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送給荀彧一個空盒子,是為了讓荀彧不說話 還是真心讓他死?

荀彧可謂曹操 最重要的謀士之一 早年跟隨曹操不光智能超群 還給曹操推薦很多英才 陳群 郭嘉 司馬懿都是 荀彧推舉的。 給老闆打這麼多年工 不說功勞 苦勞也在。 曹操是真心想弄死 荀彧 還只是讓他不說話。 為自己兒子稱帝做鋪墊?


我想通過兩個典故,聊聊古代人關於吃的深意。

其一:漢景帝在宮中設宴,招待周亞夫。漢景帝想試探周亞夫的脾氣,便在他面前放了食物,卻不放筷子。周亞夫生氣的問周圍人要筷子。漢景帝笑著說:「莫非這還不能讓你高興嗎?」周亞夫羞憤不已,不樂意地向漢景帝跪下謝罪。漢景帝剛剛說了一個起,周亞夫馬上站了起來,不等漢景帝說完後,掉頭就走。漢景帝失望的說:「像這種人怎麼能輔佐太子!」這件事造成了周亞夫與漢景帝的嚴重裂痕,此後周亞夫被誣以謀反罪下獄,周亞夫忍受不了獄卒的羞辱,閉食而死。——《史記. 絳侯周勃世家》

其二:鄭靈公得到了一隻大甲魚,並熬制出美味的甲魚羹,在宴會上招待群臣。公子宋十分想吃甲魚羹,但鄭靈公偏偏不給他吃。公子宋大怒,將食指伸入鼎中蘸食甲魚羹後,拂袖而去。鄭靈公暴跳如雷,聲稱非殺掉公子宋不可。公子宋回家後也怒氣難消,又聽說鄭靈公要殺他,便先下手為強殺了鄭靈公,後人將此事濃縮為成語「染指於鼎」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左傳?宣公四年》

漢景帝對於周亞夫,是贈食而不贈筷。曹操對荀彧,是贈器而不贈食。這是一種試探,看看你受到不平等待遇時,是否依舊對我忠心。在古代"吃」與「禮」是直接掛鉤的,所以這種試探的背後更是一種羞辱。荀彧是個政治家,政治家是有理想。由於曹操稱魏公之事,已經違背了荀彧最初的理想,現在指望荀彧背棄自己的理想,再去找曹操表忠心,這是不可能的。《三國志》記載荀彧:「清秀通雅。」像這樣一個溫潤如玉的人,更是不可能像周亞夫一樣快意恩仇、拍案而起。他能做的只能以死這種無聲的抵抗,來挽回自己尊嚴,堅守自己的理想。

關於鄭靈公與公子宋的故事,國君不給你食物,你卻強行吃食物,這已經上升到臣子造反的概念,荀彧肯定也知道其中的深意。鄭靈公不給公子宋食物,公子宋造反了,因為他是反賊。曹操不給荀彧食物,荀彧自殺了,因為他是忠臣。荀彧的矛盾之處在於,他既想做漢朝的忠臣,也想做曹操的忠臣,殊不知這兩者是背道而馳的。但忠臣終究是忠臣,他是不會像公子宋那樣去謀殺曹操,做一個反賊!也不會背叛漢朝,坐視曹操的野心逐漸壯大,那麼他只能以死來成全他的忠臣之名。這個忠,即屬於漢朝,也屬於曹操。

曹操初見荀彧時,曰:「吾之子房也。」所以後人多把荀彧比張良。張良是韓國公子,荀彧是漢室忠臣。張良為報韓仇而隨劉邦,荀彧為興漢室而輔曹操。但劉邦肅清功臣時,張良能全身而退;曹操問鼎魏公時,荀彧卻憂憤而終。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張良未把劉視為韓,荀彧卻把曹視為漢。劉邦稱帝時韓仇已報;曹操稱王時漢室難興。張良與劉邦的理想是間接統一,荀彧與曹操的理想卻是直接對立。有詩評荀彧:「後人休把留侯比,臨沒無顏見漢君。「讀此常為荀令君一嘆。

