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的本質是什麼?人為什麼會得抑鬱症?
聽說治療抑鬱症必須要藉助藥物,但抑鬱症是心理疾病,而藥物的本質是化學。抑鬱症等心理疾病,難道是器質性的病變嗎?
人的心理活動為何能夠影響生理?
未經本人授權,禁止轉載!
抑鬱症既沒有傳染性,也不是經典的器質性疾病,抑鬱症沒有獨特的的病因,表現多樣,既有心理行為,也有生理方面,那抑鬱症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先給一句話概述:抑鬱症是一類(而不只是單一種)複雜疾病,抑鬱是有生理易感性基礎,與外界環境發生相互作用,反饋到自身從而表現出一系列我們稱之為「抑鬱癥狀」的動態過程。抑鬱症是一個龐大系統的綜合表現,而不是單獨一個基因、神經遞質、神經細胞、心理模式或者昨天失戀這樣的環境事件單獨能解決的。
基因組決定了生物個體,但是個體的大腦的發育和老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體和外界的互動情況(經驗),而每天身邊會遇到的人或事是和作為個體的生物學本質沒什麼關係。也就是說,抑鬱症通過還原論來理解一定是非常片面的。我會簡單的敘述一下整個鏈條中一些關鍵因素:
- 基因:對同卵/異卵雙生子的對比研究表明,遺傳因素在抑鬱症中佔到30%。5-HT轉運體基因被研究較廣泛,該基因有S和L兩型,攜帶S等位基因(SS純合或S/L雜合)可能意味著增加易感性。影響神經遞質、神經發育、突觸可塑性的基因也可能有一定作用。比如GWAS發現的rs2715148 和 rs2522833單核苷酸多態性(其作用是突觸旁基質合成,可影響神經遞質的釋放和重吸收);HOMER1 基因及其rs7713917 多態性影響大腦特定認知功能時候額葉的活動度。
- 神經遞質:包括5-HT1A、5-HT1B、去甲腎上腺素、GABA、谷氨酸,在合成、轉運、發生生物效應等一系列相關過程都可以影響到抑鬱症。也是經典的藥物SSRI/SNRI作用靶點。
- 應激-腎上腺-下丘腦軸:古老的內分泌HPA軸。腦感受到應激後,下丘腦釋放腎上腺皮質釋放激素(CRH),傳遞到腎上腺再分泌腎上腺皮質激素。皮質激素反過來可以抑制大腦海馬的神經元再生,皮質激素增高、海馬縮小、海馬活動度改變等現象都可以在部分病人上觀察到。
- 細胞和組織層面:有一個重要的蛋白叫做腦源性生長因子(BDNF),對於神經細胞的發生、發育、神經可塑性至關重要。人腦中只有海馬和紋狀體有神經再生,除了剛才說到皮質醇可以導致神經再生減少,在應激條件下BDNF基因多態性也可以導致。
R.H. Belmaker, (2008). N Engl J Med 358(1): 14
- 腦:富含5-HT受體的扣帶回膝下皮層(sgACC)在抑鬱症病人中表現出了多種異常,包括不限於:神經膠質細胞減少,突觸減少,耗能,活動度改變。sgACC又是包含在對情緒和行為有直接影響的一套腦環路系統中,其他重要的節點還包括:背外側額葉(DLPFC),背內側額葉(DMPFC),皮質下灰質核團(紋狀體和丘腦),後扣帶,杏仁核和海馬以及小腦。這些區域是通過多種實驗條件下(比如給病人看不同包含情緒內容的圖片)得到的。這一些列的發現也直接促成了新一代診斷及治療的工具,比如直接通過腦掃描來進行診斷,通過實時fMRI學習如何調控情緒,通過rTMS刺激DLPFC治療對藥物無效者。
- 腦與心理:前面說了很多不同的腦區是通過實驗研究發現的。總結而言抑鬱症病人的心理活動反映到神經活動上就是:對於負面情緒過度反應,對高興等情緒卻毫無反應,情緒調節能力嚴重下降;認知功能及相關神經活動亦有減退。對來自外部環境的負面信號反應過激,而自身又無法如正常人一樣擺脫其干擾。某些性格特質(高neuroticism)可能也是抑鬱症的易感因素。
注意力的偏曲(尤其對情緒相關的信息),對情緒信息的不正常再加工產生的偏曲記憶和自我沉思,異常的心理模式,這一套是抑鬱症的主要心理表現,是抑鬱症研究和心理治療界大佬前輩牛人AT Beck所提出。
Disner, S. G., et al. (2011). Nat Rev Neurosci 12(8): 467-477.
- 社會環境:
- 家庭:婚姻問題是很多人抑鬱的直接觸發誘因。對於兒童來說尤其重要,家庭中遭受的應激,乃至暴力事件,為之後青春期/成年後爆發抑鬱症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 經濟水平:和所謂『常識』剛好相反,收入越低越容易得抑鬱症。在城市化之前的中國,農村的抑鬱症發病率遠高於城市,體現在少量的研究報告以及官方都承認的農村高自殺率上;這一局面被近些年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給逆轉了,多個研究報告認為中國近幾年自殺率大幅下降,歸功於城市化進程。以後會怎樣還未知。
- 性別:女性患者數量達到了男性的三倍之多。除開生理因素,女生在其他方面要承受壓力等,嚴重的比如性侵犯,程度不同可能非常多見,在某些流派的心理治療中可能是關注點。女性平均收入低,女性在異性關係之中會面對一些不對等的處境。女性在成長過程中承受來額外自社會家庭的壓力。女性和男性在在自尊、自我概念以及應對社交的方式可能有差異,是抑鬱的風險因素。
總結:
抑鬱症是典型的複雜疾病,從基因到環境,環環相扣,相互反饋。抑鬱症是一大類疾病,每各個體可能在整個環節中的薄弱點不盡相同卻又各種相似。為什麼得抑鬱症?因為我們是有複雜心理的人類,因為我們創造了複雜的世界,因為我們生活在其中。世界是不完美的所以我們有了抑鬱症。抑鬱症的複雜性決定了抑鬱症需要接受科學的、系統的治療方法。
- R.H. Belmaker, M. D. and P. D. Galila Agam (2008).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N Engl J Med 358(1): 14.
- Kupfer, D. J., et al. (2012).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new clinical, neurobiological, and treatment perspectives." Lancet 379(9820): 1045-1055.
- Disner, S. G., et al. (2011). "Neural mechanisms of the cognitive model of depression." Nat Rev Neurosci 12(8): 467-477.
- The Economist: A dramatic decline in suicides: Back from the edge
- Nolen-Hoeksema, S. (2001). "Gender differences in depressio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0(5): 173-176.
很多心理障礙的病因是多因素的,既有生物學方面的原因,也有情感的、認知、社會的、行為的等非生物性的因素,抑鬱症並非只是心理障礙而沒有生理學的基礎。
如果按是否有生物學因素來分,抑鬱症可分為內源性抑鬱與反應性抑鬱。反應性抑鬱症往往有明顯的生活事件,這些事件通常是一種不可控的喪失,特別是人際關係方面的喪失,比如說失戀、離婚、死亡、失業等,反應性抑鬱更多的由於心理與社會因素影響所致,生物學的因素較少些。而內源性抑鬱往往並沒有明顯的生活事件(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內源性抑鬱與反應性抑鬱的區別並非在於是否有生活事件),它呈現出與反應性抑鬱不同的癥狀表現:會有更多的生理方面的癥狀,比如體重減輕、早醒、身體的異樣感等,其生物學因素致病的可能性更大些。而且,內源性抑鬱者在發病前似乎是抑鬱性人格,生來便有抑鬱的氣質。
抑鬱症還可以分為精神病性的抑鬱與非精神病性的抑鬱。前者除了情緒低落、精力喪失等核心癥狀之外,還會出現幻覺、妄想以及極端的退縮等精神病性癥狀,其現實功能受到明顯的損害;後者則沒有明顯的精神病性癥狀。一般認為,精神病性抑鬱容易出現躁狂發作,它們以後更容易發展為雙相障礙,因此這種抑鬱症的器質性因素更多些,藥物治療應是首選。而非精神病性抑鬱並非是器質性的疾病,心理或社會因素更多些,兩者存在明顯的不同。
至於是否用藥,除了辨別是否為內源性或精神病性之外,還要考慮抑鬱症的嚴重程度以及是否為複發。如果程度嚴重且已多次複發,需要藥物治療再輔以心理諮詢。如果是輕度抑鬱,單純通過心理諮詢也會有較好的效果。不過抑鬱症往往會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從輕到重,由重到輕,如何治療需要根據情況做出調整。不同的藥物適合不同的抑鬱類型,臨床醫生也會根據藥物的療效情況適當地調整藥物。同樣被診斷為抑鬱症,有些人怎麼都不會發展出自殺行為,有些人吃再多葯還是會自殺,有些人能在心理治療的幫助下完全走出自我貶低的模式,有些人卻連初始訪談的過程都無法堅持……順便說一句,再新再貴的葯,都從來沒能「治癒」過任何一個「抑鬱症患者」——既然承認它不是個器質性問題,卻又想從生化角度去解決它,難道不是緣木求魚嗎?
不把抑鬱症當個「病」來看,而是以人為主體,我們會提出的問題就不會是「抑鬱症是什麼」,而是「什麼樣的人在哪些情況下,會出現類似抑鬱症的表現?」
粗略回答後面這個問題:
首先抑鬱作為一種情緒人人都有,但絕大多數人並不會掉在裡面出不來、也幾乎不可能沉溺到實施有計劃的自殺行為的深度——換句話說就是絕大多數人不用想多,你一輩子都不可能自殺的,別為了這種幻想增加自己的焦慮了。
什麼人才會自殺成功?這個命題很精準哦!不是自殺,而是自殺成功。後者意味著這樣一種狀態:無論現實還是心理層面,都與外界完全失去連接——也就是真的沒有任何接近的人(沒有人知道他/她的抑鬱狀態,同時即使有,當事人會主動拒絕和迴避和他人相處和聯繫)、真的什麼都「不在乎」(不在乎自己、別人、世界上的一切人事物)……如果你曾有過類似體驗也不用憂慮或得意——真正沉浸在抑鬱情緒自殺成功的人,不是幾個瞬間有這些感覺,而是經年累月地這麼搞,所以你會看到很多遺書會這麼寫:「我真的太累了…」或者「我實在堅持不下去了…」真話,沒人受得了長時間這麼煎熬!
再說說怎麼樣的人才可能陷入這種處境呢?非常重要的一個核心是:無價值感。極其底層、從內心深處湧現的、如同背景色調似的無價值感。它不是人人都體驗過的,那種某件事沒做好、失去某些在意的人事物時那種暫時和局部的挫敗沮喪悲哀,而是滲透在整個生活中、就像滲進皮膚的紋身顏料那麼難以剔除的狀態,又像戴著一副以「無能」做鏡片的眼鏡,往哪看都沒用、都只能看到「無能」這種結果…這種狀態形成的機制涉及到整個心理發展過程,再展開篇幅太大就不細說了。形成這種無價值感的關鍵詞是「底層」——心理結構的底層。放到一個人的身上,對應的是人生最早期的心理發展基礎、早到需要追溯到嬰兒階段。大體來說越早期被暴露在被忽視、不安全、不被愛不被照顧的養育環境里,成年(甚至到不了成年)後,這種無價值感就會越深越強。
其實在心理治療領域,所謂「抑鬱症」不但是treatable,簡直就是cureable的。當然也無法逆天到違背正態分布規律——也就是說總有人神仙難救,也有人不治而愈,處在中間的,只要找到好治療師,走出來只是時間長短問題而已。心理治療的下限是:處在自殺行為邊緣、以及一小部分還願意接受幫助的堅定的自殺者,再糟糕的,我們也力有未逮了。
其他:
「抑鬱症」真是「病」么?
