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上一排小動物和各種脊獸,都是什麼?用來做什麼的?

看到好多古建築的屋檐上都是有一排動物的,不一樣地方的動物也不一樣,數量也不同,想知道那些都是什麼,有什麼用意?


超級長文 超級多圖 慎點。
被收藏了8004次點贊了6621次
我是該榮幸呢還是該榮幸呢?
點贊的時候求個關注。
中國有哪些現存的宏偉至極的古建築? - 舊集散地的回答

如何保持在 1~2 小時內專註地做一件事情? - 舊集散地的回答
簡單的圖描述怎麼做出來這些五脊六獸

大概講一講古代房頂各種脊獸的來歷還用途
看下文之前要先牢記這張圖。

重檐歇山殿 是用各種獸各種脊 各種裝飾最複雜最多的一種房型。
用重檐歇山來舉例最合適不過了。

如需了解脊獸還要先大概了解一下古代建築的分類

五脊六獸是統稱,分為:螭吻、望獸、合角獸、垂獸、戧獸、角獸、套獸、走獸、筒瓦、勾頭、滴水、正脊、垂脊、戧脊、寶頂、等。
古代大部分房子都是硬山頂、懸山頂、廡殿頂。都是有一條正脊 四條垂脊(廡殿頂叫戧脊)共5條脊,每條脊兩端都有一個獸,共6個。統稱五脊六獸。
所以說人五脊六獸的 就是說他天天蹲著沒事幹,閑的D疼。
現在的小文青喜歡的馬頔還演過一部電影就叫《那些五脊六獸的日子》
當時的馬頔還遠沒有現在的名氣。
扯遠了
下面一個一個來說。
最主要的是 螭吻。也叫鴟吻,但是不叫鴟尾。
有些人容易把螭吻鴟尾混為一談,其實是不嚴謹的。
唐朝以前叫鴟尾 ,是這樣的

向內翻卷,取大鵬欲飛行前尾巴上翹之意。

向內翻卷,取大鵬欲飛行前尾巴上翹之意。

向內翻卷,取大鵬欲飛行前尾巴上翹之意。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李家莊的南禪寺--建於唐代的木結構,房頂就是唐鴟尾。話說山西的老建築真TM(此處為讚美嫉妒語氣)多啊,到處都是寶貝。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李家莊的南禪寺--建於唐代的木結構,房頂就是唐鴟尾。話說山西的老建築真TM(此處為讚美嫉妒語氣)多啊,到處都是寶貝。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李家莊的南禪寺--建於唐代的木結構,房頂就是唐鴟尾。話說山西的老建築真TM(此處為讚美嫉妒語氣)多啊,到處都是寶貝。

日本唐招提寺金堂上的鴟尾

日本唐招提寺金堂上的鴟尾

日本唐招提寺金堂上的鴟尾
西安很多翻修的古建築房頂也是鴟尾

宋代鴟尾, 唐鴟尾向明螭吻過渡的一種產物。

宋代鴟尾, 唐鴟尾向明螭吻過渡的一種產物。

宋代鴟尾, 唐鴟尾向明螭吻過渡的一種產物。

山西平順大雲院---北宋年間鴟尾

山西平順大雲院---北宋年間鴟尾

山西平順大雲院---北宋年間鴟尾

此圖來歷不明,不知何年產物,看形狀應是宋朝。有評論說是遼代。都是屬於唐朝到明代中間過渡的時期。等找到此圖的建築自然就明白了。

此圖來歷不明,不知何年產物,看形狀應是宋朝。有評論說是遼代。都是屬於唐朝到明代中間過渡的時期。等找到此圖的建築自然就明白了。

此圖來歷不明,不知何年產物,看形狀應是宋朝。有評論說是遼代。都是屬於唐朝到明代中間過渡的時期。等找到此圖的建築自然就明白了。

螭吻的來歷,民間傳說龍生九子,第八子就是螭吻,口闊嗓粗而好吞,取其滅火消災。

唐之後,皇帝把自己化身成真龍天子。而鴟尾是鳳鳥的尾巴,是女性的代表。從此龍的形象就開始逐漸代替鴟尾。
但與飛禽不同的是走獸都是夾著尾巴,螭吻都是向後卷著尾巴。

各種有代表性的螭吻形狀。可以看到從隋唐到明清螭吻的演變過程。明清風格一直延續到現在。

各種有代表性的螭吻形狀。可以看到從隋唐到明清螭吻的演變過程。明清風格一直延續到現在。

各種有代表性的螭吻形狀。可以看到從隋唐到明清螭吻的演變過程。明清風格一直延續到現在。
下圖的明清螭吻的部件名稱。

螭吻安裝在正脊兩端,俗稱吞脊獸,上唇要高於正脊。所謂的正脊不掩上唇,垂脊不掩下爪。

螭吻安裝在正脊兩端,俗稱吞脊獸,上唇要高於正脊。所謂的正脊不掩上唇,垂脊不掩下爪。

螭吻安裝在正脊兩端,俗稱吞脊獸,上唇要高於正脊。所謂的正脊不掩上唇,垂脊不掩下爪。
此圖為明代官方螭吻的樣式。
故宮等官方 都是這樣款式,比較規整嚴肅,民間的都比較活潑多變。

故宮的螭吻。 上面的仔龍 必須低頭俯首老龍,不能過於張揚。

故宮的螭吻。 上面的仔龍 必須低頭俯首老龍,不能過於張揚。

故宮的螭吻。 上面的仔龍 必須低頭俯首老龍,不能過於張揚。
而且後面的背獸很小。很獃滯。
背部插一把劍 有很多傳說,其中一說說法是 劍插仔龍,不讓仔龍飛上天,讓仔龍聽命於老龍,
老龍代表皇帝,仔龍代表什麼不言而喻了。

而民間的比較多變,有些甚至仔龍張牙舞爪,仰天長嘯 風頭完全壓制了老龍。

而民間的比較多變,有些甚至仔龍張牙舞爪,仰天長嘯 風頭完全壓制了老龍。

而民間的比較多變,有些甚至仔龍張牙舞爪,仰天長嘯 風頭完全壓制了老龍。
後面的背獸也很突出。

拍攝與山西五台山 十字歇山頂的脊獸 非常精美。

拍攝與山西五台山 十字歇山頂的脊獸 非常精美。

拍攝與山西五台山 十字歇山頂的脊獸 非常精美。

山西稷山青龍寺-只有老龍沒有仔龍

山西稷山青龍寺-只有老龍沒有仔龍

山西稷山青龍寺-只有老龍沒有仔龍

青海省樂都區曲壇鄉瞿曇寺-細卷尾螭吻 和 五把鬃垂獸 和 字體花樣垂脊 和 藏文貓頭

青海省樂都區曲壇鄉瞿曇寺-細卷尾螭吻 和 五把鬃垂獸 和 字體花樣垂脊 和 藏文貓頭

青海省樂都區曲壇鄉瞿曇寺-細卷尾螭吻 和 五把鬃垂獸 和 字體花樣垂脊 和 藏文貓頭

山西芮城縣永樂宮-北方少有的魚龍螭吻 ,龍頭魚身 (魚龍也叫鰲魚)但是是泥塑和磚雕的。

山西芮城縣永樂宮-北方少有的魚龍螭吻 ,龍頭魚身 (魚龍也叫鰲魚)但是是泥塑和磚雕的。

山西芮城縣永樂宮-北方少有的魚龍螭吻 ,龍頭魚身 (魚龍也叫鰲魚)但是是泥塑和磚雕的。
不同於南方的灰塑。

江南和南方的螭吻多是 魚龍吻獸
取魚躍龍門之意,但不能變成真龍天子,就變成一種鰲魚,龍頭魚身的魚龍吻獸。
此種魚龍多是灰塑,由工匠現場堆塑而成,固形狀沒有規制,隨心所欲。
灰塑--以石灰為主要原料,配以稻草、磚塊、木架等在施工現場塑造出神仙、人像、花朵、龍鳳等形象。
現場雕塑這這一特點是與北方泥塑磚雕的最大不同。

