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過去十年間,油條的價格上漲了 5 倍,而巨無霸的價格只上漲了約 60%?

能不能從原料、產品核心競爭力、供需、價格彈性等方面說說。
補充:如果你覺得這個問題不夠好,希望可以繞道而不是通過調侃而給出無意義的回答,不然會給真正想了解這個問題的人造成很多困擾。我認為中國的油條指數是可以類比西方的巨無霸指數的,才舉了這兩個例子,希望能引發大家思考並相互交流;你可以說巨無霸是撇脂定價法,也可以把巨無霸換成可口可樂,但如果你只是在意油條和巨無霸這兩樣東西本身或者漲幅什麼的是對是錯,那是不是你還沒太讀懂我想問的問題呢?
感謝@徐漢宇 的答案,幾十個回答就他明白我的意思了,即便內容有爭議但很用心。另外吐槽答案還匿名的真是不知道什麼心態啊。


因為你把地產商麥當勞誤解成了快餐店麥當勞。


無論巨無霸指數還是可樂指數都表示的是一家超大型企業在不同時期或不同地域的某一個產品的價格變化,並據此表徵當地或當時的物價變化及相關經濟變化。
但油條卻不是某家油條壟斷企業的單一產品。而是無數大小作坊生產的一類商品,他們的材料,工藝等是在一定範圍內變化的。
舉個栗子,你家門口油條賣1塊,而你家隔壁小區門口的早點攤說他們每天都用新鮮油來炸油條,於是賣2塊。再隔壁一家賣老油條,售價1塊5。哪一家可以作為經濟指標呢?此外,房租,客流量,包裝,口味等等一系列因素都影響了油條的價格。
經濟指標是用某一種事物的變化來表徵經濟變化,換句話說就是用一個簡單的來表示一個複雜的。
油條的價格變化數據,即使只考慮一個街道,也需要獲得幾十個早點攤的油條價格並且統計出一般油條價格。如果推廣到一個城市,精確獲得油條價格會需要很大的工作量。這麼多工作只換來一個表徵,是很不經濟的。
相比而言巨無霸指數的獲得就容易多了。 M銷售的巨無霸可以保證在一定區域一定時期內是一樣的產品,一樣的價格。而且M的管理體系保證了這些價格都會被記錄在案。
回到問題本身,巨無霸的縮水也是有目共睹的,這至少說明10年來食物價格的漲幅不小於60%,但油條漲了5倍這個數據局限性太大,只能說明觀察點周邊的人工,食品原料上漲了,但上漲幅度很難定量。
巨無霸指數對於經濟規模變化不大的西方社會比較有參考價值。對於我們這種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國家,變化的因素太多,反而不是很好的表徵。十年來,我們在食物上的支出佔總收入的比例是一直在下降,也就意味著大家對食品價格的變化沒有十年前那麼在意了。相應的就是食品企業調價的空間也大了。我家門口的包子鋪,年前肉包賣1塊,年後漲價到1塊5。雖然漲了50%,但對於我這個早飯吃兩個包子的人,也就多花了1塊錢。並不會因此就不吃或少吃包子。但顯然1年內物價並不會有50%的變化。
這裡還涉及到定價機制問題,油條價格只會在攤主感覺成本增加導致收入減少時進行一次3毛或5毛錢的上漲,這個漲幅完全是攤主主觀決定。由於油條的低售價,每次漲價都可能達到20%以上的幅度。而類似M和可口可樂這類公司在定價時會考慮當地的物價和顧客消費習慣。在我們看到巨無霸或可樂的價格時可能不會意識到這個價格背後這些公司為之做了多少工作。(諮詢公司沒少收他們的錢啊)
從長期來看,油條,包子或其他早點作為價格指數是個好思路,但是實踐需要大量的工作。


/*******2015.3.8按:作為局外人,我的分析很有可能是錯的,甚至這個問題本身或許都未必成立。但有 @馬前卒 的回答在前,我就不得不寫這篇答案,來從我的專業角度,補充一些東西**********/
/******2015.3.13按:關於 @徐漢宇 的答案, @WhiteHeart Li 的這篇答案或許可作為一個補充2014 年有哪些迅速衰落的公司?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馬前卒 的答案是不完整而有缺陷的。

