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南懷瑾?
其關於佛學和傳統國學的一些著述觀點引起很多爭議。崇拜他的人尊其為「南師」、「國學大師」等,批判他的人甚至說他胡說八道。請問怎樣客觀評價南懷瑾的學術水平、學識、人品等?
來說一句。
得票第一的答案,說南懷瑾本人說過,自己不是搞學問,而是「等於古老農業社會三家村裡的落第秀才,潦倒窮酸的老學究,在瓜棚豆架下,開講」。
這是自知之明不假,但是也不能作為他不該挨批的理由。因為,那群整天叫他南師的人,就是把他的書當學問。我們看問題,初衷要看,但實際效果也要看。納蘭被圈子裡人整天噴來噴去,無非是因為腦殘粉,納蘭願意自己有腦殘粉么?還不是整天在被噴。
不管你自己怎麼覺得,自己有多少自知之明,你出書了啊, 受眾不這麼覺得,覺得這就是大學問,談起論語拿《論語別裁》當金科玉律的,又不是少數。不過比拿于丹心得當金科玉律的強一點罷了,五十步與百步,一個意思。
再有一個詭辯,就是不管他南師有多少錯誤硬傷,但是他吸引了很多人學習國學,這是大功。可以因為這個功勞不去苛求他的硬傷。
其實這個邏輯不值一哂。
首先,那些整天叫喚南師的人,那叫學習了國學?有些所謂的學習,還不如不學習。
其次,假設一萬個兒童因為小時候亂玩不小心觸電,其中有一千個搶救過來了,其中一個在之後對電學萌生了興趣,後來成了物理學家,那麼觸電這事兒也是好事,應該鼓勵人人都要玩電?還是說一萬個人看了有名的修真題材經濟學名作貨幣戰爭而對金融發生了興趣,其中一百個學習了經濟學,一個成了經濟學家,那麼就應該把貨幣戰爭列位兒童必讀?電死的孩子們呢?整天把貨幣戰爭中的陰謀論當真理四處裝逼的迷路者呢?
如果要學習,讀錢穆楊伯峻不是好一萬倍么?有現成的好東西不吃去吃發霉的?
所以在這裡加一句:說一味追求知識嚴謹不對的人請看清楚一個現實,到底是誰過界了?
其實是南老的腦殘粉們混淆概念,把所謂的不嚴謹的東西當知識,這樣的人多了,才會引發眾怒,即,這特么都算學問?
于丹算個人心得,南老算宗教體悟。這些能說圓咯我認同,但是諸位腦殘粉們請不要把主子自己都不當學問的東西四處跟人炫耀。
最後,圍觀了另一個問題,南懷瑾是否能成佛?有些叫南師的人,真心不忍直視。腦殘粉之禍真是慘烈,納蘭在前,南老在後,其無後乎?
以上。-
我第一次出門求學,坐的是金溫鐵路的火車。
若干年後,才知道這條鐵路是南懷瑾先生投資修建。
這條鐵路對浙中南部的促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值得在歷史上可以記載的是:
一、金溫鐵路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規範化的股份制企業—浙江金溫鐵道開發有限公司。
二、南懷瑾先生提議並出面籌資4568萬美元建設,在建設完成之際,他提出「還路於民」,將股權轉讓給浙江省和鐵道部。
98年鐵路開通後,我的堂兄帶著年邁的奶奶到火車站,轟隆而過的火車把我奶奶嚇的不輕。
我作為一個直接受益於南懷瑾先生的鄉民,我對他老人家心懷感恩。
-政治
南老最大的政治貢獻之一是90年初搭建了兩岸官方溝通管道,並直接促成了「九二共識」。
南懷瑾:國共合作的信使
兩岸密使賈亦斌南懷瑾香港密談始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北省委員會
這一段歷史雖然沒有正式的記載,但在當前紙媒和網路中公開資料各種資料可相互印證。
-經濟
如前所述,南老創辦大陸第一家規範的股份制企業,並作為一家中外合資企業,為後續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可行的參考樣本。
金溫鐵路的興建還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南懷瑾個人出資與浙江省政府共同興建金溫鐵路的消息傳開,立時引起海內外輿論的廣泛關注,紛紛認為金溫鐵路的動建,標誌著「中國的對外開放水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1997年8月,南老賦詩鐵路開通:
「鐵路已鋪成,心憂意未平。世間須大道,何只羨車行。」
-文化和教育
抗戰初,任成都中央軍校軍官教育隊武術教官和政治教指導員。
移居台灣後,50年代初極度困窘的條件下,完成巨著《禪海蠡測》,為中國禪宗正名,應對日本禪宗的在國際中排擠。
60年代初,開始在台灣大學和政界講學,並促進台當局成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70年代初成立「中西精華協會」。
70年代中期成立「老古出版社」,《論語別裁》出版,轟動全島。
「在台灣,我們從小到高中,必須要背《論語》。一些老師講解它時,講得枯燥乏味,跟生活沒法結合。為了應付考試,我們又不得不背,不得不讀。」古國治談起《論語別裁》一炮走紅的原因,「南老師的書出來後,就與以往不一樣。他的解釋能與現實結合,講課風格靈活生動。」
……
不過,批評他的人一直都有。「他講課時天馬行空,有些典故引用不對,老實說是有的。學術界的人很嚴謹,要求講話要有根據,他們會以學術規範來看待他。關鍵是南老師是不搞學術的,關於考據的事情他一概不管,他只管道理。」古國治這樣說。
70年代80年初
購下從5樓到12樓的所有樓層,開始在這裡大規模傳道弘法
元老班更是將星閃耀,
5樓講堂則聚集著一批青年知識分子,
寓所門前經常停著一二十輛高級轎車,便衣安全人員也不敢疏忽,整夜在外巡街保衛。
