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海昏侯墓的發掘有何意義?
2015年11月4日下午,南昌舉行新聞媒體通報會,通報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發現。據悉,位於南昌新建的這座古墓距今有2000多年歷史,墓中出土了金器、青銅器、玉器、竹簡、木牘等珍貴文物1萬餘件,據江西考古工作人員介紹,在南昌海昏侯墓內發掘出一件青銅豆(食器),清晰刻有「南昌」二字,這是關於「南昌」城的最早、最珍貴實物資料。
昌西漢海昏侯墓中的真車馬陪葬坑主墓航拍圖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發掘青銅豆 清晰刻有「南昌」二字
8月30日補充:今天看到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海昏侯墓出土的《論語》中發現了近2000年來未見到全貌的《知道》篇,很可能屬於《論語》的《齊論》版本。算是初步驗證了之前答案中說的,這個墓最大的貢獻可能是在古代文獻上的,是對古代思想史的補充。
《論語》成書於戰國,歷經秦火,到西漢時期存有3個版本:魯人口授的《魯論》、齊人口授的《齊論》、孔子舊宅中發現的《古論》。篇目和內容略有不同,《魯論》最少,20篇;《齊論》最多,22篇,多出《問王》《知道》兩篇;《古論》21篇,多出一篇《子張》,也就是說《古論》里有兩篇《子張》。此外,《古論》與《齊論》《魯論》還有數百字的異文。
西漢末年,皇帝的老師張禹精通《論語》,他融合了當時流傳的幾種《論語》版本,編輯校對之後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張侯論》是漢代《論語》的權威讀本。東漢末年,再經鄭玄的進一步整理和註解,《論語》終於有了流傳到現在的定本,而其他版本的《論語》之後都陸續亡佚掉了,《齊論》中多出的《問王》《知道》,後世只知曉篇名,而不知完整的內容是些什麼。
《考古》雜誌2016年第7期發表《南昌市西漢海昏侯墓》一文,提到在新出的《論語》中發現了《知道》篇,很可能屬於《論語》的《齊論》版本,並公布了兩張《論語·知道》篇的竹簡圖片。竹簡事實上只有一支,簡背有篇題「智道」,正面書寫《論語》正文,正文做:
「孔子智道之昜也,昜昜雲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
原文參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王楚寧:海昏侯墓出土《論語·知道》篇小考
這篇竹簡經過保護和整理,估計幾年後會陸續發表。在此之前,河北定州八角廊漢墓(西漢中山懷王劉修墓)中也發掘出一批《論語》竹簡,但這個墓早年被盜,有可能盜墓者曾點燃墓中的竹簡照明,因而竹簡出土時已經散亂殘斷,且有明顯的過火炭化現象,簡上的墨字多不清晰,最後得到的文本不足今本《論語》的一半,學者們研究殘章斷句多年,至今無法準確判斷這個《論語》版本的源流。海昏侯墓保存狀況如此之好,但願簡牘上的文字不會殘損太多。
3月2日補充:墓主已經公布了,最直接的證據是墓主人的私印,可見一個沒有被盜的墓葬保留了多麼寶貴的信息。關於葬制,我
之前看的資料可能有爭議,現在專家的意見是它基本上還是一個列侯墓,只是有部分僭越而已,所以說它是一個帝陵可能言過其實了,但我覺得在有生之年,仍舊不
會看到比這保存更好的古代大型墓葬了吧(最好打臉)。
葬制具體可以看這個:專家:海昏侯墓原本準備用黃腸題湊 下葬時放棄了
原答案:通俗一點講,海昏侯墓可能是我們終其一生所能見到的,在古代陵墓考古中的最大發現。如果不出意外,直到我們死,也不太可能再見到這樣級別的古代陵墓被科學發掘了。
《蘭亭序》還在不在?秦始皇地宮到底啥樣?可以猜,但我們這一輩子別想知道答案。原因就是我朝新立時,歷史學者們腦門子發熱,奏請官方批准挖了萬曆皇帝的墳,固然所獲頗豐,但當時技術落後,許多文物拿出來無法妥善保存,重要的是,北京一挖全國都蠢蠢欲動,看到這個苗頭,國家只好宣布原則上不再發掘帝陵,更低級別的陵墓也以搶救性發掘為主。因此建國以來重大的考古發現里,挖的墓也頂多是到王侯這一級。
而海昏侯是誰?儘管內棺發掘的結果要在春節後才公布,但種種跡象表明,墓主人是當過27天皇帝的漢廢帝劉賀,這座墓在很多地方也是按照皇帝的規制埋葬的,基本上等於說江西開了全國之先,挖了一座漢代帝陵!這樣的好事在今後幾十年內基本上都不會再有了。
最幸運的是,不僅挖王陵挖成了帝陵,這座帝陵還從來沒有被盜過!都說十墓九空,真是買彩票也不會有這樣的好運了。我國歷代厚葬,只要是沒有被盜過的貴族以上級別墓葬,挖出來都是驚世發現。曾侯乙墓震驚中外,但這位墓主活著的時候不過是個小國之君;馬王堆也震驚中外,墓主人才是個湖南省廳級幹部……的老婆。所以可想而知,這麼高規格還保存完整的墓葬要怎樣震驚業界。這對干考古的來說真是千載難逢的事,有的人大概真的一輩子就吃這座墓,等著出成果,全國的同行對他們只剩下羨慕嫉妒恨了吧,哈哈。
順路吐槽一下社會媒體,每次一到考古工地,就盯著挖出多少寶貝,不是金子就是玉石銅器,哦還說找到了疑似的火鍋,證明海昏侯是個吃貨……這都什麼玩意兒啊。我國這國學的教育啊,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有點起色。
官方強調,這次考古弄清了西漢列侯墓園的基本形制,這算是個成果,但其實不能吃不能用的,誰會關心2000年前的統治階級怎麼設計和建墳的啊?這座墓最大的發現其實是出土的數千枚(一說上萬枚)竹簡和數百片木牘,其中有《論語》等古代文獻的寫本,這可能才是這座墓影響最深遠的一大發現。想想馬王堆!馬王堆最有價值的不是碰巧腐爛不掉的古屍,而是數萬字的古代經典!
我認為考古挖掘對專家學者來說最大的作用是以物證史,
而對公眾來說,像海昏侯墓在發掘告一段落後馬上把文物都展出來,吸引大家去觀看,對考古學以及歷史都有很好的普及作用
歪個樓,我把剛寫完的首博海昏侯墓展覽的導覽貼到這裡。看完會發現墓里出土的文物很多會改變原來史書給人的印象,而且很多文物會刷新認知。
時間 :2016年3月8日至6月26日
地點 :首都博物館方廳地下一層
門票 :免費
預訂網頁 :首都博物館--票務服務
預約電話 :個人63393339(9:00~17:00)基本打不通
免費講解 :持特展票在展廳的序廳等候
09:20——10:20
10:30——11:30
13:30——14:30
14:40——15:40
tips:提前1~7天預約,工作日午後去排隊人非常少。不過我親見有人沒預約不允許入場的。
要看海昏侯展一定提前預約門票!
要看海昏侯展一定提前預約門票!
要看海昏侯展一定提前預約門票!
