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外行人看來很蠢的設計實際上卻是精妙無比?

鏡像問題:有哪些看似精妙無比卻實際很蠢的設計? - 產品
有哪些外行看上去很高大上,但在內行眼裡low的不行的東西? - 生活


坐標內蒙古包頭市,包頭是50年前設計的,當時最寬的鋼鐵大街有8公里長,一頭是包鋼一頭是工人俱樂部,中間除了市政府啥都沒有,當時人們說這太不方便了。。。結果現在才發現沒有這條街城市交通早癱瘓了

還有就是出了火車站的阿爾丁大街,50年前就是8車道,路面結實的詭異(從來沒見過路上有坑陷或者裂紋),兩邊在2000年前最高也就是5層樓,超長,後來才知道打仗時去掉中間護欄,就是一個大型的戰時機場

還有就是最早一批的三層老樓房,我姥姥家就住過,特色是有一個牆有60公分厚的廁所,牆裡全是鋼筋混凝土(曾經為打一個眼打斷了3根鑽頭,後來放棄了),之前一直感覺蠢透了,占房屋面積不說還不實用,窗戶死低還矮(不拉窗帘外面人正好看到肩膀對視超尷尬,站起來提褲子除了腦袋,胸和屁股外面正好能看見),偶然和爺爺說起來(今年94歲,曾經是8級瓦工,年輕時是地下黨),爺爺說都是有原因的,兩棟三層的老樓房間,把坦克或炮靠住前一棟,然後炮台抬起來,炮彈剛好能從後一棟的房頂飛過去,挨打的還看不見在哪,就算知道了炮彈也只能打到後一棟房子上,而那個廁所鋪上沙袋架上槍就能當碉堡用,正面抗兩發普通炮彈完全沒問題,上樓樓梯也是螺旋的回字形,進樓門的地方在正中間,像山洞一樣需要走一截,最多兩人一起進,這讓裡面人好守,外面進來只能幹挨打(心好黑)。。。後來拆遷時,好幾家樓都沒了廁所的一塊還是完整的。。。

說了這麼多,只是希望大家知道,為了防止蘇聯當年侵略我們,老一輩做出了多少準備,喜歡就點個贊吧。

評論區有小夥伴提出戰時機場是一系列配套設施的集合,這裡我補充下。
阿爾丁大街兩側支路上,我所知的加油站就有4家,最近的一家就在阿爾丁大街路邊(包鋼一中東牆),我們這裡油罐車也很多,所以戰時加油不是問題。至於維修廠,不知是不是巧合,在阿爾丁大街中段偏南的校園南路上,有一大排大概4層樓高的大型廠房,看結構裡面大型吊車肯定是有的,估計戰時只要拉進設備作為臨時維修點也不是問題。。。至於儲備彈藥的地下掩體或者隱秘倉庫,說沒有估計都沒人信。。

還有很多小夥伴好奇說不是蘇聯人援建的包頭嗎?那防蘇聯人不是傻么?

在此說明下,以前老蘇聯人真心很好,只要是允許的,確實不摻水分的幫你,答主的小夥伴有維修大型工業機械的,15年曾拆開蘇聯援助的大型風葉保養,50年沒保養過的機器,拆開后里面的機油還是完全透明的。。。記得曾看過二毛子科學家的一段話,大意是我已經把我所學所知都交給了你們,希望這些技術可以幫助你們保衛你們的國家,我唯一希望的是你們強大後,不要用這些武器攻打我的國家。


看到這個題目,我腦中蹦出的第一個答案就是它,一項大概讓所有機器人和大部分人類都痛恨的發明:驗證碼。準確地說,今天我要說的並不是廣義的驗證碼-CAPTCHA,而是reCAPTCHA)

說它看起來很蠢我想大家都會同意吧,第一,丑;第二,原理看起來簡單粗暴,一點不「高級」。

那為什麼又說它精妙無比呢?

先從CAPTCHA說起吧,這是"驗證碼"的英文名,然而它並不是一個現成的單詞,而是一個縮寫,什麼縮寫呢?深吸一口氣,跟我念:

"Completely Automated Public Turing test to tell Computers and Humans Apart"。

翻譯成中文就是"全自動區分計算機和人類的圖靈測試",一下變得高大上了有木有?

相比於圖靈測試,在CAPTCHA中,人類和機器的角色其實是互換了的,所以它其實屬於一種反圖靈測試(Reverse Turing test),顯得更高大上了。

典型的CAPTCHA就是像下圖這樣,給你一張包含扭曲文字的圖片,再給你一個文本框用來輸入。

接下來就輪到我們的主角Luis von Ahn大神出場了,CAPTCHA這個名字就是他提出來的。

他出生於1978年,2000年在杜克大學獲得了數學學士學位,隨後就進入卡內基梅隆大學讀博士。

2003年,他和幾個人一起提出了「CAPTCHA」這個提法,但驗證碼本身是由其他人在更早的時候發明的。

驗證碼雖然顯得又「丑」又「蠢」,但在區分人類和機器這件事上非常有效,所以從被發明開始,每天都在被全世界的網站成千上萬次的使用,防止惡意的攻擊、註冊、刷票、抽獎等等。

Louis大神就想了,每天有這麼多人要一遍遍地去識別一串串字元,能不能把這些腦力、時間利用起來、集合起來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呢?

