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到底是什麼?
宗教與佛教的定義
在中國的古籍里有「佛教」這個詞,但是在古籍中,佛教的意思是佛陀的教誡,具體指佛經所記載的佛的言教。比如「七佛通戒偈」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裡的「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誡的意思。今天我們所講的佛教,是指作為一種宗教的佛教。這種佛教的講法,主要是近代從日本傳過來的,它指一種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宗教。作為宗教,佛教跟其他宗教有一致的地方。如果按照宗教學的研究對象看,佛教顯然在它的研究範圍之內,因為它具備其他宗教所共有的一些特點,比如有教主、教義、教團,而且是我們國家法定的正規宗教之一。
關於宗教的定義,現在的統計,全世界有一百多種,幾乎沒有哪一種被世界各國的宗教界跟學者所公認。中國的宗教各有各的特點,要概括出一個普遍性、準確的定義,確實很難。我們國家,一般用崇拜超自然力量的信仰體系;西方國家用的比較多的是,提供給人安身立命之本的信仰體系。總之,宗教共同的特點是有一個信仰。佛教現代領袖太虛法師曾經講過,各個宗教的源頭都是教主的宗教體驗。大多數宗教體驗,都是人神交通的體驗,就是他作為一個人,體驗到或者看見高於人的神,或者通過某一種方式跟神發生交流,然後由神傳遞給他一種信仰。從宗教的角度來講,宗教的實質應該說是人神交通的產物。用現在的話來說,神可以看做是地球外的球外文明,或者是比人類高的宇宙生物,他跟地球人進行某一種方式的交流的產物。從宗教學來講,它是人內心深處的信仰與社會苦難矛盾的產物。
佛教與其他宗教的異同
佛教跟其他宗教一樣的地方是,它也是源於教主的宗教體驗,但顯然有不一樣的地方。
佛教的宗教體驗是一種覺悟,是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獲得的一種覺悟。這種覺悟在佛教看來是一種智慧,現在的心理學把這種宗教體驗劃歸於「意識轉換狀態」。我們日常的意識大概有十多種活動狀態,還有人所不知道的非常特異的一些活動狀態,叫做「意識轉換狀態」,比如由禪定所得的經驗,由通神所得的經驗等等。釋迦牟尼佛所得的體驗是在禪定的基礎之上,通過用智慧觀察人生痛苦的根源,所獲得的一種覺悟。在這一點上,跟其他宗教的教主所獲得的宗教體驗有很大不同。比如耶穌跟默罕默德,他們主要是通過跟神、上帝或者真主,進行交流所獲得的宗教體驗。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是通過自己的修行,我們把它叫做瑜伽實證,用瑜伽實證的方式自己得到的一種覺悟。
其他的宗教大多數都崇重信仰,強調必須絕對的信仰神,而佛教正好相反,非常反對信仰神。它不否認有神的存在,但是它認為神只不過是比人智慧高一些的眾生,值得尊敬,但是並不一定值得信仰。應該信仰如實知見宇宙人生的一種智慧。所以梁啟超講,佛教的信是一種智信。很多宗教的信,是出於人感情上的一種宗教信仰,把他自己理想的信仰對象都加在神的身上。這個神,從很大的程度上講,是人按照自己的信仰所塑造的。佛教在這一點上,與一般的宗教,尤其是西方人所認為的一般的宗教定義,確實有很大不同。所以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里列舉各種意識形態,他把佛教列為一種,宗教另列為一種,這說明恩格斯認為佛教不屬於宗教,它是一種單獨的社會意識形態。
歐陽竟無居士對佛教的定義
關於佛教是不是宗教,在二十世紀的初期,當時的佛教界和學術界就進行過激烈的爭論。在當時,宗教是社會革命的一個對象,一般的人,尤其是激進的人都認為宗教是很落後的東西,應該被打倒。所以,護持佛教的佛教徒,就要強調佛教跟其他宗教不一樣的地方。當時,以歐陽竟無提的口號最響亮。他的口號是:佛教「非宗教、非哲學、非科學,超宗教、超哲學、超科學,亦宗教、亦哲學、亦科學」。這個定義對於佛教來講是最好的定義,佛教確實是具有這三個性質。
佛教「亦宗教、亦哲學、亦科學」,因為它在形式上,尤其是信仰的形式上,跟其他宗教沒有太大差別,顯然屬於宗教。而且大多數佛教徒的信仰,跟其他宗教徒的信仰也沒什麼本質上的區別。佛教徒雖然很多,但是真正智信,信仰佛教智慧的,在佛教徒裡邊占的人數並不是很多。所以說佛教是宗教,這是合理的。
佛教亦哲學。每個宗教都有自己的哲學,但是其他宗教的哲學都沒有佛教的哲學豐富。台灣的著名學者方東美認為,佛教華嚴宗的哲學超過了所有西方哲學。現代科學比一百多年前發展了很多,拿一種簡單的唯物論、唯心論顯然不足以概括現代科學的成果,不足以解釋世界。最近幾十年,又出現很多比唯物論跟唯心論更高一些的哲學。但是跟佛教華嚴宗的哲學相比,這些哲學還是顯得比較幼稚。而且佛教非常重視哲學思辨,佛教的修行是必須要用哲學思辨才能在禪定當中修觀。所謂的觀,就是用哲學觀進行思考,用哲學的方法究明自己身心世界的奧秘,有人把這叫做內求的方法。所以有的人把佛教完全看作一種哲學,如果就它的教義來講,也是有道理的。
佛教亦科學。佛教裡邊有一些結論,完全被現代科學證明了。比如,一杯水裡有八萬四千蟲,人的身體里有八萬四千戶蟲,這是佛經裡邊經常講的,現在在顯微鏡下發現確實是這樣,而且數量不只八萬四千。現在證明,在人的身體裡邊,百分之九十五都是細菌,光是人的一隻手掌上就有一百多億個細菌。還有關於世界的廣闊的宇宙圖景。在佛教的《華嚴經》里描述了佛教所說的「法界」,法界大略相當於現在的宇宙,一個宇宙全景。我們要描繪宇宙全景,現代的科學用哈勃望遠鏡所見的僅僅是很小的一個範圍,描繪宇宙全景在人類來講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華嚴經》里就描述了一個極為廣闊的宇宙全景,這個全景叫做世界海。世界海有二十層,在每一層里有百億日月組成的世界,大概略相當於現在的一個星系。而且它描述這個世界海里的世界的形狀大概有一百多種,有的像螺旋狀,有的像一朵花,有的像蝴蝶,有的像一座寶塔等等。現在哈勃望遠鏡拍攝到的星系圖景,確實跟這個非常相近。而且經裡邊講,這些世界都處在不停地旋轉當中,現在證明,所有的星系都是在旋轉。關於更深層次的人的心理、人的身體,還有物質與精神最深層的關係,這些哲學上、科學上最前沿的問題,實際上佛經裡邊都講到了。
十九世紀初期,佛教由在印度的一批英國人介紹到西方,當時正好也是西方心理學興起的時候。當時西方的一些心理學家看了佛教對人心細緻的分析以後,都非常吃驚,因為它的細緻程度超過了西方心理學家對人心的研究。佛教大概在兩千年前就提出了人有深層心識,把它分為三個層次。過了兩千年以後,大概萊布尼茨才提出有深層心識,然後發展到弗洛伊德,才構成了比較完整的深層心識學說。所以西方心理學家把佛教看作一門心理學,他們現在的定義是有某種宗教背景的心理學。科學巨人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能夠應付科學時代信仰需求的,只有佛教。很多西方的思想大家也這樣講過。現在科學界,尤其是一流的科學家中,關注佛學的人不少。吉林大學王教授,多年以來一直在美國講《楞嚴經》。他主要的聽眾是一百多位科學家,其中有很多是諾貝爾獎獲得者。這些人學習佛經不一定是信仰佛教,他是想從佛教哲學裡得到科學方面的啟示。其次,他們想從佛教裡邊得到一種研究方法,解決科學的瓶頸問題,因為佛教有自己獨特的研究身心世界的方法,尤其是提高智慧的方法。在現在高層次的佛教徒裡邊,對佛教有興趣的,學量子力學的人最多。比如當代很優秀的佛教學者周貴華,他研究唯識學很好,他是北大量子力學的碩士,讀了佛教的博士。台灣清華大學物理系的前主任王守益先生,有一個科學家的團體,辦有刊物《佛法與科學》。物理學家王季同研究佛學影響也很大。像科學家這麼關注一種宗教學說,這在其他宗教里是沒有的。所以說佛教亦科學,完全可以這樣說,尤其是心理學方面。
佛教非宗教、非哲學、非科學,當然也可以這樣說。非宗教,雖然它跟其他宗教有共同的地方,但它最核心、最基本的部分,是崇重智慧不崇重信仰,這一點跟宗教又是相反的。宗教是有神論,佛教從某種角度可以說是無神論,尤其是禪宗與原始佛教。當然就可以說它是非宗教。
佛教非哲學。如果說它是哲學,哲學家會承認,但是佛是不承認的。佛認為,如果說他是一個哲學家的話,《金剛經》里講,這叫做謗佛、誹謗佛,因為把佛降低了,只把佛看作一個哲學家。哲學是運用人的理性思維自由地進行思辨的一種學問,它的成果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片面的。它跟科學一樣,可以發展,可以辯論。但是佛法就是真理,真理只有一個,是不可以辯論的,也是不可以宣講的。所以佛說法的性質跟哲學家講演的性質完全不一樣。佛經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現場教學記錄,它不是一個哲學著作。佛說法的過程,有人把它比作實驗報告,因為它的寫法跟實驗報告的結構非常相近。它記錄這一次說經的過程、聽眾、反應、所說的經等等。而這個現場說經,不僅僅是說經,他是一種現場教學。他說一句,下面的人馬上照著做,是一邊說一邊修,說到修到。所以很多佛經的末尾記載,佛說完這部經以後,多少人證得阿羅漢果,多少人證得「法眼凈」。「法眼凈」就是打開了智慧眼,相當於禪宗的開悟。這是一種實驗報告。一般的人看佛經都忽略了這個問題,尤其是研究佛學的人認為,佛經與其他的哲學著作是一樣的,把它當作一個哲學著作去研究,實際上性質完全不同,所以說它非哲學。
佛教非科學。因為科學有嚴格的研究方法,而佛教所用的方法雖然與科學有共同的地方,但明顯有不同的地方。禪堂大概可以看作實驗室,但它不用儀器。科學是用外求的方法去研究物質世界。如果是研究心理學的話,就是把人的心理活動當作一個物質現象,用研究物質現象的方法去研究人的心理活動,研究社會問題。而佛教的方法跟這個顯然不一樣。佛經裡邊雖然也講了好多數字,有多少個世界,從某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有多遠,有多大,但是這些大多數都是文學性地描述。科學必須是非常確切的,而佛經里的這些描述都是非常不確切的,不能把它完全看成一種科學,所以也可以說它非科學。
佛教「超宗教、超哲學、超科學」。超宗教,它具備宗教的特點,但跟一般的宗教又不一樣,可以說是一種超級的宗教。它雖然有哲學,又超越於其他哲學,所以可以說它超哲學。它有很多科學的內容,也有很多科學的方法,但是又超越科學的方法,所以說它超科學。太虛大師曾經講過,現在科學界所承認的科學方法,只能叫做狹義的科學方法。他認為,廣義的科學方法,必須加上東方宗教長期以來所使用的瑜伽實證的方法。通過在內心深處做功夫,自我調節身心的這種方法,來研究自己的身心。這是一種不可忽視的方法,但是科學基本上不採用它。太虛大師的說法非常好,如果把現有的科學方法再加上佛教等宗教所使用的瑜伽實證的方法,這可以看做完全的科學方法,有希望揭開所有的宇宙之迷。只用現有的狹義的科學方法,不可能揭開所有宇宙之迷,尤其不能揭開人內心深處的秘密。