80年代中期,移居美國華盛頓,寓所臨近J. Edgar Hoover 大廈,與美國政要有來往,深入觀察美國政治經濟和民眾生活。同時成立維吉尼亞「東西學院」。
80年代後期移居香港。89年風波後,發起光華教育基金會。
1990年因溫州水患,建立南氏醫藥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
2004年,移居上海。
2006年,創立《太湖大學堂》
(一)非一般學校性質,採取與中外大學或文化團體簽約,對特定主題進行合作。
(二)致力於新時代中華傳統文化的研討與發揚,倡導深化基礎教育及社會教育的重要性。
(三)放眼世界,推展中西人文科技文化實質的融會貫通。
(四)對於宗教文化,重點在學術及實證,故不舉辦宗教性活動。
2012年8月,首屆太湖大學堂的小學生畢業;9月中旬,南懷瑾老先生於禪定中去世,享年95歲。
-儒家
一些學者對南懷瑾先生特別是《論語別裁》的質疑,已有很多學者和南老學生已有大量回復。在知乎中有各種支持和反對的聲音。
在我眼中,從1918年出生到2012年去世的南老,生於患難,死於安樂。在其前大半生中,始終是國家動蕩,百姓不得安樂的變亂時代。
如果所儒家是人之所需的士人,南老逢此亂世,投筆從戎、進而普及基礎文化、推進政治經濟變革,發揚其經世致用的學問,這才是一個當之無愧,其仁如天的儒者。
學術大師們固然可敬,我認為處世行徑上,南懷瑾與孔孟王陽明等儒家賢聖更為相似。
-道家
我不懂道家的文化和修持,此節略過。
-佛家
清末能給比丘上課的有楊仁山居士。
現代可以給比丘比丘尼主持禪七的有南懷瑾先生。
近現代有能力講解《瑜伽師地論》者極少,
如南老一般有實證、講解通俗易懂者,更是寥寥無幾。
-
2014年9月25日晚22:50左右。中央電視台第十頻道《人物》欄目將播出南懷瑾老師專題紀錄片;
南懷瑾文教基金會同步播出。
南老曾說有一段話,不僅只當座右銘,而且應該刻在腦門上,時時觀照:
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長
與諸位共勉。
對比內學院出來的近代那批佛學大家,可知南懷瑾不僅學術一塌糊塗,連義理也比不上正信者。
曾仕強對南懷瑾的評價: http://m.baidu.com/from=1001192b/bd_page_type=1/ssid=0/uid=0/baiduid=8EDE39388994A59BE319CA0F0F0A657C/w=0_10_%E6%9B%BE%E4%BB%95%E5%BC%BA%E5%AF%B9%E5%8D%97%E6%80%80%E7%91%BE%E7%9A%84%E8%AF%84%E4%BB%B7/t=zbios/l=1/tc?ref=www_zbiospu=sz%401320_480%2Ccuid%40laSAilPgvi_HaHaeg8vg8_u-2ajQiv8AgiHqf_uXvuiLu-8ggu2u8_agvt_ua2f1A%2Ccua%40_avYCYa0vCIDJEjPkJAiC_CVBhxVGNqqC%2Ccut%405kSYMltqeugcavIipuvjh_hr2IgUNv85yf3NuDhwWG9sB%2Cosname%40baiduboxapp%2Cctv%402%2Ccfrom%401001187u%2Ccen%40cuid_cua_cut%2Ccsrc%40app_mainbox_txt%2Cta%40zbios_2_4.2_6_6.9%2Cusm%400%2Cvmgdb%400020100228ylid=12160175157272025110order=2fm=alhmdict=-1tj=h5_mobile_2_0_10_titlesec=6779di=0cfae8485b402c68bdenc=1tch=124.84.270.285.2.1286nsrc=IlPT2AEptyoA_yixCFOxXnANedT62v3IE2i1KjlPB8SxokDyqRLt0sNiXSSqAp7PJzbF7nibsKJpcz8ZS6Ff6so4g43
-
經@大果邀請,我把這個問題的答案(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506870/answer/15323193)轉來。
下面是原答。
------------------------------------------------------------------------
很不喜歡這頁面中的許多答案。
南懷瑾引述過胡適的話,說的明明白白,「這佛有兩種,一是宗教性的,一是學術性的。」南懷瑾從頭到尾,就是把佛、儒、道,當作宗教性的標的物來理解,結果,你一乾子文人,包括方舟子這種超級無神論者,偏愛拿科學結論,拿訓詁、小學等的無聊證據,加以駁斥。
這是最根本的立足點錯誤的問題。「一時興之所至,信口開河,毫無目的,也無次序地信手拈來,隨便和「恆廬」的一般有興趣的朋友談談。既不從學術立場來討論歷史,更無所謂學問。等於古老農業社會三家村裡的落第秀才,潦倒窮酸的老學究,在瓜棚豆架下,開講……」(南懷瑾「歷史的經驗」章頭語。)
南懷瑾每次開講,必定先自謙自省,先提醒各位聽眾,我說的不是正經學銜,要說夫子自道,南懷瑾自認作的是居士的工作,從清朝襲承下來的居士作派,為普羅百姓講經說法,(「居士」之說,可是南懷瑾在演講中,多次自我說明的)。結果,你把還以為他在大學講課,把他當作博士生導師,彷彿仍然作的是學術研究?把他對信徒信眾的演講講座,當成了國學知識課程?這樣的指責,可不是荒腔走板了?