於是,2007年,他創立了reCAPTCHA。

跟CAPTCHA相比,reCAPTCHA看起來區別並不大,如圖:

外觀上最大的區別,就是待識別的單詞從一個變成了兩個,然而這恰恰是reCAPTCHA的玄機所在。

這個玄機就是,兩個單詞中的一個,來自於某個真實文本的掃描,而這個文本,可能由於文本的年代/印刷質量或者掃描質量的關係,很難用OCR技術準確識別出來。

而reCAPTCHA做的事情,就是讓每一個「挑戰」這個驗證碼的人其實都當了一次「人肉」OCR,「幫助」電腦識別文本的內容。

讀到這裡你也許發現問題了,既然電腦都認不出來那個詞是什麼,那麼它怎麼知道你輸入的對還是錯呢?

2個單詞中的另一個就發揮作用了,這個單詞是reCAPTCHA知道答案的,如果這個單詞你的輸入是正確的,那麼系統就認為你輸入的另一個單詞的也是正確的,當然,還會通過把詞條分發給多人等辦法來交叉驗證保證準確率。

通過這種牛B的眾包(Crowdsourcing - Wikipedia),reCAPTCHA在短時間內幫助紐約時報數字化了從1851年至今的所有文章,共計1300多萬篇,非常完美地詮釋了當時reCAPTCHA的slogan,"Stop spam,read books",也就是上面reCAPTCHA的截圖中右下角的文字。

就問你,酷不酷,妙不妙?

參考資料:

CAPTCHA - Wikipedia

reCAPTCHA - Wikipedia

Reverse Turing test

Luis von Ahn - Wikipedia

關於 reCAPTCHA 驗證碼

一個神人創造了驗證碼,又讓驗證碼做出了巨大貢獻


有一個困擾了幾年的問題,查了資料終於得到了解答

當年在南京上班的時候,每次坐地鐵從電梯出來,總感覺扶手的履帶比踏板要快一點,從上電梯的一刻起扶著扶手,我的手在與身體平行稍微靠前的位置,手臂還是彎曲狀態,等到了電梯結束的時候,放在扶手履帶上的手,就移動到了很靠前的位置,手臂已經呈伸直狀態。
當時是以為這個是設計上的疏漏,猜測扶手履帶和踏板是獨立運行,踏板上站了人,所以慢一點。

後來去了上海、西安、北京、廣州、武漢、天津、杭州、合肥(基本上全國各地)出差,發現每個地方的電梯扶手都比踏板要快。

後經過資料的查詢,原來自動扶梯的國家標準GB 16899-2011 5.6.1規定扶手帶比梯級快(0~+2%)。扶手帶和梯級是各自獨立的驅動系統,該條款應該是根據各種年齡的人對手和身體相對位置的不同而保持平衡的能力測試的結果制訂的。

這樣的要求是為了防止乘客在手握扶手時,因為扶手帶的速度滯後於梯級或踏板的速度,而造成人體後仰而發生意外情況。原因是人手臂的生理結構可能在扶手帶滯後時向後移動而鎖住關節,使手無法及時鬆開扶手帶,進而帶動乘客後仰跌倒,曾經因此發生過事故。


絕對不吃棕色MM巧克力豆的范.海倫(Van Halen)樂隊。
原文來自此處:snopes.com: Van Halen Contract Required No Brown MMs?

美國著名重金屬搖滾樂隊Van Halen的演出合同中有此一條:演出後台必須提供MM巧克力豆,但是絕對不許出現棕色豆。如有違反,根據合同,樂隊可以取消演出。實際情形中樂隊甚至會藉此發飆,砸後台,主辦方也只好承擔所有經濟損失。這一條款長期被媒體用來作為搖滾樂隊耍大牌的典型例子,有傳言指某次由於主唱在後台發現了棕色MM豆,大發其飆地砸了後台,造成損失高達八萬五千美元(當時是八十年代,八萬五千還是不少錢)。Van Halen樂隊對此從不回應。

多年以後,主唱David Lee Roth 在自傳中揭示了這一無厘頭條款的來由:Van Halen 樂隊在當時是把大型搖滾現場演唱會推向高校及二/三線地區的先鋒,由於常常會遇到沒有處理過這種大場面的承辦者,因此合同里有大量條款來確認演出承辦者把場地,器材,工作人員安排等等細節都嚴格按要求準備好。合同里有成章成章的技術細節,包括場地的承重要求,各類出入口的寬度,電源要求,以至於插座的數量和插座之間的間隔。因此,樂隊把棕色豆條款夾帶在合同里,以確認承辦方是否「仔仔細細閱讀了所有條款」。David說:「如果我在後台的MM里找到棕色豆,我就會立馬知道承辦方(十有八九)是沒好好讀完全部技術要求,我們肯定會碰上技術問題。某些技術問題絕對會毀了這場演出,甚至害死人。」

回到上文,八萬五千美元的損失是怎麼來的?某次在某大學體育場辦演唱會,主唱來到後台,發現了棕色MM豆,當即發飆,砸了後台化妝室,財物損壞大概值一萬二。但實際上更糟糕的是,主辦方沒有細讀演出演出場地的承重要求,結果整個舞台壓垮(似乎是壓穿)了體育場地面,損失高達八萬多。

事後媒體的報道是,由於主唱看到棕色MM豆後發飆砸了後台,造成高達八萬五的損失...

