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真是韓國的嗎?


韓國人沒有把端午節申請為文化遺產,而是韓國江陵市每到端午節有個慶祝端午的端午祭, 有很多傳統的表演,集會,每年有上百萬世界各地遊客去看。本來每到端午,朝鮮族都要慶祝,但後來慢慢各地就消失了,只有江陵把這個習俗完整的保存了下來。在端午祭中,保留了朝鮮民族古代的很多傳統,是反映朝鮮民族歷史的鏡子,所以韓國把端午祭這個活動申遺,而不是端午節。
想了解端午祭的請看 http://www.gmw.cn/01gmrb/2006-05/26/content_423148.htm
中國關於韓國人搶中國文化的傳言,95%是國人的偽造,4%雖是事實但是斷章取義,存在嚴重曲解,只有1%才是真的, 這其中常見些所謂主流媒體在其中上躥下跳,煽風點火,很是讓人想不明白。
寫過一些駁斥類似謠言的帖子,參見

http://www.doyj.com/2011/08/14/%E4%B8%80%E4%BA%9B%E6%B5%81%E4%BC%A0%E7%94%9A%E5%B9%BF%E7%9A%84%E8%B0%A3%E8%A8%802/


昨天無意中在百度看到,今天就看到了這個問題。以下答案轉載於百度某回答

2005年11月,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於巴黎時間2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

 據介紹,韓國在申報「端午祭」的文本中,第一句話是「端午節原本是中國的節日,傳到韓國已經有1500多年了」。韓國的端午祭實際上是由舞蹈、薩滿祭祀、民間藝術展示等內容構成,這與中國人吃粽子、划龍舟、紀念屈原是兩回事,惟一的相同點是時間框架,都是在中國的端午節期間舉行。中國申報「端午節」非遺與韓國並不矛盾,中韓端午節是源與流的關係。

  從韓國申遺成功到我國端午節申遺,我們可以看到:韓國把傳統的文化活動注入了現代的元素,成功地實現了現代轉型,並得到了國際認同,對於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借鑒意義。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羅江身死,又成為華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自古便有食粽、飲雄黃久不息。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2009年中國啟動「端午節」世界申遺程序。該項目由湖北省代表中國,向聯合國遞交了以「中國端午節」為名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表,由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及湖南汨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四部分內容組成。

2009年9月30日,中國端午節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05年,韓國『「端午祭」申請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因為名稱相似,且日期相同,許多中國網民認為這意味著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被韓國「侵佔」了,並引發了許多有關保護國內文化遺產的爭論。

但其實韓國的端午是指江陵地區的端午祭,和我們的端午節並不一樣。

為了看看韓國人在我們吃粽子、賽龍舟的這一天在幹什麼,世界說專員今天凌晨踏上了前往江陵的客車。

----------------------------------------------------------------------------------------------------------------------------------

意想不到的「尷尬」

位於韓國東部的江陵市,是韓國江原道東部最大的城市之一,距離首都首爾僅250公里;但因江原道地區多山、交通不便,以及來自朝鮮半島北部的不穩定因素,江陵市的經濟發展水平處在韓國多個經濟帶之末尾,人口也不過20餘萬人。

保險起見,我提前兩天在互聯網上訂了前往江陵的大巴車票,但當今天早晨踏上7:10客車時,才發現之前多慮了:28席的大巴車上,只有十餘名乘客。我隨機詢問發現,只有三名是去特意看端午祭的,另外幾名乘客表示在旅途中,順路去看看端午祭。

而這種尷尬,在韓國的年輕人中更加普遍:據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在本月30日發布的調查結果,20~30歲的青年人群體中,只有60%左右知道「陰曆5月5日是端午節」。一位在韓國工作的朋友告訴我:「估計在知道端午祭的人中,絕大多數也只是在書里看過風俗而已,親自體驗過或見過的應該是少之又少。」

