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近期蒙古國杭愛山發現班固為大破匈奴所書摩崖《燕然山銘》(「燕然勒石」遺迹)?

最近的新聞:《燕然山銘》摩崖石刻碑文解讀有了重大突破-蒙古學研究中心。中蒙聯合考古搞出來的事情,有什麼意義?後續如何處理?能不能切了搬回來?

蒙古杭愛山發現班固為大破匈奴所書摩崖《燕然山銘》

內蒙古大學發布消息稱:「2017年7月27日至8月1日,中國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與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合作實地踏察,解讀東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竇憲率大軍大破北匈奴後所立摩崖石刻。經過認真辯識,初步確認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書《封燕然山銘》。這是中蒙合作所獲重大考古發現,詳細的經過、內容以及資料整理和解讀正在進行中。」

記者為此採訪了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侯楊方,在他看來,這次發現意義重大,燕然山之戰是有史記載的重要戰役,終結了中原王朝與匈奴長達幾百年的戰爭,對於中國古代歷史和文學都有重要影響,「勒石燕然」成為重要的典故以及後世功臣名將嚮往的功業巔峰。這次發現「確定了燕然山,確定了《封燕然山銘》具體的地理位置」,「流傳了一千多年的史書和史料記錄,這次完全匹配上了。」

此前,北京大學教授朱玉麒曾表示,東漢永元元年的這一戰役使匈奴脫離了漠北高原,往西遠遁,不過史書上所記的《燕然山銘》一直沒有找到,「杭愛山如今現已歸於蒙古國了,俄羅斯、蒙古國包含我國的專家從阿爾泰山往北找,都沒有蹤影。」

據侯楊方介紹:東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車騎將軍竇憲北伐匈奴,一直打到燕然山,獲得大勝,幾乎全殲了北單于主力。當時,隨軍的班固寫了《封燕然山銘》,刻在摩崖上。這在《後漢書·竇憲傳》中有清晰記載。然而,古代沒有經緯度,原來的燕然山也是很大一片山脈,因此,《封燕然山銘》的石刻具體地點在哪裡一直沒人知道。

「尋找它的過程是非常難的,但是一旦找到了,就是非常精準的。」侯楊方表示,他也看了考古團隊製作的視頻,「燕然山的相對高度不大,在廣闊的地域上,有一個巨大的紅色的石崖。這一塊基本是無人區,我們看到他們還開著越野車,還扎著營。這個石崖是7月底剛剛發現的,他們首先要確認是不是《封燕然山銘》,所以架了一個梯子,做了拓片。現在看來,從文字上是完全匹配的。」

燕然山之戰是有史記載的重要戰役。侯楊方介紹說:「當時,匈奴和秦漢王朝已經打了幾百年的仗,從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開始北伐匈奴,但一直沒有徹底解決匈奴的問題,到了漢宣帝,匈奴向漢朝投降,臣服了。但是到王莽、東漢初年,又開始反叛。匈奴在中國歷史上真正消失就是這次班固和竇憲的北伐,他們在燕然山消滅了匈奴國,從此匈奴離開了蒙古高原。2年後,匈奴的殘部在阿爾泰山被徹底消滅。北單于從此不知所蹤。有一個重要的傳說就是殘部跑到中亞、歐洲去了。北匈奴就從中國歷史上消失了。而此前投降漢朝的南匈奴就住在河北、山西的長城沿線。」

《封燕然山銘》中也提及了這場戰爭的重要性:「茲所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銘盛德。」燕然山之戰終結了中原王朝與匈奴長達幾百年的戰爭,蒙古草原上的匈奴從此以後就消失了。

在侯楊方看來,燕然山之戰對於我國古代史學和文學都具有重要影響,「『燕然山』成為中原王朝對游牧民族戰爭勝利的一個重要的標誌,在文學當中的引用也數不勝數。」因此,這次發現的意義重大之處還在於「流傳了一千多年的史書和史料記錄,這次完全匹配上了」,「確定了燕然山,確定了《封燕然山銘》具體的地理位置,還有這件文物的發現。」

至於銘文的內容,他相信不會有太多驚人發現,因為《封燕然山銘》在史書有已有記載,一個字不缺,「我相信他們之所以確定,也是根據史書來確定的。這也說明我們中國幾千年史料的流傳,源遠流長,一脈相承,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與此同時,侯楊方也提到他個人對與拓片本身的期待:「我看到那個拓片,是典型的漢隸,我甚至懷疑那個石刻是班固本人的手書,如果能夠確認久基本上是他流傳下來的唯一的真跡了。」侯楊方表示,「文章本身也是班固撰寫的,當時行軍打仗,所以他們很可能就找了一個工匠直接刻在石崖上面。當然這是我個人猜想,我也希望是班固本人的手跡。」

【相關資料】《封燕然山銘》及譯文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漢元舅曰車騎將軍竇憲,寅亮聖明,登翼王室,納於大麓,維清緝熙。乃與執金吾耿秉,述職巡御。理兵於朔方。鷹揚之校,螭虎之士,爰該六師,暨南單于、東胡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之群,驍騎三萬。元戎輕武,長轂四分,雲輜蔽路,萬有三千餘乘。勒以八陣,蒞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絳天。遂陵高闕,下雞鹿,經磧鹵,絕大漠,斬溫禺以釁鼓,血屍逐以染鍔。然後四校橫徂,星流彗掃,蕭條萬里,野無遺寇。於是域滅區殫,反旆而旋,考傳驗圖,窮覽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茲所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銘盛德。其辭曰:鑠王師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載兮振萬世!