不說別的,儒家會因南懷瑾而重獲生命力,我相信這點。
而你張中行寫的這一堆文詞不通,辭不達意,連文章都不明白的批駁文字,確實是無聊透頂的玩意,在網路的時代,你說的哪一點,不是 google,不是百度就能查到的?張中行說的,那不是視見,只是學術研究的結論。
能起到什麼真切的社會性作用?我不認為。
南懷瑾作的工作,很簡單,就是演講,(他的大部份書,都是演講稿的集成。),利用演講,讓那些老舊,不堪聞問的,過氣的寶藏,重新煥發新的生命。某種程度而言,南懷瑾更像是一個面向社會的傳道者,他的責任不在於作學術研究,而是在於重新向世人推介這些事物的祟高價值。
數十年誨人不倦的演講,能在幾個小時的課堂上,緊緊扣人心弦,講的內容,又是無味索然的儒釋道等高深莫測的學問,難道這樣的工作,不需要天份?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積累?不需要毅力?
如果這樣的工作很簡單,那好,請誰舉出第二位來,堪與南懷瑾老先生相提並論的?
是的,也許他的演講中,舉證有疏漏。
但,相對於數十萬字的厚重(演講)著作,幾處疏漏,就能將他的書,全盤推翻嗎?
就是孔子,也有「唯女子與小人難養矣」「無友不如己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大小不同的千古疑句,甚至還有「殺少正卯」一事,譏評者多矣。(可不說別的,少正卯之事,就是真的嗎?古往今來,又有多少學者反對荀子舉證的這個故事?)
我們可以因為論語中,幾個讓人疑慮的句子,就把孔夫子全部的作為,完全一筆抹煞?我想,經過文革災難的中國人,該是最能明白其中義理的人才是。
所以,我們看南懷瑾老先生的價值,千萬要看重一點,他開始講經說法,是在近七十年前,在中華文化風雨飄搖的一九五零年代,在小小的台灣,他就開始這樣的努力,七十年來,功德幾近無量。
不說別人,對他老人家,我個人就是心懷千萬感恩。
多少佛學經典?多少古今論述?當初,沒有一本能叫我看的下去(或是看的明白),只有他老人家的那本「金剛經說什麼」,是這本書,真正地循循善誘,數十萬字,才讓我得窺廟堂之妙。沒有南懷瑾的引路,我哪有親近佛法的善緣呢?
要說玄妙之事(方舟子所反對者),豈是一件兩件?整本「金剛經說什麼」,從頭到尾,都是宗教性的神奇故事。那方舟子要真用科學檢驗法來評,我保證他能寫一本,比「金剛經說什麼」,更要厚三倍四倍的「戡誤書」來。
說到底,這樣的戡誤,有個狗屁意義?
打個比方,南懷瑾說,南北朝時有個皇帝,唸「心經」唸了幾百幾十遍後,病給治好了,於是,你方舟子說,「這心經,比中醫更該打倒!」,試問,這樣攻擊,到底有什麼祟高的價值?
