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建築中的宮、殿、堂、樓、閣、軒、榭、居、齋、館、亭等各有什麼特點?
還有很多類別如 屋、園、院、堤等等。
它們有些以建築的功能劃分,在建築形式和建築文化上各有什麼區別和特點呢?
以下將以頤和園為例,逐一介紹中國古代園林建築類型。
頤和園,北京市古代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十五公里,佔地約二百九十公頃,與圓明園毗鄰。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
頤和園布局根據使用性質和所在區域大致可以分為四部分。一、東宮門和萬壽山東部的朝廷宮室部分;二、萬壽山前山部分;三、萬壽山後山和後湖部分;四、昆明湖、南湖和西湖部分,全園總面積四千餘畝,水面佔四分之三。
以下將從東宮門前的坊開始,依次講述坊、門樓、殿堂、宮室、廳堂、齋、館、廊、亭、軒、舫、榭、台、樓閣、闕。
東宮門是頤和園的正門。門前是「涵虛」、「奄綉」坊。
(從西往東看為庵秀,從東往西看為涵虛)
坊(牌坊、牌樓、華表)
一種說法是牌坊由欞星門衍變而來,用於祭天、祀孔。牌坊濫觴於漢闕,成熟於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極,並從實用衍化為一種紀念碑式的建築,被極廣泛地用於旌表功德標榜榮耀,不僅置於郊壇、孔廟,以及用於宮殿、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園林前和主要街道的起點、交叉口、橋樑等處,景觀性也很強,起到點題、框景、借景等效果。另外一種說法是,就結構而言,牌坊的原始雛形名為「衡門」,是一種由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樑構成的最簡單最原始的門。關於「衡門」,我們目前所看到的最早記載是《詩·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這種「衡門」後來被運用到城市中各個居民區之間的「坊門」上。從春秋戰國至唐代,我國城市居民區都採用里坊制,「坊」與「坊」之間有牆相隔,坊牆中央設有門,稱為坊門。起先,這種坊門就像「衡門」那樣,由兩根立柱架一根橫木構成的,只是柱側安裝了可開合的門扇。後來因為門沒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就只剩下這種形式,於是百姓逐漸地稱這種坊門為牌坊。
牌坊就其建造意圖來說,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功德牌坊,為某人記功記德。二是貞節道德牌坊,多表彰節婦烈女。三是標誌科舉成就的,多為家族牌坊,為光宗耀祖之用。四為標誌坊,多立於村鎮入口與街上,作為空間段落的分隔之用。
牌坊又稱牌樓,只有單排立柱。在單排立柱上加額枋等構件而不加屋頂的稱為牌坊,上施屋頂的稱為牌樓。北京有東單、西單、東四、西四幾處熱鬧的商業區,都是因有過一座或四座牌樓而得名。與牌坊一樣起標誌或紀念性作用的還有華表,華表為成對的立柱。
與牌坊類似的,有澳門的大三巴牌坊(本是教堂的前壁,因貌若中國傳統牌坊而得名),西歐的凱旋門。
仁壽殿,頤和園中的勤政殿,政治活動區的中心。取自孔子《論語·雍也》中「知者樂,仁者壽」之意。以仁壽殿為中心的行政區,是當年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坐朝聽政,會見外賓的地方。仁壽殿後是三座大型四合院:樂壽堂、玉瀾堂和宜芸館,分別為慈禧、光緒和后妃們居住的地方。宜芸館東側的德和園大戲樓是清代三大戲樓之一。
仁壽門是一座木牌樓門,是將牌樓、衙門的儀門,祠觀的欞星門三種式樣相結合的門,有兩個門扇,還有門簪、門釘,貼金,有戧柱。仁壽門兩側各有一座大型磚砌影壁和一座隨牆門、一峰太湖石。
門樓
園林屋宇,雖無方向,惟門樓基,要依廳堂方向,合宜則立。
門上起樓,象城堞有樓以壯觀也。無樓亦呼之(在門頭之上修築樓閣,就像在城門之上修築樓閣一樣蔚為壯觀。沒有修築閣樓的也稱為門樓)。——《園冶》
百度百科門樓引證:
1.城門上的樓。
2.觀闕(解釋見最後)上的樓。
3.大門上邊牌樓式的頂。
(城門樓)
(位於午門一側,即觀闕上的樓)
第三種即《園冶》所指。門樓是一戶人家貧富的象徵,所謂「門第等次」即為此意。門樓頂部有挑檐式建築,門楣上有雙面磚雕,一般刻有「紫氣東來」、「竹苞松茂」等的匾額。(在中國古代,園林是作為居宅的延續部分,而皇室又是最大的大戶人家,所以建築的類型在皇家與民間、園林與居宅是通用的)
