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個人圖書?

父親和我都比較喜歡讀書,因此幾十年下來也積攢下了千百本圖書。但是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就是,書多了如何對它們進行有效的管理?需要查閱的時候卻經常發現記不得書的位置了。因為也只是一般的家庭,也沒有經濟條件投入太多資金建設公共圖書館中的數字化信息系統,所以想請教下知乎上的各位朋友。謝謝!


父母曾經營現在所謂的「獨立書店」20年,家中藏書幾千冊,談談個人整理書的經驗。

看到很多人在爭論紙本書電子書的問題,首先說說這方面看法。
本人自小在圖書業內長大,目睹了傳統紙本書和圖書業的種種優勢以及問題,本人的觀點是:支持發展正版電子書,以取代大部分紙本書,尤其是暢銷書雜誌教材(教材電子化一定是未來趨勢),這對節約資源降低價格學術研究便利性(尤其是檢索),都是有益的。
這是全世界圖書業的發展方向,如《大英百科全書》《泰晤士報》等都已經徹底電子化了。
紙本書,固然有其獨特的魅力,如經典版本、藝術類畫冊、收藏鑒賞類、書法碑帖、影印本線裝書、優質少兒書等等,還是值得保留的。
我國圖書業的弊病,太多太多,與本題無關,不多言。
本人喜愛紙本書,也算能善用電子書,獻醜談一下選書、 藏書、整理書的經驗,以及教訓。

  • 首先是教訓,即「藏書」帶來的麻煩

坐擁一屋子書,極富滿足感,逼格滿滿,但是,紙本書也確實帶來了無數麻煩。
首先,整理和存放非常麻煩,這是本題目的核心,隨後詳談。

其次,搬家問題。書店搬遷的麻煩可想而知,不談了,就說家庭。
我們家十年前搬入現在的房子時,總共打了80個自然包。自然包,就是圖書業普遍用牛皮紙打包圖書的方法,一包大概相當於40本32開的書。算上線裝書、16開畫冊、辭典等等大書,保守估計2500本書吧。累吐血的節奏。
後來,藏書逐年慢慢增加,家裡能放書的地方都是書。去年這個時候,書店倒閉,大部分書退給出版社或轉讓給其它書店、書吧。捨不得處理的好書,精挑細選,留下了大約40包書。這40包書,讓我們十分困擾……
現在,家裡有整三面牆(平均5米?)是落地書架,遠遠不夠;其它空間,博古架、不常坐的椅子、陽台、床頭,哪兒哪兒都是書;我現在的店鋪里,也有幾個書架放書。就這樣,還是有一些書放不下,只能封在包里,摞在角落裡。這種感覺……誰藏書誰知道……
於是,痛定思痛,我們家現在除了古籍和舊書之外,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添新書。
雜誌和暢銷書,有正版電子版就買,沒有正版就…你懂的…不要緊的書,借朋友的看看也罷。
總之,就一個準則,只買值得反覆閱讀的書

然後,閱讀使用問題。
本人敢說,藏書之人的絕大部分書,根本不會拿來精讀,多數只是偶爾翻翻看,有些書甚至根本不看,純是收藏。
這屬於——藏書癖。很多人可能對此感到不解,但這種癖好還挺廣泛的,我們家人就都有這毛病……書,既然已經拿到手了,肯定捨不得處理掉,那麼只能想辦法保存好、整理好。

實際拿來認真閱讀的,必然只是藏書中的一小部分
在這其中,每本書的閱讀頻率,必然又是不同的。
那麼,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些條件,想辦法進行歸納、整理了。

  • 紙本書的整理

書店、圖書館,圖書門類龐雜,必須使用電腦管理。印象中我家書店最多時候有2萬種書,必須嚴格按照圖書分類規則進行管理。書店、圖書館這樣做的目的是:讓讀者用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所需的書(和相關類型)。
一般家庭藏書,書是一本本淘來的,是按自己的喜好挑選的,必然很雜,什麼門類都有,根本沒必要按書店、圖書館那樣細化分類。
即便是同一類別的兩本書,可能使用頻率的差距也很大。你特別喜歡的書,可能要經常翻翻看看,但有些基本是當作資料,輕易不用。
因此,圖書管理系統,只是為了便於管理大型書庫,並不符合人們的日常讀書習慣。

本人以自己為例,講解下書籍的整理和選擇,都是出於個人習慣和愛好,見仁見智吧……
本人算是大學肄業,曾經專業是經濟學,愛好地理、歷史、社科、語言學、中醫、命理,後從事古董、藝術品行業。除了不讀現當代文學、雞湯勵志類,其它的多少都有幾本。

現有的書,首先會根據學科門類以及使用頻率,進行初步分類
第一類,學習、研究類。自己的專業書,或者最喜愛的書,也就是經常要看的或查資料用的,值得反覆研讀的。對我來說,就是藝術、收藏鑒賞、醫易類。
第二類,興趣愛好類。偶爾翻翻看的閑書,比如地理、歷史、旅遊、美食。
第三類,期刊雜誌類。雜誌,長期訂閱的,或偶爾因為某個專題才買來看看的。比如三聯生活周刊、國家地理、拍賣圖錄。
第四類,純收藏類。幾乎不看的,比如古籍善本、線裝書、連環畫、百科全書、各種全集。

整理時,不妨按照上述四種分類,倒序整理
第一步純收藏類。凡是幾乎不需要看的書,可能幾年才動一次,就將它們妥善安放在最不礙事最難取放的地方吧。比如:
1、書架的最上層。有的書架下面有帶門的柜子,放柜子里也可。
2、當然,未見得一定要放在書架上,其它類似的地方也可,比如衣櫥上面。
3、不太貴重的話,裝箱放在床底下或者儲物間也可。

不過,有些書雖然不看,但是想經常拿出來給客人顯擺顯擺,比如什麼90年版的《繡像金X梅》,文物出版社的《中國金石集萃》,或者古籍善本,等等等等……
那麼,您可以考慮來一個金絲楠木的(防蟲)、帶玻璃門的(防塵)、帶抽屜(放古籍)甚至帶鎖、帶保險柜(防盜)的書架……這種書架可以放在辦公室、客廳、茶室最顯眼的位置上……
這個不是開玩笑,不少藏書大(tu)家(hao)真這麼弄,效果杠杠的~

下圖是我家書房的玻璃門書架。由於這些書幾乎不會取用,所以順便充當了博古架,放點零碎物件兒,大大提高了空間利用率,但是會顯得挺雜亂……(反正通常不會有客人進來)

