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分辨愛與慾望?

如題。我知道人非聖賢,有時候這兩者之間很難分辨清楚,因為世人永遠是通過外在行為來評判他人的。當然我這麼說不是因為在乎他人看法,而是關心自己如何審視自己,分辨清楚,因為人是可以通過削尖慾望來獲得平靜的。


剛看了臨時演員,裡面那句,不讓愛的人覺得委屈。
不覺得委屈和勉強,能有所發展和成就的是舒服的愛。
被使用,被利用,肯定或多或少有所委屈。

這篇寫的很好值得借鑒:

Ta是想「上」你,還是愛你?

如何區分性吸引與真正的愛情

Lust or Love?


當你遇見某人、開始約會時,怎麼判斷Ta對你只是感受到性衝動,還是真的想和你戀愛?或者,如何判斷Ta對你產生的迷戀是暫時的,還是可能持續很久?


愛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情感——與焦慮、恐懼、抑鬱等同樣複雜的情感不同,雖然一直在被研究,它至今仍然深不可測。


當你對某人擁有強烈的性衝動時,你很有可能誤以為那種浪漫的吸引力就是愛情。但對於你們雙方來說,分辨這兩種感覺是十分必要的。就像有句話說:"Making
love" doesn』t make it LOVE.

你的大腦能分辨出慾望和愛情


首先,神經科學的多項研究已經顯示,性衝動和愛情是兩種不同的狀態,無論是大腦還是眼神的狀態都是不同的。


芝加哥大學Stephanie
Cacioppo團隊的研究結果表明,性衝動(lust)與愛意(love)會調動大腦的不同區域。


當你感覺到強烈的性衝動時,後腦島(posterior
insula)
——更多地用來控制感覺(如痛感)的區域變得活躍起來;而在你想表達愛意時,前腦島(anterior
insula)
則被激活——這也是引起憤怒、厭惡等情緒的區域。


核磁共振掃描的結果則顯示,被性慾沖昏的大腦狀態與被毒品控制的大腦非常類似:一個正在經歷強烈的性吸引力的人,和一個注射可卡因的成癮者,大腦中興奮起來的是同一片區域。


除了大腦,你望向對方的眼神也會在這兩種感覺的支配下體現出差別。Cacioppo團隊針對一組大學生被試做了另一組實驗,讓他們面對120張照片,先選擇出自己有「性的衝動」或「戀愛的感覺」的對象。隨後,再向他們展示這些對象的照片,同時監測他們眼球的運動。


結果表明,當你長久地凝視著對方的臉時,說明你在潛意識中覺得,可以和對方發展長期的戀愛關係;當你更多地是在注視對方的身體時,你可能是在被慾望控制。而這種自然的傾向性判斷,是在你遇到對方半秒鐘的時間內發生的。

是否會長久地凝視對方的眼睛,是判斷真正的愛人最可靠的標誌之一。」 Cacioppo說。

如何區分想「上」還是想愛


純粹的Lust(情慾)僅僅建立在性吸引力和幻想上——它們在你們逐漸認識到真實的彼此後便會消散。而愛情(它與情慾並不相斥,對性的需求也是親密關係的一部分)則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讓你們了解彼此。

或者可以這麼說:激情讓你們不可自拔地靠近,而愛情則讓你們想要長久地在一起,擁有更深刻的情感聯結。在親密關係的某些階段,二者彼此重合。


一開始,促使兩個人靠近的往往是情慾。但你很容易把情慾誤當作了愛:在一段親密關係的早期、荷爾蒙激增的時刻,你覺得自己愛上了這個人的一切,無論是優點還是瑕疵——但其實,你看到的是你理想中Ta的樣子,或者是你把對方代入了你希望Ta成為的樣子。你對Ta的一切看法,都彷彿戴上了一副玫瑰色的眼鏡。


愛情很有可能是從慾望開始的,但是請注意,在很多時候,性的吸引力都無法轉化為愛情。而且這一點往往是在一開始就註定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說,找到一個「對的人」是如此困難的事情。