展覽分為四個部分:
▲圖片來自首博公眾號
一、驚現侯國
——海昏侯墓的發現原由和背景
▲海昏侯墓園,圖片來自首博官網。M1是海昏侯墓
M2是海昏侯夫人墓,可惜被盜了。同是西漢的長沙馬王堆辛追夫人墓里出土了絲織品,很多人感慨如果這個夫人墓沒被盜得出土多少絲織品啊。
這個區域曾經有過地震和洪水,請看海昏侯棺槨,別說衣服了,整具屍體只能看出牙了,而且滿口牙都被壓成平面了,我猜絲織品也沒什麼希望。但是海昏侯墓的竹簡還保存著,所以也不好說。還是期待吧。
▲海昏侯墓布局,圖片來自首博官網。
有專家推測,東室西室的布局是依據海昏侯生前住所縮小後布置的。東室是卧室、西室是書房,主棺位置就是床榻方位,所以才沒有在正中,沒有被盜。
二、王侯威儀
——漢代崇尚事死如事生,通過墓葬的出土文物能窺見西漢貴族在吃住行用等幾個方面的奢華生活
禮樂
▲海昏侯墓的樂器,圖片來自首博官網。
採用兩面觀看的展櫃。空間視覺通透是這個展陳設計最大的優點,很適合這種熱門展覽。
▲很生動的編鐘底座
吃喝
▲花紋精緻的青銅器,適合大圖觀賞,尤其文首那張,能看到焊接痕迹
如果細看實物,會尤其覺得很感慨。相信這些出土文物給相關行業的人員都會帶來很大觸動。
▲青銅溫鼎,專家推測是火鍋。還有個小的是蘸醬用的。吃著火鍋唱著歌,好happy…
有個細節,這個在首博里的展,所有說明牌只有漢語名字,沒有其它任何信息,可以看出這個展覽真的是非常倉促了。2015年底還在挖掘,2016年初就開展了,完全新鮮出爐。不過這些文物也沒有經過認真推敲考證,名字還會被推翻也說不上。
▲黃銅色
▲原始青瓷
車馬
▲又一組通透的展櫃,展車馬用品,展柜上方有漢畫像磚的車馬紋樣。
除了冥車馬外,海昏侯墓里出土了實物5車20馬,是長江南首次發現漢代墓有真車馬陪葬
▲車馬這組展示的都是這張圖裡的各種小裝飾構件。圖片來自首博官網。
▲很美得錯金青銅當盧。
錯金(金嵌平到別的材質里,嵌錯金屬在春秋時代器物出現,錯金銀兩漢很流行)
當盧是放在馬頭臉前面的裝飾(看這個長度就知道往哪個位置裝了)
這個當盧線條明快、簡練、流動、有仙氣,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紋,神獸形象也都很高瘦,很漢風。
▲寫實山羊浮雕的銀當盧。西漢絲綢之路已經開始了,相比上面兩個,這個當盧我覺得有點受西方影響。
▲銅當盧 們。
▲其它各種各樣的小構件們,細看每一個都精美的要命,太講究了,馬跑的時候會有人跟在後面撿么……
金子
▲花式擺放的金餅、麟趾金、馬蹄金、五銖錢 們,大家應該看過很多照片了……
▲麟趾金是因為漢武帝得到一隻白化長頸鹿覺得是祥瑞,就下令按鹿蹄鑄造金子送屬下,相當於紀念幣,有的裡面嵌琉璃。這是劉賀父親的遺物。
▲這個金餅上有的寫了墨字,推測出土的機箱金餅是劉賀上供的酎金。
因為他被貶沒有資格算皇室成員,只好自己留著了。
▲海昏侯墓出土了超過10噸200多萬枚五銖錢,不過漢書記載,有光祿大夫月薪一萬二,而且漢武帝時不少人用五十萬免死罪一等,劉賀同時期的大臣丙吉家裡有一千多萬,所以作為一國之侯200萬也沒有很多吧。
出土的五銖錢一串一千枚,好比人民幣幣值沒有1千塊的,以前學者認為唐宋才開始有一吊錢(1000枚),現在被刷新到了西漢。
▲青銅砝碼,稱錢用的吧
用品
▲雁魚燈屬於釭燈的一種,同類型的還有長信宮燈。
釭燈是中國傳統實用設計,燈體有吸煙管,把煙氣導進燈身。燈身里常有水,燈罩可以開合調光的亮度和方向。有人形、牛形、鳥形、爐形各種各樣。工藝美術史的這個案例我背的滾瓜爛熟。
▲可愛的席鎮們
都是4個一組,球成不容易被鉤到的團形,放在席子四角。是不是又文雅又好玩。
▲博山爐
這個設計也非常贊,蓋子做成山形,熏香時雲霧繚繞像仙山,意境很到位。
西漢中期開始流行,未央宮遺址還有河北滿城漢墓也都出土了類似品。這個設計的確很適合漢代。嘉靖看到估計也喜歡哈哈。
▲這個據專家推測是個帳鉤,設計得很巧妙,造型也非常流暢
▲這個劍長得好完美,沒有任何紋飾,但是是這組文物里我最喜歡的
▲劍上的玉質裝飾海昏侯有一大堆,幾何紋樣、獸紋、平雕、立體雕各種各樣,為了不啰嗦我只放了幾個。很好奇他是像現代人在衣帽間里搭配首飾一樣的來搭配這些嗎,是怎麼收納的呢
三、劉賀其人
——以物證史,劉賀到底是不是昏君
▲大劉印在這個部分的展廳里迎面就是,揭示了劉賀不尷不尬的地位。這個印非常小,很多人直接錯過了。
▲海昏侯劉賀是「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的李夫人的孫子,基因遺傳。所以史書記載他熱愛歌舞音樂,還是挺有可能的。
劉賀繼位前生活在曲阜周邊的昌邑,墓里出土了他生前用的孔子衣鏡、《論語》《禮記》《易經》《方術》《醫書》《賦》等等的竹簡。他的老丈人是嫉惡如仇的嚴延年,這倆人估計很志同道合。我相信被廢帝之前的劉賀也是個意氣風發的耿直boy。
▲漢書記載了劉賀很多荒淫無度的表現,比如在位27天派出使者有1127人次。霍光廢掉了劉賀,霍光掌權時的史書應該是順著他寫。不過如果史官是齊太史那種剛直不阿的,也許18歲的陽光劉賀在位時真的很努力地使用了皇帝特權。
這兩天的新聞里說劉賀遺體里發現了香瓜子,也許他是被有毒的香瓜子毒死的。不知道是修鍊還是被下毒。看多了宮斗劇的我覺得是被下毒。
劉賀的下一任劉詢從小生活在民間、掖庭,被祖母、老丈人照養,年紀小小繼位後對權臣霍光屢次表現出尊重和信任,但是厚葬霍光後馬上開始剷除霍氏勢力,甚至把霍皇后都廢掉。而且為了讓百姓容易避諱,名字都從「病已」改成「詢」。是典型隱忍蓄勢的主。而且他還效仿舜,封廢帝劉賀為侯,而且是從山東不許進京朝見直接到江西去了。
反觀劉賀,傻傻的,登基時手下勸他尊敬霍光他不聽,下台後好不容易被封侯了,還說後悔沒能一直當皇帝,而且不會一直只是個侯……劉詢知道後就把他俸祿消減差不多但是沒有殺他。所以我猜測也許劉詢,也許其他利益相關者,偷偷給劉賀下了毒。
有記載說劉賀被退位封侯後身體越來越差才會英年早逝。他的大兒子,剛要繼承侯爵就死了,小兒子剛要繼承,又死了,後來除國絕嗣了…而且劉賀死後不久,嚴延年也被莫名其妙理由棄市殺頭…我覺得這都不是巧合。
希望過幾天香瓜子的化驗結果不會打臉。
▲西周的鳳鳥紋青銅提梁卣(yǒu),盛酒具
禮樂不分家,劉賀的奶奶因為音樂發跡的,所以他會收藏最崇尚禮教的周朝器皿我不覺得奇怪。
▲神獸玉佩,造型流線真好
▲龍鳳紋韘(shè)形佩
據說很多學者認為這塊玉的質地和工藝都代表漢玉的最高水平。看不懂。
同首博隔壁展的婦好墓出土文物展就展了婦好的玉韘,射箭用的扳指,但是一端是斜的,拍扁了就是這個玉佩的樣子
▲那個曾經被放反的扎小辮玉人,我4月初去看的時候是正過來的。
四、保護共享
——保護、發掘、展示一體
▲最後一部分圖文結合,介紹科學保護的過程。
▲那個精美的銅當盧有過這樣的歷程,現在才能恢復美貌和我們見面。
最後一部分我不想多說了,推薦有興趣就看央視紀錄片探索發現《海昏侯大墓考古發掘現場》,記錄了發掘過程的關鍵階段。
可能大片看多了,整個發掘過程沒有我以為的嚴謹,細節不說了,我can說我也不能up…不過想像考古人員在荒郊野嶺用現有的科技和預算,埋頭好幾年挖掘文物,要小心暗器也要小心搶劫,是挺辛苦的。而且我相信各行高水平的從業人員都是有職業操守的,肯定儘力了。
也許就是因為沒辦法像理想的萬無一失,目前國內的考古發掘不會主動發掘。
但是一旦需要,馬上開始搶救性挖掘。
-------------------------------------------------------------------------------------------------------------------------------------------
參考資料:
兩本工具書: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國工藝美術史新編》
《外國工藝美術史新編》
紀錄片:
國寶檔案《女將軍婦好》
國寶檔案《發現海昏侯》
探索發現《海昏侯大墓考古發掘現場》
