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說無我,輪迴的又是什麼呢?

佛教不承認我的存在,在本生經中,佛祖常說自己轉世,還記得自己幾生幾世的事情。既然佛教不承認靈魂,那麼記住自己前生記憶的是什麼?如果都是虛妄,記憶為什麼會保存傳到下一世?
既然我是沒有自性的,那麼憑什麼說輪迴中的那些眾生是我的前世,我的轉世?


關於佛教里「無我」和「輪迴」之間的矛盾,前後持續了近一千年。人們問:如果「無我」,那麼為什麼會有輪迴?如果「無我」,那麼輪迴之後的人,還是不是「我」。一言以蔽之——

諸法本無我,何人在輪迴?

早在《雜部經》的記載中,算是有過一個官方答案。一個比丘問佛陀:老師!如果沒有我,那是誰受的業報哇?誰在輪迴哇?


老師回答道:「我已經教過你了,比丘們啊!要在一切處、一切事,一切物中見緣起。」


你聽懂了么?

反正大家都沒太懂。

於是,大家只能各自編各自的。

後來的佛教流派里,在解釋這個矛盾的時候,走上了三條岔路:

1. 直接放棄「無我說」,承認:啊什麼無我嘛,沒這回事兒,其實就是有我啊。
代表流派:犢子派、中國佛教流派;

2. 既承認無我,也承認輪迴,但提出個新的東西,說是這個新的東東在輪迴。
代表流派:原始佛教的業力輪迴說、唯識派的阿賴耶識輪迴說;

3. 既承認無我,也承認輪迴,但這裡把「我」的涵義改一改,有點既有我又無我的感覺(薛定諤的我)。
代表流派:中有說、中觀說。

咱們一個一個來(主要按時間順序排):

1. 犢子部:「其實就是有我」

在釋迦牟尼還活著的時候,他不太強調輪迴和轉生的事兒,這個矛盾還不突出。然而,後來佛教傳教的時候,為了勸人向善,各種宣傳因果報應、輪迴轉世,來教育大家做善行、做善業啊這些。這時候大家才發現:媽蛋,好像矛盾了。

於是各個派別「不敢公開說有我,又不得不暗度陳倉」,非常尷尬。

然而,有一個犢子比丘(印度人,不然不會起這名),本來是個外道,後來皈依佛教,所以並不原教旨主義。直接說:其實就是有「我」的,他覺得:要是連「我」都否定了,簡直虛無主義啊!之前釋迦摩尼也說「我」,但通常認為那個是「假我」。犢子比丘這種異端,不但承認假我,還覺得有個「真我」(《異部宗輪論》裡面叫「補特伽羅」,就是真我)。

雖然很異端,但是,架不住他門下人多,成為了小乘佛教二十部之一。然後就是這一部的解釋後來傳入中國,輪迴說不但不無我了,還有靈魂了。。

2. 中國佛教:「人有靈魂!」

犢子部思想傳入中國的時候,得到了當時東晉名僧慧遠和尚的認同,這位慧遠和尚當時積極傳播佛教,翻譯了好多佛教經文。當時還請了印度高僧僧伽提婆翻譯了《三法度論》,把犢子部的思想徹底介紹了過來。

他在犢子部的基礎上,還摻了不少自己的解釋,說:形和神,就不是一回事兒。你看,薪火相傳,木頭燒完了,火卻傳下去了啊。木頭就是肉身,火就是靈魂啊!所以,這不是靈魂嘛?這簡直就是靈魂啊。(形盡神不滅,身死靈不亡。)

這個觀點,之前印度的《那先比丘經》里也有的,傳的不廣,但在中國,人們超級接受「靈魂」這個設定。「靈魂」這東東,莊周夢蝶的時候不就算嘛?《易傳》里也有哇,《淮南子》也有說形神分離啊。所以,提出了靈魂在輪迴的說法,是佛教中國化的一部分。(其實就是傳播歪了。。

之後,慧遠的這個論證,就成為了中國佛教理論的基石。後來范縝寫《神滅論》批判神形分離思想的時候,已經把這個思想看成是佛教理論來批判了。

想當初佛陀創教的時候,就是為了反對婆羅門教的獨立靈魂思想,才提出了無我。結果中國佛教又有靈魂了,估計佛陀知道也會不爽吧。。

3. 原始佛教業力輪迴說:「其實,輪迴的是業啊!」

印度那邊當然不會像中國這樣走上邪路,他們對無我和輪迴都非常尊重,斷然不敢承認有「我」。於是他們提出一個折中方案:是「業力」在輪迴!

你看,你做了好事,就會有一點點善業增加到你的業力里,做了壞事,就會有惡業增加到你的業力里。等你死了,你沒了,這一坨業力,就跑過去輪迴,變成下一個人。

然而,這個理論事實上有個大漏洞。本質上它否認了輪迴的主體。業力輪迴成下一個人,那下一個人和上一個人就變成了業力連接起來的兩個沒什麼關係的人了。我這輩子做了惡業,下輩子也是別人遭罪,還如何勸我行善吶?

而且,業力輪迴說還沒有解釋:業力是怎麼輪迴成新的生命的?是biu一下就鑽進去了?它是怎麼選擇某一個新的生命去輪迴涅?

所以,業力輪迴說只能算是比較早期的佛教解釋,它堅持了佛陀無我的原則,沒有跑偏。通過對業力凈化的方法來普及佛教的道德觀,有積極意義,但說的不太透徹。

所以,印度人就做了更多思考,依次提出了以下的各種解釋——

4. 中有說:「你死了之後,還有個『中有』 」

為了彌補業力說把前世和後世切斷這個缺陷,搞得大家都不怕來世受罰了,於是,一部分佛教派系提出了一個「中有說」。

他們把人的一生分成了四個階段:生有、本有、死有、和中有

「生有」,就是你還是胎兒的階段;
「本有」,就是我們正常活著的時候;
「死有」,就是我們死亡的過程;
「中有」,就是死之後到投胎前的一個過程。

「汪有」,就是我的知乎id(逃

總之,他們說,在你「中有」這個過程里啊,眾生依然有一個很小很小的細身,根據業力的作用,這個小小的細身就是你來世轉生的形態了。比如,你轉生為人,那麼這個中有也是個人形;你來生當小王八,這個中有也是王八形狀。只是太小了,我們看不見而已。

這個說法倒是有了明確的輪迴主體了,看上去也迴避了無我和輪迴的矛盾了,還講明白前世後世怎麼聯繫到一起了。然而它依然不夠完美:

就是因為這個「中有」,其實很像是「自我」。按佛陀說法,眾生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死都死了,都「滅」了,怎麼可能還有個「中有」吶?如果「中有」不是「我」,那這和婆羅門教和中國佛教的靈魂有啥區別啊?如果「中有」是「我」,那不又矛盾了咩?

所以講真,中有說也不太符合佛陀本意。

5. 龍樹的中觀說:「你是你,又不是你」

然後,有一派中觀派的創始人,龍樹菩薩,提出了「中觀說」。這位龍樹很厲害,被看做是「大乘佛教的開顯者」、「八宗之祖師」。「空」的思想就是他大力發展起來的,他的主要著作是《根本中論》,就研究了這個問題。

他覺得:「我」不可能離開身體單獨存在,所以靈魂說、中有說都不對。他也認為「我」是業力的承擔者,所以,業力輪迴說也不對。

他重新定義了「我」。

他的說法是:「我」和身體之間,是不即不離的。雖然我們離不開身體,但是我也不等於身體啊。原話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從這一剎那度到另一剎那,所以,也就沒有任何恆常不變的東西可以從今生投向他生。」

就是——你時時刻刻都在變啊。牙牙學語的我是我,年老蹣跚的我也是我,來生的我,也是我。可是,牙牙學語時候的我,又不等於年老蹣跚時的我,也不等於來世的我啊。

與古希臘哲人的「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非常類似,因為河流時時刻刻都在變化啊。確實是無我的,但前世與後世,又是有聯繫的。畢竟改道後的黃河不是以前的黃河了,但還叫黃河啊。