有興趣可以看原文:
snopes.com: Van Halen Contract Required No Brown MMs?

----- 補充說明:感謝一夜之間兩百多的贊。需要聲明的一點是,關於棕色豆條款是特意設置的用來檢測承辦人的手段,消息來源主要是主唱本人。至今我也沒有找到其他人(比如隊友,經紀公司)的旁證。因此,不能排除一種可能性,那就是這一條款確實是用來惡搞/耍大牌的,只是在事後David才創造了這種說法,為自己製造一種「貌似瘋癲實在精明」的形象。但是這個反轉確實是挺令人信服的,解釋也合情合理。在某些商業課程里甚至引用了這一故事,作為運營管理的一個正面例子。

無恥個人宣傳手段: 借這個熱帖宣傳一下另外兩個我精心回答的答案:
女朋友說結婚的話必須買 10 萬元的鑽戒,該怎麼辦? - Fireman A 的回答
程序員的情趣在何處? - Fireman A 的回答


小時候英語老師說,老外見面總要聊天氣。當時覺得老外沒話找話的水平真讓人捉急。

後來,親戚朋友同事同學見面就問:你咋還不結婚,你咋還沒畢業,你實驗做的咋樣了,你為啥回國為啥不回國,你文章發了沒有,我孩子都四歲了你為啥還沒畢業還單身你整天到底在幹嘛……的時候

我覺得天氣真是個好話題。


警報

以前看電視,警察出去抓壞人,大部分都要打開警報鳴笛。

當時就想,這也太傻逼了吧,警車鳴笛不是提前告訴犯罪人,好讓其逃跑嗎?


後來有一次我一個女性朋友和我講了一個事。

有次她下夜班回家,在經過一條沒有路燈的小路時,曾遇到過兩個攔路搶劫的。

兩個搶劫的劫完錢,又想劫色,雖然事情過去了很久,但聽她講起,能深深的感受到當時的她是多麼的絕望。

就在兩個劫匪要對她實施暴行時,突然從遠處傳來警報聲,劫匪聽到警報聲,以為是我這個朋友報的警,留下幾句狠話,就匆匆逃跑了,我朋友也算逃過一劫。

其實那天她根本就沒報警,那天的警報是警察去處理一件打架鬥毆事件,碰巧從那經過。

她告訴我,以前她也覺得警察老遠就開警報鳴笛特別傻逼,可是經過那件事之後,她在也不那麼認為。

其實警察出警時拉警報鳴笛,主要是起到優先通行的作用,提醒社會車輛避讓,還有對想要違法犯罪、正在違法犯罪、已犯罪人員的一種震懾。

因為減少對於無辜者的傷害比捉到一個罪犯更重要。

可能大部分人都覺得出警拉警報鳴笛很傻逼,但對於那些處於危險中的人,可真要稱之為天籟之音了。


嘿,原文後面更新了依據。

Windows操作系統內置的四款經典遊戲——紙牌、掃雷、紅心大戰和空當接龍,每一款都有其特殊的目的與作用,不是什麼「鍛煉大腦」與「放鬆心情」,而是為了讓用戶接受與習慣 Windows系統更新之後出現的重大改變。[1]

微軟時任產品經理Libby Duzan 在1994年接受《華盛頓郵報》的採訪時說:「將紙牌遊戲放進Windows里是為了安撫被(新)操作系統嚇到的用戶。」 [2]

1990年,紙牌出現在Windows 3.0中。在這次的更新中,滑鼠的使用開始大範圍取代DOS命令行(鍵盤操作)。對於適應了命令行的那一代電腦使用者來說,微軟希望用紙牌這款遊戲來讓他們熟悉拖動和釋放滑鼠的動作,以達到下意識就能進行的程度。

咦,好像放錯圖了。

同年,掃雷出現在微軟發布的「微軟娛樂包1」[3]中,為了訓練用戶使用滑鼠進行精準的點擊,並掌握左鍵與右鍵的區別。

1992年,掃雷正式出現在Windows 3.1中。

同年,紅心大戰出現在Windows 3.1的拓展版本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中。WFW是Windows推出的第一個可聯網的操作系統 ,而紅心大戰則是為了鼓勵用戶使用互聯網——這款遊戲里玩家可以在區域網中與其他玩家交流。

緊接著還是同年,空當接龍出現在「微軟娛樂包2」里,隨即立刻捆綁出現在系統附加組件Win32s中,用於測試安裝了該組件的Windows 3.1是否能正確運行。

名為Win32s的附加組件允許一些32位應用程序在16位的Windows 3.1和3.11上運行,即如果用戶無法打開空當接龍,就意味著Win32s沒有正確安裝。

1995年,空當接龍正式出現在Windows 95中。

從2012年發行的Windows 8開始,系統不再自帶這幾款經典遊戲,引起了不少用戶的極大不滿。

而2015年,紙牌重新出現在Windows 10的應用商店中——是的,就是為了讓用戶學會使用應用商店。

——更新——

有的評論對事情的真偽性提出了質疑,現於原文後添加說明並補充消息來源,同時已糾正原文中關於空當接龍的一些錯誤說法。

關於游研社在B站發布的視頻「Windows自帶遊戲《紙牌》的秘密」(av997240):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9972409/?from=searchamp;amp;amp;amp;seid=3905798687925316958。
原視頻由Great Big Story於2017年4月12日發布在YouTube。[4]

