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麼寫出《山海經》的?


我奶奶活著的時候。
經常在炕上火盆邊上一邊煮茶一邊給我講這個世界。
我們這裡,叫甘肅。
走遠了有陝西,人長得跟我們差不多,你張婆就是陝西人,那裡糧食多,我們這裡人挨餓了,就跑那裡逃荒。
南邊走山路,就是四川,那邊全是矮子人,都很鬼滑,你爺爺十六歲就去四川當貨郎跑生活。
西半個走就是番番藏藏,長得都很害怕,他們人都笨的很,不衛生。
哦,還有回回。回回阿搭都有,隔壁你馬爺還是阿訇,回回殺個雞兒都要請你馬爺,回回不吃豬肉。回回長得跟我們也差不多,就是愛戴白帽帽。
北京是好地方,是首都,有毛主席。
毛主席是全世界最能的人,是個神。
然後還有外國,外國人都黃毛子大鼻子,愛吃中國的麵皮子,外國人很富。
這些電視電燈電話,都是科學家發霉的。科學家很厲害,啥都能發霉出來。
古來手裡人少,笤帚疙瘩都能成精,現在人多了,科學家又很厲害,妖魔鬼怪就少了。
……
以我奶奶這樣的思維方式解讀世界,山海經就出來了。


本身就是一部奇書。書中所涉範圍太廣,肯定不會是一個人的知識,應該如關毛所說,是在真實基礎上加工的。
問題只在是當時條件的真實,還是地理變化之前的真實,甚至上一個文明的殘片。
如果殷商文明高度發達,那和上一個文明也就差不多了。

文字的表述很荒誕,和當時的語言有關係:
汪曰楨《湖雅》卷六:「時適多蚊,因仿《山海經》說之云:『蟲身而長喙,鳥翼而豹腳。』……設依此為圖,必身如大蛹,有長喙,背上有二鳥翼,腹下有四豹腳,成一非蟲非禽非獸之形,誰復知為蚊者!


其實山海經並非完全是神話故事,一般人都覺得裡面描述的各類怪物是根本不存在的,這是因為現代人把他們想複雜了。先秦時代的人類所掌握的詞語相當匱乏,他們所能描述出的東西也僅僅限於當時所掌握的一些辭彙。記得有一個描述怪物的說法是一頭十身,實際是現在的水母或者章魚,因為他們找不到其他辭彙來描述「觸手」,所以只能用「身」這個相當寬泛及模糊的詞語來表示。
還有一些非常奇怪匪夷所思的描述,其實在現在是十分常見的動物,有蜻蜓、大鯢之類的。
山海經還有一點十分值得研究,就是裡面所描述的地形非常符合「地球膨脹論」具體可以網上再搜一下,古人的智慧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千萬不要把它只當作神話故事來看哦


商朝前期的地理大發現(類比張騫鑿空西域,鄭和下西洋)

1 實地探訪,畫下和寫下當地的地形地貌,風土人情,動植物

2 回來後把探訪記錄交給寫文的人員(作冊?)

3 寫文的人員據此寫成《山海經》的章節

山海經中《山經》的部分更符合我說的這個流程,而《海經》和《荒經》里有篇幅巨大的山海圖,作者根據這些山海圖集中寫文,和零散地搜集然後零散成書的《山經》有所不同

至於山海圖畫了些什麼,我覺得格式應該和這差不多


《山海經》是中國重要的一部上古文獻,它涉及地理、天文、文化等許多方面的內容。對於這本上古文獻,我們了解得很少,甚至有許多內容至今讀不懂。後人在研究山海經時發現,這本書的定位與我們目前的定位大不相同。《山海經》第一卷是南山經,依序各卷為西、北、東經,其海內、海外經均按南、西、北、東的方向記述。為什麼會形成這樣奇怪的定位法呢?各家意見很不相同。最近,有一位研究《山海經》的學者認為,《山海經》的作者是從南半球向北半球旅行,最後定居丸州(中國),因為在地球北部的方位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而在地球南部則剛好相反。

這個觀點有合理的成份,但卻沒有證據。《山海經》定位的原因,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種解釋。我們認為,《山海經》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是後人追記前人事迹的作品,因此,它很可能是按前人生活時的方位來記述的,即現在的南方在遠古的時候很可能偏向東,這是因為地軸向現在的西北偏移造成的。有這種可能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讓我們看一些其它證據。