(譯文)大漢永元元年(漢和帝年號,西元89年)秋七月,國舅、車騎將軍竇憲,恭敬天子、輔佐王室,理國事,高潔光明。就和執金吾耿秉,述職巡視,出兵朔方。軍校們像雄鷹般威武,將士們似龍虎般勇猛,這就是天子的王師。六軍俱備,及南單于、東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等人,猛騎三萬。戰車疾馳,兵車四奔,輜重滿路,一萬三千多輛。統以八陣,臨以威神,鐵甲耀日,紅旗蔽空。於是登高闕,下雞鹿,經荒野,過沙漠,斬殺「溫禺鞮王」,用其血塗鼓行祭;用「屍逐骨都侯」的血來塗刀劍之刃。然後四方將校橫行,流星閃電,萬里寂靜,野無遺寇。於是統一區宇,舉旗凱旋,查考害傳圖籍,遍觀當地山河。終於越過「涿邪山」,跨過「安侯河」,登燕然山。踐踏冒頓的部落,焚燒老上的龍庭。上以泄高帝、文帝的宿憤,光耀祖宗的神靈;下以穩固後代,拓寬疆域,振揚大漢的聲威。此所渭一次勞神而長期安逸,暫時費事而永久安寧。於是封山刻石,銘記至德。銘辭曰:威武王師,征伐四方;剿減兇殘,統一海外;萬里迢迢,天涯海角;封祭神山,建造豐碑;廣揚帝事,振奮萬代。


我記得當年讀《明朝那些事》最令人激動的是當作者生動地講完明軍有啥啥特別牛逼的武器然後通過機智地使用取得了多麼輝煌的勝利後,在後面輕輕加上的一句:「這個東西今天還在~」,瞬間覺得有一種歷史穿梭的力量感和神聖感,再回頭看那段精彩的描寫也不再像是聽說書了。後來我好幾個同學去北京實習還專門去了趟軍博,瞻仰了一下這個「今天還在」的歷史。

我在知乎上另一個關於「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蜀錦的價值的回答里也寫了那種記錄著歷史、和史書記載和歷史人物相互印證的文物在今天能給普通人帶來的震撼:

對於我來說曾經把我震撼到想流淚的文物從來都是那些看上去不是特別起眼的東西。比如說湖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越王勾踐劍」,小小的一個,比古裝劇里的各種大寶劍袖珍多了,可能從「純粹文物價值」來看無非是「代表了春秋冶煉技術的巔峰」「領先西方N年的某種合成材料」「歷經千年依然寒光閃閃能一次切掉N層紙」之類的,可能圍觀者還會討論上面的菱形花紋蜜汁相似某國外奢侈品LOGO,但是當你在博物館深沉的背景中看到越王勾踐曾經用過的寶劍和吳王夫差曾經用過的矛並肩靜靜佇立在冷色的寒光中相距不到五米的時候,那種肅穆和儀式感絕不是一句『』代表了極高的青銅鑄造水平」可以形容的。

同樣,在國家博物館地下中國歷史展的秦漢廳,一進大門就是一個將近一米八的兵馬俑真品,然後旁邊就是一塊看似不起眼的黑色石碑,這是秦始皇一統天下後東巡琅琊派命李斯刻下的銘文,下面就附有百年之後司馬遷《史記》中相應的記載,秦始皇、李斯、司馬遷還有你,就在相距30厘米的狹小空間里交匯,而載體就是這個看似不起眼黑不溜秋的石頭,你們都摸過這同一塊石頭(貌似博物館裡是不可以摸的,當時沒有玻璃罩我輕輕碰了一下哈哈)

我覺得這就是中華文明作為迄今唯一活著的古文明最大的魅力,我們和幾千年前的中國人是真正的心意相通,那些歷史書上的上古人物,甚至是上古的普通人,他們的精神意志,喜怒哀樂都是可以被幾千年後同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感同身受的。

比如說在博物館裡看到的這個秦國的九九乘法:

六七歲的小孩子看了都會興奮地喊:「爸爸!你看,三四十二!二九十八!我們老師剛教我們的!」(你能想像一七歲外國小孩指著鍥形文字:daddy!我們老師昨天教的!)我們每個情侶都會日常說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也是中國上古先民的歌謠(雖然人家說的是同性友愛來著)。

這就造成了中國人非常獨特的歷史記憶。為什麼很多日本右翼甚至普通人一再強調「侵華戰爭都是爺爺輩的事情了為什麼你們中國人還盯著我們這些孫子不放?」——對於一個民族記憶好幾千年的國家70年前的事TM就好比是幾個小時前發生的好嗎?你居然有臉問我為什麼還在生氣?

於是,這種歷史記憶讓中國人天生背負著比別人多的東西。

就像這個「燕然勒石」,我第一次知道並非直接來自竇憲、班固,而是小學的時候背范仲淹的詞:「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范仲淹,一個北宋人,想到「燕然未勒」會痛苦,會哭,雖然匈奴早已不在,朝廷也從「漢」變成了「宋」。時間又過去好幾百年,民國年間的人再去看宋朝,小孩子在學堂學會了《滿江紅》,回家唱著:「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也會哭,也會動容,也會覺得自己應該做些什麼。即使范仲淹一輩子沒見過燕然山,民國人也見不到傳說中的賀蘭山……那個時候的所謂中華,面臨的就四個字——「亡國滅種」,可謂是落魄到不能再落魄,這個時候的青年毛澤東依然在哀悼同學的詩歌里寫:「東海有島夷,北山盡仇怨!」,多年之後已是一方諸侯的他在祭掃黃帝陵時寫的是:「琉台不守,三韓為墟。」——一群剛在窮山惡水裡死裡逃生的人,面對黃帝,說的還是琉球和朝鮮半島沒守住,慚愧啊慚愧!

所以正是這樣的鮮活歷史依然銘刻在民族的記憶中,才讓這個民族在多麼看不見希望的黑暗深淵裡都能如困獸之鬥般地尋找奮發的途徑,拒絕永遠沉淪,因為否則就只能一輩子生活在羞愧和恥辱中。所以這個歷史實物的發現讓我們每個人在興奮之餘,在感嘆中國古代史官多麼靠譜之餘,心裡也有那麼一點不可言狀的感覺。最近流行一句話,叫:「中國人民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這個「歷史」應該也只是很短的那個「近代史」吧,而這個「接近」,到底離終點有多近?這個也很值得玩味了。

一句話,這個石頭是「今天還在」,那當年的英雄,當年的功績是否「今天還在」呢?

(PS.當今全球化萎縮,民族主義的高漲似乎是難以避免了,中國更是如此。但個人認為民族主義也是一柄雙刃劍,如果我們依然是一片民族虛無主義,必然是危險;但如果走向極端,也會在民族復興道路上走很大的彎路。)


如何看待?再一次被漢字給感動的熱淚盈眶。以前背離騷的時候,「」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覺得很拗口,很煩人。但是幾年前一次清明祭祖的時候,把紙錢分裝到一個信封里。信封的正面要寫字「故 皇考 x公諱XXX老大人 正魂收用」,感動莫名。。漢字是漢族最珍貴的寶藏。是祖先留下最寶貴的遺產

------之前寫錯了,沒有「敬收」兩個字


我覺得這就是「漢字」最大的延伸價值之一

如果當時刻的東西是:

Qhliauk gwang sri gee,tieng hmang lets.

