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荀彧其人其事?


謝邀。


荀彧是大漢最後一個臣子。

以及,曹操最後一個合伙人。

東漢末,曹操扶持漢獻帝,為了什麼呢?

這是道送分題。您自然眼都不眨,便說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嘛!」

然而著實未必對,這句話,還真是羅貫中在小說里,安給曹操的。按正史,乃是袁紹謀臣沮授,首先跟袁紹說:

您家祖輩都侍奉天子,大家都知道您忠義;如今朝廷宗廟塗炭至此,沒人去扶保天子,體恤百姓。您就去把天子迎到河北來,挾天子而令諸侯,蓄養士卒去討伐不聽話的,誰能擋啊!」

(「將軍累葉輔弼,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毀壞,觀諸州郡外託義兵,內圖相滅,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駕,安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是故,「挾天子以令諸侯」,是袁紹麾下沮授的主意。

曹操呢?他的口號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侍奉天子,號令諸侯。

——當然,事實上,對外說是奉天子以令諸侯,對內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是一回事。無論在袁紹還是曹操手裡,天子都是個玩具而已。


但本文主旨,不是為了玩「挾天子」、「奉天子」這個文字遊戲。

問題是:既然天下都知道,天子是個玩具,挾他有個鳥用呢?諸侯又不是白痴!


袁紹當時沒聽沮授的話,去迎漢朝天子漢獻帝,好拿來挾一挾,是因為他的其他手下郭図、淳于瓊說話了:

「漢朝完蛋許久啦,興復他幹嘛!而且如今軍閥割據,群雄逐鹿,講究先發制人。如果咱們保了天子,動輒要上表等他下指示,聽還是不聽呢?」

的確如此。事實是,曹操保了漢獻帝,自己掌握漢朝朝廷名義大權,諸侯也並沒屁滾尿流,望風而降。本來嘛,漢獻帝又不是原子彈,拿出來嚇唬誰啊?曹操後來以漢朝丞相身份,南下找東吳,周瑜跟孫權說了句名言,說曹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

你奉天子有啥用?周瑜一句話就給否了。


因為漢獻帝自己,乃是大梟雄董卓所扶持登基的。董卓在漢末的聲名,著實不算光彩;諸侯又是赳赳武夫,槍杆子裡面出政權,漢朝已經凋零,你個天子出詔書,奈何咱不聽,你能怎麼樣?

——八國聯軍侵華前,李鴻章們為首的漢人封疆大吏,就機智地抱團,大搞其「東南互保」,說朝廷下來的詔書都有問題,不奉令。天高皇帝遠嘛!你能奈我何?

所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到底有什麼用呢?

答:事實是,曹操挾天子以令的,不是諸侯,主要是諸侯的手下人。

宋朝時,趙匡胤搞杯酒釋兵權,對部下們說了這麼句厲害話,嚇得部下們立刻上繳了兵權:

「人誰不想要富貴呢?一旦有人強行給你們來個黃袍加身,你們想不當皇帝,還由得你們?」

是啊,在亂世中,許多時候,諸侯不是愛聽自己手下的話,只是大家都是軍閥,不得不聽。不聽?反給你看!


曹操征定四方,掃蕩諸侯,當然很能打;但至少有三個軍閥,是被手下人哄著,投降了曹操的。哪三個?

曰南陽張綉,曰荊州劉琮,曰漢中張魯。

——張綉殺了曹操的兒子曹昂、名將典韋,對曹操很是忌憚,在袁紹和曹操之間權衡押寶。他手下謀士賈詡,乃是三國數一數二的人精,先是親自開口把袁紹使者給趕走了,自己又跟張綉說: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很在意信譽;你跟他有仇,去投靠他,正好讓他彰顯自己寬厚大度嘛!——於是張綉投降了曹操。曹操果然對張綉厚待,不計前嫌,還拉著賈詡的手說:

「使我信重於天下的,就是你啊!」

——劉琮的父親劉表一死,劉琮的媽媽蔡氏、舅舅蔡瑁,加上荊州原有的名流謀士蒯越等,都勸他投降。於是偌大的荊州,直接歸了曹操。

——張魯在漢中時,覺得自己在山窩窩裡,無人能左右,一度想自稱王,被麾下謀士閻圃勸阻;後來曹操打將過來,張魯打不過,意圖直接投降,閻圃勸他別趁著危急時投降,先走到四川去,談判之後再投降。張魯都乖乖聽話了。


曹操南下東吳時,東吳有過著名的戰與降論爭。張昭與諸文臣主降,魯肅與周瑜主戰,這段子後來被敷衍成「舌戰群儒」、「智激周瑜」,天下皆知。如果乍看這個,會很奇怪:孫權年輕氣盛,二十六七歲的年紀,要戰要降,自己一句話的事,跟大家討論那麼久幹嘛?

結合一下上面三個例子,便不難明白了。


曹操挾天子,令的不是孫權、張綉、劉表、張魯這些諸侯,而是他們手下的人。

漢末群雄,還真得被手下人掣肘著。

——劉表自己,是朝廷委派的荊州大當家,沒有兵卒,匹馬到荊州。完全是蒯越、蔡氏這些士族派系,幫著劉表定了荊州。所以劉表一死,荊州戰與不戰,蒯越和蔡氏是很有話語權的。

——孫策剛定東南時,手下沒讀書人;張昭是彭城名士,南下之後,江東若干大族都對他敬服。所以後來孫權都不爽,跟張昭吵架時說:「吳國士人,進宮拜我,出門就拜你。我也算給你面子了!」


魯肅勸孫權戰曹操時,說過句大實話。這才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真意:

「如果我魯肅去跟了曹操,曹操還會讓我當官;孫權您如果跟了曹操,那是什麼下場?!」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原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

諸侯們當然都知道,自己跟了曹操,未必有什麼好下場;但架不住自己麾下的讀書人士族,心向朝廷。仔細想想,也正常:諸侯手下的人物,好比個私企打工的,曹操代表政府過來招安;私企老總也許不樂意,私企打工的卻願意去編製里,多好啊!

曹操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全稱是,「挾天子以令那些諸侯手下非常得力的士族與小軍閥,逼得諸侯沒法不服氣。」


於是問題來了:為什麼一個天子,對士族影響力那麼大呢?


荀彧,字文若。

《三國志》列次敘傳,《魏書: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將他、他侄子荀攸和剛才提到的賈詡,合傳列為曹操首席三大謀士。荀彧排第一。在曹操所有非曹姓宗族裡,排名第一。

荀彧自己容貌俊美、愛配香囊,曹植說他「冰清玉潔」,司馬懿說他「書傳的古人我不知道,反正近百十年來,我見過的賢人,沒超過荀令君的。」曹操直接說他「吾之子房」,比作張良。是當時第一等人物。

但細讀正史,很是微妙:您會發現,荀彧並不怎麼跟曹操上戰場。曹操身邊的謀士,荀攸、賈詡、郭嘉等負責日常進言;荀彧常鎮守後方,跟曹操通信。著名的官渡之戰,曹操跟袁紹相持,比較困難,寫信給荀彧問怎麼辦,荀彧跟他說什麼「扼其喉而不得進已經半年了,應該用奇了」等等。

看似就是個書信鼓勵,給個大方針而已。

荀彧究竟是幹什麼的呢?曹操的後方第二中央?主持日常工作?寫信鼓勵鼓勵曹操?

也不這麼簡單。


東漢的士族,多出汝南和潁川兩地。汝南是袁紹家為尊,所謂四世三公,代代都要進中央的;荀氏則是潁川幫的大家。荀彧和沮授,幾乎同時提出迎立漢獻帝的主旨,在迎了漢獻帝後,荀彧成了尚書令,即天子的秘書。

可以說,荀彧等於是漢獻帝與曹操之間的一道橋樑。

此外,他又舉薦了大批人物給曹操,諸如郭嘉、鍾繇、陳群、司馬懿、荀攸等,妙在荀彧介紹的這批才子,大多是潁川士族,於是就形成了曹操手下,一個潁川士族集團。

由於荀彧的緣故,潁川是曹操最關鍵的後台。官渡之戰,荀彧可不止寫信鼓勵曹操。後來曹丕登基,很快就給潁川郡許多福利,理由是:

官渡之戰時,曹操其他地方都不聽命令了;只有潁川,老弱都幫忙輸送糧食。真是大魏國的根本啊!

(「潁川,先帝所由起兵征伐也。官渡之役,四方瓦解,遠近顧望,而此郡守義,丁壯荷戈,老弱負糧。昔漢祖以秦中為國本,光武恃河內為王基,今朕復於此登壇受禪,天以此郡翼成大魏。」)

當然,荀彧與潁川士族集團,還不只是幫忙輸輸糧。


曹操征定天下,有武的一手,那就是他自己能打;也有文的一手,那就是荀彧為首的士族集團。本來曹操在讀書人那裡,不算有面子:父親曹嵩是投托宦官門下的,很沒面子;但因為荀彧與他手下那批人,與漢朝天子一結合,形成了一個士族班子。這對其他諸侯門下那些讀書人,誘惑極大。

某種程度上,荀彧高風亮節、世家公子的儒雅形象,是曹操真正的招牌;而他善於推薦人,至少在前期,令曹操大大受益——至於後期,荀彧的影響也對曹操產生了掣肘,那是後話了。


事實上,東漢末年,挾過天子的軍閥,不止曹操一家。董卓立了漢獻帝,之後呂布王允、李傕郭汜,都多少把持過漢獻帝,但從未有如曹操般成功者,因為其他諸侯雖然各有本領,到底還是土鱉軍閥,手握著天子,卻沒把天子用到位。

漢末士族勢力,袁紹靠著四世三公的號召得人心,劉備靠著宗親血統和個人魅力奔走天下,東吳得靠朱顧步陸等宗族,加上張昭這些北方士大夫鎮場。曹操所以獨出眾,在於他前期,依靠荀彧為首的潁川士族集團,加上漢朝天子,形成了一個美麗的核心。這個士族核心對土鱉軍閥也許沒有震懾作用,但對軍閥手下那些辦事的讀書人,卻大有感召力。


所以曹操平了北方後,錄前後功勞,要給荀彧封萬歲亭侯,表章的第一句就是:思慮智謀應該首先受賞,戰爭的功績抵不上朝堂國家的勛勞啊!

(「臣聞慮為功首,謀為賞本,野績不越廟堂,戰多不逾國勛。」)


荀彧當然要推辭,但曹操給他寫信,說「我和你共事以來,創立朝廷,你幫著匡弼,幫著舉薦人才,幫著出謀劃策,也真太多了」

——某種程度上,荀彧已經不是曹操的謀士,而是曹操的合伙人。他不只是日理萬機處理日常工作,他還為曹操團結著一個能感召士大夫的中央

沒了他,曹操奉立天子,效果怕要差很多。

荀彧後來死得,比較微妙:《三國志》里明寫,曹操要當魏公,荀彧不贊同;之後曹操南征,把荀彧留在壽春,荀彧憂慮而死,次年,曹操就當了魏公——其中意味,不難明白。

各色注引與《後漢書》,更是八卦,說曹操如何給荀彧送了個空盒,暗示他自殺等等。反正,「曹操要當魏公,荀彧不答應;曹操把荀彧留在壽春,也許送了空盒子,荀彧死,曹操當了魏公」,這個流程是沒問題的。


但這裡面,細想也很微妙。

按曹操平定北方後,勢力當然姓曹,但都城許昌,乃是荀彧管事,軍師參謀長是荀彧的侄子荀攸,管冀州的,也是荀家的人,曹操未必多開心。

之後,曹操就出了著名的求賢令,要求各色人等,無論品德如何,只要有才,就能當官。

考慮到先前朝廷的幹部,都是荀彧的人,曹操這麼做的目的,不難明白:要換荀彧的班子了。

所以荀彧自盡,動機其實也不難解釋:他與曹操彼此扶持的關係,似乎也是到盡頭了。

當然,那是另一個故事了。


在敵對方看來,曹操這個大奸臣確實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至少在荀彧活著時,漢朝還有點尊嚴。終荀彧一世,本來已經被郭図們判了死刑的漢朝,名義又續了二十多年命。連曹操自己也吹噓過,如果天下無他,不知多少人稱孤稱王。


至少在荀彧活著的時候,漢朝還在,天子還被奉立著;除了曇花一現的袁術外,沒有人稱帝稱王,到他死時,亂世也算收拾得差不多了。以荀彧自己的身份,他與那些被他感召的士族,確實也算做到「奉天子以令不臣」了。他為漢獻帝點了漢朝最後一盞燈,感召了軍閥屬下各色人等,至少在名義上,又回到了漢朝羽翼之下。所以曹操與他失和,也是必然:他的存在感太強了。

如前所述,荀彧不只是曹操的謀士、曹操的總理,還是曹操的合伙人。蕩平天下時,他和曹操共同利益;到曹操露出野心時,利益就有衝突了。

他死後,曹操稱公稱王,三國各自稱帝,那是他無法控制的事了。


蘇軾如是說:

「以仁義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將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
及操謀九錫,則文若死之,故吾嘗以文若為聖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張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那些追隨他的士族,也是因為相信了他,而投身於曹氏的。荀彧就這樣奉著漢朝,到奉不下去了,就像伯夷叔齊那樣,在一個時代即將結束時,選擇不食周粟,死去了。

但直到死去的那一刻,他至少還是「奉天子」的。是一個漢臣,讓漢天子保有著一點點尊嚴。


甚至關於三國的兩本史書里,都有不同的意見。

《三國志》里,荀彧是魏的謀臣。

《後漢書》里,范曄卻是將荀彧當漢臣對待的。

「明年, 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謚曰敬侯。明年,太祖為魏公矣。 」

再感受一下這行字。陳壽不敢多說什麼,但是,「以憂薨」、「遂」,這兩個字的意思,味道深了。「遂」的意思是,「於是,就」,是承接著前一句的,也可以理解為,得償所願。

「荀彧死了,曹操於是就(得償所願)當了魏公。」

荀彧一生的得意與感傷,都在這個「」字裡頭了。終於在他活著時,曹操沒敢怎麼樣。終於在他死了之後,漢朝沒有了。

他是魏國第一謀臣還是漢朝最後的謀臣,歷代史家爭論不休。一個折中的說法,或者是:

荀彧終究知道漢朝不可復興,只是與曹操合夥,為漢朝延了二十幾年命,解決了一些軍閥,最後,到終於無法再撐持下去了,便以身殉了漢朝。


荀彧啊…,想起來一些往事。荀彧在三國志10的能力值,有三項90+,其中政治99位列第一,智力96在第一梯隊,僅次於諸葛亮、龐統、賈詡、郭嘉。魅力也很高,忘了具體是多少。一直覺得三國志10在歷代能力值設定上特別合理。

然後我便成為了荀粉(真的有這種粉絲嗎?有的,對手主要是郭嘉的粉絲。)


以下情節主體來源正史,細枝末節都我我編的。

有點長,以短篇的形式分享出來吧。

—————————————————————

說起來荀彧也算是官二代吧,也算是名門之後。?荀子的後人。?

人生總有一段躊躇和浪蕩不羈的時光。荀彧的前26年過的叫一個豐富多彩、風流瀟洒。

雖然我並不知道他前二十六年做了什麼,因為書上沒有,但不妨礙我這麼想。?—————————————————————?

南陽名士何顒稱之為:「王佐才也。」(《三國志·魏書·荀彧傳》)。?—————————————————————?

既然身為官二代,很輕鬆的考了公務員,當時叫舉了孝廉。


日子一天天過去,荀彧當時已經不能算年輕人了。


仕途也就那樣,按部就班的等待著提拔,下班和朋友聚個餐,上班開個會什麼的。


這種生活一直持續到,大將軍何進在與太監組織火拚失敗,董卓入朝掌權後。

荀彧預感到這官沒搞頭了。

何進雖有點傻,但啥事還按規矩來,日子還過得去。?董卓雖不傻,但他是想要當制定規則的那個人,站隊表態是難免的,自己人長得帥,又代表荀家,哪天莫名其妙領了便當在荀彧看來是很有可能的。

他認真考慮了一下,決定棄官,而不是辭官。順便給比自己大不少的侄子荀攸寫了封信,讓他在觀望一下。收拾一下,二天,出了東就回老家了。


————————————————————


這裡解釋一下二人的關係。
荀攸祖父叫荀曇,荀彧父親叫荀緄,有八兄弟,分別是儉、緄、靖、燾、詵、爽、肅、旉。
荀攸的爸爸荀彝跟荀彧為從祖兄弟,這個從祖就不知道從到哪裡去了。也就是說,要算到攸的爺爺的爸爸和荀彧的爺爺那輩。
侄子荀攸比叔叔荀彧還要大六歲,他們之間的關係一直就保持在同事級別。荀攸對荀彧一直很尊重,荀彧也清楚曹操是什麼樣的人,所以年輕時人緣巨好的他和許多好朋友保持了距離,包括很尊重他的荀攸?。


—————————————————————
回家路上一看,哇,我的天哪…到處都在搞事情啊!穎川那個地方,西邊是董卓的勢力範圍,東邊又是黃巾殘黨,割據小軍閥,南邊……?管他東南西北呢…,太不安全了!


荀彧敏銳的感覺到士族不可能像以前一樣安全。


一到家就勸其他潁川的士族之類的早做打算,當時每天的飯局(回家了,請客的人比較多),都會跟別人提個醒。?—————————————————————

?荀彧「潁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兵沖,宜亟去之,無久留。」(《三國志·魏書·荀彧傳》)。?—————————————————————?

但大家族大勢力,總是覺得,誰強跟誰,要等別人來收買自己。?荀彧當時在家也算是能管事的。?做了人生第一個大的決定!?遷宗族北上投奔韓馥。

不久,董卓,招攬周圍勢力,山賊、西涼兵、地方渾水摸魚的毛梭梭,虜略各地,潁川鄉人九成死於這次動蕩。

而荀彧一直覺得,如果當時自己態度再堅決一些,可能就不會有這麼多人死了,這也影響到他日後的處事方式。


荀彧去到河北,鄴城已經換了主人,但袁紹還是熱情的接待了荀家。儘管之前沒搭過班子,沒當過同事,可荀家是個大族,大家又都算是官二代,對荀彧非常好。


但袁紹這人有幾個缺點,愛裝逼,愛顯擺,好面子。
荀彧跟了袁紹一段時間,最開始還好,後面接觸多了,就慢慢看清了這個人。

你得把這人捧好,又要賠笑臉,他請人吃飯讓你作陪還得給他面子必須去。說到正事,總是假裝認真傾聽後,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威,非要加點傻逼的意見。


儘管袁紹把荀彧當作上賓,或者一個圈子裡有資格一起玩的小兄弟。


可天天吹牛逼,早晚叫雷劈啊。?—————————————————————?