大家知道,現在的地軸是南北向,與赤道平面幾乎成 90 度角垂直。在地軸的南北兩極,終年被厚厚的冰層所覆蓋,這是由於太陽光照射的角度造成的。太陽光直射地球赤道,隨著地球圍繞太陽的運轉,太陽光直射範圍逐漸向北、向南移動,但最北不超過北回歸線,最南不超過南回歸線,當太陽直射南回歸線的時候,北極地區就長期見不著太陽,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南極也會有相同的情況。因此,南北兩極的年平均所氣溫都在 -10 ℃左右,既使在最溫暖的季節也不會高於 8 ℃,而且為時甚短。

然而,在歷史上南北兩極並非像現在這樣寒冷。在中國的遠古神話里,北冰洋並沒有處於封凍狀態,而是一片波濤洶湧的大洋,《列子·湯問》里,黃帝就曾擔心海上 5 座仙山會漂流到北極去沉沒,所以派了 15 只大龜輪流馱負。《山海經·海內經》中說,北極地區有幽都城,上面住著鬼魂,實際也在變相地說明北極可以居住。

不久前,荷蘭的一位科學家在北極地區發現了一座很大的古城。發現時,古城的 90 %已被冰雪覆蓋,只有一些建築物的頂部露出冰面。現在已在這座古城中發現宮殿、寺院、講壇等遺址,但建造這座古城的人已經消失。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記載說明是什麼人建造的古城。據推測,這座古城已有 1 萬多年的歷史。

早在 19 世紀,人們就曾在北極圈內發現煤層,經鑒定,這些煤是由一些東方紅松和沼澤柏樹形成的,目前這些樹種僅僅生長在中國。 1985 年 8 月,加拿大地質學家玻爾駕駛直升飛機,在加拿大北部,距北極點只有幾百公里的阿克塞爾、海納格島上調查時,意外地發現,在光禿禿的土地上豎著一些奇怪的東西,很像是化石森林,他將這一發現報告了加拿大政府。 1986 年 6 月 25 日,加拿大薩斯卡徹溫大學地質系古植物學家巴森哥教授率 6 人考察隊來到阿克塞爾島,發現這的確是一片化石森林,只是有許多樹木並沒有完全石化,有的看上去就像剛砍倒不久,有的甚至還帶有軟木質部分,呈現出紅色。這些樹木種類很雜,有白燁、落葉松、冷杉等。這些情況說明,在人類已經懂得建造城市的時期,北極還是一片鳥語花香、適合人類居住的樂土。

北極的情況如此,那麼南極呢?本世紀 70 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紛紛來到南極考察,人們在南極洲發現了許多礦物,除各種有色金屬外,還有豐富的鐵礦,煤的蘊藏量估計有 5000 億噸,石油的蘊藏為 400 億桶。當然,人們還發現了許多爬行類化石,也發現了不少植物化石。此時,人們一定想起了 1929 年在土耳其發現的皮里·賴斯的奇怪地圖,這幅地圖中南極洲大陸並沒有被冰雪覆蓋。事實上,南北兩極的氣候條件應該是對等的,北極溫暖的時候,南極必定溫暖。現在的和遠古的地軸

南北兩極被冰層覆蓋已有 15000 年的時間,上面說過,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太陽照射的角度。如果想使南北兩極溫暖,只有兩個辦法,一是改變地軸的指向,二是改變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軌道。後一種可能顯然行不通,因為地球在太陽系一經形成就以這條固定的軌道繞太陽旋轉,看來只能是地軸的指向發生變化,或者向現在的東北偏移,或者向西北偏移,這樣才能使兩極脫離極地,變得溫暖起來。根據古史里的其它證據,我判斷: 15000 年前地軸是向現在西北一東南方向偏移的。

《山海經·海內經》: " 有木名曰建木,百仞無技,(上)有九樓,下有九枸。(建木)引之有皮,若纓黃蛇。 " 《淮南子·地形篇》稱: " 建木在都廣,日中無影,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 " 據考證,成謂的 " 都廣 " 就是現在的成都。這則記載中有一條重要的線索:建木高百丈,但卻在太陽下沒有影子(沒有影子是誇大,但影子極小是事實),並說它生長在天地中間。我們不妨想一想,一顆大樹在太陽下影子極小的情況在什麼地方能夠發生呢?只有在赤道附近,至少在回歸線以內,這些地方太陽光直射,所以樹林的影子極小,而且越接近赤道影子越小。而現在的成都在北緯 30 度線上,不可能發生樹木在日照下無影的情況。但是,如果地軸向西北一東南偏移一個很大的角度,成都就有可能進入北回歸線之內。