圖片來源於度娘 房頂就是魚龍吻獸

圖片來源於度娘 房頂就是魚龍吻獸

圖片來源於度娘 房頂就是魚龍吻獸
@陳柏林 評論說是日本佐賀城 鯱の門 上的吻獸。另外從瓦頭,正脊做法也可推斷不是我國常見建築形制。
謝謝陳柏林。

拍於大理喜洲一個戲台。房頂就是灰塑魚龍

拍於大理喜洲一個戲台。房頂就是灰塑魚龍

拍於大理喜洲一個戲台。房頂就是灰塑魚龍

坐落於廣東省吳川市黃坡鎮水潭村的吳氏大宗屋頂的 魚龍吻獸

坐落於廣東省吳川市黃坡鎮水潭村的吳氏大宗屋頂的 魚龍吻獸

坐落於廣東省吳川市黃坡鎮水潭村的吳氏大宗屋頂的 魚龍吻獸

廣東均安鎮上村李小龍的祖居

廣東均安鎮上村李小龍的祖居

廣東均安鎮上村李小龍的祖居

其他非常用形狀欣賞:
蘇式建築除了典型的魚龍吻外 還有哺雞脊獸、哺龍脊獸、獅吻獸等。

江南哺雞吻脊獸

江南哺雞吻脊獸

江南哺雞吻脊獸

閩粵鑲瓷卷草吻

閩粵鑲瓷卷草吻

閩粵鑲瓷卷草吻

山西晉城市澤州縣俯城村玉皇廟大殿 兩個不同的螭吻。一個飛尾、一個常見的卷尾。

山西晉城市澤州縣俯城村玉皇廟大殿 兩個不同的螭吻。一個飛尾、一個常見的卷尾。

山西晉城市澤州縣俯城村玉皇廟大殿 兩個不同的螭吻。一個飛尾、一個常見的卷尾。

山西晉城青蓮寺- --有老龍有仔龍有背獸 但竟然是個魚尾。

山西晉城青蓮寺- --有老龍有仔龍有背獸 但竟然是個魚尾。

山西晉城青蓮寺- --有老龍有仔龍有背獸 但竟然是個魚尾。

2、望獸

望獸的螭吻的變種 ,螭吻是吞脊獸,口向內。多安裝在重要建築上。
望獸口往外。多安裝與門樓 鐘樓等之上,取瞭望之意。也安裝在歇山頂的垂脊、戧脊上當作垂獸戧獸用。
例如北京鼓樓、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德勝門箭樓、北京國子監正脊上均用望獸。
民間普通建築也多安裝望獸。守望平安。

明代官方望獸 統一規制,比較呆板。

明代官方望獸 統一規制,比較呆板。

明代官方望獸 統一規制,比較呆板。
什麼東西到了民間就多種多樣了。

山西王家大院,遠看 屋頂都是望獸

山西王家大院,遠看 屋頂都是望獸

山西王家大院,遠看 屋頂都是望獸

山西萬榮縣李家大院。--五尾望獸 。 還有正脊蓮花脊、山牆山花雕刻都很精美。

山西萬榮縣李家大院。--五尾望獸 。 還有正脊蓮花脊、山牆山花雕刻都很精美。

山西萬榮縣李家大院。--五尾望獸 。 還有正脊蓮花脊、山牆山花雕刻都很精美。

河南洛陽民居望獸 兩種形式。

河南洛陽民居望獸 兩種形式。

河南洛陽民居望獸 兩種形式。 這兩個是答主老爸當年做的,後來新房大多變成混凝土的了,不再需要這些東西了。老爸就退休改行了。

陝西大荔縣豐圖義倉 五把鬃望獸

陝西大荔縣豐圖義倉 五把鬃望獸

陝西大荔縣豐圖義倉 五把鬃望獸

山西祁縣喬家大院的望獸 沒有龍頭變成了雲紋。

山西祁縣喬家大院的望獸 沒有龍頭變成了雲紋。

山西祁縣喬家大院的望獸 沒有龍頭變成了雲紋。
也是為了迴避忌諱,低調了。

西安五星街天主教南堂 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築,前面是羅馬式大柱,兩側是中式硬山頂耳房,挺有意思的 。

西安五星街天主教南堂 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築,前面是羅馬式大柱,兩側是中式硬山頂耳房,挺有意思的 。

西安五星街天主教南堂 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築,前面是羅馬式大柱,兩側是中式硬山頂耳房,挺有意思的 。
裝的望獸和垂獸一模一樣。正脊也非常精美。

3.走獸
走獸和螭吻、望獸有個本質區別,螭吻和望獸都是裝飾物,而走獸是實用構件演變而來的。
古建築上屋檐和戧脊上安裝的裝飾物,也叫小獸、飛魚海馬。
按建築等級和用途來確定使用數量,最多10個,分別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狎(xia)魚、狻猊(suan ni)、獬豸(xie zhi)、鬥牛、行(hang)什。很多人都最多只有故宮太和殿用了10個。
其他的都是1、3、5、7、9個。也有部分寺廟用雙數。
先說說為什麼用走獸,最根本原因是垂脊和戧脊上是開口的,會進雨水,於是加了個筒瓦蓋住,但是是有坡度的,為了防止筒瓦天長日久不牢固容易下滑,於是在筒瓦中間鑽了個眼兒,用鐵定固定住,但是鐵定也會生鏽,腫么辦,再用個頂帽蓋住釘子。、
艾瑪,好複雜。
後來雖然不用鐵釘固定了,但是走獸作為裝飾品保留下來了。

開始的頂帽是這樣的

很簡單很實用有木有?但是比較難看

很簡單很實用有木有?但是比較難看

很簡單很實用有木有?但是比較難看
後來也有做成這樣的

今天剛在河南嵩山中嶽廟拍的,沒帶相機,爪機拍的,放這麼大已經完全模糊掉了。、但是請看房檐筒瓦上一排排整齊的小人,那就是筒瓦釘帽。只是站崗很累,好多都當逃兵了。

今天剛在河南嵩山中嶽廟拍的,沒帶相機,爪機拍的,放這麼大已經完全模糊掉了。、但是請看房檐筒瓦上一排排整齊的小人,那就是筒瓦釘帽。只是站崗很累,好多都當逃兵了。

今天剛在河南嵩山中嶽廟拍的,沒帶相機,爪機拍的,放這麼大已經完全模糊掉了。、但是請看房檐筒瓦上一排排整齊的小人,那就是筒瓦釘帽。只是站崗很累,好多都當逃兵了。

釘帽放在垂脊和戧脊上就慢慢演變成了走獸。
網上最多的圖是這樣的

這就是太和殿的10個最全的走獸。也是官制的樣式。

這就是太和殿的10個最全的走獸。也是官制的樣式。

這就是太和殿的10個最全的走獸。也是官制的樣式。
而民間的形狀就更多了,網上可以搜到很多。
下面說說都是什麼作用
龍、鳳、獅子都不用說了。
狎魚、海馬是海中異獸,漢族神話傳說中它和狻猊都是興雲作雨,滅火防災的神。
獬豸: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姦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是勇猛、公正的象徵,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徵。
行什:不是獸,而是人,尖嘴猴腮的想起了誰?
孫悟空?
再猜。
雷震子?
恭喜你答對了。因排行第十,故名「行什「。只有故宮太和殿有。
所以你看龍、狎魚、海馬、狻猊、雷震子等都是和水有關,加上騎雞仙人就是一支滅火大軍啊。
這也就是走獸代表的意義。

仙人騎獸:不算在走獸數量之內的。還有個很好笑的名字叫走投無路,在最前面,再走一步就掉下去了。用來固定脊最前面一塊瓦。
關於仙人騎的什麼說法很多。

仙人騎雞

仙人騎雞

仙人騎雞
這也是今天在河南中嶽廟拍的,明顯就是公雞的形狀了。後面依次是 龍、鳳、狎魚。
還有垂獸。下面是垂脊。再下是青磚、勾瓦、貓頭、滴水。
我知道的是 雞在十二生肖中屬酉雞,酉在十二地支中屬於西,西方屬金,金生水 水克火。
所以叫仙人騎雞意為防火。
可能還有其他說法是我沒了解到的。歡迎評論探討。
再插一句
螭吻這個名字的來歷(李東陽版、民間版),走獸代表的意義等等都是傳說,既然是傳說就有很多種版本。無所謂對錯。也歡迎評論區說出更多的說法和出處。
我這裡介紹的都是比較有代表性的。