漢堡是工業品,油條是手工業品。沒錯。漢堡的生產當中人力成本佔比要遠遠低於油條。這沒錯。過去一段時間當中,中國人力成本上升比其他成本要快,所以人力成本佔比高的商品,總成本因而價格上升幅度應當更大。這邏輯看起來是完整的。但用來解釋兩種商品價格變動趨勢的差異,仍然是不夠的。

首先,漢堡和油條,一個是工業品,一個手工業品,這特徵是天生的嗎?用經濟學術語說,這變數是外生的嗎?漢堡必須是工業品?油條必須是手工業品?肯德基的油條也是手工業品?不回答這個問題,直接基於這簡單粗暴的分類來給出解釋,當然是不夠的。

第二,手工業品和工業品之間是質的差別嗎?存在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以至於我們必須區分這兩個概念?人力成本多到什麼程度就必須被當成手工業品?或者少到什麼程度就必須被當成工業品?

第三,手工業品和工業品的分類既然不是天生的,兩者之間也不存在什麼鴻溝。那顯然更本質的問題是,為什麼油條市場上更偏向手工業的生產方式會佔據主流,而漢堡市場則恰好相反。油條攤主為什麼不順便手工做漢堡拿出來賣?如果工業化能降低成本,那油條行業為什麼沒有工業化?或者如果更多使用人力能降低成本,那漢堡生產者為什麼沒有這樣做?

市場經濟下,技術進步歸根結底是為了利益最大化,人力成本佔比更低的商品或許技術進步率更高,然而人力成本所佔比重的變化,或許本就是技術進步的結果。換句話說,可能不是「手工業品的技術進步比工業品慢」,而是「技術進步快的產品會從手工業品變成工業品」

最後,退一萬步,就算這些問題都得到解答了,假設有某種外生的因素使得油條就是手工業品,而漢堡就是工業品。比如偏好,我們就是喜歡小攤上炸的油條,而不喜歡肯德基的;我們同樣就是喜歡麥當勞的漢堡,而不喜歡路邊攤的。因而油條生產的人力成本佔比被鎖定了,以至於它的技術進步遠低於漢堡,導致成本上升速度更快。

但問題在於,決定價格的因素很多,遠遠不止很多人心目中覺得重要程度無可比擬的成本,或是馬克思經濟學當中所謂的價值。

在一個進入壁壘很低的,近乎完全競爭的市場當中,生產者利潤近乎零,產品價格才會接近於其成本。只有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經濟學所描述所謂價值決定價格的機制才會成立。但在現實中,很多市場都存在不低的進入壁壘,其中產品的價格也就會偏離其成本,或者所謂價值。成本或價值決定價格的觀點,是不能解釋這些產品的價格,或其變動趨勢的。

具體到題目中給出的兩種商品,油條所處的市場進入門檻或許是很低的:大多數人,可能並不介意具體吃哪家的油條,因而如果某個油條攤把價格提到高於成本的水平上,就會給潛在進入者提供空間。而消費者多半並不介意換一家便宜點的攤子買油條。

而巨無霸所處的市場環境則完全不是一回事。雖然可能其他餐廳也有提供類似產品,但麥當勞顯然在這一產品當中具有一定的壟斷權力。這樣的壟斷權力可能來源於麥當勞在技術和規模上的優勢,也可能來自於品牌的力量。評論中有人指出,麥當勞的漢堡價格向來是高於其他店的。較高的價格,體現的正是麥當勞市場勢力(Market Power)。顯然,即使有一家「啃得起」或其他漢堡店,在麥當勞隔壁開一家店,提供差不多的環境,以比麥當勞更低的價格出售漢堡,很多消費者多半還是會繼續去麥當勞消費。

也就是說,即使麥當勞將巨無霸的售價定得高於成本,它以規模和品牌上的優勢所建立起來的進入壁壘,仍然會阻止新來者進入這個市場。在這樣的高進入壁壘市場當中,是沒有什麼力量會讓價格趨向成本,或者所謂價值的。

