心而起,心決定方向。
以上
《楞嚴經》里文殊菩薩說: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 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
- 法本無定法,本來就是依眾生而立。哪裡有那個好修那個不好修之說?若有個「法」是最好修的,佛何必說三乘?不如就唯說這個「更」好修行的不是更好?
- 佛渡眾生是:「隨眾生意,隨眾生行,隨眾生界,悉皆了別。不待時。不過時。處相應。時相應。行相應。說法相應」。佛法是本無定法,本是佛依眾生心,從智慧光明中自然流露。你以為還真有個什麼「固定」的法本「照本宣科」講給你聽?和老師上課一樣,有個講義,提前有個大崗之類的?
所以哪裡有什麼哪個更好修行?無非是哪個更適合自己罷了,有些人,更意樂更適合小乘法,那麼佛以小乘法渡之;又些人更意樂更適合大乘法,那麼佛以大乘法渡之。本是隨眾生根性,契機而已。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適合為佳,適合的就是當下最好的,隨著層次不同,承受能力就有不同,何來更好修行?適合才是王道。
喜歡大乘,但是不明白不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多」,還稱得上叫大乘嗎?
喜歡小乘,但是不明白不什麼是「四聖締」的內涵,掌握不了「四念住」的核心,還稱得上叫小乘嗎?
自稱懂得念佛,修浄土宗,什麼叫「念」、什麼叫「佛」都完全誤解,算是學佛嗎?
連基本以上三個問題都一頭霧水,一切都是以為自己知道,修了幾十年,最後修出過「外道」,繼續輪迴,到時就知味道。
俗語云:「掛羊頭,賣狗肉」,君見部份民間信徒「掛佛頭,賣三惡道」,最後修到個「輪迴乘」,反而有些人一生毫無信仰,最後上了天堂,甚至契入浄土,如果細心留意,大家不難發現很多沒有信仰的人,比起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加善良及慈悲。
Handsome :在印度雨季的三個月期間,僧眾集結在一起修行居住,這期間僧侶不允許隨意外出......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080291/answer/194938848
大乘佛教的修法其實應該和小乘佛教的大體一樣,因為在瑜伽師地論中的論菩薩乘中講到,菩薩的禪修同聲聞乘。但是瑜伽師地論中記載的禪修在北傳佛教基本沒人修了,特別是漢傳的大乘佛教,已經改成了念佛或者參話頭,這種修法肯定簡單,從理論和實踐都沒辦法和瑜伽師地論的禪修相提並論。但是大乘佛教有一個和小乘佛教不一樣的地方,就是需要積累好幾大阿僧祇劫的波羅密,這些波羅密積累的差不多了,才能用禪定證悟成佛,北傳大乘佛教認為大概要三大阿僧祇劫,南傳佛教認為需要四到十六大阿僧祇劫。如果單純比較檯面上修法,肯定南傳的更難一些,因為南傳佛教的禪修和瑜伽師地論的程度差不太多,甚至更詳盡。
說到大乘跟小乘,先要跟大家澄清一個觀念。因為有人說:「在佛的時代,並沒有分別什麼大乘跟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於說法的物件不同,所以內容跟境界也有不同罷了。」佛法雖然是一味的,因為大乘跟小乘修證內涵的不同,所以佛世 佛早就已經宣說大乘跟小乘的名相。因為怕這種「並沒有分別什麼大乘跟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於說法的物件不同,所以內容和境界也有所不同」的說法會被誤會,說「大乘跟小乘只是心量的大小不同罷了,其實並沒有什麼差別」,所以首先要舉一下《阿含》的經文。
《增壹阿含經》第十八卷裡面這麼講說:「舍利弗當知:如來有四不可思議事,非小乘所能知!」(《增壹阿含經》卷十八)《長阿含經》第二卷裡面這麼講:【世尊觀此義已,即說頌曰:「佛為海船師,法橋渡河津;大乘道之輿,一切渡天人,亦為自解結,渡岸得升仙,都使諸弟子,縛解得涅槃。」】(《長阿含經》卷二)這樣看來,在經文裡面早就有提到大乘跟小乘了。