評論說是仙人騎鳳。

評論說是仙人騎鳳。

評論說是仙人騎鳳。
這是另一種傳說,齊國的國君在一次作戰中失敗,被敵人追到一條大河邊,眼看就要走投無路了。突然,一隻大鳥飛到眼前,國君急忙騎上大鳥,化險為夷。因此人們把他放在建築脊端,寓意著逢凶化吉。
還有的走獸前面用的是人物,沒有騎任何東西

拍攝於河南洛陽山陝會館

拍攝於河南洛陽山陝會館

拍攝於河南洛陽山陝會館
最前面四條戧脊上走獸前那四個人物是韓信、蔡桓侯、龐涓、子都。都是剛愎自用不聽人勸或作惡而下場悲催的人。意為警示後人。所以用在商業會館中,警示後人八面玲瓏與人為善聽人勸吃飽飯。
關於走獸還有很多,回頭組織下重點再說。

4、正脊
位於屋頂前後兩坡相交處,是屋頂最高處的水平屋脊。除了攢尖頂、平房和卷棚頂都有正脊。
硬山頂、懸山頂、廡殿頂、歇山頂都有一條正脊。
十字脊頂則為兩條正脊垂直相交,盝頂則由四條正脊圍成一個平面。

山西榆次城隍廟

山西王家大院 屋頂的脊多少脫模的,不是手工的。不夠精美但莊重。

山西王家大院 屋頂的脊多少脫模的,不是手工的。不夠精美但莊重。

山西王家大院 屋頂的脊多少脫模的,不是手工的。不夠精美但莊重。

北方民居的正脊多有植物的圖案,廟宇等重要建築的正脊多用龍、鳳圖案。

北方民居的正脊多有植物的圖案,廟宇等重要建築的正脊多用龍、鳳圖案。

北方民居的正脊多有植物的圖案,廟宇等重要建築的正脊多用龍、鳳圖案。

山東濟寧太白樓--龍脊。中間那個叫寶頂,好多重要建築都有寶頂,普通民居很少裝寶頂的。

山東濟寧太白樓--龍脊。中間那個叫寶頂,好多重要建築都有寶頂,普通民居很少裝寶頂的。

山東濟寧太白樓--龍脊。中間那個叫寶頂,好多重要建築都有寶頂,普通民居很少裝寶頂的。
寶頂也很重要放到後面單獨講。

廣州陳家祠的正脊 炒雞精細有沒有。據說是中國現存最精美的屋脊。

廣州陳家祠的正脊 炒雞精細有沒有。據說是中國現存最精美的屋脊。

廣州陳家祠的正脊 炒雞精細有沒有。據說是中國現存最精美的屋脊。

@

@

@寧虹川 拍的陳家祠堂,可以清楚的看到27米長的泥塑屋脊分上下兩層,上層是社會生活場景,不比清明上河圖遜色啊。下層是植物、動物裝飾性的圖案。陳家祠的木雕石雕也是美的驚嘆啊。

山西省蒲縣東嶽廟 正脊上面還加了一排騎馬的人。

山西省蒲縣東嶽廟 正脊上面還加了一排騎馬的人。

山西省蒲縣東嶽廟 正脊上面還加了一排騎馬的人。

寧夏中衛高廟 正脊用的牡丹圖案。
也是泥塑炒雞精美的一個建築群。有朋友去玩的時候千萬別忘了抬頭看看屋頂。

江南地區沒有脊獸的原因(前面講過),脊多用瓦片封蓋,為了好看,又組成多種圖形。

上海龍華寺屋頂 用瓦拼成圖案,兩端是魚龍螭吻。筒瓦上是一排小人(頂帽)

上海龍華寺屋頂 用瓦拼成圖案,兩端是魚龍螭吻。筒瓦上是一排小人(頂帽)

上海龍華寺屋頂 用瓦拼成圖案,兩端是魚龍螭吻。筒瓦上是一排小人(頂帽)

紹興龍華寺 也是瓦片組成的圖案。

紹興龍華寺 也是瓦片組成的圖案。

紹興龍華寺 也是瓦片組成的圖案。

海南省定安縣 王宏海故居-- 正脊的雙龍戲珠也是灰塑。

海南省定安縣 王宏海故居-- 正脊的雙龍戲珠也是灰塑。

海南省定安縣 王宏海故居-- 正脊的雙龍戲珠也是灰塑。

盝頂則由四條正脊圍成一個平面。

盝頂則由四條正脊圍成一個平面。

盝頂則由四條正脊圍成一個平面。

十字歇山頂 有兩個正脊 組成一個十字。也是十字歇山頂名字的來歷。

十字歇山頂 有兩個正脊 組成一個十字。也是十字歇山頂名字的來歷。

十字歇山頂 有兩個正脊 組成一個十字。也是十字歇山頂名字的來歷。

山西臨汾東嶽廟的戲樓 -這個角度看十字非常明顯。交叉處加了個寶頂。

山西臨汾東嶽廟的戲樓 -這個角度看十字非常明顯。交叉處加了個寶頂。

山西臨汾東嶽廟的戲樓 -這個角度看十字非常明顯。交叉處加了個寶頂。

5.戧脊、垂脊、戧獸、垂獸。
垂脊硬山頂、懸山頂、歇山頂等屋頂垂直與正脊的四條脊。
戧脊又稱岔脊,歇山頂建築自垂脊下端至屋檐部分的屋脊,和垂脊成45度,對垂脊起支戧作用。
廡殿頂四條由正脊到屋檐的四條斜著的脊,。
然後 垂獸和戧獸的概念就很簡單了,裝在垂脊尾部的獸就叫垂獸。裝在戧脊上的獸就叫戧獸

寧夏中衛高廟 -梅花垂脊 和遠處的牡丹花戧脊

寧夏中衛高廟 -梅花垂脊 和遠處的牡丹花戧脊

寧夏中衛高廟 -梅花垂脊 和遠處的牡丹花戧脊

還是山西晉城青蓮寺--琉璃飛龍垂獸和灰瓦獅子戧獸,還有龍頭套獸,仙人。琉璃龍正脊和琉璃

還是山西晉城青蓮寺--琉璃飛龍垂獸和灰瓦獅子戧獸,還有龍頭套獸,仙人。琉璃龍正脊和琉璃

還是山西晉城青蓮寺--琉璃飛龍垂獸和灰瓦獅子戧獸,還有龍頭套獸,仙人。琉璃龍正脊和琉璃龍垂脊和斜著的灰色蓮花戧脊

安徽亳州岳廟上的垂脊和垂獸 、走獸、仙人。

安徽亳州岳廟上的垂脊和垂獸 、走獸、仙人。

安徽亳州岳廟上的垂脊和垂獸 、走獸、仙人。
硬山頂、懸山頂房子只有垂脊沒有戧脊。有些民房只有正脊,沒有垂脊。

陝西韓城城隍廟--黃綠琉璃 跑龍垂獸, 很很少見的 據說失傳的孔雀藍的螭吻。

陝西韓城城隍廟--黃綠琉璃 跑龍垂獸, 很很少見的 據說失傳的孔雀藍的螭吻。

陝西韓城城隍廟--黃綠琉璃 跑龍垂獸, 很很少見的 據說失傳的孔雀藍的螭吻。

6.筒瓦、瓦當(貓頭)、滴水
筒瓦:用於大型廟宇,宮殿,的窄瓦片,製作時為筒裝,成坯為半,經燒製成瓦。(百科)

瓦當: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為瓦當,瓦面上帶著有花紋垂掛圓型的擋片。就是筒瓦上加個圓形(少數為弧形)的帶圖案的瓦片。
滴水:是屋檐瓦壟最前端的一片倒三角形的瓦片,用於流雨水。防止浸濕檐木。

