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我執」?


原回答多年前所寫,修改部分請看回答末尾。

﹣﹣﹣﹣﹣﹣﹣﹣﹣﹣﹣﹣﹣﹣﹣﹣﹣﹣﹣﹣﹣﹣﹣﹣﹣﹣﹣﹣﹣﹣﹣﹣﹣﹣﹣﹣﹣﹣﹣﹣﹣﹣﹣

在所有標籤當中——譬如花、桌子、椅子、地、水、火等,有一個可能是最危險的,不只是危險,還最具有破壞性,最難以捉摸,同時基本上是其他所有標籤的根源。這個標籤就是「自我」、「我的」或「我」。 -------宗薩欽哲仁波切

「自我」 就是一切矛盾,一切分裂行為,自我行為中心等等的源頭和開端。 --------克里希那穆提

這個問題太大,若要詳細談起來,至少可以寫一本書了。 因為基本上我們的痛苦就是來源於「自我」。 上面的那個說猴子的答案說的很好,但是我相信對很多觀者來說,還是不知道我執是什麼,而且很難和自己的生活聯繫起來。所以我還是試著在這裡寫下自己的答案,希望能給大家一個直觀的印象。

讓我們先來設想一個場景。假如有一天你走在路上,這時候,有一個陌生人問了你一個問題:「你是誰?」,你會怎麼回答?很顯然,我想大部分的答案會是這樣的:「我叫xxx,是一名律師,在xx上班,我是xxx地方的人」,看到了嗎?這些就是你的「我執」。

你的名字不是你,你的職業不是你,在哪裡上班的那個也不是你,這一切是你的經驗,但經驗不是你本身。我們經由我們生命的內容來定義自己,我們的年齡、健康、人際關係、財務狀況、工作和生活情境以及心理情緒狀態等等,但是這些是經驗的客體,而不是主體。我們的錯誤就是會把這些經驗當成是我們的主體,然後與它們認同,把它們當成自我的一部分。一言以蔽之:我執就是在外在事物上所建立的那個虛假的自我感這裡的外在事物還包括你的情緒和念頭,下面會細談)。無論你執著什麼,你就是在把它當成自我的一部分,而那個東西就是你「我執」的體現。在根本上,並無一個實體的,不變的「我」存在。也正是因為我們把自我感建立在這些外在的事物上,所以當它們變化時,我們的痛苦便產生了。但是些事物的變化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它們的本質便是「無常」。所以,只要你把自我感建立在外在稍縱即逝的事物上,則我們心理上的痛苦就不可避免。

舉個例子,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都有自己的玩具。如果有一天,有人要拿走那個玩具,你便會哭泣打鬧。雖然那個玩具對你可能不再有用,失去它其實不會給你帶來什麼損失,但是你還是感到痛苦。因為這時候,你已經把它當成「自我」的一部分,當你失去它時,你便會感到自我被縮減了,然後就帶來了痛苦。而當我們長大後,那個玩具似乎變成了更高級的形式,比如我們的財富,職務,還有我們的知識,學歷等等,但是它們的本質是一樣的。我們會與這些事物認同,把它們當成自我的一部分,然後建立起一個個關於自我的意象:「我是一個有錢人,我是一個大學教授,我是一個比他們懂得更多音樂知識的人」。然後當那個意象受到傷害,比如那個有錢人失去了他的財富,那個教授丟掉了他的職位,那個自以為懂得多的人發現原來他和其他人差不多,這時候,痛苦就產生了。

我們的悲哀是,我們終其一生,都只是在為自我填充這一個個意象。財富,權位,知識,還有你執著的任何東西,如果它沒有傷害到他人,我想這些都是好東西,但是只要你沒有認清這些東西和你的本質是完全無關的,只要你還在這些事物上建立認同感,那你所得到的一切不過是加強我執而已,而當那個意象破滅,則痛苦就將來臨。

下面談談幾個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方面,角色認同,情緒認同和念頭上的認同,但是現實中絕不僅限於此,請記住,任何讓你痛苦的事物方面,根源上都是因為一個虛假的自我。


角色認同很好理解,舉幾個例子即可。你在知乎,微博上面構建的那個形象就是你的角色,你過分執著時就是我執。有人投反對票了,有人在微博上說你了,你的反應過於激烈就是因為過於認同那個角色了。在一個醫生眼裡,病人們不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而成了一張張病歷表,這也是同樣的一個問題,過度認同於自己醫生的角色。另外,你在和餐廳服務員說話時,與在公司和領導對話時所用的態度是不一樣的吧,因為我們不自覺地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每一個角色都是虛構的自我感,我們潛意識裡覺得自我是匱乏的,所以會為自我添加很多外在的意象。當我們能放棄這一些形象,不再為自我貼上標籤時,我們就會發現真正的我們是廣闊無垠的,只是一個單純意識的臨在。也只有這時候,人與人的真正交流才會開始,而不是各自心中虛假的意象的互動。