一般來說,想「上」和想愛有一些比較典型的信號區別。以下是一些基於性吸引力(lust)的關係的標誌:

  • 對方讓你覺得,Ta是被你的外貌和身材吸引。Ta好像是在把你當做所有物,喜歡你的某一面,而不是把你當成全面的人去喜歡。

  • Ta對做愛很感興趣,卻沒有與你溝通的願望。

  • Ta可能在你面前表現,想給你留下一個好印象,但達到目標後,Ta可能馬上就想離開。

  • Ta更願意把親密關係維持在彼此幻想的層面上,卻不願意談論雙方真實的感覺。

  • 更多地想要得到,而非付出。

  • 事後,Ta總是想馬上起身離開,而不是再擁抱纏綿一會,或者睡一覺,第二天一起吃早餐。

  • 你們是愛人,卻不能成為朋友。

如果對方在你面前表現出以上幾點,那麼基本就可以確定,你們做炮友更合適。Ta只是想和你上床,根本沒想過建立親密關係。


而一段可以被稱作愛情的關係,則通常具有如下標誌:

  • 你說不出來具體喜歡Ta什麼,但還是愛Ta。

  • 你們花大把時間,僅僅是呆在一起,不做愛。

  • 你們有說不完的話,經常忘記了時間的流逝。

  • 你能夠談論關於自己所有的事情,即便那些經歷並不光彩,而且你知道,對方不會介意。同時,你也願意了解Ta的所有事。

  • 你們願意真誠地聽取對方的感受,想讓對方快樂。

  • 你感覺到安全:在任何時候,你們都願意成為彼此的支撐。

  • 無論工作/生活中發生了好或不好的事情,或者對一些事件持有觀點,你都想首先和Ta分享。

  • 你知道清楚地Ta有哪些缺點,但仍然想和Ta在一起。

  • 你願意與Ta共渡難關。

  • Ta使你成為更好的人。

  • 你想要見Ta的家人和朋友。

  • 你樂於考慮你們的未來。

如果你們雙方都能做到以上幾點,那麼恭喜,你們彼此都找到了對的人。

如何對可能造成傷害的性吸引保持警惕?


前面也提到過,對於那些剛剛開始一段親密關係、被性吸引沖昏頭腦的人,想要保持清醒是很難的。但如果你想要追求健康的親密關係,一個方法是被證明有效的:學會去聽從自己的內心的真實感覺。


事實上,很多存在身體/情緒上的暴力、虐待的關係,都是從性吸引開始的。在女子監獄和家暴中心多年的經驗,讓UCLA臨床精神病學助理教授Judith
Orloff開始研究,如何使人能夠在激情中保持冷靜,感受並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回復125給公號查看關於「親密關係中的虐待」的文章)


在她看來,直覺可以辨別出你的對象是給你帶來正向影響的,還是有暴力潛質的。

當你被某人強烈吸引,被那些來源於繁殖的原初衝動所控制時,你該注意的是,你的直覺是否在向你發出以下警報

  • 在你的內心裡有一個聲音,總在輕聲告訴你「危險」或「小心」。

  • 當你們在一起時,你感到莫名的不適、不安或疲憊。

  • 你感受到的吸引力是黑暗的、毀滅性的。

  • Ta對待你的方式讓你感到很不舒服,但你卻因為害怕TA離開你,而從來都不敢說出自己的感受。

(注意:這些警報並不是阻止你勇敢地去愛;只是讓你對這些信號保持警惕,以投入一段更安全的戀情。)