(公元前後仍在用公元前800年的拼寫,可能還有不少屈折變形)

後人:?????

所有的英雄都希望國家的後人,能夠永遠看得懂他為這個國家所拼盡的一切

只要內心有了這樣的寄託,生死就再也不是需要顧慮的事情

就算他的肉身已經不在,他曾經揮灑的熱血,他在戰場上對家和國滲入骨髓的愛

都會穿越幾千年的黃沙和風雪,傳遞到今人的心中

漢字提供了這個血脈相連的通道

因為有漢字,所以「文王在上,於昭於天」走過了三千年的狼煙

因為有漢字,所以己丑年的「剿凶虐兮截海外」和丙申年的戰狼相視一笑

如班固所願,如范曄所願,我們作為今人,感受著他們的落筆,震顫於他們的篇章

我們生活在東亞這片季風區的土地上,

陽春金秋,酷暑寒冬,造就了我們的容顏,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閃耀在我們的星空,

英雄長嘯,佳人嬌俏,縈繞了我們回憶里的時光。


說明我們的歷史傳承記載是非常靠譜的,《封燕然山銘》發現的銘文在近2000來年史書準確記載記載,一個字不缺,幾千年史料的流傳,源遠流長,一脈相承,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不像某些地區的歷史,靠發明創造和挖坑。

——————————————————————————————————————————

「一字不缺」是題主問題描述中採訪的研究員的描述,不是「一字不差」,實際上還有有差,根據照片和《後漢書》中流傳的記載的對比,可以看出《後漢書》中辭多了五個助詞「兮」字,正文中多了一個助詞「遂」字,另外有一些異體字,凶虐——匈虐、逾——隃,震——振等,銘文和後漢書有差別。然而我並不認為研究員說一字不缺有什麼問題,並不誇張。

——————————————————————————————————————————

《封燕然山銘》刻在杭愛山(燕然山)當地稱為Inil Hairhan山的(北緯45°10′40.3″,東經104°33′14.7″,海拔1488m)崖壁上,摩崖石刻寬1.3米、高約0.94米。

我自己根據照片做了一個示意圖,辨識一下是這個樣子的,大家隨意看看吧。

封燕然山銘


2010上海世博會土耳其館,《闕特勤碑》複製品。

所有中國遊客都在試圖辨認石碑背面的漢文銘文,而我相信,包括館員在內的絕大多數土耳其遊客——儘管他們自稱這個民族的繼承者——壓根不可能看懂石碑正面的突厥文銘文。

(補充說下)
為啥說突厥文銘文看不懂可悲呢?因為闕特勤碑的意義都白瞎了啊。

作為背面的漢文銘文,是當時處於優勢方的唐朝政府的八股官樣文章,歌頌了漢突兩族人民悠久的友誼,展望了兩族人民世世代代的和平與發展。

然而突厥文銘文就畫風突變,除了敘述人物生平,著重回顧了祖上也闊過的光輝歷史,然後在自己的內訌和漢人糖衣炮彈雙重作用下如何走向分裂,又如何起起伏伏。不可謂不客觀,不可謂不誠懇。

「我們曾是一個擁有獨立國家的民族,但如今我們自己的國家在哪裡?我們是在為誰的利益征服這些地方?」
「我們曾是一個擁有自己可汗的民族,但如今我們自己的可汗在哪裡?我們現在在為哪個可汗效勞?」

這話從一個崛起於6世紀,強盛時稱呼北周北齊兩個中原政權為「南面兩個兒」的民族口中說出,可謂震聾發聵的反思。

然而,這個民族繼續在內亂與其他草原民族與唐朝的衝擊下重複了祖先曾犯過的錯誤,最終走向了毀滅。這個民族的主體——如字面所說——「融入了中華民族」。而只有「突厥」這個名號被西域雜胡和波斯人、小亞細亞人的後裔所竊取,而其文字、歷史則無人問津。

「能在歷史上留名的,不是你!」——電影《敦煌》

這句台詞出自電影中的李元昊之口,李元昊與主角趙行德對於文字孰優孰劣也有過一番爭論。然而,諷刺的是——西夏的歷史與文字最後得以保留,卻與突厥在內的許多民族一樣,是通過漢文化的漢字及其構築的歷史體系。更多的民族與文化就湮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這句台詞出自電影中的李元昊之口,李元昊與主角趙行德對於文字孰優孰劣也有過一番爭論。然而,諷刺的是——西夏的歷史與文字最後得以保留,卻與突厥在內的許多民族一樣,是通過漢文化的漢字及其構築的歷史體系。更多的民族與文化就湮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這句台詞出自電影中的李元昊之口,李元昊與主角趙行德對於文字孰優孰劣也有過一番爭論。然而,諷刺的是——西夏的歷史與文字最後得以保留,卻與突厥在內的許多民族一樣,是通過漢文化的漢字及其構築的歷史體系。更多的民族與文化就湮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漢元舅曰車騎將軍竇憲,寅亮聖明,登翼王室,納於大麓,惟清緝熙。乃與執金吾耿秉,述職巡御,理兵於朔方。鷹揚之校,螭虎之士,爰該六師,暨南單于、東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之群,驍騎三萬。元戎輕武,長轂四分,雲輜蔽路,萬有三千餘乘。勒以八陣,蒞以威神,玄甲耀日,硃旗絳天。遂陵高闕,下雞鹿,經磧鹵,絕大漠,斬溫禺以釁鼓,血屍逐以染鍔。然後四校橫徂,星流彗埽,蕭條萬里,野無遺寇。於是域滅區單,反旆而旋,考傳驗圖,窮覽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茲所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銘上德。

其辭曰:
鑠王師兮征荒裔,
剿凶虐兮截海外,
夐其邈兮亘地界,
封神丘兮建隆嵑,
熙帝載兮振萬世。

其實這是漢中央社社長班固的一篇非常漢朝的新聞稿。同志們,北方的竹簡又不能妥善保存的時候,對於這種重要的歷史事件,就只能刻在石頭上,保證新聞工作的政治性和真實性呀。

請做筆記。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漢元舅曰車騎將軍竇憲,寅亮聖明,登翼王室,納於大麓,惟清緝熙。

時間,主要人物,官職,出身,目的,擁護中央。

乃與執金吾耿秉,述職巡御,理兵於朔方。鷹揚之校,螭虎之士,爰該六師,暨南單于、東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之群,驍騎三萬。

