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凈土法門如何修行?
建議去讀讀印光大師的文鈔;印光大師被尊為凈土宗十三代祖師,更相傳為大勢至菩薩再來。印祖的書,深入淺出,義理圓融,兼顧世間法和出世法;甚至未信佛的人都應該讀讀,更何況想要了解凈土法門的呢?
您想修念佛法門,就請進入這個鏈接: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裡面是三乘菩提念佛法門的教學視頻,共82集,將念佛法門由淺入深,說得偏辟入里,能夠讓您對念佛法門的義理,行門,如何轉折,如何提升,需要修哪些助道資糧,都講得非常到位,一定要來看啊!
複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生清凈佛剎。何等為十。
一者 成就於戒無缺無雜。戒無點污。戒得清凈。
二者 為一切有情心得平等。
三者 以能成就廣大善根。
四者 於利養名稱恭敬讚歎。心常舍離無所染著。
五者 得清凈信 心無疑惑。
六者 常修精進 離懈怠心。
七者 能入寂定 無散亂心。
八者 能得多聞 而無惡慧。
九者 成就利智 非鈍根性。
十者 有慈悲性 無損害心。
止蓋菩薩白佛言。
世尊。於此十法。為要具足方始得生。若有闕者能得生不。
佛言。
善男子。若有菩薩。成就一法得無缺減。無少違犯鮮白清凈。彼諸菩薩即得具足成就十法。
讀大安法師和印光大師的文章為主,如法修行。
老實念佛,再加《普賢行願品》。
真正相信修凈土法門可以一生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可以參考 @楊大懶人 在 」正常生活怎樣念佛?「下的引自印光大師的回答:
作者:楊大懶人
鏈接:正常生活怎樣念佛? - 楊大懶人的回答 - 知乎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而在念佛的時候,我推薦凈土宗大德印光大師的「十念法」;這種念佛方法據很多佛友反應,攝心的效果非常好,我複製原文如下(下面有白話文翻譯):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涌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凈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註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卧皆無不宜。卧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
白話文翻譯:至於念佛,心難得歸到一處,應當攝住心神懇切地念,自然能夠歸一。攝心的方法,首先要做到至誠懇切(有改過之心)。心不至誠,想要攝心是行不通的。既已經做到至誠了,但仍然沒做到純一,應當攝住耳根認真地聽佛號。無論是出聲念還是心裡默念,都必須念從心裡起來(非有口無心,心裡一定要有佛號,不光是從口出),聲從口中發出,音從耳朵聽入(每個字都要叫的真切,只有聽清楚後,方才可念下一個字)。〖默念雖不動口,但意地之中仍然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聽時如在默念時也感覺嘴在動),如此攝心,妄念自然停息了。如果妄念之波仍然涌動,就用十念來記數,則全身心的力量,施於一聲佛號之上,雖然欲起妄念,心力無暇顧及。這種攝心念佛的究竟妙法,在以往宏揚凈土的人,尚未談到,是由於當時人的根基還很利,不須如此,便能使心歸一的緣故。我因心難制伏,才識得這種方法的妙處,捨棄這種方法不能成就。屢次嘗試屢次驗證,不是隨便主觀臆斷亂說的,願和天下後世鈍根的人共同學習,令萬修萬人去啊。