在Orloff的訪談中,很多長期處於虐待關係中的女性都承認:「我的直覺曾多次告訴我,有什麼地方不對——但我忽視了它。」


如果在冷靜的情況下,你的內心多次告訴你:這個人是對的,這段感情是健康的,你們在一起能夠讓彼此更開心,那麼恭喜你,這段關係有很大的可能是健康的。


然而,你在親密關係中要隨時警惕那些不良的信號。有些直覺是非常微妙、難以言明的。事情往往是這樣發生的:「我遇到了一個男人。一開始,我們之間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他富有魅力、性感,讓我神魂顛倒。我的直覺告訴我要小心,不要陷得太深,但我卻不在意。一段時間後,他開始對我很糟,我開始受傷,但我已經上鉤,並越來越難以脫身。」無論對方看起來有多迷人,注意自己的直覺,這有助於讓你透過激情的外表看到本質。


最後提醒:愛必須是雙向的。如果你對Ta擁有強烈的愛意,但對方卻無動於衷,那麼不要浪費時間,別指望你的付出就可以改變對方的心意,還是去尋找屬於你的人吧。

參考文獻:

Bolmont, M., Cacioppo, J. T.,
Cacioppo, S. (2014). Love Is in the Gaze An Eye-Tracking Study of Love
andSexual Desire. Psychological science,25(9), 1748-1756.

Cacioppo, S., Couto, B.,
Bolmont, M.,Sedeno, L., Frum, C., Lewis, J. W., ... Cacioppo, J. T.
(2013). Selectivedecision-making deficit in love following damage to the
anteriorinsula. Current trends in neurology, 7, 15.

Orloff, J. (2009). Emotional
Freedom:Liberate yourself from negative emotions and transform your life.
Harmony.

Orloff, J. (2012). Dr. Judith
Orloff"sGuide to Intuitive Healing: 5 Steps to Physical, Emotional, and
SexualWellness. Harmony.


本文大部分內容整理自四川大學陳兵居士《佛教的情愛觀及婚姻倫理》:

從佛教的角度簡單談一下「愛」與「欲」:

《阿毗達摩發智論》卷一等對愛的定義是:對「凈妙可意」的人、事物的愛好、喜歡、悅意、追求。大乘《大般涅槃經》卷五分愛為凡夫愛(餓鬼愛)、法愛兩大類。凡夫愛或餓鬼愛,指與煩惱相聯繫的愛,相當於有染污愛;法愛指對佛法僧、善法、真理、涅槃等的喜愛及佛菩薩對眾生的大慈大悲。

人類兩性之間的愛、愛情或愛欲,以性愛為基礎,與性慾緊密相連。性愛,包括大多數動物的性愛,都表現出強烈的佔有慾、排他性,是一種匱乏性的本能性需求,猶如渴者求水,心理學家謂之「愛的神經質需求」,正是佛法所謂「渴愛」、「餓鬼愛」,從佛法出世間法看,應屬於有染污的貪愛,是欲界貪愛(「欲貪」)中最基本、最強烈的,儒家說:「食色性也」,認為飲食男女之欲皆人性本具的需求。《四十二章經》佛言:

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

貪愛,終以我愛為本,一般來說不超出「因為跟他(她)在一起使我感到快樂幸福,所以我愛他(她)」的圈套。愛別人的實質和前提是愛自己。愛對方,無不是想得到對方的回愛,以驅除自己的孤獨寂寞感,發泄自己的愛欲、性慾。但丁語云:「愛情不允許任何被愛的人不愛。」恩格斯說,性愛從本質上來說是自私的、排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羅傑斯指出:通常所說「我愛你」這句話的背後,其實是「我需要你,我要佔有你,你必須愛我…」,雖然在說愛,這愛實在是一種暴力。更何況不少人的愛情和婚姻只是愛美貌,或愛金錢權利,實為一種交易。

據佛教經論所說,有染污的貪愛大略有六種特性:

1、有待,謂愛的需求必須依賴一定的條件如稱心可意的對象、得到對方的回愛,方能滿足。但你愛他(她)不一定他(她)就愛你,得不到回愛的單戀是一種苦刑。即雙方互愛,也多有因家庭、社會等原因而不能遂願者,這對雙方會成為最大的不幸。痴男怨女,情天恨海,演不完恩恩怨怨。