用歐陽竟無的「是、非、超」這三句話來概括佛教的性質是比較準確的。作為形式的佛教,跟其他宗教一樣,也是一種社會現象,一種歷史現象,具有其他社會歷史現象所具有的特點,比如受社會物質條件的制約,受各種文化的影響,它是發展的,適應不同的時空,有不同的形態。在現代科學的時代,應該對宗教尤其是自己的信仰,用佛法的如實知見作冷靜的觀察跟把握。如果這樣把握的話,宗教所講的不一定都是真實的。信仰有它的積極意義,有它的教化作用,但是也可能有它消極的一面。尤其是教團,它也跟其他的社會實體一樣,也可能受到社會條件的制約跟影響。
------------------------------------------------------------------------------------------------------------------------------------------
對於佛法中那些當前科學無法解釋的概念如何理解
近代高僧太虛大師對整個科學有一個評價,就是科學的方法是科學的,但也是片面的。現在科學界所承認的科學方法,只能叫做狹義的科學方法。因為理論方法是有局限性的,用來研究物質世界,分門別類去研究的時候是可以的。但是研究世界的整體、研究微觀層次及精神心理等問題時,這種方法是不夠的。他認為完全科學的方法,就是科學的方法再加某些宗教所用的瑜伽實證的方法,就是通過在內心深處做功夫,自我調節身心的這種實驗開發出一種智慧,去直觀自己以及整個世界的實相。
太虛大師這個說法是非常好的,正是這個原因造成了佛法和科學在對宇宙人生真相的認識上存在差距。
佛陀對宇宙人生的認識之所以達到那樣的高度,據佛法講,是因為其通過太虛大師所講的,在當今科學基本屬於「盲區」的「自內證」的方式,經過多劫的努力,成就了一種稱為「一切種智」的智慧,這種智慧盡知一切(關於這種智慧,後文中有作介紹),但是佛陀只傳導與眾生解脫相關,與眾生究竟安樂相關的內容,之所以不教授科學,並非是因為佛不懂科學,如果佛不通曉一切科學和文明,那麼佛的智慧就沒有資格被稱為「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這種「不教授」,並非不能,而是不為,因為佛陀認為科學解決不了生死問題,也無法幫助眾生圓滿福慧,獲得大自在。
以輪迴這類觀點為例,之所以現在人們很難相信,有一定原因是佛教的認識過於超前,當前人類的認識水平太有限,所以導致這類理論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在心理上就不太能接受得了。儘管國外有不少這方面的案例,但是由於受限於當前的科學水平,所以無法採取合適的研究方法,使之作出符合當前科學認識的解釋,所以在學術界影響力實在太弱,也無法讓大眾信服。國內就更不用說了,馬克思主義是立黨之本,這樣的研究就不太可能了。在佛教徒和道教徒中,不乏有前世記憶的人,有的少的能記得一兩世,多的甚至能記得多生多世,這樣的人我自己也親身接觸過,有的人之所以成為佛教徒可以說跟這些經歷是有很大關係的,當然這些事對於那些不信的人,要想說服他們,是很乏力的,因為這種經歷和記憶如同涅槃一樣,是個人的體驗,無法展示,所以這也自然會使得不少人認為這些所謂的輪迴案例純粹是忽悠。
並且,輪迴並不單是佛教的講法,早在佛陀降生之前,輪迴說便在印度宗教界廣泛流傳,是當時人普遍的信仰。晚近學者因而有認為佛陀之所以講輪迴,乃是順應民俗信仰而施行教化的權變之策。對於這點,恐怕不是這麼回事,我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理論上的相似性,是因為修道者的共同體驗,當時講輪迴的外道遠不止婆羅門教一家,那個時候印度有各種修道團體,其中不乏修入甚深禪定開發出神通的修行者,他們通過天眼通和宿命通這樣的神通就知道眾生一直在六道之中生死輪轉。所以其中理論的相似性,相當於對於某種現象和規律的共證,而佛陀因為通過宿世修行證到盡知一切的「一切種智」,在各種規律和現象的認識和理解上,比之與各種外道最為圓滿和透徹。
就目前科學和哲學在認識上確實與佛法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諸如佛陀一切種智的原理,《華嚴經》上事事無礙的境界,當今的科學和哲學恐怕是很難理解的,佛教認為時間空間皆無自性,皆無礙。空間無礙,廣狹、大小、高低、遠近等皆無礙,大可入小,小可容大,遠即近,近即遠,須彌山可納於一粒微塵,一微塵可容大千世界。時間無礙,時間隨心轉變,一念與長劫融通無礙,喻如一夕之夢,翱翔百年。一微塵乃至一念即是法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互相攝入無礙,緣起無盡,交織成事事圓融、重重交參的法界大緣起網。
現在很多人不了解佛教,認為學佛很簡單,道理上就是一個講空性的緣起法則,修行就是吃素、放生、行善、誦經,這其實是極大的誤解,佛教的修行其實是很重視正見的,佛陀所講的「八正道」中,以正見為首,無正見而修行,相當於盲修瞎練,現在大多數佛教徒,尤其是老年人,確實是屬於愚夫愚婦的信仰,使得佛教的社會形象並不好,被很多不明真相的人認為是迷信。然而,真正如法的學佛並非如此,光是在道理上透徹通達,達到天台宗和華嚴宗這樣的圓教所要求的圓解,是很需要花一番功夫的,理上通達了也只是聞思慧,屬於文字般若,還需要把這種聽聞、理解的道理,通過禪定或者在生活中觀修,轉換成直覺性的智慧,佛教稱為修慧。
從電燈發明到如今,也不過才一百多年而已,科學還是太年輕了,某些人強行用科學去解釋一切現象,否定諸如「輪迴、業力因果、涅槃」等所有當前科學不能解釋的現象,並視之為「迷信」,這本身就是對科學的「迷信」。
------------------------------------------------------------------------------------------------------------------------------------------
佛法修學的五個層次
佛所說的全部法從內容上分為「五乘」:
一、人乘法,講如何度過合理人生、獲得現世安樂幸福並在來生為人的道理方法。
儒家的境界大概就相當於人乘法,在世間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追求現世的事業成就,在社會中實現自我的價值,心理學上稱為「自我實現」。
二、天乘法,講如何提升生命,命終後生於天堂長享快樂之法。
大多數的宗教都屬於這個層次,基督教、伊斯蘭教、道教、印度教,教人行善,死後升天,享天福,天乘法根據是否注重禪定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這樣的宗教,只重善業,不太講禪定,從佛法講即使生入天道,一般也只是欲界天(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道教所謂「大羅天」、「種民天」));而道教和印度教這類宗教,除了教人行善,還特別注重修習禪定,(道教的「內丹」實際屬於禪定的範疇,換了個說法),能生入色界甚至無色界這樣的更高層的天。根據佛法,佛教雖然認可根據其教義最終能達到這樣的效果,但是佛以其所證得的盡知一切的一切種智講,生入天道,實際上所得的幸福也是有限的,天道壽命雖長,終會有終結的一天,即使貴為天主,也難逃輪迴,天人壽命將盡時會出現五衰之相。所以,天乘法和人乘法都無法解決生死問題,並不能使眾生獲得究竟的安樂。
這裡解釋下佛教中「外道」這個說法,很多不了解佛教的人,認為佛教把其它宗教定義為外道,並制定三歸戒的做法過於霸道和狹隘,缺乏包容,實質上佛教這麼做是有其道理的,之所以這麼做,完全是出於對佛子慧命的保護,因為根據之前的描述,外道所修的人天乘法無法幫助眾生解脫生死,獲得究竟的安樂,佛教所證之的智慧,無論是一切智和一切種智,都是不共外道的,佛教徒入門從三皈依開始,皈依之後受到三歸戒體的傳承,才擁有佛子的身份。受三皈依,能使學佛者跟真如實相建立起一種重要的聯繫,這種聯繫是實證真如實相的一種增上緣(起特別重要作用的條件),而且只有受了三皈依,佛陀才能加持度化,據一些有修行的人講,佛陀在世的時候,只有皈依他,他才能加持你開悟,如果你不皈依他,他沒法加持你,「不能度化無緣」是佛的三不能之一。如果一個佛教徒,不依止三寶,去信奉其他宗教,吹捧附贊,會使得戒體破失,失佛子身,法門難成。
三. 聲聞乘法,講個人超出生死,獲得永恆安樂(涅槃)的「四諦」法。聲聞乘之阿羅漢,破除人我執,斷盡煩惱,個人超出生死,獲得永恆安樂(涅槃)。
四. 緣覺乘法,講個人更徹底超出生死,達到涅槃的「十二因緣」法。緣覺乘之辟支佛,獨覺佛,除斷三界煩惱外,還能斷一分煩惱習氣,證悟深於聲聞乘之阿羅漢。與聲聞乘,並稱為「二乘」。
五. 菩薩乘(大乘、佛乘)法,普度眾生共出生死,圓滿覺悟諸法實相,法界的體相用全都證得,達到最徹底的永恆幸福和圓滿智慧、無限自由之法。(這裡的無限自由是從自受用境界而言的,即使成佛,在眾生界還是得受緣起法的限制,所以佛有「三不能」。)
五乘法形成一階梯結構,下乘法為上乘法的基礎。五乘道的具體內容,總攝於三歸、五戒、十善、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攝或「三學六度」。其哲學指導,總攝於三法印、一實相印或「真實」二字,以「緣起」為基點。
對佛典中所載錄的佛陀思想,大略可以這樣來概括其綱宗:直截根源,以徹底解決人存在的根本問題——生死為中心,以「緣起」的智慧如實觀察宇宙人生的本面,特別是如實觀察自心,依「如實知見」的智慧「自凈其心」而解脫世間諸苦,獲得現前、後世乃至究竟的安樂。其心髓,集中表現於無常、無我、涅槃「三法印」。
------------------------------------------------------------------------------------------------------------------------------------------
各個層次的重要名相
阿羅漢,通過修行證得阿羅漢果的聖人,是聲聞乘的極果,已完全證得「一切智」(這種智慧在後文中有闡述),斷盡三界諸煩惱,不再受生於三界。(可以回小向大,修學大乘道。)
辟支佛,緣覺乘的極果,觀因緣之理而斷惑得道的聖者。稱其除斷除三界煩惱外,還能斷一分煩惱習氣,其所證悟深於聲聞乘之阿羅漢。天台宗分為兩種:過去生曾經種下因緣,出於無佛之世,獨自觀萬物之因緣而無師自悟者,稱「獨覺」;聽佛說十二因緣法,依法修持而證果者,稱「緣覺」。
菩薩,意譯覺有情、作道眾生、道心眾生,意為追求大覺,並能令眾生覺悟者。泛指發菩提心、修大乘道者。所以,菩薩不一定都是證到聖果(證得一切智)的,暫還未證聖果者稱「假名菩薩」。