所以,龍樹的中觀說,避免了傳統意義上一定要有一個恆常不變的「我」的存在,化解了無我和輪迴的矛盾,也彌補了業力輪迴說里前世今生難以相繼的缺陷,基本上把故事說圓了。

6. 唯識論的「阿賴耶識」:「輪迴的,是或清凈或染污的種子」

同為大乘佛教,唯識論流派提出了「阿賴耶識」。如果你看過聖鬥士冥界篇,處女座黃金聖鬥士沙加在菩提雙樹下坐化,臨行前領悟了阿賴耶識,在聖鬥士里被稱作第八感。

當然,聖鬥士里這些都不太對。。

阿賴耶識,在唯識論的世界觀里,被看做是——種子。

他們不承認有假我、也不承認有真我。他們認為,輪迴的主體,就是阿賴耶識,人的輪迴,就是阿賴耶識這枚種子的輪迴。

你做了善業,就有更多的清凈的種子進入到阿賴耶識里;你做了惡業,就有更多染污的種子進入阿賴耶識里。我們的修行,就是增加更多清凈的種子,讓整個人完全清凈,轉化為「大圓鏡智」。而你做的善業和惡業,就像是你播下的一顆顆種子,決定你來生的收穫。

所以,輪迴的主體是阿賴耶識,與「自我」相似,卻又不同。它承載著我們的業力和因緣,不斷運動著更新著,陪伴著我們走過一世又一世。

總之,到了大乘佛教的派系,以中觀說和阿賴耶識為代表,中觀說通過重新定義「我」的內涵,阿賴耶識通過提出了新的業力輪迴體,都算是合理地調和了「無我」和「輪迴」的矛盾,雖然其中依然有著繁雜的體系進行解釋,但最大的邏輯矛盾終於得以解除。

結語

佛教里,會同時出現看似矛盾的「無我」和「輪迴」兩種說法,其實是體現了佛教在現實層面的兩種相通的價值倡導。

佛陀提出「無我」,是為了「破除我執」,當我們過於執著於「我」,就會產生自私、產生「我見」。佛陀為了破除這些紛擾的源泉,提出了無我,希望大家以眾生的觀點來看待世界,強調對世界眾生的愛。這,是「真諦」。

至於提出「輪迴說」的觀點,無非在於勸人行善,多做好事,好讓自己的來世,享有善的回報。這其實很貼近俗世的道德要求。這,是「俗諦」。

兩種觀點看似矛盾,但一個重視兼愛眾生,一個重視與人為善,在道德價值觀點上其實得到了統一。前者談的是精神領域的修養,後者論的是世俗領域的善良,其本質上反而是統一的,都是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愛。

而在隨後近一千年的對此矛盾不斷爭論之中,出現了諸多的佛教流派,他們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對佛教經典進行剖析,提出自己的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佛教文化,佛教體系也因此不斷完善。

那,關於無我和輪迴的矛盾,還重要麼?

解答問題過程之中的不斷求索思考,在精神領域的不斷探求,才是探討該問題帶給佛教,帶給世界文化的最大貢獻吧。

the end

-----

主要參考書目:
《中印佛學比較研究》,李志夫,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無我的輪迴——佛教的生死觀》,郭朝順,《元培學報》
《佛學》,Damien Keown,牛津大學出版社
《佛陀的啟示》,Rahula Walpola,宣隆內觀禪修會
《輪迴的流轉》,徐文明,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般若思想史》,山口益,上海古籍出版社
《關於唯識學上的「無我」及「輪迴」之研討》 武內紹見,《無我的研究》論文集


常有人問:既然佛教不承認靈魂實有,那輪迴的是什麼?往生的是什麼?

我一般會說:輪迴的是業。往生的是願。

譬如說,張三想種一百畝樹,把屋子後光禿禿的山變綠,攢了七八年錢,採購好了樹苗,張三出事死掉了。張三的兒子本來對種樹不感興趣,但既然樹苗都擺在自己家門口了,又為了紀念父親,就種了下去。後來,張三的兒子也死了,樹苗還沒長大,張三的鄰居覺得,要是不好好看護這塊山林的話,樹苗怕是長不成,於是,又開始做守林的工作,慢慢地,這一百畝光禿禿的山變綠了。

山之所以從原先光禿禿的黃,變成後來的綠,是張三起作用呢,還是張三兒子起作用呢,還是張三鄰居起作用呢?

很顯然,都起了作用。

山,不是有情眾生。但我們不妨把它想像成有情眾生,把張三時代的山,想像成有情a,張三兒子時代的山,想像成有情b,張三鄰居時代的山,想像成有情c。

那麼,從有情a,到有情b,再到有情c,這種變化,可以視作輪迴。

也就是說,光禿禿的山,和有小樹苗的山,和綠蔭成片的山,它們之間是有一種相連屬的關係的,我們傾向於把三者看成是同一座山。

但這三者,同時並非同一座山呀。地球每分每秒都在轉動,這座山在銀河系中的位置,也在發生變化,山光禿禿時,每年都有水土流失,後來植了樹,表層土壤也和以前有所不同了。來了鳥兒棲居,也改變了山的生態。

這種關係,佛教里叫非一非異。

現在,我們把山看作非情,把山看作一面鏡子,來考察張三、張三兒子、張三鄰居,這三位有情眾生之間的關係。在他們三人對待「在山上植樹」這件事情上,我們看到了相連屬的關係。

這其實就是輪迴。

這個論斷,乍一看會給人很詫異的感覺。那是因為,植樹造林,只是一個人一輩子做的成千上萬件事中的一件。假如我們把張三一生所做的一切事業看成集合,假定這個集合中的每一件事情都由同一個人來繼承的話,我們就容易把這個同時繼承了張三所有事業的人,看成經歷過一期輪迴之後的張三。

但實際上,這是不存在的。因為每一件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多多少少有些變化。而且,一個人一生做的許多事情,幾乎不會由另一個人全盤繼承,但如果不把那些事情看成整體,而把它們看成許多小的事件的組合,就會發現,有些事情的確有人繼續在做。

之所以我們把張三叫做張三,是因為,從張三出生到死亡,所有張三發出的行為,我們都會視為張三做的。換言之,張三是一個集合。這個集合把一類事件包含進來。我們從這一類事件中,發現一些共通的屬性,然後把它們叫做張三的品德,諸如善良、誠實、謙和,等等。

這就是眾緣和合。或者叫,緣起。

我們問,輪迴的主體是什麼?其實是在兩個不同集合之間,尋找它們的共性。你會發現,沒有任何兩個包含了不同事件的集合是一樣的。這就是「無我」。

輪迴的意思,不同的集合之間有相似性。——「生命像車輪一樣,轉了一圈又回到了原點。」——我們經常講這句話,但我們都知道,回到了原點,和以前在原點時,一定是不一樣的。

是不是一切有情眾生,都要輪迴呢?不是。佛教的修行,就是要跳出輪迴,跳出三界六道。那種不入輪迴的狀態叫什麼?叫涅槃。

涅槃是什麼?明白不同的集合縱然相似,終究不同;明白集合只是假名,只是概念;當一個集合被定義的時候,它就是永恆的。——因為明白「張三植下一棵樹」和「李四植下一棵樹」,終究是非一非異的,一顆樹因為它是被張三植下的,它的因緣是來跟張三和合的,別的任何人植下的樹都不能替代這個事件。那麼,即便張三死了,「某年某月某日,張三在這裡種下一棵樹」,這件事情也已經成辦了,永遠不可以被毀滅。

釋尊說,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就包含了這種意思。

換言之,我所作的一切事情,都是唯一的。都是無可替代的。因為這個意義,它是永恆的。再也沒有與之相似的事情,因此,輪迴將不再出現。

實際上,任何人所作的任何事情,都是唯一的,都是無可替代的。(說實際上,是因為它是真相。)

——但凡夫和真相之間,是有隔閡的。因此,要實證到這真相,才算跳出了輪迴,入了涅槃。

要強調的是,實證到這一點,和認識到這一點是兩碼事。凡夫因為有強大的業力習氣,他嘴上說,我所作的一切事情都是唯一的,但他不會覺得自己吃一碗西紅柿雞蛋面和別人吃一碗西紅柿雞蛋面有什麼不同。他會說:看,咱倆吃的一樣。實際上,一樣嗎?別人碗里有六兩雞蛋,你碗里只有五兩,還不是同一隻老母雞下的。