2、無常。愛既然依賴一定的條件才會有,便具有一切因緣所生有為法必然無常壞滅的本性,既有男歡女愛,必有愛別離苦,縱有情人終成眷屬,也免不了爭吵、情變失戀及生離死別之苦,山盟海誓「愛你到永遠」,到頭來沒有不分手的。情變之事,歷來習見不鮮,當今更為普遍。《長阿含經》卷三佛謂

恩愛無常,合會有離。

3、增長,謂貪愛會像植物生長一樣生長、繁殖、增多,併產生種子,形成難以擺脫的貪愛習氣。《長阿含經》卷三佛謂「戀著恩愛,無有知足。」《生經》卷一佛言:

設習愛欲事,恩愛轉增長,譬如飲鹹水,終不能止渴。

貪愛的滿足,也如飲酒吸毒,會形成對所愛者強烈的依賴性,失去各自的獨立性,並對對方的愛永遠也不感滿足。

4、生苦,謂貪愛必然產生痛苦。《中阿含經》卷五九《愛生經》佛言:

若愛生時,便生愁戚啼哭、憂苦煩惋、懊惱。

哪對愛侶、夫妻,也免不了因愛而思念、怨恨、猜疑、誤會、憂慮、焦急、悲傷等苦,有人將愛情比喻為一顆酸、甜、苦、辣諸味俱備的怪味豆。

5、生憎,謂貪愛能甚至必然產生與之相反的憎恨。南傳《增支部》經有云:

愛可生愛,亦可生憎;憎能生愛,亦能生憎。

《維摩經僧肇注》說「有所愛必有所憎」。愛情心理學發現:相愛者之間的嫉恨與愛情的深度成正比。情人之間,愛得越是深,在悖逆、情變時也就恨得越深,由此而發生的情殺案件時有所聞。情人們往往稱對方為「怨家」,意味與愛同時有一種難以擺脫的怨仇心理。

愛憎之間的這種滑稽的互變關係,乃由「凡有對法不相舍離」(互為矛盾對立關係的雙方不得相離)的緣起法則所決定。愛、憎既然是對立面的統一,便互相依存不得分離,愛不得回報、滿足時,便會轉化為恨。

6、非自在,謂不由自己作主,其力量非常巨大。男女之間的愛情,多被一種外在的力量所驅迫,類似心理疾病中的強迫症,屬南傳佛教所謂「異熟心」,只好解釋為宿世的業報。戀愛中人不由自主的被對方吸引,會出現近於幻覺性的思念情緒,心靈顫慄、恐慌、羞澀、急盼,陷入強烈的、無理智的恍惚中。失戀時則不由自主地痛苦、失眠、忿恨。正如許地山《覆誦幼》感嘆:「是愛是憎,本容不得你做主。」

愛情心理學家斯騰柏格以熱情、親密、承諾三因齊備合一者為完美的愛情,互相溫存、信任,平淡而深厚的「伴侶式愛情」或「友誼式愛情」,是最為合理、牢靠的愛情,這種愛情,正如佛所言「知識婦」(對男方應為「知識夫」)。在當代,佛子們應將如何正確處理情愛、和諧家庭應作為佛法的重要內容。

通過學習對一個人的愛、使一個人幸福的藝術,將學會表達對整個人類和所有生命的愛。真正的愛意味著友善和同情,包括責任意識及接受對方的本來面目——包括所有的優缺點。如果你只愛對方的優點,這不算愛。必須接受對方的缺點,並用你的耐心、智慧和精力去幫助其成長。

愛之所以成為有害的貪愛,根子並不在「愛」而在「貪」——以妄認的自我和我所為中心的佔有慾,亦即私慾。愛情、婚姻關係中處理的種種失敗、種種問題,終歸以自私為病根。慈悲、平等、無私利他,乃轉化貪愛,處理好愛情、婚姻關係的關鍵。