袁紹終不能成大事。(《三國志·魏書·荀彧傳》)?—————————————————————


?為了不得罪還在蜜月期的袁紹,由弟弟荀諶正式接受袁紹這邊提供的職位,給整個荀家也多留條路。

而他帶著宗族南下去另一個地方應聘。袁紹經常提起來的發小,同樣有點官場背景的曹操。

見到荀彧來找自己,曹操非常高興,荀家的分量可不輕啊。


然後一次深談後,曹操這種高興可以說變成狂喜了。

曹操覺得這人不僅眼光獨到,三觀又正,性格又好,長得也帥,關鍵是說話投緣,很多見解都能感同身受!並且是個全才。
————————————————————?

曹操大喜,稱:「吾之子房也」(《三國志·魏書·荀彧傳》)

?————————————————————

?同樣也很震驚也有荀彧,通過短暫的接觸,荀彧發現自己從小到大就沒接觸過這樣的人,不僅眼界格局大氣、反應能力快、氣質談吐不凡,人也比較坦誠,最重要的是,他的理想和自己的抱負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回事。


當時荀彧就在想,袁紹啊袁紹,吃飯的時候你還說看不起曹操這,看不起曹操那…想到這,又感嘆,真是苦了我的弟了。


這一年荀彧二十九歲。


荀彧雖說跟著曹操干,實際上更像是合伙人或者僅次於曹操的TOP2。(說到這想起一個自稱TOP2畢業的黑子)

除了行軍打仗外的各方各面,荀彧都能自個做主。
荀彧前27年是放蕩不羈愛自由,朋友多、路子廣。有一句老話是,你是怎樣的人,你就會和什麼樣的人成為真正的好朋友。


跟了一段時間曹操,荀彧覺得自己管的有點太多了吧,後勤也要管,外交也拍板,幹部考察,也得參與…雖然十分感動!但覺得這樣效率有點低,正好自己有幾個朋友也是待業狀態。


就去找曹操,隱晦的提了一下,自己有幾個小兄弟、朋友、親戚,自己從小玩大的,也有看著長大的,有一起當過同事的。要不喊過來,看有沒什麼能幫的上地方,畢竟咱剛開始,哪都需要人。


曹操當時一聽:我則發科,快點呀!你早說啊!每天累死老子了。


荀彧心裡想:還以為他是多信任我呢,原來自個懶。?

————————————————————

?「彧又進操計謀之士從子攸,及鍾繇、郭嘉、陳群、杜襲、司馬懿、戲志才等,皆稱其舉」 (《後漢書·荀彧傳》)。

?————————————————————?

荀彧推薦的人的質量,稍微玩點遊戲的人都明白。


人也有了,班子也搭起來了,擼起袖子干吧,要說幹了些啥,那就多了。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有一句話,沒有荀彧就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
扯遠了。。。



那就從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說起。?曹操正在開項目規劃評審會,夏侯惇突然沖了進來,曹操愣了一下有點生氣,剛準備詢問。


「伯伯被陶謙殺了!!」?

「誰?」?

夏侯惇眼淚就下來了,曹操一看,剛站起來又跌過去。


隨後,召開緊急作戰會議,曹操決定攻打徐州。?

大部分人,包括郭嘉都認為,現在不是個好的時機。


只有荀彧一言不發,看到沒人支持自己的想法,曹操控制住情緒,不帶感情色彩的問:「文若,你怎麼看。」


荀彧思考的不是現在打徐州是不是個好時機,他已經開始思考,所需戰備物資粗略數目,出征留守布置。

但聽到曹操詢問還是回答道:「不必貿然出兵。我們這邊拖不起。」

曹操作罷,誰知後來,下邳人闕宣聚合兵眾數千人,自稱天子,徐州牧陶謙與闕宣共同舉兵,攻取華、費等地。

這次曹操說什麼也不能忍,荀彧一看,好你個陶謙,造反,這就算是叛變革命了!一段時間的發育,差不多可以團一波了。
和曹操一合計,想辦法搞他一手。
曹操率領兵馬攻打陶謙,連續攻下十餘座城池,

但陶謙手底下也有聰明人啊,比如陳家那對父子。陶謙聽從建議,採取堅守策略,不再出城迎戰。
這下真又沒糧了,曹操只能撤退。


私下曹操喝酒,情緒激動,覺得他在平時私底下把在座的都當朋友,自己老爹被陶謙的人殺了,你們還要勸我,為大局,為漢室,為尼瑪輿論考慮!


荀彧當時心裡想,下次,我給你把軍糧這坑填上。


很快,荀彧通過長期貸款,抵押租賃,低價處理庫房存貨等等手段,籌集到足夠多的軍糧。
一段時間後,曹操第二次東征徐州陶謙。

又是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荀彧正在思考,城東那個屠宰場也太惡臭了,居民反應這個問題很久了!咋么處理呢,屠宰場老闆好像認識點體制內的人,不會是曹仁吧…很煩啊…。聽說前方還算順利。哎…很煩啊。


忽然急報,張邈麾下劉翊前來借糧:呂將軍來幫助曹使君攻打陶謙,應趕快供他軍糧,只要點軍糧就可以。


眾人將信將疑,都在討論借還是不借呢?有必要讓呂布趟進渾水讓水更渾嗎?


荀彧不動聲色,叫人先把劉翊帶下去吃飯。


突然下令整肅軍隊,設置防務,他很清楚張邈絕對反了,借糧借糧,老子籌糧那麼辛苦!你還借糧!而且呂布是給點糧就幹活的朋友嗎?!

此時張邈、陳宮反曹,勾結呂布襲取了曹操的根據地兗州。而此時兗州各縣已紛紛響應呂布了。?

荀彧思考了一下感覺這要翻皮水。手抓起筆就給寫了三封信。

寫給程昱:張邈、陳宮勾結呂布已反。鄄城這邊防務你不操心,其他地方顧不上了,范、東阿兩縣,不能丟,交給你了,我去找郭貢。


寫給夏侯惇:夏侯將軍,把東郡以及附近能召集的兵馬全部集中到鄄城來。


又寫了一封給曹操:張邈、陳宮已反,呂布來侵。立刻退兵,看之即毀,注意保密。


交代完布防,荀彧發現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為什麼現在還沒有情報!那基本可以斷定大部分人都跟呂布勾結在一起了,曹操沒留下什麼兵馬,底下人心又浮動…荀彧陷入深深的思考當中。


夏侯惇很快就趕到了,得知情況後,荀彧叫他立刻把自己最信任的人換上城防,當夜就有百人左右的叛亂髮生。


夏侯惇看著被抓的叛亂的士兵、百姓、大族甲士,拄著大刀。

又抬頭看看天空中懸掛著的大月亮,一言不發。


副將提醒道:將軍,午時已到,您是不是睡會?


不顧副將關心的話語,夏侯惇慢悠悠的走到被俘的反叛者身邊,挨個砍下人頭…

砍到還剩一個人的時候,夏侯惇又望了瞭望天空,

「呦!紅色的月亮。」

旁邊的士兵來報:荀大人找您有要事相商。


夏侯惇看著最後一個已經被嚇的屁滾尿流的傢伙:

勾結呂布?放他出去,讓他勾結!這人我要在戰場上活撕了他!

……

那人兩腿一蹬,沒了呼吸,活活嚇死了過去。
————————————————————

會張邈、陳宮以兗州反,潛迎呂布。布既至,翅乃使劉翊告彧曰:「呂將軍來助曹使君擊陶謙,宜亟供其軍食。」眾疑惑。或知邈為亂,即勒兵設備,馳召東郡太守夏侯惇,而兗州諸城皆應布矣。時太祖悉軍攻謙,留守兵少,而督將大吏多與邈、宮通謀。惇至,其夜誅謀叛者數十人,眾乃定。豫州刺史郭貢帥眾數萬來至城下,或言與呂布同謀,眾甚懼。貢求見彧,彧將往。《三國志.魏書》?
—————————————————————


荀彧聞著迎面而來的血腥味顧不上詢問:夏侯將軍,豫州刺史郭貢領數萬兵馬已快到城下了。


話音剛落,周圍就炸開了。

「郭貢也和呂布勾結起來了!」


「我們…不如。」


「小聲點…,夏侯元讓在那呢。」


荀彧接下來說的話又讓四周突然靜了下來:郭貢要見我,夏侯惇!現在開始,兗州大小事務由你全權負責!


夏侯惇立刻就急了:孟德說了,他不在你就是兗州之主,前去必定危險,不能去!


荀彧環視眾人,抓了件長袍。踱步到門口:郭貢與張邈等人,本就不是平素就有勾結,現在他得急,基本就是半慫半想佔便宜,主意還沒打定。趁他現在去說服他,即使不能為我所用,也可讓他繼續觀望,如果我們怕了他,讓他感覺我們在猜忌他,呵呵,這人反而會被激怒而與張邈合謀。夏侯惇,你身上味太大了。


指了指牆上:那有弓。

眾人噤聲。


荀彧一個人連夜出城,見到豫州刺史郭貢。
郭貢見他一人前來。先是閑扯,後來旁敲側擊看看荀彧什麼反應。
荀彧哈哈一笑:呂布嗎?是該好好款待一下他。
郭貢想起曹操那張臉,甩了甩頭。看著荀彧似笑非笑的樣子,當夜就帶著數萬人馬回去了。
說退郭貢,荀彧就快速趕回鄄城,檢查防務。


—————————————————————
惇等曰:「君,一州鎮也,往必危,不可。」彧曰:「貢與邈等,分非素結也,今來速,計必未定;及其未定說之,縱不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將怒而成計。」貢見彧無懼意,謂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
《三國志.魏書》
—————————————————————
程昱收到信:也吃了一驚。?但是程昱這人吧,沒什麼節操,這種沒節操顯然是對敵人的。


傳說陳宮估摸著萬無一失,想著荀彧在,快快行動,想破鄄城,范縣是關鍵,正好會路過范縣,閃電拿下就好,第二天趕到後。

(???黑人問號臉)

內應毫無消息,看見縣城不僅城門緊閉,外面田地燒毀,地上散落著各種雜物,還有宰殺的動物屍體攤在通往鄄城的路上,一堆蒼蠅到處亂飛。


城牆上密密麻麻的都是人,程昱讓老百姓穿著軍服站在北門,軍人穿著百姓裝束內襯甲胄,三面城牆外掛擂木,大石頭。一面城牆什麼都沒有…


陳宮一看這架勢,打不了打不了,暗道荀彧絕對在此,跟這浪費時間沒意義,也沒想到荀彧這麼狠!


繞開范縣,繼續前往鄄城。在城中的程昱一看對方要走,命令所有的騎兵,從背後衝過去,假裝掩殺,等他們陣型轉過來,就往東阿縣跑!每匹馬後面拴兩頭羊。


陳宮他們剛繞過范縣,背後擂鼓聲起,煙霧迷漫,漫山遍野的馬蹄聲!看架勢,最少也是數百騎!


莫非曹操回來了?!不可能呀!


正當陳宮愣神呢,呂布已經開始命令軍隊開始轉向。?正當呂布躍躍欲試想在野戰一勞永逸的時候,對面的騎兵開始撤退了,看樣子還有…羊???


陳宮反應過來:此乃疑兵拖延之計,將軍切莫…


呂布已經帶人衝過去了。常年帶領騎兵戰鬥的呂布計算好,最佳方案,迅速包抄,對面一看就是很一般的戰馬,並且還拖著東西,待城中開門的一瞬間,一舉攻入城內。


「不知死活!」


可往城下沖了一會兒發現,那隊人絲毫沒有要回城的意思,割斷拴羊的繩子往另一個方向狂奔。


因太過靠近城牆,裡面的開始放箭。
呂布十分生氣,不管如何,都要吃掉這隊膽大包天的傢伙,派出一隊騎兵轉向追擊。


陳宮氣喘吁吁的趕了過來:將軍不可!此去必中計,荀彧非常受曹操的器重,此人必定設計拖延我們攻取鄄城,若將軍派小隊人馬前去追趕,尚不知前方是否有埋伏。只要攻下鄄城,將軍在兗州就完全站穩腳跟了!


呂布一想也對,命令軍隊向鄄城進發。等部隊都轉過來後,前鋒開拔,統計損失,只有兩個騎兵太靠近城牆中了流矢而亡,倒也沒什麼太大的損失。


突然之間背後又是擂鼓陣陣,四面城門全部打開,范縣裡陸陸續續走出士兵城門列陣。高呼:呂奉先,前來授首!


呂布大怒,估摸著距離,暗中吩咐精銳騎兵準備突襲城下,四面大門總有退回不及時的破綻,這回他有十足的把握!


陳宮一看,不好,這下要耽擱時間長了,又準備上前勸說。只見數百人的騎兵已經沖向城牆沒掛檑木石塊的西門,看到騎兵飛奔而來,西門的人慌忙往城中逃跑,慌亂之中竟然擠在門口。


程昱下令關閉西門的城門,甚至將己方的一部分士兵百姓擋在門外,被阻擋的士兵百姓開始往兩邊逃散。騎兵眼看就要到達城門邊上,地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麻布映入眼帘,麻布下是程昱下令挖好的大大小小的土坑,還沒來得及反應,跑在最前面的戰馬就前蹄一跪,人就飛了出去。後面的騎兵撞在前面摔倒的馬屁身上,接連人仰馬翻,這時候城門打開衝出士兵。


……


呂布當即下令必下范縣!

……


一日一夜後,在陳宮的勸說下,呂布留下300多具屍體,開拔鄄城,城牆上程昱滿眼血絲,憂心忡忡的看著遠去的部隊。


等到了鄄城,情況就好得多了。沒有死掉的動物,沒有檑木,沒有坑,沒有樹,沒有…城外啥都沒有…
在勸說豫州刺史郭貢的時候,荀彧就下令將城外所有能帶走的東西都搬到城內,搬不走的就燒掉,後來得知程昱將呂布暫時的留在范縣,又下令砍城外的樹木,能砍多少砍多少。


毫不猶豫,呂布下令強攻。


但鄄城彷彿鐵桶一般。


荀彧在得知軍情後,立刻下令不去挽回兗州其他縣城,除了范、東阿兩縣與鄄城互為犄角,將其他部隊不斷向鄄城集中,在鄄城集結了大量的兵力,每日不斷完善防禦的漏洞。


呂布深知要想攻下鄄城必須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加上城外可以製作工程器材的樹木都被毀壞、焚燒。呂布陷入僵局。


前期陳宮的計策成功了一半,但隨著在鄄城的毫無作為,以及曹操班師的軍報不斷傳來,呂布開始撤軍。
曹操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在濮陽堵住呂布,打的呂布向東逃竄。


……


沒過多久憂心忡忡的陶謙病死了,曹操認為這回必須要拿下徐州!不僅在那丟失了人心,還差點被呂布毀了根基,哪裡摔倒就要重哪裡站起來。


荀彧找到曹操,跟他說了一番話,幫曹操在這個階段理清思路:


「今若取徐州,多留兵則不足用,少留兵則呂布乘虛寇之,是無兗州也。若徐州不得,明公安所歸乎?今陶謙雖死,已有劉備守之。徐州之民,既已服備,必助備死戰。明公棄兗州而取徐州,是棄大而就小,去本而求末,以安而易危也。」


荀彧極具長遠戰略目光,對形勢判斷十分準確。
曹操也很聰明,想來想去,荀彧說的不管從哪看都是對的。
放棄進攻徐州,積蓄實力。
—————————————
彧曰:「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將軍本以兗州首事,平山東之難,百姓無不歸心悅服。且河、濟,天下之要地也,今雖殘壞,猶易以自保,是亦將軍之關中、河內也,不可以不先定。今以破李封、薛蘭,若分兵東擊陳宮,宮必不敢西顧,以其閑勒兵收熟麥,約食畜谷,一舉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後南結揚州,共討袁術,以臨淮、泗。若舍布而東,多留兵則不足用,少留兵則民皆保城,不得樵採。《三國志.魏書.荀彧傳》
—————————————
不久,曹操擊敗呂布,恢復兗州,終於建立起穩固的根據地。相比於劉備,曹操較早地建立起穩固的根據地,顯然是其成功的基礎。如果沒有荀彧,呂布成功打下兗州,曹操就會被拖在徐州背腹受敵。
大魏可能就此夭折。
?
打敗呂布後,曹操迎來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奉天子以令不臣」!
?
漢獻帝從長安逃到洛陽,開始尋求政治庇護。
同時向多家諸侯派出使者,在要不要逢迎獻帝一事上,曹操手下各謀士產生分歧,多數人不同意迎接獻帝。
————————————————
眾謀士「山東未平,韓暹、楊奉新將天子到洛陽,北連張楊,未可卒制」(《三國志·魏書·荀彧傳》)。?
————————————————
而荀彧其實也對局勢有著憂慮,但他的理想則要求他必須要在這件事上有所作為!


「匡扶漢室」。


在大家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他在思考怎麼用能讓曹操聽進去的話來說服曹操。


曹操看荀彧一言不發地盯著天花板。
清了清嗓子:文若,你舉孝廉後,曾經在皇帝跟前呆過。(永漢元年,舉孝廉,拜守宮令。)你覺得…呢?


荀彧收回渙散的目光,轉而盯著曹操的眼睛緩緩說道:


「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倡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難於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醫天下之素志也。今車駕旋軫?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明矣。韓暹、楊奉其敢為害!若不時定,四方生心,後雖慮之,無及」(《三國志·魏書·荀彧傳》)。
?
曹操帶兵前往洛陽迎接漢獻帝,遷都許昌。


漢獻帝跟隨行的大臣一直在誇讚曹操。可這些大臣都有自己的算盤:陛下,曹操搞不好心思也不純良啊!聽說是荀家的那個小子不斷建議來迎奉您啊。

到了許昌,漢獻帝任命曹操為大將軍,同時也任命荀彧為漢侍中,守尚書令。這件事情讓曹操有點不舒服,這此之前,曹操在外的時候把軍事內政外交的權力全都交給荀彧,什麼決策都會和荀彧一起最後拿方案。在漢獻帝任命荀彧後,荀彧還得去宮裡處理朝政。


曹操突然來了一句:幸好有你,如果沒有你了,誰能代替你啊!