每個符合「抑鬱症」診斷標準的人,表現、狀態、內在機制都一樣么?
即使先把它當個「病」來看,絕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還有「抑鬱型精神病」、「抑鬱型人格障礙」、「抑鬱型神經症」的差別吧?這三種分類可以混為一談么?
更別說是否真的存在「抑鬱症」這麼個東西?就好比你能從自然界里找個「1」出來不?那東西不存在呀!如果把所有具有「1」這個特性的東西都當1來命名和研究,是否會很容易發現,這些東西其它更豐富的特質都直接被忽略了?
多多少少,把人為劃分的概念作為「真實」來研究,就是耍流氓。
現代醫學基於實證科學,體系完整嚴謹、所見即所得、高度結構化所以容易理解和傳播。但是尺有所短,成系統的分類和概念化,副作用之一就是喧賓奪主——「人」不見了,只剩下「病」和概念了。這是整個自然科學體系的短板——當它的背景是浮躁和功利時。
無論是抑鬱症還是其他概念,別忘了科學不是真理,一切存在才是。所以別拒絕去觀察和感知科學、以及其他一切既有經驗之外的東西。
這篇文章我曾一再猶豫到底要不要寫,畢竟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而且我的觀點也不見得就多健全。但是我的一位朋友和我聊完之後,認為我的一些觀點對抑鬱症患者很有幫助,他建議我寫出來。他說:世間不存在十全十美之事。周易最後一卦是未濟卦,就是說這個模型是不完善的,正因為不完善,所以才能生生不息;真要徹底完善了,就是不生不滅了。後天哪有不生不滅的東西?所以後天的東西,都是不完善的。讓我可以放手寫下來自己的見解,那我就寫寫自己的拙見了。我不敢說自己的文章對多數人都有幫助,我的文章很大程度上為少數人寫,關注關懷少數人,留給有緣之人去讀吧。
孔子說過猶不及,我把抑鬱症患者分為過與不及兩類。
第一類是不及,也就是先天的條件不足或者缺愛,和後天各種不順得不到社會認可等導致的長期壓抑自卑,進而變得抑鬱。這一類人顯著的特徵是自我保護意識過強,動則驚詫,並有強烈的自我否定傾向,認為自己這也不行,那也錯誤,容易畫地為牢把自己圈住。或者自我感動尋找成就感,旁人覺得很普通的一件事,他就可能把自己感動的稀里嘩啦的。又或者碰到什麼精神支柱容易孤注一擲,常見的是把宗教作為自己的救命稻草,實際上這種心態之下,宗教也很難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又或者說常常有一些小的愛好來滿足自己的空缺心,比如夾娃娃機。某種程度上,人的一生所有秘密都可以在他們童年找到。
舉個栗子,我的朋友的Y君。認識她是在2015年3月,相熟於九月,中間無數次想踹死她。一開始是因為我語學院開學上課最晚一個進教室,進去看見大家自覺組對坐好了,只有她一個人坐著,本來我自己坐也可以,想想還是和她一起坐吧,就這麼開始了緣分。Y君來韓國的第一年,拚命的打工,壓力之大,最後搞得自己月經都停了。每次跟她聊天三句話離不開父母,一開始我驚訝於這個孩子竟然如此孝順,後來覺得不對,明明是Y君父母應該承擔的經濟責任,她的父母也確實有這個能力,為什麼Y君卻本能的不想往家裡多要一分錢,能省即省,自己的生活費還經常不足,還時不時立志將來要給父母買房子。每次聽她說這些我都反問,你不是還有個弟弟嗎?父母又不是就你這一個孩子。一個小姑娘家每天的思維都圍繞著如何省錢以後如何給父母買房子,年紀輕輕為什麼要把整個家庭的重擔都背在肩上,這不應該是你父母應該背的責任嗎?
直到今年夏天,我親自去了一趟她的家裡看看,了解她的成長,她的家鄉,她的家庭,我才明白原來Y君的父母並不懂得如何為人父母,自己的職責沒有盡到位,卻整天向Y君暗示自己如何勞苦功高,Y君從小到大除了書沒念好,剩下的家裡的事包括父母該乾的事情全部都包辦了,活得就像一個少兒保姆一樣。在我和她回家這七天里,她的父親在她再三強調下才給她買了最廉價的窗帘,直到她離開時也沒給她裝上,明明就十幾分鐘的事,她父親寧願到樓下棋牌室打牌或者雞場里打瞌睡也不給她裝。在我去她家以前,她甚至不知道一個女孩子的房間那麼大窗戶原來需要窗帘。一次飯桌爭吵,他爸爸開始還裝一裝,說什麼我也是各種為你好呀,你怎麼可以這麼不懂事呢,到後來直接明說:要求她父女間也必須說恭維好聽的話,一句難聽的真話只要是拂了他那了不起的面子的話,到死也要給他爛在肚子里。
我開始明白原來她對於父母的偏執,不僅是因為孝順,更多是為了獲得父母的關注和認可。她不願意跟父母要一分錢,原來是因為她的父母反覆跟她暗示自己掙一分錢有多辛苦,多勞苦功高,你需要多麼的感恩戴德。這自然讓她每和家裡要一分錢都感覺壓力很大,她討厭這種感覺,所以寧願自己打工賺錢也不願意往家裡伸一次手,她的父母也知道她在打工,但是並沒有關心她是否辛苦,只會覺得剛好補貼家裡錢。
我說,你再這麼下去,你就會成為下一個樊勝美,下一個徐婷。你追求的是一開始就空亡的東西,你做這麼多不過就是在自我感動獲得一種成就感,追求終究一天可以獲得父母的認可和喜愛。但我觀察,你父母心中一開始就是有模型的,他們喜歡那個又懂事又讀書成績優異還得最好把家務全部包辦的那個壓根就不存在的「別人家的孩子」。你不管如何努力,你都到達不了他們心中慾念的盡頭。你的父母的心就是一個無底洞。就算哪天你真的到達了,你也會發現你父母心中並沒有多少愛,他們的內心是空蕩蕩的,四處漏風,什麼都沒有,他們甚至沒有多少愛給自己更何況愛你。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認識Y君的一年半里,我堅持著敲七下扶一下的原則,中間好幾次覺得這個人最好是再也不見,最後還是沒辦法做到見死不救,一路扶著她直到她自己可以從她的小世界出來可以自己獨立的歪歪斜斜地往前走,直到今年終於可以自己明是非,堅定三觀,爆出驚艷的「傻逼泡泡論」,我甚是欣慰,說:你和去年初認識時真是判若兩人,當時真的是一顆糞坑裡的石頭又臭又硬,油鹽不進,滿腦子這個時代特產的歪理邪說,還弱柳隨風擺,三觀立場不堅定,現在已經可以自己侃侃而談,說出自己的感悟,臉上散發著開心的光芒。她說以前看世界充滿黑暗和怨憤,全世界都是硬邦邦冰冷險惡的,現在看世界覺得哪裡都溫潤了。我說:變的不是世界,而是你得智了,我說:變的不是世界,而是你得智了,前一段時間不是一首歌叫萬水,歌詞寫千山都翻得過,萬水卻難解渴,智慧就是那一個解心頭之渴的真水,它從我這裡開始終於鑽進了你的腦子,進而溫潤了你的全身經脈,讓你整個人都舒暢了,是你的周身都包裹著叫做智慧的水,所以世界溫潤了。
Y君說要是沒遇見我,也許再過幾年,熬不下去就去死了。她說從前二十年時光都在回望過去,從來不敢去想將來,因為將來在她眼裡比她的過去還要黑暗,伸手不見五指的那種足以吞噬人的黑暗。遇見我這種天生樂天派之後,人生就像撥雲見日,翻開了新的篇章。她終於捨棄了過去,勇於邁進將來,我感到很高興。
對於第一類人的總結和建議是:其實相當於我後面提到的第二類人,第一類人才是佔了社會的大多數。他們往往不受重視,甚至不受歡迎,弱,沉默,所掌握的知識也不足以讓他們認清自己存在的問題,自己所身處的環境,更沒有多少發言權。他們就像社會底層最不重要的螻蟻一樣,被這個社會的所謂「主流價值觀」,被周邊的人沒完沒了的比較和傾扎,一路推著向前走。一心認為只要我做到了社會所說的那樣有這個有那個,也許我就可以得到稱讚與肯定,我的父母也許就會多愛我一點,周圍的朋友就會多注意我一點。如果我還做不到,就會感到無盡焦慮或者自卑。長期下去變成抑鬱。
如果你也是Y君,或者類似她的第一類人,我對你的建議是:第一,現在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其實是很有問題的,幾乎是一種極致而張狂的拜金主義。這種主流價值觀其實不值得你用唯一的也是最寶貴的一生去追逐。如果你去盲目追逐或者跟風,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你得到了房子車子等一切別人眼裡所說的好東西之後,自己卻並沒有真正的實現自己人生價值,也沒有得到更多的愛,更多的快樂,相反的很大程度上你的寶貴青春已經變成金錢和貪慾這頭猛獸的口中之物。
第二如果今天的你是一個平凡之人,你的父母因此不愛你,哪怕你已經做好分內之事,甚至非常努力去迎合他們的期望,他們也看不到你的好,一心把你與他人比較,就算你那天真的變得美若天仙,應有盡有,他們也不會愛你,他們最愛的是自己貪慾與攀比,不是你,也永遠不會是你,儘管接受這個事實有點傷人,但只有首先接受這個事實你才能走出來。Y君也和我說,說我去年跟她說女孩子沒必要非要那麼瘦,非要減肥,各人有各人的美,如果你的所謂的朋友今天對你肥瘦各種挑剔,那這些不是真的朋友,這些話她去年不能理解,今年完全明白,因為今年她確實瘦了,她的朋友從原來的嫌棄她變成了各種願意和她來往,她說這種行為讓她感到無比噁心,如果我今天胖你就不喜歡我我瘦了你就各種歡迎我,那你就不配當我的朋友。
第三如果你是抑鬱症患者,拋棄外界的一切因素,我只想問問你:你喜歡真實的你自己嗎?你的內心是否已經有一個「固定的模型」,是否只有某一天夠著了那個模型你才會開心?如果是這樣,我只想告訴你,就算有一天你排除萬難,承受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辛苦到了那個位置,你也會發現在那個位置上你坐立不安,內心並沒有感到多少的充盈,相反是無盡無垠的空虛失落。我曾經問過Y君如果說你的成長,你的父母,你從前的各種觀念捆綁了你讓你長期壓抑和不舒服,那麼今年我已經幫你把這些問題都清空了,你為什麼還不開心?你是不是不喜歡你自己,準確來說,你不喜歡真實的你自己,真正的自己與你心中期望的不相符?她說:是的。我喜歡成為你這樣的。你的聰明是我沒有的。
我說如果是這樣,你也許永遠也好不了。因為世間不是只有一類人值得去追逐,每個人生來資質天賦各不相同,你應該去發現你的美,你要從今天開始寫日記每天寫下自己的優點與缺點,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你只有花時間真的去了解你自己,了解這個「她」的喜怒哀傷,了解「她」內心不為人知細膩與執念,你才能更好的走進「她」,喜歡「她」,擁抱「她」,與「她」和解,與「她」相處。人的一生大部分時間就是拿來學會與自己的相處的。如果你的一雙眼睛只會追逐別人,而從不回頭看看自己的內心,從不去打扮它豐盈它,讓它變得美好而溫潤,你是不會快樂,不會成長的。喜歡並接受真實的自己是擺脫抑鬱的第一步。
ps:Y君的動手能力真的棒極了,她很喜歡收拾東西,而且時尚感和拍攝照片都很有天賦,我現在穿的衣服都是她挑的,她懂得怎麼根據人的特質挑能凸顯對方氣質的衣服,認識她之後,我的衣櫃一直被她嚴格「規範著」^_^,相比之下我就差多了,生活里沒心沒肺,時不時語出驚人,吃個飯還要隨時防備掉筷子,力氣巨弱,一壺花茶足以讓我手顫,為此被她「嘲笑」了很久~我跟她說這就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每個人都有自己足與不足的地方,你要學會發展自己擅長的東西,彌補自己不足的東西,達到自身平衡,而不必羨慕任何人。
說完了第一類人,然後說說第二類人。
第二類人屬於太過,知乎上很多大V都屬於這群人,他們之中其實有相當一部分都是潛在的抑鬱症患者,或者已經是抑鬱症患者了。他們往往既不缺乏生存的皮囊,也不缺生存的技能 ,看上去三觀也不算扭曲,某種程度上還相當注重生活品質,在人人追逐資本的世風下憑藉自己不俗的條件拔得頭籌。他們的成功往往也得到很多人的認可和嚮往。明星當中也有一部分人屬於這個群體。有人給他們歸納了一個標籤叫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在此強調一次並非所有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都會患上憂鬱症,我只是說這個群體是抑鬱症的高發區。
聲明:以下談論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是分壞與不壞的。我覺得壞的或者極致的壞也就是惡的人,不管他屬不屬於這個群體,他們在這個傻逼眾多物慾橫流的時代是活得相當風生水起的。人心的貪慾,人心互相傾扎的惡,都是這群壞人惡人巨大的精神食糧,也是他們利用的目標,他們每天為又得手一個,又驗證一個人心的壞與惡劣,不知道活得多有滋有味。這群人不存在抑鬱症這一說。以下談論全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裡面談不上壞的人,因為他們其實內心還有對善的追求,對物慾並沒有那麼沒有極限的渴望,才有產生抑鬱的可能。
我會關注這個群體,源於前一段時間明星A君引起我的關注。我發現這個人很特別,哪裡特別說不出來,我就翻了她/他不少視頻,觀察這個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我還特地讓我的面相師朋友G君,去看了一下這個人的面相。她說這個人的嘴巴和鼻子都是非常典型的相,她看過這樣案例不下百例,這樣的嘴說明這個人天生善於壓榨周邊人生存的環境來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樣的鼻子說明他/她內心狂妄自大惟我獨尊,這樣的眼睛說白了就是虛偽,這個人非常善於偽裝和隱匿自己的真實意圖來最終達到自己的意圖,當然啦這裡我們拋開面相不說,她/他這樣的五管組合還是很好看的,而且得形得局,年紀輕輕就出名是很正常的。不過這個人到中年以後可能會走向抑鬱。
ps:我還沒有開始展開寫就已經有人在評論里猜這個A君是誰,喬任梁就是這麼逼死的,拜託大家收起自己不該有的獵奇心,知道做人的邊界在哪裡。不要在我的評論猜這個人是誰,也不要私信問我這個人是誰!!!我覺得猜度這些的,就跟明星貼下扒到底是誰寫了這個帖子的一樣,恨不得扒了人家的內褲看看裡面一樣噁心和作惡!明星也是人,和你我他一樣,一樣吃飯睡覺苦惱有喜有憂,我們只是從事的職業不同,本質上並沒有半分錢的不同!!有這個獵奇心都請不要看我的文章,我的文章只為真正有需求的人服務的,不是為了助長人心的惡而寫的!!!
