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裡面的「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整句: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佛教並不強調「空」,而是去「妄念」,「空」是手段,不是目的。「無掛礙」也不是沒有念想,而是要想得通。「無有恐怖」也不是沒有恐怖,而且恐怖變得不可怕。望文生義,害人不淺,這也是佛家要「棒喝」的道理。


無有恐怖,指的不是你不會再有恐怖的東西,而指的是你面對恐怖時,不再為之恐怖。
無有掛礙,指的不是讓自己獨身一人沒有任何與自身之外的聯繫,而指的是你可以坦然面對那些羈絆,但他們不再束縛你心。

就好像是失去一個東西的時候,從前你覺得失去是一種損傷,你會為這損傷難過。
但如果沒有掛礙,失去就是失去,失去就是得到,得到的是失去後的一切結果,失去只是失去,就像時間總是流逝,就只是世界裡平平無奇的一件事情,就好像日升日落,就好像人總要呼吸。你會坦然接受失去帶給你的一切非心理上的後果,因為它只是一件事情,它只是每一個瞬息中的一個,只是不斷逝去的流光中的一點,和其他的沒有什麼差別,只不過名字叫失去罷了。
但實際上它叫經歷。
每個人都有很多很多的經歷,而它們最後都被經過。有的人會因為這些事情亂了心思有各種各樣的複雜感觸或者是被一些事情所束縛。而無掛礙的人依舊會經歷這些事情,但是只是經歷,恐怖的事情不會感到害怕,傷心的事情也不會再難過。


你需要學的東西有點多 ,你可以去看看《心經》方方面面的知識。玄奘法師開唯識一宗,我個人建議你看看《唯識三十論》、《瑜伽師地論》, 會幫助你理解。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這一句就能夠給你講很多很多。你可以試一下1秒鐘、或者半秒鐘一個念頭都沒有。如果你真的做到了,你就可以活在當下,對周圍的一切看得清清楚楚。你就明白了什麼是恐、什麼是怖、什麼是心、什麼是無、什麼是有,心經裡面講了很多無、無無、無無無,這些東西你沒有禪定的功夫給你講了也是白搭,你有禪定的功夫也不一定會懂。我猜測樓主關心的問題是恐懼,那是佛洛伊德講的死本能,潛意識,佛教裡面說阿賴耶識,也即你的業果,你一定想弄明白這個問題的話,你就去從最基本的東西開始修學,佛教修學的方法、實踐和次第都非常重要,我也不懂,但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覺得大有裨益。《心經》有很多版本,你多看幾個版本,會有所領悟。

我解釋一下 心無掛礙 無有恐怖。

唯識講一切唯心造,所以「你」「我」「心」以及「世界」「恐怖」以及你現在想知道的這個答案和你對答案的態度都僅僅是你自己。所謂的「你自己」、「我自己」 、我 會和自我、超我和本我建立相應的對應關係。當你建立了這個概念以後,你會把自己從恐怖中抽離出來,六十喇嘛寫得好:你去不去,它就在那。恐怖是一種感受,這種感受是事先存在的,你學習到了而已,譬如一次死亡或是被蛇咬的經歷,假設你不知道被蛇咬了人要死,你可能覺得疼或者好玩,但是你為什麼怕呢?這是因為你接納了那種情緒,譬如你媽媽很害怕,這就是這種情緒的來源。作為人你有一種天性,很多情緒的來源用我們這種凡夫的智慧根本是不明了的,包括恐懼,這正是你的心所之所在,你的恐和怖並不是因為恐怖本身,而是你的心的無明之處,這就是掛礙,你得穿過去,讓他通透了。《金剛經》裡面講這一層境界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凈。 可能心如明鏡台比較容易解釋,「我」會成為「我」和「你」的鏡子,這就是我們剛才說到的抽離。這正是掛礙之處,那究竟怎麼做到無有恐怖大光明呢 ? 除了實修以外沒有任何辦法。而實修最好的開始就是持戒。這個心字你得和那個造字的人有完全一樣的認知,你才明白這說什麼,完全的實相才是你證悟到的空相。


呵呵 ,這個問題本來不想回答,因為知道說了也說不清楚。
但是結緣總是好事,阿彌陀佛!

我給你兩個建議:
1:你要先學古代漢語,至少要把《說文》看一遍,再去看佛經,恐和怖在這裡和現代漢語完全不一樣。
2:你要持戒,這種持戒不是說什麼喝酒吃肉什麼的,3點到5點不上網就是一種戒體,對於調伏你的心性很有用處。


「菩提薩埵」,這裡談境界之於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菩薩依能夠到彼岸智慧的緣故,「心無掛礙」,乃能心無所掛礙,前面「以無所得故」,由性德層面實無所得,菩薩瞭然世間萬法本空,合乎中道,不住空不住有,似點水蜻蜓,燕過無痕。「無掛礙故」,菩薩因無有掛礙,「無有恐怖」,自然無有恐怖得大自在,恐怖是生死苦海六道輪迴,無有恐怖是了生脫死,「遠離顛倒夢想」,世俗人白天顛倒晚上夢想,以假為真,認賊作子,因妄起惑,因惑造業,導致沉溺苦海無法出離。既要到彼岸,就一定要遠離顛倒和夢想,「究竟涅盤」,應作「涅磐」,沒有了煩惱無明習氣貪嗔痴,直至成佛。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我覺得是想通了,接受了,就不會一味恐懼了。