還有一個證據,人們在整理上古埃及留下的各種文獻時,發現在一種文獻中講到了鐘錶的製造,它是按一年中最長的白天與最短的白天之比來製造鐘錶的,大約是 14:12 ,而這個時區是在赤道及南北緯線 15 度範圍內。可是,上古埃及文明最發達的地區是尼羅河三角洲,大致也在北緯 30 度線上。他們為什麼要製造與他們時區不相符的鐘錶呢?很可能當時埃及正位於這個時區內,這也說明地軸不在現在的位置上。

雅利安人曾生活在現在的印度一帶,但他們不是當地的土著居民,是從一個很遠的地方遷徙過來的。據雅利安人的古籍《贊德·阿維斯塔》說,他們遷徙的原因是那裡的氣候發生了變化(這是古代部落遷徙的重要原因之一)。據這本書說,他們曾經住過的地方太陽、月亮、星辰一年只在他們頭上出現一次, 1 年好像是只有 1 個白天和 1 個晚上。這種現象只能發生在極地。由此我們這樣認為,雅利安人最早的居住地是個溫暖的地方,很適合人類居住(否則他們早就遷徙了),但漸漸的這個地區變成了極地,無法再生存下去只好遷移。這也反過來說明,現在的北極在很早之前是溫暖的,也就是說地軸並不是現在的指向。

根據以上這些證據,地軸在很久之前不在現在的位置上,而是向西北——東南偏了一個很大的角度。大約在 1 萬年前一場巨大的事變,使地軸移到了現在的位置上。


d說山海經是志怪筆記的,你們有沒有考慮過,在《禹本紀》的年代,一本沒有實際意義的閑書會用這麼大的篇幅來撰寫留傳?

可以看看六十年代(初版1953年,正是朝鮮戰爭結束之後,中美關係應該算是一個冰點)美國墨茨博士所著的《淡淡的墨痕 pale ink》,中譯本叫《幾近褪色的記錄》,查過實體書只有寥寥數本,幸好網上有pdf,講述的是她在美國按圖索驥找到所有山海經上的不存在於中國境內的大多數山脈和動物,地理的過程,那時候中美交惡,我想沒什麼討好中國的必要。

看過她的書後,山海經中很多讓我覺得荒誕的地方茅塞頓開,舉個最突出的例子,山海經中說,有些地方的人狗頭人身,墨茨博士在那所記載的地方附近發現了喜歡把整張狗皮像帽子一樣披在頭上的部落,(有人質疑為什麼山海經的作者不走近看看清楚是狗皮還是狗頭,我就問你一句,現代文明發展了差不多三百年了,你敢在黑社會的手臂上搓一下看看是紋身貼還是真紋身嗎?)再舉個例子,山海經里的何羅魚,一頭而十身,和烏賊相比如何?有人以為章魚叫八爪魚,所以烏賊也是八爪的,實際上,烏賊和魷魚都是有十條腕足的,它們有兩條生殖腕,請自行比較兩者。至於所在地,在上古的大洪水過後,內陸的河澤裡面有一些章魚我覺得挺正常的

看完這本書,我深信,我們的先民曾經對這個世界充過滿好奇,並用自己的智慧踏上征途,到達彼岸的被他們視為太陽屬地的大峽谷。我們雖然嘴上說著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卻連窮游的勇氣都沒有,我們怕吃不好,我們怕睡不好,我們三怕搭車丟臉四怕走路辛苦,我們唯獨不怕風景不好。比起我們的祖先,真是一群慫卵。我也忘了在哪裡看到,李白曾經在詩里曾經感嘆,自己很遺憾出生得太晚,不能到日出之地感受一番,也許唐朝時這條道路上有了阻礙人們成行的政權吧,我會找出這首詩,我會找出他這麼說的原因。

有人說,古時的亞洲人是通過結冰的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這是目前最為大眾接受的說法,因為在現代人的印象里,我們的祖先航海技術很差,能遠距離航行是大航海時代的事情,但是,眾多考古發現表明,先民的航海技術相當先進,在山東省的東夷遺迹考古中的發現可以證明。(下文有述)
另竺可楨先生在《中國近五千年來 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表示:在我國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的年平均溫度高於現在2℃左右;以後有一系列範圍為1 —2 ℃的上下擺動;最冷的時期都是從東亞太平洋海岸開始向西傳播到大西洋海岸。結尾還參照對比了挪威的雪線高低的變化,丹麥格陵蘭島冰川研究的成果,得到大體一致的結論。也就是說,以四千年前我國人民的保暖水平,走白令海峽這條路,分分鐘變冰雕,另有一句可以作為佐證的話是大禹同志說的:帝令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豎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另有一個說法:使豎亥步自北極至於南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出自《淮南子·墬形訓》),也就是說那個時代人們的活動範圍的極限是十萬步到百萬步這個數量級,且認為大陸大致是一個正方形,這與現在我國東西距離約 5200公里,南北距離約為5500公里大致符合(周制八尺為一步,十萬步為八十萬尺,周尺約0.2米,故十萬步約160公里,簡而言之,豎亥測定的大陸是一塊東西約8000公里,南北約3500公里的土地)。也就是說,北方的極寒讓人們根本沒有勇氣前往白令海峽,更不用說白令海峽都結冰的年份了,何苦作大死,我們的祖先要是這麼二缺,能征服東北亞最宜居的土地嗎?
印第安人說,他們是通過天之浮橋島到達美洲的,而這天之浮橋,你看看谷歌地圖上這紅線上方一串島嶼像什麼?從中國的東部一路到美洲,順便說一句,目前這一路線是一路有溫暖的洋流有利於木船從亞洲前往

