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脫離心理上自我抑制與隔離的狀態?

覺得自己的心處於一個被隔離的狀態,生活中也會有喜怒哀樂,但無論喜悅還是痛苦時都像隔了一層東西,使得這些感覺被削弱,遠不能達到真正發自內心的程度。
總體來說,整個人十分平靜,或者說麻木,幾乎沒有任何能觸動我內心的事情。
感情缺失,對父母,對朋友都沒有太強烈的感情。
從前發生的事現在回憶起來感覺十分遙遠,並且有一種不真實感,覺得那並不是自己親身經歷過的。
大腦拒絕自主思考,如果我要徹底分析一件事或者自我剖析時,我會採用自言自語,不停地追問自己,強迫自己去體會內心的感受的方法,經測試這種方法可以使我過獲得自我肯定,然後得出一定的答案。

這種狀態的壞處:我常常陷入極度的無聊與空虛當中,找不到任何讓我感到非常有趣的事物,失去了對生活的追求與活著的動力。

總結一下:我覺得有一種力量時時刻刻在抑制著我,使我主動地去迴避一些感情,並且拒絕去思考,進而使內心維持在一個沒有任何波動的狀態。
這個狀態大概有2年了,我想脫離它,該怎麼做?

個人情況:
沒有童年陰影,家庭很和睦,也有一些關係不錯的朋友;
以前得過較為嚴重的心理強迫症;
對聲音敏感;
在此之前屬於感情過於豐富的人,總是誇大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聯結。為朋友無私奉獻,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甚至有一種為了別人而活的感覺,可能感情也會透支吧;
有過一年多的自學學佛經歷,現已中斷,這個狀態是自學佛以後發生的。(可能是學佛期間念佛號導致的)

可能我給出的信息不足以讓您做出判斷,給出一些方法上的建議即可。我有去做心理諮詢的打算,等有機會的吧。

感謝大家的回答,其實之前自己已經隱約分析出了原因,幾位的回答幫助我確診了,下一步就是要逐漸恢復到正常狀態,但我從8年前就偏離了正常的軌道,現在要重新建立世界觀確實不是一件易事。
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太多的問題我找不到答案,哲學,佛學,心理學,玄學……它們可能要伴我一生了吧。

好多答案,受寵若驚,不勝感激。


第一次在知乎上看到彷彿鏡像一樣的自己。
我從前覺得,從小到大,雖然也經歷過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總體來說,我的成長過程平穩和順,沒什麼大問題,但怎麼我就長成了現在這樣敏感自卑的樣子。
後來才發現,生活中那些所謂的小事,當時看來讓人傷心,事後覺得應該坦然一笑的事,都在我的性格里划上了一道一道的印記。那些看似年幼無知的時光里,每一次的被人嘲笑,都在一點點的塑造我現在的性格,自卑而驕傲。
抓緊每一點可以把握的東西,冷漠地拒絕任何可能的新鮮事物,不過是在可憐地保護自己而已。
需要別人的鼓勵和讚揚來溫暖自己,感受到別人一點點的厭倦就對自己百般折磨。
忘記了最該愛自己。


看到標題我就點進來了,沒想到看到了很多和我相似的人。
小時候我也是個乖孩子,去別人家玩不哭不鬧不亂翻人家的東西,長輩都喜歡我,覺得我這樣的小孩子很省心。
轉變是在初中之後,我的初中老師性格本身就有些極端,在三觀尚不成熟的年紀里,我受到了不少影響。後來我覺得我受夠了,我老老實實這麼多年,別人依舊會欺負我,那我就要改變,誰欺負我我就和他打架,把事情做絕。
後來成熟一點之後終於意識到,暴力只會引來更多暴力,而且覺得自己的那些所謂的暴脾氣蠢到家了。於是走向另一個極端,不說話,忍著很多不開心的事情。
太多情緒積在心裡,找不到發泄口。大學我幾乎得上輕度抑鬱症,那種感覺很不好,就像是你想向全世界求救,然而一點兒聲音都發不出來,別人也都以為你好像根本沒什麼事,所以沒有覺得你的狀態很不好。抑鬱症的事,連朝夕相處的父母都沒有發現,我也不敢和他們講。最後只剩下自己,一個人苦苦掙扎,越陷越深。
後來終於走出低谷狀態的我,開始工作。然而已經不只一個人對我說過,你有什麼事就說啊,無論是工作上的還是生活上的,別一個人悶著,大家又不會嘲笑你啊。你這樣總是什麼都不說,對你工作沒好處的,你得學會和人溝通啊。
我也不想這樣,可是我總是心裡想的很明白,到了嘴邊又成了另一個樣子。我沒有多麼在乎別人的目光,可就是說不出來。
經常在走路的時候,就會突然下意識的想起自己抑鬱時的樣子,目光獃滯的坐在房間里,不和人說話,害怕訪客,害怕熱鬧。
別人經常會被路上放鞭炮的聲音嚇一跳,然而我只是心裏面會有點感覺而已,面部表情十分淡定。很多很多事都是一樣,有痛感的,比如打針,被摩托車刮。沒有痛感的,比如被父母嘮叨,我都好像只會說一個嗯字。
我家庭和睦,有朋友,親戚們也都對我很好,可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會變成這個樣子。

希望可以和題主一起,慢慢的改變,走出這種狀態。

——————————分割線————————
收到了很多評論,有和我情況相似感同身受的朋友,也有建議我去看看心理醫生的朋友,謝謝大家。
不知道大家的經歷是怎樣的,我想到一點,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自己死都不願意開口說出來的事情,這些事也許早已記不清楚了但卻一直在心裏面放著,漸漸的養成了絕口不提的習慣,然而實際上,我們都時時刻刻被這些事所影響,變成了今天這樣的自己。
我們不想被別人知道我們其實那樣沉默,那樣的壓抑,所以開朗,幽默,健談,全部成為自我保護的工具。
可當我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我總會想起那個時刻,每天內心都會掙扎無數次的自己,然而這樣的狀況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我很愧疚,甚至會想,既然家庭幸福,生活也還算過得去,為什麼會這樣?是我不知足嗎?是我太矯情嗎?
我想,有時候,心裏面有了這樣一個洞的時候,可能任誰都無法填補。就算把從小到大見過的所有的人,經歷的所有的事都羅列出來,也依舊找不到原因。
是受過刺激吧,是有過情傷吧,是哪位長輩的去世打擊到你了吧?很多人大概會這樣問。
不是的,都不是。
我找不到原因,但我偏偏又是個較真的人。
我也是一個想好好生活的人,不想自己哪一天再次面臨那種掙扎。


大家一起加油吧(? ??_??)?