瓦當小小的構件,但是圖案卻非常精美。

瓦當小小的構件,但是圖案卻非常精美。

瓦當小小的構件,但是圖案卻非常精美。

答主 雕刻了很多瓦當圖案。有時間傳圖上來。

答主 雕刻了很多瓦當圖案。有時間傳圖上來。

答主 雕刻了很多瓦當圖案。有時間傳圖上來。
一個瓦當配一個滴水。但是古代留下來的瓦當很多,但是留下來的滴水卻很少。

7、套獸
安裝於仔角梁的端頭上,起作用是防止屋檐角遭到雨水侵蝕。
套獸的空心的,套在最前端的角樑上。所以叫套獸。

清福陵隆恩殿。--套獸

清福陵隆恩殿。--套獸

清福陵隆恩殿。--套獸

這張可以明顯看出來是套在角樑上的,用來保護角梁。

這張可以明顯看出來是套在角樑上的,用來保護角梁。

這張可以明顯看出來是套在角樑上的,用來保護角梁。

河北曲陽修德寺塔 塔角的套獸。

8、懸魚、山花
歇山頂、懸山頂的山牆上博風板中間垂下來的裝飾叫懸魚
硬山頂 懸山頂山牆上鑲嵌的裝飾物叫山牆花。

因為懸山的梁都是伸出山牆外的,所以要用博風板和懸魚遮擋一下 防止日晒雨淋。

因為懸山的梁都是伸出山牆外的,所以要用博風板和懸魚遮擋一下 防止日晒雨淋。

因為懸山的梁都是伸出山牆外的,所以要用博風板和懸魚遮擋一下 防止日晒雨淋。

懸魚就是這麼來的。最開始就是魚的形狀。

懸魚就是這麼來的。最開始就是魚的形狀。

懸魚就是這麼來的。最開始就是魚的形狀。

清福陵隆恩殿的博風板、懸魚、惹草,圖案雕刻得非常精美。是泥制琉璃的。南方多少木材的。

清福陵隆恩殿的博風板、懸魚、惹草,圖案雕刻得非常精美。是泥制琉璃的。南方多少木材的。

清福陵隆恩殿的博風板、懸魚、惹草,圖案雕刻得非常精美。是泥制琉璃的。南方多少木材的。

歇山頂的 懸魚與博風板

歇山頂的 懸魚與博風板

歇山頂的 懸魚與博風板

硬山頂 鑲嵌在山牆上的叫 山花。

硬山頂 鑲嵌在山牆上的叫 山花。

硬山頂 鑲嵌在山牆上的叫 山花。

拍於大理 一條街的夜景, 山牆上的花紋就是山花,白族民居。

拍於大理 一條街的夜景, 山牆上的花紋就是山花,白族民居。

拍於大理 一條街的夜景, 山牆上的花紋就是山花,白族民居。

山西古建築硬山頂的山花

山西古建築硬山頂的山花

山西古建築硬山頂的山花

9、寶頂
中國古建築的構件,原用於封護屋脊使之不受雨水等浸蝕,後來逐漸突出裝飾性,所用材料多為金屬或琉璃,位於建築的中軸線中央,形狀有圓形、束腰圓形、樓閣形、或寶塔形。具有豐富的裝飾性。
寶頂分屋基寶頂 和 塔寶頂。

陝西韓城城隍廟 正脊中寶頂

陝西韓城城隍廟 正脊中寶頂

陝西韓城城隍廟 正脊中寶頂

貴州侗族鼓樓 最上面最細的就是九級寶頂。

貴州侗族鼓樓 最上面最細的就是九級寶頂。

貴州侗族鼓樓 最上面最細的就是九級寶頂。

斷斷續續更了半個月了。未完待續 看在苦勞的份上點個讚唄,
祝大家2016 發財、健康、實現夢想
最後有教程
安利一下 我的公共號 【米象萌物:imixiang】

http://weixin.qq.com/r/LnVkfDDE4m2drXQf9yA8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有些回答已經對明清官式做法建築檐角的仙人走獸做了介紹,我就這方面再補充一些。

列於檐角的這類立體神話動物題材瓦件形式出現時間不是太早,從建築圖像上看大約是唐五代之後才產生、成熟並普及的( @卡諾循環 的回答中認為其成型於明清,又將時代大大推遲了,可商榷,詳下),最主要的作用應該還是出於對建築細節的美化。

敦煌莫高窟172窟盛唐壁畫南壁建築線描摹本,角脊端裝脊頭瓦,前順列翹頭筒瓦三件,仙人走獸還未出現:

據北宋《營造法式》記載:

殿閣至廳堂,廳榭,轉角上下用套獸、嬪伽、蹲獸、滴當火珠等。套獸施之於子角梁首,嬪伽施於角上,蹲獸在嬪伽之後,其滴當火珠在檐頭華頭筒瓦之上。

四阿殿九間以上,或九脊殿十一間以上者,套獸徑一尺二寸,嬪伽高一尺六寸,蹲獸八枚,各高一尺,滴當、火珠高八寸(套獸施之於子角梁首,嬪伽施於角上,蹲獸在嬪伽之後,其滴當火珠在檐頭華頭。瓶瓦之上下同)。

四阿殿七間或九脊殿九間,套獸徑一尺,嬪伽高一尺四寸,蹲獸六枚,各高九寸,滴當火珠高七寸。四阿殿五間、九脊殿五間至七間,套獸徑八寸,嬪伽高一尺二寸,蹲獸四枚各高八寸,滴當火珠高六寸。

亭榭廈兩頭者,四角或八角撮尖亭子同,如用八寸筒瓦,套獸徑六寸,嬪伽高八寸,蹲獸四枚各高六寸,滴當火珠高四寸。若用六寸筒瓦,套獸徑四寸,嬪伽高六寸,蹲獸四枚各高四寸,滴當火珠高三寸。廳堂之類不廈兩頭造者,每角用嬪伽一枚高一尺,或只用蹲獸一枚高六寸。

其走獸有九品,一曰行龍,二曰飛鳳,三曰行師,四曰天馬,五日海馬,六曰飛魚,七曰牙魚,八曰狻猊,九曰獬豸,相間用之。每隔三瓦或五瓦,安獸一枚。

從中可以得到的主要信息:

1.宋官式建築角脊最前端飾嬪伽一枚。嬪伽即佛教中的「迦陵頻伽」,呈人首、羽翅、禽爪狀,這在一些宋代繪畫和宋金建築遺物中可以見到。
宋《水殿招涼》圖中建築檐角端頭的嬪伽,雖然未做細緻描繪,但羽翅人形的重要特徵還可辨別出:

河南開封北宋祐國寺塔的嬪伽:

河南開封北宋祐國寺塔的嬪伽:

河南開封北宋祐國寺塔的嬪伽:

寧夏銀川西夏王陵建築遺址出土的嬪伽,國家博物館藏:

寧夏銀川西夏王陵建築遺址出土的嬪伽,國家博物館藏:

寧夏銀川西夏王陵建築遺址出土的嬪伽,國家博物館藏:

《營造法式》「彩畫作圖樣」的嬪伽:

《營造法式》「彩畫作圖樣」的嬪伽:

《營造法式》「彩畫作圖樣」的嬪伽:

宋官式建築角脊端的嬪伽至遲在明初官式建築上出現了非常有趣的分化轉變,由人首羽翅禽爪的佛教形象變成了呈現出本土色彩的騎禽仙人,但依然保持著人形與禽形共存這一顯著特徵。
據武當山永樂金殿和南京明故宮遺址出土的實物,仙人在明代早期為側騎狀,圖為湖北武當山金殿仙人走獸:

仙人後來又由側騎變為正騎(騎的究竟是何物,在官方文獻中暫未見到記載,只稱「仙人」,故不便比附,民間有稱為「騎雞仙人」的),圖為北京故宮清太和殿仙人走獸:

仙人後來又由側騎變為正騎(騎的究竟是何物,在官方文獻中暫未見到記載,只稱「仙人」,故不便比附,民間有稱為「騎雞仙人」的),圖為北京故宮清太和殿仙人走獸:

仙人後來又由側騎變為正騎(騎的究竟是何物,在官方文獻中暫未見到記載,只稱「仙人」,故不便比附,民間有稱為「騎雞仙人」的),圖為北京故宮清太和殿仙人走獸:

2.宋官式建築在嬪伽後列蹲獸(走獸),共有九種:行龍、飛鳳、行師(獅)、天馬、海馬、飛魚、牙魚、狻猊和獬豸,其名目和排列順序與明清官式建築所用走獸規制已基本一致僅略有差異而已,但「相間用之」似乎在建築的實際選用上又和後者有差別,記載簡略,詳情暫難確知。

