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調節日常生活中的抑鬱情緒?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抑鬱情緒會混雜著焦慮一起,讓人感到煩躁,不安,這種抑鬱情緒讓人低落,但遠遠不及抑鬱症的診斷標準。它讓人痛苦,但似乎又能帶來一些契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調節這樣的抑鬱情緒呢?


上個月一個老朋友來看我。問我怎樣,我說不好。他聽罷說:我知道對於你處境艱難,但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時不時得這些糟心事情相處,有時候相處得好,有時候相處不好——但生活就是這樣呵。

他沒有給我任何建議,我甚至都不確定他是否聽懂我的困境,但他說的話著實讓我長舒一口氣。這是生活本來面貌,面對低落、孤獨、抑鬱,甚至對整個世界生出的敵意,你其實一點也不孤單。這是每個人都要做的功課。

恰好今天朋友轉給我一篇文章,講抑鬱的十大啟示。我覺得很有趣。於是在那篇文章的基礎上,選了一部分寫下來,算是分享和抑鬱情緒 相處的幾個工具(註:非臨床診斷抑鬱症)


1)制定細節的、明確的目標
抑鬱的人傾向於訂的目標都太宏大或者模糊:「我想要快樂起來」、「我想要擺脫孤獨感」;而不抑鬱的人,會說:「我打算每周給我好朋友打兩個電話」。

前者令人更加惶恐;而後者讓人更有掌控感,事實上也更能促成改變。

人抑鬱的時候,容易深陷迷思,所有糟糕的念頭都一併而來:比如我完蛋了,我再也好不起來了,我很糟糕,我怎麼才能好起來。相信我,無數的人都有這樣自我懷疑,而且無比絕望的時刻。試試看,此時給自己一個更具體的目標:比如說去寫一篇文章,或者買一個拖把,跟朋友約一個飯局。

讓哲學家去思考人類終極的問題,我們來認真做好吃喝拉撒。


2)起身去做些事情,或是冥想
人在抑鬱狀態的時候,很容易在消極的想法裡面沉迷深陷,就像踩著轉輪的小老鼠,逃而不能。很多研究證實,在這樣的情形下,做冥想會很有幫助。

冥想當然有幫助——如果你會做冥想的話。對於我個人最有幫助的是,當大腦無法停止轉動的時候,把注意力放在身體上,比如摸一下身邊的物體,動動腳趾頭,去走一走,或者去做件小事情。目的是,關注你身體的感覺,而藉此將注意力放在當下。

3)關於冥想
我多年前陪一個朋友去泰國的寺廟學冥想。冥想有很多種類,走路冥想、打坐冥想,諸如此類。我始終沒有學會冥想這件事情——說來羞愧,每次我都以極快的速度睡著過去。

但是當時老師說的一個技巧我一直在使用。他當時說,關注你的呼吸,關注你腦袋裡面浮現出來的念頭。想像你面前有一個傳送帶(或者鐵軌),當你有念頭冒出來,將這個念頭打包,放在傳送帶上,讓它走掉;下一個冒出來,打包、放在傳送帶上,讓它走掉。周而復始。

我依然時不時會睡著,但這個技巧確實能夠有效地把我從胡思亂想的迷思之中拖拽出來。


4)給自己創造一個情緒上的「安身之處」

人在抑鬱狀態下,很難回憶起什麼快樂的感受。一個建議是,給自己創造一個情緒上的安身之處。

有的治療技術會讓來訪者在冥想的狀態下,回憶/或想像一個讓自己感到舒適、安全、快樂的環境/情境,這個環境可能是你小時候居住的房子、山清水秀的野外,或是年幼時好朋友的家,甚至是你想像出來的,讓你舒服和快樂的環境。

但重要的是,你念頭裡面有這樣一個地方。這個地方能夠給你帶來好的感受。當抑鬱侵襲的時候,你可以偷偷跑「回去」休息一下,積攢些能量。

5)去運動

一個長達26年的研究綜述表明,運動不止能夠在短期內讓人的心情舒暢,從長遠的角度看,它也能預防抑鬱癥狀的發作。

最近和跑北京馬拉松的朋友聊天,大家一致的反饋都說,長跑是修行,也確實能夠舒緩壓力和讓人感覺更好。

抑鬱發作的時候人特別不想動。那,就在抑鬱發作之前,運動起來吧。

6)思維方式
研究說,一個人如果傾向於對事件產生大的情緒反應,那麼TA就更容易遭受抑鬱癥狀的困擾。

這亦是硬幣正反面。人敏感,就容易受到情緒的困擾;而不敏感,又可能喪失創造力和想像能力。所謂人在輕躁狂狀態下,特別適合藝術創作,因為那時人跳躍、豐富,有想像力。抑鬱也一樣。

抑鬱帶來壞處,它亦有它的好處。最大化那些好的部分,學著和那些壞的部分握手言和——當然很難,但值得嘗試。


7)接受它/Live with it
研究說抑鬱狀態的人,看待事物比不抑鬱的人更精準。也就是說,人不抑鬱的時候更容易過度樂觀。而抑鬱的人往往對現實的評估更準確。

我就說嘛,聰明的人才抑鬱。人無知而快樂,聰明就得面對痛苦。當然,當你看到了痛苦的真相,仍然能保持快樂,這是大智慧。

大智慧不是生而即得,你也不一定非要有所謂大智慧——畢竟我們都是人而不是神。就當這抑鬱是上帝送給你的萬聖節禮物吧,Live with it 。

附:DASS-21評估表:抑鬱、焦慮和壓力的測量: 戳-&> 測試你的情緒狀態

==================
【1】Depression: 10 Fascinating Insights into a Misunderstood Condition 本文中所有提到的研究,都源自這篇文章的引用。


關注公眾號:簡單心理

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請至: 在線心理諮詢_心理測試_心理學知識 - 簡單心理

找到適合你的心理幫助


少對自己說「一定要...」
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儘力而為就好,即使是對於走出抑鬱症這件事情!

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有一本自傳,名字叫《在痛苦的世界儘力而為》,寫得很一般,但是我很喜歡這個書名。

我上學的時候聽過俞敏洪的演講,覺得他是如此樂觀和幽默的一個人,不知怎麼寫個自傳取這麼苦大仇深的名字。後來認識了一個新東方做高層的朋友,他說老俞最困難的那幾年,平均一年要吃300多顆安眠藥。

然後我便想起了很多人,三年打了200多場官司的王健林,一周工作超過140小時且最近查出癌症的柳青,還有無數掙扎在艱難生活里的平凡人,當然,也包括曾經的自己。


我記得我才畢業那會兒,第一份工作所在的部門,氛圍非常不好,內鬥很厲害,衝突性非常強,上班就和打仗一樣。去的第一天就要分邊站隊,一起入職的小夥伴還會被老領導派去做各種奇葩任務:包括跟蹤其他領導,說另外一派的壞話,強制要求給其他人打小報告。有好幾個人都因此得了抑鬱症長期休假了。

記得每周一早上在去單位的地鐵上,被擠在洶湧的人潮中,我的心情是絕望的。幾乎天天都會懷疑人生,下班之後一般就直接睡覺了,因為沒有多餘的力氣。

這些年摸爬滾打過來,自己的事業也漸漸有了起色,在業內的知名度也在不斷提升,工作環境和收入也比之前好了很多倍,但是也還是時不時經歷很多艱難的時刻。

我觀察周圍的人,幾乎沒有一個人是過著無憂無慮生活的。即使是那些身居高位的人,取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他們有如此龐大的系統需要組織、領導和維護,身上的壓力感和焦慮感也是非常嚴重的。