在視頻里,開發紙牌遊戲的程序員Wes Cherry說:「微軟官方聲稱設置紙牌遊戲是為了教大眾使用滑鼠,但事實上這就是一個讓人找點樂子的東西。」

「Microsoft officially said that Solitaire was there to teach people how to use the mouse, but in reality it was just something to have fun with.」

其實這裡因為視頻剪輯而被斷章取義了。

2016年1月4日,Wes Cherry在Reddit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針對紙牌遊戲進行了一些說明[5]。同年3月4日,Mental Floss對這件事情還進行了報道[6]。

Wes Cherry表示,紙牌遊戲是他於1988年在微軟實習時,為了Windows 2.1寫的程序。當時他在Mac上玩了一款與紙牌類似的遊戲,便想自己寫一個可以在Windows上運行的版本。(商業化電腦滑鼠於1981年便出現了,首先於Mac上被廣泛應用。)

「那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代碼...唯一稍微有趣的是我做的一個優化,可以讓卡片被拖動得更加順利。」

後來,一位Windows 3.0的項目經理髮現了Wes Cherry做的這款遊戲,並決定將它內置於即將推出的Windows 3.0中。當時微軟就向Wes Cherry說明,除了可以在他在校期間內為他提供IBM XT外,不會再支付其它費用。

「我完全同意這一點,並且現在也是。」

看懂了嗎?Wes Cherry寫這款遊戲的初衷的確是for fun,但這與微軟在Windows 3.0中內置這款遊戲的本質原因——訓練用戶習慣使用滑鼠——並不衝突。

說到初衷,當時Wes Cherry之所以寫了這款遊戲,有一個很重要的誘因是——他不想準備學校的final。

是的,你沒看錯,紙牌遊戲是Wes摸魚的產物 :)

但是,從推廣新系統的角度而言,它的確被微軟賦予了十分精妙的實際價值。不然為什麼在當時這麼多粗糙的遊戲里,微軟獨獨相中了它呢?

P.S. 我並沒有找到Wes Cherry在Mac上玩到的類似紙牌的遊戲,有心人可以補充,謝謝:)

注釋

[1]本文信息主要來自Mental Floss的一篇文章,「The True Purpose of Microsoft Solitaire, Minesweeper, and FreeCell」: http://mentalfloss.com/uk/technology/32106/the-true-purpose-of-solitaire-minesweeper-hearts-and-freecell

[2]出自《華盛頓郵報》官網上的一篇文章,「Office Minefield」: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archive/lifestyle/1994/03/09/office-minefield/3b74132a-5f0a-455f-a04e-6171d023149b/?utm_term=.ec9ef2e5152d

[3]「微軟娛樂包」是由微軟的「入門工作」團隊設計的遊戲安裝包合集,他們的工作是使Windows更加吸引家庭用戶和小型企業。前微軟產品經理Bruce Ryan表示,公司這樣做是因為「擔心操作系統的高硬體需求使得人們只將其視為大型企業的工具」。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crosoft_Entertainment_Pack#cite_note-2

[4]youtube原視頻鏈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x5VAg1HJIg

[5]https://www.reddit.com/r/todayilearned/comments/3zfadv/til_that_microsoft_solitaire_was_developed_by_a/

[6]How an Intern Developed Microsoft Solitaire: http://mentalfloss.com/article/76427/how-intern-developed-microsoft-solitaire

其它補充閱讀材料請參閱維基百科,詞條名稱分別是「Microsoft Solitaire」、「Microsoft Minesweeper」、「Microsoft Hearts」和「Microsoft FreeCell」。


火車站(北京)的自助換票機器,放身份證的地方是有斜度的。

火車站(北京)的自助換票機器,放身份證的地方是有斜度的。

火車站(北京)的自助換票機器,放身份證的地方是有斜度的。
看似有些不方便,不用手扶住身份證會滑下去,不能順利讀卡。
亮點在於提示用戶要帶走身份證,試想一下若是平整的放卡地方,一個趕火車的人找急忙慌換了票,一看錶,要晚點了,急急忙忙走了。
結果....卡落下了


算是第一次認真答吧,突破1K了,還是很開心

評論區很多人在說執勤不打領帶

其實勤務不同著裝要求也不同

要是沒機會深入了解大家可以多留意留意平時哪些

場合或者哪些情況下穿的是常服,也就是所謂西

服。具體場合就不羅列了

還有就是問從後面襲擊怎麼辦

身後一般都有固定崗樓的,所以暴徒要從後面襲擊

必須繞過一個柵欄或者翻窗

而且領帶一般是和外套配套使用,所以後面會有外

套把領帶壓著,不容易扯出來。

另外圖是網上找的,忘註明了

然後應該是感謝後勤部,感謝錯了

————————原答案·真·分割線————————

部dui和警cha的配發領帶都是拉鏈式的

而且後面還有一個黑色的小揪揪

就這個樣子

再來個揪揪的特寫

因為訓練穿作訓,平時穿常服,所以換衣服和穿戴領帶的次數特別多

後面那個黑色的小揪揪容易被扯壞

揪揪一扯壞領帶就系不緊,甚至只能再買條新的

一開始很不能理解為啥要整這麼個東西

要是直接做成一個整的帶子的話不光經久耐用

而且成本也更低

後來一想才明白,部dui和警cha在執勤的時候穿常服打領帶

要是帶普通領帶或者沒有這個黑揪揪的話

遇上暴徒扯著領帶一勒,執勤人員很難掙脫

配發的領帶也就成了索命鎖

但有了這個黑揪揪就不一樣了

他是個活扣

就算被人勒住,只要執勤人員往後一使勁這個扣就開了

自然就不會被勒住,掙脫後立馬就能反擊

其實上面處處都在為我們考慮,為裝備部點贊!