當我們遭遇一些自己難以理解或是難以接受的事件,我們的頭腦便會編造故事讓我們認同,然後我們的身體就會做出反應,這就是情緒。對待情緒,我們一般是兩個反應,逃避壓抑或是完全與之認同。轉移注意力或者去壓抑它都是有害的,因為那個能量始終會潛藏在你的身體或是潛意識裡,時間長了遲早就會顯化出來。而完全與之認同自然也不是好辦法,比如那些不受自己控制的盛怒者,顧影自憐的失戀者。關於這一點,可以看看這個:對一個情緒, 你們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讓它進入你, 去感覺它的各個方面, 然而卻不能失去意識。 比如說生氣。 你們可以邀請它完全的來到, 在你們的身體的幾個部分去體驗它, 但同時你們又是很中立地在觀察著它。 這樣的意識就是治療。在這樣的情況下發生的是, 你們以理解去擁抱了自己的情緒 (情緒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不理解)。 有興趣者請百度:「約書亞的傳導——對情緒的處理」。


念頭的認同是根源。頭腦里的念頭來來去去,你對它們的認同製造出一個「自我」的幻相。這個很難講清楚,不過我們可以試著靜坐幾分鐘。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覺察你的頭腦升起了無數個念頭,這些念頭不受你控制,雖然你還是容易被它們牽著走,喪失對它們的覺知,但是在靜坐的狀態下,相信你可以更清楚看出,它們不是你。不過在日常的生活里你要從念頭中跳出來就很難了,這些相續不斷的念頭像瀑布一樣,而我們要覺察它們就得找到念頭與念頭之間的空隙。我們的心就好像是一片無垠的藍天,這些念頭就好像飄在空中的浮雲一般來來去去,易聚也易散。如果你與之認同,那這片浮雲就會遮蔽天空,如果你能覺察它的虛幻不實,那我們背後那片天空平靜寬廣的本性就可以顯現出來。

這個回答是分兩次寫的,不過兩次寫的都挺亂的。有一本《新世界——靈性的覺醒》基本上通篇就是在說「我執」的表現,上面的回答中也有很多例子來自於書里,有興趣的人還是詳細去看書吧。哦,還有一個克里希那穆提的視頻也很值得一看,詳細探討了我們內心的本質: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iXDn2rj78k


最後說一句,「自我」是我們的頭腦製造出來的幻相,在你被自我的想法限制住的時候,要記得,我們並不是我們所以為的那個有限的,焦慮的自我,我們的內在有著和神一樣的品質,他遠比我們所想像的一切都要宏偉,壯麗。
2012.11.24

-------------------------分----------------------------割----------------------------------線--------------


這是三年前的回答。直到最近還是陸續有人點贊感謝,但自己對這樣的回答實在難以滿意。

當時修行時淺,雖也有強烈的高峰體驗,對真正落於實際的靈性其實知之甚少。回頭看去,過去多年修行皆是如此,糾纏於各種理論,體悟,境界,永遠追求那份「更高的」覺知,卻忽視當下的生活。但真正的靈性若是無法落實於衣、食、住、行,不過如空氣一般。體驗到的完美靈性,若無法活出,也無法為生命帶來真正的改換。目前國內圈子的多數人也是如此,有靜心,有訊息,有連接,卻無法將其真正落實人間。

知乎上的類似問題與回答,多處於頭腦的層面,非出於真正的生命感悟,也難以出現真正完善的回答,這篇回答也是如此。本想重寫一篇,實無精力,想就此刪去,但每天都看到有人感謝,覺得也許還有意義,所以就這樣留著。

另,前段時間回覆了一位知友的問題,寫得較多,也算是淺談了些早期的修行經驗,主題說到了「覺察」的一部份。這個話題幾乎是所有法門無法避開的,但對於當代許多初接觸靈性又無師承的人來說又難以著手,因此在評論區分享下自己的觀點,有興趣者可自行閱覽。另外,對於「我執」的問題,年初時看到拉瑪納.馬哈希的一段話,個人認為非常適合,貼於末尾。其他就不說了,祝福大家~

猶如火中冒出星火,絕對真我中冒出一粒星火,這粒星火稱為「自我」。在無明之人,這自我會把它自己認作是跟它同時生起的對象,若無可執取的對象,自我就無法獨立存在。這種執取就是無明。我們要努力的,就是消除無明。如果能夠磨滅它這種執取對象的傾向,它就會變得清凈,而融回它的本源。錯誤地執取身體就是「我身念」,認為「我就是這個身體」。這種妄見不除,就不會有進展。

