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的觀想和呼吸細節問題?

練習打坐開始聽到最多的是「無念」、「斷念」、「集中於呼吸」、「集中於一點」...

現在想像感覺這完全是一個悖論:

1.人可以達到完全無念嗎?(除非嗝屁了),我們往往認為的無念是想著「無念」,所以這實際還是有念。如:想著一片空白的背景...blblbl

2.集中於呼吸?是集中於呼吸的什麼上面呢?吸氣的感覺?吸氣的程度?還是想著鼻子?(這實際還是「有念」的)。

3.個人斷斷續續的練了半年,還是「集中」有困難。有人說要順其自然,(如果順其自然我的奔放的想像力早就到九霄雲外了)。還有人們常說:「放下念頭」和「抵制念頭」有本質區別嗎?

P.S:歡迎理性解讀,拒絕神棍,拒絕晦澀。


我說的是佛教的禪定方法,這裡提前說一句。
就我所習,從來就沒聽說過什麼無念這種辭彙,佛教里禪定和無念相關的那個境界大概是滅盡定了,以你現在的狀態說這個,那比取西經的路途還不知道遠了多少倍呢,別想了,盡亂想了,你這哪裡是在打坐啊,你這根本是在顛倒夢想。
我所聽聞的,要麼是觀呼吸,要麼是枯骨觀不凈觀這類方法。
如何觀呼吸
佛陀有安般法門傳下,中土天台宗更是根據安般法門發展出了六妙法門
我簡述一下這個方法的剛開始練習的部分,因為含有我自己的理解,所以並不一定標準
===========
清凈坐好,所謂清凈就是坐好安坐的準備工作,比如洗個澡、該做的事情做完該打完的電話打完以免你安坐的時候還惦記,諸如此類的事情。
閉上眼睛,或者按照傳統的說法半閉。
正常的吸氣,體會氣流經過鼻孔的感覺,但是注意一點你的注意力不能隨著氣流吸入體內而一起跟入體內而應該始終在鼻孔內外的交接處,如果覺得這個有點難以分辨,你可以把注意力、體會處放在唇上鼻下的那塊皮膚哪裡,正常的呼氣,同樣體會氣流氣流經過注意力點(鼻孔內外交接處或唇上鼻下的那塊皮膚處),呼氣的時候,注意力同樣應該安住在注意力點上,不要隨著呼氣而在體外漂游。然後完成一個呼吸心裡數一。
這樣從一數到十,再從十數到一,你能完成三個回合(也就是數六十個呼吸)再說其他的。
數息的過程中,注意自己的心念應該是像沙灘上的木樁那樣,潮漲潮落,木樁的位置從來不變——換言之,潮水即呼吸,木樁即你的注意力安住的點,你要在你注意力安住的點上體會氣流過往的觸覺、溫度以及所有你可以感覺到的狀況,但你的注意力點不能隨著呼吸移動。
============
剛開始練習觀呼吸能做到這個就行了。
做不到就不斷的訓練!

練習禪定和體育鍛煉其實是很相近的,你不能保證每天你都有至少一到兩個小時在做這個訓練,你想看到你的長進是不可能的。
你說你集中還是有困難,廢話,訓練量不夠啊,沒困難才奇怪了。
就好像說練習乒乓球,你一次練習五分鐘,一個禮拜練習一次,然後過半年你說練乒乓是很扯淡的事情吧,咋我的乒乓水平一點長進都沒呢?求指點,球棍免進云云,請問您在笑話誰呢?
你所要做的只是在練習時盡量吧所有注意力都放在注意力點上體會注意氣流過往的一切狀況,把注意力安住在此就好了,至於你的心思被雜念拉走——當然這是必然的——你再把它拉回來繼續做注意力訓練就好了。等到你能注意力一點都不跑的練習完(數六十次呼吸),才能談得上下一步。

說實話,看你的表述,我發現你基本是不知道如何練習就開始練習,然後不知所云的練習了一段時間後說練習效果不好——我從沒見過比這個更滑稽的表述。如果你僅僅的是安坐閉眼,然後沒有一定的訓練計劃,你的注意力——平時你注意力專註於外,應付外界的刺激不會發現內心的雜念,當你開始做你所謂的練習的時候你切斷了外界刺激講注意力放在內心——當然就開始注意到那紛亂複雜的各種念頭了。你還要「無念」,你不覺得滑稽嗎?這都誰跟你說的亂七八糟的玩意兒啊。

