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的知識體系是怎麼樣的?佛學有哪些現代意義?

昨天看一個視頻,星雲大師對話馬英九,談出世入世。馬說,佛學教誨的是普世價值,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價值主張。身邊有很多信佛的人,也有極度不感冒的。有誰能說說佛學的知識體系,以及佛學的現代意義?


感謝邀請:)
邀請我的同學是不畏因果,還是不昧因果呢……想聽魔佛波旬說佛法……
為了讚賞你的冷幽默,那就賭上波旬之名無法無天一回吧……
先說佛學的現代意義。
佛學(說成佛法更佳,佛法的外延遠遠大於哲學)與各種哲學、宗教、藝術相同,

  • 對於個人的現代意義無非三層:1.使身體健康;2.使心理平衡;3.使精神升華。
  • 對於社會的現代意義無非兩重:1.更美好的眾生;2.更美好的世界。
  • 相關資料俯拾即是,不再贅述。

重點說佛法的知識體系。
佛法超越宗教但源於原始佛教,波旬就將佛法知識體系就從教主、教理、教徒三方面展開,以「方便五乘佛法」及「三法印與一切相印」為中心,無法無天一回:
解說過程眾罪皆懺悔,諸福盡隨喜。
一、教主:本師釋迦摩尼佛

  • 三身:法身、報身、化身。
  • 八相示現:降兜率、脫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入涅磐。
  • 十大弟子:第一為摩訶迦葉,苦行第一;第二阿難陀,多聞第一;第三舍利弗,智慧第一;第四是須菩提,解空第一;第五是富樓那,說法第一;第六是大目犍連,神通第一;第七是摩訶迦旃延,論義第一;第八是阿那律,天眼第一;第九是優婆離,持戒第一;第十位是羅睺羅,密行第一。
  • 中國佛教十宗:三論宗、唯識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凈土宗、律宗、密宗(大乘);俱舍宗、成實宗(小乘)。
  • 佛教四種變體:作為佛法的原始佛教、作為宗教的佛教、作為哲學的佛學、邪教。

二、教理

  • 綜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 內容:宇宙萬物如何生滅;生命如何變現,如何轉輪;眾生苦惱的來源及如何擺脫困難;眾生如何通過修習正法離苦得樂;諸佛菩薩如何於五濁惡世之中普度眾生。
  • 總綱:戒定慧。戒即戒律,定即禪定,慧即智慧;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 常見術語
    緣起: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業:即因果,一切意志的動作反應或結果。分順現在受業,順次受業,順後受業(同理,果分為現果、來果、後果)。
    緣:因是事物的本源,緣是助力,果報是後來的結果。心法依四緣生起:親因緣、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色法依二緣生起:親因緣、增上緣。
    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覺也。
    三障:煩惱障、業障、報障。
    三慧:聞慧、思慧、修慧。
    四生:胎、卵、濕、化。
    三藏十二部:三藏:經、律、論;十二部:長行重頌並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
    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五蓋:貪蓋、嗔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法蓋。
    六相: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
    六難:遇佛世難、聞正法難、生善心難、生中國難、得人身難、具諸根難。
    六道輪迴: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婆娑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十法界:佛陀、菩薩、聲聞、緣覺+六道。
  • 方便五乘佛法
    佛法經典,上契如來之理,下契眾生之理;眾生根性,深淺不同,故分五乘佛法方便一切眾生:對鈍根中之鈍根者說人乘;對對鈍利根者說天乘,對小乘根性者說聲聞乘,對中乘根性者說緣覺乘,對大乘根性者說菩薩乘。
    五乘其實一佛乘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可成佛,奈何眾生根性不同,不得已一分為五因人而異,願解如來真實意:
  1. 人乘
    五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飲酒。
  2. 天乘
    十善業
    身三善業戒:不殺生而慈心於仁、不偷盜而義利節用、不淫邪而貞良守禮。
    口四善業戒:不妄語而誠實無欺、不兩舌而無爭是非、不惡口而出言慈和、不綺語而言說有禮。
    意三善業戒:不慳貪而慈心施捨、不嗔恚而慈忍積福、不痴愚而多聞增智。
    八關齋戒
    五戒+不塗脂抹粉、香水、花環、華服、觀看歌舞伎樂+不睡卧高大床褥+不非時食戒。
  3. 聲聞乘
    果位
    初果須陀洹預流,而過斯陀含一來,三果阿那含不還,四果阿羅漢無生。
    六根本煩惱
    五利使=五鈍使+不正見
    五鈍使:貪嗔痴慢疑,即貪愛五欲、嗔恚無忍、痴愚無明、傲慢高舉、狐疑猜忌。不正見(五利使):身、邊、邪、見取、戒禁取見。身見:執取五蘊根身;邊見,執取常斷二見;邪見,謗無因果,壞諸佛事;見取見,堅持己見,非果計果;戒禁取見,執持不正見,非因計因。
    四聖諦
    苦諦(迷的果,苦果)
    集諦(迷的因,苦因)
    滅諦(悟的果,樂果)
    道諦(悟的因,樂因)
    三轉十二法輪
    初轉 示相:此是苦/集/滅/道,逼迫/招感/可證/可修性
    次轉 勸修:此是苦/集/滅/道,汝應知/應斷/應證/應修
    三轉 作證:此是苦/集/滅/道,我已知/已斷/已證/已修
    四德涅磐
    常、樂、我、凈
    五住煩惱
    三界見迷、欲界思惑、色界思惑、無色界思惑、無名惑
    三十七菩提分法
    四念處(重修智慧):身念處觀身不凈(緣身執凈),受念處觀身是苦(緣受執樂),心念處觀心無常(緣心即常),法念處觀法無我(緣法執我)。
    四正勤(重修精進):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
    四神足(重修禪定):欲神足(希慕欲樂)、勤神足(精進無間)、心神足(一心正念)、觀神足(心不馳散)。
    五根(慧根生聖道,能生善法):信根(於諸法諦理,信忍樂欲)、進根(信諸善法理,倍策精進)、念根(追念正道,不忘正法)、定根(攝心正道,相應不散)、慧根(以觀照慧,抉擇分明,思維正理)。
    五力(慧力入聖道,能滅惡法):信力(信根增上,能破疑障)、進力(能破懈怠)、念力(能破昏忘)、定力(能破散亂)、慧力(能破愚昧)。
    七菩提分(從迷入悟,由未覺而成覺):擇法菩提分(以智慧擇法之真偽),精進菩提分(以勇猛心力行正法),喜菩提分(心得善法而生歡喜),輕安菩提分(出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安),念菩提分(明記定慧,使其均等),定菩提分(心唯一境,而不散亂),行舍菩提分(舍諸謬妄,更行進益)。
    八正道:正見(見四諦理,爭取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走向正道);正思維(思四諦理,斷滅惡欲,生起正欲);正語(常懾口善業戒,言語真誠善良);正業(常懾身善業戒,努力做自己正當的職業);正命(以正業維持生命,不做不道德的職業玷污生命);正精進(心念專,不間斷向善的方向努力);正念(憶念正道,精進正業,不使思想行為有錯誤);正定(身心清凈,入無漏定)。
  4. 緣覺乘
    五蘊
    色:即物質,變礙為義,是地水火風所造;
    受:領納為義,包括苦、樂、舍三受;
    想:取像構想為義,於善惡憎愛等境界,取種種相,作種種想。
    行:意念中遷流不息,起諸造作為義,即由行動做善惡業。
    識:了別為義,由心識料別所緣所對的境界。
    十二因緣
    過去二支因(即「集諦」):無明(過去煩惱的總稱);行(依過去無名煩惱,發動身口意三業,做善、惡或不善不惡的事)。
    現在五支果:識(入胎之心識,由過去感業動力,使阿賴耶識受果報,遇緣脫胎,完成現在之生命體);名色(未具六根的初成胎相);六入(胎中名色漸次增大,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亦漸次具足;人生的胚胎時期);觸(出胎後與外境接觸,生起感覺,對境界認識之開始);受(對外境接觸的感受:苦、樂、舍)。
    現在三支因:愛(以染著貪愛為義,由受而來,對於所受之境賓士追求);取(以執著為義,對所愛之境界執著追求);有(現有業力存在的意義)
    將來二支果(「苦諦」):生(未來受生);老死(未來老死、生老病死、憂愁苦惱)。
    其中,無名、愛、取為「惑」;行、有為「業」;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為「苦」。
  5. 菩薩乘
    六度法門
    布施,度慳貪:財施、法施、無畏施。
    持戒,度毀犯:律儀戒、懾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忍辱,度嗔恚: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精進,度懈怠:斷精進、修精進、求化精進。
    禪定,度散亂:身定、口定、意定。
    般若,度愚痴:生空智,法空智,一切智智。
    六度是圓滿福慧雙修,布施、忍辱、持戒修福;禪定、般若修慧;精進策勵六度。
    三輪體空
    能施者,所受者,及其所施之物,謂之「三輪」;行施後,此三輪相,不存於心。
    四無量心
    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
    四攝法
    布施攝;愛語攝(慰喻語、慶悅語、勝益語);利行攝;同事攝。
    四宏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緣苦諦;煩惱無盡誓願斷,緣集諦;法門無量誓願學,緣道諦;佛道無上誓願成,緣滅諦。
  • 三法印及一切相印