一堆網站、公眾號,包含但不僅限於:
故宮博物院官網
首都博物館官網
首都博物館公眾號
騰訊新聞
民國畫事
轉載自網路的圖片可見右下角水印,未標註其它水印的由本人拍攝於展廳。
如需轉載,我很開心,但是要幫我打廣告說是我寫的我拍的哈。
-------------------------------------------------------------------------------------------------------------------------------------------
我還寫過汝窯瓷器展和婦好墓展的分析,有興趣可以找來看
大尺度的好奇、懷疑、嘗試、接受——大尺
http://weixin.qq.com/r/FERKUpPE6c6Wrdcx9xEG (二維碼自動識別)
除了考古及其歷史意義,跑個題說下它的文物保護工作。
根據目前了解到的信息和報道來看,海昏侯墓葬的發掘和清理工作比較強調現場文物保護以及實驗考古。之所以覺得海昏侯墓的文保工作值得提出來,是因為文物保護喊了那麼多年,目前考古工地能做到多學科合作的有幾家?考古工作不是把東西挖出來就完事兒了。有時候挖出來越快,挖出來越多,損失也越多。
當大家把目光都集中在考古出土了什麼的時候,眼光或許可以放長遠一點:如何最大化提取信息?實現很多的價值?這其中文物保護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以下是海昏侯現場採訪的部分內容
【信立詳先生:我們在整個清理和提取過程中,我們的考古人員和文保專家是一同進行,使文物在提取和清理過程中,絕對不會丟失和損害,提取出來之後,在現場我們就進行了應急性保護,這樣就給今後的保護,徹底保護,打下基礎。另外還有一個方法,對於結構複雜、比較脆弱的文物,我們廣泛採取了套箱提取,實驗室清理的辦法,即實驗室考古。我們採用了一種新方法,低壓氧艙。 考古發掘年底就能結束,但文物保護是一個非常長期的過程,可能要持續好多年,在所有的考古發掘中,都要把文物保護放到第一位。】
【徐長青先生:這次發掘採用了飽水保護,尤其是一些容易腐敗的文物,比如說絲織品、漆器等等,必須得在飽水環境中提取到實驗室慢慢清理,不是能夠馬上就能看到很多文物的本來面貌,如果一旦出水,可能很快就腐敗了。】
目前海昏墓有多家單位在工作,其中有湖北荊州文保中心進行考古現場保護。具體發掘全程水處理,水保護,包括還建了低壓工作倉等等。這些都是文物保護理念的貫徹。劉賀印為少見的蟾紐,這個樣式比較特別,也似乎有些特別的寓意。
這只是一顆私印,它所隱含的意思,也許只能由主人的心思上去揣度了。
這樣的一隻蟾蜍,出現在一個廢皇帝的印信上,又給人留下多少想像的空間呢?
且不說金器、青銅器等發現,單單說《論語》中的《知道》篇的發現,就可讓我們更好地去理解《論語》。
在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大量木牘竹簡中,最惹人注意的當屬《論語·知道》篇的發現。這一發現一經爆出,就在網路上引起了一片熱議,很多網友戲稱「等《論語》這一番的更新,足足等了將近兩千年」。
究竟什麼是《論語·知道》篇呢?據現在學術界的一般看法,《論語》大概可以分為《魯論》、《齊論》和《古論》三個版本。
而當今人們所看到的《論語》通行本,其實是綜合了《魯論》和《古論》所形成的版本,但是《齊論》據說在漢魏時就已經失傳了。
又根據《漢書 · 藝文志》的記載:「《齊(論語)》二十二篇 …… 有《問王》《知道》。」大家都知道我們現在一般所說的《論語》通行本總共有二十篇,而《漢書》記載中《齊論》則應該有二十二篇,也就是比一般的《論語》多出兩篇。而不少學者認為,此次海昏侯墓中出土的《論語》竹簡就是《齊論》中所多出的一篇《知道》。
如何判斷這一篇就是《論語》中的《知道》篇呢?當然這裡有很多考古學、文獻學、古典文學方面的專業知識,我們不去細究,只說其中最簡單的一點。
我們知道《論語》各章命名都是取每一章第一句的前兩個字,比如《論語》第一章叫《學而》篇,是因為這一章第一句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取的就是這句話的前兩個字。而此次出土的《論語》竹簡上的第一句話是:
「孔子智道之昜也,昜昜雲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造也。」
在漢代,「知」和「智」兩字互為通假。比如我們一般說的「知者樂水」,在漢代也可以寫作「智者樂水」,所以「智道」,也就是「知道」。因而這一篇,也就很有可能是傳說中的《論語·知道》篇。
《論語》毋庸置疑是一本偉大的思想著作,甚至有學者認為:「《論語》之於中華文明的意義,就如同《聖經》之於整個西方文明的意義。」從古至今,關於《論語》的相關註解更可以說是汗牛充棟。對於剛發現的《知道》篇,定然還有巨大的文化空間,有待學者們去研究和闡發。這裡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論語》通行本中大家最熟悉的內容,一起來再次體驗《論語》的偉大。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
《論語》開篇的這三句話我相信每個人都會背。它講的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從中學時期就明白,這三句話大概的意思是:「學習之後再時常溫習,不是一件很令人愉快的事情嗎?有朋友從遠方來看望你,不是一件很令人高興的事情嗎?人們不了解你而你也不因此感到怨恨,你不就是一個有道德的君子嗎?」這種翻譯大致沒有問題,但這麼來解釋《論語》的開篇難免會令人心生疑惑,為什麼兩千年來中國最偉大的一本儒家經典,開篇竟是這樣東一句西一句,彼此間看似毫無關係的「閑言碎語」呢?
讓我們換一個角度再來解釋下這三句話: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裡所說的「學」當然是指學習,但「習」並非簡單地指複習功課,「習」更適合理解為一種實踐、一種歷練。這樣來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其意思就是「學習到的東西,再能經常將其付諸實踐,不是一件很令人高興的事嗎?」
這裡「學」和「習」之間的關係,更是一種知與行,學與做,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係。能把所學的東西用於實踐當中,在孔子看來,是很令人高興的一件事。那究竟來如何實踐自己的所知所學呢?北宋理學家張載曾說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似乎可以看做是「學而時習之」的最好註腳。
在你把自己的所學與理想付諸實踐之後,一個人吶喊、奮鬥,難免勢單力薄、孤獨寂寞。此時如果能有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願意不遠萬里前來與你一起努力,並肩作戰,豈不是一件很令人快樂的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說的正是這個意思。從這個角度來看,「有朋自遠方來」恰好是對於「學而時習之」的進一步延伸和拓展。
但如果你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該怎麼辦?如果沒有人能理解你的理想和志向又該怎麼辦呢?孔子在說完前兩句話後,繼續給出了他的答案:「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退一步講,即使沒有同道好友從遠方趕來支持你,即使人們都不能了解你的所學與抱負,而你仍舊能夠做到不因此而怨恨,這不就是君子的行為了嗎?