2.宋官式建築在嬪伽後列蹲獸(走獸),共有九種:行龍、飛鳳、行師(獅)、天馬、海馬、飛魚、牙魚、狻猊和獬豸,其名目和排列順序與明清官式建築所用走獸規制已基本一致僅略有差異而已,但「相間用之」似乎在建築的實際選用上又和後者有差別,記載簡略,詳情暫難確知。

2.宋官式建築在嬪伽後列蹲獸(走獸),共有九種:行龍、飛鳳、行師(獅)、天馬、海馬、飛魚、牙魚、狻猊和獬豸,其名目和排列順序與明清官式建築所用走獸規制已基本一致僅略有差異而已,但「相間用之」似乎在建築的實際選用上又和後者有差別,記載簡略,詳情暫難確知。
由於缺乏實物和描繪細緻的繪畫資料,目前還無法將宋官式與明清官式的具體走獸形態一一比對。

3.雖然宋官式蹲獸(走獸)共列九種,但除不廈兩頭(懸山)可只用一枚嬪伽或一枚蹲獸外,根據屋蓋形式及開間數用偶數二、四、六、八枚,有別於明清官式走獸一般用奇數(太和殿「行什」除外)的規制。

《清明上河圖》中的城樓建築,檐角前端可以看到嬪伽的雙翅,後面列蹲獸四枚:

------------------------------------------
明清建築檐角裝飾的瓦件,除了已經有人做過介紹的官式系統仙人走獸外,在各地方系統做法建築中還存在大量其他形式,無法一一列舉。下圖是姚承祖繪《營造法原》歇山殿角圖,這是晚清蘇州一帶的地方做法,獸全用獅子,最前端名「勾豆(頭)獅」,後為「走獅」和「坐獅」:


評論里對「仙人騎雞」這個稱呼紛紛表示質疑,但實際上這並不是我的杜撰,相反是應用很廣,完全可以正式使用的名稱。
比如維基詞條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B%99%E4%BA%BA%E8%B5%B0%E5%85%BD

再舉兩個正式的論文中的例子

當然你們說的仙人騎鳳也是其名稱之一,但否認其他稱呼並不會顯得更專業的。
=====================================================================
那是脊獸。
放在建築的脊上起固定和防水的作用,發展到後來裝飾意味和表明等級的意味更強一些。
數目和種類,基本上就是表示等級,脊獸最多的建築是故宮太和殿,共有十個,也就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另外加上最前面的仙人騎雞,密密麻麻排了十一個,可見其尊貴。

除了太和殿這個特例以外,其他建築上的脊獸一般都是奇數,根據等級,9、7、5、3、1這樣遞減(偶數也不是沒有)。

比如孔廟大成殿,地位幾乎僅次於金鑾寶殿,所以用了9個走獸。

這張是普陀山法雨寺,上、下檐分別是三個和五個,另外沒有仙人騎雞。

至於每個都是什麼東西:
龍,鳳,獅子就不說了
天馬、海馬無非就是神馬,可以通達四方;
狻猊是龍九子之一,好靜坐;
狎魚是海中異獸,傳說是駕雲降雨,滅火防災的能手;
獬豸是傳說中能辨別是非曲直的一種獨角猛獸,是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的象徵;
鬥牛也稱蚪牛,是龍的一種,可除禍滅災;
行什是帶著翅膀的猴面人像,是壓尾獸。

額外的仙人騎雞也是表示吉祥吧。

最後再補充一下,這套東西基本到明清才成型,明清之前很少見。


恰好朋友圈收藏了一個帖子 掃盲貼的性質 專業的還是參照樓上舊集散地
如何向好奇的人解釋:古人為什麼要在屋頂上放這些小獸?


就拿故宮來說。
一般有十隻角獸。他們的本質是屋脊上鐵釘的釘帽,用來防雨水,不生鏽。
排列在10角獸前方的是真人:齊閔王的化身,他是作戰失敗但後為鳳凰所救,寓意著絕處逢生。

十隻角獸分別羅列如下:
龍:領袖
鳳:百鳥之王,寓意天下太平
獅子:百獸之王,寓意守法護法
天馬:目行千里,追風逐日
海馬:忠勇智慧,追風逐日
狎魚:祈雨,滅火防災
狻猊:驍勇善戰
獬豸:寓意忠誠正義
鬥牛:吞雲吐霧,寓意逢凶化吉
第十隻角獸(又叫做「行十」):是雷震子的化身,可以防雷。這是只有太和殿才有的

啊,感覺敲有趣的呀( ′ ▽ ` )?


我只上張圖,題主自己感受下~( ̄▽ ̄~)~


看了下最高票的答案,關於鴟尾這一部分比較感興趣,也看了下資料,順手寫下。

最高票的答案里, @舊集散地 強調「螭吻。也叫鴟吻,但是不叫鴟尾。唐朝以前叫才叫鴟尾」。

但無論怎麼稱呼,實際就是正脊兩邊的正吻。只是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形制及叫法。

首先解釋下正脊。無論是兩面坡還是四面坡的屋頂,處於正、背兩面的屋面會相交產生一條屋脊,因為它面對房屋的正面,所以稱正脊(如圖1)。圖片都是在百度上搜的。

圖1

圖1

圖1

而正吻是正脊左右兩端和其他方向的屋脊相交而產生的節點(如圖2)。

圖2

圖2

圖2

集散地的說法,鴟尾為向內翻卷,取大鵬欲飛行前尾巴上翹之意。

可以這樣理解。但個人認為對於中國古代建築絕大多數都是木結構這一特點,防火的含義可能會是更好的解釋。

字面解釋(是百度詞典出來的)。
鴟:古書上指鷂鷹。
螭:古代傳說中一種沒有角的龍。

《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
就是西漢太初元年(公園前104年),柏梁台上一座宮殿被火燒毀,當時人們對於防火還缺乏有效地辦法,聽巫師說說大海中有一種尾部長得像鴟的神魚,他能夠用尾部激拍水浪而使天下雨滅火。所以這種神魚的形象置放在房屋頂上即能消除火災。
而唐代蘇鶚的《蘇氏演義》中也提到:「蚩者,海獸也。漢武帝作柏梁殿,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災,可置之堂殿。今人多作鴟字。」
所以正吻最開始採用的鴟尾造型,應是首先考慮防火這一意願。

而屋頂最高處——正脊,自然成了安放神魚即螭尾的最佳位置。

山西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建於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是目前中國留存的最早期木結構建築之一(如圖3)。

圖3

這座大殿的正吻形象是一龍頭,張嘴吞銜著正脊,龍頭之上做成內向翻卷的尾部,表面還有隱起的小龍紋,外檐有一圈魚鰭(如圖4)。

圖4

圖4

圖4

我們從之後的宋、遼、金時期的建築上也見到這樣的正吻,都是龍頭張嘴銜脊,龍尾向內翻卷,外檐有魚鰭,只是正吻表面多了一層滿布的魚鱗,其中有的外形較方整,有的瘦高一些(如圖5)。

圖5

圖5

圖5

從這些正吻的形象可以看到,大海中的神魚已經被龍的部分形體所替代了,因為龍早就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形象,傳說龍平時居于海底龍宮中,能夠呼風喚雨,具有神力,相比尾似鴟的神魚,當然更能消除火患。

此後,在元、明、清時期大量建築上的正吻,都沿用了這種龍頭的形象,只是它的尾部向內卷後又向外卷,使整體形象富有變化(如圖6)。

圖6

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屋頂上的正吻是宮殿建築上正吻的標準形象(如圖7)。整體略呈方形,籠嘴銜脊,龍尾向外翻卷,尾身表面布滿魚鱗紋,並附有一條小龍;吻背上插有一把箭靶,吻背後背有小獸頭。這座正吻高達3.4米,重3噸多,由於它不具有龍的完整形象,所以在以龍作為皇帝象徵的紫禁城裡,在眾多具有完整龍形的裝飾環境里,只能稱為龍子,並賦以專門名字為「螭吻」。

圖7

圖7

圖7

但太和殿正吻的標準形式只適用於宮殿建築上,南北各地,城鄉各處建築上的正吻,其形象就不拘一格了。


另有一個疑點,舊集散地說:「唐之後,皇帝把自己化身成真龍天子。而鴟尾是鳳鳥的尾巴,是女性的代表。從此龍的形象就開始逐漸代替鴟尾。

首先。把自己當成真龍天子,得從漢朝說起,而不是唐朝。漢高祖劉邦取得政權後,認為自己出身低微,才設法論證自己是龍的後代並自稱龍子。所以,自漢以後,歷代帝王才皆以真龍天子自居,而龍則成為了封建皇帝的象徵。