總之,說結論吧,容我再重覆一次。
我很不喜歡這頁面中的許多答案,建議有識者,應該理解一點:
在宗教的世界,就該行使宗教的法則。
法無頓漸,人有迷悟,對你而言,是迷信的荒唐故事,
對其它人而言,說不定是譬喻說法的方便法門。
莫忘佛祖教誨:「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請尊重南懷瑾,在我等眼中,他是個值人尊敬,戮力行善的傳道者。
子曰:「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樑木其壞,哲人其萎,則吾將安仿?」懷念南懷瑾先生。
-
政治手腕一流,治學不嚴謹的程度不堪入目
引用一位網友的評價,竊以為十分中肯:
「南懷瑾此人,見識還是有的,唯一不喜的是,有點崇佛抑道,有點江湖氣。其作包含三教九流,比較龐雜,多好奇異,偶有真知灼見,想來老來成精的緣故。其號稱閱遍佛道二藏,從著作中倒沒體現出來,令人疑惑。觀近代以來,閱遍佛道二藏的,公開的有南懷瑾與陳攖寧二人,與陳攖寧對比,還是有差距。圓頓子著作,技高一籌,化經典於無形之中,留意之處皆學問,當然,得看過道藏才品的出來,況文筆立論,皆有可觀,有理有據,快意恩仇。惜其大業未盡,早返玉京,令人扼腕,雖得享高壽,但距仙何遠。而南懷瑾其修持以禪密為主,據說得了密宗真傳。其文字,老到圓滑,深諳世事,雖有包裝炒作嫌疑,但長袖善舞,終為福壽雙全之人。而國學大師,殊為不妥,雜學大師,較為恰當。陳南二人,一人為仙學巨子,一人為雜學大匠,故,於佛道二教來說,做人當學南懷瑾,學識當如陳攖寧!」
可惜一個問題只能有五個標籤,否則我一定幫這個問題加一個「個人崇拜」
謝邀。
我們有句老話,說人不如人。時代不一樣,背景不相同,評價這些完全沒有意義,與其易地處之,誰敢保證更勝之?所以逝者安息,生者前行。對錯是非都和逝者無關了,莫再相擾才是最起碼的尊重。
見識知識都是隨著時代變對錯的。沒有什麼絕對的真理。以前適合的東西,現在拿過來不見得適合,反之亦然。蘭亭有記: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人怕出名豬怕壯,死了都不得安生,哎。
以後邀請評價某人的一律不答啦,不好意思。
---------整理評論區---------
鷹鳴
孔子講:「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怎樣評價一個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取其精華,摒之糟粕才是最要緊的。南公雖不及聖人,但畢其一生傳授所學,是精華也好是糟粕也罷,我覺得此精神足已值得稱讚。
十萬個為什麼(作者) 回復 鷹鳴
是啊。那就去學好的地方。不要再打攪逝者安寧。誰也保證不了這樣的形式,都是讚揚,沒有惡語相加。那麼真的有一絲敬意的話。就不會繼續討論評價啦。學問討論可以說具體某事某說而已。哪裡用得著這樣?一上來就評價人家整體如何的。一人活了九十餘年。三兩句話就能評價得了嗎。評價人無非自我為中心的體現而已。這不過是個實現爾等評判對錯精華糟粕快感的借口而已。真是很無聊唉。一律不回了。抱歉。
謝謝指正!
轉自《羊城晚報》
南懷瑾先生的學問與修行
作者:薛仁明
南懷瑾先生去世半年多了,偶爾,還聽到有人批評他。相較於批評者,尊敬他的人,當然更多。南懷瑾的粉絲,層面甚廣、範圍頗大,三教九流都有。罵他的人,倒很集中,不外乎知識分子、學院學者,以及受他們影響的年輕人。這些人,均雅好讀書,也都頗有學問。不過,他們從不認為南懷瑾有學問,或者說,他們總覺得南懷瑾的學問大有問題。
南懷瑾有無學問,其實是個偽命題。真正的關鍵在於:他們和南懷瑾,本是迥然有別的兩種人;所做的學問,更壓根不同回事。
首先,南懷瑾讀書極多極廣,卻絕非一般所說的學者。他沒有學問的包袱,也不受學問所累。南懷瑾素非皓首窮經之人,更非埋首書齋之輩。他不以學問為專業,也不讓學問自成一物。他對實務的真實感極強,對生命之諦觀與世局之照察,均非學者可望其項背。他是修行人,也是個縱橫家。他是傳奇人物,也是個在世間與出世間從容自在出出入入之人。因此,他的影響力,不只在於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興趣之人,更遍在於民間的三教與九流。