所以討論巨無霸這樣的產品的價格變化時,你就不能只討論成本。即使成本沒有發生變化,對壟斷者而言的利潤最大化價格水平也會隨需求變化而變化。

比如麥當勞的壟斷權力在近年來顯然受到了嚴重的削弱,若干年之前,年輕人還會把婚禮放在M or K舉。而現在,麥當勞很多時候只是上班族無奈時的充饑之物。麥當勞的定價策略必然也會隨之調整,超值午餐之類產品的推出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從這個角度說,巨無霸售價高於成本的幅度,在近年來很有可能是在下降的。考慮其價格變化時,這個因素就不能忽略。

總結一下,回到問題本身,假設問題的確存在,那我猜原因可能至少源自兩個方面。其一,是漢堡市場競爭態勢變化等因素引起的麥當勞定價策略的調整;其二,才是 @馬前卒 所說的兩個產品市場因為一些外生因素在均衡的主流生產方式上存在差異,導致成本變化不同步。


十年前2005年油條大多是0.5元,2015年油條沒超過2塊吧? 五倍怎麼算的?


看到問題,只回答一點:

巨無霸雖然只上漲了60%,但是入華時中美巨無霸的大小几乎是一樣的,而現在基本上縮小了一半(這個數據來自財經郎眼還是羅輯思維我已經記不清了)。換句話說巨無霸的價格應該是 1*200%*160%=320%

同時我感覺油條價格並沒有達到500%,我記得05年油條是0.5元,現在沃爾瑪超市的油條是1.5元,漲幅應該是300%。

這麼一比較,問題本身的前置條件就有待題主或其他知乎er進一步確證了。


1. 了解產品和工藝流程
我覺得要解決這個必須讓我們了解這兩個產品入手,至少知道工藝流程的變化。
我不太喜歡去定義一個產品的資本、人力等等要素比例(程度),因為這種假設有點無力,參見「里昂惕夫悖論」。一個產品隨著它的工藝流程的變化,那麼都可能使得「資本、人力等等要素比例」發生變化。因此我們頂多定義出它受到幾種要素決定,但是無法去知道比例,依然是無法解決問題。
這個要素比例一直在變化,比如工廠多一個人少一個人,那麼人力要素的比例就出現變化。
因此我們如果從工藝流程的角度去看油條和漢堡包怎麼改善的,資產和人力的投入情況,判斷出一種趨勢,那麼或許我覺得就可以大部分解釋這個問題了。這個主要是生產者角度。
2. 成本範圍的考慮
像油條一根買到3塊,完全的原料成本肯定足夠,這讓我想起一個食品安全的問題。以前路邊攤老闆應該不會去考慮太多的食品安全問題,或者說他為這種風險付出的風險準備金小。現在的油條,肯德基買的,我覺得食品安全方面應該投入了不少,因此每個油條平攤,應該價格不低了,當然這個還是涉及工藝流程,也許一些企業級的帳目可以解釋。但是這種企業級的數據,我暫時沒能力處理,我只能看些宏觀上算好的--
3. 消費者偏好
我覺得這個和現在不用五分錢硬幣的現象有點類似。比如,我們最小單位都是使用1元硬幣,那麼久而久之,我們對一個1毛的油條和1毛5的油條,價格就不敏感了。然後生產者就開始賣1毛5,然後開始賣2毛,2毛5……這是一個層面。
另一個層面比較虛,就是我覺得油條和漢堡吃起來差不多嘛,你多收點錢,做的安全點,於是就賣3元一根了。
4. 解決辦法的方向
我查了下知網,相關論文沒多少,因此這個問題有趣但是研究的少,因此我覺得最好有一個懂做這方面工藝的人來解釋下流程,若能判斷出各種要素變化趨勢,最後做了數據分析,那就最好了。
我說例子,我最近在準備畢業論文,看到一個石油價格波動的文獻,作者把油田隨時間產量的曲線做出來了,是一個上突的曲線,然後又說,如果油田開發時間不一樣,那麼把這些曲線合併,那麼就是無數個上突的曲線不按同一時點來合併,你想有多複雜,因此要預計石油的供給量好複雜,但是恰好各國能源署都去做這方面數據了,所以查起來方便,問題是現在沒有一個油條信息署去做這個數據,所以感覺要知道很難。
寫論文寫煩了,就上來看看。


隨著物價的上漲,大家慢慢都發現了一個現象,那就是所有的物價都漲起來了,但是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必勝客等等之類的外資連鎖餐飲卻沒有漲價?