我當時和G君說你看到只是他/她的現在,也給予了客觀的評價,我很感謝,但是我看一個人除了關注他的面相和品行,更關心他/她的這些品行到底是如何養成的,我關心這個人的來處和去處。我覺得現在的社會氛圍總體來說是相當不寬容的,人們只關心誰發了財誰又倒了霉,不管發財還是倒霉都有人鼓掌有人氣憤。
我查了一下A君的資料,A君出身底層,其生長的環境我也去過,呆過,那裡三教九流,龍蛇混雜,磁場渾濁帶煞,人心雜亂,我覺得他/她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二十來年,養成對於物慾的追求以及對社會規則的熟知是很正常的。甚至當他年紀輕輕已經玩轉這些規則來獲得自己想要的物質時,我找不到任何理由去說什麼。我只想擁抱他/她一下,心疼她/他的早熟,心疼她/他這麼年輕就要背負那麼重的物質重擔,這是整個社會的錯,而不是那一個群體的錯。
聰明人的悲哀估計只有聰明的人懂,那就是你的聰明足以讓你在年紀輕輕就明白社會的規則是什麼,也是你的聰明足以讓你早早就明白自己不能改變任何規則,也是你的聰明在反覆提醒你,你唯一能做的利用社會的規則,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說白了就是,聰明的人深知自己再努力也改變不了這個社會的任何規則,聰明人只有努力做規則里最好的,這種智力的無力感,這種淚水堵在心裡的痛苦估計沒有幾個人能明白。
我看A君完全知道大家想要什麼,所以她/他就給什麼,充分的偽裝來迎合大家的喜惡。而且除了他/她自己,沒有人真心關注他/她的內在到底追求到底是什麼,人群不過三種,一種吃瓜群眾看熱鬧的,一種迷弟迷妹整天把他/她偽裝出來的形象再在自己的夢想加工廠裡面再深加工一遍,很多沒有意義的表情和動作也要根據自己的喜好添上各種意義,還有一種就是歷盡滄桑的或者有點社會經歷的中年男女已經看穿了這個年輕人把戲,但依舊好這一口來滿足自身慾望的。但是無論哪一類都沒有一類是真心關心他/她,或者說真心喜歡真實的他/她的,這一點他/她自己也知道,每天那麼裝,其實也很累。
拋開人們的喜惡不說,我覺得A君現在其實正處於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時候。他/她為自己的伎倆或者偽裝或者說某種努力獲得認可而感到高興,很快他/她所有的物質需求都會得到滿足。但是等到那一天,他/她什麼都有了,什麼都不需要極力追求了,只剩下真實的自己需要面對時,其實她/他沒有那麼喜歡她/他自己,她/他的內心深處也有自己嚮往的模型,別人看起來覺得她/他利己,但實質上他/她沒有那麼在意他/她自己,半生都在迎合他人,迎合到最後可能真實的自己都不知道在哪裡,或者知道在哪裡,但已經沒有什麼可以特別開心的了。這時內心長期不開心積壓下來的猛獸就會像洪水泛濫般把他/她吞噬啃食。
這種原理和約炮是一樣的,如果你有一副好皮囊,還外帶聰明和小伎倆,而且眼光還不低,看上的都是有幾分本事幾分姿色的姑娘,得手一次你會很高興,得手兩次你會很得意,但是第三次第四次到第十次估計你就應該覺得生無可戀了,當然天生色鬼除外。而且這種痛苦是不能對人言的,這才是最大的痛苦。因為別人一定會覺得馬德,你什麼都有了,你還不開心,那誰開心~
ps:摸著良心說,A君的演技還是很不錯的,演什麼像什麼,已經盡到藝人本分,大家不能苛求藝人下了台也要符合道德模範的標準,藝人,也只是有藝的人而已。
第二類人除了A君,還可以細分一下第一類人和第二類人重疊的B君。這個就不舉具體栗子了。B君指的是先天的成長曆程不佳,甚至可以說痛苦的人,偏偏又有某方面不俗的才華,很快就贏得掌聲與物質的人。這些人很容易形成一種極致的好壞補償心理。我從前過得不好,甚至心酸痛苦,受盡白眼,而今我成功了,我要用物質,要用極致的揮霍和曬幸福來彌補自身內心的空缺。一般這樣的人,你看看他們的朋友圈幾乎沒有壞的事情,全是好的,各種開心各種奢侈。人的一生怎麼可能只有開心,沒有失落,每個人都會有三衰六旺,心情起跌的時候。如果你的朋友圈有這樣的朋友,需要引起你的關注了。因為過猶不及,極致的悲傷和極致的快樂是一樣的,是一種病態。這樣的朋友需要你的關心與開導。
A君和B君的差別在於,A君的不開心是不自覺的,通常要積壓到中年或者一切都穩定後才會爆發。B君的痛苦是時時刻刻的,而且從少年時就開始,一般不用等到三十歲就患上抑鬱症,而且一旦被確診後,會病來如山倒,來得非常劇烈,往往過不了那一個坎,活不到中年。
關於第二類人總結和建議:其實第二類人內心並不壞,他們甚至很多都是很善良的人。他們只是孤獨。需要有一個可以走進心間的人,給他們一個緊緊的擁抱。需要有那麼一個人發現並喜歡真實的那一個他。
特別是B君,我特別想和你說,世間的好壞是不存在補償原理的。你在一條路上遺失的東西或者受到的痛苦,永遠不會在另外一條路上重新拾回或補償。你需要首先承認失去,進而放下,學著擁抱那個真實的傷痕纍纍的自己,你需要認知到人生路上,好的壞的都是你的,好的壞的都會轉化成往後歲月的養分,養出一個更加壯實的你,更加精彩的你。心病還需心藥醫,解鈴還需系鈴人。你要首先承認並接納自己的心結,才有可能找到終獲新生的法門。
ps:人清楚自己的來處不是解決抑鬱關鍵 ,而是人清楚自己的過去以後能否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挫骨揚灰走出來的勇氣和決心,勇敢直面自己的一切,接納並捨棄過去的一切,重新開始。不然再厲害的醫生也救不了沒有意志的病人。Y君就是這樣走出來的,我相信後兩者也可以。Y君說突破我所說的智慧的天花板很難受,但是突破之後的開闊世界是值得你去痛一下,甚至死一回的。
ps:抑鬱症還有一種屬於職業病帶來的抑鬱。
有一個朋友從事的職業往往需要幫助很多人,每次當他幫助別人沒有成功時他就會感到很挫敗很焦慮,我說這樣下去你也得抑鬱。你需要明白人各有命,接受自己的能力也有限。而且撇開一切職業不說,我覺得從你的成長來說,這個世界給你的愛都不足以溫暖你自己,還要讓你去溫暖別人,是否有點太殘忍?我不關心那些人怎麼樣,如果我在你身邊,我只想給你一個緊緊的擁抱。
說完兩個大分類,讓我來聊聊什麼是快樂。
抑鬱症基本都是因為不快樂,或者是失去活力,那有幾個人知道什麼是快樂?昨天就有一個哥們不是抑鬱症,但是也跟我坦言他不快樂,他知道癥結在那裡但是他改不了,我........天空中有三條豎線飄過……
快樂是首要條件就是知足,知足才有常樂。快樂源於知足、單純與給予, 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利己主義的或者貪慾太多的有過真正的快樂。
一個人想要快樂,就需要心思清純 ,不純不精 ,快樂從何談起,快樂與一切都無關。還記得木心先生的詩《從前慢》: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
快樂是需要先決條件的那就是:知足、單純和給予。有的人連自己喜歡什麼都不知道何談快樂。現在社會,我已經好多年沒看過開懷大笑的人,沒幾個人快樂,倒是看到一批又一批的排著隊去快活。很多人容易誤解快樂與快活的邊界,容易把快活等同於快樂。事實上,兩者是不能等同的。快活是一時的,過了就如同過眼雲煙,什麼都不會留下。而快樂是持久的,是十年後你想起某件事,嘴角也會不自覺地上揚。人人羨慕馬雲,還有幾人念叨濟公。事實上,我覺得濟公才是真的懂得快樂真諦的人。
所有說自己不快樂的人,我只想問問你,知足、單純和給予,三項之中,你做到哪一項?有的人貪慾太過,內心塞滿物慾,何來土壤生長快樂?
至於心思單純,那就更難做到,更多人是以上三項都做到一點,但是哪一項都不精不純,心思如此雜亂,都快把自己埋沒了,何談快樂?給予就更難了,現代社會大家都只想向別人索取,往往還美其名曰是愛,以愛之名行索取之事,何談快樂?