是業力習氣,讓我們陷入輪迴。

涅槃的特徵之一是能所雙亡。——不存在動作的發出者和動作的接受者,因此,也可以說不存在動作。「我吃飯」,那就輪迴了。我是主語,飯是賓語,為什麼是我吃飯,不是飯吃我呢?經常有人講,要麼生活把你干翻,要麼你把生活干翻——這種見地,就是業力習氣所致,有強烈的能所對立。(細究起來,前面這種「實證到這真相」的說法,就是謬誤的表達。我們只能方便地說這種話。如果真的實證到真相,那麼,實證本身就是真相,在實證之外,更找不出別的真相。如果有一個真相可以被實證,它就不是真相。真相不能成為實證的對象,真相就是實證本身。修行的意義,就是修行本身,不是為了修出什麼結果。「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並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被得到。)

淡化這種對立,應如是思惟:這不是我在吃飯,而是一個人、一雙筷子、一隻碗、一碗面,在一個夏日的午後,碰到一起,發生了一些關係。在發生關係後,碗、筷子、面、乃至人肚腩上皮膚上的每個細胞,都發生了若干位移。——如是思惟,就容易看到這件事的殊勝之處,即它和路人甲路人乙吃了一碗面有所不同。

如果這種對立進一步淡化,就不是我在吃飯,而是色、受、想、行、識——換言之,由若干碳原子、氧原子,由細胞、組織、器官、骨骼等組合成的某種東西在某個時空下,發生了若干關係。

這種分解是無窮無盡的。

無窮無盡的東西,一時湊泊,發生關係,生成無窮無盡的東西,又因緣湊泊,又發生關係,又生成無窮無盡的東西…… 「發生關係」和「生成無窮無盡的東西」,並不是相繼的,只是同一事件的不同表達。說一時發生關係,實際上關係在任何時刻都在發生,同時又在消滅,乃至於,你不能從根本上孤立地分出絕對的「一件事情」來,所有的「一」,都是概念,都是主觀想像,乃至數量、時間、空間這一切,全都建立在主觀想像的基礎上。而如實的世界,就是「如是」的世界,只能用「像這樣」這種形容來表達才使謬誤最少,一切言說譬喻,都是不實的刻畫。這就是緣起。

所以,當比丘問輪迴的是什麼,佛陀說:要在一切處、一切事,一切物中見緣起。

從究竟的意義上說,並沒有什麼在輪迴。只是因為我們認識不到緣起,所以眼裡有了孤立的一件一件的事情,有了發生、消滅的概念,有了主語和賓語,有了做出某種動作的主體,承受某種動作的客體,因此,在這種夢想顛倒的世界裡,主體和客體之間的聯繫,被命名為「業」,或者「行為」,或者「識」(行為的集合),在畢竟不同的集合之間,由於業力習氣的緣故,讓我們誤認為它們是相似的,而這種誤認為,被命名為「墮入輪迴」。

為什麼佛教講無我,又講輪迴?——為了讓人明白緣起的真相。

一旦實證了無我,就跳出了輪迴。佛陀開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清靜」,正是為了讓修行者跳出輪迴——換言之,跳出由業力習氣幻化而成的虛妄顛倒、充滿名言戲論的此岸世界。


提出一個正確的問題,比解答一個正確的問題更難。而「是什麼在輪迴」就是一個不正確的問題。所謂「不正確的問題」,就是一個本身有問題(problem)的問題(question)。

當人們提出「是什麼在輪迴」的時候,這個問句本身就預設了一個前提,那就是「存在某個實體,在一個被稱為『輪迴』的進程中保持其不變的核心」。然而這個預設的隱藏前提,與客觀事實是不符的。換言之,並沒有任何「堅實的核心在輪迴進程中存在」。

輪迴,是指生命重複「出生、衰老、死亡」的現象。先生 A 死後投生為先生 B,然後先生 B 死後投生為貓 C,貓 C 死後投生為餓鬼 D,餓鬼 D 死後投生為女士 E,女士 E 死後投生為天人 F,天人 F 死後投生為先生 G……這種一期生命「出生、衰老、死亡」然後緊接著下一期生命「出生、衰老、死亡」的現象,稱之為輪迴。

來看這個舉例的輪迴片段:先生 A &>&> 先生 B &>&> 貓 C &>&> 餓鬼 D &>&> 女士 E &>&> 天人 F &>&> 先生 G。在這個片段中,有七期生命,如今先生 G 還在世,尚未壽盡。

如果人們對這段輪迴片段提出問題:「在這七期生命的身心之中,有什麼相同的東西被傳遞下來嗎」,那麼答案是,「這七期生命的身心之中,沒有任何東西被傳遞下來」。有個遊戲叫「擊鼓傳花」,一群人在傳遞一個叫做「花」的物品,那麼對於「擊鼓傳花」,我們可以說,有一種叫做「花」的東西被傳遞了下來。然而,在輪迴之中,我們找不到這個「花」。

上面這段話,需要仔細地理解它。佛陀老人家觀察到,輪迴的進程中,任何一期生命中,都不存在一個堅實不變的核心,即找不到一個「我」的存在。換言之,如今還在世的先生 G,他的這副身心之中,找不到一個堅實不變的核心可以被稱之為「我」或「靈魂」或隨便怎麼取名。

但是為什麼人們會形成「有我」的觀念呢?因為人們將心識的思維能力誤以為是體內的「我」的功能。而事實上,心識本身也是不斷生滅的。

身和心,這兩部分的最小成分,在每一個剎那都是生滅的,而一個剎那的生滅之後又是下一個剎那的生滅,無數剎那的生滅連接在一起,成為了「不斷生滅的相續之流」。一期生命尚且如此,輪迴也無非就是 n 期生命,本質是一樣的,那就是:「整副身心在每一個剎那都在生滅變化」,在整副身心之中找不到任何一個堅實、不變、永恆的核心「我」。

如果能夠了解上面這些,那麼也就不會再問「是什麼在輪迴」了,因為沒有「什麼」在輪迴。輪迴本身,就是這個剎那名色法生滅後,下個剎那名色法又生滅,生滅生滅生滅……如此的相續現象。

人們總是只關注到「相續性」而忽略了「生滅性」。我們不說過去生或是未來生,我們只著眼於今生的話,會發現,今生的每個剎那,自己的身心都在生滅變化。

禪修者在以止禪培育起定力後,在定力的支持下如實觀察到身心的成分,並實際辨析到身心成分在每個剎那的生滅現象,這種辨析的過程稱為修習觀禪。佛陀教導止禪與觀禪,以讓人們眼見為實身心成分的生滅,這種對於客觀事實的眼見為實,是破除對身心本質的疑惑的唯一方法。有智之人或許可以嘗試實踐止觀禪修,以得對客觀事實的眼見為實。

延展閱讀:

  • 止禪·入出息念初階解析:培育定力的方法
  • 譯文:《入出息念介紹》(An Introduction of ānāpānasati)
  • 信佛的你,是什麼原因讓你接受了佛法里那些不可證偽的概念?