以至於在過去曾經一度是奢侈品的麥當勞現在變成幾乎是相對比較便宜的食品了。長久以來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我腦海中,難道這些洋快餐不想賺錢嗎?他們的東西為什麼不漲價呢?難道他們就心甘情願接受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

這些品牌在美國來說雖然不至於像是我們的沙縣小吃一般,但至少類似於可口可樂在飲料中的位置一樣。此外他們在美國本土也經歷了從高端走向世俗的過程,在1948年麥當勞新的快速服務售賣方式誕生之初,麥當勞在美國也經過一時的奢侈品時代。人們也蜂擁而至,店內也是高朋滿座。隨著麥當勞文化逐漸進入主流美國文化,甚至成為美國文化的象徵。麥當勞的企業定位,及產品定位就決定了他註定要歸於平庸,麥當勞是一家快餐連鎖企業,這樣的市場定位就決定了必定是被市場接受程度越高越能提高利潤。此時的麥當勞就像當年二戰時期的尼龍絲襪一樣,隨著文化的主流化,經濟不斷的通脹,以及生產能力的不斷提高,從奢侈品之列走進尋常百姓家。可以說這樣的曲線基本上是這一類企業的發展路線。

但是,當這些品牌進入一個新的國度怎樣找准自己的市場定位呢?對於麥當勞和星巴克來說,在中國給自己定位的最好參照就是自己的美國身份。

麥當勞進入中國是在1990年在深圳開了第一家分店,90年代的中國相當於美國的哪個時期呢?此時的麥當勞除了要考慮到本地的消費能力以外,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怎麼在中國複製出一套在美國本土的發展曲線呢?此時的美國的外企無不是背靠美國這座大山樹立起自己自由,高端的企業形象,把自己打造成奢侈品的感覺。同時提高商品售價,也是為了刻意營造出這種高端的形象。說的通俗點,就是說以前的錢賺得多是本身定價就比較高,現在少賺點也沒關係,但是市場的擴大能夠拉回來這部分由於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而且這種均衡是多方面的,隨著市場的擴大,麥當勞的廣告投入也逐漸減小。現在已經很少見到麥當勞打廣告,因為隨處可見得M標誌就是最好的廣告。

但是說到這裡還是沒有搔到癢處,難道這世界上有錢賺少了還能坐得住的企業嗎?接下來就牽扯到麥當勞營收的最大佔比——房地產收入。麥當勞的經營模式主要有三種:其一是特許經營,其二是購地自建連鎖店,再將連鎖店租給加盟者,其三是向地主長期承租,再將租地租給加盟商且加收20%租金。

這樣,在地產方面,麥當勞就像是手握著永遠不會降價的期貨一樣,坐等收利,大家其實都能注意到麥當勞的選址往往都是非常好的地段,良好的地段,在加上自身的品牌形象,和周邊的群聚效應,自然能給加盟商信心。加盟商賺錢,麥當勞更賺錢。在麥當勞的營收比例中,三分之一來自直營店,三分之二來自於加盟店。其中房地產收入佔九成。麥當勞本質上其實不算是做快餐的公司,應該是以快餐的外在在做房地產。

所以,這樣看來,麥當勞的漢堡只是漢堡麵包片上面的芝麻而已,背後的房地產才是整座漢堡。麥當勞要做的就是保持餐飲業的銷量就行,維持目前火熱,越賣越多的形勢,店越開越多的形勢,對麥當勞來說就是最好的選擇。

美國人做生意最善長的事情就是「提取商業模式」,一個企業成功之後,會有人把它的成功提取成一種商業模式,然後別的企業再利用這種模式。如果你仔細觀察這種情況到處存在,幾乎存在於你所見到的所有來自美國的企業。中國人最擅長做的就是「複製商業模式」,現在的中國快餐連鎖無不是採用的「麥當勞模式」,比如今天晚上吃得16塊錢的真功夫香菇雞腿肉飯,真是便宜到成本價。不過,作為消費者,我是不會去管他能從我這16元錢裡面賺到多少,我只管我這16元錢給我帶來多少的滿足感就夠了。