所以我們用較為明晰的語言來表述禪定訓練的開始部分時差不多可以這樣表述:
盡量切斷外界刺激後,在內心對注意力進行有計劃、有內容、可操作的訓練。

這個僅僅是禪定最初的訓練階段,但如果這個階段都過不去談什麼禪定、靜坐都屬於胡扯。


我摘錄了《西藏生死書》里第五章里關於呼吸和禪坐的一小部分,我覺得很有幫助。
===============================================================
最重要的是要輕鬆,儘可能保持自然和曠達。靜靜地從你習慣性的焦慮自我中溜出,放下一切執著,放鬆地進入你的真性里。把你平常的、情緒的、被思想駕馭的自我,想像成太陽底下的冰塊或牛油。如果你正感到僵硬寒冷,就讓這種侵擾在禪定的陽光下溶掉。讓安詳對你產生作用,以便將你的散亂心集中到安住的正念中,並在你的內心喚醒明見( clear seeing )的覺醒和觀慧。你將發現你的一切負面心態全繳械了,你的侵擾溶解了,你的混亂慢慢蒸發了,如濃霧溶進你那廣大無瑕、絕對自性的天空中一般。
靜靜坐著,軀幹挺直不動,禁語,心情平靜,讓一切思想和情緒來了又走,什麼都不要執著。
這種境界感覺起來像什麼呢?敦珠仁波切經常說,就像一個人在野外做了一整天的苦工回到家,一骨碌坐到火爐前心愛的椅子里。他已經工作一整天,知道自己已經做完了想做的事;沒有什麼還要擔憂的,也沒有什麼還未完成的,他可以完全放下一切牽掛,滿足,自在。
因此,當你禪坐時,重要的是創造正確的內心環境。一切掙扎和奮鬥都來自狹隘的心境,所以創造那種正確的環境,有助於你達到真正的禪定。當幽默和曠達呈現時,禪定不費吹灰之力就生起了。
有時候當我禪坐時,我並不使用任何特定的方法。我只是讓心安定下來,尤其在受到啟示時,我發現很快就能夠把心帶回家和放鬆。我靜靜坐著,歇息在心性中;我不去懷疑是否處在「正確的」境界中。一點也不用力,只有充分的了解、清醒和不可動搖的篤定。當我在心性之中時,凡夫心就消失了。沒有必要去維繫或肯定自己的存在;我只是當下的我。一種基本的信賴就呈現了,不必特別去做什麼。
禪坐的方法
如果你的心可以自然地安定下來,你也發現可以安住在純凈的覺醒中,那麼你就不需要採用任何禪修的方法。事實上,如果你已經在這種覺醒的境界中,卻還採用這些禪修的方法,反而是弄巧成拙了。話雖然這麼說,我們大多數人都無法當下就進入那種境界。我們不知道如何把心喚醒,我們的心又是如此狂野散亂,因此我們需要一種善巧方便,一種喚醒心的方法。
我所謂的「善巧」,是要讓你能夠明了自己的心性及千變萬化的情緒,並且透過修行產生智慧,知道在分分秒秒中,如何面對自己。有了這些功夫之後,你就學會了隨機應變的藝術,能隨時轉化你的心境。
但請記住:方法只是方法,絕不是禪定本身。當你嫻熟地練習禪修之後,才能達到那種完全圓滿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禪定。
西藏有一句很有啟示性的話:「禪定什麼都不是,禪定只是熟習而已。」換句話說,禪定只不過學習去熟習禪定的修行而已。有句話說得好:「禪定不是苦求,而是自然融入。」當你持續練習某一種方法之後,禪定就慢慢生起。禪定不是「做」出來的,而是當我們練習到完美無缺時自發產生的。
不過,為了讓禪定發生,還是要創造寧靜而祥和的環境。在我們的心能夠得自在之前,首先要把心的環境安靜下來。平常,心就像蠟燭的火焰般,受到思想和情緒的強風所動,搖曳閃爍,經常改變。只有當我們把蠟燭四周的空氣安定下來之後,火焰才能燒得穩定;同理,只有當我們把思想和情緒的紛亂狀態安定下來之後,我們才能瞥見心性和安住於心性。另一方面,一旦我們在禪坐之中獲得穩定,任何喧鬧和騷擾將大為減少它的影響力。
西方人似乎很著迷我所謂的「禪坐技巧」。現代世界畢竟沉迷在機械作用和機器之中,對純實用的事物容易上癮。但是,禪坐最重要的特色不在技巧,而在精神:我們或許可以稱「姿勢」,是一種純熟、有靈感、創造性的禪修方式。
姿勢
上師們說:「如果你能在身體和環境之中創造祥和的條件,禪定和體悟將自然生起。」有關姿勢的討論,並不是一種神秘的迂腐之談。採取正確姿勢的重點是在創造更有啟發性的環境,以便進入禪定,喚醒本覺。身體的姿勢會影響到心的態度,心和身是互相關聯的,一旦姿勢和態度受到啟發,禪定自然會生起。
如果你坐著的時候,心與身沒有完全相應--例如,你在擔心或想著某件事--你的身體就會感到不舒服,問題也比較容易產生。反之,如果你的心是寧靜的,有啟發性的狀態,就會影響全身的姿勢,你可以輕鬆自在地坐著。因此,重要的是,要讓身體的姿勢和體證心性所產生的信心結合在一起。
接下來要談的姿勢,可能與你習慣採用的姿勢稍有不同。這來自古代大圓滿( Dzogchen )傳統的教法,也是上師教我的,我覺得它非常有用。
大圓滿教法認為,你的見( vision )和你的姿勢應該像座山一般。你的見,就是你對心性的了解。因此,你的見可以轉換成姿勢,並加以啟發,從坐姿中表達出你整個存在的核心。
因此,你要坐如山,像山那麼穩固、堅定與雄偉。不管狂風如何吹襲,不管烏雲如何翻滾,山還是泰然自若。像山一般地坐下來,讓你的心升起、飛躍、翱翔。
這個姿勢要特別注意的是保持背部挺直,挺如箭,穩若山。如此,( prana )才可以輕易流過身上的脈,心也才能找到它真正的休息處所。什麼都不要勉強。脊椎的下半部有一個自然的曲線,必須保持輕鬆,但不要歪曲。頭必須舒服地平衡在頸上。兩肩和上半身帶出姿勢的力量和美感,它們維持著姿態的平衡,但不要用力。
雙腿交叉坐著。倒不必雙盤,那是阿高級瑜伽課才比較強調的姿勢。雙腿交叉表示生與死、善與惡、方便與智慧、陽與陰、輪迴與涅槃的統一;這是不二的心境。你也可以選擇坐在椅子上,兩腿放鬆,但背脊一定要維持挺直。
在我的禪坐傳統中,兩眼必須睜開,這是很重要的一點。開始學打坐時,如果你容易受外來的干擾,可以把眼睛閉一會兒,靜靜地往內看,將幫助你專心。
一旦你覺得心安靜了,就要逐漸打開眼睛,你會發現你的視線變得比較安詳寧靜。現在請往下看,沿著鼻端以四十五度看著前面。這裡有一個要領:每當你心亂時,最好降低視線;每當你昏昏欲睡時,就要把視線拉高。
一旦心靜下來,內觀也開始清明了,你就可以隨意把視線拉高,眼睛仰望你前面的虛空。這是大圓滿修行所推薦的方法。
大圓滿教法強調你的禪定和視線必須像大海一般的廣闊:遍一切處、開放和無邊無際。正如你的「見」和姿勢不可分一般,禪定可以啟發視線,兩者合而為一。
不要特別凝視哪一樣東西;相反的,輕輕往內看自己,讓你的視線擴張,變得越來越寬廣,越來越擴散。你將發現視線變得比較廣闊了,也變得比較安詳、慈悲、平靜和輕安。
觀世音菩薩的藏文音譯是「千瑞吉」( Chenrezig )。Chen的意思是眼睛,re是眼角,zig是看。意思是說,觀世音菩薩以他的慈眼看一切眾生的需要。因此,你要輕輕地把禪定所散發出來的慈悲,透過你的眼睛放射出來,讓你的視線變成慈悲的視線,遍一切處,如海遼闊。
睜開眼睛的理由有好幾個。第一、比較不會昏沉。其次,禪坐不是逃避世間的方法,也不是要脫離世間,遁入一種恍惚的意識狀態;相反的,禪坐直接幫助我們真正了解自己,並且與生命和外在世界產生關係。
因此,禪坐時,你要把眼睛睜開,不要閉上。你不是把生命排拒在外,而是維持開放的心態,隨意而安。你讓你的一切感官(聽、看、感覺)自然開放,不做掩飾,不追逐它們的知覺。誠如敦珠仁波切所說的:「雖然你可以認知各式各樣的現象,實際上它們卻是空的;但在空中,你卻可以認知各式各樣的現象。雖然你可以聽到各種聲音,這些聲音卻是空的;但在空中,你卻可以聽到聲音。你也有各種思想產生,這些思想都是空的;但在空中,你卻可以知道你有思想。」不管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都不要去理會,不要去執著。讓聽去聽,讓看去看,而不要讓你的執著進入知覺之中。
依據大圓滿的特殊覺明( luminosity )法門,我們智慧能( wisdom-energy )的一切光都住在心輪,心輪則透過「智慧脈」( wisdom channels )與眼睛相連接。眼睛是覺明的「門」,所以你要睜開眼睛,才不會阻塞這些智慧脈。
靜坐時,要微微張開嘴巴,好象要發出低沉、放鬆的「阿--」聲。微微張開嘴巴,並用口來呼吸,可以使製造散亂思想的「業風」( karmic winds )不那麼容易生起,進而障礙你的心和禪定。
將你的手舒服地蓋在膝蓋上。這種姿勢稱為「輕安自在心」式。
這種姿勢讓我們產生一線希望的火花,以及遊戲的心情,因為我們隱隱知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當你採取這種姿勢時,你是在愉快地模仿一尊佛,承認你具有佛性,真正鼓舞你的佛性顯現。事實上,你開始尊敬你自己有可能成佛。另一方面,你認識到自己仍在相對世界之中。但因你已經愉快地信任你的佛性,你受了啟發,所以你比較能夠接受你的缺點,比較能夠以仁慈而幽默的心情處理它們。因此,當你禪坐時,讓你自己感受到你就是佛的那種自尊、尊嚴和強烈謙卑感。我常常說,你只要讓自己受到這種愉快的信心啟發就可以了:禪定將自然從這種了解和信心中產生。
三種禪坐方法
佛陀教了八萬四千法門,以馴服和舒緩負面的情緒;在佛教里,就有無數的禪坐方法。我發現有三種禪坐方法在現代世界中特別有效,每一個人都可以使用和受益。這三種方法就是「觀」呼吸、使用一種對象、念咒。
1.「觀」呼吸
第一種方法很古老,在一切佛教宗派中都常用。那就是輕鬆而專註地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
呼吸就是生命,它是我們生命最基本的表現。在猶太教中,呼吸稱為ruah,意思是創造萬物的上帝之靈;在基督教中,聖靈和呼吸之間,也有很深的關係。在佛陀的教法中,呼吸(梵文稱為prana)是「心的車乘」,因為呼吸驅動我們的心。所以,當你把呼吸調得很順而使心靜下來時,你同時也馴服和訓練你的心了。在我們遇到焦慮時,如果能夠獨處幾分鐘,只要靜靜地做深呼吸,不就能感覺到多麼輕鬆自在?即使是這麼簡單的練習,都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幫助。
因此,當你在禪坐時,要像平常一樣,自然地呼吸。把你的注意力輕鬆地放在呼氣上。每次呼氣的時候,就是在放下和解除一切執著。想像你的氣融入無所不在的真理里。每一次呼氣之後,再吸氣之前,你將發現由於執著消失了,就會有一個自然的間隙。
安住在那個間隙中,安住在那個開放的空間中。當你自然地吸氣時,不要把注意力特別放在吸氣上,而要繼續把心安住在那個已經打開的間隙上。
當你在練習時,千萬不要在心中做任何的說明、分析或自我閑話。不要把你心中持續不停的評論(「現在我正吸氣,現在我正呼氣」)誤以為是正念分明;重要的是純凈的當下。
不要把注意力太放在呼吸上;只要把百分之廿五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就夠了,其餘的百分之七十五是寧靜而開闊的放鬆。當你對呼吸越來越了了分明時,將發現你越來越清醒,你已經把散亂心收攝回自身,成為一個整體。
這時候,不要再「觀」呼吸,讓自己逐漸與呼吸結合為一,就好象你正在變成呼吸一般。慢慢的,呼吸本身,呼吸者,和呼吸的動作合而為一;對立和隔離都消失了。
你將發現,這個非常簡單的正念過程,會過濾你的思想和情緒。然後,就好象你在脫皮一般,某種東西被剝掉而自由了。
不過,有些人不能放鬆或自在地觀呼吸;甚至覺得觀呼吸幾乎是幽閉恐怖。對這些人來說,下一個方法也許比較有幫助。
2.使用一個對象
第二個方法是把心輕輕地放在一個對象上,許多人發現這個方法很管用。任何能夠讓你產生特別靈感的自然物,譬如一朵花或一顆水晶都可以。然而,具體表現真理的東西,諸如佛像、基督像,特別是你上師的像,會更有威力。上師活生生地把你和真理連結在一起;由於你和上師的師徒關係,只要看著他的臉,就將你的自性與靈感、真理連結在一起。
許多人對於蓮花生大士塑像(稱為「如我一般」)的照片特別有感應。這尊塑像造於第八世紀的西藏,也經過他的加持。蓮花生大士藉著他的神通力,把佛法引進西藏。西藏人把他當作「第二佛」,恭敬地尊稱他「根本仁波切」( Guru Rinpoche ),意思是「珍貴的上師」。頂果欽哲仁波切說:「在聖地印度和雪鄉西藏,出現過許多不可思議和無以倫比的大師。在他們當中,對現在這個艱苦時代的眾生,最有慈悲心和最多加持的是蓮花生大士,他擁有一切諸佛的慈悲和智慧。他有一項德性就是任何人祈求他,他就能夠立刻給予加持;而且不論向他祈求什麼,他都有能力當下就滿足我們的願望。」
因此,你可以把這尊塑像的照片放在你的眼前,輕輕地把你的注意力放在蓮花生大士的臉上,特別是他的眼神。他的眼神非常深邃寧靜,幾乎就要從照片迸出來,把你帶進毫無執著的覺醒境界、禪定境界。然後,很安詳地把你的心交給蓮花生大士。
3.念咒
第三種方法是把心和聲連結在一起,這在西藏佛教中很普遍(蘇菲教、基督正教和印度教也常用)。的定義是「心的保護者」。凡是保護人心免於墮入負面心態,或不受凡夫心所控制的,都稱為咒。
當你覺得緊張、無所適從或情感脆弱時,念咒可以完全改變你的心境,轉化它的能量和氣氛。這怎麼可能呢?咒是聲音的精華,以聲音的形式來表現真理。每一個音都涵攝精神力,濃縮了真理,散發出諸佛的法語加持力。心乘坐在呼吸的微細能量上,經過全身,也凈化了全身的脈輪。因此,當你在念咒時,你就是在以咒的能量加在你的呼吸和能量,等於是直接鍛煉你的心和精密的身體。
我向學生推薦的咒是「OM AH HUM VAJRA GURU PADMA SIDDHI HUM」(西藏人念成Om Ah Hung Benza Guru Pema Siddhi Hung),這是蓮花生大士的咒,是一切佛陀、大師和證悟者的咒。在這一個暴力、混亂的時代里,具有強大的安詳、治療、轉化和保護的力量。安靜而非常專註地念這個咒,讓你的呼吸、咒和你的知覺慢慢合而為一。或者以特別的方式誦咒,然後把心安住在誦咒後的深度寂靜中。
即使我已經熟練了這個法門一輩子,有時候我仍然會為咒的力量感到驚訝。幾年前,我在法國里昂主持一個禪修營,共有三百人參加,大部分是家庭主婦和心理治療師。我已經教了一整天,但他們似乎要把大部分時間都跟我在一起,毫不留情地問問題,一個接著一個。黃昏時,我整個人垮掉了,整個房間充滿沉悶的氣氛。因此,我就念了這個我剛剛提到的咒。我非常驚訝,念咒竟然有如此的力量;在幾分鐘之內,我感到精力充沛,周遭的氣氛改變了,全體聽眾似乎又變得神采奕奕而迷人。這種經驗一次又一次發生在我的身上,所以我知道它絕不是偶然的「奇蹟」。
禪坐中的心
禪坐時我們該「抱持」怎麼樣的心呢?什麼都不做,隨其自然就行了。一位上師把禪坐形容為「把心懸掛在虛空中,毫無所著」。
有一句名言:「如果心不造作,就是自然喜悅,這就好象水如果不加攪動,本性是透明清澈的。」我常常把禪坐中的心比喻為一罐泥水:人們愈不理會或攪亂它,雜質就愈會沉澱到罐底,水的自然明凈本性也就會呈顯出來。心的本性也是如此。任其自然,不加改變,它就可以找到喜悅和清明的真性。
因此,千萬不要讓心有任何的掛礙或負擔。當你禪坐時,千萬不要刻意去控制它,也不要勉強讓心寧靜。不要過度嚴肅或覺得你正在做某種特殊的儀式;甚至不要有你正在禪坐的觀念。讓你的身體保持自然,也讓你的呼吸保持自然。把你想像成虛空,接納著整個宇宙。
微妙的平衡
禪坐如同其他藝術,在放鬆和警覺之間必須維持微妙的平衡。從前有一位比丘名叫億耳,跟隨佛陀的一位最親密弟子學習禪坐。他無法體會應該抱持什麼樣的心態,很努力想專註,卻感到頭痛。因此,他就放鬆心情,結果睡著了。最後他請求佛陀幫助。佛陀知道他在出家之前是一位出名的音樂家,就問他:「你在家時不是擅長拉琴嗎?」
億耳點頭。
「你如何把琴拉出最好的聲音呢?是在弦很緊或很松的時候呢?」
「都不是。必須適度,既不可太緊,也不可太松。」
「那就對了。你的心既不可太緊,也不可太松。」
在西藏偉大的女性上師中,有一位名叫瑪姬拉度( Ma Chik Lap Dron ),她說:「警覺,警覺;不過要放鬆,放鬆。這是禪坐時重要的『見』。」維持你的警覺心,但同時要放鬆,事實上,要放鬆到連放鬆的念頭都不執著。
思想與情緒:波浪與海洋
人們開始禪坐時,常常說他們的思想很狂亂,變得比從前亂。但我一再向他們保證說,這是一個好徵象。這絕不是表示你的思想比從前亂,反而是因為你比從前安靜,你終於察覺你的思想一向是多麼雜亂。千萬不要灰心或放棄。不管有什麼念頭出現,你所要做的只是保持清醒,即使是在一片混亂中,也要把注意力放到呼吸上。
古代的禪坐教授法中記載:開始禪坐時,念頭總是一個接一個出現,從未停止過,好象是峻峭的高山瀑布。漸漸地,禪坐功夫進步了,思想就像溪流穿過深而狹的峽谷,然後像一條大河緩緩地蜿蜒流向大海,最後,心變得像平靜安詳的海洋,只是偶然有漣漪或波浪出現。
有時候,人們會認為禪坐時,絕不可以有任何思想和情緒;當思想和情緒出現時,他們變得懊惱不已,認為自己失敗了。事實絕非如此,有一句西藏話說:「只要肉不要骨,只要茶不要茶葉,這是過分的要求。」只要你還有心,必然會有思想和情緒。
就好象大海有波浪,或太陽有光線一樣,心的光芒就是它的思想和情緒。大海有波浪,卻不被波浪所干擾。波浪是大海的本性。波浪將生起,但它們會往哪裡去?回到大海。波浪來自何方?大海。同理,思想和情緒是心性的光芒和表現,它們從心中生起,但消溶到哪裡去?回到心。不論心中湧現的是什麼,千萬不要把它看成特別的問題。如果你不強烈反應,如果你能夠安忍,它還是會再回歸它的本性。
如果你有這種了解,那麼心中生起的思想只會加強你的修行。如果你不了解它們的本質是心性的光芒,那麼你的思想就會變成混亂的種子。因此請以曠達和慈悲的態度來對待你的思想和情緒,因為你的思想是你的家人,是你的心的家人。在它們的面前,誠如敦珠仁波切經常說的:「要像一個年老的智者,看著小孩子玩耍。」
我們常常懷疑,對於負面的心態或某些擾人的情緒應該怎麼處理才好。在禪定的曠達境界中,你可以完全沒有偏見地看待你的思想和情緒。當你的態度改變時,心的整個氣氛就會改變,甚至連思想和情緒的性質都會改變。當你變得越可親時,它們也會變得越可愛;如果你不覺得它們有什麼問題,它們也不會找你麻煩。
因此,無論生起怎樣的思想和情緒,就讓它們生起和消退,像大海的波浪一般。不管你發現你在想些什麼,就讓那個思想生起和消退,不要加以限制。不要緊抓它,餵養它,或縱容它;不要執著,不要讓它具體化。不要隨著思想跑,也不要迎請它們;要像大海看著自己的波浪,或像天空俯視飄過的雲彩一般。
很快的,你會發現,思想就像風,來了又去。秘訣是不要去「想」思想,而是要讓它們流過心,不在心中留下任何痕迹。
在凡夫心中,我們看到思想之流連續不斷;但事實卻非如此。你自己將會發現,每兩個思想之間都有間隙。當過去的思想過去了,而未來的思想尚未生起時,你將發現當中有間隙,本覺或「心性」就在其中顯露出來。因此,禪修就是要讓思想緩慢下來,讓間隙越來越明顯。
=