所以我常常安慰那些受困的朋友:眾生皆苦,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原罪要承受。

我也常常說:不要害怕不完美,事業、家庭、感情、健康、人際關係、個人情緒,都是人生的必考科目,而且每科都太難了。人的精力有限,能力有限,有幾科考得不好也不要太傷心,儘力就好。

我年輕的時候總想成為馬雲。但實際上,沒有任何一個幻想成為馬雲的人最後成為了馬雲,連馬雲當初自己也沒料想到自己會如此成功。像馬雲級別的大成功,除了能力、天賦之外,更重要的是時代的機遇以及無數關鍵節點上的運氣,對大多數人幾乎沒有參考性。

我也漸漸明白,總是幻想著大成功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做更有把握的事情,多積累小成功,小成功累積多了,信心足了,實力強了,才有機會衝擊更高的高度。


比幻想成功更重要的是,接受作平凡人的自己。

再厲害的人,跟這個世界相比,都是如此脆弱和渺小。我們從小受太多文化裡面關於「叢林法則」的教育,總覺得要當科學家,當世界首富,當國家主席,當時代精英才是正確出路。

而實際上,當個普通人沒什麼大不了的,因為大多數人都是平凡的,不管你有多厲害,總有人比你更厲害。在英雄路過的地方,總得有人站在路旁為他們鼓掌。

我記得第一次聽到朴樹的那首《平凡之路》,我淚流滿面。

當聽到那句「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我覺得心裡的某個柔軟的地方被擊中了。接受自己可能」奮鬥一生,也只能是個平凡人」的事實,是一個跟自我內心的最大和解。

我曾經跟一個創業公司的老闆喝酒,他剛拿到千萬的融資。酒過三巡,他對我哭訴道:寒笛,創業以來,我沒有一天是快樂的。我每個月都會精神崩潰兩到三次,每天早上起來都很抗拒去公司,在路上也總是有心肌梗塞的感覺,好像自己會隨時掛掉一樣。有時候真想「就這麼算了吧,明天就把公司關掉」,感覺自己真的堅持不下去了。

我苦笑了一下,也只能安慰他:「儘力而為吧。」

我在上高中的時候,有很嚴重的失眠症,甚至高考兩天沒睡著過一秒鐘。無數個失眠的夜晚,我坐在卧室的床上,疲憊而無法入睡,絕望的看著牆面發獃,想到自己可能因為睡眠不好,精力不濟不能上到理想的大學,就覺得這世界彷彿暗無天日。

父親看到我卧室的燈大半夜還亮著,總會敲門進來。給我端來杯熱牛奶,拍拍我的背,輕聲安慰我:不要有太大壓力,儘力而為就好。


過了這麼多年,每當身邊有受困的朋友,或者有遇到難關的創業者找我做諮詢或者營銷策劃的時候,我在給他們出謀劃策的同時,也總是看著他們抑或絕望,抑或焦慮的眼神,用當年父親安慰我的話安慰他們:「不要有太大壓力,儘力而為就好。」

這幾個月以來,我堅持寫作,每周通過公眾微信號「吳寒笛可愛多」發表一篇文章,主要都是關於營銷,關於商業思維這種理性層面的文章。但是我也常常希望,能做一個有溫度的人,做一些讓人溫暖的事情,寫一些正能量的文字,哪怕只是能鼓勵到百分之一的讀者,我覺得也是一個有價值的嘗試,所以才有了這篇文章。

無數次我回首過往,想到那些非常艱難的時刻,想到那些自己都以為過不去的難關,想到那些不知道明天會怎樣的不眠夜晚,那些痛苦得以至於心力交瘁的感覺都已經回憶不起來了。

唯一清晰的記憶是,在每個深夜寂靜的時刻,在客廳柔緩的燈光下,父親拍著我的背,輕聲安慰我:

不要有太大壓力,儘力而為就好。


最後安利一下我的微信公眾號:whdkad(也可搜索whdkad)

如果在我的微信公眾號「whdkad」里,回復「成長」二字,可以查看更多讓你瞬間功力提升的超級乾貨內容

http://weixin.qq.com/r/VkyRiUjEoxXcrQzq9xlE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截至目前為止,全球約有 3.5 億抑鬱症患者,它也已經成為世界第五大疾病。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裡,「抑鬱」離我們的距離似乎越來越近。在知乎,每天都會有與「抑鬱」或者「自殺」相關的問題提出,僅在「抑鬱症」話題下便有 11668 個提問,78184 個回答,共計 20009851 個字。


為了讓需要的人在社區內更快的找到對其有幫助的內容。小管家整理了站內與「抑鬱」相關熱度較高的討論:


問題:

  • 如果親友無法理解或接受抑鬱症,抑鬱症患者可以做些什麼來改善自己的處境? - 心理學
  • 當面臨沒有把握、無法控制的事,怎樣緩解巨大的壓力和焦慮感? - 心理學
  • 有哪些方法能夠幫助得了抑鬱症的朋友重新面對生活? - 心理學
  • 如何辨別抑鬱症患者的自殺求救信號? - 心理學

話題索引:

  • 抑鬱症 - 內容精選

圓桌討論:

  • 動態 - 告別抑鬱

知乎周刊:

  • 告別抑鬱 - 知乎周刊 - 知乎出版

視頻:

  • 【世界衛生組織公益視頻】如何跟抑鬱相處

抑鬱症是一種疾病,但是在生活中多數會被忽視,會覺得抑鬱只是負面情緒的一種,「想開點」就會自愈,自己和身邊的家人並不在意,或者會通過知乎提問的方式來尋求幫助。因為考慮到知乎並非專業的問診平台,針對具體病情的諮詢如果不能得到專業人士的快速反饋和針對個體情況的詳細檢查,很可能會延誤病情的治療,因此當你發現自己無法走出抑鬱的情緒時,最好的辦法是聯繫正規的醫療機構進行治療。


最後,小管家會一直呆在這裡,等著與你們一起分享浩瀚的知識、奇妙的經驗和深刻的見解,等著與美妙的你相遇。 (???ω?? ?)


抑鬱症的產生過程:在抑鬱症患者的眼中生命被視為危機重重,在他的生命經歷中,當被視為威脅的事件長久不能消失或極其難以對付,恐懼和焦慮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那些根深蒂固的自我否定、自我厭惡的想法和其他相關聯的觀念就會跑出來,於是自我評價越來越低,而思想由於受恐懼和焦慮情緒影響逐漸轉變成負面思維,恐懼與抑鬱情緒與日俱增,思維越來越不受控制(胡思亂想),恰好遇上某種不順利的生命境遇作為導火線,抑鬱症就爆發了。


我們認為,所有的心理問題,包括抑鬱症,其本質是自身強大的獨立精神(心靈)的失落,我們稱之為「本心的遮蔽」。它是人基於適應環境求生存的本能,在大腦本能心理作用的基礎上,通過周圍環境的人文教育,對生活環境中的文化產生認同與排斥,從而主觀建構出來的。教育者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情況下,通過某種快樂(肯定、表揚、獎勵、滿足需求等)或痛苦(懲罰、批評、責備、厭惡等)的體驗,把各種好壞、對錯、善惡、是非的思想和觀念深植到人的大腦中。在這個過程中,那些不能被環境接受的需要、情緒和想法被壓抑,人的大腦被塞入各種與情緒(快樂或恐懼)體驗捆綁在一起的思想、觀念,而這些情緒和想法在人的生命經歷中不斷累積並衍生更多新的情緒與想法,同時人的基本需要也被無限擴大為各種慾望。這些不自由的想法、觀念就像厚厚的灰塵一樣覆蓋在我們的心靈上,於是人的獨立精神(心靈)即本心被遮蔽,失去了自主分辨、判斷、思考能力。人的生命活動淪為對情緒的宣洩與逃避、對慾望的追逐,我們的日常生活被各種不由自主的想法、觀念和慾望牽著鼻子走。可以說,我們從未活出真正的自己。