突破自我中心立場、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不分你我地考慮雙方的幸福,乃愛情成熟的表現,超越自我中心立場的付出、奉獻甚至為對方作出犧牲,是愛情發展的最高層次。這種高尚的愛情頗接近佛法所謂「法愛」的精神,若以佛法的般若智慧為導,可以作為轉貪愛為菩提、即愛情婚姻而解脫之道。

所以,根據佛法,沒有證到「一切智」,斷除人我執的凡夫,其愛中必然含有欲的成分,因為沒有證到「一切智」,其心行必然存在一個妄認的「自我」和「我所」,其愛中必然會有貪求和佔有,對於大多數人,一般只能通過提到自己的道德水平,身心修養等方式,對這種「欲」進行弱化、壓伏,以此來完善和維繫「愛」。要完全做到沒有絲毫貪慾,必須破除對虛妄自我的執著,打破以自我為中心的立場,小乘要證到阿羅漢果或辟支佛果,大乘要證入八地菩薩,才能做到。


得到 必須要他/她做什麼自己才滿意 是種慾望
放下 看到他/她很好 滿心歡喜 隨他/她去 是種愛。


欲是表達,愛是皈依

欲,是表達成功後得到自己
愛,是放棄自己成為另一個人,視那人為自己,那人的任何成功與喜悅都成為你的成功與喜悅

欲,是因它而得己
愛,是因他而舍己

欲,是我
愛,是舍我

欲,是己之喜悅
愛,是他喜悅你彷彿比他更喜悅,於是「真愛某人」帶來的喜悅強度是大於「欲某人」的,並增益自身。。所以先哲們總告訴人們:去愛

整體上,男人慾女人,女人皈依男人

所以婦德是一個女人徹底捨棄自己因仰望一個更好的人而成為更好的人

男子的道德是在一個女子肉體上抽插得到性表達成功先自己爽了再產生對女子同情關懷與愛憐—問題是男人高潮後會審視這個女子是否值得同情

這意味著男子與醜女羞羞之後只有慾望的釋放,而沒有將慾望催化為情感,釋放人道關懷——而產生關於自己還是男人的確認(這個確認很重要)

也意味著女子如果與真愛的男子羞羞,該男子高潮瞬間女子亦進入高潮。。因為每次抽插該女子都會認為好比是自己在抽插,因為真愛會幫助女子在潛意識中假借一個雞巴而讓女子得到相當真實的雞巴—得表達釋放—-瞬間消除女子本能心底的陰莖缺乏的憂鬱——而在第二天陽光明媚的上班起床獲得自信與傲視群芳的驕傲:我有一個雞巴!

以上是愛欲本質的一些剖析,有助於青年人理解本質

理解本質能幹什麼?少走彎路


我曾經問過我一個前任,他當時就讀於北影。身邊好看的姑娘數不勝數,我特別沒有安全感,於是我問他,你怎麼確定你喜歡的是我呢,你明明有那麼多選擇。


他回答我說寶貝兒,我看著你,我忘記了她們,我看見她們,我想起了你。我把這樣一種對一個人的感覺,稱之為愛情。

大概這種獨一無二,就是區別愛情和慾望的界限。


兩者本質是一樣的,愛是符合人類道德規範的慾望,愛和慾望只不過一個說的好聽,一個說的直白而已。比如,動物之間的愛叫慾望,人之間的慾望叫愛,如果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說我愛你,實際上就是指我對你有慾望,和動物之間的慾望沒有本質區別。比如一個人出軌了,這種愛就需要形容成慾望,好色,淫亂等,因為不符合道德了,和動物的行為找不到任何區別了,但是出軌的愛和初戀的愛從生理的角度說會有任何區別嗎?所以在道德範圍內,這種慾望可以美其名曰愛,但是一旦違背道德,愛就不得不還原成慾望。動物也一樣,一旦某種慾望合乎了人類的道德,慾望也必須要用愛來形容,比如母狗臨死前不忘給小狗餵奶,這原本就是一種慾望,但是因為合乎道德了,就必須美化這種慾望的稱呼,稱之為愛。

