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不殺劉邦的原因是什麼?


老蔣在北伐勝利前後,一直都是帶頭大哥。

在北伐勝利後,幾個大佬相聚一起開會時,如果有人告訴老蔣,馮玉祥是咱們最主要的敵人,咱們趁此機會,摔杯為號把馮玉祥亂槍擊斃,就可以不戰而得西北了。

老蔣會覺得,這是一個好建議嗎?顯然是不會的。

一切是顯然的。老蔣擊殺了馮玉祥,馮玉祥的小弟,肯定會擁戴出新的領銜人物;而且李宗仁、閻錫山,肯定會聯合馮玉祥的力量一塊攻打老蔣的。

因為老蔣既然一點規則也不講,大家還和老蔣講什麼規則呢?

鴻門宴的故事,從某種意義上,只是一個政治童話故事。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史記》上記載的,而《史記》又是傳說中的正史,它怎麼可能是政治童話呢?

問題是,《史記》還說,劉邦的老媽讓怪物姦汙了[注],還說劉邦走到哪裡,頭上都有五彩祥雲呢[注];更說秦始皇活著的時候,就知道劉邦所在的地方有所謂的帝王之氣出現,而秦始皇東巡,就是為了壓制這股帝王之呢[注]。

[注]: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 [注]: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雲氣,故從往常得季。」 [注]: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厭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

在巨鹿之戰後的一段時間裡,項羽一直是帶頭大哥。

問題是,當時的天下,並不是項羽一手遮天。敢與項羽公開對抗的人,那是多的去了;所以項羽分封天下剛剛結束,田榮[注]、陳余[注]、彭越[注]、劉邦[注]就開始公開反叛項羽;關鍵是,項羽到死也沒有擺平這些叛亂,反而自己孤身跑到了烏江邊。

[注]:田榮聞項羽徙齊王於膠東,而以田都為齊王,大怒。五月,榮發兵距擊田都,都亡走楚。 [注]:張耳之國,陳餘益怒曰:「張耳與餘,功等也;今張耳王,餘獨侯,此項羽不平!」乃陰使張同、夏說說齊王榮曰:「項羽為天下宰不平,盡王諸將善地,徙故王於醜地。今趙王乃北居代,餘以為不可。聞大王起兵,不聽不義;願大王資餘兵擊常山,復趙王,請以趙為捍蔽!」齊王許之,遣兵從陳餘。 [注]:是時,彭越在鉅野,有眾萬餘人,無所屬。榮與越將軍印,使擊濟北。秋,七月,越擊殺濟北王安。榮遂並王三齊之地,又使越擊楚。項王命蕭公角將兵擊越,越大破楚軍。 [注]:八月,漢王引兵從故道出,襲雍;雍王章邯迎擊漢陳倉。....項王聞之,發兵距之陽夏,不得前。

在這種背景下,項羽敢擊殺劉邦,只會讓陷入被動之中。因為天下諸侯肯定會以此為借口反叛項羽,項羽怎麼辦呢?

我們總認為,項羽神功無敵,只要項羽願意,就能如何如之何,其實呢?項羽真的神功無敵,怎麼到死也沒有把劉邦、彭越、英布、韓信等人幹掉呢?

在鴻門宴上,沒有一個諸侯,敢與項羽單挑;問題是,幾個諸侯一塊打項羽,項羽也會捉襟見肘的。對此只要看看項羽分封結束後的狼狽樣,就可以知道了。

所以當時的項羽,最多考慮的問題,是如何確保最多的諸侯願意認可他作為盟主的地位,而不是藉機殺掉某個人。

這就好像,老蔣北伐勝利後,最多考慮的問題,是如何讓大家承認他作為中央政府首腦的地位,而不是借開會、宴會之際,幹掉某個軍方大佬。

政治鬥爭,從來都不武俠小說中的大火併。

在武俠小說中,大哥的權力,通常總是與他單挑能力成正比的。但是在現實政治鬥爭中,大哥的權力與他的單挑能力沒有必然聯繫。

在武俠小說中,用肉體消滅某個對手,就可以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但是在政治鬥爭中,誰敢這樣思考問題,肯定缺乏基本的政治智商。