與牌樓相比,首先門樓有門扇,再則門樓與圍牆相連,從中進去是庭院,第三牌樓只有一排立柱。
(仁壽殿)
殿堂
中國古代建築群中的主體建築,包括殿和堂兩類建築形式,其中殿為宮室、禮制和宗教建築所專用(如太和殿、祈年殿、大雄寶殿)。
堂、殿之稱均出現於周代。「堂」字出現較早,原意是相對內室(前堂後室)而言,指建築物前部對外敞開的部分。堂的左右有序、有夾,室的兩旁有房、有廂。這樣的一組建築又統稱為堂,泛指天子、諸侯、大夫、士的居處建築。自漢代以後,堂一般是指衙署和第宅中的主要建築,但宮殿、寺觀中的次要建築也可稱堂,如上面提到的樂壽堂、玉瀾堂。「殿」字出現較晚,原意是後部高起的物貌;用於建築物,表示其形體高大,地位顯著。
殿和堂都可分為台階、屋身、屋頂三個基本部分。其中台階和屋頂形成了中國建築最明顯的外觀特徵。因受封建等級制度的制約,殿和堂在形式、構造上都有區別。殿和堂在台階做法上的區別出現較早:堂只有階;殿不僅有階,還有陛,即除了本身的台基之外,下面還有一個高大的檯子作為底座,由長長的陛級聯繫上下。殿一般位於宮室、廟宇、皇家園林等建築群的中心或主要軸線上,其平面多為矩形,也有方形、圓形、工字形等。殿的空間和構件的尺度往往較大,裝修做法比較講究。堂一般作為府邸、衙署、宅院、園林中的主體建築,其平面形式多樣,體量比較適中,結構做法和裝飾材料等也比較簡潔,且往往表現出更多的地方特徵。如杜甫的成都草堂,紀曉嵐的閱微草堂。
今人以堂作衙署的實例有人民大會堂。
宮室
宮,甲骨文字形,象房屋形。在穴居野處時代也就是洞窟。外圍象洞門,裡面的小框框象彼此連通的小窟,即人們居住的地方。
人們常說「宮室」,「宮」和「室」的區別在於宮是有套間的房屋,後來發展為指多間建築組成的建築,最後專指帝王的居室。而宮也可指寺廟,後來專指道教廟宇,如北京萬壽公園的萬壽宮(已毀)。
以上提到的仁壽殿、樂壽堂、玉瀾堂和宜芸館,除單指一座單體建築外,都是以殿、堂、館代宮,代指一處院落,只不過是比較小的宮。故宮是指建築群,世界上漢語翻譯成宮的建築大多也是指以某一單體建築為中心的建築群。歷史上的阿房宮、長樂宮、未央宮都是指建築群,各宮都圍以宮牆,形成宮城,宮城中又分布著許多自成一區的宮,宮與宮之間布置有池沼、台殿、樹木等,格局自由,富有園林氣息。
今人以宮稱人民群眾業餘活動場所。如:少年宮;工人文化宮。 以室稱機關團體內部的工作單位,如:辦公室、會議室、檔案室。
廳堂
古者之堂,自半已前,虛之為堂。堂者,當也。謂當正向陽之屋,以取堂堂高顯之義。——《園冶》
廳堂為園林中的主體建築,常為全園的布局中心,是全園精華之地,眾景匯聚之所。廳堂是由古代單體建築拆分而成的園林中的獨立建築。在古代建築中,廳為會客、宴會、行禮用的房間,堂為單體建築中居中、向陽而寬大的房間,也是社交活動的場所。廳堂是園林中的主體建築,一般體形較高大,有良好的觀景條件與朝向,常常為園林建築的主體與構圖中心。
廳的功能多作聚會、宴請、賞景之用,其多種功能集於一體。因此廳的特點:造型高大、空間寬敞、裝修精美、陳設富麗,一般前後或四周都開設門窗,可以在廳中靜觀園外美景。廳又有四面廳、鴛鴦廳之分,主要廳堂多採用四面廳,為了便於觀景,四周往往不作封閉的牆體,而設大面積隔扇、落地長窗,並四周繞以迴廊。鴛鴦廳是用屏風或罩將內部一分為二,分成前後兩部分,前後的裝修、陳設也各具特色。鴛鴦廳的優點是一廳同時可作兩用,如前作慶典後作待客之用,或隨季節變化,選擇恰當位置待客、起坐。另外,賞荷的花廳和觀魚的廳堂多臨水而建,一般前有平台,供觀賞者在平台上自由選擇目標,盡情游賞。
堂往往成封閉院落布局,只是正面開設門窗,它是園主人起居之所。一般來說,不同的堂具有不同的功能,如上海豫園,三穗堂是用作會客之用,點春堂作宴請、觀戲之用,玉華堂則是書房。因此各堂的功能按具體情況而定,相互間不盡相同。
古者治官處謂之『聽事』——《集韻》。廳也指政府機關辦事部門,如:辦公廳、教育廳。
樂壽堂的東北角是永壽齋,永壽齋曾是李蓮英的住所。
齋
齋較堂,惟氣藏而致斂,有使人肅然齋敬之義。蓋藏修密處之地,故式不宜敞顯。——《園冶》
齋即齋戒之意,其環境一般比較幽深僻靜,其風格大都樸素清雅,具有高雅絕俗之趣,齋在園林中大多作靜修、讀書、休息之用。齋沒有固定的形制,可以是一座完整的小園,如北京北海的靜心齋,也可為一個庭院,如蘇州網師園的殿春小院(原稱書摘),更多的則為當幢小屋。
宜芸館為后妃們居住的地方。聽鸝館在頤和園的西北角,建於清乾隆年間,光緒年間重建,館內有戲台。在德和園戲樓建成之前,這裡是慈禧太后看戲的地方。
館
「館」,供宿供膳,所以從「食」。它的異體字作「舘」,說明「館」屬於房舍一類。供遊覽眺望、起居、宴飲之用,體量可大,布置大方隨意,構造與廳堂類同。上述兩館都是建築群,館與堂、齋、軒(如頤和園養雲軒)等一樣,既可指單體建築,也可指建築群。