美洲的,圖上可見日本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簡直就是神隊友。甚至不小心被偏離航線了還能被北赤道暖流送回東亞大陸,不坐船簡直智障。雖然四千年前的洋流情況未必和現在一樣,但是鑒於四千年在地球發展史中的渺小,這裡權且算作一樣的吧。

另外不要忘了,與商周多次戰爭的東夷就住在山東半島,這樣一個處於海邊丘陵地帶而能持續跟中原正面剛的部族(紂伐東夷而隕其身,周朝也被弄得夠嗆),航海技術幾乎不可能落後。
要跟中原正面剛的首要條件就是糧食充足,東夷恰恰是一個靠海吃海的部族,由於膠東半島大陸架比較平緩,隨著潮起潮落,會有大量的貝類和和沿海淺灘隨季節性季風較適合於貝類生存的「灘涂」、「潮間帶」,東夷人一般住在離海不遠的高地上,開始可能是無意識的到附近的「灘涂」揀些貝類、魚類,並開始嘗試食用,慢慢的這些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的海產品就成為東夷人不錯的食物,開創了膠東風味以海鮮為主要烹飪原料的先河。據發掘出土的「白石村文化遺址」和「邱家莊文化遺址」表明,先民們當時除了主要以採集植物作為食物外,主要以捕撈海貝等海產品為食,他們食余的海產遺骸堆積如山,形成了具有明顯沿海特點的「貝丘文化」。隨著東夷人對海洋認識的不斷深入,他們把目光投向深遠的大海,開始就近從山中攫取天然石塊進行加工,再到沿海進行漁業生產活動。從考古發掘出土的魚類骨骼分析,當時東夷人類捕獲的魚類不僅有鱸魚、黑鯛等近海魚類,還有真鯛(棲息深度:10-200米)等棲息海域較深的深海魚類。更令人驚奇的是,當時東夷人已經了解了有毒魚類的知識,並掌握了清除有毒部分的方法。例如,紅鰭東方豚屬於劇毒魚類,因為它的肝臟、卵巢和皮膚有劇毒,吃時須先除去內臟和血液,洗滌乾淨,方可食用。從出土的紅鰭東方豚魚骨的實物來看,當時的東夷人,已經能夠很好清除有毒部分,進行深加工後再放心地食用了,到今天日照青島煙台濱州等市都漁業發達。

下面是一些《幾近褪色的記錄》的PDF的截圖裡讓我覺得十分可信的片段。

圖3就是墨茨博士認為是犰狳的負鼠,兔面鳥喙(臉像兔子,嘴巴像鳥一樣突出)?目蛇尾(鴟屬貓頭鷹一類的鳥,叫聲凄厲,性情兇狠。古人視它為惡鳥,以之比喻惡人。)對這個說法感覺牽強附會的可以查一下鷂鷹的圖片,負鼠簡直就像被鷂鷹強姦過的老鼠生的,眼睛一模一樣,(想想真是太污太屈辱了)負鼠的習性中有這麼一條(對應見人則暝):負鼠的天敵很多,比如狼、狗等等,但是在遭遇敵害的時候,它們還是有一些絕活的,否則也無法生存到今天。負鼠在來不及躲避敵害時,往往裝死,有人曾認為負鼠的「裝死」並非騙術,而是它們在大難臨頭時真的被凶神惡煞的猛獸嚇昏過去了。科學家們運用電生理學的原理對負鼠進行活體腦測試,揭開了這一謎底。針對負鼠身體在不同狀況下記錄在案的生物電流的數據分析,得出的結論是,負鼠處於「裝死」狀態時,它們的大腦一刻也沒有停止活動,不但與動物麻醉或酣睡時的生物電流情況大相徑庭,甚至在「裝死」時,負鼠大腦的工作效率更高。
我相信寫這條百度百科的人沒看過《淡淡的墨痕》,這畢竟是一本冷門書。另