而且當今社會,要想快樂,你還要學會一個最重要也是最難的那就是:擺正自己的心態。如果有一天你能從心底明白:「擁千金者值千金,應餓死者必餓死」這句話的話,真正的快樂離你就不遠了。
在此舉兩個栗子 。今年回家一個很疼愛我的叔叔說他的哥哥在深圳的一棟十三層的樓房被政府征地拆遷了,以低於市價補償他一個多億,一下子就成了億萬富翁。看著這種例子一般人會怎麼想,估計會覺得不就是一夜暴富,他有什麼了不起的,又或者那個人為什麼不是我?只要你能這麼想,那這個人永遠不會是你。因為如果你明白「擁千金者值千金」,你就會從心底覺得這筆財富是這個人應得的,因為他並非一夜暴富,他在三十多年前深圳什麼都不是,只是一個落後的小農村時就已經背井離鄉去那裡奮鬥紮根,這筆財富對他來說其實是當之無愧。
還有一個栗子也是今年去西安,離開前在西安的汽車站附近看到一個一身運動裝備的人坐在地上乞討,地上白紙上寫著什麼周遊全國至此無銀,希望大家搭救,旁邊還放著一輛越野自行車。當時我朋友還猶豫要不要搭救,我已經憤怒的拉著她疾步往前行,她問為什麼,我說這樣的人就算他日餓死街頭,我也決不同情。你沒看見嗎?前面再走幾步,就有一家小餐館張貼著告示說招洗碗工,一個小時多少多少錢。他一個年輕人有手有腳,哪怕到店裡給人當一個小時洗碗工也有一頓飯錢,竟然堂而皇之地就直接坐在地上乞討,這樣的人就是「應餓死者必餓死」的典例。
再延伸說說一個栗子。那就是演員黃軒,這個人演技精湛,品格高尚,腹有詩書,心有理想。他要擱從前陳道明時代估計會前途無限,偏偏這樣的演員在今天角逐資本的時代不會大紅大紫,紅的都是那些演技和努力都與人氣不相符的小鮮肉們。有人說,這樣不公,是的確實不公,但是你不要忘了,黃軒這樣的好演員遲早會出來的,好的樹木都會長慢一些,而那些過早成名得利的小鮮肉,他們那些不該得到的關注也會變成一把枷鎖,時時刻刻在剝削壓榨他們的剩餘價值,人角逐資本,資本也同時角逐人,是相互的,誰也沒有佔到便宜。
ps:還有一個誤區那就是人們往往把快樂寄托在愛情身上,好像某一個人的到來就能讓悲傷憂鬱一掃而空,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如果你一個人時不快樂,兩個人時也不會快樂。
總結:我相信老天更喜歡那些六根清凈的人,六根清凈的人更容易得到眷顧和偏愛,當然也更容易得到快樂。如果你不快樂,你需要做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去清凈清凈一下自己六根,如果你的六根都貪慾太過,快樂就註定與你無緣。
我有五罵,送給五種類型的人。因為在我看來,抑鬱症也罷不快樂的瘟疫也罷,如果從社會的角度來看,這五類人都難辭其咎。
第一罵送給中國式父母。所謂「中國式父母」,是指那些常以大愛無私之名行自私自利之事的父母。中國式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是百般督促趕著孩子去擠高考的獨木橋,不顧自己孩子的感受的同時也不關心現下的教育是否正確正當,更不管他人孩子死活,只管自己孩子擠過了就可以,這種把完全把「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傳統美德拋諸腦後的極其自私自利的教育觀,是導致當今教育病態的根本原因。
當今中國的教育弊病是眾所周知的,但是為什麼還是不推行改革,答案顯而易見,因為作為「為上者」的所謂全國人大代表們也是一群只管自己孩子高升就好,哪管他人孩子死活的中國式父母。全國人大應該更名為中國留學生家長代表大會,自己的孩子都送出國了,那還有心思關心剩下的人孩子接受什麼教育。中國教育不修品德,只修分數,培養出來的自然也是一批又一批素質低下的渣渣,這惡果也需要中國社會自己啃下。
第二罵我要送給那些獨善其身的聰明人。這些人憑藉著天生的才幹利用著社會的規則快速走上了快車道之後就不再管剩下的群眾的死活,都說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人第一項修身也沒有做到。全國除了廣東的粵文化有著極強的通俗化和務實化的文化傾嚮導致了當地群眾總體智慧水平不低以外,剩下都是一片知識和智慧嚴重分層的災區。我覺得廣東的一個大字不識幾個普通農婦懂得的人生智慧都比很多清華北大的博士生多。我認為一個人憑藉著自身聰明才幹獲得成功和財富並沒有問題,但是你只要有那麼一點點社會責任感,把你的知識通俗化一點來送給別人,科普給群眾真的很難嗎?讓社會總體的智水平提高,大家不是可以生活得更舒服一點嗎?但我看到更多的是擁有知識擁有財富的聰明人不停的裝裱自己,抬高自己,說話都恨不得句句往陽春白雪廟堂之高上靠,好顯得自己更高端更有文化,卻從來不肯實實在在的做一些有益於普通人的事情。這些人都是知識的恥辱。
第三罵我要送那些給金錢提鞋罔顧事實真相罔顧新聞人基本職業操守的不負責任誤導視聽的媒體,以及那些半桶水晃蕩的假文化人以及那些虛偽的成功者或者成功學學者。
這些人寫文章出書,說的都是看似正確實則操蛋的歪理,時不時來點半真半假的毒雞湯,很多人張口就一本正經、恬不知恥地胡說八道。普通人是不具備分辨事實真相和辨別真理真偽的能力,很容易就被這些人的歪理邪說俘獲腦袋,變得不明是非,以錯為對。我覺得在人文的領域,現代人的很多觀念未必就比古人高多少,千古道理古人道盡,中華民族真正的智慧都藏在古書里,很多古人一輩子才寫幾本書,因為古代的書是在注重塑造一個人的品格的,寫的是自己大半輩子的人生沉澱;而現在很多人寫書其實就是為了吹噓自己,這些書很多都在無限迎合大眾的口味填空人本就空蕩的心靈,看多無益,反而有害。
第四罵送給那些試圖通過算命改命風水等易學偷天換日跟老天耍心計貪圖不屬於自己福報的富人權貴,以及為這些人干這些事的狗犬。中國的易學到今天已經嚴重走偏,只剩下算命這個最細枝末節的存在被人熟知。事實上周易才是這個民族最寶貴最博大精深最高智慧的結晶。周易的本意也不僅僅為了讓人們利用來趨吉避凶,是讓人修身養性,學會在失意時韜光養晦,得意時莫得意忘形,讓大家可以更好更正確的走過人生,而非提供來讓人作弊的(那些試圖在門口擺個風水陣就想逃脫國法的貪官,你看看有幾個真正逃脫國法的)。這些以一己之私擾亂天道的人,我只想送你一句:善惡到頭終有報,敢問蒼天繞過誰!
第五罵送給那些噴子 鍵盤俠 牌坊婊 聖母婊等渣。中國貧富分化確實存在,中國的知識分層也存在,但是真正在擴大這些存在的存在感的正是以上這群心裡不平衡也不讓別人好過的渣。不過話說回來,前四類人在這個社會一樣不快活,對於這四類人我只能說自作自受,他們都不在意別人死活,渣渣又憑什麼讓這些人好過,這五類人是一種惡循環,無解。不過這五類人以外的人是無辜的,大家要提高自身辨別是非的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才能讓日子都好過一些,不然你與這些人也無異。如果每個人都只顧自身,那麼這場瘟疫將無人倖免。就不要再追問為什麼你不快樂了
總結:這個時代人心浮躁,物慾橫流,一種急迫地追求成功的焦慮感就像瘟疫一樣瀰漫在人群間。過弱或者過精的人代表著人群的兩端,所以這兩種人最容易首先得了抑鬱症倒下。如果你的中心不穩,無論你是順著時代潮流走,還是逆著走,還是往東西南北那個方向走,你都不會舒服的。打鐵還需自身硬,修鍊自身剛強自身,才是走向幸福的不二法門,除此外一切所謂成功的旁門左道都是不可取的。
----------------2017年回答更新線--------------
-
在此回答一個與答主有關的問題,估計也是很多人的疑問:
第一:我的回答僅限於讓大家可以簡單明了的理解何為抑鬱症,以及指明走出來的方向。至於解決抑鬱症,是一篇文章無法詳述也無法達到的。具體個例,需要具體分析。而且抑鬱症的根源在於一個人無法也不願面對真實的自己,更不願回首任何它不願面對的過往。所以,走出抑鬱症,只能靠本人,只有你願意走出來,就可以走出來,前提是你要相信這一點,並且捫心自問沒有欺騙自己。不能因為歷史讓人難過,就轉過身去,背對歷史,人生亦然。
第二:這個世界真的灰暗嗎?我看到的世界一半星空一半陽光。我的世界觀是折半看的,人性的高潔美好我看見,人性險惡傾扎我也看見,看的清楚不會讓我感到痛苦,相反是進一步的開闊明朗。至今,我最感激人生的是,在經歷過無數考驗和成長之後,我依舊能讀懂幾米,理解孔子,敬佩魯迅,細品沈從文。關於人生,有一首老歌最能表達我此刻的心情:
《在雨中》
在雨中 我送過你
在夜裡 我吻過你
在春天 我擁有你
在冬季 我離開你
有相聚 也有分離
人生本是一段戲
有歡笑 也有哭泣
不知誰能 誰能躲得過去
你說人生艷麗我沒有異議
你說人生憂鬱我不言語
只有默默的承受這一切
承受數不盡的春來冬去
你說人生艷麗我沒有異議
你說人生憂鬱我不言語
只有默默的承受這一切
承受數不盡的春來冬去
受不了這個問題下邊太多的答案的學術性表述,說了太多都從太化學生物的方向出發,,而沒有從一個人最真實的內心世界與情感發展角度展開。科學的方式其實也有其局限性的,那就是忽略了個人獨有的感受與情感體驗上的事實。個人的情感發展狀態則恰是一個人抑鬱的主要原因。
先說結論:抑鬱症的原因就是因為童年創傷所導致的無法體驗真實的自己,情感與真實的自我由於創傷的緣故沒能得到發展!在這種情況下,當假自我(即圍繞著父母與外界的需要而發展出來的而非孩子真實的感受與需要發展出來的)因為現實的挫折瓦解之際,抑鬱幾乎就會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抑鬱症的狀態表現為沒有活力,對事物喪失興趣,感受不到自己的真實情感體驗,被挫敗、沮喪、恐懼、痛苦與黑暗籠罩著,並難以從中走出來。抑鬱症與抑鬱狀態的區別就在於抑鬱狀態常常是階段性、暫時性,而非是長時性和全面性。
- 自童年起的在情感上過度調整,照顧父母的情感需要與外界要求所導致的真實自我缺失
抑鬱的爆發最直接的促因常常是舊的虛假的自大幻覺的坍塌所引發,這些舊的自大幻覺由於藉助一些外界的認可常常得以維繫著。而真實的自我和情感發展程度的缺失與滯後永遠是其背後的核心。
我們文化里由於特定原因沒有尊重孩子的權利、意願、感受的習慣,,,所以很多的創傷其實被隱匿在了我們的文化習慣和語言方式,也即是我們的意識之外了。事實上的創傷數量遠比被揭露和公開討論的極端情況多得多。少數被討論的多為極端情況。比如被嚴重家暴等等,,但是其它的情感虐待的做法通常因為習慣緣故並未被我們嚴正地用它的真名予以指陳。大多數孩子或多或少都會被自己的父母所要求著,部分父母本身的情感發展狀態並未成熟的情況下則會將太多的情感需要寄託於孩子去滿足,當孩子的自我發展是以照顧父母的情感需求為核心時,這時孩子便難以表達及發展出自己的真實自我了。為了維繫與父母之間的聯結,孩子會壓抑自己的真實需要與感受,服務於父母的情感需要,在這種模式下發展出來的自我是一個以外界的目光和認可為依託的 ego,也稱假自我吧。它與那個依託於孩子自身真實的感受與需要而發展出的 true self 相對。抑鬱的發生主要就是在 ego 的解體與瓦解的時候。此時我們常常意識到自己可能再也無法得到那些我們依賴著的認可,或者無法實現自己基於幻象而構建出的成就以維持自己想要的外部形象了。這個時候對於自小便活在父母(後來為別人所替代)的期待之中,並通過符合某些外在標準而不斷獲得認可以維繫自我感覺的人來說常常是極為恐怖的。此時自己的真實自我並未得到發展的缺陷就會暴露出來,在沒其它的藉助物以平衡那個失落的時候抑鬱必將接踵而至。
而應對這個問題的關鍵則在於對於自己自童年裡的情感世界進行發掘,將那些在創傷過程當中所壓抑與分離出去的真實情感與合理反應(如被父母傷害時的痛苦與絕望,被剝奪時的憤怒,以及深切的悲傷等等)進行重新體驗及宣洩,如此才能帶來真正的解脫。虛假的自大是對抑鬱的抵禦,而抑鬱則是對那些深切的悲傷與痛苦的無意識的分離與抵禦,當受創者能穿越恐懼(這些恐懼也是童年裡的恐懼的延續與變種)觸碰到內心壓抑潛藏多年的真實的情感時,這個強烈的情感爆發常常會帶來巨大的解脫。而對於真實自我的遺失的持續性哀悼可算作是在抑鬱之中進行治癒的過程,那些原本處於無意識狀態的情感才能得到重新的生長與發展,許多的活力才會重新從我們的內心生長出來。要知道抑鬱的反面並不是沒有快樂這麼簡單,抑鬱的反面是活力、是去體驗自己真實的自己與情感的自由,哪怕這些情感是痛苦、是悲傷。縱使是悲痛,那也是我們真實命運里的重要內容,它是我們自兒時里的故事的重要真相,那些被自己的虛假的 ego所把持著的人必須要依賴源源不斷的來自外界的認可與關注進行補血,只要那個ego持續得以被維持著,他們是可以免於被抑鬱困擾的,但是也無法觸及他們內心深處所有的真實的故事與命運。有多少人能意識到其實我們害怕的正是自己內心的潛藏的真實情感的強烈程度,從而對它進行著防範壓抑呢?