———————————分割線——————————
看了下時間,這個答案已經存在一個月了,陸陸續續收到了很多朋友的評論,我都有逐條看過,而且不止一次。謝謝大家能夠提出自己的建議和看法,或者說了一些自己的經歷,讓彼此都知道,我們原來不是一個人(鞠躬~)
有的朋友提到過發起互助圈的問題,這個我最近有考慮過,但是不知道該怎麼做比較好,是建立一個群,還是用其他的方式,還希望各位朋友能提出自己的建議。
我從來都不是一場活動的發起者,也沒做過什麼組織人,但是這一次我想發起互助圈,像美劇里看到的那種,大家可以互相聊聊,說出自己的困惑,我想這應該也算是邁出了新的一步吧。
提建議的朋友可以私信我,想留下聯繫方式的,想說說自己的困惑的,也可以私信我,我希望我們可以互相幫助,慢慢地走出來,改變自己。


抱抱題主,特別懂你的感受。剛剛從這種狀態里走出來, 因為時間離得不遠,還在繼續向前推進,慢慢突破。自我抑制與隔離狀態的感受依然熟悉,但是相信我,一切都會好的,而且有路可循。
我是通過溝通技能提升與心理諮詢輔助兩個方面的努力來打破這道封印,任何改變都不是一維的。但人在一種狀態里停留太久,思維模式與行為模式會被固化,變成習慣,需要強大的認知與行動來解構與重建自己。

#溝通技能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內向的人,可能從小都不太擅長與人打交道。沒關係,我們可以利用技巧來達到更好的溝通效果。也許一開始難以建立親密關係,但可以幫你跟身邊的人更好的相處與互動,獲得朋友關心與支持。

你在網上可以搜到大量關於溝通技巧的文章與書籍,建議看看《溝通的藝術》、《非暴力溝通》、《關鍵對話》,對語言藝術做一個系統性了解。

所有的交流都是通達內心的,你會發現裡面涉及大量心理學內容,比如我研究過:
1. 內向型人格如何利用語言與非語言進行高效溝通,減少交流中的精力消耗?
2. 如何跟與自己不同類型/不喜歡的人更好的交流,減少judge,建立平等和諧的溝通氛圍?
3. Low self-esteem(低自尊)如何改善,變成High self-esteem?(高自尊)?
4. 沒有安全感如何更好的進行self-disclosure(自我袒露)?
5. 如何利用溝通建立更好的親密關係?
6. 如何減少負面情緒對溝通的影響?
7. 如何構建個性清晰有趣的語言模式?
8. 面對語言攻擊如何降低防衛與反攻擊心理,更理性的對待。
……
每一個問題都可以成獨立話題,這裡先不展開細說。提醒一點,溝通中,很重要,但又很容易被忽視的內容是情緒價值。

我們在網上看到溝通技巧的文章,多數是偏向硬價值交換,告訴你如何更高效、更專業。但是人與人的交流可以提供硬價值與軟價值,我們的內心都是柔軟的,真正打動人心的,在於情感、情緒方面互動。

##什麼是情緒價值?
簡單來說就是讓人跟你聊天時覺得開心,光是跟你說話就幸福地不要不要啦。這樣很容易讓人對你產生好印象,幫助你與別人建立關係,這時候主動權在你——能不能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礙(第二段細說)。

人際交流中禮儀、尊重這些都是基礎的,內容質量與雙方知識面與經驗很大關係,需要長期積累,情緒價值是容易被忽視但極其重要的。比如:
1.形象。追求美的事物是人的天性,跟好看的人說話,心情都會好幾分。並不是說要打扮的多麼驚艷,把自己收拾的乾淨舒服一點,不要邋邋遢遢就可以提升別人的好感度。
2.情緒是互動的。跟開心的人在一起,自己也會被感染;跟愁眉苦臉的人打交道,心裡多少會有幾分不愉快。你對別人是怎樣的感受,別人會回報相似的感覺。

舉個例子:我大學時考雅思,準備很倉促,沒有花多少時間。聽力閱讀寫作都只有六七分,但是口語出乎意料的考了7.5!(雅思口語7.5真的是很高了)。
回想起來我的語法和表達一定有很多硬傷,但那次的交流考官是很舒服很開心的。
那天我有認真打扮,進考場前反覆心理暗示,不要當這是考試,當作在跟一個很久未見的老朋友聊天,或者酒吧里遇到了一位有趣的外國人,開開心心地扯淡吧。儘管心裡緊張,但我一直笑得很開,跟他眼神互動,表達時配合手勢,眉飛色舞,偶爾停頓思考(不知道說什麼),偶爾回問。我覺得這種狀態至少幫我提了1分。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自我認可度很低,又因為抑鬱焦慮處於壓抑緊張狀態,心裡會覺得不值得自己被愛。可是對別人的真心會吸引到很多人主動前來,可以拉你一把,給你很多溫暖與鼓勵,這一年我遇到很多這樣的人。

#心理諮詢
**說真的,如果在通向自我的道路上存在捷徑,那應該就是心理諮詢。
自我隔離只是mental disorder的一部分,處在這個狀態中的人,多少存在其他一些心理與情緒障礙,比如我自己,抑鬱、焦慮、壓抑,還誘發情緒性飲食等問題。

##與自己連接
我們的孤獨,其實首先是與自己失聯。

題主看過《頭腦特工隊》嗎?因為環境的改變,主人公的無助與害怕,把Joy(喜悅)和Sadness(悲傷)都趕走了。那段時間她整個人都是壓抑、無力、隔絕的狀態,回憶的背景都是灰色的。

我們不會無緣無故就抑鬱,一定是發生了什麼,只是我們自己沒有察覺,沒有認知。我在心理諮詢過程中,進行了與過去的自己對話,發現我對她這麼陌生、這麼苛責、這麼嚴厲,還有一些無情。我的身體與情緒感知力是極其微弱的,一直被頭腦掌控著生活。

我看到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的傷害,在心裡留下了窟窿。它們沒有隨著時間而自我癒合,只是一直被藏起來,被掩蓋,然後在每一個不經意的時刻蹦出來折磨現在的我。我的壓抑不是來自於當下,而是過去。

