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你最深的藝術家是誰?

影響你最深的藝術作品是那件?以及是如何影響了你?


影響我最深的是這張畫,El Greco的View Of Toledo,托雷多風景。

但作為一個畫油畫的人,這張畫的影響更多是精神上的,而非技法上的。

你如果不太熟悉藝術史,可以猜猜這張畫作於什麼年代。

我一直覺得El Greco是一個穿越了的畫家。不止一次,我穿行在一堆古典畫滑膩光亮的表面中,下一眼就被他的畫震到。你想想看下面這張畫,放在博物館古典區作品之間是怎樣的感覺:

你把它放在梵高,甚至再近一些的畫家作品旁邊,告訴我這是同一個年代的,我也信。El Greco的畫就是這麼前衛。

回到上面的托雷多風景,這張畫是1598-99年間畫就的。

針對這幅畫,評論界有很多解讀。但是從我個人觀察畫面的角度出發,我認為最關鍵的一點是,你從畫面的光線設計上,無法確定地看出來這個城市處於什麼時間。不是白天,不是中午,不是晚上。像早晨,像黃昏,也像黑夜。天氣既晴又陰,不晴也不陰。

它處於一種似是而非的光線中。這種光線使這座城市抵禦時間變化,似乎變得永恆。

仔細看畫裡城市白色的外輪廓,甚至有種現代城市夜晚燈光點綴的感覺。如果你有機會去郊外的山上,從高處往下看城市,你可以看到一團雲,被燈光染亮,像天使的光圈,罩在整座城市上面。跟畫裡那種氣氛簡直不能太一樣。

而且,400多年後的今天,真實的托雷多城的風景,真的像永恆一樣,沒有什麼變化。

這張16世紀最後一年的畫,就是這麼魔性。

它一直提醒我,不管藝術今天走到了什麼樣,不管流派來來去去,藝術家折騰完這樣折騰那樣,始終有一種永恆的東西,像托雷多風景一樣,就在那裡,你還是可以回去,堅守你的一切,對一切翻天覆地、指鹿為馬的變化無動於衷。

-----跑題分割線----
之前有一個吐槽答案,見 梵高的畫到底好在哪? - 子藝的回答

對比一下梵高的麥田烏鴉

我深深地懷疑梵高看過這張畫,構圖驚人相似。忽略橫豎不同,包括天空上的兩個亮點,中間暗下來的部分,從中間右上到左下的對角線(路和城市),和由此分割的左右兩邊,左疏右密,連右下角的三角處理都一樣。

較真起來,做了個圖,看不懂文字的,請直接看圖,右邊是為了適應構圖壓縮成一樣的長寬比,下邊是原圖,連傾斜的角度都一樣。

莫非,這真的是精神到了一定境界的神啟之景?

本答案禁止轉載!


聖鬥士好燃--背景有柱頭----&>看到米開朗基羅的大衛---------------由此喜歡上了西方古代建築和藝術,然後選擇了美術作為終生事業(我才不會告訴你我中考文化太差所以只能選藝術呢)


目前感覺沒什麼影響最深的吧
每位藝術家在不同領域都或多或少的對自己有所影響

剛學畫時老師喜歡莫奈,愛屋及烏的就喜歡上了莫奈,後來老師說塞尚其實更厲害,不過因為我基礎太差感受不到,那時候印刷也差,感覺塞尚的畫挺丑不知道好在哪,就先保留意見,後來隨著自己畫的水平逐漸提高,加上看到一些印刷比較好的畫之後立馬就喜歡上了塞尚。第一次復讀的時候和倆同學自詡為x畫室復讀三傑,我乃徐斐爾,就自然對拉斐爾有所好感。

再後來畫畫時結識了一夥附中好友,其中有個畫畫時的動作極其專註,認真,手握畫筆時如持長刀劍短劍一般在觀察對方的弱點,由他知道了佛洛伊德,喜歡了就,讀完關於佛洛伊德的書對他臨摹過的畫家也開始喜歡或有所了解了,夏爾丹、畢加索啊,並順帶知道了大衛霍克尼,培根,培根的目前還不太感興趣,不甚了解。那段時間對塞尚、梵高也特別喜歡,也臨摹過一些。素描速寫的臨摹德加,席勒、顧生岳、黃胄、陳洪綬、任伯年啥的,都挺好,學到很多東西。
夏加爾、羅斯科也很喜歡。。。。