2. 抑鬱爆發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社會轉型的過程當中的伴隨物
此話怎講呢?因為在過去我們大多數的人所生長的環境都是自己的原生環境,我們只需要適應這個環境里的人與人的互動方式及其要求便可以免於抑鬱的造訪了。在現代社會,適應不同環境和與人相處的方式成為了一項要求,此時一個人的缺陷才得以暴露。
想一想我上面的這種描述,在我們這樣的國家到底有多少人主要是活在別人的目光與期待之中而沒有活出自己真實的自我,甚至其實根本就是缺失了真實的自我呢?數量其實是極為龐大的,只是許多問題暫且還處在潛在的階段,尚未爆發出來而已。我們文化里的習慣與價值觀無形之中所導向出來的並不是鼓勵我們去擁有自己的自我,不是鼓勵我們去認真對待自己的情感,而是否認自己的真實自我與情感。幾千年以來的集體主義文化(自我、真實的自我則是個體主義文化價值里的產物)要求我們的不過是去扮演好那個文化和群體所要求的角色。而現代化過程之中的中國,舊的價值體系不再能給我們容身以寄託安全的需求的情況下,那些潛藏著的問題就會得以爆發。抑鬱症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病,在舊的時代縱使我們本身沒有活出自己真實的自我也不致抑鬱,因為有舊的價值體系和社會網路作為容身之所的緣故。
沒有活出自己真實的自我是我們社會的一個常態,但是其抑鬱爆發的面積似乎還並未與之相應。這一方面是因為大量的問題還處在潛在的狀態,當一個人活在自己腦海的里的設定里並不走出它的虛妄與局限,甚至把這當做了自己的現實並不願走出它的局限時,他確實是可以免於抑鬱的困擾的,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人或多或少地都有某些外在的認可作為藉助以在沮喪時起到給我們補血的作用的緣故。想一想我們大致可以推斷出,目前被抑鬱所困擾的不會是沒有多少文化的人,而常常會是那些接受了高等教育,有機會接觸到與自己原生環境不太一樣的社會(此時自小所依託的價值體系無法給予提供保護的作用),並在一定程度意識到了自身的一些缺陷但是暫時又還看不到全部的原因與真相的人。
3.抑鬱症患者常常還會出現許多人際關係上的問題,這也是創傷遺留的影響
雖然在前面說到傳統的集體主義文化與價值正在失去對人的真實約束和容納的功能,,但是它遺留的慣性依舊在很大程度影響著我們的思維和看待事實的方式。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在講求以孝道為重的過去,並不鼓勵父母給予孩子平等的對待,甚至默許父母將孩子當做自己的所有物,與財產幾乎無異。此時父母尊重孩子的獨立的情感發展簡直是一個奢侈與例外,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會濫用自己作為父母的權力給孩子強行攤派自己的意志,進行情感索取,社會並不將此當作錯誤或不當。如果孩子有反抗那將成為眾矢之的,還會面臨失去父母的「愛」的危險,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孩子們都只能妥協。無形之中背負著父母潛在的情感債務,並受這些背負所塑造著,當孩子逐漸放棄自己本來的自我表達,將自己的真實需要壓抑下去並努力扮演父母的要求與期許以為維持著父母接納時,可以說這就是假自我形成的基礎。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內化的父母,當我們自小內化的這個父母沒有給予我們的感受充分的尊重與理解時,我們也沒有學會理解自己的真實感受,而我們與外界尤其是建立親密關係的時候的互動模式常常會重複著過去的創傷與缺憾。在這方面客體關係講得比較多。
在人際里缺乏安全感與自信幾乎是抑鬱症患者的通病,這些安全感及信任的缺乏則恰是因為過去作為孩子時的真實感受並未被自己的父母所理解甚至所看到的緣故,,因為真實的感覺不被接納,壓抑下去後所為維繫的也不過是有條件的接納,如此在後來長大後為了獲得與別人之間的關係他們也會過多地妥協與壓抑自身的情感需要。而當他們意識到許多的關係不過是自己做出了極大犧牲的產物時常常這段關係又要遇到危機了,總是不斷地身處令自己感到糟心和吃虧的關係是那些自童年裡就缺愛的孩子的不幸的潛在延續。越是親密的關係,創傷的遺留的展現則越是淋漓盡致,我們渴望向伴侶得到的恰是我們自童年裡就缺乏的東西。父母因為自身的情感發展程度的原因無法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這甚至超乎了父母的意願,而在於情感能力上的缺失,父母本身也處在他們自身的童年缺憾當中不得解脫。甚至有意思的是,受創者為了獲得關係而向他們的依戀對象所提供的「條件」也恰是他們父母早年向他們攤派與索取的。這成為了他們身處在關係之中為了維繫著關係而不得不進行扮演的一種「人設」,並時常為這「人設」囚禁著他們的真實情感的表達。
結語
以上寫的東西並非是我個人的研究,主要結論來自瑞士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的童年研究,在她的著作《天才兒童的悲劇》里就有探討過抑鬱與童年情感創傷的關係。她的主要觀點有,童年創傷常常具有深遠影響,也是造成成年後心理問題的主因,這個世界的許多文化上的普遍否認人們內心真實情感而構建出的社會規範才是許多社會問題的根源,如戰爭、暴力、、抑鬱等等,此外她關於創造力的看法也將原因指向了藝術家遙遠的童年。對了此處有必要提一下的是,她反對給專家、醫師等給抑鬱患者開藥,她認為藥物會阻礙患者感受此時的感覺與體驗,而那些負面的甚至是痛苦的感覺恰是聯結患者悲慘童年的關鍵信息。抑制抑鬱的藥物讓你一時感到爽了,但是卻使你更難去了解自己童年裡的真相。我想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用藥的抑鬱症患者斷不開藥,且常常總會複發的原因吧!她的研究並不像弗榮等人那樣建構出繁雜的理論框架,而是基於實用性,圍繞著早年親子關係的影響展開。她目前在國內還不是很出名,但在西方社會有著廣泛的影響。她的十本書目前翻譯成中文的只有三本,其中兩本還只有繁體版。這些年以來心理諮詢界對於孩童的感受和權利的尊重、以及現在大多數現代性國家已經開始為保護兒童權利進行立法也有著她的功勞。筆者個人十分受益於她的研究,她的童年研究填補了我自童年裡產生的諸多困惑與認知空白,我相信她對於中國這種給父母的權威過多的包庇與體諒的文化氛圍是一種重要補充,希望她在未來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會逐漸擴大。
尊重兒童的立場是西方近幾十年才出現的傾向,這種傾向在我國也就近些年才開始出現,只是由於文化原因始終還沒有充分廣泛的影響,個人認為這是一種尚未被充分意識到其深遠進步意義的變化。對待孩子權利與感受的截然不同態度,總是與我們對於人性的認識相伴隨的 我相信這種尊重兒童感受與權利的傾向將會在進一步幫助著社會解構諸多來自歷史深處的沉重無用的傳統,如此在將來人們的人性將可以減輕諸多桎梏和束縛。魯迅在將近一百年前的《狂人日記》里說到:救救孩子!而自五四以降的反傳統的新文化的發展也為我們現今的相對更自由與寬鬆(不是與西方社會相比,而是與自己的過去狀態相比)的社會文化氛圍創造了條件,今日人們的精神面貌相比於過去的愚昧麻木壓抑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但似乎我們又尚未迎接到十分令人滿意的自由。幾千年的沉重的歷史遺留依舊在尚未充分消解,它們依舊在最潛在與無形之處約束著我們,阻礙著我們表達和綻放出我們本可以的活力與創造力,而這些都是歷史擺給我們這代人去發掘與化解的東西。
「複雜疾病」複雜得「說了等於沒說」——還真是「抑鬱」!
溝通(「自愛」+「愛他人」)+環境+藥物=治癒之道。
藥物只能治療抑鬱症所引起的癥狀,並不能治療抑鬱本身。換句話就是治標但不治本。
全球共有約4億人患有抑鬱症,少於25%的患者會尋求有效的治療;中國約有9000萬人患有抑鬱症,抑鬱症患者接受治療的大概只有8%。中國每年有20多萬人因抑鬱症自殺。
人們對抑鬱症的誤解、病恥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抑鬱症患者的如此低的就診率。沒有任何關於抑鬱症的科普被納入到我們的必修教育體系中,所以人們會傾向用已知的經驗去做聯想和判斷:把聽來的抑鬱症的表現(情緒低落、失眠、不願意社交等等)和由於性格內向、脆弱、想太多導致的負面情緒聯繫起來,甚至是划上等號。
因為抑鬱症,我受了整整6年的苦,其中最痛苦的兩年,是我還不知道『抑鬱症』是什麼的時候。——楊坤
接下來,就是抑鬱症的科普時間。
什麼是抑鬱症?
抑鬱症是一類(而不只是單一種)複雜疾病,有生理易感性基礎,與後天環境發生相互作用,導致人體表現出的一系列「抑鬱癥狀」的持續動態過程。
抑鬱症的癥狀有什麼?
1. 情緒持續化低落。覺得空虛,沒有價值感。
人們對抑鬱症有一點小小的誤會,總是以為抑鬱症的患者每天都是「難過」、「傷心」的。實則不然。有一些抑鬱症患者,更準確的描述是:覺得空虛、毫無價值感。而「抑鬱」的反義詞也並非「高興」,而是「有生命力」。
這個「持續」,其意義更多的是,每天都是這個樣子。
2. 對周圍一切事物都失去興趣。
重點是,對一切事物都失去興趣。我們一般會問來訪者,說,你平時喜歡做什麼?周末喜歡幹嘛?典型的抑鬱症來訪者會說,我以前還去打球,現在提不起興趣了……好像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了。
而我有些朋友,跟我嘰喳許久,聲淚俱下,說自己對什麼都沒什麼興趣了。收拾包時候,忽然兩眼放光,說,我帶你去吃雍和宮附近的泰國菜,超好吃!