念頭如水,剪不斷縷還亂。

禪修有個誤區,通過四禪八定的修持,確實可以讓你達到無念的狀態,可這種無念的狀態能持續多久?念頭是心中習性反應自然呈現的一個過程,抽刀斷水水更流,何須壓抑?


方法錯了,練10年都不會有結果的啊。觀察呼吸,你要做的就只是觀察呼吸,呼吸的進入,呼吸的出去,如果呼吸經過左鼻孔,那就是經過左鼻孔,如果呼吸是經過右鼻孔,那就是經過右鼻孔,無需調息,你要做的就是客觀的觀察,觀察氣息與上嘴唇以上鼻孔以下的三角區域的接觸,氣息進來了,就知道進來了,氣息出去了,就知道氣息出去了。若注意力隨念頭跑掉了,那就接受注意力跑掉的事實,再把注意力輕輕的拉回來,繼續觀察你的呼吸。


你要做的「就只是」觀察。


觀察呼吸是為了發展心的專註力,這時候的妄念就是在幫助你發展定力,妄念升起,就知道它升起了,你繼續盡最大的努力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注意力跑掉後,就接受這個事實,輕輕的將注意力拉回來就好,慢慢的你會發現,你可以做到的是:你繼續觀察你得呼吸,念頭繼續在那裡翻滾,不能影響到你,這就是定力。
只發展 還不夠,要開始進入智慧的領域。
參加一期十日內觀課程,你就會對這個方法有更深刻的體會!


人當然可以無念。
念頭和思想,只是頭腦的戲法和工具,它們其實就是頭腦中的無聲語言。
你能夠做到閉嘴,就能做到無念,無念就是閉上你頭腦裡面那個聲音。
你做不到,不代表別人做不到。
我思故我在是錯誤的,應該是我覺故我在,或者更進一步,我在故我在。


無念?!

斷念?!

(聽到這些,驚恐萬分啊)

打坐

1、只是一种放松技巧
2、要進入恍惚、如夢幻之境的狀態(Trance)
3、是深奧難懂的神秘修鍊
4、目的是要變成具神通的超人
5、是危險的
6、是聖賢的事,常人是做不到的
7、是逃避現實
8、是一種令人像酒醉般興奮、情緒高漲、飄飄欲仙的蠻好方法
9、是自私的行徑
10、你要一邊坐著,一邊思維崇高的想法
11、只須幾個星期,我的一切問題就會消失

以上全部為錯誤觀點!!!