即便曹操不給荀彧空器,荀彧同樣會死,因為他在為自己的理想殉道。諸葛亮與荀彧,一個像燃燒的蠟燭,一個像撲火的飛蛾。兩人為同一個目標,以不同的方式,成為了漢朝的殉道者。如果曹操與荀彧活在當代,曹操也許會對荀彧說:「我猜到了開頭,卻沒猜到結尾」。荀彧也許會對曹操說:「即便回到過去,也回不到當初。」

http://weixin.qq.com/r/yUgAGDLEOG9HrXZ79x3b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不用糾結「盒」的拆字,史料從沒提過這茬:

《後漢書·荀彧傳》:操饋之食,發視,乃空器也,於是飲葯而卒。

曹操最愛的就是這號啞謎,譬如挖角太史慈:遺慈書,以篋封之,發省無所道,而但貯當歸。太史慈故鄉東萊屬曹,這說的是該當歸來。又勾搭諸葛亮:今奉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漢官儀,尚書郎含雞舌香伏奏事,漢末朝臣以為制度,這是虛位以待。

古稱食祿,無食就是無祿,按《禮記》,士死曰不祿,你說荀彧該如何?所以《通鑒考異》說得很明白,這叫隱誅


曹操與荀彧的關係,並非如魚得水、親密無間。二人之間,私交甚少(相比郭嘉、荀攸等謀士),更多的是合作關係。在一些極其關鍵的問題上,他們有重大分歧,這也造成了荀彧最終的悲劇。


建安九年,曹操打下鄴城,並擔任冀州牧。冀州是袁紹經營多年的地盤,曹操想繼承袁紹的遺產,以冀州為曹家千古大業的根據地。所以,就有聰明人給曹操提建議,恢復古代九州之制。原來的冀州只包括河北一部,恢復古制之後,冀州就統領了河北、山西、陝西、遼寧等省的大量地盤。曹操這個冀州牧,管轄的區域就更大了。


曹操當然是欣然同意。但是荀彧卻表示反對。他認為現在還不是擴大個人勢力的時候;等到「海內大定」,再恢復古制不晚。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議。雖然表面上,曹操很感激荀彧的勸諫。但心裡,曹操對荀彧怕還是有些不滿的。


荀彧為曹操立下了很多功勞。曹操多次想為荀彧陞官加爵,但荀彧反覆的推辭。曹操親自勸說,荀彧才勉強同意給自己的封地增加一千戶。荀彧的職務,長期是侍中,並代理尚書令。曹操一直想讓荀彧轉正,但荀彧推辭了十多次。曹操沒有辦法,只好作罷。


曹操是有代漢的野心的。對荀彧加官封賞,有賄賂荀彧、希望他支持自己的意思。荀彧的拒絕,等於是表態,自己有所保留,並不願跟曹操一條路走到黑。曹操對此,恐怕是很不高興的。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想勸曹操晉為魏公,並受賜九錫。漢朝通常並沒有公爵,上一個被封公的,是「安漢公」王莽。受九錫之禮,更是再明顯不過的「禪讓」前奏。這樣的大事,自然要諮詢朝臣之首荀彧的意見。荀彧卻明確表態:「曹公興的是義兵,目的是匡扶漢朝;即使功勞很大,也應該忠心漢室;君子應該愛人以德,封魏公、賜九錫的建議是不妥的。」荀彧的反對,再一次壞了曹操的大事。曹操心裡恐怕對荀彧已是憤恨不已。他已經在找機會對付荀彧了。


但要收拾荀彧,並不容易。荀彧潔身自好,想處理他,難以找到好的理由。而且,荀彧威望高、名聲好、人脈廣、功勞大,曹操一出手,肯定有一大堆人來求情,難以如願。大張旗鼓是不行的,讓荀彧悄無聲息的消失,是最好的結果。


處置荀彧,不能在京城辦,也不適合在鄴城。這些地方,會有很多同情、聲援荀彧的聲音。最好的地方,是在前線,在軍隊中。軍隊,是曹操控制力最強的地方,是名流士族勢力薄弱的地方,是最適合獨斷專行的地方。


於是,曹操南征孫權的時候,請荀彧來勞軍。所謂的「勞軍」工作完成之後,曹操並沒有放荀彧回去,而是把他強留下來,繼續隨軍征討。然後荀彧生病留在了壽春。曹操送來了慰問品,打開一看,裡面竟然是空的。荀彧就服毒自盡了。