3. 食慾激增/喪失,體重明顯變化。
人的情緒總是跟食慾有關。更嚴格的診斷是,體重在一個月內有超過5%的變化。
刻意減肥、增肥並不計入。
更意外的是,有些抑鬱症的來訪者,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面,並不能感受到自己體重真的有變化。
4. 睡眠出現問題,失眠/嗜睡。
很多人最初來到諮詢室,不會說「我抑鬱了」,而常常會說「我最近晚上失眠」。有一個研究說,失眠有三個階段。第一個是你很難入睡,而後會發展為夜裡反覆醒來,第三個階段是早醒無法入睡,即你可以入眠,但凌晨3、4點鐘醒來,但只能清醒至天明。
5. 行為發生改變(煩躁/行動緩慢)。
抑鬱症的患者,往往行為會發生旁人可以觀察到的行為變化:行動和思維變得遲緩。在這裡強調的是,他人可見的「改變」。比如以前挺乾淨整齊的一個人,忽然變得邋裡邋遢,蓬頭垢面。以前挺機靈的一個人,最近思維特別混亂。
6. 疲勞,沒精神。
抑鬱症,粗魯地說,它是種身體疾病。就像你得了肺炎會發燒一樣。得了抑鬱症,你身體裡面的化學物質會發生改變,讓你覺得疲勞,沒力氣。有些抑鬱症的患者一天睡22個小時,仍然覺得很疲憊。
也因此,跟抑鬱症的來訪者說,加油!去鍛煉!去交朋友!要堅強!你可以的!這就像跟骨折的病人說,加油!去跑步!咬咬牙!你可以的!一模一樣。
7. 自我評價低,消極思維。
這似乎也是不能控制的。沒有人願意消極思維,而且抑鬱症的來訪者,會努力地、想要更積極一些,甚至會因為自己的「消極」而不斷自責。
但這是抑鬱症的癥狀,更寬泛一些說,這亦是身體里化學作用的結果。其實是超出抑鬱症來訪者自己控制的能力的。
8. 思維遲緩,注意力不集中。
就像你加班加了三天三夜。你頭暈、想東西特慢、注意力怎麼也沒辦法集中,感覺一樣。
我聽到更有趣的描述是,就像健康時候,你想事情能想一個圈,甚至兩個圈,抑鬱的時候,想一半,圈圈就卡住了,回頭連剛才在想什麼,都記不住。
9. 有死亡的念頭。
死亡的念頭會反覆出現。當你以上的癥狀都出現的時候,失去「生命力」,人很難再對生命有留戀和興趣啊。
10. 持續兩周以上。
這是個更關鍵的標準。有時候女生生理期的時候,以上大部分癥狀都經歷一遍。或者生活中遇到些事情,使得你有那麼兩三天滴水不進哭泣不止。但是,倘若你出現以上很多癥狀,每天如此,持續超過兩周。請一定尋求專業的幫助。
但是,也請千萬不要認為,人只有嚴重到對生活完全喪失興趣,才值得去尋求幫助。更常見、但確實不幸的事情是,抑鬱症的患者往往很聰明亦很努力,他們常常在有初期癥狀的時候,咬牙堅持,認為自己大概只是矯情事兒媽,挺一挺就過去了。他們甚至更苛刻地要求自己像個健康人那樣生活、工作。
而更善待自己、善待生活的方式是:倘若當你感覺不適,請及早尋求專業的診斷和幫助。就像口渴了要喝水,骨折了要養傷,抑鬱症作為一個生理、精神可見的疾病,它值得你認真地給它一劑藥方。
人為什麼會得抑鬱症?
抑鬱症有很多可能的起因,包括大腦激素、神經遞質的不平衡,基因易損性,遺傳,生活中的壓力事件,藥物以及藥物濫用問題。一般來說,我們認為是這些因素中的部分或全部共同作用導致了抑鬱症。
所以得了抑鬱症不是因為性格不好、意志薄弱,只是我們的大腦(有生物基礎)生病了,有別苛責自己,給自己更多寬容。
以上,都是非常通俗的解釋。
《紐約時報》在2013年的時候發表過一篇長文,追述了人類和抑鬱症鬥爭的歷史。人類對抑鬱症的認識,從無知到了解,從迴避到積極應對,從使用百憂解到更多的治療手段,這是一個曠日持久的過程,並且還在進行著。
簡單心理的創始人簡里里和何峰出於興趣,和一幫小夥伴一起翻譯了出來。今天小編再次將文章分享出來,希望你對抑鬱症的本質能夠有更深的了解~戳:用化學治療抑鬱,我們可能錯了嗎?|《紐約時報》長悅讀
最後,
我們也有公眾號喔→簡單心理(janelee1231)
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戳→ 簡單心理
卑鄙有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有高尚者的墓志銘。。 你看,
卑鄙的人,都通行,活的好好的。
高尚的人,就墓志銘偉大好聽了。
生而為人,別那麼高尚,別那麼善良,別那麼敏感,別那麼多情。
抑鬱症的孩子都是善良的自我傷害的孩子!!凡事想開點,抑鬱會好很多。我想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
抑鬱症一開始對自身是有益的,所有神經性疾病一開始都是對自我的保護。這種自我保護多度後,才造成了所謂的病態。
抑鬱症是一種很複雜的疾病,有很多的影響因素。有時候和重大的心理創傷沒有必然聯繫,童年陰影可能也不是其主要原因。
我認為,抑鬱症的關鍵因素在於自身和環境的矛盾。
這確實只是我的情況,並不知道是否具有普適性,有不同意見請在評論區指出。
壓抑的環境,自我感情得不到理解和釋放。付出與回報完全不成正比,努力得不到積極反饋,甚會讓處境變得更糟。找不到改善的辦法,看不到未來的希望。由此產生了深深的無力感和無價值感。
長期處於這種環境,心情持續低落,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開始起作用了。沒錯,這就是抑鬱症。
抑鬱症最大的危害其實不是不開心,而是喪失活力。
生命的活力被抽走,無論幹什麼都有深深的疲憊感,連一個指頭都不想動,一句話也不想說。
這是抑鬱症早期的情況,為什麼說這是一種自我保護呢?
當個人陷入自身與環境的矛盾之中,環境是很難改變的,我們大多數情況下只能改變自己。但是這種改變不一定會有結果,反而可能帶來負面作用。
抑鬱症來了,生命的活力被剝奪,就是讓我們別動。一動就錯,多動多錯,那乾脆別動,什麼也不幹。抑鬱症爆發的時候,自我和環境的矛盾肯定不是一兩天了,主動適應和調整沒有結果,身體就以抑鬱症的方式死機,強迫你去休息,強迫你面對自己的內心,與自己獨處。好好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
在這個時候,如果抑鬱症能得到重視和治療,對自身是很有益的。我們直面內心,暫時擺脫外界環境。在親友和心理醫生的幫助下,放鬆休整心情,或者乾脆換個環境。解決了自身與環境的矛盾,以後的生活會是很開心的。
但是現實生活往往不會那麼美好。周圍人不僅不會重視和幫助,還會冷嘲熱諷。
確診前:你只是心情不好,你想的太多了。
確診後:別人都沒事,怎麼就你病了,你就是太脆弱了。
不要說別人,自己可能也不會重視。現實的壓力太大,生活不容易。至於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感受,那是最為微不足道的。
所以抑鬱症就這樣無限惡化下去,等到了足夠嚴重的時候,可能人就沒了。
我說的這些完全沒有科學依據,都是自己瞎琢磨的。這其實也是一種自我安慰,因為抑鬱症不是一種罪。抑鬱症不是你自作自受,不是對你的懲罰。總之,你沒錯!
還有一點,想告訴廣大病友和潛在的病友,別人不重視,我們自己要重視。要相信,抑鬱症好了以後,我們得到的不僅是恢復,還有全新的自我。我們成功的解決了困擾已久的問題,在那後面將是美好的未來!人為什麼會得抑鬱症? (Beck, 2008)
這是認知療法的鼻祖(之一)Aaron T. Beck比較近期提出的關於抑鬱症比較全面的模型。他認為人早期的負面經歷會以基模的形式儲存在腦中,成為認知易感性(cognitive vulnerability)的存在。這些非適應性基模一般是一些固有信念,例如「如果我失去了一個對我來說重要的人,我就什麼都做不了了」。日後,當人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應激事件(例如分手、親人離世等)的時候,之前形成的非適應性基模會被激活,有可能發展成抑鬱症,表現為持續的負面情緒泛濫和/或失去對人事物的興趣
抑鬱症的本質
我覺得抑鬱症最核心的本質,是對自己的憤怒:「為什麼我那麼沒用,為什麼我沒有能把她留在身邊,我就是個可有可無、沒有價值的人,沒有人會在乎我的存在」,這些想法都是面向自己的憤怒的表現。在這種框架下,抑鬱是一種自毀性的憤怒,而這種憤怒很容易因為表現上的悲傷而被忽略
抑鬱症是否器質性病變
抑鬱症不屬於器質性病變。器質性病變是指「指多種原因引起的機體某一器官或某一組織系統發生的疾病,而造成該器官或組織系統永久性損害」,與之相對的是功能性病變——「由支配器官的神經系統的失調引起,組織結構不發生改變的臨床綜合症」。一般精神障礙領域裡的器質性病變例子有癲癇, 阿茲海默病 (俗稱老人痴呆)
抑鬱症的治療方面,Cuijpers et al. (2011) 根據他們的元分析結果認為,對於輕度及中度的抑鬱症,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的效果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對於重度抑鬱症患者來說,藥物治療是必須的。也有一種觀點是:當患者癥狀包含生理變化外在表現(例如睡眠問題、體重變化等)時,最好服用藥物;當患者癥狀不包含生理變化外在表現時,可以不服用藥物
在美國,抑鬱症患者在被評估之後,如果是輕度或中度,一般由患者自己選擇心理治療還是藥物治療(或者兩者同時);重度會建議必須藥物治療。在中國,由於心理治療和精神科基本上各自為政,抑鬱症患者接受何種治療一般取決於首先接觸到的機構,諮詢中心沒呆過不了解,精神科的話無論患者是何種程度都會用藥
參考資料
Beck, A. (2008). The evolution of the cognitive model of depression and its neurobiological correlate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5(8), 969-977.
Cuijpers, P., Andersson, G., Donker, T., van Straten, A. (2011).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results of a series of meta-analyses. Nordic journal of psychiatry, 65(6), 354-364.
Nemiah, J. C. (1961). Foundations of psychopath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有過一段抑鬱的時期,估計是那時過於自閉,一個人找不到朋友說心裡話憋出來的。嘗試過跑步,跑的過程心情還好,但跑步一停下來後,那種抑鬱的感覺又回來了。不信任藥物能解決,一直認為這是心結打不開。後來看瑜伽練習的書本學了簡單的幾個動作,只是興趣而已,練習一段時間後,就發現抑鬱的感覺居然回不來了。。。這個經驗可以分享一下
能得抑鬱症的,沒一個壞人,都是心地善良的好人。(忘了從哪兒看的,深以為然)
更新:找了一篇科普文章,希望大家看了會對自己好一點兒。同情的對象,其實可以是自己
最後,感謝你們的贊,筆芯。
這個世界還是很大的,每個人帶給你的東西都可能不同,前提是你至少要伸手去接觸~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出不來,一輩子可就太窩囊了,我知道你們心情不好的時候喜歡一個人待著,但是,越是在這種時候,越要加強跟身邊人的聯繫,打電話不方便,發個微信,傾訴一下內心都是好的。
你可以有自己的小宇宙,也別忘了銀河系的其他小宇宙。
維新公眾號:白聽白看 (多加一個公眾號也沒啥嘛,加了也不會有任何好處)
http://weixin.qq.com/r/6zi6os3EapAVrYnB9235(直戳 二維碼 掃描)
抑鬱症的本質是什麼?人為什麼會得抑鬱症?