  1. 三法印(小乘)
    1、諸行無常:世間一切有為法,皆是生、住、異、滅四相,演變相續,故是無常,不得常住。
    2、諸法無我:人身四大本空,五蘊非有;佛法緣聚則合,緣離則散。(三解脫門:空解脫、無願解脫、無相解脫)
    3、涅磐寂靜:廣義大乘涅磐(無餘依涅磐),德無不圓,障無不寂,圓滿寂靜;狹義二乘涅磐(有餘依涅磐),以聖智之抉擇而斷滅煩惱業生:滅盡離妙,滅一切煩惱,盡生死之業,離三界諸苦,妙應真常。
  2. 一切相印(大乘一切相印,諸法緣起性空)
    1、諸法畢竟空:色法畢竟空:有為法乃因緣所生,唯有假相幻用,空無自性;心法畢竟空,無為法是智觀假說名義。
    2、五法三自性:五法即名(言說所依之名字)、相(心所取境界之分齊)、分別(處在被了知地位的是名相,能了知的心識即分別)、正智(正意味明確正當恰到好處,智意為清凈智慧)、真如(清凈正確了解知之所知);三自性即依他起自性(生無自性,依眾緣起,依諸識現;即名、相、分別),遍計所得執性(相無自性,內執實我相,外執實物相),圓成實性(勝義無自性,正智、真如)。
    3、八識無二我:八識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意識為妙觀察智,末那識為平等性智,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斷惑證真法我見我空(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人我見法空(五蘊、十二處=六根+六塵、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了悟諸法實相即是無相。
    4、法界無障礙:事法界,諸法各由諸因種,分界不同;理法界,十法界唯一真如法界。法界即真如,法界是諸法總相,法界是諸法各別種因。
  3. 三法印與一切相印的異同(窺一斑而知全豹,可見大乘與小乘異同)
    小乘說諸行無常;大乘於萬法為不常之外,認它是不曾斷滅。
    小乘說諸法無我;大乘於真諦說無我之外,還於俗諦說化他。
    小乘唯以我空而說涅磐寂靜,大乘以我法二空說涅磐無住。

三、教徒

  • 比丘、比丘尼(出家受具足戒男女);式叉摩那(學法女);沙彌、沙彌尼(出家未受具足戒男女);優波塞、優婆夷(在家居士男女)
  • 人天乘佛教徒戀世,缺乏崇高理想;聲聞緣覺乘佛教徒出世,只求個人解脫;菩薩乘佛教徒入世而不戀世,出世而不獨善,舍己為群,利度眾生,發揚佛陀的救世精神。
  • 六和敬(教團生活準則):身心同住、語和無爭、意和同悅、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見和同解。
  • 四恩:父母恩、國家恩、眾生恩、佛恩。
  • 學佛的目的與任務:轉迷成悟,離苦得樂,普渡眾生。

佛法的知識體系大體說完。一些細節未完全展開,可自行百度;宗派不同異議難免,也歡迎討論:)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最近在看聖嚴法師的《佛學三書》,其中《佛教入門》中對佛學的知識體系做了簡單介紹,我覺得非常清晰,都是撿主要的說,很適合初學者看。我把這一部分整理了一下,做了個導圖,跟大家分享一下,如有不當之處,還望師兄們指點。


一切體系都是為了自圓其說,
包括佛學體系。

那麼佛學自圓了一個什麼體系呢?

就是認為:眾生是絕對平等、無別的。

一切有利於這個論點的說法,都被佛學慢慢的吸收、容納,進而變成越來越嚴謹的體系。
------
但是最本質的核心點,只有三個:
---------
1)【輪迴】的必要性。

問:為什麼我們如此痛苦。
佛:因為眾生皆苦。

問:我們不怕苦,怕的是部分人不苦。
佛:那是人家千世萬劫修來的,你千世萬劫中,未修善法哦。

(輪迴使得本來無公平可談的生命現象,有了公平的前提。)
------
2)【阿賴耶】的必要性。

(有輪迴,就必須有記錄輪迴的賬本,賬本就是「阿賴耶識」。)

問:可是我也不記得前世干過什麼呀?
同樣,我的下輩子也不會記住我乾的事情呀?
這不是糊塗賬嗎?
我隔壁可愛的寶寶,三歲就被人踹死了,小寶有什麼錯?

佛:不知不是無有,早逝不是福薄。

問:你倒是給我一個驚喜!

佛:驚喜就是,千世萬劫的善惡之行,都被我記在小本本上了,你級別太低,沒資格看到。

比如短命的小寶,就是得了果位的菩薩哦。
只需人間行,不留人間情哦。
(「隔世報應」的說法,完美解釋了眾生不公平的現象。)
-------
3)【修行】的必要性。

問:小寶是菩薩啊,真棒!那我也想看看賬本,也想成菩薩。

佛:修。
問:修?

佛:修才能跳出輪迴哦!
問:怎麼修啊?
佛:不愛!
問:不愛不快樂!
佛:快樂太快,極樂不敗。
.......
(最後,佛主給出了根本的脫離之法,就是修行)
------------
其實,只要抓住這三個核心,就抓住了佛學體系的大方向。
提煉一下,就是:
1)有輪迴;2)輪迴有規則:3)規則可打破。

打破規則,是佛學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涅槃成佛了。

其他無數的教義法門,都是對這三個核心點的補充與說明。


可見,佛學就是使人相信宇宙是平衡平等的。
於是人就可以不爭不怒不悲不喜。
這其實勝過一切心理諮詢。

另外,在平等的基礎上,佛學又主張「行善」。

這個「善」字,是佛對人的唯一行為要求。

同時也防止了不明佛法的人,對佛法產生誤解。
(有善為前提,偏也偏不到哪裡)
---
可見,現代意義有兩點:
1)給予有緣人,一個不可思量的心路歷程。
2)告訴普通人,行善就可以了,付出總是好的,會有回報的。


佛教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因為其中包含了哲學、天文、地理、科學等豐富的學科知識。不僅如此,佛教也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此處要介紹的,就是佛教三觀當中的世界觀。
世界觀首先是一個知識,然後更重要的,是怎麼樣能夠將這些知識變成一種方式方法,並運用到現實生活當中。一方面調整自己的心態,同時還要利益更多的人、更多的生命,給更多的人帶來幸福、健康、愉快。本來,這也是佛教的目的與宗旨。
有些學佛或學其他宗教的人,總喜歡神神叨叨,講神通、講境界,這並不是佛教的初衷。佛教雖不排斥神通,但也不追求神通。佛教最倡導的,是怎麼樣培養愛心,怎麼樣增長智慧,怎麼樣學會奉獻等等。
如今的每個人,尤其是很多企業家的壓力都相當大。很多物質不能解決的精神層面的問題,現在已經越來越明顯,越來越突出。經濟發達以後,很多有錢人卻發現,金錢並不是自己原來所想像的那樣萬能。過去以為,有錢一定會很幸福,但實際上金錢不但不能給我們帶來幸福,反而帶來了很多負面的影響。
世界銀行和世界衛生組織預測說:在不久的將來,抑鬱症將會是全球公眾健康最大的問題。僅僅2006年,美國在抗抑鬱劑上的年花費估計約達七百六十億美元。但這種葯的療效卻不太理想。因為吃了這種藥物以後,會強制性地終止人的一些比較敏感的思維。長期服用這種抗抑鬱症的葯,就會干擾情緒的活力。
怎麼辦?心病還需心藥治。精神上的病,用精神去治療是最恰當的。在如今的商業社會當中,吸收佛教文化裡面的一些方法和答案,來解決現實生活當中的一些具體問題,緩和我們內心當中的壓力和煩惱,就顯得勢在必行了。
當然,如果我們一直都徘徊在佛教門外,以旁觀者的姿態去分析、判斷佛教,效果不會太好。我們需要進到佛教門內去看一看,近距離甚至是零距離地去接觸佛教,相信我們一定能找得到滿意的答案。
下面,我將用最簡短的文字,對佛教做一個大致的介紹,同時為大家介紹一些消除壓力的禪修方法。

一、佛教簡述

(一)三轉法輪

釋迦牟尼佛在一生當中,轉過三次法輪。第一次轉法輪,開始於釋迦牟尼佛成佛後不久,其內容比較基礎,通俗易懂,大部分是講怎麼樣做人,勸人斷惡行善等小乘佛法,相當於我們的小學課程。
之後,釋迦牟尼佛又在印度的靈鷲山上轉了第二次法輪。其重點,就是般若。般若是印度梵文音譯,也叫般若波羅蜜多,翻譯為中文,叫做智慧度。「度」也即從此岸到達彼岸。
每一個眾生都有智慧,但因為沒有接受過深層次的訓練,所以我們的智慧還不夠深廣。智慧度,就是訓練、培養我們的智慧,使其達到至高無上的巔峰——成佛。以門外漢的眼光來看,這個過程顯得比較神秘,有一些宗教色彩,但真正深入其中,就知道這種心靈訓練是非常實實在在的過程。大家比較熟悉的《心經》、《金剛經》以及禪宗所講的很多內容,都屬於第二轉法輪。第二轉法輪的內容,相當於我們的中學課程。
第三轉法輪所詮釋的,是大乘佛教的一些博大精神和光明如來藏,屬於比較高級的課程。之後,釋迦牟尼佛在即將示現圓寂的時候,又傳了密法。顯宗第三轉法輪的主要內容和密法,相當於我們的大學課程。
佛圓寂之後,由他培養出來的弟子們,又根據他們的理解與修證,去解說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佛經內容。其中釋迦牟尼佛自己口傳的佛法,叫經典;佛陀弟子解釋的部分,叫論典。漢文版的《大藏經》裡面,就收集了經論兩部分內容。
經典和論典的數量,都非常龐大。藏傳佛教的許多寺院和高等佛學院將五種論典作為必修課,並稱之為五部大論。

(二)五部大論

五部大論,也即五種不同的論典,其中每一種論典,都是一個體系。
第一種論典,叫做戒律。大多是講佛教徒與出家人的行為規範或戒律。
第二種論典,叫做阿毗達摩。阿毗達摩是梵文音譯,主要宣講宇宙間各種天體的誕生、毀滅以及生滅之間的變化,微觀世界的狀況,人體的結構,還有心靈分類、善惡因果、生命輪迴、修行與解脫的本質和分類等等。
在心靈的分類部分,佛教把人類的心靈,剖析得非常細緻入微。包括人的情緒分類,毀滅性的情緒有多少,良好的情緒有多少,各種情緒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分別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發生或消失,如何控制等等。其中也包括了小乘與大乘佛教的禪修內容。
第三種論典,叫做中觀。也即不極端的、中間的觀點。中間是空性,極端是有和無、常見和斷見等等。這是大乘佛教最核心的論典之一。
第四種論典,叫做因明。這是比較接近於西方邏輯學的一個非常出色的超級辯證法。它的辯證、推理方法,與西方哲學裡的大前提、小前提等等比較相似,但因明所涉及的內涵,卻牽涉到方方面面。這是一個非常嚴密的邏輯,喜歡學邏輯的人應該去讀一下因明。
因,就是原因、理由。因明就是通過層層理由,來推導出結論。
在藏傳佛教的很多寺廟裡,就能看到很多僧人在辯論。辯論的內容,就是用這種思維方式來建立觀點。
第五種論典,叫做《現觀莊嚴論》。它的主要內容,是講大乘佛法的修行。什麼叫做修行呢?雖然很多人的文化水平很高,但其所謂的文化水平,全都是知識。這些知識能不能融入到生活當中,就是一個問題了。比如說,即使一個人懂得很多倫理道德的理論,能將《論語》、《弟子規》等傳統經典倒背如流,但怎樣去把這些知識落實到現實生活當中,就需要一種訓練。這套論典當中,就把整個大乘佛法的訓練過程講得非常清楚。
下面將對五部大論中的《大乘阿毗達摩》所講的世界觀,以及大乘中觀的一些觀點,做一些簡單介紹。