這根十字會急救包中的碘伏棉棒
雖說叫碘伏棉棒 我剛拿到手並沒有發現碘伏在哪 觀察後才發現碘伏在中間的管里

我想了半天也不知道這碘伏和這棉棒有什麼關係
拆了包裝再瞅瞅

無意間掰了一下圖中帶紅圈的那端棉棒

很清脆的一聲 斷了

很清脆的一聲 斷了

很清脆的一聲 斷了
管內外大氣壓達到平衡
碘伏就流下來浸濕了棉棒
就可以用於傷口消毒
其實掰之前那端的棉花可以用來清潔傷口 可以想像在突髮狀況下這個設計有多麼實用 不需要另帶碘伏
人類到底有多智慧呢?
另外請看官忽略我胖胖的手^o^
其實它一點都不蠢 是我蠢


知乎首答,沒想到能有這麼多贊,點贊的小夥伴是不是都被吞過卡,哈哈哈,熏疼三秒鐘~小弟也被吞過卡,所以心有感觸!另外看評論說忘記取錢的,我只想說孩子,你心也忒大了吧
--------------分割線-------------------
澳門旅遊時,在ATM機上取錢,點完取錢確認後,我的銀行卡就退出來了。當時一臉懵逼,我的錢呢??這什麼傻逼ATM,然後準備拔出卡重新操作,就在我拔出卡的時候,錢從下面自動吐出來了......後來想想,因為人在取錢時潛意識裡目標是錢,這樣就很容易把卡落在機器里。先退卡,一般不會忘記取錢,先取錢,卻很有可能忘記取卡。


不邀自來

這是發生在2013年的事

這是發生在2013年的事

這是發生在2013年的事

陝西某新車車主因新手上路技藝不精,長期被各種計程車,大貨車和其他私家車隨意擠碰,加塞, 破口大罵和背後死命的嗶喇叭也是家常便飯.....

惱羞成怒的文先生在自己的車背後貼了一個廣告, 專業要賬,卸胳膊卸腿,下面還加了一個瞎編的手機號.....過了沒多久就被人舉報到了警察局....一段時間後被責令撕下這張廣告.....

不過在他貼著這條廣告的時候.....從沒有任何車輛擠碰,加塞, 罵人和背後死命的嗶喇叭之類的事情發生.....他開車所經過的地方可以稱之為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文先生說...他貼著廣告開車的時候是他整個駕駛生涯里開車開得最舒坦的一段時間....


高中物理競賽集訓,在北大物理樓,樓里有個廁所,門的正反兩邊都寫著「拉」,事實上那個門也確實可以從兩邊拉開,一開始我和同學都覺得是裝修的人智障寫錯了。
直到有一天,我在想進廁所的時候,被裡邊出來的人推開的門撞到了鼻子。
那一刻,我才明白,這是一個多麼人性化的設計。


我來說個妹子們肯定不知道的設計吧。

前不久在某個酒店赴宴,酒過三巡,人有三急。告了個罪出來噓噓。然後我發現酒店的小便池是這樣的:

沒錯,有隻蒼蠅!

男同胞們應該能夠理解,這種微妙的感覺。

於是我掏出了我的敏感詞,對準了這隻蒼蠅,準備怒而將之射飛。

自然地,我的敏感詞都射向中心處,自然地,尿液濺射的也就少了。

你沒猜錯,這隻蒼蠅其實是衛具生產商故意蝕刻上去的。乍一看這個設計很蠢,增加了成本不說,加個蒼蠅還讓人噁心。

但是精妙的地方就在這裡了。這個設計巧妙地利用了男性的微心理,有意刺激男士只對準一個方向」射擊」,」將蒼蠅活活沖死」,從而避免尿液四處橫流。

搜索了下,這個設計在國外也被使用:

仔細看,蒼蠅變成了蒼蠅形狀的黑色輪廓,蝕刻在陶瓷上。這誘使人們瞄準。如果一個男人看到一隻蒼蠅,他會瞄準。「小便池裡的蒼蠅」這項研究發現(外國科學家也是夠無聊的),由於這隻蝕刻蒼蠅,飛濺出來的小便減少了80%。大大降低了清理的難度。

仔細看,蒼蠅變成了蒼蠅形狀的黑色輪廓,蝕刻在陶瓷上。這誘使人們瞄準。如果一個男人看到一隻蒼蠅,他會瞄準。「小便池裡的蒼蠅」這項研究發現(外國科學家也是夠無聊的),由於這隻蝕刻蒼蠅,飛濺出來的小便減少了80%。大大降低了清理的難度。

仔細看,蒼蠅變成了蒼蠅形狀的黑色輪廓,蝕刻在陶瓷上。這誘使人們瞄準。如果一個男人看到一隻蒼蠅,他會瞄準。「小便池裡的蒼蠅」這項研究發現(外國科學家也是夠無聊的),由於這隻蝕刻蒼蠅,飛濺出來的小便減少了80%。大大降低了清理的難度。