那麼,具體說來,人是如何構建出自己的抑鬱症的呢?人的抑鬱症離不開基於受教育過程的情緒體驗而產生的文化的認同與排斥,即認為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人因此想成為好的,肯定並追逐好的;害怕成為不好的,恐懼並排斥不好的。一般的教育過程,即是用某種文化熏染、改造一個人的過程。抑鬱症的流行與整個社會的文化大環境有關。而具體到個人還免不了與他的家庭文化、學校接受的教育文化、自主接受的文化(如閱讀、交友等)及其生命經歷有關。但文化是否能影響人以及影響人的程度,就要看個人的思考、辨別、判斷能力。同樣的文化環境可能會培養出完全相反性格的人。在所有的文化教育中,對人影響最深的是我們從小耳濡目染的家庭文化,我們在家庭文化中能否保持獨立的態度基本決定了我們對待其他文化的獨立判斷能力。文化和經曆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如何看待這些文化和經歷的。事實上,文化是來促使我們反省、思考和發現自己的,而不是來束縛我們心靈的自由的。我們應該警醒那些像暴君一樣強迫我們去認同和信仰的文化,丟棄那些蒙蔽我們自主思考能力的文化。我們要開啟自己的慧眼看世界,我們才是自己的主人。歸根結底,抑鬱症是人主觀構建出來的,只要有足夠的分辨、判斷、思考能力,對外界環境的侵擾有足夠的抵抗力,就不會被外界文化牽著鼻子走,所謂如如不動。因此抑鬱症主要責任者還在於自己,而不是社會和他人。然而,這對人的心理素質要求確實很高,特別是對幾乎還沒有思考能力,思想極其容易受外界影響的小孩來說。而就生活環境來說,對於一個心理力量還不夠強大的人來說,生活在尊重人的自由選擇,主流價值觀與自己的價值觀相符合的或價值觀多元化的,容易滿足文化構建的慾望的社會環境中,得抑鬱症的機會就少很多。

抑鬱症曾經被認為是一種文化病,確實有其中的道理。不過文化本身並不會導致心理疾病,而通過教育手段將某種文化觀念經由情緒體驗而固著在人的大腦中,讓人變得執著和充滿衝突,失去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才是問題所在。就中國而言,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精深的智慧是為中外有識之士所認可的,她在中國的歷史上養育出很多君子、賢人、聖人,他們不但自己心靈平靜自由,自得其樂,還能化育他人。古人有云:世風日下。可以說,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承的方式不斷地走下坡路。到了今天,君子已經是稀有品種,而小人和愈做君子不得而患上心理疾病的人到處都有。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性善,肯定人內在的本質是無比美好、神聖的,具有不依賴外界的獨立的價值,主張人發現並發掘自己本來的偉大力量,在現實生活中活出自己的美好和神聖,同時也幫助他人活出同樣的美好。當這種文化被社會管理所運用,簡單化為通過道德教育來培養道德高尚的人以約束人的行為,就出現了各種問題。

回顧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在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中,人從小被教育要不斷完善自己,要講道德,做道德至上的完人。在我們本該用自己的眼睛發現自己和世界的小時候,就被灌輸很多好和壞,善和惡的標準,喪失了自我獨立思考能力。父母、老師等權威通過利誘、表揚來強化善的思想和行為,透過嚴厲懲罰的方式來杜絕惡的思想和行為。實際上,這種教育方式培養出來的人其行為本質還是趨利避害,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說白了,就算最後做了聖人也不過因為聖人好處最多(得到獎勵),或者不做會有嚴重的後果(要逃避被嚴厲懲罰而產生的恐懼)。這造成了自我的分裂和衝突:文化教育我們要成為好的、善的,所以我們覺得我們應該要成為而且已經成為好的,善的,高雅的,可實際上文化教育的手段卻把我們變得唯利是圖,所以我們總會發現自己惡的、自私自利、庸俗不堪的痕迹。另外,在追求善的修養方面,教育要求個人克制自己的慾望,反省自己不善的思想。這導致個人在受教育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慾望以及欲求不滿的緊張情緒被壓抑,不被覺察。實際上這種教育文化導致的是恐懼和憤怒情緒的不斷積累,個人需求和情緒的不斷壓抑。為什麼好人容易抑鬱症,就是積累了太多對不好的、惡的恐懼,壓抑了太多情緒和慾望,同時內心有太多衝突。

我們發現,社會、家庭,學校不恰當地運用人類身上的生物適應環境以求生存的本能,以利誘(即有利於生存的好處)和懲罰(安全感的剝奪)為教育手段,來塑造符合某種道德規範的人,以此實現對人的管理。這種本能原本只是為了確保人能夠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得以存活下來,然後人就是用自己的智慧來探索,發現自己和世界,創造自己的夢想。而當這種本能被教育者所利用,人就變成滿足基本需求還不行,還必須符合環境的好壞善惡的標準,否則生命安全岌岌可危。這使得人原本有利於生存的恐懼情緒象滾雪球似的越來越大,以至於到了讓人無法理解的地步。明明沒有任何的危險,卻誠惶誠恐。人在這種狀況下會不斷地去做一些符合自己教育文化中的好的事來克服恐懼,獲得安全感。於是人停留在滿足安全感的階段,充滿煩惱和衝突,沒有探索,沒有發現,也沒有真正的創造。

中國當前的社會文化環境是抑鬱症的催化劑。我們經由教育產生對好的執著,不符合好的,就恐懼。好的標準多種多樣,如高尚、偉大、無私、正值、善良、真誠、友善等等,現在學校主流教育思想還是以上提及的標準。但中國現實環境中的生存文化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實際生活中大部分人認同和尊重的標準非常單一,即不擇手段謀取個人利益:權、錢、名。對於追求安全感的人來說,沒錢、沒地位、沒名氣就沒有任何交往利用的價值。可以說對中國的普通人來說,自由選擇是一個偽命題,我們的自由精神是被蒙蔽的,我們的人性尚未被開發,我們活在被迫追求安全感中。而到了今天我們才患抑鬱,是因為,當前的適應社會的生存文化與主流學校和社會的教育文化幾乎完全脫節。我們生存的本能敏銳地覺察到社會生活中能得到好處的文化是怎樣的,為了逃避恐懼獲得生存的安全,我們自然想要適應這樣的文化;而我們大腦中被固化的因教育而來的文化卻告訴我們那是錯的,不好的,不能那樣做。人於是走向分裂和痛苦,為了減緩痛苦,只能拚命地壓抑其中一種文化和想法,人因而有抑鬱情緒。