長廊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全長728米273間。其中點綴著四個亭子,自東向西是:留佳、寄瀾、秋水、清遙,象徵春夏秋冬四季。兩個臨水敞軒是:對鷗舫和魚藻軒。建於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廊上14000多幅彩繪,現為蘇式彩畫。
廊
廊者,廡出一步也。——《園冶》
有覆蓋的通道稱廊。廊通常布置在兩個建築物或觀賞點之間,起著遮風避雨、聯繫交通等實用功能,而且對園林中風景的展開和層次的組織有重要作用。從橫剖面的形狀看,廊可以分為四種類型:雙面空廊(兩邊通透)、單面空廊(一側沿牆)、復廊(在雙面空廊的中間加一道牆)、雙層廊(復道廊,上下兩層)。從整體造型及所處位置來看,又可以分直廊、曲廊、迴廊、爬山廊和橋廊等。廊的特點狹長而通暢,彎曲而空透,用來連結景區和景點,它是一種既「引」且「觀」的建築。狹長而通暢能促人生髮某種期待與尋求的情緒,可達到引人人勝的目的;彎曲而空透可觀賞到千變萬化的景色,「步移景異」。此外,廊柱還具有框景的作用。
圍合庭院的迴廊,對庭院空間的處理、體量的美化十分關鍵;園林中的游廊則可以劃分景區,形成空間的變化,增加景深和引導遊人。中國古代建築中的廊常配有幾何紋樣的欄杆、坐凳、鵝項椅(即美人靠)、掛落、彩畫;隔牆上常飾以什錦燈窗、漏窗、月洞門、瓶門等各種裝飾構件。
廓如亭,頤和園十七孔橋東側,我國最大的亭子。登亭遠眺,遼闊無際,故名廓如亭。
亭
花間隱榭,水際安亭,斯園林而得致者。惟榭只隱花間,亭胡拘水際。通泉竹里,按景山顛。或翠筠茂密之阿,蒼松蟠郁之麓;或借濠濮之上,入想觀魚;倘支滄浪之中,非歌濯足。亭安有式,基立無憑。
《釋名》云:「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司空圖有休休亭,本此義。造式無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橫圭、八角至十字,隨意合宜則制,惟地圖可略式也。——《園冶》
亭,出現於南北朝的中後期,一種開敞的小型建築物,一般不設門窗,只有屋頂沒有牆,具有四面迎風、八面玲瓏的特點。其形態千態百姿,豐富多彩,其婷婷玉立的形象,可使山水增色。亭在園林中必定可以立足觀景(由內向外好看,由外向內也好看),它在選址時,其四周必定有甚具特色的美景,而且其所選擇的觀賞角度、觀賞距離也是最佳的,所以亭素有「園林之眼」的美稱。由於亭的四周必有美景可觀,是立足觀景之地,所以旅遊者往往以亭為引,這樣亭又起到了組織遊覽的作用。
亭一般設置在可供停息、觀眺的形勝之地,如山岡、水邊、城頭、橋上以及園林中。還有專門用途的亭,如碑亭、井亭、宰牲亭、鍾亭等。亭的平面形式除方形、矩形、圓形、多邊形外,還有十字、連環、梅花、扇形等多種形式。亭的屋頂有攢尖、歇山、錐形及其他形式複合體。大型的亭可築重檐,或四面加抱廈。陵墓、宗廟中的碑亭、井亭可做得很莊重,如明長陵的碑亭。大型的亭可以做得雄偉壯觀,如北京景山的萬春亭。小型的亭可以做得輕巧雅緻,如杭州三潭印月的三角亭。亭的不同形式,可以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構造作法,亭的結構以木構為最多,也有用磚石砌造的。亭多做攢尖頂和圓錐形頂。四角攢尖頂在漢代已出現,八角攢尖頂和圓錐形頂在唐代明器中已有發現。宋《營造法式》中所載「亭榭斗尖」,是類似傘架的結構。這種做法可以從清代南方的園林中見到。明清以後,方亭多用抹角梁,多角攢尖亭多用扒梁,逐層疊起。矩形亭的構造則基本與房屋建築相同。
(註:上圖中最後一個,盔頂亭應為盝頂亭。)
盝頂亭頂部為四個正脊圍成平頂,下接廡殿頂。盔頂的特徵是沒有正脊,各垂脊交會於屋頂正中,在這一點上,盔頂和攢尖頂相同,所不同的是,盔頂的斜坡和垂脊上半部向外凸,下半部向內凹,斷面如弓,呈頭盔狀。
(南京朝天宮卞公忠孝泉井亭,盝頂;岳陽樓,盔頂)
養雲軒,長廊東首之北的一座小院落。門前葫蘆河,河上小橋,橋上四字「川泳雲氣」是乾隆皇帝所題。這裡是嬪妃、格格們的住所。如意館畫師繆素筠、容齡、德齡姐妹亦曾居於此。
魚藻軒,取自《詩經·小雅·魚藻》,後世以魚藻的關係比喻帝王和百姓的關係。1927年王國維沉水於此。
(魚藻軒)
軒
軒式類車,取軒軒欲舉之意,宜置高敞,以助勝則稱。——《園冶》
百度百科·軒:
1.中國古代一種前頂較高而有帷幕的車子,供大夫以上乘坐。
2.殿堂前檐處,增加廳堂的進深。圖見前面廳堂示意。
3.房屋,也用作書齋、茶館的字型大小。
4.以敞廊為特點的建築物。
園林中的軒即第四種,與亭相似,也是古典園林中起點景作用的小型建築物。多居高臨下,於下處仰望,似有升騰飛動之感。