當我第一次看到「萬法皆空,空而不空」的時候,心裡感覺玄妙異常。
我自己的理解,空並不是不存在,物質是存在的。雖然存在,只是這個存在是在本真的基礎上,因緣而起,空是不要執著,不要貪嗔痴。也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後來湊巧看到華嚴金獅子章,「謂金無自性,隨工巧匠緣,遂有獅子相起。起但是緣,故名緣起。謂獅子相虛,唯是真金。獅子不有,金體不無,故名色空。又復空無自相,約色以明。不礙幻有,名為色空。」

金是本體,是物質,能工巧匠是緣,獅子是結果。是色,但是也是空,色只是用來展示的外層。不要執著於獅子,不要忘記它是幻有。

至於輪迴之類我是不認可的,只是覺得很多經書很有意思,對我來說佛以及許多高僧是哲人。


@汪有 的解釋很清楚,但也忽略了一些東西,這裡斗膽稍加補充。

首先最最重要的就是,佛教所謂的「無我」,這個「我」到底是什麼?一般可以理解是靈魂,但又不是靈魂那麼簡單。在古印度的語境下,特別是婆羅門教的論述中,我,也即梵語的ātman,是一個「永恆不變的靈魂」,而佛教反對的,就是這麼一個永恆不變的靈魂。佛教的基本教義認為,人由五蘊組成,即使人有意識,那也不是一個不變的靈魂實體,在這裡「永恆不變」這個定語非常重要。澄清了這個概念,對之後各流派闡釋的把握就會更加清楚。

其次,關於犢子部的補特嘉羅無我說,其實補特嘉羅就是一種不可說的存在,用以代替Atman來承接輪迴。其實這種態度是比較接近佛陀的,也即直接迴避這個問題不談。

再者用業力流轉來解釋輪迴的,主要是說一切有部和經量部,而其中涉及了這兩派形而上學觀點的分歧。業,即梵文的Karma,本意是動作,action,佛教的一個基本立場就是,一個動作的完成一定會有它的後續影響。而有部認為,業之所以可能,是因為物體形態的變化,但經量部的形而上學觀點是剎那生滅,每一刻所有的色都生起又滅去,因而出現了一種接近休謨的論述,前後的兩個剎那並沒有因果上的承接,只有時間上的先後。經量部的論述伴隨一種意識相續的觀點,也即用意識的流轉來承托輪迴,但也缺乏使之成為可能的證明。具體煩請參見世親所著《大乘成業論》。

最後,關於唯識的論述也有些不足,最為重要者即是所謂阿賴耶識其實也是一種「識」,這跟唯識宗的觀念論立場有關,時間有限,恕不一一。


你吃下去是肉,拉出來是屎,屎是肉么,顯然不是,你也不會去吃屎,但是卻不得不承認,屎就是肉的輪迴

你說我是什麼,到底有沒有,我是肉?,如果我變成屎了?我還是我么?

有的人消化不好,吃下去是肉,但是拉出來還是肉,這個時候你覺得還是肉么,如果是你會吃么?在你眼裡,不過是沒有處理好的屎罷了

所謂因果,本因聚會而生,分離而滅,拋開了環境你談我和輪迴,那就是參不透五蘊的道理了


「無我」的時候沒有輪迴,輪迴是止息的,「有我」的時候才有輪迴,當你執著「我」的存在時,可能通過催眠、回溯或佛教修行的名色法回憶起前世,但這必須是在有「我」的前提下。

當一個人證得「無我」,他便停止在當下,輪迴也停止,當下這個剎那沒有生也沒有死,但是一但由「無我」的狀態轉為「有我」,那麼就會進入輪迴,所以一般來說,人類是在不斷地「無我」到「有我」的狀態中輪轉,絕大多數人甚至根本意識不到「無我」,所以就會誤以為「我」是真實存在的,而修行則能夠將「無我」的狀態延伸。

我看到有人說:早在《雜部經》的記載中,算是有過一個官方答案。一個比丘問佛陀:「老師!如果沒有我,那是誰受的業報哇?誰在輪迴哇?」佛陀說:「我已經教過你了,比丘們啊!要在一切處、一切事,一切物中見緣起。」

佛陀的意思其實是說:關於如何證得「無我」這件事,我已經在傳授止觀法門的時候講過了,在一切處,一切事,一開物中依所見、所感、所行不去觀察緣起,就可以見到性空,你證得了無我,也就很清楚地知道是什麼在輪迴,是誰在受業報。另外,這件事只能你自己依靠修行去證得,也就是說去體驗,而無法聽別人講明白。如果你不肯去努力證得,不肯地一切處、一切事,一切物中去觀察,那麼你將永遠也不會明白,講也是白講。


佛教是這麼定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統稱法界。物質叫做色法,精神叫做心法。不管色法心法,統稱為法。是法皆空,為什麼是空因為:第一,法不能永恆存在。第二,法沒有自我。

做為一個人來說,肉體是色法,精神是心法,是法就空,所以無我。這是無我了。

可是每個人都有佛性,這個佛性,卻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這個佛性,是與法相對之物。就是,一切事物物質心靈全是空的,因為它們不能永恆存在,並且沒有自我。沒有自我?對,為什麼呢?因為萬事萬物都是由業力前定的。什麼是業力,做好事,有好業,做惡事,有惡業。全部是前定。

那這個業力,和這個佛性,是啥關係呢?業力包著佛性,進入六道輪迴。就是金子被土埋住了,一定要通過修行,才能去掉泥土,顯現金子,當泥土完全去掉了,佛性完全顯露了,就成佛了。就自由了,就解脫了,就出局了。不生不死,來去自如,一切法拘束不住,一切業力拘束不住,是為:自在如來王。

聽起來真不錯啊,有意思啊,科學啊!那咋修行呢?修行有八萬四千法門,在所有的法里,以布施為第一。所以,要布施。啥叫布施?就是,把你的錢給廟裡。沒有錢?把血肉給我吃,把皮布施給我,你就消業了,來世業力就沒了,完完全全是個佛性了,就是佛了。那我怕疼啊,咋辦?這就是第二個法門~忍辱。對,要忍辱,忍疼受辱,這才能成佛。可是我忍不了啊?那你就去偷、去搶、去賣淫,反正你得布施,忍辱。當年佛在成佛前的一次轉世里,他割肉喂鷹、捨身喂虎、扒皮為紙、刺血為墨、剔骨為筆,這才成佛的啊!艾瑪,我害怕!不要害怕,我賜給你大無畏,你要給佛布施。那我怕疼啊!那不要緊,我傳你六字真言:納米納姆吶米,也可以死後成佛。謝謝,謝謝啊。我給你一百塊錢,我布施你。我感謝你。

對了,你為什麼要我給你布施,你咋不給我布施?答曰:你看看我頭上六個香疤,我是佛的代表,名為僧寶,你給我一百塊錢,可以消你一百年罪業。我是為了度眾,其實我的業力早已沒有了,但是我有大悲心,我要渡盡一切眾生成佛,我再成佛。你這一百塊錢,叫財布施。我告訴你的六字真言是法布施。要不是我告訴你真言,你永遠都得受這罪業之苦啊。

原來是這個樣子啊!雷雷問師傅,徐曉東把我打了!師傅開天眼查了查三世因果,那是你前世的業力,前世你是個頑童,徐曉東是一個黑魚,有一天你在河邊玩看到水裡有一個黑魚,你用石頭打中了黑魚頭,黑魚頭破血流逃跑了。今世徐曉東打你了,就是換了前世的債!哎呀師傅高明啊!還得是天眼厲害!我給你一百塊錢,你為我求保佑吧!

不對呀!既然一切眾生本來都是佛,那佛為啥還造業把自己包起來了?只因執著妄想。不對呀,開始你說佛沒有業,也沒有妄想,這咋就都有了呢?徒弟啊,關於這最開是佛如何執著妄想,造惡業的問題,是個邪見。這個邪見證明你過去罪惡太大。這個邪見,是罪惡的十四邪見之首,切不可去思考這個!佛教共有十四個不可說不可問的邪見,名為《十四不記》十四個不能記憶不能思考的事情。

說到底,這個佛教就是變著法的騙白痴的團伙,目的就是騙錢騙粉絲,是邪惡大全的銷售!危言聳聽的銷售!