可以在兩個狀態或兩個念頭之間,體悟到清凈的「我」。而自我就像是一條毛蟲,它非要抓住另一端才會把現在抓住的這一端給放開。它所執取的對象包括事物和心念,一旦把它和它所執取的對象隔開,就能發現它的本質。

這鬼魅似的自我本來是無形的,它抓住了某個有形的事物就變成了「有」(存在),便能存續.給它更多有形的事物,它就更豐滿,若是失掉某個有形的事物,它會立刻去抓另一個。可是如果去找它,它就會失去蹤影。

唯有先產生了第一人稱的自我,它的形態是「我就是這個身體」,然後才會有第二和第三人稱的「你」,「他」,「他們」等等出現。如果因為仔細檢查第一人稱的真相,使得第一人稱被排除了,那麼,第二,第三人稱的對象就會停止存在,然後自己的本性就會獨自照耀,因為真我的境地只是「一」。

「我就是這個血肉之軀」的念頭就如一條繩索,會把其他的種種念頭都串起來。因此,只要我們能向內探尋「這個『我』何在」,則所有的念頭(包括「我念」)就會沉沒,然後「真我之知」就會自放光明。
──室利.拉馬納.馬哈希

ps:西方於七十年代末曾有一部耶穌傳導的皇皇巨著《奇蹟課程》問世,其開宗明義之言:「凡是真實的,不受任何威脅;凡是不真實的,根本就不存在。」,此同馬哈希的「真我」之說實是異曲同工。該課程除卻詳細的正文講解外,更有一套系統的練習手冊,不似馬哈希流傳下來的僅少量記錄同「自我參究」法,雖然精要,但對於現代人,範圍確實窄了很多。因此對馬哈希之說有興趣者,亦可參閱《奇蹟課程》,照章體驗。
──更新於2015.12.18