荀彧感覺到了一些別的東西,這種東西是無論如何都會產生的,隨著曹操勢力越來越大,地位越來越高…

有些東西是該注意了。

還有皇帝身邊這些王侯貴胄、元老,這些人心思迥異,私下拉攏自己,明面替自己說話,在皇帝面前一副替君分憂的樣子,到底為了漢室……還是自己…?
?
「荀攸、鍾繇」。?


「哦…要不就讓他們開始協助你吧!你也別把自己累著。我有時候覺得自己怪不負責任的。」


「哈哈,將軍說笑了。行呢,我派人把他們喊來,您自己跟他們說吧,壞人由將軍你當!」
——————————————————
太祖遂至洛陽,奉迎天子都許。天子拜太祖大將軍,進彧為漢侍中,守尚書令。常居中持重,太祖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太祖問彧:「誰能代卿為我謀者?」彧言「荀攸、鍾繇」。《三國志.魏書》?
——————————————————


曹操迎奉天子之後,袁紹心中很難受,怎麼說呢?之前覺得皇帝沒啥用,勞命傷財,而且自己還有更大的打算。但看著曹操在迎奉皇帝後各種意氣風發,就有點後悔了,眼睛有點紅。

而且袁紹已經兼并了黃河以北各郡縣,在天下已經是領跑者的勢力了。

曹操處境其實不太好,一方面憂慮東邊的呂布,一方面要抗拒南邊的張綉,而張綉在宛縣贏了一回,就是那個找小姐事件。(男人真是的。。)

袁紹和曹操是發小,就寫了一封信。


片段如下「……阿瞞,說句不好聽的,要不是南邊是你,我早就打過去了。你先意思一下……兄弟我也不為難你,把皇帝領到業城來,以後有啥事我和你商量著來,我當大將軍,你就是副將軍。你非要硬著來,我這手底下的人難免有幾個衝動的。…你知道我是個重感情的人……但人心散了,我人也不好做,天天有人勸我南下,我苦口婆心的說啊,南邊那是我朋友,是一起長大的兄弟,可他們不理解啊!他們不理解我,阿瞞你的理解我吧!別讓兄弟我難做哈…。」

那幾天曹操氣的說話都不利索了,倒不是肚量小,而是他意識到這個問題,事關存亡。


大家都說是因敗於張繡的緣故,或者損失愛子、愛將的緣故。

鍾繇就這事問荀彧,因為他每天彙報工作有點害怕被遷怒。

荀彧:「曹公是聰明人,必定不會追咎往事,可能是為其他事。」

自個就去找曹操。

曹操將袁紹的信給荀彧看。

「我想搞他,但兵力、錢糧差的遠!草!」

荀彧看著失態的曹操。

想必少年心性在面對袁紹這個發小的時候還是沒有完全散去,也怪可愛的。

整理了一下思路對:「自古以來,戰局這事很難說,如果真該贏,縱然看起來弱小,變強也是早晚的。

如果是庸人,就是看起來強大,也笑不到最後。

劉邦、項羽,血淋淋的例子。

這個階段和主公爭天下的,也就只有您這個發小了。

袁紹這人我擱他那呆過一段時間,貌似寬容而內心狹窄,任用人才卻疑心太重。
你明正通達,不拘小節,唯才是舉,唯才是用,這在度量上勝過袁紹,我這不是恭維你。

再來袁紹遇事遲疑猶豫,少有決斷,往往錯過良機,而您能決斷大事,隨機應變,不拘成規,這在謀略上勝過袁紹。

袁紹軍紀不嚴,法令不能確立,士兵雖多,卻不能巧為任用,您法令嚴明,賞罰必行,士兵雖少,卻都奮戰效死,這在用兵上勝過袁紹。

袁紹憑其名門貴族,裝模作樣,裝逼成性,耍小技而博取名譽,所以士人中缺乏才能而喜好虛名者大多歸附於他,您以仁愛之心待人,推誠相見,不求虛榮,行為謹嚴克己,而在獎勵有功之人時無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誠正直、講求實效的人都願為您效勞,這在德行上勝過袁紹。

憑藉這四方面的優勢輔佐天子,扶持正義,征伐叛逆,誰敢不從?袁紹強大有何用?」

荀彧這番話聽的曹操是一陣痛快!他恰恰知道荀彧不是拍馬屁的人,所以更高興。

荀彧:「不先解決呂布,我們沒有和河北為敵的前提條件」


曹操:「極是。我所困惑的,一是擔心袁紹侵擾關中,引發羌人、胡人作亂,向南勾引蜀、漢中二郡的劉璋。

那樣我將單獨以兗、豫二州抗擊天下兵力的六分之五,那該怎麼辦呢?」

「關中將帥數以千計,沒有人能統一起來,只有韓遂、馬騰、馬超最強。他們見崤山以東打起來了,必定各自擁兵自保。現在如果以送點禮,派遣使者與他們結交一下,即使不能長久安定,但至少在您平定山東之前,足以不生變動。

關西的事情可以託付給鍾繇,這樣你就可以專註於眼前了。」


—————————————————

  彧曰:「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強,苟非其人,雖強易弱,劉、項之存亡,足以觀矣。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土卒雖眾,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咸願為用,此德勝也。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太祖悅。
  彧曰:「不先取呂布,河北亦未易圖也。」太祖曰:「然。吾所惑者,又恐紹侵擾關中,亂羌、胡,南誘蜀漢,是我獨以兗、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為將奈何?」彧曰:「關中將帥以十數,莫能相一,唯韓遂、馬超最強。彼見山東方爭,必各擁眾自保。今若撫以恩德,遣使連和,相持雖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東,足以不動。鍾繇可屬以西事。則公無憂矣。」

——《三國志.魏書》

———————————————

幹掉呂布的過程,大家想必是十分熟悉。

這個過程中沒有我們荀彧同學太多的戲份。

自從和曹操敲定了要跟袁紹決一雌雄的戰略反正後,荀彧就開始了超負荷的工作,在這個階段,荀彧可以說化腐朽為神奇的工作效率來籌集戰略物資,平衡地方勢力,選拔考察人才,所依仗的只有曹操一直經營的兗州的地、物、才。

不久後,張綉投降,呂布被擒。來自東邊和南邊的威脅已經不存在了,剩下的就是挑個好日子,和袁紹打一架了。

可除了曹操、荀彧,還有少數的親信外,沒有人相信這一場仗有太多的勝算。

這是實打實的實力差距,兵力、財力、人才數量、名氣、實際控制地盤面積、戰馬、糧草等等條件每一項最少也比曹操多3倍!

隨著私通袁紹的人越來越多,一些很忠誠的文官、武將也被這種氣氛影響到了,私下的討論也越來越多。

最後由孔融(讓梨賢者;孔子血脈;山東守護者;神童;禰衡之友)代表一部分中層骨幹來向荀彧表達自己的擔心。

「文若啊,袁紹地廣兵強這個就不說了,手底下的人才也是赫赫有名的啊,有田豐、許攸等謀臣替他出謀劃策,審配、逢紀等有名的忠臣為他幹事,顏良、文丑勇冠三軍,你知道當年伐董聯軍,袁紹放出話來,只要有顏良文丑在,呂布、華雄不足為慮!公孫瓚這個人我熟,光說帶兵、武藝、膽識,在當今少有幾個人能相提並論,可是呢?還不是敗在袁紹手下!我們恐怕勝算很低啊!」

「哎,孔大人,哈哈,這些都不足為慮,不足為慮,我們與袁紹的差距是個人都知道!但戰爭沒那麼簡單,任何因素、變數都會改變最後的結果。至於你說的那些人,我都接觸過。

田豐呢剛愎而好犯上,袁紹多半會遷怒他。

許攸貪婪而不檢束,而審配專權而無謀,逢紀果決而剛愎自用,這兩人料理後方,假如許攸犯了什麼事,一定不會放過他。

對付許攸我有十足的把握。

不瞞你說,許攸家人那邊一直都有接觸,這是一顆廢子,至於顏良、文丑,不過匹夫之勇罷了,從全局看,還不如張郃、高覽,兩個超級兵而已。」

「可,文若,那我方的優勢呢?」

「哈哈,你也看不清吧。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優勢!袁紹對我們一點都不了解,他就會敗在這上面。」

孔融又說了一些大家關心的問題,荀彧一一作了解答,回去的時候孔融明顯神色輕鬆多了。

望著孔融的背影,荀彧自言自語:「勝機?沒有啊…,可如果我們自己都不相信,那麼哪來的勝機呢?」

——————————————————

孔融謂彧曰:「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智計之士也,為之謀;審配、逢紀,盡忠之臣也,任其事;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統其兵:殆難克乎!」

彧曰:「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後漢書.三國志》

——————————————————

與袁紹的戰爭很快就開始了,曹操的兵力大概是河北軍的9分之1到10分之1。相互之間的試探,攻擊,小型會戰,攻防戰每日都在上演,可曹操這邊損失一個士兵,和袁紹損失一個士兵的代價差的太多了!

形式逐漸往最壞的方向發展了,曹操軍的糧草就要消耗殆盡了。

曹操親自駐守官渡,而駐紮的的營地,被袁紹層層包圍,可官渡這個地方,如果不攻下來,袁紹的大軍就無法直接踏上中原的土地。小量的兵馬可以從青州過去,但代價太大,也不符合袁紹正面粉碎曹操的戰略。


曹操心裡每天都在動搖,他開始從自己從小看過的每部兵書中尋找靈感。


而眾謀士給出的計策五花八門,但成功率都不敢保證,不管嘗試哪個都是冒了極大的險。

可不冒險怎麼扭轉頹勢!

曹操沒有聽從其他人的謀劃,決定以皇帝作為誘餌,向許昌撤退,尋找一擊必中的良機!

想來想去,還是給荀彧寫了一封信。

「文若,糧草將盡,士氣低落,光防守怕是守不了太久,甚至在這個過程中會把用於翻盤的預備隊全部搭上,一場勝利很重要,是施展其他謀略的前提,可勝機渺茫,如果不劍走偏鋒,三個月後,我怕是要身首異處了。我想退兵許昌,袁紹必然狂喜冒進,部隊前後銜接就會有破綻。我們伺機而動,如果不成,就先把獻帝讓出去,積蓄力量,結交盟友,另尋機會…」

很快荀彧收到曹操的來信,把皇帝讓出去?開什麼玩笑!一定還有別的辦法。

荀彧估摸著有些布置是時候得發動了,曹軍這邊通敵的很多,可袁紹身邊也不都是穩如泰山。

隨即寫了兩封信,一封給自己的弟弟荀諶,友若。一封給曹操的回信。

「將軍,眼下糧草雖然少,可這不是絕境。比起楚、漢在滎陽、成皋差的遠了!高祖、項羽雙方都不肯先退,或者說不敢!先退的必定處於被動,將袁紹引進中原,第一,百姓會遭受劫難!袁紹底下的軍隊完全鋪開,四處劫掠。我們輸掉戰爭,還可以東山再起,輸掉人心,可能再也翻不過來。第二,現在軍心、人心都不穩,你退就是一個信號,可能會成為壓死駱駝的稻草。第三,您要尋找一擊必中的戰機,完全不需要撤退。戰機已經出現了!我方僅及袁紹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地堅守,扼住袁紹的咽喉使其不能寸進,已經半年了!他們的底細我們已經清清楚楚了,銳氣在這半年枯竭的差不多,特別是他們人多,比起我們,他們每天會產生更多的難題。局面在這個節骨眼上必定會變化!這才是使用奇謀的良機!失去就再也沒有。我能跟你保證的有兩點,一是糧草。這個我還能想想辦法,二是從內部去瓦解袁紹的時機差不多已經到了!至於戰機,就全靠您的判斷了!」

曹操收到回信後,沉默良久。但可以看出來,神色又重新變得自信滿滿。「吾之子房。」


在「機緣巧合」下,因為審配知道了許攸大量的受賄事實,而先收捕其妻兒,許攸憤怒下背叛了袁紹,將袁紹的一些機密告訴了曹操的人。曹操派遣一直沒投入戰鬥的精銳士兵,偷襲了袁紹多個軍營,其中包括烏巢,並斬殺了曾經當過同事的大將淳于瓊,在接下來,戰爭中發揮極其出色的關羽等人,斬首了顏良、文丑,以及一種名聲在外的名將,袁紹軍被打散。

田豐也由於勸諫而被殺,一切正如荀彧所預想的那樣。

至此,袁紹退兵。

————————————————————

太祖軍糧方盡,書與彧,儀欲還許以引紹。彧曰:「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熒?陽、成皋間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太祖乃住。遂以奇兵襲紹別屯,斬其將淳于瓊等,紹退走。審配以許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紹;顏良、文丑臨陣授首;田豐以諫見誅:皆如彧所策。《後漢書.三國志.魏書》

————————————————————

一場大敗,讓袁紹反而冷靜了下來。這個人雖然性格上有缺陷,但他可是籠絡諸侯,坐擁河北,打贏河北大小軍閥,天生有貴胄之氣的袁紹。

一個人靜坐一夜後,袁紹,開始謀劃。

先是送重金往西涼各個大小勢力,曹操所有主力都在這了,重金只是給西涼的態度,沒有這一茬,西涼也會渾水摸魚,可袁紹等不及了。

其次重金送給一直關係很好的劉表,看從南方有沒有可乘之機。

最後是整合軍隊,其實真論損失,袁紹這邊依然佔據絕對的優勢,袁紹清楚的知道,不浪,就贏,現在開始他摒除雜念,只採納自己的意見,現在維持從善如流的形象可能會付出慘痛代價。

次日袁紹在會議上首先發言,眾謀士一看,框架都定下來了,就往裡面充實內容就好。

看著天衣無縫的對策,袁紹心情又好了起來。

「不能大意啊!

阿瞞,小勝一場夠你吹一輩子了吧,哼!」

而如袁紹所料,雙方的差距並沒有扭轉。

可曹操的勝機,一點一點的多了起來。

—————————————————

曹操這邊最大的難題依然是糧草。要像之前一樣和袁紹對峙,則需要更多的糧草儲備。

所以曹操想乘袁紹部眾分離,沒法整合力量一舉進攻的時候,討伐劉表荊北的地盤。將征糧的範圍擴大!

這遭到了荀彧的勸阻,荀彧清楚,但凡袁紹手底下有人能說服他不要收攏全部部隊,直接派遣少量精銳部隊從背後再發起攻擊,局面就會急轉直下!

荀彧知道曹操依然對在正面取勝決心不夠,想增加獲勝的籌碼,把袁紹當作統一天下最後的對手:

「現在袁紹暫時輸了一陣,手下的一些人被打散,有的回駐紮地了,有的被分成好幾部分,有的步卒乘亂劫掠,這種時候如果不打,就等於把主動權還給袁紹,現在就應該表面上不動聲色,暗地裡以孤注一擲的氣勢來部署,一下吞下河北!。我們背靠、豫州、兗州,遠征江漢,賭袁紹犯傻,不攻擊我們後方,你確定你敢這麼冒險?」

「吞下河北?!」

「曹將軍,這可不像你啊!」

「哈哈哈哈。好!一舉吞下河北!」

和荀彧對接完相關事宜,曹操沒等到次日,立刻一馬當先帶著少量部隊率先往黃河邊上趕,荀彧在後方調度,分批次通知部隊出發,造成一種假象。

至於這種假象是用來迷惑誰的?可能不止是袁紹。


高幹和郭援從河西進攻,期望能在那和河西勢力一起進攻曹操,讓曹操派人去救援,這樣正面力量就會更薄弱。

可…卻遇到了鍾繇和馬騰等候已久的部隊。

為什麼兩家都送禮了,馬騰卻會出現在曹操那邊呢?

漢獻帝在這裡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或者說深得皇帝信任的荀彧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鍾繇在關西搞事情的那些年,幹了很多牛逼的事,就不展開說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也算是荀彧識人的才能確實過人。)

高幹和郭援,對上鍾繇和馬騰的組合,哎…數據差太多了,只能是「抬走,下一個。」的結局。

而在這同時曹操已經偷偷的渡過黃河,直撲…袁紹


的兒子袁譚、袁尚所在的地方…

當時天下消息不那麼靈通,但各個勢力都有自己的情報網路。

曹操官渡之戰前後的各種計謀和指揮可以算是讓很多家諸侯都感嘆!

「哇!還有這種操作?」

———————————————

彧曰:「今紹敗,其眾離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克?、豫,遠師江、漢,若紹收其餘燼,承虛以出人後,則公事去矣。」太祖複次於河上。紹病死。太祖渡河,擊紹子譚、尚,而高幹、郭援侵略河東,關右震動,鍾繇帥馬騰等擊破之。

———————————————

曹操把荀彧在官渡前後所做的事情,詳詳細細寫了長表,向皇帝請功,上表請封荀彧為萬歲亭侯。

而這件事遭到荀彧劇烈的反對!

正在擔任尚書令的荀彧在處理國家的日常事務,突然翻見了曹操的表文。全國所有的各種批示類文件全部都要先過荀彧的手,然後轉交皇帝。

情不自禁的在表文上寫了三個字。

「別胡鬧」

「呀!壞了,作廢了…。」說著,將這三個字拿墨水塗黑,順手把表文放在不需要皇帝過目的「打回框」之中。

按照流程,會有一個回執的單據,返回上表者手中。

而荀彧給曹操了一封回信,大概意思是,無功不受祿,你說什麼我都會把這個文件壓下來的。

曹操又重新寫了一遍。

……

又寫了一封信給荀彧

「我跟你搭班子以來,你幫著糾謬輔政,薦舉人才,提出計策,周密謀劃,處理日常,整頓後勤…我都列舉不過來。立功又不是光是打仗!希望你不要再推讓。寫字很累的,你要不接受我會不停的寫!你乾的事,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組織上這都不表示表示,誰還幫我幹活啊。」

荀彧看到回信哭笑不得,他拒絕是真的認為,官渡該賞、要賞的人太多了。他正在斟酌該怎麼處理這個事情,絕對不應該他先受表彰,這個收買人心的機會想讓曹操用在別人身上。

但曹操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

「哎呀…我一個朝廷的尚書令,怎麼成了…,


被組織欽定了啊」


袁紹發現局勢和自己估計得完全不一樣,曹操主動出擊,之前集中起來的人馬,又像牆頭草一樣的倒向曹操。

至此,局面徹底翻轉!