石舫亦名「清晏舫」,取「河清海晏」之意。船體大理石雕成,上層建築為木質。象徵大清朝江山,向石頭船一樣永不傾覆。建於清乾隆20年(公元1755年),上層建築原為中式閣樓,四月初八乾隆皇帝陪孝聖皇太后在此放生。1860年被英法所輝,1893年重修改為西洋式閣樓,增加明輪。是慈禧太后品茗、欣賞雨景的地方。
(石舫)
舫
舫是仿照船的造型,在園林的水面上建造起來的一種船型建築物,供人們遊玩設宴、觀賞水景,如蘇州拙政園的「香洲」、北京頤和園的「清晏舫」等。為水邊或水中的船形建築,前後分作三段,前艙較高,中艙略低,後艙建二層樓房,供登高遠眺。前端有平硚與岸相連,模仿登船之跳板。由於防不能動又稱不系舟。放在水中,使人更接近於水,身臨其中,使人有蕩漾於水中之感,是園林中供人休息、游賞、飲宴的場所。但是舫這種建築,在中國園林藝術的意境創造中具有特殊的意義,我們知道,船是古代江南的主要交通工具,但自莊子說了「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邀游,泛著不系之舟」之後,舫就成了古代文人隱逸江湖的象徵,表示園主隱逸江湖,再不問政治。所以它常是園主人寄託情思的建築,合適世隱居之意。因為古代有相當部分的士人仕途失意,對現實生活不滿,常想遁世隱逸,耽樂于山水之間,而他們的逍遙伏游,多半是買舟而往,一日千里,泛舟山水之間,豈不樂哉。所以放在園林中往往含有隱居之意,但是舫在不同場合也有不同的含意,如蘇州獅子林,本是佛寺的後花園,所以其園中之舫含有普度眾生之意。而頤和園之石舫,按唐魏徵之說:「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由於石舫永覆不了,所以含有江山永固之意。上海豫園內園假山上的舫宜作「這裡是人間仙境」之解。
榭
《釋名》云: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邊,或花畔,制亦隨態。——《園冶》
榭,一種藉助於周圍景色而見長的園林休憩建築。臨水或局部或全部建築於水上的建築稱水榭,用以休憩和觀賞水景。其特點是在水邊架一平台,一半伸入水中,一半架於岸邊,上建亭形建築物,四周柱間設欄杆或美人靠,臨水一面特別開敞。有時其台上的建築,內圈以漏窗粉牆和圓洞落地罩加以分隔,外圍成迴廊,四周立面開敞、簡潔、輕快,成為人們在水邊休息和觀景的好地方。水榭的主要功能是用來點綴水景,供遊人觀賞水景,在旅遊中亦常作茶室之用,遊人在此一方面可休息納涼,另一方面還可品茗觀景,一舉多得,所以它是駐足觀賞水景的理想之地。
國花台建於1903年,在佛香閣東。慈禧太后以牡丹自比,敕定牡丹為國花。
台
《釋名》云:「台者,持也。言築土堅高,能自勝持也。」園林之台,或掇石而高上平者;或木架高而版平無屋者;或樓閣前出一步而敞者,俱為台。——《園冶》
台本是指高聳的夯土構築物,以作登眺之用(如烽火台),秦漢以後日漸式微。目前遺留的古典園林中使用較多的台則是另一種形式,是建築在廳堂之前,高於廳堂台基相平或略低,寬與廳堂相同或減去兩梢間之寬。這些台的作用乃是供納涼賞月之用,一般稱作月台或露台。
外建史中烏爾的月神台也是類似的構築物。
佛香閣位於在萬壽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築在一個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層四重檐的建築。閣內供奉著「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燒香。
樓閣
《說文》云:重屋曰「樓」。《爾雅》云:陝而修曲為「樓」。言窗牖虛開,諸孔慺慺然也。造式,如堂高一層者是也。
閣者,四阿開四牖。漢有麒麟閣,唐有凌煙閣等,皆是式。——《園冶》
樓是兩重以上的屋,故有「重層曰樓」之說。樓的位置在明代大多位於廳堂之後,在園林中一般用作卧室、書房或用來觀賞風景。由於樓高,也常常成為園中的一景,尤其在臨水背山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閣,是指下部架空、底層高懸的建築,四方、六角或八角,常呈兩層,中國傳統建築物的一種。與樓近似,但較小巧。平面為方形或多邊形,四面開窗。其特點是通常四周設隔扇或欄杆迴廊,供遠眺、遊憩、藏書和供佛之用。有時也特指女子的卧房。
清代皇家的幾處大戲園,主體舞台建築平面近方形的均稱閣,觀戲扮戲的狹長形重屋均稱樓。
闕
根據《說文解字系傳》的解釋,闕這種建築物是古代帝王在宮廷大門之外建兩個對稱的檯子,在檯子上建樓觀,上圓下方,因其兩檯子之間闕然為道,所以稱為闕。因為在闕樓上可以觀望,所以又稱之為觀。又因在闕上懸掛法典,所以稱之為象魏,古時候經常把闕作為帝王宮廷的代表。還有直接把兩山對峙之處稱之為闕的。
