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歷史上存在過的神秘古國?

比如古蜀國,厙國,姑蔑古國之類的。

相關問題中國歷史上還有哪些神秘的王國? - 知乎


玩過文明5/6的人可能對這個有點印象,選 阿茲特克Aztec 文明建城以後的第二城 --

神秘古文明(國/城) 特奧蒂瓦坎 Teotihuacán, 又叫做眾神之城

位於中美洲,墨西哥境內,離墨西哥城幾十公里。

其實,特奧蒂瓦坎文明和城市,比阿茲特克早了幾百年。當阿茲特克人發現這裡時,這裡已經荒蕪很久了,但阿茲特克人還是為其遺址的雄偉所震驚,並給了它特奧蒂瓦坎 Teotihuacán (眾神之城)的名字。阿茲特克領袖,蒙特祖瑪也去朝聖過好幾次。

特奧蒂瓦坎文明存在於約公元前1-2世紀-公元後7世紀,一度稱霸中美洲1000年,是一個強大的商業中心,興盛時期達到20萬人,在當時是相當多了。


3D復原圖

特奧蒂瓦坎文明讓人有著讓人嘆為觀止的建築和城市布局

城的主軸,死亡大道,著名的建築都沿其而建。

太陽金字塔

原名不知,現在的名字是阿茲特克人在找到古城廢墟後命名的。

月亮金字塔

羽蛇神神廟

這些建築大都和祭祀有關,包括動物和人。


藝術品/繪畫也很精美

神秘之處:

  • 沒有人知道特奧蒂瓦坎文明和城市的起源,也沒有人知道它原來的名字
  • 沒有太多關於其領袖的記錄
  • 在這樣一個人口眾多並有影響力和貿易往來的文明,並沒有形成官方語言或者文字系統的痕迹
  • 據說,死亡大道上地標建築的距離,恰好表示著太陽系行星的軌道數據
  • 如此巨大的金字塔又是怎樣建造的
  • 女性神明崇拜
  • 不知道為什麼消亡了,裡面的人也突然消失了,是一個謎。有發現公元600年左右城市的不少主要建築毀於大火,顯示了可能的政變,也可能是環境和公共衛生的原因。阿茲特克人則認為,這個文明從神而來,又回到了TA們的星球。

今天,特奧蒂瓦坎遺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地,也是很著名的旅遊景點。

原創,轉載請聯繫。


*********************************************************

小廣告,歡迎參加我的Live


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

-----------------------

已開啟值乎,歡迎交流~~ ^_^

值乎 - 說點兒有用的


我這個答案有點偏題,但是覺得還是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想說的是復活節島。

我並不是非常確定復活節島上的人類政權是不是可以算作「國」,

我並不是非常確定復活節島上的人類政權是不是可以算作「國」,

我並不是非常確定復活節島上的人類政權是不是可以算作「國」,但是島上曾經有一個原始的國家政權所具備的各種因素:較多人口,階級分化,權力集中,秩序等級,宗教信仰,農業生產,文字記錄等等,而復活節島最終的毀滅也可謂是驚心動魄,意味深長。
某種程度來說,復活節島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最荒遠的地方,它離最近的大陸海岸足有3680公里。這個距離是啥概念?從北京到烏魯木齊的飛行距離大概是2600公里左右......你站在那個島的最高處,朝任何一個方向看過去,都是煙波浩渺,無邊無際的汪洋,好像你腳下這個小島就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一塊陸地。

1722年的時候(清康熙年間),一個荷蘭探險家在基督教復活節的那天發現了這個小島,於是就把這個小島命名為了「復活節島。」
復活節島的面積(163.6平方公里)大概只有北京市朝陽區的1/3大......這個世界盡頭的小屁屁島之所以為世人所熟知,是因為島上樹立著上百座大家在圖中看到的巨型人像,這些石像被稱為摩艾(Moai),是島上原住民的傑作。普通的石像通常大概有70-80噸重,用起重機將它們立起來都很難,所以小島始終被神秘主義所籠罩,上百座表情森然的巨型石像讓一些神神叨叨的西方人堅信這個小島曾經被某種神秘力量支配過。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語言學判斷,復活節島的原住民是波利尼西亞人,他們什麼時候到的這個島上目前尚無定論,最大膽的估計推測他們在公元4世紀到5世紀之間(大概中國西晉東晉這個時代)就到這個島上了。
別看今天復活節島一副鳥不拉屎的慘樣,但是植物學家通過孢粉學判斷,復活節島曾經是一片鬱鬱蔥蔥的亞熱帶森林,到處生長著30多米高的巨樹,如假包換的動植物天堂。波利尼西亞先民們最開始也在這個島上過著打魚種地,捕獵採摘的日子,一片歲月靜好。
後來,或許是因為權力的集中,也可能是為了尋找心靈的寄託,島上的居民逐漸地沉迷到對宗教的狂熱之中,這也使得復活節島文明開始朝著作死的方向狂奔起來。

島上的居民們出於宗教狂熱,開始攀比著修建巨型石像,而每修建一個巨型石像都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和資源。就這樣,島上的樹木被瘋狂的島民們成片成片地砍倒,並且被消耗到毫無產出的宗教活動中去。可要命的是,復活節島的位置非常尷尬,它處於一個維度雨量都不甚理想的位置,再加上孤懸海外,來自大陸的落塵和沙塵暴鞭長莫及,這使得復活節島生態的恢復能力極差。森林被破壞之後就再也長不回來了......
當狂熱的島民們砍倒了自己視野內的最後一棵樹的時候,它們驚訝的發現,自己竟然沒有木材做船出海了,考古學家根據廚餘垃圾發現,島民們食譜中佔據重要位置的深海魚和海豚都因此消失了。這些島民被自己愚蠢透頂的作死行為困在了島上,他們只能開始依賴近海貝類,海鳥,雞,老鼠為生,當這些也終於被他們吃完了之後,人肉成為了唯一的選擇......
有確鑿的考古學證據顯示,復活節島最終成為了一個食人樂園,島民們彼此之間瘋狂地吞噬和撕咬。有一個婦女在食人狂潮中被敵對部落抓住之後生吞活剝,她的兒子為了給母親復仇,一口氣吃掉對方部落30多人,變成了一個食人狂魔(這個說法據傳來自英國考古學家Katherine Routledge的記載,但是我沒查到,存疑)。這種食人風俗愈演愈烈,深深地影響了小島上的文化,以至於後來島上最刻薄的一句髒話是:「你媽的肉塞了我的牙縫!
據學者推測,復活節島文明巔峰時期人口可達3萬人,後來在包括吃人在內的多種因素共振之下,小島的人口暴減,1872年時,島上居民僅剩111人。
諸位,想像一下,在世界盡頭一個與世隔絕的孤島上,血紅的落日將島民們化作一個個漆黑的剪影,在巨大石像的陰影下,這些剪影彼此之間追逐殺戮,相互吞噬......就是馬爾克斯他老人家看到這一幕也一定會忍不住感慨:「魔幻,太魔幻了。」
最讓人唏噓的是,伴隨著食人風潮的是無盡的宗教戰爭,敵對部落之間想方設法地要破壞對方的石像。他們會在石像前邊鋪好石板,再把石像推到在石板上讓其摔碎。就算摔不碎的也要想辦法全部推倒(現在立著的石像是20世紀的人閑得蛋疼又立起來的),就這樣,島民們推倒了他們的先民耗費了無盡人力物力,透支了小島的未來而立起的石像,復活節島上的社會也因此最終隕落了......
太平洋的海風吹拂著歸於安靜的小島,那呼嘯凜冽的風聲聽起來像是一個文明的哀嚎。


謝邀!多圖預警。介紹一下華夏大地的那些曾經璀璨的邦國吧

在大多人心目中,中國第一個國家形式產生的朝代應該夏。而之前的華夏大地的文明的應該是部落形式的。但是隨著近些年考古的發現,古代中國社會形態演變的過程則可以表述為:「史前大體平等的農耕聚落形態—含有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態—都邑邦國—複合制國家結構的王國—郡縣制的帝國」這樣五個發展階段和形態。這樣表示才合理一些。


讓我們把時間推回到4000年前,看看當時我們華夏大地的主要邦國及其興衰。當時北方主要是以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為代表,南方是以長江流域的屈家嶺文化為代表。在這兩大流域中,呈現出邦國林立的格局。這就是史書中所說的堯舜時期「萬國」的情形。所以,中國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最後怎麼成為一元的呢?


首先介紹什麼是邦國?

邦國也稱為「都邑邦國」。中國古代有國就有城,建城乃立國的標誌,並形成「都鄙」結構。「都」是指國都、都城;「鄙」是指鄙邑,有的屬於都城周圍的村邑,有的屬於邊陲地域的村邑。

由邦國可以走向王國,但並非所有的邦國都能發展成為王國,只有取得了「天下共主」地位的邦國,才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王國,這就是夏商周三代的夏邦、殷邦和周邦。王國的王權,不但支配著王邦,還支配著附屬於或從屬於王邦的屬邦,這就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從而使國家形態是一種「複合型國家結構」:在這種結構中,既有作為「天下共主」的「國上之國」的王邦,也有作為屬邦的「國中之國」。


那麼結合近年考古學發現的結果,介紹主要其中最重要幾個古邦國,我們去看看當時邦國的特點!



一、石家河邦國

石家河文化是青銅時代文化 ,距今約4600─4000年。因發現於湖北省天門市石河鎮而得名。此地有一個規模很大的遺址群,多達五十餘處。該文化已經發現有青銅銅塊、玉器、祭祀遺迹、類似於文字的刻劃符號和城址,表明它已經進入文明時代。陶器大部分為黑色,不過也有不少紅色的陶杯和陶塑,是該文化的一大特色。(百度百科)

從遺址上來推斷,當時就有了城邑和宮殿,城裡可以居住三四萬人。已經進入文明時代了。

從遺址上來推斷,當時就有了城邑和宮殿,城裡可以居住三四萬人。已經進入文明時代了。


在鄧家灣遺址發現了銅塊和煉銅原料孔雀石,標誌著冶銅業的出現。琢玉工藝崛起,特色鮮明,玉器有人面雕像、獸面雕像、玉蟬、玉鳥、玦、璜形器等,都屬於小型玉器。

大家有時間到湖北旅遊時候,一定要去湖北博物館感受石家河的文化。象這塊人首玉,代表著石家河先民尊奉的神或巫師的形象,可以看出此時已經具有宗教濃厚的氣息。

特別在遺址中出現了「玉越"的圖案。這在西周以前是王權的象徵。可見當時邦國已經有了統治者。

特別在遺址中出現了「玉越"的圖案。這在西周以前是王權的象徵。可見當時邦國已經有了統治者。


邦國成了江漢平原的統治中心。

但是到4000前,邦國突然消失了。先秦文獻中,」堯、舜、禹征伐三苗的記載。在中原華夏集團強大的軍事「南征」之下,三苗文化迅速衰落,考古發掘材料基本可以印證文獻所載。在血腥的邦國爭霸中,最終被滅國。其文明的成就匯入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之中。


二、良渚邦國

良渚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支著名的考古學文化,分布地區主要是古越族定居的長江下游太湖流域,1936年發現,1959年命名,良渚文化存續時間是從約3300 BC至2200 BC,共約1000年,良渚文化玉器代表了中國史前時期第二波的玉文化高潮。良渚文化重型玉禮器(琮、璧、鉞)為後代中原王朝所全盤繼承。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邦國升起的。良渚文化玉器,達到了中國史前文化之高峰。在良渚文化的一些陶器、玉器上已出現了為數不少的單個或成組具有表意功能的刻劃符號,學者們稱之為「原始文字」。


良渚文化時期,稻作生產已相當發達,從出土的大量三角形石犁等農具看,良渚人已擺脫一鏟一鍬的耜耕而率先邁入了連續耕作的犁耕階段,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稻子生產基地,從而為當時社會的繁榮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良渚文化以黑陶著稱,胎質細膩、造型規整,器種變化多樣,用途分明,尤其是鼎、豆、壺的組合,構成了富有良渚文化特色的器物群。


去浙江時候,一定要去良渚博物館看看去。到時候,你就覺得專家說的良渚文化足可以與同時期的埃及和兩河文明相媲美,真是浙江人的驕傲。

就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良渚玉器中的花紋最細的僅有0.1毫米。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如此精細,恐怕是當時全世界僅有的了。玉器的打孔僅有0.8毫米,這對於當今的玉匠來說也是幾乎算是最困難的任務了。由此可見,當時的手工業之高。


良渚文化中出現了的玉鉞和玉琮。這二者全屬於禮器。玉鉞代表王權,而玉琮代表著神權。可見當時的良渚邦國是統治形式王權與神權的相結合的。在貴族的墓葬區有很多玉璽器,重要的玉璽器都有稱之為神徽的圖像——一個人戴著帽子手拿武器騎在神獸上的形象,這說明當時已有共同的信仰和崇拜。還有很多跡象表明當時階級分化嚴重,最高的王墓葬中還有砍頭的刑具,這些都是權力的象徵。下圖為玉琮


良渚滅亡的原因,現在只是推測。一是因為中原文明入侵。二是因為當時氣候變化,海面上升淹沒了。但是良渚邦國對中華文明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

三、石峁(mǎo)邦國

石峁遺址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早期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址。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禿尾河北側山峁上。初步判斷其文化命名為石峁類型,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遺存。石峁遺址是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窗口,可能是夏早期中國北方的中心 。據專家研究有可能是黃帝的都城崑崙城。

石峁石頭古城遺址超過4平方公里,目前是超大型史前石城遺址。1975年這一發現可以說石破天驚。學者估計這是黃帝部落後人的建立。


這麼大的石頭城,不知道要費多少人力和物力,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統治,沒有森嚴的等級管理制度,是不可能調配龐大的社會資源建出這一石頭古城的。


石頭城分為皇城台、內城和外城。


城裡發現很多玉器和陶器。特別發現了堅硬的燧石做的箭頭。


同時還發現了做刀柄的磨具。可見當時已經具有青銅刀具,而且已經批量化,當時邦國已經有了一定的軍事實力。

在這裡出土的玉雙面人頭像,可以看出具有游牧民族的特徵。正好《山海經》記載「一目國」。此城處於游牧地區向農業文明地區的通道上。可見當時已經與游牧民族有著一定的聯繫。


但是,此遺址沒有出現象徵王權的任何器物。推測只是屬於從屬地位的邦國。這個邦國也在4000年前,迅速隕落了。那麼人到哪裡去呢?

