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遺產保護中出現的問題都有哪些?
現在,國內對於建築遺產保護越來越關注,但很多優秀歷史建築仍然被拆毀或者錯誤的保護導致最終的損失,想知道保護過程中,問題出現在了哪裡,導致了國內保護髮展的緩慢或者說混亂
沒想到上知乎第一個回答的問題是這個,還是謝謝銘蔚的邀請。
題目為中國建築遺產保護中出現的問題有哪些?我看前面幾位大神很多引申到成因、解決辦法等等。我是個搞設計的,匠人出身,先就事論事,單說問題吧。這個題目就夠寫,3000多萬字的。
1.
中國話語體系中沒有建築遺產的概念。
建築遺產指什麼呢?古建築?老房子?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都不是,又都好像是。
不可移動文物,有登記有名錄,雖然走走手續也能拆,但背後有《文物保護法》。歷史建築,也有登記有名錄,同樣走走手續也能拆,背後有《名城條例》。除了上述兩種,你看著再好,覺得再牛X的老房子,原則上都可以因各種需求合法拆除。建築遺產?不好意思,沒聽過,所以把老房子劃入建築遺產的行列希望保護,不好意思,沒有法理依據,屬於偽命題。
無法可依,是保護從宏觀層面最大最嚴重的障礙。
2.
中國的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築的保護處在以不保和胡修為主的階段。
讓我們先看看有法可依的幸運兒的保護情況。關於不可移動文物(包含所謂建築遺產)的保護,根據2011年底結束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在已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中,保存狀況較差的佔17.77%,保存狀況差的佔8.43%,22年間約4.4萬處不可移動文物登記消失,相當於整個陝西省的所有不可移動文物全部消失,平均每年消失2000處。
關於歷史建築,它納入保護體系從2008年底才開始,很多知名的歷史名城也就謹小慎微的評出2、30棟。但就這鳳毛麟角,還不斷傳出拆毀的信息(譬如長沙),保護狀況可見一斑。
關於不保護和保護不力,網上信息汗牛充棟,我不再一一列舉。各位可以關注@愛塔傳奇@曾一智@華新民@老穆草堂等。
我簡單說說胡修的問題。前面的高人也說了,建築遺產保護中,建造和維修技術的保護和傳承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技術沒了,修就是破壞的近義詞。胡修問題有多嚴重,就看看北京的國保單位即可。粗糙混亂的彩繪,含混變形的小木作,泛著賊光的化學色琉璃瓦。這背後是整個工藝鏈的退化。材料短缺,低質化,機械取代手工工藝,人才流失斷檔。設計敷衍、施工胡來、監理玩失蹤,大夥全圖省事。修過個陵園納骨堂就敢往國保單位里比劃。
現在講古建築,都沒法往這些國保單位里領,材料不對、工藝不對,紋樣全是胡編,王府的彩繪還沒街邊烤鴨店的門樓子講究。北京這樣,全國亦可想像。國保單位如此,什麼歷史建築修的面目全非就太自然了。
3.
保護範圍之外的建築遺產的隨時都在被破壞著,並且已接近破壞完結
3.1
中國已無完整的大中型古代和近代都市實例
這是最糟心的。10年前,這句話還不完全正確。20年前,這句話是徹底的偽命題。但今天。它已經很徹底的實現了。無論六大古都還是八大古都,除了零星的幾條電影布景般的贗品老街外,哪還看得出古都的樣子?關於古城破壞,北京被批判的最嚴重,孰不知另有更多古都早已暗度陳倉淪為零歷史街區的偽古都偽古城。全國一圈看下來,反倒是北京上海還多少剩了些成片的街區。絕大多數歷史名城的牌子僅僅成了一個無人在意的假面具,或是透支旅遊的幌子。
3.2完整的州、縣城實例正在飛速退化
大城市破壞完了,接著就是小城市。起碼在21世紀初中國還存在相當一批較完整的中小型古城。除了大家熟悉的鳳凰、麗江、平遙、閬中,還有韓城、建水、聊城、榆次、太谷等等。但在瘋狂的造城運動和糊塗的地方發展思路領導下,這些城市正在飛快的褪下歷史城市的光環,榆次就剩一條街、聊城拆平,建水拆真蓋假、麗江、鳳凰過度旅遊。所謂的歷史古城已然名不副實,其中保存的建築遺產自然風雨飄搖消失殆盡。
3.3歷史村落實例快速消失變質
當城市建築遺產基本宣告完蛋後,早期激烈保護古城的人們開始迅速關注陰山背後的小村小庄。希望能依託它們交通不便、破壞較少、涉及利益集團較簡單的優勢保護下一些。但好景不長,大躍進式的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開始對古村落實行地毯式消滅,有報道說中國每天消失近百個村落。這裡有客觀凋敝的、更有所謂地方規劃的可以消除。當村落這種聚落模式開始被否定時,弱勢的無路可退的古村落還有什麼存續的理由。除了極個別掛牌賺錢的村子外。無數中國人最初的老家被抹平了。
從受法律保護的到不受法律保護的,從成片成組的,到孤零零的單體,這就是中國所謂「建築遺產」的保護狀況。比咱們富的,開化的,比咱們保護得好。比咱們窮的,落後的,破壞的少。咱們恰好處在全世界建築遺產破壞的風口浪尖,稱職的擔當起破壞本國文化遺產的先進典範。回答完畢,深感榮幸。一股自豪感湧上心頭!