同時,當前的經濟社會文化構建出大量難以滿足的慾望,而社會資源的分配不公又導致很多人很難滿足自己的慾望,於是終日生活在欲求不滿的緊張狀態中。這一切都催生著人們的抑鬱。
時代逼迫我們去考慮真正的善和道德是什麼。真正的善與道德,是一種對自己本性的發現,回歸本心。善在行為上則是本性自然而然地向外流露。善並不是外界透過恐懼的手段強加給我們大腦的一種思想。執著於文化灌輸的善,不但不能解救別人的痛苦,不能給他人帶來真正的價值,反而加深自己的恐懼,搭上了自己的身心平衡,甚至生命。真正的善,是用自己的本性之光照亮別人的本性之光,由肯定自己的價值進而肯定別人的價值,讓別人的善也能夠向外溢出,實現他自身的價值。這樣的善,沒有恐懼,是全然的平靜與自由,甚至是喜悅。
從這個層面來看傳統文化的精華,它的本質是為了引導人回到內心深處去發現自己的本性,然後自然而然地活出自己的本質。對於天資和領悟能力強的人來說,它從精神上啟發他,而對於一般人來說,它更像是一種行為療法。無論是佛家還是儒家文化,都有很多行為規則在裡面,如行善、施捨、孝順父母等,這些行為都規範得很細,如《弟子規》講孝:「父母教,須敬聽。父母呼,應勿緩。」講得非常細,我們照著做就可以了。我們在做這些行為的過程中會減少和外界的衝突,較少精神的干擾,慢慢地我們印證了自己是善良美好的,如此就發現自己的美好本性,當然這條途徑並不容易。但並不是說我們非得那樣做,不做就是有罪的,不好的,若如此理解傳統文化就是經由恐懼而產生的對自己心靈的束縛,徒增煩惱。人若沒有強大的意志力和自省能力,很容易被在教育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恐懼、憤怒情緒,壓抑的需求、情緒、想法和各種衝突牽著鼻子走,干出很多荒唐事來,面對這樣的自己,我們也要去承認和接納。不過我們得明確,我們始終要回歸本心,發現本性,重獲獨立的精神,才能斷掉煩惱之源。

從這個角度看,抑鬱症是一劑促進我們精神覺醒的猛葯,它以幾乎不可承受的精神痛苦來促使我們心靈的覺醒,讓我們回歸本心,發現本性。抑鬱症是一份領引我們發現本性,回歸心靈獨立、平安和自由的禮物。而我們是如何幫助來訪者做到這一點的呢?在幫助人心理成長的諮詢活動中,我們通過同情、同理、傾聽、接納,幫助來訪者覺察到自己的積壓多年的痛苦情緒和被壓抑的慾望,讓它們被看到和釋放。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引導來訪者去覺察自己情緒、慾望背後所執著的文化、想法、觀念,開啟自身的智慧之光去了解它們的由來,去質疑它們,看清它們虛妄的本質,把它們像粘附在心靈上的灰塵那樣拭去,讓心靈恢復空靈狀態,回歸本心,並在這種狀態中重建自我和認知。我們透過敘述生命經歷和故事幫助來訪者宣洩情緒,以情緒為出口,明確來訪者未被滿足的慾望,同時暴露通過教育而積壓在來訪者心中的各種凌亂如麻的執著想法、觀念。我們通過質疑和好奇的探索讓來訪者重新認識自己的思想文化觀念,需求和慾望、行為模式和情緒反應模式,動搖並清理那些被他們所執著的、和痛苦體驗糾纏在一起的文化、思想、觀念,去掉它們對我們心靈的遮蔽。於是來訪者得以重新用自己空靈、透亮的心靈思考人生,解構社會文化強加給他們的慾望,明確自己最根本的需要,獲得外界任何人任何事無法動搖的獨立、平靜和自由。

我們不會抑鬱,因為,我們洞見了每一個人真正的價值所在,不再懷疑和否定自己,不再誠惶誠恐地追逐著外界的期待和標準跑,任何人都不能滋擾我們的心靈。我們回歸了自己的本心,明白自己的需要,不再被各種執著的觀念、想法操控,不再被社會文化建構的慾望牽制。我們用自己獨特的智慧思考人生,活著屬於自己的獨立的生命,像孩子一樣用純凈的眼睛觀看世界、享受樂趣,創造人生,當下圓滿,回歸平靜和自由。


上知乎。

上知乎寫(長)答案。

第一次寫超級長答案,是這個:為什麼會有「總裁文」?

從開寫到結束,花了三天時間。

評論區大家留言說被我笑死了,答主很歡樂之類的....

其實在屏幕那頭,我已經連續失眠將近一周了。


一直以來,每每遇到問題,我的對策都是:吃一頓,睡一覺,看書哭一場。


在三次元,我是開朗幽默,勇敢上進,樂觀積極的好學生;是靠譜的,貼心的,會安慰人的,善於傾聽的好閨蜜;是能扛水的,能寫報告的,能塗Ps的好員工。

在書和音樂的城堡里,我只是膽小的,猶豫的,少女心的, 沉默寡言的,吃不飽睡不醒的,大傻蛋,而已。


世界刀光劍影,血雨腥風

「吃睡哭大法」好,退抑鬱保平安


抹抹眼淚,拍拍肚皮,我又是那個正能量無限,上能撒嬌下能打怪的陽光健氣少女。


可是....

就像諾基亞也擋不住火箭炮一樣,再堅固的銀鱗胸甲,也有被擊穿的時候。


有時候越是難過越不想說話,越想說話越是難過。

好朋友擔心到不行:你到底怎麼了?


我我我……我說不出……


千頭萬緒的惱人事不知怎麼理清楚,只好回一個心酸的笑臉。

:)


平時話癆的小七,怎麼就嘴笨到不行了呢!


我也不知道我怎麼了,僅僅想找人說說話而已。

找一個可以允許我胡扯的地方,隨心所欲胡扯。


於是我找到了知乎。

就像簡介里說的,我最開始專挑奇怪的問題回答(現在也是如此),扯到哪裡算哪裡,怎麼開心怎麼來。

意外的是,大家對我的胡扯還頗感興趣,於是我開始從胡扯,變為認真的胡扯。


為了寫長答案,堆在角落裡的書被抽出來重新翻看,以前找耐不下性子閱讀的文獻打開細細參閱,收藏夾里的紀錄片,公開課終於點了播放鍵。

然後開始寫大綱,整理思路,潤色文字,找可愛的表情和有趣的圖片。


無名的煩燥,滿滿的的負能量在啪啪啪的鍵盤聲中(咦?),一點點熄滅。

看著一篇排版精美,資料詳實的長答案在自己手中成形,然後點下「發布回答」。


小小的成就感激勵下,終於吃進去幾天來第一頓正餐,回到電腦前:

某某某關注了你,某某某贊了你的回答,某某某評論了你的答案。


翻看歡樂的評論區,收到新朋友的私信,運氣好還能勾搭大V。

之前的「抑鬱大Boss」,還剩下幾格血了?

然後,終於美美睡了一大覺。
起床,消息欄顯示99+。

所以......

以後大家在討論如何攻克抑鬱煩惱時,不妨考慮來知乎寫答案吧!


把心中想說而說不出的,糾結的,焦慮的,一切鬱結,都變成碼字的動力。


答案的精緻程度和心情的鬱悶程度成正比。

心情的好轉程度和收到的贊成正比。


這樣,收穫更好的知乎,還有更好的自己。


完成「長答案堡壘」任務,

您將獲得橙色裝備:「抑鬱者的祝福之劍」。


我有特別的知乎使用技巧~

(? ??_??)?