再者,學院一向專業主義掛帥,逢人便問,研究的是甚麼專業?南懷瑾沒啥專業,是個通人。在學問的路上,他沒太多師承,也沒明顯的路數。他自私塾讀完書後,參訪四方、行走江湖,既俯仰於天地,又植根於中華大地,然後,向上一躍,直接就「走向源頭」(林谷芳先生語),再從學問的源頭處立言。因此,氣魄極大,視野也極遼闊。他將文史哲藝道打成一片,不受學術規範所縛,也不受學術流派所限,更不管枝節末微的是非與對錯;他行文論事,總信手拈來,左右逢源;言說之方式,更是不拘一格。因此,他的書可風動四方,也可讓沒啥學問的人讀之歆喜。於是,明白者,知其汪洋閎肆、難以方物;不知者,便難免有「隨便說說」、「野狐禪」之譏了。
南懷瑾的心量與視野,又迥異於一般談傳統學問常見的那種宋以後的格局。宋之前與宋以後,差異極大,攸關至鉅。宋之後,士專於儒,而儒又閉鎖,士遂萎縮。士的萎縮,導致理學家的大談心性,也導致晚明文人的耽溺風雅,還導致乾嘉士人埋葬於故紙堆裡的考據學問。而今兩岸的中文學界,仍多是這三個系統的分支與衍生;能昂然掙脫者,其實不多。也正因如此,越到後頭,談中國學問的讀書人給人的印象,常常要不就酸、要不便腐,要不就充斥著門戶之見的意氣之爭。換言之,自宋以後,士人的整體格局,忽地變小;該有的氣象,也已然不再了。
南懷瑾不然。南懷瑾直承漢唐氣象,兼有戰國策士的靈動與活潑,同時又出入於儒釋道三家。於禪,獨步當今;《禪海蠡測》,尤其精要。但他的《論語別裁》,卻風靡無數,最是膾炙人口。究其原因,或以其通俗易懂,但更緊要的,其實是全無宋儒以降之酸腐味也。當然,以專業角度來看,《論語別裁》細節上的謬誤,其實甚繁;章句的解說,更多差池。正因如此,向來強調專業主義、執著於細節真偽對錯的兩岸學者均不以為貴;不僅長期忽視之,甚至還一直蔑視之。只要談起《論語別裁》,幾乎就是不屑一顧。然而,《論語別裁》的價值,本不在於細節的是非與對錯。該書之可貴,是在於跨越了宋以後的格局,直接再現中國學問該有的宏觀與融通。有此宏觀與融通,便可使學問處處皆活,立地成真。
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一書中,幫孔子添了不少禪家及縱橫家的氣味;這與孔子的原貌,當然頗有落差。可是,這種新鮮味,肯定很符合孔子之心意;如此空氣多流通,更是契合於孔子。南懷瑾即使說錯,孔子看了也覺得有意思。孔子最異於後代儒者,即在這空氣之多流通;因空氣多流通,孔子與時人多有言笑,也可聞風相悅。除了《論語》,南懷瑾又看重《孔子家語》。《孔子家語》朗豁而不拘一格,許多「正經」的儒者以及「認真」的考據家都說是偽書,可南懷瑾從不計較那書偽或不偽,只關切那心意真或不真。
事實上,凡事都該空氣多流通。空氣流通,才可呼吸吞吐,學問才會有氣象。學問如此,為人亦如此。曾有南懷瑾的學生說,南「比江湖還江湖」;另一個學生則看南懷瑾「不管如何歪魔邪道的人物,他照樣來者不拒」,別人怎麼議論,南也從不理會,遂看得「既驚又怕」;後來總算漸漸明白,才由衷佩服,言道,「南老師是既可入佛,又可入魔的老師」。
這般江湖、這般吞吐開闔,當然迥異於今日學問之人,也有別於宋以後的主流儒者。南懷瑾若相較於古人,先秦迢遠,暫且不說;在漢唐的典型士人中,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是個黃老。諸葛亮通陰陽、擅兵陣,民間至今津津樂道其計謀活潑;京戲裡的孔明,還穿著一襲八卦服。他二人,一興漢,一扶漢。數百年之後,又有奠基大唐盛世的貞觀名臣魏徵,剛毅嚴正,其年少學問的根基,卻是縱橫家;至於唐代中興名臣李泌,史冊說他與肅宗「出則聯轡,寢則對榻」,自稱「山人」,行軍於君側,則是一身的白色道袍。
南懷瑾呢?南懷瑾講佛經、說儒典、談老莊,此外,也頗涉謀略之學,分別講過《素書》、《反經》、《太公兵法》;其人有王佐之才,其學堪任王者之師。嘗被舉薦於台灣當局,亦曾為蔣經國所重視。但作為一個領導者,蔣經國好忌雄猜,其實容不下有王者師姿態的人;他喜歡的,是忠誠勤懇之技術官僚。南懷瑾為人不羈,且大才槃槃,門人又多一時顯要,旋即遭蔣經國所忌。南見微知漸,遂毅然離臺赴美。南懷瑾講述的《反經》,又稱《長短經》,談的是「王霸之學」的縱橫之術。南懷瑾言道,「長短之學和太極拳的原理一樣,以四兩撥千斤的本事舉重若輕」,正因舉重若輕,又能出能入,因此,長短之學不僅通於太極拳,更可通於凡百之藝。凡事若能「中」(去聲),能準確地命中要害,才可能舉重若輕。大家熟知的庖丁解牛,就因能「中」其肯綮,故「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那正是藝之極致--不僅神乎其技,更進乎道矣。