袁紹每天聽到大量的各種壞消息,叛變、宮斗、家裡吵架。心裡不支,每日咳血,近幾日連床都下不去了。

交代完一些事情,袁紹叫所有人都出去。

他在病榻上回憶著自己的一生,想著哪裡出了差錯,想著曾經的意氣風發,想著每個人。

偶然間,他也想到荀彧,那是個正直的男人啊。雖然當年他離開了,但自己並沒有產生一點不好的情緒,

說起來他當時是要去投靠那個懦弱的老好人韓馥吧。韓馥還派了不少人去幫荀家遷徙。

想著韓馥,想著他被自己欺騙,羞辱,還試圖講道義的樣子,一陣感慨。

老好人,怎麼適合在亂世生存。

話說回來,公孫瓚那次也上當了,那個河北最硬的骨頭。

年輕的時候和公孫瓚一起吃飯的時候,怎麼也想不到各自能坐擁一半河北,那時候,他說過要組建一隊全是白馬的騎兵,為漢朝開疆拓土,將漢旗插到最北…我還笑他,盡喜歡一些華而不實東西。

沒想到最後他真的有一支那樣的騎兵…

咳…!

聽到他自殺的時候,我真的是高興啊!我這輩子最棘手的對手死了啊…

我以為他是。

當年群雄逐鹿,天下諸侯,他也算是一號響噹噹的人物。

那時候站在他身邊劉備,自稱皇親國戚的傢伙,真不是東西,好心收留他,又不知道去投靠誰了!滿口仁義道德。

袁家的旗要倒了,都會離開的吧。

可憐我的兒啊…

想到這袁紹在病榻上嚶嚶的哭了起來。

眼淚順著臉留到床上。

想著想著,費勁全部的力氣,拿起筆,寫下:

孟德啟…

卻再也寫不下去。


不對!袁家沒有完!老大老二可能做不到,但顯甫,從小到大一直那麼聰明、懂事,而且河北大部分還在我們手裡…

不知道哪裡來的活力,抓起筆,立下遺囑。

並且給袁尚寫了封信:…為父怕是時日無多,但孩子啊,男人在逆境中證明自己,才是最了不起的。袁家很輝煌,為父帶袁家走啊走,走到袁家從來沒有到達過的地方,現在你該帶著袁家走了。多聽聽兩個哥哥意見……

想著三兄弟一起合力對外的樣子,袁紹感覺自己身體突然間恢復了不少。

自己也有兄弟啊。

咳…出一口黑血。

袁紹已經無暇顧及血跡了。

他感覺頭很昏很昏…


彷彿回到了很多年前。

杏花剛開的季節,他和袁術,還有曹操,鮮衣怒馬,荒唐事幹了不少。

聊起志向。

袁術說他想當遊俠,斬盡天下惡徒。

曹操說他想當征西將軍,學當那霍去病。

我說我想…

想不起來了


現在我想…


孩子們都平平安安…。

————————————————


攻下鄴城,曹操找到埋葬袁紹的地方,直愣愣的盯著那袁紹的墓地。

曹操也想起一些往事。

「袁本初,你的志向呢?!」

「當然是為國盡忠,名垂青史了!。」


呵呵…


可不知道為什麼當年在洛陽的畫面一直像回放一樣印在墓碑上。

當年,每個當面頂撞董卓的人都被殺死,至此再也沒有人敢頂撞董卓。

那一天,董卓召集朝會,那個時候他已經殺了足夠多的人,只要不是傻子都不會在表面上露出不滿。


董卓:諸位一大早看來是沒什麼精神啊!這樣怎麼能為大漢效力呢!看來各位對我有什麼想法啊!啊?

眾人皆是唯唯諾諾稱不敢。

袁紹死死盯住董卓,握緊拳頭低聲說道:在場的沒有一個真正的忠義之輩!

而曹操小聲調侃道:你是忠義之輩,你反駁他啊!

結果,袁紹真的就跳出去了!把董卓和所有人都嚇了一跳。

「你瘋了,本初!喂…!回來」

可那傻子跟沒聽見一樣,面對呂布和董卓顯得悲壯無比。

突然被嚇一跳的董卓生氣的呵斥:袁紹!你想幹什麼!

「幹什麼!幹什麼?專斷朝政,擅自廢立,奸亂公主,妻略宮人,縱容部下劫掠財物,把整個洛陽城鬧得雞犬不寧,怨聲載道。踐踏國家法紀。我倒要問問你!要!干!什!么!」

董卓被突然說話特別利索的袁紹堵的說不出來話,拔出配劍:你!你!看來你想試試我的寶劍,是否鋒利嗎!啊?!袁紹!

袁紹也拔出祖傳的寶劍,怒視董卓:「老子的劍未嘗不利,來啊!!」

曹操一直沒想通,當時袁紹到底怎麼想的。
那一瞬間他和幾個董卓還算有好感的少壯派將軍將袁紹拉出議事廳。

連夜送走袁紹,董卓不知道是氣糊塗了還是沒反應過來,第二天才下令追殺袁紹。

後來自己決定行刺董卓的時候,滿腦子都是當天袁紹的樣子。
「為國盡忠,名垂青史。初心么?」

眼淚止不住的淌,跪在袁紹的墓前放聲大哭。
在街巷,在朝堂,在酒肆,在青樓,在虎牢,在官渡!
再也見不到你了。

他下令誰都不許打擾袁紹的妻子,將袁紹身前的寶物,字畫,僕人全都還給他的家人。又贈送給各種絲綢棉布,並由交代統一河北後,袁家活著的小孩、家眷,一直供給他們糧食。
—————————————————

公臨祀紹墓,哭之流涕。慰勞紹妻,還其家人寶物,賜雜繒絮,廩食之。——《三國志.魏書》

—————————————————

以前袁紹與曹操一起舉義兵的時候,袁紹曾問曹公:"如果你沒搞成事,下一步怎麼打算啊"?
曹操反問:"你呢"?

"我南面據守黃河,北面依靠燕、代這一帶地方的險阻地形,再吞併戎、狄的兵力,然後向南進軍,掃清一切障礙!"?
曹操心想,乾脆直說吧,我要擋你了,我也是障礙:"我會依靠天下各種各樣的人才的力量,用道義去領導他們,無論我在哪裡都能戰無不勝"。

兩人相顧無言,都看到對方眼神里的戲虐和自負。

從此不會再是好朋友了,這條路是不允許回頭的。

初心?
「漢征西大將軍。」
「為國盡忠!名垂青史!」

初心一直都在,但誰也不會回頭看看,累了,才會回頭,那就該到離開的時候了。

—————————————————

初,紹與公共起兵,紹問公曰:"若事不輯,則方面何所可據"?公曰:"足下意以為何如"?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三國志.魏書》
—————————————————

擊敗袁紹後,曹操的個人聲望達到最頂峰。
勢力也是從未有過的強大。

可問題也隨之而來,依附曹操的勢力、人才、將軍越多,各懷鬼胎的人也就越多,大家都開始為自己的家族,拚命地多爭一些統一天下後的利益分配份額。

每天有各種各樣的建議、奇謀、獻策會承報給曹操。

曹操也有一群人幫他篩選這些情報。
這一天他看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建議:
「恢復古代區劃,設置九州,那麼冀州所控制的地盤廣大,天下或許在一年內就都是您的了。九州是古人「天下」的代名詞,而大漢十三州…」

劉徹設十三州,司州、豫州、兗州、徐州、青州、涼州、并州、冀州、幽州、揚州、荊州、益州、交州。一州所轄郡、國多少不等。東漢靈帝中平五年後,州逐漸變成行政區。

曹操很心動:如果能推行九州制,那麼漢朝從漢武帝開始的最後印記也快要被抹去了。天下么?

他被自己嚇了一跳!

猛然緊覺的曹操發了一會兒愣
換個角度又來想這個問題。

只要是能結束戰亂,帶來和平穩定的手段,為什麼不試一試呢!

他重新起草了一份奏書,發往尚書令。

戰後有太多的事情要操心、待辦。荀彧感覺這回自己真的要忙成苟或了,都沒時間換衣服,頭髮也變得不那麼整潔。

曹操的上奏,一般都是最高優先順序處理。但荀彧今天沒有立刻打開看,因為他在讀另一封文件。

是寫給漢獻帝的,這封上書建議漢朝恢復大禹時期,傳說中的九州制度。

荀彧批下了駁回。

「其心可誅!」面不帶表情的荀彧自言自語到,這已經是第四封類似的上書了。

隨後翻開曹操的上奏。

荀彧感受到從曹操開始共事以來最深的寒意。

他陷漫長的思考。

很快曹操收到荀彧的回信。

「我認為時機不對,我對比了古制和現在的區域劃分,那麼冀州應包括河東、馮詡、扶風、河西、幽州、并州的地盤,所奪占囊括的地方眾多。
很多地方都不在我們的控制之下!
您打敗袁尚,誅殺審配,全國震驚,現在人人都害怕自己會是下一個。
現在讓他們分屬冀州,會激化矛盾,現在很多事情都沒理順,消化河北也需要時間。
我得到確切情報,很多人在勸說各地軍閥、諸侯閉關自守,我們各自擊破難度很小。
現在聽到這個消息,以為是對他們一個一個地攻奪,這樣就會全部統一起來,在各地作亂。那麼袁尚得以寬限死期,袁譚也會心懷二意,劉表因此固保守江、漢,天下就不那麼容易平定了。
希望您先迅速領兵先平定河北,然後修復舊都洛陽,南征荊州,指責劉表不向朝廷進貢,師出有名,那麼天下都了解您的心意,人人安心。
天下完全平定後,再計議恢復古制,這才是國家長久的利益。
並且現在此舉易讓人誤會您有什麼其他想法,您說是嗎?」

————————————————
若是,則冀州當得河東、馮翊、扶風、西河、幽、並之地,所奪者眾。前日公破袁尚,擒審配,海內震駭。必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眾也;今使分屬冀州,將皆動心。且人多說關右諸將以閉關之計;今聞此,以為必以次見奪。—旦生變,雖有善守者,轉相脅為非,則袁尚得寬其死,而袁譚懷貳,劉表遂保江、漢之間,天下未易圖也。願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後修復舊京,南臨荊州,責貢之不入,則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議古制,此社稷長久之利也。——荀彧
———————————————

曹操和荀彧商量了一下,覺得現在還是得穩。
不穩的情況下,去討伐,變數就會多很多。

曹操軍迎來飛速發展時期。

這也是曹操和荀彧最後的蜜月期。

曹操將女兒(安陽公主)許荀彧長子荀惲為妻,兩人結為親家。

在提親的日子裡,曹操喝了很多酒,而荀彧沒有。

「文若,喝…一杯,就陪我喝一杯…。高興的日子嘛!」

「您知道我…從來不喝酒。」

「文若!不是我說你!人生活的瀟洒一些嘛!你現在還有什麼放心不下的嗎?

兒子終生大事解決了!你侄子是我首席謀士,你兄弟掌管河北,而我也再也不用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威脅了!來來…我給你倒…上…,知道你不能喝,就一杯,哈…哈哈。」

荀彧盯著酒樽里晃動的波紋,一飲而盡,而後,一言不發,躺在一旁不醒人事。

荀彧就這樣靜靜地躺著,酒杯躺在地板上。
桌子上的酒順著滴下,地面的水漬看起來就像是一個扭曲被不斷衝擊的

漢字

曹操賞賜了一大堆財物給荀家,而且一直再賞。因為去過荀彧家的曹操簡直不敢相信,這房子內也太簡單了。

房子是專門給荀彧分配的豪宅,但裡面除了書房,下人住的房間,會客廳,其他房間空無一物,什麼裝飾品都沒有。要說唯一的裝飾品,也就是一進門掛在大廳,蔡邕寫的「抱誠守真」四個大字。

看著曹操給自己送的財寶、綢緞、字畫…荀彧嘆了口氣,對妻子說:「等會兒找幾個人把這些東西給老家寄過去,讓他們兌換兌換再分給百姓。」

唐氏:「外~我們很快就要抱孫子了,這次留點唄,給孫子買點零食,做點小衣服」

荀彧哈哈一笑:「你害怕孫子餓著?他外公能讓他餓著?!」

「你每次把丞相賞賜的東西都送出去,你不怕他不高興嗎?」

「是啊…,可我演貪財之輩是不是有點晚了…他送過來就是我們的了,我們扔了,埋了是我們自己的事情,有本事別送啊!」

「留點唄~上次看到一個簪子~,漂亮衣服,胭脂…。對了,你這兩個月的工資去哪裡了!」

望著天空荀彧發出感慨…
「自己的合法收入,怕是一點也留不下啊,其實我也有很中意的字畫…古籍…佩劍…。哎…罷了。」

妻子唐氏並不是貪心之人,相反,出生大族的她非常聰明。她一生都在用自己的方法讓荀彧像普通人一樣生活。

荀彧一生過的及其清儉,不是沒有自己的慾望。

而是他已將所有的精力都化作一條鎖鏈。

一頭系在了曹操身上

另一頭上面則是

大漢帝國

絲毫不敢鬆懈。

所求太大。除此,無欲無求。
——————————————————
祿賜散之宗族知舊,家無餘財。—《三國志.魏書.荀彧傳》

——————————————————

曹操覺得越來越看不明白,荀彧。

自己對他也算是非常真誠了,跟他對待郭嘉、夏侯惇、典韋他們沒有任何區別。

而他對自己也沒的說。
甚至沒有荀彧,自己早就不知道死在誰手上。

可總覺得,他太完美了。

生性沉穩的曹仁喜歡錢,天生鬼才的郭嘉喜歡青樓女子,助推亂世的毒士賈詡惜命,聖人之後的孔融在乎名譽,義薄雲天的關羽也曾問自己討要過女人…。

荀文若,你到底要什麼?

曹操將荀彧想像成自己假想的對手,他吃驚地發現,自己竟然不知道怎麼擊敗他。

曹操搖了搖頭,他很堅信荀彧永遠能站在自己這邊,因為荀彧懂他。

————————————————————

幾個月後。

曹操望著地圖,陷入沉思。
馬騰…孫權…劉備…劉璋…劉表。

「這天下還是姓劉的人多啊…。對了,劉表多久沒給朝廷進貢了。」

「稟丞相,下官了解的情況是,荊州牧這些年沒有給朝廷上貢的記錄。據說,天子遷許之前,他上過貢,但那部分檔案早就找不到了,當年負責這方面的官…叛黨後來董承案被誅殺了,無從查起。

「這老賊,真是國家的蛀蟲!現在朝廷開銷不小,各地財政都很緊張,作為大漢的臣子,連最起碼的義務都不盡,有這樣的人在,老百姓如何安居樂業,天下如何太平!去擬個檄文,讓劉表把這些年欠下的賬給補上,補不上,讓他來許昌自己和陛下解釋!漢室宗親,什麼玩意!…那個誰,把荀尚書找來,出去吧!」

正在批閱公文的荀彧抬頭看見了來人。
「荀尚書,丞相召您過去,有要事相商。」

來人名叫司馬懿,現在是曹操身邊的秘書之一,曹操讓他負責朝廷與丞相府之間的工作對接。當年,南陽太守楊俊舉薦還不到20歲的司馬懿,崔琰和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關係也很好,知道這事,也推了一把,將這個孩子託付給荀彧。

可荀彧見過司馬懿後,沒有直接向曹操推薦。

見面那天,荀彧出現了一種非常強烈的似曾相識感,他破天荒的問了一個問題:

「仲達是想做漢臣,還是身為君臣為國效力。」

年輕的司馬懿答道:「願效荀公。」

荀彧聽完這個回答沉默了很久。

「這孩子…真不可愛。」

「我將你的檔案批為非常值得一用的人才一類。作為長輩我說一句…少耍一點小聰明,你的路還很長。」

那一刻司馬懿有種被看穿的感覺。「荀彧,真可怕。」

隨後司馬懿拒絕曹操多次徵召。曹操這個人,有點怪癖,對待文人,一向是有一有二沒有三,他下了死命令:這人這次來就來,不來就守著氣節去死。

司馬懿這才答應。

雖然差點激怒曹操,但他的舉動挑起了曹操的好奇心,單獨約見了司馬懿,隨後青眼有加留在身邊。

荀彧甩了甩腦袋:「仲達啊…。感覺怎麼樣最近。」

司馬懿苦笑:「荀尚書,趕緊過去吧,丞相等著呢。」

「怕是要動兵了吧。」

司馬懿還等著什麼契機給荀彧透露點情報呢,這麼一聽,得…啥也別說了。

曹操見荀彧來了,讓所有人先出去。
「文若,我認為現在到了取荊州的良機。我得到消息,劉表怕是活不過這個月了,蔡家,蒯家已經向我反映了那邊士族的意願了,找你過來,商量一下接下來怎麼打。」

荀彧掃了一眼地圖
「現在中原已經十分的穩,可河北還需要時間消化,但對於南方這些人來說,每天都如坐針氈。必然防備的很好,貿然出兵有點得不償失。但這也是可以利用的點,你帶部隊大張旗鼓的向荊北宛、葉兩縣推進,同時派精銳喬裝打扮暗中抄小路深入荊南,荊州會誤會我們的意圖是給他們壓力,正面進攻,將聚集大量的部隊在新野等地嚴陣以待。可我們的真實意圖是等劉表一死,直接向空虛地帶突然進攻,這樣一亂,我們快速接收荊州即可。」

曹操聽完又補充了一點細節。

荊州變天…

————————————————————
  太祖將伐劉表,問彧策安出,彧曰:今華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會表病死,太祖直趨宛、葉如彧計,表子琮以州逆降。
—————————————————————

董昭…是個非常厲害的謀士。在《三國志》的記載中是與程昱、郭嘉等人並稱為「才策謀略,世之奇士」的著名謀士,但因為古人在意的大義上的原因,被人刻意淡化了。

在曹操迎奉皇帝的時候,第一次和還在他人帳下效力的董昭開誠布公地聊了聊,遷都去許昌,就是董昭的建議。

董昭每一次升遷都是非常妙到毫釐。因為在袁紹,張楊等人手下干過,曹操讓他去當河南尹,張楊被其部將楊丑所殺。曹操令董昭想辦法解決,董昭單身入城,勸諭薛洪、繆尚等人當日率領眾人投降曹操。