這裡解釋下菩提心,菩提心,亦譯「道意」,指普度一切眾生皆共超出生死、成就佛果的誓願,乃修學大乘道的起點。世親在《發菩提心經論》說:自從發菩提心的當下,即使你在睡覺或散亂,功德力也將不斷地增長。
佛陀,意譯覺者,可謂生命進化的終極。此「覺」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義。意謂證得「一切種智」(這種智慧在後文中有闡述),圓滿覺悟了宇宙人生的實相,盡知法界一切,並能指導眾生皆達圓滿覺悟的大聖人。佛陀打破了二元對立,佛心與與真如實相完全相契,且佛陀又是真如實相本身。所以,佛陀亦多稱「如來」,謂乘終極實在或終極真理——「真如」而來,或曰真理之現身。
諸佛所證性起之功德,乃從體起用,自在無礙,萬德莊嚴,具有與眾生界緣起之觸處成礙、眾苦交迫迥然不同的不思議妙用。眾生界俗諦所攝、受因果律制約的空間、時間、一多、凈穢等,在佛果境界中完全失其有礙性,根身器界,一切皆隨心如意,能轉於物而不被物所轉,具有種種清凈莊嚴和無礙無盡的妙用。由空間無礙,大小隨意,能現大身滿虛空界,能「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坐微塵里轉大法輪」(《楞嚴經》),恆沙佛剎,彈指即到,此滅彼現,速如影響;由時間無礙,念劫圓融,能於一念入無量劫,能縮無量劫為一念;由一多無礙,能以一身入多身,多身入一身,分身化現無量世界,利樂、度化眾生;由凈穢無礙,能於刀山劍樹、糞池污穢中顯現清凈莊嚴,能以瞋怒淫慾為度人的方便,五濁具足的娑婆世界,於釋迦佛則現為備極清凈莊嚴的凈土;由境智無礙,五眼常照,無所不知,無所不覺,具四智、十力、四無所畏、八大自在、三明六通、十八不共佛法等功德。佛果境界性起之清凈莊嚴、無礙無盡,以《華嚴經》述說最稱周詳。佛陀在自受用境界擁有無限的自由,但是在眾生界還是得受緣起法的限制,唐嵩岳元珪禪師為岳神說佛有三不能:
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即滅定業;佛能知群有性,窮萬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眾生界。
佛雖能化無量身,「隨緣赴感靡不周,」而無緣者亦難見;佛雖誓願普度一切眾生,亦不能一廂情願度化無緣。喻如日月雖明,不能令盲瞽者眼見其明;又如月影能普映於眾水,而不能映現於濁流洪波。由此而言,佛在他受用境界,尚未得絕對自由,而是處於向絕對自由的不斷實現中。
------------------------------------------------------------------------------------------------------------------------------------------
大乘佛教所證的三種智慧
第一種智慧叫「一切智」,又叫做」涅槃智「,通過修行證得一切法共有的體性,即「緣起無自性」,佛經上稱為「見道」,通過這種智慧,可以使煩惱斷盡,生死解脫,佛教把這種心理模式,稱為涅槃,但是一般開悟見道的人,涅槃的體驗通常只是一個很短的時間,可能是千分之一秒,也可能是幾個小時,從斷煩惱的角度講,相當於小乘的初果須陀洹,然而,它是一種非常奇特、深刻的經驗,即使一次也足以改變這個人的世界觀,給他深刻的影響。他會對佛法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因為他嘗到法味了):涅槃這回事確實是有的,確實是極樂,確實是永恆,是不生不滅。這種智慧是佛教區分凡聖的標誌,只有證到一切智,才有資格被稱為聖者,沒有體證到這種智慧的眾生,即使福報再大,禪定功夫再高,哪怕貴為天主,也只是凡夫,所以佛教是以智慧來區別凡聖的,即佛教所說的聖者,至少要求見道,也就是小乘初果以上。佛教講見道起修,見道之後才進入修道位,所以見道僅僅是修行的開始。
見道之後,還得繼續修習,當修到一天二十四小時都能保任涅槃的狀態恆住不失,把煩惱從根上完全消滅,轉換成完全沒有煩惱的心理結構,具有這樣清凈的心理結構的人,佛教稱之為阿羅漢,阿羅漢煩惱斷盡,也破除我執,自然生死也就解脫了。這種聖者無論經歷和遭遇什麼樣的困境,任何時候,內心都是無限的放鬆和歡喜,沒有一點煩惱。阿羅漢是「無生」的意思,把生死問題徹底解決,從此再也不會生,再也不會死。證得一切智所獲得的法身並不是一種具體形式的身體,是以法界為身,以法性為身,以永恆不滅的法界體性為自己的身體,這個身體當然是永恆不滅的,不受任何條件的限制,超越一切條件,即使天地崩塌,宇宙毀滅,也不受任何影響。所以禪宗開悟的人,有一句偈子:「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翠竹黃花皆是法身。
另外兩種智慧依一切智而得,如果先沒有一切智,後邊的兩種智慧是無法得到的,第二種智慧叫做「道種智」,道種智它包括的內容非常多,什麼叫做道種呢,就是指使你具備修道成就的所需要的各種各樣的條件、種子的一切的智慧,包括了知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將來路怎麼走),了知各種各樣的修行方法,了知一切眾生(起碼是跟自己有緣的眾生)的過去現在未來,他的內心,他將來會怎麼樣,了知宇宙中的一切物質現象,精神現象,甚至了知人間的一切知識,一切技術,一切科學,這些在利樂有情,度化眾生的過程中都是必須的,這些都是一個菩薩在修行過程中必須全部掌握的,當然全部掌握這些需要很長時間(多生多世的學習),具體怎麼修呢?在一切智的基礎上深入各種禪定,提高智力,有各種各樣的禪定,其中就有專門開發智力的禪定,當修到七地菩薩的時候,智慧會超於常人非常的多,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學習大量的知識,可以把人類全部的知識掌握。
第三種智慧叫「一切種智」,道種智並非全知,它知道的只是跟修行菩薩道和度化眾生有關係的,跟人認識世界有關係,對人沒有用的不包括在道種智裡面,而一切種智是全知,盡知法界一切,無論是一切法的自相和共相,或者是每一件具體的事物,無論是宏觀世界還是微觀世界,還是每一個眾生的內心世界全都知道。這種智慧必須要修道種智修到接近於證得一切種智的時候,才可能遇到這種能交給你怎麼修一切種智的人,才能修得。現在科學所講的大爆炸所形成的宇宙,相當於佛經中所說的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據佛經中講,法界之中無量的這樣的宇宙(三千大千世界)組合成一個世界海,無量的世界海組合成一個世界種,這樣的世界海和世界種在宇宙中無窮無盡,不可計算,法界之中,有無量的佛、菩薩、羅漢,無量的眾生。據佛法講,全知可以達到,但是無法做到全能,比如成佛之後有「三不能」。但究竟佛是不是全知呢,我們沒有辦法去證明,也沒有辦法去證偽,這可以看作大乘佛教的一種終極的理想吧。
我們所有的努力,包括為生存而從事生產、競爭,有的找錢,有的找權,有的找學問、找知識,最終目的是什麼?佛法發現,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內心的幸福和快樂。而涅槃之樂遠勝世間一切快樂,涅槃之樂是什麼樂?叫做無受之樂。我們所有的幸福和快樂,佛法都把它歸到五蘊裡面的受蘊。受的意思就是感受,身心兩方面的感受,外界的某種刺激在內心生起一種感受。比如說你的事業成功了,所以內心感到非常喜悅,非常滿足,這是一種受。但是這種受要藉助一定的條件,而且是無常的。涅槃不一樣,它的樂是無受之樂,不是因為受到某種刺激以後才產生,所以它不屬於受蘊。但它又是實實在在的一種樂,這種樂沒法描述。《解深密經》中解釋說,沒有吃過石蜜(大概是礦石狀的一種蜜)的人,你給他解釋石蜜是什麼味道,是沒有辦法用語言解釋的。享受到涅槃的人感到極樂。因為解決了無始以來的很多問題,他感受到極度的幸福和快樂,他的快樂又不像經過刺激的快樂,是很平靜的,是非常清涼的。《涅槃經》描述有八種性質,主要的是清涼、解脫。總之比世間通過任何感官途徑和意識途徑所得來的快樂還要快樂,比在禪定裡面所得到的任何快樂還快樂。修禪定達到初禪以上, 因為氣走到每一個細胞以後,身體上引起一種快感,佛教禪經里也有描述這種快感,總之是非常舒服,比性的高潮要舒服得多,身心都很暢快,也很有精神。那你自然不會去談戀愛或拿錢去幹什麼,就是倒給多少錢讓你去幹什麼都不會去幹了。初禪具備身體層面的快樂,不具備心的快樂。二禪主要是心的快樂,不具備身體的快樂,比初禪更加快樂。佛經裡面講世間最大的快樂是第三禪的快樂,身心兩個方面都快樂,身體清涼,感到十分快樂,內心也非常快樂。但是這種快樂也是無常的,只有入定時有,從禪定里出來就沒有了。也不能保證可以永遠保有這種快樂,因為進入禪定有各種各樣的條件限制,例如旁邊有噪音干擾他就可能不能進入禪定,生病、身體不適也會影響禪定。所以禪定的快樂也是無常的,是要藉助一定的條件。但是涅槃不需要任何條件,不需要禪堂,不需要寺廟,任何時候都可以是禪,走在路上可以,躺在被窩裡也可以,熟練的人甚至看電視也可以,跟別人談話也可以。它不需要任何的條件,只需要有「心」。令人獲得這麼大利益的技術,當然是無價之寶。它的價值不是拿黃金、寶石可以衡量的。所以《金剛經》中講到,拿多少七寶布施都不如聽聞這部經的四句偈的功德大。這是因為涅槃的性質截然不同。它是無為法,是永恆的。拿生滅、無常的價值跟它是沒有辦法相比,因此涅槃的價值是沒有辦法衡量的。
阿羅漢證到「一切智」,破除我執,僅證到法界體性,而法界並不是只有一個體性,還有相和用,不能究竟相和用,也不能究竟法界的體性,因為法界是體、相、用一體。所以,智者大師把證得「一切智」所證之涅槃叫做「小涅槃」,而佛證得的涅槃,叫做「大涅槃」,又叫「大般涅槃」。大涅槃和小涅槃有共同的地方,但是又很不一樣,在證得法界體性這點上是一樣的,大乘和密乘所證的法界體性和阿羅漢都一樣。所以,也可以假名成佛,密教講的即身成佛,圓教講的見性成佛,都只是講的是這個「小涅槃」。但是「小涅槃」還沒有窮證法界的相和用,那只是一個方便的說法而已,《法華經》講,這只是一個化城而已。佛之涅槃證到「一切種智」,我法二執俱破,法界的體、相、用全都證到,所獲得的安樂不單是內心幸福的體驗,也包括了永恆的生命,無所不知的智慧,絕對的自由,也就是佛法所謂的「得大自在」。佛對涅槃的發現,其意義是世間一切科技和文明的成果都無法與之相比的。
------------------------------------------------------------------------------------------------------------------------------------------
是否有阿羅漢、菩薩和佛