二、唯物、唯心、唯幻

雖然西方哲學,可分為唯心和唯物兩種不同的派別,但佛教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儘管佛教裡面有很多唯物和唯心的成份。
西方哲學的唯心主義當中,也有一些比較好的邏輯:譬如羅素的《現象與實在》裡面的某些觀點,以及英國經驗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貝克萊的有些論點等等。他們認為:存在就是感知,除了人的感知以外,沒有一個物質的世界。這些觀點,與佛教唯識宗的見解比較相似。但貝克萊最後卻面臨著一個學說的矛盾,他在回答唯物主義者的詰難時,只好把問題都牽強地寄託給上帝,這就是別人無法接受的結論了。
漢傳佛教比較重視唯識宗。當年唐玄奘到印度求學的時候,雖然他求學的大多數時間,是在當時印度最頂級的佛教大學——那爛陀寺度過的。那爛陀寺也開設了唯識、中觀甚至密法的課程。但因為他依止的師父,是一個唯識宗的高僧。所以他學的比較多的理論,是唯識宗。回國以後,他著力弘揚的法門,也多半是唯識。
雖然佛教唯識宗的某些觀點,與唯心主義比較相似,但不等於說佛教就是唯心主義。如果必須要給佛教起一個類似的名字,我想,比較適合的應該是「唯幻論」。

三、如何理解唯幻

首先,佛教認為,我們的現實生活,可以分為兩種層次:世俗諦與勝義諦。兩種層次的後面,都綴有一個「諦」字,以表示真實。
什麼樣是真實呢?比如說,夢中的所有現象,對醒者來說都是虛假的,但對正在做夢的人來說,卻是非常真實的,與白天現實生活的感受完全一樣。同樣,有修行的人和沒有修行的人看這個世界,層次也不一樣。但在各自的時空當中,卻都是真實的。
佛陀說過:對我們這樣的普通人來說,現實生活都是真實的。所以,在普通人的境界中,就只能做該做的,而不能做不該做的,諸如偷盜、欺騙、妄語、殺生等等。但這個所謂的真實,只是相對的真理,而不是絕對的真理。
舉一個例子,如果拿一個鵝卵石放在桌子上,然後用我們的肉眼專註地去看,就只能看到一個一動不動的靜止之物。從肉眼的角度來說,水是動的,雲是動的,建築物和鵝卵石是靜止不動的。但以顯微鏡來看,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為何會有矛盾的結論呢?因為肉眼與顯微鏡所觀察的層次不一樣。顯微鏡比肉眼更先進,能觀察得更清晰,所以最終的結果,應該以顯微鏡的結論為準。但在現實生活當中,卻可以承認肉眼所見的相對靜止。這兩個相對真實的結論,就叫做勝義諦和世俗諦。
我們不要過度地相信自己的感官,感官是有漏洞的。眼睛只能看到這個世界最表面的層次——可見光,這只是光譜中的極少部分;耳朵只能聽到最普通的聲音,頻率更高或更低的聲波,我們都沒有辦法辨析……所以我們不能認為自己感知到的是絕對真理。
但是,顯微鏡所發現的布朗運動等現象永遠是絕對的真理嗎?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智慧背後有更高深的智慧,儀器背後有更先進、更靈敏的儀器。當量子力學出來以後,過去的很多經典物理學知識已經行不通了。世間的一切知識,都是相對的正確,而不是絕對的真理。
很多人讀過《般若心經》,或許還會背。《般若心經》告訴我們說:眼、耳、鼻、舌、身都不存在。雖然從現實生活的角度來講,有眼睛、耳朵等等,所有的正常人都不會否定這個結論,但佛教最後得到的結論是:我們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幻象,只是我們目前感覺不到而已。
就宏觀世界而言,地球始終在以每秒鐘29.79公里的速度高速運行,但我們從出生到死亡為止,卻一點感覺都沒有。而微觀世界,佛經在兩千多年前所講的與現代科學的新發現完全一致——所有的物質都是在瞬間生滅。任何新的東西在誕生後,立即就會毀滅。
為什麼我們看不見生滅的過程呢?因為它的速度快得讓我們感覺不到。但我想,學哲學的人應該比較容易接受運動和生滅這兩個概念。
佛經的用詞是「生滅」,而物理學說的是「運動」,哪個用詞更確切呢?個人認為,佛教的生滅更為確切和接近。
從物理學的立場看電子的運動,往往會誤認為:假如一粒電子從東邊出發,然後到南、西、北,最後回到東邊的終點,始終是一個不變的電子,所以稱之為「運動」。但其實,若從佛教的角度看電子的運動,我們會發現:在看似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一周的過程中,第一度位置上的電子,實際上已經在第一度的地方毀滅了。在第二度一直到第三百六十度的每一個位置,都是無數個新誕生又立刻毀滅的、不同的電子所組成的一個圓圈的假象。
同樣,我們看見的這個世界,實際上也只有在當下所見的這個一秒鐘的萬分之一,甚至更短的時間內可以存在。之前的世界,已經消失無存;未來的世界,還沒有誕生。可我們卻認為:世界是連續存在、恆常不變的。這都是缺乏智慧的結論。
其實,現代科技已經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方便的比喻:過去的老式電影膠片,實際上是由一幀一幀的反轉片組成的,其中第一幀圖像與第二幀圖像,完全沒有關聯,但因為播放的速度比較快(每秒鐘二十四幀),所以我們的肉眼無法分辨其間的差別。我們會以為,畫面上一個人走路和說話的動作,完全是連貫一體的,絕對想不到這些連續的畫面,是由很多沒有關聯的膠片組成的。因為我們的眼睛沒有察看細微物質的能力,所以產生了連貫的幻覺。我想,無論是科學家,還是哲學家,都能夠非常容易地了解上述邏輯。
所以佛教認為,一切有為法,也即有生滅、有因緣的東西,皆如幻、如夢、如泡、如影,都不真實,都是幻覺。
但從世俗諦的角度來說,我們要生存,要過正常的生活,就需要這些幻覺。如果打破了這些幻覺,就沒有生存的基礎,我們所有的理念,都會分崩離析、徹底瓦解。
怎麼證明這個世界是幻覺呢?一百年以前,我們的前輩純粹是用邏輯去推理、判斷,並得出結論的。現在,我們在邏輯推理的同時,也可以利用高科技的方法,以便更清楚地證明,唯幻論的結論是顛撲不破的,任何物質最後都可以分解到空。
或許有人會問:物質的個體只會越分越多,怎麼最後會變空呢?
我們知道,在哲學和數學中,有無限大和無限小的概念。但所謂的無限小,應該是一個存在著很大漏洞的錯誤觀念,因為世上並沒有無限小的東西。比如說,一分鐘,我們可以分為六十個一秒鐘;一秒鐘,又可以再分為一百個更小的單位,然後一直這樣無邊無際地分下去,最後的結果,叫做無限小。
但實際上,如果一秒鐘可以無窮無盡地分下去,永遠都分不完,則時間將永遠停留在這一秒鐘上面,再也不會過去。然而,眾所周知,在客觀世界中,一秒鐘的時間,卻是有限的。這二者顯然有了矛盾。
再比如說,如果一個分子或一個電子永遠都分不完,則一棟房子的重量和體積,會與一粒米的重量和體積毫無分別,因為它們都一樣無窮無盡。但現實生活已經告訴我們,一粒米之所以重量很輕、體積很小,那是因為它的結構當中的分子、原子沒有那麼多。反之,一棟樓的體積之所以那麼大,重量那麼重,也是因為它的結構當中有很多的分子或原子。為什麼會產生矛盾呢?因為我們的主觀意識與客觀存在的事物之間已經脫節了。
也就是說,儘管在我們的概念中,一秒鐘可以分成一萬個單位,也可以分成一億個單位等等,但這些都只是幻覺而已。就像高速旋轉的電風扇,我們看不到它一個個的葉片,而只能看到一個圓形的整體。或一個玻璃杯,我們也看不到它是由很多電子、原子組成的,每個原子核周圍又有很多的電子在圍繞它轉動等等一樣。我們的眼睛能力太有限,根本無法看清事物的真相,而只能看到一些錯誤的幻覺。