曹操見董昭很有辯才,讓董昭出任冀州牧,理順新平之地的脈絡。

曹操派劉備去征討袁術。董昭迅速找到曹操勸諫說:「劉備這人當世雄才,有關羽、張飛忠心耿耿地跟隨,恐怕劉備的心思還真不好說啊!」

劉備到了下邳,殺了徐州刺史車胄,宣告反叛。曹操親自征討劉備,後調即時建言的董昭任徐州牧。

袁紹讓顏良進攻東郡時,董昭將當年在袁紹帳下得到的一些情報信息都上報給曹操,被改任為魏郡太守,隨曹操征討顏良。

曹操進兵圍困鄴城。袁紹的同族袁春卿是實際上的魏郡太守,他的父親袁元長住在揚州,曹操派人把他接了來。

董昭知道後立刻寫信給袁春卿,以若能幡然悔悟,改變立場,奉戴天子,侍養老父,效力曹操為切入點。就能忠孝不失,榮耀的名聲顯揚天下了,儘早決定妥善的謀劃為主幹,說服袁春卿。鄴城攻克後,曹操看著董昭的文章十分讚賞,董昭被任為諫議大夫。

曹操遠征烏桓,運糧困難,董昭建議曹操開鑿了平虜、泉州二渠入海通運,解決運糧問題,他願意去接手這個事。(工程量比較小)
曹操非常高興上表封董昭為千秋亭侯,轉拜司空軍祭酒。

所以在曹操心裡,董昭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瞌睡就扔枕頭的能臣,而且不像後來楊修那樣子愛顯擺。

曹操拿下荊州,下一步就是揚州了…天下很快就會被平定,而董昭作為一個謀士,表現的機會不如荀攸、程昱、賈詡他們多。而現在就有一個絕佳的機會。

想到這裡,董昭驅車前往丞相府…。

……

董昭:「丞相,今日前來,是想建議您向陛下商量探究古代的制度建置分封五等爵位的事。」

曹操:「建設五等爵位的是聖人,又不是做大臣的所能制定的,我搞不了。」

曹操本來沒準備在這個話題繼續糾纏下去,他還有別的事要忙。沒想到董昭鄭重其事擲地有聲的發聲:

「自古以來,大臣輔佐天下的,誰也沒有建立過像今天您這樣的功績。即使有您這樣的功績的,也沒有長久居於臣子的地位的。

現今明公您為自己德行上尚有缺陷,未達到盡善之境而感覺羞愧,為能保守名譽節操,沒有更大的責任而快樂,德行的美好超過了伊尹、周公,達到了至善至美的極致。

然而太甲、周成王那樣的君主未必可以再次遇到,現在百姓難於教化,更甚於殷代、周代,處在大臣的地位上,讓別人在大事上懷疑自己,實在是不可以不重新加以思慮啊。

明公您雖然威信德行超越前代,又深明法度,然而如果不能在此時奠定根基,為子孫萬世考慮,還是沒有做到家啊。

奠定基礎的根本在於地和人,應該在這兩方面逐漸有所建立,以便自我保障和護衛。

明公您忠誠的節操已經脫穎顯露出來,天子的威儀也顯現在容顏上,當年耿弇在床下對光武帝說的『天下無比重要,不可被他姓之人得到』的話,朱英對春申君說的『處在不可預期的時代,奉事不可期望的主人,怎麼可以沒有出於意外的人呢』的話,卻無法聽到。

董昭我受您的恩惠非比尋常,所以不敢不如實講出。」

董昭等人認為太祖應晉爵為國公,得到九錫的最高禮遇,以表彰他特殊的功勛。

曹操看著董昭,心臟砰砰砰的跳…,其實曹操心中很得意的事就是,這個國家他已經付出了太多,他要想取而代之,很容易,但他不會這麼做。

可丞相畢竟還是個官,隨著領地越來越大,手下人越來越多,自己能在名義上能給的東西就越來越少。而成為國公之後,他就可以超脫出漢朝的這個框架中,清除冗雜的官僚體系…反過來改變漢朝的體制,而自己將實實在在的凌駕於這個時代之上!

曹操故作冷靜:「此時必須要和荀令君商議。」

董昭看出了曹操已經被說動附和道:本該如此,若荀尚書也同意,那麼這事立刻就能提上日程。

次日,曹操當著董昭的面,還有將荀彧傳喚過來的司馬懿,將這件事告知荀彧,曹操對荀彧的了解,荀彧聽完肯定會告訴自己,哪哪有漏洞,什麼時機才是最好的…

可,曹操等了半天,荀彧低頭不語一言不發。

曹操看著低頭不語的荀彧有點茫然

「文…令君,以為如何?」

「不如何。」

氣氛瞬間變得微妙起來,被氣場所攝,董昭情不自禁的往後退了兩小步。

「你是覺得天下未定,此時太著急了么。我是覺得因為天下即將平定,丞相這個身份不足以服眾,人心不穩,我們就要疲於應付這些破事,而我為國公,建立新的體系,更利於從上至下的消除弊病,再這個過程中統一天下,我這已經步入正軌,更容易整合新降服的人…還有…我這又解決了劉表,也沒啥可封的了…到時候我舉薦你為丞相…到時候你不同意都不行,非你莫屬…」

曹操沒太在意「不如何」這三個字,他知道荀彧肯定想到他沒想到的點了。他像以往一樣先把自己考慮的告訴荀彧,想讓荀彧知道自己也想了這麼多,你就算說出什麼驚世駭俗的東西,也不至於顯得我多弱。

而且他相信他這套說法,荀彧是買賬的。

正當曹操說的起勁,荀彧伸出了手。

「什麼叫丞相這個身份?我不太明白。」

曹操腦子一下就木了,想要說什麼都忘了。嘴半張著…。

「是,人多了,不好管,地多了,不好管。那我們一直在幹什麼呢?為了多管點人?為了多管點地?」

站在一旁的司馬懿也稍稍往後退了一小步。

曹操明顯神色不悅也說道:
「那你是什麼意思?」

荀彧抬起頭,曹操發現荀彧眼睛帶著從未有過的怒氣在瞪著他。

「董卓入京,諸侯以舉義兵為名割據四方,存興漢舉兵之人,多無平亂世之能,世間多為乘亂世謀一家一姓私利之徒。曹孟德興兵聚眾之力,平天下之亂,聚眾之智,掃清竊運之賊。可事到如今,曹孟德!!何在?!」

曹操大怒!

卻又猛然想起…

當年,荀彧來投奔自己的時候。

深夜,秉燭夜談,相談甚歡。

「誒…對了,沒人的時候你就叫我孟德吧。我真不喜歡那一套啊…」

「嗯,孟德兄,文若有一事想請教。」

「什麼兄啊!請教什麼啊!你直說嘛!」

「在你心裡,怎樣的人才能稱之為漢臣。」

「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

「…文若佩服,若天子勢微,如何。」

「我會恢復丞相和御史大夫之職,天子不明,我自領丞相從旁協助。若有比我更適合的人,我就會推舉他做丞相。此乃漢臣本分…」

…………

「荀彧告辭,丞相可自行與他人相商」留下這句話後,荀彧就轉身離開了。

門口的侍衛撇了一眼荀彧,那張乾淨的臉上看不到一點怒容,不知道是不是錯覺,嘴角還帶著笑意。

司馬懿看著荀彧的背影若有所思。

董昭暗自惶恐,千算萬算,沒算到荀彧吃錯藥。

曹操不知道自己是怎麼過完這一天的,他內心充滿了憤怒…恨不得現在就殺了荀彧。

後來慢慢也冷靜下來了。

他寫信給荀彧,告訴他真的想多了。這封不封國公,自己真的無所謂,你是不是反應過度了,那天我們就沒說到一起去。

可荀彧沒有回應。

後來,荀彧只負責宮中事物,也不與任何曹操的手下交集。

曹操已經很久沒有看到過荀彧了,感覺擔子重了很多,手下的那些臣子每個能說會道的,只管了一小塊事,就這有問題那不周到的,荀彧以前幹了十幾個人的活,一肩挑,從來沒讓自己操心過…

想來想去,曹操覺得不是滋味。
漢獻帝那根本就是浪費他的生命!並且他不覺得自己說錯了什麼,一點小誤會,解釋清楚即可。

正好南征孫權。

曹操上書表請派荀彧到譙縣慰勞軍隊,乘機留下荀彧,讓他作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謀丞相軍事。

就像二十年來一樣。

曹操把荀彧單獨叫到帳篷中。
「文若,你咋現在變的這麼小家子氣。他媽的,這麼多年我做的你說說,我要想當皇帝我早就當了,我要裝裝給誰看!」

荀彧:「我準備辭官了。想和您說一聲。」

「啥意思!還不高興是吧!辭官!那我就問問你,我就算當個皇帝咋了!要不是我,天下成什麼樣了!現在你看看中原河北是怎麼樣的!別人不知道!你不清楚嗎!我就守著那個忠臣的節氣,做給人看!我是忠臣!誰信啊!」

荀彧看著曹操:「你知道我為什麼堅持。」

「匡扶漢室!我知道,這也是我的志向!可最終,不都是老百姓得到好處才是真的嘛!這天下姓漢,姓劉,姓荀,姓曹又有什麼關係!」

荀彧也有點生氣了:
「我很失望。」

「我國公我也不提了,我用得著么!你還覺得我對不起你是吧!」

「此事,到此為止。」

「你到底要什麼!你說啊!」

「……你想知道什麼?」

「我想知道原因,我怎麼惹你荀大人了?」

「………。」

————————————————————

荀彧生病,留在壽春。

曹操對這件事依然很難釋懷,他不明白那個啥都能想明白的荀彧,為什麼和一個小孩一樣,這麼犟。

他找來個空的食盒,在食盒底部寫了個字,叫人給荀彧送去。
吩咐左右,荀彧若要求見,立刻通知他。

荀彧看著空著的食盒,發著呆。從27歲開始,現在是自己最閑的時候了,每天可以看看書,喝喝茶。

一會兒,荀攸來了。

荀攸望著空食盒也暗自不語。

「叔…,漢朝不能沒有尚書令。」

荀彧聽到後笑的前仰後合:「外!你這話說的,天下能當荀彧的就我一個,能當尚書令的,我出門過兩條街買個饃饃都能遇到20個可以干這事的人。」

「叔,你比我年齡小,咋頭髮還白這麼多。」

「那為啥你是我侄兒,看起來為啥像我叔…。」

「哈哈哈…」相顧無言。

隨後,司馬懿也來了。

他也看到了空食盒。

「荀公你不寒心嗎?!」

「寒心,為什麼?」

「當年丞相給東萊太史慈也送過這樣的一個空盒子,想招募此人」
——————————————
慈猿臂善射,曹公聞其名,遺慈書,以篋封之,發省無所道,而但貯當歸。
———————————————

荀彧饒有興趣地看著司馬懿:「那現在呢?」

「盒字中間是個口字,中空無口,緣壽已盡,食祿成空,空盒意棺。」

荀彧又笑的前仰後合:「你呀你呀…。」

司馬懿:「荀公,說句難聽的,大漢難以回天了…張良重生也難回天了。」

荀彧笑完:「所以才說你們像啊。

你看看那盒底的字。」

司馬懿瞟了一眼,不再說話。

盒底寫著

漢。

「他的意思是,漢朝已空無一物,就剩這個框架了。這木頭盒子,也就是個困字,是說我陷進去了,哈哈。」

司馬懿鬆了口氣「那麼…。」

「你就別操心了…,他有他不得不前進的處境,我也有我不得不堅持的理由。

你將來也會有這樣的處境,沒什麼大不了的。」

送走客人,荀彧望著窗外的雪花,閉上眼。

底下的人多了,分蛋糕的家族、人就多了,曹操除了把這個蛋糕做大別無選擇。

而他要殺了自己,且不說自己推薦的這些人,故交好友,大家族。

那些給他謀劃的人精,賈詡、程昱他們也會多想一點吧。以後給曹操辦事的人就越來越少了。

但不殺自己,漢獻帝底下那幫老頭就會日日夜夜的搞事情,漢獻帝自己也想著怎麼把皇權拿回來,中間隔著自己,你來我往,天下將永無寧日。

自己無法眼睜睜看著大漢被人毀了,也無法眼睜睜的看著曹操半道而薨。

睜開眼

看窗外
壽春的冬雪
漫天飛舞的梨花
點了鏤牡丹的火盆
投了幾片百合香
今日亦是個適合小憩的天氣

—————————————————


  荀彧在曹操手下發揮的作用,與諸葛亮在劉備手下發揮的作用類似,而歷史聲名,卻遠不及諸葛亮,主要是劉備早喪,給諸葛亮一個廣闊的空間。諸葛亮是以謀臣的名義行霸主之事,所以易中天說三國英雄是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二人身份不同,很難全面比較。但從謀臣的角度講,荀彧絕對堪稱第一。

  荀彧舍強大的袁紹而屈就弱小的曹操,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也」,可以看出曹操對荀彧的認同。而荀彧對於曹操集團的發展壯大絕不是發揮單一的「子房」角色,他的促進作用是全面的。

  首先,在戰略上,他給曹操指明方向。在漢獻帝落難時勸曹操救駕,「奉天子以令不臣」,讓曹操佔了政治先機。陶謙死後,曹操欲取徐州,荀彧提出深根固本制天下的戰略,先定兗州,後破張綉,東擒呂布,定徐州,北抗袁紹。及至官渡大戰勝利,曹操欲移師南征劉表,又是荀彧指出「今紹敗,其眾離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若「背兗、豫,遠師江、漢,若紹收其餘燼,承虛以出人後,則公事去矣」。統一北方後,曹操南征劉表,也是採用的荀彧的「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的策略,摧枯拉朽,一戰定荊州。

  其次,在戰役上,他給曹操坐鎮後方。曹操出戰,留荀彧坐鎮本營,既是態度上的信任,也是能力上的肯定。曹操征陶謙,留荀彧坐鎮兗州,張邈、陳宮密謀反,潛迎呂布,向荀彧討要軍糧。荀彧「勒兵設備,馳召東郡太守夏侯惇」,又隻身入豫州刺史郭貢大營,「貢見彧無懼意,謂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又與程昱遊說范、東阿,保全三城,給曹操保留了根據地。後來曹操出戰,荀彧必留守,協調各方關係,足衣足食,勞苦功高。

  第三,在信心上,他給曹操鼓勁打氣。定都許昌後,系統的將曹操和袁紹做了比較,指出曹操「度勝、謀勝、武勝、德勝」,得出「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的結論,鼓起了曹操與袁紹爭霸的勇氣。官渡之戰時,在曹操「糧草將絕」欲退兵的關鍵時刻,指出「先退者勢屈也」,勸曹操把握機會,留住了勝利的希望。

  第四,在隊伍上,他給曹操收羅人才。荀彧既有才,又有德,可謂德才兼備。先前,曹操因出身宦官家庭而不被士族看重。荀氏家族可是有名望的,不過荀彧卻沒有士人那般迂腐,在認定袁紹無所作為之後毅然投奔曹操。而自從他來之後,曹操的人氣急劇攀升,顯性的,像戲志才、程昱、荀攸、郭嘉,都是荀彧直接推薦來的,隱性的,他以自己的高貴出身和良好形象,為士子投效國家作出了標榜,加上曹操的「唯才是舉」政策,一時間謀臣如雲,猛將如虎。大致上,謀臣一般和荀彧有關,猛將一般和曹操有關。兩人雖然看似君臣,其實是各負其責,形象、能力互補。曹操的成就,差不多一半都是荀彧的。

  就這樣在本質上和理想目標上截然不同的兩個人,在一起合作了21年,取得了統一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輝煌成就。在合作的過程中,兩人攜手同心,一起攻堅克難。本應結下深厚情誼,然而曹操對荀彧卻看不出有什麼感情,尤其是賜死荀彧時十分決絕。《三國志》記載兩人矛盾是因為建安十七年,董昭等勸曹操進爵國公,向荀彧徵求意見時。荀彧「以為太祖(曹操)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於是記恨在心,在征孫權之時,改變了留荀彧坐鎮的做法,而是「請彧勞軍於譙,因輒留彧,以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太祖(曹操)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魏氏春秋》又記載了「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葯而卒。」兩者可為互補,一來說明荀彧主觀上是想擁漢,客觀上卻幫了曹魏的大忙,「臨沒無顏見當君」,自己憂愧而死。二來說明荀彧在曹操心中已成為攝取更高權力的絆腳石,殺荀彧有其主觀願望。

  其實荀彧的德才,依然是曹操所需要的。荀彧死後曹操發動的戰爭大多以失敗告終,跟他沒有一個穩固的後方有關係,跟荀彧死後,士人大多對他抱不合作的態度有關係。荀彧也不是一個不明事理的人,雖然曹操已經背離了他的初衷,但二十多年的共事,他也應該明白「漢室不可復興」的道理。即便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以他的品德,也不會結黨營私,走向曹操的對立面!然而曹操不相信,因為按照曹操的邏輯,只要是理念不合,就不能共生,就會行結黨謀反之事。當年曹操是這麼做的,而他也會認為荀彧這樣。

  荀彧的悲劇就在於他跟了一個和他無法成為朋友的領導,他們在公事上相得益彰,但在私人交流上,卻從來就是格格不入,他們不缺乏談話,缺乏的是心與心的溝通。兩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荀彧認為每個人都像他那樣忠於漢室,一心為國分憂,不考慮個人利益,因此採用了輔助曹操的方法,來實現自己報國的志向。而曹操始終認為人與人之間是利用關係,即便對荀彧這樣一個輔佐他二十多年的老部下,居功至偉,也絲毫不留情面,確實也展現了奸雄的本色了。兩人的是非恩怨,難以評判,也許只是印證了善良的人總是覺得別人也善良,奸詐的人總是覺得別人也奸詐這樣一句俗話!