所謂十念記數法,在念佛時,從第一句到第十句,必須念得分明,還須記得分明。到第十句念完,又必須從第一句念到第十句,不可二十、三十地念。一邊念一邊記,不可以掐念珠(掐念珠易分心神),只憑心記。如果十句一氣念下來較困難,也可以分為兩口氣,即從一到五,從六到十。如果還是覺得費力,可從一到三,從四到六,從七到十分作三口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每個字都要念的清楚,聽的清楚)妄念無處落腳,這樣一心不亂的境界,時間長了就可以自得了。須知這裡所講的十念,與晨朝的十念,攝妄念的道理則是相同的,而用功卻大不一樣。晨朝的十念,念完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號數的多少;十念法以一句佛號為一念;晨朝十念只早晨十念即可,如果二十、三十念,則會傷氣成病。十念法則是念一句佛,心裡知道一句,念十句佛,心裡知道十句。從一到十,從一到十,即使每日念數萬聲,都這樣記。不但能去妄念,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沒有一點停滯防障,從早念到晚,沒有不合適的。比起掐珠記數的,所獲利益有天大差別。用掐珠法時身體緊張而心神勞動,用十念法則身體放鬆而心神安定。
但做事的時候,可能難以記數,那麼就懇切地一直念。等事做完了,仍然重新攝心記數;於是往來遷徙之心,都跟從於專註一境的佛號中了。大勢至菩薩講「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人我們就不說了,象我們這樣的鈍根人,放棄這種十念記數的方法,想要「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太難太難了。又須知曉的是,這種攝心念佛的方法,是即淺即深、即小即大的不思議法。所以應當至誠相信佛所說的話,切莫以自己智慧知見達不到就生出疑惑來,致使多劫以來累積的善根,因為這樣生疑而喪失,不能究竟親自獲得實益,才是令人悲哀的。掐珠念佛,只適合於行走和站立兩種時候,如靜坐養神,因為手要動的緣故,心神不得安定,時間長了就會得病。此十念記數法,行住坐卧,都沒有不合適的。躺著的時候不可出聲,如果出聲,第一是不恭敬,第二是傷氣對身體不好,一定要記住。
想知道凈土怎麼修行,當然要自己讀凈土三經了。
也可以報顯密學會或者菩提學會開辦的凈土班。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若真為生死之心不發。一切開示皆為戲論。世間一切重苦。無過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況輪迴未出。難免墮落。豬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鑽。驢皮袋。馬皮袋。何所不取。此個人身。最為難得。最易打失。一念之差。便入惡趣。三途易入而難出。地獄時長而苦重。七佛以來。猶為蟻子。八萬劫後。未脫鴿身。畜道時長已極。鬼獄時長尤倍。久經長劫。何了何休。萬苦交煎。無歸無救。每一言之。衣毛卓豎。時一念及。五內如焚。是故即今。痛念生死。如喪考妣。如救頭然也。然我有生死。我求出離。而一切眾生皆在生死。皆應出離。彼等與我本同一體。皆是多生父母。未來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則於理有所虧。心有未安。況大心不發。則外不能感通諸佛。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羣生。無始恩愛何以解脫。無始怨愆何以解釋。積劫罪業難以懺除。積劫善根難以成熟。隨所修行。多諸障緣。縱有所成。終墮偏小。故須稱性發大菩提心也。然大心既發。應修大行。而於一切行門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極穩當。至極圓頓者。則無如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矣。所謂深信者。釋迦如來梵音聲相。決無誑語。彌陀世尊大慈悲心。決無虗願。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見佛往生之果。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響必應聲。影必隨形。因不虗棄。果無浪得。此可不待問佛而能自信者也。況吾人現前一念心性。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隨緣。終日不變。橫徧豎窮。當體無外。彌陀凈土。總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豈我心具之佛。而不應我具佛之心耶。