其次。鴟尾是鳳鳥的尾巴,是女性的代表。個人懷疑這種說法毫無根據,因為查閱了一下鴟及鴟尾的含義,都沒有這種解釋說法。將鴟尾說是鳳鳥的尾巴,女性的代表,個人認為是有過度解釋的嫌疑的。


嗯。就這些吧。歡迎各位相互探討指正。抱拳。

另外對屋脊小獸感興趣的話可以看下安靜的守望者-古建築屋脊的小神獸 - 李寧的文章 - 知乎專欄。簡潔,通俗易懂。呲牙。


五脊六獸兒,是用來閑的。


一龍二鳳三獅子,海馬天馬六押魚,狻猊獬豸九鬥牛,最後行什像個猴

通常最高等級有9個,故宮太和殿(好像是)比較特殊,有10個。


抬頭細看屋檐,陽光下一組莊重的剪影,正是脊獸。

這種在屋脊上排排站的小東西叫「脊獸」,也稱「跑獸」,是中國古建屋脊上的裝飾瓦建之一。

根據它們的位置不同是有不同的稱呼,除脊獸之外,還有吻獸、垂獸、套獸等。 屋頂在中國古建中是等級的象徵,本身的種類就很多,又根據各個地區、民族風俗等習慣的不同,屋頂還有各種不同的變化。

因此中國古建的屋頂是個極其複雜的系統,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好好地鑽研一下,反正馬小良光是背屋頂的形式和各個部件的名字就已經暈了…… 那麼這一排脊獸是處在屋頂的什麼位置呢?通俗來說就是屋面大斜坡的交接線,學術地說就是廡殿頂的垂脊和歇山頂的戧脊前端。如圖為這兩種屋頂各種脊的名字:

脊獸之所以會站在屋頂的這些位置是有原因的。

中國古建大都為磚木結構,古建的瓦片通過互相之間接觸面的摩擦力保持位置。因為屋面是斜的,上部的瓦片會向下施加推力,那麼位於下部的瓦片需要承受最多的力,同時要抵抗橫風的側推力,因此人們會用瓦釘來固定檐角最前端的瓦片。

所以脊獸其實就是被美化了的釘帽! 如果細看也會發現,中國古建屋頂帶有裝飾獸的各個部位,其實都是結構上的關鍵部位。也許是工匠們為了突出這些地方的重要性吧。梁思成先生也就這些萌物說過:

「使本來極無趣笨拙的實際部分,成為整個建築物美麗的冠冕。」

也正是因為中國古建木結構多,建築本身怕火怕累,又因為迷信的色彩,住在建築里的人怕神怕鬼,於是,脊獸也反映了上至統治階級、下至平民百姓的防災、祈福、辟邪等的精神寄託。 以故宮的「金鑾殿」——太和殿為例,馬小良將挨個介紹這些脊獸。

首先是材質方面,脊獸由瓦製成(一隻脊獸就是一片瓦),出於森嚴封建等級制度的要求,老百姓只能用磚雕的黑活瓦,皇家建築才能用琉璃瓦。

接著說說數量上的規定,也是解釋一下選擇太和殿做例子的原因。

古時律法森嚴,反映在所有的方面,脊獸當然也不例外。 自從脊獸從釘帽的身份搖身一變有了裝飾性的功能,也一併賦予其森嚴的封建等級身份。

脊獸總共有十隻,最前面騎只雞的仙人不算,那是導遊,稱「仙人指路」,寓意「逢凶化吉」,最後面的那隻頭很大的叫「戧獸」,民間稱「朝風」,也不算入脊獸的行列。 因此「脊獸」指的是這兩者之間的小神獸們。當然它們附近還有各種奇形怪狀的動物,也有各自用途及寓意。

建築的等級由脊獸的數量體現,脊獸越多,代表建築等級越高。數量的增減都是從隊尾開始的,且使用的數量一定是奇數,最多為九,然而全中國唯一的特例就是太和殿,它放了十隻,並且是明清兩代的明確規定。

據《大清會典》記載,這些脊獸從仙人身後往戧獸的方向依次分五組共十隻: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其中天馬與海馬、狻猊與押魚的位置可對調。

太和殿象徵著至高無上的皇權,因此是天下僅有的十脊獸建築,中和殿、保和殿為九隻,皇帝的寢宮——乾清宮也是九隻,皇后寢宮——坤寧宮是七隻,妃嬪們所屬的東西六宮是五隻,配殿只有三隻甚至一隻。佛教宮殿雍和宮中,以法輪殿、萬福閣脊獸數量最多,均為七隻。

宮殿之外,個別建築會因其神聖的地位而用到九隻脊獸,比如天安門、曲阜孔廟大成殿、承德外八廟大雄寶殿。

下到州縣,脊獸數一般不多於三隻,且很少用到龍、鳳,也就是從獅子開始。當然也有特例,比如供奉孔子的文廟中用到了五隻脊獸。 所以,各位同學以後看到脊獸時不妨數數,就能知道這座建築在古代中國大概屬於什麼等級。是不是覺得又多了一項裝X的技能呢!

最後簡單說一下每隻脊獸的寓意。

龍:角似鹿、鱗似魚、爪似鷹,代表至高無上的尊貴。
鳳:雄為鳳,雌稱凰,為百鳥之王,在舊時比喻有聖德的人。
獅子:震懾群獸,寓意勇猛威嚴,在寺院中也作為護法,寓示佛法無邊。
天馬、海馬:天馬指神馬,有翅膀,速度非常快,海馬是各種海獸的通稱,也稱為「落龍子」。兩者一起,意為智慧與威德通天入海,暢達四方,象徵忠勇吉祥。
狻猊(音酸泥):形似獅子,是龍子之一,喜靜不喜動,能率百獸,性好煙火,因此也用來裝飾香爐,以護佑平安。
押魚:海中的異獸,能噴水柱、興風作雨,寓意滅火防災。
獬豸(音謝至):似麒麟,全身長滿黑毛,額上有一角,是勇猛、公正的象徵,也因此監察司法官員會戴「獬豸冠」,穿綉有獬豸圖案的補服。

鬥牛:也叫蚪牛,是一種除禍滅災的鎮水獸。


行什:一種帶翅膀的猴子,手持金剛杵以降魔,長相似雷公,也有防雷的意思。

中國傳統建築上可考究的細節、可發現的美麗、可談論的趣味多得讓人眼花繚亂,希望你我經過的時候,會願意多看它們幾眼,了解它們的前世今生。

畢竟,這是個容易失去的時代。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馬良行MAHOOOO】,歡迎建築師朋友一起交流~


終於輪到這張圖出場了


五脊六獸啊。北方方言里的五脊六獸就是這麼來的


我只是勤勞的搬運工~已經得到原作者同意啦。發完才看到已經有人貼過了。不過也不刪了放這吧。就當是普及知識的同時強調一下版權問題~很喜歡這種表達比較通俗易懂~附上鏈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DQ5NTE5MQ==mid=205624380idx=1sn=697aeba3f337daf8e25c73ddb21f6535scene=4#wechat_redirect


====多圖預警====

這是我之前刷微博時看到的,覺得挺有趣還看的下去,雖然我的專業有教過這類建築史,但是純屬應付考試額。
以下內容均來源於網路轉載。
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謝謝包容。


拍於地壇,微不足道的一點貢獻,謝謝大家

拍於地壇,微不足道的一點貢獻,謝謝大家

拍於地壇,微不足道的一點貢獻,謝謝大家


古人會把手辦放屋頂。


古代建築殿頂裝飾的那些各式各樣的動物,統稱為「吻獸」或「瑞獸」。吻獸的數量,表明宮殿的等級,一般以單數排列,最多為九個,故宮太和殿破例為十個。


正脊兩端有一對吻獸,叫「鴟(chi)吻」。據古書記載,它是可以滅火的一種海魚,漢代的建章宮已經有這種裝飾。它背上插了一把劍,據說是怕它擅離職守。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說它本是海龍王的次子,因與哥哥爭位,商定吞掉一條屋脊著為勝,不料被它哥哥從背後一劍刺死,釘在屋脊上。