四、如何將唯幻論融入生活

(一)身處紅塵,不墮紅塵

這些理論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有什麼關係?如何將這些理論運用到生活當中呢?
第一,雖然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世界是虛幻的。但從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的角度來說,這都是真實無比的世界。因為這種相對的真實,所以我們要對社會、對家庭、對公司里的員工負責。要去發展事業、養家糊口,這是我們的義務。同時,那些不該做的事情,譬如殺人、偷盜、欺騙等等,也要嚴加杜絕。絕不能因為這些都是假的,就是非不明、好壞不分。佛陀告訴我們,在世俗諦的層面上,要遵守世間法則,要懂得善惡,要取捨因果。
第二,既然知道現實的一切都是幻象,我們都在做夢。只是平時晚上做的夢持續的時間比較短,而現實生活的這場輪迴之夢延續的時間比較長而已。當我們走到生命的盡頭,再來回顧自己一生的所有經歷,就會發現,今生今世的一切際遇,都與昨天晚上的夢一樣虛幻不實。所以,我們不要過度地執著金錢、感情等一切我們認為可以執著的東西。
當然,普通在家人並不需要強迫自己禁慾。佛教認為,正常的感情如果沒有給自己帶來負面影響,就不是罪過,但感情也像做夢一樣只是一種幻覺,所以也不要過度地投入,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否則,它就會給我們帶來痛苦。
很多在家人在感情不順的時候,會感到很痛苦,其原因,就是因為太執著了。
佛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要不墮兩邊,也即不要走極端。既不用對這個世界非常反感、厭惡、悲觀,也不要把人生理想化,要走中道。金錢和感情本身,都既不是善,也不是惡,讓其成為善或惡的因素,在於我們的意識。如果能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金錢、感情等等,我們的生活就會多一份幸福。
要啟動幸福、正面的生活,取決於自己的訓練。就像體育運動員要想在比賽中出成績、拿冠軍,必須加強平時的訓練。病人要想治好病,也必須按照醫生的藥方服藥一樣。若能依照佛陀的教誨去訓練,就能在發展自己的事業,成為商界成功人士的同時,也能做一個非常幸福、非常自由、非常瀟洒、沒有煩惱的人。不會因為太執著而不開心,也不會因為壓力太大而想不開。佛教,尤其是禪宗,經常會用「放下」這兩個字來表達這種境界。
我們一定要弄清楚,放下不等於放棄。放下自己的事業,並不是放棄自己的事業;放下金錢,也不是放棄金錢。放棄,是一種逃避。而放下,卻是另一種面對的方法。
未雨綢繆,才能有備無患。本來世界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美麗,人生存在著很多坎坷。如果對客觀世界和人生的期望值過高,沒有危機意識和思想準備,就只能唐突地去面對死亡、生病、破產或名聲受到損害等各種突變。那時候,我們一定會難以承受。或許一個並不算太大的痛苦,也會讓我們自我毀滅。
越戰期間,有一位美國海軍上將詹姆斯 ?史達克岱爾(James Stockdale)曾當過戰俘。他的心得是:「樂觀者最早死。」他說:在一大幫被俘虜的人當中,最先死去的,是那些盲目地抱著樂觀態度的人。他們總是會說:「聖誕節的時候,我們會獲得自由!」然而聖誕節過去了,他們並沒有獲得自由;然後他們又會說:「復活節的時候,我們肯定會獲得自由了。」然而,復活節又過去了,他們還是沒有獲得自由;接著他們又會說:「感恩節的時候,我們就會獲得自由了。」然而感恩節又過去了,他們仍然沒有獲得自由。由於期望值過高,而現實又很殘酷,所以最後會心碎而亡。
其實,在任何領域都是這樣。沒有必要太悲觀,也沒有必要太樂觀,應該保持中庸、隨緣的心態,並了知世事的無常與如夢如幻。如果能以正常、堅強的心態去面對人生,就能永遠站在金錢的上面,而不會被金錢壓得喘不過氣來。有錢的時候開心,沒有錢的時候也一樣自在。這,就是佛的方法在現實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


——摘自《慧燈之光》九

  • 佛教哲學的現代意義

學佛其實很簡單。佛教有其現代意義,這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佛教對現代人有著相當大的啟示作用,另一個就是佛教本身應該不拒絕,乃至於應該擁抱現代化,放棄其中一些古老陳舊的東西。

現代人如何認識佛祖

佛教徒乃至佛經中確實有人認為佛祖有著種種超人的力量和能力,但是這其實不是佛祖成為偉人的原因。佛祖本人只不過是一介肉身凡人,但是他指出了佛法,使得眾生有益,堪稱偉大的導師。他的批判了印度的沙門主義修行方式,提出了中道這一理念。但是別的不能超出他所處的時代。因此並無必要去現代科學中尋找佛教的證據。在人造衛星上天的現在,還要去地圖上找所謂的四大洲;又或者說水體中的微生物就是所謂的四萬八千蟲,這都是很荒唐的事情。

佛祖認識佛法的過程


中道是佛法的核心,也就是脫離苦海的關鍵所在。所謂普度眾生,長生不老,做好事有好報,升官發財,早生貴子之類的東西,在佛法中是不存在的。(沒錯,普度眾生也不存在)佛法,只能給出脫離苦海,並究竟涅槃的途徑(途徑就是波羅蜜多)。涅槃不是長生不死,也不是極樂世界,佛祖用它形容脫離苦海之後的狀態,但是對於這種狀態本身沒有給出任何說明。

佛祖的中道思想首先立足於對禁欲主義的批判,佛祖在自我折磨的禁慾苦修之後,認識到此路不通。慾望本身即為人身的一部分,否定慾望,即是否定人的存在。

一座描繪禁慾苦修中的佛祖的佛像

佛祖認識到禁慾不通之後,找牧羊女吃了一份奶飯。支持佛祖苦修的幾個沙門主義跟班見他又開始吃東西,立刻覺得這人搞不下去了,跑了。(由此可見印度的沙門主義是相當形式化的苦修,這五個跟班伺候佛祖起居,等佛祖苦修成功好作為首批弟子)

描繪佛祖和牧羊女的繪畫

描繪佛祖和牧羊女的繪畫

描繪佛祖和牧羊女的繪畫

佛祖吃了飯精神大振,終於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並在鹿鳴苑初轉法輪,宣講佛法。從而建立了佛教。

佛法的核心——中道

經歷了苦修——否定苦修——大徹大悟這個過程的佛祖,所悟到的中道的具體內容。就是人應該承認慾望而非否定慾望,駕馭慾望而非滅絕慾望。具體來說佛祖把人的慾望視為一架天平,一邊是縱慾,而另一邊是絕對禁慾和禁慾帶來的優越感。請特別注意這個優越感,佛法中的慾望是自然的,禁慾和縱慾都是不自然的。如果禁慾併產生了高人一等或者有什麼特別的好處之類的優越感,那麼和縱慾一樣,都會導致心靈的天平失衡,從而產生業障。(用一個理工科的比喻,那就是縱慾和帶有優越感的禁慾,都是正反饋過程)

因此佛法並非只針對食慾性慾,佛法針對的是人身的一切慾望,都需要納入佛祖給出的這個行為準則進行考量,不可以縱慾,因為那意味著慾望操縱了人心,亦不可以絕對禁慾,因為那否定了人的本體。修行佛法的本體,始終是秉承了人身慾望和人心的人類。解決人類被慾望操縱痛苦不堪的情況,是佛法的唯一目的。

其他一些佛教理論

佛祖之後,誕生了所謂大乘佛教,並且大量吸收婆羅門思想以及婆羅門教的傳播手段。融合婆羅門的一些傳說。北傳雪山,和本地巫術結合產生藏密信仰。到中國產生所謂禪宗等等信念。在當時的環境下都有其積極意義,可以在傳播學考古學民俗學等種種方面進行研究。佛教經典的梵文化的過程離不開婆羅門教徒的幫助,大量加入神通的描繪,也是符合傳教需要的必須舉動。婆羅門將複製經書多少納入功德考慮,大大加快了佛經傳播速度。這一習慣傳入中國後被本土宗教吸收,因此產生大量自我病毒複製的小冊子。大乘則鼓吹菩薩這一概念,並加入普渡眾生的觀念,更適合中國文化。

這些支流雖然有其意義,但是畢竟和佛法有所距離。目前佛教界第一應該重新根據梵文和巴利文,秉承科學觀念,重新修正校訂目前的漢語經書。畢竟譯經的時候是一個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的時代,錯漏在所難免,或者譯者看到難懂段落或者冗長段落就跳過的情況也很多。
第二就是把修正之後的佛經以白話文用現代思想進行改寫。梵文佛經的散文與韻文,哪怕是直接譯出,仍然不適合現代人閱讀。讓人最直接閱讀到佛教經典,這也是佛祖本意。而非現在這種難懂的文言文經書再加上各朝各代的「高僧解讀」。
第三就是佛教思想現代化,神通什麼自古以來就不是佛教正道,佛祖的親傳弟子里沒神通的就很多。還有人疑問,為什麼沒神通也能當羅漢啊(人家有般若——智慧)。現在何妨乾脆一點承認所謂天眼之類從來就沒有實現過,只是某一時期傳教需要的宣傳而已。修行手段也需要根據佛教本源中修行目的而進化,不可以膠柱鼓瑟。比如一千多年前的文化水平下,在墓地過夜是一種極強的心理修鍊,而在無神論成為常識的現代,這種修鍊多半會被視為詭異的行為,積極意義就沒有那麼大了。
還有就是從佛祖那個時代就建立了對施捨功德的變態吹噓(比如那個著名的兔子把自己燒了給旅人吃的故事),這個其實是傳教需要,畢竟佛祖建立的僧團首先需要生存,才能保證佛教的傳播,草創階段為了獲得必要的人力物力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覺得褻瀆的請看我前面說的那段話,如果把佛祖看做完美的超自然存在,那麼確實褻瀆,但是如果把佛祖看成人,那麼這就是正常的。畢竟佛這個詞的本意就是覺悟的人。)


我沒有專門去學佛,但是由於愛好還是稍微了解了點,寫了篇自己的心得,原文放在了我私人的微信公號「伯覺」里了,現在轉載到這給各位大神參考參考,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原文鏈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DA4NTc0NQ==mid=2648827964idx=1sn=afc56c2d5c46edf52cb1709ce22dea85scene=0#rd

(複製以上地址粘貼至瀏覽器不然是看不到噠~)

我們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大型網路程序,你也可以看成是一個大型網路遊戲,或者說一個大型網路操作系統


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網路遊戲裡面的「角色」

"

為啥不能稱我們是「玩家」?因為我們每個人在裡面基本上都是被「控制住」的


我們每個人本來都是全能、輕盈的,卻被裝進了「肉身」這個「容器」裡面


「肉身」除了作為容器裝載我們靈魂以外,還是這個網路世界的程序指令接收器,從而全方位地封閉了我們本來所擁有的各種你想像不到的能力


「肉身」不僅限制了我們的能力,還給我們呈現各種假信息,你眼睛看的、耳朵聽的、鼻子聞的、手摸的等等等等,都是運營商通過程序要你感受到的內容


身體狀況越好,程序運行地越好,你的能力也就越好,但是不可能好到你擁有原本就該有的能力,因為程序已經給你鎖死了;


我們的每一個心裡的情緒與念頭,都是程序運行的結果


同時,我們的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舉動,都會影響我們在這個網路遊戲中的各項「參數」

哥們你英雄救美,幹了一件好事兒,你就會增加「福」值


你騙了人家錢,幹了一件壞事兒,你就會增加「惡」值


你要是把一人捅死了,哥們你慘了啊,雲端伺服器里你名下的「惡」值會飆升喲


不光是嫩死人,你嫩死任何動物,「惡」值都會升喲(【不小心】踩死了一隻螞蟻除外),屠夫之類的,嘖嘖嘖…


既然是網路遊戲,怎麼可能少了「血」值呢,你就把你這輩子能呼吸多少次當成你的血值吧


「福」值和「惡」值儲存在雲端伺服器可不是沒事兒乾的,它們會回來找你的


「福」值如果進行了反饋,你就遇上了好事兒,比方說今兒走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


「惡」值如果進行了反饋,你就遇上了壞事兒,比方說今兒走在馬路邊突然就被人打了


某次反饋的值越高,遇上的事兒越好,反之亦然


反饋的值沒準還會作用一段時間,比如你可能會覺得:老子最近怎麼這麼背!全世界都踏馬的跟老子對著幹麼?!