打坐、冥想、禪修、內觀、靜修、meditation, mindful, sati,不管叫什麽,都只是旨在提高專注以便更清楚的認識自己。這裡有一段我自己的錄音,希望可以幫助題主用半小時體驗冥想。喜馬拉雅,重新發明電台如果得益,不妨學習一下指出以上錯誤觀念的德寶法師,佛教禪修直解 (繁) (Translated from 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 : 教理修持 : 佛門淘寶 : 佛門網


說一點我的經驗,開始不要追求什麼無念,用念頭去追求無念,是不可能的。六祖壇經說無念:無者,無妄想,念者,念真如。
你打坐半年,這些現象都是正常的。念頭多的如過江之鯽。不要去壓制,要龍銜海珠,游魚不顧。反正這些念頭你也留不住,生起後馬上又跑掉了。一直用心關注呼吸就行了。走神了再從新開始就是。「放下念頭」和「抵制念頭」都是不對的,那都是你自己用念頭在對抗念頭,這樣搞下去,一會兒就累得很。
數息觀有六個步驟,數、隨、止、觀、還、凈。具體方法可以網上搜,這些功夫都是一步一步來的。你現在我個人建議,可以關注於出氣。感受氣從呼吸道出去就行了。要放鬆,不拿腔,不作怪,讓心靈休息,不去止住,也不去放下,無為才是最輕鬆。


1. 從你的描述來看,你缺乏必須的,正確的理論基礎。
2. 從你的描述來看,你也沒有內行的人指引。

所以,我對你的建議是,放棄這件事情。如果要養生的話,還有其他更加安全和適合你的方式。如果不然,還是想要學習打坐的話。請首先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並有了正確的見地為基礎之後,再考慮進行打坐。

最後,還是再次奉勸謹慎。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打坐的過程中,五陰翻騰,業果紛紛,無正見,無明師。盲修瞎練,奢望按圖索驥,那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發展出對我們的心智、情緒內容和內心世界的自我掌控力,正是打坐的目的。打坐的目的是要達到無思慮的冥想入靜狀態。最好的打坐是不在打坐中思考。適當地做些呼吸,會對心輪(胸、背、呼吸系統、心臟神經叢)有益。

送點福利,22.8萬次播放的美妙冥想打坐主播音樂:http://www.ximalaya.com/#/4315840/album/223028。
官方認證人氣最活躍內容最豐富的公益平台,為冥想打坐愛好者提供詳盡冥想打坐知識、視頻、音樂和最新資訊:http://dou.bz/30jXBL。
極具價值的公益冥想打坐音樂6千人小組:http://www.douban.com/group/sahajayoga/。


  海明:「釋迦老師在樹下立誓:不證菩提,不起此座,他在樹下經歷七天後認知到「一切眾生皆俱如來智慧徳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請你講講如何打坐才能如佛所見?

  南師:「注意了啊!「不起此座」是說人在打坐嗎?這四個字是多麼的美麗,用咱們中國的土話講:「老子今天就死在這裡,不起了。我就死掉坐死在這裡算了。」你想過你為什麼打坐嗎?你天天想著打坐成佛,如你所說要什麼如佛之知見,是不是妄想執著呢?」

  海明:「哼,我這個可是學佛的啊!」

  南師:「學佛不是妄想啊?」

  海明:「既然是妄想,那我不打坐了,又不是非打坐不可!」

  南師:「那又不是執著嗎?」

  海明:「那麼我乾脆不打坐好不好呢!」

  南師:「也是執著啊!」

  海明:「那我不學佛總行吧?」

  南師:「更執著!」

  海明:「說是也不行,說不是也不行,不說是不是還不行,這樣也不對,那樣也不對,不對的更不對。那我該怎麼辦啊。」

  南師:「哎,對了!海明。是也不管,不是也不管,是不是都不管。即是「此座」——坐斷十方,壁立千仞,密轉七輪,妙超影事。就是這個。」

  二

  海明:南師所談「不是人在打坐」,而是「坐斷十方」,非常不解,清你講講何為「坐斷十方」?

  洪師:海明啊,南師所傳之法,皆非小氣量之人所能成就,亦非頭腦之輩所能領悟,亦非象你那麼多啰嗦,數息啊、觀心啊、什麼觀想啊……沒有那麼多啰嗦。乃頓超直入,妙現本地風光。

  海明:是的,我的這些觀想法門是後來加進來的,只是想在治療層面多些用處。

  洪師:海明啊,是誰在想加進來一些東西啊?是誰在想著治療啊?你看!有一個「我」出來工作了,不是嗎?不是人在打坐!什麼意思?你以為真是你在打坐嗎?如果有一個「我」在打坐,肯定你是坐不下來的。這個「我的努力」為了維持你的正身端坐,手印會歪掉了垮掉了,脊椎會彎掉了斜掉了,腿也會彎掉了斜掉了,對吧?

  海明:確實是這樣的。越努力想坐越是難受。

  洪師:努力沒有錯的。錯是在有「我」。你在打坐的時候,這種努力叫做佛行,佛的行為。不是人在打坐,是盡十方界真實人體(自性)在打坐。盡十方界真實人體是什麼?是佛啊!佛在打坐,是佛行。你以為是我們人的身體打打坐,你用普通人世間的努力去坐坐看,做不到,絕對做不到!這種努力跟我們平常生活的努力一樣不一樣?層次、界次完全不同,那個層次、界次完全不同,知道嗎?人世間為了求名求利有各種努力對不對?用功考大學,用功拿博士,用功能得到好的職業,用功博取很多的名望……各種人世間的努力跟這個「只管打坐」的時候,那個努力的層次完全兩樣,天地之差!所以「只管打坐」的絕對價值在這裡。

  海明:請你談談「只管打坐」的絕對價值是什麼?

  洪師:好,現在我在重新講一次重要的部分。這個只管打坐有三個部分的要點對不對?身、口、意。身體怎麼擺,口呢,把嘴合攏來就對了嘛。輕輕地合上就對了,不講話。這個意,問題在意。現在各位都知道,那個意呀,心頭的念一上來,就過去,一上來,過去,生滅不止,對不對?這個我們已經知道,這個叫做生理的現象,生命本來的活動。我們沒有辦法管它,硬壓制那不對。它是自然地上來的,跟心跳、呼吸一樣,這個講過好多次了。問題是第一個念頭一上來,我們把這個念想成各種各樣啊…這個不是妄念,這正是生命的代表,生命的活力的顯現,生理的現象。我們叫做「正念」,不叫妄念。或者呢,叫做「無念」。我們講無念,其實正是講這個念。或者叫做什麼,「不起的一念」。「不」就代表盡十方界的真實。「不起」就是整個宇宙、十方的那個真實的自然的念,「不起的一念」。不管名字有多少啦,反正是第一個念。平常我們做人做事是不是要接念呀?不接念你怎麼生活啊。不接念的話就沒有生活了。我們不能講話,不能吃飯,不能走路,不能看東西,對不對?不接念,我們沒辦法生活。當你只管打坐,這個時候呢,你可以不接了。因為你坐在那裡,沒有人吵你,你也不會吵到別人,對不對。那個不接的努力——聽清楚哦,不去接它不是用意識去不接哦,你想「我不要去接它」,這個動念本身,那意念,意,那個意識分別沒有力量——那我們是努力,我們叫做「努力」,這個在禪宗語錄里時常用「覺觸」,尤其是擇木興道常常用「覺觸」來表示,努力不接,那個「努力」。這個「努力」千萬要注意喲,不是思想。你動頭腦沒有用。這個 「努力」表現在維持你的正身端坐上。手印歪掉了垮掉了,脊椎彎掉了斜掉了,哎,我就曉得你開始在接了。努力不接就是你把身體的姿勢保持端正。這樣子努力的話就可以不接,不接第一念,然後就這樣消失。那麼另外一個新的第一念又上來,你保持努力,, 不要去接它,那麼上來的新的念又消失了,這個就是「只管打坐」對意念的努力,大概是這個樣子。你以為是我們人的身體打打坐,想要不接第一念,你用普通人世間的努力去坐坐看,做不到,絕對做不到!這個價值就在這裡,層次、界次不一樣!

  海明:那麼你說的盡十方界真實是什麼樣子呢?本來面目是什麼?本地風光是什麼呢?

  洪師:首先你先要了解十方界真實不是什麼才行,本地風光不是什麼才行!