阿羅漢, 在佛在世的時候,及佛滅度五百年在內的正法時期,是非常多的,多的時候甚至上萬人,有的兩三天證得,有的幾個月證得,這種當然是兩個方面因緣的結合了。一個就是佛的增上緣。小乘佛教不講加持,實際上還是有加持的。再一個,當時能夠碰見釋迦牟尼佛,說明這些人的福報、慧根,我們今天的人肯定是不能相比的。那時候證到果位根本不是像今天講的什麼信仰啊、理想啊,它是一件很實在的事情。你的親人、朋友裡面,可能有人不久就證到了,你要找一個阿羅漢的話很容易就找到了。禪宗的一些燈錄裡面,你仔細的研究,看他的心境,可以看出來也是有阿羅漢的。比如有兩個禪師互相問,一個說:「微細流注斷了幾年」,就說,微細流注斷了幾年了?對方回答說斷了七年。「微細流注」禪宗的用語,它指的是最微細的煩惱。如果「微細流注」斷的話,肯定是證到慧解脫阿羅漢的。就說起碼這兩個禪師是證到的。
過了這五百年到像法時代,像法時代的特徵就是有教,有修無證。佛法還流傳,修行的人很多,但是證到阿羅漢果的人幾乎沒有,很少。要碰到一個阿羅漢的話已經是不大容易了。根據《高僧傳》的記載與其他的記載,證到果位的人,表現出神通,有很大的智慧,很大社會影響的人,統計起來起碼有三、四十個。證到阿羅漢果的人幾乎沒有,證到初果到三果的人還是有的。比如北齊有名的僧稠禪師,他當時具有四禪八定,具有神通,具有他心通、天眼通等,他與齊文帝高洋的關係非常好。齊文帝有一天忽然起了一個念頭說,這個和尚太討厭了,信徒這麼多,我今天晚上去把他殺了。他走到寺門口的時候,僧稠就在寺門口迎接他,說害怕血把寺廟污染了,就在外面干吧,高洋大吃一驚。他留下來的「解虎錫」的故事,兩個老虎在打架,僧稠過去把錫杖往中間一放,說你們別打了,兩隻老虎就不打了。大概還很不滿意,咆哮了一陣就走散了。他滅度以後,人們給他建了一個塔,有人聽到有神的聲音說,這個是須陀洹的塔。就說這樣的人才是初果。當時也不是很多,到了唐代,禪宗與凈土宗盛行以後,證到果位的人,在《高僧傳》的記載裡面就已經很少了,宋代以後幾乎就沒有了。也不是完全沒有了,一般各個宗派的祖師都是證到果位的,或者是一些威望很高的高僧,就是偶然能夠證到初果到三果的人也有,比如民國時候的太虛大師和印光大師,從他們一些修行的自述中也可以看出來,是證到聖果的,這裡引一段太虛大師讀般若經時開悟的體驗:
「秋天去住藏經閣看藏經,那時喜歡看憨山集、紫柏集,及其他古德詩文集與經論等。如此經過了幾個月,同看藏經的有一位老首座告訴我說:「看藏經不可東翻西找,要從頭依次的看到尾」。當時我因找不到閱藏頭路,就依他的話,從大藏經最前的大般若經看起。 看了個把月,身心漸漸的安定了。四百卷的大般若尚未看完,有一日、看到「一切法不可得 ,乃至有一法過於涅盤者,亦不可得」!身心世界忽然的頓空,但並沒有失去知覺。在這一剎那空覺中,沒有我和萬物的世界對待。一轉瞬間明見世界萬物都在無邊的大空覺中,而都是沒有實體的影子一般。這種境界,經過一兩點鐘。起座後仍覺到身心非常的輕快、恬適。在二三十天的中間,都是如此。」
但是這樣的人確實很少了,中國佛教的現狀就是如此。這裡果位是從小乘斷煩惱的角度來講的,這些祖師大德多是修學大乘菩薩道的,菩提心也都是發起了的,所以從大乘的角度來講,他們自然也是菩薩。至於成佛,是需要修行比較長的時間才能達到的。
轉自我的專欄:佛陀只教一件事情——苦的徹底滅除 - 滅苦實戰手冊 - 知乎專欄
中國人都知道佛教,也深受佛教文化的影響,佛教作為外來宗教已經徹底融入了中國的文化。然而,對於佛陀究竟是在說什麼,則大家的印象都偏模糊,受到大量民俗和小說電視電影的影響。究竟佛陀到底說了些什麼,課題是什麼。
很多影視劇作品總是暗示佛教的高深莫測,似乎能解釋天地人倫一切宇宙真理。古印度的時候,各個哲學流派對這些都很感興趣,並且有諸多爭論。然而,佛教完全不關心這些「終極問題」。
如《相應部》中記載的故事:
(注釋:瞿曇是佛陀的名字,巴利名Gotama ,拼音念:qú tán)
那時,有一位外道的出家人,名叫郁低迦,來詣佛所,和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後,退坐在一邊。白佛而說:「瞿曇!云何(你的意見如何呢?)?)瞿曇!世間為有邊嗎?」
佛陀告訴郁低迦說:「此是無記」。郁低迦又白佛說:「云何?瞿曇!世間為無邊嗎?為有邊無邊嗎?為非有邊非無邊嗎?」
佛陀告訴郁低迦說:「此是無記。」郁低迦又白佛說:「云何?瞿曇!我問你世間有邊與否?你回答說:『無記。』問你世間無邊與否?世間有邊無邊嗎?世間非有邊非無邊嗎?你也回答為『無記。』瞿曇!到底對於甚麼法,才可以記說呢?」
佛陀告訴郁低迦說:「一位知者的智者的我,都為諸弟子記說正道,使他們真正盡諸苦惱,究竟苦邊。」郁低迦白佛說:「云何?瞿曇!你為諸弟子說正道,使他們真正滅盡苦惱,究竟苦邊。那麼,我請問你!是否一切世間的眾生,都從此道而得出離呢?或者為少部份的人而已呢?」
那時,世尊默然不回答。第二次、第三次問同樣之事時,佛陀也同樣的對於第二次、第三次,均默然不答。
這裡是說有個非佛教的出家人名叫郁低迦,以為佛陀和其他古印度的哲學宗教流派一樣,在討論著宏達的終極問題,諸如宇宙是有限的還是無窮的,或者在邏輯上可以推論,不是有限的也不是無限的等等。
佛陀一概不與回答。
他非常好奇,佛陀究竟說的是什麼法。佛陀也很乾脆得回答了,我教授給弟子們的是正盡諸苦惱,究竟苦邊。
此君好奇心太強,接著問這問那,佛陀都不再予以理會。
那為什麼佛陀不關心,不討論這些宇宙的終極問題呢?佛陀為什麼只教導苦,苦之集,苦之滅以及滅苦之道呢?
像郁低迦這樣的人並不在少數,《中部》里還有個故事,一個叫鬘童子,他不是外道,他是在佛陀的僧團出家的比丘。他也對宇宙玄學的終極問題充滿了好奇。
他甚至出 言,如果佛陀不給他解釋宇宙是否永恆,是否有限,身心是否同體,世界是否存在等等這類問題,他就還俗,不再出家了。
這次佛陀解釋了他閉口不談的原因:
鬘童子所問的問題,恐怕還沒有找到答案,人就已經命終了。
這就好像有一個人被毒箭所傷,他的親友都非常的關心,想帶他去看外科醫生,希望能把毒箭拔出來,為他治療傷口。
假如當時那受箭傷的人說:我不願意把這箭拔出來,我要先知道是誰射我的﹔他的姓名與氏族;是剎帝力種、婆羅門種、吠舍種,還是首陀羅種;是梵志還是居士;是高、是矮,還是中等身材﹔他的膚色是黑、是白,還是不黑不白﹔他來自那一城市鄉鎮,是東方、西方、南方、抑或北方呢?我不願取出此箭,除非我知 道是被什麼弓所射中,弓弦是什麼樣的;那一型的箭;箭羽是那一種羽毛做的;箭簇又是用什麼材料所制的.....
鬘童子!這人必當死亡,而不得聞知這些答案。
鬘童子!如果有人說『我不要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除非他回答我宇宙是否永恆等問題。
此人還未得知如來的答案,就已告死亡了。
人生苦短,不尋求苦的滅除而解脫,將有限的生命去追尋終極奧義是很不明智的。佛陀迫切得希望大家儘快得解脫於苦,因為每個人都被憂悲苦惱之毒箭射中著,其餘的事情,都是閑事。當下,拔出毒箭才是最緊迫的事情。
當時釋迦佛接著又跟比丘和鬘童子開示說:「世間有常,我是一向不說的。梵行是與這種見解無關的。不論一個人對這個問題的見解如何,世間實有生、老、壞、死、憂、戚、哀、痛、苦惱。而在此生中,我所說法可滅如是等等苦惱,是為涅盤。」
「因此,鬘童子!記住:我所解釋的,已解釋了。我所未解釋的。 即不再解釋。我所未解釋的是什麼呢?宇宙是永恆?是不永恆?等 十問是我所不回答的。鬘童子!為什麼我不解答這些問題呢?因為它 不與義相應、不與法相應,與修練身心的梵行根本無關。不能令人趣智、趣覺、趣涅盤。因此,我沒有為你們解答這些問題。」
「那麼,我所解釋的,又是些什麼呢?我說明了苦、苦的生起、 苦的止息、和滅苦之道。鬘童子!為什麼我要解釋這些呢?因為它與義相應、與法相應,與修練身心的梵行有根本上的關連,可令人趣智、趣覺、趣涅盤。因此我解釋這些法。」
這個比喻也就是佛教里非常出名的「毒箭喻」。關於這些不導向解脫涅槃的理論,佛學上有個術語,叫做「戲論」。
「從前和現在,比丘們!我只說苦和苦滅。」 《中部》第22經
那既然佛陀的目的是要教大家出離苦,擺脫一切苦惱。佛陀是不是有特殊的」加持力「,可以幫助我們脫離苦的束縛呢?是不是我們皈依了佛陀,拜倒在佛陀座下,就能擁有超人的能力呢?能不能躺著滅苦呢?
是不是我們聽聞了佛陀的法後,就能究竟苦邊呢?
有篇名叫《算術師摩嘎藍經》的經文記載:
有篇名叫《算術師摩嘎藍經》的經文記載:(注釋:苟答馬也是佛陀名字的另外一種翻譯,也叫巴利名Gotama)
摩嘎藍又問:「是否每個弟子在受到這樣的教導之後,都能證悟修行的最終目標--涅槃呢?」
世尊回答說:「只有一些人能證悟修行的最終目標--涅槃,有一些人卻不能。」
摩嘎藍奇怪地問:「朋友苟答馬,涅槃存在,通往涅槃的道路也存在,也有您作為指導者,為什麼您的弟子在受到這樣的教導之後,只有一些人能證悟涅槃,有一些人卻不能呢?」
世尊說:「好,那我反問你,你是否清楚通往王舍城的道路呢?」
「是的,朋友,我清楚。」「假如有個想去王舍城的人前來向你問路,你詳細地告訴他方向路線,他在得到指示後卻朝反方向走錯誤的道路。另一個人也來向你問路,他得到指示後順利地到達王舍城。我問你,王舍城存在,通往王舍城的道路存在,也有你作為指路人,為什麼一個人會朝反方向走錯誤的道路,另一個人卻能順利地到達王舍城呢?」
「朋友苟答馬,對此我能做什麼呢?我只是指路人而已。」
世尊也說:「同樣的,涅槃存在,通往涅槃的道路也存在,也有我作為指導者,但是我的弟子在受到這樣的教導後,只有一些人能證悟涅槃,有一些人卻不能。對此我能做什麼呢?我如來只是指路人而已。」
佛陀只是指路人而已,所做的一切,都只是指路而已。修行本身完完全全,徹徹底底就是自己的事情。佛陀給了相當多的意見和指導。
但,路,是要自己走的。沒人能替你走哪怕一步。佛陀都不能。
佛陀整個一生都為了做這件事情,在臨般涅槃的時候,佛陀說道:
佛陀整個一生都為了做這件事情,在臨般涅槃的時候,佛陀說道:「並非用香、花等來對如來表示恭敬、尊重、禮敬、敬奉、尊敬。若弟子們能夠依法次第地修行,遵循法正當地修行,這才是真正的恭敬、尊重、禮敬、敬奉、尊敬如來,這才是至上的敬奉!」
佛陀只教了一件事情而已。again
「從前和現在,比丘們!我只說苦和苦滅。」 《中部》第22經
佛陀在《沙門果經》里讚歎了究竟苦邊的修習,是最高的修行成果。
他如實了知:『這是苦。』如實了知:『這是苦集。』如實了知:『這是苦滅。』如實了知:『這是導向苦滅道跡。』如實了知:『這些是煩惱。』如實了知:『這是煩惱集。』如實了知:『這是煩惱滅。』如實了知:『這是導向煩惱滅之道。』當他這麼知、這麼見時,心從欲的煩惱解脫,心從有的煩惱解脫,心從無明的煩惱解脫。當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大王!這是比看得見的沙門果更卓越、更勝妙之看得見的沙門果。而,大王!這是看得見的沙門果,沒有其他更優勝或更勝妙看得見的沙門果了。
那是不是解脫苦是佛教最高的目標,但除了這高大上的終極目標,佛教是不是還如民俗小說里那樣,具備著種種非常」實際,實惠「的,貼合日常生活的功能呢?