闕的種類按它所在的位置分大約有:宮闕、壇廟闕、墓祠闕、城闕、國門闕等等。宮闕位於帝王之居宮門前面,那種在宮門前建獨立的二台(兩觀)的形式,自漢魏以後已有變化,逐漸與皇宮大門相結合,成為一個整體了。現在保存唯一的一處宮闕遺物就是北京明清故宮的午門。它的位置在皇宮正殿大門太和門之外,但它與早期兩觀形式不同了,已與午門相結合,構成為凹形的平面,把兩觀形式與門組合在一起。
(除宮、殿、闕外,其他均為中國常見的古代園林建築類型)
後記:
看到這裡估計也差不多能分清這些建築類型了,不過像宮殿、樓閣、亭榭這些往往是一起出現的,在生活中不必分太清,就像我們過羊年的時候不必說是過綿羊年還是山羊年。還有就是以事物的某一部分代指整個事物,這種現象很普遍,在談及阿房宮未央宮的時候腦海中往往出現的是一座宮殿的形象,而實際上是指建築群,這個要注意。
來源:
《園冶·立基&屋宇》
《中國建築史》潘谷西編
《城市園林綠地規劃與設計》
頤和園學院簡介百度百科
百度地圖
……
抖個機靈,答案都來自互聯網——
宮:帝王居住的房屋/神化中神仙居住的房屋/廟宇的名稱。
殿:高大的房屋,皇帝處理政事的地方/供奉神佛的地方。
遠古時代,人們掘地為穴,半陷在地平面下。一直到了商代,才有版築堂基上棟下宇的建造,才從地平面下升到地平面上。《爾雅》說:「宮謂之室,室謂之宮。」總起來說,作為房屋的通稱,「宮」和「室」是同義字。但是如果分開來說,這兩處寂又是有分別的:「宮」指整所房屋,外面有圍牆包著。「室」只是其中一個居住單位。
上古時代,「宮」泛指一般的房屋住宅,沒有貴賤之分,無論何人所居,都可以稱為「宮」。秦漢以後,「宮」的字義縮小,專指帝王的住所,如幹什麼有阿房宮,漢有未央宮。另外,祀奉神祗的住所也有稱「宮」的,如道教的上清宮、太清宮。
「殿」的情況與「宮」相類似。「殿」本來泛指高大的房屋。《漢書》顏師古注支:「古者屋之高嚴通呼為殿。」後來「殿」的字義縮小,也專指帝王的住所。
另外,佛教寺院內僧眾供佛的處所,一般稱為「大雄寶殿」。
「宮」和「殿」成為帝王住所的專稱以後,為個別建築物命名時又有一些講究。外朝建築都經「殿」名,內廷建築多數以「宮」名,少數以「殿」名,總的說來,是殿在前面宮在後,殿大而宮小。
作為帝王住所的專稱,「宮」 「殿」兩字是同義的,不過「宮」的組成能力要比「殿」強得多。並列結構的合成詞,如「宮廷」,本帝王的住所,也可作為封建時代最高統治集團的代稱;「宮闕」也指帝王住所,闕是宮門前兩邊供眺望用的樓台;「宮闈」指后妃所居之處。偏正結構的合成詞,如「東宮」指太子所居之宮,也用以指太子;「後宮」批妃嬪所居之宮,也用以指妃嬪;「離宮」是帝王不宮以外臨時居住的宮定;「行宮」是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時居住的宮室,封建帝王為顯示其至高無上的尊嚴,在全國保地都設了行宮,有臨時的,有長久性的。至於把宮中供役使的女子稱為「宮人、宮女、宮娥」。(轉自貼吧@玩轉建築)
殿和堂都是建築的公共部分,是建築使用者及其成員召集、議事、儀式的場所。但是殿比堂規格高,只有極高權威的人(神)所擁有才配稱為「殿」,而「堂」則是貴族、官府、百姓都可以擁有。個人認為,殿和堂的區分主要不是其建築規格,而是擁有者的地位。
中國古代建築中的多層建築物。樓與閣在早期是有區別的。樓是古建築中兩層以上的房屋,亦稱重屋。樓平面多狹而修曲,與閣原有明顯區別,但後來因其均為復層建築,故常通稱為樓閣。樓在建築群中常居次要地位,如佛寺藏經樓、王公府第中的後樓、廂樓等。樓在戰國時就已出現,漢代城樓已高達3層。如後世發掘的漢代陶樓,高至9層此與漢代高颱風尚有關。樓的出現,增室,和房屋立面以樓板隔出的上層部分。但亦有一般樓房用「閣」這個名稱的,如故宮文淵閣和寧波天一閣等。現存留較著名的閣有文昌閣、蓬萊閣、文溯閣、五皇閣、紫光閣、萬佛閣等。總之,樓閣是中國古代建築品種,是用以遊憩、遠眺、供佛或藏書用的。我國古代的樓閣多為木結構,構架形式多樣,有重屋式、平坐式、井乾式、通柱式等等。供游息遠眺的樓閣較著名的有滕王閣、黃鶴樓、頤和園的佛香閣、獨樂寺的觀音閣、大同善化寺的普賢閣等。樓閣式佛塔中的應縣木塔是供佛的,天一閣、石渠閣為著名的藏書閣。
樓《說文解字》中說;「樓,重屋也。」樓在古代城市或建築群中多是很重要的建築,如城市中的城樓、箭樓、鐘樓、鼓樓、過街樓,供登臨遠眺的黃鶴樓、望江樓、煙雨樓,供演戲的戲樓,在宅院、王府中的後樓、配樓、綉樓等.
閣 閣由起源於巢居的干闌式建築,經過進一步發展而成。閣的外立面中腰處有平座和腰檐,沿平座設上層的外走廊,在室內是一層天花與二層樓板間的結構層,也就是通常說的暗層。暗層是區分閣與樓的重要特徵。在建築群體中,閣也大都是主要建築,如薊縣獨樂寺的觀音閣,北京故宮內的體仁閣、宏義閣等。一種架空的小樓房,四方、六角或八角,常呈兩層,中國傳統建築物的一種。其特點是通常四周設隔扇或欄杆迴廊,供遠眺、遊憩、藏書和供佛之用。或,特指女子的卧房.