不勝枚舉

看的好的記住就行了,不想總想著批判一番,就像之前看到的一個背古詩的提問中的回答一樣,總會在某個時間地點想起來,突然理解,感受到其美好。

先就這吧,大概回憶下下。先吃飯去了。


最後,影響我最深的人應該是我爹。。


畫畫上應該是印象派的那一撥人和他們最放得開的時候的畫,我從他們身上學會了用色彩,後來畫動物皮毛的時候也習慣性地用很亮麗和複雜的色彩,還有色彩的糅合和對比:


我猜不少喜歡攝影的朋友看到這個問題,都會想起布列松Bress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nri_Cartier-Bresson
吧?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剛剛和基友聊天的時候她還有提到,連Reddit 上都是關於他的討論。我想他大概是攝影愛好者中影響最大的攝影師了。

布列松先生給我的影響軌跡是這樣的——

大概五、六難前,我主要看Lofter(其實是Tumblr,如果沒記錯的話)、圖蟲(一個類似圖蟲的地方,那時不知道有圖蟲么)、和攝影貼吧,看到的大多數都是糖水片,修圖得千篇一律的「女神」,或者HDR風景照。這導致我很長時間對Photography攝影這一門藝術,都沒有一個很明確,更不用提有追求的審美立場。這樣即使我去拍照、去處理圖片、去嘗試各種各樣的圖片編輯濾鏡,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追求的是什麼,感受十分迷茫。

四年前,一個朋友向我提到了布列松的紀實攝影作品,可能也和我自己一直以來的審美傾向有關,我立刻有種找到了攝影道路上的指明燈的感覺,找到了自己攝影的努力方向,也覺得找到了一個複合我價值觀的,攝影的意義。

(圖片來源,百度搜索)

三年前我後來又了解到了他Decisive Moment的想法,覺得非常受啟發,「在一秒鐘的很小一部分中,以一種精確的形式呈現出某一事件的重要性,使它成為這一事件的最恰當的描述。」也讓我對攝影藝術的哲學意義有了更多思考。

*上圖是東西柏林交界處,布列松抓到了這樣一個發人遐想、引人深思的鏡頭。雙手持拐而行的殘疾者,暗示出以前發生過的戰爭;荷槍的衛兵,又反映出了持續著的對立。再加上陰雨天氣的灰暗影調,使得畫面有一種低沉的氣氛。布列松經常強調觀察,他說:「重要的是觀察。攝影,是在很短的時間裡,敏捷的表現出最重要的部分。」 (來源:【大師的瞬間】布列松經典作品賞析(1))

布列松本人大概其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他是大名鼎鼎的卡帕的founding member之一。兩年前我偶然翻看一個叫做Love的National Geogrphic的畫冊,收集了許許多多攝影大家通過相機對「愛」的解讀。那張照片我沒在網上看過,但是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找看,裡面布列松的Contribution都是非常棒的。其實布列松還是畫家,他晚期幾乎不攝影,只畫畫。他給馬蒂斯和薩特都畫過像。

布列松給我的影響就是,在攝影這個娛樂大爆炸的今天,我看著網上和朋友圈裡各種各樣的濾鏡、collage,拼圖,我還是清楚地知道哪些是我要繼續努力的方向,哪些所謂的「攝影風潮」和我自己並沒有什麼關係。

知乎上攝影大神很多,而我只是個連DSLR全手動檔都不會用的初學者。獻醜放幾張我用手機拍的吧。所以在手機上對原片進行編輯和處理的時候,能發現很多手機攝影的不足,和我不能科學有效地控制手機照相機而帶來的問題。知乎上的各位攝影大神,見笑了。之所以選這些照片,是因為我覺得這些照片就是如果沒聽別人說起過Bresson,我不會拍出的東西。