我猜測,荀彧在軍中的日子並不好過。曹操及其親信對荀彧應該是很冷淡的。對自己的悲劇結局,他恐怕已經心裡有數。

史書並未記載曹操對荀彧之死的態度。若曹操沒有殺荀彧之心,他應該對荀彧之死痛惜難過。但,他並沒有這樣的表示。


荀攸、郭嘉死的時候,曹操痛哭流涕、傷心欲絕。尤其是郭嘉,病重的時候,曹操不停派人慰問;下葬的時候,曹操親臨痛哭,並上書表奏增加郭嘉的封地。按理說,荀彧的功勞比郭嘉大,地位比郭嘉高。曹操更應該親臨下葬,並進行加官、追封。但,曹操並沒有這麼做。功勛卓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荀彧,竟死的悄無聲息。


那麼,曹操在荀彧死後做了什麼呢?荀彧死後不久,曹操恢復了古代九州之制,冀州領地大規模擴大。幾個月後,曹操稱魏公。荀彧生前所反對的,他一死,曹操迫不及待的就做了。似乎,曹操早就想讓荀彧死了。


曹操對荀彧之死一點都不哀傷、痛惜。痛惜不已的是漢獻帝。史書記載,漢獻帝非常哀傷,為此暫停了宴樂。這表明,在建安末期,荀彧的政治傾向,離曹操越來越遠,離漢獻帝越來越近。這恐怕也是荀彧必須死的原因。漢獻帝與曹操是勢不兩立的。獻帝在建安5年的時候,就下密詔,想殺掉曹操,以失敗告終。那次密謀,荀彧並沒有參與。但建安末年,荀彧政治上傾向於漢獻帝,就不能不引起曹操的警覺了。


長期以來,曹操或者在外征戰,或者駐軍於鄴城,呆在京城的時間很少。而荀彧長期擔任侍中和代理尚書令,是許都朝廷的首領。他在許都的影響力可能比曹操都要大。一旦荀彧與漢獻帝聯手,對曹操的威脅是非常大的。


曹操費勁心機的將荀彧調離京城、強留于軍中,荀彧離奇死亡後態度又極其冷淡;再考慮一下荀彧傾向於漢獻帝對曹操的巨大威脅,可得出結論:曹操確實是想要荀彧的命。


重新整理了一下,寫了篇文章:荀彧離奇死亡之迷探秘 - 史事拾遺 - 知乎專欄。這個更完善一些。


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史事拾遺。歡迎大家關注一下。

http://weixin.qq.com/r/zEyju-PEOa5GrbfY9xne (二維碼自動識別)


漢家自有制度,霸王道雜用之,軍功立國,沒有公爵。君子愛人以德,徒令曹公有王莽之禍!

這是荀彧的意思。

伊霍種無復遺!竇固,梁冀,竇武,何進,董卓何有載?周公之志可存,平王之心安在?寡人與漢制,不可兩存,卿家自求死耳,且漢家故事:天子之臣,不梏酷吏之手,萬軍之將,難對刀筆之逼,卿其圖之。

這是曹操的意思。

當然,中國人是優雅和含蓄的。所有的夢想,所有的情誼,所有的大志,都被時代碾得粉碎。走到最後,孤獨一人。

當然,這種含蓄包含的意思,真正的中國人,一看便知。當時說出來就沒意思了,但是現在,居然有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個問題。不得不說,物種進化快。

回答完畢。


先看一組數據

呂氏:呂太后死後,周勃等功勛老臣政變。呂氏團滅,惠帝的五個兒子全被殺死。

霍氏: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霍光歷四朝,廢一帝,權勢煊赫。前68年霍光死,前66年霍家團滅。霍光女霍成君被廢后,十二年後自殺。