話說,我也真的想要點布施的。但是我不要財施、不要法施、不要人皮、人血,看在布施的功德上,給我一個贊施吧,給我點個贊,不要點感謝,點關注吧,看在六字真言的面上。布施第一,布施可以度貪婪啊,可以消罪業的啊,消三世罪業,來布施吧兄弟們。

~~~~
看了看回復,這佛教就像迷霧一樣引人入套。評論區入套的。兄弟當年也陷入其中,話說兄弟2000年的時候在佛學板塊當版主,為了壓服大乘小乘,不得已買了一套大藏經,然後又弄了一部丁福保的《佛學大辭典》,日日苦記,與各派佛棍辯論二年之久。當年與我敵對的一名二麻子,二名善觀。日夜辯論,百無一證。後來兄弟得大機緣,認清佛教的罪惡。十年之後的2012年,兄弟回憶往昔登錄了佛教論壇,見善觀還在講他的南傳佛法,依舊喋喋不休,我真是同情他,十年青春啊!我就問候一下,善觀兄可好?善觀大吃一驚,沒有回復。一個小時後,佛教論壇置頂善觀的一個帖子《十年前網路著名惡知識某某某重現論壇,定於晚上八點各版主開會共議對策》,就是這麼大恨,這麼大恐懼!我祝福他早日走出迷霧吧,僅此而已。
~~~
五年之後,回復這個帖子之後,又好奇二麻子幹什麼呢?善觀早已銷聲匿跡,但願他不是當和尚去了吧,但願他解脫了吧。一查二麻子,果然這廝最為堅定,當年奸滑狡詐的麻子,如今在美國要飯,他今年65歲了,當年是美國海洋學博士啊。流落街頭,沒有一個弟子供養他,還在糾結於色法!心法!名法!啊嘛瑪法咪咪,咪西咪西地!

兄弟匿了。兄弟擺脫佛教這十五年,著書立說,房子貸款買了四套,別的好處就不說了。日日開心,天天快樂。糾結於此的朋友們,及早覺醒吧!噴子們,祝你們全家都信佛!


最近看到兩個類似的得問題。類似於說,既然佛陀說因緣和合,諸法無我,一切幻化。何必修行?誰為輪迴?
很顯然兩位題主是經過了思考。我覺得很好,學而不思則罔。那麼究竟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
首先先得講到《金剛經》。說起這個《金剛經》我總覺得有點欽點的感覺。畢竟六祖由《金剛經》悟道。再者《金剛經》確實寫的好,基本上形形色色的問題都能回答。另外呢,也是有點私心,《金剛經》算是我的啟蒙經文了,是本人第一部好好讀的經。

原文: 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你要是這麼想:如來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和他的修行福德之相沒有關係。你不應該這麼想。你要是這麼想了,發心修行菩薩行,但卻走去頑固的空,說一切事物最後都是斷滅,沒有意義的。不該這麼想。為什麼呢?因為發心修行菩薩行,不會說一切法都是斷滅的樣子。」

佛告訴須菩提,一旦有一些人相信了如來所說,究竟無我。會立刻走入斷滅相。這樣子是不能修行摩訶衍那的。執著於空相,是另一種執著。

究竟如何分別幻相?修行摩訶衍那的人,聽聞這樣的清凈圓覺的境界,應該怎麼修行才能夠不如斷滅?為何會起這一種斷滅見呢?

原文: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凈境界,云何修行。
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普賢菩薩,問佛陀:世尊啊,假設眾生知道一切都是猶如幻化的,哪怕是知道一切都是幻化的心,也是幻化,為什麼用幻化的東西修行幻化呢?假設一切幻性都消滅了,那就沒有心想了,那誰在修行呢?假設眾生本來不修行,在生死之間總是執著於幻化的東西,不知道一切都是幻化的境界。怎麼能夠令妄想心解脫呢?請您告訴我們如何遠離諸幻吧。

本質上,兩位題主的問題和普賢菩薩差不多。那麼,佛說都是虛幻的,修行什麼呢?努力什麼呢?
那我們看看如來怎麼回答。

原文: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世尊告訴普賢菩薩,善男子,一切的菩薩和未來末世眾生,應該遠離一切執著有我的不真實的幻化虛妄的境界。由於堅持持遠離心的緣故,這種遠離心,也應該遠離。遠離這種心也是因果幻化,也應該遠離。離遠離幻的心,也應該遠離。假設你真真知道如幻,就沒有可以遠離的了。這時候就是真實的除掉了幻化。就像木頭向鑽,火燒起來,木頭灰飛煙滅。用幻化修行幻化,也是這樣。一切幻化都滅了,卻不會走向無所謂,自暴自棄的斷滅。
問題已經找到了答案,實際上,確實如題主所說。諸法無我。然而題主明白諸法無我後,心就趨向於斷滅。認為死後無,誰在輪迴?認為無有惡報,誰為受苦?
但實際上,這種自暴自棄猶是幻覺。仍然有我。借著這種心,說有覺,說沒有覺悟,都是沒有真的離開幻相。(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

覺心,空性大概就是這樣。

而有人問我,你扯來扯去這麼多,這麼啰嗦。我也懶得看啦。所以到底有沒有輪迴?有沒有受苦?
我的答案是,有也沒有。大家都知道焰色反應吧?生命就像一個連鎖的反應。一塊納燒完後點燃了一塊鎂,一塊鎂燒完了以後點燃了鋁,一塊鋁燒完了點燃了磷。直到最後火還是原來的火嗎?雖然看起來火從未中斷。可是變換了顏色,溫度。燒完以後的結果也各個不同。執著的眾生說火從來沒有熄滅。而明眼人就知道,最初的火早就滅了。

最後藉助佛陀一句話結尾。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辯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輾轉妄相,無有是處。

  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成唯識論中雲


我若實無。誰於生死輪迴諸趣。誰復厭苦求趣涅槃。
有人問:如果我不是實有的,那麼誰在生死輪迴六道呢?又有誰會厭離諸苦,求證涅槃呢?

所執實我既無生滅,如何可說生死輪迴。常如虛空,非苦所惱,何為厭舍求趣涅槃,故彼所言常為自害。
論主回答說:你所執著的實我既然沒有生滅,又怎麼能生死輪迴呢?此實我就如虛空一樣,不會有所苦惱,為什麼要厭離諸苦,求證涅槃呢?所以你認為有個實我在輪迴,在求涅槃,都是自相矛盾的。

然有情類身心相續煩惱業力,輪迴諸趣。厭患苦故,求趣涅槃,由此故知定無實我。但有諸識無始時來前滅後生,因果相續,由妄熏習,似我相現,愚者於中妄執為我。
其實呢,是因為有情眾生身心相續的煩惱業力,令諸有情輪迴六道。厭離諸苦,求證涅槃的。因此就能證知確實是沒有實我的。不過是有諸識無始以來前滅後生,因果相續不斷,由我執習氣的虛妄熏習,似有一個實我的相顯現出來,愚痴凡夫就於此似我相執著為實我。


釋迦牟尼的貓。

當你認為「自我」存在時,你進入輪迴。

當你拋棄「自我」的想法時,輪迴頓滅。


謝邀。@國王長了驢耳朵

打個比方。

網路遊戲玩過吧?

遊戲中我們常能遇到一種玩家,他們會因為一件虛擬的裝備跟人爭個臉紅脖子粗(貪)。會因為遊戲中其他玩家對自己所控制角色的辱罵而氣個半死(嗔)。會因為想要達到遊戲中的虛擬成就廢寢忘食,甚至不擇手段(痴)

那麼,到底是什麼讓他們義無反顧的投入到遊戲當中,並那麼在意遊戲中的那個小人呢?

是強烈的執著,以至於他把虛擬當成了現實,把那個遊戲中的小人當成了自己(我執)

然而,虛擬的畢竟是虛擬的,遊戲中哪怕君臨天下獨孤求敗,它也不是真實存在的。對於現實而言,遊戲中的種種虛擬的狀態,就是 無我

而在遊戲中小人,滿級轉生也好,砍檔重練也罷,可能名字,外貌,或者陣營會發生變化,但現實中的玩家還是同一個。這個就是 輪迴

由此可見,無我與輪迴都是對虛擬的某種闡述,兩者並不矛盾。只不過前者是跳出虛擬站在現實的立場,後者則是仍在虛擬之中罷了。

當然,看到這,肯定有人會問,那個控制小人的玩家,他是真實的,他就是「我」吧?

關於這個玩家,就佛教角度講,有人叫阿賴耶識,有人叫如來藏,有人叫菩提妙明真心,有人叫清凈圓明體,有人叫法身,有人叫法界。但就是不是「我」

至於為什麼不是,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手機碼字,回頭再做補充。


有人認為無我,自己就沒了,意識就沒了,怎麼會?
那麼多高僧覺悟修成了,不是該吃吃,該喝喝,挨打了一樣會疼。也沒有破碎虛空,和佛祖觀音菩薩談笑風生。
無我就是心無所住破除一切相,心無所住破除一切相,心無所住破除一切相,甚至包括空相。

輪迴是宇宙的規律,吃了就會飽,不吃就餓死,飽了會變餓,餓了要吃飽。

曾經有個沒廟獨自修行的老和尚自己打水做飯,有人問他咋不找個弟子給您送終呢。他說路死路埋,溝死溝埋,廟死塔埋,都出家了還管什麼生死呢。

生死輪迴都不挂念在心上,這才是無我跳出輪迴的人。

通俗點,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愛咋咋地。


無我了哪來的輪迴?