*這是法國巴黎一個高檔公寓樓下的一個家裝店的櫥窗,我發現籠中的小鳥就「站」在玻璃窗映出的樹上。


基友看完這些照片說,「You have good eyes」 ——相比於基友吹捧我的「 good eyes」,大概布列松給我的啟迪是,知道相片可以傳遞出多深刻的意義,也就知道自己到底想用相片來做什麼了。後來我也成了一個天天去National Geographic 上看高手作品的人,去Reuters看Editor"s Choice的人,去看其他畫冊的人。但一開始Bresson給我的啟迪,大概是我所謂「good eyes」到處看的動力吧。


森山大道吧 對城市 人性 慾望的思考


sum41 小時候不懂英文的時候就開始就聽 覺得曲調張揚中又帶有內斂的傷感 後來去看歌詞 直接感動的哭了(別說我矯情)


尼爾·布坎南

我不知道他算不算是藝術家,或者應該稱其為主持人,但是他確實是藝術啟蒙老師。

他對我影響最深的作品,其實都是潛移默化的,比如超級可愛的漫畫表情,用身邊的東西拼湊出有趣的形狀,各種各樣。


馬克呂布

大約三四年前,馬克呂布展在故鄉舉辦。面對大量原作的複製片和部分原作,突然認識到:「原來攝影是這樣的。」
之後在各種學習中尋找自己的道路,直到遇到尤金史密斯,他說出了我的內心。

這張照片譯作《樂園之路》,在了解尤金史密斯的生平和看過他的經典話語之後,這張圖會產生極強的震撼力。

這張照片譯作《樂園之路》,在了解尤金史密斯的生平和看過他的經典話語之後,這張圖會產生極強的震撼力。

這張照片譯作《樂園之路》,在了解尤金史密斯的生平和看過他的經典話語之後,這張圖會產生極強的震撼力。
看攝影史和藝術史的樂趣,大概就在於在歷史的長河中,跨越時間與地域的限制,遇到於自己有著共同想法的那些偉大的人。於是相信有光明。


Gustav Klimt的The Kiss
在Basel的Fondation Beyeler撞上Klimt的展覽。之前只在枱曆、杯子和手帕上看到的畫面以近2米的姿態閃爍在面前,瞬間被晃瞎。
如此張揚耀眼美好地展現愛欲,讓我忽然就體會到情色與色情的區別。

這畫的視覺和感官衝擊力是手機屏幕無法呈現的。。


達芬奇,小學課本上的畫雞蛋


其他情形下的藝術概念都是很抽象的概念,其實都不太能真正長期影響到我。


畫雞蛋的故事真偽性有待商榷,可年少時深信不疑,造成了影響卻也是真實存在的。基本功要認真練習,最沒挑戰性最平淡最枯燥最機械重複的那些基礎,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專註踏踏實實去精化和打牢,無論你多天賦異稟。這種想法直到現在,我都認可很深。


趙四。
跳舞哪用專業訓練吶。


DOTA 上EE
---------------------
機靈抖完了,進入正題。
彼得·希瑞爾(Peter Schreyer)


對我影響最深的藝術家是向京原文鏈接:美貌又才華橫溢的女藝術家,是否註定命運多舛?

作為中國最優秀的女性雕塑家,向京憑藉女性身體系列作品成名已久。人們常常把「過藝術家的生活」和「做一個藝術家」混為一談,認為藝術家散漫而自由,靠天分和靈感就能創作。

兩年前的夏天,我跟向京進行了三個小時的採訪,她梳理了十幾年的創作歷程。為了把所有的能量聚集起來,她離群索居,戒除了所有嗜好,過上了一種乏味的生活,只為了把時間體力與精力全都凝聚在作品上。她通過嚴格的自我訓練,榨乾生活的水分,以保持每三年做一個個展的節奏。

向京讓我看到了,成為一個雕塑家鮮為人知的巨大付出。作為一個人,我佩服她的獨立和勇氣。她改變了我對自由和人生的態度,相信讀完下面這篇向京的創作自述,你們會產生與我相同的感受。

----------------------------------------------------------------------------------------------------------------------------------