對曹操來說,荀彧就是那個年輕時約定好要共享人世繁華,卻因為各自的夢想,沒能相守到最後的人。

東漢末年,天下紛爭,漢室將傾。眼看著黎明百姓受苦,自己一身才華卻無法施展,於是荀彧來到了曹操的身邊。

兩個人很快起了化學反應,曹操對荀彧的信任也遠超其他人。官渡之戰是鼎定北方的一戰,袁紹四世三公,帶甲十萬,氣勢洶洶而來。彼時曹操新敗呂布、袁術,但身處四戰之地,危機四伏。

在曹操猶豫不決之時,荀彧上「四勝四敗」的奏疏,幫助曹操看清了袁紹強大的外表之中隱藏的弱點,堅定了曹操必勝的決心。

於是曹操親帥精兵猛將前往官渡迎戰,而獨留荀彧固守後方。戰爭到最後打的都是後勤,前線將士的糧草、兵器、箭枝、馬匹消耗無算,需要後方源源不斷的運送物資到前線。荀彧坐守許昌,獨撐大局,讓曹操可以安心的在前線與袁紹周旋。

於是兩人勠力同心,獲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戰勝了北方最大的敵人,為統一北方掃除了最大的障礙。

可惜隨著共事的時間越來越久,曹操的霸業越做越大,兩個人的理念終究是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荀彧想要的,是把漢室這將傾的大廈扶正;而曹操想要的,是自己的王圖霸業。

於是兩個人漸漸產生了隔閡,但是對於他們各自的夢想來說,仍然有著共同的敵人,他們彼此仍然需要著。於是他們互相攙扶著,又走了一段路。

但是隨著兩個人漸漸老去,隨著孫權在東吳統治越來越穩固,隨著劉備在巴蜀舉起漢室的大旗,他們漸漸意識到,有生之年可能再難一統天下。於是曹操等不及了,他要在有生之年完成自己傳承天祚的心愿。

於是荀彧苦苦相勸,於是荀彧低聲哀求,於是荀彧竭力周旋,於是荀彧嘔心瀝血。但是,這一切,都沒能改變曹公的想法,因為年少時的夢想,他們都堅持到了如今。

所以一切年輕時的熱血,最終都歸於了塵土。荀彧一個人孤單的離開了這個世界。那個曾經他最信任、也寄予了全部希望的男人,終究無法再面對荀彧執著的眼神。

或許在荀彧死後的某個冬天,在許都的宮闕之上,曹公會對著空曠的皇城,低聲說到:

「荀令君,今日大雪漫舞,你我於梅園亭中,溫酒一壺,即興賦詩,共賞這蒼茫大地,歌頌那錦繡江山,何如?」


《軍師聯盟》的新劇集裡面,荀彧對漢朝的忠心耿耿,為此不惜與曹操決裂,最終服毒而死,讓大家對他充滿了同情。然而,荀彧是否真的忠於漢室,後人其實聚訟不已,唐之杜牧、宋之司馬光、明之王夫之等都各有見解。


本文試圖發微這一段公案,談一談荀彧到底是漢室忠臣還是曹操黨羽。


軍師聯盟系列文章:

從《軍師聯盟》看門生故吏的世界|文史宴

軍師聯盟:崔琰及其後代有多牛|文史宴


黨錮與奇節

1


荀彧一生的軌跡與黨錮之禍有極大的關聯,必須了解黨錮之禍,才能真正了解荀彧以及潁川荀氏的處世之道,乃至漢魏之間士風的轉軌。


漢武帝時儒學成為官方意識形態,但直到東漢才深度覆蓋到社會之中,並且逐漸神學化。東漢的許多士大夫、地方豪族都遵行儒學的教誨,而且是當成宗教教條來遵守,所以在壓力面前不會輕易放棄。


但東漢的體制太集權於皇帝,而東漢中期以後皇帝多數年紀幼小,由皇權代理人外戚、宦官執政,他們比皇帝缺乏責任感(江山不是他們家的),執政比皇帝還要惡劣,弄得天下鼎沸、民不聊生,招致士大夫的群起反對。


士大夫秉持儒學的價值觀和對漢王朝的忠誠,為了糾正漢朝的弊政,與黑惡勢力針鋒相對,有不少士大夫被迫害至死,但他們仍然毫不退讓,並且獲得了天下人的同情和尊敬。


最終,皇帝與宦官發動了兩次黨錮之禍,對士大夫進行屠殺,死者六七百人,朝廷還稱他們為黨人,永遠禁止其親友、門人做官。


黨錮之禍對漢魏士風的轉變形成了深遠的影響,儒學價值觀從此動搖,士大夫群體出現了兩種新的價值觀:一種是與世沉浮,保全自己,一種是消滅漢朝,拯救天下。


無論是哪一種,都已經放棄了儒學中的「忠君」觀念,這樣的人,當時稱為「奇士」、「有奇節」。奇是與正相對的,「奇節」就意味著放棄了「正道」,故而後世蘇軾說:


「 東漢之末,士大夫多奇節而不循正道。」


這兩種風尚,潁川荀氏可謂兼而有之,並且不矛盾,放棄正道是為了保全自己,保全自己是為了拯救天下。


東漢經濟、文化最發達的是中原地區,潁川、汝南是士大夫最集中的地方,兩地士大夫以奇節著稱,可以舉出很多例子。


大宦官張讓喪父,弔喪的人雖多,名士卻一個都沒有。潁川陳氏的始祖陳寔(shí,陳群祖父)身為大名士,卻去為張讓之父弔喪。


潁川鍾氏的始祖鍾皓(鍾繇曾祖父),與士大夫領袖李膺是親戚。卻覺得鍾家的「保身全家」之道比李膺要高明,體現出與儒學士大夫不一樣的價值取向。

潁川荀氏的始祖荀淑(荀彧祖父),其侄荀昱、荀曇都是黨人,荀昱還是「八俊」之一,與李膺、杜密齊名,被宦官迫害至死。荀淑之子荀緄害怕宦官迫害,竟然為其子荀彧娶了大宦官唐衡的養女,以保全荀氏。

滅漢朝與濟天下

2


同時,荀家又有人在從事顛覆漢朝的活動,這個人就是荀彧的六叔荀爽。


應該說西漢時代,秉持孟子「民貴君輕」的觀念,皇帝的地位不是那麼天然合理的。就算董仲舒將皇帝神化為「代天受命」,也還在天子的頭上安了個可以管他的「天」,天子要是亂來,天可以降罪。


所以漢武帝把漢朝折騰得民窮財盡以後,漢朝的合法性嚴重動搖,民間不斷有人上書,說漢朝不行仁政,氣數已盡,理應退位讓賢。漢昭帝時有眭弘,漢宣帝時有蓋寬饒,漢哀帝時有方士甘忠可、夏賀良,最終天下擁戴王莽取代了漢朝。


可惜王莽也沒能解決西漢的弊政,而且其改革過於理性化,帶來了新的弊政,最終被推翻,漢光武帝劉秀遂將被合法推舉的王莽污名化,又扶持讖緯之學,由皇家壟斷天意的解釋權,禪讓的事不許再提了。


但現在這個東漢王朝已經天怒人怨。湯武革命,順天應人,漢朝既然不肯退位讓賢,為什麼不革了它的命?


於是荀爽著《易傳》,從學術上尋找革命的合理性。如注釋《明夷》卦的「君子於行,三日不食」:


「 日以喻君,不食者,不得君祿食也。陽未居五,陰暗在上。初有明德,恥食其祿。」


這是說不食昏君亂朝之祿。《謙》卦的第五爻是陰爻,象徵邪惡的人居君位,第三爻是本卦唯一的陽爻,象徵有德的人屈居下位,荀爽注釋時說:


「 陽當居五,自卑下眾,降居下體,有下國之意也。眾陰皆欲撝陽,上居五位,群陰順陽,故萬民服也。」


意思已經很明白,是要發動革命,推翻昏君。荀爽的學術影響很大,兗州、豫州都傳荀氏學,可見兗豫士大夫多有與荀爽同心者。


如黨人「八廚」之一的冀州刺史王芬,就曾經打算廢掉漢靈帝。汝南的士大夫首領袁紹,後來又試圖廢掉漢獻帝,立幽州牧劉虞為帝。


荀爽的侄子荀彧也用實際行動表示對漢朝的反抗,他跟何顒、袁紹、曹操一起聯絡四方人士,營救逃亡的士大夫,並且秘密進入洛陽,救援受難的士大夫。


荀彧與叔父荀爽的想法高度一致,有拯救天下之心,對漢朝卻不見得有什麼感情。不過身為謀略超群之士,荀彧深知漢朝名分的意義,這一點是後來一系列看似矛盾的事件的關竅。

天下之志與家門之私

3


荀彧的拯救天下之志優先於士大夫的階級認同,所以他捨棄了士大夫領袖袁紹,投奔了有志澄清天下,手段又較袁紹為高的曹操。


有「王佐之才」的荀彧,選中了「有命世之才」的曹操,遂組成了一對黃金組合。不論是主張擁戴漢獻帝,還是推薦大批名士為曹操所用,又或者官渡之戰與曹操同心協力,以弱勝強,擊敗最大的敵人袁紹,都是為了「拯救天下」的目的。


這過程中,曹操與荀彧也相處融洽,曹操給漢獻帝的奏表中,對荀彧的讚美之詞連篇累牘,細讀其文,可以看出不完全是應付公事,其中頗有真心的欣賞。


二人關係的轉折點出現在赤壁之戰。曹操以垂暮之年,操全勝之局,而慘敗於孫劉聯軍之手,數十年積聚的戰船,一部分被孫劉聯軍燒毀,一部分害怕被敵人所得自己燒毀,沒有了水軍,可以說在有生之年沒有了吞併江東的希望。


如果赤壁之戰戰勝,曹操可以順勢統一南方。此時漢朝分裂的時間尚不算長,完全可以復興,有漢朝的名分,有曹操的更新政治,天下可以歸於安平。


但如此大敗以及年老志衰,讓曹操失去了統一天下的雄心,從此開始致力於「做家門」,想要布局取代漢朝,軍事上沒多少作為,僅僅從馬超、韓遂手上奪取了關中,而孫劉卻在拚命拓地,統治基礎日以穩固。天下三分,戰亂不休,這嚴重違背了荀彧的志向。


對於漢室中的劉家人,荀彧並不在意,但漢朝的名分是曹操統一天下,更新政治的重要保障。而曹操試圖篡漢,說明他不再以統一天下、拯救亂世為己任,他違背了年輕時的初衷,也違背了與荀彧共事的基礎。


所以荀彧要反對曹操即魏公之位,而曹操也知道荀彧不可能屈服,決定逼迫荀彧自盡。


曹操即魏公、魏王之位前後,陷入極大的被動。劉備、孫權大舉進攻,劉備從曹操手上奪取漢中,關羽發動襄樊戰役,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孫權亦曾以十萬大軍圍攻合肥,若非張遼軍略超群,後果將十分嚴重。


曹操在西、中、東三條戰線上全面吃緊,曾經考慮過遷都鄴城,直到曹丕、曹睿時代,曹魏依然以防守為主,無力大舉進攻吳蜀,可見篡漢使曹操的大義名分缺失,帶來的震蕩是何等嚴重,這種局面,是荀彧絕對不能容忍的。


所以,荀彧既不是漢室忠臣,也不是曹操黨羽,他的志向是拯救天下。漢室的名分有助於拯救天下,所以他扶持漢室;曹操的能力有助於拯救天下,所以他輔佐曹操。漢室要殺曹操,他不能同意;曹操要篡漢朝,他也不能同意。


所以他的悲劇結局幾乎是註定的。他雖然不能算純粹的漢朝忠臣,卻不愧為志存天下的仁人君子。所以死後數十年,仍被後人懷念,司馬懿就曾說:


「 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聚訟紛紛

後人對荀彧的為人處世頗多議論,有時各執一端。


唐代大詩人杜牧評價:


「 荀文若為操畫策取兗州,比之高、光不棄關中、河內;官渡不令還許,比之楚、漢成皋。……及事就功畢,欲邀名於漢代,委身之道,可以為忠乎?」


因為荀彧的目的是拯救天下,對漢朝並不怎麼真心尊敬,所以在私人場合說一些僭越的話,比如把曹操比作漢高祖、漢光武帝,跟他的處事邏輯並不矛盾,並不能證明他支持曹操篡漢。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反駁杜牧:


「 漢末大亂,群生塗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濟也。然則荀彧舍魏武將誰事哉!……。建安之初,四海盪覆,尺土一民,皆非漢有。荀彧佐魏武而興之,舉賢用能,訓卒厲兵,決機發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為強,化亂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豈在管仲之後乎!管仲不死子糾而荀彧死漢室,其仁復居管仲之先矣!」


這是把荀彧拯救天下的志向等同於忠心漢室了。實際上兩者可以分開,荀彧在拯救天下的同時不一定要忠於漢室。


相比之下,還是我湘中王船山先生持論折中:


「 荀彧拒董昭九錫之議,為曹操所恨,飲葯而卒,司馬溫公許之以忠,過矣。乃論者譏其為操謀篡,而以正論自詭,又豈持平之論哉?……夫九錫之議興,而劉氏之宗社已淪。當斯時也,苟非良心之牿亡已盡者,未有不惻然者也。彧亦天良之未泯,發之不禁耳,故雖知死亡之在眉睫,而不能自已。」


可惜對於荀彧反對曹操即位魏公的原因,分析上太傾向於道德,對荀彧整體的人生軌跡有所忽視。


無論如何,在強權的威脅之下,荀彧敢於挺身而出,對權勢者說不,無愧於士人風骨,無愧於賢士之名,也無愧於人傑輩出的潁川荀氏!


歡迎關注在下的專欄,主要推送三國、五胡、六朝歷史,之後還會有十六國南北朝史連載

胡笳漢月 - 知乎專欄 歡迎對這方面有興趣的朋友們投稿

文史宴二維碼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文史宴,點擊鏈接掃碼關注。可以看到很多文史達人的文章。

我們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穎,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荀彧被冠以「王佐之才」的稱號。所謂王佐之才,就是「輔佐君主成就王業的人」。這裡的「王」,恐怕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君主」、「君王」,它的內涵更偏指「王道」,即依靠「聖王仁義教化」治理國家的方式。當然,我個人認為純粹的「王道」是不可取的,亂世治世都不可以,尤其是在亂世。實際上荀彧也不是那種固守「王道」的儒家衛道士,但至少忠君、仁義、德政的思想在荀彧的政治思想中佔據主導地位。基於這樣的思想結構,結合亂世務實的現實需要,荀彧必然會成為一個全能型,而且處事細緻的智囊。
在看過《三國志》荀彧的傳記後,發現荀彧看問題往往非常深刻,是五人中最體大思精的一位。
他年輕時曾經預言,家鄉潁川由於處在版圖的中心地帶,早晚會遭到擄掠,應該儘早遷到外地。這樣的論斷,綜合了他對地理、人情、時事的了解和推斷。張邈與陳宮在兗州叛亂的時候,豫州刺史郭貢領兵來到荀彧鎮守的城下,說要求見荀彧。夏侯惇勸阻荀彧,認為非常危險。荀彧卻認為,郭貢和張邈關係一般,他倉促來到城下,顯然沒有成熟的打算。這個時候前往說服他,即便不能為我所用,也可以讓他保持中立。如果這個時候怠慢他,郭貢一定會怒而攻城。結果荀彧輕身入敵營,郭貢見荀彧沒有懼意,認為城池一定難以攻打,於是引兵退走。顯然,基於對人情、時事的精準掌握,荀彧再一次建功。
在之後輔佐曹操攻略呂布、袁紹、劉表,迎奉天子的過程中,荀彧每每進諫,往往會從大勢角度,擷取影響戰爭勝敗的諸多因素中最關鍵的那些部分,對曹操進行勸諫。比如建議曹操先攻呂布,後取徐州的時候,荀彧就從人心、糧餉、戰略、戰術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再比如建議攻打袁紹時,荀彧引用楚漢相爭的故事,從用人氣度、決策、治軍、德行四個方面論述了戰勝的可能性。對時局一貫全面客觀精準的論述,在其他謀士那裡是找不到的。
正是由於荀彧智能的全面和細緻,所以我們看到他不僅能提出正確的戰略戰術、給予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正確政治方針,還能分撥糧草、舉薦賢能,可謂樣樣皆通,樣樣皆精。因此善於用人的曹操往往讓他做後方的總調度官,成為自己在外出征強大的後盾。

——————————分割線————————
有童鞋私信我問我對荀彧死因的看法,評論區也有童鞋間接提到了荀彧的死。(看了這麼多回答感覺許多「人才」提到荀彧就會聯想到他的死 )
我在另一個問題里有回答過,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396603/answer/174256561?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歡迎置評,點贊,打賞,丟硬幣,丟香蕉。╮(╯▽╰)╭


感覺大部分人的重點都在荀彧的結局和他與曹操、漢室的關係上,但我覺得拋開了這一點,荀彧也依舊是那個光芒萬丈的尚書令,東晉王導便曾說

昔魏武,達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

這一段君臣際遇始於初平二年,荀彧拋棄了如日中天的袁紹,投靠了幾乎一無所有的曹操,成了曹魏五謀中第一個投靠的人,而這一出(劃掉)紅拂夜奔(劃掉),對兩個人的人生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至於荀彧為什麼要選擇曹操,按司馬光的話是

漢末大亂,群生塗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濟也。然則荀彧舍魏武將誰事哉!齊桓之時,周室雖衰,未若建安之初也。建安之初,四海盪覆,尺土一民,皆非漢有。荀彧佐魏武而興之,舉賢用能,訓卒厲兵,決機發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為強,化亂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豈在管仲之後乎!