四、陶寺邦國

陶寺遺址是中國黃河中游地區以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為主的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 ,東西約2000米,南北約1500米,面積280萬平方米。是中原地區龍山文化遺址中規模最大的一處之一。經過研究,確立了中原地區龍山文化的陶寺類型;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其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前1900年。陶寺遺址對復原中國古代階級、國家產生的歷史及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其中有一座大型建築基址面積達1萬平方米。從陶寺遺址中期大城相對獨立的宮殿區分析判斷,雙城制已具雛形。在陶寺文化大型建築基址的夯土中,出土一件青銅容器口沿的殘片。在高等級建築以南發現每個直徑達10米多的類似「府庫」的儲藏用的窖穴群。還有被城牆圍合、由大墓與祭祀遺迹組成的類似後世的「王陵寢廟」區。有一座大墓長5米、寬3.6米,隨葬6件裝有漆木柄的跟禮儀有關的玉石鉞,說明墓主人地位的顯赫,極有可能為準王國之君。


在墓穴的附近,有總面積1000平方米的集觀象授時與祭祀功能於一體的禮儀建築遺址——觀象台。

考古學者通過近一年的模擬實驗,已準確觀察到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其所體現的天文曆法內涵與《尚書.堯典》所載「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大體一致。陶寺人通過11道石縫可以推出20節令曆法。就從這點來看,當時陶寺已多邦國的中的「國上之國」,成了「萬邦之首」。

考古學者通過近一年的模擬實驗,已準確觀察到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其所體現的天文曆法內涵與《尚書.堯典》所載「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大體一致。陶寺人通過11道石縫可以推出20節令曆法。就從這點來看,當時陶寺已多邦國的中的「國上之國」,成了「萬邦之首」。


而陶寺中期大城的王墓ⅡM22墓室東南角豎立一根漆桿,通過研究和實驗證明為測日影立中的圭尺,也說明政權的更迭以授收圭尺「中」為象徵。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駑指出,陶寺是最初的「中國」,圭尺的「中」標誌地中位置,體現君權神授的思想。也是中國的「」最初概念的源起。


陶寺遺址出土朱書陶扁壺上的文字為「文堯」二字,並認為其為「堯都平陽」。儘管對於這兩個文字還有不同看法,但考古學界基本認為其為堯舜時期的都邑。


顯然,陶寺邦國開始向複合王國過渡了,為早期國家的晚期即向成熟國家過渡期的國都。說明以此為都的堯舜之國為早期國家的晚期階段,距成熟國家已經不遠。

值得注意的就是還出土了牙璋。

什麼是牙璋呢,這裡科普一下。

什麼是牙璋呢,這裡科普一下。
牙璋,《周禮·春官·典瑞》:「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其實就是兵符,調動軍隊的符信。
後來發展成有兩塊,一凹一凸,王一塊,主將一塊,用以調兵,這也是虎符前身。

從信陵君盜虎符救趙的故事中,就明白其作用就是王權對軍隊控制。牙璋的發現,正好證明陶寺具有調配各邦國軍隊的指揮權,在各邦國中居於統治主導作用。

從信陵君盜虎符救趙的故事中,就明白其作用就是王權對軍隊控制。牙璋的發現,正好證明陶寺具有調配各邦國軍隊的指揮權,在各邦國中居於統治主導作用。

在實際考古中,發現了很多被砍的遺骸。加上在遺址中發現了石峁的陶鬲,專家推測:石峁人因為天氣變冷南下,攻下了陶寺的都邑,大量屠殺陶寺的貴族,建立起自己的統治,這就是後來的夏王朝的建立。從此中國從邦國時代進入到王國時代。中華文明從此由多元進入到了一元時代!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表示,一系列的考古證據鏈表明,陶寺遺址在年代、地理位置、內涵、規模和等級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都與堯都契合。雖爭議仍然很多,陶寺遺址的考古發現已足以「改寫歷史」。他表示,此前考古學界一般認為,中華文明始於夏朝後期的二里頭文化時期,距今3700多年。但陶寺遺址考古發現表明,早在距今4200多年前,文明的幾大構成要素(文字、青銅器、都城)均已出現。中華民族進入文明社會的年代,至少可以在此前認知的基礎上往前推進500年。

當然,至今學術界還是對夏文化源頭到底是河南的二里頭文化還是山西的陶寺文化至今還是爭來爭去。我等吃瓜的群眾就等著國家「十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下個定論吧。

但是無論怎麼樣,這些華夏大地上邦國時代中,那些輝煌的邦國,作為一名國人,絕對不能忽視的!


蘇美爾文明

蘇美爾人,是威爾杜蘭在《世界文明史》中最先提及的文明。

而巴比倫王朝的都市國家烏魯克(Uruk),則是其文明的代表。

烏魯克(Uruk 或 Erech)是美索不達米亞西南部蘇美爾人的古城城名。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幼發拉底河下游右岸,今伊拉克境內。早在遠古時期,蘇美爾人在此創建文化,史稱烏魯克文化(約公元前3400—前3100年)。居民製造銅器和陶器,建有巨大塔形建築物,並創造圖畫文字,為後來兩河流域楔形文字的萌芽。後形成早期的烏魯克城市國家和宗教中心。公元前二十四世紀中期烏瑪國王盧伽爾—吉爾伽美什(Gilgamesh)(約公元前2373—前2349年)在此建城,建立的蘇美爾國家,公元前二十四世紀時曾為烏瑪王國(Umma)首都。後併入阿卡得王國。迄公元前一千年代仍為「兩河流域」重要城市。公元三世紀波斯 薩珊王朝時被毀。

對,就是這個金閃閃的傢伙修的的烏魯克城~~~~~

對,就是這個金閃閃的傢伙修的的烏魯克城~~~~~

對,就是這個金閃閃的傢伙修的的烏魯克城~~~~~

以烏魯克城為代表的烏魯克文明,在人類文明史中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時期,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城邦形成時期,有著足以被稱為城牆的土丘遺址,規模浩大的神廟,時代分明的陶器製作和人類最古老的文字。在人類歷史中,這都是里程碑式的一步。

烏魯克文化的得名,就是烏魯克遺址,這是即歐貝德文化之後以輪制素麵陶為代表的一個考古學文化,烏魯克遺址位於幼發拉底河下游的左岸,與烏爾遺址隔河相對。【1】

德國的東方學會,對烏魯克遺址進行過多次發掘和考察,從1912年開始,經歷了一戰,直到1939年二戰爆發,德國的東方學會前前後後一共進行了十一個季度的發掘工作。其中的工作揭示了兩河南部前王朝時代的發展序列,由此,在1931年的第十八屆東方學會議上,兩河前王朝時代的年代序列由早至晚分為三期,,即歐貝德時期、烏魯克時期、捷姆迭特那色時期,這個分期一直沿用到了現在。【2】

為了方便研究,也有使用早中晚三期分類,或者根據特色陶器判斷的。

這是烏魯克遺址分布圖,考古工作後來由於伊拉克的複雜局勢而終止。

這是烏魯克遺址分布圖,考古工作後來由於伊拉克的複雜局勢而終止。

這是烏魯克遺址分布圖,考古工作後來由於伊拉克的複雜局勢而終止。

1.布拉克遺址所出的珠子窖藏 2~7,布拉克遺址所出蓋印 8~11,Arslneatpe遺址所出蓋印

1.布拉克遺址所出的珠子窖藏 2~7,布拉克遺址所出蓋印 8~11,Arslneatpe遺址所出蓋印

1.布拉克遺址所出的珠子窖藏 2~7,布拉克遺址所出蓋印 8~11,Arslneatpe遺址所出蓋印
12~14,眼睛偶像

從現有的遺物判斷,蘇美爾人和閃族長相區別很大,他們矮胖;鼻子高而直,前額微向後傾,眼略斜向下。男人大部分蓄鬚,刮光的人也有。在蓄鬚者中,大部分均把上唇鬍鬚剃掉。蘇美爾人的衣服,大半是羊毛織品。婦女,僅左肩穿衣服;男子,早期,僅腰以下有衣服;其後,才興上裝。但奴僕,不分男女,在室內時。自腰以上均裸露於外.不論男女,通常均頭帶便帽,足跟拖鞋。蘇美爾的貴婦,和近代美國婦女一樣,是丈夫財富的櫥窗。她們除穿軟皮鞋外,還佩戴手鐲、項鏈、戒指、耳環。

蘇美爾人有著極度繁榮的文化,詩人、學者和論述古代史的著作;在這些詩歌中,蘇美爾人講述了創世紀和大洪水的故事,蘇美爾人的洪水,傳到了巴比倫,傳到了希伯來,最終進入了《聖經》的故事裡。在1929年,Professor Woolley在遺址發現了一個厚達八英尺的淤泥粘土層,這表明了一次幼發拉底河的大泛濫,也就是所謂的大洪水;而這之下,又出土了很多蘇美爾文化遺迹。

如此的偉大奇蹟,必需要配合一個悠久的年代。於是,祭師和詩人們便開始動腦筋,根據傳說和想像,編列了一系列的王朝。這些王朝,自洪水泛濫之時上溯,竟達43. 2萬年之久。在祭師和詩人所編列王朝中,他們敘述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兩個,一個說的是Tammuz;另一個就是吉爾伽美什(Gilgamesh )。

這兩人,在蘇美爾是兩位國王,可是傳到巴比倫及希臘,他們都一齊進了大神廟。吉爾伽美什成為巴比倫詩人心目中最偉大的英雄;而Tammuz,到希臘神話里,以Adonis之名,成為男性美神化身【3】。

說起英雄王吉爾伽美什(Gilgamesh ),托日本TYPE-MOON公司原作的Fate系列遊戲及其衍生作品的福,知名度已經很高了;不知道的,多半也聽說過金閃閃的名字和那金閃閃的王之財寶。

古老的史詩,《吉爾伽美什史詩》也逐漸被中國的朋友所認識和閱讀

《吉爾伽美什史詩》(又稱基爾麥什史詩)(The Epic of Gilgamesh)是目前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詩。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在蘇美爾人(Sumerian)中流傳,經過千百年的加工提煉,終於在古巴比倫王國時期(公元前19世紀-前16世紀)用文字形式流傳下來。這是一部關於統治著古代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地區蘇美爾(Sumer)王朝的都市國家烏魯克(Uruk)英雄吉爾伽美什(Gilgamesh)的讚歌,雖然這是一部殘缺了近1/3的作品,但從餘下的2000多行詩中我們還是能夠感受到蘇美爾人對他們偉大英雄的崇拜讚美之情。

原版故事大概是這樣的【4】:
半人半神的英雄吉爾伽美什高大威武帥氣,可是卻沉迷於修牆,就是開頭的烏魯克城;令老百姓苦不堪言。
天神聽到了老百姓的祈求,就安排女神阿魯魯(Aruru)創造了半人半獸的肌肉男恩奇都;恩奇都本來和小動物生活在一起,吉爾伽美什命令神妓(Shamshat)誘惑恩奇都,恩奇都與神妓發生關係後就被小動物拋棄了。
恩奇都來到了烏魯克城,而吉爾伽美什摔跤,二人成了好夥伴。
吉爾伽美什和恩奇都一起殺死了魔獸洪巴巴,女神伊絲塔(Ishtar)為吉爾伽美什的魅力所傾倒向他求愛,吉爾伽美什果斷決絕了女神。
女神很不爽,派天之公牛騷擾烏魯城,恩奇都抱住天牛,吉爾伽美什做掉了天牛。女神伊絲塔出現,恩奇都使用了天牛的腸子對女神嘲諷,你配不上吉爾伽美什,你也就戴個牛的腸子。女神更不爽了。
恩奇都被咒病死了,吉爾伽美給恩奇都換上新娘的衣服,抱著恩奇都哭了七天七夜;然後踏上了尋找不死葯的旅途。
吉爾伽美什一番苦難後遇到了烏特納比西丁(Utnapishtim)──大洪水唯一生還者和永生者;要到了永生之草。
回家路上在泡溫泉的時候,不死葯被蛇吃了。