1 背熟凈土宗五經一論
熟悉 非常熟悉 看不懂找點相關註疏和祖師解釋
2 看點印光法師文鈔和歷代凈土宗祖師文集 弘化社有贈閱
3 堅持念誦佛號
注意小聲念誦 以免傷氣 或者金剛念誦 只動嘴唇不出聲 或者瑜伽念誦 心裡默念
4 多拜佛——西方三聖
觀想佛像 自凈其心
從西域凈土信仰到中原凈土宗的轉變
[ 作者: 李進新、張敬全 來自:佛教在線 已閱:2919 時間:2009-11-14 錄入:wangwencui
2009年11月14日 佛學研究網
一.凈土信仰的歷史淵源
凈土即佛國,全稱清凈土、清凈國土、清凈佛剎、佛剎等等,凈土思想的最初萌芽可追溯到印度原始佛教時期,成熟於印度大乘佛教時期。佛教中有多種凈土,一佛一凈土,凈土信仰是指相信某一佛國凈土真實不虛,無尚莊嚴,發願往生其凈土,並以實際行動,諸如通過觀想念佛、實相念佛、持名念佛等形式來實踐其信仰。本文專指彌勒凈土和彌陀凈土,彌陀信仰傳入中原後形成凈土宗,凈土宗是指佛教由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原後在原有凈土信仰的基礎上一心專信彌陀凈土,稱念其名號以求死後往生其凈土,並經慧遠、曇鸞、道綽、善導等高僧大德的教相判釋,全力弘法,伴隨其在社會上產生影響的同時逐漸形成的佛教宗派。
1.彌勒信仰的歷史淵源
彌勒,漢語音譯梅怛麗耶、彌帝隸、梅低梨、梅怛麗、每怛哩、昧怛履曳等多種形式,意譯慈氏。梵語Maitreya,巴利語Metteya,犍陀羅語Matrya,吐火羅語Metrak,回鶻語Maitrisimit。從語源學和語義學的角度考察,彌勒這一詞語吸收了更為古老的波斯神話、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的國教查拉圖斯特拉教(希臘語「瑣羅亞斯德教」,漢譯「祆教)與古代印度神話及吠陀文化。波斯的太陽神、光明之神密陀羅與印度的太陽、光明之神密多羅同為一個詞「Mitra」;波斯語的「慈愛」與《奧義書》的「慈氏」亦同為一個詞「Maitri」。它們與梵文的彌勒(Maitreya)、犍陀羅語的彌勒Matraya不僅在詞音上極為近似,而且在語義上也基本相同。由此可見,彌勒吸收了上古波斯和印度對太陽、光明之神崇拜的原型,彌勒的文化原型的確深深植根於上古波斯、印度兩國主流文化的土壤之中。
2.彌陀信仰的歷史淵源
與彌勒及其兜率凈土相比,彌陀及其西方極樂世界的凈土思想形成的似乎要晚一些。彌陀,中國六朝時意譯為「無量壽」,唐代時音譯為「阿彌陀」。彌陀,為阿彌陀(Amita)之略稱,漢文音譯阿彌多、阿彌跢、阿彌多婆等。「阿」為梵音之首字,一切音聲,一切文字皆不離「阿」。「阿」的意譯為「無」,古代印度認為就語言文字而言,「阿」為萬物之根源,諸法之本體。「彌陀」意為「量」,因為阿彌陀具有太陽、光明之神密陀羅的原型,所以,又譯為「無量光」,並有12光佛之稱。可見,阿彌陀這一語義與彌勒似有同源性。然而,阿彌陀還有其它兩個意思:一為無量壽;一為甘露。此二義系後世附加上去的,一則謂其有無限之生命,即徹底脫離輪迴苦海,永無生死;二則謂其以「甘露」滋潤苦海芸芸眾生之心靈,使其枯竭生命達到永恆,即擺脫生死此岸,永拔三界。從語源學和語義學的角度考察,彌陀同樣可以追溯到上古波斯與印度的太陽神和光明之神密陀羅(Mitra)和密多羅。
二.西域佛教中的凈土信仰
1.西域的彌勒信仰
西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西域系指陽關、玉門關以西的地區,包括今新疆和中亞、西亞、北非、東歐、南亞等地;狹義的西域系指天上南北,大體上相當於今日的新疆。本文所指狹義之西域。