無論從個人和家族的利益考量,還是從大是大非上考量,荀彧這一波都不虧,事實證明了他的慧眼如炬,袁紹的手下後來四分五裂,審配、辛評、逢紀這些謀士互相攻訐,倘使荀彧尚在袁營,肯定也是無法扭轉局面的,不是成為炮灰就是像他哥哥(一說是弟弟)荀諶一樣沉默。而在曹營的荀彧是有話語權的,謀臣里超然的地位註定了他近乎順遂的一生,讓他遠離了臣子間不必要的爭執。

對於荀彧來投,史書上關於曹操的反應就記載了一句「吾之子房也」,但我想也不需要更多的表達,因為曹操後來給予了無數實質性的回報和信任,除了荀彧的能力和家世之外,很難說沒有一絲戀舊在裡面,畢竟曹操對於早期追隨他的這批人,都是好的不能再好,夏侯惇一直是武將之首不必說,程昱性格剛戾都被人告了謀反也沒事,任峻死後曹操哭泣不已……

但是信任也是從篳路藍縷的艱苦中產生的。荀彧來投後,接下來曹操入主東郡,徵辟了陳宮,又借著劉岱被殺,在好友鮑信和兗州大族的支持下成為了兗州牧,徵辟了程昱,然後開啟了打黃巾刷副本的模式,在這個過程中支持曹操入主兗州的鮑信死在了戰場上。更糟糕的是,曹操還殺了兗州名士邊讓,這些都加劇了他和兗州大族的離心,所以等到了曹操以替父報仇為借口去打徐州時,陳宮、張邈這些地方的實際掌控者暗通呂布舉起了反旗。這時曹操的家眷還在鄄城,留守的有荀彧、程昱,此外,夏侯惇也率領軍隊在東郡。

是不是覺得這個場景跟後來劉備丟徐州的情況十分相似?都是郡內反水、暗通呂布,當時曹操徐州大概是打不下來了,失去了這塊根據地,指不定劉皇叔的顛沛流離的半生就是曹操的寫照。

但誰叫曹操小名吉利啊,最後雖說失了兗州的其他地方,但鄄城、東阿、范縣三地還在,這一切自然歸功於荀彧、夏侯惇和程昱。最初是張邈反賊跳忠的時候,派人跟荀彧說,現在呂布來幫助曹操攻擊陶謙,希望你們提供軍糧給他。大家都很疑惑啊,不知道是真是假,畢竟張邈也很得曹操信任,但荀彧卻知道張邈要作亂,趕緊讓軍隊防備,又把東郡的夏侯惇召回來,路上夏侯惇還跟呂布交手過,又差點被人劫持,最後總算到了鄄城,殺了城中的叛逆,安定了鄄城的人心。禍不單行,豫州刺史郭貢也帶了數萬人來湊熱鬧,但這個人大約很慫,並沒有急著攻城,而是要見荀彧,荀彧打算前去,但夏侯惇他們反對:

君,一州鎮也,往必危,不可。

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看出,荀彧當時雖然資歷淺(只有31歲),但已經很得夏侯惇他們的尊重了,說他是「一州鎮也」,是認可了他代替曹操的身份。於是荀彧就給夏侯惇他們解釋道

貢與邈等,分非素結也,今來速,計必未定;及其未定說之,縱不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將怒而成計。

郭貢看到荀彧果然不害怕,於是自己就慫了。我一直覺得這才是真實版的單刀赴會,哦不,單騎赴會的故事,就憑這樣的出生入死,也擔得起後來他在曹營的地位。

之後荀彧又讓程昱去范縣和東阿,發揮本地人的人望,穩住這兩縣。後來曹操率軍趕回,拉著程昱的手說:「微子之力,吾無所歸也。」

後來的情況更艱苦

是歲谷一斛五十餘萬錢,人相食

每到這裡真的是不忍卒讀。


TBC


沒人邀,強答一發。
先跑個題,我一直很喜歡曹操,看過不少關於曹操的書,給題主推薦一下
子金山 &<曹操大傳&>,這本書是我初中看的,作者對於古代冷兵器戰爭的理解和我不太一樣,當時看情節覺得蠻爽的。
王曉磊&<卑鄙的聖人 曹操&>,這本書用一條時間線來選取史料,節奏感很強,人物雕琢得也非常棒,我覺得這是描寫曹操的小說里最棒的。
其他什麼,最牛的公務員曹操,性格之王曹操之類的都有些不知所云。
好了,言歸正傳,說回荀彧。
他是一個讓人無比心疼的矛盾人物。
在我看來,他在曹操陣營里起的作用是最大的,在朝中穩定著曹操嫡系,獻帝死忠,名門望族之間的微妙平衡,並且多次解決了曹操的糧食危機,堪稱完美的後勤處處長兼國務院總理。對比,他的侄子荀攸雖然在戰場應變和制定戰略方面出力很多,但曹操的軍事能力實在太卓越,實在讓人很難把過多的讚譽給他這樣一個輔助者;郭嘉的奇謀更多,更討曹操喜歡,但是他沒有家族背景,在其他人面前威望不夠,而且畢竟死的太早;賈詡來的太晚話語權不夠,他也有自知之明,不怎麼多說話。
可就是這麼重要的他,而且是曹操的親家,最後卻與曹操反目,凄涼而死(疑似曹操派人刺殺)。為什麼?
權,錢,名望,都到達頂峰了,從荀爽開始的荀氏一門已經無比光輝了,他圖什麼?
其實他只是圖個心安,或者說是為了懺悔。
隨著曹操的霸業將成,獻帝的權力愈發出不了宮門。獻帝連自己懷孕了的妃子都保不住,曹操說殺就殺了。他猛然意識到自己忠了一輩子的漢家王朝就要姓曹了,曹操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了,荀氏一門的清名就要毀在自己手上了。
可是這一切是誰造就的?
僅僅是曹操嗎?
當然不是,曹操一路走來,多少次陷入絕境,都幸虧有一個荀彧,才一次次化險為夷。多少次,荀彧不說是落井下石,只要是坐視不理就夠曹操死很多次了。也就是說他荀彧一輩子的兢兢業業,一點一點堆起來曹操的霸業,一點一點引起了曹操的野望。是他,讓曹操走上了這一條路。是他,站在了劉漢王朝的對立面。
他疑惑啊,他最初是要匡扶漢室的啊,個人的成就不足考慮。可是他走到今天分明是為了個人能力的出色發揮,個人的成就,賣了大漢啊!
這到底是在做什麼?該做什麼?
該反抗曹操嗎?那豈不是反對自己一輩子的努力?要忠於曹操嗎?那豈不是成了大漢的叛徒,泉下如何面對列祖列宗啊?
不能往前再走一步了,退也無處可退,絕境了。
周圍的所有人都在勸他投降啊。
當時的荀氏庭院里,可能連他的兒子都作為曹家女婿在勸說他別和那個權勢滔天的老丈人做對了。
荀彧真的崩潰了。信仰,忠誠,功績,一切的一切,都變成了很可笑的東西。
他不知道自己一輩子為什麼而活,一輩子做了什麼。
所幸荀氏家業沒敗在自己手裡,兒子也有好出路。罷了罷了,功過自有後人評說。再掙紮下去也沒有什麼意義了,這輩子就這樣了吧。


看到這題,實在太大了,想了很久都不知道要怎麼形容,也不知道題主這個問題是想對哪方面進行了解。

三國志魏書文臣的第一筆,三國殺里砍一刀還能送牌的,世稱荀令君,很多人評價過他,也有人非議過他,可歷史留下的隻言片語那麼少,只能拼湊出一個大概。

首先一點,荀彧是漢臣,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很多人因為荀彧與曹操的合作,誤認為他是曹操手下的謀士,這一點是不對的。

天子拜太祖大將軍,進彧為漢侍中,守尚書令。——《三國志·魏書》

在建安元年的時候,荀彧的官職就是由漢獻帝親封的,這時候荀彧已經不是曹操幕府中的謀士,而是漢官,所以他和曹操之間已成為了同事的關係,而並非主從關係。

既然荀彧並非曹操謀士,為什麼在歷史記載中他又經常是以為曹操出謀劃策的形象出現,以至於被誤解,那就要看他所出謀劃策究竟是為曹操的個人服務,還是為了漢朝了。

其實從歷史大格局來看,漢朝的滅亡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在當時的荀彧眼中,他是否看到了呢?就算他看到了,他又是不是認命呢?

彧年少時,南陽何顒異之,曰:「王佐才也。」

王佐之才,顧名思義,輔佐君主成就王業之人。

那個時候,哪怕漢朝名存實亡,但終究並非一個分裂的天下,依然還有以漢獻帝作為天下共主的漢庭存在,所以即使底下的軍閥諸侯有異心想稱王稱霸也得先掂量掂量會不會給人罵死,反面例子比如我們袁術袁霸霸。

那麼受過正統教育,出身世家的荀彧,拋棄了「終不能成大事」的袁紹,去投奔曹操,難道是想要輔佐另一個野皇帝?這不僅冤枉了荀彧也冤枉了那時的曹操,曹操晚年的想法如何暫且不表,至少在那個時候,他還是一個漢臣。

頃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連結豪傑,謀廢靈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

卓兵強,紹等莫敢先進。太祖曰:"舉義兵以誅暴亂,大觽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重,據二周之險,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將據成皋。

初平元年(190年),那個時候的曹操36歲,卻在史書的記載流露出一股少年人熱血赤誠的義氣,在討伐董卓時,其他諸侯紛紛畏懼董卓兵強遲疑不決,不敢貿然發兵做出頭鳥的時候,曹操帶著他的人馬首當其衝。

初平二年,荀彧投奔曹操。

我們大膽假設一下,當一個以輔佐君王振興漢王朝為使命的王佐之才,在亂世中看著那些自詡強勢的諸侯畏首畏尾,棄天子安危不顧,而這個時候有一個兵不強馬不壯出身也不太好的二愣子(?)義無反顧前去迎敵,還差點丟了性命。

太祖到酸棗,諸軍兵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太祖責讓之,因為謀曰:"諸君聽吾計,使勃海引河內之觽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全制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

私以為,這番話也許說到了荀彧心裡。

我們再大膽假設一下,荀彧看著身邊這個不圖進取的袁紹,再看看那個身先士卒的別人家孩子曹操,心裡會做何感想。

如果荀彧想要力挽大廈於將傾,保住漢王朝搖搖欲墜的基業,在這麼多諸侯中,他又要選擇誰作為那股力挽狂瀾的力量?

答案似乎不言而喻。

而再去看看荀彧和曹操合作以後,他提出的構思與建議,每一步也無不暗合著保護漢王朝的根基。

如果要藉助曹操的力量保存漢室,那首先當然要讓這股力量本身強大起來,他把自己的親朋好友有志之士推薦給了曹操,又協助曹操打下了自己的根據地。

下一步呢?繼續擴張地盤嗎?

太祖將迎天子,諸將或疑,荀彧、程昱勸之,乃遣曹洪將兵西迎 。——武帝紀
太祖曰:「昔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難於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醫天下之素志也。今車駕旋軫,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明矣。韓暹、楊奉其敢為害!若不時定,四方生心,後雖慮之,無及。」太祖至洛陽,奉迎天子都許。 ——荀彧傳

當曹操準備奉迎漢獻帝並非天時地利人和的順勢決定,在當時反對意見還是十分大的,獨獨記載了荀彧和程昱二人的勸進,換言之即使其他人不是全都反對,那也都是保留意見的。或許就連曹操自己都在思考,現在時機是否成熟,萬一走錯一步滿盤皆輸如何是好?

史書還特意再記一筆荀彧如何勸說曹操奉迎天子,一番言辭之後,太祖遂至洛陽,在曹操猶疑不決的時候,是荀彧的一番話讓他下定了決心。

再次大膽假設一下,荀彧在協助曹操打下根據地之後想到的是如何把漢獻帝迎回來,讓他能夠在漢室忠臣的保護下,他在此前為曹操所做的事目的也是為了能夠給漢獻帝織起一個擋避風雨的大傘,讓這位天下共主不至於再毫無帝王尊嚴的流落輾轉。

當漢獻帝與曹操同處於一室之下時,他們的目標就統一了,掃除亂黨恢復太平,他和曹操同為漢官,曹操為獻帝出征討伐逆黨,荀彧不該為他獻策一二嗎?我們同一家公司的,為了盈利各部門精誠合作那是理所應當,但不代表我這個部門是你那個部門的手下,我們僅僅是合作關係,共同的老大還是董事長。

那時候的荀彧常年留守大後方,和他朝夕相處的是獻帝而不是曹操。

那時候,荀彧會想到有屠龍志改的一天嗎?或許有吧,他是一個多麼通透的人。

好像腦補的有點遠了。

而最後的結局留下那麼多讓人意會的空間。

十七年,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勛,以咨彧。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冒進,功高震主,歷來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可那個時候皇帝有什麼能力讓曹丞相有不好的下場,換言之,如果曹操真的自己想要,那獻帝怕也是沒能力阻止。而另一方面,就算曹操半推半就,手底下人也會找機會強行「黃袍加身」,除非曹操自己強硬表示這衣服不適合我,穿著難看,誰再多嘴拖出去打一頓。

可事實上是,有人將荀彧委婉的提醒告訴曹操後,太祖心不能平,那麼就悲劇了啊。

這段歷史中,有兒時發小兵刃相見,有佳人含恨九泉,有英雄暮年慘死,有少年喪父中年喪子老年喪妻,哪一段拿出來說場書都能引得觀眾流幾滴淚,何況是多年同事的分道揚鑣,只能唏噓一下。

王羲之:荀、葛各一國佐命宗臣,觀其轍跡,實奇士也。

有時候覺得荀彧這種曲線救國的努力和武侯鞠躬盡瘁的行為有種微妙的契合度,當然王羲之的下文對二人也做出了不同的評價,但這本身也沒什麼好比較的。

就像王夫之對管寧的評價更甚荀彧,覺得同為漢臣的管寧堅持不受徵召才是真漢子,可出世和入世的選擇又怎麼能簡單的評價,這種高下之見我認為有點草率了,相比之下裴松之的評價也算是中肯了。

司馬懿: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鍾繇:顏既沒,能備九德,不貳其過,惟荀彧為然。夫明君師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聰明,每有大事,常先諮之荀君,是則古師友之義也。吾等受命而行,猶或不盡,相去顧不遠邪!

雖然人身故之後一般都會揀好話說,不過這兩位同事的評價也是十分高的了,對荀彧的德才品行也能略窺一二。

話說,裴注裡面通過魏略和禰衡傳考據出荀彧樣貌這個莫名有點戳萌點,可能裴松之也覺得這麼好的一個人應該也長得儀錶非凡才能在當時收穫一票迷弟迷妹。

而且這位偉美漢子也是個有脾氣的人,參見滿寵傳,這樣的小資料片反而讓他顯得更真實豐滿。

故太尉楊彪收付縣獄,尚書令荀彧、少府孔融等並屬寵:「但當受辭,勿加考掠。」寵一無所報,考訊如法。數日,求見太祖,言之曰:「楊彪考訊無他辭語。當殺者宜先彰其罪;此人有名海內,若罪不明,必大失民望,竊為明公惜之。」太祖即日赦出彪。初,彧、融聞考掠彪,皆怒,及因此得了,更善寵。

以及帶著神話色彩的傳說,有人模仿我的香,有人模仿我的巾。

徐爰曰:"俗說本未有岐,荀文若巾之行,觸樹枝成岐,謂之為善,因而弗改。"今通以為慶弔服。

暫時先想到這麼多,希望能幫助題主腦補。

讀的史料不多,回答有偏頗的地方歡迎補充和指正。

補充個題外話,6月有一部軍師聯盟預備播出,裡面王勁松演的荀令君還是有些小期待的。


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

【三國殺】

王佐之才——荀彧


魏國極限賣血組織頭目之一

【驅虎】
此乃驅虎吞狼之計。
借你之手,與他一博吧。

【節命】
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
我,永不背棄。

【陣亡】
主公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歪個樓。。

火鳳燎原里的荀彧,技能是「養兵千日」,比如濮陽一戰的青州兵,比如救駕時的徐晃。

扉頁里,陳某寫到,荀彧在位的幾十年,漢朝始終未倒


管仲一定是他的夢想吧。


先上《三國志·荀彧傳》的定評:

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鑒先識,未能充其志也。(裴松之:世之論者,多譏彧協規魏氏,以傾漢祚;君臣易位,實彧之由。雖晚節立異,無救運移;功既違義,識亦疚焉。陳氏此評,蓋亦同乎世識。臣松之以為斯言之作,誠未得其遠大者也。彧豈不知魏武之志氣,非衰漢之貞臣哉?良以於時王道既微,橫流已極,雄豪虎視,人懷異心,不有撥亂之資,仗順之略,則漢室之亡忽諸,黔首之類殄矣。夫欲翼贊時英,一匡屯運,非斯人之與而誰與哉?是故經綸急病,若救身首,用能動於嶮中,至於大亨,蒼生蒙舟航之接,劉宗延二紀之祚,豈非荀生之本圖,仁恕之遠致乎?及至霸業既隆,翦漢跡著,然後亡身殉節,以申素情,全大正於當年,布誠心於百代,可謂任重道遠,志行義立。謂之未充,其殆誣歟!)

也就是說,對荀彧評價的爭議,從陳壽修《三國志》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重點就是圍繞著荀彧到底算不算漢室忠臣。陳壽認為,荀彧協助曹操崛起、坐大,最後導致了曹魏篡漢,也就是所謂「機鑒先識,未能充其志也」。

但裴松之對陳壽這個觀點表示不服。裴松之的理由也簡單粗暴,以荀彧的智商,不可能看不出來漢室天數已盡,再難復興,而且也不可能看不出曹操的意圖是什麼,但他仍然堅持輔佐曹操,成就王霸之業,也是在曲線救國,幫著漢室正統續命二十多年,等到曹操要篡漢自立的意圖越來越明顯,就殉身明志,當然算是漢室貞臣了。

這個問題歷來聚訟紛紜,連蘇軾蘇轍兄弟都意見不一,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

先簡單說一下忠臣的概念問題。認為一個人必須從一而終,這種觀念在漢朝其實並不算主流價值觀。漢武帝獨尊儒學,董仲舒為代表的漢代經學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雜揉了許多之前的星象術數之學,進入了儒學,形成漢代經學。而且,在西漢後期形成了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的學術分野。

我們今天常說的五行始終說就是在漢代形成的,這也是傳統意義上的「革命」本來的意思。如果大家都認為漢朝氣數已盡,那麼後面有合適的朝代出現,就是所謂應運而生,就可以代漢自立。所謂的運,也就是氣數。

在漢朝的人看來,漢室不可能永遠延續下去,總有消亡的一天。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王莽篡漢在後來看來似乎是匪夷所思事情,但在當時卻是順自然的發生的,當時的經學大師劉歆就是王莽篡漢的熱烈支持者。但是王莽建立新朝後的改革引發的社會變動過於劇烈,而他自己也未能把握好節奏,導致整個政治體系崩盤,又證明了漢室雖然氣數已盡,但天命並不在王莽。

劉秀本人是在太學接受過完整的經學教育的,所以他在建立東漢後,經學的地位更加提高。東漢晚期的世家大族,有些門閥士族就是世守一經,作為家學私傳。在這種社會思潮背景下,經歷了黃巾起義,漢室衰頹基本上是社會共識了。雖然每個割據一方的軍閥都喊著要匡扶漢室,但真正把漢室當回事的沒幾個。

《三國志》中,荀彧與荀攸、賈詡同傳,賈詡傳開頭提到,第一個賞識賈詡的人叫閻忠。閻忠就曾勸鎮壓黃巾起義的皇甫嵩說,漢室氣數已盡,皇甫嵩鎮壓黃巾起義立下不世之功,名震天下,還不如趁機代漢自立。

這之後,漢獻帝被李傕郭汜等人劫持,逃出長安,往東跑,袁紹的謀士沮授勸袁紹「挾天子以令諸侯」,與荀彧同郡的另一當時著名世家郭圖就表示,漢室氣數已盡,漢獻帝就是個幌子,就算真的挾了天子,也令不了諸侯,所以完全沒必要迎奉漢獻帝。

至於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孫權也用過興復漢室的名義抗曹,但孫權手下的魯肅等人早就尊稱孫權「至尊」,孫權也在江東稱孤道寡,他心裡要是把漢室當回事,會這麼干?劉備更是頂著皇叔的名義到處忽悠,但你覺得劉備說的興復漢室,是哪個漢室,是漢獻帝那個漢室?完全不可能。如果換做他有曹操的機會,他一樣會取代漢獻帝,只不過是不用改國號而已。

荀彧不是傻子,以他的見識,當然很清楚漢室是無論如何都扶不起來了。他輔佐曹操二十多年,當然也知道曹操是在幹什麼,知道曹操有沒有把漢室當回事。曹操從各種割據一方稱王稱霸的諸侯手裡重新建立一個統一的政權,然後讓曹操再把這些都交給漢獻帝,憑啥?當曹操是雷鋒嗎?當然不是。荀彧當然明白這個道理。但他依然選擇了輔佐曹操,為什麼?