第二步,期刊雜誌類
如果你訂閱期刊雜誌,且有攢刊物的習慣,並且,每期看完幾乎不會再看第二遍。那麼,這些期刊可以和收藏類書籍一樣放在上述地方。
建議按期刊的發行順序,一期期由左至右由下至上放好。
有時候,某一期雜誌的內容非常有用,可能要作為常用資料,那麼,可以專門開闢一小塊地方,比如書架的一格,專門存放這種有用的單期雜誌。
但是,這就很容易將這一期雜誌弄舊、弄爛、弄丟,然後你的雜誌刊號就不全了!不全了!不全了!不全了!藏書人顯然不能容忍這種情況發生!
一般來說,某期雜誌值得保留的只會是某個專題。所以,本人建議,將有用的部分掃描下來,存到電腦(網盤)里,雜誌本身還是跟它的兄弟姐妹們放在一起吧
推薦一個掃描APP,WorldScan掃描王
或者,買兩本,看一本,存一本。

第三步,興趣愛好類。
如果不是搞研究、做學問,那麼,你所擁有的大部分書,應該都是根據興趣愛好所選擇的。
整理原則:1、閱讀頻率優先2、書籍開本其次 3、圖書分類再次 4、書脊顏色最次
按照書脊顏色(漸變)整理書架確實漂亮……但那純粹是強迫症或者行為藝術或者搞裝飾……實用性……除非,您能記得每一本書的書脊顏色和位置……

1、閱讀頻率優先
簡而言之,越常用的書,就讓它離你越近
比如,辦公桌旁的書架,沙發旁的書架,電腦桌旁的書架,因人而異。
至於書的擺放位置,可以這樣——當你面朝書架站立時:
1、對應你面部位置的,應該擺放最經常用到的書。
2、對應你腰部到頸部之間的,應該擺放偶爾才讀的書。
3、對應你頭部以上,腰部以下的,應該擺放較少用到的書。
可以參考下面的圖。

2、書籍開本。
真正好看、好用的方式,是根據開本來擺放,即,同樣高矮的書擺在一起。(書架同一格)
小tip:由於書的正面寬度是不同的,所以,不要把書推到書架最裡面!請在書架內壁留點空間,書脊到書架的外沿之間,也留點空間。
這樣,如果書塞得太緊(橫向),取某本書的時候,就可以將兩旁的書推進去一點。記得隨後要拉回來哦……
設想一下,倘若將書推到後面,緊貼書架內壁,你只能摳著書脊把書摳出來,很容易弄壞書或指甲……
書的高度也要合適,比格子略矮5-10cm最好,既不會顯得空曠,又便於取放。

你應該在書架上給常讀書分配2-3個不同高度、大小的格子,分別對應32開,16開,以及特殊開本。
特殊開本,不要參差不齊的擺放,建議從左至右、低到高排列。然後,在較低的書上,可以擺個泰迪熊、普洱茶磚、煙盒啥的,調整一下視覺效果。
或者,可以一部分站著,一部分躺著。

既然是常讀書,我認為它們應該像你的朋友一樣,熟悉它們的書名、書脊顏色、擺放位置,是理所應當的。
那麼,各位認為,常讀書有必要按照類別來擺放么?!

一般來說,人不可能永遠只在一個地點讀書且在不同的地點,閱讀狀態肯定也是不同的。
所以,凡是經常讀書的地方,有條件的話,就設立一個這樣的書架,不需要太大,小型桌面書架也可。這些零零碎碎的小書架上,就放常讀書吧。
以我自己為例,盡量每天會花幾小時讀書,分別在兩個地點:家裡、店裡。
在家裡,基本沒人打擾,讀的都是偏學術的書,稍微搞點研究,因此,偏專業的書就放在家裡。
雖然古董店沒啥生意,卻也經常來朋友、客人,讀書會受到打擾,因此,店裡放的就是些興趣愛好類的,或者是一些可以隨時拿起、放下的學習類書籍
這個概念是本人自己總結的……大概就是內涵豐富的一時無法參透的長篇閱讀很累的,隨時看看都有心得的,卻也隨時可以扔下不看的,比如《黃帝內經》、《燃燈者》、《馬未都說》、《榮寶齋》雜誌等等等等……

其它大部分藏書,應該統一放在一個大書架上。後面會提到書架的尺寸等問題。
這種大型書架,就可以參考圖書的專業分類來擺放了。
但具體每一格放什麼,還是個人興趣愛好的問題。
主要看藏書量的多少,比如某一類特別多,可以分好幾個格子放。但是某幾類特別少,就只能合併到一個格子里了。
小tip不要將每一格書架放滿才去用另一格請給你的新書,預留足夠的位置!
(有個東西叫——書立)

常讀書,總有讀完、讀透、讀煩的時候,那時候,就可以將它放回藏書架了,如果你不預留位置,就呵呵呵呵了。
不要把已經徹底讀完的書遺留在常用書架上!很多人就是因為這樣,書架才會越來越亂。

外出、旅行
短暫外出,如聚餐、會客、乘車等等,可能有少許空閑時間,可以用電子設備放點電子書看,不建議帶紙本書。
長途旅行,坐飛機、火車,閑得蛋疼,強烈建議:只帶一本,你平時讀不進去的,但是又很有用的書,寂寞會逼你把它讀下去的……

學習、研究類書籍。
用的時候幾乎天天用,不用的時候打入冷宮,整理方法同上。
本人不是正規學院派,就自己瞎研究點古董和器物史……只能分享幾點經驗:
1、嚴格做好分類,參考書、相關書籍、引用資料,分開放置。
2、做好書籤書籤,以及書籤
3、需要的引文,以及重要參考文獻,建議掃描下來,存在專門的文件夾里。建議附帶上封面、版權頁,標註好章節、頁碼。
4、資料不怕多,越多越好。臟、舊都無所謂,反正也不是用來收藏的。所以,能買二手書就買二手書,帶筆記的也很好,有電子版就用電子版。

以上就是我在店裡的書架,挺亂的,見笑了……可以作為擺放參考。

以上就是我在店裡的書架,挺亂的,見笑了……可以作為擺放參考。

以上就是我在店裡的書架,挺亂的,見笑了……可以作為擺放參考。
我平時常用的書,基本都在觸手可及的地方。畫面右邊和背後還有書架,就不是常用書了。
大致標註了一下各種書的位置。越常用的,就離我坐的位置越近。
藤椅和旁邊的花幾擋住的地方,都是柜子,裡面塞滿了幾乎不用的書,有些還沒拆包呢。
還有一些小格子,一般作為博古架,也可以用來放書、CD。
大概是這樣的:

也算是常用書吧,平時前面會用椅子或者字畫擋起來遮醜,隨時可以挪開取用。

也算是常用書吧,平時前面會用椅子或者字畫擋起來遮醜,隨時可以挪開取用。

也算是常用書吧,平時前面會用椅子或者字畫擋起來遮醜,隨時可以挪開取用。

整理書的經驗大致就是這些
1、實用、方便優先
2、盡量整齊、美觀
3、善於利用各種空間

  • 選書經驗——到底什麼樣的書才值得收藏。

好大的題目……慢慢補充吧……
先推薦一些出版社,排名基本不太分先後。
人和人的口味、愛好、關注點均有不同,對於出版社的看法必然大相徑庭。
另外,由於從小接觸上一代(50後?60後?)出版人,備受出版界的叔叔阿姨們照顧,以下評價摻入了許多個人感情,見諒。

出版社:
1、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人文、社科類的學術書為主,也搞過金庸、蔡志忠一類暢銷經典,緊跟文化潮流,時不時地出好書。我是三聯書店的後裔,必須將它排第一。
2、商務印書館:學術類,最著名的就是漢譯名著。
3、中華書局:古籍類。
4、人民文學:雖然我不太看文學作品,但是總要排上它,文學類。
5、世紀出版集團:原上海N家大社合併的,各類書都有吧,整體水平OK。
6、廣西師大貝貝特:後起之秀,近年來,N家貝貝特一起發力,尤其北京貝貝特搞的理想國,社科類,文藝類,都有好書。
7、山東畫報:圖冊類。以前不少好書,後來也一般了……
8、北大、清華、復旦、人大等高校出版社:不少經典專業教材什麼的。
9、西泠印社:金石、書法、古籍等等。
10、外研社、外教社:語言、外語類。
還有百花文藝、鳳凰世界圖書新星海豚中信嶽麓等等等等…
總之,多關注一些大出版社,總能發現好書。
淘舊書更是如此,以前沒什麼書商,只有大出版社才靠譜。

版本:
相信這裡有很多藏書人比在下更懂書籍的版本,不過,肯定還有很多朋友不太了解,本人還是獻醜談談吧……古籍善本就不談了。

自古以來,所謂「藏書」,實際上藏的重點不在於「」,而在於「版本」。
例如,同樣是《黃帝內經》,有唐本、宋本、天一閣本文淵閣本武英殿本等等等等,各個版本各有特色。
評判一個藏書家的功績,不在於其藏書數量多少,而在於其藏書的質量,即藏書的版本好
現代書籍亦然,儘管都是印刷廠批量印刷的,但版本之間還是差距很大的。

版本,即Edition,是指一種書籍經過多次修訂、印刷、翻譯等等,形成的各種不同的本子。
版本概念涉及面很廣,包括:作者,選題(或者說內容),校對,出版社,開本,版次,譯者(假如有),編輯,美工,排版,印刷,裝幀等等等等……
分條目慢慢整理吧……隨後慢慢補充:
1、最基本的:錯字少,排版舒服,字體大小合適。正版書不一定沒錯字哦。
2、出版社是很重要的。一般來說,大出版社的圖書品質是基本穩定的。小出版社有時候會把書號弄出去亂搞,或者一些人為了評職稱、搞宣傳什麼的亂出書,一定要注意分辨……
3、一版一印,即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對閱讀來說並不是特別重要,但對一些極端藏書家來說,一定要追求一版一印。
4、譯者。選擇外文譯著一定要關註譯者!比如《源氏物語》,可能豐子愷的譯本就比較好。
5、開本。開本大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書看著舒服不舒服。設想一下,假如National Geographic國家地理雜誌是小32開的,吐血不吐血?!假如西遊記連環畫做成大16開的,囧不囧?!這是我編造的極端例子,但是確實有很多書的開本設計很腦殘,具體就不指名道姓了……
6、插圖。不要以為隨便塞幾個相關圖片進去就是插圖了……插圖的數量、位置、大小、清晰度、內容切合度以及是否偏色等等,都將影響書籍的閱讀感受和實用性。
7、插畫亦然可以為書籍增色不少。
8、評註本。古籍常有評註本和白話文本,固然有精品,但是,若沒有一定的基礎,恐怕會被一些錯誤註解所誤導,不建議選擇現代評註本和白話文本。當然,古代的名家集注本,也並非都靠譜。
9、換湯不換藥版本。什麼全新版、重編版、精編版、彩色版等等等等,大多是換湯不換藥,建議收藏一個經典版本足矣。
10、修訂版。大部分書籍存一個經典版本即可,但是,有些書籍,尤其是科學類專業書籍和教材、百科全書、辭典等等,一定要選擇最新的修訂版。固守經典緊跟前沿並不衝突。
……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建議真正想要藏書的人,可以考慮貼著牆打一套專門的書架。
提幾點打書架的注意事項吧:
1、書架建議高2米以上,寬1米以內。如果固定在牆上,可以到頂。不要太寬是因為,每一層放書的隔板越寬,需要的承重就越大,一旦壓斷了……(我因此劃爛過胳膊……)
2、書架每一層的高度,千萬不要統一!通常最底下的格子最大,放一些大開本,可以壓住重心,以防書架傾倒。最頂上的格子也可以略大,絕不能是最小的,否則,書架2米以上的話,你抬著頭根本看不清小書的書名。
每一層的高度,小格子30cm左右,能放下絕大部分的書(32開),大格子45cm左右吧
3、書架的深度,可以在50cm左右,既保證書架穩定(不倒),又可以前、後擺放兩排32開的書,書店一般會這樣存放庫存書。
小tip:各位,逛書店的時候想要外觀新一點的書,就去後面掏一下吧~~
放一排大書的話,前面還能放點雜物(當然,這不是個好習慣……顯得比較亂……但是真的很節約空間)。
4、通常材質選擇木質的,一定要厚,結實!厚、結實!厚、結實!鐵書架很好用,但是不好看。

我說的書架大概是這樣的:

當然,一般家庭沒必要弄那麼多書架,那麼,盡量合理利用空間,任何地方都可以用來存書,包括衛生間。來幾個tips
1、書立,多買點,可以把書卡在窗檯啊,寫字檯邊啊,電腦屏幕後面啊,任何平坦的檯子都可以。
2、把書躺著摞起來是最節省空間的,但是,不好取用也不美觀,常用書不建議這樣放。(雖然我經常這樣……)薄薄的舊雜誌比較適合躺著摞起來。
3、箱子。紙箱子、木頭箱子,厚、結實!最好別用塑料箱子,易老化,易壓碎。常年不需要用的書,統統丟進箱子里。務必,用紙列個單子,記下書名,放在書上面,或者貼在箱子外面。
4、現在的傢具多種多樣,可以自己開發一下放書的功能。床頭,牆上的懸空書架,帶小書架的茶几,等等等等……
5、書架雖然比較占空間,但是可以把一些可以移動的傢具擋在書架前,其實無妨。像我一樣,把不重要的、幾乎不看的書擋起來就可以了。反正,你看,或不看,它們就在那裡。