大概就是這樣了。

P.S.關於吉爾伽美給恩奇都換上新娘的衣服,我看到的文本是

後來我又查了一下A.R.Gcorge的《巴比倫尼亞吉爾伽美什史詩:簡介、評註和楔形文字文獻》一書中的楔形文字泥板拓片和阿卡德語的拉丁化寫法:

「吾友自始至終都只有一個人 」 天之鎖-恩奇都

「吾友自始至終都只有一個人 」 天之鎖-恩奇都

「吾友自始至終都只有一個人 」 天之鎖-恩奇都

「區區一隻趴在地上的螻蟻,誰允許你抬起頭的?蟲子就要有蟲子的樣子 低頭伏地然後去死。」

威爾杜蘭總結的近東歷史大事年表;夏朝大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曾經也有過中國人和蘇美爾人關係的說法。

威爾杜蘭總結的近東歷史大事年表;夏朝大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曾經也有過中國人和蘇美爾人關係的說法。

威爾杜蘭總結的近東歷史大事年表;夏朝大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曾經也有過中國人和蘇美爾人關係的說法。

附錄1:
大二西方文明史的小作業

吉爾伽美什史詩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最偉大的文學作品。史詩的主人公吉爾伽美什本是公元前三千年代初期烏魯克城邦的國王,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只是後來才被演繹成為神話人物和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5〗吉爾伽美什史詩在文明研究方面有著其特定的意義和貢獻,是文明及文化研究中必需要予以重視的瑰寶。接下來,筆者將會以Oliver A.Johnson所著的「SOURCES OF WORLD CIVILIZATION」一書中的英譯本來淺談一下我對吉爾伽美什史詩的一些疑問和理解。


其一 牧民的意象


吉爾伽美什史詩開篇在介紹吉爾伽美什時說:「He is herdsman of ramparted Uruk,He is
herdsman and lord of his folk」,一連用了兩個herdsman,herdsman便是牧人的含義。這很有趣,還記得《聖經.約翰福音》中耶穌也曾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而中國古代的《管子》,其開篇一章便是「牧民」。


可見這種將人民比作牲畜而將統治者或而救世主比作牧人的說法,無論中西方,在早期文明中都有明顯體現。那為什麼?又說明了什麼?


現實決定想像,無論如何,文學作品都是現實的反應。其一,牧民一詞的廣泛出現說明了這一現象的常見和普遍,說明在文明早期,畜牧業的比重是極大的。其二,牧民一詞的使用表明他是被理解和認同的,說明人們普遍認定了「統治者-人民」就是「牧人-牲畜」的異化這一模式,深層說是在文明早期統治階級尚有決對的神性和教育資源的不公正分配的一種映射。


其二
同性戀傾向


讀吉爾伽美什史詩,能看出吉爾伽美什與其摯友恩奇都之間極強的同性戀傾向。


首先是在大神Anu聽完人民的抱怨之後,招來女神Aruru時所說的話:「hou, Aruru, madest Gilgamesh;Now make another like
unto him.So long as he pleases,Let him come at Gilgamesh.Let them contend together,That Uruk may have
peace.」翻譯過來,大概是「汝,阿璐璐,曾塑吉爾伽美什的身;今便再去為他造來一人,其若願矣,使之合矣,其若合矣,則一方寧矣。」可見,恩奇都的出現就是投吉爾伽美什所好的,以使他們生活在一起,吉爾伽美什便會無心於建城之事,人民便安心了。而後,是吉爾伽美什拒絕了女神Ishtar的求愛;而當摯友恩奇都死後,吉爾伽美什給他穿上了新娘的服飾,抱著他。我覺得無論怎麼看,這都明顯超越了普通的朋友之間的情誼而透露出了一股很強的同性戀傾向。


再看《聖經.撒母耳記上》所說:「大衛對掃羅說完了話,約拿單的心與大衛的心深相契合。約拿單愛大衛,如同愛自己的性命」,也有些同性戀的味道。而很有可能,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同性戀一直是存在的,而在注重生育的文明早期,同性戀多見於英雄人物,我覺得這一點很值得研究。


其三 大洪水


吉爾伽美什史詩中提到過上古時代的大洪水,《聖經.創世紀》中挪亞方舟的故事以及中國大禹治水的傳說,彷彿都在暗示這樣一件事:大洪水真的有過,這很有可能是史前文明對大洪水記憶的共同反應。那真的有過全人類的大洪水嗎?我想是有過的,冰河消亡的遺留。


但有兩點很值得重視:其一,《聖經.創世紀》中挪亞方舟的故事與吉爾伽美什史詩中大洪水的描述極其相似,應該是吉爾伽美什史詩中大洪水故事的一個異化。其二,與西方人面對大洪水時逃避的想法不同,中國人的態度是「治水」,這很值得研究。


好,便先說這些.

附錄2:
兩年前翻譯的吉爾伽美什史詩的一個開頭

吉爾伽美什史詩

All things he saw, even 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He underwent all, learnt to know all,

He peered through all secrets,

Through wisdom』s mantle that veileth all.

他所見就是萬物,即便通達這大地的盡頭的結束,

他承負著萬物,他亦通曉著萬物,

他看破這世間諸法的奧秘,

撕去了那遮掩一切的智慧的簾幕。


What was hidden he saw,

What was covered he undid;

Of times before the stormflood he brought
report.

他瞧見了那些隱匿的,

他揭開了那些圍裹的;

他講述著那曾經的大洪水的厄怖。


He went on a long far way,

Giving himself toil and distress;

Wrote then on a stone-tablet the whole of
his labour.

他也曾獨行至遠方,

自予著痛苦和悲涼,

那石板上刻下了他全部的辛勞。


He built the walls of ramparted Uruk,

He laid the foundations, steadfast as
broze,

Of holy Eanna, the pure temple

他建起了烏魯克城的石牆,

佇立於那高潔伊蘭娜神的聖堂的基奠之上,

如銅像那般永恆地凝視,

凝視著那有過記憶的方向。

Two thirds of him is god,

One third of him is man,

There』s none can match the form of his body…

他的三分之一是人,

他的三分之二是神

這世間無物可匹配他那完美的身。。。


[The inhabitants of Uruk call upon the gods
for help]

【烏魯克的臣民向諸神求訴】


「Gilgamesh keeps the son from the father,

Building the walls through the day, through
the night.

「那吉爾伽美什,他使父子離散,

(讓兒子)去築烏魯克城的牆根,晝夜不分。


He is herdsman of ramparted Uruk,

He is herdman and lord of his fork,

Strong and splendid, knowing wisdom.

他是這烏魯克城的領主,

他是他子民們的王與牧人,

強壯俊美,睿智高深。


Gilgamesh keeps the lover from the maiden,

The daughter of a hero,

The chosen of a noble」

那吉爾伽美什,他讓戀人離散(去築城),

縱使她是英雄之女,

縱使貴族愛她真真。」


The great god Anu lent ear to their cries.

Aruru was summoned, she the great goddess:

「Thou, Aruru, madest Gilgamesh;

Now make another like unto him.

So long as he pleases

Let him come at Gilgamesh.

Let them contend together,

That Uruk may have peace.」

大神阿努聽聞了他們的訴問。

便喚來阿璐璐,極高貴的女神:

「汝,阿璐璐,曾塑吉爾伽美什的身;

今便再去為他造來一人,

其若願矣,

使之合矣,

其若合矣,

則一方寧矣。」

參考文獻(不管格式了):
[1]沃浩偉. 試論兩河北部的烏魯克時代[D].吉林大學,2005.
[2]楊建華《兩河流域史前時代》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年
[3]威爾·杜蘭特,《世界文明史》
[4]Oliver A.Johnson, 「SOURCES OF WORLD CIVILIZATION」
[5]吉爾伽美什史詩的流傳演變》,狄茲·奧托·愛扎德; 拱玉書; 歐陽曉利; 畢波;國外文學 , FOREIGN LITERATURES QUARTERLY, 2000年01期

P.S.吉爾伽美什史詩也是專業課複習範疇,昨天晚上失眠了不想看政治,於是開始玩專業課。


我就說說一些什麼神秘的古國吧。

1、古滇王國

  兩千多年前,滇池沿岸有過一個古老的王國,司馬遷在《史記》中稱之為「滇」。然而,就在司馬遷將它載入典籍後不久,滇國就銷聲匿跡了,再沒有蹤影,沒有傳說,沒有人知道它的臣民哪裡去了,像一個亘古的謎,沒有人再提起雲南古史上的這段輝煌。對了夜郎自大其實錯了,真正是滇王首先自大。

出自《史記·西南夷列傳》: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

  古滇國現在對人們來說還是一個迷,因為還沒有人找到滇國的古都,撫仙湖水下古城的內城可能是滇王離宮,而滇王離宮可能就是後改稱的俞元縣,俞元古縣城也真如百姓所說「澄江湖裡有一座沉沒的城」,因地震而沉沒湖底,它正是現在探測的撫仙湖下殘存的古城,這些都是考古工作者們的猜測,古滇國是一個神秘消失的青銅王國。

  古滇王國起始於公元前5世紀(春秋末期),結束於公元1世紀(東漢),曾經達到鼎盛一時的藝術成就,創造了中國西南獨樹一幟的青銅文化,是一個具有世界意義的「雲南品牌」,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哀牢國:

在滇西,歷史上曾經有過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哀牢國」。距今約2400年前,以今保山市為中心的怒江區域曾崛起過一個支系龐雜的族群「哀牢夷」,是古代「西南夷」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創立了存續數百年之久的酋邦哀牢國,還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哀牢文化」。兩漢時期,哀牢王柳貌「內附」,永昌郡設立,中原文化迅速注入,曾經興盛一時的「哀牢文化」便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漸次稀釋直至湮滅,以致後人往往只能透過一些古代典籍記載的關於哀牢夷和哀牢國的隻言片語,去想見那個曾風光過的神秘古國的萬般風情。


3、勐卯古國:

據傣族民間傳說,早在公元前6世紀初,南卯江(瑞麗江)河谷已建立了若干部落聯盟。東周靈王十四年(公元前558年),傣族首領混魯(根侖)、魯賴(根蘭)兩兄弟統一了南卯井河谷,首建 「勐卯果戰壁」王國,俗稱「勐卯王國」。傣族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歷史故事:距今3000多年前,傣族王子召武定落難原始森林,天賜他一把琴,彈起這把琴,林中所有野象就會召之即來,聽從琴王的指揮。於是召武定在象隊的幫助下,打回勐卯,奪取了果戰壁王國的王位。 有史學家認為:公元前122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探尋到的「滇越乘象國」就是「勐卯果戰壁王國」。


4、句町古國

  句町原是濮人的一個部落,居住於雲南東南部、廣西西北部。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開其地為縣。句町王亡波率部歸附漢朝。昭帝始元四年益州郡姑繒,葉榆等部落酋長反叛。次年,漢朝派大鴻臚田廣明等征討,鈳町侯亡波率其邑君長人民助擊反者有功,昭帝封亡波為鉤町王。

漢昭帝始元5年(前82年),句町族首領亡波因協助平定姑繒、葉榆的反叛有功而被封為「句町王」,享受著國縣並置的特殊待遇。憑此優勢,句町的勢力迅速發展,到西漢末年,句町國繼滇國、夜郎國成為橫跨桂西、雲貴高原前沿的文明古國,其疆域十分寬廣。


5、南詔國:

  南詔是中國唐朝時包括現時雲南全部,貴州,四川,西藏,越南,緬甸一部分的國家。唐時西洱河地區有6個大部落,號稱「六詔」,即蒙舍詔、蒙禹詔、越析詔、浪穹詔、鄧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因地處南方,故亦名南詔。

開元元年(713年),玄宗封南詔皮羅閣為台登郡王。開元二十六年,皮羅閣在唐王朝支持下兼并五詔,進爵雲南王,建立南詔國。次年遷都太和城(今大理市境內)。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年),南詔國權臣鄭買嗣奪位自立,改國號大長和。南詔國傳位165年,至此滅亡。五代後唐天成四年(929年),趙善政滅大長和國,建立大天興,次年東川節度使楊干貞滅大天興國,改國號大義寧。大義寧後被白族先民段思平所滅,承襲了南詔以來的疆界,建立大理政權。