在經歷了近3個小時的車程以後,我到達了江陵市高速客運站。

江陵端午祭的舉辦場所位於江陵南大川(音譯)周邊兩岸,在非慶典期間該空間將被改造為停車場;附近設有江陵端午文化中心。

進入端午祭會場,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巨大的市場攤位區域。據了解,這些攤位由江陵當地政府無償或廉價出租給周邊市場的商戶;主辦方介紹說,依靠在旅遊慶典的期間密集的遊客訪問,剛好幫忙振興衰落的地區經濟。

△ 端午祭現場密集的攤位

穿過攤位,我來到了端午祭的主活動區域,村落對抗賽的現場正在準備進行。

韓國的端午祭習俗之一,便是聚集在一起進行拔河、盪鞦韆等活動,並且在各村落之間進行對抗賽,並將在最後祝福勝者所在的村落能夠豐收。而如今,這個文化在絕大多數地區已經失傳,唯獨在江陵地區流傳下來,並成為江陵端午祭的最大活動之一。

來自江陵市正東津地區的盪鞦韆項目代表金順子(音譯)女士已經年過六旬,但仍然堅持參加比賽;她對我說:「對於我們來講,其實贏不贏的獎金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在吃喝玩樂中,重溫鄰裡間的情誼,與對於江陵這座城市的自豪感。」 我也發現,在進行對抗賽的鞦韆上,能夠看到江陵多個民間組織的LOGO。

△ 拔河比賽準備現場

一邊在舉行著拔河比賽、另一邊就在舉行著本次江陵端午祭的主要活動——祭祀。

韓國江陵地區的端午祭有著繁瑣的祭祀儀式,祭祀、演戲、遊藝是其主要內容。如果從迎神的「前夜祭」算起,一般要舉行五個晝夜。

在江陵端午祭持續一周左右的時間中,每天從早上10點至晚上10點,由當地居民自願組成的祭祀團隊,都在不停的進行著形式不同、主題不同的祭祀活動——例如『沈清祭祀』則是源自韓國傳統童話《沈清傳》,主要講女兒如何用真誠的孝心讓父親重見光明;而祝願祭祀則像它的名字,祝願長壽和健康。

在江陵市當地的一家企業工作的中國姑娘宋玉(音譯)今年已經是第三年義務參加江陵端午祭的志願活動了;她作為組委會內為數不多的中國人,負責接待來自中國的遊客和團體。

在宋玉的眼中,看起來類似「跳大神」的活動,是江陵端午祭卻能夠成為世界遺產,並受到眾多民眾的歡迎的關鍵,即它「多樣性」和「包容性」。

宋玉說:「我覺得雖然江陵還在祭祀、做對抗賽、維護傳統,但江陵並沒有與現代格格不入,反而將現代的文化包容起來,將江陵的端午文化發揚出去;而這與中國文化中強調的『和為貴』有異曲同工之妙。」

△ 現場的摔跤比賽

我發現,考慮到端午祭這天並不是韓國的公休日,現場來自外地的遊客極少,主要是由江陵本地人士在參與活動。

來自本地的人群中,主要有兩種:來自江陵各地區、紀念並緬懷端午文化的人士;考慮到端午當天為工作日,現場人員以中老年人居多。除此之外,還有來自江陵地區小學、幼兒園的孩子們。為此,江陵教育局、江陵端午祭組委會以及江陵當地多個友好機構在活動現場開辦了展台,為孩子提供體驗端午文化的體驗式展區。

△ 現場參加活動的以老年人與兒童為主

我在現場見到了維持秩序的、來自江原道江陵地方教育廳的工作人員崔延靜(音譯)。

她告訴我:「我們希望,以我們的力量能夠將江陵值得驕傲的傳統文化進行保留和傳承,而這個過程,需要我們的下一代與我們一同努力,這也是我們進行這項活動的初衷。」

崔延靜表示,在接下來的7天里,江陵市大多數的小學和幼兒園將會組織集體參觀端午祭,教育局也將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協助。」