從封建社會的文化心理來看,置鴟吻是為了避火滅災。至於四條屋脊上的動物,第一個是騎鳳仙人,之後依次為龍、鳳(象徵和諧祥瑞)、獅子(象徵勇猛)、海馬、天馬(象徵吉祥)、押魚(可以滅火)、狻猊(象徵剛勇)、獬豸(xie zhi 象徵正義)、鬥牛(可以滅火)、行什(即猴子),除仙人外,一共十個,象徵吉祥安定、滅火消災、主持正義、剪除邪惡,也是文化心理的一種反映。

————摘自《中國文化要略》

考研書里看到過這個,就翻出來回答咯,給個讚唄


我正經答一下…
仙人騎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仙人是誰?
跟妙音鳥的關係說的太棒了,但是後來變成仙人了…
學名叫「姑寸」,又叫「閔王」。


l從何謂行什入手,查找大量史料指出行什的出現應該是在清代以後;行什體現了封建禮制建築的等級觀念,其在戧脊上除了具有裝飾作用,還是保護脊壟上瓦釘的功能構件;行什的原型有「雷震子說」和「羽人說」兩種,它分別體現了古人以行什作為防火辟邪、得到心靈安慰的吉祥寓意以及羽化成仙、期翼長生不老的美好訴求;行什的「什」有「天九地十」「十全十美」的寓意,還蘊含了「仁政治國」的理念,行什是多種動物與人的結合體,背插雙翅的行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人的羽化升仙思想。?關鍵詞:行什;太和殿;雷震子;羽人;天九地十

l從何謂行什入手,查找大量史料指出行什的出現應該是在清代以後;行什體現了封建禮制建築的等級觀念,其在戧脊上除了具有裝飾作用,還是保護脊壟上瓦釘的功能構件;行什的原型有「雷震子說」和「羽人說」兩種,它分別體現了古人以行什作為防火辟邪、得到心靈安慰的吉祥寓意以及羽化成仙、期翼長生不老的美好訴求;行什的「什」有「天九地十」「十全十美」的寓意,還蘊含了「仁政治國」的理念,行什是多種動物與人的結合體,背插雙翅的行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人的羽化升仙思想。?關鍵詞:行什;太和殿;雷震子;羽人;天九地十

l從何謂行什入手,查找大量史料指出行什的出現應該是在清代以後;行什體現了封建禮制建築的等級觀念,其在戧脊上除了具有裝飾作用,還是保護脊壟上瓦釘的功能構件;行什的原型有「雷震子說」和「羽人說」兩種,它分別體現了古人以行什作為防火辟邪、得到心靈安慰的吉祥寓意以及羽化成仙、期翼長生不老的美好訴求;行什的「什」有「天九地十」「十全十美」的寓意,還蘊含了「仁政治國」的理念,行什是多種動物與人的結合體,背插雙翅的行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人的羽化升仙思想。?關鍵詞:行什;太和殿;雷震子;羽人;天九地十
?一、何謂行什
在北京故宮雄偉的古代建築屋頂上,那些造型多樣的各種脊飾瓦獸,或蹲坐或站立,成為了中國古建築大屋頂一道別緻而有韻味的風景。特別是在歇山和廡殿的戧脊上,常常會立有一排脊獸(《營造法式》上亦稱「蹲獸」),給大屋頂的天際線添加了跌宕起伏的錯落之美,給人們的視線增添了許多聚焦點。而在紫禁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三大殿的戧脊上,中和殿的脊獸數量是七隻,保和殿為九隻,太和殿的屋頂上是十隻。而這多出來的第十隻脊獸,形似猴,就是「行什」,為戧脊上的壓尾獸。關於它的叫法,普遍的說法是:因為行什「排行第十」,故被稱為「行什」。[1]從造型來看,行什有著跟人大致一樣的外形輪廓,但面部五官奇特,眉毛翻卷,環眼暴睛,朝天鼻,鳥喙嘴,兩獠牙,身材壯實,乳凸腹鼓,肩部後方還拖著一對翅膀,雙手交叉拄著一桿金剛杵,手掌為十指,但腳部卻為四趾,造型似鷹爪(有說類似鳳爪)。
關於行什出現在太和殿屋頂上的具體時間,由於大殿歷經多次重修,要想判斷行什出現在其屋頂的準確時間是一件較為困難的事情,雖然在明代出現過大量關於龍生九子的說法,但是卻很難在明史中找到關於記載脊獸行什的隻言片語,在記載明朝宮殿規制的一些文獻中,也難以找到關於行什的描寫,而在清代的《大清會典》中卻能夠找到相關記載。所以筆者認為行什的出現,應該是在清以後的事情。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八百七十六?工部?物材?琉璃對象價值》中關於脊瓦琉璃飾件的規定排序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行什確實是位居第十。

?圖1 北京故宮太和殿屋頂上的脊獸 洪山攝
行什除了為太和殿裝飾點綴屋脊之外,還具有等級象徵和護釘固瓦的作用。
在古代中國建築物之間是有著嚴格的等級規範的,從建築物的體量、高度和裝飾都能反映出建築物的等級規制,太和殿作為皇帝舉行大朝會、慶典等最重要活動的場所,更加要體現出封建皇權至高無上的威嚴。而建築物的等級高低,可以從其屋頂上脊獸數量的多少來體現出來。在紫禁城內的所有宮殿中,屋頂的脊獸數量一般是以奇數來出現,依據級別大致可分為「三」「五」「七」「九」等(脊獸的減少是從最後的行什開始,從隊尾向騎鳳仙人方向依次往前遞減),唯一例外的只有太和殿,它的脊獸數量為十隻,級別稍低的如保和殿、天安門、乾清宮、皇極殿等的脊獸數量都為九隻,而中和殿、坤寧宮、交泰殿、寧壽宮的屋頂脊獸數量為七隻,其他的一些宮殿的脊獸數量則隨著等級的降低而逐漸減少,由此可以看出,建築物的等級是同其脊獸數量的多少成正比的,而太和殿這唯一有第十隻脊獸行什的特例也充分體現出了其在紫禁城中至高無上的中心地位。
行什作為屋頂上的脊獸之一,除了能夠反映建築物等級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能夠對固定屋脊磚瓦的鐵釘起到遮風擋雨的保護作用,是脊壟上節點構造的衍化物。[2]中國古建築物的屋頂為了便於排水,都採取了「人」字形的坡屋頂結構,加上歇山或廡殿屋頂出現的四個坡屋面,兩兩各自交匯成四條戧脊,為了防止雨水侵蝕,通常會在脊壟上加固增厚瓦基,這就逐漸出現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隆起的戧脊,戧脊上通常要覆蓋琉璃筒瓦,為了讓屋頂脊壟上的瓦片不至於下滑,就要使用一些鐵釘來固定,[3]而屋頂上的脊獸也能起到為鐵釘遮風擋雨的作用,而且還可以起到防止瓦件下滑的壓脊作用,這樣就會讓脊壟更加堅固耐久,從而使整個屋頂的防水防漏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圖2 北京故宮太和殿屋頂上的行什
二、行什能指原型
行什的原型是什麼?一般有兩種說法,一是雷震子說,二是羽人說。當然,雷震子的形象,與我國古代道教神仙信仰中的羽人崇拜本身有著密切關係,所以,兩種說法不可以截然分開。
雷震子說。同樣是濃眉瞪眼,尖嘴猴腮,背生羽翼,手握金剛杵等這些外貌特徵,不由得使人們想起明代《封神演義》裡面周文王的第一百子——雷震子的形象,在神話小說中,雷震子的形象為「……發若硃砂,眼睛暴突,牙齒橫生……一條金棍定乾坤,風雷兩翅開元輩……」雷震子除了外貌奇偉以外,還能征善戰,降妖伏魔,更難能可貴的是以其赤誠之心為周武王伐紂立下了汗馬功勞。雷震子作為傳說中雷神的化身,在民間也是一直被奉若神明的,其出現在太和殿屋頂上,是否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呢?一直以來,中國就是一個對木構建築有著獨特情懷的國家,由於木質材料的天然屬性,使其遭受火災的威脅遠遠大於其他的建築材料。在史料記載中,關於古建築被火災焚毀的例子不勝枚舉,在所有引起火災的原因中,由於雷擊而引發大火佔了其中很大一部分的比例,太和殿作為一座數次因雷擊引發過火災的皇家宮殿建築,在其屋頂上出現一個與雷震子相似度如此之高的壓尾獸,是為了希望冥冥之中能夠得到仙人(雷神)的護佑,從而免遭火患,因此,行什也可以被視為太和殿的保護神,是其屋頂的守護者,也是看管前面九隻脊獸隊伍的羽人,正是有了這位羽人的庇佑,才讓太和殿一直得以安然至今。
羽人說。行什背負翅膀,類似羽人。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對於羽人的例子可以找到很多,比較早的關於羽人的記載在《山海經?海外南經》有:「羽民國在其東南,其為人長頭,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鳥東南,其為人長頰。」《山海經?大荒南經》也說:「有羽民之國,其民皆生毛羽。」有(晉)郭璞(276~324)注曰:「能飛,不能遠,卵生,畫似仙人也。」又引《歸藏?啟筮》曰:「羽民之狀,鳥喙赤目而白首。」《山海經》中的「羽民」實指「殊方異族」,而不是指神仙,但羽人的大體形象和基本特徵已被描繪出來,[4]也就是和行什一樣類似人形,有翅膀、鳥狀嘴、紅眼睛、白頭髮。在道教中,有羽化成仙、長生不死的說法,而羽化成仙應該就是和羽人的傳說有關,在後世的一些記載中,確有不少羽化成仙的故事,在《楚辭?遠遊》中,屈原(約前339~約前278)就曾寫道:「……忽乎吾將行,仍羽人於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在宋《太平廣記?卷第六十三女仙八?邊洞玄》中,記載了女道士邊洞玄因為得到三山仙人相助,吃了玉英湯餅而羽化成仙的事例。除了這些,在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也有大量關於羽化成仙的詩歌,如唐李白(701~762)《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竇主簿》之「羽化騎日月,雲行翼鴛鸞」;唐白居易(772~846)《游悟真寺詩一百三十韻》的「昔聞王氏子,羽化升上玄」;北宋蘇軾(1037~1101)的《前赤壁賦》:「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這些優美的詩歌,反映了古人對虛無自在的神仙生活的嚮往,到了這一時期,「羽人」已被賦予了長生不老之軀,基本上已經是「仙人」的代名詞了。有龍、鳳、獅子、天馬等這些神話傳說中被人們賦予吉祥所指的脊獸,再配以背生雙羽的行什羽人結尾,令我們不難相信,行什的背後,寄託了古人對羽化成仙的無限嚮往之情。行什應該是道教成仙思想在傳統大屋頂上的又一次物化體現,是屋主人希望得到仙人的庇護,也更希望能像羽人一樣得道成仙、長生不老。