----------------------------------------------這是題外話-----------------------------------------------------


有關認真答題收不到贊,這個是完全有可能發生的。比如我的這個回答:什麼是「翻譯腔」?「翻譯腔」是好是壞?,這是我答得和自己專業相關度最高的一題,也很認真,不過一直都是這樣沒啥人看。有趣的話題+獨特的切入點+認真的分析+可愛的自拍照....,收到贊的條件其實很多呢~

其實我根本沒有大家以為的那麼好,我很在意別人的目光,很怕自己做的不夠好,很擔心不受歡迎,被討厭被孤立....但是在知乎,這就是我的小堡壘,是我對抗世界的長城,我是真的怎麼開心怎麼來,我相信知乎的氛圍足夠開放,能夠允許一個小瘋子放肆的胡扯~

在現實生活中一直活在別人的目光里已經很辛苦了,難受的話,知乎也好豆瓣也好日記本也好,一定要有自己的堡壘,這楊才能牢牢保護住溫柔的少女心哦~


我感覺應該是轉移注意力最管用...
曾經聽人說,對一個抑鬱症病人說「你看你生活中有這麼多值得高興的事呢,你為什麼不高興?」 就像是對一個哮喘病人說「你看你身邊有這麼多氧氣呢,你為什麼喘不上氣來?」


推薦一本書 :《哲學的慰藉》阿蘭.德波頓


1.對與世不合的慰藉---------蘇格拉底

===如果我們聽了幾句對我們的性格或業績的嚴厲批評就忍不住掉眼淚,那可能是因為我們相信自己正確的能力主要是由他人的讚許構成的。我們對於不受世人喜愛很在意,不僅是出於實用的理由------例如生存或升遷,更重要的是世人的嘲弄似乎是一種信號,毫不含糊地表明我們已誤入歧途。

===蘇格拉底自然也會承認我們有時可能是錯的,我們的觀點可以懷疑,但是他會提出一項至關重要的細節來改變我們對真理與不受世人喜愛之間的關係的認識:我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的錯誤決不能簡單地以遭到反對來證明。

我們應該關心的不是反對我們的人數,而是他們反對的理由有多充分。所以我們的注意力應該由不受世人喜愛轉向解釋其所以然。社會上占很大比例的人認為我們是錯的,聽起來怪嚇人的。但是在放棄我們的立場之前要先審視一下他們得出這一結論所用的方法。我們對他們的反對意見給予多少重視,應該取決於他們的論證方法是否健全。

但是我們似乎被一種相反的傾向所折磨:每個人的話都聽,每一句不中聽的或是嘲諷的意見都足以使我們心煩意亂。我們往往不能反思一個最主要的也是最令人寬慰的問題:這些陰暗的指責的依據是什麼?我們常把經過深思熟慮的誠實的批評者與出於憤世和嫉妒的反對意見相提並論。


2.對缺少錢財的慰藉


3.對受挫折的慰藉--------塞內加

===我們找不到遙控器就大喊大叫,因為我們所信奉的世界裡,遙控器是不會被亂放的。怒氣來自一種信念,認為某種挫折沒有寫進生活的契約中,這種信念發源於近乎喜劇性的樂觀,但其後果卻是悲劇性的。

===何必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見,整部人生都催人淚下。


ps,這是我讀前三章的筆記,希望有你要的答案 #~-~#

++++++++++++剩下的摘錄也補充在這裡吧^_0.+++++++++++

4.對缺陷的慰藉-------蒙田

》身體的缺陷


蒙田開闢了一條通向寢室的私密與憂愁的道路,抽調其羞恥感,自始至終努力使我們與自己的肉體和解。他把人們私下都經歷過而極少聽到的事勇敢的地說出來,拓寬了我們敢於向愛人和向自己表達的範圍-蒙田的勇氣基於他的信念:凡是能發生在人身上的事就沒有不人道的,「每一個人的形體都承載著全部人的狀況」,這狀況就包括---我們不必為之臉紅和自怨----有時陰精不聽話而出現陽痿的風險。

我們之所以跟自己的肉體有那麼多麻煩,部分要歸咎於在體面的社會中缺乏坦誠的探討。

真正的明智必須與我們的基本自我相適應,不過分高估智力和高度文化修養在生活中的作用,並理解我們肉身凡胎有時會有急迫的,極不光彩的的欲求。


》文化的缺陷

另一個造成缺陷感的原因是人們急忙、傲慢的把世界分為兩大陣營:正常的和反常的。我們的經歷和信仰常常遇到不屑一顧的態度:一句話:真的?多怪!伴隨著聳聳眉毛,就輕易把我們的合法性和人性給否定了


以小心說理取代偏見,這是衡量一種行為的正確方法,令蒙田感到沮喪的是那種輕率武斷的態度,把自己不熟悉的等同於缺陷。也許我們應該記住,對於不正常的指責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歷史的和地域的基礎的。要擺脫它的束縛,只需要多了解超越時間空間的的風俗習慣,要在特定的時間為某一群人認為不正常的事物不一定永遠如此。我們可以在自己的思想中超越邊界。

異國他鄉可能使我們恢復被本土狹隘的傲慢踏滅了的信息和希望,可能鼓勵我們變得讓自己更滿意。任何一個特定的地獄關於正常 的觀念----不論是雅典、奧格斯堡。庫斯科、墨西哥、羅馬、塞維利亞、還是加斯科涅-----都只能容忍我們天性的一部分而不公平地把其餘部分都歸入野蠻和怪異的範疇。每一個人都可能體現人的全部特性,但是沒有一個單個的國家能容忍這種人性的全部複雜性。


一個人如果有大智,就會用是否有用和是否適合於自己的生活這把標尺來衡量一切事物的真價值。

只有能是我們感覺更好的東西才值得學習。

我很願意回到我們的教育之荒謬這個題目上來,這種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我們變得更好、更智慧,而是更有學問。它成功了。它沒有交給我們去追求美德,吸納智慧,卻使得我們懾服於其派生詞和字源學


我們很容問:他會拉丁文和希臘文嗎?他能寫詩歌或散文嗎而我們應該做的是,看誰懂得最好,而不是懂得最多。我們只為填滿記憶而用功,卻給理解力和是非觀留下一片空白。

第五章,對傷心的慰藉-------------叔本華


讀了一則愛情故事之後,失戀的求愛者就會超越自己,他不再是迷茫中踽踽獨行的受難者,而是龐大的人群中的一員,這些人自古以來就受繁衍後代的需要所驅使而愛上另外的人。這樣愛的苦難就給拔掉了芒刺,變得可以理解,而不是個人遭受的詛咒。對於能達到這種客觀境界的人,叔本華做如下評價:


在他的生活和不幸中,他著眼於整個人類的命運多餘自己的命運,因而行為更像是個知者,而不是受難者

我們在黑暗中掘地洞之餘,一定要努力化眼淚為知識。


第六章,苦難中的慰藉----------尼采

我們一定要學會忍受無法避免的苦難,一如世界的和聲,我們的生活是由不和諧的和弦以及不同的音調來組成的: 柔和的、粗獷的、尖利的、平緩的、輕的和響的。如果一個音樂家只喜歡其中一部分,那他能唱什麼呢。他必須掌握所有這些,然後柔和在一起,同樣的,我們也必須把善與惡柔和在一起,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二者本是一物。


尼采努力糾正這樣一種觀念:自我完成一定順利到來,否則就根本實現不了、這種想法導致毀滅性的效果,因為它使我們過早的知難而退,而野蠻殘暴本是幾乎所有價值的事物的合理需求,如果我們對這種殘暴有所準備的話,那些困難本來是可以克服的。