如此看來,《論語》的前三句話就不再是散亂的話語碎片,而是有了統一的意義內涵:我們首先要立志將自己的所學付諸社會實踐;在實踐過程中期待有志同道合的好友共同前行;而如果沒有人理解我們、支持我們,我們也不會對他們心懷怨恨。這就是孔子在《論語》開篇的三句話中展現的非凡抱負和雄渾氣魄。儒家中剛猛、激昂、執著的一面在這三句話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雍也》
這是在整部《論語》通行本中我最喜歡的一句。你可以把這句話看成是孔子對於一個人的判斷:質樸的本質超過了文化的修養,這個人就會顯得粗野;文化的修養超過了質樸的本質,就會變得浮華不實。只有在二者相輔相成、平衡適度時,一個人這才稱得上是一個君子。
同時,你也可以把這句話理解為孔子對於一篇文章的要求:如果一篇文章內容充實豐富,但沒有找到好的形式,那麼就會顯得信馬由韁、泥沙俱下,所謂「質勝文則野」;如果一篇文章形式漂亮,但內容乾澀而枯燥,那麼就會淪為一篇空有架子的「表面文章」,所謂「文勝質則史」;那麼什麼樣的文章才算是真正的好文章呢?孔子在幾千年前已經給出了答案「文質彬彬」——好的形式和好的內容彼此相符,相得益彰,就是一篇好文章。
文:求鯉
根據南昌的歷史來看,很可能是唯一的皇帝陵墓了。目前主槨室已經清理得只剩下主棺了。可能主棺要整體打包至實驗室考古。
「海昏侯」的歷史之碎
數月以來,南昌海昏侯墓葬的發掘和文物展出,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海昏侯」引人矚目之處不僅在於發掘的精美文物,更在於墓主身份——曾經短暫繼承西漢皇位、後被改封為海昏侯的廢昌邑王劉賀。
「海昏侯」劉賀,他背後散發的歷史之味綿長悠遠。筆者將其歸納為「歷史三味」——「等級君主制之興衰」、「君臣關係之嬗變」、」封號謚號的古今之異」。這歷史三味,似可以揭示一些中國歷史中鮮為今人所知的秘辛。
等級君主制之興衰
先說一個故事。
《西遊記》演到「大鬧天宮」這一回,天兵天將都奈何不了孫猴子。這時玉帝窮極生智,接受了觀音的建議,放下身段向外甥二郎神求救。二郎神眼見天宮母舅家有難,也不忍袖手旁觀,於是放下之前的小恩小怨,慨然相助。雖則如此,觀音卻一語道破了二郎神和天宮的日常關係——「奈他(二郎神)是聽調不聽宣。」
什麼叫「聽調不聽宣」呢?說白了,如果天宮也是一家大公司,那麼玉帝固然是董事長,二郎神也是天宮這家大公司的董事,享有貴族俱樂部的金卡。他有股份,有投票權,不是玉帝可以任意驅使的天兵天將,不是天宮領工資的普通員工,不會像豬八戒和沙僧一樣被隨意解僱。二郎神或許不是公司的最大股東,但他一定是董事會成員。二郎神或許會為公司出力,但絕不會聽任玉帝頤指氣使。二郎神,其實扮演的是一個類似CTO或是執行董事的角色。初讀這一段,我們會覺得二郎神實在「威武霸氣」,並不把玉帝放在眼裡。但放眼先秦,那隻不過是士大夫對諸侯、諸侯們對天王的常態關係而已。
先秦三代,天子只是諸侯們推戴的共主(「部落聯盟首領」)。天子與諸侯只有上下級的尊卑之別,卻絕無生殺予奪之權。天子有事,調動諸侯幫忙。但諸侯的領地,諸侯享有自主權,天子管不了。易言之,天子於諸侯,並無絕對權力;諸侯於天子,更沒有人身依附。
天子對諸侯有權,但只是有限權力;諸侯對天子負責,但僅是有限責任;天子對諸侯也要負一些責任(比如「巡狩四方」),諸侯對天子還時而有一些權力(比如「尊王攘夷」,甚至參與廢立天子)。諸侯向天子稱臣,卿大夫士也向諸侯稱臣;天子固然可以自稱為」朕」,諸侯卿大夫士們當然也可以自稱曰「朕」(屈原《離騷》有雲「朕皇考曰伯庸」)。
這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君主制」。孔子為什麼這麼說?恰恰是他老人家看到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天下歸於獨夫獨尊的危險傾向。
孔子不朽。
細讀《西遊記》,我們不難發現:二郎神獨自領有梅山兄弟和哮天犬,有龐大的獨立部隊,在灌縣享用人間煙火;東海龍王專擅一方,與玉帝天海阻隔。二郎神和東海龍王,都是各方諸侯。於是,以下情節就不難理解了:天宮有難,二郎神率軍救援。周平王有難,諸侯合力幫助他東遷;東海龍宮有難,玉帝伸手相助。春秋前期魯國、鄭國內亂,周王也幫忙平定。周王與諸侯,玉帝與龍王、二郎神,實則是共治天下。
王夫之說過一段話:
古之天子雖極尊也,而與公侯卿大夫士受秩於天者均。故車服禮秩有所增加,而無
所殊異。天子之獨備者,大裘、玉輅、八佾、官縣而已;其餘且下而與大夫士同,昭其為一體也。(《讀通鑒論》卷八《桓帝》)
王夫之老先生這段話說得多好!一言以蔽之,天子亦一級之諸侯也,並沒有獨尊於諸侯之上,也沒有到達後世專制皇帝乾綱獨斷、口含天憲的地步。天子與諸侯,其實是一體。後來宋人張載在《西銘》里也提到:
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渾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
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
天地是我們的父母,天子,不過是大宗。天下人,都是我們的兄弟。這種認知,實在是先秦三代思想的復甦。宋朝為何被士人廣為稱頌、並歸入「後三代」?張橫渠雋言可見一斑。
秦始皇混一六國,帶來的是結構性的改變——等級君主制從此消亡,君主專制集權從此開始。從此,皇帝對臣民有著無限權力,卻不必負責;臣民對皇帝要負無限責任,卻毫無權力(權利)。普天之下,皇帝不再允許有諸侯存在。率土之濱,臣民對皇帝不再有任何權利。
我們終於可以談海昏侯了。各位或許要問,為何漢初又出現了昌邑王、海昏侯?沒錯,這正是本文的重點所在。
劉邦承秦而立,做了皇帝。既然是皇帝,卻又恢復了分封。為什麼又分封了?下文再說。既然復行分封,那麼問題來了:分封的精神在於「等級君主制」,然而,大一統集權的皇帝又豈容「等級君主制」的存在?矛盾扞格,所在多有。漢初幾十年的歷史證明了這一點:劉邦發現不對頭了,皇帝與諸侯豈可共處天下?於是他大動干戈、王霸雜用,陸續翦除了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王,與大臣們殺白馬,立盟誓:非劉姓不得封王!劉邦自以為,如是這般就可以高枕無憂、天下盡歸於劉了。
然而,這些劉邦的侄子、兒子做了王侯之後,不安分了。他們從小生活在吳地、楚地、淮南地、濟北地……他們首先是吳王、楚王、淮南王、濟北王,然後才是漢朝吳王、漢朝楚王、漢朝淮南王、漢朝濟北王……如若身邊一些野心家稍微攛掇,誰不想做皇帝?