副手是某某,大本營在朔方城,前敵總指隨軍隊向前移動。參加戰鬥的友軍有匈奴,烏桓,西戎,羌,氐各部,等等。主要是說,這當然是一次針對匈奴故地的維和行動

元戎輕武,長轂四分,雲輜蔽路,萬有三千餘乘。勒以八陣,蒞以威神,玄甲耀日,硃旗絳天。遂陵高闕,下雞鹿,經磧鹵,絕大漠,斬溫禺以釁鼓,血屍逐以染鍔。

這一段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場景描寫,軍神照耀,軍隊虔誠,奮勇衝殺,最後兩句究竟是商周復古的現實,還是比喻呢?我估計是現實考慮。祭祀總是要死人的嘛。怎麼死呢?當然是人盡其用。

然後四校橫徂,星流彗埽,蕭條萬里,野無遺寇。於是域滅區單,反旆而旋,考傳驗圖,窮覽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茲所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銘上德。

在宏大的戰爭祭祀之後,清點成果,對匈奴故地進行地理考察和記錄。然後把匈奴的列祖列宗批鬥一番,獻給高皇帝,文皇帝。就這樣,漢朝為匈奴地區的和平,穩定和繁榮奠定了萬世之基,為北亞地區各族人民的友好往來繼續地做出了傑出貢獻。

在這種熱情洋溢的氣氛下,就要把這件標誌著和平與繁榮的歷史事件寫成新聞稿,發布給周邊國家民族,告訴他們,放著好日子不過,是不對的。

然後,有請來自楚地的文工團同志們開始大合唱,預備——起:

鑠王師兮征荒裔,
剿凶虐兮截海外,
夐其邈兮亘地界,
封神丘兮建隆嵑,
熙帝載兮振萬世。

各位觀眾你們好,關於為什麼要採取楚辭風格的大合唱,而不是周秦時代的詩經體這個問題,中央主要是考慮到兩點。一曰長樂未央,有漢的文藝工作應該是活潑潑地。二曰漢並天下,要表示出我們這個時代,與歧視楚蠻的周秦時代的根本區別,與時俱進才是本朝長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這裡是班固從祭祀現場發來的報道。

耿秉永元三年薨,謚桓。竇憲永元四年改封冠軍侯,賜死。班固死獄中,詔以譴責兢,抵主者吏罪。——范曄按。

一首《屠柳城》獻給未來四百年的所有南下廢物——曹操。


大家應該欣賞一下班固的文風: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漢元舅曰車騎將軍竇憲,寅亮聖明,登翼王室,納於大麓,惟清緝熙。乃與執金吾耿秉,述職巡御,理兵於朔方。鷹揚之校,螭虎之士,爰該六師,暨南單于、東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之群,驍騎三萬。元戎輕武,長轂四分,雲輜蔽路,萬有三千餘乘。勒以八陣,蒞以威神,玄甲耀日,硃旗絳天。遂陵高闕,下雞鹿,經磧鹵,絕大漠,斬溫禺以釁鼓,血屍逐以染鍔。然後四校橫徂,星流彗埽,蕭條萬里,野無遺寇。於是域滅區單,反旆而旋,考傳驗圖,窮覽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茲所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銘上德。

其辭曰:
鑠王師兮征荒裔,
剿凶虐兮截海外,
夐其邈兮亘地界,
封神丘兮建隆嵑,
熙帝載兮振萬世。

PS:我想多說兩句,我看到某位答主 @神都來客 在答案中談到了兩漢對匈作戰,由於咱們這個問題主要是關於燕然勒功的事情,所以這位答主也就突出了東漢擊敗北匈奴的歷史意義,我並非要反對他,而是我個人覺得,需要明確的是,對於兩漢解決匈奴之患來說,漢武帝對匈作戰具有最為重大的歷史意義,因為是漢武帝的勝利扭轉了漢朝對匈作戰的戰略劣勢。

西漢初年為什麼打不過匈奴,自身國力虛弱是主因,可我們還需看到,當時匈奴控制著河西走廊和河套平原兩塊戰略重地,如果漢朝不控制這兩塊地,匈奴就始終是漢朝的心腹大患,漢朝也只能在外交上妥協。這種戰略劣勢在漢武帝年間徹底發生了扭轉,儘管彼時匈奴還能寇略邊境,可這已經從心腹之患變成了四肢之患,甚至是癬疥之患,到了漢武帝真正意義上的繼承人漢宣帝統治期間,本已不成氣候的匈奴發生了第一次分裂,南匈奴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北匈奴郅支單于西遷,此後北匈奴一直畏懼漢朝,甚至也提出了歸附的要求,但是並沒有得到允許。直到漢元帝年間,郅支單于試圖介入西域,以建立霸業,結果被陳湯擊敗斬殺,也就在此戰後,陳湯說出了那句你知我知中國人都知道的話。

本來匈奴問題在西漢時期已經得到了解決,不過王莽時期,漢匈關係惡化,加之隨後中原陷入戰亂,匈奴遂宣布獨立,並且佔據了河套平原,東漢建立以後,匈奴繼續對抗漢朝,當時的漢朝除了有限的反擊,也只能妥協退讓,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不久,匈奴再一次南北分裂,而且南匈奴歸附漢朝,河套平原成為漢朝安置南匈奴的地盤,再之後才有了竇憲出擊北匈奴,燕然勒石記功的偉業。細究一下兩漢對匈作戰過程就能發現,其實東漢所做的功業就是對西漢工作的重複進行,客觀來說,西漢時期才是真正逆轉形勢的關鍵,東漢的工作相對(我說的是相對!相對!相對!)要容易。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兩漢時期對於匈奴的最終處置辦法不能說不是沒有後患的,但是我們不能苛責古人,而且這個所謂後患其實是很複雜的問題,不是我能說得清的,我也就不多說了。


這個事情的新聞裡面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

「這個碑文早就有,但是蒙古國那邊解讀不了。他們跟我們的蒙古史專家齊木德道爾吉聯繫已經有幾年了,從2014年開始就跟我們聯繫了。當時我們從這十幾個字推斷,以為是唐代的東西,那個時候蒙古國那邊讀出來的只有十幾個字。後來他們陸陸續續把碑文發過來,我們就基本斷定應該是漢代的《燕然山銘》。」

這塊文物和流傳兩千多年的文字記載是吻合的,這就叫歷史傳承!