另外 今天查了一下State of North Dakota white earth town(北達科他州白土鎮),得到結果如下圖(圖中文字兩個 北達科他州 的小孩解釋bakken boom ,下面是一段在 白土鎮 拍攝的關於他們的經歷的視頻視頻)。此地確實存在。以上


把《山海經》的成書時間定位在先秦之前,是比較嚴謹的。但《山海經》的《山經》和《海經》是不同的,《山經。是地理學的雜誌,《海經》卻是和天文息息相關的。研究《山海經》,真是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喲。

  有人說《山海經》裡面提及到文王,不能證明《山海經》是周朝的作品嗎?然而《山海經》其實是被多個人編輯過了,文王的事只被提及過一次,很有可能就是後人加上去的。《山海經》被改動的地方有很多,例如《大荒南經》的衡石山,被放到《大荒北經》了。而《海內東經》後部分又插入了古代的《水經》,真是亂得一塌糊塗。

  可以確定的是,《海經》是根據圖畫來形成文字的,這就是遠古的圖語的來源。《山海經》裡面編好了的天文學的密碼,被隱藏了幾千年,一直被忽略、被誤解,編碼者應該是一個有權力的巫師,而巫師在遠古時候的地位是很高的,僅僅次於帝皇。東晉的郭璞雖然對編輯《山海經》是有功的,但是他的作注卻讓《山海經》更難懂了,離題十萬八千里。到了近代,才不斷有學者開始從天文、觀星這個方向著手破解《山海經》,不斷有所突破。

《山海經》的密碼在於七這個數字,遠古的人民很注重七這數字,東周時期有「戰國七雄」,到了東漢末還有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為什麼古人會喜歡七呢?

這得從《山海經》的《大荒經》說起,《大荒經》的東南西北每一篇,裡面凡是說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的山,都共有七座,大家可以自己去數一下。其實這七座山是個定位山,都是用於觀察天文、觀星所用的,由觀察天文而定上古的曆法和節氣。這也是夏朝曆法的由來。

  根據七數這個規律,我們可以確定《大荒南經》的衡石山,是被放到《大荒北經》了。為什麼知道是衡石山放錯了位置?根據是《史記》的《天官書》可以知道,衡石星正在西南方位。因為這七座定位山是對應天象的。衡石山對應的就是衡石星。

《大荒經》的每篇七座山會不會只是巧合?如果大家再看《海外經》就會發現,《海外經》的條目都是七的倍數。《海外南經》、《海外西經》、《海外北經》都是二十一個條目,《海外東經》是十四個條目。例如《海外南經》說的二十一個條目:1、結匈國,2、南山,3、比翼鳥,4、羽民國,5、二八神,6、畢方鳥,7、讙頭國,8、厭火國,9、三珠樹,10、三苗國,11、臷國,12、貫匈國,13、交脛國,14、不死民,15、歧舌國,16、崑崙虛,17、鑿齒,18,三首國,19、周饒國,20、長臂國,21、狄山。其他篇目同理。

  《海外經》和 《大荒經》都這麼巧和七數有關。那就不是巧合了,而是作者有意的編碼。只不過由於解碼器失傳了,歷代都很少有人能讀懂。這中間必然包含了改朝換代的故事。

  有了「七數」這個規律,已經可以作為破譯《山海經》的基石了,《大荒經》的七座定位山四個方向加起來一共是二十八座,對應的是上古的二十八星宿。他們是東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的井、鬼、柳、星、張、翼、軫;西方的奎、婁、胃、昂、畢、觜、參;北方的斗、牛、女、虛、危、室、壁。

  他們四個方位當時還沒和四象一一對應起來,四象就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說明《大荒經》是比四象的形成時間更早,四象大約形成於戰國初期。

古語有云:「七乃天地之窮數,陰陽之極氣也」,此語也道出七數的奇妙。我們從《大荒南經》開始,上古時候是上南下北的,所以先從南方開始說。南經的七座山對應的是二十八星宿的南方星宿,即井、鬼、柳、星、張、翼、軫。

井——衡石山
   鬼——不庭山
   柳——不姜山
   星——去痓山
   張——融天山
   翼——朽塗山
   軫——天台山

可以確定的是,這七座山都在《大荒經》所說的南方,這七座山是古人觀察日月所在的定位山。天文學是這麼敘述的,地球是繞太陽公轉的,他會形成一條黃道。黃道和地球赤道有一個夾角。於是,太陽直射點就會在南回歸線和北回歸線移動。例如,太陽射到南回歸線的時候,就在相對最南邊的山觀察太陽的升起和降落,這個時候天氣會很冷,節氣上面叫冬至,有些地方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