從考古實物材料來看,彌勒及其兜率天凈土的信仰興起於公元一世紀印度的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統治時期。從貴霜王朝的都城犍陀羅出現的佛像浮雕以及位於恆河中游西北部貴霜王朝的領地秣菟羅出現的2世紀初製作的佛陀像、菩薩像(主要是彌勒像)及佛陀故事浮雕的生平事迹、彌勒與過去佛等來看,彌勒信仰體系應該於公元2世紀就已經形成,之後伴隨著佛教東傳的潮流進入我國西域地區,並在廣闊的西域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今天,根據對吐火羅文、粟特文、于闐文、回鶻文以及西域豐富的佛教遺存的考察,可知彌勒信仰曾在西域傳布很廣。其中通過對於闐文文獻的考察,季羨林認為,有關彌勒信仰的書共分兩大類:一類是Maitrya—samiti,我譯為《彌勒會見記》;一類是Maitreyavy—akarana,譯為《彌勒授記經》……。《彌勒會見記》與《彌勒授記經》二者內容基本相同,但又有區別。」[1]Maitreya—samiti基本上屬於小乘範圍,而Maitreyavy—akarana是一本則大小乘雜糅。另外在考古發掘中發現了一些粟特文的佛教文獻,其中就有粟特文的《彌勒會見記》。由此可知:彌勒信仰在西域境內絲綢之路的南道曾經是流行的。
彌勒信仰在絲綢之路北道的傳布主要集中在龜茲、焉耆以及高昌。龜茲是西域佛教石窟數量最多最集中的地區,主要有克孜爾石窟、庫木吐拉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阿艾石窟等。
首先來談克孜爾石窟,根據《克孜爾石窟內容總錄》的介紹,克孜爾石窟現在正式編號的洞窟為236個,其中能夠辨認出繪有彌勒菩薩的石窟17個,分別是:第14、17、27、38、77、91、97、100、110、114、135、155、163、171、179、196、224窟等,其中114窟含有大乘佛教的內容,另外關於彌陀信仰的圖像在克孜爾石窟中似乎從未見到。以下選取幾個洞窟做一簡單介紹:
14號窟(平面方形,縱券頂):「(主室)南壁中部是門道。西側壁中上部殘存一身立佛和一身天人。東側壁殘損。門道上方半圓端面繪彌勒菩薩兜率天宮說法圖,壁畫大部分殘失。畫幅下方繪一列平行四邊形紋和一列卷草紋。」[2]
38號窟(中心柱窟):「(主室)東壁中部是門道,門道兩側彼大部分殘損。……門道上方半圓端面繪彌勒菩薩兜率天宮說法,有一部分壁畫被揭取。券頂中脊繪天相圖,從西至東依次為:月天、立佛、風神、金翅鳥、立佛、風神、日天。」[3]
根據克孜爾石窟中發現的梵文殘卷,季羨林認為,經卷中菩薩有很多,但是寫出來的卻只有彌勒一個,且Maitreya這個詞五次出現。可見彌勒在眾菩薩中地位之崇高,也可見彌勒信仰在龜茲流行的情況。
庫木吐拉石窟晚於克孜爾石窟,繪有彌勒說法圖的洞窟有第43、46號等窟。如43號窟(中心柱窟):「窟門上壁畫彌勒說法圖,惜已殘破。但從聞法諸天的形象來看,都是用十分細的線條畫出人物的眉目,衣著和褶紋,線條勁健有力,似使用了鐵線描法」。[4]
46號窟(中心柱窟):「中心柱正壁開龕,龕上壁面畫有聞法諸天。在窟門上壁畫有彌勒說法圖……」[5]克孜爾尕哈石窟的14號窟也繪有彌勒說法的場面。
位於焉耆的七個星石窟第8窟繪有彌勒兜率說法圖,季羨林對吐火羅文A殘卷的研究認為,焉耆地區彌勒信仰最著名的吐火羅文A的著作是《彌勒會見記劇本》,此劇長達27幕,可謂是世界文學史上最長的劇本之一。一種屬於信仰的思想,能以劇本的形式形象鮮活的展現出來,可見該信仰的世俗化與大眾化趨勢。古代高昌的北庭寺的E204洞龕內有「彌勒上生經變圖局部」,繪於經變圖中央。另外,1959年哈密市脫米爾提大隊(今哈密市天山區板房溝鄉)巴什托拉出土了回鶻文《彌勒會見記》586葉。這說明彌勒信仰在該地區曾經是盛行的。
2.西域的彌陀信仰
凈土宗產生以後,凈土宗的信徒根據佛經在各處石窟、寺廟繪製了佛國凈土的圖畫,即經變畫。在西域與彌陀信仰有關的石窟壁畫出現在晚期的石窟中,即安西大都護府時期及其以後,如庫木吐拉石窟第16、14窟,高昌的柏孜克里克石窟17、20號窟以及上個世紀末發現的阿艾石窟等都繪有西方凈土經變畫,這都是中原凈土宗興起後回傳至西域的。