亭:體積小巧,造型別緻,可建於園林的任何地方,其主要用途是供人休息、避雨。亭子的結構簡單,其柱間通透開闢,柱身下設半牆。從亭的平面來看,可分為正多邊形亭、長方形和近長方形亭、圓亭和近圓亭、組合式亭等等,從立體構形來說,又可分為單檐、重檐和三重檐等類型。
軒:與亭相似,也是古典園林中起點景作用的小型建築物。軒與亭不同的地方是:軒內設有簡單的桌椅等擺設,供遊人歇息,一般來說,園林中的軒多為詩人墨客吟詩作畫之所,要求環境安靜,造型樸實,並多用傳統書畫、匾額、對聯點綴,能給人以含蓄、典雅之情趣。軒也多作賞景之用。
榭:水邊的敞屋稱水榭。其特點:在水邊架一平台.一半伸入水中,一半架於岸邊,上建亭形建築物,四周柱間設欄杆或美人靠,臨水一面特別開敞,是人們在水邊休息和觀景的好地方。水榭的主要功能是用來點綴水景,供遊人觀賞水景。(感謝微博博主tosafeblackrose0795)
居:住所,住宅的統稱。
齋:一般是書房,讀書的地方。
館:小型規模的休息與會客的廳堂有時也作為一個建築群的稱呼謝邀,真是個好問題,也很難說清楚,嘗試一下吧。利益相關:本人跟著研究所做了全國1600個城市的古代建設文獻研究,不過限於知識產權是導師的,就不能給大家舉自己研究的案例了
首先要說的是,這種建築的分類方式,並非精確的,在筆者看來更多是一種社會等級與公私屬性的區分概念,然後才是文化審美的表達,最後才是建築本身的表達。所以,用建築設計語言來說這件事,永遠都是會被打臉的。。。
從我的研究經驗來看,這些建築的可以有這樣一種分類方式:
皇家型、宮、殿。
宗教型:宮、殿、樓、塔。
城市公共型:樓、閣、亭。
私人型:堂、軒、榭、居、齋、館、閣、樓。
這種分類方式並不絕對,比如皇上也可以建亭子呀,但是私人絕不可以有宮殿對吧~我這裡做的分類並不是封閉的,如果你看到新的案例,也可以加進來,文化是個筐,絕對做不到精確分類。
1.皇家型與宗教型
宮狹義上與殿是同義的,但是從實際來說,比如故宮,是殿的集合體。所以,我們可以說,宮是皇家建築群,殿是皇家建築的單體。但是,這在宗教建築上來說,比如成都的青羊宮,北京的雍和宮,就是指宗教建築群。但上又不絕對,很多建築的命名既有宮,也有殿。
2.城市公共型
這裡是指城市所有居民都能使用的幾種建築類型。
樓包括:奎樓,一般是給書院的學生用;敵樓,不用多說;還有些無法歸類。比如山東濟寧的太白樓,既是敵樓,也是景觀樓,建立於南城牆之上,居民可以登覽,俯瞰京杭運河。但是要說真的,很多閣也設計成這個樣子的。。。還比如廣州的越秀山鎮海樓等。十大名樓,鸛雀樓,黃鶴樓,岳陽樓等,無一不是城市公共建築,大多數為了提高觀景的高度,以便瞭望,都會建在城牆之上。
閣包括:尊經閣,就是藏書樓、或者城市圖書館,在古代很奢侈;觀景閣,這一類就很多了,建在名山大川上,建在某個園子里等。
亭包括:觀稼亭,就是為政者登覽農事的地方,相當於唐長安興慶宮的勤政務本樓;紀念亭,比如說某個縣的(記不得了)愛蘇亭,就是紀念蘇軾的;還有最普通的,長亭,送別、休息之用。比如下面的觀稼亭,你確定這不是一個閣,或者一個可能是一個榭?
3.私人型
這一類從形態上非常豐富,隨著主人的愛好,也會呈現完全不同的面貌,取名也不一定跟著建築形式,反而更注重精神表達和實際生活方式的結合。由於往往一個建築只具備一種主要功能(沒錯,就是這麼浪費!),所以,也就不是非常需要遵守某種客觀規範。
最著名的要數天一閣,天一閣位於浙江寧波市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但從實際形態上來說,天一閣是一個圖書的園林,佔地2.6萬平方米。。。
最後,要說一句,古代的建築是由匠人做的,他們並不是建築的命名者,所以建築在他們口中,往往是幾楹幾間,而不是閣樓亭台;建築的命名者大多是文人墨客,他們是根據自己的文化修養來決定名字的,也不一定會因為建築設計的類型而選擇名字。
*多圖預請注意*
謝邀~
本來受邀很早的,但是問題涵蓋太廣本人知識有限,也因為一直懶懶懶拖拖拖,現在發現已經有很多大神回答的十分詳盡了……所以我就稍微補充一下,說點不太切題的,貼個圖~
1.宮
宮的含義很多。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有築「高台宮室」之說。這時的「宮」意為帝王使用的宮殿,一般為單體建築,或一個主體建築與左右附屬建築的組合。明顯的例子有戰國中山王陵園、秦咸陽一號宮殿等
戰國中山王陵園復原圖
而"高台榭,美宮室"的做法是早期朝代的做法,到了漢代以後,動輒4 、5米的築土高台已經見不到了,但台基這一中國古典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保留了下來。說"中國高台建築之風遺留2000年而不絕"正是如此。
到了後來,宮則變為指代一片建築群。故宮便是這樣。"後宮佳麗三千",總不能三千人住一屋裡吧…"後宮"指的就是"前朝後寢"格局的宮城中眾人生活的地方。另外,古代都城的格局從外到內分為"郭城,皇城,宮城"已然是轉做建築群講了。
2.殿
殿算是古代建築形制中級別最高的了。一般是帝王受朝理事的大廳或宗教場所中主要的建築。歇山頂和廡殿頂多,重要建築還有重檐。皇家使用基本是五開間以上,佛寺中則有三開間的例子。皇家建築中最著名的自然就是故宮的太和殿了。
太和殿
太和殿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而明長陵的棱恩殿則與它有著幾乎相同的規模,面闊長度比太和殿還長几米。與太和殿並為中國現存兩座最大的殿堂。(然而居然是個陵墓
棱恩殿
宗教建築中規模略小,但也是整個建築群的核心。比如各處佛寺中的大雄寶殿。其中比較代表的有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禪寺大殿,隆興寺摩尼殿等。
佛光寺大殿
南禪寺大殿,中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注意只有三開間。
隆興寺摩尼殿。這是個很特殊的建築。除主體為重檐歇山頂外,四面還各有一個門,都從主體建築中深處,上覆歇山頂。這種歇山頂直角插入另一屋頂的做法叫抱廈,不很常見,這種四齣抱廈的做法也是孤例。
3.寺
寺是佛教專用的建築群落。平常我們說「寺廟」,其實只是習慣叫法而已。廟和寺在用法上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要是相比的話,寺和宮其實更有可比性。寺是佛教建築,而宮則是道教建築群落的稱呼(@霏雪戀天
已經有提到)。
佛寺的布局大概如下(來自百度百科)
中國初期的「精舍」式佛寺,初期受印度影響,以塔為中心,周圍建以殿堂、僧舍。塔中供奉舍利、佛像。晉、唐以後,殿堂逐漸成為主要建築,佛塔移於寺外或另建塔院。形成以大雄寶殿為中心的佛寺結構。主要有三部分構成:寺廟建築、佛塔和園林。
著名的佛寺則有上面提到的佛光寺,薊縣的獨樂寺,少林寺,華林寺等
少林寺
而宮觀有名的有永濟永樂宮,成都的青羊宮等
青羊宮
4.廟
大家習慣所叫的寺廟,其實廟最開始和佛教一 點 關 系 都 沒 有!廟最開始是祭祖的地方,比如我們說的家廟。後來也有祭奠名人、鬼神的廟宇。比如大家最熟悉的孔廟,土地廟這些。所以跟「廟」相稱的,應該是「祠」。在此也告訴大家,要去拜佛求神什麼的,當然可以,只不過先看好了,這並不是插根香就可以的!像上面的青羊宮,你進去了燒香嘴裡念叨「觀音菩薩保佑我……」讓人家道士怎麼說你好……
例子呢,就看北京孔廟和曲阜孔廟這兩個最典型的代表
曲阜孔廟
5.祠
祠也是紀念性建築。一般分為祭祖的家庭祠堂和祭奠名人的名人祠堂。由於古代禮教和嚴格的等級制度,它們在形制上不會太大,級別不會太高級(否則將會「越級」)。但在建築的豪華方面,有些祠堂則做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特別能撿起祠堂的本來就是大戶人家,這些富得流油的土豪們便以祠堂的豪華程度來標榜自己家的實力。
廣州陳家祠
建築上繁複的裝飾(妹妹呀,我們家屋頂上站的小人最多,嫁給我好伐?)