這個問題是個好問題!
裡面涉及太多的市場營銷的問題。我只回答題主的問題部分。

首先分析油條和漢堡包這兩個產品,它們就產品本身而言,都有以下共性1、技術門檻低;2、成本透明化。
那題主的問題來了,為什麼?
簡單點來說,銷售價格由:成本+利潤+產品附加值 組成!成本由:產品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運營成本+研發成本 組成!!
我們可以看到由於油條的附加價值可以忽略不計,成本中的研發成本也可以忽略不計,那麼油條的銷售價格基本上只由:成本+利潤組成! 又由於油條的成本透明化,利潤率基本被固定!因此,油條的的銷售價格完全由:產品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運營成本 控制!從中我們又可以分析出,原材料成本占的比例比較大。
現在我們可以得出油條十年漲了5倍的原因:完全是因為,成本上漲的原因造成的!

那漢堡包為什麼只漲了60%?很顯然,麥記的漢堡包銷售價格中附加價值這一塊佔了大的比例,而其他成本占的比例不大,並且,產品原材料所佔的成本更低,因此原材料的價格上漲在整個銷售價格結構中,體現得非常不明顯。因此也就表現出輕微的漲幅!
油條是明顯的被動漲價的商品,在市場上屬於無市場定價權的產品!
麥記漢堡包,在進入市場初期就進行了主動的產品價格定位,並不斷在市場上形成優勢,牢牢把握住了產品在市場上的定價權!
這些東西要展開來可以寫上一篇論文了!
不過就題主的問題,我已答完!
以上!


工業干不掉手工業的地方,手工品就要相對漲價。巨無霸漢堡是工業品,漢堡附屬的就餐環境(混凝土建築、標準化裝修)也是工業品;油條是手工業品,油條附屬的就餐環境是臨時擺攤,躲避城管,自然也算手工業品。

技術進步會提高工業生產效率,迅速降低工業品的成本和價格,而生產手工業品的效率會保持穩定,只要工業品無法對手工業勞動進行有效替代,手工業品的市場成本就會保持穩定,比工業品的跌幅小。

從技術角度分析,油條的膨脹受油鍋湍流的影響很大,最佳烹炸時間需要目視判斷,不能讀秒決定,所以尚不能用可移動的輕便機械進行流水線生產,也不能長時間保持口感,人流不足以支撐連鎖店的地方必須人工現場製作。所以早餐攤上的油條屬於無法替代手工業品,價格理應比工業品更堅挺。(固定店鋪里的油條可以標準化製作,但顯然無法像早餐攤那樣隨處供應,更無法滿足不同顧客的不同需求)

下面幾幅圖可以證明,街頭油條這東西在哪都是手工操作,目視控制質量,不是從工廠拉來的半成品:

引自:看看老外是怎麼炸油條的

此外,油條為什麼是兩條?為什麼一條炸不起來? 這個回答應該足以解釋炸油條工藝的隨機波動

以上討論的默認前提是無通脹環境。在有通脹環境下,技術進步反應到價格上就是油條這種手工業品價格上漲快。至於工業品,工業效率進步幅度如果大於通脹,工業品價格會下跌;工業效率進步幅度如果小於通脹,工業品價格也會上漲,但速度比手工業品慢。這就是本問題中指出的情況了:【為什麼過去十年間,油條的價格上漲了 5 倍,而巨無霸的價格只上漲了約 60%?

當然,確切地說,油條和漢堡都是工業品和手工勞動的結合。現在炸油條的灶具、油、麵粉和漢堡一樣,也是工業品。但一方面油條所需的這些工業品標準化程度遠低於漢堡,是「工業品中的手工業品」,另一方面,油條需要更高比例的手工勞動來安置這些工業品原料。即同樣是十塊錢買的食品,油條中蘊含的手工勞動遠高於漢堡。所以前面的工業品~手工業品的討論可以適用於本問題。

再進一步說,以上討論適用於一個均勻發展的工業社會。實際上,過去二十年乃至十年,中國的發展趨勢都是從二元化城鄉社會變成一個全面工業化的社會。在全面工業化接近於完成之前,低效率的小農經濟將不斷向工業社會轉移廉價勞動力——報酬以小農經濟的回報為參照物,而不是以工業社會生活成本為參照物。