政治鬥爭中,自然有趁宴會、開會之機抓人、殺人的事。但是這一切,通常都是浮在水面的冰川一角。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幕後的複雜利益博弈。

在政治鬥爭中,抓人、殺人很簡單;只要身份相近,誰想通過突襲的手段殺掉某個人,也不是多難的事。但是你想擺平相關的事,就比較複雜了。

最經典的事,就是張少帥把老蔣扣留了。扣留之後呢?當時就傻眼了,因為老蔣的小弟紛紛行動起來要收拾張少帥,四周的大佬都大呼小叫的譴責張少帥。張少帥一看這種局面,當時就拉稀了。是的,張少帥可以一意孤行殺掉老蔣,問題是,殺掉之後呢?

後來,張少帥陪著老蔣到了南京,卻被老蔣軟禁了一輩子。人們都說,這是因為老蔣不講信用。問題是,如果張少帥的小弟,也都像老蔣的小弟那樣,紛紛行動起來,各地大佬也都紛紛公開譴責老蔣,老蔣也得把張少帥放了。問題是,張少帥的小弟,沒有老蔣的小弟給力;各地的大佬對張少帥的死活,也沒有那樣關心。

比較經典的就是,王允成功的殺了董卓,但是卻讓董卓的小弟逼死了[注];孝庄帝殺了爾朱榮,卻讓爾朱榮的小弟殺了[注]

[注]:王允使士孫瑞自書詔以授布,布令同郡騎都尉李肅與勇士泰誼、陳衛等十餘人偽著衛士服,守北掖門內以待卓。.....布應聲持矛刺卓,趣兵斬之。....以王允錄尚書事,呂布為奮威將軍、假節、儀比三司,封溫侯,共秉朝政。.....王允被逼無奈,只好走下樓來面見李等人。....甲子,收允及翼、宏,並殺之;允妻子皆死。 [注]:帝在東序下西向坐,榮、天穆在御榻西北南向坐。徽入,始一拜,榮見光祿少卿魯安、典御李侃等抽刀從東戶入,即起趨御座,帝先橫刀膝下,遂手刃之,安等亂斫,榮與天穆同時俱死。.....兆騎執帝,鎖於永寧寺樓上,帝寒甚,就兆求頭巾,不與。兆營於尚書省,用天子金鼓,設刻漏於庭;撲殺皇子,污辱嬪御妃主,縱兵大掠,殺司空臨淮王、尚書左僕射范陽王誨、青州刺史李延等。....甲子,爾朱兆縊敬宗於晉陽三級佛寺,並殺陳留王寬。

從這些歷史事實,我們大約可以看出來,控制對方首腦、擊殺對方首腦,並不是多難的事,但是擺平由此引來的後果,那就太困難了。

從結果去看,劉邦打敗了項羽。所以人們總覺得,項羽當時就應該幹掉劉邦。問題是,在劉邦參加鴻門宴時,除了上帝,誰也不會知道,最後的勝利者是誰?

所謂有人知道,最後的勝利者是劉邦,都不過是事後附會罷了。因為,在天下大亂之際,誰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只有上帝知道,凡人永遠也不可能知道。

只要風雲聚會,誰也有可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只要局面突然失控,誰也有可能瞬間變得一無所有。

在過去的三年時間裡,曾經風光無限,而突然失敗的人,也是多的數也數不過來。比如,王離、章邯;比如陳勝、吳廣、周文、武臣、田儋、魏咎;再比如周市、秦嘉、項梁、宋義。在他們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誰會想到,他們會瞬間失敗呢?