這是洞口祠堂的大門,你們隨便感受下。
有啥想到的再更新~
宮:指大型的房屋,後來成為皇帝的專利,成為古代帝王或者皇子嬪妃們的住所或神廟,前者如:故宮,後者如:雍和宮,乾清宮、寧壽宮。
殿:高大的房屋,特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政的房屋,前者如:大雄寶殿,後者如:太和殿。
宮和殿在建築形式上,沒有明顯的分別,區別主要在功能上。所謂「國事曰殿,家事曰宮」, 如:順治年間和康熙初年,皇帝都住過保和殿,但當時分別將保和殿改名為「位育宮」和「清寧宮」。
府:舊指大官、貴族的住宅,今指國家元首辦公或居住的地方。前者如:賈府,後者如:總統府。
邸:高級官員的住所(現多用於外交場合),高級官員、貴族辦事或居住的地方。如:官邸;邸閣(屯積軍糧的場所);邸觀(邸舍與樓觀);邸院(邸宅);私邸。
堂:是居住建築中對正房的稱呼,一般是一家之長的居住地,也可作為家庭舉行慶典的場所。堂多位於建築群中的中軸線上,體型嚴整,裝修瑰麗。室內常用隔扇、落地罩、博古架進行空間分割。
樓:是兩層以上的屋,故有「重層曰樓」之說。樓的位置在明代大多位於廳堂之後,在園林中一般用作卧室、書房或用來觀賞風景。由於樓高,也常常成為園中的一景,尤其在臨水背山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如岳陽樓、黃鶴樓。
閣:四周設欄杆迴廊的樓,與樓近似,但較小巧。平面為方形或多邊形,多為兩層的建築,四面開窗。一般用來藏書、觀景,也用來供奉巨型佛像。 如:滕王閣、晴川閣。
房,房在古代其實是房屋的統稱。分為正房,偏房,廂房,耳房,廚房,書房,歇房,廚房等。
屋,也是房間的另稱。屋的本義是幄,後來「屋」指房屋,另造「幄」字。
宅:住所,房子(多指較大的),住宅,內宅。常指大家族的家。《韓非子·詭使》有句:無宅容身。
舍,也是房子(較小的),如:寒舍;。
軒:有窗的長廊或小室,用作書齋、茶館的字型大小,如:惜抱軒。有時候也做廁所的別稱,如軒廁。
榭:建於水邊或者花畔,藉以成景,平面常為長方形,一般多開敞或設窗扇,以供人們遊玩。它是中國園林建築中依水架起的觀景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四面敞開,平面形式比較自由,常於廊、台組合在一起。如:水榭。
亭:體積小巧,造型別緻,可建於園林的任何地方,其主要用途是供人休息、避雨。亭子的結構簡單,其柱間通透開闢,柱身下設半牆。從亭的平面來看,可分為正多邊形亭、長方形和近長方形亭、圓亭和近圓亭、組合式亭等等,從立體構形來說,又可分為單檐、重檐和三重檐等類型。 如:醉翁亭、望江亭。
廊:廊是指屋檐下的過道、房屋內的通道或獨立有頂的通道,包括迴廊和游廊,具有遮陽、防雨、小憩等功能。廊是建築的組成部分,也是構成建築外觀特點和劃分空間格局的重要手段。如:九曲迴廊。
齋:書齋,多指學舍;東齋;齋屋(讀書、休息、思過、齋戒的房舍)。如:秋爽齋;
館:高級客舍,供遊覽眺望、起居、宴飲之用,體量可大,布置大方隨意,構造與廳堂類同。如:賓館,酒館;
苑:古代養禽獸植林木的地方,多指帝王的花園。如::鹿苑,御苑。
園,園有多重意思,1、種植蔬果花木的地方:花園,果園,菜園。2、原指別墅游息之所,現指供人遊玩、娛樂的公共場所:公園;圓明園。3、指歷代帝王以及親王、妃嬪、公主之墓:園廟(帝王墓地所建之宗廟);園陵(帝王的墓地)。
塢,小障蔽物,防衛用的小堡;水邊建築的停船或修造船隻的地方;地勢周圍高中間凹的地方;如:燕子塢。
廬:指簡陋居室,小房子。如:諸葛廬;
棧:儲存貨物或供旅客住宿的房屋:貨棧。客棧。
廂:正房兩側房屋,如:西廂房、東廂房。
宇:屋檐也,屋四垂為宇,後泛指房屋。《史記·秦始皇本紀》有句:各安其宇。
院:.圍牆裡房屋四周的空地:院子、院牆、庭院,如:四合院兒。
闕:宮廟、墓門前記官爵、功績和裝飾之用的雙柱樓觀,如:宮闕。
牌坊:上刻題字宣揚忠孝節義,標榜功德的門洞式建築。如:貞節牌坊。
塔:用來藏舍利和經卷的建築,以方形、八角形為多,如:大雁塔。
剎:佛塔和佛寺的統稱,即佛教的寺廟,如:古剎。
寺:僧眾供佛的處所,如:少林寺。
廟: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賢哲的處所,如家廟、土地廟、孔廟。
祠:比廟規模小一些的建築,如:宗祠。
觀:道教的廟宇,如:白雲觀。
庵:尼姑住的佛寺,如:尼姑庵。
陵:帝王的墓地,如:明十三陵。