附加一點,如果真比愛,我認為狗對主人的愛是人類比不了的,人類天長地久的愛情反而在狗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天荒地老海枯石爛,有沒有哪條狗背叛過主人?所以愛和慾望沒有本質區別,都是一種生理上的本能。

再從另外一個角度想想,幾十年夫妻下來,究竟有幾對可以永保愛情?能把所謂的愛情進行到底的真的是愛情本身嗎?我認為就是一種責任心或者社會輿論的促使而讓所謂的愛情或者家庭才能得以延續,所以愛不會牢靠,因為它本質上屬於情慾,只有一個人性格人品或者他的價值觀才相對牢靠。


愛和慾望,都是捨得之間的事,舍大於得,就是愛;得大於舍,就是慾望。

但問題里貼上了禪的標籤,那就不能模稜兩可,有舍無得,才能稱得上愛;而不管是舍大於得,還是得大於舍,都要歸在慾望里。

當然,這裡的捨得,指的是舍心和得心。

但這樣就沒意思了。小說里電影里那些驚天動地的愛情故事,幾乎都要歸在慾望裡頭。過兒等姑姑16年,濃濃愛意當然是佔主要部分,但心裡那未競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憧憬,就是一種慾望。

如果讓楊過再等16年,他也會等。不管他能捨棄多少時光,他都需要得到一個結果。人世間的真摯愛情,大概很難超過這個範疇了吧?但正是因為有個等的念頭,愛和慾望就開始雜糅不清了。

想要超然於慾望而得到愛,其實是不可能的事。它們是共生關係。至於有舍無得的愛,其實已經不能算是愛了。沒有得失心不是說無條件付出,而是平等心對待。這估計是世間男女們最接受不了的愛情。


芝加哥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真愛與情慾之間的區別可能表現在眼中。具體而言,約會對象看著你哪裡,可以表明萌生的是真愛還是慾望。這項研究發現,若觀察者視陌生人為浪漫愛情的潛在配偶,眼球會集中在這人的臉上;如果他或她感受性的渴望,觀察者凝視更多的是對方的身體。


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眼球運動,發現受試者如何體驗真愛或性慾感覺的模式。在此設想中,觀察者們主要凝視一對能喚起真愛之感的夫婦的面部。

靈魂樂歌手貝蒂·埃弗里特(Betty Everett)曾經宣稱,「如果想知道他多愛你,感受他的吻。」但是,芝加哥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表明,真愛和情慾之間的差異或許表現在眼中。

具體而言,約會對象看著你哪裡可以表明萌生的是真愛還是慾望。這項研究發現,若觀察者視陌生人為浪漫愛情的潛在配偶,眼球會集中在這人的臉上;如果他或她感到性的渴望,觀察者凝視更多的是對方的身體。該自動判斷可發生在半秒之內,從而產生不同的凝視模式。

「儘管關於一見鍾情或者人們如何墜入愛河的科學,目前所知甚少,這些響應模式則首次表明,自動注意過程可能從對陌生人的慾望中區分愛的感覺。」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芝加哥大學高性能電子神經影像實驗室主任蒂芬妮·卡西奧普(Stephanie Cacioppo)寫道。卡喬波與日內瓦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精神病學和心理學部門的同事共同撰寫了這則報告,論文發表在《心理科學雜誌》上。

卡喬波此前的研究表明,愛情和性慾可以激活大腦區域的不同網路。在這項研究中,團隊進行了兩個實驗來測試視覺模式,試圖評估兩種通常很難相互區分開的不同的情感和認知狀態:真愛和性慾(慾望)。

日內瓦大學的男、女學生觀看了一系列素昧平生的人的黑白照。在研究的第一部分,參與者們觀看青年異性夫婦們對視、相互交融的照片。在第二部分,參與者們觀看直視鏡頭的魅力無限的異性。照片中沒有包含裸露或色情圖片。