摘自---秋陽.創巴&<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在佛教的經典里有一比喻,通常被用來描寫「我」的生起與發展的整個過程。它說有一隻關在空屋中的猴子,屋有五窗,象徵五官。此猴好奇心強,在每個窗口探頭探腦,向外張望,而且跳上跳下,跳個不停。它是被囚在空屋中的猴子,屋子是穩固的,它不能像在叢林里那樣跳蕩,不能像在樹林中那樣聽到風吹枝葉,沙沙作響。這一切全部凝固了。其實,囚禁它的那間穩固的牢房,就是叢林所變成的。這隻猴子如今不是棲身樹上,而是被一個固體世界圍困住了;猶如一個流動的東西,一個引人注目的美麗瀑布,突然一下凍結起來。此一由凍結的顏色和凍結的活力所構成的凍結的房屋,是完全靜止的。似乎就是從此刻開始,時間有了過去、現在、未來的劃分。事物的流動變成固定的具體時間——堅固的時間觀念。
  好奇的猴子從暫時的昏迷中醒了過來,但並未全醒。它醒來發現自己被困在一個穩固的、僅有五窗、悶得可怕的屋子裡。它感到厭煩,好像被關在動物園的鐵欄杆後面一樣。它想要看看鐵欄杆是怎麼回事,於是爬上爬下。它之被囚,本來沒什麼大不了,但因它老是念念不忘被囚,以致被囚的觀念比實際的情形大上千倍。你一被迷住,懼閉感就會變得越來越強,越來越烈,因為你開始探究自己的被囚了。其實,迷戀即是它繼續被囚的原因之一——它被自己的迷戀所囚禁。當然,開始時有突然發生的暫時昏迷令它堅信世間堅固,但如今世間之堅固已被它視為當然,於是它乃因身在其中而自覺被囚。
  這隻猴子當然不是一直都在探索。它開始變得不安,開始有了千篇一律、枯燥無味之感,於是它開始變得神經質。在渴望娛樂的心情下,它去摸牆,想要看看它的構造,想確定一下那表面堅固的牆壁確實堅固。接著,在確信空間是固體之後,猴子開始跟它發生關係,不是取著,就是排斥,或是不理不睬。如果它想把空間抓來據為己有,作為自己的經驗、發現或知識,那就是貪。如果它視空間為監獄,而想硬闖出去,越戰越烈,那就是嗔;嗔不只是破壞的心念,它更是一種防禦感,防衛自己以御懼閉。猴子並不一定是覺得有敵人逼近,它只是想要逃離監獄。
  最後,猴子也許想要漠視其本身的被囚,或漠視其環境的誘惑,它裝聾作啞,對周遭發生之事漠不關心,懶得去管——這就是痴。
  回顧一下,你可以說那隻猴子從暫時昏迷中蘇醒,就等於是在囚它之屋中出生。它不知自己是怎麼入獄的,所以它假定自己是一直在那兒,忘了是它自己把空間凝固成牆壁的。於是它去摸牆,看看它的構造,是為第二蘊受。後來,它以貪、嗔、痴的心態與該屋發生關係,是為第三蘊想。在對該屋起了貪、嗔、痴心之後,猴子開始為它命名和分類:「這是窗戶。這個角落舒適,那個牆壁讓我害怕,所以不好。」它有了概念的框框,用它以為囚它的房屋,或它的世界命名、分類、評估,結果全看它對該屋是貪、是嗔,還是無動於衷,是為第四蘊行。
  猴子在第四蘊發展的過程是相當合乎邏輯而可預測的。但這種發展模式,當它進入列為第五蘊的識蘊時,就開始瓦解了。它的思想模式變得不規則和難預料,它開始幻想或夢想。
  我們所說的「幻想」或「夢想」,是指把事物不一定有的價值加在事物上。對事物的現狀及其應該如何,我們有成見,此即投影——我們把自己對事物的看法投射在事物上。因此,我們變成完全陷入自己所創造的世界裡,而我們所創造的世界是由不一致的價值觀念與看法所構成的。就此意義而言,幻想是對事物的曲解,把現象界本不具有的意義妄自加了進去。
  以上所說是猴子在第五蘊的階段才開始有的經驗。企圖逃出而失敗之後,它感到灰心、無助,以致走上完全發瘋之路。由於已厭倦奮鬥,所以它很想放鬆自己,任由自心胡思亂想。這就是輪迴六道的由來。傳統佛教常談地獄道、天道、人道、畜生道,以及其他有情的心理狀態,這些都是不同種類的投影,亦即我們親自創造的夢幻世界。
  力圖脫逃而未成功,過了懼閉的滋味和痛苦,猴子開始希求美好的、具有魅力的事物,所以它首先幻想的是天道,因為天道里充滿了美好的事物。猴子夢想走出它的牢房,在草木茂盛的田野漫步,吃成熟的水果,在樹上閑坐搖蕩,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
  接著,它又開始幻想阿修羅道。做過天道之夢後,猴子想要防衛和保持它在夢中所享的大福和極樂。它有偏執狂,擔心會有掠奪者來搶它最珍愛的東西,所以它開始有了嫉妒感。它很自傲,它享受過自己所創造的天道,但它也因此而進入痴妒的阿修羅道。
  後來,它又看出這些經驗的世俗性。它不再僅是在嫉妒與傲慢之間打轉,同時也開始有了舒適感,覺得在「人間」或「塵世」很舒服。塵世是個以世俗方式過規律生活、做平凡事務的地方——是為人道。
  但它隨後又感到有些無聊和不順。這是因為在它從天道經阿修羅道至人道的過程當中,它的幻想越來越牢固,以致整個發展也開始笨重起來。此即它在畜生道出生的時刻。它寧願爬行或作牛鳴犬吠,也不願享驕傲或嫉妒之樂——是為愚痴的畜生道。
  然後,發展的過程加劇,猴子開始有了餓得要命的感受,因為它實在不想再往下降了。它想返回天道的樂園,所以開始有了饑渴之感,那是因想起過去的享受而油然生起的懷舊之情——是為餓鬼道。
  接下來,猴子突然失去了信心,開始懷疑自己和自身的處境,開始做出激烈的反應。這一切完全是一場可怕的惡夢,它醒悟這種惡夢不可能是真的,因而開始怨恨自己造成這種恐怖——是為夢幻的地獄道,輪迴六道的最後一道。
  在六道發展的全部過程當中,猴子經歷了散念、觀念、幻想及所有思想模式。直到第五蘊的階段,它的心理演進過程始終是很有規律和可預測的。從第一蘊起,每一相續的發展都有條有理,像屋頂上依次重疊的瓦片。但如今猴子的心情變得亂七八糟,原因是那幅完整的心理拼圖突然爆裂,使得它的思想模式不再有規律、不再可預測,以致它的心情也轉為扭曲不安——這似乎就是我們前來學法修禪時的心境。我們必需以此處為我們修行的起點。
  我想,在談解脫自在之前,有必要先討論那為修道之基的「我」,也就是我們之惑。假如我只講解脫的經驗,那是很危險的。此即為何我們首先要看「我」的發展。這可說是一幅描繪我們心理狀態的畫像。我恐怕這次演講不太好聽,但我們不能不面對事實,修道的過程似乎就是如此。