那是不是解脫苦是佛教最高的目標,但除了這高大上的終極目標,佛教是不是還如民俗小說里那樣,具備著種種非常」實際,實惠「的,貼合日常生活的功能呢?可能很掃興,佛教沒有任何其他特殊功能。
《相應部·六處品》第六相應第6經,也稱《綁刀氏之子經》里記載了一個故事:
有一天,村長綁刀氏之子(Asibandhakaputta)前往謁見世尊,談到了當時古印度的一種宗教習俗:在西部地區的婆羅門祭司據稱能夠超度亡靈,使死者往生天界;佛陀是阿拉漢、全自覺者,如果希望的話,必定也能超度整個世界的人往生到天界。
佛陀當然不會相信所謂的「超度亡靈」。佛陀回答說:一個為非作歹的人,即使大眾為他求神祈禱,祈願他能往生天界,但他死後仍然會墮落到苦界、惡趣。就像把一塊大石頭沉入水中,無論人們如何祈禱、祭拜,大石仍然不會浮上水面。
一個行善積德的人,即使大眾為他求神祈禱,祈願他將墮落惡趣,但他死後仍然會往生到善趣、天界。就像在水中打破油瓶,無論人們如何祈禱、祭拜,油仍然還是會浮上水面來。
佛教認為你的命運,都是你自己的善惡業的果報。誦經超度這類的事情,是佛陀呵斥的,完全無用的東西。
佛教認為你的命運,都是你自己的善惡業的果報。誦經超度這類的事情,是佛陀呵斥的,完全無用的東西。祈禱、祭祀這類都是無用功,大家如果有親人故世,也完全無需去寺廟做各種法事,那是違背佛教的,毫無益處的。
不光是超度,許願和占卜,也完全是和以離苦為唯一目的的佛教完全背道而馳的東西,從事這類活動的冒充佛教僧侶的人,是在褻瀆佛陀。
在《梵網經》里,佛陀制定了戒律,禁止出家人從事畜生論的謀生和討論:
『如某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以信應該施與的食物後,這樣,他們以畜生明邪命謀生,即:肢體相、天變地異的占相、夢的占相、男女相的占相、被老鼠咬破的占相、火的獻供(護摩)、杓子的獻供、稻殼的獻供、米糠的獻供、米粒的獻供、熟酥的獻供、油的獻供、口的獻供、血的獻供、手足明、宅地明、政治明、福咒明、鬼神明、土地明、蛇明、毒藥明、蠍子明、老鼠明、鳥明、烏鴉明、算命、箭除之法、獸的領域, 這樣,沙門喬達摩是離這樣或那樣以畜生明邪命謀生者。』
看到占卜手相啊,面相啊,念符咒,算命什麼的。這跟佛教背道而馳。
『如某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以信應該施與的食物後,這樣,他們以畜生明邪命謀生,即:寶石占相、衣服占相、棒杖占相、刀占相、劍占相、箭占相、弓占相、武器占相、女子占相、男子占相、童男占相、童女占相、奴僕占相、象占相、馬占相、水牛占相、公牛占相、牛占相、山羊占相、公羊占相、雞占相、鵪鶉占相、蜥蜴占相、耳環占相、龜占相、鹿占相, 這樣,沙門喬達摩是離這樣或那樣以畜生明邪命謀生者。』
各種奇奇怪怪的道具占卜,用動物占卜的,跟佛教完全背道而馳。
『如某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以信應該施與的食物後,這樣,他們以畜生明邪命謀生,即:諸王將出發;諸王將不出發、內部諸王將到來;外部諸王將退卻、外部諸王將到來;內部諸王將退卻、內部諸王將勝利;外部諸王將敗北、外部諸王將勝利;內部諸王將敗北, 這樣,沙門喬達摩是離這樣或那樣以畜生明邪命謀生者。』
討論政治軍事時政的政治和尚,完全就是公然污衊佛陀。
『如某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以信應該施與的食物後,這樣,他們以畜生明邪命謀生,即:將有月蝕、將有日蝕、將有星蝕、將有日月的[正常]軌道、將有日月的偏離軌道、將有星辰的[正常]軌道、將有星辰的偏離軌道、將有流星的隕落、將有天火、將有地震、將有天鼓(打雷)、將有日月星辰的上升下沉遮蔽明凈、月蝕將有這樣的果報、日蝕將有這樣的果報、星蝕將有這樣的果報、日月[正常]軌道將有這樣的果報、日月偏離軌道將有這樣的果報、星辰[正常]軌道將有這樣的果報、星辰偏離軌道將有這樣的果報、將有這樣的果報、流星隕落將有這樣的果報、天火將有這樣的果報、地震將有這樣的果報、天鼓將有這樣的果報、日月星辰的上升下沉遮蔽明凈將有這樣的果報, 這樣,沙門喬達摩是離這樣或那樣以畜生明邪命謀生者。』
日食月食這類天文現象,尤其容易被亂七八糟的人任意解釋,進行各種怪力亂神的預言。這些,凡是有心學習佛教的人,應該徹底鄙視。
等等等等還有很多,大家又興趣了解完整的這方面的戒,查閱《長部 梵網經》。
正如《法句》第165偈說:
作惡確實由自己,污染也是由自己;
自己才能不作惡,自己才能得清凈;
清不清凈靠自己,沒人能清凈他人。
佛陀教導的只有苦,苦之集,苦之滅與滅苦之道。其餘全是不相干的戲論。
我們在了解到這點後,開始啟程我們的滅苦之旅——四念處的修習。
如果我慢慢且啰嗦的敘述自己的宗教歷程。希望會對提問者你有點啟發。
1. 幼稚園的時候,我爺爺在龍華寺邊開了龍華飯店。而我就成了周邊人人知曉的『小霸王』,到處串門侃大山,所以連帶著龍華寺廟裡面的和尚師父們都認識了我也很喜歡和我聊天。
那個時候我有隻小狗,幾乎和我形影不離。有天被一師父帶著去登龍華古塔(那個時候龍華塔還沒有這麼傾斜,還沒有被工地包圍。。。),我就帶著小狗一起去了。在眺望遠方的時候,小師傅說,佛祖會保佑你們的。我心裡想,嗯,保佑我的小狗永遠和我在一起。
然後,才過了半年左右的時間,小狗因為他人的惡意傷害,永遠離開了我。
6歲左右的我覺得佛根本是不靠譜不可信的人。他完全不會為你而保護你在乎的。
2.
小學的時候,母親對我的學業成績管的非常嚴格。基本上一直是在挨打的節奏上。寫字寫得不好就被抽,考試不理想就下跪挨打,說話語氣太沖就被扇。對於母親,
我始終是敬畏的。有一次,期末考試後的家長會,這次成績直接公布給家長。我一個人忐忑的在家裡來回踱步,真的是非常非常不安。我不安到開始想要尋求救贖。
所以,就又想到了曾經傷透我心的佛祖。我跪在陽台上對著月亮,虔誠的祈禱,『千萬不要讓媽媽生氣,老師無視掉我那道留白的應用題吧!只要你肯保佑我這次,
我就永遠相信你,永遠對你好。』
結果,等我媽回來後,我還是邊哭邊被抽了。
小學生的我了解到,永遠不要和佛祖談條件,因為他根本不屑於這些。
3.
大學時候,因為專業要求,需要古建築測繪。我自然選擇了離家近且熟悉的古寺。在小時候的『自我實踐』後,我一直是個無神論者,即使有時候會調侃著說『保佑
我減肥成功』,『保佑我中大獎』,『保佑我這次不掛科』,但是我都知道,人只能靠自己。帶著測繪記錄工具來到佛教寺廟,像是一個異類闖進了一個未知的空間
一樣。畫著平面圖,研究斗拱結構,對著大雄寶殿的藻井拍照記錄。期間還被來參拜的信徒指責,這是對神明的褻瀆。明明我看到廟裡的和尚也在把玩著
IPHONE,我做的事情怎麼就是褻瀆了?這是科學學術啊。
最後,他雖然試圖找師父來點化我,卻被師父拒絕漠視了。
早已是無神論的我發現,原來即使是有信仰的虔誠的信徒,也未必是睿智開明的。
4.
大學最後一學年剛開始的時候,我的父親經歷了他人生目前看來最大的磨難。他因為某些事情,吃了官司,被查捕,關押在拘留所。我還記得我當時正好是課間休息
時間,和室友圍在教室角落吐槽著八卦。母親電話過來,哽咽的告訴我這個消息。我當時真的是格外的冷靜,問了很多相關內容,然後掛了電話,直接回家,安慰哭
泣不停的媽媽。我開始找相關資料,找律師,找能見到父親的方法。我們母女開始找親戚托朋友。至於反應,當然是樹倒猢猻散,世態總炎涼。
我從出事開始,就沒有流過一滴眼淚,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媽媽可以每天哭不停,我卻一點想哭的感覺都沒有。那個時候,是要開始找實習工作了,這事直接關係
到了畢業後的工作情況的。我開始製作簡歷,不停的打電話給各個公司,『要賺錢,要快點賺錢,要快點。』那個時候,我心裡就這句話了。在得到了一份實習
offer後,我開始每天上班,加班,下班,找資料,安慰媽媽。
直到有一天晚上,我媽媽說,明天你去廟裡拜拜吧。求求菩薩,求求菩薩保佑你爸爸沒事。
我說『好。』
那天是工作日。龍華寺里人不是很多,憑門票領了一困香。拿著它,我把每位菩薩都拜了一遍。我祈禱父親平安,母親不再傷心。在瀰漫著香火味道的寺廟裡,第一次發
現,原來這裡是這個樣子的。它不再是我童年玩樂聊天的場所,也不是測繪時的斗拱和藻井,更加不是虛無縹緲超自然神力的空間。我遇到了我現在無能為力的困
難,我愛的人也為此飽受傷害,我除了看著這些的發生,卻不知所措。我甚至不知道該不該和自己的媽媽一起哭。。。。
我坐在副階周匝的一邊上,看著每個人都不停的跪拜,起身,跪拜,起身。他們會為了什麼事情來這裡,會不會比我家的事情苦難多了?人生若是生來就是受苦,為什麼還要讓人有快樂的感受體驗。(老實說,那個時候的我思想太低落陰暗了。)
最後,我卻真的哭了。
沒有人會來問你怎麼了。也沒有人會好奇的看著你。大家都知道,誰沒點傷心事。
因為有所求,所以才有所信。
而宗教就是其衍生的。
當你無能為力的時候,卻又對未來抱有期望的時候。就會發現,你需要的是信仰的支撐。一切都會好起來的,給你的苦難是應受的,而應受的苦難都會過去的。
之後,我一直堅信這這個想法。
如今一切都過去了,父親又開始念叨著想買個新的電視機,母親堅決不同意。他抱怨著『我才不需要帶老花眼鏡,是因為電視機太小了我才看不見。』 當然,我們沒人會理睬這個不服老的男人。
至於我現在信佛嗎?
我信。
我左手一直帶著佛珠。
我知道信仰的意義。
它不是神力鬼怪,
它是你心裡的堅強。
它會渡你過今後的千劫萬難。
我願我佛慈悲。
我願你也平安。--------------------------
之前回答過一個如何讓無神論者理解宗教信仰的問題。
覺得這裡也可以適用。
佛教不是宗教,不是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須.( 歐陽竟無)
佛教是教育,是釋迦摩尼佛對於九法界眾生確確實實是至善圓滿的教育.( 凈空大師)
為什麼佛法不是宗教呢?