在兩個實驗中,參與者被安置在電腦前,並被要求看照片的不同部分,儘可能快速、準確地決定,他們是否認為每張照片或照片中的人會引發性慾或浪漫愛情的感覺。該研究發現鑒別浪漫愛情與性慾的時候無顯著差異,研究人員認為,這說明大腦能夠如此快速地處理這兩種情緒。

但是兩項研究的眼球跟蹤數據分析顯示出眼球運動模式的顯著差異,這取決於受試者報告是否感覺到性慾或浪漫愛情。人們往往在視覺上關注臉部,尤其是所謂引起的浪漫愛情(萌動)的圖像。然而,受試者的眼睛從該誘發性慾的圖像面部挪開,凝視身體的其餘部分。從男性和女性參與者身上都發現了這種效果。

「通過識別眼模式所特有的與愛相關的刺激,這項研究可能有助於區別於浪漫愛情與性慾感覺的生物指標的發展,」認知和社會神經科學中心主任約翰·卡西奧普說。「眼球追蹤模式可能最終在臨床醫師的日常實踐或精神病學的常規臨床檢查和/或治療提供新的診斷途徑。」


M.Bolmont, J. T. Cacioppo, S. Cacioppo. Love Is in the Gaze: An Eye-Tracking Study of Love and Sexual Desir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4; DOI: 10.1177/0956797614539706


本文首發微信號neureality,掃碼關注。

http://weixin.qq.com/r/ETo5IZrEksftrd5C928D (二維碼自動識別)


十二因緣中的「愛」和「慈悲」是兩碼事。

題主說的愛與慾望,類似佛教的慈悲和愛。

慈悲,是對外物沒有要求。愛,是對外物有要求。

有要求,所以「愛緣取」、「取緣有」,就在生死輪迴中不停流轉。

無要求,就可以消泯人、我的界限,打破自、他的對立。

愛一個人,對他沒有任何要求,也不求任何的報償,不沮喪,不期待,如是做下去,就是慈悲。

一旦要求回報,要求將心比心什麼的,都是假慈悲,都是愛欲。說是愛人,其實是愛己。


慾望是愛的基礎,
將慾望合理的表達,使得雙方都能滿足並且得到尊重,就是愛的能力。


你有沒有覺得你對一個男人的慾望,不是愛?

是的。在一段感情里,我最想要獲得的不是真愛,而是我被一個男人捧在手心裡那種感覺,可以肆意妄為他都不會離開我的那種感覺。這可能是一種慾望,而不是一種愛。


你有沒有想過要去治療這種慾望?

基本上這真的很難治療。我自己很清楚屬於只能規避無法根治的一類問題。

但是我認為,當我多次被男生捧在手心裡,肆意妄為無數次之後,我猜測我也就滿足了這方面的需求了。在滿足了我內心那個需要被寵溺的慾望之後,我猜測我才會真正去思考我到底需要從男人身上獲得什麼,才能真正想明白我到底為什麼要選擇一個人生伴侶。


滿足別人,是愛
滿足自己,是慾望


愛是付出,欲是索取


慾望是,我想要。
愛是,我想給。


愛為他人,欲為自己


之前看過的,侵刪:
想你,硬了,是愛。
硬了,想你,是慾望。


想著想著就笑了,這就是愛。

想著想著就硬了,這就是慾望。


在這段以愛為名的關係中,

你和你愛的人

是否更加清新、自在、歡喜、安穩。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是愛;

否則是慾望。不一定是性慾,還有其他的。


分得清就有女朋友了?


你想交配,是因為多巴胺獎勵機制,

你愛上你的伴侶,是因為交配後有大量催產素分泌,

你想照顧保護你的孩子,是因為生物本能

日久生情,或是分手後剪不斷理還亂,是因為你在乎沉沒成本。

這個世界上還真有人認為愛和慾望是可以分開的。


推薦閱讀:

TAG: | | | 慾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