梁氏:跋扈將軍,乘氏侯梁冀,一門七侯,梁冀還毒死過質帝。桓帝繼位十三年後,剪除梁氏,梁冀和妻子孫壽自殺,梁丶孫兩族團滅。

竇氏:大將軍,錄尚書事,聞喜侯竇武以外戚見重,謀誅宦官事敗,梟首洛陽都亭,親屬賓客被捕殺。

看見沒有,在漢朝當權臣的風險有多大!極易遭團滅。今天當著大將軍權傾朝野,明天說不定就被梟首示眾,暴屍街頭了。。

大概在曹操十四歲時,大將軍竇武謀誅宦官被殺,下場凄涼。後來曹操為議郎的時候,還曾經替竇武上書沉冤,終無用矣。竇家被團滅的慘狀,想必曹操是知道的。

漢家制度,二十等爵。自剷除諸呂,未有異性封公封王者,侯位已是上賞。

如霍光,梁冀等臣,權勢彪炳,也只敢稱侯。為人臣的擅作威福,名不正言不順,在皇權至上的帝制下,是遲早要完。賞無可賞,只有死路一條。除非他們能篡改這種制度,讓天下改姓。不然,漢室興,則曹氏滅。曹氏興,則漢室滅。荀彧和曹操都是博學多知的人,不可能不通曉其中的厲害關係。

兩漢四百年,上一個人臣封自己為公的,叫王莽。後來他做了什麼,大家都知道。後漢的梁冀竇憲等權臣,無論如何跋扈,總是不敢給自己再加個王爵,公然砸鍋換灶的。

建安十五年,曹操寫述志令。說自己不能放棄兵權,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

以曹操的韜略心思,從那個角度考慮,他也只能走上篡漢的道路。只當權臣而不能改制,這是宗族覆滅的先兆。他秉政多年,東征西討,結下的仇怨不可謂不多。遍觀史書,自漢朝興盛,有那一個權臣家族沒被皇帝反攻倒算過,滅族滅家的何止一戶。

建安十七年,曹操想進爵國公,加九錫。荀彧反對,:你起兵本是匡正朝廷,安定國家,懷著忠誠之心,保持退讓的實際行動;君子愛人是愛其德行,不應該這樣做。

這時候曹操已經不能容忍他這位『『吾之子房』』的老搭檔和兒女親家了,他已經五十八歲了,不是當初那個骨鯁潔白的曹侍郎了,而是一個政治集團的核心人物,曹家,夏侯家的領袖,必須把家族利益放在首位。這樣的年紀,他必須儘快把曹氏代漢的事給定下來,免得為兒孫們帶來大禍。

像荀彧這樣一位位高權重,深得眾心的朝野之望,不積極表態不說,還公開反對,講愛人以德這一套。對於曹操來說,這已經是不可容忍的事情了。建安九年,就有人勸曹操恢復古制,自領冀州牧,是荀彧反對未果。

等荀彧死後幾個月,曹操還是恢復了九州制,自己領冀州十郡,當上了魏公,一切都無可挽回。

他們二人的矛盾已經公開化,在政治路線上的分歧無法緩和。

曹操把荀彧撈到壽春勞軍,還別有心思送一個空盒。食祿,食祿,已經沒有祿給你食了。

這位偉美有儀容,好熏香的王佐之才,臨死之前,不知道對自己的曹老闆是什麼意思。所有美好的東西,都被時代的洪流一次次撕裂成片。

ps:個人的公眾號,格調時代,歡迎你來。

http://weixin.qq.com/r/uDkDG6XEOPhHreF492yq (二維碼自動識別)


你要相信,荀彧比你聰明。


純粹講個笑話,也許事情是這樣的:

曹操:許褚啊,順道幫我把這盒點心給文若帶過去……


本來盒裡有東西,被楊修搞砸了


十七年,塞北送酥一盒至。太祖自寫「一合酥」三字於盒上,置之案頭。楊修入見之,竟取匙與眾分食訖。眾問其故,修答曰:「盒上明書一人一口酥,豈敢違丞相之命乎?」 眾大喜,一掃而凈。適荀彧有疾遲至,見盒,疑而問修:「此何物?」修對曰:「丞相所饋也,卿可自取。」 彧發之乃空器。遂飲葯而卒。時年五十。謚曰敬侯。

《三國配角演義》馬伯庸


關於曹荀之間的關係有兩件事情值得玩味:

1是伏壽寫信給自己擔任屯騎校尉的父親伏完希望其誅殺曹操,成為後面伏氏家族覆滅的根由。並且貌似有記載伏完拿這個事情跟荀彧進行過暗地商討。此事當是(很早)泄露了的,但是直到荀死之前,曹操都沒有動伏氏一族。荀彧死於212年;而伏完死於209年,伏壽和伏家覆滅於214年。