很多人的心裡都有個窟窿,我們會試圖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去填它。有人選擇戀愛,希望戀人來補這個洞;有人選擇工作,希望成就能補救。但是他人永遠沒法取代自我,分手了戀人會把Ta的創可貼帶走,讓傷口撕裂地更厲害。成就也一樣。

我花了很多時間了解、陪伴、安撫小時候的自己,這個過程並不順利。我沒有太多做孩子的體驗,所以也不太懂她。我去了公益機構做自閉症小孩康復治療的志願者,感受與孩子的互動。同時練習冥想、正念,增強對身體、情緒、思維的感知。這個過程讓自我感受與意識變得逐漸清晰、強烈起來——

- 我是一個成年人,我可以接管全部的自己了,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自己。
- 我可以給我所需要的愛與安全感,對自己的愛,沒有條件,不求回報。是完全的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 過去所發生的一切,她都在當時資源與環境下做出了最優選擇與最佳反應,不需要站在當下的立場上指責她做得不夠好,也不需要遺憾。所有發生的,都是最好的,只是資源與環境都在改變,她需要升級了。

**當我擁有了這樣的認知,建立起與自己的連接後,發現與別人的關係也漸漸好起來。沒有計劃,沒有安排,一些多年沒有聯繫的朋友重新出現在我的生活里。真的是非常奇妙,當你的心打開,這個世界也會向你走來。

###最後
這個過程,其實包含了很多心理諮詢領域的內容,比如安全感,內在小孩,內在父母,接納自我等等命題。你可以買一些相關心理學書籍進行了解,如果有機會去找個好的心理諮詢師。

找到合適的諮詢師需要緣分,諮詢初期的探索也會有很多痛苦,這不是件輕鬆的事情。但回頭去看,我覺得接受心理諮詢是我最明智、最有價值的一筆投資。自我探索是漫長而艱難的,如果有專業諮詢師引導可以更快走出來。

先寫到這裡……

PS:手機碼字,內容有些抽象跳躍,之後再來優化補充。
PPS:閱讀+諮詢專業人士是極其有效的解決方法,如果有興趣可以私信我,給你推薦些我覺得很好的人和書。
PPPS:最近一直在思考,內向焦慮型人如何更好破局?這個社會生態里人們傾向於展現積極美好的一面,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反而難以找到足夠優質有效的通道。
單純的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有互動與關係連接,雖然心理諮詢師是很好的方式,但受思維、時間、精力、經濟局限並非每個人都能獲得。

因為有過體驗,深深明白這個過程多麼艱辛,我會慢慢分享出來,希望能給你一點勇氣與啟發。

May you be happy.
May you be safe.
May you be at peace.
微信公眾號:在希爾維亞城中

http://weixin.qq.com/r/JkOdhc3E3JCjrYnm9xY0 (二維碼自動識別)


先簡單介紹一下:心理自我保護機制普遍存在於人的心理活動中,類似於人身理上的免疫系統。當人的心理活動因為某種原因不在正常穩態時,自我保護機制將會起作用,減弱你的情感波動。當自我保護機制反應過度便會造成潛意識中的自我抑制。按照你所說你曾是一個感情十分豐富的人,與現在的自我抑制是兩個截然相反的狀態,說明你在兩年前一定發生過一系列與感情有關的事情,它們使你心力憔悴,對感情的過於付出可能也與題主的強迫症病史有關。你其實自己也猜到了自己的原因,只是不敢確定,也不想相信,意識的自我逃避便造成了自我抑制,從而不敢靠近與感情有關的事。你想通過學習佛學來開解自己的內心,佛講究消除七情六慾,而佛的核心思想便是「空」,你通過學習佛學暗示自己能夠六根清凈,意識妄圖逃避以前所發生的事,然而你的潛意識仍然記得所有的一切,你越想擺脫的東西你越擺脫不掉,這種意識與潛意識的相互矛盾就類似失眠的人在晚上睡不著一樣,他越想睡著他越睡不著,而鬥爭的結果總是潛意識獲勝,這也是為什麼你的自我抑制發生在學習佛學之後了。

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永遠都是直面問題本身,真心希望題主能擺脫現在的狀態,越來越好!
——————————分割線————————
收到大家的評論,我覺得有必要統一給出一個答覆。首先心理抑制是人心理自主防禦機制中的一種正常方式,是屬於逃避性的防禦機制中的一種。其實心理問題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存在的,只有這些問題影響到個人的生活或者行為時才需要分析和治療,所以那些不安地發現自己有時也跟題主一樣的情形卻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的朋友們不需要擔心,日子正常過就行了。

如果你們非常想知道引發的原因也是可以做到的,心理分析師會讓你們提供足夠的關於自己的正確信息,並根據信息對你們的心理做出正確判斷,但是心理諮詢可是很貴的呢。所以不影響生活完全沒必要尋根問底。


一個朋友告訴我,在那次失業後,他苦悶了很久。


他失去了工作,這原本是一個意外。他原來在一個大公司的銷售部門工作,工作成績很不錯。原部門負責人很賞識他,聽說還要提拔他做副主管。那個時候的他,意氣風發,神采飛揚,滿腦子是公司發展和業務前景。


然而,部門負責人突然辭職了,原因是和副經理有了矛盾。矛盾大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辭職之前,負責人問他,要不要一起走。他有點猶豫,公司就像他的家。但是,他是負責人的嫡系,留下來不會有前途。於是,他跟著一起辭職了。


負責人憑著原來的人脈,註冊了個人公司,他在下面做幫手。08年後的這個行業,生意越來越難做。他們的公司,原本就是個小舢板,哪有什麼好果子吃呢。借著去外地發展業務,負責人一走了之,留下沒有生計沒有方向的他。他對過去的決定後悔,也對未來的前途迷茫。更要命的是,他的心被重重壓迫著,完全無法動彈,沒有任何激情。那段時間,他經常會半夜突然醒來,感受冷漠而困惑的心。他就像墜入了虛空,呼吸不到空氣,也感覺不到溫度。


他家離一個湖很近。那段無所事事的日子,他經常在湖邊散步。一天下午,剛剛下過雨,太陽出來了,天邊泛起火燒雲。工作日的時候,湖邊的人很少。孤零零一個人走著,越走越覺得孤單。他索性坐在地上,獃獃地望著湖面。湖面很寬,很大。岸邊的樹木,遠方的高樓,天邊的夕霞,都倒映在水中,在波濤中閃著粼粼的光點。它們蕩漾著,交織著,互相融合擴大,又彼此拉扯撕碎。他凝視著水天一體的景色,思考那些是真實的,那些又是虛幻的,思考自己在這片湖光水色中的位置。