1.
從稱呼上看,釋迦摩尼為本師.我們自稱為弟子.但是宗教裡面是主僕,父子,神人的關係.
2.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佛陀」是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智慧、是覺悟。(當時為什麼不翻譯成別的詞語?因為佛陀的含義是對於宇宙人生,過去、未來這一切法他都能夠明了,而且正確的明了,圓滿究竟的明了,那樣的智慧才稱之為「佛陀」.,漢語找不到合適的詞語進行解釋,)可是,這怎麼有點像是上帝全知全能的感覺!
而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包括我們自己本人在內,確確實實都有這個智慧、都有這個能力。因此佛法對於所有一切眾生,它是平等的看法,本來平等。佛不比我們高一等,我們也不比佛差到哪裡去,都是平等的。雖然平等,可是我們今天的智慧能力確確實實有不相同。這種現象是怎麼產生的?佛告訴我們,這是因為你迷失了你的本能。你本來有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你迷了。迷失,不是真的失掉了,只是迷了而已。如果能夠破除迷惑,你的能力就又恢復了。佛度眾生,大乘經上常講:「佛哪裡有度眾生?」佛沒度眾生。眾生是怎麼成佛的?是你自己成佛的,佛只是在當中幫助你。這個幫助只是把你怎麼迷的,把這些事實真相給你說出來;說了之後,你就覺悟了,然後你把你的迷惑放下,你就成佛了。
今天我們建道場,我們供佛像,不是把佛當作神明來看待;把佛菩薩當作神明來看待,那是宗教。今天我們講佛教是宗教,實在講也不能否認,為什麼?佛教確確實實變成宗教了,這是很不幸的。你看學佛的人,有幾個人不是把佛菩薩當作神來看待?當作神來供養?這個是很大的錯誤,錯得太離譜了。明白的人,知道我們供養佛的形像是兩個意思:第一個是報恩的意思、紀念的意思。第二個是見賢思齊。
為什麼佛教裡面的佛的形象那麼多? 諸位必須要知道一個事實,我們自己本性裡面的智慧無量無邊,德能、才藝無量無邊,一個名號沒有辦法代表。像現在社會上有地位、有才幹的人,他的名片一拿出來,頭銜有十幾條、二十條。一條就好了,他為什麼要搞那麼多條?釋迦牟尼佛那個名號一拿出來,幾萬條!表現他的德能無量無邊,是這個意思。
再說一個不好聽的話,宗教都是迷信,而佛法的宗旨是破迷開悟。佛說了,你為什麼生活得這麼苦?為什麼有六道輪迴?是因為你迷失了你的本性,迷失了你的自心,所以你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你才把事情做錯了。對於宇宙人生,你的想法、看法、說法、作法統統錯了。做錯了後面一定有結果,結果就是六道輪迴,就是現在過這麼苦的日子。佛法教學的目的是要幫助我們離苦得樂,離苦得樂是從果上講的,實際上指導我們的是破迷開悟。
為什麼佛法不是哲學呢?
哲學裡有能覺、有所覺,有能、有所,佛法里沒有能、所。這一層很不好懂,我們講佛法甚深,深在這個地方。佛法裡面講「能」跟「所」,是一不是二,《金剛經》上說:「如來者,諸法如義。」而世尊又在經典裡面解釋「如」的意思,如是什麼?一如,萬法一如。「一」才如,「二」就不如。能覺跟所覺如果是二,就不是「諸法如義」了。說二,就是哲學,今天我們用哲學的定義可以包含它。但是它不是二,它是一,這個在哲學裡沒有。「能所不二」這個意思很深很深,非常難懂!
古人不得已用種種比喻。譬如,我們常聽到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跟器是一還是二?從相上看不一,從體上看不二,不一不異,這是事實真相。這要很細心的去體會,才能夠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所有一切大乘經,可以說都是說這個道理,都是說這個事實。這個事實很難理解,真正明白了,認識清楚了,就叫作「佛知佛見」。你的見解、你的思想跟諸佛如來就沒有兩樣了。但是我們凡夫是迷,迷在哪裡?總是把一切事都分成對立,不知道一切事,它是一,不是二。
轉:佛教的邏輯基本是這樣的,「你並不是真的惡毒、淫蕩、吝嗇、邪惡,你只是太蠢罷了,只要你肯用用腦子那還是有救的」。佛教真是一種從骨子裡就高冷的宗教,耶穌還可以跟撒旦對掐,佛祖大概只會摸摸撒旦的頭,嘆一句「唉,傻逼。」
是一個靈魂者解決自身靈魂痛苦(或緩解靈魂痛苦)後,順便再幫助另一些靈魂者解除靈魂痛苦----而開發出的一系列方案
簡稱:佛教是靈魂解決方案
尤其是東方人的靈魂解決方案,因為東方人與伊斯蘭人西方人情況不太一樣,東方人若被無靈魂的人統治、包圍、欺靈----那麼東方人的靈魂解決方案就會與其他地方不一樣,這個導致三大宗教各有各的靈魂解決方案。。佛教流傳到中國,中國人發現非常適合中國人的情況,就拿來做解決自身靈魂痛苦的方法佛教的核心是一群發現無論怎麼折騰都無法逃避痛苦的一小撮人在跟著一個叫釋迦牟尼的老老實實學習如何吹燈拔蠟。
在這個核心的外層有一大幫並不認為痛苦是絕對無法避免的人在為建設一個和諧有愛的三界為共同目標永遠奮鬥著。
在最外層是一群群做著種種不明覺厲的行為卻聲稱與佛教有關係的人。他們往往是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對佛教印象的來源。
「你並不是真的惡毒、淫蕩、吝嗇、邪惡,你只是太蠢罷了,只要你肯用用腦子那還是有救的」。
佛教真是一種從骨子裡就高冷的宗教,耶穌還可以跟撒旦對掐,
佛祖大概只會摸摸撒旦的頭,嘆一句:「唉,傻逼。」
遠遠不如道教啊,「愛信信,不信滾,不要打擾我飛升」
佛教本質是什麼,慈悲為懷?極樂世界?超凡脫俗?通通不是哦!
佛教其實簡單的讓你難以置信。
古印度有一個小國,小國有一個王子,但這個王子比較另類,不享受人生,反而思考人生,一天到晚總覺的人生怎麼這麼苦。。。生,老,病,死,太TM苦了,這到底是為啥呀。。。
於是他就拚命的想拚命的想。。。拚命的想拚命的想。。。拚命的想拚命的想。。。後來終於想通了——奶奶個熊,鬧了半天原來整個世界是一個幻覺,什麼父母家人,老婆
孩子,善良邪惡,吃喝嫖賭,白雲大地,老鼠猛虎,吃苦幸福,受罪享樂,甚至包括自己。。。統統都不存在,都只不過是幻覺。
當這個王子「想通」的那一刻,就變成了「佛陀」。
佛陀這個詞梵語的原意就叫「覺悟者」,這個佛陀不會移星換斗,不會呼風喚雨撒豆成兵長生不老,(讓佛陀變的神通廣大那是後來佛教世俗化的產物),佛陀也有血有肉,也要吃飯也要喝水,也會生病也要大小便。。。唯一和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不同的,就是明白了「麻痹這個世界原來TMD是幻覺」。
所以佛教浩如煙海的典籍所說的其實就三步:
第一步:先告訴你這個世界一切皆苦,讓你不去留戀和喜歡這個世界(這就是為什麼佛教的核心是出世和厭世的原因)。
第二:當你真心覺的這個世界是一片苦海,處處苦不堪言,對這個世界再無任何半點留戀之處的時候,又進一步告訴你,其實連這個處處皆苦的苦海世界也是不存在的,幻覺而已。
第三:當你真正認識到這個苦海世界是虛幻不實的,一切皆是「空」的時候,你就「覺悟」了,也就成「佛」了,也就「解脫」了,也就「大智慧到彼岸」了。
所以佛教中要花費大量的篇幅論證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是苦,紅顏其實就是白骨,所謂白骨觀,再美的妹子其實就是一個骨頭架子,你抱著一個骨頭架子親多噁心啊,
父母家人老婆孩子壓根就沒啥可留戀的,一段幻覺有啥留戀的,親情愛情啥的,其實本來就不存在,一切皆「空」啊。。。
但問題來了,既然佛教本質如此簡單(確實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怎麼成佛卻是如此艱難的事情呢?
主要是第二步實在是太難太難太難太難太難太難難太難太難了!
因為讓人相信這個世界一切皆苦,雖然也很難,但也不是完全辦不到,畢竟生活本身中就是苦多樂少,而古往今來也的確不缺少苦難深重的人。
但讓人相信這個世界是虛幻的,這可實在實在是太違反人的正常理念了,一個有正常思維的人很難相信養自己長大的親娘,自己嘴裡的食物,呼吸的空氣,迎面吹來的微風,包括昨天晚上挨的鞭子,被病痛折磨的痛苦。。。這一切的一切其實是不存在的,是純粹的幻覺。。。
所以佛經中還要再花費大量的篇幅來向你證明這個世界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
佛經中浩如煙海的內容,其實就是在不停的給你反覆證明這前兩步,等你某一天某一刻某一個瞬間,啪!真正相信了,你也就自然而然的達到了第三步了。
這時你也就成「佛」了,至於你成「佛」後是什麼狀態,就不得而知了,不過按邏輯推斷,既然成「佛」是看破一切了,也就是說,對佛而言,任何物質,精神都是不存在的,什麼愛恨情仇,水火大地,痛苦幸福,包括自己本身都是不存在的,那麼佛其實也就是沒有任何情感和思維,什麼也不思考的人了。(所謂"一念不生一念不滅,即如如來)
堪布慈誠羅珠
現在有很多學佛多年的人,還不清楚真正的佛法是什麼,其所涵蓋的範圍究竟為何。不僅在漢地有很多人不懂何為真正的佛法,在藏地也有同樣的問題。除了一些僧人以外,一般的農民或牧民大都對佛法的內涵不甚了解,認為只要能修佛塔、經堂或金碧輝煌的寺廟,或者念一點觀音心咒,就是很不錯的佛教徒了,但這些僅是做善事而已,不是學佛,也不是修行,所以,我們有必要對佛法或佛教的定義略作說明。一、佛教的錯誤定義
佛教≠信仰
有些人認為,佛法是一種信仰。
信仰也即信心,佛法當然是需要信心的,但如果因此而說佛法就是信仰的話,又顯得過於簡單了,由於信心僅僅是佛法的許多觀念之一。佛教的基礎和重點都不是信仰,而是智慧和大悲。佛法雖然提倡信仰,但除了佛法以外,科學也有對信心的要求。譬如,現代人提倡對科學要有信心,如果有人不相信科學的話,可能連飛機都不敢坐了。正因為相信科技,相信飛機能將人從出發地帶到目的地,人們才會去坐飛機。無論做世上的任何事,都要有信心才能成辦,而佛教所謂的信心,也就是如此,所以,認為佛教僅是一種信仰是不正確的,信仰不能等同於佛法。
佛教≠哲學
那麼,佛教是哲學嗎?也不是。哲學有西洋哲學、東方哲學等不同的類別,雖說其中的某些思想與佛教相似,但沒有任何哲理所剖析出的深度,能達到佛法的層次,所以,佛教也不等同於哲學。
佛教≠科學
佛教是科學嗎?雖然佛教中的某些觀點與科學相同,但也不能就此將二者畫上等號。
佛教≠唯心主義
佛教是唯心主義嗎?很多人認為,宗教是唯心主義,但這應該是針對西方宗教而言的。多數的西方哲學家都是唯心主義者,故而他們也將西方的宗教歸入唯心主義的範疇,然而,佛教的思想與唯心主義是全然不同的,所以佛教也不是唯心主義。
佛教有四個宗派,其中的經部與一切有部根本就沒有唯心的論點,屬於大乘的中觀也沒有唯心的主張,而同屬於大乘的唯識宗則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派別,其中僅有一派所講的小部份觀點與唯心主義有些許相同。
例如,英國的經驗唯心主義者貝克萊所主張的部分觀點,就與唯識宗所說的:「境由心生,法由心造」表面上有些類似。羅素在《哲學問題》的第一章——「現象與實在」里,也對貝克萊的觀點進行了剖析,並從中發現,要完全扳倒貝克萊的主張,還是有相當大的難度。儘管如此,唯心主義的這些見解,也根本達不到佛教唯識宗所探討的深度。
除此之外,唯心主義與佛教的觀點就再也沒有任何相同之處了。
其實,不管是唯物主義、基督教、古印度宗教,還是其他宗教等等,都有與佛教相似的部分。然而,這些例子只說明了它們有相似之處,卻不表示它們在整體上無分軒輊。因此,縱有部分雷同,也不可將佛教視為唯心主義,因為二者從根本上就不同,如果撇開小小的相似處,而從宏觀的角度去看,其間的差異就更大了。由此可以證明,將宗教視為唯心主義的觀點,純粹是西方傳來的一種主張,佛教是與此全然不符的。
舉例來說,月稱菩薩的《入中論》是代表大乘佛法最好的經典,該論認為:從世俗諦的角度來說,精神與物質都存在;從勝義諦的角度來說,則物質與精神均不存在,二者都是空性,並不是物質是空,精神是不空。月稱菩薩進一步說道,這些都是釋迦牟尼佛的觀點,因為佛在《俱舍論》中,對世俗諦的精神與物質都有所探討,而在講述《般若波羅蜜多》時,又同時破斥了精神與物質。換句話說,如果認為成立,則雙雙都成立;反之,則雙雙都要破斥。這是月稱菩薩的論點。
而密宗寧瑪巴的觀點,則以無垢光尊者為代表,他認為:外境不是心,只是心的幻化而已。
唯心主義的觀點我也知道一些,佛教與唯心主義的觀點實在相去甚遠,因此,根本不符合佛教是唯心主義的說法。其實也並沒有人真正認為佛教是唯心主義,只說宗教是唯心主義而已,因為西方宗教確實是如此的。
綜上所述,佛教不是唯心主義,因為它不認為精神是第一性;佛教當然也不是唯物主義,因為它不認為物質是第一性。
佛教≠宗教
佛教是宗教嗎?