防潮、防蟲、防水,這些不用說了吧?主要注意,防火!!防火!!防火!!
1、書架旁邊千萬不要走電線,建議不要用帶燈的書架。凡事總有萬一。
2、書架不要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不要放在陽光直曬的地方。海風潮,易發霉。陽光曬,乾燥有著火危險,不幹燥,長期曬會掉色、卷邊、老化。
3、不要在書房抽煙。一是為了防火,再一個,書會吸味,除非你想讓你的書沾滿煙味……這裡扯句題外話,普洱茶、雪茄存放在書房就挺好。
4、乾粉滅火器。以防萬一。書著火了不能用水澆,用乾粉比較合適。我家就常備三個滅火器。

  • 電子書的選擇和整理

有空再補充……
謝@墨寒 的提醒,先談一談電子書和紙本書的取捨。
個人認為,純粹為了通讀研究、參考書的話,電子書是不二選擇。
原因很簡單:高效。
隨身攜帶查閱,關鍵段落與其加書籤,建議也可直接截圖保存,然後按文件夾分類整理
本人剛折騰完一本偏古董研究向的書,電腦接雙屏幕,左邊屏幕開一個word寫作,再開一個電子書窗口,右邊屏幕開兩個PDF窗口,桌上還有兩本紙本書,紙本書里的書籤亂七八糟,電腦里還有一堆截圖和參考文檔。
如果全都使用紙本書和列印文件……必然亂作一團,簡直不敢想像……由衷地佩服老一代泡圖書館做研究的學者!

我相信,未來電子書的閱讀體驗一定會越來越好。
不過,電子書至今仍然無法替代紙本書的一種功能,就是「翻翻看」。
比如我手邊有一本紙本的《馬未都說》,都是一篇篇的小文章,我拿起來,隨便翻開一節就可以看。電子書就不行了,我只能一頁一頁翻,或者跳頁,感覺就不那麼閑適隨意了。但是,比如想在這本書中搜尋和銅鏡有關的內容,電子書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
更典型的例子就是辭典。我手機里有電子版牛津《ODE》辭典和日語《大辭林》,檢索非常方便,還有關聯Link。但是,我相信很多人會跟我有一樣的習慣,喜歡翻字典。電子辭典顯然做不到。

如果有IT界人士能看到的話,強烈建議,電子書是不是可以考慮加入「搖一搖"功能,搖一下,然後嘩啦啦翻頁,隨機翻到某個章節的開頭,或者辭典隨機跳到某個詞條。

現在,電子書還有一大問題,就是D版居多,粗製濫造,鮮有好版本。
個人認為,電子書的好版本應該具有以下條件:
1、正版。最好是像AMAZON一樣,能夠做到每一本書跟作者三七分賬,而不是國內現在普遍的買斷電子版權,作者獲得不了太多利益。只有支持、保護創作者,才會有好作品出現。
2、編目完整、清晰。目錄精確到小章節最好。
3、版式舒服。頁眉頁腳什麼的有則更好,沒有也無妨,主要是排版合理。
4、引用、註解齊全。引文清晰,最好有link,註解最好有單獨的彈出框。這是未來的技術發展問題了……
5、圖片完整、清晰。多數電子書都輸在圖片上。所以,圖片類電子書,一時半會兒很難取代紙本書的地位。
6、校對認真。錯別字少,特殊符號齊全,沒有內容缺失等等。

可以預見,未來各種書籍(包括古籍)都會向上述趨勢發展出正版或者公版電子書。
正版電子書的製作和推廣,不單單是出版社和電商的問題,應當將其視為一種社會公共服務,期待政府、院校、研究所能夠參與其中。至少,希望政府能完善法律法規來監管吧。

很多人在使用D版電子書,我也是。這其中很多是無奈之舉,有些書既買不到紙本,又沒有正版的電子版,我國的圖書館又不那麼便捷,情何以堪……
這裡倡議一下,如果您要讀的書有正版電子書,如果您買得起,希望您購買正版,正版電子書的發展,需要我們每一個公民的支持。

還有 @尹小盒 朋友提到網盤問題。
一般來說,這些讀書APP都會有雲端存儲,建議還是在網盤保存一份。本人一般是網盤一份,電腦一份,移動硬碟一份,三重保險。

本人平時用來看電子書的就是iPhoneiPad,推薦幾個APP。

以上是我常用的讀書APP,每個APP只用來讀兩三類書,

以上是我常用的讀書APP,每個APP只用來讀兩三類書,

以上是我常用的讀書APP,每個APP只用來讀兩三類書,相當於,一個APP就是一個書架
(2015年更新:後來我又用到了多看閱讀、噹噹讀書、Anyview、印象筆記
1、豆瓣筆記、印象筆記、有道雲筆記,等等,現在太多了。豆瓣功能更偏向於讀書筆記。
2、Stanza,Anyview,epub類比較方便的app,開源的。
3、Kindle,亞馬遜的,用來讀亞馬遜買的電子書。
4、掌上書院,cnepub的,一個論壇,靠積分和書幣可以下載電子書,當然也是D版。沒有太多正經學術書,閑書我都是在這裡下。
5、i文庫,可以搜「青空文庫」,日本的電子書網站,最好用的日文書APP。
6、必讀XXX…隨便一個必讀XXX都可以,因為它內鏈了一個D版書庫。本人專門用它來讀哲學、宗教、歷史類。
7、CHM+,專門看CHM的,也支持其它格式。中醫世家網站做了一堆中醫書,都是CHM格式的,一些外文書也是CHM的。
8、PDF專家,DPF格式,在Pad上好用。
9、蒙哥閱讀器,內置辭典,帶單詞分類功能,很好用的英文書APP。
10、百度文庫,D版文庫,你們懂的。
11、漫畫類,我是用漫畫島。

用不同的APP讀不同的書,裡面的書庫啊、目錄啊之類的,就不會太多太雜亂。
建議:不要在移動設備里存儲太多書,主要是不方便查找,只保留必要、常用的即可。其它隨便看看的書,存在電腦里,需要看的時候傳到設備里,看完立即刪掉吧。
上述這些閱讀器,大部分都有書籤什麼的網路同步,很方便的。