例如死亡,一味的恐懼死亡,這個不敢做,那個不敢做,這個不敢吃,那個不敢吃。坐飛機怕坐到馬航,坐動車怕追尾。吃花生怕吃到黃曲霉。這樣就會對生活造成影響了。如果想通了,認識到死亡不可避免,但正常人,正常生活,沒到大限的時候,也不是那麼容易死亡。正常的注意下,就可以了。想通了這點,就過得自在了。

又例如學習工作,害怕自己成績不好,表現不好,被人鄙視等等。結果精力都放在害怕上去了,反而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提高了。最終惡性循環。如果放下這些包袱,專心想辦法怎麼學好,怎麼工作好,一步步的踏實的去做,人過得會輕鬆些。

很多時候我們就是在害怕那些根本不會發生的事,導致沒有時間關注真正重要的事了。

我覺得抱著盡人事,聽天命的態度去生活會比較好。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或許是說心中沒有牽掛,沒有慾望,也就沒有什麼擔憂,無欲則剛的意思呢?


我吳貴青覺得"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與雙相情感障礙(抑鬱狀態,躁狂狀態)可以類比


貼圖,有空就會抄寫心經,無論什麼載體,什麼心情,抄寫過後就能安靜下來。(所謂心無掛礙,我認為就是可以清醒的剝離出心性,自覺自怔,破除我執,來去自由)
諸法皆空,
諸漏皆苦,
諸法無我,
涅磐寂靜。


心有恐懼或者掛礙是表示對某些事物的不確定,不清楚,如果確定了就會很坦然,不論好壞都能接受。所以結論就是,無明導致了掛礙和恐懼,倘若明白了事物的所以然,消除了不確定性以及各種無知,那麼就會無有恐怖,心無掛礙,那麼事物的所以然,佛教稱為緣起,所以明緣起即是般若波羅密,破無明的含義,也是無恐怖無掛礙的原因


最好聯繫前後文。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菩提薩埵,依照「般若波羅蜜多」的方法修行,故(所以)心無掛礙。明白了「緣起性空」,明白了四大無我,既然連「我執」都沒了,自然就無掛礙了。類似於說「我連錢包都沒了,自然就不怕小偷了呀」。

所以沒有了掛礙,就沒有恐怖,不怕任何事情,沒有貪慾、夢、想,最終能夠涅磐……修行成功。字面上是這樣子的。


一旦沒有智慧,不了解法空,而處處執取,身心意念與物質現象產生無窮無盡的流轉,心中的煩惱便永無止盡。「以無所得,得無所得」,這是菩薩之所以能離開煩惱與執取的覆蓋與遮障的,真正心中清靜的原因。


注釋:掛礙可以理解是意識障礙或者牽掛。
這句並不難懂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無所牽掛與道同行便無所畏懼。說到底了,心上無物就不會患得患失,既然如此,有什麼好恐懼的呢?


首先這句話要結合前後文來看,也就是前文有言「以無所得故,菩堤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也就是大乘法門依般若波多蜜多觀智,便能達到心無掛礙,而掛礙二字指的是煩惱與所知二障,二障消除,便能得到後文四種效果,也就是: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http://site.douban.com/widget/forum/4796062/discussion/42278568/

講心經的


佛教是混亂了。佛經是給有實證的人學習的,普通佛教徒不用看佛經自尋煩惱。

實修的人會經歷一段時間感覺特別恐怖,這才是看佛經的時候。


簡單的解釋一下:菩薩道修行人,依般若法門深入修行,心不取於相,離一切執著障礙。以入離相無礙的清凈心故,就不會像有法執的小乘聲聞那樣,對離一切相生起驚怖畏懼之心。這樣就會遠離一切迷惑顛倒,分別執著的妄想心,得究竟無餘涅槃,而不是小乘所證的不究竟的有餘涅槃。

心經是般若經典,主要針對與會四眾的初行菩薩道和小乘聲聞等佛弟子講的。令菩薩道學人入佛究竟見,亦令小乘學人,回小向大,同圓種智。


太好了,這句話我最愛分析了,心經里我認為除了照見五蘊皆空,這一句也算是大重點了。
首先,玄奘翻譯肯定是精準的,人家可是三藏法師,所以翻譯OK 。接下來就討論了,什麼叫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首先就得搞懂掛礙。這個詞語太妙了。你可以牽掛,牽掛家人,牽掛眾生,牽掛朋友,但是有一天你的牽掛成了障礙,那就是天大的顛倒夢想了。
這句話以我的見解,最重點就是理解一個礙字。一切人修行般若波羅蜜,看到空性,不是變得冷血無情。而是心無掛礙。
祝題主早日,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南無釋迦牟尼佛。


這個問題就是這樣,問者肚子餓了要吃飯,但是能教他的只是種田。問者不放下過去的心接受種田,迅速種出田,餓的欲生欲死。


私以為恐怖大多是怕失去,或者怕得不到,由此而產生的得失之患,而忘卻了活在當下才是最真的。如果一個人真的能接受所有的結果,他也就不會有恐怖了,對生活坦然處之。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宗教 | 心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