騰訊看到這個新聞,個人感覺是自上次西漢劉賀墓之後最大的歷史發現。本以為,作為考古發現,應該沒多少人關注,結果騰訊新聞下評論卻有一千多評論。

原來,雖然廣電下令:禁止宣揚中國封建王朝對外的武力征服史,但是這段漢武帝所開啟的反抗匈奴的武功,卻是銘刻在大多數國人的記憶里。此時此刻,我想念一首詩:

西域流沙古未開,氂牛邊堠接輪台。

掃空瀚海長城外,斷得匈奴右臂來。

和議終非中國計,雄兵方逞帝王才。

守文弱主書生見,難得英雄靖九垓。

漢武帝的很多作為,都深深刻入民族的記憶里。五銖錢、鹽鐵專賣、通西域。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漢民族之名,即來源於被他以銀河作為命名的一個年代——「天漢」。漢王朝的400年,確立了漢族的自我認同。

封狼居胥、燕然勒石,我猜不少人認識這兩個辭彙都是在宋詞中。詞人在追憶兩漢的武功的時候,莫不是對宋一代對外頹勢的感慨。民族的血性,被王朝的「大局」所壓抑。趙宋王朝只在乎自己的皇位 ,面對強鄰只有奉上歲幣,連小小的西夏定期撒幣以求平安。外患無法消弭,內憂卻越演越烈,終宋一代,冗員問題,貪污問題,土地兼并問題都無法克服。王安石試圖金融改革,卻讓忘了祖國是沒有金融秩序的,各種金融手段最後都變成了收割平民韭菜。

這種內憂外患情況下,對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的懷念,那就是很自然了。畢竟,罵趙構還是有風險的,雖然金兵已經在家門口幾個月了


漢朝有個事叫白登之圍,劉邦親征匈奴,結果輕敵冒進被圍白登山,最後脫險後意識到要先韜光養晦。後來劉邦死了留下了孤兒寡母,單于還給呂后寫信說你孤單不,要不跟我吧。呂后氣的想打人,最後還是韜光養晦,說自己年老色衰不能見人。

這事挺憋屈的,但是匈奴的確厲害,在那個時候騎兵打步兵優勢還是很大,於是文景之治也是韜光養晦。

其實打匈奴有一些問題眾人皆知。

找不著。 首先匈奴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有時找好久你看不到一個人影,你有力氣使不上,等你費半天找到了軍士早累壞了。

打不過。跟匈奴打過或見識過聽說過的人都知道騎兵的厲害,於是一傳十十傳百,越吹越誇張。

好處呢。 打贏了匈奴佔了匈奴地盤有什麼用,我們又不愛逐水草而居,打勝了還要回去,好處不大。

說白了,不划算。

要是換了一個志向平庸,安於守成的皇帝也許就聽話不打了,但是遇到了漢武帝。

漢武帝聽後,表示你說得很好,但是我不喜歡。

漢武帝說:

寇可為,我復亦為;寇可往,我復亦往。

只許他打我,不許我打他。 哪有這樣的道理,小孩子不聽話該打屁屁了。

從古到今,許多戰鬥的確從後人看來弊大於利,有時求和反而是更好的選擇,但是有時理性的政治分析缺乏一絲血性,那種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血性,在一些朝代蕩然無存。

他們考慮的是地位、權勢。他們妄圖用和親、賠款、割地、納貢、稱臣來換取一日的和平,甚至可笑到他們會幫助敵人罷免、處死、壓制、凌辱反抗者,這不可謂諷刺至極。

以至於後人會喜歡那不肯過江東的項羽,項羽雖然許多人覺得他很幼稚,但是最後雖死他仍是西楚霸王。

以至於後人會喜歡那梅花嶺上的史可法,雖然他能力平庸無法挽救危局,但至死他是大明的督師。

不知何時起,人們開始給秦檜、洪承疇、汪精衛翻案。 難道秦檜洪承疇是民族融合的大功臣,汪精衛是共榮圈友好代表嗎?

哎,千百年來有一個道理許多人不懂,靠求和是得不到和平的。

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者存。以妥協求團結,則團結者亡。——毛澤東


我就提個醒:蒙古族的祖先源於東胡,匈奴崛起的時候也打了東胡,把東胡打成烏桓和鮮卑兩部

今天中國56個民族中沒有一個是匈奴的正統後代

我看誰還能傷害民族感情


這種實物史料發現意義重大。

通俗點說,比如有人在知乎上說,我年入百萬,住的是千萬豪宅,開的是百萬豪車,總之怎麼怎麼牛逼。這時候,有人就會說,你個吹牛裝X。一般情況,如果這人拿不出有力證據,大家都會認為他沒事閑的蛋疼,跑知乎裝X。

中國歷史上很牛逼,史書上也經常記載,某年某月某日,我打了誰誰誰;某年某月某日,哪個國家來臣服稱臣了。後人在看到史書記載後,有時是會懷疑的,特別是疑古派興起後,更有甚者是懷疑一切,以民族虛無主義誤導中國社會。

像燕然山銘這樣的實物史料發現正是對中國史料記載可靠的印證。

在考古中像燕然山銘這樣的實物與漢代史料記載吻合的發現有很多,能夠作為一個民族名字的朝代確實不愧為一個偉大的時代。

其中很有名的就是漢委奴國王金印在日本的發現。1784 漢委奴國王金印在日本被發現,這印證了《後漢書·東夷列傳》中的記載,即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

東漢初年,日本國王遣使入漢都洛陽進貢,願為漢臣藩。求漢皇賜名,漢以其人矮,遂賜「倭國」。其王又求漢皇賜封,光武帝又賜其為「倭奴王」。

漢倭奴國王金印

所以,別說釣魚島了,哪天惹急了,都可以對日本自古以來了(當然了這是開玩笑的)。

漢委奴國王這顆金印無論質地、字體、印鈕和尺寸大小,均與中國雲南出土的漢武帝征服古滇國後賜予滇王的「滇王之印」相同。漢武帝征服古滇國並賜印璽記載於史記中。

滇王之印,現藏於國家博物館


突然覺得,古人的以漢書下酒,於我,也不是那麼難以理解了。
啊,我的這個民族啊!
有能對孤月發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這樣浪漫而宏偉的問題的文人。
也有能驍騎三萬,兵鋒森森映古月,鐵蹄漫漫卷狼煙 這種張揚而霸氣縱橫的猛將。
生而為漢,生在中華,何其幸也!
暫將加分關照,自我矮化,民族區隔這種聽來煩心,遇見惱火的事丟得遠遠的。
現在談這個,我愧對我的漢人祖宗。
我的祖輩啊,有江畔拔劍吟孤月的浪漫,有原上飛騎平蒼茫的瀟洒,有僵卧孤村思國事的大氣,有熱血飛揚護我疆的堅強!
我們不能在以鮮血與生命護佑我們成長的先輩面前丟臉!
我們這民族自有天生的洒脫與豪氣!
來,喝酒!
聽血液里這千年堅強的吶喊 ,
品基因中那永不屈服的勃發!