這些廉價勞動力首先參與的工作就是簡單工業化勞動,或是工業化社會裡的手工業勞動----比如炸油條,比如把熱油條送到食品需求量不足以支撐一個連鎖快餐店的街角,比如佔用人行道並靈活躲避維護道路暢通的城管。所以,在工業化接近完成之前,我們這些已經生活在工業化社會的消費者始終有相對廉價的油條可吃。一旦工業化進程接近於覆蓋全社會,炸油條的回報就要按照工業化社會的一般勞動報酬算了。油條價格就會在短期內進入一個快速增長區間。

這個問題從另一個角度說,二十年前,有一份穩定的城市工作就很不容易,快餐店的店員和消費者的收入差距不大,炸油條的報酬則遠低於工業化社會消費者的平均水平。現在,任何人都有資格到富士康去加班賺幾千塊工薪,讓人冒風雨起早貪晚炸油條,顯然需要一個不明顯低於富士康加班的回報。油條的價格上漲幅度超過通脹,超過漢堡也可以理解。

當然,以上討論不是說手工業勞動的工作比工業化勞動穩定。因為你的勞動隨時可能被工業化生產替代,到時候你的產品會迅速跌價,跌到手工勞動回報接近於一文不值的水平。比如現在許多資本不過幾萬塊的飯店開始使用削麵機器人,許多中檔飯店開始用機器人和平板電腦代替服務員。電價幾毛錢一度,機器人不用交社保,無人機送貨已經接近實用,炸油條和送油條給分散消費者的工作恐怕也混不了幾天啦。


沒看過麥當勞賬本的就不要答這個問題了。看前排兩位分析的頭頭是道,有點兒大炮打蒼蠅的感覺。

很簡單,兩個原因——
1、麥當勞固定菜單單品利潤率連年下滑。
2、巨無霸的尺寸已經至少四次(準確說我知道的有四次)縮小。

所以不是油條漲價多,而是麥當勞由於戰略考慮降低了成本且放棄了一部分漲價空間。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相比計程車,公交車漲價甚微(推出公交卡後,很多城市還相對便宜了)。幾乎所有的飲料都沒漲價(部分瓶子變小了)。水果漲價不止2倍,果汁卻很平穩。雞蛋漲價不到一倍,煎餅果子1.5到3.5。該下車了,先寫到這


逗,溢價起點不同的東西比什麼比


肯德基的脆雞八分堡…確實八分飽…

知道原因了吧???(朋友圈打成脆辣了)


為什麼過去十年間,油條的價格上漲了 5 倍,而巨無霸的價格只上漲了約 60%?

回答:
在過去的十年間,電腦和電視機的價格下跌了,汽車也下跌了很多。還有很多電子產品的價格都下跌了。但是,所有有人為你服務的商品,價格都大幅度上漲了。

這就可以解釋了:
巨無霸是流水線生產的類似於工業品,原材料上漲的幅度有限,而生產效率很高,估計自動化程度也逐步提高,因此成本上升有限。

而油條是要有人為你服務才能提供的。當然麥當勞也需要有人服務,但是麥當勞走的是大批量化、標準化的路線,因此受人工成本提升的影響較小。


為什麼過去十年來我的年齡漲了一倍,我爸爸的年齡只漲了0.25倍??


印象中2001年到2004年麥當勞的價格翻了一倍還多。


你咋不說油條從5毛漲到2塊5漲了2元

巨無霸從15漲到24漲了9元呢?


這麼多年糧價只上漲了不到兩倍。可見中國的農民還是很可憐的。


因為巨無霸的尺寸可以縮小,並且沒人在意。而油條的尺寸不能縮小。

幾十年前的巨無霸大約有現在兩個大了。


一根還嫌貴啊,不錯了啦,人家起早貪黑的。想想KFC那種速凍的小矮炮油條,還賣你3塊呢!人家那好歹是清早和面做的。


推薦閱讀:

「剩餘價值論是錯誤的」這件事,在國外已經變成常識了嗎?
澳大利亞既有煤炭又有鐵礦,為什麼不發展鋼鐵業而是直接出口這些礦產?
「資本管制」只可能出現在金融危機中嗎?還有哪些情況下,一國會進行資本管制?
為什麼百事可樂、可口可樂、雪碧要花這麼多錢請這麼多明星做廣告?
為什麼區分生活用電和企業用電,然後進行差異定價?

TAG:市場營銷 | 商業 | 物價 | 經濟學 | 麥當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