另外還有另外一個大家都很關心的值,叫「緣」


如果你和一個人特別特別有猿糞,這輩子沒準就能結婚噢


當然啦,父母啦、好朋友啦神馬的,都是看的這個「緣」值


「緣」值只是一個中心詞,並不是指的都是好猿糞,比如你們每個人可能都試過,班裡面有一個人不知道為啥就特別討厭特,無由來的,那可能是你們前世積累了不少「孽緣」


「緣」有時候和「福」、「惡」是相通的,也是可以修來的。


當然,另一方面,倆人分手了,還分得一乾二淨,就是所謂的「緣」盡了


網路上流傳的佛家愛情故事裡面說到,一哥們本來和一姐們處得好好的,都感覺要結婚了,結果突然就跟人跑了,還跟那人閃婚,霧草這為啥呀?原因是因為上輩子,這哥們在海灘上散步的時候,見到海灘上有一裸女死了躺沙灘上了,這哥們見她可憐拿布給她蓋了;後來又來了另一個哥們,見她可憐直接好好地埋了。嗯,這邏輯基本靠譜


有時候,不管是「福」、「惡」、還是「緣」,有些在雲端伺服器儲著儲著可能這輩子說不準啥時候就反饋了,但是有時候說不準得下輩子還是哪輩子才反饋呢,所以你們會看到很多這輩子幹了不少壞勾當的人這輩子一直活得好好的呀,另一方面也有人大好人這輩子卻咋那麼悲慘捏?其實就是時間沒到嘛,遲早會來的放心吧


BTW,國外有些人給這個雲端伺服器稱之為「阿卡西記錄」,有興趣的可以百度下


BTW,方才說到上輩子什麼的,其實我們在這遊戲里都有著許多回合,不管什麼東西在遊戲里都有回合,只不過有些時間長有些時間短,比如狗的回合時間就比我們人類短很多

回合結束,「DUANG!~」你會被轉移到中轉伺服器,平均來說,人們在中轉伺服器停留的天數在49天,伺服器運營商在這期間會根據你的各項參數值決定把你往哪個地方轉移過去,這個流程稱之為「轉世輪迴」


在中轉伺服器留存的過程中,你剛剛過去的那一回合的記憶會被「轉移」到雲端存儲器(阿卡西記錄),這就造成了你下一回合不記得上一回合的事情,這個轉移程序的名字叫「孟婆湯」


為什麼不叫「清空」而稱之為「轉移」呢?是因為記錄並沒有被擦洗掉,你是有辦法找回來的,找回來的方法後面會說


這個過程,忒複雜,而且你基本不受控制,都是伺服器運營商通過程序在控制


總的來說,一共有6大伺服器,「天」、「人」、「阿修羅」什麼的,6大伺服器里的每個個體都有機會在回合結束後進入其他伺服器


每個伺服器的運行特點老夫就不贅述了,有興趣的百度吧


鬼是怎麼一回事?這比較複雜,但是鬼的世界基本上是和我們這個網路系統是平行運行的,只不過有時候因為各種原因埠會聯通,而且是對特定人打通,這個時候就會發生「撞鬼」


有些死於非命的人,太執著於這個沒完成的遊戲回合了,「天網」程序沒辦法對其運行本來該運行的「輪迴」程序,致使其停留在那,這也是傳說中的鬼


按理說,經過了「記錄轉移」程序的運行,一般人都不會記得之前回合的事情,但凡是都有個萬一。有某些人可能不是正常結束回合(正常老死或病死)的,而是諸如被車撞死之類的,會有一定幾率記起上一回合的事情


這方面的記錄有很多,大家可以搜索Discovery頻道關於輪迴轉世的科學調查,國外也有許多相關科學文獻,比如有一本著作叫《Reincarnation: A New Horizon in Science, Religion, and Society》,還有美國有個臨床心理醫學家寫的《Many Lives, Many Masters》等等等等~

我還記得之前看過新聞,歐洲有一大姐被車撞了,沒死,腦袋的某一部分傷到了,結果住院治療的時候,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大姐本來是A國人,從來沒去過B國,更不會說B國語,結果住院期間居然說著一口標準的B國語,自己的母語反而忘了一乾二淨;最後康復了以後,又完全忘了原來說得巨溜的B國語,說回自己母語了


原因是啥,現在大家都懂的啦~


但是並不是說,忘了以前回合的事情,就什麼痕迹都沒有。在身體上,你如果天生在哪個地方就容易痛,或者有胎記,那可能就是哪個回合你痛的地方或胎記的地方受過大的創傷;另外,如果你這輩子對某方面特別擅長,你的之前回合可能就是這方面的高手;如果你天生對某方面就特別不擅長,比如本人就特別學不進生物學,從來都是班裡倒數,說明我之前回合就從來沒怎麼接觸過這玩意兒


不要因為不擅長某個東西,就真的徹底放棄了wor!如果沉下心來好好練習10000個小時以上,你就擅長了,然後下輩子也就有這方面的潛力了


所以說,也不知道是不是這個系統的bug還是什麼,還是這個是沒辦法徹底解決的,就比如你就算在電腦里把文件給刪了,拿去數據恢復公司,人家照樣會把大部分文件給找回來(陳老師要記得教訓了!)更何況我們這個網路系統還只是把記憶文件給轉移了而已,不留點蛛絲馬跡是說不過去的


俗話說得好,人生在世,十之八九是不如意的。你再想想,如果你一直那麼多回合不停地輪迴,那就鬧心了;要是你上輩子積「福」積得多,這輩子沒準過得特別富裕,比如一生下來就含著金鑰匙,又聰明,就算如此,從小到大還是不少鬧心的事兒;


所以,當年印度就有一牛人,就納悶,這該死的世界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


結果到最後,還真被他給悟出來了,那真的是「Duang!~」,他研究出了破解這個網路世界的黑客程序


如今,全世界尤其是中國那麼多間寺廟裡面,有不少人在努力學習黑客技術呢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所以針對不同的人群,都會有針對性的不同的入門方法去學習黑客技術,所以你會看到有各種不同的佛經,總有一款適合你


學習這黑客技術有啥好處捏?


第一有很多黑客,在回合結束前,就解鎖了「肉身」對他們的諸多禁錮,比如有的就能聯通阿卡西記錄,記起這一遊戲回合所有的事情,甚至之前所有回合的事情;有的開了「天眼」,能看到別的空間的「人(鬼?神?)」;有的能一眼看穿你在想什麼;有的能飛;之前看過一集TED演講,一印度高僧說他有一次摔斷了腿,坐下來,入定,醒來以後腿沒事兒了,有興趣的可以百度一下這個視頻

技術比較到家的黑客很多都會提到,要是狀態好,黑客程序運行地好,解開了禁錮,那感覺,簡直比OOXX高潮要爽上百倍


所以其實不是黑客們禁慾沒慾望,而是學習中的黑客知道這回事,他們在追求更high的玩意兒,雖說這不是那麼容易追求到;練成的黑客,根本不拿遊戲里那些程序所呈現出的那些感覺當回事

另一方面,每個人在這個網路遊戲里的劇情,其實都已經設定好了,這個就叫所謂的「天命」,所以有些人有能力順著程序看清楚一個人在這個回合的劇情,這就是所謂的「算命」;但是,天機不可泄露,明白人就算看清楚了未來,也不會輕易告訴你,因為程序會對這類動作做出懲罰性反饋


還有,給一個人「算命」,也是有幾率的,不會完全準確,能力強的人,能看準個80%,畢竟是程序都會有bug,都會有宕機的時候;但是,如果某個人信了佛,甚至修了佛,那就等於是擺脫了程序的控制,你想給這人算也是基本算不準的了


第二,以上能力,都是我們本來該有的,只不過被程序鎖住了;黑客們追求的,並不是這些小小的特異功能,這些都是順帶的,不足掛齒


黑客們真正追求的,是在本回合結束後,徹底逃出程序的控制,恢複本身全知全能的狀態,那可是毫無煩惱的世界,真實的世界,爽爆了的世界


就好像你重啟電腦的時候,在進入操作系統前,你可以及時地按下某些按鍵,就能進入其他操控模式;但是如果你沒把握住時間,你就只能再次進入操作系統了


所謂的「修佛」,就是首先讓你明白這個網路世界的程序是怎樣運行的,然後學會本領,不停練習,讓自己熟練,然後等回合結束重啟時,在短暫的進入下一回合前的間隙,讓本領派上大用場


那些已經擺脫了程序控制的神人,甚至已經擁有了隨意進出伺服器的能力,有的在外界從某個埠連接著伺服器,盡量幫助還在伺服器里掙扎的黑客,但是效果是有限的


有的犧牲精神更大的,還能通過自己的神力,自己控制回到這個遊戲里,貼身幫助黑客們,精神可嘉哇


很多人為什麼去出家呢?大部分人並不知道上述這些玩意兒,都只是碰到了生活中各種不如意的事,而且往往是特鬧心那種,讓他們想逃避而已。都知道寺廟這地方是逃避這些世間煩惱的好地方,就來了唄,來了就要遵守這裡的規矩,就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結果學著學著,發現原來佛學是這麼一回事!