他的頭緒越想越亂,乾脆起身走近湖水。他順手撿起一塊大石頭,扔進波濤起伏的湖裡。隨著水花飛濺,水中的倒影變形了,扯碎了。它們撕裂成一塊塊小碎片,在各自附近竄動著,震蕩著。在震蕩起伏中,碎影漸漸不分彼此,變得柔和生動。隨後的一剎那,倒影合為一體,依舊波光粼粼。而他的倒影,也浮現在湖面。看著湖面的倒影,他眼睛濕潤了。他後來告訴我說,他原來的心情,就像水中打碎的倒影,他突然感到「萬物重生」的心境。似乎內心的那許多碎片,又重新融合組織起來了。他重新感受到生活的方向感,重新發現心裡的那股力量。


戰勝人生低谷和創傷的契機,或許就在內省意識於這「萬物重生」的心境。我們內心的痛苦,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和現實的衝突。特別是在自我發展的關鍵期(童年期、青少年期),環境過度的衝突和壓力會造成自我支離破碎。即使過了很久,破碎的自我也無法恢復,無法應對環境的變化,痛苦的心結也越藏越深。心靈的治癒之道,就是從記憶的整理開始,接觸破碎而扭曲的舊我,撫平其中的銳角和刺痛,化解舊我的碎片,讓其一點點融合,鍛造出完善、柔韌的新我。這樣的新我,能和世界建立更廣泛的聯繫,也在世界的滋養下日益強大。

這類方法的要點,就在於舊我的湮滅,和新我的再生。類似前一類方法的,有佛教中的禪修,在禪定中領悟緣起性空。類似後一類方法的,是理學中的心學,體味本性中發展心之力。用心理諮詢中的說法,就是一種認同訓練,給自己提供機會,一點點去探索所思所想,去訓練自己的內省意識,發展出更為清晰而連貫的內在自我。這樣,來訪者的內心世界更豐富,自我決斷能力更強,也構建了一致而強大的自我認同。有了自我認同,我們才能明白自己在世界的位置,知道自己該往何處邁出自己的腳步。


從哲學的觀點看,低谷也能促進成長。不幸和痛苦,除了導致混亂和傷害,也能推動人們積極應對。人們會發展新的心理復原水平,掌握更多的生存技能,更深入地理解自我和生命。這就像水中的倒影,破碎撕裂混沌後,依舊能煥然一新。


人心如水,需要的柔和與堅韌。

--------------------------------------------------
回復命運觀:
說到命運,我是信也不信。這個世界上,總有人無法控制的東西,比如性別、家庭、外貌、出身、戰爭、經濟危機,這些可以統稱為命運也不無不可。但是這些不可改變的東西裡面,是不包括我們的心靈的。我們心靈的特點就是主宰性和可塑性。我們的內心有極大的力量改變自己,繼而改變自己周圍的關係與環境。當然,外部壓力和刺激,可能使我的內心承壓受阻,喪失適應性和能動性,這時需要心理諮詢的協助,解除環境帶給內心的束縛,讓心恢復它本來的力量。

最近在看傳統文化,發現一些有意思的。命幾乎是儒家的概念,孔子談五十知天命,老年喜讀《易經》。易經成為儒家的經典,也反映儒家對命運的重視。王充仕途無望、道窮望絕,苦心鑽研性命之學。郭象、李康、劉峻也細緻辨析過命的概念。在儒家眼裡,命是對生涯受挫的解釋,更是對處世之道的思考。所謂「治亂,運也;窮達,命也;貴賤,時也。」「聖人所以為聖人者,蓋在乎樂天知命矣,故遇之而不怨,居之而不疑也。其身可抑,而道不可屈;其位可排,而名不可奪。」就是說,儒家強調樂天知命的同時修身進取。

相比儒家的命定觀,佛教更相信命是能改變的。佛教編織因果道德戒律的同時,也強調自凈其意、識得本性、跳出因果。在了凡四訓中,了凡被一位精通易經的儒者教導,相信自己的命運前程,努力向學考中貢生,但又因相信命運定數,陷入澹然無求的淡漠。在棲霞山,一位禪師點撥了凡,「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了凡聞此才突然大悟,明白何為立命之說。他由此發願持戒修行,並天天記錄功過格,修身養性,行善除惡,超越命運。

曾國藩早年修身養性,也沿襲功過格的方法。在天下糜爛不可收拾的時候,硬是靠個人修養培養的韌性,和一群湖南同仁齊心協力,消除匪患而延緩天下傾覆之勢。但他功成名就、位極人臣時,也說過一句「不信書、信運氣」。這怎麼看呢?我個人覺得,曾國藩做事時,確有很多無法控制的因素,他把這些看成運氣。特別是,曾改變了局勢,但改變不了趨勢。這或許是他內心無奈的地方。大人物其實比我們普通人信命運,他已經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也取得了極大的成就,但是仍然發現有些事情沒法改變。也許這個時候,運氣是對他們無力感的解釋。

但換句話說,我們普通人是沒資格談命運,因為我們什麼都沒開始做呢。

微信公眾平台:szhswx

http://weixin.qq.com/r/P0MHH-PExa66rbd89xYt (二維碼自動識別)


說實在話,不知你經歷了什麼樣的創傷性體驗才造成現在這樣,但我想一定對你的精神心理上造成嚴重的傷害,只是你一直選擇壓抑到現在。

你說自己的心處於一個被隔離的狀態,生活中也會有喜怒哀樂,但無論喜悅還是痛苦時都像隔了一層東西,使得這些感覺被削弱,遠不能達到真正發自內心的程度。
總體來說,整個人十分平靜,或者說麻木,幾乎沒有任何能觸動我內心的事情。感情缺失,對父母,對朋友都沒有太強烈的感情。

以上你所描述的狀態是心理防禦機制之一在起作用,心理專業術語中的,「情感隔離」是潛意識一種自我保護的措施,既不參雜任何感情的面對問題,是對與特殊思想相聯繫的感情的壓抑,理智化和情感隔離都是強迫症患者的典型表現,同時你的社會自我功能受到抑制和削弱,靠思維和意志力是解決不了實質問題的,必須藉助專業心理治療的幫助,在相互的成熟的關係中漸漸得到修復。