向京:我們不存在於自由,我們存在於限制里

拍完最後一組片子,雕塑家向京消失了一會兒。再次出現時,她的優雅和健談似乎被掏空了,疲倦有點掩飾不住。她說服自己,用三個小時傳播關於創作的思考是有價值的,卻無法平復內心的焦灼。「昨天我還跟一個朋友撒嬌,怎麼都沒人聯繫我?」對方說,「大家是愛護你,知道你沒時間。」這讓向京反省,「其實大家都確實在寬容我,我吝嗇自己的時間,甚至吝嗇付出過多的感情,是一個特別自私的人。這就是我的時間焦慮感,我老覺得時間不多了。」

向京在籌備一個新的展覽,這批尚未面世的作品正處於做泥塑和打磨的階段,將於2016年展出。作為中國最優秀的女性雕塑家,向京憑藉女性身體系列作品成名已久,近年來她的創作好奇心轉向關於人的更廣泛的問題。至於日常生活,她十年如一日,「跟個時鐘一樣,我過得特別自律。工作要求我必須減少能耗,把有限的生活的精力都放在雕塑上,我從裡到外被它綁架著、裹挾著,幾乎沒有任何不良嗜好。」她反問,「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你們說的自由?」

她更熟悉自由的對立面——「限制」。迄今為止,向京工作的最高峰發生在上海,因為不適應那個城市,乾脆終日閉關在工作室,「一天能幹十幾個小時,有時一句話也不說」,學生偶爾的敲門聲都會把她嚇到尖叫。在封閉環境中她迎來了創作能力和工作量的大爆發。向京記得2005年在北京798藝術區展出《保持沉默》系列,一個師姐走進展廳時的驚嘆:「天啊,你怎麼乾的活啊?」

2006年,向京在上海美術館舉辦個展時由美術館組織了一個學術研討會,邀請了包括有「當代藝術教父」之稱的栗憲庭在內的許多藝評人。大家在會上都給予了足夠高的評價。向京原本等待著嚴肅的討論以及虛榮心被極大滿足的快感,可真實感受不知為什麼卻是「無地自容、身心疲憊」。她決定再也不重複這種「太江湖的、愚蠢的行為」,「人的成長還是靠自己安靜地回歸到封閉系統里去」。

從2002年開始,2005年、2008年、2011年向京都辦了階段性作品的個展——建構自我更深入的系統的目標,讓向京決定給自己布置的三年一個展覽的硬性指標。只有眼下這次,安排到明年的話,她等於花了五年。「五年啊,這種痛苦是難以釋懷的。」向京說,「我告訴自己,必須扛過去現實對我的羞辱。人是一個非常有限制的存在,可能你的思維敏捷了,你離自己的天花板卻越來越近了,才能、體力都在下降。」

所以,當我們聊起對「自由」的理解時,向京本能地排斥,「我就不願意說自由這個詞,因為我覺得,壓根兒就沒有這回事」。「我們不存在於自由,我們存在於限制里,所謂的自由,也不過是有條件的,人從來都在這樣那樣的約束里,也從來沒有突破」。

1 批評和誇獎我都聽不進去,沒有營養,只有傷害

我很小就顯現出藝術的才能。別人問我:「你想做什麼?」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我想畫畫!」在畫畫的興趣上,我沒有碰到家庭的阻力。我在這麼早就顯現出對某件事的熱情,其實挺幸運,同時也許說明你需要完成很大的一個使命——回想起來,很多的條件好像事先都安排好了,包括一些挫折,都是命運在塑造你,營養你,而最終,是為了把你引上藝術的路。我一直覺得才華不是個事兒,因為有才華的人實在太多了,但能做成的人真的不多,所以有時想想,人生會有宿命感。

我的家庭、受到的教育、碰到的人和事,都是為了把我推到一個點,我其實很長時間專業上並沒有特別突出,甚至大學創作課,因為我沒什麼特別的想法,常常交不上作業。但憋到有一天,當我開始做作品的時候,好像前面二十多年那些鋪墊,終於構成了質的轉變,找到了出口,這種表達突然就像水到渠成的,一發而不可收拾。