這裡就要說說你們那些去寺廟上香的人,如果你是帶著壞心眼去的,比如說「佛祖保佑那個天殺的傻逼死啦死啦滴」、「佛祖呀保佑我這毒品生意能一直興隆」,佛祖恨不得一腳踹爆你


如果你是求家人平安之類的,神佛他們興許還會姑且聽一下


如果你是求智慧,好去更好地造福周圍人造福人類神馬的,佛祖最喜歡的就是你啦么么噠!


那些出家人拜佛,和大部分普通人不一樣,他們是祈求佛祖能讓他們更有智慧去學懂那套黑客理論;另一方面,拜佛就類似要減肥的人貼個辣妹紙在牆上天天看,督促自己天天去好好鍛煉一個道理,最後其實還是要靠自己去好好靜下心來學這套理論


在六大伺服器中,由於「人」伺服器的特性,決定了只有在「人」這個網路世界,才有可能利用黑客程序去擺脫「天網」程序的控制;


在別的伺服器,比如「天」,裡面的人過得簡直是爽爆了,最好的風景,最好的食物,最好的衣裳,最好的……那裡的人天天葛優躺舒服帝很,只不過他們也是有壽命的,可能幾百上千上萬年,而且基本上不動啥腦筋,根本也不需要佛學這個黑客程序(亦或是佛學黑客程序在這個伺服器里很難運行?),最後他們也有可能輪迴到別的伺服器,那就悲劇了


所以佛學裡面說到,人身是很難得的哇,如果做了人又能接觸佛學,那都是不知道多少輩子積的「福」


但是,「緣」其中有一個叫「佛緣」,佛緣不夠的人,就算聽到這些理論,也是嗤之以鼻,根本不當回事兒;有佛緣的人,不僅容易會去拜佛,聽聞這些還會感到特殊的喜悅


所以說,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如果覺得開心值得研究,恭喜你是個有「佛緣」之人吶


(本人不才,只是知道點皮毛,估計理論可能也會有不對的地方,有興趣的人研究得深,完全可以對錯誤的地方指出並探討;另外,覺得荒謬的人,就權當科幻小說看看就好了,甭在意)


關於學佛
2014-03-09 09:46:58

世尊的教示,其目的並非為宇宙人生,提供一種系統性的解說,而是欲使聞者得以擺脫本能驅力以及成見的束縛,臻於心靈完全自由自在的境況。所以世尊的教法,都是由認知的本身切入的,藉由深思熟慮以及實踐力行,方得以契入。

這種「深思熟慮」,不單只是日常口語中思考的意思,而是以幾年、幾十年的時間,就極微小的問題開始,反覆盤索,層層深入展開,以致於認知本身的解構。這種「實踐力行」,並非單純的服膺教條,展開對於本能的徹底逆反,而是對於本能驅力的反覆導引及檢視。

那麼,契入佛法後到底能獲得什麼呢?
Just be a Happy guy!

observer (因緣合會,皆歸於磨滅,不得久住) 2014-02-12 00:52:41

師兄若得便,不妨先依序讀下這幾本有趣的小書,雖不包大悟,但都免費。^_^
先有一些基礎知識,再來討論比較好。

這是南傳法師寫的入門書
《佛陀的啟示》 羅侯羅?化普樂法師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more.asp?lm=lm2=813amp;open=_blanktj=0hot=0

這是漢傳禪師寫的入門書
《佛教入門》 聖嚴法師
佛教入門(聖嚴法師)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
正信的佛教 - 聖嚴法師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
學佛群疑 - 聖嚴法師

這是藏傳瑜珈士寫的入門書
《正見:佛陀的證悟》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1819569/


試想一個開心的人對於現代社會有哪些意義呢?和平?環保?健康?教育?公平?無一不可吧?


簡單地說,佛陀倡導四個見地(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佛陀的思想,歸根結底是為解構快樂的道理。人們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終究是為了或小或大的美其名曰夢想,理想,幻想的各色慾望,當這些夢想、理想、幻想實現的時候,你便感到了快樂,當夢想破碎,預期落空,你便感到悲傷,沮喪,憤怒,恐懼等消極情緒。小的夢想實現了,又會有更大的抱負,一個慾望滿足了,另一個慾望又在滋生著。佛陀試圖用上述的四見地讓人明白,減少消極情緒的根本方法就是減少慾望,如果沒有期待,那就沒有失望,如果不留戀生,必然無懼死。「四法印」便是試圖論證,世間萬物,生命也好,財富也好,地位也好,是如同海邊飛沙一般,不定、無常,甚至經風就散的,這是既定的,無可避免(諸行無常);一切情緒,喜怒哀樂,愛恨情仇,歸根結底都是由無明(不懂事物的虛幻本質)造成的,它們是苦惱的根源(諸漏皆苦);你所見所感,皆為幻覺,甚至於你自身的存在也是只是幻夢一場(諸法無我);當你透徹的理解了這些,當你不執著於無常,不為情緒所苦,不在執著於自我(我執),便能獲得超脫後的平靜(涅槃寂靜)。


只是淺談佛教知識體系,無關乎宗教。
所謂三藏十二部,曹溪一句亡,仁者見仁,各有我見。
公元前6世紀中葉,印度人悉達多·喬達摩創立佛教,並在印度本土傳教40餘年;在其生年,佛教學說尚未整理成文;死後,其弟子始以集體記誦、討論的方式彙集整理他的言論,形成了第一批佛經。
按經、律、論分為三藏。
據載,釋迦牟尼去世的當年,五百弟子集會,在大迦葉主持下,共同審定佛祖的說教。
優婆夷分八十次誦出律藏《八十誦律》,阿難誦出經藏《阿含經》,形成了最初的佛經。
阿含,梵文音譯,意譯為法歸,又譯為無比法、教傳。寓有佛法之最上者或傳之教說的意思。
《阿含經》記載了佛祖釋迦牟尼傳教活動和宗教學說,比較真實地反應了早期佛教的內容,故又有"根本佛教"之稱。
《般若經》,大乘佛教思想的基礎經典。
公元1世紀以後,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大乘佛教的著名經典《般若經》、《華嚴經》、《法華經》等先後問世。稍後,大乘論師龍樹、提婆、無著、世親等人又撰寫了大乘思想的大批著作,從而形成了大乘三藏典籍。
《般若經》所要闡述的理論,概括地說就是「諸法性空」。
諸法,即一切主客觀事物和一切對這些事物的認識;性空,即"一切諸法性皆空",謂萬事萬物從本質上說都是不真實的、虛假的。如同《般若經》所講是「如幻如化如夢」的,在認識上市「不可得」的、「無所住」的假象。《般若經》把人們對現象世界的正常認識稱為俗諦,即世俗的真理,認為這是」顛倒「的,是」凡夫愚人「的認識。而人們又執著這種認識,從而產生種種貪慾,使人流轉生死,不得解脫。而只有具有」般若「這種智慧的佛、菩薩才能徹悟」諸法性空「的真理,這就是」真諦「。菩薩就是用」般若「這種智慧引導眾生,從執著的迷妄認識中,領悟"諸法性空"的道理,擺脫生死苦惱,獲得解脫。在佛教修行方面,《般若經》提出了」菩薩乘「思想。
菩薩,梵文音譯,意思是」覺有情「,指修持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求無上菩提(般若智慧)、利益眾生、成就佛果的修行者。菩薩乘以廣度一切眾生為目的,即引導眾生,通過六度修行,體悟」諸法性空「的道理,成就佛那樣的覺悟9佛果)。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高度概括大乘般若思想的佛經。經文的首段,即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概述全經總綱。(另有僅從」觀自在「三字展開論述的相關討論,可資參閱。 )
《妙法蓮華經》,天台宗創宗依據的經典。
對中國思想文化傳統影響非常深刻的學說——佛性學說(即眾生成佛的內在原因、依據和途徑),其所憑藉的佛教經典頗多,最重要的便是《法華經》。
《妙法蓮華經》有如此影響,是因為經中所宣揚的大乘佛教的理論體系適應了佛教發展的需要,所使用流暢的語言和生動的比喻故事,吸引了眾多信徒。她通過許多生動的比喻,闡述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按照其理論,小乘只是佛祖釋迦牟尼為教化」鈍根眾生「而」曲垂方便「的權宜之說,而他的學說的真諦和真正目的是教化眾生具有佛的」智見「,從而達到成佛的目的。所謂」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為了闡述這一思想,《法華經》運用了一些十分生動的比喻,如"三車喻"、」化成喻「、」窮子喻「等。
《法華經》提出」諸法實相「的概念。"諸法"即千差萬別的客觀事物,"實相"是獨立存在的事物的本性,即反映事物本質的不可改變的本體,也就是佛教所講的真如、佛性。
《法華經》歷代注釋極多,主要者有南朝梁釋法雲《法華義記》、隋釋智顗《法華玄義》、唐窺基《法華玄贊》等,值得注意的是馮達庵《法華特論》,以密宗角度來研究《法華經》。

《華嚴經》,大乘華嚴宗教義的理論源泉。
《華嚴經》所描述的」十方成佛「思想,是對佛教意義的發展。小乘佛教只承認在現世有釋迦牟尼一個佛,在釋迦牟尼生前曾有過六佛,而未來是彌勒佛,不能同時 有兩個佛。而《華嚴經》則指出有無量無邊的佛同時分布於十方萬千世界。這是對小乘佛教的一個很大突破。同時,《法華經》還提出種種成佛的十法階次。還提出」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十二有支,依於一心「的思想,世界上的一切現象,包括人本身的一切,都不過是人的主觀意識,即心分別和變現的結果。
《凈土三經》,指導持名念佛而轉生凈土的經典。
《法華玄義》 ,天台宗的理論基礎之一。
《法華文句》,天台宗的講疏。
《摩訶止觀》,天台宗三諦圓融說的推演之作。
天台宗這一思想體系主張」止觀「並重,也就是禪定與研習佛教義理同時進行,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實際上是將南北朝時南方重義學、北方重禪定結合在一起,以適應新時期大一統形勢的需要。


佛教跟大乘是兩個玩意。真正的佛教只是給認識到輪迴即苦的生命一個解脫的途徑,而且所謂解脫也並不是大乘經典中意淫的那種場景。說殘忍點,吹燈拔蠟;說好聽點,涅槃寂靜。
佛教的理論體系就是苦集滅道,釋迦牟尼說的內容也僅是圍繞苦集滅道。所以對不想解脫的生命而言佛教是沒有太大意義的。


《心經》即是體系、核心!