——這個問題聽起來有點似乎寬泛,讓人無法回答,畢竟,在現實生活中,抑鬱症是個離我們既接近又遙遠的名詞。
這是網上百度到的幾條新聞,感覺抑鬱症似乎快跟感冒一樣成為常見病了,簡直可怕!
但是我們首先有一點要注意的是抑鬱不是抑鬱症,抑鬱不是抑鬱症,抑鬱不是抑鬱症!重要的事一定要說三遍!總有些傢伙傻傻分不清楚。
抑鬱癥狀是為心境障礙的一種臨床癥狀,但抑鬱症則是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維遲緩、認知功能損害的、意志活動減退和軀體癥狀為主要臨床特徵的一種心境障礙。
抑鬱症的病因尚不明確,發病機制也非常複雜,它與一個人的身體狀況、精神壓力、社會環境、生活狀況、婚姻經濟以及應激因素都息息相關!
關於它的發病機制,有幾種說法:
1、大腦中樞神經中的NE(去甲腎上腺素)分泌不足。
2、中樞神經系統中的5-HT(5-羥色胺)功能下降,導致其含量減少。
3、大腦內分泌的多巴胺不足。
4、大腦內的乙醯膽鹼(依然是一種神經質遞)神經元活動過度,可能會導致抑鬱。
5、和甲狀腺功能有關。
咋一看好像沒啥聯繫,但是仔細想想,基本上不都是你身體里的各種神經啊器官啊啥的有了問題?
目前呢,臨床所使用的絕大多數抗抑鬱的藥物都是根據1和2兩種假說研製的。所以你有沒有發現,抑鬱症表面上看起來是一種心理疾病,但實際上它和大腦內的各種激素神經息息相關啊,所以抑鬱症的治療嚴重時當然得需要藥物來控制。
其實我前面羅里吧嗦的說了那麼多,就是想簡單的告訴你們,寶寶偶爾不開心,可以歸納於抑鬱情緒,寶寶一直不開心,很可能就是抑鬱症,抑鬱症不是因為寶寶脾氣不好任性導致的,是寶寶腦子裡那群亂七八糟的玩意啥的出了問題,但吃藥還是能康復的!
所以啊,有時候普通人總是覺得抑鬱症患者是在矯情,但事實上他們真的不是在矯情,他們只是生病了,就跟你感冒了發燒了沒任何區別,生病了就得老老實實去醫院看病治療,別自己一個人瞎扛著!
PS:參考文獻:《抑鬱症發病機制研究進展》,醫學研究生報2014年12月第27卷第12期
有相關的問題也歡迎來和我一起討論,點贊的寶寶最萌啦!
相關回答:有哪些醫學常識是醫生非常希望患者能夠了解的? - 迷路也是門技術活的回答 - 知乎
什麼才是真正的善良? - 迷路也是門技術活的回答 - 知乎抑鬱症和愛一個人,和念佛都是一個道理。
抑鬱症的人一定有一個心結,這個心結讓他否定自己,否定快樂的事情,否定一切。多念一次這個心結,他就多痛苦一分。直到念念不斷,沒法活了。
愛一個人也這樣啊,早上想著她,中午想著她,晚上想著她,吃飯想著她,喝水想著她,全是她她她,所有好的都給她,心裡笑哈哈。
而學佛,念佛的人呢?喜歡智慧的智慧住,喜歡禪定的禪定住,喜歡佛陀的念念念,每一種三昧都是一種極致的喜歡和歡喜以下回答僅是個人經驗總結:
患上抑鬱症的原因——認清了這個世界的本質,然後恐懼它
羅曼羅蘭說,「人生最大的勇氣就是認清了生活的本質之後,仍然熱愛生活。」
然而抑鬱症患者卻是那群認清了生活的本質之後,無法去熱愛的人。他們的經歷和周圍的條件不足以給他們熱愛生活的勇氣,他們恐懼這個世界,恐懼未來將要發生的困苦。
為了測試人是不是會高估自己,國外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讓抑鬱症患者和普通人一起做題目,然後在讓他們自我評估自己的成績,實驗結果表明,抑鬱症患者能夠準確評估自己,普通人卻偏向於高估自己。我們傾向於高估自己,凡事傾向於往好的方面去想,這正是我們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能夠讓我們保持愉快的生活,充滿對未來的希望。
抑鬱症患者卻看到了真相,他們無法欺騙自己,因此時常陷入悲傷之中,有時好轉之後受到某種情景的觸動,回想起這個世界的殘酷,抑鬱症就會複發。嚴重的時候他們會傾向於切斷和這個世界的聯繫,然後更加陷入絕望,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抑鬱症患者通常生活在一個不能給他足夠快樂的家庭——父母離異或是不和,父母一方也有抑鬱癥狀等,這樣的成長經歷使得他們創造幸福的能力不足在網上看到的資料顯示,抑鬱症的初發年齡最小是14歲,高發年齡在30歲;在成長中,我們逐漸感覺到了這個世界的阻力,14歲時,或許是父母不和,加之學業加重,第一次感到了生活的艱辛;30歲時,或許是戀愛或者婚姻的不愉快,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壓力,重重壓力之下,若童年沒有學會如何創造幸福來抵抗這一切,我們就會被那些陰霾吞噬,抑鬱症這隻黑狗,就出現了。
抑鬱症的本質——與世界失去連接
抑鬱症的一個主要特徵呢,就是自閉,不愛說話,不愛與人聯繫。回想起自己,畢業之後很多朋友都成家了,而我認為結了婚的朋友,生活重心會轉向家庭,因此也基本不去打擾他們。在廣州的時候,一個人住,遠離家鄉朋友,辭職之後又發生了一系列事件,自己一個人又悶在家裡,因此發生了抑鬱。而患了抑鬱症之後,又更不愛說話,我那時簡直失去了打電話的能力,和父母交流都只願意用打字。
很多抑鬱症患者原本就比較內向,不善交際,朋友較少,遇到困難他們傾向於自己內心消化解決,因為他們知道別人無法理解自己,也無法給自己提供實際幫助改善現狀,久而久之,活成了一座孤島。患上抑鬱症之後,由於身邊家人朋友的不理解,獲得好的醫療又非常難,因此癥狀加重,確實是非常痛苦。
抵抗抑鬱症——關心別人,去發光
抑鬱症就好像有一團黑影籠罩著我的內心,但每次和朋友家人感受到那些溫馨快樂,就好像有一束陽光照進心裡,有時沒有光照進來,黑影就會繼續籠罩內心,但由於家人朋友的支持,陽光還是會照進來,黑影的籠罩總不會持續很長時間。
那時我就想,為何我自己不能發光呢?每個人的心裡都會有陰霾,朋友家人用他們的光芒照亮了我的內心,我也想自己能夠發光,去照亮他們的心。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每個人心中都有陰霾,而抑鬱症患者就是心中的陰霾失控了,而我們要徹底地康復,就需要在自己心中種一枚太陽,而這枚太陽,就是為他人創造價值。為他人創造價值,會給我們帶來無與倫比的幸福感,這種幸福感比購物、玩遊戲、看電影之類的獲得型幸福感更持久,它讓我們感到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
正在閱讀這個回答的你,可能會想,作為一個抑鬱症患者,我連自己都顧不來,如何為他人創造價值?
其實為他人創造價值,非常簡單,可以是一些很細微的事情,比如,一個簡單的擁抱,一句感謝,替家人做一頓飯、做一些家務,告訴爸媽很感謝他們的付出,告訴他們你關心他們的身體,安慰失戀的朋友,陪朋友去看一場TA喜歡的電影,給小侄女買一個玩具,又比如把自己對抗抑鬱症的經驗發到網上,分享給需要幫助的人(笑)。
前面說到,我想自己能夠發光,去照亮家人朋友的心。當你做到這些事情的時候,你會發現你也會發光了,這光會照亮愛你的人,也會照亮你自己。
要告別抑鬱,你需要——
1.找一個靠譜的醫生,給你開藥
2.盡量不要一個人住
3.盡量不要一個人吃飯
4.盡量關心身邊的人,盡量幫助更多的人
5.盡量早睡早起,堅持運動
抑鬱症患者都是行動力比較差的,所以可能不會每天都做到,但是不要氣餒,今天沒做到的話不要責怪自己,明天繼續努力就行
這一切的核心就是——走出孤島,和別人建立連接。轉化成行動就是和別人一起規劃未來。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找人聊天,不管是找家人,或者在微信里找朋友聊天,給他們留言,問問他們今天/將來的行程,告訴他們你今天/將來的規劃,邀請他們一起吃飯、唱歌、爬山、旅遊等等一系列事情。
最後的最後,我們之所以患上抑鬱症,是因為有一個癥結,這個癥結就是造成我們痛苦的根源,不同的人癥結不同,只要這個癥結沒有完全消除,我們就沒法完全告別心中的陰霾。但是別忘了,每個人心中都是有陰霾的,通過努力,我們可以做到和其他人一樣發光,這樣就很好了,這個世上沒有完全快樂的人,通過發光,我們照亮彼此的內心,共同前進,我們人類就是這樣從遠古時代走到了今天,比心~
其實,我是來看答案的。只能說,抑鬱的人,就像吸毒了一樣,但又不一樣,算是吸煙吸久了,不抽一根渾身難受。
開始有些不開心的事情,放心裡,久了以為自己忘了。但這類事情越來越多,就開始上升到為何活著。然後尋求不到答案,其實也沒什麼,就心情低落了點。
但,身體好像免疫系統就開始出現毛病。有時候,身體的痛苦,生活與理想的殘酷對比,好像未來沒有半點希望了。很想自殺。不知看過一本書沒,人間失格。有時會極度自大,但是內心深深知道自己失敗得一塌糊塗。別人的鼓勵一點用沒,因為自己早就知道了,他們根本不懂那種情緒的躁動。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是一句在腦子裡揮之不去的話。有些人就說,你看看這世界,多少人在努力活著,你就是懶。說,你有能力去追求美好的未來,你要一直相信。
他們根本是不懂那個點,對人類的極端厭惡,但是卻不得不依存在人類這個群體。就像電影裡面超脫那句話,你看到的我,不是我,我不在這兒。我的存在是如此依存於這個世界,我的靈魂卻如此遙遠。
你們說的那些美好,我不想要。你們說的別人比我活得痛苦,那是別人。你們用禮儀道德來綁架我,說為了父母,愛人,不好意思,遵守不了,反而覺得人人都在逼迫我,讓我虛偽的笑。
說實在的,不想死,姑且活著。目前沒嘗試過自殺,以後難說。看了很多書,包括哲學書等。只有史鐵生給予了我活著的力量。他不說未來很美好,不說你要怎樣怎樣,他只是在死亡和生存中做了選擇,而且,是不斷的做選擇,沒有放棄過。苦難,是信心的基本原則。
也許,我的抑鬱是我命運給予我的苦難,它引導我走向兩個方向,死亡或者不懼怕世間的任何苦難。
首先,我並不知道答案是什麼。
只是基於長期深入地研究自己。。。而提出一些可能性猜想。
我是女生,21歲爆發的抑鬱症(導火索是司法考試),至今7年有好轉未治癒(你猜我現在幾歲+_+)。
雖然是在21歲時發現的抑鬱症,但回顧之前的少年時代,其實我的抑鬱癥狀早就出現了,最晚14歲時就已經有明顯的抑鬱症特徵,只是那時候我並不知道那是抑鬱症,其他人當然就更不會知道。
長期以來,我的性格是:外向張揚,大說大笑,特立獨行,聰明外泄,爭強好勝。
所以,你知道的,沒有人相信我居然能患有抑鬱症。我「出櫃」的時候,我認識人問「抑鬱症患者是都像你這麼逗比嗎?」