  第一點,這不是用想(思想的、想像的)的,很多人不知道這個不是用想的,「哎喲,我們的本地風光、光明是什麼,我們的本性、佛性是什麼」那是用想的。

  第二點,也不是你能夠感受的啦!所以打坐的時候,舒服的境界了,什麼光了、靈力了、輕靈了,那都是感受嘛!千萬要注意,不僅是不能想像得到,而且我們一般人的感受器官呀,不能感受到!本地風光哪裡能夠感受到?感受到就是人世間的層次了嘛,你不必要在不同的〔人世間〕層次去努力了嘛。所以說「要怎麼樣去感受,怎麼樣怎樣……」哎,聽聽就好笑了。這個弄清楚了,那麼這樣子努力,你這樣「只管打坐」的時候,當下就是一超直入如來地,佛在佛行。這樣坐的人叫行佛,這種行為,這種坐叫做佛行、行佛。否則的話平常你說生氣的念頭一來,盡量不要去接,做的到嗎?因為你沒有經過這個界次不同的努力呀!我說的是「努力」啊,不是思想呀,不是念佛學就知道,或者是拜一拜呀、求呀等等人世間的那種界次的求法可以求得到的呀!只有你坐上去,做佛行,佛的行為一坐,你才能有本事在平常生活裡頭,能夠慢慢地去生氣,欣賞你的生氣是什麼樣子。哦,原來這是既定的人的生理的習性帶我們這樣走,你馬上就知道,然後你能夠不起第二念,不去接它,你就可以看你的生氣。這個能力並不是人世間的一般的努力做得到的。所以講學問講得好,佛學講的很好,這老師回到家,在公司裡頭,在上班的時候,他有時候的表現還不如一個不學佛的人,為什麼?他誤會了,誤會以為佛法是用念,用想修通的,用思想想得到的這個那個道理。哎呀,那個第一念不接的能力不是人世間一般的努力可以做得到的,只有坐的人才知道。

  第三點,那麼坐的人說,「我這麼一坐,不想接第一個念的努力,我來坐」,哎,有一個「我來坐」的念頭加進去了,就泡湯了,沒有了。所以叫做無所得無所悟的坐。那麼很多人聽到「無所得無所悟」,那我就不要了,何必學佛?你看,他老是掉在人的層次裡頭去想學佛,所以當然坐不好,所以當然不要學。只肯相信這個絕對價值的,跟師資相通的,而且你真正自己坐了,才是佛行。還有別的嗎?就是這個樣子。所以打坐是那麼樣的不同,是佛在做佛行,否則人世間的生老病死你都沒有辦法,擋不住的,因為你要接第一念嘛。如何不接?哎,就是這樣,「打坐」就是「只管」,「只管」就是「打坐」。

  海明:在內觀中,我開始會專註在氣息的出入上,同時在鼻端建立正念的當下,心境一如。當想法和念頭來的時候,也能不加批判的覺察到這些想法念頭的生住異滅,即生即滅,但好像總有一個我在那裡看,那裡聽,在那裡覺察?

  洪師:佛在阿含經說:「看就是這樣看,聽就是這樣聽」。我們的六根本來就是自由自在的。所以打坐時就只是這樣的坐,六根本身在自自然然的狀況下來去自如。千萬不要去管它們,甚至連不管也不管。總之不是有一個我在那裡看那裡聽。所以坐禪就是讓萬法來證明沒有你,不是有一個你來證明沒有你。關鍵就在這一點,千萬就不要搞錯了。因為當你自己去證明沒有你的時候,你已經有一個「我」去證明了,這個還是叫忘我嗎?沒有吧!

  海明:那麼如何讓萬法來證明沒有我?萬法指的又是什麼?

  洪師:佛在阿含經說:「看到的色相,聽到的聲音,嗅到的氣味,嘗到的味道,感受到的冷熱,來去的念頭。這些萬法處處都在告訴你,沒有我啊!沒有我啊! 例如坐久了腳會麻,當然是麻嘛,因為你平常不打坐嘛,這是自然的關係。你說現在我來修行,我要坐得好,不要讓它麻,我一定要忍耐住,這樣坐已經是在玩起「我」 的遊戲來了。你平常不練習打坐,坐一下會麻,那當然嘛;因為這就是緣生之法。修行就是要忘掉這個我~假我。千萬不要玩弄這個「我」去修行。

  這個關鍵的地方我再三的講明,希望你不要拿我去忘掉我。很多人以為打坐時要沒有念頭才對,所以打坐的時候有很多念頭,就覺得我這樣念頭紛飛不好,要把它去除掉。請問你這樣對不對?你想我是個用功的人,打坐功夫好,怎麼今天念頭這麼多,不要!不要!其實如果這樣坐這樣想的話,你自己已經在胡搞了,在賣弄自己了。這裡請你自己細心反省一下,念頭來,你知不知道那個念頭要來?念頭去,它要去的時候也有沒有請教你可不可以去,對不對?因為念頭本身就不屬於你的啊!它是緣生之法。什麼念頭要來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跑掉你也不知道。所以當念頭來了之後你才知道:「啊!念頭」,那是你的分別意識在事後去知道的。如果還以為有一個你在知道,那就是你自己的妄想。這就是所謂的根本無明,修行就是為了要解決這個根本問題。

  當打坐的時候念頭來念頭去,你千萬不要以為有個不動的在知道你的念頭來去,就以為這個對了。以為有一個不動的對著一個來去的念頭,好象有兩個個別的念頭,那是不對的。其實,來的念頭本身就是你法身的用。很多人不曉得這個,誤以為有一個「我」知道念頭來,念頭去。明來知道明,暗來知道暗,那個不動的就是真的了 ——唉呀!錯了!這是外道的說法。你有一個不動的在你的概念裡頭,拿這個不動的當寶貝,然後覺得這個就對了。那不是你想像出來的嗎?如果沒有你,還要那個不動的做什麼!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個作用,通通都在無我的、真正的實相裡頭自由自在的活動。我們就是誤會了,把那個能分別思慮的當作是我。其實它本身只是法身的作用而已。分別思慮這個東西太靈了,一起分別作用的時候我們就自動的把能分別的當作是我。其實意根和眼根耳根一樣,對到什麼緣,那個在,皆是實相。當你對到石頭就是石頭,對到饅頭就是饅頭,你不會在講石頭和饅頭這二個名字後,才知道是石頭是饅頭吧!文字語言的分辨,是事實發生以後的分別意識活動。這個以前,石頭在,饅頭在,那個在,是分別意識還沒有動以前,本身已是了了清楚的分別的了。無分別的分別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沒有把「我」加進去,我們的意根本來就了了分明。

  當我們的眼睛對到相,相跟見,是一體的作用。同樣的道理,念頭的升起跟那個無我的知,也是一體的作用。所以來的念頭本身就是你意根的作用,其實就是你的實相。修行能夠知道這個就好了。能夠了解到這個,噢,你就進步了,你在打坐時就不怕念頭的來去,因為念頭本身就是你的實相啊。你以為另外有一個念頭能讓你知道嗎?不可能的啦!因為在每一刻的當下能和所、根和塵、心和境、念頭和你,本來是不可分開的,永遠同時用,同時起,同時滅。本來就是一體的。是我們把一個東西硬硬分開兩個來說明,這就是事後的聰明,事實之後的意識分別。

  啪!(拍桌子聲),迷也是因為它,認為「啊!我聽到他拍桌子」;悟也是因為這個,「噢!噢!噢!原來不是你在那裡敲,我在這裡聽,聲音跟能聽的是一體的東西啊」。啪!(拍桌聲),悟也是這個,迷也是這個。同樣一個聲音,一個迷一個悟。不是悟了就把這個聲音聽成別的聲音,或者一般人以為悟了就等於入定時什麼都聽不見,那你當石頭好了。這也不是說你悟了,就會把饅頭看成金剛石,把草茅蓬看成宮殿,把廁所看成飯店。不是這樣的,那是神經病!

  海明,迷在何處?如果把一個相對的色相,當作真正有一個色相在那裡;而我這裡呢,也是真正的有一個我在看到那個色相,這就是迷。而開悟就是假我的誤認沒有了。那裡不是有一個相對的色相真正的存在,而是無相而顯現那個樣子。無而有的那個樣子顯現。而我這裡呢,也是無而有的緣所生的存在而已,不是真實的有一個叫做『我』的存在。能看的功能和所看的相,都是無自性對無自性,在緣生緣滅。這就是所謂的緣所生法,了無自性。把這個弄清楚了,一樣看一樣聽,這一切就是法身,遇緣則顯,即生即滅,變化無礙。

  沒有見性的人,永遠是我聽到那個聲音。我和聲音是相互分開的,我(根)是跟外面的存在(塵),是永遠相對而隔離的。這樣永遠沒有辦法成佛,也不是佛的好學生。如果有一個我在求佛法,我拜了會得到加持,我要成佛,我要開悟。以這樣的方式來修道你就一直都是在修那個假我。結果會使到自己的我見越修就越多越大,離道愈遠。

  正傳的坐禪是那麼的重要,能讓各位自己去發現真正的自己。怎樣去發現呢?不是「我」去知道,去發現這個不是我。如果這樣做,那你已經拿一個假我想去發現真正的自己。

  那怎麼辦呢?——放任六根兀兀的坐。

  六根本來就是那麼的實實在在,如如的在那裡活動,這就是所謂的六般神用空不空。那麼自然啊。這是必然的關係嘛。這就是說唯有在真正坐禪的當下,就會悟到我們的心量本來是很廣大的,應用無窮。六根應眼見色,應耳聞聲,應鼻嗅香,應舌知味,應身知觸,應意知法,一切施為運動,皆是法身。六根本來毫無掛礙,無愛無憎,平等平等地隨緣生滅,皆自然解脫。

  釋迦牟尼佛親自講,如果你能夠真正讓萬法來證明根本沒有你,這樣子老老實實的去坐禪,這樣子去修持的話,只需要像螞蟻從你的鼻頭跑到你的額頭這樣短的時間,就勝過你用一個我去坐十年一百年。如果用自己去求法一百億年都沒有辦法的啦,永遠沒有辦法的。因為有一個「你」想要成佛啊!

  海明:明白了。謝謝啊

  洪師:所以儘管打坐時你能夠清清楚楚地知道第一念上來,我們的生理的習性是一定要去接。這個不是你壞,不是你不好,這是人性本來的、生理的習性,讓每一個人一定會去接,因為我們都是這個樣子生活的。只有隻管打坐,這樣子打坐,這樣打坐在打坐,無所得無所悟地打坐的時候才能顯現,才能是本地風光啊,才能是本尊佛啊。一超直入如來地,當下就是。那你在那裡接的話,你看,手印都亂了,腰也是彎掉了斜掉了,頭也歪,身體也動了,都給那個感受帶走了。感受是世間事啊,本地風光哪裡由自己的人世間的感受可以談得到的,能夠用人的頭腦的分泌可以想像得到的,那實在是太自大了。我們的本地風光沒有那麼狹小,那是無邊無量,你怎麼想都想不透,怎麼感受都感受不到,就這個樣子。以後的人因為不習慣,一定要有人間的習性動,根據人間生理的習性要求這樣要求那樣,認為這樣才是修行,那沒有辦法,只好丟給你幾個觀想的法門。那是方便,都不是究竟。直截了當的這個就是,一超直入,本地風光就現前,虛明自照。自照,不是你想出來的,不是你感受得來的哦,千萬注意!