電腦,就是電子書的藏書庫了。我是按照圖中這樣整理的,這是其中一部分,還有一部分在移動硬碟里。
關鍵在於,一定要按照圖書類別、文件格式分類,EPUB、PDF、DJUV、TXT、DOC、PDG等等。

回沙發朋友的話,本人也沒什麼海量PDF……大都是古籍善本的掃描本,看起來太累了!工作電腦里還有一堆,也不多。面兒很窄,就是一些古代繪本,碑帖,遵生八箋一類養生的啊,道家古籍為主吧…
電子書一定要嚴格按照門類,一個一個文件夾分好,建議每個文件夾最好不超過100本。
具體分類多細緻,視書籍多少而定吧。比如,周易類只有50本,全放到一個文件夾即可;如果有幾百本,就可以按照小門類來分,比如這樣:

分類這事兒,一定不要嫌麻煩,否則將來找的時候就頭大了!
別跟我說什麼善用搜索,你找書的時候不一定記得清書名,就算記得書名,文件名也不一定是簡體、繁體、日文、英文、梵文還是火星文……
如果你很有時間,可以把每個電子書的文件都重新命名,命名格式:書名,作者,出版社,年代

————14.8.23————
今天看到一篇專欄:看書不挑出版社的都是山炮——評天朝各大出版社 - 有價值的文章 - 知乎專欄
這怎麼評價呢……
首先,我支持他的立場:選書一定要挑出版社
但是……這個作者也是山炮了,視野未免有些狹窄,基本限於文學領域。正如之前我對出版社的排位,也只限於社科綜合類。
每個人的知識結構不同,興趣方向不同,每個出版社,都有其風格和逼格,所以每個人對出版社的排名會有不同,總之……選擇行業領軍的出版社就對了

———————有那麼多贊,受寵若驚……今年比較忙……也許少量更新……


謝邀。

情況差不多,也是因為父親和我都喜歡買書,結果我家就變成了這個樣子:
你最喜歡的書房設計是怎麼樣的? ……

對於家中的圖書管理,用已有的標準圖書分類法比如《中圖法》——我認為是非常不可取的
這種分類法是針對圖書館的,對於分類講究包羅萬有,不漏分也盡量不重複,但是個人藏書往往有很強的類型偏好,比如我就愛讀小說,那麼在中圖法中22個大類中我80%的書都是I類「文學」,也太彆扭了……而且分類編目再整理上架的過程也過於枯燥,沒有對應系統配合純手工的話,除非有特別愛好一般人根本沒這個精力去搞。

家裡面的書多起來了,隨便亂放肯定也是不行的。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有一點分類入位的意識,只不過這個「或多或少」可能差別很大,比如最簡單的,很多人學生時代都會採用的二分法:「課本參考書等學校用的是一類,閑書是一類」。其實這就是個不錯的起點,是從對於個人的功用角度出發的,也是個清晰而高效的方法。只不過當閑書越來越多,這就和沒分一樣了。
於是接下來就要細分。這不是一項被逼無奈的工作,而是愛書人對藏品的整理啊,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啊,所以最高原則應該是自己高興。想一想,怎麼擺自己最高興。

比如說可以按顏色:

可以拗造型:

當然,你可能覺得這不太實用,一般人拗造型也很難拗得這麼炫酷,不過這沒關係,畢竟只是一種方向。

我從小學時候開始就很喜歡倒騰我那點藏書的排列組合,很長時間裡在分大類的基礎上使用的是「喜好評分法」,即把自己最喜愛的書或者喜愛的作者的書放在目光基本平視、拿起來最舒服的那排書架上。那一排一直是放滿的,如果有了新寵,就會有書被降級處理,放到上層或下層……這樣做的好處是那些我最有可能會再讀一次的書總是在最好找的位置。然後最上層和最下層放讀完的雜誌、大部頭的名著、學完的課本這些以後再看幾率比較低的。
我現在的排列方法也是在這個的基礎上改良的,只不過長大後我喜歡的書開始有些雜了,單純按喜好打分排序的話會很違和的,《悟空傳》旁邊擺一本《批評官員的尺度》再加一套《焚舟記》什麼的不是很奇怪嗎(雖然這麼打出來好像也有點萌……?),所以我還是按照類型把它們分開了,嘛,大概就是普通型、文藝型、宅男型(咦?)等等……
不過無論怎麼擺吧,要讓書好找,有一個中心思想是肯定的,就是一本書的位置要固定。即便旁邊的書的順序不必要弄那麼死,至少所屬的書架格子是要固定的,就算拿出來在桌子上亂扔著過了半年,再次想起來歸位的時候還是能擺回原來的位置,做到這樣,就不會出現想找的書找不到的現象了。
另外我有個小習慣,新買的書先不拆塑封、腰封,要看的時候再拿掉,這樣還未讀的書在書架上會更醒目。有腰封的書我會在看的時候把它拿下來壓平做書籤用,看完了就還是夾在書里。

我父親的管書方法就更加粗獷一些了:我覺得他基本就是在模糊的分類體系下亂放的。比較集中的是外文書(我家有很多韓文書、很多日文書和一點英文書),基本都在一起,然後我家剛搬家來的時候按照類型整理過,再之後大致就是按照購買批次了……好在我父親的買書傾向基本上就是某個時段專註某個主題,比如他有一陣子對猶太人很感興趣,就把他公司樓下書店看到的幾乎所有帶「猶太人」、「塔木德」之類的書全買回來了;又比如他在我推薦下看了《三體》,立刻要求要看所有劉慈欣的書……所以即便就是按購買順序,基本上也是自成體系。

總之,管理個人藏書可以有很多種方法,但它不應該成為一種負擔,而應該是一種樂趣。你可以在假期閑暇的時候搞一次大換位,也可以只在睡前五分鐘,給一本書找幾個更適合它的鄰居,然後慢慢看王國形成。


最後推薦一個小工具:曬書房
可以下載手機app,然後掃條形碼自動錄入(雖然一些比較老的書沒有條形碼),可以閑來無事的時候就抱一摞書掃一掃,慢慢來,不用追求幾天都弄完。錄入的書會被自動有個分類,未必準確但大方向是有的。然後去網頁版可以看到更多分析,也蠻有趣的。

祝讀書愉快。:)


第一次答題,我就單純分享一下我的藏書方法,對大多數人或許沒有多少借鑒意義。

個人情況比較特殊,我爹媽雖然看書,但沒跟我留多少書下來——因為窮。我也是近兩年才開始大把大把地買書的,之前都是混圖書館或者用kindle——因為窮。雖說買了不少,但也就359本——因為窮。