孔子也深契於「中」,故能游。孔子說,「游於藝」;蓋其生命有迴旋餘裕,可優哉游哉。相較於後世儒者,孔子多了「無可無不可」;於是在俯仰之間、進退之際,遂有迴旋餘裕可資優遊。藝是生命之迴旋餘裕而化為各種造形,因此,藝也通於遊戲。至於「王霸之學」所談的謀略,則是天意人事在恰恰一機的遊戲之姿。凡長於此者,多跌宕自喜之徒。因此,曹孟德詩,最稱獨絕;近世毛潤之,亦頗有詩才。李白好任俠,志在「王霸之學」,為人跌宕自喜,詩遂成千古絕唱。
南懷瑾善謀略,也通於諸藝。他學得一身武藝,平日不輕易顯露,但仍教過國民黨大老馬紀壯、劉安祺等人打太極拳。他又通醫術,會幫學生開方子。南之門人孫毓芹,古琴界尊稱「孫公」,乃數十年來臺灣最重要之琴人,其在臺灣的古琴因緣就是由南懷瑾而起。又佛教梵唱有「蘇派」,當年在台傳人,唯有戒德老和尚,南為延請至台北的「十方叢林」書院傳授唱誦,還親自頂禮恭請。此外,南懷瑾也寫詩填詞,另有一手清逸的好字。直到九十三歲,他還示範吟唱杜甫《兵車行》,聲若洪鐘,音正腔圓,據現場與聞者形容,「氣勢如壯年,音清如少兒」。
當然,南懷瑾最突出的,還是他的修行。他的修行,與他的學問,從來就是一體的。南懷瑾對於修行,不僅知得,更能證得;體道之深,當世鮮少有人能比。他道業有成,道名天下揚;不管是兩岸三地,或是海內海外,折服於他的,多半是緣於修行。可當代的知識分子,恰恰離修行最遠;甚至連甚麼是「道」,他們都只有概念的分析,卻從來無有生命之實證。
知識分子因不知修行,常常書讀得越多,越把自己搞得滿臉浮躁、一身鬱結。結果,這些讀書甚多、自認一身學問卻又不時為躁鬱所苦的讀書人,竟對年逾九十都還神清氣爽、滿臉通透的南懷瑾大肆批評。這真是件怪事。不是嗎?
(該文2013年5月19日刊登於《羊城晚報》有刪減,本文為完整版)
只貴子眼正,不問子行履。
我十五歲那年莫明其妙地郵購了南師的幾本書《金剛經說什麼》《如何修證佛法》以及《靜坐》,從此得窺門牆。看完南師幾乎等身的著作之後,若問我現在悟得一個什麼道理,我只說兩點:
一是傅大士的道冠衲衣儒履,愚以為此實乃南師一生做人行事風氣的寫照。
二是南師在《如何修證佛法》最後那語重心長的四個字:只有行願。
2017年1月10日保護性更新了原答案。替換了部分句子。
* * * * * * * * * * 原答案(2017年1月10日更新後)* * * * * * * * * *
先簡單說說。等2018吧,再爭取詳細系統地評價一下南懷瑾其人,特別是其人的學問和其在一些人傳說中的造詣到底如何。
簡單說,南懷瑾就是宗教界的郭德綱啊!
郭德綱說相聲、說評書、唱曲、唱戲;南懷瑾也是一樣,儒釋道三門抱。
郭德綱授課開班教相聲,教出來的大部分說的相聲很一般(甚至用內行些的觀點看很差),南懷瑾也授課開班,教出來的弟子相當大部分對宗教、學問、人生的理解依然很膚淺。
所以怎麼評價?南懷瑾有好的地方嗎?有不夠好的地方嗎?
以什麼標準評價,以內行的標準評價,還是以外行的標準評價?比南懷瑾高的人,覺得南懷瑾不夠深;比南懷瑾淺的人,覺得南懷瑾非常深。
我也說不太好。只能說,怎麼評價郭德綱,就怎麼評價南懷瑾。我對他倆有認可和欣賞的地方,但總體來說評價不高。
六七年前南懷瑾的書我有好幾套,當時每套四五折左右買的,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有平裝的,也有精裝的幾套。看了之後感覺南懷瑾不夠深。
南懷瑾對傳統文化的宣傳啊,對社會當地的慈善啊,都很好;但如果你們這麼崇拜南的話,我給你們推薦一個人,你們仔細學學他的思想和著述,太高了。
不同於南懷瑾,這位老先生可是影響了全中國的歷史進程。
這位老先生是胡適。
————為2018更新留好了分割線————
大禪師,大使命者,當一個人以慈悲心而救度世間,並主動與觀音菩薩相應,我們可以說他是觀世音的化身。
那從這個意義上,南公是普賢菩薩的化身。
——分割線——
為以前批評南老道歉,懺悔。希望大家少造口業,多行讚歎,護持正法,不與變亂之因緣。
法界生命的不可思議,知乎估計是沒有這個語言環境講了。
只講一條,學佛,是對你頭腦中意識形態的融化。不要抱著意見來看問題。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韋陀尊天菩薩
南無娑婆世間一切護法尊者
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南無文殊菩薩摩訶薩