  最重要的一句話是,這個行為不是人坐的,是佛坐的呀!你在那又跟人一樣地坐那簡直是把佛法誹謗掉了。如果你坐,就坐佛的坐嘛,做佛的行為嘛,否則大可不必,坐在那裡涼快就好了,對不對,躺在沙發上涼快多好。所以當下就是佛行,佛的行為。這樣第二念就不去接。對境不動,哪有那麼容易,人的生理的習性很可怕,各位清楚沒有?這麼一坐的功德是無邊無量的,因為這個功德不是人世間的所以叫做無邊無量,不是用人世間的「量」去量一個無邊無量,不要又誤會了。

  洪師:另外想說一點,你要記住,一用頭腦就會當「真」,一用頭腦亦會造「假」。即落兩邊(邊見)。不要玩弄頭腦的小把戲。不要以人的意識思維去衡量佛法!念頭本身沒有能觀、所觀,念頭沒有分本末、沒有分性相。你跟外界、心物也是一樣,心物一如,本來是一如,所以是妙修,果上妙修。 心念想到什麽就什麽,不理不睬,連這個不理不睬的人都沒有,因為心念本身就是你自己。「只管打坐」這個法門,是正傳的坐禪之法。坐的當下就是行佛威儀,就是佛的行履。沒有妄想的當下就是佛的行儀,所以這個叫做大安樂法門。

  海明:合十禮敬。

  三

  海明:請你從唯識的角度談一下「只管打坐」的絕對價值?

  南師:海明啊,不要死扣那唯識的辭彙,如果只是把唯識搞成學問來研究,你不如好好的做你的工作就是了。洪師來我這裡學法,發心要覺自心現量,這是需要粉身碎骨的坐出來的啊。前五識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這是一個關鍵!!你要注意哦。所以《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告訴無著菩薩,記載的第一篇就是五識身相應地哦。這裡是個關鍵哦。

  阿賴耶識是跟我們精神,生理、身體、精神同這個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體的哦。以凡夫沒有成佛以前叫做阿賴耶識哦,假設真正成佛了,不叫阿賴耶識叫什麼,你知道嗎?如來藏識,如來藏識。它的境界就轉成大圓境智了,就是阿賴耶識。它能藏一切種子,這個是不是這樣啊?你們聽的,佛學是不是這樣啊?好,是,你點頭了,你批准我了。所以這個生命的功能,阿賴耶識變成我們這個身體,前五識就是現量。所以你打坐,告訴你,你走唯識,法相路線,兩退一盤,生死擺在那裡沒有動嘛?有沒有去殺生,也沒有去偷盜,也沒有去搞男女之間作愛的事。殺盜淫都沒有了嘛,現量擺好了嘛,兩手一結定印擺好,眼睛也不看,也不看光,也不看妄想。眼耳鼻舌身,現量擺好了。只有一個問題,第六意識管他的,你愛去分別就分別,不分別就不分別,分別即不分別,不分別即分別,娑婆訶,去你的。我不理意識,然後這個意識,自然清靜一點了。你就認清楚,這是意識的現量。現在我擺在,這裡一切不動得。所以我叫你走路,端正,頭腦正看前面,眼睛擺好,不要亂看。前五識的現量,現成擺出來。不要加比量,不起分別心了,就現成的嘛,就定了。然後上起座來,兩退一盤,嗯,不要吵啊。我要打坐了、入定,去妄念了。糟了,統統是比量來的,不是現量。比量都是分別心。所以你學問好得很,像我現在講話是比量。動念,起心動念,所以禪宗告訴你,動念即乖,就是比量來的。佛說法也是比量來的,不用比量怎麼能夠說那麼多經典度眾生啊。然後說完了就是提得起,用比量,放下就是現量。就那麼簡單。

  海明:那麼非量又是什麼呢?

  南師:現量、比量、非量,什麼是非量?亂想,錯誤的見解,幻想境界,這都屬於非量。亂想,沒有道理的。所以人生非量很多,做學問、寫書,像那些大學者們,都有著作的。這學問、書本,都是比量出來的。修行是現量境界,前五識,這個身體,都是現量的。山河大地。你看禪宗祖師說,萬象森羅,圓明自在,這是現量境。世界有什麼不可愛啊,所以人家問釋迦牟尼佛,別的成佛了,都有凈土,你在這個婆娑世界,怎麼那麼醜陋呢?他說,哪裡?你看看,佛把手一按,大家看到婆娑世界那麼美啊,沒有凈沒有垢。現量、比量、非量。三境,性境,山河大地,整個法界,都是一個如來藏的性境。

  海明:何為三境呢?

  南師:帶質境,我們有這個身體,有這個思想、習氣,每個是阿賴耶識種子生現行,這一生的現行變未來種子,都是帶質而來。所以我當年年輕的時候,給人家問到唯識,做夢也是不是帶質境?我說,是。有個唯識學者站起來說,你講錯了,夢不是帶質境。我說你不要亂搞啦。我清楚啦。帶質,有真帶質與假帶質。真帶質境,就是第七識的我執帶第八阿賴耶識的種子起來的。這是講學那麼講。我們講作功夫,要把學問外衣把他剝掉,實實際際的來。我們打起坐來有時你不想的境界都出來了。怎麼來的,你以為神通嗎?你以為走火入魔嗎?不要怕啦,是你前生前世的習氣的影子。重新在靜當中,在京的當中,獨影浮現而已。阿賴耶識種子,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這樣你就好辦了。但是你說對不對,對,執著了就錯,不執著就對。性境,帶質境,還有個什麼境沒有交待?獨影境講過來。

  海明:何為獨影境,如何用運獨影境?

  南師:獨影境是第六意識的作用。第六代逹賴,出去風流的,他就有情詩。他講打坐哦,講的真好、真坦白啊。西藏文,入定修觀發眼開,他打坐了,祈求三寶降靈台,打起坐來觀想文殊菩薩,十方諸佛呈現觀想,入定修觀發眼開,祈求三寶降靈台,觀中諸聖何曾見,結果觀想文殊也想不起來,想准提菩薩、佛都觀想不起來。不請情人卻自來,不要念咒子,也不要想,那個情人,那個愛人的影子就出現了。你看他講得多坦然,,動時修止靜修觀,歷歷情人掛眼前,若把此心移學道啊,假設把這個心轉的過來,第六意識扭的過來學道,即身成佛有何難。

  海明:受教啊。

  南師:三境三量都交待了,交代的目的是就你修持注意。我不是給你講佛學耶,我才不願意講學呢。老師講,我有資格講,世界上哪一門學問,我都學過。當一然沒有學好,我都看不上,只有一門學問,我都不敢吹牛了,如何打坐成佛,如何自己親自證道成佛。這個我不敢吹了。那要真實的,至於那一種學問,隨便你科學、哲學、宗教容易的很,那算什麼。都是比量境界來的,都是妄想所生。


在一座大山的山腳下,住著一群山民,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勞作卻收穫甚少。有一天,從山外來了一個遊客,他對山民們說:「我知道一個咒語,只要對著大山,在心裡默念這個咒語,你們面前就會出現一大堆金幣。我可以把咒語教給你們,但你們要先給我一筆錢作為酬勞。」於是山民好不容易湊齊了那筆錢交給他,然後席地而坐洗耳恭聽。山外來客開始傳授:「咒語是:****************,但你們在念這個咒語的時候心裡千萬不能想到喜馬拉雅山的猴子,否則咒語就會失效。」山民們說:「一定,一定。誰回去想什麼喜馬拉雅山的猴子呀。」
遊客走了,山民作好準備,每個人都面對大山虔誠地念起了咒語。但是,那隻該死的喜馬拉雅山的猴子總是出現在腦中,他們愈是提醒自己不要去想,猴子的影象愈是清晰。
最終,沒有人面前出現金幣。山民們想:他說的沒錯,咒語果然失效了。
--------------------------------------------
有的時候越是教導我們專註,效果卻是適得其反。
打坐需要的不是強制性的專註,而是是自發性的專註。怎麼培養自發性的專註?就是不要強調專註。
市面上流傳著許多打坐教程,如放空思想,又如不起雜念,控制呼吸等等。初學者反饋這樣的修法:感到注意力根本集中不了,老是走神,越想越害怕,最後氣息全亂了,只好放棄。

打坐時不要暗示自己,我不要胡思亂想,我要專註,這種強制性的想法。
想像自己是一個跟蹤導彈,一個雷達,捕捉自己的念頭,然後觀察它,跟隨著自己的想法,看看「我」到底要幹什麼。比如,我現在餓了,我知道「我」餓了,但我不管,繼續觀察它,一會兒肚子開始發牢騷,思想也開始抗議,它們在提醒我該進食了。呼吸亂了,我知道「我」呼吸亂了,但我一樣不阻止,繼續觀察它,因為「我」開始不耐煩了,「我」不想幹了,但我依然放任它,我想看看它接下來會怎樣。像這樣長期訓練這種覺知力,會幫助我們了解自我的「尿性」,等於掌握了敵人的特點,最後,敵人再來干擾我們的時候,我們可以做到不為所動,久了它就不會再來干擾我們。