當然了,反過來說,在過去的三年時間裡,曾經默默無聞,而突然名動天下的人,那也是多的去了。

在大澤鄉起義的前一天,誰會知道,陳勝會成為可以影響時代的大人物呢?

在陳勝剛剛起兵時,誰會知道,一個叫周文的人,可以率領幾十萬大軍,殺入函谷關呢?

甚至在兩年前,誰會知道,項羽能站在時代的巔峰上指點江山呢?因為當時比項羽牛氣衝天的人,多的去了。

當然了,在兩年前,也沒有一個人知道,劉邦會成為天下最重要的諸侯之一。

在這種環境中,如果項羽為了打擊某個對手,而不計代價,本身證明項羽的想法有問題。

一個人能不能成功,主要取決於他能不能得到最多數人的支持,如果他能作到這一點,他自然就會成功;如果他不能做到這一點,最強的人都死絕了,也輪不著他啊!

就好像一大堆選手,在同台競技。

項羽一看劉邦的成績,很可能會超過自己,就不惜冒著犯規的風險,一心破壞劉邦的表演。你覺得,項羽有機會成為最後的冠軍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項羽這樣做的結果,也許可以讓劉邦無法超過自己。問題是,這個時代大舞台上,並不是只有劉邦、項羽兩個選手啊!

甚至而言,不要說此時了,就是後來的戰爭中,項羽把劉邦火拚掉了。是不是意味著,最後的勝利者就是項羽呢?我們只能說,除了上帝,誰也不知道。

這就好像最開始,孫中山死了,廖仲愷被人暗殺了;許崇智出局了、汪精衛失策了;老蔣終於成了民國政府第一人。

再後來,老蔣打敗了北洋軍閥;又讓馮玉祥、李宗仁、閻錫山臣服;再後來讓張少帥易幟;再後來,狂追兩萬五千里,把我朝打得只剩下三萬人蜷縮於西北一隅之地;再後來,把小日本耗敗了,還成為全球四強首腦之一。是不是意味著,最後的勝利者,就是老蔣呢?答案我們都是知道的!