  不但可以觀察太陽,也可以是月亮、星星,反正觀日月星辰,都是由職業化的巫司來執行的。《海經》就多次提到了巫,他們的地位很高,直接受命於帝皇。後來古人把觀察到的天文氣象去為政治服務,從而發展出一套占星術。


上面好多回答里看得出,很多人看山海經都是瞎比劃,隨便逮個地方就往山海經上套。但是很顯然這樣的結果就是「自古以來」的地盤不斷擴大。

如果不瞎比劃的話,還要算算數。山海經里有幾個地方反覆提到一些數字

中山經
禹曰: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

海外東經
青丘國在其(朝陽之谷)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豎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

首先這裡豎亥的計步方式很奇特,不考慮種種科幻奇幻的選擇,如果是上古先民一步步用腳丈量大地,他們為何需要「指青丘北」?而且這個「青丘北」如果在地面上,先民們如何確保始終能「指青丘北」?如果「青丘北」像珠穆朗瑪峰那麼高,理論上人們可以在370公里外看到,這是地面上的「青丘北」對應的最大活動半徑。然而這個區域太小,也就伊拉克差不多大,似乎談不上東西極(其實有一派解讀山海經的就說實際這是在中華先民還在非洲跋涉而來的路途中央記錄的,裡面的地點全都應該是中東地區,後來他們到了中原,按照舊地名命名……如果接受這個設定貌似也不錯……)。

還有另一種解釋,「青丘北」也許不是地上的「青丘國」的北方,而是是某顆星,地以星名或者星以地名都有可能,畢竟古人連十二國都能搬到天上去給星宿命名。那麼「指青丘北」是確保前進方位,接下來就是這個步數了。這裡的數字又有問題。從數字中「億」後面接「萬」看出,這裡的「億」似乎指十萬,但是這樣豈不應該是六十萬九千八百步?或者說這個數字其實並非十進位的,也許是十二進位或者十六進位。不管怎麼說,豎亥測出了東西極之間的距離。如果豎亥可以入水,那麼這個距離應該是地球周長的一半,如果不能入水的話,那麼這個距離不大於7417公里(嚴格東西走向)或者13035公里(不限走向的大圓弧)。假定此處是十進位計數(不然山海經沒法看了,變了個進位制都不吭一聲),對應三種情況的豎亥的步長可以算出來,長度在12米到32米之間。

於是棘手的問題來了,一般來說在所有的古代文明中,都有「步」這個單位,而且和人行走的跨步長度相關。可是計算出的步長很明顯與人跨步的大小非常不符。當然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億」確實是萬萬,那麼這一步又太小了。無論如何,這裡的結論是,要麼豎亥的步距超大,要麼實際上山海經里的東西極之間的距離沒那麼大。

我不想往科幻或者奇幻的路上引,因為一旦採用這個設定,我們有可能需要重新審視山海經里所有的距離。如果假定豎亥是個人,那麼一步大約應該1.5米左右,六十萬九千八百步對應的長度是900多公里。這個距離什麼意思?你從威海往正西方走900公里,差不多到了延安。雖然小了點,但這就是按照非科幻非奇幻思維得到的山海經描述的地理範圍,也就堪堪覆蓋中國東部,遠遠談不上到達美洲之類的。

------------------------割一下繼續------------------------

說到重新審視距離,事實上《淮南子》中還有一段引用古本山海經的記錄

淮南子·墬形訓
禹乃使太章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豎亥步自北極,至於南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首先這裡的距離直接和中山經裡面的差了十倍,那麼應該按照哪個數來呢?如果認為古本的更加接近原文,再假設豎亥和太章的步長一樣(否則他們倆的上司禹該多麼頭疼啊),那麼顯然「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應該等於「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即2.6步為一「里」。代入上面算得的步長,一「里」最多83米左右,或者說一公里約為12「里」……

類似的論證別的研究者也做過,具體數值有些不同,但是基本都認為,山海經的「里」非常之短,不可以用傳統的里的長度想當然的去代入。當然這不妨礙上面用「步」為單位做出的所有計算,不過一旦接受這個設定,看看那些山海經中以「里」為單位的距離,比如……

又南三百里,曰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

如果算一下12「里」為一公里,那麼這距離才25公里。再看看別的

中山經

又東二十里,曰歷兒之山,其上多囗,多杤木,是木也,方莖而員葉,黃華而毛,其實如揀,服之不忘。

又東十五里,曰渠豬之山,其上多竹,渠豬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河。其中是多豪魚,狀如鮪,赤喙尾赤羽,可以已白癬。