從吐魯番出土漢文文獻看,在唐代,吐魯番諸地的凈土宗信仰已相當流行。回鶻入居這裡後,也自然地受到了這一信仰的影響,故「凈土三經」都被譯成了回鶻文。另外,在於闐地區和敦煌發現的于闐語佛教文獻中,與彌陀信仰有關的佛典有《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等,這說明彌陀信仰曾經流行於該地區。
從佛教經典的翻譯和高僧的活動來看,西域高僧安世高、支婁迦讖、支謙、竺法護、鳩摩羅什、康僧鎧、畺良耶舍、沮渠京聲等先後譯出與彌勒、彌陀信仰相關的多部經典。
古代西域之佛教,于闐、高昌地區以大乘為主,而龜茲、焉耆地區以小乘為主。大乘佛教影響了周邊的小乘佛教,突出例證是在龜茲克孜爾石窟繪畫中滲進了大乘的內容,如114窟彌勒繪畫位置以及裝束、姿勢的變化得以說明。同樣,小乘佛教也影響了周邊的大乘佛教,最為突出的例證就是在龜茲——焉耆一帶盛行的彌勒信仰也為回鶻人所繼承。可見,彌勒信仰靈活地貫穿於西域大乘與小乘佛教中,廣泛盛行於西域各地。彌勒信仰在西域的傳播一直保持著繁盛的趨勢,直到佛教完全退出西域為止。彌勒信仰在西域的廣泛傳布,勢必隨佛教東漸之勢一起進入中原,在中原形成影響。
三、凈土信仰向中原凈土宗的轉變
1、中原的彌勒信仰
自從彌勒信仰傳入中原以來,南朝文人士大夫多用文學、繪畫的方式盛讚彌勒、宣揚彌勒信仰,如宋明帝的《龍華誓願文》,齊竟陵王的《龍華會記》,齊周顒的《京師諸道造彌勒像三會記》,齊沈約的《彌勒贊》。在北朝,彌勒信仰更多的是以造像形式表現的,據日本學者佐藤智永在他的《北朝造像銘考》中,列舉了雲岡、龍門、鞏縣諸石窟和傳世的金、銅像的類別數字,其中,有關釋迦、彌勒、阿彌陀佛(無量壽)及觀世音四尊像有紀年的數字如下:
名稱
數量
時間
釋迦
彌
勒
阿
彌
陀
觀
世
音
北 魏
103
111
15
64
東魏和北齊
46
36
17
94
西魏和北周
29
3
1
13
總 計
178
150
33
171
其中觀世音造像在北魏分裂後急劇增加,這一點值得注意。這些資料均表明在北朝時期彌勒信仰曾經廣為盛行。在中原,彌勒信仰始於兩晉,至南北朝時達到極盛。究其原因,約略可知這與彌勒信仰自身所具有的特點、生於亂世之下民眾的心理需要以及道安等高僧大德的大力倡導和最高統治者對彌勒救世主思想的青睞是分不開的。
2、中原彌勒信仰的衰落與彌陀信仰的興起——凈土宗的形成
據相關數據顯示,彌勒信仰在隋朝時開始衰落,彌陀信仰日益興起,觀世音信仰依舊盛行。據「北朝至隋唐時無紀年造像之中,彌勒為22例;阿彌陀佛127例;無量壽9例;釋迦牟尼佛42例;觀音147例。隋唐時紀年造像,阿彌陀佛147例;彌勒15例;釋迦牟尼佛11例;觀世音53例,同時又有盧舍那、多寶佛、藥師等多種題材的出現。」[6]
彌勒信仰中「彌勒即將出世」的預言,可以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神化其身份,以彌勒的化身自居,也可以被民間的農民起義者利用。在北魏末年,就有沙門法慶領導的大乘起義,口號是「新佛出世,除去舊魔」。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515年)九月,「沙門法慶聚眾反於冀州,殺阜城令,自稱大乘」。同年九月被鎮壓。第二年,大乘餘眾又突襲瀛州城,衝進州衙,很快又被鎮壓。在隋朝短短的三十多年中,以「彌勒出世」號召的農民起義就有三次。連續不斷的彌勒教派起義,直接威脅著封建王朝的統治,引起統治者的不安和警惕,開始禁止彌勒教派。每次起義失敗後,都有數以千人被連坐,這使彌勒信仰逐漸走向衰落。
阿彌陀凈土信仰的經典早在漢魏之際就已傳入中國內地,在東晉慧遠僧團的影響下,到南北朝時又經曇鸞的大力倡導,再加之早已盛行的觀世音信仰的助推,使彌陀信仰開始盛行起來逐步走向成熟直到凈土宗的建立。
據上文相關資料的分析,彌勒信仰與彌陀信仰均在漢魏之時傳入中原,彌勒信仰受西域彌勒信仰盛行之勢的影響率先在中原盛行起來,於南北朝時期達於極盛。北朝後期至隋出現了彌勒信仰的衰落,而彌陀信仰在彌勒信仰走向衰落的同時逐步在中原大地盛行起來。這是歷史的巧合,還是有其內在的原因?筆者以為,作為中國佛教凈土信仰中最為龐大的兩個流派——彌勒凈土信仰與彌陀凈土信仰,一者的衰退,另一者的興起、盛行,兩者的變化態勢必有其原因所在,本文以下做出分析。