@朴世禺 老師的回答很好,也看得出來是更新派的(我編的標籤)
關於傳統和保護的問題,我有一篇博文說過一些。《何為創新?為何創新?何為傳統?為何傳統?》
我也算更新派的。
話說古建築保護的問題(我不用遺產這個詞,因為裡面有立場的問題)是個大到恐怖並且令人痛不欲生而且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在中國。
有什麼是永垂不朽的呢?一切美好的東西可不都是終將逝去如同我們每個人的青春么?
最打動人心的悲劇可不就是要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么?所謂紅顏白骨,革囊穢血。
---------------------文藝的分隔線------------------------
當我看到這個問題,渾身一抖。多年前的慘痛經歷瞬間湧起,誰這麼狠心要問這樣的問題?
我幾乎在選擇性遺忘這些事情,然而有些事情終究是繞不過去的,那就講講吧,不保證能講完。
其實是肯定講不完。
我相信,古建築保護最根本的問題,其實就是美好事物無法長存的問題。
也就是萬事萬物必將死亡的規律和人類保存美好事物的願望直接的不可調和的矛盾。
問題只在古建築如何消亡,和大家想如何保護上。
基本觀點:
1 不分東西方石頭木頭,房子總要毀滅,早晚的事情。
而多數房子是救不回來的,而且地球上土地有限,城市裡用地緊張,多數房子得拆舊換新,就像人也要爺死父死子死孫死,大實話。多數更新,少數精華保留,合情合理,實屬常態,與產權制度無關。
問題在於拆誰不拆誰,誰有權決定,誰有權否定。
2 但是有些特別古老或者特別精美的建築很有價值,值得長期保護當作古董。
3 有更多建築即有文藝價值,又有實用價值,值得部分維修翻新和正常使用,這很環保。
4 房屋存廢要尊重房主的合法權益,也要兼顧公眾利益,這是權利的問題。
-------------------杯具的分隔線-----------------------------------------
我們這些年見到最激烈的就是狂拆北京城,從解放前拆到奧運後,至今未停,其間狀況之慘烈,多少人家破人亡,也多少人一夜暴富,不堪回首。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各種北京舊城保護的論文,或者直接看王軍(王軍_新浪博客)的《城記》,可以略知一二。
城市要發展,人民想住好房子,但土地不夠用,產權不明晰,利益爭奪劇烈,於是有人要奪地,於是拆古建築,開發樓盤,於是有人要保護古建築,進而演變成保護居民物權借力群眾,而群眾有的捍衛自己的產權,有的熱愛自己的院子,有的只是要多撈拆遷款,真是一塌糊塗,滿盤皆輸。
實際上古建築在這裡純屬路過被誤傷。
如果不是倒霉被選中當了首都,進而土地升值懷璧其罪,北京城的各種古迹四合院可能至今還保護的好好的,旅遊大旺,藝術歷史傳承順利,評個世界遺產,不讓羅馬巴黎,人民富裕,文化界開心,有錢賺,有名聲,多好啊。。。
其實只要一個合理的城市規劃,北京舊城這麼一點兒大的地方,比起六環這麼巨大的北京城,真是彈丸之地,而本身八百年古都巨大的歷史價值和城市品質,何必拆了拿去蓋樓呢,何必呢?何必呢?