創作一段時間以後,關於青春的話題,想說的話吐太多了,你對這種本能的排泄方式厭倦了,但是無從找尋其它可能的路徑。早期我沒有經驗或者不擅長處理這種痛苦所以就干痛苦,其實也就一年,但已經痛苦得不行。2002年做「鏡像」系列是一個轉變,完成了成長的主題,差不多等大作品就是從那時開始,雖然得不到別人的認可,但自己心裡特別振奮。那時候整個中國都沒什麼人做那種玻璃鋼上顏色的大作品。很多人很質疑。我堅持要那麼做,那些藏家就覺得,「挺好挺有才一姑娘怎麼整這些啊?」

2005年我在北京798做了一個《保持沉默》的展覽,那時候人在上海,對當代藝術的問題有很多的不解,也沒什麼人可以討論,就在創作的時候把自己的想法實驗一下,那時候信息匱乏,雄心就很大,作品設想很龐雜,幹活也非常瘋狂。把作品一放,雖然破綻很多,但生猛之氣撲面而來,效果也不錯。那段時間798沒有那麼多的小店,就是個藝術區,展覽達到瘋狂的邊緣,我開幕的同一時間,大概有幾十個展覽開幕,反正大家都在裡面躥。邊緣的好處是你在默默的工作時,大家首先對你的工作量都很震撼。我記得當時一個師姐進來後說,「天哪,你怎麼乾的活啊?」。她也是做雕塑的,所以她很驚嘆一個人怎麼能一下攢出這麼多作品。

所以我覺得創作總是伴隨著自我懷疑的折磨,你扛過去一段時間的痛苦和焦慮,其實你拿作品確實能證明一些東西。我覺得邊緣能讓你遠離權力中心,說白了,沒人搭理你,你可以專註地去想一些問題,這確實是好處。

如果對我有質疑聲音的話,我也會有一種非常奇怪的本能,本能抵觸,批評和誇獎我都聽不進去,這毫無意義,對我進步一點沒有幫助,沒有營養,只有傷害。

最終我發現,人的成長還是靠自己,靠安靜地,回歸到那個封閉系統里去。比如說,我現在去看2002年、2005年、2008年、2011年前面這些不同階段的系列的時候,我會非常清晰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在哪兒,自己的光彩在哪兒。這就是一個從作品到文本的歷程,終於有一天你能夠解讀它了,而且一些別人的評價也能進入到理解的系統里了,這是真正對自己有幫助的。

2 我在浪費時間,浪費我思考上的一種敏捷

我現在有點膩煩雕塑這個媒介,因為我太知道裡面我的所有的局限。我的朋友,我的敵人,我都太熟悉了,一出手我就知道能做到什麼程度,這感覺太讓人厭倦了。你需要非常多自我條件、外部條件,構成整個的一個超越。而這種超越由於難度太大,我沒有耐性始終去克服它。

我真的覺得在浪費我的時間,浪費我思考上的一種敏捷。我早就想到很多很遠了,可是我能做的還是那麼一點。這不很讓人厭煩嗎?所以我常常想我要換一個媒介。可這東西是有宿命的。我只說此時此刻我在做雕塑,我一定要把這個展覽扛過去,扛過去就算勝利了。生命中的一切全部都是條件,全部都是對你的限制,根本就沒有自由,這就是我對自由的認識。

我太敏感多疑,對很多事情都會保持一個距離。不是刻意要去冷場,而是本能地會反感、不舒服。我發現這種反應有時恰恰是對的。它讓我自動地隔絕一些會對我有很大幹擾的因素。凡事你一定要在自己的系統里把事情想透,努力去建構完善自己的系統,所有這些認知獲得之後,再慢慢轉換到作品裡面去。

3 我就是一個沒有生活只有工作的女性

我壓根就是一個乏味的人,我選擇這樣的人生也是自然的。當然也是一種幸運,太多的事情對我不具備誘惑力,我就那麼點時間,碰巧也就那麼點愛好。經常有人說,你穿衣什麼什麼風格,我說,我的水平就夠湊合應付社會而已,不至於淪落到自閉症或者憂鬱症那個程度。