其一,從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來看,彌勒信仰固然有最高統治者的親睞之處,但是同時它又具有對統治者極為不利的一面,農民起義領袖多以「彌勒出世」為口號,領導農民起來起義反抗。但是起義的結果往往是被統治者血腥鎮壓,這一點可從北魏至隋唐的多次農民起義的慘敗結局中得知。屢次起義屢次被鎮壓,對統治者而言,必然明文禁止彌勒教派,對彌勒信仰保持警惕;對下層民眾而言,每次的血腥鎮壓都有上千人被連坐,使他們對彌勒信仰心有餘悸,敬而遠之。彌勒信仰在中原的正常發展受到影響,日益走向衰落。儘管在唐武周時期,武則天以彌勒佛降世臨凡自居,並冠之於尊號之首,使彌勒信仰短時內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復興。但是,彌勒信仰還是擺脫不了日益衰落的趨勢。彌陀信仰不具有彌勒信仰「未來佛」的內容,對於統治者和下層民眾都沒有上述顧慮。
其二,從高僧大德的弘法而言,彌勒信仰缺乏高僧大德的教相判釋,繼承創新。東晉高僧道安大師弘揚彌勒凈土並與弟子發願往生兜率凈土,但在當時還沒有宗派之分,彌勒凈土與彌陀凈土是兩種不同的凈土,僅此而已,並沒有優劣之分。據《高僧傳·曇戒傳》說:「後篤疾,常誦彌勒佛號不輟口,弟子智生侍疾,問何不願生贍養,戒曰:『吾與和尚等八人,同願生兜率。和尚及道願等皆已往生,吾未得去,是故有願耳。』」[7]依此說明曇戒沒信彌陀,只是因為他與道安和尚等人有約在先,不願爽約而已,僅此而已,並無兩種凈土何者優劣的問題。所以,道安的高足弟子慧遠在當時沒有信仰彌勒,並不算離經叛道。但是,從慧遠之後,經曇鸞、道綽等人的弘法判教,彌陀信仰與彌勒信仰有了高下、優劣之別。特別是唐朝時,出現了圍繞兩種凈土展開的爭論。爭論的陣容很壯觀,包括法相唯識宗、天台宗、凈土宗、密宗等中國佛教諸宗派,玄奘、窺基、道綽、善導、迦才、懷感、元曉、慧果等高僧參與了這一爭論。特別是窺基作為一位著名的彌勒信仰者,他不去宣揚彌勒凈土,卻宣揚彌陀凈土之優勝,很引人注目。這場爭論的雙方,皆以經典為依據,各執一詞。總體而言,彌陀信徒一方採取了攻勢,咄咄逼人;彌勒信徒一方處於守勢,反駁聲勢不足,軟弱無力。爭論雖未使彌勒凈土信仰就此衰萎,但是也嚴重限制了彌勒凈土信仰的傳播。
其三,從佛教自身而言,過分強調彌勒信仰中的下生信仰使它失去了可靠信仰根基。「彌勒出世」被統治者與農民起義領導者的多次濫用後,給社會帶來的不是和諧與幸福,而是一次次災難。這有違精神信仰的終極目標。而此時,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信仰正悄然興起,日益盛行。以致於彌勒信徒偽造經典,將觀世音拉入彌勒經典當中,已經不是純正的彌勒信仰。而彌陀信仰的經典中本來就包含有觀世音信仰的內容,觀世音信仰在凈土宗形成之前早已在中原盛行。隨著彌勒信仰的逐漸衰落,佛以菩薩重,本來就有彌陀經典依據的觀世音信仰助推著彌陀凈土信仰日益走向成熟。
其四,從佛教經西域東漸中原的歷史來看,小乘佛教曾在西域流行甚廣,傳至中原遠不及大乘佛教在中原的影響,大乘佛教更能與中原的傳統文化相調和適應。在隋唐之際,中原大乘佛教在南北朝佛教的基礎上完成了中國化過程,中原佛教諸宗包括凈土宗確也形成於南朝和北朝佛教的揚棄之上。隋唐時期,彌陀凈土信仰隨著大乘佛教中國化過程的完成而日漸興盛。唐玄宗禁斷彌勒教後,彌勒信仰降為一般佛菩薩崇拜的水平,凈土信仰成為彌陀信仰一家的天下。五代時期的布袋和尚的出現樹立了完全中國化的彌勒形象,它改變了彌勒信仰的發展的原有軌跡,形成獨具特色的彌勒文化。
其五,從下層民眾的心理需要而言,中國社會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戰亂更迭後至隋唐趨於穩定,亂世期盼彌勒下世改變現實,建立人間佛國的信仰已經不符合民眾的心理需要,而關注後世歸宿的彌陀信仰更能滿足盛世時期民眾的心理需要。唐朝時期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使多數下層民眾都能安身立命、安居樂業,社會矛盾趨於緩和,民眾的心理需要自然趨向於關注後世的歸宿問題,彌陀信仰中的西方極樂世界所具有的強大吸引力滿足了這一需要。