其效果比任何素質教育、標語宣傳,人員勸誡都好。

抓住心理,引導目標,調整過程,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我想,只要能做到這些,即使是看起來很蠢的設計,其實都是精妙無比的吧。

四兩撥千斤,這裡面的用戶體驗真是有大學問啊~


蘇州地鐵,有一次出一個地鐵口,遠遠的見扶梯踏板上有灰白色的圖案,一開始以為是哪一個熊孩子腳上留下的灰跡。走近了一看,原來是在踏板的兩邊各印上兩隻腳的圖案,使得行人不自由的想踩在圖案上,特別是能引導兒童站立在安全區,確保乘坐安全。

不知道算不算呀。


[2017年8月6日新增,拍攝地點為蘇州地鐵2號線,山塘街站出口處,其他站點好像沒有這個腳印 圖標]。


這個算不算,「荷式開車門Dutch Reach」。

原文來自:新荷蘭http://www.myzaker.com/article/58a081569490cb972f000052/

如今馬路上跑的各種車是越來越多,車來車往,一不小心就釀成事故。因開車門不當而導致的事故,十分常見,而且一旦發生,就可能是慘劇。最近一個被叫做『 Dutch Reach 』的開車門方法在網上又火了起來。

雖然開車門只是個小小動作,卻有著殺人的致命危險。開車時如何做,司機們往往瞭然於胸,但是很多人在開車門下車的那一瞬間就會忘記查看車外的情況貿然開車門,導致慘劇的發生。

最應該擔心的是這種高速行駛狀態下的情況,一旦有意外發生根本來不及反應! 一個個慘烈的事故讓人觸目驚心,開車門引發的悲劇,我們該如何避免?

被稱為自行車王國的荷蘭,是一個腳踏車比人口還要多的國家,因此道路上幾乎隨處可見腳踏車的蹤跡,然而卻很少有開車門而引發的事故發生。因為在荷蘭這種據說是荷蘭人發明的叫做 Dutch Reach 的開車門法是被廣泛普及和使用的,從駕校里開始就會要求學員遵守這個開門法則。

荷蘭的駕駛員們總是用距離車門較遠的那隻手開車門,這是避免這種意外的最佳開車門方法,也就是左駕用右手開,右駕用左手開。

這個動作可不是隨便做做的,當你換成離車門較遠的那隻手開門時,你的上半身會自然而然地轉動,頭部和肩膀就會很自然地向外看。首先,眼睛會通過後視鏡觀察,然後轉身的時候向後看,這一個完整的動作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事故發生,無論後面來的是單車還是機動車。

如果用距離車門較近的那隻手開門,駕駛會很自然的將車門直接往外推,沒有查看後方來車的突發動作,很容易嚇到後面的人,甚至引起嚴重的事故。

雖然許多國家都把安全開門的方法加入汽車考照的項目之一,不過仍有很多車主並沒有嚴格執行。只需要轉變一個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既不需要開銷,又能高效解決和避免道路傷亡事件,何樂而不為呢?

Dutch Reach!你值得擁有!

為了自己也為了他人好,請一定要將這個開車門方式告訴更多人,願馬路上都能少點危險。快把這個開車門的方法分享出去,讓更多人都知道吧!


哎呀知乎小透明首答,沒想到過了兩天竟然這麼多贊那(原諒我一生放蕩不羈不按套路出牌,並不是睡了一晚上 /滑稽)。

沒想到這麼多校友啊,我大鄭大南北三個地鐵站,東西三個公交站是開玩笑的?(/斜眼笑)

----------------------------------------------------割-------------------------------------------------------------

我們學校很大。
一般而言,住在北邊宿舍樓的同學,課程都安排在南邊,住在南邊宿舍樓的同學,課程都安排在北邊。所以我們上課都要騎自行車,因為步行要好久(當然也有人願意成群結隊邊走邊聊天的)。
當時對學校這個設定吐槽了很久。
直到有一天。。。。

看到新傳的妹子們花枝招展從我們身邊經過的時候。。。

校領導真是為了理工科學院的同學操碎了心啊。/斜眼笑


棉花地里那隻特立獨行的「下蛋雞」 (多圖預警)

好吧,「下蛋雞」是新疆棉農給起的外號。此雞真名叫約翰迪爾7760車載打包采棉機。「下蛋雞」的外號來自於它在棉田裡隨地滾落的圓形大棉包。

(來源:棉花採摘收割機)

2007年推出時,這個嘩眾取寵的圓形棉包在方垛橫行的世道里被外行看來是很蠢的設計。

方垛橫行是這麼來的。

話說機采棉作業中最讓人抓狂的不是采棉,而是卸車。核心痛點是等車難、卸車難、污損大。

我2011年在新疆拍這張照片時,圖中的傳統式的翻斗箱式采棉機在地里采了25分鐘,返回地頭加等小車10來分鐘,裝車農戶不熟練灑得滿地繽紛還要在車裡倒騰共花了20多分鐘。這樣算來一台200來萬元的采棉機因為遇到豬一樣隊友,那輛幾萬元的小車,一個鐘頭只工作了40%。相當於花200萬買了台80萬的機器,或者是一輛保時捷卡宴每周5個工作日被限號3天。這個車主真是欲哭無淚啊。為了減少污損,農戶在地上鋪床單。請注意棉花們好像並不配合。