據我了解,截止本月29日,開幕僅2天的江陵端午祭共迎來了約30萬遊客。

不吃粽子不划龍舟 期待與中國端午「求同存異」

江陵端午祭委員會委員、江陵文化院負責人尹鍾乙(音譯)在祭祀活動結束後對我說:「事實上,江陵的端午由來是源自大關嶺的山神、和位於江陵國師女城隍祠的女神靈之間『終成眷屬』的日子,每次端午祭的開始便是將這兩位神靈——大關嶺山神和國師城隍牌位送往位於南大川的露天祭場;並且在現場進行祭祀,而兩位神靈只有在這幾天才能夠在一起。」

△ 祭祀活動

尹鍾乙雖然年齡比較大,但自從前往中國上海旅遊三次以後,喜歡上了江南水鄉的風景,並開始學習了中文;甚至在本次的端午祭中,尹鍾乙自願擔起了「義務中文翻譯」的職務。

他表示,雖然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從由來、習俗及迎接方式都不一樣,但很大的程度上,江陵的端午祭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來自中國的影響;例如,將這一習俗定名為「端午」、誦讀漢文的祭祀文、並將日期定在農曆五月初五左右。

尹鍾乙說道:「如同人有家鄉,文化來源於民俗;正如家鄉有情,民俗這一多樣性的根源,必須受到尊重,我相信最地區性的才是最全球性的。同時,我也堅信,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生活的需要。」在他的推動之下,江陵端午祭從三年前開始,每年會邀請海外姊妹城市的代表團,前往江陵端午祭介紹文化。

不過,無論是宋玉、還是尹鍾乙,都能夠感受到,隨著中韓關係的不穩定性增加,本次端午祭來自中國的團隊和遊客均有了大幅度減少。

「而且,以前來自中國的代表團訪問的時候,也吃到過中國的粽子;感覺很好吃,可是今年,估計吃不到了。」他補充道。

世界說 權小星
發自 韓國 江陵

更多精彩國際資訊,歡迎關注知乎機構號@世界說

講述全球故事,見證改變發生的第一線。我們和你一起,積極生活在別處。


其實又有多少人知道中國的端午節早在2009年就申遺成功了。之前說韓國人搶注 破口大罵,都被國內的無良媒體當槍使了。後來申遺成功了 媒體反而不怎麼報道了


看完高贊的回答也是醉了,所以內容不同,品牌價值就完全不同了?
重點國內反應這麼大的原因根本不在於中韓兩國端午節日慶祝的內容,而是端午這個名詞的品牌價值!只要是華人,說起端午基本能立刻知道時間,日期,習俗,意義等。
我說中國南北方春節過的還不一樣呢,北方絕對吃餃子,南方基本很少有這樣的傳統,所以北方人的我就能說南方人過的是個假春節?雖然我們倆方日子一樣,可我們形式不同,所以雖然都是春節,其實是倆節日?
所以說所謂的兩方根本祭祀形式不是一樣啊,其實根本沒明白爭議點在哪,然後狂帶一波節奏,說所有認為有爭議的就是被無良媒體洗腦的!然後一群人在底下評論,我有腦!我有腦!逗呢!

你中國在聖誕節還吃蘋果呢,男生和女生當情人節過呢,也不紀念耶穌呢,還不放假呢!所以中國就能打著中國聖誕節申遺了?瞎幾把扯

韓國人選擇端午祭這個名稱,其心可誅


不是,是楚國的


中國媒體的引導暗示作用明顯,大家以訛傳訛,說宇宙都是韓國人的,一是嘲弄,二是無知。


楚國人的


韓國留學生表示,昨天五月三十號沒放假,正常上課。連假都不放,還好意思說是他們的。


端午節跟韓國沒什麼關係,而且其實和屈原投江也沒有什麼關係,在這有必要跟大家科普一下,畢竟大天朝長期以來洗腦的太厲害了, 端午節其實在屈原生活的年代之前就已經有了。也就是說,屈原本人自己也過端午節的。