這和熔了商周青銅器去鑄個鎚子用用有何區別?
必須看到,在北京這個案例上,土地價格壓倒了古建築的文化歷史藝術乃至居民生活便利祖宅產權種種普世價值,而沒有如一般的地方 文物商業居民生活能夠共生多贏,這實在是個悲劇。
所以,古建築保護第一大問題,土地價值大戰文物價值。核心敵人:貪婪
以上說的城市裡比較多,而多數鄉村,特別是古村落和古鎮,很多古建築保護的問題是無知。
幾十年來傳統文化斷裂,中國社會對歷史文化的認識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以破四舊為頂峰,有的是因為不懂文化的價值,有的是因為不喜歡古舊的東西,其實中國自古有喜好古物的傳統,但對建築也有焚燒翻新的傳統,項羽火燒阿房宮開了先例,還好滿清人沒有這個習慣,基本保留了故宮。
古建築保護在西方也是近幾百年的事情,所以隨著社會發展,古董升值,古建築旅遊興旺,群眾的思想意識提高很快,這和陳志華老爺子早些年保護古村落時候的情況已經很不一樣了。
但不管怎麼樣,這多年來古建築保護的第二大問題是,大家不懂古建築的價值。核心敵人:無知
當沒有土地問題,大家也知道建築的價值了,遇到的就是資源的問題。
要真正保存好、利用好古建築其實是很專業很昂貴的事情。蔭余堂搬遷到波士頓,也就是一個普通的徽州古宅異地重建一下,按美帝基金會的標準結果花了一個億美金。。。古董當年產生的時候,往往是非常富貴的業主請非常牛叉的工匠干出來的,很多時候就是超出了現有業主或者政府的財力,這個很難辦,也是個根本性的矛盾。
而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愛塔傳奇的山西古建築失修的問題,除了因為山西古建太多沒錢修的原因,其實更棘手的是沒有足夠的專業力量去研究和科學的修復,一旦亂修還不如不修。柴澤郡老爺子要修應縣木塔這多年,至今沒得手眼看塔都要塌了,但是這東西真要修,誰敢有把握拿出妥善的方案?
缺錢,缺人,這是保護的第三大問題。核心敵人:貧困
其他一些問題,其實算是小問題,比如麗江啊周庄啊鳳凰啊這些古鎮,搞旅遊過度商業化,這個只要不對古建築本體造成損害,還是可以期待社會文化品位提高來解決的。
還有文保理念的差異,原樣不動還是有序利用,修舊如舊還是新舊分開,這些我覺得比起前面的問題也不算大事兒,算是內部矛盾,修復修壞了的有,慢慢改善就是了。
另外像古建築修繕聽房主的還是聽文物局的啊,修繕什麼樣的標準啊,怎麼利用啊,都不必談了。
先這樣吧。
問題太多了,主要談三點。
首先關於「遺產」這個詞兒的定義就有待商榷。自從原樣引進了這一概念之後一直爭論不斷。保護的是原物還是工法?西方藝術是凝固的藝術,石質建築當標本保護一下原物完全沒問題。可是東方藝術講究的是氣韻生動,換句話說其實是活的,把它當標本無論怎麼保護都不現實,木建築終究會慢慢壞掉。而且失去人的滋養建築本身就沒有了生機,一個建築既然體面地出現了那麼也應該尊重它讓其體面地老去。倒是覺得日本的這方面做的不錯,伊勢神宮的造替制度其實很值得國內學習。每隔二十年按照原工法重建一次,東西看起來一直是新的,工法也完整地保存了,雖然好像不被世界遺產認可,但是每個人都對其心存敬畏,認為它是活的,又何必非要申請世界遺產?