李開元先生在《秦崩》 里總結說:
在後戰國時代,戰國七雄復國,合縱連橫,紛爭並立再現,諸子又開始遊說,百家重新爭辯,遊俠復活,豪傑蜂起,前後六十餘年間,歷史彷彿回到了戰國末年。
濟北之亂,七國之亂,淮南王之亂,劉姓王打劉皇帝,就這麼又打打停停地亂了幾十年。
直到漢武帝即位,他發現這不是個事。他搞「推恩」——讓劉家王侯們再分封,越分越弱;他搞」改正朔,易服色」,封禪泰山,文治武功,向全天下昭示:我才是皇帝!只有我才能做皇帝!至此,秦末以來的迴轉和紛亂,才告一段落。至此,等級君主制才算徹底走入歷史,皇帝集權制才算初步確立——無怪乎後世常常要「秦皇漢武」並稱了。
漢武帝時的諸侯王,與先秦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劉賀,便是在這番時代背景之下,作為一個過渡時代的諸侯王,登上了歷史舞台。
漢武帝共有六子:廢太子劉據、漢昭帝劉弗陵、齊王劉閎、燕王劉旦、廣陵王劉胥、昌邑王劉髆。其中,劉據被廢,劉閎早夭且無子,劉旦、劉胥造反自殺。這樣,漢昭帝去世且無子,皇位順序天然就落到了昌邑王一支。劉髆已死,但他兒子劉賀尚存。
這真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霍光「制詔昌邑王」,拉開了劉賀即位的序幕。
對劉賀這一段短短二十七天的皇帝之旅,《漢書·霍光傳》和《漢書·昌邑王傳》的記載各有側重。《霍光傳》對劉賀即位一筆帶過,而對霍光廢立不吝筆墨;《昌邑王傳》則是詳前略後,大書特書劉賀即位時的情勢,對被廢一筆帶過。
《昌邑王傳》載劉賀即位前後情事:
夜漏未盡一刻,以火發書。其日中,賀發,晡時至定陶,行百三十五里,侍從者馬死相望於道。郎中令龔遂諫王,令還郎謁者五十餘人。
賀到濟陽,求長鳴雞,道買積竹杖。
過弘農,使大奴善以衣車載女子。
至湖,使者以讓相安樂。安樂告遂,遂入問賀,賀曰:」無有。」遂曰:」即無有,何愛一善以毀行義!請收屬吏,以湔灑大王。」即捽善,屬衛士長行法。
賀到霸上,大鴻臚效迎,騶奉乘輿車。王使仆壽成御,郎中令遂參乘。旦至廣明東都門,遂曰:」禮,奔喪望見國都哭。此長安東郭門也。」賀曰:」我嗌痛,不能哭。」至城門,遂復言,賀曰:」城門與郭門等耳。」且至未央宮東闕,遂曰:」昌邑帳在是闕外馳道北,未至帳所,有南北行道,馬足未至數步,大王宜下車,鄉闕西面伏。哭盡哀止。」王曰:」諾。」到,哭如儀。
王受皇帝璽綬,襲尊號。即位二十七日,行淫亂。大將軍光與群臣議,白孝昭皇后,廢賀歸故國,賜湯沐邑二千戶,故王家財物皆與賀。及哀王女四人各賜湯沐邑千戶。語在《霍光傳》。
這段文字,說的是劉賀如何在將即位未即位之時,如何荒唐,如何不法。第一,被選中即位,對劉賀而言是天降之喜。劉賀接到喜訊不夠淡定,狂喜之下他一天竟然跑了一百三十五里,根本不顧馬力不濟,毫無雍容氣度;第二,劉賀在即位路上幹了種種荒唐不法的壞事,採買貨玩,縱容屬下;第三,劉賀到了長安,不尊禮制,勉行哀禮。
劉賀即位後「行淫亂」的史實,語在《霍光傳》。奇怪的是,《霍光傳》里的大段篇幅都用在描述霍光如何與張安世、田延年定策廢立,以及霍光如何說服皇太后將昌邑群臣二百多人都抓起來,然後控制劉賀,頒詔廢立。劉賀直到最後一刻,都還不知道自己將要被炒魷魚(「尚未自知當廢」)。於是有了這樣一段史文(《漢書·霍光傳》):
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帳中,侍御數百人皆持兵,其門武士陛戟,陳列殿下。群臣以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聽詔。
接著便是洋洋洒洒的劉賀罪狀:劉賀即位二十七天,荒淫無道之事卻有一千一百二十七件!千載以降,讀來依然緊張肅穆,汗毛直豎。霍光權傾朝野,他在昭帝時就幹掉了燕王和上官桀叛亂集團。他的權勢,並不因昌邑王即位而有稍改變。昌邑王雖然自諸侯而皇帝,他受制於霍光的情勢,並不因即位而有稍改變。
先秦「君君,臣臣」的「天下之道」,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昌邑王即位後的遭遇,正是典型的「君不君,臣不臣」。
漢朝諸侯王入繼大統,此前已有先例——漢文帝就是以代王的身份即位。當時朝廷主事者是周勃、陳平和其他漢室宗親。周勃手握大權不說,朱虛侯劉章即位的聲望甚至還一度超過代王,這都給代王帶來極大壓力。代王剛到長安,不敢(不願)住宮殿,而是在代邸觀察進退。即位的過程中也頗與周勃、陳平進行了一番或明或暗、虛虛實實的角力。代王即位之後也不放心周勃,最終還是找了個機會讓周勃去位,這才把皇帝坐穩。可見,漢文帝當時面臨的局勢也是頗為險峻。
易言之,代王后來之所以能把龍椅坐熱,並不是因為他的即位和皇帝名分,而是他成功地通過權術趕走了周勃!這根本就是「法術勢」,絕非什麼「天下之道」。
最高權力「名存實亡」甚至「名亡實存」的戲碼,從此在中國歷史上反覆上演。先秦那「名實相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的正常狀態,從此一去不復返了。
先秦的中國人談的都是「天下大道」、「天道」。秦漢以降的中國人愛談的卻是「天下大勢」,甚至讀書人也很難免俗,這難道還不令人警醒嗎?
劉賀名為王侯,實為臣屬。可是劉賀即將即位,等於是兩級跳。從一個漢帝國公司的中層員工(連管理層都不算),驟然上升到董事長——他還帶來了自己的管理團隊——昌邑群臣;
霍光名為臣屬,實為虛君。然而霍光即將交權,等於是降兩級。從一個漢帝國公司的執行董事(雖然不是董事長),驟然要變成普通董事,甚至有降臨到普通中層的危險——一落千丈。
劉賀怎不能戒慎恐懼。
霍光怎能不心存疑慮。
劉賀做了短短二十七天的皇帝就被廢掉,這可是自有皇帝以來,第一次出現這種狀況。也正是因此,劉賀的被廢,也可以看做是一個過渡時代的皇帝,匆匆走下了歷史舞台。劉賀入承大統而又遭廢的歷程,過程曲折,心驚動魄。就劉賀而言,是空忙一場;就霍光而言,是瞎忙一場——後來他家被漢宣帝剿滅的下場,也不難推知了。
劉賀被廢,他從昌邑國帶來的大臣也被誅殺殆盡。因此,對劉賀的種種「淫亂」罪狀,有必要予以最深刻的懷疑——難保這不是霍光團隊無端編造出來的。為什麼這麼說?