6、大理國

  大理是中國宋代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在今雲南一帶建立的少數民族國家。後晉天福二年(937年),白族段思平滅大義寧建國,定都羊苴咩城,改國號曰大理。由於歷史資料的匱乏,人們對大理國的了解比較少。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大理國是中國宋代以「白蠻」(白族)為王室、「烏蠻」(彝族)為主體民族的少數民族聯合政權。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滅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興智。後來隨著金庸先生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天龍八部》等作品及電視劇的傳播,大理國廣為人知。

7、自杞國

南宋時期滇東、黔西南地區的一個以「烏蠻」為主體的少數民族政權。1100年由彝族先民東爨烏蠻阿廬部落中的彌勒、師宗二部建立自杞國,鼎盛時其疆域北至曲靖,南達紅河,西抵昆明,東到廣西紅水河。1260年為蒙古所滅。

古蔚《南詔野史》記載,「公元937年,通海節度史段思平借兵於東方烏蠻三十七部,眾十萬,會於石城(曲靖),以董迦羅為軍師,所向皆克,遂攻進大理」雲南史學界權威尤中教授在《中國西南民族史·自杞國》中說:「自杞國是些莫徒蠻之裔彌勒部建立的。


 8、果占壁王國

公元1311年,在雲南省西部邊境的勐卯果占壁地方,雅魯王朝衰落,思漢法開創的果占壁王朝崛起。思漢法在位53年,始終堅持果占壁邊疆是中國皇帝管轄的地方,一直向元朝廷稱臣納貢,繳納賦稅,堅持承認麓川邊地是中國領土一部分,並且抵禦外邦入侵領土,維護國家領土完整。但元朝廷卻堅持「以夷制夷,析麓川地,分而治之」的政策,分別命河南參政賈敦熙、元帥塔失把都、雲南行省參知政事不老三珠、亦禿渾等四次率兵討伐,給果占壁王朝帶來戰亂不斷的同時,元朝也因多次用兵造成國力財盡,走向衰亡。

思漢法卒後,其後裔思倫法、思任法、思機法等繼承祖業,果占壁王國不斷發展壯大,於是引起明朝廷的擔憂,以宦官王振為首的朝臣武將主張調集全國兵馬討伐麓川思氏,於是明朝廷開展了一場為時8年的「三征麓川」戰役。結果,使果占壁王國由興盛走向衰亡。


9.景隴金殿國(泐國

傣泐
十二世紀末,大理國境內的傣族割據勢力南下抗擊孟人,統一瀾滄江中游地區的傣族後,脫離大理國創立「泐國」(傣語稱為「勐泐」),「傣泐」就是居住在泐國的傣族,泐國政權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前,「傣泐」這一稱呼則一直沿用至今。「傣泐」,傣語發音為「的dai le」,「dai」譯為傣,是人的意思,「le」譯為泐,是泐國的意思,「tai le」就是泐國人或泐國人後裔的意思。
泐國居民的後裔均自稱「傣泐」,是傣族的一部分,主要分布在中國雲南西雙版納地區。


好像沒人說到 霸國
是個神奇的國度啊。特點是:級別較高,史無記載,21世紀發現。

以下為百度百科介紹:

霸國,西周時期諸侯國,未見有史料記載。版圖疆域等信息不詳。發現於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大河口西周墓地,考古工作者根據大河口墓地出土的青銅器銘文確定是一個新發現的諸侯國,並未在史料中有記載。從墓地中出土的文物可知霸國歷史可能貫穿整個西周並延續至春秋初期,霸國的最高統治者為:霸伯。其餘信息目前尚不清晰,需考古方面進一步研究。

發現霸國
大河口西周「霸伯」墓地位於翼城縣以東約6公里處一片兩河交匯形成的三角洲高地上,墓地年代橫貫西周,晚期進入春秋初年。2007年5月大河口墓地被盜發現,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同年9月至2008年5月進行了考古勘探和試掘,2008年9月至12月進行了全面普探,2009年5月至今進行大規模搶救性發掘。[1]

在發掘階段,考古隊發現這是一個諸侯國君級別的墓,墓葬二層台四壁有11個壁龕,壁龕內放置有漆木器等物。在墓室內棺槨之間或棺蓋上發現了大量的青銅器、原始瓷器、陶器等物,其中出土有1000多件青銅禮器、樂器、兵器、工具、車馬器。特別是青銅鼎內壁銘「伯作寶尊彝」、圈足三足簋蓋底對銘 「霸中作旅彝」等銘文,揭開了「霸」是這處墓地墓主的國、族、氏名,「霸伯」是這裡的最高權力擁有者。這些令人驚嘆的文物珍寶,全部來自一個不見於傳世文獻記載的西周諸侯國,證實了霸國的存在。


某西域同學和我吹噓過「姆帝國」,還憤憤不平的說什麼天朝的史料是故意掩蓋他們民族的歷史云云。

於是回家後我百度了一下這個所謂的「姆帝國」,結果被這些民科風滿滿的文章震驚了。

----------------------分割線----------------------

姆文明誕生於常年夏天綠意盎然的大地,並且創建了地球上第一個大帝國, 名為「姆帝國」。

姆帝國的國王稱「拉姆」,拉表示太陽,姆表示母親,因此姆帝國又被稱為「太陽之母的帝國」姆國宗教崇拜宇宙的創造神——七尾蛇「娜拉亞娜」。 姆帝國的首都喜拉尼布拉同各大城市,均鋪有整齊的石板大道和運河,城市幹道和宮殿牆壁都以熠熠閃光的金屬裝飾,呈現出一派富麗堂皇的景象。姆人有很高的智慧又精於航海,便經常組織殖民團向海外發展。最初的一團由卡拉族人組成,向東航行,從中美洲抵達南美洲,在當地落腳生根, 創建了「卡拉帝國」。維吾爾族人向西出發,在東北亞上岸深入內地, 開拓了從蒙古到西伯利亞大片土地,稱為「維吾爾帝國」,首都建在貝加爾湖以南。那卡族的一團也是向西航行,卻在南亞緬甸登陸,沿印度方向開拓,建立了著名的「那卡帝國」,那卡人的智商很高, 科學技術水平超出姆國之上,他們發明的飛行船,經常飛回姆國,帶去各種珍奇物品和金銀寶石。

姆帝國雖然日趨繁榮,但潛在的危險卻始終存在,滅頂之災是突然降臨的,所以不少史料館將其說成是神的懲罰。國王雖擁有太陽母親之偉力但為時已晚。整個大地及其城鎮,森林,人和動物已漸漸沉落,最後被桔紅色的熔岩匯流成的巨在深淵所吞沒。

詳細版

姆帝國_互動百科

史前文明 姆大陸 維吾爾帝國 (維吾爾族的請看完)

----------------------分割線----------------------

話說即使是奇葩的土耳其史觀也只是扯什麼圖蘭文明,也不知國內某些人是怎麼把這個所謂的姆帝國和自己扯在一起的


說一個不算太古,但很少被提及的熱血國家:帕爾馬雷斯逃奴共和國。

非洲黑奴被歐洲人綁架,大多數死在海上,到達美洲的也世代當奴隸。但美洲地廣人稀,難免有奴隸跑出莊園,到荒野求生。還有一些黑奴借海難逃亡。尤其是西非黑人,本來就在叢林地帶生活,在拉丁美洲逃入熱帶雨林如魚得水,形成了一個叫「叢林黑人」的新種族。現在蘇利南十分之一的人口還是叢林黑人,甚至還根據在非洲的籍貫形成了次級族群。在聯合國的文件中可以看到這段歷史的簡介:


西非本來就是黑非洲文明程度最高的地區,連續出現過三四個大帝國,歐洲人到來之前就正面Pk過摩洛哥遠征軍的槍炮。很多西非黑奴被綁架的時候已經成年,還保存著文明社會的記憶,不是那種只知道逃命的部落民。因此,隨著叢林黑人密度的增加,逐漸出現了黑人的部落,進而出現了以城堡為中心的小酋邦,最後在白人討伐隊的壓力下,形成了黑人國家。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帕爾馬雷斯(棕櫚樹共和國),極盛時土地數萬平方公里(和葡萄牙本土差不多大),通過選舉產生最高領袖,還有司法和立法機關。

毫不意外,這個國家從建國開始就和葡萄牙處於戰爭狀態。葡萄牙前後發起了幾十次討伐,帕爾馬雷斯軍隊也頻繁襲擊殖民地莊園,收容更多的非洲奴隸,一度擁有一萬軍隊,積極使用槍炮等先進武器。從建國到被葡萄牙消滅,帕爾馬雷斯共和國生存了67年(蘇聯才69年)。


當然,這些黑人奴隸的國家並不是烏托邦,內部鬥爭很殘酷,很快出現了軍事貴族和平民的分化,其他幾個小型的黑人國家還擁有自己的奴隸,和白人殖民者做奴隸交易。但無論如何,作為文明落後地區的奴隸,在跨過大洋之後依然保有反抗精神,依然有組織文明社會的意識,這本身就難能可貴。因為這些勇士的戰鬥,歐洲殖民者也被迫提高奴隸的生活待遇,免得他們寧死也要向叢林逃亡。棕櫚樹共和國公民用生命為自己贏得了尊嚴,為同胞贏得了珍貴的福利。

甚至一部分殖民者後裔也從這些黑人的反抗精神中獲益。帕爾馬雷斯共和國就收容過許多殖民社會的罪犯和底層人口。到了殖民時代後期,因為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帝國日趨衰落,本土的官僚貴族不得不縮小統治集團,把殖民地混血居民乃至土生白人視為二等公民,激起了強烈的反抗,他們以當年黑人的反抗激勵自己,發起革命,最終顛覆了整個殖民帝國。從這個角度說,黑奴起義是南美洲革命的先驅。


最後,還是請幾百年後的革命領袖做總結髮言:


相關回答:

辛亥革命的果實是什麼? - 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猶太人真的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嗎? - 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史上有哪些搞笑、奇葩或者意想不到的戰爭? - 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寫兩個吧。
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
本來是在塞爾柱人侵入下亞美尼亞人舉國移民地中海沿岸的舊古羅馬行省奇里乞亞(Cilicia)建立的國家(奇里乞亞是聖保羅的老家)。
一開始是十字軍盟友,後來作死和西歐國家聯姻,最後大幅被拉丁化,與十字軍國家差異逐漸變小,失去了亞美尼亞部分的文化特色,最後連國王也是法國姓氏,人口上有了不少法裔天主教徒。
在東面全面綠化的亞洲內陸沒有任何足以依靠的基督教盟友,只存在了近兩百年,現在當地已經完全看不到當初亞美尼亞文化影響的影子了。
最後滅掉他們的竟然是埃及馬穆魯克王朝。。。
順帶一提,現在薩伏依家族聲稱擁有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的王位繼承權(所謂Pretender to the throne)。

庫爾蘭公國
全稱「庫爾蘭和瑟米利亞公國」,位於今天的拉脫維亞西部,是類似於普魯士公國的由德意志人條頓騎士團建立的波立聯邦的附庸國(不過臣屬於立陶宛而非波蘭),歷任公爵都是德意志人,先後有過凱特勒(Kettler)和比隆(Biron)兩個家族統治。
實際上今天的拉脫維亞這個國家的範圍繼承自沙俄的拉脫維亞省,在這之前是由四個主要部分組成:西部的庫爾蘭公國,東部的波蘭王國的利沃尼亞省和利沃尼亞公國(後者有一部分在今愛沙尼亞境內),以及里加周圍的里加主教區。都城是米陶(Mitau,今拉脫維亞葉爾加瓦),其中的彼得學院(Academia Petrina,由末代公爵彼得·馮·比隆創立並由他命名)是拉脫維亞第一所高等教育機構。
雖然這國家小的可憐,但居然也是擁有殖民地的國家,一處在北美洲加勒比海的多巴哥島,一處位於今西非甘比亞的甘比亞河河口。
這是歷史上最小而且最短命的殖民國家。。。

其他還能想到不少,可惜大部分了解不多。。。


古格王朝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古格王朝

古格王朝(藏文:??????????????,威利:gu ge rgyal rabs)是西藏西部的一個古代王朝,它的統治區域包括今天的中國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一帶,還包括印度境內的贊斯喀爾、上金瑙爾、拉胡爾和斯皮提等地區。古格王國遺址在西藏首府拉薩以西約1200公里處,距離岡仁波齊峰不遠。
古格王朝始於10世紀末,1635年滅於拉達克王朝。