可能你從小就是一個乖乖仔或被塑造成一個乖乖仔,你總是通過滿足他人來獲得自尊,自我發展不起來,被壓制,外界灌輸的思想代替你的思考,從而使你產生思想混亂。對於怎麼走出來,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我無法給出標準答案,就像公式一樣,但精神上的曲折之路肯定存在,此時的你患有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被折磨得失去生氣,無處逃避,想一死了之,我想說,頂住,一定要頂住,即使思維再亂,你再痛苦,也一定要頂住,然後面對,剖析,自省,過程肯定是艱難甚至撕心裂肺的,但解開心結後或者說你想通了的那一刻,你會發覺,原來如此,一切都是有跡可循的,有因果關係的,你也會發覺此時的你充滿力量和自信,因為你熬過了這麼的痛苦,走了這麼多的路,恰恰就是你的自我在不斷發展增強,從此以後,你再也不怕任何挫折與困難,因為一切都困不住你。我的話比較簡單,沒有那麼專業,也不會弄什麼分割線,但希望這些話能給予還在精神泥潭裡掙扎的人一點鼓勵,也能給他們起到一點建議的作用


對一切感情都好像隔著一層紗,感同身受這四個字距離我特別遙遠。這個狀態已經持續了好多年了。
曾經失去過很重要的東西,心理創傷沒好的時候,又受到另一重創。所以導致潛意識裡封閉自己,因為不接納就不會失去,就好像紅樓夢裡林妹妹說,聚了終究要散,又何必要聚。
所以,成了個glass half empty的那種人,內心深處有個黑洞。一切的不安焦慮和尷尬都源源不斷而不能停止。
面對這樣的自己,我也沒什麼好辦法能走出來。
因為理性壓倒感性,也因為一直以來已經養成了習慣。就算感情有需要,也會衡量一下可能性與成本,可以非常理性的掐斷自己的心理波動,回歸到一湖如鏡的波瀾不驚上來。
所以,像我這樣的人,感情,不屬於我。


感恩!


的確,較會強迫自己的人,當經歷不再有動力強迫自己之後,您可能會有這種隔離的感覺,這都是因緣所生法。

每個人,從小長大,所經歷的經驗,所吸收的知識,可能各個人的差別很大,每個人內在蘊藏的因緣差很多,而導致這人的價值觀、成見、偏見及習性,當一個人沒處在自己習慣的情境時,都會有不同的不習慣(不自在或不安)感,您說有一種力量時時抑制著您,這就是佛教說的"欲令如是"或"不令如是",這就是愛、取、有的展現。

古德教導我們,別,頭上安頭、以妄止妄等,佛陀教導我們四念處及四聖諦,中性的覺知觀察五蘊,讓我們不落入頭上安頭、以妄止妄等的錯誤方法,由自己親身體驗體會滅苦之道後,而自己知道如何不再被內在外在境界牽著走。

有興趣的師兄可以繼續看下去,以下是末學學習四念處禪修的心得報告:

用古德的話說:
「但求息妄,莫更覓真」:不用去追尋著甚麼,先別讓自己的"妄"繼續展現就好,如我們眼見、耳聽、意想等之後,通常都會有自己的偏見、成見(妄)跟著由腦中釋放,能不被這些偏見、成見牽著走,就是息妄的第一步(先別要求自己能有不會有偏見、成見由腦中釋放的程度,先做到偏見、成見由於習性流露出後,不被影響)。
(若看了這句,以為應該除妄,就落入"頭上安頭",用一個新妄來壓住原來的舊妄,殊不知,只須讓妄自己熄滅,不須用其他有為法硬加油添醋,如此而已。)

除妄,可說是有為,讓妄自己熄滅,並不能直接說是無為,因為無為所隱含的,並不只是沒有行為,而是其沒牽纏性,自在性。

所以,再用古德的話:

馬祖道一禪師:
"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
"

道不用修,並不是真不用修,
而是強調,莫污染 (莫將原味 加油添醋)。

中性的 覺知觀察(道不用修,但莫污染),就是好的辦法。
許多人用有為法,殊不知很可能變成頭上安頭,加一個妄來壓住原來的妄。

學佛,其實 是教導我們,
別執於五蘊,
別被五蘊牽著走,
最直接的,別做自己想法或思維的奴隸!

能中性的覺知觀察,再加上佛陀所教導的四聖諦的修習,會讓我們不只是覺觀到世上因緣,更能讓我們實際體認:
執於五蘊時,種種有為的展現,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如實的輪轉,…,愛、取、有、生,而憂悲惱苦。
不執於五蘊時,種種無為的展現,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如實的自在。

能不執於五蘊,通常不是,一想通就不執的,而是經歷四聖諦的修習,知道若落入有為(執於五蘊),的不如實性,所以自然的知道,再如何在有為下功夫,還是有為而已,無法趣向如實的。

學習四念處 (中性的覺知觀察五蘊),
剛開始時,練習的是身念處,
由於長時間的念住所緣,會讓人禪悅法喜,也就是慈、予樂,
自己能禪悅法喜(慈、予樂), 將此方法推廣,讓人人都可禪悅法喜(慈、予樂), 自利利人。

能由 身念處開始練習的人,
久了,會親身體驗體會初禪、二禪,
能達到二禪的狀態,會讓自己較能親身體驗體會:"覺"、"如實"、"不加油添醋"的方向
若能再深入覺觀苦集滅道, 就更能趣向如實。
一旦能, 因覺觀四聖諦而生慧,
經驗久了,就可能達到三禪(正念正智)。
(末學所提的禪,不是四禪八定,而是佛說的四禪。)

能達到三禪的人,就可開始拔苦(悲),
自己能拔苦(悲),將此方法推廣,讓人人都可拔苦(悲),自利利人。

所以,修習四念處,達到且熟悉心念處的人,
由於可以清晰覺觀到:
念頭由腦中釋放後,產生了情緒,且有後續的副作用。
有時候,同樣的念頭由腦中釋放後,卻產生了不一樣的情緒或沒有情緒,且有後續的副作用或沒有副作用,
自己就會清楚,若被腦中釋放的念頭牽著走,是在懲罰自己(苦集滅道)。
等練習到覺觀能力更強時,
自己就會,覺觀到自己在同樣情境,能心不隨境轉的機緣,
覺觀能力越強時,自己體會的就越貼切。

練習,讓自己 時時 能 中性的覺知觀察,
是培養,不被自己的想法或思維牽著走,最好的方法。

實修,可輔助自己驗證,正見的觀念。
進而,讓自己 親身體驗體會,而生"信"。
(盲目的"迷"信 在佛教 是不被鼓勵的)