探討一番「君臣關係之嬗變」,便可得解。注意,下文的「君臣」,包括一切的上下級關係,不只是秦漢之後的皇帝對臣民。
君臣關係之嬗變
後世常以「伊尹、霍光」並稱,以至於「伊霍」幾成一名詞。不過,若是細心檢討,我們很快會讀出伊尹與霍光的天壤之別。
伊尹出身貧賤,輔佐商湯成就偉業。「放太甲於桐宮」是伊尹最為後世津津樂道的話題。就是在霍光決策廢昌邑王之時,伊尹的往事也被提起:
光憂懣,獨以問所親故吏大司農田延年。延年曰:「將軍為國柱石,審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選賢而立之?」光曰:「今欲如是,於古嘗有此不?」延年曰:「伊尹相殷,廢太甲以安宗廟,後世稱其忠。將軍若能行此,亦漢之伊尹也。」
其實,霍光完全無法和伊尹相比。後世會錯了意,也就將錯就錯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就伊尹與太甲的關係而言——伊尹是臣,廢太甲是臣,不廢太甲也是臣;太甲是君,哪怕被伊尹廢了也是君。伊尹無法取而代之。伊尹與太甲絕不是你死我活,伊尹與太甲像是周公與成王。完成傳幫帶的角色後,伊尹就該退場了。儘管,他使用了激烈的手段。
然而,霍光與劉賀,卻絕非如此了。
如前所述,「等級君主制」時代,「君」和」臣」的身份可以共存於一人,這端看他是對上還是對下。不過,秦始皇以後,只有皇帝才配得上是「君」了。這個大轉換,意味著「君」和「臣」從此都要重新定義——從此,唯有皇帝才是「君」;從此,皇帝之外的人都是「臣」,且都只能向皇帝稱臣。
先秦時古人還常常談「士君子」,這裡「君子」是一種貴族身份;秦漢以降大家卻習慣談「士大夫」了,「君子」也幾乎只剩下道德含義。「士」和「大夫」本來是毫不相干的兩個貴族等級,卻在後世混為一談。這都貼切地反映出——在秦漢之際那個天翻地覆時代,社會結構經歷了何其激烈的翻轉和重構。
後世常用來形容丞相的習語「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恰恰生動展示了皇帝絕對統馭千萬臣民的景象,以及等級制被徹底打碎的結果。丞相雖然處在這個位置,卻是可以被隨意撤換甚至誅殺、降格到「萬人」之中的。一萬零一人都必須向君主稱臣,那一萬人卻萬萬不能向「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那一個人稱臣。到明清兩代,連這個表面意義上的丞相也被撤銷,中國走入了君主專制的頂峰。
這個端倪,正是從秦漢發端。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本是先秦貴族的起碼尊嚴,後世皇帝則幾乎是隨意刑罰乃至誅殺大臣。後世的大臣是這樣的——
用之則為虎,不用則為鼠!
朝握權為卿相,夕失勢為匹夫!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伴君如伴虎」,這類口號確有它的正確性,也已為歷史所驗證。但那都是秦漢以後的事情。儒家經典里,這種字眼毫無蹤跡,也絕對違逆儒家古義。先秦時期,君主是絕沒有隨意誅殺大臣的權力的。宋太祖趙匡胤老兒定下誓碑「不殺士大夫及言事官」,只不過是對先秦君臣關係的迴轉和肯認。
劉賀被霍光廢掉,在我看來,最精彩的一幕是以下這段。這段文字也最能展現,秦漢以來「君臣關係之嬗變」,相較於先秦已到了何種無法無天的程度:
皇太后詔曰:「可。」光令王起拜受詔,王曰:「聞天子有爭臣七人,雖亡道不失天下。」光曰:「皇太后詔廢,安得天子!」乃即持其手,解脫其璽組,奉上太后,扶王下殿,出金馬門,群臣隨送。王西面拜,曰:「愚戇不任漢事。」起就乘輿副車。大將軍光送至昌邑邸,光謝曰:「王行自絕於天,臣等駑怯,不能殺身報德。臣寧負王,不敢負社稷。願王自愛,臣長不復見左右。」光涕泣而去。群臣奏言:「古者廢放之人屏於遠方,不及以政,請徙王賀漢中房陵縣。」太后詔歸賀昌邑,賜湯沐邑二千戶。昌邑群臣坐亡輔導之誼,陷王於惡,光悉誅殺二百餘人。出死,號呼市中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劉賀的控訴——「聞天子有爭臣七人,雖亡道不失天下」,真是一語道破了本文所要表達的核心論點。這句話,典出《孝經》。孔子答覆曾子說: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
孔子的說法,本於《尚書·泰誓》。《論語·泰伯》亦見此句:
(武王):「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亂臣」,在這裡即「能臣」之意。(《尚書正義》)這是孔子在用歷史上課——天子無道,但仍然是天子。他的能臣或「爭臣」們幫他做事,糾正他的過失,匡扶他的施政,然而並不會取而代之——天子「不失其天下」。哪怕是伊尹,也必須還政於太甲。事情完畢,諸侯也好,臣子也好,回到封地,各安本分。
必須為劉賀點贊,他說出了先秦禮法的精義。而這精義之所在,乃是號稱遵行儒術的「漢家制度」和霍光本人,不得不至少在表面上服從的。如果這種事發生在秦朝,那麼趙高弒君、二世弒兄,幹掉天子靠的就是法術勢,連虛擬的偽裝都不必有,更不會顧及什麼禮法。
劉賀在這列炬交戟、殺機四伏,甚至是命在頃刻的關頭,勇敢地用《孝經》甚至是《尚書》的古義來維護自己,這恐怕是他在絕境能拋出的最犀利思想武器。設若劉賀是一個只會鬥雞走狗玩女人、整天淫亂壞事做絕的荒唐人,這個劉賀與臨難之際口吐《孝經》的劉賀,未免太過扞格。難以相信,這兩個劉賀是同一個人。
海昏侯墓里出土的各種簡帛文獻都在昭示,劉賀似乎是一個飽讀詩書的好儒之人。如果更多的證據能夠證明劉賀的好學,我們就當有更大的理由,否定霍光集團對劉賀的污衊和抹黑了。
霍光此刻的反應堪稱急智——你是皇太后廢掉的,就不要拿天子來做擋箭牌!
「皇太后」,不是第一次用來廢立皇帝了。從呂太后開始,「皇太后」這個先秦典籍遍尋無著的權源,如鬼似魅般地在中國歷史上再三重現——這的確是「漢法」的發明。
劉賀「臣愚憨不任漢事」的回答看似認輸,又何嘗沒有深切的憤懣和控訴?!——這就是所謂「漢法」?這就是所謂的「漢事」?後來幹掉霍光家族的漢宣帝說得好,「漢家自有制度,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史文末尾昌邑群臣被殺時的憤言(「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與其說是對劉賀不善權術的悔棋,倒不如說是對劉賀遵從的先秦古義(君君,臣臣)的最後否定。的確,如果劉賀遵從先秦古義的話,他也沒有任何「當斷而斷」,發動政變拿下霍光的合法性。劉賀所以沒有成為他的叔叔劉旦、劉胥,還真就要歸功於他這一念之遲,或是一念之仁。
封號謚號的古今之異
劉賀被廢之後,朝廷封為「海昏侯」,封地南昌。
「海昏侯」之「海昏」,雖然不是謚號,卻是不折不扣的惡名。五百多年後南齊末帝蕭寶卷昏暴而亡,謚號如此而定:
依漢海昏侯故事,追封東昏侯。(《南齊書·東昏侯本紀》)
「海昏」的名號,也同所謂「戾太子」(劉據)、「息隱」(李建成)、「丑謬」(秦檜)一樣,耐人尋味,望之生趣。
這個「海昏侯」,值得玩味。
「海昏侯」這種封號,其實從漢初就開始萌芽了,故事還得從劉邦說起——前文未解答的問題來了:劉邦為什麼又要復行分封?
眾所周知,劉邦不好儒,甚至摘下儒冠往裡頭撒尿。劉邦的名言是,老子的天下是從馬背上打下來的,何必要用詩書?陸賈提醒他,馬上得天下,難道可以馬上治理天下?叔孫通提醒他,當了皇帝了,就放任自己的大老粗弟兄們在宮殿朝堂上胡作非為亂成一鍋粥?經過這麼一番提點,劉邦老兒才如夢初醒。從不好儒,到勉強從儒,劉邦經歷了一番轉變。恢復分封制,便是劉邦勉強從儒的表現。——如果劉邦完全遵從秦制,後世恐怕除了皇帝,就沒有別的王侯尊號了。
不過,此分封已經非彼分封了。劉邦把他大哥的兒子劉信封為「羹頡侯」,什麼叫「羹頡侯」?原來,劉邦年輕的時候放蕩,經常帶著一幫狐朋狗友跑到大哥家吃白飯。大哥早逝,大嫂看著吃白食的弟弟就噁心。一次,劉邦又來了,大嫂聽見了,故意使勁用鍋鏟子敲鍋底——沒飯了。等劉邦悻悻然送走狐朋狗友們,跑到廚房一看——原來大嫂是哄我。
後來劉邦做了皇帝,打死不願給大侄子封侯。劉邦的老爹腆著老臉求他,他才封了一個「羹頡侯」——大白話說就是「鍋鏟子侯」。這種奇奇怪怪的封號,也是劉邦匠心獨運的產物。試想,周朝封侯,大家封的是魯侯、齊侯、魏文侯、韓昭侯,「羹頡侯」是什麼東東!?