起源

古格王朝建立於公元10世紀末,首都在扎布讓。
9世紀,曾經強盛一時的吐蕃王朝逐漸衰落,統治者內部矛盾急劇激化。
公元838年,吐蕃王朝末代贊普朗達瑪發動政變上台之後,在吐蕃地區推行了一系列的滅佛運動,搗毀寺院經書,強迫僧侶還俗。
公元843年,吐蕃王朝末代贊普朗達瑪被僧人殺死,不久後又發生平民起義,王朝崩潰。各地擁兵自立,吐蕃遂四分五裂。朗達瑪的兒子維松與雲丹爭奪王位而相互爭戰,維松之子貝考贊死於奴隸暴動中,貝考贊之子吉德尼瑪袞見大勢已去,便率領部下逃亡到阿里地區,娶了當地頭人的女兒為妻,建立了政權。
吉德尼瑪袞去世後,其王國一分為三:長子日巴袞統治西面的麻域(拉達克一帶)、二子扎什德袞統治東南部的布讓(今普蘭縣),第三子德祖袞統治象雄(今扎達縣),即後來通稱的古格王朝。
1042年,印度高僧阿底峽到阿里地區弘揚佛法,史稱「上路弘法」。

貿易

由於地處東西貿易中繼站,加之穆罕默德的穆斯林軍隊在印度及東亞西部一帶東征,當地人民與手工業者選擇定居在古格。因此古格的貿易在當時也舉足輕重。

滅亡

第一個接觸古格的西方人是葡萄牙耶穌會傳教士安東尼奧·德爾·安德拉德和他的兄弟曼努埃爾·馬爾克斯,時為1626年。隨後,傳教士開始在古格傳教,當時的古格王赤扎西扎巴德與他充任宗教領袖最高法王的弟弟矛盾很深。古格王試圖用西方人來消除當地僧侶勢力的威脅,削弱佛教團體的影響,這引起了僧侶的不滿。1633年,僧侶們發動叛亂,古格王弟勾結拉達克軍隊圍攻古格都城。1635年,古格王不敵而投降,國王及王室成員慘遭拉達克將士殺害,古格王朝覆滅。其地被拉達克王室統治,後來又被拉薩奪回。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拉達克戰爭爆發,羅桑嘉措及其愛徒第巴桑結嘉措、持教法王達賴汗命令噶丹澤旺率蒙藏聯軍反擊拉達克王,並抵禦其入侵,也命令攻佔拉達克的首都列城,這迫使拉達克王割讓早年侵佔的古格、日土等地並恢復稱臣納貢的制度。

宗教

古格王國自開國之日起,便確立了以佛教作為立國之本的國策。這一方面是出於對吐蕃盛世時期佛教盛行的懷念,另一方面,從朗達瑪滅佛以後的幾百年間,已經有一些僧人在康區和衛藏試圖恢復佛教,古格君臣也受到了這股趨勢的影響。

現狀

1961年,古格王國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藏屍洞中的遺骸,不知道是入侵者、殉難者還是最後的保衛者。

圖片來源:探秘古格遺址藏屍洞【膽小者慎入】-搜狐旅遊

侵刪


孤竹國。

孤竹人原為殷商宗室旁支墨胎氏氏族,殷商部落迂迴南下中原時,孤竹氏逐漸與部落聯盟分離,開始獨立生存。孤竹國作為商的侯國,與商王朝關係密切。今河北遷安市境內發現了幾處殷商遺址,出土了大量青銅器和陶器。青銅器有鼎和簋,根據銘文,考古專家認為是商王室箕子之物。箕子為紂王的叔父,其器物出現在孤竹國境內,可見孤竹與商王朝關係之密切。特別是1973年,在遼寧省喀左縣的北洞村,先後發現了相鄰近的兩處青銅器窖藏。北洞一號坑出有一件渦紋銅,李學勤先生根據其形制,判定屬於商代晚期,並釋讀其銘文為「父丁,孤竹,亞微」。學界稱此器為「亞微」,這是研究商代孤竹國歷史文化的重要實物。銘文這幾個字的大意是:孤竹國君亞微為其父(名丁)所作的銅。亞微即著名的伯夷、叔齊的父親。「亞」,是商代諸侯在商王朝任職的官稱。除了孤竹國君任職於商王朝外,他們還與殷商王室有通婚聯姻。例如甲骨文中多有「婦竹」「妻竹」「竹妾」等詞,這是孤竹國女子嫁於殷商王室的稱謂。後來,孤竹人輾轉於燕山腹地游牧,發展成農牧並舉階段,定居今遼寧省朝陽地區,成湯三月丙寅日封孤竹,大約在公元前1650年。

孤竹境內地形複雜多樣,包括盆地、山地、丘陵等,灤河、青龍河、大凌河縱貫其中。盆地中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水豐沛,適宜發展農業。在喀左西南大凌河西岸小轉山遺址中,考古工作者發現圓形房子的石基和儲藏窖穴,出土了不少農具,如石鋤、石鏟、石臼、石棒。建平縣水泉村遺址屬於夏家店下層文化,大體是孤竹人生活的地區,在房址附近的窖穴內發現炭化穀粒,經鑒定是粟、稷、蓖麻子等,說明孤竹人不僅從事農業,而且農業還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另一方面,山地、丘陵則可發展畜牧、狩獵。《逸周書?王會》記載,孤竹以距虛為其特產。「距虛」,即驢騾之類,顯然屬於畜牧經濟的產物。正如李學勤先生指出的,孤竹雖有國君,孤竹城只是其國君所居,或一部分華夏化民眾定居的地點,其人民的社會狀況仍以游牧為主。

到了商代中晚期,孤竹國發展到了強盛時期,定鼎灤河、青龍河畔。這個時期孤竹國的疆域逐漸南移,西至灤河,北達青龍縣北,東抵錦西,南臨渤海灣。河北盧龍、延慶以及遼寧西部常出土這個時期的青銅器,其上有時會刻有金文「觚竹」。到了商朝後期,在這個國家出現了夷齊讓國的美談。原來那時的孤竹國君生了三個兒子,孤竹國君姓墨胎氏,長子名允字公信,即後來謚號為伯夷。幼子名智字公達,即後來謚號為叔齊。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齊為嗣子,繼承他的事業。後來孤竹國君死了,按照當時的常禮,長子應該即位。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卻說:「應該尊重父親生前的遺願,國君的位置應由叔齊來作。」於是他就放棄君位,逃到孤竹國外。大家又推舉叔齊作國君。叔齊說:「我如當了國君,於兄弟不義,於禮制不合。」也逃到孤竹國外,和他的長兄一起過流亡生活。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人們只好立了中子繼承了君位。為了躲避殘暴的商紂王、伯夷叔齊居住在北海之濱和東夷人一起生活。聽到西方伯主周文王興起,國內穩定,生產發展很快。他們高興地說:「應該從東夷回去了,我們聽說西伯的國內很安定,很適合老年人居住。」於是他們相約到周國去。但是走在中途,就遇見了周武王伐紂的大軍,原來這時周文王已經死去,周武王用車拉著周文王的木主奔襲商紂。他們二人大失所望就叩馬而諫說:「父死不埋葬,就動起武來,這能算作孝嗎?以臣子身份來討伐君主這能算作仁嗎?」武王的衛兵要殺害他倆,軍師姜尚勸解說:「這是講義氣的人呀,不要殺害他們。」就把他倆扶走了。後來周武王與商紂王大戰於牧野,血流飄杵,由於商紂王陣前的奴隸兵倒戈,周武王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滅掉了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這正是公元前1046年。伯夷叔齊認為這種做法太可恥了,發誓再不吃周朝的糧食。但是當時各地都屬於周朝了。他們就相攜著到首陽山上採薇菜吃。在採薇菜時,他們還唱著歌說:「上那個西山哪,采這裡的薇菜。用那強暴的手段來改變強暴的局面,我真不理解這樣作算是對呀?先帝神農啊,虞夏啊!這樣的盛世,恐怕不會有了。我們上那裡去呢,真可嘆啊!我的生命就要結束了。」於是就餓死在首陽山之上。

西周末年,孤竹國晚期,西部令支崛起,北部、東北部有山戎壓境。孤竹國此時畛域西至灤河、青龍河,北達今天的明長城,東抵山海關,南瀕渤海灣,版圖明顯縮小。公元前664年(周惠王十三年)山戎出兵伐燕國,燕向齊國求援,齊桓公為救燕出兵伐山戎,「北伐山戎,刜令支,斬孤竹而南歸」,齊桓公在伐山戎時,同時把孤竹君給殺了。公元前660年,齊桓公和管仲聯合燕國再次討伐孤竹國,孤竹國又被擊敗,大部分族人融入燕國或山戎。孤竹國也屬於殷人的一支。有說法認為,一部分孤竹國遺民不願受燕國奴役,便遷移到與殷人有密切聯繫的宋國和楚國居住,把墨胎氏簡化為墨氏,墨子正是他們的後代。


薄姑國,奄國等被周公滅亡的東方古國,東夷淮夷等古代族群,還有後來被齊國滅掉的一堆古國。
今人只知有武王伐紂,其實那之後又打了好多年仗,主要是武王死的太年輕太簡單,成王年幼,周公旦專權,剛剛分封在殷商周圍的武王的三個兄弟們十分不滿,當時有流言說,周公一定會殺掉小侄子篡位,這就是後人所說周公恐懼流言日。愚蠢的歐豆豆們因此抬出了紂王的兒子武庚為盟主,其時殷商餘威尚在,聯合起來了東夷系統的東方邦國和部族,徐,奄,薄姑,淮夷等,對周公發動叛亂,聲勢十分浩大,史稱三監之亂。周公親征,帶著先鋒大將姜子牙,實在太能打,武庚和愚蠢的偶兜兜們被滅掉了,順勢繼續東征,攻打參與叛亂的東夷國家,滅十七國。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在奄國故地建立魯國,差不多位於東方的樞紐位置,主要對付淮夷;封世居東海之濱的姜子牙,在薄姑故地建立齊國,主要對付山東半島的東夷。並授予齊國征伐東方的權力: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這也是後來齊國稱霸的重要法理依據。
然而剛開局的齊國這會兒十分苦逼。齊國的封地是周勢力的最東邊疆,周圍一圈都是東夷古國虎視眈眈。此時山東半島上有兩個強大的國家,姜姓的紀國,和東夷系統的萊國。
萊國算是比較純的東夷國家,相傳是連姓都沒有,和姬姓姜姓這幫所謂華夏文明人根本尿不到一壺。齊國開局其實就是幾個棒子兵帶著一個移民,萬里迢迢的來建國,要蹲在營丘這個地塊上。這已經是萊國統治中心附近了,你在這裡拍城,萊國當然就不幹了,雙方發生了爭奪營丘的戰爭,這就是所謂「萊侯爭國」,從此這個古國有幸被華夏文明記錄下來。之後齊國擴張的主要對象就萊國,戰了幾百年,到了春秋末期齊國才徹底滅亡了萊國。
紀國就不一樣了,應是姜姓無疑,雖然和齊國姜太公後代們在血統上可能八竿子也打不著,但周朝搞的同姓異姓這一套大家還是很在乎的,華夏國家可以隨便征伐夷狄國家(反過來像楚國那樣自稱蠻夷也可以隨便征伐諸夏國家),但伐同姓之國可就要拉滿仇恨了,紀國應當和齊魯同為侯爵,在齊國還沒有成為東方霸主之前,山東境內的華夏國家,基本是齊魯紀三足鼎立的局面,齊國開局可能因為對抗東夷的壓力比較大,混的並不怎麼樣,歷史記載也不多。到了周夷王那會兒,紀侯還搞了個大新聞,周王室一直以來和齊國宗室關係挺不錯的,一直有聯姻(因為姬姓之間不能聯姻),沒想到周夷王聽信紀侯的讒言,把齊哀公叫過來,活活烹殺了,造成齊國陷入長期內亂,國力衰退,也與紀國成為世仇。直到齊莊公、齊僖公時期才穩定下來,搞了一波「庄僖小霸」。後來才有著名霸道總裁、齊國骨科齊襄公,接連攻打萊國、紀國,給魯侯妹夫帶了綠帽,完事還把人家活活勒死了,在會盟的時候謀殺了鄭國國君,最後因為這孫子太不地道了被手下給做了,齊國又陷入一波動亂,這才有後來桓公小白和公子糾爭位的事。不過襄公的擴張最終讓齊國在東方一家獨大,也給後來的齊桓公稱霸打下了基礎。

東夷系的許多部族自古土著在中國東方,至少商末就存在成型的方國,歷史不可謂不悠久;東夷人和殷商作戰,西周接連數次與周天子和諸侯發生戰爭,在金文里出鏡率最高,許多青銅器上的軍功,都是從他們身上刷的,而夷人從不放棄抵抗,不可謂不堅韌,前後戰爭綿延了數百年未間斷;對周人來說,征伐東夷的戰爭,也為後來的夷夏大防的族群認同打下了基礎;東夷在周的壓力下,有很強的族群認同感,後來徐夷譖號稱王,東方三十六國向徐偃王朝貢,並發兵攻打洛邑,把東夷的叛亂推向高潮,終為楚蠻背後捅了一刀。
東夷應該也有與周人截然不同的風俗禮儀。魯國伯禽那邊政策是變其俗革其禮,從此魯國成為周禮在東方的堅定擁護者,後來才能有孔孟二聖,塑造了後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而齊國姜太公因其俗,簡其禮,靈活施政,打左轉燈往右轉,大力發展漁鹽工商,後來才能有管子,給中華民族注入了商業文明的基因。
然而東夷族群自己卻完全沒有留下哪怕隻言片語的記載,只是作為諸夏擴張的經驗包被記載下來。他們的人民和國土被齊魯和後期的楚吳越完全消化了,滅亡的還真乾乾淨淨,以至於秦漢已降,連東夷這個名稱的指代對象也完全改變了,最後竟成了日本、三韓、高麗。
他們是少昊、女媧的苗裔嗎,祭拜太陽與鳳凰嗎,羿、舜、帝俊,是他們的英雄和祖先嗎?今天的中華文明,有多大成分傳承自他們的文化?恐怕我們永遠不能知曉了。