世尊所教導的四念處禪修,是練習 覺觀 自己五蘊的好方法。
這方法:
沒時間的人,用少許時間練習,
有時間的人,用較多許時間練習。

重點 都一樣:
訓練 自己 中性覺知觀察的能力,
沒有壓力,只有放鬆,
放鬆時,才易 念住所緣。
所以,若每天只有幾個 十五分鐘,
就只練習,幾個 十五分鐘,
但,練習時 要 放鬆心情,輕鬆愉悅 的 練習 念住所緣。

不給自己 任何壓力,是必要的。
練習時,就只是 念住所緣,
有人 打斷時,因緣不具足,
不對抗、不排斥、不抱怨,
愉快的,處理被打斷的因緣,
處理完,還有時間就再念住,若沒時間,也欣然接受。

禪修時,用 不對抗、不排斥、不抱怨 的心態。
不在禪修時,也可 提醒 自己 時時 不對抗、不排斥、不抱怨。
微笑、放鬆、輕鬆、愉悅 的過日子。
隨時,面對問題 解決問題 然後 放下問題。
儘力做事,但不強求完美,還有的瑕疵,留給將來再有機會 運作時,把握因緣努力。
(我們 隨時 都可能犯錯,犯錯後要儘力改進,然後就放下,而不是掉悔。)

所以,平時 就算還沒太多時間練習,
時時,覺知觀察自己的心態,
並提醒自己,時時 微笑、放鬆、輕鬆、愉悅、不對抗、不排斥、不抱怨,
讓自己練習覺觀,也會拓展自己的心態及心量。

我們 生理的需求,或 過去的知識經驗,
都常會由腦中釋放,
腦中釋放了訊息,
我們該 選擇 被其 牽著走呢?
還是 好的拿來用,沒用的放一邊呢?
要能不被 自己的想法或思維牽著走,
中性覺知觀察的能力 是必要的。

末學在這篇回答也略述了一些學佛的好處:
有興趣的話請參考:
學佛修行現世能得到那些利益? - 自在之路的回答

所以,練習四念處禪修,的短程目的:
當 眼見、耳聽、意念 ... 時:
別將自己的,偏見、成見 (及以上的污染) 加入(道不用修,但莫污染),
而一再的,被 自己的想法或思維 牽著走。
(就算 能力還不夠,一旦污染 自腦中釋放了,也不需被牽著走,讓它去 莫管它 就好。)

如何 才能 有 在 日常生活中 具備 覺觀能力,而不被 內外境 牽著走呢?
這五篇可參考:
一篇敘述 四念處 修行的次第 (第5帖) (介紹 實修的方法 及 正見的觀念)
(修行的次第是最需實修練習的,但前幾帖也值得多讀,加強正見的觀念)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17page=1#pid649699
這篇也有敘述一些次第的重點:
最近禪坐修行四念處,有感。望解惑? - 自在之路的回答
一篇敘述 "不做自己 想法 或 思維 的奴隸" (正見的觀念)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32
雜阿含經學習報告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27
四念處 -- 如實修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84

祝 早日成就!

感恩!
祝福!


在圖式治療上有提到這個狀態,叫分離保護者,意思是為了避免傷害,所以拒絕投入,造成一種與社會分離,從而保護自己的這樣一個狀態,主要的目的還是保護自己,解決的辦法主要是與人建立穩定的關係,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穩定的關係,穩定的關係會形成內化的自我,所以跟人建立穩定關係是非常關鍵的,但是一般來說,建立穩定關係是非常困難的:第一個就是篩選:如果父母不能提供穩定的關係,那麼你就沒有模板,更為糟糕的是你只有反面的模板,人是無法體會到陌生的自己從沒有接觸的東西,所以在哪些人可以提供穩定關係上,一般可能選擇不對,在心理諮詢中一般諮詢師充當這個角色。第二個,就是接受,這個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當你去接受他作為穩定關係,是具有非常大的風險的,依賴別人我們就會覺得軟弱和缺乏安全感:這種體驗你從沒有體會過,而且以前的一些負面的情緒也可能會重新體驗,第三個就是潛規則,我們的觀念受語言和非語言的一些規則影響,語言的容易找到,非語言的卻很難找到,所以,你要找到這些潛規則並重新挑戰,這才可以,所以,你要找一個靠譜的心理諮詢師才行。


看了一些其他答主的回答,我感覺不少都沒說到點子上,屬於玻璃殼外的人的主觀臆測,因為真正意識到玻璃殼的只有在裡面的人。有些人天生就是會憂鬱,性格使然。還有,憂鬱可比不高興的等級高多了,是對一切事物意義的質疑。
----------------------------------------------------------------------------------------------
簡單說說我的經歷。

我有很長一段時間也是和題主一樣,覺得自己像罩在一個玻璃殼裡面,外面的人看我很正常,但我無法通過內心真實和外界接觸,一直很被動,就像飄在大風大浪裡面的葉子一樣。同樣小時候會對朋友「奉獻」很多,同樣很敏感。一直很羨慕有主見,有掌控力領導力的朋友,希望像他們一樣為自己而真實的活著,真實的感受這個世界。所以基本可以分析出,題主的mbti類型是infp。

後來我是怎麼慢慢走出來的呢?我上高中以後,認識了一個mbti類型是intp的好朋友,一直到現在快8年了都是很好的朋友,還認識了一個intp的老師,從他們身上學會了很多看待世界的方法、角度、知識。加上成績進步很快,性格開始扭轉。

接著考上了一個還可以的大學,有足夠時間自己思考問題,不過那時候雖然已經開始慢慢可以感受真實,但是仍然很被動、經常虛無,思考問題的結論常常很偏激,問題的層次也大多很「民科」。不斷接觸外界,不斷思考,讀了很多網上的東西(微信公共號、知乎)和各種書,不斷得到外界的認可,不斷修正自己(從大概高二開始,每隔大約三個月想法會有大的更新)。突然有一天,我發現我不再像原來那樣了。

所以,建議題主不要再研究佛學以及類似的了,你需要的是實際的東西來扭轉(實際的可靠走心、能引導你的朋友or戀人,實際的能帶你真實感受世俗生活美好的人),你需要對自己的性格和心理狀態有完整的了解(明白我是誰,我究竟有什麼能力和價值,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放心,你不是一個人。
個人覺得屬於強迫症的一種,潛意識的強迫自己用理性思維去思考和解決問題,割裂感性思維。這樣的後果就是會抽離情緒。
在別人眼裡看來就是太理智,太理性,沒感情,麻木冷漠。


死亡是每一個人都會面對的事,

如果我們在死亡之前渴望生,

這才是活著的意義。

感恩你有了思考,渴望尋找生命的意義,你是幸運的!