我們經常會說:哦,那個人讓我生氣,因為她做了什麼什麼。如果仔細檢查一下的話,你會發現,事實上並不是那個人做了什麼讓你生氣,讓你生氣的是你內心的執著。如果你沒有任何執著,那個人做任何事也不會激怒你。

  你是個非常非常愛乾淨的主婦,你不能容忍家裡有任何不幹凈的地方,你的家每天都要打掃一遍以確保你感覺良好,你開門倒垃圾的時候卻發現你的鄰居把你們倆家之間的過道弄得一團糟。你因此而怒火中燒,你去敲他們家的門。但如果你不是那麼愛乾淨,你就會無動於衷。因此,這件事本身並不具備激怒你的因素,你會被激怒完全是因為你有潔癖。

  再舉個例子,你非常喜歡周杰倫,但你的同屋卻告訴你他的歌是垃圾。這足以令你感到不快或激怒你。我們來分析一下,你認為她那句話激怒了你,事實上這句話很可能只是對你才有這種作用。如果她是說給一個同樣不喜歡周杰倫或者一個不知周杰倫為何物的人聽,那個人一定不會被激怒。相反的,她還可能會很開心。所以,並非那句話激怒了你,只是你內心的執著激怒了你。

  如果你希望不被激怒,有兩個選擇,讓所有的人都認為周杰倫的歌很美是第一種,那樣就沒有人會告訴你周杰倫的歌是垃圾。不過這很不容易實現。你需要耗費巨大的精力來讓每個人相信周杰倫的歌是非常動聽的。你必需把每一個人都擺平,一個都不放過,即使只剩下一個,他都可能發出不和諧的聲音,讓你再度被激怒。想一下,這種可能性有多大,你有可能完成嗎?

  另一種方法是放棄你的執著,這樣無論其他人說什麼你都無所謂。你知道,沒有任何外境具有激怒你的企圖或作用。

  我們經常說這樣的話,我們抱怨別人把屋子弄得一團糟,抱怨別人說那些我們不愛聽的話,抱怨我們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我們總是把造成我們痛苦的原因歸咎他人。薩特說:他人是我們的地獄。我們認為讓我們痛苦的罪魁禍首是別人,而不是我們自己。

  我們都不想要痛苦,所以我們試著說服別人按我們希望的方式行事,不要說那些我們不愛聽的話,對我們尊重,以及照我們的想法去做事。這可能在短期內會奏效,但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服從你,即便你是美國總統。

  總是有突如其來的痛苦等著你,而你對此毫無防範。如果仔細審視你的痛苦,你會發現,你搞錯了對象,你冤枉了好人,並不是其他人做了什麼讓你痛苦,是你自己讓你痛苦。你有各種執著和習慣,當他們遭遇反彈的時候,你就會感受痛苦。

  剛才我們說到消除痛苦的方法是你放棄你的執著,雖然我用了「放棄」這個詞,但其實並沒有什麼需要放棄的,你不需要把任何東西扔掉,因為本來就沒有真實存在的東西,你以為自己緊握在手心的東西是真實的,但如果你展開你的手掌,你會發現一無所有。如果你認識到這一點,你就已經放棄了。

  如果你不明白你的敵人是你自己,你會把所有的時間用來埋怨他人或改造他人,這樣你永遠不會得到你想要的。你希望避免痛苦,但你走錯了路。你必須了解痛苦並非他人造成,這樣你就可以順藤摸瓜的找到痛苦的發源地。我們的痛苦來源於我們的習氣,而我們的習氣來自「我執」,我們有「我執」,那是因為我們的「無明」。你最後會找到「無明」那裡,一切都是從它開始。


來一個標準而全面的定義吧,一些說法看了雖然通俗易懂,但是總歸是不專業,且不靠譜。

《成唯識論》:
然諸「我執」,略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

俱生我執」,無始時來,虛妄熏習內因力故;恆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轉;故名俱生。
此復二種:
一、常相續。在第七識,緣第八識,起自心相,執為實我。
二、有間斷。在第六識,緣識所變五取蘊相,或總或別,起自心相,執為實我。
此二我執,細故難斷。後修道中,數數修習勝法空觀,方能除滅。

分別我執」,亦由現在外緣力故;非與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別,然後方起。故名分別。唯在第六意識中有。
此有二種:
一、緣邪教所說蘊處界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我。
二、緣邪教所說自性等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我。
此二我執,粗故易斷。初見道時,觀一切法法空真如,即能除滅。