計算機數據的轉移,就是輪迴。可這其中存在一個實體在輪迴嗎?

你從網上下載知乎,知乎就是神的降世,從雲端來到你的凡塵手機,有了知乎的手機,就是Avatar(梵語,阿凡達,神明轉生,化身)。

佛陀,菩薩,有百千萬億化身,如,凡持大慈大悲者,皆觀音在世——這不是比喻,這是數據真實地在碳基生命體間刻錄、運行,就如知乎在你的手機發揮作用!

數據,是人對事物的解讀,世界上並不存在一個真的東西或本體叫做數據——只有經過我們人類在腦海里的解讀,數據才成為數據。

同樣的,輪迴里發生的事,每一瞬間都是不同事物作用的結果,只不過你把這其中變化不太大的事物,通通定義為「常」,或「我」,所以才有「誰在輪迴」的問題。

有人進入禪定,看到過去人類的數據,若遇與此肉身相合的數據,便認他作我,而有輪迴知見。
人將死之時,恐懼憤怒快樂憂愁我執,鬱結不散,於虛空錄入相合之胎,甚或祖先基因里的記憶數據遺傳……交交雜雜,統合於「我」。
佛教本生故事,與其說是佛的前世,不如說是印度民間小故事寓言集,其目的是教化。佛教也從不把輪迴作為多麼大的一件事拿來維繫理論,不得其門而入者,以渴望永生之痴見而大肆鼓吹輪迴……

你的生物信息已經給了後代,若非種族滅絕,便永遠不會消失——物質只管自己的結構緩慢演變,才不理會是誰來解讀這些信息或誰來把這些信息當做「我」!

再舉個例子,這個例子我都舉爛了——你有一輛車,名曰和諧號,每過一段時間換些零件,直到所有零件都換過一遍——我問你,如果再把換下來的零件組裝起來,那麼這兩輛車,誰是你的和諧號?
現實中,我們代謝的廢物自然是不可能再拿來組裝一個自己出來,但我們的身體,確實是時時刻刻在更換自己——唯一我們認為不變的,是我們對它的解讀——出自我們對這一大堆數據的解讀——「我」。

所以佛說,是五蘊在輪迴,不是我在輪迴——是客觀的事物在輪迴,而不是主觀的解讀在輪迴!
若「我」醒悟,以此如實之智而存在,便不再定義「我」,那麼便是解脫。

從邏輯上來說,這是個非常簡單的事。我們把「我」的內涵,無限縮小,並把「我」的概念無限分解,會發現縮小後的內涵和分解後的概念根本就驢唇不對馬嘴,甚至根本就不存在對應關係——這說明,「我」只是一個宏觀定義,一種宏觀的數據解讀。是物質身體經由客觀現象而產生的主觀能動解讀——說明這個概念並不是世界本有的東西——甚至只是一種函數電信號,或激素刺激出來的生化反應。


但理性上明白是一回事,可實際上卻沒人能脫離「我」這個概念的束縛——凡能脫離的都成佛去了。
所以,往後就是修行的事了,不再贅述。

我佛慈悲。


骨子裡基因里都是我見而沒有聽聞了知佛法無我/非我正見的「愚痴無聞凡夫」,才會生起諸如「誰在活、誰在修、誰解脫?」等等一類的邪見——本來無人、
無我、無佛、無眾生,又哪來的「誰」呢?


探究生命流轉的問題,佛教小乘學者從《阿含經》所說的四聖諦、五蘊、十二因緣及八正道中,從 佛處處所宣說的緣起、無我的義理,建立了業感緣起的生死輪迴,及涅槃解脫的理論。但是,仍然存在著尚待克服的難題。這其中最重要的有兩個:首先,就是既然每一個眾生今世的煩惱與業,都是依五蘊假我而造作的,未來世也是依五蘊假我而感得福、非福的果報,可是五蘊的假體出生聚合後,又會由聚合而散壞,都是只有一期生死而已,也就是說,造作煩惱與業的五蘊(它其實是五陰),與感得福報或非福報的五陰,其實並不是同一個,那又是以什麼作為感得果報的所依呢?其次,今生由五蘊假我所造作的業,又是依怎麼樣的功能,而能夠聚集不散,感得未來生種種的業報呢?這兩種難題所要提出來的質疑,前面的一個就是:輪迴主體究竟是什麼?後面這一個則是:感果功能是怎麼樣成就的?

  對於這些質疑,主張「阿含解脫道中,緣起中道就是緣起性空,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見」,而否定第七識意根及第八識如來藏的人,因為所說的緣起性空,其實指的是現象界中蘊處界生住異滅、無有自性的「緣生性空」,而不是第八識藉緣生起蘊處界一切法的真實緣起性空;他恐怕否定七八識以後墮入斷滅空中,因此又施設了意識細心,認作是涅槃本際,是生死輪迴的主體,就是建立起意識細心說,主張「意識細心可以常住不壞」。但,意識細心不論如何細,終究不是涅槃實際,也不是生死輪迴的主體;因為一切粗細意識的現起,必須是意根法塵為緣才能現起,不能自外於「意、法因緣生」的聖教,都是有生之法,有生則必有滅。結果,根本無法解決上面所說的難題。

  然而,第三轉法輪唯識經典中,佛陀聖教以出生萬法的實相心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作為業與感果的所依主體,以及以阿賴耶識所攝持的種子,作為祂感果的媒介,清晰而明確的說明了所有的生死輪迴及涅槃解脫的真實義理,圓滿的解決了輪迴主體與感果功能的難題。以如來藏阿賴耶識本然的無我性,破除外道所說有一個常、主宰的自我、梵我。這就如同《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當中 佛陀的開示:【大慧!剎那者,名識藏:如來藏意俱,生識習氣剎那;無漏習氣非剎那,非凡愚所覺。計著剎那論故,不覺一切法剎那非剎那,以斷見壞無為法。大慧!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

  這一段經文中,佛陀開示說:如果是錯誤的認知,而執著常見外道所說的神我,或者梵我,或者離念靈知我的話,那這些都是剎那生滅的法;由於他們不能夠證得不生滅的如來藏心,卻又察覺到這離念靈知或有念靈知,或者外道所說的常住不壞的梵我、神我,都是剎那剎那變異的,眠熟、悶絕、死後都會斷滅;所以他們就認為,這離念靈知死了就不見了,死了就斷滅了,就變成斷見外道,所以就怕死。這就是以斷見來毀壞無為法。

  佛陀又說,說:七識不是流轉的主體,七識也不是受苦樂的主體。如來藏才是流轉的主體,才是受苦樂的主體。因為如來藏雖然離見聞覺知,沒有苦樂受,可是會導致我們在三界六道中不得不接受所有的苦樂受,而且是生生世世延續不斷的主體識。而我們的見聞覺知心只有一世,一世過了就永遠斷滅了;只是意根和如來藏能去到未來世,而意根卻又不是集藏善惡業種子的主體心;所以,既然是這樣的話,我們的覺知心和意根,其實不是真正受苦樂的主體。而意根也不會分別苦樂,是意識才能分別;但意識卻只有一世,不能去到未來世,只是一世暫有的覺受六塵的心,是虛幻假有的。所以,前七識都不是受苦樂的主體,如來藏才是受苦樂的主體。而且,如來藏才是涅槃因,七識心都不是涅槃因;因為七識心沒有辦法入無餘涅槃,如來藏才能入無餘涅槃,所以如來藏才是涅槃因。

  另外,也可從菩薩所造的諸論所說如來藏阿賴耶識的三相義,就是「自相、因相及果相」,來加以說明。

  首先是「自相」。《成唯識論》卷二裡面說阿賴耶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故,謂與雜染互為緣故,有情執為自內我故,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自相;攝持因果為自相故。」(《成唯識論》卷二)