因為有多少靈魂像屍體一樣,從未感知過自己存在的價值。

會慌張、會恐懼、會害怕、會迷茫,這才是人。

因為人類與罪為友的本性決定了我們痛苦的結果,

但是,這並不是人類存在的意義。

人無論身份地位的貧富貴賤,總歸都是脆弱和渺小的。

今天冠生園總裁意外死亡事件告訴我們,

我們不知道哪一天會突然離開,

但我們卻可以選擇過怎樣的人生,

而生命中無數個選擇和習慣將導向人生的方向和結果。

請忘了我們的能力,學會仰望和尋找超乎自我的一切。

請別隱藏我們的卑鄙,學會去解決,而不是逃避。


看了你的提問就點進來了。我沒學過心理學,只是在大學圖書館看過點心理學的書籍。回答的不好還望見諒。


根據你的提問這種情況應該算是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心理極端化的表現。


童年沒有陰影。家庭也很和睦。基本可以排除外界因素對心理產生創傷的可能。心理疾病除了外界創傷外還有很多因素。比如個體自身個性的因素。活潑開朗的人心理情況要比內向安靜的人健康。還比如身邊的環境。潛移默化的改變你的心理。不知不覺。例如父母嚴厲的管教以至於失去了自己判斷和思考的能力,甚至懷疑自己以及身邊的人。鑒於你有過心理疾病史,而且自己也說了或許是透支了對別人的信任而導致沒有了情感波動,那麼起因基本也就清晰了。


導致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很多。但是解決的方法大多相似。就是改變自己不健康的心態嘗試去接受。自我保護心態過於強烈,那就試著打開自己心理的圍牆,選擇去接受 ,讓不願思考的大腦去思考起來。嘗試去感受親情友情和愛情。


這些都是些紙面上的話。跟課本一樣,似懂非懂的。給你一些實實在在的建議:哪怕是沒有感情波動,也懂得在什麼情況下應該有什麼情感,那麼在應該高興的時候試著開懷大笑,在該悲傷的時候放聲哭泣,也許會找回久違的情感;若是依然沒有成效,你可以做些什麼去感動別人,比如為父母做頓豐盛的晚餐,感情是會傳染的,或許可以在那種快樂又感動的氣氛下喚起你的情感波動。

我並不是心理醫生,也不是已經痊癒的「病友」,只是給你一些建議。既然能問出這個問題。想必也是希望改善自己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所有有這種情況的朋友有些幫助。


看完很感慨。覺得自己和題主很像。我才剛剛上大學,正年輕,正青春。可我像題主整體上非常平靜,幾乎沒有觸動內心的,以至於看到一些因為很小的事都能有很大反應的人,覺得很奇怪。我也常常自己一個人思考,就像題主自言自語一樣,我是一直在腦里想某件事,窮盡的想。我也是對聲音特別敏感,很討厭別人嘴裡發出奇怪的聲音,哪怕極其細微我都感覺不能忍受。我感情豐富,心裡很敏感。但我又與題主不同,我有想做的事,即使現在做不到;我對爸媽爺爺奶奶都有極強的感情,也有幾個知心至交;最最要的事我知道我的這層隔膜是我自己壓抑自己出來的,而且我已經有掌控它的主動權,我能想放開自己就放開。小時候,我是個外向活潑的男孩,也很頑皮,經常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對一些陳規很是厭惡,總想打破它們。我改變是從初三開始的。遇到一個很兇的老師,(當然不是這個老師的原因,我非常敬畏這位老師,也很感謝她),這時我發現我無法和大環境抵抗,於是我走向里另一個極端,變得安靜不語,遇到一些事不會立刻說出自己的想法,而是放在心裡,慢慢的我發現許多事慢慢無法讓我有感情的波瀾,不僅如此,而且小時候的暴躁脾氣完全沒有了,因為大多事根本沒有感情波動。到現在在全國top 5大學上學,生活很單調,的確無聊。但是我一直很嚮往未來,我努力學習,學習知識,驚嘆於知識的神奇,我要為了未來的生活努力,今後可以到世界各地去看看,去走走,而不是因為生活的瑣碎而焦頭爛額。生活很美好,即使無聊單調,細細品味,用身體每一個肌膚,每一個毛孔去感受四季的溫度變化。世界很大,我要去看看這個世界,這是我麻木表情下內心深處的那一波清泉,給我提供動力。 希望可以給題主一些思考。(第一次答知乎,真人真事,不喜勿噴)


有時候會有點擔心,這樣冷漠下去會是什麼結局。
慢慢的卻也習慣了這種感覺,我無法參與每件事情,我也不想參與。
建一個只屬於自己的城堡,過只屬於自己的生活。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爸爸媽媽我也為你們祝福,同學朋友我也為你們祝福。我希望你們過得很好,讓我不至於擔憂,我希望你們可以過得很好,不用考慮我的去留。
我想要春天沒有盡頭,我想要夏日裡連綿不絕的樹蔭,我會帶一本書,安徒生或者朱光潛,如果可以,我想蘇菲帶我去她的世界,在那個超脫上帝之手的世界裡看路邊來來往往的行人,看一片葉子怎麼掉落在這本書上。
但是沒有辦法,我只能負債前行,雖然我不在乎也不關心那些東西,我依然可以做得很好,很好,這樣就很好,不用去擔心春天沒有醬油吃,因為我可以不吃。