如上,是玄奘法師在《成唯識論》中,對俱生、分別兩種我執的定義。其師護法菩薩在《大乘廣百論釋論》中,也有類似的定義

《大乘廣百論釋論》:
又諸「我見」略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

俱生我見,由無始來內因力故,恆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起,故名俱生。
此復二種:
一常相續。在第七識,緣第八識起自心相,即執為我,名為我見。
二有間斷,在第六識,緣五取蘊,或總或別,起自心相,即執為我,名為我見。
如是二種俱生我見,微細難斷,數數修習勝無我觀,方能除滅。

分別我見,由現在世外緣力故,非與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別然後方起,故名分別。
此亦二種:
一緣邪教所說蘊相。起自心相。分別為我。名為我見。
二緣邪教所說我相。起自心相。分別為我。名為我見。
如是二種分別我見,粗重易斷,聖諦現觀初現行時,即便除滅。

如是所說一切我見。心外蘊境或有或無。心內蘊境一切皆有。是故我見皆緣無常諸蘊行相,妄執為我。諸蘊行相從緣生故。是虛幻有妄所執我。非緣生故,決定非有。故契經說:「苾芻當知。世間沙門婆羅門等。所有我見。一切皆緣五取蘊起。」


金剛經有破四相成佛一說,就是破我執,他執,眾生執,壽者執這四相。
這四執都源於「我執」,就是過於執著於自我,我要怎麼怎麼樣,上升到病態就是一種偏執。我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以為會有多麼重要,以為對別人就有多麼重要,其實一切神馬都是浮雲。他會不會那麼想,他會不會那麼做,這是「他執」,執著於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亦是源自於對自我的過於執著,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
「眾生執」是說我和人的關係看得太重,現在人都講究個人際關係,人脈,覺得大家都在拚命積累這個東西,其實很多時候何必看得太重呢,他屌你就屌你,不屌你也罷,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自由,你也有你的自由,為什麼要把自己囚籠於和別人的關係之中去呢,其實「眾生執」我覺得和「他執」有點像,基本上就是一個意思。
「壽者執」是說把一個人或者一個物品或一件事,看(記)得跟你的壽命一樣長,久久不願忘去,這其實也是源自於我執,太執著於自我了,糾結於自己的想法,糾結於自己對某個事物、某個人、某件事情的想法,人說智者似水,聰明的人不會糾結於事情,他的思維像水一樣,是流動的,歷史的車輪也是這樣滾滾前行,沉舟側畔千帆過也是講這個道理。沒有必要把任何東西久久放在腦中揮之不去,所羅門王的座右銘說得好:一切都會過去。當然不管你想不想過去,一切都會過去,只是早晚的事情而已。


個人理解,我執,是指人們會執著於自己,也就是心理學上的自我認同

我把我的想法當做是我的一部分,你批評我的想法,我會感到傷害

我把我的母校,社區,家鄉當做我的一部分,你攻擊他們,我也會感受到被攻擊

解決方案是分清楚,我與我的想法,我的作品,社區,家鄉等是不同的,好處會讓人更不容易受傷,更開放,截圖一段


我執,就是認為你的體內存在著一個靈魂,你的思考、記憶,都是以這個靈魂在運作。你認為這個靈魂,獨立於你的肉體。

與之相反的想法是,否定這個靈魂的存在,認為你的思考是基於你的肉體、你腦內幾百億個神經元的互動,你不存在著什麼靈魂。當你的肉體被破壞時,你的思考及記憶都會消失。

一個簡單的驗證方法是,喝酒。如果你存在著靈魂,可以獨立思考,那麼你的思考及記憶就不該受到酒精的影響。即使你的肉體醉倒了、無法說話,你的靈魂應該仍然可以維持清醒的思考及運作。

如果你無法做到,那就代表你的思考及記憶會受到酒精的影響。也就是說,你的思考及記憶都是建立在你的肉體、你腦內幾百億個神經元的互動上。

無法接受這一點,堅持相信自己腦內有個「會思考的小人」,以此為生命主體,就叫我執。


@茶白 講的已經非常完善了。
我給補充一下。這個概念非常像你玩遊戲時候的感覺,我執裡面的這個我,就是指的是你的角色。而不是真我。你拚命的想把自己遊戲的角色裝備上最好的裝備,獲得最牛B的地位。但是你不要忘了,這個「我」只是你的一個角色,而不是真正的你。