所以通常作這樣主張的人,他是說不出來大乘跟小乘具體的修證差別,只有可能含煳籠統地說:「哎呀!對於厭世觀念很濃的人,就說解脫生死的法門啊!然後這樣就叫作聲聞的小乘。然後對於根器深厚而又悲願化世的聽眾,那這樣就是菩薩的大乘。」可能他又轉著又會說:「事實上佛法又分為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人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人生人,然後把五戒十善綜合合起來叫作人天道。聲聞是由於聽聞修行而得解脫生死的,而獨覺是不由聽法,無師自覺而解脫生死的;綜合聲聞、獨覺合稱為解脫道。而菩薩道是既求取解脫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種法門,所以大乘的菩薩道是解脫道與人天道的綜合。」
那我偏偏要說這樣的說法是:口說三乘,又說五乘,然後有時候又加說大乘不共,其實都是掩人耳目之說。他的目的都只是要在說,三乘的解脫道皆共一味,目的是要否定菩薩道;所以,他一下子說「在佛的時代並沒有分別什麼大乘、小乘」,一下子卻又說「事實上佛法又分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等等。明明 佛就已經指出來說,有大乘跟小乘修證的方便。眾生因為無從知道它大乘跟小乘具體修證的差別,所以就只能隨著他的語脈前後文的說明,然後就被引導而得到一個結論說:哎呀!原來佛法是一味的啊!大乘、小乘的差別只在於行者的發心大小不同。哎呀,所以佛法就只有解脫道,大乘行者所修證的也只有解脫道,只是悲心比小乘的行者更為悲切罷了。那麼這樣就會產生淺化佛法的一個很嚴重的後果!其實,佛法是不會被淺化的。只是因為人們沒有辦法知道乃至親證於佛法的緣故,只能說相似的佛法;所以從這個角度說,佛法被淺化掉了。這樣的過失,乃至多多少少會有謗佛的成分在!因為 佛所說的法義並不是這樣的緣故,所以我們在這邊就不可以不小心!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大小乘的差別。在《大智度論》第二十六卷,龍樹菩薩提到說,佛法有二道:一個是聲聞道,一個是佛道。那這個部分跟 平實導師所說的佛法二主要道——解脫道跟佛菩提道,其實是異曲同工的。也許有的人會說:「那平實導師所說的佛法二主要道中的佛菩提道,跟龍樹菩薩講的佛道是一樣的,這個我們可以接受;可是另外一個部分的解脫道,就跟龍樹菩薩所說的聲聞道不同啰!因為解脫道包含有聲聞法跟緣覺法,可是龍樹菩薩只說什麼?只說聲聞道。」其實這兩個部分還是一樣的。因為佛世的阿羅漢所證的是聲聞果,然後進而聽 佛開示十因緣、十二因緣之法以後,也修證辟支佛果;可是這個時候由於辟支佛這些聲聞、緣覺法,他是隨 佛音聲而聽而證的,所以同樣也叫作聲聞。那這個在跟無佛之世示現因為往世的熏習自悟自證辟支佛果的獨覺,這個是在事相上是有所差別的,但是所證的辟支佛果卻是一樣的。所以,龍樹菩薩只說聲聞道,因為佛世的聲聞道就兼含有聲聞法跟緣覺法;但是都是隨佛音聲聽聞,所以只稱為聲聞。
那這樣看來,小乘又分為聲聞乘跟緣覺乘,兩者所證的標的都是在斷我見、斷我所執乃至斷我執,那所觀行的對象都只限於在蘊處界裡面。但是這裡講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道理,現在沒有空在這邊來作進一步說明;只作修學上的方便不同,我們來說因為他所修證的智慧深廣有所差別。