介紹一些歷史上神秘的猶太國家吧~


歷史上以猶太教為國教的國家有:

阿迪亞波納王國(Adiabene)Adiabene - Wikipedia

Adiabene (from the Ancient Greek ?διαβην?, Adiabene, itself derived from Syriac: ?????, ?a?y』a? or??ay』a?, Old Persian: Nodshirakan,Armenian: ??? ???????, Nor Shirakan) was an ancient kingdom in Assyria,with its capital at Arbela (modern-day Arbil, Iraq).
阿迪亞波納是亞述地區的一個古代王國,首都在阿爾貝拉。

Adiabenian rulers converted to Judaism from Ashurism in the 1st century.Queen Helena of Adiabene (known in Jewish sources as Heleni HaMalka) moved to Jerusalem where she built palaces for herself and her sons, Izates bar Monobazand Monobaz II at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city of David, south of the Temple Mount, and aided Israel in their war with Rome.According to the Talmud, both Helena and Monobaz donated large funds for the Temple of Jerusalem.
阿迪亞波納的統治者於公元一世紀從亞述宗教改信了猶太教,阿迪亞波納的海倫娜王后(猶太文獻中的Heleni Hamalka)移居到耶路撒冷,在那裡為她自己和她兒子建造了宮殿。Izates bar Monobazand Monobaz II 位於大衛城北部,聖殿山以南,並支持以色列與羅馬對抗。根據《塔木德》,海倫娜和Monobaz都為耶路撒冷聖殿捐獻大量財產。


後期的希木葉爾王國(Himyarite Kingdom)Himyarite Kingdom

The Himyarite kings appear to have abandoned polytheism and converted to Judaism around the year 380, several decades afte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thiopian kingdom of Aksum to Christianity (340), though no changes occurred in its script, calendar, or language (unlike Aksum).This date marks the end of an era in which numerous inscriptions record the names and deeds of kings, and dedicate buildings to local (e.g. Wagal and Simyada) and major (e.g. Almaqah) gods. From the 380s, temples were abandoned and dedications to the old gods ceased, replaced by references to Rahmanan, "the Lord of Heaven" or "Lord of Heaven and Earth".The political context for this conversion may have been Arabia"s interest in maintaining neutrality and good trade relations with the competing empires of Christian Byzantium and Zoroastrian Persia.
希木葉爾國王似乎已經放棄了多神論並於380年改信猶太教,在衣索比亞阿克蘇姆王國轉信基督教幾十年後(340),儘管他們的文字、曆法、或語言沒有發生變化(不像阿克蘇姆)。這個日期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許多碑文記錄國王的名字和事迹,和奉獻建築地方(例如Wagal和Simyada)和主要的神(例如Almaqah)。從380年起,獻給古老神明的寺廟被拋棄並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引用Rahmanan(「天上的主」或「天地的主」)。這個轉換可能與阿拉伯的政治背景有關,想要與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國和瑣羅亞斯德教的波斯保持中立和良好的貿易與競爭的關係。

One of the first Jewish kings, Tub"a Abu Kariba As"ad (r. 390-420), is believed to have converted following a military expedition into northern Arabia in an effort to eliminate Byzantine influence. The Byzantine emperors had long eyed the Arabian Peninsula and sought to control the lucrative spice trade and route to India. The Byzantines hoped to establish a protectorate by converting the inhabitants to Christianity. Some progress had been made in northern Arabia but with little success in Himyar.
第一位猶太教君王,Tub"a Abu Kariba As"ad(390 - 420年),被認為軍事遠征後勢力擴展至阿拉伯北部,以消除拜占庭的影響。拜占庭皇帝一直打量著阿拉伯半島,試圖控制通往印度的利潤豐厚的香料貿易。拜占庭人希望建立一個由信基督教居民組成的保護國。在阿拉伯北部已經取得一些進展,但在希木葉爾收效甚微。

Abu-Kariba"s forces reached Yathrib and, meeting no resistance, they passed through the city, leaving the king"s son behind as governor. Abu-Kariba soon received news that the people of Yathrib had killed his son. He turned back in order to wreak vengeance on the city. After cutting down the palm trees from which the inhabitants derived their main income, he laid siege to the city. The Jews of Yathrib fought side by side with their pagan neighbors.
Abu-Kariba的部隊毫無阻力地到達Yathrib,他們穿過城市,作為州長留下王子。Abu-Kariba很快得到了關於Yathrib的人民殺死了他兒子的消息。他轉身為了對城市施展復仇。砍伐了棕櫚樹後,居民得到他們的主要回報,他圍攻了城市。Yathrib城的猶太人和他們的異教徒鄰居並肩戰鬥。

During the siege Abu-Kariba fell severely ill. Two Jewish scholars in Yathrib, Ka"ab and Asad by name, called on the king in his camp and used their knowledge of medicine to restore him to health. While attending the king, they pleaded with him to lift the siege and make peace. The sages" appeal is said to have persuaded Abu-Kariba; he called off his attack and also embraced Judaism along with his entire army. At his insistence, the two Jewish scholars accompanied the ?imyarite king back to his capital, where he demanded that all his people convert to Judaism. Initially, there was great resistance, but after an ordeal had justified the king"s demand and confirmed the truth of the Jewish faith, many Himyarites embraced Judaism. Some historians argue that the conversions were not due to political motivations, but that Judaism, by its philosophical, simplistic and austere nature, was attractive to the nature of the Semitic people.
在圍攻期間Abu-Kariba患上了重病。兩名Yathrib的猶太學者——Ka "ab和阿薩德——呼籲國王呆在他的營地,用他們的醫學知識來恢復他的健康。在參見過國王時,他們懇求他解除圍困並講和。據說聖人的魅力說服了Abu-Kariba,他取消了他的攻擊,也與他的軍隊接受了猶太教。在他的堅持下,這兩個猶太學者陪同希木葉爾國王回到他的首都,他要求所有人皈依猶太教。最初,有很大的阻力,但在一個嚴酷而公正的國王的需求和證實真正的猶太信仰後,許多希木葉爾人轉信了猶太教。一些歷史學家認為,轉換並不僅僅是由於政治動機,還是因為猶太教——及其哲學——簡單而樸素的特質,對閃米特人有本質的吸引力。

Abu-Kariba continued to engage in military campaigns and met his death under unclear circumstances.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his own soldiers killed him. He left three sons, ?asan, "Amru, and Zorah, all of whom were minors at the time. After Abu-Kariba"s demise, a pagan named Dhū-Shanatir seized the http://throne.In the reign of Subahbi"il Yakkaf, the son of Abu Karib Assad, a certain Azqir, a Christian missionary from Najrān was put to death after he had erected a chapel with a cross. Christian sources interpret the event as a martyrdom at Jewish hands -the site for his execution, Najrān, being said to have been chosen on the advice of a rabbi,but indigenous sources do not mention persecutions on the grounds of faith, and it may have been merely to deter the extension of Byzantine influence.

The first Aksumite invasion took place sometime in the 5th century and was triggered by the murder of some Byzantine merchants. Two Christian sources, including the Zuqnin Chronicle once attributed to Dionysius I Telmaharoyo, which was written over three centuries later, the Himyarite king motivated the killings by stating, "This is because in the countries of the Romans the Christians wickedly harass the Jews who live in their countriesand kill many of them. Therefore I am putting these men to death."In retaliation the Aksumites invaded the land and thereafter established a bishopric and built Christian churches in Zafar.

The Jewish monarchy in ?imyar ended with the reign of Y?suf, known as Dhū Nuwās, who in 523 attacked the Christian population of Najrān. By the year 500, on the eve of the regency of Marthad"īlān Yanūf (c. 500-515) the kingdom of Himyar exercised control over much of the Arabian peninsula. It was during his reign that the Himyarite kingdom began to become a tributary state of Aksum, the process concluding by the time of the reign of Ma"dīkarib Yafur (519-522), a Christian appointed by the Aksumites. A coup d"état ensued, with Dhu Nuwas, who had attempted to overthrow the dynasty several years earlier, assuming authority after killing the Aksumite garrison in Zafār. He then proceeded to engage the Ethiopian guards, and their Christian allies in the Tihāma coastal lowlands facing Abyssinia. After taking the port of Mukhawān, where he burnt down the local church, and advanced south as far as the fortress of Maddabān overlooking the Bab-el-Mandeb, where he expected Kaleb Ella A?be?a to land his fleet.The campaign eventually killed between 11,500 and 14,000, and took a similar number of prisoners.Mukhawān became his base, while he dispatched one of his generals, a Jewish prince by the name of Shara?"īl Yaqbul dhu Yaz"an against Najrān, a predominantly Christian oasis, with a good number of Jews, who had supported with troops his earlier rebellion, but refused to recognize his authority after the massacre of the Aksumite garrison. The general blocked the caravan route connecting Najrān with Eastern Arabia.


塞米恩王國(Kingdom of Semien)Kingdom of Semien

The Kingdom of Semien (Hebrew: ????? ??????),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the Kingdom of Beta Israel (Hebrew: ????? ???? ?????), was an ancient kingdom of the Beta Israel centered in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Ethiopian kingdom of Ethiopian Empire that came to an end in 1627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Susenyos I.
塞米恩王國(有時也叫貝塔以色列王國)是衣索比亞帝國西北部以貝塔以色列人為中心的王國,它於1627年亡於衣索比亞帝國統治者Susenyos一世。

There is a disagreement regarding the exact tim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kingdom; it was preceded by a number of regions which were in Jewish rule in the north-west part of Ethiopia. The Jewish-Ethiopian tradition dat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Kingdom of Semien to the fourth century, right after the kingdom of Axum turned to Christianity during the reign of Ezana of Axum.
並沒有公認的關於這個王國建立的具體時間,它在衣索比亞西北部被大量的猶太統治者所統治。猶太—衣索比亞傳統將塞米恩王國的建立時間定於四世紀,略晚於阿克蘇姆的埃扎納統治下的阿克蘇姆王國改信基督教。


可薩汗國(Khazar Khaganate) Khazars - Wikipedia

The conversion of Khazars to Judaism, though doubts persist,is reported overwhelmingly by external sources and in the Khazar Correspondence, Hebrew documents whose authenticity was long doubted and challenged,but which specialists now widely accept either as authentic or as reflecting internal Khazar traditions.Archaeological evidence for conversion, on the other hand, remains elusive,and may reflect either the incompleteness of excavations, or that the stratum of actual adherents was thin.Conversion of steppe or peripheral tribes to a universal religion is a fairly well attested phenomenon,and the Khazar conversion to Judaism, though unusual, was not unique.A few scholars have theorized that the conversion of the Khazar elite to Judaism never happened. Moshe Gil argues that the conversion of Khazars is a myth, that Arab sources do not mention Khazars as Jews, and that contemporary Jewish responsa show no trace of Khazarian Jews. He concludes that the conversion "never happened". Stampfer has recently seconded Gil"s heterodoxy.

Jews from both the Islamic world and Byzantium are known to have migrated to Khazariaduring periods of persecution under Heraclius, Justinian II, Leo III, and Romanus Lakapēnos.For Simon Schama, Jewish communities from the Balkans and the Bosphoran Crimea, especially from Panticapaeum, began migrating to the more hospitable climate of pagan Khazaria in the wake of these persecutions, and were joined there by Jewish refugees from Armenia. The Geniza fragments, he argues, make it clear the Judaising reforms sent roots down into the whole of the population.The pattern is one of an elite conversion preceding large-scale adoption of the new religion by the general population, which often resisted the imposition.One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mass conversion was a settled urban state, where churches, synagogues or mosques provided a focus for religion, as opposed to the free nomadic lifestyle of life on the open steppes.A tradition of the Iranian Judeo-Tats claims that their ancestors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Khazar conversion. A legend traceable to the 16th-century Italian rabbi Judah Moscato attributed it to Yitzhak ha-Sangari.