自我是修行里最大的敵人,它常常是一個完美的偽裝者,也是一個騙人高手,它最高明的伎倆就是告訴我們:我在幫助你修行喲!我和你是同一條戰線喲!我是好人你應該相信我!你以為你走在正確的軌道,說不定是錯的。作為一個初學者,如果連自我的偽裝都無法識別,更別說要擊破它了。修行,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檢查」它;持戒,可以讓我們少掉進它挖的「坑」。


1、你認為的很對,當你想著無念或者斷念的時候,這兩種想法就是一種觀念——為了解決念頭而配置的觀念,也就是渴望運用一種觀念來代替各種各樣的念頭,住於觀念中,也就是一念代萬念,但是一上坐時這麼做是不可能的,而且這種方式是外道用的方法,不符合佛教修行原理,真正的無念只有在如來藏中,離一切相,即使是在禪定中,也是住於某一種觀念,但是這只是壓制念頭,念頭遲早還是要出來的,所以外道修禪定的時候,會不停的運用觀念來對治念頭,比如空,無我,非想,非非想,但總會面臨退失的問題,而證入如來藏就不會面臨退失,由禪定證入如來藏是繞了很大一個圈子,也就是小乘道,這裡就不多闡述。

至於白茫茫的一片白板這個背景,這個屬於運作念頭,也就是境界化的念頭,建議可以觀想一些優美吸引人的風景之類的,可愛的事物,你可以在觀想的過程中不斷的變化場景,因為在坐上剛開始的時候,因為審美疲勞的緣故,你會不由自主的希望換各種各樣的場景,但是要注意相變心不變,在觀想的過程中,一定要將保持柔軟心的觀想,慢慢的,你的心會逐漸靜下來。

2、 第一步:放鬆入靜,打坐的放鬆是用柔軟心專註的放鬆。

第二步:入門方法:觀手或觀呼吸,選一個進行單項練習,因為大家對自己的身體覺受比較敏感,能快速培養和形成專註力

一定要在放鬆入靜之後觀呼吸,因為呼吸是潛意識的現象,如果不經過第一步直接觀呼吸,容易讓有意識打破潛意識的活動,使得呼吸被干擾,會出現胸悶等等不適的現象。

觀呼吸有很多方式,這裡介紹南傳使用的觀呼吸方法。

呼吸是分為一個過程的。就是這個氣流從鼻腔進去,鼻翼的開張,氣流進出的冷暖、粗細的這種感覺啦,然後是胸腔的配合,然後腹部的這種升降配合,也就是說呼吸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所以觀呼吸不可能是整個過程全部觀的,你只能觀其中的一點,這樣形成專註。比如說有的人是觀氣流進出的粗細,調整氣流在鼻息中的粗細、冷暖的感覺等等他是觀這個的;有的人是觀呼吸的頻率的,就是呼吸1、2、3他就這樣數息的,就是呼吸頻率觀這一個的;有的人是觀腹部的起伏的,因為在呼吸的時候腹部起伏配合,但是不論你觀呼吸的哪一個細節,最終都會落於觀腹部的這種呼吸。

所以南傳的大師們直接下手就是觀腹部的呼吸。直接觀腹部呼吸有一定難度,但是有難度的事情呢反過來又是一種好事。為什麼呢?我們在做那些有難度的事情的時候不會昏沉,不會睡眠,因為它有一定難度,他必須專心的去做,所以這容易讓他形成專註,所以可以直接觀腹部的呼吸。

觀腹部的呼吸前提條件也是放鬆。平時人在坐的時候呢,比如說有的人剛開始實證的時候,他有一種很強烈的觀念就是我在練什麼東西,我在修練的,我在修行的,我要證得什麼樣的情況,其實不是這樣的,而是打坐是要恢復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因為有了這樣的觀念之後他在坐的時候容易緊張,他有所作為的所以比較容易緊張,這時候一般情況下剛開始的時候儘可能的先躺著去觀,因為前面沒任何基礎,先躺著觀,躺著觀就容易放鬆,一放鬆之後就很容易觀呼吸,很容易讓呼吸出現均勻的狀態、平靜的狀態,然後就專註這個規律性,很快就形成專註了。

3、打坐確實是個順其自然的過程,但是平常人在生活中因為很多觀念錯誤的原因,沒有修行的正知正見,坐上是無法順其自然的,而是不停的在造作,所以要系統的學習修行的原理,改變很多錯誤的觀念和認知,為道日損之前也要有個為學日增的過程。

放下念頭和抵制念頭本質上都是屬於一種觀念,念頭是不需要刻意放下的,因為覺知即離,至於為什麼你感受不到,這是因為現在這個狀態念頭是呈相續性運作的,你是沒有辦法斬斷念頭的相續性,那麼就有很多修行者採用住於觀念的方法:比如放下、比如抵制,住於這樣的觀念中來應對念頭,真正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是要先調整自己的思維狀態,改變念頭的活動現象,這個講清楚會很複雜,以後有時間將相關的資料轉成文章供大家參考。

-----------------------------------------------------------------------------

歡迎對修行充滿興趣的師兄們加入思維本體學禪修原理析要群341628566,進行系統的打坐原理學習和解疑。


謝邀。

念不在實物上,而在感受上。

要明白觀呼吸,就像把一根細線穿過針孔。但大多數的時候,我們的念頭就像一條糾纏不清的粗重麻繩。

這條細線,就是呼吸。坐上,盤好腿,睜眼閉眼都可,然後從粗麻繩里抽出一根線來,其他都拋掉,專一讓全部念頭,集中在呼吸的感受上。先要數呼吸,進1出2,數到10,再重來。也有人說要倒數,或數到100,這個都沒可以。數呼吸的目的是什麼,讓原本散亂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同時也是為了調柔呼吸。

一開始呼吸肯定是粗重的,輕浮不定的,你要慢慢調服它,讓它從鼻孔到腹腔的循環過程,自然,輕柔,沒有任何窒礙。

這個過程是極為重要的,調服呼吸的過程,其實也就是跟自己粗重的念頭做鬥爭。因為你念頭越多,或用力用去調服呼吸,都是不會成功的。你只能讓念頭與呼吸合為一體。就像把牛栓在樁子上一樣,不再生其他念想。

嚴格來說,這是一種訓練,可能需要很長時間。呼吸時難免胡思亂想,但要時刻警惕,念頭散了,就拉回來,放在呼吸上。數息不宜過長,等覺得念頭不再散亂,就隨息,最終到調柔。

這時候,開始感知呼吸(或者在隨息時,就開始感知)與身體的每一次接觸,呼吸開始,最先感知的是嘴唇上的皮膚,然後是鼻腔,然後是喉嚨,然後是腹腔。這個時候,基本上整個氣息的循環,你都能感知得到。你可以將這種感知放在一個點上,比如氣息與嘴唇上皮膚的摩擦,或是氣息與鼻腔的摩擦,或是丹田位置的起伏等。然後一念不散地停留在這些地方的感受上。


世尊告曰。

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安般。

所謂安般者。若息長時。亦當觀知我今息長。若復息短。亦當觀知我今息短。若息極冷。亦當觀知我今息冷。若復息熱。亦當觀知我今息熱。具觀身體。從頭至足皆當觀知。若復息有長短。亦當觀知息有長有短。用心持身。知息長短。皆悉知之。尋息出入。分別曉了。若心持身知息長短。亦復知之。數息長短。分別曉了。


如是諸比丘。名曰念安般。便得具足。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維。不離安般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其他人都講的挺好,我從另一個角度說一說。很慚愧,沒修出啥成就,也談不上是什麼心得,只能算一點體會。

我分享的角度和其他人不一樣,其他人偏於《安般守意經》、六妙門。

我建議要結合文殊菩薩對《楞嚴經》二十五法門的批判偈子,其中對於觀呼吸法門的批判:
鼻息出入通,現前無交氣。支離匪涉入,云何獲圓通?


我不敢亂解釋經典的意思,就我個人體會來講,在一呼一吸之間,時間有很大的間隔空隙,在這個間隔空隙里,你的思緒就會常常冒出來,導致你的關注力不在鼻、唇之間的著力點了。


題主打算實修嗎?如果實修的話,我就開個超長的帖子,把觀呼吸入禪定的辦法詳詳細細剖析一下。
如果只是想玩玩就算了,我懶得費這個功夫了。

佛經原典在:http://zhuanlan.zhihu.com/nirvana/19724827


是不需要加入有意識的呼吸的,樹木,本身就身處於自然之中生長,它就是自然的一部份,根本是無需要考究呼吸,樹木就自然地生長,中脈打坐,是自然生長,不需要加入人工,只需要加入自然,融進自然,但凡人工,都是拉離自然的。
http://www.leungjingyuen.com/forum/viewtopic.php?f=3t=2817p=10727highlight=%E5%91%BC%E5%90%B8#10727

關於要達到心境寧靜,其實只要完全在中脈狀態下,人就自動平靜了。你無法靜下來,那表示你還沒完全在中脈狀態之下,所以沒有心境寧靜出現。沒有完全在中脈
狀態之下,原因是;腦中的思維在搔擾,思維搔擾的目的,是要阻止你進入完全中脈狀態,故腦中思維不斷努力阻撓,而你犯的毛病;就是中了計,跟它糾纏,你想
控制腦中的景像變成平靜的風景,以轉移視線注意力,其實是中計的一種,墮了狡猾的圈套。其實平靜風景的背後,還不是思維的化身,你觀看腦中平靜的風景,其
實也是在跟思維握手,也是思維順著你的意換過另一幕適合你而已,實際也是在跟思維握手,那又如何做到完全中脈狀態呢?