下面的只是一個傳說,不要以為真的就是在女渦時期了。真實有理據的考古方面的東西,大家搜索一下學術上的東西有學者聞一多的見解。

端午最早源於女媧時期,女媧重修四時後,發現每年五月初五,陽氣最盛,然,盛極則轉衰,過了那天,便陰氣漸生。陰氣越盛,從那天起,五毒開始活躍,鬼魅魍魎也會開猖狂,於是,人們需要在五月五那天,做很多準備工作,用來防止後面的傷害。
這些準備工作包括但不限於,要找到柳樹上面當年生的嫩枝,折斷,束成兩把,根部相向,枝葉朝外,放置在出入必經之處,後來有了門戶後,改插在門戶之上,所有的門戶上一個也不能落下。這天採下的柳枝制鬼驅邪能力更強,以防為其所害。
另外,從外面要采來艾葉,晒乾備用,同時傍晚時拿一部分曬得半乾的艾草,配著老(舊)的艾草,一起點出火星,四處熏看,以驅蚊蟲。
同時,大家這一天要外出去采百草,誰採的草種類越多越好,其實是借用百草之氣,用來對付後面可能要遇到的五毒之害。人們這天接觸到陽氣最旺的草越多,身上的衣服就越多這樣的氣息,後面穿著這樣的衣服時,可減少傷害。
除了每家每戶外,整個部族到後來的邦國,都要在這一天祭祀鬼神,以求保佑自己的族群或邦國不會受到五毒之害和邪魔侵襲。
於是被稱為五月五祭。
這個風俗,傳到周朝時,變成了一種可以相互間進行比賽的項目,由祭向節過渡。
後來,人們為了便利,便製做了香囊,也叫香包。這一天把一些葯(乾草沫)裝進去,用來防蟲害。這個時候,香包仍然及上面的事,都與屈原無關,只不過後世牽強附會太多。
有了香包後,鬥百草的風俗一時間有些冷落,人們就在想,以前可了采百草,讓全身都被百草之氣影響,可以防五毒。現在只有身上帶香囊了,其餘地方並沒有得到保護怎麼辦。
於是他們的在香囊上穿了五色彩繩,然後晚些時候再解下來,繫於四肢之上,人們相信,這五彩繩,正好可以抵制五毒之害。
這時,在民間人們仍管這個節稱為五月五。至於後面的說端午之個詞,起源於荊越或楚國,更是附會之詞,這個時候,屈原還沒有出生。
後世說,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生活的地區,還有一本西晉民間書《荊楚歲時記》上記載:「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只能說明,當時,當地已盛行此風氣。卻無力證明端午節的起源地為荊楚或長江中下游地區,。
至於提到端午節為紀念屈原而設,更是後世的附會之詞。
其實早在漢代,應劭便在《風俗通》中記載漢俗在五月五日,用青、赤、黃、白、黑等五彩絲線合成細索,繫於臂上,稱為「長命縷」或稱「續命縷」、「五色縷」、朱索等,以此驅瘟病,除邪,止惡氣。這一風俗,最早源於渭河流域。
數千年中,民間一般都以五月五來稱呼端午節,而從不說「端午祭「這三個字。民間著作中最早出現端午這個詞,源於晉代的《風土記》,原文為「「仲夏端五。端者,初也」,「端」為開端和初始之意。古代「午」不僅與「五」同音,字也相通,因此,「端五」又稱「端午」。後來,因為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端五,為了兩個字不能相重,故將「端五」改為「端午」。這個名字才正式確定下來。
到現在,還有多少人,都覺得端午節是源於紀念屈原?或是源於荊楚圖騰?
它是源於中國人於大自然中陽盛則陰生,陰陽天氣變化規律的理解,遵天道而應人德,如果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端午的來歷是什麼?都誤以為是為了紀念一個人。那麼,這個節日,被韓國搶了去,不怪別人,唯怪自己不爭氣。


都是國內小報刊為了提高銷量,吸引眼球胡編亂造的。何必當真!