「宗教」這個詞是從西方傳來的,如果從宗教的英文單詞religion本身的涵義來解釋的話,則佛教也不能算是宗教,因為religion的字義中含有承認上帝存在的意思,西方有些人不認為佛教是宗教,就是由於佛教不承認造物主的存在。而過去佛教的一些高僧大德也持有同樣的看法,說佛教不是宗教。我認為佛教也不是西方人所下定義的「宗教」,因為佛教向來都不承認上帝的存在。
既然如此,那麼,佛教究竟為何呢?
二、佛教的定義
佛教=佛學
佛教的真實含義就是佛學。因為佛教實際上就是釋迦牟尼佛所傳下來的學科;或者可以說,佛法是讓凡夫人通過修學以達到佛之境界的一種方法,因此,佛教就是佛學。
佛教=教+證
佛經對佛教的定義就是兩個字:「教」和「證」。教,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傳講的,或是經過釋迦牟尼佛加持和開許,然後由菩薩們寫下的經論,如藏傳佛教的《丹珠兒》和《甘珠兒》;證,是指個人的修證,其中包括了戒——戒律、定——禪定、慧——智慧三部分。也就是說,教證這兩個字代表了整個佛法;另外,還有更重要的兩個字,也可以概括佛法的所有定義,那就是「智」和「悲」。下面就從智悲兩方面來談談佛教。
所有的佛教,包括大乘、小乘,顯宗、密宗的內容,都可歸納於智悲當中。智悲雙運,是整個佛教的精華所在。修行就是要修智悲雙運,所謂學佛,也就是學智慧與大悲。
那麼,燒香、磕頭、念經等等是不是學佛呢?是學佛的一部份,但不是最主要的內容。
佛是什麼呢?唐卡中畫的面色金黃、結跏趺坐的佛是不是真的佛呢?
那是不了義的佛。大乘佛法認為,佛的化身與報身,是佛陀為了度化凡夫與十地菩薩而分別顯現的形象。佛為了能與凡夫人溝通,就必須顯現化身。雖說每個眾生都具有如來藏,但由於沒有證悟,因此佛的法身對我們還無法起到作用。要想證悟,想走解脫道,就必須依靠化身與報身佛的引導,然而,化身與報身都不是真正的了義佛,唯有法身才是真佛。所謂的法身佛,就是指智悲雙運。
我們學佛,就是要學智慧與大悲。所謂的成佛,就是指斷盡所有的貪嗔痴煩惱之後,所顯現出的原本具備的如來藏之所有智慧與大悲。除此之外,別無他意。
寧瑪巴的高僧榮森班智達曾說過:佛教永不改變的定義,就是智與悲。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任何解釋可以完整地表達佛法的內涵。
他還認為:學佛的方法不一而足,用哪個方法都行。譬如凈土宗的念佛是方法之一,禪宗的打坐參禪也是一種方法,但不能認為除了念佛以外,其他的方法都不算是學佛;同樣,出家人守出家戒,在家人守在家戒,這是兩種方法。不能認為只有出家戒才是真正的戒律,或者認為守在家戒就不能成佛;密宗有氣脈明點的修法,但這並不是成佛的唯一道路,不修氣脈明點也可以成佛。這些都只是方法而已,有些方法可有可無,佛教並沒有限定非用哪一種方法不可,但唯一不變的精華,就是智悲。任何方法如果修不出智慧與大悲,就不能成其為佛法。雖然這是榮森班智達的論點,但卻是顯密都認同的。
總而言之,如果從智悲兩方面來表述佛法,就能完整地概括佛法的全貌。
如果有人問:什麼是佛法?則可回答說:佛法就是智悲。
學佛是什麼呢?就是學智慧與大悲。
(一)智
所謂「智」,是指佛的智慧,其與世間的智慧不盡相同,但也有類似之處。譬如,佛對娑婆世界——亦即世間人所說的宇宙——的描述,或對世間種種事物的看法,既有與一般凡夫的觀點一致的地方,也有出入較大之處,但無論如何,佛之所言都有其一定的道理。
例如,佛在描述宏觀世界時,曾提到有須彌山、四大部洲等等的存在,這就與部分世人的宇宙觀有著一定的差異,因為以常人的眼光來看,這些事物都是無法找到的。
雖然在之前,我就已經講過佛陀為何要如此描述的原因,相對於古代的人來說,如果能明白這個道理,對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更具有深刻的意義。因為,古代人對宇宙的形成與結構所知有限,當時的佛教徒也不會對這個議題進行進一步的思維,所以沒有必須解釋的迫切性,但在當今世界,依賴現代科技而形成的宇宙觀,尤其是對宏觀世界的認知早已深入人心,其中就有許多與佛教亦異亦同的觀點。為了不讓世人對佛教產生誤會,所以有必要再次予以說明:
佛陀傳法的首要目標,就是要向每一位聽法者確切地傳達三法印的義理,如果不能講清三法印的道理,就失去了傳法的意義。
憑什麼說三法印如此重要呢?這是有經教為證的,佛陀在世期間,弟子曾問佛:佛陀圓寂後,若有外道假造佛經,該如何分辨正法與偽法呢?佛回答說:無論任何經論,只要包含了三法印的道理,都可納入佛教之中,否則,就不是佛法。提綱挈領抓住要點,才是佛陀最看重的,這就是為什麼佛傳法時十分注重三法印的原因。
釋迦牟尼佛住世期間,在釋迦教法的聽眾當中,有著各種不同背景的眾生──外道、婆羅門教徒、天人、非人等等。其中以婆羅門教徒為主的很多聽眾,都持有與實際不符的宇宙觀。
佛陀深知,如果不合時宜地去駁斥他們,必然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弘揚佛法的事業也將受到威脅。為了與這些聽眾的根基相應,釋迦牟尼佛便採用了一些善巧方便——雖然明知那些觀點是不對的,卻沒有去推翻他們。只要能傳講三法印中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的道理,其他觀點正確與否都不必在意。因為唯有通達三法印,才能讓他們從輪迴中解脫。其他諸如宇宙觀等等學得再透徹,也與解脫沒有任何關係。
正因為佛陀沒有更正他們的其他觀點,所以當時的宇宙觀就被保留了下來。當聽眾的根基發生變化時,佛即會適時地駁斥他們原有的宇宙觀或其他觀點,並建立一種與其根基相應的宇宙觀,這些都是佛陀傳法時所用的善巧方便。之所以會有不同於現代的宇宙觀出現在經典中,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這種解釋,並不是為了應付現代人所提出的「佛經內容與當代科學結論不一致」的質疑,才強詞奪理用於搪塞的,而是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經解釋好了。因為當時的人並不具備現代人對宇宙所了解的知識,因此也沒有必要作出什麼解釋。這就說明,佛陀利用這些權巧方法來調化眾生,是具有遠見卓識的表現。
佛陀自己也曾說過,為了適合不同聽眾的口味,他傳法時講過許多相互不一致的論點,但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空性。例如,從世俗諦的角度來說,三法印中的諸行無常及有漏皆苦是真理;然而從勝義諦的角度來看,就談不上是絕對的真理。唯有其中的諸法無我,才是絕對的真理。
其實,縱使佛教對宏觀世界的描述與現代人的認知不同,也不能證明佛教的觀點是錯誤的。因為,所謂現代人對世界的認知,也只能說是現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用肉眼或儀器所能觀察到的世界罷了,誰也不能就此認定這是唯一的宇宙真理。
佛教認為,六道眾生看同樣的一杯水,會有六種不同的顯相;六道眾生看世界,會看見六種不同的世界,這就是多種宇宙的概念。
就微觀世界的層面來說,以前也講過許多了,現在只略提一下。從過去的經典物理到相對論,再到量子物理,一路走來,這些科學的觀點越來越接近佛教的論點。量子物理學的創始人也認為,自從提出了量子物理的論點,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知,已朝佛教等東方文明所指引的方向邁了一大步。我提到這些的原因,就是為了指出科學與佛陀智慧相似的地方。
而它們之間的不同之處,就是只有佛才能講出的那些論點。不論是現代的科學或哲學,就算再往前發展成千上萬年,也永遠無法達到佛的境界──空性、光明、萬法皆為佛的壇城、本來清凈等等。世間所有的思維與邏輯,所有的聰明才智,甚至神通,都無法感知佛的這種境界,這就是佛的智慧凌駕於所有知識之上的表現。
話說回來,智悲的「智」,可以簡單地解釋為證悟空性的智慧。證悟空性包含了很多意義:證悟人無我,證悟顯宗中觀的空性,以及證悟大空性與光明;從密宗的觀點來說,空性與光明沒有任何分別,這也涵蓋了大圓滿的見解。
在世間流傳下來的所有文獻及思想中,都不存在大空性這個名詞,即使有的話,也只是將物質分解到不能再分的粒子後,所剩的一片空白。而現在有些人就連這點都還不敢肯定,仍然要堅持保留能量的存在──能量也是物質。因為,如果連能量都不存在的話,那麼所有的物質都將變成是無中生有的,對很多人來說,這是個無法接受的結論,因此,他們所能理解的程度,連顯宗的境界都達不到。
我在前面提過,在微觀世界中,科學與佛的見解稍微有些相似,但這還不是佛的境界。雖然有一些七、八十年前的中國學者,不論出家與在家人都有,曾用愛因斯坦的質能轉換理論來解釋空性,但都不是很恰當的,因為這種解釋實際上是一種斷見:質量轉換成能量後,質量就消失了——原來存在的變成空無,但這並不是真正的空性。
佛所講的空性,不須經過這種轉換的過程,而且依照能量守恆定律,也無法承認從有到無的說法;即便承認,這些推導也絕對不符合佛教所講的空性。事實上,真正的空性並不是物質變成空性,而是既是物質,又是空性,在物質現象存在的同時就是空性,這才是佛所說的空性。
儘管現代物理學家對物質世界的認知,已與佛的觀點相當接近,但在精神層面或空性的見解上,現代人與佛教的智慧相比,仍有著天壤之別。
以世間人的智慧所能達到的最佳結果,充其量是能讓日子過得更好一點,譬如科技的發達所帶來的物質文明等等,可是也有人認為,科技帶來的不是更好的生活,而是更複雜、更危險的生活,這種說法也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相對而言,經由佛的智慧所能達到的結果,則是讓每位眾生都能從輪迴中解脫。這不僅僅是書面上的理論,而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只要肯如理如法地修行,每個人都能親身體驗到這種結果。