公侯伯子男,王侯卿大夫士,權位自不待言,尊崇如影隨形。置「羹頡」和「海昏」如此粗鄙貶斥之字眼,加諸公侯之名,也只有混合了秦制和周制的漢制,才能幹得出來。
漢朝的玩法,後世繼承了。千載以下,「儒表法里」的現實,一個王侯封號,便可全部道出。劉禪是安樂公,孫皓是歸命侯,聽起來啼笑皆非、不尷不尬;東漢封的「宦官五侯」,李煜封了違命侯,這些就是非驢非馬、不堪入目了。用時髦話說,就是「違和」。
秦始皇統一以後,看到謚號不爽了,這是「子議父,臣議君」,豈有此理!於是痛下殺手,廢除了謚法制度。如果沒有劉邦,可能這謚法就連同「周制」被一併丟入歷史了,大家以後可就都得跟著叫「漢始皇」、「唐始皇」、「明始皇」了。
劉邦恢復帝制,又恢復謚法,不通之至。皇帝本就是德兼三皇功蓋五帝的,皇帝本來就是不能讓人議論的,無論是生前還是身後,也不管你是什麼人。
謚法,本有美有惡。「厲王」、「幽王」、「靈王」均是惡謚。
謚號的議定,也頗有「公議」之精神。天子、諸侯掛掉了,大臣們一起評個謚號。下級評上級,也沒什麼不妥。
然而,秦漢以後,惡謚越來越少,唐宋之後就絕跡了。而且,凡是出現過的惡謚,最大出現理由是——這個謚主被政敵幹掉了;這個謚主是王朝最後一任。
想想看上文提到的「君不君,臣不臣」,這便不難理解了——皇帝、「諸侯」唯有在「法術勢」的殘酷權斗中失敗了,才有可能被冠以惡謚。試問,這時的君還是君嗎?不,他早已被鬥倒成為臣了。皇帝也好,諸侯也罷,莫不如是。
封號的情況類似——不能在權斗中立於不敗之地,就甭想享受好的封號。
謚號和封號早已成為帝王權術的工具,而非先秦禮制的名分——這就是「海昏侯」背後的又一歷史之味。
劉賀如果活在先秦,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或許也能撈一個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安陵君之類的封號玩玩。可是他不幸活在秦漢之後,那麼想拿到好的封號,就只有幹掉霍光了。不願?那麼就得被霍光幹掉。這正是《韓非子·備內》的核心觀點:父子、夫妻之間也都恨不得對方早死,這樣才能抓取權力!
今人好談「古今中西之爭」,其實秦漢以後的古人一樣愛談。不同的是,古人愛談的只有「古今」,不談中西,也不談中東。古人所談的「古今」之「古」,特指先秦三代以及更久遠的堯舜禹乃至黃帝時代;古人所談之「今」,則是秦始皇之後的歷史時期了。
古人(這裡特指秦漢以後、近代以前的中國人)談起「古今之變」或是「古今之爭」時,總是一副痛心疾首、悔不當初的口氣和樣子。「海昏侯」背後的歷史三味,今人或許覺得稀鬆平常、無甚可怪,而在古人看來,可謂是苦不堪言、難以下咽——一言以蔽之,就是「周秦之變」。
這是中國歷史史無前例的悲哀。更悲哀的是,如此悲哀還在反覆持續。
人們終於知道江西的省會是南昌了
文中寫得清楚
考古學史上第一次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揭示的是以西漢海昏侯和侯夫人墓為中心的祠堂、寢、便殿、廂房和墓園牆以及道路和排水系統等各類地面建築基址,構成了我國迄今發現保存最好、布局最完整、擁有最完備祭祀體系的西漢列侯墓園,對於復原西漢列侯葬制和園寢制度價值巨大,在我國的考古學史上還是第一次。
以紫金城為代表的海昏侯國都和以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為代表的墓葬區,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侯國聚落遺址,是重要的國家級歷史文化遺產,是研究西漢侯國歷史最獨特的大遺址。結構保存最完整西漢列侯等級墓葬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規模宏大,結構保存完整,其覆斗狀封土、甲字形墓穴、回字形槨室以及迴廊形藏閤內清晰的功能區劃,是迄今我國發掘的結構保存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的西漢列侯等級墓葬,價值重大。南方地區尚屬首次
考古工作中發掘一座帶有真車馬的陪葬坑,出土大型真車5輛,馬匹20匹,即每輛車4匹馬,反映了西漢列侯車輿制度。此外,還出土了錯金銀裝飾的精美銅車馬器3000餘件。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是我國長江以南地區發現的唯一一座帶有真車馬陪葬坑的墓葬。
江西史上最多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是江西迄今發現的出土文物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工藝水平最高的墓葬。迄今已出土的1萬餘件文物,特別是海昏侯墓及其車馬坑出土的9千餘件文物,形象再現了西漢時期高等級貴族的生活,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
其實對我來講,最大的震撼在於
現在清理出來的很多東西,我居然能看懂上面的文字,而且沒有絲毫的陌生感
彷彿在讀「商務印書館」的古籍一樣
想想,我這種徹頭徹尾的門外漢,不需要專家,不需要長期的學習積累,就能明白的讀懂西漢年代的竹簡(尤其是下面這張,跟讀白話文似的),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真不是亂說的啊...
想想,我這種徹頭徹尾的門外漢,不需要專家,不需要長期的學習積累,就能明白的讀懂西漢年代的竹簡(尤其是下面這張,跟讀白話文似的),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真不是亂說的啊...
話說我這種對於古代文字的研究水平,要是對象是古埃及,古巴比倫神馬的,能混個終身教授吧~~~~~~
今天去首都博物館參觀「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展如其名,太過癮了! 介紹中常有「最多」「首次」「第一」等說法,考古者的激動得意溢於言表。
手機拍圖,分享一下:10點多,安檢排隊到大門外
當年盜墓的如得手,夠吃幾輩子了
當年盜墓的如得手,夠吃幾輩子了五銖錢
五銖錢麟趾金
麟趾金見識了「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 」的景象。
見識了「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 」的景象。
大量黃金出場!從沒一次見到過這末多金子!馬蹄金!
出土時場景
出土時場景金板
金板金餅
金餅金上有字
金上有字
大劉紀印,放大鏡里的印文。
大劉紀印,放大鏡里的印文。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南昌終於能有拿的出手的旅遊景點了
好想知道竹簡能還原出什麼典籍
守著《漢書·藝文志》等著,快整理吖~!講講南昌海昏侯墓的發掘對我身處行業的意義吧!
「高古玉」是指漢代及其以前的玉製品,這些玉器都非常的漂亮。但是來路基本都不幹凈,大多是盜墓而來。於是國家為了抑制因為高古玉價格上漲而導致的盜墓活動,所以制定了現行的文物保護法規,不允許高古玉上拍賣會。這導致高古玉的市場價格嚴重地低估,與其自身的價值完全不符合。高古玉價格相對來講不高,這又導致關注的人很少,關注的人少了,價格也就上不去,陷入了循環。
南昌海昏侯墓的發掘出土了一些精美的高古玉,全中國的媒體都在免費宣傳,極大地引發了各界的關注。關注的人越多,喜歡的人越多,湧入的熱錢就多,高古玉的價格就漲了起來。
雖然國內的拍賣行不允許上拍高古玉,但是香港.海外可以呀。
昨天,2016年4月5日,香港邦瀚斯2016春季拍賣「溫玉物華——思源堂藏中國玉器」 收槌,總成交額178,276,250港幣。雖然這次拍賣會的東西有真有假,但不得不承認南昌海昏侯墓的發掘極大地助長了價格。
東漢玉雕說唱舞人,成交價:3148萬港元
漢或以後青玉雕辟邪(5.5厘米),成交價:2476萬港元
漢或以後青玉雕辟邪(8.7厘米),成交價:2196萬港元
感謝邀請,我之前回復過一個類似問題,海昏侯墓的考古發掘尚在進行中,最為核心的主棺還未打開,目前連墓主身份都沒有最終確定,全部出土器物的整理、修復、發表以及發掘簡報的撰寫發布都需要一定時間,題主現在就來問發掘的意義,未免也太心急了。
海昏侯劉賀做過第二代昌邑王。專家們用了大篇文章描述他是如何從山東貶到江西的。沒有誰想到過懷疑一下, 昌邑國一定就在山東嗎? 《漢書》的記載靠譜嗎?