老美棉農當年也抓狂。於是在1971年,德州農機大學(不在山東)的一位教授開發出拖車式地頭棉花打垛機,專門在地頭等著采棉機卸車,然後把棉花打成整整齊齊的大方垛,再等卡車來裝運。

(來源:Cotton module builder)
這個打垛機緩解了等車難,減少了棉花污損,使得采棉機可以花更多時間在地里采棉,現在浪費的只是采棉機棉箱充滿後折返地頭的時間和卸車的時間。就好像卡宴限號從每周3天減少到2天了。這個方垛在美國棉田、運輸車和加工廠迅速推廣成為標準配置。

鼓掌歡迎方垛橫行的時代。

2006年,凱斯把方形打垛機直接裝上了采棉機---凱斯625車載打垛采棉機。

(來源:每日一評:凱斯ME625采棉機 超高性價比)
這傢伙邊采棉邊打方垛,打滿了停止采棉,跑回地頭一扔,由棉垛卡車來運走。采棉機掉頭跑回棉田接著干。省下了卸車所需的時間,只是浪費滿載折回的時間,貴重資產利用率進一步提高,粗略地形容,卡宴限號從每周2天減少到1天了。

這個設計被認為是采棉機的革命性進步,特別是順應方垛的方形車載打垛機被狂熱追捧。

1年以後,迪爾推出了7760,也是車載打棉。呃.....什麼?打的不是知趣的方垛,而是圓包?這幫工程師的腦子進棉花了嗎?快到地頭圍觀一下這個愚蠢的設計吧。

只見這台機器邊采棉邊打圓包,打好一個用塑料膜一裹先背著,等到地頭再滾下去,同時繼續采棉並打第二個包。如果實在沒到地頭第二包就滿了那就把第一包滾到地里讓叉車去撿。叫它「下蛋雞」還真不冤。

http://static.topyaps.com/wp-content/uploads/2013/02/Cotton-Harvester.jpg

這個塑料膜防塵防雨,棉花很爽地裹在裡面,不用擔心專車什麼時候來接。

打好的圓包被從容不迫的叉車裝上卡車。

http://www.tama.co.il/wp-content/uploads/2013/09/Round-module-Wrap.jpg

原來這個看似愚蠢的圓包可以保護棉花,瞬間滾落,打一個背一個,徹底解決了傳統采棉機等車難、卸車難、污損大的痛點,第一次真正實現了不停頓采棉作業!卡宴現在不限號啦!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一台性感的采棉機,不怕看起來蠢,只需要:

一直干。不要停。

==========以上原帖發佈於2015年7月22日==========

==========1號傳達室,網購「采棉原理」的同學這裡收貨(2015年7月24日)==========

千指觀音和會擼的Stripper:圖文並茂的采棉機原理初步

相信繼續往前看的同學純粹是出於對農業科技的好奇心。

稍安勿躁,咱先看一眼棉花。

這是2011年8月11日新疆石河子地區剛剛有棉桃開放的棉田。上圖清晰可見一朵已開苞的棉花,一顆未開苞的棉桃,葉子,枝,棉桃座兒。手工摘棉時,摘棉工用手捏住棉花揪下來了放進袋裡。棉花周圍的桃殼、托兒、枝都很扎手,但戴手套又影響效率。常有摘棉工(很多婦女兒童)把手弄得血跡斑斑。向摘棉工緻敬。

上圖2011年9月26日攝於新疆昌吉老龍河地區。

怎麼才能讓機器像人手一樣靈巧地分清棉花和枝葉殼座呢?這正是 @linkwun@Victor Sino@invalid s@sleeping knight@尚策 等同學在樓下問到的。

葉子好辦,在採摘季開始前,用拖拉機牽引或自走式噴葯機噴洒化學脫葉劑,讓葉子枯黃脫離。這是采棉「地面部隊」前的「空中打擊」。人對植物真的很殘忍。

(來源:

(來源:

(來源:John Deere Products Services)
噴完等幾天就這樣了:

然後解決把棉花弄下來的問題。現在的機械采棉技術分為兩類:

  • 棉花採摘機(Cotton Picker):采棉機只吃棉花。適用於長絨棉,避免在機械清雜時拉斷纖維。比如新疆。
  • 棉花統收機(Cotton Stripper):采棉機把棉花和桃殼桃座兒一併吃進去。適用於短絨棉,不怕後續機械清雜拉斷纖維,本來也不長。比如德克薩斯州多風地區的低產短絨棉,做牛仔褲那種。

上面這是檯面上的叫法,不好記。其實這兩種方法一個是「揪」(Picking)一個是「擼」(Stripping)。

咱先說揪。人手可以捏住揪,機器揪之前用的不是「捏」的動作,而是「纏繞」。就像一個害羞的小蘿莉用手指絞動發梢的動作。

(來源:捲髮如何打理?韓式捲髮打理保養技巧)

翻譯成機器是這樣的。下圖有6個采棉頭,一次收六行棉花,每一個采棉頭有一對黃胳膊伸出來熱烈地擁抱棉株。

從前往後看。大家可以看到裡面兩三排亮棍兒(叫摘錠)裝在垂直的立管上,每排立管從上到下裝了20根摘錠。這樣的立管每個采棉頭裡前後共有28排,一共560根摘錠。

每一根摘錠都是一根害羞女的手指。不若削蔥根。

(來源:

(來源:

(來源:約翰迪爾(John Deere)中國官方網站)
指頭上有倒鉤。每根手指以每分鐘幾千轉的高速旋轉纏繞棉花。每排立管帶著這20個手指以跟采棉機同步的速度先伸進棉叢再向後把棉花從植株上揪下來往後送。

從側面看,後面接力的是20個脫棉盤,聚氨酯做的,超耐磨,同步旋轉,把摘錠上纏繞的棉花再揪下來送到後面的棉箱。

這還不算完。摘錠上這時會沾有植物殘渣和汁液使得下一次摘取不爽,脫棉不暢。摘錠需要通過一套清潔潤滑系統用液體去除雜質恢復光滑。

算一算,每一個采棉頭裡面相當於有56雙害羞女的手,一人負責一個民族都夠了。6個采棉頭就是一位3360根手指的千指觀音,指指糾纏著蒼蒼白髮,玩完頭髮的每根指頭還要舔舔乾淨。睡前請勿腦補。

如果你已經吐完回來,喝口水咱們說說「擼」吧。

我在長城內的全網搜索沒找到合適的「擼」的畫面。下樓自拍了一張:

大致就是上圖這個動作。采棉頭簡化了許多,只有一些小刷子把棉花和桃殼桃座兒一起擼下來送到後面再清理。見下圖是一台北美市場的CS690棉花統收機(CS690 Cotton Stripper),「擼」式統收頭看起來不像「揪」式摘棉頭那麼高大複雜,內部結構也沒有那麼讓人心驚肉跳的比喻。只是「會擼的Stripper」這個名字太沒節操。

(來源:

(來源:

(來源:John Deere Products Services)
約翰迪爾的采棉機工廠在艾奧瓦州的德梅茵。德梅茵工廠負責統收機的工程師們每年采棉季都要南下德州進行田間試驗。有一個顏值雖高但不善搭訕的工程師小夥子,在芝加哥轉機時上來一個清新可愛的妹妹坐在鄰座。小夥子側眼瞄了一下想聊聊但沒想出好的開場白。倒是人家姑娘大方先開口。下面是兩人的對話。

  • 女:Hi! What"s taking you to Texas? (你好!您上德州幹嘛去?)
  • 男:Eh...I"m going down there to see strippers. (呃......我上那去看Stripper們。)
  • 女:Excuse me? (您是說?)
  • 男:Oh...Only once a year. (噢......一年就去一次。)

我在國內只見過千指觀音,沒見過Stripper。您呢?


(貼個小廣告:這還有個收油菜的段子油菜籽(Rapeseed)是怎麼收穫的? - 張戎的回答)


如圖


說個巨輪的,球鼻艏
稍微有一點「克服阻力」概念的人,都知道列車、飛機、輪船,頭部應該是「優美的流線型」,最典型的莫過於動車,子彈頭非常漂亮。

但是許多大型輪船、軍艦,與海水接觸的船首,是球鼻艏,感覺就像好端端的優美箭型憑空長了個瘤子,反正在我首次接觸時,我是雖然知道可能有什麼用處但是嗤之以鼻的。百度點圖片大家看看。

我覺得巨丑無比,破壞美感,幸虧在水面下。

這張照片叫船長與他的船,船長就站在巨輪的球鼻艏上。
那為什麼有的船有這玩意呢(有的船沒有,用於遠洋大載重船,海船。小船、一部分軍艦沒有設計球鼻艏,早期的船大部分沒有,比如泰坦尼克號,比如二戰時期的一部分軍艦,因為球鼻艏對製造工藝要求很高,當時水平造的也很差。)
船在航行時,會產生興波阻力,船舶航行時使水面產生波浪,在船首和船尾附近各發生一組波系。每組波系包括橫波和散波。橫波大致垂直於航向,散波同航向斜交,船波起伏的能量由船體供給,消耗了一部分推進船舶的功率。對船來說相當於克服一定的阻力,這種阻力叫興波阻力。
沒有球鼻艏時,會在船舷產生波浪形的水波。有了球鼻艏,可以產生一個翻轉180°的波,與之抵消,減少阻力。球鼻首產生興波由波谷開始,而船體首波系由波峰開始。如球鼻首產生的球首波系的波谷,恰好與主船體波系的波峰相重合,就可取得消波的效果。

一般球鼻艏都能使巨輪至少減輕百分之十的阻力。
當然這是個巨複雜的東西,球鼻艏適用於的低速高速船分別也都有講究,球鼻艏也分為撞角、水滴、sv等多種,不當的球鼻艏反而會加重阻力,這些就不說了,科普級別的知道它是幹嘛用的就行,就是黑體部分,就是減輕船舶運行時的興波阻力,它的突兀出現反而是降低阻力的。而且軍艦上的球鼻艏還經常裝個聲吶啊什麼的。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有哪些朝代是允許私人攜帶武器的?
為什麼有些人做不出「史波克手勢」?可以通過練習解決嗎?
為什麼一隻蚊子要咬很多個包而不是盯著一個地方吸血?
對於正常人來說,為什麼飯是香的,變成屎就是臭的?飯被怎麼了?
歷史上有哪些名字很野雞實際上卻很厲害的人物?

TAG:生活 | 設計 | 產品 | 常識 | 冷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