過於相信自己看到,感受到,推理得知到的東西,抑或收到情感的影響,這些「執著」會反過來控制人自身。
是為我執。


什麼是(聲聞菩提所說的)我見?什麼又是我執呢?從字面上來看,我見就是認取三界的五陰或四陰,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色界的有情有五陰,就是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這五陰;無色界的有情沒有色身,所以沒有色陰,但是還有受陰、想陰、行陰、識陰這四陰。「我見」就是去認取這三界當中的五陰或四陰之中,有一個常恆不壞的我這樣的見解。我執如果加以細分的話,又可分為我執跟我所執,我執就是執著前面我見當中,所認取的那個常恆不壞的真實我,然後加以執著不捨,這個就是我執;我所執如果從字面上來看,就是對我所有事物的那個執著,這個就是我所執。但是我們如果進一步的去加以細究的話,我見就是執取物質的色身為真實不壞的我,還有執取意識覺知心為真實不壞的我!這樣的見解,一般人當然在常識上或者說在經驗上能夠知道:物質色身是不可能常恆不壞的,因為都是會壞的、會壞滅的!但是卻會執著這意識覺知心,是能夠橫貫三世,能夠從過去生轉生到今生來,今生捨報之後又會轉生到未來世去,這樣子錯誤地把意識覺知心,認取為三界輪迴的主體識,這個就是我見。--摘自《正覺電子報》三乘菩提31集。


人啊,難受都是因為不自由

覺得不自由 都是因為自己的慾望膨脹

就好比

你在一個籠子里

我說的這個你啊

就是你的我執

我說的我執

就是以我為立場的 自我慾望

這個自我慾望越膨脹

這個籠子就勒得越緊

自己就分外難受

即便 你自己把慾望漲得特別特彆強

把這個籠子給漲破了

還有更堅固的籠子 等著你

有一種讓自己自由的辦法

那就是把慾望放下

把我執縮小

縮到自己啊,

比這個籠子的縫隙還小,

你就可以從這個籠子里走出來了

那我還是碰到個更小的籠子怎麼辦

那就把我執完全地散掉

——《離婚律師》池海東


因為有我,所以執著於我的身體,我的利益,我的情緒,我的付出是否得到應有的回報。
死後留戀我的身體,留戀屬於我的財產。
執著於我的戀人,我的感情,我的家人。
執著於得到,執著於失去。

但是,其實這些都不是真正屬於我的啊。這些都只是在塵世間暫時接觸的事物和人啊。


不實觀念是我執
起辯論心是我執


複製自我以前寫的一個沒人贊的答案:索薩·希爾:《聖經舊約》里神不許人吃分辨善惡的樹上的果子,為什麼?

我認為這個「禁果」其實就是人的「自我」,或者叫「我執」,你喜歡的話也可以叫「soul」,叫「spirit」,叫「ego」都可以(當然我最喜歡叫「ghost」)。

有了「自我」,才有站在「自我」的「立場」上的價值判斷,即所謂的「善惡」。

上面柔王丸的答案也說到了這一點。

但是他是站在上帝存在的角度上的,認為這是因為人類在具有這個能力之後,其「立場」與上帝的「立場」相衝突導致的。

我則是站在上帝不存在的角度上的。

為什麼聖經的作者們會寫出「神不許人吃分辨善惡的樹上的果子」這樣的情節呢?

因為他們自己認為具有了「自我」不好。

那,為什麼他們認為這樣不好呢?

很簡單,

不患寡而患不均

在人類(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應該稱為古猿)連部落都沒有的那個時代,「社會制度」是怎樣的?

原始共產主義

當時的人類連「我」的概念都沒有,更無法區分「我的」和「不是我的」。

那確實是「最公平的時代」。

不僅是亞伯拉罕系宗教,儒家對上古史的美化也體現了這種思想。

佛教則更進一步,也認為這個不好,但不是因為「不均」,而是因為「」,而這也是站在你「自己」的「立場」上的。

那這不就是我的「萬物皆虛,萬事皆允」嗎?

也就是個人擁有絕對的自由,同時又不對他人進行任何干涉及影響。

問題在於,他們同時還把一些東西設定為「好的」(進行價值判斷),並且要組成一個宗教(組織)來推廣它們(「普度眾生」)......

這是自相矛盾。

而我是不認為「佛教」這個「宗教」有什麼存在的必要的,同理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等。

借用尼採的一句話:

基督教的「教」字只是一個誤解,實際上只有一個基督徒,而他已在十字架上死去了。


喜怒哀樂,取捨之心,非彼無我,非我無以取

若執於我之取,是為我執也


我(鏡)與非我(像)的對立


老問:「憑啥」,不問:「擁護啥」。


我執就是指薩迦耶見,其定義是,於五取蘊,隨觀為我,或我所,染污慧為性。這裡面的我不要單純理解為自己,雖然包含了這層含義,古印度的我通常是指「常一自主」的事物,所以只要認為五蘊中或者五蘊外,有常一自主的真實存在,這就是我執,違背了佛陀的緣起思想。緣起思想,認為一切萬法全部緣起和合而生(除了緣起規律本身),因此一切都是虛妄假相,而我執就是認假為真,認為有事物可以脫離緣起,脫離因果規律。