「昌邑國」究竟在哪裡?
漢武帝一共有六個兒子。長子劉據立為太子沒有封諸侯國。六子劉弗陵也沒有封諸侯國(出生晚, 在哥哥太子劉據被冤自殺後於公元前87年被臨終的漢武帝立為太子, 兩天後漢武帝去世, 7歲的劉弗陵即位為帝--漢昭帝)。 次子劉閎、 三子劉旦、 四子劉胥在同一天(公元前117年)被分別封為齊王、燕王和廣陵王。五子劉髆在公元前97年被封為昌邑王。
漢武帝時期的齊國在現山東淄博臨淄, 燕國在現北京丰台到宣武門一帶, 廣陵國在現揚州高郵。這三個地方在漢武帝時期要麼是軍事重地, 要麼是經濟重地, 而且不是在西域前線, 分封給自己兒子據守理所當然。
1978年,山東臨淄因鋪設鐵路取土,發現一個佔地面積達5公頃的西漢大墓。1983年開始發掘, 僅殉葬坑就出土了12000多件珍貴文物, 其中有國寶級的中國最大的銅鏡等。這個墓的主棺室因保存完好不屬於「搶救性發掘」而進行保護性封閉。 雖然主棺沒有發掘,但專家推測它是昌邑王的哥哥齊王的墓。
1974年北京丰台大葆台也是因施工發現一個西漢大墓, 此墓被盜掘珍寶文字都沒有了, 但墓室保存完整, 有帝王級大墓才允許有的「黃腸題湊」。專家推測墓主是昌邑王的哥哥燕王劉旦。
1979年揚州高郵開山取石發現一個西漢大墓, 此墓也被盜掘, 但有「黃腸題湊」和「金縷玉衣」殘留。專家證實這是昌邑王的哥哥廣陵王劉胥的墓。
漢武帝四個封王的兒子,似乎有三個的大墓都找到了。昌邑王墓至今毫無音信。昌邑國在哪兒? 昌邑國也應該是這麼一個地方---不是前線, 物產富足或是戰略位置重要。在網路搜索「昌邑」, 發現有四個: 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區; 山東淄博昌邑; 山東巨野昌邑; 江西新建昌邑。
東北吉林的昌邑可以不考慮。漢武帝四個兒子封王, 有一個齊王封在淄博, 再封一個昌邑王在淄博, 似乎不合理。史書認可的昌邑國在山東巨野, 離齊國臨淄不算太遠。
1968年山東巨野發現了一座西漢墓, 當時專家們很興奮, 因為這座墓的地點與史書記載的昌邑王下葬地點完全一致。因為當時是敏感時期, 沒有發掘。1977年開始發掘, 專家和媒體大肆報導「發掘昌邑王墓」的種種消息, 轟動一時。然而, 發掘中發現此墓雖保存完好, 但規模實在是太小, 出土文物少得可憐。更沒有昌邑王應該享有的「黃腸題湊」和「金縷玉衣」。事後相關專家高度懷疑: 昌邑王是不是在巨野?
《史記. 河渠書》記載: 漢武帝時期, 黃河在濮陽瓠子決了口,奪淮入海。「東南注巨野(今山東巨野縣),入淮泗」,使十六郡的百姓受到嚴重災害。受災最嚴重的地方就在巨野。由於當時正值對匈奴的戰爭開始, 漢武帝沒有精力分散國力救災, 任由黃河水災持續了20多年, 直讓「天災」演變成「千里無廬,災民易子而食」的「人禍」。大敗匈奴收復河套後 , 漢武帝親臨災區「視察」, 看到一派人間慘狀, 在黃河決口處寫下《瓠子歌》:
瓠子決兮將奈何,浩浩洋洋,慮殫為河。
殫為河兮地不得寧,功無已時兮吾山平。
吾山平兮鉅野溢,魚弗憂兮柏冬日。
正道馳兮離常流,蛟龍騁兮放遠遊……」
歌中「吾山平兮鉅野溢」的「鉅野」就是巨野(西漢時期巨、鉅通用)。
很難相信, 漢武帝會把一塊當時還「吾山平 (水平齊了吾山的山頂) 鉅野溢(水淹沒鉅野澤並溢出)」的災區分封給兒子做「昌邑國」。也很難相信, 漢武帝會分封兩個兒子在相隔不遠的地方。
昌邑國究竟在哪裡? 我認為, 昌邑國就在江西新建昌邑。理由有三:
1. 考古隊專家認為, 南昌新建縣的昌邑, 是昌邑王劉賀被貶海昏侯由山東遷居江西後建的。 因為懷念山東昌邑, 所以把南昌海昏侯封地命名昌邑。此說大逆不道。劉賀本身已經是「侯」的身份, 怎麼敢稽越以「侯」的身份在封地用「王」的稱呼? 要掉腦袋的。所以, 新建縣的昌邑是在海昏之前。也就是說, 新建縣原有昌邑國, 第一代昌邑王就分封在這兒, 劉賀繼位昌邑王也在這兒。海昏侯國不過是在原昌邑國內縮減地盤划出一塊, 貶了地位而沒有挪動地方。
2. 別以為江西還是以前史學家所說的「蠻越之地, 南北朝時期大量北方人南下才開發的」。近年大量考古發現證明, 贛江流域在遠古時期就是個人類繁衍文明發展不輸於中原地區的區域。樟樹「吳城文化」的發現, 「新干大洋洲青銅文明」的發現, 已經證實在3000多年前贛江流域有一個國力生產力不低於「殷商」的強國。 秦漢時期, 贛江流域是皇朝極其重視的經濟重地和戰略重地。史書記載, 西漢時黃金產地有下述幾處:(1)豫章鄱陽;(2)南山(新疆南部阿爾金山脈);(3)陵陽(今安徽青陽縣南&>(4)汝、漢(汝河、漢水)。就在海昏侯國周邊, 有現在仍然是國家銅基地的德興銅礦、貴溪銅礦、東鄉銅礦、瑞昌銅礦等。瑞昌銅山銅礦遺址的發現更是證實了瑞昌銅礦在先秦時期就是中國主要的皇用民用軍用銅器的礦源地之一。漢武帝把兒子分封在贛江流域的南昌新建縣建昌邑國, 不是沒有可能。
3. 近年南昌考古發現的「鐵河漢墓群」就在海昏侯國附近, 和昌邑都屬於南昌新建縣。海昏、鐵河、昌邑在一個區域, 這是否說明: 在一個較大範圍的昌邑國內有了海昏侯國及都城以及宗祠和貴族墓群? 如果海昏侯墓的進一步的考古發現了昌邑國的證據, 那麼, 很多歷史要改寫, 南昌真的要進入「世界文化遺產」了。可能是我們國家考古發掘出來的第一座保存完好的西漢帝陵……如果這位是第一代海昏侯而且是按照皇帝等級建造的話……
挖出來的東西說不定能讓史學界幾家歡喜幾家愁呢( ??ω?? )典藏竹簡才是最珍貴的,意義深遠。
期待出土已經散佚的漢代文獻
1 南昌名字的來歷有著落了
2 火鍋的歷史往前推了幾百年
3 發現最早的孔子像
我覺得對於普通人來說,1如果確定了比較有意思,南昌解釋成南方昌盛真是好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