簡單地說,聲聞乘是以四聖諦,從苦集滅道這個四個方面,來先確定說三界中悉有苦;然後進一步觀察說,眾生不斷聚集未來苦的原因;進一步再知道說,讓後有的苦因不再聚集,然後後有的苦就會消滅的這個道理;最後再依據讓苦集滅的方法,而後有的苦因不再聚集,滅卻之後,滅卻了後有之苦,就真正見到了真實的道理。在這個過程中,如實去觀察、思惟蘊處界我,知道蘊處界我中含有能取、所取,也就是我跟我所,可是這個能取、所取都是虛妄的。當他初步的確定的時候,說這個時候斷了我見,乃至進一步觀察深細的我跟我所的執著以後,把欲、色、無色界愛斷除以後,這個時候說他「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已經實證了什麼?解脫果,可以出離三界。可是,他在這裡對生命的實相,卻仍然無所證。
緣覺乘者先順逆觀察、思惟十因緣法,確定有一個萬法所依的識;然後知道諸法是「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道理,再依照十二因緣來一一去觀察思惟。但是這個前提必須要一一去了解,十二因緣裡面的「無明緣行」、「行緣識」等等一一這些名相的真正的內涵;然後去觀察思惟說「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道理。同樣的,在這個過程中,如實去觀察、思惟蘊處界我,一樣要去斷我見、我所執跟我執;可是由於所觀察思惟的範圍遠超過聲聞乘觀察的蘊處界苦空無我,故而其所得的智慧包含乃至超過聲聞乘的所得。但是一樣,他所觀察思惟的範圍仍舊是在蘊處界中,仍舊是沒有辦法觸及法界的實相。
換言之,小乘法之所以能夠修證的前提,一定要相信有本際本然就在,這樣才能夠離開「於內有恐怖,於外有恐怖」的修學困境,能夠把蘊處界自我捨棄,親證無餘依涅槃。二乘人同證人無我,但是只限於蘊處界的虛妄的人無我,並沒有親證本際。
那麼本際是什麼呢?就是大乘法所要修證的標的,本際就是諸法本母。祂有無量無邊的異名,就好像《阿含經》常常說我、無我、如、本際、實際、涅槃、如來藏,《般若經》裡面也常常說非心心、無心相心、無念心、無住心、菩薩不念心,而在唯識諸經中也常常提到說第八識、阿賴耶識、阿陀那識、如來藏、異熟識、真如、無垢識等等。親證了祂以後就是大乘的見道,這個跟二乘親證蘊處界的虛妄的見道,同樣施設為「人無我」的名稱,但是,所證所觀察的標的卻是不一樣的。菩薩是親證法界的實相的人無我,因為所親證的祂是無我性的,因而發起了般若實相的智慧;但這個時候只是總相智,悟後還得要繼續修學,進而再得別相智;別相智圓滿之後,再得道種智,證了法無我,然後進入初地;繼續修證一切種智,斷所知障,然後邁向佛地。這個中間將近要花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來修學,可是這種種的修學無不依靠最初親證如來藏所得的人無我而為基礎。那麼,要先明白大小乘的差別,才能夠進一步去說:佛法是匯歸於一佛乘。
接下來我們先看一下《妙法蓮華經》裡面有一段記載:【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妙法蓮華經》卷一)
另外一部分記載這麼講:【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妙法蓮華經》卷一)
這樣就可以知道說,前面方便把佛法區分為解脫道、佛菩提道。也就是說,依於行者所修證的內涵不同,方便建立了大乘、小乘的名稱。
現在來說,為什麼大乘法函蓋小乘也就是二乘法?因為這樣的緣故,所以把大乘、小乘這個名稱都捨棄掉,然後只說一佛乘。
菩薩開悟明心之前,有一個部分修證的內容是跟二乘人是相通的,那就是斷我見的部分——分證解脫果的一部分;然後菩薩主要是在般若慧上的修證去努力,而不急於在解脫果上進一步去圓滿修證。可是,這樣的修證非不進一步去圓滿解脫果,而且最後反而勝過阿羅漢、辟支佛在解脫果上的修證的證量。這是怎麼說呢?因為,菩薩努力在般若慧上的修證的同時,分分轉依如來藏的清凈性、涅槃性,而在解脫果分證反而變成一個副產品。當菩薩能夠入地的時候,他也一樣要降伏性障如阿羅漢,這個時候他並不是不能斷我執,是故意不斷;因為要留一分思惑來潤未來生,這樣才能夠繼續去利樂有情、邁向佛道。乃至七地滿心以後,雖然不得不斷我執,而且又進一步斷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那這個部分就遠不是阿羅漢、辟支佛在解脫果上的證量所能比擬的!因為菩薩這個時候又有深妙的實相上的智慧,這是從明心見真開始,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了知的智慧啊!所以說佛菩提道上,菩薩雖然主要在般若慧上的修證,但是,二乘的解脫果以及其所證的智慧,菩薩一樣也證。所以說,三乘的法其實是匯歸於一佛乘的佛菩提道,那就立名為一佛乘。