我這民族,千年苦難,千年奮戰!從沒願意低頭久居人下,從沒勢弱而放棄興復之心。
我等後人,眼見著民族先輩從戰火中,紛亂中傳下的大旗,今日再舉在我等之手,卻如何能輕言失敗,將旗放下?
壯哉,我之民族,光耀千古!
壯哉,我之中華,永續萬年!

寫於酒後,亂!只求痛快!
哎喲,好像喝多了些……
反正就是痛快,想笑想叫……


總算明白為啥毛子要把黑龍江入海口的永寧寺碑挪走了,挪來挪去還弄丟了(你猜是不是故意的 )

更正:碑還在,保存在海參崴博物館,萬幸。14年西伯利亞大旅行的時候看lonely planet 說丟了

去年在斯里蘭卡galle看到了鄭和留下的錫蘭山寺碑。雖然博物館外中國人茫茫多,然而真正知道並能進博物館瞻仰一下的卻只有我一個,嘆氣。無數推薦斯里蘭卡的攻略連提都沒提


謝,其實沒啥怎麼看的,我之前在專欄里已經寫過很多次了,竇憲大破北匈奴,地方就是「燕然未勒歸無計」的燕然山,也就是現在蒙古的杭愛山,就算這個考古沒出來,北匈奴最後被趕到西方最後消失也是個既定事實,否則北匈奴還能自己飛了不成?只不過此石刻把這個事情徹底變成了可見的歷史滄桑,於我而言是非常振奮的。

至於強行搞民族自信,根本也沒啥必要,熟悉我的應該知道我一向對狹隘民族主義比較反感,但是大漢朝的天威,那種從骨子裡的自信、文化優越、筋骨強壯,絕對不是鍵盤俠吹出來的。而且比較好玩的是,蒙古對於這個石碑,原則上是應該十分感謝的,要不是漢朝把匈奴搞成戰五渣,這個北方草原哪有你大興安嶺當野人的東胡系的鮮卑(蒙古和鮮卑淵源最深)什麼事啊。

杭愛山大致位置在這個地方——

圖 杭愛山的位置,熟悉那段歷史有些人會有疑問,為啥說到匈奴動不動就和西域扯到一起,如果看這個圖大致就能明白了,阿爾泰山和杭愛山都不是十分高大的山脈,現在的蒙古高原其實和新疆北部屬於一個單元,西域這個地方一直以來就是在北方游牧民和東方崛起的漢朝之間搖擺的。

首先介紹一下,攻打匈奴的竇憲,如果熟悉西漢末年歷史的話應該知道,都屬於光武帝劉秀所依靠的豪族,包括和竇家友好合作的耿家也都是這波人(光武帝馬仔竇融、耿弇)。

下面是一年前我專欄班超那集裡面寫過的,大家都知道漢武帝對付匈奴的輝煌歷史,但是對於這一段可能還不太熟悉:(知乎專欄:祖先)

公元72年因為北匈奴侵襲河西,漢軍聯合南匈奴、還有一個早就看匈奴不順眼的烏桓同鮮卑共同攻擊匈奴,最後竇固耿忠出酒泉擊殺匈奴西翼,來苗和烏桓校尉文穆出平城(現在的大同)攻中翼,其實我們發現這種戰略就完全是延續漢武帝的了,從漢武帝時期收編烏桓之後,雖然也有小規模衝突,但是大致上東北地區的安全係數大大提高了,當然那時候我們也想不到他的小兄弟鮮卑以後會那麼厲害。

當然了這一波肯定還是竇固、耿忠最厲害,這波人一直追到北匈奴呼衍王部的天山一帶,匈奴大敗虧輸,兩年後,竇固又在蒲類海(新疆的巴里坤湖)擊破匈奴白山部一直進入車師,西域都護府才得以建立。

75年,北匈奴派左鹿蠡王攻打車師,耿恭(耿忠堂弟)援救車師,途中被北匈奴打的全軍覆沒。隨後耿恭沒轍

恭乘城搏戰,以毒藥傅矢。傳語匈奴曰:「漢家箭神,其中瘡者必有異。」因發強弩射之。虜中矢者,視創皆沸,遂大驚。會天暴風雨,隨雨擊之,殺傷甚眾。匈奴震怖,相謂曰:「漢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

也就是說耿忠把毒藥塗在箭上,告訴匈奴漢家的箭中箭會沾染神異,強弩射到的匈奴的傷口血都沸騰起來(過氧化氫吧),軍心大亂,結果碰巧天降大雨,耿恭趁雨擊殺匈奴,匈奴這下真的認為漢軍有神力,於是撤退。

  • 這也是——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來源,也正是這麼一代代人的經營,才讓班超在西域的經營有了更好的保障。

到了漢章帝的時候,83年,匈奴因為西域越來越難控制,鮮卑趁機大肆進攻北匈奴,南匈奴也趁機和漢章帝說希望藉此機會北伐回到原來的王庭,漢章帝還不知道匈奴大叔打的什麼算盤,所以就沒同意,放回去就白瞎這麼個家犬了。北匈奴被鮮卑打的節節敗退 ,這段時間北匈奴人瘋狂的南下歸附漢朝,南匈奴雖然回漠北沒被漢支持,但是他們還是很仇恨北匈奴的,所以還是在猖狂進攻,北匈奴終於在87年被鮮卑大敗,優留單于被殺。

老大都死了的北匈奴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西域一直在被班超連打帶忽悠,漢和帝就趁機和南匈奴又一次進擊北匈奴。

我們回頭看看這個漢和帝,這個皇帝承接在「明章之治」之後,不能不說是個好時候,但是因為漢和帝繼位時候才10歲,他乾媽竇太后就一手遮天了,更何況在漢章帝的時候就重用外戚,就是這個時候竇太后把自己哥哥竇憲升職侍中,掌管機密要務,讓弟弟竇篤當虎賁中郎將,掌管皇家親軍,剩下的竇家人也都是高官。