其六,從語源學和語義學的角度分析可知,彌勒與彌陀具有同源性,且都有凈土信仰的一面。兩者經西域傳入中原後,起初,並無何者優劣的問題,當道安大師的高足慧遠信仰彌陀凈土時,並無背離師門之嫌。另外,我們可以從一些題記中看到有將彌勒信仰與彌陀信仰相混雜的情況。如「北魏神龜三年(520)翟蠻彌勒造像題記:為忘父母洛難弟造彌勒像一軀,願使王者上生天上,托生西方,侍佛左右,供養三寶。」[8]這說明,在當時有的信仰者未能準確區分二者,將之混淆。這似乎也能說明二者所具有的某種相似性。
其七,從佛教修行的角度而言,傳統的彌勒信仰要求修禪、讀經、觀像等,比較繁瑣;而彌陀信仰經過慧遠、曇鸞、道綽、善導等高僧的判教創新,使彌陀凈土信仰一改早期觀念念佛的方式,轉為以稱名念佛為主的修行手段。往生彌陀凈土的條件比起往生彌勒兜率凈土的條件更為簡便易行:「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9]使彌陀信仰既適合於目不識丁的下層民眾,又適合於學貫古今的文人墨客。
彌陀凈土信仰到唐朝高宗之時,善導大師等人為其建宗立派,中國凈土宗從此以宗教宗派的面目出現於世。凈土名「宗」,但這個宗與其它各宗不同,它根本不存在法嗣制度,既沒有師徒授受、衣缽相傳之制,也沒有「心心相印」的說法。凈土宗至善導而完全成熟,風行於天下,向東傳至日本,向西回傳至西域各地。
參考文獻
1.佛經經論:
[1][曹魏]康僧鎧譯.無量壽經[Z].大正藏.第12冊
[2][姚秦]鳩摩羅什譯.阿彌陀經[Z].大正藏.第12冊
[3][西晉]竺法護譯.彌勒下生經[Z].大正藏.第14冊
[4][姚秦]鳩摩羅什譯.彌勒下生成佛經[Z].大正藏.第14冊
[5][姚秦]鳩摩羅什譯.彌勒大成佛經[Z].大正藏.第14冊
[6][唐]玄奘 辨機原著.季羨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記[M].中華書局.2000
[7][梁]慧皎撰 湯用彤校注.高僧傳[M].中華書局.1992
2.專著類:
[1]吳平凡 朱英榮.龜茲史料[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87
[2]陳揚炯.中國凈土宗通史[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信息來源:佛教在線)
==========================================================
凈空法師:「般舟三昧」絕對不是現代凡夫想做就能做到 人家到你這個地方念佛,是正常人,一個星期下來,這個人變成不正常了,神經錯亂,要送到神經病院,
摘自凈空法師《凈土大經科注》第366集 2013年7月19日講於香港
「今之『隨意所願,得生其國』,相當於《吳譯》之『在心所願,往生阿彌陀佛國』。《會疏》曰:『日夜稱說(彌陀光明),至心不斷,是則生因也……。」
往生正因就在執持名號。
「然則稱彼名號(彌陀聖號),至心信樂,是日夜稱說義也。」
這說到念佛。現在有人倡導「精進念佛」、「般舟三昧」,這是好事。但是在現前這個社會,現在人的善根、福德、因緣,很難達到這個要求。我年輕的時候在台中跟老師學習,老師那個時候創辦台中佛教蓮社十周年,我那個時候去的。十年當中,他只打過兩次「精進佛七」,都出了問題。「精進佛七」,同學不能超過十個人,這是日夜念佛不間斷。主七和尚,那個時候李老師自己擔任,人多了照顧不了,只能照顧十個人,所以兩次參加的同修都是十個人。其中有一個出狀況,那麼人家到你這個地方念佛,是正常人,一個星期下來,這個人變成不正常了,神經錯亂,要送到神經病院,這是老師最不願意做的事情。他通宗通教、顯密圓融,而且又是最好的中醫。老師告訴我,他用了十個月的時間才把這個人恢復正常。以後再不敢打「精進佛七」了。
「精進佛七」有這麼多麻煩、出狀況,何況「般舟三昧」!「般舟三昧」一期九十天,「佛七」才七天。九十天不能夠躺下來,不能夠坐著,只能夠站著,只能夠走動,我們想想,那要什麼樣的體力、什麼樣的毅力?絕對不是現代凡夫想做就能做到,不可能!