我一直在研究,為什麼我會得抑鬱症。目前主要有以下研究成果:
1. 遺傳
在我告訴我的家人我患有抑鬱症以後,奇蹟發生了,,,有5個家人告訴我她們也患有或曾經患有抑鬱症。。。
我是一個措辭嚴謹的語言學家。她們。是的,我患有抑鬱症的家人都是女性。
科學上的事,我是完全不懂的,但我覺得這種現象很難說只是巧合罷。
2. 童年的經歷
年幼的我並沒有被虐待過。。。事實上,家境殷實,幸福美滿。。。只不過,
我的奶奶家在我這一輩沒有男孩;我的姥姥家三代單傳一個男孩(我可憐的表弟),我的姥姥重男輕女。
經過深刻地自我分析,我發現,「不是男孩」這個陰影一直伴隨著我,直到現在。
這個陰影體現為:
*我下意識的向男孩的方向發展自己,比如我是個跆拳道黑帶。。。(其實我的身體素質極度不適合練武術)比如在工作之前從來沒穿過裙子。各種行為舉止酷少化。導致學生時代跟我表白的女生比男生要多 -_-#
*爭強好勝得好比戰神一尊
別的女生看見一個優秀的男人會想嫁給他,我只想超越他。。。
我要比男孩子長得帥,我要比男童鞋學習好,我要比男同事能幹,連跑步我都想比男的跑得快。
你知道我在爭什麼嗎?反正我不知道。我只是想全方面的超越。。。
我只是想比男孩好,比男孩強,把他們都比下去,因為我「不是男孩」。
我可憐的表弟 =_=
*自我要求高得缺心眼
極端的爭強好勝導致我端在神壇上下不來。。。
我已經被自己神話了,完全不能夠接受失敗。於是,幾次輕微的小挫折引發了我的爆炸。比如第一次司法考試沒考過,現在想來這tm是個屁呀,工作這麼多年一次沒用上過,但是當時,我精神崩潰了。我覺得我連一個司考都考不過,我的生命沒有任何繼續下去的意義了。
。。。誰能告訴我我當時是怎麼想的? =_=
我當時完全沒有「出題組都是內分泌嚴重失調精神紊亂的老變態」或者「你們這群瞎了眼的白痴不分好歹不辨賢愚必為奸」這些正確的想法。我只是翻來覆去地想我怎麼能連一個司考都考不過,我完了,不能見人了,我什麼都做不了了,我不想活了。
後來學習心理學,我才知道,這tm叫錯誤歸因。
然而,整個學生時代,我都完全沒有意識到我的陰影,和陰影引導下的整體錯亂。我一直毫不動搖地認為,我就是一個比男孩子聰明帥氣得多的戰神。
直到現在,我才慢慢了解自己,慢慢推翻我曾經以為了解的自己,我發現,我的雌激素分泌旺盛(然而被常年壓抑了),我天生長得是一副X型性感身材,我穿裙子經常把自己給美愣住,我的思維方式非常感性且女性化,我的優勢都集中在女性特質上,而之前追求的許多男性領域我根本毫無天賦,一直都是在跟自己摽勁兒,揚短避長,(。。。其實,我是個警察。),而我的真實性格是敏感、天真、溫暖、柔軟的。
童鞋們乃們不要以為以上是輕鬆易得的答案,我花了將近30年在做夢,現在才有一點點揭開這個事實。
你們真的也不一定了解自己。
當局者迷,自己太難看清自己了。
比如我,我從來沒覺得我那麼在乎性別自卑這個問題,我是獨生女,學習又好,不管在家裡在學校都是被寵大的,而且我比大多數男生都優秀啊,重男輕女這麼low的觀點不值一哂好嗎,不信你看我弟被我全方位碾壓的那個慘樣兒~
可我不知道,我越否定的,是我越在乎的,我為了逃離這個陰影,越走越遠,越走越遠,遠到已經看不見自己。
我們總是認為自己是自己認為的那個樣子。
然而並不一定。
有一個痛點,發生在我們很幼小的時候,我們好像已經忘記了它,其實不是,我們是 一 直 在 努 力 去 忘 記 它。然而越努力,越忘不掉,只能自己給自己洗腦,假裝已經忘記了它。而越是掩蓋那個痛點,那個痛點就越深。越是壓抑痛感,痛就永遠是痛,精神總有一天會不堪重負。
長期以來對真我的壓抑,導致了我長期精神抑鬱。
3. 長期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想不做什麼就不做什麼。
而我們很多人,長期在做我們不想做的事情。
然後精神就憋屈崩潰了。
我就做了很多我不想做的事情,然後潛意識裡深刻地自責,否定自己,鄙視自己,內心倍受煎熬。
其實想一想,完全沒必要,我是說,那些不想做的事,其實大多數完全沒必要做。只是我為了滿足假我的需求,以為那些事是必須要做的而已。
現在一想,都tm是假想。
有雞湯說,人生苦短,想幹啥就干點啥吧,想吃啥就吃點啥吧。
作為一個法律人,這種絕對自由我當然是反對的。
但我覺得,不想幹什麼的話,還真的是不用干啊;不想吃什麼,我幹嘛非吃呢。
先說到這兒吧,我懶得寫了,就不寫了。
原創:人為什麼會得抑鬱症——抑鬱症的發病機理及治療
這是我在網上義務接受無償公益心理諮詢給出的答覆,裡面的心理醫學的知識不忍棄置湮沒,冒昧無理群發給大家分享,可能是對健康朋友的騷擾與不尊重,希望大家包涵:抑鬱症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單相抑鬱症,另外一種是雙相抑鬱症,也稱為躁鬱症,兩種疾病的患者各占抑鬱症患者的一半左右,這兩種病性質與治療方法完全不同,但是表現卻非常相似,一般經驗不足的醫師很難區分,很容易造成誤診,必須要專業醫院專業醫師才能準確判斷,所以建議一定要去較為正規的醫院去找經驗比較豐富的專業醫生進行診斷、治療,以免貽誤病情。
人為什麼會患抑鬱症?
五羥色胺讓人情緒安詳穩定,如果分泌不足就會產生抑鬱情緒,表現為情緒低落痛苦、自卑自責,感覺前途沒有希望,產生自罪心理,覺得對不起別人,還有人表現為失眠多夢,思維變得非常緩慢遲滯,記憶力與工作能力降低等等,而且容易產生攻擊性,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讓人感覺精力旺盛、情緒飽滿、感覺振奮,如果缺乏則表現為快感缺失,心情不愉快,沒有精力,沒有精神與動力,思考遲緩,學習能力變低,反之,如果過剩則表現為情緒過盛、脾氣大、攻擊性強。單相抑鬱症患者五羥色胺分泌不足,同時多巴胺與去甲腎上腺素分泌不足,表現為疲憊無力,情緒低落,沒有動力、精力不濟,自卑、自責、自罪,悲觀失望,而雙相障礙患者大腦五羥色胺等神經遞質分泌不足,但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卻分泌過剩,導致大腦神經傳導迴路發生紊亂失調,表現為攻擊性強且精力旺盛,這些都是患者先天的基因問題造成的。更通俗一點說:馬牛鹿羊這些草食動物五羥色胺分泌充足,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分泌不足,所以安詳平靜、溫柔善良,而虎狼鷹豹這些肉食猛獸五羥色胺分泌較少,大腦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分泌旺盛,所以導致它們情緒不穩,有著兇狠暴戾的攻擊性,這樣解釋應該比較簡單通俗了。
抗抑鬱劑能夠治療抑鬱症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抗抑鬱劑能夠調節人腦的上述神經遞質的濃度,從而改善人的情緒與感受。
有很多抑鬱症患者以為自己之所以會出現不開心、自卑自責等等心理癥狀是因為以往的經歷特別是挫折、傷害等造成的,其實不然,這些都是患者天生的掌管大腦神經生化活動的基因造成的,好比艷陽天下的一塊窪地上的一灘水浸潤了下面的砂土,從表面上看來,砂土被濕潤是因為這一灘水,但是為何其他地方的砂土卻是乾燥的?你會說:那是因為其他地方沒有積水。沒錯!但是之所以窪地上會有積水,那是因為窪地天然的物理特性決定了它比較容易積聚水流,換而言之,遭受同等強度的雨水(挫折),平坦的地面(正常的健康人的大腦)比較容易能夠排瀉雨水(抵禦平復傷害與痛苦),而低洼的地面(有著天生抑鬱質基因的大腦)比較難以排瀉雨水(抵禦平復傷害與痛苦),反而比較容易積聚雨水(傷害與痛苦),所以從表面上看,嚴重的抑鬱(窪地濕潤)來源於事件(雨水),而從最深層的根源來分析,嚴重的抑鬱(窪地濕潤)根源於導致影響情緒的若干種神經遞質缺乏或不平衡的基因(窪地天然的物理特徵——天然容易聚積雨水),而抗抑鬱劑能夠改善這種基因缺陷造成的神經遞質的缺乏或不平衡,從而改善患者的抑鬱癥狀。
心理諮詢對抑鬱症或躁鬱症效果不太好,抑鬱症治療應以藥物治療為主,心理治療為輔助,心理治療方法中效果較被公認的方法為認知行為療法,但只適用於中輕度抑鬱症,程度較重的抑鬱症還是要請專門的精神科醫生開具處方葯進行有效治療,否則抑鬱症反覆發作或病情遷延會導致大腦神經細胞受到難以逆轉的廣泛性損傷。很多行業外的患者擔心抗抑鬱葯有副作用、成癮性、依賴性,甚至外行地以為抗抑鬱葯會對大腦造成傷害,這完全是杞人憂天,其實不僅不用擔心抗抑鬱葯會對大腦造成傷害,而且恰恰相反,抗抑鬱葯會有效保護滋養大腦神經細胞,修復抑鬱症對大腦神經細胞造成的廣泛性損傷,會提高你的工作效率與思維效率,而且既不會成癮也不會有依賴性,至於副作用而言,新一代的抗抑鬱葯的副作用是很小的,而且可以通過醫師調配或搭配用藥加以解決。有少部分患者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這種稱為難治性抑鬱症,這種患者比例大約為20%,但是即便是這小部分患者,其中相當一部分並不是因為藥物不適用,而是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藥物配伍而已,所以絕大多數抑鬱症藥物治療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總而言之一句話:抑鬱症,建議吃藥效果最好!
對於有著強烈自殺衝動的重度抑鬱症患者,無抽搐電休克療法(MECT)是遏制自殺意念與衝動的殺手鐧,無抽搐電休克療法(MECT)又稱為改良電痙攣治療、無痙攣電痙攣治療,是在通電治療前,先注射適量的肌肉鬆弛劑,然後利用一定量的電流刺激大腦,引起患者意識喪失,造成患者大腦神經遞質活動與神經連接通路的快速(有益)變化,從而達到無抽搐、無痛苦而治療精神疾患的一種方法。
網上外行電影往往因為外行無知,過度渲染了電休克療法的可怕,極大地誤導了觀眾,其實現在科學技術非常發達,在無抽搐電休克療法情況下,患者根本就沒有什麼感覺,根本不會產生痛苦,基本上跟睡一覺差不多,無抽搐電休克療法雖對有強烈自殺意念的重度抑鬱症患者效果顯著,但也不應單獨使用,應與抗抑鬱藥物配合使用。
非常討厭不明白抑鬱症是怎麼回事的人,主觀臆斷地表達自已的想法。特別是義正言詞的那種,麻煩走遠些。
推薦閱讀:
※如何脫離心理上自我抑制與隔離的狀態?
※抑鬱症會影響外表嗎?
※抑鬱症的表現有什麼?
※為什麼童話往往以王子公主在一起作為圓滿結局?
※社交恐懼是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