?圖3 雷震子
三、行什所指內涵
除了太和殿,在紫禁城內其他宮殿的屋頂上脊獸數量都為奇數,並且按照等級的高低,大致分別為「三」「五」「七」「九」等,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對於數字「九」有一種特別的尊崇,在《易經?第一卦乾》中有:「乾元用九,乃見天則」,由此可知,「九」為「乾」用,「乾」為天,故「九」可象徵「天」之數。《楚辭?九辨》指出,「九者,陽之數,道之綱紀也。」古代道教認為偶數為陰、奇數為陽,而九是奇數中最大的,故九是極陽之數,有最尊貴之意,所以在古代,「九五之尊」「天子九鼎」都是屬於帝王的「御用」名詞。宮廷中常見以「九」為最高的禮制建築規範,如在開間數上,保和殿、乾清宮、皇極殿、天安門等都是面闊九間,不僅如此其廡殿(或歇山)戧脊上也是使用九隻脊獸。但是,太和殿屋頂戧脊上偏偏是十隻脊獸,這裡面又有什麼玄機呢?在古代,「什」和「十」是通假字,行什在漢語里,確實是有「排行第十」的意思。在《說文解字》中,對「十」的解釋為:「十,數之具也。『一』為東西,『丨』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易經?繫辭》里也有「天九地十」的說法,因此我們不難理解「十」在古人心中的地位了。正是因為多出來的行什,使得太和殿的屋頂脊獸湊足了十全之數,體現了它在紫禁城中的中心地位。十為地,地為坤,「坤厚載物,德合無疆」(《易經?第二卦坤》),透過這小小的行什,我們可以發現其背後的深刻寓意,「地十」這不僅是帝王對自己國土、權力的一種展示,身為帝王,他還是天下四方的君主,更多的是一種責任的體現,「天九地十」,說明了君王治理國家,不僅僅只能一味追求乾九陽天之剛健,更多的是要像坤十大地一樣,擁有一顆厚德載物的仁慈之心,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子民,這充分體現了統治階級以仁政治國的理念。
從行什的造型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它有著人一樣的軀幹,卻多出了兩個翅膀;五官像猴子,但是有跟鳥一樣的喙;手上有五指,偏偏腳掌卻跟鳳的爪子一樣。可以反映出我們祖先造物審美的集體無意識,也就是用有別於人類、具有異人的超凡能力的多種動物器官符號的組合體,反映的是聚集在符號形式里的社會意識。[5]行什最大的特徵還是其背負的那對翅膀,這也是古代羽人的最顯著的特徵,背插雙翅的行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古人的羽化成仙思想。中國在很多朝代中,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熱衷於找尋長生不老的秘訣,而對於羽化成仙,則更是達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這也直接反映在當時的人們對於羽人的崇拜上,而行什正是這種觀念的縮影體現。
四、結語
太和殿,作為一座在明清兩朝飽受火災摧殘的重要宮殿,行什出現在屋頂上並不僅僅是能夠美化和裝飾的緣故,行什最開始的作用是為了保護戧脊瓦釘避雨防水的實用功能,以後才成為體現建築物等級規制的象徵符號。在很大程度上,行什也能夠被視為太和殿的保護神和象徵物,太和殿作為一座在明清兩朝紫禁城內最大且至為重要的大殿,也因為這多出來的行什而尤為獨特和唯我獨尊。作為舉世無雙的第十隻脊獸,行什不僅僅反映出太和殿俯視全局的至高和中心地位,它還是太和殿戧脊上脊獸隊伍的守護人和統領者。行什酷似雷震子是防火的吉祥符號,身負雙翅是帝王期翼像羽人一樣能夠長生不老。
行什除了有十全十美、「天九地十」的美好寓意,同時也告誡和提醒封建君主應該承擔的責任,即統治者要以仁政來治理國家,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子民。另外,行什更是我們中華民族造物審美觀的體現,是創造性思維和文化包容性的具體體現。所以,背生雙羽的行什,是將守護防火、唯我獨尊、羽化成仙等美好寓意基於一身的中國傳統裝飾藝術符號,是儒道思想的外在顯現,更是紫禁城帝王之氣的象徵。轉


補充:
脊獸,得先說到更早的時期有「鴟尾」。就是上圖一排脊獸最後那個最大的雕塑。
古代硬山式建築有「五脊」:大脊和四條垂脊。大脊兩端會布置鴟尾。這個部位是連接屋頂和山牆交匯的樞紐所在,布置鴟尾也有保護這部分木構的作用。
東漢-晉 時期初步形成鴟尾。酈道元在《水經注·溫泉》中記載:「廣興屋宇,皆置鴟尾。」當時是鳥型的。
《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 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後來演變為魚尾,象徵防火。
唐宋時,開始在垂脊末端安置一個雕塑,一般是個獸頭。後來這個雕塑演變為「仙人騎鳳」。
直到明清才形成脊獸體系,一般只用於宮殿、寺觀主殿、祠堂主殿等建築,主要還是裝飾作用,體現等級和財富。


推薦閱讀:

現代有哪些不如古代的技術?
中國傳統建築中的宮、殿、堂、樓、閣、軒、榭、居、齋、館、亭等各有什麼特點?
中國古建築中的「飛檐」最初是怎麼形成的?
頤和園的十七孔橋為什麼設計成十七個孔?
中國古建築建造時所用油漆是怎樣製作的?

TAG:藝術 | 歷史 | 文化 | 建築設計 | 古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