先分享一個喜歡的截屏。

我在11歲到17歲,長期給自己寫信。算是堅持最久的癖好。
簡單說,整個人的善意都會多起來。但這個有一個副作用就是弄的不好可能會人格分裂哦。

有氧運動,我的運動量對健身達人來說只是熱身…但還是非常喜歡。
每天長跑和游泳,那種生理的充實和暢快會填滿莫名的情緒。即使運動量不大,堅持下來還是會感到向上力。
不記得在哪裡看到過一句「運動是孤獨的」,非常同意。約人一起就會變成散步和戲水。

稍微給自己一點壓迫去參加social activities。很愛玩,但經常懶得去。後來別人約的時候都盡量去。不知道怎麼說,常面對人群更容易積極生活。

很多人覺得閱讀有助於排解抑鬱,是的。但閱讀的內容需要認真挑選。
不是說盲目的按照高大上的書單。而是先看能引起自己共鳴的,再慢慢過度到自己需要多次閱讀 反覆推敲的。
別覺得看什麼書就low,看什麼就高端。首先要適合自己,再開始閱讀高出自己理解能力一點的也會是很好的體驗。
另外很多有抑鬱情緒的人愛看弗洛伊德,我建議還是作為興趣去看吧。千萬不要試圖自己治療自己。你能短時間內學習到的心理學只是皮毛,反而容易被自己的各種理論和分析繞進去。覺醒的意識也操控不了潛意識,封閉的思維力有害無益。

其實閱讀只是一個具體方面,重點在於「做讓自己心平氣和的事情」,在看書的時候人容易平靜下來,因人而異,畫畫,書法,其實都是很好的選擇。

貼一個
http://astro.xlzx.com/6675.html
自己覺得不錯的心理自測,在不同時候測過好幾次。

always like this.
so..what ever will be will be.

自己的一點經驗。都是針對日常生活的抑鬱情緒。如果是抑鬱症希望不要寄託于思考,而是儘早接受治療。

總之「想的多 做的少」活該你抑鬱啦!動起來come on!


以前看過一帖子,說一抑鬱的很嚴重的哥們兒,朋友湊錢給他買了條每天運動量都特別大的純種狗。就為了這哥們兒每天至少兩個小時必須在戶外。
幾年後在看這哥們兒和狗父子情深,抑鬱也好了很多,工作都重新找到了。

後來工作到崩潰的時候我也試著抱抱室友的貓,給它順順毛,發工資的時候買包妙鮮包給它。
每天下班回家看到他一路奔到我的指定順毛地點,等著我坐下然後主動撲倒我懷裡的時候,簡直了,找回人生意義有木有。

情緒確實緩解了不少,不過我家那賤喵今天閑的蛋疼把家裡水龍頭打開了……它有吃有喝我彈盡糧絕……所以還是養狗吧……


從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Behavior-Therapy)的角度來說,想走出抑鬱情緒,通過行為來改變自己的思想很有必要,也會有一些出乎意料的效果。比如體育鍛煉,戶外運動,甚至從做一些家務小事開始,身體上的充實會作用到精神上。特別是運動能調節體內激素水平,直接影響抑鬱情緒的根源(抑鬱症的生理原因就是serotonin的異常活動。人們大多隻關注于思想作用於行為而忽視了行為多思想的反作用,研究表明這些反作用不僅是形式上,真是是physiological的。


養只寵物吧(在有精力的條件下),不管是貓貓狗狗還是龍貓倉鼠還是烏龜小魚,對於我來說鬱悶的時候觀察它們一會兒,就莫名開朗了…


結合我個人的經歷,給出我自己的解決辦法:
1、多看書
2、運動


在我自己的大學時代,伴隨我最多的便是題主所說的不能稱作抑鬱的焦慮,而我個人產生焦慮的原因是我自己面對現實與我常識產生的矛盾。這矛盾源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學習、感情、朋友相處、社會現實。

處於經典應試教育落後地區的我在步入一個發達二線城市的二本後,驚奇地發現:哇哦,這幫人類和我那些家人朋友同學怎麼不一樣啊?!他們逃課上網吹牛打牌,他們深知大學畢業後的各種出路,他們過去劣跡斑斑卻對我不顯惡意,這些怎麼看都不像有遠大未來的人卻十分開心。於是,我感到困惑了。
陽春的三月喜歡一個女生,是小一級的學妹,早晨校園打卡的路上幾次偶遇,使我不可遏止地墜入愛河。她像那些治癒系唯美插畫中的公主,從綠蔭延伸的水泥路中走出來,低頭抱書若有所思。一向怯懦的我向朋友打聽到了聯繫方式,勇敢地打了過去定下生命中的第一次約會,現在還記得那時我的聲音是顫抖的,這樣苦苦的初戀開始了。半年後,在臨近八月的盛夏,我約她見最後一面,她還是拒絕了。致此,美好的單相思就這樣結束了。我愛想像中的她,愛象牙塔中的她,而現實的她除了青澀剩下的全是誤會,回憶在誤會中產生了,卻在真實面前被擊得支離破碎,完美似乎就被封印在夢裡。於是,我感到受傷了。
總以為高中那些朋友一輩子都那麼親密,身邊的好友也將不離不棄。可惜,細節決定成敗,距離打敗友情。你找他,他不找你,就這麼疏遠了,雞毛蒜皮柴米油鹽可能比同窗同床還要珍貴點。於是,我感到慌亂了。
當左派與右派爭論得面紅耳赤,陰謀論時時登上舞台,媒體剛澄清一個事實,貌似撥亂反正社會太平,下一個事件立刻啪啪啪地抽你耳光。我說我是激進的先進青年,我說我是保守的知識右派,我說唯物主義者,我說我是唯心主義者,我說共黨好黑暗啊,我說沒有我黨哪來新中國。我不是牆頭草,但在社會中只能像蘆葦一樣隨風搖曳。於是,我感到迷茫了。

怎麼辦?心理學中,失調理論告訴我們:如果人們持有兩種不一致的認知,他們就會有失調的感覺,這是一種負面的內驅力,就像飢餓和口渴一樣。不過與飢餓與口渴不同,它屬於一種認知內驅力,但一樣令人不開心。結果人們就會受到驅使,像設法減輕飢餓和口渴那樣,減輕認知失調。因此,要麼改變現實,要麼改變認知。我深深折服於強大的現實,因此努力改變自己的認知。

而改變認知的途徑在我這裡主要就這兩條:獲取知識和加強思考。

文學讓人開胃,化悲痛為食慾,將傷感填入肚中,消化成少年維特之煩惱,再次點,文藝傷感小清新文總是有的;藝術提神醒腦,在純粹面前,凡人,你只能顫抖了,不要提起你那些雞零狗碎;哲學將困境粉碎,神馬,你那點小心思前人早就總結過了,還不快快跪下膜拜;科學嘛,哦,我學的就是科學,這個當個飯碗,我就不多言了。

事實上,我在閱讀中還感到一個好處,書籍會讓你和作者產生共鳴。不信,你看看《麥田裡的守望者》,我想偉大的塞林格會告訴我們年輕人其實大家都這樣兒,不止我們有玻璃心和毒舌。