我說一些不一樣的。
我身邊很多人都是這樣。
小時候一根棒棒糖能快樂一整天,長大後吃一整天棒棒糖也難快樂。
房價越來越高,北上深500萬將將好能買一個不錯的房,如果志在於此去買彩票,即便中獎了也難快樂,因為獎金500萬,還得交100萬稅。
本來今天吃了一個不錯的蛋包飯,你心情很好,拿出手機刷朋友圈,卻看見朋友們不是在吃法國料理,就是在濟州島旅遊,你羨慕地看著他們,你又看了看自己,心想不就吃了個蛋包飯,有什麼值得開心的?於是你停下了笑容。
本來你覺得自己成績不錯,全班50個人,只有你考了90分以上,你很開心覺得自己很厲害,拿出手機刷了刷微博,卻發現新聞每天都會報道,一些天才平時上課只會睡覺,但考試隨便考都是滿分,你突然開始嫌棄自己,心想,跟他們比,我還遠遠不夠。我有什麼值得開心的?於是你停下了笑容。
後來你想做點實際的,多賺錢讓自己快樂,於是你很牛逼地讓自己月入5萬,這時你聽說王思聰用零花錢買了一輛五百多萬的賓利,你又停下了笑容。
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會有更新鮮更刺激的信息爆炸在你的面前,不斷提醒你,你的樣貌、你吃的東西、你去的地方、你的學歷、你的資本、甚至你的努力根本不算什麼,它們每天都試圖讓你「醒悟」:你不值得那麼快樂。
自我要求太高,愛比較,生活閱歷上的起伏太大,都會讓快樂閥值越來越高,讓人慢慢變得難取悅,你會發現,你越來越難快樂。
這是正常的,普遍的,同時,這又是可悲的。
快樂變得越來越奢侈。
對此,我的拙見是,愛自己,關注自己,將對生活的關注對美好的感受慢慢轉移到自己的身上,而不是通過比較。
電影《瑪麗與馬克思》里,瑪麗覺得自己一文不值,覺得自己很失敗很可悲時,馬克思對她說「Love yourself first。(首先,愛你自己。)」馬克思給出了他的方案,對她說,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你不是完美的,我也不是,我們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很多事情都不是我們能控制的,但我們能控制的是,我們能選擇什麼樣的人作為我們的朋友,我很幸運選擇了你作為我的朋友。
瑪麗與馬克思都是孤獨的,他們的基調都是不快樂的,但他們通過陪伴彼此獲得了出口。
而我們在找到其它出口之前,只能先靠自己。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關注那些遺忘的快樂,抓住身邊那些小確幸,小而確切的幸福。
不是吃上法國料理才能快樂,蛋包飯也值得讓你快樂。
不是考到全國前十才能快樂,成績提高一分也很值得快樂。
不是月薪三百萬才能快樂,賺錢能養活自己也很值得快樂。
社會太壞太浮躁,而你應該靜下來,慢下來,抓住生活上讓你開心的細節,重複它,放大它,也許得不到驚天動地的刺激,但,溫柔細微的快樂也很值得感受與推崇。
「今天陽光不錯」,誰說這樣的事情不值得快樂呢。
祝好運。


回憶起最初為什麼有興趣讀佛經,你就能明白這種狀態其實是你想要的,想要的得到了,但似乎並不合適。
因為多情敏感,疲憊不堪。
想要藉助佛經超脫,
但超脫是歷經劫難看透本質之後的放下,而你只需要藉助「放下」完成逃避。
你成功了,該開心。
不喜歡這種狀態,可以再變。

小時候喜歡拿手抓肉吃,媽媽把我手一打,我氣的不吃肉了。


我覺得題主和我有曾經很多相似之處,真的是太壓抑了,可能和處境有關吧。多看些書和電影,出去走走,放鬆一下心情吧。


其實很多人的會有你這樣的心理自我抑制情結伴隨隔離的狀態,但是這個問題的所在還是在於生活過於平淡,對於生活缺少了某種激情和故事性。

對於你身上的這個問題,我也存在過,但是我把它不當一回事,轉移注意力,這樣就減輕了這種自我抑制,其實心理上的自我抑制是缺乏對於生活的激情。這個問題在於或許你也是一個乖孩子,從小很聽話,平凡的長大,然後考上了一所平凡的大學,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沒有去談一次刻骨銘心的戀愛,然後就這樣活到了現在,看似一切都很順利,但是好像少了很多可以講的故事,生命的軌跡過於空白,然後心也很平靜,在別人看來是一種淡定,但是對於自己來說是一種隔離的狀態,不管周邊發生了多大的事情,好像也沒有辦法帶動你平靜的情緒。

羅曼羅蘭曾說過這麼一句名言,人生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仍舊熱愛生活。有時候很多人活著活著就麻木了,這是因為沒有找到生活的樂趣所在,隨著現在高科技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懶了,只要手上有一部智能手機,似乎可以解決很多的事情,各種網購APP的泛濫,各種叫外賣APP的泛濫,懶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你不願意再靜下心來去看一本書,不願意靜下心來去專心致志的做一件事。除了工作以外,好像少了很多可以去好好發展的愛好,其實看似都有愛好,但是執行起來卻是如此緩慢和停滯不前,而這些都是自我可控的,要改變這些的方式還是得靠自己。

----------------------------------------------------------------黃金分割---------------------------------------------------------------

自我抑制是缺乏了精神食糧,所以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先找到自己的愛好。比如聽一些好聽的音樂,看一些比較精彩的影片,學習一兩種樂器,吉他或者小提琴,有條件鋼琴也是可以的,或者玩玩一些有趣的APP軟體,比如我就喜歡玩玩微博,知乎,還有豆瓣這些閱讀性的軟體,或者自己一個人去旅遊,看看外面的世界。

隔離狀態的產生是對任何只要無關自己的事情無感,久而久之就沒有了那種情緒的波動。就像你所說的佛學,佛學最講究的就是靜。但是處於塵世的我們不可避免這種世俗的紛擾,難免內心嘈雜,孤獨感倍增。所以這樣你可以經常去做做公益的事情,比如去孤兒院看看孩子,去山區支教,多觀察別人,多和別人進行思想交流。

我經常看到很多人喜歡去養寵物,這樣就是一種解放天性的方式,特別看到很多作家都喜歡養貓,所以你也可以嘗試著養只寵物去放鬆一下自己的精神壓力。

去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有趣的點點滴滴,就像這隻貓看世界的純真眼神。
最後贈一句可以使你重新思考人生的名句。你要記得那些大雨中為你撐傘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徹夜聊天的人、坐車來看望你的人、陪你哭過的人、在醫院陪你的人、總是以你為重的人、帶著你四處遊盪的人、說想念你的人,是這些人組成你生命中一點一滴的溫暖 ,是這些溫暖使你遠離陰霾,是這些溫暖使你成為善良的人。—— 村上春樹


推薦閱讀:

抑鬱症會影響外表嗎?
抑鬱症的表現有什麼?
為什麼童話往往以王子公主在一起作為圓滿結局?
社交恐懼是怎樣的體驗?
騎單車、游泳技能終身不失?為什麼?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 佛學 | 心理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