Both the date of the conversion, and the extent of its influence beyond the elite,often minimized in some scholarship, are a matter of dispute, but at some point between 740 and 920 CE, the Khazar royalty and nobility appear to have converted to Judaism,in part, it is argued, perhaps to deflect competing pressures from Arabs and Byzantines to accept either Islam or Orthodoxy.Christian of Stavelot in his Expositio in Matthaeum Evangelistam (ca. 860–870s) refers to Gazari, presumably Khazars, as living in the lands of Gog and Magog, who were circumcised and omnem Judaismum observat—observing all the laws of Judaism.New numismatic evidence of coins dated 837/8 bearing the inscriptions ar? al-?azar (Land of the Khazars), or M?sa ras?l Allah (Moses is the messenger of God, in imitation of the Islamic coin phrase: Mu?ammad ras?l Allah) suggest to many the conversion took place in that decade.Olsson argues that the 837/8 evidence marks only the beginning of a long and difficult official Judaization that concluded some decades later.A 9th-century Jewish traveller, Eldad ha-Dani, is said to have informed Spanish Jews in 883 that there was a Jewish polity in the East, and that fragments of the legendary Ten Lost Tribes, part of the line of Simeon and half-line of Manasseh, dwelt in 「the land of the Khazars」, receiving tribute from some 25 to 28 kingdoms.Another view holds that by the 10th century, while the royal clan officially claimed Judaism,a non-normative variety of Islamisation took place among the majority of Khazars.

By the 10th century, the letter of King Joseph asserts that, after the royal conversion, "Israel returned (yashuvu yisra"el) with the people of Qazaria (to Judaism) in complete repentance (bi-teshuvah shelemah).Persian historian Ibn al-Faq?h wrote that "all the Khazars are Jews, but they have been Judaized recently". Ibn Fadlan, based on his Caliphal mission (921–922) to the Volga Bul?ars, also reported that "the core element of the state, the Khazars, were Judaized",something underwritten by the Qaraite scholar Ya"kub Qirqisan? around 937.The conversion appears to have occurred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frictions arising from both an intensification of Byzantine missionary activity from the Crimea to the Caucasus, and Arab attempts to wrest control over the latter in the 8th century CE,and a revolt, put down, by the Khavars around the mid-9th century is often invoked as in part influenced by their refusal to accept Judaism.Modern scholars generally see the conversion as a slow process through three stages, which accords with Richard Eaton"s model of syncretic inclusion, gradual identification and, finally, displacement of the older tradition.


【這問題一開始我就關注了,到現在也沒人說赫梯王國啊。】

說這個你可能不知道,但是這個國家打敗的那個你肯定知道,大名鼎鼎的埃及。

比如,你們可以看一個電影《出埃及記:諸神與國王》,開頭就說了,那個埃及法老在一場與赫梯人的戰爭中落敗,好像是拉美西斯二世吧,不記得了。然後呢,人家回國時下令根本不能提起這回事兒,就說贏了,吹了人類歷史上比較大的一個牛掰。埃及歷史上果然說他贏了,人們知道這個國王的原因,這個牛掰也有很大的因素。

(就這貨)

(就這貨)

(就這貨)

(打敗仗時這德性)

(打敗仗時這德性)

(打敗仗時這德性)

看電影的時候我朋友奇怪,法老讓打敗過?這法老不是金字塔那麼老大那個法老嗎?怎麼會被打敗過。我說赫梯人打敗的,赫梯人比較怪,打贏了就打贏了,不愛好吹牛掰。一群悶棍子。

那這群悶棍子長啥樣兒呢?

我百度了一下,都沒有完全呈現的。找了兩張比較接近的:

帽子是尖的,比圖中還要尖還要高。大部分男人都是大鬍子,又濃密又長。第二張圖裡這個,算是比較裝備精良的兵員了,實際上他們的大多數士兵都是類似這樣的厚氈長袍子。看起來髒兮兮的。

這群人喜歡住在高山上,呆的地方經常是冰天雪地的,住石頭屋子,一個城市類似一個城堡,就在山上。城裡比較狹窄,過道很窄。他們的住宅條件也比較窄,跟捻軍一樣,小小的一個房間里,第一個人頭朝左腳朝右睡,第二個人緊緊貼著第一個人背後,頭朝右腳朝左,來回來去很多人就這麼睡,小小一個房間里能睡很多人。然後敵人一般不主動攻擊,冷不丁小小一個房間鑽出來四五十個人,這誰能估計哪個房子里有多少人?

吃的也特別簡陋。簡陋到我都不記得這群人主要吃什麼了。

他們是那麼低調,在歷史上並沒有留下多少印跡。如果不是真的有世界史愛好的人,甚至都不知道法老吹出來的驚天牛掰。知乎上也沒人提及,那我提一提了。


我說說我家鄉的一個古國吧。我是河北省盧龍縣人,盧龍縣,商代時屬孤竹國,就是齊桓公幫著燕國去打,過程中迷路了,然後老馬識途的那個孤竹。孤竹國始封於商朝初年,與商是同姓諸侯國,這麼看國王應該姓子,但是史記上稱為墨胎(音mu yi),或寫作目夷。從商朝初年到周代初年武王伐紂時期,只傳了九代,這當然不科學,商王可是30多代了。這個孤竹國王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叫伯夷,三兒子叫叔齊,他們的故事你們懂的。孤竹國的歷史很不明晰,多少個國王都說不清,起止年代也有疑問,至於裡面的歷史,更是一無所知。關於孤竹國之名,就有好多說法。有人說,北方無竹,叫孤竹指竹子少,這個說法最無厘頭,北方還沒有火龍果呢,怎麼不叫孤火呢?還有說,孤竹可能原叫觚竹,是竹子的一種,這也就是說當時北方有竹,這是可能的。具體的大家可以查一下資料。


謝邀,其實神秘的故國不少,細加梳理還是有一些十分有意思的古國。以中國境內的為主。

1.巴國
都聽過巴蛇吞象的傳說,也許重慶人知道巴蔓子的故事,這個古老的民族和國家在先秦時期十分活躍,與秦、楚、蜀、周、庸、鄧各國有著複雜的關係。
而後巴人建立巴國,據&<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說:

「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日覃氏、相氏、鄭氏。皆出於武落鍾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於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嘆。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餘姓悉沉,惟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鹽水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願留共居』。廩君不許,鹽神暮輒來取宿,旦即化不蟲,與諸蟲群飛,蔽掩曰光,天地晦冥,積十餘日。廩君伺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明。廩君於是乎君於夷城,四姓皆臣之。」

這個傳說就是廩君傳說頗有些神秘的浪漫色彩,鹽水女神和廩君的愛情似乎曲折複雜的道出了遠古時期巴人父系氏族部落逐漸居於上風的歷史進程,也反映了原始巴人族群遷徙路線和氏族姓氏等重要線索。
「西南有巴國。大皞生咸鳥,咸鳥生乘厘,乘厘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這是最早關於巴國的文字記載,出自《山海經》。
  從部落到立國,幾經遷都,在與自然和強敵不斷抗爭中,巴國人民的足跡遍及川渝鄂陝黔的大巴山之間,留下了許多精彩動人的故事和傳說。戰國烽煙後,巴國滅亡,其文化精華滲入秦漢文化,成為博大精深華夏文明長河的一條涓涓細流。

頻繁的戰爭讓遷徙成為巴人生活的常態。艾露露介紹說:「巴國與楚國往來密切,關係時好時壞,時敵時友。東周時,巴因受楚西進壓迫,不斷將政治中心向西部地區轉移,豐都、涪陵、重慶、合川、閬中等地都曾做過巴國政治中心。歷史上,巴與秦、楚聯盟滅掉庸國後,得到庸國渝東峽江地區,也是其進入今重慶地區的重要原因。」
  巴與鄰國蜀的關係,《華陽國志·巴志》載有「巴蜀世戰爭」。與蜀國的長期交戰,讓巴國國力大大削弱,最終導致了滅亡。有資料顯示,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巴蜀為戰,巴求救於秦,遂引狼入室。秦國派司馬錯、張儀率師伐蜀。在蜀國滅亡後不久,巴王被俘於閬中,巴國滅亡。此後,秦國在江州築城,設巴郡。

  「將軍將秦師,西南奠遐服。故壘清江上,蒼煙晦喬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一首《登司馬錯古城》,正是當年秦滅巴蜀的真實寫照。
2.蜀國
蜀國璀璨的文明令世人驚嘆。而蜀人早期的歷史則是疑團很多,迷霧重重,透過考古發現考古學家得以接近這個失落的文明。

"蜀"字最早發現於商代的甲骨文中,據記載武王伐紂時蜀人曾經相助。但關於蜀國的歷史在先秦文獻中一直沒有詳細記載,直到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中才記載了關於蜀國的歷史和傳說。
關於蜀國歷史最著名的詩句是李白在《蜀道難》中所寫:"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依據《蜀王本紀》和《華陽國志》中神話般的簡略傳說,難以釐清成都平原先秦歷史。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成都平原的考古調查與研究取得了許多新成果,古蜀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才逐漸明晰。
 2009年在什邡桂圓橋發現了成都平原最早的、距今約5000年的史前文化遺存。該文化的特徵與岷江上游以茂縣營盤山為代表、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文化十分相近,而營盤山新石器文化與中國西北地區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面貌基本一致。
  距今4500—3700年,成都平原的古文化進入寶墩文化階段。寶墩時期的成都平原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聚落,最大的寶墩聚落可達276萬平方米,其他小型聚落一般只有幾千平方米。各種跡象顯示,此時這一地區已出現早期文明的一些特徵。

  目前的考古材料已初步顯示:成都平原的古代人群最初是從岷江上游逐步遷徙下來的,他們的傳統農業是種植小米。最初進入成都平原時,他們主要在平原西北至西南靠近山地相對較高的邊緣地帶活動,人口少,聚落小。而平原腹心地區多河流、沼澤,不適宜種植小米。到了距今4500年前後的寶墩文化初期,長江中游的水稻種植技術傳入成都平原,這時寶墩時期的人們開始種植水稻。隨著對成都平原多水環境的適應,人群逐步向平原腹地移動。到了寶墩文化中晚期,成都平原腹地出現了密集聚落。由於種植水稻,食物得到保障,帶來了人口增長,聚落隨之不斷增多、規模逐漸擴大,社會向更複雜化方向演進。

之後蜀人的文明繼續發展起來,得益於平原的有利地理優勢,他們的鑄造技術、農業生產和手工業技術都達到了鼎盛。
在距今3700年左右,二里頭文化南下長江中游,並很快從鄂西沿長江西進。在這一背景下,長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走向衰落,與此同時,四川盆地東部的哨棚嘴文化和成都平原的寶墩文化也緊隨其後,紛紛衰落,整個四川盆地的文化發生了大的突變,其結果是三星堆文化的興起。
  三星堆文化的年代在距今3700—3200年,代表性聚落是廣漢三星堆遺址。三星堆社會擁有發達的青銅冶鑄和玉器加工工藝,精美的藝術品作為宗教神器,用於各種宗教儀式。三星堆文化的社會相當複雜,具有系統的原始宗教,可能已跨入了國家時代,代表的是一個古代王國。
或許三星堆文化就是古蜀國的組成部分之一。
古蜀國開明王朝傳至十二世,公元前316年為秦所滅,大量蜀人被迫南遷。「乃移秦民萬家實之」,從考古發現的移民墓看,其移民的成分非常複雜,不僅有秦民,更多的是楚人,還包括秦兼并六國後的工商富豪和工匠。至漢初,關中大飢,「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大量的移民加速了蜀文化與中原漢文化的融合。至漢武帝開發西南夷後,保持自身特色2000多年的古蜀文化最終融入漢文化之中。

3.僰侯國
在周代就曾經跟隨武王伐周,最後在明代萬曆年間全部消失被討滅。其發展耐人尋味。
這個國家留下的遺產是遍布中國南方的崖棺,這個國家的主題民族是僰(bo)人。他們的喪葬習俗是懸棺葬,在今天四川省宜賓市境內,珙縣、興文、筠連等縣境內均有分布。

4.魚國
魚國,發現於陝西省寶雞市茹家莊的黃土台塬上,村民在耕作時無意中刨到一個土坑。據古文獻記載,魚人在春秋時期就已立國於江漢地區。唐·杜佑《迪曲·州郡》載:"夔州(注:今理奉節縣):春秋時為魚國,後屬楚。"

1976年10月5日,在距茹家莊3公里外的竹園溝村,農民在田間勞動時先是發現了土壤中的異物,繼而找到了一個藏有一些形狀怪異器物的洞口。考古隊員聞訊而至。經勘查、發掘後,這裡竟然是一個擁有22座墓葬和2個馬坑的、保存得非常完好的西周時代古墓群。更令盧連成欣喜不已的是,其中一座出土了大量青銅器的古墓(竹園溝四號墓)中的青銅器銘文記載它的主人名叫魚季。這是一座西周早期偏後大約是周昭王時代的墓葬,根據墓葬的形制及出土的青銅禮器、玉器來判斷,這座墓葬與茹家莊一號墓在時代上相互銜接,略早於茹家莊出土的魚伯墓。這樣,在同一地域(當年的魚國疆域)內,魚國王室宗族的墓葬終於開始露頭了。