又東三十五里,曰蔥聾之山,其中多大谷,是多白堊,黑、青、黃堊。

又東十五里,曰涹山,其上多赤銅,其陰多鐵。

那些相距十幾「里」的山,才一公裡間隔,這密密麻麻的,簡直是開發房地產……而且很顯然,在這個設定下,那些「山海經描述的是XX地區」的說法都成了笑話……

當然我們可以把山海經當做真實(但有扭曲)的記錄,同時認為淮南子的說法純屬扯淡,以此來拯救「里」,這時候最長可達700米,不過中山經里的山距離也就十來公里,根本高不到哪裡去,而且還是沒法解釋「步」……


《失落的天書:山海經與古代華夏世界觀》的作者劉宗迪在該書的導言中給出了一個較為完善和系統的猜測,但他依舊未能解答這個問題。截取一部分,希望能給題主一些啟發。


如果我說《山海經》里記錄的那些都是真實不虛的,有人會信么?

引用一段天涯神帖 還願 說一些紅色王朝上層圈子仙事記錄 里的內容:

《山海經》中國人是當作神話來讀的,現在都是學齡前兒童在讀,畫冊而已。殊不知古代能稱作經的著作,每個字都是不能改動的,表意是準確和嚴格的,經代表著是絕對的真理,例如《道德經》、《黃帝內經》。