  意思是說:阿賴耶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種意義,能與一切雜染有漏法互為緣,所以有情把祂執為自內我,祂能夠攝持因跟果。因為第八阿賴耶識就如同倉庫能夠攝持含藏一切雜染有漏法種子,所以稱為「能藏」;又因為阿賴耶識為一切雜染有漏法所熏、所依,就如同倉庫,祂是寄存物品的處所,所以稱為「所藏」;另外,因為第八識一直都是被第七末那識執為自內我,對之寶愛不舍,就如同對收藏物品的倉庫堅固執守,不棄捨,所以稱為「執藏」。

  其次是「因相」。《成唯識論》裡面說阿賴耶識:「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離此,余法能遍執持諸法種子不可得故;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因相。」(《成唯識論》卷二)意思是說:第八阿賴耶識能攝持一切諸法種子而不失不壞,為萬法生起的根本因。

  第三是「果相」。《成唯識論》裡面說阿賴耶識:「能引諸界趣生善不善業,異熟果故說名異熟;離此,命根、眾同分等恆時相續,勝異熟果不可得故;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果相。」(《成唯識論》卷二)意思是說:有情眾生在前生造業熏習業種,於阿賴耶識中而得以攝藏起來,到了一期生死終結的時候,祂所藏的業種,能夠取酬償因果的作用,引生三界四生六趣的善惡業異熟果報。

  總合來說,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自體不生不滅,而且有種種的善巧功德,恆常不停地運作,猶如湍瀑的流水;祂所攝藏的種子,等待眾緣和合的時候,阿賴耶識會使種子生現行,在同一剎那現行又回熏阿賴耶識成為種子,現行「能熏」,種子是「所熏」;一切眾生之所以輪迴五趣生死流轉,都歸咎於「熏習」。二乘聲聞、大乘菩薩之所以能出生死、修萬行,也都是因為熏習。

  眾生如果造惡業,應該要成就餓鬼身,阿賴耶識就幫他造一個下一生的餓鬼身出來;如果成就大惡業,譬如謗佛謗法,應該要為他造一個地獄身,如來藏就幫他造下一世的地獄身;如果他造的是十善業,應該生天,就幫他造下一世的欲界天人之身;乃至於造就佛地的五法身。如來藏的自體雖然能夠變現這些種種的身,也變現了七轉識,使我們有見聞覺知,能夠處處作主;可是祂在這些諸法生滅熏變過程中,卻是沒有五蘊的「我」性,而且也不執著見聞覺知的色身與六塵我所;雖然能攝持,但不能主宰諸法生住變異的生滅命運,諸法的生滅熏變,仍然是諸法的眾緣關係所致。因此,以萬法的因體阿賴耶識作為輪迴主體及感果功能,是完全符合 佛說的緣起與無我的意旨。

  今天外道所說的神我、梵我的論述,一向都是以第六意識心體作為中心而說,與一向都是以 佛所說的第八識自心如來藏說為如來藏的這個說法大不相同。而第六意識與第八識如來藏又是同時並有的兩個心,並非同一個心,並且體性處處互異。說「如來藏是後世佛弟子接受了外道神我、梵我思想,不是佛說」,這完全是違背事實,也是在破壞佛法的根本。

  今天我們就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概說第106-110集 正源老師開示

【大慧!愚夫依七識身滅,起斷見;不覺識藏故,起常見。自妄想故,不知本際;自妄想慧滅,故解脫。四住地、無明住地習氣斷故,一切過斷。】(《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

  佛說:【大慧啊!愚痴的凡夫們認為七轉識妄識會滅,所以就生起了一切都會斷滅、什麼都不存在的斷見;凡夫們他們不能察覺萬法由本識生,所以會把五蘊法當中的某一個法,拿來當作是永遠不滅的法,這就是常見。不論是斷見還是常見,都是由於不明白本際如來藏,而自己所生起來虛妄的想法;如果能夠把自己的妄想——常見斷見滅除,就可以得到離三界的解脫。如果能更進一步地把四種住地煩惱以及無始無明的習氣都斷了的話,一切的過失就全部斷除了。】也就是說,如果不知道本際如來藏的道理,那就會落入外道見中。外道見雖然很多,但是總歸於常見跟斷見這兩類。佛說,這一些外道見都是因為不覺悟唯識性的緣故。

  到這邊我們可能會有異議,說:「那我不了解唯識之性,難道我就一定是外道嗎?」或者說:「難道我修學解脫道,我不學唯識的道理,這樣子也說我是外道嗎?」是的!因為 世尊接著說,不覺悟唯識性的人,他是:「遠離諸佛菩薩善友,違背解脫,動搖正慧,不能修治八支聖道,於彼三乘乃至一乘都無所證,由起執著不見聖諦。」(《大乘密嚴經》卷下)佛說:「不覺悟萬法唯本識的人,那就一定會遠離於諸佛菩薩善友,違背解脫道,正慧被動搖,甚至不能修學八正道;這樣的人在三乘菩提之中,連一乘都沒有辦法實證;因為不信受唯識正理的人,就一定會對五蘊法起執著,而不能得見聖諦。」

  所以各位看一看:嚴不嚴重!不是說今天我學凈土念佛,我學二乘解脫道,就可以不用修學、不用信受唯識之理。佛已經明說了,如果一個人不覺悟、不信受唯識如來藏的正理,那這一個人一定無法在三乘菩提中有所實證,而且一定會起執著,不是落入常見就是落入斷見。

  常見,就是外道他執著五蘊十八界當中的某一個法是常住不壞的,我們最常看見到的就是他執取見聞覺知心是常住不壞的心,然後說這個意識心就是輪迴的根本,是一切法的根源;執意識、意根是常不壞心,所以叫作常見外道。這種常見外道法到處都看得到,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滲入了佛門了。比方說,執著於空明而能覺知的心,無思惟妄想的靈知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處處作主的心,無分別卻能靈明了知的心,能專心課誦、專心做事的心,遍滿虛空又能覺知的心,或者遍滿虛空不能覺知的心,等等等等。然而,這一些心都是屬於意識和意根的體性,它的本質都在五蘊的識蘊當中;把這一些東西認定是常住不壞的本心,那就屬於常見,不是真正的佛法。可是今天這一些常見的邪法,已經普遍地滲入佛門之中;更糟糕的是,大多數的這一些大師們都接受、認定,所以跟隨這一些大師學習的人,都成為常見的外道、佛門中的常見外道。

  不能信受唯識真理,如果又不落入常見,那就一定落在斷見之中。斷見者在修行人當中很容易受到人家的恭敬,因為這個人好像已經深入觀察十八界、深入研究佛法,他說一切萬法皆空,建立了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論。比方說,現前觀察陰、處、界都是無常,沒有恆常不壞的自性,然後就說:那這樣三界就是無因而有,依靠著眾緣就有了,如果緣散了,世界就壞滅了,所以一切歸於斷滅;所以一切的有情沒有前世,也沒有後世,死了之後就什麼都沒有了。另外一種更嚴重、像是吸血蟲一樣寄生在佛門裡面的斷見,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這一些人認為,萬法是依著各種緣而生,沒有本際如來藏;法呢,才現便壞,沒有實際,所以叫作依無因而生的緣起性空、性空唯名;然後說這就叫作一切法空,這就是般若中觀;又因為自己無法現證第七識意根,所以把第七識跟第八識全部否定掉,說眾生只有六個識:這就是佛門中的六識論外道。它的本質乃是斷見的外道法,不是真正的佛法;可是它像一隻特大號的吸血蟲,寄生在佛門裡面,吸取佛門的血液,已經兩千多年了。這一些佛門中的六識論外道然後就說:「這一種無因的緣起性空,就是佛所說的空,就是般若諸經所說的空,就是龍樹菩薩所說的空。」但是,我們前面一開始就引證給各位看,漢傳的《阿含經》與南傳的《阿含經》當中,佛早在一開始弘法的時候,就已經明說了:在五蘊有之外有一個本際,有入胎識,有第一因,涅槃實有。這樣子大家前後貫通,就能夠了解佛法的前後是連貫的,始終都是用一條線來連貫。哪一條線?真如如來藏。