下面直接上圖

如前所述,我因為窮,長期混跡圖書館,所以對中圖法比較熟悉,再加上幾乎所有的書都是自己買的(大約八成來自網購,一成舊書店,一成書店),經自己的手,買回家的時候順手編個目,養成習慣也沒廢多少功夫。

每次買來新書後就先這樣

然後再這樣

上面有人說中圖法不好用實在是讓人費解,又沒人讓你只用中圖法。

然後就會變成這樣。

上架的時候基本上按Excel上的順序擺,因此也產生了一些問題。比如王小波全集包括多種體裁,被中圖法打散了;或是納博科夫的小說沒有按照他創作的順序擺放《艾達與愛欲》跑到了目錄第一個之類的。那就想怎麼擺,就怎麼擺唄,樹挪死,書挪活。

解釋幾點問題
1、H列還有一項在架狀態,上面標註書是在家、還是在學校、還是借給別人了。由於出現了其他人的姓名,故隱藏。我常常借書給同學,藏書目錄長期掛在百度網盤公開分享上(由於在舊書店淘到過幾本政治有問題的書,目錄有時還分享不出來),像《顧頡剛全集》這種書還有專門的目錄,告訴你那一卷里收錄了他的哪些文章。有很多書都在同學手上,甚至有別人喜歡的就送人了,所以在架狀態一欄很有存在的必要。另外,別信錢鍾書的話,借書根本泡不到妹子!借書根本泡不到妹子!!!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說兩遍。

2、工作簿上寫著「實體書」這是因為原本還有一欄「電子書」。我有一個K4,刷了多看,全是盜版電子書——因為窮。本來想對電子書也編目的,但數量太大,大部分信息不全,有的又有版權頁,後放棄。電子書大概就是這樣

3、真心不想用中圖法,原本是用賴永祥編目的,但後來編到一兩百本時覺得太麻煩,還是直接抄版權頁算了。

4、我略有松鼠癖,好分類整理,而且買書速度遠超看書速度。不過算上上大學前那完全沒閑錢買書的十幾年,合計合計,似乎看的書比買的書還多一些。我很羨慕樓上那些家藏萬卷的朋友們,這使我每次買書時都有一種使命感:未來有一天,我孩子也能向他的朋友們炫耀自己家的藏書。