首先,皇族是信任荀彧的,荀彧也是袒護皇族的。只要他有一口氣在,曹操是不能動皇族的。

2 河東王邑是死忠擁漢派,還是個實力派地方大員。獻帝東遷的時候貢獻過地盤和食物,曹操迎天子以後也屢次跟曹操不對付。恰恰是荀彧推薦的能人杜畿取代了王邑替曹操掌握富甲一方的河東,牢牢掌握此地幾十年。

其次,荀彧在政治上是傾向曹操的。他可以儘力幫助曹操解決大部分內部的敵人。哪怕這個人心向漢室。

======================================================================

總的來講,荀彧就是一個漢室和曹操都能接受的中立派,是士大夫集團的代表。一方面他們並不像曹操手下的軍人集團那樣熱衷於漢魏鼎革,但是也不可能個個都是硬骨頭力挺漢室到底。漢末的士大夫集團經歷過黨錮之禍,董卓之亂,李郭之亂;早就已經變得溫良馴服。其特點就是誰牛逼聽誰的——不是這樣做的都已經死光了。荀彧,楊彪這些人都是旗幟。旗幟往哪邊倒,下面的人就往哪邊走。楊彪,趙溫這些老骨頭早就屈服了;伏完,孔融這些礙眼的又都跪了;荀彧一旦屈服,剩下的肯定是倒向曹氏陣營了。我認為以荀彧的聰慧,肯定已經逐漸看出漢魏鼎革是人心所向,在所難免;但是他又並沒有陳平,周勃這樣的能力力挽狂瀾。所以只能以死堅持自己的初心。能逼死他的只有曹操。具體手段是不是空盒子不重要,但是荀和曹之間的矛盾到後期肯定已經不可彌補。

當然逼死荀彧代價也是有的。荀彧這面旗幟倒了以後,士大夫集團就徹底馴服了。誰厲害就跟誰走便變成了公理。曹家厲害,士大夫集團就擁曹家篡漢;司馬家厲害,士大夫集團就擁司馬家篡魏。可謂天道循環,報應不爽。


曹操剛剛晉位魏王,隱然是人心動蕩群臣觀望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時期自己身邊的肱骨之臣荀彧站出來跟自己唱反調,這對於曹操維持自己的威望是十分不利的,實際上在這個時刻,殺荀彧於曹操而言,是十分痛心,然而又不得不走的一著棋。

荀彧地位崇高,賢名素著,真由著他一直這麼反抗自己下去,曹操位子那可都要坐不穩了。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從功利看從大局看,曹操做的都是完全沒錯的,接下來,就是怎樣達到殺荀彧的目的。

這倆人珠聯璧合共了一輩子事,彼此早已了解透透的了。給個空食盒示意個「士死不祿」,以這樣一個暗箱操作達到殺荀彧的目的,既可以使得曹操不落得屠戮舊臣的把柄,又可以全荀彧忠節之名,對於雙方都是一個最優解。

倆這樣人打交道,還用把事做的那麼明嗎?

當然,有些人可能會納悶,我要是荀彧我就不自殺,保全自己的生命才是最寶貴的,我威望懾服三軍,賢名傳揚四海,你曹操能拿我怎麼樣?

說白了,曹操不是劉備,劉備為了名聲還有所顧忌,曹操可不管這些,你真的擋了他的路,他是一定會以最合適的手段剷除你的。荀彧明白,到時候給自己安個莫須有罪名,抑或製造個非正常死亡都說不好。人家荀彧是何等樣人,怎麼可能敬酒不吃吃罰酒呢?君臣撕破臉,誰也不好看。

兩個人在將近兩千多年前的心照不宣,到了兩千多年後還是有太多太多的人讀不懂,想不透。

唉,聰明還是人家聰明啊,要不怎麼人家能掃蕩群雄,建功立業,咱們就不行呢。。哈哈哈哈


曹總想說我沒手牌了你節下命,然後...卧槽沒桃子呀!!!