5.陸渾國
號稱最後的戎狄,周天子腳下的異族西戎的後裔,夾縫於晉國和楚國兩個超級大國間的外邦異族的求生智慧,問鼎中原和它有密切關係。沒錯,楚莊王最初就是要征伐陸渾故國。
6.南越王國

秦末劉邦項羽楚漢相爭之際,時任南海郡尉的趙佗乘勢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定都番禺。南越國是嶺南第一個封建割據政權,在嶺南統治長達93年。前196年,在漢使陸賈勸說下,趙佗接受漢高祖賜給的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南越成為漢朝的一個藩屬國。

公元前112年,權相呂嘉等人終於發動叛亂,殺死國王趙興、樛太后和漢使者。漢武帝聞訊大怒,調遣10萬人火速進攻南越。前111年冬,南越戰敗,呂嘉和趙建德出逃被擒獲,南越國滅亡。

7.閩越王國


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踐七世孫無疆與楚威王作戰,失敗被殺,越被楚所滅。越王族於是從海路進入福建建立了閩越王國,後來成為中國東南一帶勢力最強的王國之一。許慎著作《說文解字》時解釋說,「閩」字為「東南越蛇種」。越人的到來,福建遂有「閩」這個簡稱。
公元前110年,閩越國欲脫離漢王朝版圖,漢武帝派軍消滅之。

8.神秘的西夏
這個就不多說了,央視還有紀錄片,大家熟悉些

9.駱越
駱越是百越族群中活躍在嶺南的一支古老部族,主要活動於左右江流域、邕江—鬱江流域、越南北部紅河流域。古代的百越族群分布廣泛、支系繁多,隨著歷史更迭,其中的西甌和駱越發展成為今日的壯侗語族各民族。

  「嶺南有自己的青銅文化,有自己的『夏商周』」,已故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在《中國文明起源新探》一書中曾如是言講。壯族先民駱越人在先秦時代是否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發展軌跡?在綿延千年的時光中,駱越人留下的稻作文化、銅鼓文化、花山岩畫的印記尚可供後人追尋。

  本期「探秘消失古國」系列獨家報道走進廣西,記者輾轉於隆安縣、武鳴縣、寧明縣、龍州縣等多地考察駱越文化遺存,直擊考古試掘的第一現場,走訪十餘位學者,力圖撥開駱越文化的重重迷霧。

  由於史籍中有關記載十分有限,加之年代太過久遠,造成駱越研究難度極大。學界眾說紛紜,對駱越研究達成的共識很少。武鳴縣馬頭鎮的元龍坡、安等秧古墓群系駱越遺址,就是其中為數不多的一項共識。因此,這次獨家報道路線,記者選擇將武鳴馬頭古墓群遺址作為探尋原點,層層梳理古駱越若隱若現的脈絡。

 緣起:千年古墓群再現人間

  武鳴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南部,是自治區首府南寧市轄縣。1985年3月的一天,武鳴縣馬頭鎮一位農民在元龍坡山頂挖到一個銅盤。農民雖不知銅盤來歷,但隱約覺得是個「寶物」。他把銅盤帶給當地的一名中學老師鑒別,教師認為可能是文物,便上報給有關文物部門。後來曾任南寧市博物館館長、當時只有20多歲的黃雲忠陪同兩位老專家趕到元龍坡實地調查。只見元龍坡光禿禿的紅土一片,看不出任何有古墓封土堆的跡象。再加上在南寧周邊從來沒有發現過大規模古墓群,兩位老專家認為,銅盤可能是出於窖藏而非古墓。於是,一行人無功而返。

  但黃雲忠心裡不踏實,覺得有必要進行深入調查,於是他二訪馬頭鎮,找當地的農民再次核實情況。當地農民告訴他,在元龍坡還挖到過青銅矛、劍等,而且每經雨水沖刷後,在一些「高出來」的堅硬土塊里經常能挖到東西。黃雲忠根據農民介紹的「尋寶經驗」,試著清理了一塊看起來被夯實過的土塊,果然挖出了一些陶片、青銅器。黃雲忠趕緊回去彙報了情況,又一批專家到元龍坡進行調查,確證了這裡確有古墓群。經過近半年的發掘工作,塵封於紅土之中的數百座先秦古墓再現人間。1988年發表的「發掘簡報」認為,元龍坡墓群的年代,上限為西周、下限為春秋時期。後來,年代上限又修正為商代晚期。而更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元龍坡西南約300米的安等秧山也發現了戰國古墓群!

  從商晚期至戰國時期,居住在馬頭一帶的是什麼人呢?已故壯學學者覃聖敏在文章《西甌駱越新考》中做出了解釋:按照前人的說法和清代《武緣縣圖經》,今武鳴河是由東江(今香江)和西江(今兩江河)匯合而成,西南流入右江,古稱「駱越水」;武鳴縣城東北的「陸斡」鎮,當地人的讀音與「駱越」的古音非常接近,應是「駱越」的另一種譯寫。覃聖敏認為,包括馬頭一帶的環大明山地區為古駱越分布區。

10.象雄
神秘的青藏高原的古國,謎團恩多。
象雄國,是古代橫跨中亞地區及青藏高原之大國,歷史上曾稱它為羌同、羊同,藏文作(Zhang zhung);古象雄有著幾千年悠久歷史的輝煌而燦爛的遠古文明,是象雄文明真正的源泉。被尊稱為萬法之源的"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就是由古象雄的王子辛饒彌沃如來佛祖所創。古象雄佛法在古象雄傳統文化中居於最至高無上的位置,是西藏本土最古老的宗教,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佛法。象泉河流域是西藏西部最為重要的古代文明發祥地,歷史上著名的象雄王國(漢文史書稱其為"羊同"
象雄佛教發祥地瑪旁雍措湖

象雄佛教發祥地瑪旁雍措湖、"女國"等)、古格王國都曾以這一流域為中心創造過輝煌燦爛的文化。由於這一流域與南亞次大陸、中亞草原地區相毗鄰,因此也成為中外文明交流的一個十字路口,歷來被國內外學術界高度重視。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以義大利藏學家圖齊(Giaseppe·Tucci)為代表的外國學者開始在這一區域內進行考古調查,但在進入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以後,這一地區的考古工作基本上處於停頓狀態。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學者才重新進入到這一區域開展考古工作,相繼取得了佛教時期的古格故城考古、托林寺考古、皮央·東嘎石窟寺考古等一系列令人矚目的考古新成果。

象雄與吐蕃,原為青藏高原「四強」(即象雄、吐蕃、蘇毗、吐谷渾)中遙遙領先的「雙子星座」。雙雄之間競爭激烈,難以兩立。在疆域、人口、文化等方面,象雄都一度領先,吐蕃位居其後。但是,隨著雙方力量的消長變化,象雄先是淪為吐蕃的附屬國,在松贊干布時期,又中了吐蕃雄主的「美人計」,兵敗後被納入吐蕃版圖。

  當時的吐蕃生機勃勃,主動創造文明、引入文明、擁抱文明,積極與唐王朝交流,迎娶文成公主。文明的因素加上雄渾、健朗的民族生命力,吐蕃的強大為今天藏族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象雄併入吐蕃,順應了歷史發展規律,這也從某種意義上構成了今天我國多元一體民族格局形成的一個環節。

  蘇秉琦在《中國文明起源新探》中提出,中國文明起源經歷了「古文化—古城—古國」過程,此後沿著「古國—方國—帝國」三部曲發展,以帝國為頂點。但這一理論構架對西南地區古代少數民族開創的文明國家著墨不多。如果能將其應用到對西藏地區文明起源及象雄—吐蕃關係等問題的分析中,也是對其理論的延伸和補充。

參考文獻:
1.獨家關注-獨家策劃-中國社會科學網
2.象雄_360百科


可薩汗國。


由突厥語部落建立,據說皇族姓氏為「阿史那」。草原上面最文明的民族,曾經擁有大量土地、多個都城,與周邊國家有良好的貿易往來,與羅馬人帝國有著長期的合作關係。


這一支突厥人改信了猶太教。


最後被基輔羅斯大公斯維亞托斯拉夫弄死了。其後代散落於後來的猶太人族群中,也有說法是融入了當地的韃靼族群。


說一個莫名其妙的出現又莫名其妙強大的民族
海上民族(sea people),簡稱「海民」,又稱「海上民」。 指青銅時代末期左右,特別是公元前13世紀入侵安納托利亞東部、敘利亞、巴勒斯坦、塞普勒斯和埃及的任何侵略性的航海者集團。他們摧毀了赫梯帝國等古老的強國。由於古代近東屢遭入侵,以致記錄突然中斷,這種大動亂的確切範圍和根源已經無從確認。埃及人曾與海上民族兩次交戰:第一次是在邁爾奈塔王(約公元前1236—前1223年)在位第5年,第二次是在拉美西斯三世(約公元前1198—前1166年)的在位期間。
——以上選自《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
從公元前13世紀下半葉起,在南起埃及、北至希臘半島、東抵小亞細亞和巴勒斯坦、西達塞普勒斯和克里特島的地中海東部廣大地區內,出現了許多古代文化中心迅速衰落以至滅亡的現象。
尼羅河畔的埃及新王國曾經顯赫一時,此時其聲威也一落千丈;強大無比的赫梯王國在整個兩河流域所向披靡,此時也盛極而衰、最終滅亡;在地中海的亞洲沿岸以及希臘半島和愛琴海諸島燦爛的邁錫尼文明也突然被毀滅。
研究證明,出現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海上民族」[1] 的入侵。古代希臘人稱腓力斯丁人的居住地為巴勒斯坦,意即腓力斯丁人的國家,這就是巴勒斯坦地名的由來。古代巴勒斯坦的地理範圍是在埃及和敘利亞沙漠之間,西鄰地中海的廣大地區,因此腓力斯丁人的最初的居住範圍大約在古代西亞一帶。
腓力斯丁人之所以所向披靡、勢不可擋,主要原因便在於他們已廣泛使用鐵。而鐵在公元前13世紀時還是十分珍貴和稀少的。在腓力斯丁人的墓葬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鐵器,其中也包括鐵制的武器。在《聖經》中對此有比較詳細的記述。
有人認為腓力斯丁人就是以希臘人為主而形成的一個強大的部落集團。古代希臘人自稱達那俄斯人,又名亞該亞人。公元前13世紀至公元前12世紀,亞該亞人聯合加里亞人、西里西亞人、條克里人等部落,由海上大肆入侵埃及,後來他們分散於地中海諸島和沿岸之間。
埃及文獻曾經把進攻他們的腓力斯丁人稱作「北部丘陵諸國」的西部亞洲人。後來有人考證認為,在古埃及文獻中出現的海上民族,是古代世界許多不同部落集團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總稱,每個部落集團的活動範圍和規模都相當小,在古埃及所見的腓力斯丁人乃是他們活動的尾聲。
在總稱為腓力斯丁人的各部落集團中,有些人可能來自西亞西北角的安那托利亞、塞普勒斯和敘利亞北部;另一些人則來自愛琴海的一些地區,諸如希臘半島的美塞尼亞、克里特等等,還有一些則來自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


琉球
琉球位於台灣與日本海域之間,在清朝時是大清和日本的屬國,每年向兩邊納貢。這個小島上,有三種語言:琉球語,漢語,和日語。
島上的居民大多以打漁為生,民風淳樸。
1853年的某一天,一艘巨大的黑色軍艦在琉球島靠岸,艦長馬修培里下船詢問這裡是不是日本國。
熱情的琉球人告訴他,這裡並不是日本,並向他們指明了去往日本江戶的航向。


由此,馬修培裡帶著他的東印度公司艦隊來到了日本,史稱「黑船事件」。日本也因此走上了明治維新的發展道路。

而就在日本逐步變強的同時,謀劃已久的侵華戰爭也在按步準備著。為了試驗日本海軍的威力,他們決定先對琉球發起進攻。
隨後,手無寸鐵的琉球人被大量屠殺,琉球的語言在世上消失。
琉球改名沖繩。


----------割一下----------

刪了一些我個人認為很腦殘的評論。
還有,不小心刪了某位同學的評論,我手滑,對不住啦!


南詔、大理一系國家。因為本國史書大部分被明軍燒毀,所以現在神秘的很
可能有人對這一系國家第一印象是,覺得史料還挺多的。但你想一想,南詔大理是一系使用漢字、擁有高度文明、完善的國家體制的政權。現在能查到的東西不過是鳳毛麟角。
你能查到南詔、大理的歷任君主的正室是誰嗎?
除開和中原有關的,南詔大理在其他時期都有過什麼記載,什麼經歷,什麼重要事件?
對比情況差不多的高麗、朝鮮、越南,看看他們史料的豐富度


推薦閱讀:

泥沙在河流中的傳播速度大概是多少,和哪些因素有關?
能否根據身高,影長及測量影長的時間得知人的地理位置(經緯坐標)?
為什麼南北半球冬夏相反?
厄爾尼諾現象對中國的影響如何?
李四光到底預測了哪四大地震?

TAG:歷史 | 地理 | 人文 | 考古 | 歷史地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