大概就是這樣,有想到的再補充。

~~~~~~~~~~~~~~~~~~~~~~~~~~~~~~~~~~~~~~~~~~~~~~~~~~~~~~~~~~~~
16年12月

藏書破五百,更新一下,以作留念


自己寫個圖書管理系統,來管理你龐大的書庫

====先說說重要性

良好的分類有助於你快速匹配找到想要的資源,哪怕你只能記得一點文件名。

你無論是用書櫥分類,還是用文件夾分類,都只能做到一維分類。Mac文件夾和標籤相結合的管理方式,或者evernote筆記本和標籤相結合的管理方式,算是比較先進的管理方式,也是二維分類。

比如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可以劃分為歷史類。但是熊召政的《張居正》既可以打上歷史tag,也可以打上文學tag,也可以放在小說類,諸如《官場現形記》《醒世恆言》需要同時加上小說和古文的tag。《安娜卡列尼娜》需要加上小說,俄國的tag。簡單的丟在一個文件夾里,首先你會猶豫,究竟是丟在小說里好還是丟在文學裡好。並且也不好找不是。

====再說說具體怎麼實現

所有書可以一股腦丟在一個文件夾里,你需要做的是用一個腳本讀取所有文件名,大小,格式,然後手動去添加tag。一本書可以添加多個tag。這個腳本定期運行抓取新加入的圖書文件名,大小,格式。

自己手動去完善其他欄位,可以錄入出版社,年代,國別,作者的欄位用來精確匹配。當然最重要的是為一本書添加一個或者幾個tag。

最後做個模糊查詢搜索框,可以手動添加多個tag匹配你想找的一本書,可以錄入出版社,年代,國別,作者的欄位用來精確匹配

你也可以點擊一個tag,查找屬於歷史類的所有書,你也可以匹配查找既屬於歷史又屬於文學類並且格式為azw3的書。

只要匹配到文件名,或者通過tag找到你想要的書,剩下來用windows自帶的搜索就行。


1、這個我必須得推薦一個整理藏書的利器:曬書房,有APP也有網頁版,可以用豆瓣賬戶登錄。
整理圖書:利用手機攝像頭掃描書籍的條碼,自動識別並生成藏書信息;
交流分享:標記已讀/未讀狀態同步到豆瓣;還能查看周圍的書房/書友來交流書籍。

2、你也可以用豆瓣讀書的購書單,分別標記已讀、未讀和想讀等分類。


用高清晰度相機把書分區域拍下來,編號,然後存到印象筆記裡面,以後找書什麼的直接在印象筆記裡面搜圖片,然後對應圖片編號找到書的位置。


當前需要的書放身邊
其餘束之高閣。
----------------------------------------------------
開始整理。
一個人放書,並且隔一定間距標上序號1-20 21-40之類的。
另一個人按書名或者作者與書名錄入word文檔。
如下:
1.罪與罰 陀思妥耶夫斯基
2.城堡 卡夫卡

20.…
完成之後,當你需要某本書,
按ctrl+f 輸入書名或作者 書名 得到序號
比如15,你就能明確大約在哪個位置了,並且意識到1-20這堆書偏向第20本書,相對來說容易找點吧。
如何還有特別需求 錄入時加上哲學/ 經濟這樣的類別標籤也就可以直接按類別查找了。
無腦但做法比較簡單,僅是在縮小查找範圍而已,配上配套書架,事情就更容易了。


Workflwo和Evernote管理書籍。

需求分析

首先我要說一下我為什麼做這個Workflow其實也就是分析一下我的需求,如果你也遇到這樣的問題,可以繼續往下看解決方法。

我希望和自己有過交集的書以List呈現,方便整理。

比如我平時喜歡逛書店,喜歡看書,我希望將我喜歡的、想讀的書記錄下來,方便以後查找。或者將我自己的書架上的書籍錄入。

我希望保存書籍的流程儘可能簡單。

這個不贅訴,因為這個過程是機械重複的,那麼必然有方法實現自動化,減少人的操作。

我希望保存的格式不受制於何商業軟體。

之前保存書單用豆瓣書單,後來停止維護了,後來又用豆瓣客戶端,這些書單全部保存在豆瓣,整理比較麻煩。我希望保存為容易導入導出,容易整理,格式不會亂的文件。

經過我多年的摸索,包存個人的文件,比如自己的筆記,自己寫點文章,盡量不要用商業軟體,因為我們並不能保證任何一家公司的經營會永遠都是最佳的,我自己曾經用過 Google Reader、Springpad、Windows live blog這些服務的結局都一樣。雖然都有文件導出的方案,但終究會遺失不少信息,比如排版信息,所以我會盡量選擇開源的服務和格式,比如Markdown。

解決方案

  1. 用ISBN編碼,通過豆瓣開放API查詢書籍信息的json文件,獲得圖書的詳細信息。
  2. 獲取書籍的詳細信息並按照既定的格式排列並且保存到Evernote,保存的方式為添加到已有筆記,例如:"My book list"。
  3. 在Evernote中建立名為"My book list"的筆記,並且在筆記頂部加入,了解Markdown語法的小夥伴都明白,這一步是在創建Markdown表格。
  4. ISBN13 | Title | Origin title | Author | Translator
    ------- | ------- | ------- | ------- | -------

    每一次掃碼獲取的信息都會在Markdown表格的下面添加。 例如:

    9787560088334|牛津英語語法要點精講||伊斯特伍德(John Eastwood)|李明一

    1. 至此你每次掃碼獲得的書籍都會保存在這份Markdown表格中,這份Markdown表格你可以複製到任何支持Markdown渲染的地方。
    2. 另外:
    • 如果你需要,也可以將平時搜索到的書添加到"My Book list",很簡單,將掃碼那一步刪掉即可,添加為你希望的方式,比如輸入"Title"的方式或輸入"ISBN"的方式。或者加入if判斷,也都可以。
    • 可以把書籍同時添加到Wunderlist,並創建待辦事件,我就是這麼做的。

    Workflows項目鏈接:ISBN存書

    我的書籍列表:My book list

    另外,再分享一個保存輸入框或剪切板到Evernote的Workflow:Add Evernote Clipboard 格式是這樣的:


    16/7/17 17:46

    ISBN 存書
    ==========

    再加一條是這樣的:


    16/7/17 17:46

    ISBN 存書
    ==========
    16/7/17 17:46

    ISBN 存書
    ==========

    原文:


    http://blog.changjujian.com/2016/07/16/Manage-your-books-with-Workflow-and-Evernote/


不要管理,盡量多讀,徹底理解內容。時常掃一遍書架,忘記了就重讀。擁有一本書不代表擁有了裡面的知識,管理得再整齊也沒有用


本人比較喜歡買書。。這幾年買了很多的書。。當然最近一年沒買了。。覺得還是要出去走走,把那些思想和知識自己提煉總結,更好的提升自己。
本人覺得還是入一個掃描儀,把書全部掃描一遍。。
全部掃描,然後專門存在硬碟裡面,保存好,或者上傳在網盤上面也是不錯的選擇。
然後放在挑一部分放在kindle裡面。對了 我說的kindle是kindle dxg。。比A4也就小一圈,看PDF還是挺不錯的。。如果你是土豪的話入索尼的dpt s1(13寸啊)
畢竟有很多書的PDF質量不好或者是根本沒有的。
書喜歡存就存著吧。。賣了也不值錢,別人說的很詳細了。我這渣渣也比不上。。


這個問題是個問題,所以也搭車請教下高人吧。

過去我們家的書也很多,我母親就在圖書館工作,我爸、我哥、我都比較喜歡買書,所以家裡林林總總也存上千吧,還有大量的報刊。
管理的方面基本上首先分中外(作者),然後按類別,最後按作者進行歸類。
總之這是一個比較簡單的方法。

要想更有效的話,手工笨方法是按圖書館分類學給每本書分類編碼,並且按編碼進行排列放置。
分類法參考:圖書館怎麼對圖書編號?
然後還要對每本做摘要筆記(書面卡片或電腦存檔),如果想要快速檢索,就需要要定期更新筆記。

我覺得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管理電子書或者文檔。
我雜七亂八地收了約1T的電子書籍,還有成千上萬的各類論文、音頻、視頻,如何有效組織和管理是個頭疼的問題。
現在的主要管理方式是先按大類別、然後子類別的目錄式管理,每個文檔按作者 - 出版社 - 書名 - 年代重命名,還是傳統的分類方法。
但是容易導致的問題是:
1. 圖書查找麻煩,得經常層層目錄查看;雖然電腦可以用關鍵字來搜索,但是一是速度,二是關鍵字搜索會產生許多干擾信息。
2. 文檔之間的關聯性很難體現。內容的關聯性可能存在於多本書籍或文檔中,甚至有可能是不同類型的文件和文檔工具(音頻、視頻、PDF、網頁、Evernote)都有相關聯的內容。
3. 跨機器、跨網路的信息同步與檢索問題。資料積累多了,基本都存里家裡的硬碟,無法外帶。經常在網上下載一部電子書,回家一看已經有過下載了,浪費時間和表情。或者外出時也沒法查看存在家裡的電子書。

想過用網路的圖書管理系統(象綠石http://www.greenstone.org/,Data Mining、Managing Gigabytes、How to Build a Digital Library幾本書的作者 -- 大牛Ian Witten主導的開源項目),但看了一些覺得配置複雜,而且達不到自己的預想效果。Wiki(Integrated library system)也說了「Mid 2000s–Present: increasing costs and customer dissatisfaction」。

自己想過一個根據閱讀習慣和歷史來自動索引、自動推薦、自動關聯、的在線系統。但要整好,得深入涉及到信息檢索(Information Retrieval)和數據可視化(Data Visualization)方面的知識和技術。(這似乎就是一個Amazon了!!)對於個人的技術和時間要求太高。

最後就這個類似問題,有次問過SAP UX組的一個老外,他的回答也基本沮喪(以他多年職業生涯直到退休,也沒找到滿意的方案):

I
have to admit that I have no solution to offer for you. I am a
「browser」 type, not a 「searcher」. Therefore, I bury everything in
folders and try to give them sensible names. But I have to admit that I
have failed overall
… Maybe, it』s not that critical because I have less
stuff than you, although there are also masses of documents on my
external harddisk. Mostly, there are Word files of various versions. And
here another issue comes in: I can no longer read older Word files on