相信我,荀彧比現代所有人都更了解曹操,而且比99.99%的人都更聰明,所以不要懷疑人家是否能夠正確解讀曹操的意思。


十七年,塞北送酥一盒至。太祖自寫「一合酥」三字置於盒上,置之案頭。楊修入見之,竟取匙分食。眾問其故,修答曰:「盒上明書一人一口酥,豈敢違丞相之命乎?」眾大喜,一掃而凈。適荀彧有疾遲至,見盒,疑而問修:「此何物?」修對曰:「丞相所饋也,卿可自取。」彧發之乃空器。
彧不自安,遂飲葯而卒。時年五十。謚曰敬候。


——馬伯庸《三國新語》


空無一物,什麼都沒有,荀彧手裡舉著盒蓋,神情恍惚地注視著這個空盒……不知過了多久,只聽譙樓二更鼓響,他才回過神來,丟下盒蓋露出一絲苦笑。是啊,除了空盒曹操還能給我什麼?他給了我官位,給了我侯爵,給了我富貴,一再增加封邑,使我荀氏子侄不愁前程,最後連女兒都嫁到了我家,所有拉攏的手段都已用盡,我依舊巋然不動,他還能怎麼辦?他已經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再給我了……


反對@琅邪楊文理的解讀。啞謎今人已難解,資料不足解不出無須強解。

漢時社會和禮記記載已完全不同,即使要套,天子諸侯大夫士,不知何以將荀彧解釋為士?
陳壽三國志作於曹魏諸侯稱薨議之後,自然將荀彧之死寫為薨,不足為證。按此議之前,有什麼記載不祿的例子?
孔謙字德讓者,……弱冠而仕,歷郡諸曹史。年廿四,永興二年七月遭疾不祿。
先生諱壽,字元考,……年七十有八,熹平三年正月甲子不祿。
咨爾鄧哀侯沖,昔皇天鍾美於爾躬,俾聰哲之才,成於弱年。當永享顯祚,克成厥終。如何不祿,早世夭昬!
孔謙仕止郡小吏,婁壽,曹沖不仕,可有荀彧這等官爵在身而稱不祿者?
荀彧既非士,死又不稱不祿,所謂無食即無祿,無祿即不祿簡直胡說八道,強解啞謎,誤人子弟。當然,你可以強行辯解免荀彧官爵後,荀彧可稱不祿。若要巧舌如簧的自我解答你可以自便。


只是回答題主的問題描述:
荀文若從來就不是曹孟德的臣子,
他一直都是漢朝的臣子!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曹老闆大概「忘了」放東西進去了