學校上文化民俗課的時候一個韓國留學生講了他們的端午節。發現習俗什麼的和我們這裡根本不同,貌似日子也不同。具體內容不記得,但我覺得只是名字類似,在最初的時候有點淵源,現在已經是完全不同的2個節日了。


有些是媒體的曲解吧!我想說的是,其實現在媒體的操守可能也並不好,總是寫一些煽動類的文章來增加自己的點擊率。


為什麼這種謠傳會傳得很遠,但是韓國人認為蚩尤是他們祖先這種事怎麼沒人吐槽。


韓國的端午祭確實是受中國文化影響產生的。不過內涵完全不一樣。韓國的端午祭是慶祝豐收的節日,而我們的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


竟然能有此一問,這有什麼好爭論的嗎…貴乎吃棗藥丸


韓國現在也很多人過聖誕節,那麼過段時間,慶祝的方式和西方不一樣了,習俗也本土化了,難道韓國也要去把聖誕節申遺?
韓國起源論不是空穴來風,大家為什麼從來沒聽說日本起源論或者越南起源論,單單韓國?其中的確有部分是中國媒體自己編造,但韓國人也確實比中國早發展幾十年就自大狂妄,不可一世,他們很不尊重中國文化,從電視劇就可以看出,經常貶低中國料理和中國文化(本人不看韓劇,皆從網友截圖吐槽或者朋友那看到),反而日本非常尊重唐文化中國歷史和中國飲食文化,更有大國胸懷。
日本也飽受詬病,你用日語在谷歌上搜索韓國起源論,也會看到很多關於韓國聲稱各種日本文化起源於韓國的新聞。


瞎說,不僅和韓國沒關係,而且不應該就感激屈原!


屈原為什麼會投江,"屈原被逐,楚國滅亡"。最後絕望汨羅投江;所以首先要感謝秦國滅了楚國。

而秦國滅楚的功臣就是王翦大將!

王翦又應該感激秦始皇的識人善用;

秦始皇一開始要是沒呂不韋捧他爹,秦莊襄王也只能一直被稱呼為異人(奇貨可居);

呂不韋最開始又是衛國人(河南安陽),沒衛國他富商也起不來家;

衛國呢又是周朝分封的一個姬姓諸侯國;

周朝呢,又要歸功於周文王和周武王滅商;

商紂能那麼快順順利利被滅,當然歸功於他的愛妃妲己!


所以,最後要感激蘇妲己這美人,才能有今天的端午節!

你看看,為了這一個破假,毀了多少個王朝?還不好好珍惜!


被端午":韓國"江陵端午祭"確實入選世界遺產名錄,但與中國端午節內涵完全不同
事件經過:2004年5月,中國媒體開始接連報道「中韓端午之爭」,稱韓國準備將端午節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傳出中國也在準備將傳統節日打包集體申報,但媒體還渲染稱「一旦被韓國搶先申報,中國將被奪走端午節的擁有權」。2005年11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韓國申報的端午祭確認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後,這場「端午申遺之爭」被媒體宣判為韓國勝出。此後,「中國端午節被韓國搶走了」一說在國內流傳至今。
核心錯誤:混淆概念、曲解背景
真相還原:韓國的「江陵端午祭」確實入選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但是根據申報內容,韓國的「江陵端午祭」並非中國人理解的端午節,兩者僅僅時間有重合而已,前者指在每年農曆4月到5月初,韓國江陵地區舉行的薩滿祭祀、歌舞表演、民俗遊戲等一系列慶祝活動,並非中國傳統意義上為紀念屈原的「龍舟粽子節」。另外,世界遺產不是認證「專利」,不存在「搶注」和「排他性」,事實上2009年,中國的端午節已經被聯合國收錄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根本不存在「韓國搶走了端午」一說。


採訪了三個韓國留學生,均在中國學習4-5年,中文很流利,總結他們的回答如下:

我作為一個韓國人,當然認為端午節是屬於韓國的。韓國的端午節已經申遺成功了,這是國際上認可的。我並不否認中國的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但在端午節傳統的保留上大不如韓國,這是大家都能看到的事實。我認為判斷傳統節日屬於哪個國家,不是僅僅看它在哪個國家存在的時間更長,而是應該關注它在哪個國家更被關注、被保留得更完整。從另一個層面上說,中韓關注的點並不應該只是端午節日到底屬於誰的,而是應該關注怎樣才能讓傳統更好地傳承、更好地被保護,也許中韓合作是個不錯的方法。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文化 | 中國傳統節日 | 端午節 | 屈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