南無普賢菩薩摩訶薩
南無求懺悔菩薩摩訶薩
南無三千大千世界無量菩薩摩訶薩
願我口業皆得清凈,懺悔,願眾生皆不造口業,願世間正法永駐。
1.佛法上
- 老實說南老先生是接引菩薩,不管南老講解的佛法對不對,他對於我學佛是相當重要的接引者。當然越學到後來越知道南老先生說法多有謬誤,可我覺得這個根本不重要了。
- 我想對於N多人來說,南老先生都是接引菩薩,這點,誰也抹殺不了。
2.學術上
- 好吧,我想爆個粗口,學術算個P啊,人家也沒往你學術圈子裡靠,也沒自稱啥大師,就是搞搞宗教活動,你吃飽了撐的批判他不是大師啊。就像一畫國畫的,自己畫畫本來沒啥事,突然衝過來一幫畫油畫的說你畫的畫透視既不標準,又沒有處理好光影關係,你根本就不是什麼油畫大師,說完一甩頭髮,得意的退場。
- 基本上我對這種所謂的批評很不喜歡。
3.偶像
- 我老老實實的承認,初次接觸南老先生,我多多少少有些偶像情結。南老先生這副皮囊實在是太棒了,不來搞宗教就是宗教的損失。那位說了你咋不相信輪子啊,開玩笑,當初看到輪子李那一臉贅肉,我沒看輪子理論都知道輪子是啥東西了,這就是區別啊童鞋們。
南老先生吧,神仙中人。
我主要也就是看看南懷瑾的書。
南懷瑾被看的最多也是在這裡說的幾本,
一個是《論語別裁》http://book.douban.com/subject...
一個是《易經雜說》http://book.douban.com/subject...
然後就是《金剛經說什麼》http://book.douban.com/subject...
剩下的可能就雜一些,例如老子他說,藥師經的濟世觀,禪語,等等。
這3本書在豆瓣上都是被千人閱讀過得,而且得分都很高。
或許很多人覺得于丹很厲害,但是豆瓣上于丹的書也才7分,而且豆瓣得分是基於 imdb 計算的,我覺得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不管怎麼說,南的書贏得了大部分人的認可——雖然在每本書後面都有一大堆黑南老的評論。
如 果要說個為什麼,其實很明白,南的書根本就不是學術的,他的大部分書稿都是在演講中做的記錄,就類似語文老師當年給你上課一樣,優秀的語文老師就會在上課 的時候給大家說說古文的文法啊,古時候的稱呼啊,來歷啊,干支紀年啊七七八八的,只有差老師才專門講每個詞每個詞的意思。優秀的學生弄不懂詞語的意思的時 候自己回去查,會去問老師啊。另外,當時的大環境大家也應該考慮進去,南師在1974出版的論語別裁,而在六十年代他就在講國學了。
先說一下南老的國學吧
就從論語別裁來說吧,我看過兩遍,第一遍基本就是和看小說一樣看完的,崇拜南師不行,因為覺得他的旁徵博引,他的淵博,讓我居然能這麼開心地看一本論語。
後來我也看了錢穆的 《論語新解》,李澤厚的《論語今讀》,回頭又看了一遍南師的別裁,這次做了一些筆記,依然覺得受益匪淺,可能有一些字眼有些錯誤,但是說的一些讀古文的方法和想法確實給我幫助很大。
例如裡面說的一些方法:你去解古文,你要想,他的表達是絕對不可能再刪減一個字,如果你解出來還能夠省略一兩個字,那就是解錯了。還有講解通過古人說法的對稱性去解釋古人的原意的。
我覺得這些都是方法,不是錢,楊的正解所能帶給我的。你一定要要求人家一個字一個字的說清楚,那你去看錢的書就是了。
總之如果再讓我打分,我也是打10分。
再說佛教書籍
南老的佛教書籍就比較海闊天空,很多地方感覺就和 《莊子》 一樣,自己也沒修鍊過,不敢妄評對錯。
個人感覺就是,對於真正修佛的,南的書沒什麼用。對不是修佛的,南的書可能讓凡人提起修佛的興趣,對於不是修佛的還不能對修佛感興趣的,南的書完全也可以當做 山海經 莊子 封神榜這種類似神話故事的書來看,怎麼說都是蠻有意思的。
尤其是南老非常擅長在書中解釋一些很有趣的禪語,看起來感覺真的是非常爽,例如《禪海蠡測》。還有一些佛教修鍊中的故事,當時感覺自己就是當神話看了,例如《如何修證佛法》等等。
就例如《金剛經說什麼》,一本很薄的書,但是可能很多想學佛的人都是因為這本書而感興趣的吧。但是我相信不會有人修佛從《金剛經》開始修吧,通常都是地藏經蓮華經這樣的書開始入門的。
總之不管怎麼樣南老的書,總是有益的比無益的多,在我看來都是挺好的書了。
至於生活其他
至於南老的生活八卦等等,反正我是把他當做一個作家,教師看,我看他的書,聽他的演講,至於七七八八的傳聞看過就轉耳而過沒當做一回事。這也是人和人不一樣吧,有的人連一個歌手長了一個痘痘都要罵上好幾天,這種人就隨他說去吧。