因此,你不是要在腦中製造平靜的風景,而是無論腦中出現甚麼,你都不去理會,是完全不去理會,你要求平靜的風景或要求甚麼景像,思維會順著你去製
造給你,那是狡猾的假象,在這種陷阱中,你是仍然無法擺脫思維的,思維是製造假象的高手啊。正確對付思維的方法應是;不去理會,無論腦中出現甚麼景象,不
論是甜酸苦辣,都不去理會,就如你家中一邊開著電視,你一邊做著其他工作一樣,電視在播著影畫,你完全毫不關注,假如當你視線轉移到電視上看起上來,你手
邊的工作便馬上停止了。其實所謂對付,並不真的去對付,愈對付愈糾纏,應該是不理會,只需把注意力轉移到中脈上或頭頂以外對上的地方就可以了,思維是會不
厭其煩用無數種類的影象去挑釁你 ,它認為總有一幕影象能動你的心的,明白嗎?
http://www.leungjingyuen.com/forum/viewtopic.php?f=1t=1309p=6372highlight=%E5%AF%A7%E9%9D%9C#6372


拒絕神棍,拒絕晦澀。看了其他人的回答,我笑了。

1、你所說的」無念「,是一種心態,而不是一種狀態。
例:你現在聽到1+1=2這個等式,你不會覺得憤怒,因為它是正確的。你不會覺得開心,因為它本該如此。
所以,」無念「,不是不去想,而是你知道它的存在,而這個存在不會影響你的情緒和你的思維。

2、」集中你的注意力在你的呼吸上「,這只是一種初級的入門方法。因為,呼吸是很自然,也很無聊很枯燥的事。但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美色上,那麼你的二弟通常就會起來和你聊人生。所以通常會要求」數息「,這樣會鍛煉你的意志力和注意力了,同時防止你思緒遊走。
或者,你也可以去感受呼吸的過程,感覺一呼一吸間,空氣在你的呼吸系統中如何進出。你只需要去感覺它,知道它的存在。不用刻意去做所謂的」集中注意力「。因為這是入門的基本功,一旦刻意,就是你說的」有念「,就會流於形式,就如同拳擊手不做力量訓練,只知道擺pose一樣。
注意力集中在鼻子或呼吸的感覺其實都行。再說一次,你只需要感覺它,知道它的存在。不要讓它引起你的喜怒哀樂就行。只要你的功夫夠了,注意力放在你家二弟身上時,它也不會起來的。
在這裡,回顧」無念「:你知道數呼吸很無聊,但是這種無聊並不會影響你的情緒、讓你煩躁,也不會讓你從呼吸轉去聯想到其他事情。這樣應該就比較好理解你說的 」無念「。

3、你斷斷續續的練,本身就是個問題,所以有困難,就不用覺得太意外。
別人告訴的的順其自然、放下念頭和抵制念頭都沒錯。因為其要求的都是一回事(不刻意)。不要執著於字眼和文字遊戲。
怎麼樣才能做到順其自然呢?就要求你有足夠的知識和智慧,對你所做的事了如指掌,任事態如何發展,都不會對你造成任何傷害。如果事態發展的下一步會傷你性命,你就不可能順其自然,你就會恐慌,激動,逃避。你若在事態發展會傷你性命時,你還刻意追求順其自然,那麼請不要放棄治療。所以,這個順其自然,講的是在你具有足夠的能力來支撐你的信心和安全感時,自然就會具備的一種心態。
所以,這基本上還是一種富人(有真正本事的人)的遊戲。

最後,還是那句話。窮文富武,如若有人貧賤一生,卻跑來說他能打坐能禪定,那麼基本上就是騙子無疑。不是說窮就不可能在禪修或武坐上有所成就,只是在貧窮的狀態下取得此成就,難度太大,成功的可能性太低。而若禪修有所成就,必定不會處於貧窮狀態。
那種窮且吹噓其禪修功底的人,就是你說的:」神棍「。


——————以下內容於2014-05-02第一次修改——————


解釋貧窮和富有:

富有:即精神上的不空虛。
貧窮:即能力上的不足。

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少,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他就會知道自己應該去追求什麼目標。當他把自己的能力推向極限,去追求目標時,他將會不斷的靠近,乃至實現目標。這時,他的精神是不空虛的,他的狀態,是富有的。

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就很容易給自己訂立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標。往往他能力上的不足導致無法實現此目標,以至於連靠近目標的希望都沒有。所以,他會萬分痛苦,精神空虛,他的狀態,是貧窮的。

能夠了解自己的能力邊界和可追求目標的邊界,是一種智慧。所以,貧窮和富有的差別,就在於是否具有智慧。

富有的人,在追求目標時,事務的發展是可控的,所以,他會有安全感。自己努力去追求時,精神上是不會空虛的。他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追求,所以,他可以心安理得看著事務的發展,順其自然。而在其狀態必然是心無旁騖,這種狀態稱為」無念「。

貧窮的人,在追求目標時,由於以不足的能力去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必然導致事務的發展不可控制。對他,無安全感可言。事情發展順利時,他欣喜若狂,事情發展受阻時,他恐慌、逃避。這種劇烈的情緒波動,就是」雜念「。

所以,我認為窮文富武,更意味著窮人只能是空想家,富人卻是實幹家。
打坐的功夫,是有智慧的人,實打實的坐出來的,而不是一無所知的人空想出來的。

完。


逛到這兒是想看看大家怎麼觀想,路過題主這個問題,就順便作答~(*^__^*)

人可以無念的,就像嬰兒一樣。但是對於識神壯大的成年人就沒什麼可能了,因為思考是我們大腦自然功能之一,大腦只要存在,就會起念。

既然會起念,那如何靜修呢?一般有兩種辦法。

一是「放下」。念起是病,不續為葯。放開對念頭的掌控,不去關注它,產生了也不要去抑制,任其消散;消散了也不要得意,想著自己可真棒——這又是一個念頭。做好了「放下」,就可以和念頭相安無事,當然念頭並不會消失,因為這是後天識神的自然狀態。另外,多說幾句,不光可以放下念頭,還可以放下情緒、身份、身體……哲學家問,「我是誰?」,這個問題沒法回答,但把不是「我」的那些都「放下」了,剩下的就是「我」了,可以這樣去求證。

二是以一念代萬念。集中注意力於呼吸、持咒、祈禱都是這個辦法。集中於呼吸的話,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呼吸的粗細、長短、深淺、輕柔,也就是氣體的流動上,而感知氣體的流動其實是通過呼吸道表皮,所以其實還是在感知體內,這也是很多門派內視的入門辦法。

所以,題主的第二三個問題其實是把這兩種辦法混為一談了。

而兩個問題的答案就是:放下念頭不是抵制念頭,呼吸的關注點在氣流。


用意念去觀察呼吸。用最長的速度去吸氣(用嘴)、屏氣(在吸氣的極限位置停留幾秒)、呼氣(用鼻子)。只要專註在這個過程里,即是正念。非雜念了。一切念起由它去。念起如雲,雲飄過,天空不著色。你便是那天空。


不是無念,是不住念

也就是你以第三方的角度觀你的呼吸,你的行為,你的意志以及你周圍環境的變動。一切自然發生,你卻巋然不動。

其實樓主有個小的誤會,打坐實修這些事屬於內修,是向內求,主要靠悟和行,所以任何外求的方法論是很難解釋以及體會的。就像你沒吃過西瓜,別人再怎麼說它甜,說它解渴你都無法感受到的。所以以前的師父教徒弟都是告訴竅門之後先讓徒弟去做,做的過程中徒弟告訴師父自己的感受師父才會根據情況傳授下一步。
先貼一個我實修的小群,目前功德還很淺,只能說說我自己最近悟出來的一些東西。

所以,打坐的第一步:正心念
從樓主的言語中能感受到一絲慢和疑,這很正常,任何人做一件事沒有看到效果是很難完全相信以及堅持下去。所以樓主需要找到一個讓自己堅持打坐內修的理由,哪怕是保持健康,或者是調整作息。當你的心念正了,目標清晰了,才好去堅持。

第二步:得到法門
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呼吸,呼吸對了,無論什麼姿勢都沒問題,哪怕你在公車上站著,在路上散步,躺在床上都可以。所以呼吸的第一步,讓上身正直,第二步下巴回收,舌頭捲起來,不一定抵住上顎,以後氣感強烈了自然會舌抵上顎。第三步,均勻調整呼吸,越慢越好,越深越好這時候可以感到吸進去的氣暖暖的就對了。第四步,三次調整呼吸過後來一次停閉式呼吸,就是往進吸氣直到吸不進去為止,稍微停頓一下再呼出來。

再具體介紹幾本實修理論方面的書。

第一本是李瑾伯先生的《呼吸之間》;

第二本是陸錦川先生的《道家太極門授功秘錄》;

第三本是伍沖虛先生的《伍柳仙蹤》。

這幾本書如果研究透了,再加上一些悟性自然會懂得其中法門,如果有疑問在下可以與你探討。(這幾本書我這裡都有電子版,需要的可以找我)


第三步,堅持築基
就是勤練習,這是對自己意志力和控制力的挑戰。至於守竅,先不用管,最好沒有這個概念,以後有了根基自然會懂。


最後,如果對大家有幫助可以點個贊,方便以後閱讀,謝謝!


推薦閱讀:

修行、靜坐,你能談談自己的實修體驗嗎(法門不限)?

TAG:佛教 | 修行 | 冥想 | 打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