89年,竇憲、耿秉(這兩家人配合的特別好,一代接著一代)和南匈奴軍隊匯合在現在內蒙一帶,與北匈奴在稽落山又來了一仗(現在蒙古國),北單于毫無懸念的大敗,按照後漢書的話說有萬餘人歸附漢軍,隨後竇憲、耿秉登燕然山(現蒙古國杭愛山)刻石紀功。北單于繼續逃遁,91年漢軍在阿爾泰山又大破北匈奴,北單于實在是沒轍了,只能繼續逃到現在哈薩克東部的烏孫。

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

所以我們發現漢朝這些大勝仗經常會被我們在兩宋時提到。

專欄的東西大致就摘選這麼多了,這個基本上就是漢朝把北匈奴部落聯盟徹底擊潰決定性戰爭,後來的匈奴,隨著班超兒子班勇的最後一擊,基本就消失在了西遷的路上。而隨後獨立出來的鮮卑、丁零,包括他們的後人蒙古、突厥,才成為了以後漠北戈壁的主角。

但是這場戰爭的前提,和當年漢武帝西邊佔領河西走廊,東邊控制朝鮮,對匈奴進行漠北追殺。至此也就基本決定了匈奴內訌分裂,小弟紛紛分崩離析的局面,漢武帝為了能夠永絕後患,發動了被古人黑出翔的大宛西征,一路打到了烏茲別克,甚至可以說正是這次行動,才確定了中國一個雞頭一個雞屁股,彎曲的脊背上還有一個內蒙古,直接包抄了北方草原。

後來匈奴的基本歷史進程,就是被曾經他們一直壓迫的大興安嶺游牧民鮮卑瘋狂吊打,南匈奴緊緊的抱著漢朝的大腿欺負自己的小兄弟。在漢武帝之後,竇、耿之前,還有個在語錄上極其有名的陳湯打的那場北匈奴戰爭,就是說「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那位。

圖 陳湯攻擊郅支單于的戰爭。(大致經過就是北匈奴的郅支單于四面受敵,無奈只能跑到現在哈薩克的康居,結果這哥們殺了康居的王室不說,還欺負漢朝的小弟烏孫,最終陳湯遠征滅掉郅支單于,然後說了這麼句比漢武帝還霸氣的話。)

漢朝對匈奴的壓制,並不僅僅是我們所認為的武功強盛,更多的是強大的生產力、極高明的外交手段,和長達千年的戰略眼光達成的。從漢初凋敝,匈奴東壓迫東胡,西收攏烏孫西域包抄漢朝,直到霍去病使漠南無王庭、陳湯雖遠必誅、竇憲勒馬燕然,其實不僅僅是這一系列戰爭,也有著班超以一人之力,熟練運用外交手段,徹底離間西域同匈奴和月氏(貴霜)的關係,千里封侯收回輪台都護,使漢朝從一個東亞華北平原的農業國家,成為了將觸手深入內亞,溝通整個亞歐大陸商業往來,構建四帝國時代的輝煌的史詩大國。

漢,也從一條江、一個城市、一個朝代的名字,最終成為一個民族的名字。

所以就算再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我們都不得不說,燕然山上,「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

想起一個回復:

我不是啥高人,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點自信是應該有的,說出來也是不丟人的。至於這種自信從何而來,那就見仁見智嘍,反正你是沒啥自信。


封狼居胥,燕然勒石,這是華夏民族永恆的驕傲,是炎黃子孫永久的豐碑。

華夏民族和華夏文明,從來不是僅靠在家裡種地縫衣,而就是用火與犁、書與劍,去征服和同化了北狄、南蠻、東夷、西羌的一個個野蠻落後部族,才從黃河流域一個小小部族,成為當今人類社會第一大族群。

『漢秉威信,總率萬國,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臣妾。殊俗百蠻,義無親疏,服順者褒賞,畔逆者誅罰,善惡之效,呼韓、郅支是也。』

正如昭君出塞的佳話背後,是一個匈奴單于對漢朝俯首稱臣,是另一個匈奴單于的人頭高懸長安闕下,是犯我強漢,雖遠必誅!漢秉威信,總率萬國,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臣妾!

這才是大漢之所以為大漢,這才是華夏之所以為華夏。

至於那些被征服的匈奴人心裡怎麼想,那些被迫西遷的匈奴人怎麼號泣「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大爭之世,勝者為王,無情的歷史車輪又怎會在乎失敗者的哀號?

高原雪域,天山南海,凡日月所照、江河所經,華夏先民拓土開疆之地,皆為華夏之疆土!又豈止長城以內中原各省?

從漢宣帝接受呼韓邪單于納款稱臣,到唐太宗設置安北都護府,管轄降附突厥部眾;從藍玉掃滅北元、朱棣橫絕大漠,到絡繹不絕的晉商們成為草原上的無冕之王。
天朝的歷次強大歷史時期,必然要將漠北草原納入所轄版圖,這是華夏各朝各代皆不可推卸的責任。
昔日封狼居胥之所,勒馬燕然之地,華夏曆代先賢建功立業的廣闊天地,若一朝不得收復,我輩便是有愧於先人,華夏徹底復興亦算不得圓滿。
更何況外蒙存在一天,就永遠是各類邊疆分離勢力所憧憬的效仿楷模,讓他們心存僥倖和幻想。所以哪怕僅僅從殺雞儆猴的角度,也勢必要將其收復。

某些怯懦之徒,當真以為我們就此死心了放棄了?當真以為區區漠北之地300萬人口,只相當於新疆1/7,比西藏還小的人口密度,卻擁有和疆藏相當的版圖面積,世界最大的銅礦資源,自然環境和宜居程度更遠勝西藏。居然當真嫌棄這麼大塊土地、這麼丁口的人口是包袱?這是侮辱人類的基本智商。

知不知道從上世紀60年代起,【沙俄割走我國150萬平方公里土地】這一史實就被寫進中學教科書,讓一代代天朝子民牢牢銘記,我等父輩如此,祖輩亦如此。

知不知道天朝出版的各類地圖上,「符拉迪沃斯托克」永遠要標註「海參崴」,「哈巴羅夫斯克」永遠要標註「伯力」,「斯塔諾夫山脈」永遠要標註「外興安嶺」,「薩哈林島」永遠要標註「庫頁島」……

而這鐵一般的原則早已持續了超過半個世紀,從來不因北鄰的政府更迭、兩國關係如何而有所改變。

因此如果說多少國人對秋海棠地圖念念不忘,對外東北和外蒙失土牢記於心,從來不是什麼「美日網特挑撥」,恰恰正是當年領袖的遠見卓識,希望我們後世子孫牢牢記住這一國恥。

一時力有不逮的隱忍和蹈光養晦,從來都是為了練好內功後有所作為,而不是裝孫子到真把自己當做了孫子。

漠北草原是中國領土,本是舉世公認之事實。羅剎人於抗戰時趁火打劫,攫取我神聖國土,建立所謂雅爾塔體系,是強權脅迫的產物,從來並非什麼天地不移的道理。

匈奴單于需要大漢朝廷冊封的時候,突厥王公爭相向長安俯首效忠的時候,世界上又哪有什麼羅剎人?