my Mac. The same applies to old MacWrite and Claris Works files. So,
obsolescence seems another issue to think about. This is also true for
older image formats like PICT – some seem to be readable, others not. In
the past, MacLink Plus helped me a bit to convert old files, but it
does no longer work on my Mac…


But
there is one area where I have a huge bunch of files, too: my photos. I
think, I have stored more than 300,000 photos on two harddisks (one for
vacation photos, one for the rest). Vacation
photos: At the upper level, I created folders for the countries, below
this level, I created folders for the trips (country plus year); some
reagions have deeper a nesting than others) Other
photos: Sorted by years, photographer (my wife and me), below this are folders with rudimentary locations, dates, and rude content
descriptions. I
never tagged my photos. Admittedly, I managed my photos quite well –
probably because I have some idea of what I have photographed.


I
own Adobe Lightroom, but never really used it. At the turn of the year,
I decided to give Lightroom a try and use its catalogue (database) for
accessing my photos. The catalog resides on my main computer (laptop),
and the harddisks need not be connected to the computer as long as I
just browse the photos. Browsing is fast (with some interruptions) –
it』s like what Bob Spence called rapid visual search (or even very
rapid…).


My
main problem is now that the more than 300,000 previews use 200 GB of
disk space so that my hard disk is nearly full. I tried to reduce the
size of the thumbnails but without effect… I also created 「intelligent」
collections based on years and locations (countries), which is quite
nice (escpecially when looking again at my first digital photos from
1996-1998 or so).


So,
that』s what I am doing with all my thousands of files. No management
tools, apart from my recent attempt at accessing photos with Adobe
Lightroom. I only use the OS and its folder structure. I have to admit
that I am similarly dissatisfied as you are, but I am too lazy to give
tools a try. Well, I have one tool that I use sometimes: It is for
comparing folders (files can also be compared). I often create copies of
folders and copies of copies etc. and lose orientation as to which is
the most recent version… That』s another issue that I have to deal with
(I did that just recently once again) and I still have no simple
solution for it (sometimes, identical copies have dates that differ 1
hour because of summer/winter time, a.s.o.).


Finally,
to the cloud. Actually, I do not really use the cloud apart from some
iPad/Mac synchronizations. I have a small dropbox account but do not
really use it. I still trust my external harddisks (I have two copies =
disks for each data collection – three would be safer) more than the
cloud. But backups of large harddisks take a long time – so I backup
only rarely (I am not a company…)…


So
that』s a quick description of how I handle the issue. I would conclude
that I haven』t found a good solution yet (10 years or so ago
, I tried to
organize everything using HTML pages and links – I gave up)…

這個答案似乎可以摺疊。。


本人把幾乎所有的書都賣了,批量地在同城網站上轉掉。
賣不掉的當廢紙賣,只留下個別精美的繪本,一個小抽屜足夠
然後買了kindle pw2,非常爽,省下了珍貴的房子空間和無數精力。
而且再也不用看著那麼多書卻沒時間看產生虛度年華的負疚感或學海無涯的壓力感。

後來,就在幾天前,公司指定讓我把公司的書架整理一下
我早就看那幾排書架不順眼了,上面擺滿了各種大部頭的、過時的、永遠不會有人翻一下的書。
按照我本來的打算,找個收廢紙的,全部搬走就是了
後來謹慎起見,在清空之前還是請示了老闆娘
老闆娘飛奔過去,在書堆中奮力翻揀,「呀,這本多精美,別丟」 「這本好貴買的呢」
「這套書對很多公司都很有用呢」。。就這樣,大約2/3的書又回到了書架上,繼續他們積灰的命運。

我想說的是,書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放著不用是極大的浪費
其實每個人都很清楚,哪些書自己會看,那些自己一輩子都不會看
做好「斷舍離」的功課,生活會輕盈許多

人生苦短,做書奴不划算的呀

樓上那些藏書極其豐富的,如果在家裡搞個讀書沙龍、書友會、家庭書吧啥的,讓家裡的書被更多地讀到、看到或者流轉,該是多麼好的事情啊。


我說我用中圖分類編書號,你信嗎?

3000本,3面牆,強迫症忍不了。
但是看起來和找起來都非常方便。


免費的獨一碼手機圖書管理app, 可以算一個,特點:1 根據掃描的isbn條碼自動獲取書目減少錄入量;2 直接應用手機二維碼掃描和條碼掃描不用增加設備;3 可設置多位愛護書籍的兼職管理員節省專職人員;4 應用移動互聯網和隨身手機可隨時隨地管理;5 管理操作記錄清晰可查準確;6 可對用戶進行分組設置不同的最大借閱本數和信用值;7 圖書統計信用變化統計;8 支持android和ios系移動設備當然也支持iPhone;9 數據存儲在雲服務端安全可靠;10 對於公司分發給客戶的文檔或宣傳手冊之類可先錄入,再漂流出去後可方便客戶掃描一鍵入庫,能掌握漂流圖書被入庫和使用情況,獲知客戶對該資料的關注度。


不會再看的書,送人或丟掉


我謹推薦個APP,曬書房,一直在用,手機掃條形碼錄入圖書,對藏書量大的個人來說特別省時省力並且有效。

不是利益相關者,只是一個普通的藏書、讀書人,搬家時候賣廢品了一批,現在個人和父母藏書大概剩餘兩千冊左右,六個書櫥,原本也特別麻煩,後來用了這款APP方便多了。二十年人生才讀了十分之一,還在奮鬥的路上。

共勉。


目前我藏書不過四五百本,但已覺得太佔位置。正準備:
1,找出80%~95%,或送,或賣,或扔,只留自己覺得非常非常喜歡,很可能時常拿出來翻閱的那些。

2,以後買書,先看看有沒有電子版
如果有,先買電子版,實在喜歡再買紙版收藏
如果沒有又迫不及待的想看,就買紙版,看完後再定期用步驟1清理



這件事一拖再拖,回答完了我就行動起來,爭取年前完成!!!

===另,如果想在保留所有書的情況下檢索,那就辛苦點,用excel表記下每本書的位置存電腦里就好了,完全不用搞什麼圖書系統。


同於題主有一樣的困惑啊囧
不過!
最近使用了一個非常方便的app ,而且這款app的UI比曬書房的要精美得多,作為顏控的我簡直被吸引得合不攏腿呀! 下載鏈接是http://yuedu.io/invite
邀請碼可以找我拿哦~~~
上圖!

只要掃掃自己的書架或者書籍的條形碼,app就會自動幫忙算出書籍數量、類型等各種信息
真的很方便
嗚嗚嗚~~~


做一陣子圖書管理員


千百本不可能本本經典,及時整理,給新知識騰出空間。人間正是有舍有得。把自己極愛的書籍留下珍藏,其他的可以轉贈友人,讓思想得以流通,就算你哪天想再看一回,也可以跟友人借閱呢。


推薦閱讀:

項目融資與傳統的公司融資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哪部小說的結尾堪稱神來之筆?
書店如何處理賣不掉的書?
書里有哪些話讓人落淚?
讀什麼書能讓人感到「作者也是蠻拼的」?

TAG:管理 | 書籍 | 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