城:都邑四周防禦的城垣,如長城。
堡:軍事上防守用的建築物,圍有土牆的城鎮或鄉村,如吳堡,讀「補」音、如:趙家堡。
壇:古代舉行祭祀、誓師等大典用的台,如:天壇。
註:整理自百科,如有遺漏或者錯誤歡迎大家補充瀉藥
題目好大……
我不是專業人員,僅僅興趣而已,因此不敢造次亂說。只能提供一點中國古典建築方面的參考書。
請參考李乾朗先生的《穿牆透壁》一書。
《穿牆透壁—
還有自己最近看到的一篇不錯的好文,推薦:
我國佛教建築的主要形式
另轉載自微博 @愛塔傳奇 上的圖
對古建築有興趣可以看一下這個:木結構建築掃盲圖
昨天泡圖書館,看了一遍《魯班經》,裡面對於宮殿亭台樓閣的規則形制都有規範。
以下轉自:中國古代建築---皇家宮殿明清故宮
為了讓禮在實踐中具有可操作性,歷代統治者制定了各種更為具體的規章制度,並將它們列入國家的法典。唐朝的《營繕令》中規定:都城每座城門可以開三個門洞,大州的城正門開兩個門洞,而縣城的門只能開一個門洞。帝王的宮殿可用有鴟尾裝飾的廡殿式屋頂,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只能用歇山式屋頂,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懸山式屋頂。明朝在建國之初即對親王以下的各級官民的宅第規模、形制、裝飾都有明確的制度。《明會典》中規定:公侯,前廳七間或五間,中堂七間,後堂七間;一品、二品官,廳堂五間九架;三品至五品官,後堂五間七架;六品至九品官,廳堂三間七架。
「間」指房屋的寬度,兩根立柱中間算一間,間數越多,面寬越大。「架」是指房屋的深度,架數越多,房屋越深。「廡殿」「歇山」「懸山」都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形式,根據它們不同的構造和形式,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分別代表房屋由高級到低級的不同等級。所以,等級制在建築上通過房屋的寬度、深度,屋頂形式,裝飾的不同式樣等被表現出來,建築往往成了傳統禮制的一種象徵與標誌。與其他類型的建築相比,宮殿建築的象徵與標誌作用自然會表現得更為明顯和突出。
這裡的架是指梁架的個數,如下圖的七架梁從下到上用抬梁的方式,一共7個拱。
當然,門開多高,多寬,也有形制規格要求。
亭
建築形式區別:四面無牆僅有四根柱子…
建築形式特點:通風性能NO.1
建築文化區別:長距離的迴廊或步行道必有亭,滿足短暫歇腳…
建築文化特點:亭里必有板凳,有桌子的算是VIP
---------
館
形式區別:跟殿類似,
特點:對外最優雅屬性NO.1
文化區別:古教學的地方一般稱館,今參觀(博物館)或嚴肅態聊天(領事館)...
特點:館中必有挑高(LOFT),能在館中睡覺的算是奇人。
---------
齋
形式區別:空間不大布置簡單...
特點:讀書思過自省屬性NO.1
文化區別:讀書就入齋,思過也入齋,自省還入齋(只此三樣兒,其他免談)...
特點:齋中也有凳子但坐著不會太舒服,吃得苦中苦的勁頭兒(不能睡)...
---------
居
形式區別:有床就是這麼任性...
特點:睡覺屬性NO.1
文化區別:主要是睡覺,其他自己/夫妻間的事情也可以干...
特點:居在古時就是卧室,外人/朋友一般別殺進去...
---------
榭
形式區別:周圍有景就是比 亭 高級(亭有可能修建在無人煙的路邊)...
特點:裝X屬性NO.1
文化區別:當地富饒且風景秀麗修的(亭子),就叫榭...
特點:跟亭類似,有桌子算是基本款,有白富美妹子算是XIP...
---------
軒
形式區別:有窗的長廊或小屋...
特點:敞廊屬性NO.1
文化區別:開軒面場圃,飄逸不...
特點:讀書人屌絲必備佳品,有田園風...
---------
閣
形式區別:類似樓房的建築...
特點:附庸風雅屬性NO.1
文化區別:供遠眺、遊憩、藏書和供佛之用...
特點:沒有樓,貌似有點兒孤單,有樓貌似有點兒煩躁...
未完(有點兒難編)~~~
推薦你去「愛課程網」選修中國傳統建築精講。所有的答案都有。系統的知識。
£
漲姿勢了,留著後面看
各有其使用位置和等級關係
推薦閱讀:
※中國古建築中的「飛檐」最初是怎麼形成的?
※頤和園的十七孔橋為什麼設計成十七個孔?
※中國古建築建造時所用油漆是怎樣製作的?
※日本古建築為什麼看起來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