當時的外交交涉失敗,僅僅證明了「國土之爭以刀劍不以口舌、疆界只在大炮射程之內」這個淺顯道理。因國力積弱而失去的國土,未來註定亦可因國勢強盛而收復。

千百年來東亞大陸有多少民族興起,又有多少民族湮滅?鬼方、東胡、匈奴、肅慎、烏桓、鮮卑、柔然、高車、鐵勒、扶余、渤海、契丹、党項……

長城之北、祁連之西,多少夷狄族群此起彼落,唯有我漢家兒女,與之對峙千年,延綿至今。哪怕是氣運遊絲於縷,哪怕是曾經窘迫到了絕境,但是一直延續到現今的,還是我華夏神州!

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開疆拓土所得,大漢之衛霍、大唐之英衛、大明之徐常,這些華夏英傑橫絕戈壁朔漠開創的千年基業,雖寸土亦不可再讓!

從秦漢到隋唐到宋明,中國歷史上這樣的復興輪迴本是註定,且笑待金龍騰飛之來日便好。


考古學以物為研究對象。歷史上的考古學文化和現代國際疆域並不重合,部分考古學文化的分布是跨疆域的,以及文化交流的普遍存在,導致某一文化之物的分布和現代國界的分布並非同構,所以在進行文化分布和國界不同構的考古學研究的時候,要探究其全貌必須進行國際考古合作;而要探究區域文化的交流和關聯,國際考古合作也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考察歷史演變,蒙古國的歷史文化和中國密切相關,所以自1995年起,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蒙古國國家博物館、蒙古國游牧文化研究國際學院、蒙古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合作進行了「蒙古國境內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遺存考古調查、勘探、發掘研究合作項目」,共計調查各類遺址150多處,時代涵蓋了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匈奴、突厥、回鶻、契丹、元代、清代等多個時期,發掘匈奴墓葬、柔然墓葬、回鶻壁畫墓、契丹墓、蒙元時期墓葬和清代兵營等遺址,解決了不同歷史時期蒙古高原游牧民族文化等系列學術問題。

綜上,其實中蒙聯合考古的發現很多,這個發現只不過是被媒體炒出來了而已,一方面說明現在的媒體工業已經把考古發現納入為媒體爆點的原料範圍;一方面說明大眾感知外界的信息主要還是依靠媒體、對其相對重要性的認知主要依靠媒體炒作。

當然,媒體炒作還是有一定規律的,漢代因其受眾廣泛、符合民族情緒炒作價值很高;後杭蓋省浩騰特蘇木阿德根哈里雅爾遺址(清軍營地)因為清代的政治不正確就不會有人炒作,此外對一系列回鶻墓葬和遺址的研究成果雖然也很重要,但是鑒於多數穆黑只糾結與清真不糾結文化演變而也不會有人炒。


大家可以在評論區瞻仰下該問題匿名題主的言論。

加個笑料~~~~~~~~~~~~~~~~~~~~~~~~~~~~~~~

情景再現:

該世界級油畫出於:于闐傳奇于闐塗鴉史8·班超不斷開掛

我已經為土耳其擬好了新聞:

7月27日至8月1日,中國內蒙古大學與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合作實地踏察,解讀東漢永元元年國舅竇憲率大軍大破北匈奴後所立摩崖石刻。經辯識,初步確認此刻石即班固所書《燕然山銘》。這塊銘文距今兩千多年,記載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戰爭,這次戰爭中勇敢的土耳其人被中國化的土耳其敗類和中國人用陰謀詭計擊敗,掀開了偉大的土耳其民族西遷的波瀾壯闊的歷史。而中國人也終於脫離了被土耳其人統治八千年的屈辱,並開始瘋狂地修長城阻擋土耳其人回歸故鄉。這塊石碑的發現,證明了土耳其歷史的真實性。

銘文譯文如下:

永遠的第一年(即西元89年,由於這一年中國人獲得了民族獨立,所以被稱為永遠的第一年)秋天的七月,漢人的舅舅竇憲(歷史上曾有土耳其女人嫁給中國人,土耳其人和漢人互相稱呼外甥舅舅,所以證明這個竇憲是個土耳其人),和拿著金子準備去賄賂土耳其人的耿秉,聯合了勾結漢人的土耳其人國家西匈奴帝國、烏桓帝國、西戎帝國(這裡證明,中國只是依附著三個土耳其帝國生存的弱者),率領三萬騎兵和三千輛戰車(中國人只有這麼點兵力,證明真正征服大土耳其匈奴帝國的還是西匈奴等三國),分為八個方陣,祭拜了萬能的真主後(可見當時中國人還是正教信徒,或許是因為他們被土耳其人統治了八千年的緣故),和土耳其帝國展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決戰。毀壞了偉大的巴圖可汗(即烏古斯可汗,中國人篡改後的冒頓單于)和老上可汗華麗的宮廷,然後在刻下這塊漢字石碑,以發泄中國人被土耳其人統治了八千年的憤怒。


這是你漢對於靖康廢物,賣國慫種的又一次深沉打臉。

對比一下老曹的柳城突襲,殘唐幽州對契丹的貼臉抗衡。

只能說有的王朝死了,它還活著。

有的還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死了。


有的時候想一想,中國人真的很幸運。文化就是我們的宗教,史書就是我們的聖經,祖先就是我們的神靈。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會發生南京大屠殺?
南京大屠殺和我有什麼關係?
古時候夏天專供給達官貴人們的冰塊是怎麼來的?
歷史上有哪些成就頗高但鮮為人知的人?
于丹是真的不懂《論語》,還是為了大眾能聽懂故意那麼講?

TAG:歷史 | 文化 | 考古 | 蒙古(國家) | 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