宗通與說通:第21集


佛教的「業力說」是和「緣起說」緊密結合的。不理解無我,就理解不了因果輪迴。(《佛說勝義空經》云:有業有報,作者不可得。)

這也是佛教業力說的根本特色。

「緣起說」的核心就是諸法無我,眾緣和合。

你說你眼前的桌子是桌子嗎?並不是,它並沒有一個桌子的自性,他只是由一大堆木頭做成的。那麼木頭就是木頭嗎?並不是,因為他也沒有一個木頭的自性,它是由纖維組織形成的。纖維是纖維嗎?並不是,它是由高分子聚合而成的。再往下推,就是原子、夸克了。所以你眼前的桌子並不是桌子,它只是叫桌子而已,這是一大堆原子的聚集。熟悉佛教的可能這時候就想起《金剛經》里「……非……是名……」的經典句式了。

那麼我,同樣如此,我是誰?我是吳維嗎?並不是,我也是由一大堆原子構成的,只不過因緣具足,恰好組成了我,被命名為吳維而已。佛教認為,人是由五大要素(色、受、想、性、識)聚集而成的。我剛說的原子只不過構成了我的這個身體(色),這屬於物質領域的,而其他四種屬於精神領域的。這麼一分,那到底哪部分是你呢?是你的身體是你?還是你的記憶是你?還是你的感受是你?還是你的思維是你?

我們的身體和思維也在變化,過去之我不是今日之我。這讓人想起了「特修斯之船」。

我們都是眾緣和合而成的。只是這些要素聚合而成,被命名為「我」了。而這個命名,就是佛教常說的「萬法唯心造」。

那麼因果和輪迴呢?

我們的善行或惡行,就像種下一粒種子,等條件具足(因緣和合),有了合適的陽光、溫度、水,種子就會發芽,人們就會受到世俗概念中的果報。

在佛教看來,組成我們的這些要素是「生滅相續的」。就像,新細胞取代舊細胞。我們很難說舊細胞和新細胞一樣,也很難說舊細胞和新細胞不一樣。

同理,當我們的肉身走到了盡頭,組成我們的色心即使在這個世界煙消雲散了。但可能會在以後的某個時空,重新聚合起來,過去造的業,碰到合適的條件還是會結果。但那時受報的是不是你,恐怕也是不好定論的。

所以,不思考緣起,就不能明白佛教的因果觀。佛教所有的理論構建都基於「解脫」這一終極命題。而「無我」,是解脫路上的重要一環。


大王心想:「如果一切眾生,都是無我的話,那麼誰在承受善惡的果報呢?

世尊知道大王心裡的疑惑,就告訴他說:「一切眾生,所做的善業和惡業,以及所承受的果報,都不是有一個『我』在造作,也不是有一個『我』在承受。那麼為什麼造作善業惡業會受到果報呢?那是因為六根與六塵接觸,生起六識,對外境生起染著,隨著執著的加深,所以流轉生死,受到種種痛苦的果報,如果對境無染,止息妄想,則得解脫。所以說,造作善惡業的,是根、塵、識這三樣東西,受果報的,也是根、塵、識這三樣東西,再沒有另外一個『我』。這根、塵、識呢,是不常不斷的,就像種子發芽一樣,因為發了芽,不再是種子,所以不能說是常,又因為芽是從種子來的,所以不能說是斷滅。根塵識也是這樣。)

譯自 《過去現在因果經》
白話譯者:頓強居士

附佛經原文 :

大王當知。此五陰身以識為本。因於識故。而生意根。以意根故。而生於色。而此色法。生滅不住。大王若能如是觀者。則能於身。善知無常。如此觀身。不取身相。則能離我及於我所。若能觀色。離我我所。即知色生便是苦生。若知色滅便是苦滅。若人能作如此觀者。是名為解。若人不能作斯觀者。是名為縛。法本無我及以我所。以倒想故。橫計有我及以我所。無有實法。若能斷此倒惑想者。則是解脫。
爾時頻毗娑羅王。心自思惟。若謂眾生言有我者。而名為縛。一切眾生。皆悉無我。既無有我。誰受果報。

爾時世尊。知彼心念即語之言。一切眾生。所為善惡。及受果報。皆非我造。亦非我受。而今現有造作善惡受果報者。大王諦聽。當為王說。大王但以情塵識合。於境生染。累想滋繁。以是緣故。馳流生死。備受苦報。若於境無染。息其累想。則得解脫。以情塵識三事因緣。共起善惡。及受果報。更無別我。譬如鑽火。因手轉燧。得有火生然彼火性。不從手生及以燧出。亦復不離手及燧鑽。彼情塵識。亦復如是。時頻毗娑羅王。又自思惟。若以情塵識和合故。而有善惡受果報者。便為常合。不應離絕。若不常合。是則為斷。爾時世尊。知王心念。即便答言。此情塵識。不常不斷。何以故合故不斷。離故不常。譬如緣於地水因彼種子。而生芽葉。種子既謝。不得名常。生芽葉故。不得名斷。離於斷常故名中道。三事因緣。亦復如是。


想像一下岸邊漣漪反射的情景。不熟悉物理的人很容易認為實際上有一個叫做水波的東西跑到岸邊,又像彈珠一樣被彈射回來。但是中學物理就告訴我們,這個過程中不曾有一個水的粒子離開了它原來的位置(不考慮熱運動的話);真正的圖景是每一個水分子在原位上的振動影響帶動了它周邊的水分子,總的結果就是彷彿有什麼東西在移動的假象。

宇宙中所有的事件都有它的影響,因果地引發了其他事件的產生。(這就是佛教的核心論點,緣起法。)一系列這樣的事件(水粒子的振動)可以被歸類在一起,看起來彷彿是一個長存實體(水波)的一系列行為,它們可能是一個人的一生,或是一個國家的歷史。但這個構造的實體本質上只是為了方便而創建的表達方式而已,實際上只是一個假象。(以上是「無我「和「二諦」。)如果說這一系列事件的最後一個也是有效應的話,這個假想實體的消滅並不會終結因果相續的鏈條,所以我們說有輪迴。(實際上佛教說生死一大輪迴,呼吸間也有輪迴,一念起落間就是一輪迴。)

剛剛我提到過國家。我希望能再闡發一下這個比喻。為什麼我們認為魏瑪德國應該繼承第二帝國的戰爭責任?這兩個國家有完全不一樣的政府和憲法,領土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且顯然人民構成也不同了啊。

(我們再回顧一下你的問題,如果沒有一個我,又怎麼可以回憶起前世的記憶呢?是什麼在輪迴呢?)

「無我「,正如並不存在一個永恆不變的德國,有的只是一段歷史和人為附加的一個名字。「輪迴「,正好比一個政府取代了另外一個政府,如果它繼承了之前政府的所有責任。


(這是我在youtube上給別人的回復。看來古今中外大家都有著類似的疑問。我就把自己的理解也貼在這裡,順便翻譯成漢語吧。)


Think about ripples bouncing off a shore. To someone unversed in physics, it seems that ripples physically travel to and then bounce off the shore. But rudimentary physics will tell you no water particle ever left its original place; instead, every particle"s movement influenced that of those within its vicinity, creating this illusion of waves" traveling.

Everything has its influence, causally giving rise to other occurrences. A bunch of these can be categorized together as if deeds of a lasting entity, constituting the events of a person"s life (or of a nation"s for that matter), which is just an expedient expression if not an illusion; even the demise of this entity"s physical body does not end the chain of causation, hence reincarnation.

Previously I mentioned nation. We can work on another analogue: on what grounds did Weimar Germany take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second Reich, if these two countries had distinct governments, only overlapping realms and apparently different populace even?

Now, let"s revisit your question, "If there is no self who is feeling ... How will I feel my rebirth ..." Because there is no "I", just like there is no Germany but a artificially assigned name attached to some certain history. How can one reincarnate? In the same sense that a government replace another one, provided that it inherit all the trea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latter.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上座部佛教 | 佛學 | 藏傳佛教 | 輪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