南懷謹的學問,用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來概括都是太謙虛。南的藏書幾乎每天都要新進幾本來讀,而他時常感慨無書可讀。
南的志向並不僅僅在於佛法,而是全民族的文化。假設南懷瑾真的做了和尚,一些學生可能出於身份的問題,宗教黨派地位觀念,而無法向南懷瑾學習。這也就失去了大批有緣的眾生。
看過南懷瑾講的花雨滿天,可能就會從維摩居士身上更加理解他講國學的用意。他只是想多出些手眼接引更多的人。一個真正成佛道的,歪門邪道種種魔道也一定是會的。
他自在出入世間出世間法,隨意演說各類法門,對儒士開理學,對道士演丹道,對和尚講禪修,隨機教化。無論是論語別裁孟子中庸,雖講外道,但句句宗旨不離大乘佛法。外道的表,佛法的心。敦儒家之品行,參佛家之理性,循道家之功夫。
而一旦有了宗教的形式,披上了這身袈裟,就不能普施一切眾生了。
說句題外的,以前我聽人說南懷瑾是誰轉世,還有說是菩薩的,這都不重要。但是看過南懷瑾的視頻,九十好幾的人,蹦蹦跳跳,精神飽滿,思維敏捷。全年忙碌無休,每天只打坐幾小時代替睡覺,有時甚至根本沒時間休息。年輕人能做到這樣有幾個?一個普通人一輩子學一門學問就很不容易了,南懷瑾各種教派都去了解,並且能消化掉。這個智慧這個境界說他沒成仙也絕對不是凡夫。
一些文人抓著南懷瑾引據貽誤不放,並以此推理認為南懷瑾是江湖騙子。這就像盯著大象身上的虱子,而管大象叫虱子。古詩詞誰都可以背,氣度和智慧是學不來的。用世俗短淺的眼光,怎麼能揣測出聖人的心境。
說南懷瑾佛學沒建樹的,把禪海蠡測的序能讀明白再說。和于丹一個感受
首先表明觀點:南懷瑾就是于丹式的人物。
以下是南的一段視頻文字實錄:
我們中國人講吟誦讀書,現在叫做吟誦,我們以前,我在那個鄉下,我是浙江海邊,樂清,現在你們叫樂(yao)清,不對的,真講叫樂(wǒ)清。懂得廣東話、福建話,就曉得廣東話、福建話是唐代的國語,尤其廣東的客家話是唐代的國語,福建話是唐末、五代到宋朝的國語。所以這個樂字呢,比如廣東話音樂,我們叫音樂(yao),他叫音樂(wǒ)。
附上視頻連接:http://www.shixiu.net/dujing/sjrtdj/1286.html
--------------------------------------------------------------
視頻中大談廣東話、福建話、客家話是xxx代國語,說南是音韻界民科鼻祖一點也不為過。
顯然答主不清楚南懷瑾的角色,如果沒有南懷瑾,現在大陸對國學有興趣的人會銳減一大堆。
人們初衷只是想人生中有一些超乎數理化之外的經驗,專業人士去指責這一堆人不符合學術情懷,而人家卻只關心實踐意義和認知意義。若不是接觸南懷瑾,他們這輩子跟國學和佛學恐怕扯不上半點關係,這才是南懷瑾的角色。你不能預先去假設在世上不存在南懷瑾這個人情形下,好像人們就一定會去看所謂「真正的國學大師」的書。
這部分讀者,他們只關心南師所講的結合他們自身的意義,並不關心那些和他們自身無關的、學術性的、絕對的、帶有正誤標準的意義。南懷瑾所講的是一個與生活不脫節的傳統之學,也是遵循釋迦牟尼所教導的「要按時代、按眾生的根基和意識形態去講課,不一定要講成原來的樣子」,南懷瑾說是在講學,其實是在講個人人生經驗,其重點在於「教你如何做人」!教書是為了育人,不是為了教書,這是南懷瑾講學的一貫宗旨。
我們民族至今未從八股迂腐之風裡面解脫出來,有些人不要以狹隘封閉的眼光去評價或挖苦別人,拖民族思想啟蒙化、開放化的後腿,南懷瑾既不是大學教授也不是什麼學術帶頭人,他不需要那一套評價視角。社會上多幾個書獃子很容易,但多幾個人模人樣的並不容易。
眾多年輕人因其續接上中國傳統三觀,當之無愧文化斷層時代第一人。
沒有修證,靠鑽字眼的各路酸儒都出來搞陣營,稱大師,批南老,把後代的臉都統統丟光了。我們在聊恐怖片多恐怖,一群二貨在那嘮叨斷胳膊上有根血管畫歪了,所以導演是個渣,嗯,就是這樣的感覺。
推薦閱讀:
※為什麼好像人人都能理解「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要優於「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應該怎樣斷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