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寫過哪些關於「橋」的詩詞?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寰行中國橋文化之旅 ,更多關於「橋樑」、「古建築」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中國是大河文明,兩條大河橫貫西東,所經之處水系密集,滋養了富饒的土地。人們依水而居,而有水便有橋。橋成了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場景。歷代以來,文人騷客對橋歌詠不絕,留下了無數優美的詩篇。而橋也藉由詩人的眼睛,展現出不同層面的豐富意象。

張繼的橋,是漂泊浪子的羈旅愁思。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極具畫面感地表現了作者漂泊在異鄉的離愁別緒。月亮落下,烏鴉啼叫,一下一上的垂直動勢,對比渲染出孤獨冷清的氛圍。「霜滿天」更是將寒氣鋪散開來,無邊無際,讓人無處躲藏。江邊的楓樹黑影幢幢,和漁船上的燈火,一暗一明,在水平方向上遙遙呼應相依為伴,相擁而眠。同時也埋下伏筆,萬籟入眠的寒夜,更有不眠人呢。姑蘇城的熱鬧,突顯了寒山寺的冷清。寒山寺的名字更添一份孤高絕世。半夜裡的空靈鐘聲,在曠野稀薄的空氣中似乎更有穿透力,豈止是「到客船」,簡直是聲聲撞在漂泊遊子的心上,忍不住哇地吐出一口老血。

張繼在天寶十二年考取進士,正是意氣風發之時。誰料到兩年之後即發生安史之亂,唐玄宗倉皇奔蜀,還有不少文人逃到江南避亂,張繼即在其中。白日奔波無暇他顧,夜半孤坐船中,此情此景,登時想起昔日的抱負,故鄉的風物,國事家事,往日依稀,不勝唏噓。

二十年前的九十年代,有一首歌紅遍大江南北,在當時各地剛剛興起的卡拉OK廳中是必點曲目,這就是毛寧演唱的《濤聲依舊》。這首歌的歌詞幾乎是用白話文把張繼的《楓橋夜泊》原樣照寫了一遍。「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 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 怎樣重複昨天的故事/ 這一張舊船票/ 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它的詞曲作者陳小奇說,有一天他重讀《楓橋夜泊》時感嘆不已,覺得詩中所描寫的漂泊無根的感覺和他們這一代人的狀態非常相似。陳小奇出生於五十年代,從六七十年代的社會動蕩,到八九十年代的改革開放,經歷了巨大的變化,這樣的變化讓他們這代人感到無所適從,就像處在傳統價值觀和現代文化的夾縫中一樣,迷失、彷徨、失落。於是他寫下了經典的這句歌詞:「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隨即在全國引起巨大共鳴。

柳永的橋,是淚濕欄杆的折柳送別。

少年游

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 夕陽閑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一曲陽關,斷腸聲盡,獨自憑蘭橈。

高低不一的柳樹掩映著這座充滿著離愁別緒的橋,一個煙字彷彿淚眼婆娑盡顯傷感。此處的風俗依舊和唐朝時一樣,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就在這裡折柳送親友,以寄思念之情。而依依楊柳也早已飽經滄桑,憔悴不堪,春光不在,只剩一番殘破景象。落日的餘暉斜斜地照著,似是無情,然而時光漸漸消去,離別的憂思猶如蘅草蔓延,無涯無際。唱一首送別的《陽關曲》,聲聲斷腸,曲盡而人不能自已,觸景生情,思接百代,獨自倚靠著欄杆,久久不能釋懷。

折柳相送,是古時盛行的離別風俗。從《詩經》開始,古人就將離別同楊柳聯繫在一起。「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柳」和「留」諧音,即寄託了挽留親友的深切感情。在那個沒有手機和網路的時代,一旦分別即是音書兩絕。「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想要得知親友的消息,只能等待緩慢的書信或者朋友傳遞消息。而那時也沒有飛機火車汽車,旅途艱辛,常常有人死在路上。這就更加增添了對親友的擔心。

王士禎的橋,是美好春日的浪漫邂逅。

冶春絕句

紅橋飛跨水當中,一字闌干九曲紅。 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

王士禎中進士後任職揚州。康熙元年春天他和當地名士聚於紅橋,飲酒賦詩,宴樂不息。康熙三年春天,他和朋友再度相聚於紅橋。當時的揚州是全國有名繁華都市,每到春天有大型踏青出遊活動,一時熱鬧非凡。

紅色的橋橫跨在藍色的水面上,作者用「飛跨」一詞也可見意氣之盛。橋上的欄杆造型優美精巧,顏色鮮艷動人。午後畫船從橋下悠悠划過,來不及看清巧笑嫣然,就消失在熙來攘往的人群中,只余若有若無的香味在風中飄散。

王家衛說:「有時候我昨天遇到一個人,感覺他非常有意思,印象深刻,但後來就再也遇不見了,這就是人生。」人生總是有著各種各樣的錯過,萍水一逢後,又繼續各自向左走向右走,相忘於江湖。

黃巢的橋,是繁華落盡後的沉靜豁達。

自題像

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 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杆看落暉。

相傳黃巢起義失敗後在洛陽做了和尚,這位曾經叱吒風雲一度稱帝的人物一朝落髮為僧遁入空門,他的內心到底會有什麼樣的感觸呢?當年在草上策馬賓士,歲月崢嶸,忽然間便脫下戰袍,卸甲封刀,開始過起心如止水的僧侶生活,這是多麼戲劇化的對比啊。天津橋是唐時洛陽的重要建築,曾經熙來攘往,熱鬧非凡。然而在這樣的鬧市,竟然無人識得曾經威震天下的黃巢,一點也感覺不到殺人千萬的氣場,看來也真是大隱於鬧市,萬人海中一身藏了。想想此生經歷種種,不免萬千感慨湧上心頭,無處傾訴,只好賦予這壯麗夕陽,人生須臾,而山河無窮。往事早已雨打風吹去,和天津橋下這無盡河水相比,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呢。

漂泊的橋、離別的橋、浪漫的橋、沉靜的橋,正是因為詩人有著不同的心境,橋也成了不同情緒的承載。而人的情緒是無法窮盡的,所以關於橋的詩篇還會繼續寫下去。而橋也將繼續散發其無盡的魅力。


我走我的陽關道,你過你的奈何橋是么?


橋承載太多感情了,但我最念念不忘的,還是那句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一下子會想起那句:問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


推薦閱讀:

TAG:文學 | 橋樑 | 古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