=====================================================
大乘佛教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區剛興起,就有言論【大乘非佛說】
初期大乘經典《般舟三昧經》支婁迦讖翻譯,就是信行的經典,裡面有大眾【大乘非佛說】的記載,也有第一次阿彌陀佛的記載。
行品第二
佛告跋陀惒菩薩:「若有菩薩所念現在,定意向十方佛。若有定意,一切得菩薩高行。何等為定意?從念佛因緣,向佛念意不亂,
佛言:「持是行法故,致三昧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何因致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三昧?如是,跋陀惒,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心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是間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在眾菩薩中央說經,一切常念阿彌陀佛。」
佛告跋陀惒:「我持三人以付。若持是事為說經,使解此慧至不退轉地無上正真道,然後得佛號曰善覺。如是,跋陀惒,菩薩於是間國土聞阿彌陀佛,數數念;用是念故,見阿彌陀佛,見佛已從問:『當持何等法生阿彌陀佛國?』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數數,常當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
佛言:「是菩薩用是念佛故,當得生阿彌陀佛國。常念如是佛身,有三十二相,悉具足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比丘僧中說經,說經不壞敗色。何等為不壞敗色?痛癢、思想、生死、識、魂神,地水火風,世間天上,上至梵摩訶梵,不壞敗色,用念佛故得空三昧,如是為念佛。」
佛言:「善哉!善哉!跋陀惒。如是,跋陀惒,色清凈,所有者清凈,欲見佛即見,見即問,問即報,聞經大歡喜,作是念:『佛從何所來?我為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自念三處:『欲處、色處、無想處,是三處意所為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是怛薩阿竭,心是我身,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痴,心無想是泥洹。是法無可樂者,皆念所為,設使念為空耳!設有念者亦了無所有!』如是,跋陀惒,菩薩在三昧中立者所見如是。」
佛爾時頌偈曰:
「心者不知心, 有心不見心,
心起想則痴, 無想是泥洹。
是法無堅固, 常立在於念,
以解見空者, 一切無想念。
《般舟三昧經》表達了阿彌陀佛念佛的本意,
【心者不知心, 有心不見心,
心起想則痴, 無想是泥洹。
是法無堅固, 常立在於念,
以解見空者, 一切無想念。】
這才是真正的念佛!
大眾【大乘非佛說】的記載
譬喻品第四
佛言:「其人從持是三昧者,所去兩兩三三,相與語云:『是語是何等說?是何從所得是語?是為自合會作是語耳!是經非佛所說!』」
佛言:「痴人自於前世佛所不供養,不作功德,反自貢高,多行誹謗嫉妬,用財利故,但欲求名,但欲嘩說,不得善師,亦不明經,聞是三昧已不信不樂不入中,反誹謗人言:『是彼不知愧,為自作是經耳!是經非佛所說!』
佛爾時頌偈言:
「假使三千界, 滿中珍寶施,
供養佛世尊, 以用求佛道;
設復有比丘, 聞是佛三昧。
信樂而不疑, 其福過彼上。
諛諂懷自大, 無信在凶害,
與惡師相隨, 不信是法教。
犯戒近惡友, 堅住自貢高,
各各共議言:『是經非佛語,
佛不說是議, 為自共合造,
此非法王教!』共誹謗如斯。
竟無有是語, 此為誹謗佛,
有樂道法者, 我故為說耳!
有聞是經者, 仁賢而喜悅,
其心常不疑, 不言非佛說。
奉禁戒清凈, 受法諷誦利,
執經普講說, 則具足道義。」
可知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自大乘佛教初期興起,就有【大乘非佛說】爭議。
三種動機而念佛的人
第一種,為自己的今生來世的福報
第二種,為自己跳出輪迴
第三種,為了幫助一切眾生究竟離苦得樂,而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學佛是一個自證自修的過程,修凈土就要多念佛。求生凈土,唯有念佛。有空的話可以看看我的文章《一念法》,希望對修凈土之人在學佛時有點幫助。
當你修行到一定程度便都懂了,何需問別人呢?別人修行的始終是別人,只有自已修行的是自已的,把別人的感悟化作自已表面沒什麼,實際上卻是自已害了自已,就好像有個人只受你魚,不受你漁一樣,但當那個人不給你魚了,你又怎麼辦呢?,佛祖被稱作佛祖是因他給世間人了一盞引路的燈。想得大成最好不要學別人因為其中少了種種珍貴的感悟。當然你若悟性不夠還是照本宣科吧。
參閱筆者知乎回答【什麼是往生論中真實凈土法門的修行次第?】
個人感覺首先你得信阿尼陀佛,相信有極樂世界,這樣才有可能往生凈土
聽聽凈空法師的講經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