以上所講,就是佛教的「智」。
(二)悲
所謂「悲」,亦即大悲心。大悲心是大乘佛法的精華,因為所有的大乘發心,都是以大悲心為起始的。如果失去了大悲,就根本不能稱為大乘佛法。
佛陀所講的大悲,是世間所有的思想當中都根本不存在的見解。雖然中國的傳統文化崇尚倫理道德,西洋文化提倡慈善與社會公益,但佛陀的自他平等、自他相換、自輕他重等思想,以及大乘菩薩所履行的無條件的奉獻,卻是整個世界絕無僅有的。
如果要細說大悲,則可從兩方面著手:
1、世俗方面的大悲
譬如,佛陀在學道之時,僅僅為了讓一頭飢餓的獅子填飽肚子,就毅然決然地布施了自己的身體;又譬如,倘若有人強迫這個房間里必須有一個人從十樓跳下去摔死,那麼,符合大乘佛法真正意義的行為,就是房間里的每一個人都主動表示自己願作那個跳樓人。這不只是嘴上說說罷了,而是發自內心的想到:「如果跳下去,一定會非常痛苦,不如讓我來代替其他人承受這個痛苦吧!」
諸如此類的布施及忍辱等行為,都是世俗方面的大悲心。佛法的真正意義,是不僅要這樣發心,還要有實際的行動;不僅要從事救災、布施衣物、看護傷病患者等解決眾生暫時痛苦的慈善活動,而且甘願為眾生的解脫付出包括生命在內的一切代價。
話說回來,我們不能因為慈善活動只能解決眾生的暫時痛苦,就放棄力所能及的世間慈善之舉。作為發心利眾的大乘行人,社會上的慈善活動當然也應該參加。
戒律中有一則故事:一個重病卧床不起的比丘,由於沒人照顧,所有大小便都拉在床上,污穢不堪的景象大家可以想像。
一天,釋迦牟尼佛帶著阿難來到這個比丘的住處。見到佛陀的大駕光臨,比丘惶恐至極,然而,佛陀卻輕言細語地安慰他,並讓他把髒的衣物拿來,然後親手替他洗。既然佛都能這麼做,身為佛弟子的我們就更不用說了。不過,這還算不上是真正的悲心。真正的悲心,是在生死關頭能做出捨己為人的決定,並付諸實行。雖然在某些其他的思想或理論中,也提及了這一點,但他們的悲心,卻是片面的,範圍很狹窄的;而佛的大悲心,卻是針對所有的眾生,而不是僅僅針對人類或佛教徒的。
2、超世俗的大悲
更廣、更偉大的悲心,是絕不止於讓眾生吃飽穿暖,雖然這些事也要做,但卻不是重點。最重要的,是要讓所有眾生明白輪迴的真相及解脫的方法。首先是令眾生了解輪迴的真相,然後教導他們如何從輪迴中獲得解脫。佛最偉大的慈悲即在於此。
為什麼呢?譬如,縱使將一位病人照顧得無微不至,直到康復為止,但這樣能防止他以後不再生病嗎?不能。我們能解決的,只是這一次生病的問題罷了,他在以後的生生世世中所要經歷的病痛,我們是愛莫能助的;任何形式的財物布施,都只能暫時地解決他人生活貧困、衣食無著的問題,卻並非長遠之計。只有讓眾生明了生老病死的真相,引導他們修行,從而踏上解脫道,才能徹底地、永久性地解決他們的所有痛苦,所以,這才是真正的利益眾生、度化眾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救度。
唯有佛這樣的悲心,才算得上是大悲,其他世間的慈悲只能說是「悲」而已,還不能用「大」來形容,因為大悲心與佛的智慧有著很密切的關係,而菩提心也就是大悲心。
大家都知道,雖然其他宗教所作的慈善事業比較多,但其以救人救世之名所挑起的戰爭也為數不少,所以,這是不是絕對的慈悲心還值得商榷。相對而言,佛教從來就沒有要征服或降服的意思,佛也說過,他根本不在意人與人之間的戰爭所獲得的勝利,他所強調的勝利,是通過調伏自相續所得到的勝利。
其實,大悲還有很多不同層次的意義:
佛曾經說過:「我告訴你們解脫的方法,要不要解脫,全由你們自己決定。」也就是說,每個眾生的命運,都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而不是由佛陀來安排的。這種說法所表明的態度,就不像其他宗教所供奉的「救世主」或「造物主」,誰能上天堂,誰該下地獄,都由他們來主宰。由此可知,在大悲當中,也包含了佛教的自由、寬容、平等、和平等意義。
(三)智悲雙運的修法
那麼,該如何修智悲呢?
其實,菩薩所行持的六波羅蜜多,都沒有超出智悲之義:布施、持戒、忍辱是大悲;禪定、智慧是智;精進則是智悲的助緣。以智悲二字來界定佛教的意義,是簡捷的說法,其深廣的內涵,就是六波羅蜜多。
既然整個佛法的精華,就在於智悲二字,那麼,是否有什麼方法可在一座當中將八萬四千個法門都涵蓋呢?答案是肯定的,方法就是修智與悲。
有人會提出疑問:修大悲心需要細密深刻的思維,而證悟空性的智慧又不需要任何雜念,既然如此相互矛盾,又怎能在一座當中同時修呢?
對我們初學者來說,首先要修菩提心、受菩薩戒,一旦受了戒,菩薩戒的戒體──菩提心就已經存在於我們的相續當中,在此基礎上,就可以進一步修空性。
當進入空性的狀態時,並沒有明顯地思維「願一切眾生脫離輪迴痛苦」,也可說是沒有明顯的大悲心,但因為之前受的菩薩戒戒體已存在於心中,故而,當心進入空性境界時,菩薩戒也隨之而進入空性之中。我們要知道,菩薩戒並非物質,而是一種心的狀態,雖然在進入空性境界時,心裡並沒有任何明顯的念頭,但菩薩戒卻是存在的,所以,心與菩薩戒不分彼此,同時都可以進入空性的境界。此時菩薩戒即是空性,空性即是菩薩戒,這就是智悲雙運。
所謂雙運的意思,就是當我們在證悟空性的境界中停下來時,心既是證悟空性的智慧,又與菩薩戒無二無別。如果能這樣修,則所有大乘佛法的精華都已包含,再沒有什麼需要修的法了!
這是初學者的智悲雙運修法,如果能這樣修,則僅在一個坐墊上、一個位置上或同一時間內,就可以將佛的八萬四千法門之精華徹底無餘地修完。
菩提心與空性的具體修法在此無須重提,只要將兩個修法合併即可。
當然,在大悲心之前,還是要先有出離心。倘若自己對輪迴痛苦都沒有感受的話,是無法對眾生生起慈悲心的,因為慈悲心的來源,即是眾生的痛苦。沒有慈悲心,菩提心也無從生起。出離心的另一個條件,是希求解脫。當看到眾生在遭受痛苦折磨時,發願要讓他們獲得解脫。但轉念一想,如果自己都不能先解脫的話,又如何能帶眾生解脫呢?這樣一來,出離心的兩個條件就都具備了。
出離心是菩提心的基礎,有了菩提心就可受菩薩戒,而菩薩戒是可以自受的,在受持菩薩戒之後,便開始修空性。當菩提心與空性結合在一起時,即為智悲雙運。有了這樣的見解,則所有大乘顯密教法的精華都已瞭然於心。
出離心、菩提心要一個個分開修,最後進入空性的境界,這樣一來,前面修的出離心與菩提心,也就成了空性的智慧。
此處所說的空性智慧,不像小乘的人無我見解,它是含有大悲心成分的,而在大悲當中,又有證悟的智慧。這些智悲雙運的見解與修法,囊括了所有佛法的涵義,說起來雖然這麼簡單,真要做起來時,卻也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出離心的生起,要靠人身難得、死亡無常等外加行;而生起菩提心的條件,則是積累資糧(修曼茶羅),及清凈業障(修金剛薩埵)。顯然,不論選擇哪種方法學佛,都離不開外加行與內加行的修法,這也是我一直強調修加行的原因。
現在我們都已經知道,佛教的真正意義,是智與悲。從今往後,我們學佛就學這兩個字,修行就修這兩個字,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可學可修的了!
一種目的是把所有人都變成聖人的宗教。
瀉藥,佛教從一門兒精神哲學變成了神學,變成了政治,變成了神權,變成了封建思想。最後,佛教變成了生活,理想,以及安寧,心靈雞湯。
佛教是印度教的寄生蟲,在本土因寄主免疫力恢復而消亡,在中原失去寄主退化成騙錢工具,在西藏找到新寄主苟活,在日本變異為獨立個體卻敗於現代化。
「如果人們所說的宗教是指對一種教義的贊同,如果對這種教義,人們出於盲目的虔誠而接受,根本不需要自己親自重新發現教義的真實性,那麼,佛教不是一種宗教。
如果考慮到宗教一詞的詞源之一,即「聯繫之物」,那麼佛教肯定是被「聯繫」在那些形而上學的道理之上。在這個意義上,佛教顯然又是一種形而上傳統。因為,可以說在各個方面,佛教都散發著一種對於存在的一切時間一切空間都適用的智慧。
如果人們所說的信仰,指對於內在真理的發現而產生的一種不可動搖的確信。佛教部排斥信仰,但佛教卻不持有神論。
嚴格地說,佛教也並不是一種教義。佛陀總是說,人們應該考察他的教導,思索他們,而不要僅僅出於尊重才接受。佛陀被尊重不出作為一個上帝或者聖徒、先知,而是作為最終的哲人,作為覺醒了的人格的化身。
佛陀的教導就像一些道路指南,使人們達到精神和現象世界最終的覺醒。」無常。
不是什麼。
佛教本質上屬於一種古典哲學思想。它有自己的一套三觀體系。佛教的世界觀是緣起思想,一切萬物都是緣起緣滅的,沒有偶然或者永恆的存在。佛教的人生觀是三世因果論,認為前世因今生果,今生造業來世受。佛教的價值觀是諸受是苦,只要活著就是受苦的,只有精神和肉體滅盡無餘才是真正的樂,也就是「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些都是最開始佛陀的思想,到了後期發展成大小乘佛法的時候,體系更加嚴謹清晰,可以算哲學了。
佛陀最初只是把他體悟的人生宇宙真理說給大家聽,並沒有形成佛教。佛教是後人給定的,也是大家的需要。佛教的體系非常完整,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簡單概括可以說是智慧之教,覺悟之教,慈悲之教……
諸惡莫做,諸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涅槃解脫之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