《深密解脫經》卷第二 佛這麼說(爾時,佛告功德林菩薩摩訶薩言):「……功德林!一切法相有三種相。何等為三?所謂虛妄分別相、因緣相、第一義相。」(《深密解脫經》卷二)一切法,舉例而言,桌子是無量無邊法中的一個法,而從現象界來看,它是依於人們的分別建立,假名施設而稱為桌子,沒有它的真實體性存在,所以說是虛妄分別相;可是又依於人們的種樹、伐木、裁製,或是開礦、冶煉、鍛造而有木桌或是鐵桌的種種外相差別,乃至材質的差別,因為它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所以稱為因緣相。然而虛妄分別相跟因緣相的發生跟運作,卻始終離不開眾生的什麼?如來藏。當然,也包括眾生共業所感,而由眾生的如來藏所共同變現出來的器世間,乃至說種種的礦產材料,那這樣叫作第一義相。
聲聞人跟緣覺人,修證虛妄分別相或者因緣相的一部分;而菩薩盡未來際修證第一義相的內涵,並且也分證虛妄分別相跟因緣相,而進一步去證知說,其實都是從自心流注而運作,然後最後遍知如來藏中的一切種,究竟了知第一義相。所以才說,二乘法是含攝於大乘法中;由於這個緣故,而不說三乘菩提,但說一佛乘。
所以,主張「佛法是一味,大乘小乘的差別只在於行者的發心大小不同,所以佛法只有解脫道,大乘行者所修證的也只有解脫道,只是悲心較小乘行者為悲切罷了」;乃至於說,為人宣說「大乘法其實是後來歷史中演變而有的」,進一步明白暗示「大乘法跟二乘法所修證的內涵是一樣的」;那麼因為這樣的說法,會讓真正的佛法就在世間消失,我必須要說:這樣說法的人他其實是居心叵測,其實是不如實說的;那他未來的果報——謗佛謗法的果報,當在三惡道之中啊!您好。
修是修正,行是行為。
修正我們錯誤的見解和行為,這個過程就是修行。
大乘從思想上發起改正,以指導我們的行為。
小乘從落實上發起改正,以凈化我們的思想。
完整的大乘是包含小乘體系的
大乘有八萬四千法門,愛怎麼玩都行,只能修些世間福報。
小乘只有內觀一法,需要精進修行,可以究竟解脫。
小乘你至少知道自己修的是什麼,目的是什麼,對於有些人阿羅漢果位還是可以證到的,大乘你根本看不懂,目前就只有兩派,一種是啥都不要想,咱們念佛號一起去極樂世界,一種是世界都是虛幻不實,我們要明心見性,我們學菩薩道,咱們暫且認為他們說的是對的,就說成為佛的繼任者菩薩的條件,1他是一位人
(2)他是一位男性
(3)他是一位修行者
(4)他已擁有神通力
(5)如他願意,他可以即世成為一位阿羅漢
(6)他親身遇見一位佛陀而被授記即將來成佛
(7)他寧願受一切苦難以求成佛
(8)他甚至願意捨命以求成佛,
男性這個條件在這個男女平等社會可以去掉,那就是最少你要有能力成為阿羅漢,你還要得到佛的授記,你還要極致舍的精神和忍的能力,最後彌勒菩薩繼位是56億7千萬年後,也就是你就算現在佛給你授記,想修成佛陀最少56億7千萬年
大乘(shèng),大船,大車。無疑能運載更多的人離苦得樂。
小乘(shèng),小舟,小車。說實在的,能乘這小船到底的人不多。
凈土,菩薩,真如,無量功德,見性解脫…它吸引了無數迷航的人,助人渡過大江大洋,挺過大風大浪。
但思維的漣漪何其細微,如果愚人和智者相隔一片汪洋,那麼智者和聖人相隔的是無數河流。
大乘能渡海,恐難渡小河。說白了,想佛化生活,可以選擇大乘。想証果位,還請自駕小乘。求解脫自然是南傳的好,直截了當。但人都喜歡高大上的東西,大乘大乘肯定要比小乘好。深入經藏你會發現大乘菩薩是不取涅槃,永遠在輪迴中度人的。永遠是犧牲自己滅度他人。