現代意義就是可以解決煩惱。


世尊降生人間說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經浩如煙海,如果以人壽百歲來計算,恐怕十世、百世、千世都學不完!因此一般學佛人,在短短的一生當中,應該從何下手,才能契入佛法的核心和精要呢?

由於大部分佛子,未能具足善根、福德和擇法能力,只能隨順自己的因緣,遇到什麼樣的善知識,就隨著學習什麼樣的法,完全由不得自己;又由於學佛人普遍存在著僧衣崇拜的現象,往往只以表相來決斷善惡,而不問事實本質的善惡性,因此心中常常沒有是非正義,也常常以不理性的心態來看待問題,這都是因為迷信上師所教導,而自己沒有智慧簡擇的緣故。


佛教的本質一向都是智信,而不是迷信與盲從


在 佛與諸大菩薩所開示的經典與論典中,都是如此教導我們的:佛教的本質一向都是智信,而不是迷信與盲從。假使學佛人能夠注意到這個問題,就不會使自己精進學佛一世而唐捐其功了。但是要能如實的了知佛法的精要和核心,卻是很不容易的事。


譬如有一位名聞四海的大法師,在對徒眾開示如何是佛法的精要時,他是這麼說的:「佛法的精要,我學佛五十年,歸納佛法的精華、精義,我寫了二十個字:

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是真心,這就是本性;

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是我們的行為。

純善的行為,純凈的真心,這就是佛法的精要。

如果說得更簡單一點,四個字:」純凈、純善」。」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是純凈, 這是講」心」;

」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是純善,是講」行」。

純凈的心、純善的行為,不夾雜毫分不凈不善,你就圓滿成佛了。所以學佛學什麼?就學這個,在日常生活當中學、在工作當中學,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學,沒有一絲毫虛偽,沒有一絲毫染污,沒有放不下的,這就對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論都不離這個原則,我們只要掌握這個原則就知道應該如何修行了。」


這位大法師說的,只要你有純凈的心、純善的行為、不夾雜毫分不凈不善,那你就圓滿成佛了。是這樣嗎?那成佛就很簡單了,又何須三大無量數劫的勤苦修行呢?如果是以純凈的心、純善的行為,作為成佛的標準,那麼諸漏已盡的阿羅漢,已經解脫了生死苦,殺盡煩惱賊,是世所應供,他們理當應該都成佛了才對啊?可是事實上,佛說阿羅漢距離佛地仍然十分遙遠,因為他們未曾親證實相,舍報之後又都入了無餘涅盤,不再出現於三界,當然也就永遠無法成佛。


從以上的大法師開示我們知道, 即使像大法師這樣已經學佛五十年,乃至弘法度眾數十年,信眾遍及海內外,少說也有數百萬人之譜,對於佛法的精要和核心尚且如此無知,更何況是一般的學佛人!


世尊一生弘護正法的歷程


要釐清佛法的精要究竟是什麼,必須先從 世尊降生人間的一大事因緣來開始說起。


天台宗以《妙法蓮華經》為依據,將 世尊一生弘護正法的歷程,判為「五時三教」。所謂「五時」就是指:華嚴時、阿含時、般若時、方等時和法華涅盤時。而「三教」則是指:初時根本法輪,也就是一乘教;二時枝末法輪,將一佛乘分析為三乘次第而說;三時攝末歸本,以《法華經》總攝為唯一佛乘。


五時的簡單內涵


第一時是華嚴時:世尊成道以後對諸大菩薩眾及人間根熟之眾生,以二十一天的時間宣說圓教以及別教法門,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時是阿含時:世尊以二十一天宣說《華嚴經》以後,到鹿野苑去度化五比丘,從這時候開始,以十二年的時間,為下機眾生說三藏教四阿含諸經。


第三時是般若時:世尊以二十二年的時間,宣說大般若經,開示別教、圓教及通教法門,通會一切法為大乘法,全都歸屬於般若慧所含攝。


第四時是方等時:世尊在般若以後,以八年的時間宣說了《楞伽經》、《勝鬘經》、《維摩詰經》、《楞嚴經》等大乘唯識經典,宣示藏、通、別、圓四教。


第五時是法華涅盤時:世尊在弘法的最後八年,在靈鷲山宣演《法華經》,闡述圓教之理,暢演唯一佛乘正義,將五時三教匯歸為一佛乘;並且在入滅前最後一晝夜宣演《大般涅盤經》,講述真如與佛性非一非異之理,開示大眾只要具足四種圓寂,就能成就佛地之大般涅盤。


綜合以上 世尊一代五時法教所演述之內涵次第,我們多少可以體會出 世尊為了教導後世愚劣的弟子們,可謂費盡了苦心,扮盡了神頭鬼臉,來接引各種不同根器的眾生。我們不妨試著想想看,如果你成佛了,體會到佛地無比莊嚴勝妙的智慧境界,那你如何去向一般凡夫眾生開口說法呢?如何說眾生才會相信呢?如果一開始就告訴眾生說: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才能成就佛道。有誰會相信?又有誰願意努力三大無量數劫來成佛呢?


初轉法輪——四聖諦解脫法門


因為對凡夫而言,那根本是無法想像也無法相信的事,怪不得 世尊在宣演《華嚴經》,將佛地自證聖智境界和菩薩五十二階位鋪陳開來以後,最先想到要度化的是曾經教導他禪定的兩位老師,一位是阿羅邏仙人,另一位是郁陀仙人,因為他們都是聰慧利根之人,比較容易證悟,可惜在打聽之後,才知道這兩位老師,都已先後謝世了。於是 世尊又想到在苦行林中,陪伴他修行的憍陳如等五人,也都是心性調柔而聰慧之人,世尊於是到波羅柰國的鹿野苑中,為他們五個人說四聖諦解脫法門,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初轉法輪。根據經典記載,這五個人歸依了 世尊,成為最初的僧伽,佛法僧三寶因此而得以具足;也由於佛法僧三寶的恩澤,才有兩千五百多年後的我們,還能繼續吸吮 世尊法乳,繼續滋養我們的菩薩種性和法身慧命,乃至得以親證實相。如此深恩大澤,我們怎能不感恩戴德以圖回報呢?


成佛之道是必須從親證萬法本源的第八識如來藏開始


世尊在初轉法輪時期所說四阿含諸經法義,主要是以二乘菩提為主,是屬於解脫道之法門,專門教導眾生如何出離分段生死,而不是以實證法界實相為內涵,所以和成佛之道沒有直接關聯,因為成佛之道是必須從親證萬法本源的第八識如來藏開始。世尊在原始佛法中,解說涅盤的時候,為了不墮入斷見外道見中,不得不處處隱覆密意,而說有第八識本住法的存在,而第八識法義就一直留到第二、第三轉法輪時才正式宣說。


所以二乘法其實是以大乘法為根本而方便宣說的,如果離開大乘法宗本的如來藏根本心,二乘涅盤勢必難逃於斷滅空之譏評,本質也將會成為斷滅空。也就是說 世尊在宣演四阿含諸經時,其實是處處隱覆密意說有第八識本住法的存在,也因為有這個真實心的存在,弟子們才願意如實的斷盡我見我執,取證無餘涅盤,而不害怕墮入斷滅空之中。


經過十二年宣說阿含諸經,弟子得以先後證得阿羅漢果,親自證實了 佛所說的法是真實可以實證的,是真的可以使眾生解脫三界生死。世尊看弟子們信心具足了,於是就繼續為這些阿羅漢弟子們說明:解脫道不究竟,它只是一個化城,不是永遠休歇之處,還有一座無比莊嚴勝妙、富麗堂皇的廣大殿堂,成佛才是佛子們的究竟安歇之處。

為了勸請弟子們回小向大趣向成佛之道,於是開演般若系列諸經,般若系列諸經是以《大品般若》與《小品般若》為主要,而大小品般若濃縮之後,就成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為《金剛經》,再將《金剛經》加以濃縮,就成為兩百多字的極精簡經典,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心經》。


《金剛經》概略意涵


《金剛經》的意思是說:法界中有一個法,祂是堅固而不可壞的,世間沒有一個法可以毀壞祂,因此稱為金剛。依這個堅固不可壞、無堅不摧的道理,來譬喻佛法中的金剛之心,祂是永遠不可能被毀壞的,因此這部經典就稱為《金剛經》。即使是卑賤如一隻小螞蟻的如來藏,集合十方三世諸佛的威神之力,也是無法毀壞一隻小螞蟻的如來藏;換句話說在一切法界之中,你找不到有一個法,可以毀壞這個第八識如來藏,所以稱之為金剛心,這個金剛心就叫作阿賴耶識,又名異熟識,到達佛地時改名為無垢識。


由於這個金剛心如來藏的實證,就能使人看見本來就無生無死的解脫彼岸,由此實證而發起本來自性清凈涅盤的智慧,有了這個無生無死的本來自性清凈涅盤的現觀,知道阿羅漢們舍壽入了無餘涅盤中的境界以後,再現觀此時猶未舍壽之際,自己與眾生的金剛心如來藏,依舊不改其本來自性清凈涅盤的境界,那麼死後入不入無餘涅盤也就沒有差別了。菩薩因為如是實證、如是現觀,因此而發起大悲心,願意盡未來際永不入無餘涅盤,願意盡未來際利樂眾生永無窮盡。


《心經》是般若諸經的精華


《金剛經》濃縮之後所成的《心經》,許多人會以為《心經》講的就是真實心,但其實《心經》也講眾生的妄心;《心經》所說的法義,可以說是面面俱到,不但說真實心、實相心,也同時說眾生的妄心,乃至也說佛心,由於說種種心,故名《心經》。《心經》可以說是般若諸經的精華,也是佛法的精要所在。一切人間的有情眾生,都同時具有真心與妄心,並不是只有真心,也不是只有妄心,因此說人間所有的有情,都是真心與妄心和合併行運作。


不了解實相的人會說:人只有一個心啊!怎麼會有兩個心呢?他們以為:我們這一個見聞覺知的心,祂就是真實心,因為除了這個心以外,就沒有別的心可以找得到了。所以眾生總是認為自己見聞覺知的心就是真心,可是等到學佛以後,善知識開示說:見聞覺知的心是妄心,處處作主的心是妄心,是生死輪迴的根本。這個人一聽,心裡就慌了起來,心想:我這個心竟然是妄心,那麼一定還有一個真心存在,那這個真心在哪裡呢?又為什麼這個見聞覺知的心是妄心呢?