民國時,徐世昌當著民國大總統,卻私下裡派人去故宮見溥儀的小朝廷,希望死後能給個清朝的謚號,追贈個太師啥的,遭到溥儀拒絕。難道徐世昌就是大清忠臣了?真有那麼忠於清朝,早幹什麼去了?袁世凱逼宮的時候,他怎麼不堅決支持清朝?

荀彧名義上確實是漢官,和曹操一樣,不是曹操的臣子。這是事實。但他當然很清楚,他每天的工作都不是在匡扶漢室,而是在輔佐曹操成就王霸之業。漢室對曹操來說,就是個遮羞布,對荀彧來說,難道不是?

眾所周知,荀彧是潁川士族領袖,也是當時著名的世家大族。而這種世家大族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不會把自己的整個家族都捆綁在一個特定的政治勢力上,不會特別忠於國家政權。換句話說,既不會忠於漢室,也不會完全忠於曹操。

對世家大族來說,最好的政治體制是什麼?當然是貴族共和制,或者寡頭制。最可怕的就是建立起一個強勢的中央集權體制,也就是獨裁體制。

那麼,在曹操和荀彧的時代,荀彧希望的政治體制就是團結在以曹操為丞相的朝廷周圍,逐步消滅各個割據政權,建立一個類似虛君共和制的政治體制。確實曹操完成了統一北方的歷史任務,沒有人可以替代,但曹操的權力不要讓曹操的兒子繼承,其他人都有機會上位。而對曹操來說,最佳政治體制恰恰是相反的,也就是不僅他要獨裁,而且要讓這個權力能夠讓兒子繼承。也就是說,不是以曹操個人為核心的朝廷,而是以曹家為核心的朝廷。

說得更簡單點,就是在漢室衰頹已經無可挽回的條件下,在建立一個什麼樣的政治體制的問題上,曹操和荀彧發生了路線之爭。荀彧想要一個以丞相這個職位為核心的朝廷,而曹操想要的是一個以曹家為核心的朝廷。荀彧希望的是世家大族共治,而曹操並不希望世家大族共治,希望自己獨裁,自己死了兒子獨裁。所以,在客觀上,荀彧是在維護世家大族的利益,進而變成一個建立在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強為基礎的政治體制,而曹操希望的是打壓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強,建立一個皇帝集權的政治體制。

袁世凱稱帝之前,曾經試探過馮國璋和段祺瑞的態度,意識到馮段並不支持之後,袁也表示他沒有稱帝的意思,安撫馮段。馮段二人見過袁世凱後出來,馮對段說,我們跪了袁一輩子,難不成將來還要跪他兒子?這是什麼意思?馮段二人真有那麼支持共和?當然不是。在馮段二人看來,袁世凱的地位是歷史的形成的,他們不能不跪,但是他們認為,袁世凱死後,就輪到他們這些人當家了,不能再來跪袁世凱的兒子。

荀彧當然也一樣。跪曹操也就算了,但他並不希望再跪曹操的兒子。如果非要跪不可,他寧可跪漢獻帝,反正都已經跪了那麼多年了。當他發現曹操已經決心走上代漢自立的道路後,他當然知道曹操是什麼樣的人,他這種明確表示過不會完全忠於曹家的人早晚都是一死。無論是憂憤而死,還是在曹操的暗示之下自殺,結果都是一樣的。

所以,曹操和荀彧的分歧就是政治體制的路線鬥爭問題。理解了這一點,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司馬懿會對荀彧評價那麼高了。但司馬懿和他兒子孫子雖然是在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建立的西晉,但仍然試圖用大肆封建宗室掌握軍權來制衡世家大族的政治影響。結果來了八王之亂,西晉滅亡。等到衣冠南渡建立東晉,總算是建立起了王與馬共天下的世家大族共治政治體制。荀彧的政治理想一百年後,終於在江南半壁江山上建立起來了。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被稱為「王佐之才」(以上摘自百度百科)

但在民間他還有一個更加響亮的名字叫做

「苟或」(狗貨)。


荀彧,君若美玉,王佐之才。謹以此文,獻給最愛的荀令君。
穎川多才士,荀彧是在亂世中有理想的人,他如美玉一般的才華終究要付予明主。最終,在一紙求賢令後,荀彧選擇了雄才大略的曹操,那時的他堅信,曹操是在這個亂世中最有抱負的人,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能夠拯救危亡的漢室江山與受苦受難的天下蒼生。
早期的曹操,也的確是漢室的一代孤忠,他迎奉了天子,心懷著安定天下的宏願。荀彧也竭盡自己的才學,輔佐著這位亂世英雄,君臣之間,相得益彰,惺惺相惜。驅虎吞狼之計,天下無雙的人中呂布殞命於白門樓。以十勝之計,堅定了曹操決戰官渡的信心與勇氣。並為曹操穩定了大後方,送來了萬石軍糧,可以說,沒有荀彧的擎天之柱,曹操未必能有如此信心決戰官渡,去面對實力遠勝自己的袁本初。
荀彧與曹操,君臣同心,終究統一了北方的山河,使傾頹數百年的漢室江山,重現了短暫的安寧。用長劍為北方換了了一片統一的土地。
但日久天長,權力改變了一切,當年那個英姿勃發的年輕人已經成為執掌大漢的權臣,他凌駕於天子之上,將滿朝公卿玩弄於股掌之間。許田射獵,衣帶詔血案,而後皇后臨刑前,赤著腳,披散著秀髮,也不能換來一絲寬恕。
醉夢長歌 ,回首望,建安雨落,嘆轉瞬滿盤錯,憑何人抉擇。
荀彧心懷蒼生與故國,他不願主公陷於不義,他極力反對曹操稱魏王,與這位奸雄產生了極大的衝突。
最終,一代名士,選擇了貴族最後的孤傲與耿直,血濺落玉印,荀彧成為大漢王朝最後的孤忠,用血葬了誓言,歸於漢家。
面對已去的故友,曹操在荀彧靈前落淚了,荀彧終究不是曹操的同道,卻曾是曹操最得力的謀士與知音。
可對於九泉之下的荀彧而言,他寧可選擇這樣慘烈的悲劇結局無數次,也不願違背他那顆曾經熾熱的初心。


跟劉備配合非常牛逼


可以區分文盲的人


日久見人心,這句話用在合作夥伴上,往往是一種貶義。好朋友一旦掛上利益這個鉤,必然會出現撕逼的結局。

也許是大家想法不同,也許是利益分配不均,朋友合夥創業做生意,都會讓人有些擔心,深怕一涉及利益,友情就被利益摧毀了。

中國歷史上合夥創業又分奔離析的例子很多,相愛相殺這場戲本身就吸引眼球。今天筆者想跟大家分享一位三國人物——荀彧,他和曹操的合作,奠定了曹魏在三國中的絕對優勢。

但就是這樣一對黃金搭檔,為何後來卻分道揚鑣?荀彧的死跟曹操又有什麼聯繫?

超級預言家

都說周瑜是三國大帥哥,其實荀彧也是三國的帥哥標杆,而且還是個愛噴香水的男人。據說身上的香氣,去到哪兒,都能留香三天,故有「荀令留香」之稱。在當時的女人看來,這得是多麼精緻的男人呀!

荀氏家族在漢末時期是潁川的名門,比現在的富豪家族聲望還要高几個級別。加上荀彧不僅長得帥,才華又特別好,很吸引大家的眼光。

連當時的大宦官唐衡都看上小荀,威逼荀彧的父親定下娃娃親,來換取政治上的安全。荀彧為了家族的未來,只能委屈自己,成了大太監的女婿。

要是在太平年代,抱上宦官的大腿,荀彧老老實實地做官,憑藉家族的影響力和自己實力,做到三公也沒啥問題。但是漢末到處都是動亂,做官和普通百姓一樣,稍不留神就成了起義軍的刀下鬼。

荀彧在潁川時就敏銳地感覺到家鄉是戰略重地,天下馬上就要動亂,這裡肯定成為各路軍閥的戰場,就跟家鄉人說:「這裡很快就要成為戰亂的地方,大家快走吧!」大家覺得這個帥哥有點想太多了,就沒當回事。

荀彧帶著家人走了,潁川的水依然平靜流淌。

荀彧帶著家族的人去哪呢?當時河北最大的boss袁紹非常看重荀彧,希望荀彧能到自己的公司來效力,而且荀彧的弟弟也在袁紹處。這樣一個有土地、有軍隊、有人才的老闆,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夢寐以求的舞台,然而荀彧卻說:「袁紹難成大事。」於是投奔當時還在創業初期的曹操軍中。

家鄉人聽說荀彧棄袁而投曹,牙都笑掉了,這長得帥眼光可不好呀!

對於曹操來說,剛剛拉起五千人創業,有點寒酸。聽說荀彧來投,彷彿天上掉下餡餅,高興得跳起來,直呼:我得張良來了!荀彧的到來,還把名門的聲望也帶來了,就像今天的創業公司得到了大咖的推薦,人氣立馬就上漲了。

而此時家鄉潁川,一支軍隊殺到,所到之處,無不燒殺搶掠,荀彧之前的語言在家鄉人的哭泣聲中實現了。但對於荀彧來說,禍亂暫時避開了,但是更多的事情隨之而來。

真正的謀臣

曹操當時被四面軍閥圍在中間,有呂布、張綉、袁紹等人,怎樣才能活下去呢?曹老闆很頭疼。荀彧則給出了自己的第一個意見:立足兗州,擊敗呂布。荀彧認為呂布跟曹操同在一個州,如果不把呂布端掉而跑去打別人,會讓呂布乘虛而入,最後大本營都丟了。曹操認同了荀彧的觀點,遂集中兵力打敗了呂布,將兗州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有了自己的大本營,下一步荀彧提出的政治觀點,可謂改變了三國前期的走向:奉天子以令不臣。匡扶漢室一直是荀彧的理想,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忠君愛國深入荀彧的大腦。曹操再次聽從荀彧的建議,將漢獻帝迎接到許都,尊崇聖上。

到了這個時候,河北兩大巨頭:曹操和袁紹之間,必有一場爭鬥。袁紹兵多將廣軍事上有優勢,曹操有天子號令政治上有優勢,孰強?曹操不得不再次討教荀彧,荀彧又一次提出了鮮明的觀點:四勝四敗。

度勝:曹操唯才是舉,袁紹外寬內忌;
謀勝:曹操能謀善斷,袁紹遲謀少決;
武勝:曹操軍令嚴明,袁紹軍紀混亂;
德勝:曹操從容睿智,袁紹釣名沽譽。

荀彧告訴曹操,俠義征討,必破袁紹。不過他又提醒曹操,解決袁紹之前,先把呂布給ko了,再一心一意對抗大boss。曹操點點頭,後來一切如同荀彧的設想,呂布兵敗,張綉投降,沒有後顧之憂的曹操,終於可以和袁紹來一場真刀真槍地干仗。

袁紹真的像荀彧口中說得那麼容易擊敗嗎?曹操還是沒把握。這一次荀彧又站出來,對袁紹手下一幫人才做了預測:許攸會反叛,田豐愛反對袁紹會被囚禁,顏良、文丑更是可以一戰解決。

這下就像下盤口賭注一樣,誰都沒想到荀彧這次會說得那麼懸乎。

既然這樣那就打吧!兩大boss一聲令下,河北頓時風聲鶴唳。當然袁紹也不是紙糊的,這一戰打了大半年,僵持在前線。對於曹操來說,越拖就越虧本,人家袁紹是大集團,拖個一年半載無所謂,曹操這一拖就慌了。

此時荀彧再次寫信到前線告訴曹操:不放棄,找機會。收到信的曹操稍微調整了心態,接著奇襲烏巢燒掉了袁紹的糧草,再後來許攸果真反叛,田豐因為提反對意見被袁紹給關了,顏良和文丑也先後戰死,官渡之戰以曹操勝利告終。

袁紹可謂賠掉只剩下內褲了,曹操高興地看著勝利到手,一邊感嘆荀彧的預言之准。兩年後袁紹病死,河北的地盤基本落入曹操手中。

誰的眼淚在飛?

平定河北之後,曹操上表漢獻帝,請封荀彧為萬戶侯。荀彧一看,糟了!讓我獲封萬戶侯,那你曹操不是要當萬歲爺?這就不符合荀彧的預期了,連忙請辭封請。

在荀彧看來,當初勸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是為了匡扶漢室,現在曹操CEO坐穩了,想直接當董事長了,這是荀彧所不能接受。曹操也看清了荀彧的動機,可是他還不敢跟荀彧翻臉,畢竟荀彧代表著世家大族。曾經親密的戰友,出現了裂痕。

荀彧開始出手限制曹操坐大,在一些制訂方針上,荀彧有意提反對意見。反對九州制,反對曹操的封賞,搞得曹操下不來台。曹操終於忍無可忍,最終廢除三公,恢復了丞相制度,丞相當然由他自己來當。意思就是:沒有你,老子照樣玩得轉!

有荀彧,曹操在官渡之戰大獲全勝,沒有荀彧,曹操在赤壁之戰被燒成灰。不能說赤壁之戰是全因沒有荀彧才失敗,但是這一次荀彧沒有出面阻止曹操南下擴大戰線。荀彧的不作為,曹操覺察到了,他知道曾經的好夥伴,真的離他而去了。人生有時就像一場賭博,荀彧壓曹操興復漢室,同仇敵愾。

曹操慢慢壯大了,野心和思想也改變了。

之後曹操準備進封魏王,荀彧堅守了一輩子的理想,終究抵不過曹操的野心。荀彧站起身,望著許都的天空,香氣散了。

終於荀彧收到了曹操送來的一個空盒子,他知道一切都到頭了。不久,荀彧憂憤而終。

理想是可以用來延續生命的,但這一切已與荀彧無關。

荀彧去世後一年,曹操晉魏王。曹操高興地接受群臣祝賀時,不知道會不會想到曾經的夥伴荀彧,斯人已去,香氣猶存。

荀令衣香去尚留,明河長夜阻牽牛。便歸碧落天應老,僅隔紅牆月亦愁。
萬里龍城追夢幻,千張鳳紙記綢繆。麻姑見慣滄桑景,不省人間有白頭。

因為靠近所以受傷

看完了荀彧和曹操相愛相殺的故事,筆者有兩點感受:

1、靠近才會傷害。人就像刺蝟,離得太遠又想靠近取暖,靠得太近又要互相攻擊。合作更是如此,發展得不好互相埋怨,發展得好又要各懷心思,這也許是人性使然。

很多合夥創業的人,也許最能感受到,一開始大家熱情高漲的幹活,過個一年半載,熱情褪去了,公司的盈利出了問題,有人想打退堂鼓,有人想當甩手掌柜。

這個時候能堅持自己並埋頭幹下去的人,往往有突破瓶頸的機會。

2、合作止於分歧。再好的合作夥伴,一旦目標出現分歧,合作也就到頭了。沒有誰是一成不變,不變的只有利益,而利益指揮著目標的改變。

每個階段,人的目標都不同,有共同的目標人就會走到一塊,等到想法不同又會迅速分開,再去找想法相同的人合作。現在很多企業都會給各部門下達階段性的目標,以此來統一大家的目標,增強團隊協作,防止成員之間因為分歧導致團隊成了一盤散沙。

說到底合作的本質,就是資源的互補,當互補性消失,合作也就不復存在了。當我們面對合夥創業的情況時,最主要一點就是緊握自己的優勢,無論是資金、人脈還是技術,確立自己的優勢,才能維護自己的利益,在合作中佔據絕對的主動性。

當一個人有能力應付一切危機時,才最有安全感,最好的依靠,就是自己。這一點,在合作中尤為重要。


忠心的人,效忠錯對象


出身:豪門世族,豫州刺史部潁川郡荀氏。叔父荀爽官至當朝三公之一司空,子侄荀攸,後同為曹操頂級謀士。

經歷:舉孝廉(漢朝世族成員晉身官吏主要通道)、中央政府低級官員(守宮令,掌管皇宮辦公用品)、地方官(亢父縣令,未上任)、袁紹賓客、曹操的張子房(官至尚書令)

能力貢獻:識人(棄袁紹,擇曹操);有資源、關係(引入郭嘉、荀攸、鍾繇、陳群等高級謀士、人才);曹操南征北戰的堅實後盾(曹操征徐州,根據地遭張邈、陳宮反叛,荀彧、程昱堅守得以保存)

人生志向:匡扶漢室(荀彧反對恢復五等爵制,間接妨礙的曹操稱公的進程;反對曹操提出恢復九州制)

荀彧因為家世、學識、能力為世人所知,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他是曹操的頂級謀士和堅強後盾,但世族代表的荀彧,還是懷有漢家王朝的情節,與曹操的結盟,是當時條件決定,也契合當初兩人共同的政治理想(曹操最初並沒有代漢的野心)。

但匡扶漢室的心從未改變,也許這是文人士大夫的特質,對心中信念、原則的堅守。這與曹操這樣做個副縣長就敢殺當朝大宦官蹇碩親戚的性格特質是完全不同的。

雖然為了共同利益可以合作,但最終對於有鴻鵠之志的曹操來說,荀彧的堅守必定成為阻礙,荀彧身後的龐大世族集團也必須要得到足夠的警示,所以孔融、崔琰、毛階這些曾經對曹操非常重要的人,該辦的辦,該抓的抓。

也許真做一回張子房對荀彧更是一件好事,早點歸隱田園、著述育人來的更好一些吧。


推薦閱讀:

TAG:三國 | 三國演義 | 三國志(史書) | 三國人物 | 荀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