其次是專業領域內的,技術或者認識逐漸都可以解決在此不提了,要說的是由於各種問題總是會形成小圈子,不太會利用媒體。這樣的結果是沒法對群眾進行有效的普及,導致滿腔熱忱的非專業人士看到日益衰敗的古建築越發著急,慢慢又不信任專家了,跟著一些莫名其妙的人用自己的熱心去修復。於是宋構上出現清式彩畫的事情時有發生,倒是擴充了幾百年後學者的研究量,但也幹掉了很多寶貴的信息。由於群眾呼聲太高,政府壓力過大,很多保護措施在沒有經過仔細探討的情況下倉皇上馬,也導致對古建築或歷史建築的二次破壞。
專業領域外主要是產權問題。這個涉及到經濟學角度,不太好理清。我的觀點是,歷史建築本身也還是建築,如果是公共空間還好,如果是歸私人的呢?規劃領域著實沒必要強行介入。將一私宅當作遺產意味著它死了,死了之後做木乃伊一樣要原樣保護是現在最流行的做法……可是,原來生活的人呢?為了現代審美需求強行干擾之么?李子暘和鉛筆社那一群人從經濟學角度出發提出的觀點是,誰有產權更改權就應該歸誰。現階段實在是不能同意更多,即使這種視角實在是太不「建築學」了。可是產權擁有人也有自己的判斷,他會留下精美而實用的部分,會改造精美而不實用的部分,會捨棄無意義的部分,這同樣也是建築學的核心價值。而且,誰說當下不算歷史?為什麼一定要讓那東西原封不動「死」在哪裡?如果是一條古街,每家歸每家去處理,他們一定會選擇最經濟適用的那種方式,而且是最適宜自家房屋的方式,多樣性於是就出來了。貌似也用不著建築師規劃時去同一考慮如何做變化了。至於統一與否很可能也是烏托邦設想下的偽命題,過去的東西應當也沒有想過是否要一致,儘管這裡包含了一個時間性的地域材料和地方工法的問題,可是既然現代沒有這些問題,那赤裸裸表達當下這個時代也沒什麼不好。「巧於因借,精在體宜」「不宜,雖美必棄」。計成這兩句話一定程度上或許不只適用於造園。
純個人理解,可能政治不正確,求輕噴。
不請自來,說的幼稚大家多多包涵。
首先推薦一本書,新周刊雜誌社,灕江出版社出版的 《絕版中國》,詳細介紹了中國主要城市的古建築保護/破壞和城市街區保護/破壞的歷史和現狀。
一直關注中國古建築保護和城市歷史街區保護。
我的想法是,絕大多數中國人,從政府到市民,都沒有太搞清楚保護城市古建築和歷史街區的目的。動機就是錯的,所以結果一定是有問題的。
亮明觀點,保護城市古建築和歷史街區,是為了保護城市記憶,保護城市文化,保護城市文脈。這個是動機,在實現的過程中有別的副結果,比如成為旅遊景點,比如成為政府辦公大院,比如成為商業街,這都是結果,但不應該是動機。不然一定有問題。
說文革和改革開放破壞古建築的有宣兵奪主之嫌。保護歷史街區這個動機本身就很陽春白雪,在那樣的年代那樣的歷史環境那樣的素質水平下說這些都是沒用。
北京城牆該不該扒了?我覺得該。人要識大體顧大局,周總理說得好,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當城市文脈的保留與現代化建設衝突時候,權衡利弊是一個領導人需要做的。梁思成在這個問題上太理想主義了。
太原人,在長沙上學,就說說這兩座城市。
太原總體做的很不好。但一些有好的地方。
太原拆了很多古建築,到2003年市政府幡然醒悟的時候已經所剩不多。保護的四個大工程是西羊市大關帝廟,拱極門城樓,鼓樓街唱經樓,還有皇廟。這四個都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古建築。現狀是關帝廟還好,後兩者門可羅雀,皇廟爛尾,現在還在修。
動機錯了,政府指望著這四個做旅遊景點。唱經樓周圍拆了個一乾二淨,孤零零一個修的嶄新的小樓杵在荒地上,你指望這是旅遊景點。你家景點長這樣。怎麼不會門可羅雀。
一個古建築,首先他是一個建築。建築的靈魂是功能。沒有功能的建築只是一些不會倒塌的磚瓦。就像沒有文脈的城市不是城市,只是恰好蓋在一起的一群房子罷了。
我覺得好的案例是徐永昌公館。徐永昌公館從解放開始就是太原民主黨派大院,保護的很好。哪個不長眼的拆遷拆到政府頭上。
有人說我們不能感受他身上的城市文化。我們進不去只能隔著高牆看看歇山頂。
你想看什麼呢?城市文化不是一堆老照片老文物,他更多的是人的因素。一個老宅子的存在本身就是就是街區的文脈保存,很多老人,老的事物都會被他聚集。這個我還太幼稚我不懂也說不清,但文脈不是在博物館裡的。
類似的有太原軍區大院,督軍府(現在的省政府),閆公館(現在山西省政協),山西大學堂(現太原師院附中,校友發私信),文廟純陽宮等等。