兩年前看過梁文道的《我執》,記住了這段開篇文字,

我都知道了;這一切謊言與妄想,卑鄙與怯懦。它們就像顏料和素材,正好可以塗抹出一整座城市,以及其中無數的場景和遭遇。你所見到的,只不過是自己的想像;你以為是自己的,只不過是種偶然。握得越緊越是徒然。此之謂我執。

值得玩味。我卻不覺得我執是「太把自己當盤菜」,實際上,把自己當盤菜,便完美完成了一次我執,哪怕彈指功夫,剎那瞬間,在未回光照到意識之前。
若指月之手如此簡單就好了,修行指導,話語遠沒這麼簡單。

「我執」是生死相續、六道輪迴的根本,眾生執取末那識以為為真我,將決定、做主的意根以為真實,以致太過熱愛自己身軀,鮮有人知這副血肉之軀實乃四大假合,是「空性」造作,以常為有,以妄作真,把所接觸的人、事和觀念中的流動當作真的,把識心當作真心,太相信世俗生活里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嗅到的,舌頭的味覺,身體觸覺,想當然的事,認為這些是真實的存在,而,這些因對自己的肯定、這樣一個無自性「我」的感知怎麼是真呢?當知!身體不是心的主人,心才是身體的主人,心不該也不會在肉身體內久住下去,就好比在沙縣小吃吃過飯就應該立刻走一樣!而佛說過,一切世間法,有為法,都是夢幻泡影,露水閃電般的啊。
過去生業障還沒消,眾生任憑身、口、意造做新業,加上大家難聞難信難修佛法,不明此理,造成無法察覺,無法脫離輪迴。所以,執著於一個假我即是我執,執著把蘭州拉麵沙縣小吃當自己最終歸宿是我執,「我執」亦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這個「我」是在境界面前顯現的,眼前境界是業力感召,虛妄不真有生有滅,有「我執」是「我相」仍存,「我相」因分別心起,仍有妄想分別執著。

世俗人被妄想、無明、客塵煩惱掩蓋掉佛性的「我」,在修行過程中慢慢去相,發大願菩提心作引,用「般若空性」對症,斬己習氣和無明賊,漸悟肉體和自以為是的精神(意識)的空性本質,體悟萬事萬物萬法的真實, 中由輪迴得到解脫。

看到有道友說為了不吃肉而不吃肉是我執,那這種「「我執」」還是多一些比較好。


「我執」是我們認知的基礎。
事物本是空性,因為「我執」,於是有了靈動。
沒有「我執」,生物就沒有靈性可言。
沒有「我執」,世界將毫無色彩,陷入沉寂。
對於自身而言,「我執」是我們認清自我本質的方式,他製造很多幻想,帶來痛苦和甜蜜,也容易使人沉迷。每個人從有意識開始就進入「我執」模式,如果可以勘破一點,就離自我本質更近一點。我們不停地重複著「我執」,因為我們迫切地想要認清自己。
「我執」不是洪水猛獸,而是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歷的東西,他在幫助我們更好地定義自己,如同上天賦予的考驗,只是很多人闖關累了,趴下了。
就好像@anyeyushu 所講的
你的名字不是你,你的職業不是你,在哪裡上班的那個也不是你,這一切是你的經驗,但經驗不是你本身。
我們需要一個名字,一個職業,一個社會性質,通過這些屬性來描述自己,更好地認清自己。
當然,「過執」與「我執」不同,前者已經陷入「我執」考驗中難以認清自我了。
例如@anyeyushu 所講的
我們會與這些事物認同,把它們當成自我的一部分,然後建立起一個個關於自我的意象:「我是一個有錢人,我是一個大學教授,我是一個比他們懂得更多音樂知識的人」。
「過執」在於沒有認清:
我現在有錢,但也可以變得沒錢,
我是一個大學教授,但也可以換一個工作,
我是一個比他們懂得更多音樂知識的人,他們也可以獲得比我更多的知識。

「我執」不僅是對於自身的認知,也包括我們對於萬事萬物的認知。
同樣的,我們需要一個名字,一個社會性質,通過這些屬性來描述外物,更好地認清外物。
比如,我們把石頭叫做石頭,把水稱為水,我們將某人稱作逆生長大叔......
我們身邊的萬事萬物都因為「我執」而變得形象立體,生動活潑。
沒有「我執」的世界,對於現今的我們來說,是無法想像的恐怖。
「我執」為我們貼上很多的標籤,給我們很多對事物的認知。
「我執」不是自我解讀的干擾,而是引導。只是人類自身經常拉不回頭。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自我 | 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