典過選舉的毛玠與崔琰都沒有好下場。

一句話不對都可以賜死。

崔琰還只是手下馬屁拍的不對。多說了一句。省表事佳爾。時乎時乎會當有變。


老闆說:爾非佳語。不信你看民間說生女爾。

所以幻想老闆是女權者的,也就算了。老闆也就是荷爾蒙過剩而已。他這樣的人,都是別人應該為他的。

崔擼官,罰為奴隸後,估計還對老闆有幻想。

老闆送來了親切的問候:您是打算讓我行斧頭與鋸子么。


崔自殺。

毛為這事不平。差點丟了性命。死在家裡。怎麼死的。我也不清楚。

毛的資格多老就不多說了。

所以你們啊。問這問題,圖樣圖森破。

還幻想曹操是不是錯怪了做過份了。

荀彧九十五以上的智商,就比八十幾七十幾的毛與崔死得體面多了。也死得令人遐想,富有回味,善於表現,留有餘地,讓人惋惜,容人追思,讓老闆的手乾淨多了。

老闆是法家,晚年更是赤裸裸的法家。法家不需要稱頌,更不要批評。反對的更是去死。
自干五與自由派都沾個自字。所以掛路燈不會有上下床的區別。

聽我的話,桀犬亦可吠堯,桀民亦可比屋而封。不聽話,堯臣亦可比屋而誅。

至於你個人能力操守風評,那是很次要的問題。

蘭芝生庭,亦不得不鋤。

孫十萬劉大耳能有那麼多粉絲。在於他們多數時候,脾氣是可以琢磨的。也算正常人。而且他們知道曹操不是正常人。

-------


比如貼一段孫十萬對諸葛瑾論曹操
「近得伯言表,以為曹丕已死,毒亂之民,當望旌瓦解,而更靜然。聞皆選用忠良,寬刑罰,布恩惠,薄賦省役,以恱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時。孤以為不然。操之所行,其惟殺伐小為過差,及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至於將御,自古少有。比之於操,萬不及也。今睿之不如丕,猶丕不如操也。其所以務崇小惠,必以其父新死,自度衰微,恐困苦之民一朝崩沮,故強屈曲以求民心,欲以自安住耳,寧是興隆之漸邪!聞任陳長文、曹子丹輩,或文人諸生,或宗室戚臣,寧能御雄才虎將以制天下乎?夫威柄不專,則其事乖錯,如昔張耳、陳餘,非不敦睦,至於秉勢,自還相賊,乃事理使然也。又長文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頭,畏操威嚴,故竭心盡意,不敢為非耳。逮丕繼業,年已長大,承操之後,以恩情加之,用能感義。今睿幼弱,隨人東西,此曹等輩,必當因此弄巧行態,阿黨比周,各助所附。如此之日,姧讒並起,更相陷懟,轉成嫌貳。一爾已往,羣下爭利,主幼不御,其為敗也焉得乆乎?所以知其然者,自古至今,安有四五人把持刑柄,而不離刺轉相蹄嚙者也!強當陵弱,弱當求援,此亂亡之道也。子瑜,卿但側耳聽之,伯言常長於計校,恐此一事小短也。


裡面「又長文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頭,畏操威嚴,故竭心盡意,不敢為非耳。」

讀完後未免一笑,陳長文之輩,看到孔文舉荀文若的下場,是個什麼心情?

反正剩下的就上勸進表了。九品中正。分贓邀功了。

王司徒賈文和華獨坐這樣或者千里轉進,或者亂武天下,如李儒殺主母的,做了三公。

孫十萬論述完這個就向著曹阿瞞的路上飛奔。
司馬仲達,當時是曹操的秘書。也有樣學樣。只做事不做聲。日後之腹黑隱忍狠辣,不愧是曹阿瞞的秘書。

曹操還設立了校事,監視百官,陷人死罪。人人畏懼。

孫權也有樣學樣。設置了校官。一點小事就把張溫往死里整。這幾位恰恰也是典過選舉的官員。

荀彧不知道死前有木有後悔自己的選擇。

當年論田豐等人可一套一套的。田豐還死於剛而犯上。死於同僚讒毀。自己又有那條死罪。

我猜中了開頭,卻沒有猜中這個結局。

許多年前,大家好年輕,還對未來有無限的憧憬與嚮往,獻帝剛剛到許都,擺脫了過去的魔王與陰霾,也想中興漢室再造奇蹟,曹老闆也事業興旺,求賢若渴,大家雖然都很忙,但今年囤田收成很好,閑坐宴飲,暢談天下,座中英豪都可以交心做秉燭夜遊。互相考慮的,也是為了別人,如何營救暴政下的士子與百姓,絲竹管弦陪著老闆新做的詩歌,老闆聽著孔文舉的笑話,那麼開心,笑的爽朗,渾身發抖,以至於頭巾都掉進了湯汁里....我雖是世族出身,也不由得為這個氣氛而莞爾....當初選擇了這個其貌不揚的矮小男人是對的....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謝邀,很抱歉之前一直有事,但是作為默默混圈的人看到邀請還是挺想說說自己的看法。
上面很多評論已經寫了裴注三國志或者魏氏春秋裡面對於這件事情的描述。關於荀彧的死,歷史上有很多說法。三國志里寫「以憂薨」,裴注里寫了空食盒的事,這算是比較為大家接受的(還有其他一些說法就比較不可信了)。
所以這個問題是空食盒這個事情是否真實本身就值得商榷。假使這個事是真的,換到當時情景來講,應該說曹操是希望荀彧不說話的,可是不至於讓他死。
荀彧死後,荀家幾乎沒有受到什麼影響。況且從之前即使身邊謀士眾多,依舊會在定策前詢問荀彧可以看出,在曹操心中,荀彧一直是比較特殊的,有定他心的作用。
及時後來冷遇,終歸在封公前兩人沒有直接的大的衝突,所以直接上升到要荀彧死,是不太可能的。
以前看到有位作者說空食盒也有,漢家之粟已空,勸荀彧漢家已回天乏術之意。覺得也是一種解釋。
還有像是空盒象徵,二人心終歸不合。
總之,此情此景曹操沒有理由至荀彧於死地,但是兩人政見相左,可能都些心灰意冷了吧。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三國 | 曹操 | 荀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