當我們在講自由的時候,其實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自知、自覺,自我認知、自我覺悟,獨立思考,避免被庸俗價值觀的綁架。或者你思考完了,也許跟普遍價值觀一致也沒有關係,你獲得了一種自主的可能性,恰恰是自己為自己負責任。

你要有真正足夠的能力為自己承受很多很多東西,你看這些詞的重點都落在「自」上,首先還是一個自我的完整和完善,自由主義的前提是個人主義,當我們在說自由的時候,彷彿在說一個沒有條件的事情,但其實並不是每個人都夠資格成為一個個人主義者的。

我沒有突破限制,我一直就在限制裡頭——一切限制。比方你是個女性,這不是限制嗎?你無法逃脫時間的限制,時間是個最大的限制,對吧?你也沒法隨便死,隨便拿去自己的生命,你需要從出生一直到閉眼,把一個路程走完。這不是限制嗎?而且時間還不可逆,你沒法回車、倒帶,只能順著時間去經歷生長、旺盛、高峰、衰落、低谷……這不都是限制嘛?你需要學習很多,包括學習把能量聚集起來,這是很不容易的技術,然後到聚集成之後,你的身體還在下滑呢。

隨著我明確我的宿命,我慢慢戒除了所有的不良嗜好,做一個更加乏味的人。因為我需要把能量全都集中在一個點上去爆發,而不是像年輕時那個有勁沒處使的沒頭蒼蠅那樣揮霍掉,我已經不再是十幾歲的一個愣孩子。我的想法很具體,目標很明確,所以我就一定要把能量聚集起來放在一個我認為特別特別關鍵的地方。你能夠足夠地自我控制,才能換來一點點可憐的——這種也不叫自由,還是一種自主,我寧可用「自主」這個詞。

3 過藝術家的生活和做藝術家是兩個概念

過藝術家的生活和做一個藝術家是兩個概念。我其實是蠻排斥所謂文藝的,我年輕時肯定挺文藝,但現在真沒有。那種東西對我來說都是生命的水分,我要榨乾那些東西。

自由的兩性關係?這個我也不思考,我覺得那不是我思考的範疇。世界上總有男人有女人,首先我說相處就是了。這個前提有一個悲觀主義的認知,男人女人我覺得是兩種動物,本質上不同的——所以就好好相處吧。常常很多夫妻關係都太較勁,我要改變你,你要改變我,太多消耗。如果能認知它就是一個相處的關係,你就不會再糾結於互相的消磨。你不會從屬於他,你也不會讓他一定要成為你理想中的樣子。沒有一個公式,沒有一個理想中的關係類型,這樣思考會更誠意,一切都是相處而來。

愛情它有可愛可笑之處,真正的愛情跟對象無關,跟自己有關,是你自己身上分泌出來的東西。所以你就享受愛情在你身上發生的那種感覺就蠻好的了,這是一種莫大的幸福和快樂。我之所以相信愛情存在就是因為它不是一個長久的東西。愛情和移情都是正常的,都是人性。所以為什麼需要婚姻呢,就是對人性的不信任,需要一種安全感。任何的關係都是在自我的前提之下的,懂得自我的需求才會做到尊重他人,真誠相處不狹隘。

http://weixin.qq.com/r/Bkj54V-E9wKIrRuC9x0U (二維碼自動識別)

小鹿姐微信公眾號:gossipdeer

獲取國際八卦和人物故事的正確打開方式。


Eternal Envy


已經金盆洗手了 過500詳細講


賈鵬芳。
我這個人俗氣得很,喜歡聽貼心的旋律,趕不上潮流,而他的二胡滿足了我。現在就著樹影婆娑寫下了這個答案,覺得滿心舒暢。


Manfred Eicher 和他的 ECM Records。


雷諾阿。感覺能認清現實 卻心中仍存美好並傳遞出來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他的畫風很統一 浪漫溫馨生動而有生氣


清六家,惲壽平,沒骨花鳥。閑淡雅緻。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演員趙麗蓉?

TAG:藝術 | 人生 | 藝術家 | 藝術品 | 藝術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