最後,當我運動時,汗水成了我吾日三省吾身的代價,雖然不知道運動減緩情緒的原理是什麼,但實際效果來看,誰用誰知道。

用我蹩腳的畫來告訴你:總有一天,你會成為你想要成的人。


身體不好→情緒不好
身體強健,抗壓力也會增大。
改變情緒不容易,自我疏導很難,別人不會一個勁的哄你。

肝主怒,生氣,抑鬱,都會導致肝經淤堵和肝脈緊緻,有人氣的嘴歪了,就是肝經抽搐了。對應辦法,疏通肝經。雙腳岔開,做側彎,去抻兩肋的筋。可以拿刮痧板刮兩肋,肋骨→腋下→手掌(秋冬季小心著涼)哪裡疼,刮哪裡,記住痛點,下次刮會減輕,堅持刮會消失。
可以扒單杠,叫身體由於地心引力向下垂直去抻拉肝經。
功效
扒單杠&>側彎&>刮痧板

心主喜,心陽虛心氣虛會導致喜不起來,做人最主要是開心啊!開心不起來怎麼辦?雙手的手掌中心是勞宮穴,就是鼓掌對拍的手心。向前拍手向手拍手去抻拉心經和心包經。做完會舒氣,輕鬆不少。

腎主恐,人會被嚇死,我會亂說?恐懼會讓人尿頻尿急尿失禁。腎陽虛,腎氣虛,不僅會掉發,黑眼圈,牙齒鬆動,水腫,房事困難,最主要影響的還是心情。一個人長期生活在恐懼之中是很可怕的。這種不安全感會散發慢慢的負能量。悲觀厭世!一個小孩子,小時候父母長期打架,導致孩子生了白血病。誒!(大人們不要在孩子面前使用暴力吵架弄的世界末日一樣)

固腎氣的體操。
半蹲,不要深蹲,就半蹲。蹲下起立50個,每天做50個。不多不少。別問為什麼,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脾主思慮,憂思傷脾。
長期操心,會消化功能減弱。白領禍患腸胃疾病的幾率是普通人的2倍。
疏通脾經的體操就是普通的散步。
飯後百步走,活到99。胃痛胃脹,散散步,一會打嗝放屁把那股氣排出來就好了。
肺主悲。
容易悲觀的人肺活量也不大。通過鍛煉肺活量開改善情緒
肺的養生操個和心的一樣。
心肺同屬上焦。心肺的經絡緊挨甚至重疊。清晨空腹飲用溫水,可以潤肺。
以上是做的。
吃的上面以補氣養血為主,什麼生血吃什麼。氣血足了,才有能力去修復受損的臟器。
這也是我主張的飲食為源,我名字的由來。源清清。
食物和藥物相似,但是沒有藥物效果峻烈。吃藥吃錯了,馬上就可以改正,食物吃錯了,感覺不到。今天吃錯沒事,明天吃錯沒事,長久的偏頗累積就會出事。這也是很多人檢查沒有器質性的病變,就是身體不舒服。或者是功能減弱或者皮膚不好。廢話不叨叨了,喜歡養生的可以加我私人微信yqingqinga,為什麼沒有公眾號
因為方案還是因人制定比較好。一篇文章針對大眾,也只能差不多不求誤導大眾就可以,這也是有的人適用有的人不適用的原因了。
好了,以上的都比較不錯,也是我私人養生的實踐過真實有效的。大家不妨一試。


在如何區別抑鬱症和普通的抑鬱情緒?「抑鬱狀態」又是指什麼?問題 @Sedio Lee 的回答中寫道:

說來感慨,十幾年前我覺得有好多人不知道抑鬱症這回事,總是希望人們能有所認識。現在可好,抑鬱症已經變成了一個大眾辭彙,家喻戶曉,我反倒開始擔心這個詞會不會被過度引申,啥都往上套了。

臨床工作者和大部分心理學工作者,對於「抑鬱症」概念的濫用想來都有自己的抱怨。而事實上,對於「抑鬱症」的過度引申,恰恰源於對於「抑鬱情緒」語義的擴大;或者說,在漢語語境下,「抑鬱」從來沒有形成「depressed」在英語語境中比較精準的定義。抑鬱作為情緒,人如果想要意識到自己或者其他人處於抑鬱的情緒,是需要通過對身體狀態,也就是情感水平進行概念化的。如果「抑鬱」本身的概念很模糊,那麼不同的人,同一個人的不同時期,都可能把截然不同的情感水平概念化成「抑鬱」。所以有些時候抑鬱會伴隨著焦慮不安,有些時候會伴隨著痛苦悲傷,有些時候會伴隨著空虛無聊。如果大家認真看了這個問題的所有回答,就能發現,「抑鬱情緒」對於我們,可能指的只是「不愉快」而已。

上面這一段我只想說明,「抑鬱情緒」對於很多沒有經歷過「抑鬱症」也沒有經過臨床心理學訓練的普通人來說,所處於的狀態,可能和心理學工作者們閱讀英文文獻中的「depressed」是完全不同的,寄希望使用一套統一的、適用於英語文化背景的、脫胎於抑鬱症心理治療的情緒調節策略,顯然是既忽略了跨文化的差異,又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

大部分情緒不會長時間存在,甚至很多情緒在出現的幾分鐘時間之內就消失了。這就是源於一直處於變化之中的情感水平,身體也不允許長時間偏離穩態的存在,在應激性的適應刺激之後,大部分時候都可以迅速回落,如果長時間無法恢復到穩態,一般認為是病理性的,不在後續的討論之中。抑鬱作為具有強烈的負性意味,大部分時候伴隨喚醒降低的一簇情感狀態,存在的時間可能比憤怒這一類高喚醒的情緒要長一些,但也不至於長到幾天或者是幾周的時間。所以出現抑鬱情緒的第一步是先從時間的角度,鑒別自己是處於短時的情緒中,還是出現了抑鬱發作。如果是抑鬱發作,請求助於專業的機構,不要試圖進行自我調節。

如果出現的是抑鬱情緒,可以通過情緒調節的方式進行。而情緒調節的實質就是,出現新的情感水平來代替出現情緒的情感水平。也就是當人不處於「抑鬱」識別所需要的身體狀態的時候,我們也就不再抑鬱了,對於任何流派的情緒調節,實質都是如此。具體的方法無外乎兩個:1)避免繼續捲入抑鬱出現時候的情境;2)直接調節情感水平。
避免繼續捲入情境,也就是離開出現抑鬱情緒的環境,不管是家中還是辦公室,到一些可以體驗到愉快或者提高喚醒水平的地方。體驗到愉快的方式,可以是遊樂場、電影院(不管是喜劇還是驚悚,只要不看言情劇或者年代劇都可以),提高喚醒的地方可以是喧囂的球場或者吵鬧的夜店。
直接調節情感水平,顯得更直接一些。很多時候出現抑鬱情緒,只是身體的供給出現了問題,過於疲勞或者長時間沒有活動導致了身體沒有辦法激活起來。所以吃些好吃的,睡一覺,或者到外面跑跑步、做做健身活動,都可能是有效的方式。不過這需要自己對身體的狀態有一些了解,知道自己是很長時間沒吃飯了,還是很長時間沒出去玩了,還是兼而有之。宅男們請不要窩在宿舍每天吃一頓速食麵了,你們的抑鬱不是因為被女神拒絕了,而是因為你們太久沒見過陽光、沒吃過飽飯了。