通過延續古建築的功能保留文脈。不是把居民都趕走修的嶄新然後坐個大爺在門口收錢。想多了沒人會去的。
全國上下搞仿古街,太原也玩。食品街我愛去吃吃喝喝,但我覺得這是個笑話。賣奶茶的地方不會保留文脈的。你的目的就是
這就說到長沙了。長沙我們調研了幾次,潮宗街吉祥巷橘子洲都去過了,做的比太原還差。政府的功利心簡直毫不掩飾,我就是要藉機發財。我搞潮宗街是為了錢,你看吉祥巷不來錢我理都不理,我管你是不是文夕大火後最典型的長沙街區。杜甫江閣我給你修成旅遊景點,橘子洲我也給你修成景點,把左學謙公館扒了我修一毛爺爺大腦袋上去。長沙計程車司機都嘲諷也不知道這麼個腦袋除了讓遊客拍照合影還有什麼用。
向錢看。我沒說太平街,我笑的直不起腰來。
走在長沙的大街小巷,哪有秦磚漢瓦。不要把所有責任都推到文夕大火上,火能燒點磚頭柱子,燒不掉文脈。誰斬斷了文脈?肯定不是什麼大火。
結論就是,保護歷史建築的目的就是保護文脈和文化,要是腦袋裡整天就是政績和錢就別想了,您還是高抬貴手先讓他們保持原生態狀態吧。看頂樓的回答有點不解。建國初期土地有個屁的價值? 那時候拆城最大的理由是「消滅這些封建殘餘」。梁思成做為當時的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提出的第一方案是把首都建設在北京西郊,但是當時高層不聽梁的,聽的是蘇聯專家的,蘇聯專家才不來管你什麼古建築。
到了近幾十年,土地價值慢慢起來了,拆遷之風愈演愈烈。
所以明白了嗎? 最重要的是觀念問題,中國人從來就沒有重視過古文化古建築過,這些不能馬上變成錢的東西在中國人的價值觀里毫無意義。
不改變這種價值觀,談何保護古建築?
說一點跟我專業相關的。。。中國的建築保護只是停留在對於那些高大上的建築的保護上,那些矮窮挫完全不care,這是其一。其二,旅遊業經濟成為了各種古建築保護的主要引導者,大量的古建築被一群完全沒有任何古建修復及使用知識的土包子領導們糟蹋或者修復的面目全非,所有的活動都圍繞經濟利益來開展。 其三,老百姓完全對這些東西不care好么,其實他們也完全覺得沒有必要care 啊,回家該吃飯該睡覺,全建成新的才好呢,說白了,就是社會意識觀念不夠。最後,就是崇洋媚外,再加點政治層面的東西,這個不說了大家心裡自己都知道。。。。
不久之前有一群義大利建築遺產保護方向的教授來學校演講。當時就有一種深深的感覺:國情差異確實無法直接借鑒什麼經驗,歷史無法猜測。
於是當時就有同學提問,中國的建築遺產保護怎樣復興?為什麼一直沒有效果?國內的教授給了解釋,在此自己總結一下也當提醒自己。必須認識到,中國的問題是很複雜的,複雜的國情和歷史發展,幅員遼闊的國土面積意味著大尺度的層面(光是一個古鎮規劃就趕上義大利一個小城了)。
第一,居住者的保護意識是一個問題(大多數住在古民居的人還是老人和留守兒童),他們都想住在新房子里,想離家人近一些,那麼房子修了給誰住?修好了沒人住這是一個問題。
第二,經濟效益趨勢,保護政策不全面。之前城市裡有個民國的煙囪,那是一個沒有太多歷史價值的保護對象,當時並沒有列入文保單位,但是鑒於它的工業價值所以學校在積極研究申報,也寫了很多論文。但是當時市政府覺得這麼高的煙囪不知道如何保護,沒有經費,更怕塌了砸到人。所以就無情的被炸了拆了。相信有很多保護單位都面臨這樣的問題,可是這些問題並不能簡單地問為什麼沒有被保護?因為需要時間需要研究需要方案提出需要經費需要審批需要確定拆掉和保留哪種方式更好。
第三,上述兩點我想根源都離不開中國國情,英國義大利這些我們現在看起來保護很好的國家在資本主義爆發的時候都經歷了城市規劃很糟糕的局面吧(很多小說都以英國舊時代背景來寫,很昏暗),也許中國更是複雜,但是到現在為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除了各種保護條例的調整規範,實踐方面也有很多例子。比如【黃印武】,十多年一直呆在雲南做沙溪的保護,到如今再做馬坪關的眾籌,他做的不僅僅是保護一個古村落,更是中國的遺產保護道路探索。
有點啰嗦了,我們要正視現實,做好當下才能有好的未來!希望我也可以一直這樣想吧~
1:拆拆拆。土地公有制下必然如此。。要不地方財政怎麼賺錢。。然後地方財政也不會去保護,保護了就沒土地費了。。所以本質問題是【土地公有制】是遺產保護的最大殺手。此題無解,因為100年後,中國土地也不會私有制~~也別幻想以後能看到什麼遺產了
2:現在沒剩多少遺產了,那剩下的遺產怎麼修繕呢?