大乘佛法據說是佛祖給天人說的,不管這真假,總之前幾次佛法集結時,是沒有大乘佛教經典的。倘若大乘來歷為真,佛祖為何給天人說大乘給人類說小乘呢?佛祖之所以給天人說而沒給人類說,或許因為人類的接受能力問題,或許是因為別的什麼原因,但總是從佛的考慮為人類好的原因,總不會是因為佛祖為天人藏私吧。不管怎樣,佛祖選擇給人類說的法是小乘。至於龍叔龍宮盜法,即便他真的盜出來了佛祖傳給天人的法,那適合現代人類嗎?總之在佛祖看來相比於小乘佛法是不夠適合其傳法時古代人類的,否則為何不傳給人類大乘?佛祖又沒有私心。而當時接受佛祖傳小乘法的是阿難迦葉等人,他們的資質福報都沒有被佛祖傳大乘佛法。現代末法時期的人,還想直接學正法時期佛祖傳給天人的大乘佛法,合適嗎?你作為末法時期學佛人,慧根等學佛法需要的資質,比正法時期那些佼佼者還高嗎?所以當今人類佛教徒應當學大乘還是小乘?貪多嚼不爛,小學生別直接上大學課程這樣的的道理不知道嗎?
以上都是建立在大乘佛法真的是佛所說這個假設的基礎上。即便假設真的如此,人類學佛者,也不應該學習大乘佛法。否則當初為何佛祖沒有隻傳人類大乘或者大小乘都傳呢?
有一個問題很多人不知道。
南傳佛法,必須出家,擁有戒體之後才能修的。
在家人是修不成阿羅漢的。
所以好修難修,你自己品評吧。
都沒用。
如果佛教能渡人,那麼,為何人世間仍舊充滿痛苦?
如果佛教能渡己,那麼,為何只有少數人修鍊? 反正,如果有一個東西真能消除一切苦惱,我第一個練。
如果你說能理解的人太少……那麼,說明這東西也沒啥用——一個沒人能懂的東西,存不存在根本無所謂。凈土真宗最好修。日蓮也好修。
問題本身有問題啊,佛的思維中沒有好壞沒有差別,不存在哪個好修哪個不好修,都可以成佛,看自己的情況和機緣。剛入門走小乘守戒遵儀軌,修高了走大乘隨心度人,再高了無所謂大小,法我合一。
我覺得禪宗最好修,怎麼辦?【微笑臉】
我認為這不是一個好問題,其提問的潛在邏輯,已經在佛法修行中將大小乘對立了起來。我一向的觀點是,佛法修行和佛教信仰是兩回事,分析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把佛教和佛法區分開來,就這個意義上談,只存在「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分,不存在「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區分。
佛教作為宗教,若想在現實中發展和傳播,必然會根據不同時空的政治經濟現實和文化心態積澱,進行相應的調整和革新,故佛教依時間有原始、部派、大乘、密乘時期之別,依空間有南傳、漢傳、藏傳地域之別,然而無論宗教形式如何改變,作為核心的佛法只有一個,佛法乃是共法。宗教有門戶派別之分可以理解,但這個門戶之見不當成為修行佛法的障礙。
表面看起來,您問了一個初級學佛者的問題。
實際上,您的智慧非常高,或者說,您的根機非常好,您的善根非常深厚。
這個問題,是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里問的呀。
龍樹菩薩,是何許人也?
世尊第二,中國八大宗派共同的祖師,現生證得初地的菩薩,臨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里自設問答說:
問:要證得小乘阿羅漢很難,對吧?
答:對,非常難。求阿羅漢果位,猶如菩薩死,應該鄙視此人!(此處省略一百字)
問:那我要當菩薩,應該怎樣修行呢?
答:當菩薩比當阿羅漢難一億倍不止!!
問:有沒有易行道呢?
答:確實有,如果你真要知道,我就告訴你。
推薦閱讀:
※什麼是佛法?
※金剛經講什麼?
※得了白血病,聽說念地藏經能治好,該不該試試?
※佛到底是參透了一切知識(包括所有物理學、數學的知識)還是只是擺脫了世俗的煩惱?
※佛教說無我,輪迴的又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