其實對付抑鬱情緒,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調節策略,不管是效率高低,都不至於長時間捲入其中。而我能提供的也只是這兩點看起來沒什麼用的建議,畢竟「抑鬱」不像「憤怒」那樣精確而且差異不大,所以沒有展開的空間。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如果出現了哪些調節方法和這兩條衝突了,請不要猶豫,那一定是低效、無效甚至出現相反效果的策略。下面說說反對的原因:
1)在沒有專業指導的情況下,請勿嘗試通過冥想的方式解決情緒問題。對於普通人來講,冥想時候很難控制自己的認知,從而導致情緒情境的重複捲入。同時,對於很多人,冥想時處於的還是一種低喚醒的狀態,這顯然是無助於改善抑鬱的。所以放鬆訓練可以做,請不要嘗試冥想。
2)對於抑鬱情緒,更有效的是進行無氧運動,而不是馬拉松一類的長跑。並不是說長跑是無效的,只是說達到一個目標心率,長跑所需要的時間顯然是長於衝刺跑所需要的時間。不要總使用修行這類的詞語,長跑長久來看有助於心肺功能的調節,這是情緒調節的基礎,這也是心理健康的源泉。不過如果想短時間內調節抑鬱情緒,請進行衝刺跑以及其他練習。
下面兩點是著重反對的:
3)在ACT中進行抑鬱症治療需要接受抑鬱狀態,原因在於患者可能短時間內擺脫不了抑鬱狀態,不去接受的話,會在認知層面產生很多反應,加深抑鬱的情感水平。然而抑鬱情緒的調節是完全不需要接受的,所需要做的就是感受到抑鬱情緒,拋棄掉」抑鬱「概念,擺脫所處情境,進行情感水平調節。去接受抑鬱情緒完全等同於放任身體的罷工,這顯然是無助於情緒的調節的,甚至有可能滑向心理疾病。
4)抑鬱時候的低喚醒狀態,確實相較於高喚醒狀態,更容易有條理的看待問題。然而無論如何,抑鬱情緒始終是一個不愉快的情緒,這是多少研究成果都改變不了的事實。所以請不要因為抑鬱時候更適合看清問題,就選擇長時間處於抑鬱情緒中。記住,單純的低喚醒對應的情緒是「冷靜」,請聰明的人在冷靜的時候分析問題,請不那麼聰明的人繼續在抑鬱情緒下分析問題
還有一些其他答主的方法需要進行反駁:
5)不要嘗試通過記錄回顧情緒的方式來對抗抑鬱。對於大部分沒有經驗的人來講,記錄並分析,就是重新捲入抑鬱情境的過程,如果想折磨自己,那沒有問題。更何況對於很多人來講,都會出現宅男一樣的歸因,不會將抑鬱情緒出現的原因歸結到長時間不出門,而是會歸結到追不到本來就追不到的女神上。這顯然如何進行改變,怎麼學習追女孩策略,長時間不出門還是會有抑鬱情緒的,下一次是歸結到burning退役還是某女神下海呢?
6)不要輕易嘗試傾訴,尤其是和沒有諮詢經驗和背景的人。你講述的過程還是一個重新捲入的過程,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沒有獲得必要的安慰,甚至加深了抑鬱的程度,這顯然是得不償失的。如果碰巧也使得傾訴對象捲入到抑鬱情境中,勾起了他的經歷,那有可能就是兩個人都抑鬱了。所以,正確的方式是到正規的諮詢機構,向專業的諮詢師進行傾訴,相對安全而且有效。

改了一遍,還是沒有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我想,嚴謹的講,我也只能老生常談那兩個原則,而不能給大家具體的策略了。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概念體系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我們都有適合自己的調節策略,需要自己的摸索。如果問到有沒有普遍適用的情緒調節策略呢?也許某一天出現了非談話式的情緒調節模式,就有可能是普遍適用的了,但那一定不是某種策略或者方法。

就到這裡,更有情緒相關的老生常談的內容請看有關情緒,自己回答 - 收藏夾。


說一個很少有人意識到的——運動和社交活動。

運動是緩解抑鬱情緒的有效方法之一。已有很多研究證明了這一點。

一次性運動活動和長期的體育鍛煉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鬱。

體育鍛煉既可降低特質性抑鬱(長期的,穩定的),也可降低狀態性抑鬱(短期的,波動的)。

體育鍛煉既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鬱情緒,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鬱情緒;

有氧練習(低強度,長時間)和無氧練習(高強度,短時間)均可降低抑鬱;

體育鍛煉的持續時間(多少周)和頻率(每周多少次)與抑鬱的降低程度有關;

體育鍛煉比放鬆練習和其它愉快活動能更有效地降低抑鬱;

體育鍛煉與心理治療相結合比單純進行體育鍛煉能更有效地降低抑鬱。

以上是1990年,諾瑟等人(North, McCullaghTran, 1990)對1969年至1989年間的80項有關體育鍛煉對抑鬱的控制作用的研究進行了元分析的結果。


當然,運動的方法並不適用於非常嚴重的、有自殺傾向的患者。有身體疾病和體重超重者,請量力而行。

歡迎關注我的專欄心理學心理劇旅程 - 知乎專欄
生產高質量文章~


今天就有點抑鬱了。這種焦躁不安、心煩意亂的情緒積累了好幾天,終於在今天達到了一個極限:什麼事情都不想做,什麼興緻都提不起來,什麼思維都調動不起來。乾脆,就索性將這一切都放下來,出去無目的的胡亂轉了轉,碰見熟人就胡謅了幾句,回來在網上隨意地翻點,隨性而至就恰巧看到這個問題,也就胡寫了這霹靂巴拉的一段話,覺得情緒平復了許多,待會回答完問題,再活動活動身體,。想必晚上就能靜下心來做點什麼了。


行動是思想的敵人


不知題主所說的抑鬱是哪一種原因引起的。有段時間我也經常被焦慮恐慌困擾,潛在的生活和選擇的不確定性使自己懷疑生活,同時工作和學習每天都疲憊不堪,每當抑鬱煩悶,又無法靜下心來工作和學習,我就讀小說,專註於別人的生活,特別是酣暢淋漓的生活和感悟,有很長一段時間 包括現在,我都實實在在的渴望一場災難,在小說中可以真實體驗別樣的人生,忘記現有的煩惱,只關心努力的過程,放下結果,也許會好的


了解了解佛學,不理會神跡和戒律。
《心經》有雲:
心無恐怖,無有掛礙。
無掛礙故,遠離顛倒夢想。


還是心態問題吧,男人的話壓力會有,如果是女人的話我覺得就很少有這種煩躁的情緒。中學時候會被升學壓力搞得很壓抑,大學時候會被困窘的生活和找工作搞得很無助。從找到工作的那一刻起,以上問題消失的無影無蹤,我是女生,自己掙得錢能養活自己,租的起房,買得起菜,感覺足夠,男人的話可能還會面臨買房養家的壓力,不過想想,貸款買房幾乎是每個人都能負擔得起的渠道,所以用不著對未來充滿無助對生活充滿煩躁。那些不如自己的不也都活著。如果嫌掙錢少就換工作或做兼職,如果是學習壓力那就端正學習態度找到學習方法。再有培養一個興趣,用興趣打發無聊藉以拓展自己的視野可是會讓自己情緒變好的不二法寶。鄙人不才,從工作之後一直喜歡看動漫,現在開始自學日語,每天很充實快樂。


推薦閱讀:

抑鬱症的本質是什麼?人為什麼會得抑鬱症?
如何脫離心理上自我抑制與隔離的狀態?
抑鬱症會影響外表嗎?
抑鬱症的表現有什麼?
為什麼童話往往以王子公主在一起作為圓滿結局?

TAG:健康 | 心理學 | 抑鬱症 | 心理健康 | 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