算了,亂修的一大堆,遼代壁畫塗抹了重新畫卡通畫,木構拆了改石構。裝飾重新做。說多都是淚。不過反正留下來的也面目全非了,中國也不用太心酸,沒文化就沒文化嘛,房子都拆光了,被人家笑【拆那】,生不出飽經滄桑的建築,這個【沒文化】烙印也不可能除掉~
來佔一個坑~不請自來的聊聊
由於本科專業,跑過許多上海的歷史街坊,聽過百姓的抱怨,專家的討論,也在老師的指導下淺略探討過歷史保護的問題。其實歷史保護並非不拆那樣簡單,並非只是專家意見或者保護技術或者文藝建築師的懷舊情懷的事情。
對於這些尷尬的生存在歷史夾縫裡的遺產,生存是核心問題。不是所有遺產都是故宮博物院或者古羅馬斗獸場,不是所有遺產都非要變成旅遊景點。人類的遺產不一定是廢墟,更可觀的是那些還有生命的遺產,我看過的老街坊就是那樣的一部分。
歷史建築在現代城市裡大多是被邊緣化的,不單是拆毀一種形式,保護也時常扮演反派角色。當給一個街坊掛上值得保護的歷史街區的牌匾時,對物質的表面化的保護其實撕裂著街坊本身的生命。人們在這裡的生活不像建築一樣美麗,不像漂亮的餐廳酒吧那樣愜意。當這些容納生活的歷史建築被這些城市功能佔據了,原來居住的人或許被迫離開,或許被壓縮到更小的空間里。
因此,大而空的談保護,去保護建築的物質本體其實並沒有什麼卵用。
更好的方式就是平等的對待那些平凡的歷史建築,把它們真正的當作城市的一部分。就像在西班牙旅行看到的街道上的那些分不清新舊的一個個西班牙庭院的房子一樣。它們是住宅是餐廳是商店,它們本來也本該就是那些。它們是城市的建築,不是標本或者可以供消費的符號,它們變化且總有生老病死。
中國社會保護歷史街區欠缺的不是一群建築師或者一群專家,是平等的社會意識更是相關的制度規範。當制度規範和設計水準跟進的時候,遺產保護才會健康才會進步。
在這裡舉一個建築生知道的栗子,就是美國紐約的高線公園。(圖片是自己隨便拍的)就是這樣的在廢棄的鐵路上建造的公園~其實它是一個在相對成熟的保護體制下出現的街區持續發展~高線公園99%的經費都來源於一個叫高線之友的社會機構的運營,這個機構通過從附近藝術商業和一些高線公園裡活動的舉辦得到建造和維護公園的經費。當然,公園能夠建造也得益於紐約政府在政策上的優惠,比如給周邊藝術產業的優惠政策。這樣的政府法規和社會力量合作的實踐在中國卻空缺著,中國不乏優秀的改造項目和改造者,但是將一個瀕臨死亡的無用的鐵路線用來實現街區復興的意識和相關制度和行政能力是我們還沒有的。
題主問的「中國建築遺產」應該是涵蓋兩類:
一是文物保護單位;二是歷史建築。
我說一說從工作上接觸到的現狀吧。
感想也只是我個人的主觀感想,不代表普遍。
我在廣州前後做了大概三年的保護規劃。主要是文物單體保護規劃,項目也基本上是廣東地區的文保。
可能是我接觸到的文物各方面價值普通,上面重視程度一般,答主接手的文物普遍是偏遠地區的文保,通常比較最重視的就是文物主管單位,所以概括下來主管單位做文保規劃的目的有兩類:
一類是通過做文保規劃有下一步動作,通常是為了升更高一級文物等級做準備;
另一類就是為了文物開發利用做文保。
以上兩類往大了看其實都差不多,都是對文保單位有新的想法。只不過角度不同,一個力在保護,一個目的在開發。
我不評價這兩類誰對誰錯,但主旨都是為了活化,讓文保更大機會出現在公眾眼裡。