不只是我們,封建社會時期知識分子也覺得《山海經》寫的太荒誕,於是刪刪改改,有的太荒誕的篇章乾脆直接剔除不收錄。


美國人心眼實,把我們認為的糟粕拿回去當真理看,按圖索驥找到了很多寶藏,公佈於世的,比如《山海經》里明確記錄了美洲大陸的地形地貌,山脈走勢,人文景觀。


我不反對用國外的先進知識來解讀中國的傳統文化,但是我們常常用的是人家的二流科技知識來污衊中國的傳統文化。


我看過一部分《山海經》。。。記得裡面曾經描寫過一種很大很大的魚。。。背上可以噴很高很大的水柱。。。具體不記得了。但特麼明顯是「鯨」


總覺得山海經是古代人的食譜 最後一句總是「食之不惑」「食之不蠱」食之怎麼怎麼樣。。。。。。
第一次發現這種結果的人到底對這些生物做了什麼啊


沒人覺得山海經很像希臘神話么。。。


山海經不是書,山海經更像圖,山海經其實是歷史!

~~~~~~~~~~~~~~~~~~~~~~~~~
咱們現在看到的山海經是半圖半文的,圖可以直接忽略了,因為都是明左右時期的人根據文字自己靠幻想畫的,所以你看見的圖才會那麼挫。說說文字,要多看,就發現其實很多很多毫無關係的東西竟然是有聯繫的,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這字可能(我堅信)是根據真正的山海經描寫出來的,而真正的山海經是根據一副畫卷寫的,而畫卷上的內容是根據時間的發展進行的。
之所以我們看山海經的時候感到支離破碎,原因就在於太多的人描寫不當轉繪更不當,所以真正的故事就走形了。
山海經正是經歷了原版(壁畫之類)→破碎描寫→整理成集→文字集破碎→民間故事收納再整理→再次成集→有心人畫圖整理成書→當代收錄整理出版

就是這樣,山海經被寫出來了


兩萬年前從中東走到中國,消滅當地土著,關於西方的見聞代代相傳。關於東方的見聞,來自航海發達的東夷。南方的見聞,來自交趾與東南亞的交流。關於北方的見聞最可靠,因為游牧民族長途奔襲搶劫的效率驚人,月行萬里。地球很小,成吉思汗打到多瑙河,只要三個月。


提供一個觀點,《山海經》是一本巫書,很可能是南方楚國的巫師寫出來的。巫師的職責包括去病驅邪。
它大約在戰國時期出現,吸收了戰國之前流傳的神話,但用途應該不是地理志,而是巫師的百科全書一類。
書中很多描寫是這種結構,某地有某山,山上長了某種植物,或者有某種動物,吃了它,可以不怕火,或者不怕某種病。



如果有一天,我和女兒走在海邊看日落,我會對她講一個叫做精衛填海的故事,然後問她,你得到了什麼道理,也許她會說我們要嫉惡如仇,我們要自強不息。。。。。。我會告訴她:你最應該知曉的,是女孩子家別一個人沒事在海邊待著,淹死了沒人救得了你!

上古世紀的會編神話故事哄自己玩嗎?答案是會!君不見拉斯科岩洞里不但有大量的壁畫,而且如果在山洞裡點起火把,在火光搖曳中,這些壁畫會栩栩如生的動起來,像今天的動畫片皮影戲一樣,而這居然是兩萬年以前的事情。

再比如這個七萬年以前的石頭,這個花紋有什麼實際作用?可能是某個家族的標誌,用來區分和其他人財產的記號,就像你在課本上寫名字一樣,但是,也很可能,什麼用都沒有,就是好看而已
這顆星球上最詭異的事情在於,經歷38億年的奮鬥求生進化,居然出現了一個除了狩獵睡覺啪啪啪,居然還會抽象思維的物種,更詭異的是,我們是唯一需要至少12年以上的成長才能性成熟的物種,但是上古時期的人類,平均也就能能活到20~30歲,別的動物也就成長平均壽命的5分之1,6分之1,就能繁衍了,唯獨我們需要消耗3分之1甚至一半的人生來成長和學習,而且這個物種居然還佔領了地球,大有向其他星球擴張的潛力。時至今日,我們對兒童最好的教育方式,依然是——講故事。
其實最關鍵的一點是,人類物種在誕生之初並不是獨一無二的。有尼安德特人和其他人類物種,我們是唯一生存發展至今的,所有的女性都來自一個20萬年前的夏娃,所有的男性都來自一個6.9萬年前的亞當,其餘的血脈,都很神奇的消亡了,一個也不剩,到底我們的基因中有什麼神奇的東西保證了我們在這個星球所有生命的競爭中勝出,很可能,就是我們有可以抽象思維的神經系統。
學界基本有個共識:6萬年前,在智人走出非洲開始征服世界的旅程的時候,已經有了語言能力。
那麼,你能不能想像最初的場景,成千上萬的智人,披著獸皮,手執長矛,因為已經無法考證的原因,遠離故土,長途跋涉,顛沛流離,遠渡重洋到達這個星球的各個角落,一路上用最原始的語言歌頌英雄,祭奠亡者,教育後代,沿途在落腳的山洞和裸露的岩壁上刻畫下部落的征程和人生的故事?

有沒有可能,其中的某一個或者某一些故事,傳頌了數萬年,告訴年輕的獵人,應該捕殺什麼樣的獵物,告訴美麗的婦女,應該採摘什麼樣的花朵,告訴脆弱的孩童,應該遠離什麼樣的危險,告訴那些一代一代傳承著故事的薩滿,大巫,學者應該去什麼地方取得礦物顏料和藥品,告訴還未到來的嚮導,你要往那座山去,哪裡有可以駐紮的河?

有沒有可能,在五經成書之前的歲月里,我們的官員,老師不是拿著一卷卷竹簡,而是指著這些流傳成千上萬年的圖畫來傳承文明的星火知識?

可以想見的是,在筆墨竹簡發明之前,我們的信息傳遞是困難的,更不用說把知識傳遞給後代,然而我們做到了,靠口耳相傳?靠某種壁畫語言?如今我們以不得而知,但是,我們知道的是:在華夏文明之初,除了五經,還有一部《山海經》流傳下來,幾度被毀,幾度復原,如今我們已不知它的原貌卻人盡皆知,源遠流長。

所以山海經的魅力,不在於它的記敘有多廣闊,有多真實,而在於他代表了我們的祖先生生不息的探索精神,我們歷經萬年不曾丟棄的想像力,和我們對傳承文明的執著。


不邀自來。

《山海經》成書時間久遠,最早於10000年前開始記錄。
在古代,能被成為經的書籍,是連一個字都不能輕易修改的,很嚴肅,這反映了人們對其重視的程度。《山海經》便是一本被人們重視的書,自然不是胡言亂語。

不少人想要了解《山海經》,但是有沒有人想過《山海經》中的山是什麼山?海是什麼海?
山,是指昆崙山,不過現在已經找不到了,因為8000年前大洪水,山崩塌了。
海,是指羌海(今天的青海湖),當時的青海湖比現在要深100多米,在當時人們的心中,這就是海啊。
明白了這一點,才能按圖索驥去判斷地理。
那個時代是一個人神共居的年代,靈獸也都真實存在,山海經中不少怪獸即是這些靈獸的描繪。(大禹的妻子,塗山氏女嬌,便是塗山靈狐一族族人,而塗山,現在叫蜀山)


幾千年以後,也會有人像題主一般提出:古人的《十萬個為什麼》是怎麼想出來的。


推薦閱讀:

中俄簽署 30 年天然氣協議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TAG:歷史 | 山海經(書籍) | 歷史地理學 | 中國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