善知識就為他開示說:譬如你每天晚上睡覺,睡著了以後,這個見聞覺知的心就斷了、不見了;既然是會斷滅會不見的心,應當這個心斷滅了以後,你就應該是死了呀!可是為什麼第二天早上天亮了,有聲音,你又會醒過來,見聞覺知的心又可以重新出現呢?從這裡就可以證明:見聞覺知的心斷了以後,一定還有一個真實心不斷不壞,這樣第二天早上,我們的見聞覺知心才會重新再出現。也就是說一定要有互相隸屬的真心與妄心,一個你的見聞覺知心所隸屬的真實心駐在色身中,才能使見聞覺知的你繼續出現在同一個色身之內。所以在見聞覺知心存在的當下,一定是有一個從來都不曾暫時斷滅的真實心同時存在身中,《心經》主要就是在告訴我們這個道理。


《心經》也說菩薩心和佛心


如果依菩薩地來說,這個第八識是非妄亦非真。意思是說,一切眾生都有一個自性清凈心,不管你有沒有修行,每個有情的第八識始終是清凈的,但這個自性清凈心裏面,卻含藏七轉識的染污種子,這道理很難為一般人所了知。有情眾生隨佛修學,漸次斷盡煩惱障現行及習氣種子隨眠,並且斷盡第八識中所知障的一切上煩惱隨眠,當第八識心所含藏的全部種子究竟清凈,永遠都不會再變異,也不能再增長了,就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成為三界至尊的佛世尊。


《心經》總攝成佛之道


《心經》其實總攝了成佛的兩個主要道:解脫道與佛菩提道。有情眾生從因地發心修行乃至成就佛道,都是依止這個第八識金剛心才能成就。離開了金剛心如來藏,就沒有解脫道可修可證;離開金剛心如來藏,也沒有佛菩提可成。因此佛法的核心和精要,就是在說每個有情都有的實相心如來藏,這個心也是十方三世一切有情眾生的根本。


建議閱讀宗薩欽哲仁波切的《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812011/



本來是@Fanlee 問一下,我提交的項目怎麼一直是未處理狀態,要如何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
但看見這個問題,忽然很有訴說慾望

佛教的知識體系,前面的各位都給出很詳細的解說,我就不再重複了,只說說自己的一點體會,我沒有皈依,不是居士,也沒系統的學習過佛法,所以可能有點片面、偏激和錯誤,希望不要扔磚頭。
佛教從理論體系上可分為兩大系統,即有宗、空宗。空、有一直是佛教中的一個重要的分歧。那什麼是空?什麼是有?
個人的理解是這樣的:空有是指因果的主體是否存在?佛教的一個核心思想就是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現實世界中卻經常是修路架橋無人埋,殺人放火金腰帶,這就和因果說發生了矛盾,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分出了空有兩大派。有宗這樣解釋這個問題:不是不報而是時候未到,今生未報,後世後報,也就是說作為因果的兩端都是要永恆的存續的,為了理論上的解釋,有宗的唯識宗發展出: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等概念。
而空宗則更激進,一開始直接否定了因果,直接修心,解釋說為了功德而行善,則沒有任何作用,只有為行善而行善才會有功德,這才是般若(大)波羅密多(智慧)。但這樣太過激進,和佛教的原始概念分歧太大。估計傳教也有問題,因為人都是利益驅動的,投入就需要有回報。
為此超級大牛人龍樹菩薩給出了新的解釋(中觀派):諸法皆空,因果不空。認為所有的事物都是沒有一成不變的實體或自性(無自性),一切都是因緣而生,緣消而滅。

上面的解釋看起來還是有點玄,用面向對象來解釋一下(因為我本質就是一個程序員,虛擬機就是我觀察世界的縮影):
有宗的模型大概和軟體中對象池的概念有點像,每次輪迴就如同對象被激活,而消亡則又回到對象池中,每次激活可能都會賦予不同的皮囊(對象屬性),但對象的實例號也就是第七感末那(種子)是不變的,這就是因果的承載體,並且將歷世因果記錄在第八識阿賴耶識(藏)中,八識有點想那個對象池,將根據對象的因果情況,來選擇激活的時機。但實際開發中,沒有見過那個對象池有這樣的功能。
而空宗的模型大體是這個樣子的:在內存中每一個對象都是因為其它對象的調用(緣),才被實例化出來的,而對象實例是不會永存的,調用結束了,就會被回收。下一次在被調用,又是一個新的實例,並不保存上次實例的屬性值。在這裡否定了池的概念,而是每次都是從類裡面重新new一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以理解為對象就是類,類就是對象。類是清凈的,無垢無染,對象的任何行為都不會改變類,即每個人的根本都是美好的,只是被因果污染了,被賦予了不同的屬性。只要通過修行排除乾淨,就會還原乾淨,而成佛。

這就是我對佛教的一點體會,如果錯了,也別怪我。

佛教的現在意義這個題目太大了,只能說一點模模糊糊的感覺:人本身就是動物的一個子類,天生腦子裡就有叢林法則,一塊肉你吃了,我就沒有了,必須不斷的競爭才能生存下去。而佛教則讓我們褪去自己的皮毛,眾生平等,是否也可以理解為大家互助互利。化競爭為共贏,大家別忙著爾虞我詐,而是一起把蛋糕做大,都能吃飽,而且一直能吃飽。這也就是馬英九說的普世吧。
另外佛教主張無常,沒有什麼是恆定的,也就是說我們奮鬥,就會改變命運,而不是消極接受命運的安排。

ps:我的項目還請看看


借用佛祖傳出來的原汁原味的佛法——《雜阿含經》來說明佛教修行的目的——「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後有」。

因為佛祖涅磐後,他的學術思想的繼承者是上座部佛教,上座部從來不認為佛祖是什麼神功異能的大法師,而是智慧深湛,品質純正的人,傳出了讓人解脫的學問。後來佛教經歷了幾次大的分裂,已經面目全非了。例如分裂出的大眾部、大乘佛教、密宗等等,把佛祖的學問篡改得不像樣。例如,上座部認為大眾部和大乘佛教神話佛祖,將他說成無所不能、佛法無邊的怪物,是不能容忍的,所以十分痛恨大乘佛教。

佛祖當年出家修行的目的是為了解決老病死苦,但印度向來盛行輪迴思想。輪迴這種思想是印度的特產,其他文明沒有這種思想。例如世界上的許多大宗教,都把這種說法視為異端,嚴厲禁止。佛祖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所以他就以這種思想為出發點,去探討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他通過禪定認為:一切無常。所以,要想不死,只有來世不生。關於如何滅掉來世,他就從十二因緣入手,於是得出了他的修行目標———「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後有」。

這樣的學問,是以輪迴思想為基礎來立論的。


我是個徹底的失敗人士,我還是一個資深的失敗人士,我智商低,活該來到這裡出生。


不單如此,所有眾生都和我一樣失敗。


解決的方法是自殺,徹底地自殺,一點復活的可能都不要有。


佛學的體系是:本體論,現象上的因果理論,實踐上的方法論。
意義是:抜苦予樂,離苦得樂。


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

| ProcessOn


回答來自我父親,研究佛學多年的回答。

先說說物理定義:能量是物質運動轉換的量度,簡稱「能」。 世界萬物是不斷運動的,在物質的一切屬性中,運動是最基本的屬性,其他屬性都是運動的具體表現。但別忘了所有的運動都是相對的,因此「能量」是兩個物質之間的相對關係,也就是說沒有絕對的能量,沒有所謂:「你拿個能量出來我看看!」但是物質可以,你可以拿出一個手錶、銅板給我看,所以你說:物質即「能量的不同形態」,是有問題的。
因此首先要正確理解能量的概念,再來提物質和意識的關係。佛學裡把事物分為三大類:法身、報身、化身。簡單類比:法身就是軟體;報身就是能量;化身就是物質。我們可以把意識想像成一個生命軟體的運行程序,當這個程序能夠接受指令進行操作,那麼這個「意識」就是有作用的。比如說我給你一個U盤,裡面有拷貝了電影,你的電腦里有播放軟體,當然就能看到我U盤裡的電影;如果你沒有播放軟體,這個U盤裡就是一堆亂碼,對你沒有什麼作用。物質和意識的關係也是如此,如果你的意識(生命軟體)里,具備能對某一事物進行解讀的「播放軟體」,那麼這個物質對你來說是存在「某個意義」的,你可以用自己的軟體程序來理解和感受這個物質。
比如某個色盲者,他的生命軟體系統設定是黑白的,他所讀進去的信息就都是黑白。同樣,隱形空間也好,多維空間也罷,如果你的生命軟體系統只能解讀三維空間的事物,那麼超出的範疇你就無法理解了。
佛學其實不是唯心主義,佛學裡所說的「唯識」就是這個意思,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意識(生命軟體)去感知、解讀自己的世界,你看到的紅色和我看到的紅色不可能是完全一樣的!而是隨著每個人不同的意識形態去解釋事物,於是產生了無限的可能,這個無限可能,佛學裡稱為「空性」,「空性」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不存在固有和絕對的東西。
一個人自我進化的目標,就是經過長期的修鍊讓生命的軟體系統越來越強大,如果有一天他能解讀出所有的信息,那麼這個人就達到了「證悟」的境界,離「成佛」就不遠了。

以上

而我父親有個公眾號,「問到我發獎金」,有興趣可以在公眾號提問。



推薦閱讀:

佛經中有哪些讓人遐想無限的描述?
和尚為什麼一定要守那麼多戒律?

TAG:佛教 | 宗教 | 佛學 | 佛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