當然,文保規劃如果作為政治任務也有政治任務的做法,無非就是紅藍兩線,其他不要做太多改動省里通過就好。那如果是文保單位想法較多,尤其是在市中心裡的文保,由於歷史原因,原有地塊被侵佔得比較嚴重,想要回收一點點地,那就難了。答主有次在某專家會聽過「陳家祠」文保規劃負責人的抱怨:陳家祠的文保規劃從09年做到現在還沒有通過,就是因為陳家祠後面有塊地想要納入保護利用,但因為是教育用地,牽扯較多,至今雙方都沒有達成協議。
現在習大大說了,要增強民族自信心。也是要告誡我們,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也是好東西。前段時間,習大大也明確表達了「保護文物也是政績」。一方面讓領導對文物建築拆除用來賣地敲響警鐘,另一方面,也是無形中讓文物保護規劃成了重點。
以上是說的文物保護單位。樓上有很多朋友貼的是「歷史建築」,歷史建築和文保單位不一樣,歷史建築是由於建築年限、建築工藝等等原因介於普通建築與文物保護單位之間的,它在建築工藝、歷史意義等方面沒有文保單位高,但又比普通建築看起來又不一樣,所以產生了這種建築類型。在廣東,「歷史建築」不強製做保護,而且它不用上交國家,產權是私人,如果這個歷史建築被列入名單,產權人如果要對歷史建築做些什麼,需要上報相關部門,當然,產權人也可以不管它。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歷史建築看起來都是破破爛爛,而且沒有「活化」,就是因為如果要修繕或者裝修,都要上報相關部門。就好比我自己家要裝修,我還得找有資質的裝修公司出圖,再上報規劃局,還要公示看有沒有人反對,最後才能動工。一般老百姓是選擇情願就這麼涼著。
還有,大多數「歷史建築」的保護意義在於成片,而這就算成片也沒有強制的保護規定。
我貼個圖
文章里兩個信息:
1是大小馬站書院群有3處文保和14處歷史建築;
2是房地產要對這裡「保護開發」。
這就從一個方面反映了中心城區的文物群保護現狀——舊城改造。
這就是披著文化外皮的商業街啊!
1文保單位保護以不改變原狀為原則,多半以博物館呈現供人參觀;
2歷史建築保護要麼是現狀要麼是失去了原來意味,多半被商業包裝過度開發
http://weixin.qq.com/r/9i6stI3EYdAercnX93vk (二維碼自動識別)
長按關注
國中營造學社
大家一起討論古建築保護
或許是還算年輕,也曾不斷追尋建築保護的意義……現在的問題我覺得
1 功利主義的社會,追求物質和利益是常態,精神的寄託總是在淡化。
2 社會和自然總有一種不可調和的矛盾,而國內總有一種盲目隨大流的心態和崇尚權威的惡習,只要是所謂的權威人士說哪拆哪建哪保護,後面總有人趨之若鶩,不明事理,不辨是非。不該保護亂保護,該保護的確拆了。
3 @袁牧 說的不錯~更新才是建築或者城市的應有之態。始終覺得被保護起來瞻仰的北京故宮是一座死城,有人還要將這種模式擴大的意思,也是比較有意思。
4 城市作為上層統治下層的工具之一,建和拆總是要服從某些意志。
5 想想也不是壞事,有人總是喜歡誇大某種危害,來達到某種目的。或許百年之後,後來人會指著我們新建的建築說:看,古建築。 這不也是不錯么?
推薦閱讀:
※建國至今有哪些被拆掉的著名建築?
※商場內扶梯為什麼有的上了一層直接能再上,有的要繞一圈才能上?
※原設計 20 層樓的建築改為 47 層可能存在哪些問題?
※買房子,要檢查哪些建築結構、施工細節,確定質量好壞?
※為什麼一樓下面是負一層?而不是零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