想當年,苻堅統率八十萬大軍,讓慕容垂、姚萇都為己用,並豪邁的宣稱投鞭斷流時。是不是意味著,最後的勝利者,就是苻堅呢?答案我們都知道。

甚至在當時,章邯大敗周文、吳廣,大敗田儋、魏咎;大敗項梁;打得張耳閉門不敢出時,是不是意味著最後的勝利就是屬於秦軍呢?答案我們也知道。

從這層意義上,在群雄並起的時代里,一個人如果總認為,自己把誰打敗了,把誰殺了,就能取得最後的勝利。他的想法,本身就有問題。

一個人能成功,是因為他站得比別人更高,看得比別人更遠;是因為他能讓最多的小弟站在自己身後。如果他能做到這一點,誰也無法阻止他成功。

如果他不能做到這一點,那些強勢的大哥,一個接一個的死去,也輪不著他出位的。如果他不能做到這一點,他就是把假想的敵人,一個接一個的殺掉,也輪不著他成功。

作為一個頂級大哥,他的對手絕不是某個人,而是他自己,更是整個天下。


兩千年來,項羽鴻門宴上不殺劉邦,都被當做他因此失去天下、最終國破身亡的最主要原因。多少後世英雄人傑,都將項羽當做鞭策自己的反面典型: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然而,如果當真從項羽當時的立場和形勢看來,那麼我們會發現一個被《史記》《漢書》掩藏的真實史實,項羽當時實力不足,根本就不可能君臨天下。
劉邦並非他最大的敵人,殺劉邦,對項羽來說弊遠大於利,也會嚴重損害自己政治聲望,從此成為天下公敵,自取滅亡。
揭秘千古之謎:鴻門宴上,項羽為何不殺劉邦。 - 狐言論史 - 知乎專欄各位看官且聽狐言論史,細細道來:
其一、鴻門宴時,項羽的真實實力,好一出借力打力的空手套白狼!
巨鹿之戰時,項羽率領五萬楚軍,大戰大秦帝國合計四十萬人的長城軍團(王離部)和關中軍團(章邯部),先擊退章邯所部,奪占糧道,再殲滅的王離軍團近二十萬人。
他的驚人戰鬥力把當時作壁上觀的各國諸侯聯軍都嚇怕了,才暫時推舉他當個頭領,即所謂統領四十萬聯軍的「諸侯上將軍」。
之後他又歷時半年,先迫降後坑殺了二十萬人的章邯軍團,摧毀了秦帝國的主要軍事力量,也實際宣告了秦朝的喪鐘。
經過巨鹿之戰的消耗,至入關前,諸侯聯軍明確的增兵記載僅為新安時的「三十餘萬」和鴻門宴前的「四十萬」,可見總共只增兵數萬,其中屬於項羽的份額即使最多,其入關中時總兵力也不會超過七萬。
而與此同時,劉邦以兩萬偏師攻破武關,秦王子嬰投降。劉邦招降八萬秦軍留守部隊,擴軍至十萬,欲佔據關中稱王,封鎖函谷關,招致諸侯聯軍眾怒。
項羽因勢利導,以四十萬聯軍兵威,以勢壓之,通過鴻門宴,兵不血刃迫使劉邦拱手歸降,並裁軍至三萬,實力大損,更取得了分封天下的權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七萬軍基本盤,卻能借勢空手套白狼,裹挾了四十萬諸侯聯軍,連續殲滅四十萬秦軍;再靠這些各懷鬼胎的諸侯聯軍,威壓了劉邦,迫其讓出關中,成為天下名義霸主的項羽,自是此時最大贏家,
所謂「滅秦之功,又大半成於羽手,故羽得以擅其賞罰廢置之柄焉」。 整個過程,空手套白狼,精彩之致。

其二、鴻門宴未登場的隱藏主角:楚王熊心。
若史籍中此時楚王(熊心)為戰國楚懷王(熊槐)之孫的記載屬實,那麼根據楚懷王死於前296年,距離鴻門宴已經過去整整九十年,熊心的年齡最低估計也有五十歲,正是個和劉邦一樣飽經世故的政治強人,絕非無知牧童。(為了方便區分,下文將熊心稱為「楚後懷王」。)
後世對楚後懷王評價也甚高,認為其是「有帝王之英略」,「獨運大柄,揮置諸將若素君臣然」,是知人善任,勇智兼備的一代英主。
項梁死後,楚後懷王為了排擠項羽,奪其兵權,不許其西進發展;北上救巨鹿時,又派親信宋義和范增做主將、末將來壓制他;項羽在安陽絕地反擊,徵得范增反水支持,殺掉宋義。
後懷王擔心他回師彭城攻打自己,無奈下只得封其為上將軍,讓他去和巨鹿秦軍死拼。沒想到巨鹿之戰項羽大勝,成了「諸侯上將軍」。
後懷王完全失去了對項羽的控制,除掉他的決心也更加迫切,才會發出「如(先入關中者王)約」的詔令,不惜觸怒項羽,也要竭力支持劉邦。
而除後懷王佔據楚地外,田榮田橫據齊,趙王歇據趙、魏王豹據魏、韓王成據韓,除韓廣據燕為新興豪傑,其餘五國皆為復辟舊王族。

項家本是項國人,春秋時被魯滅後,當了幾百年魯國人,直到戰國末年楚滅魯才成為楚人。一非楚王同宗同姓,二不是楚舊貴族,一直也沒出過什麼著名人物,直到項燕在亡國之即,以其才幹臨危受命。
和楚國八百年歷史沿襲下來的各種源遠流長的舊貴族相比,屬於新興暴發戶。
ps:唐朝時權威姓氏宗譜典冊《元和姓纂》,記載了項氏由來:

【《左傳》魯僖公十七年師滅項,子孫以國為氏,項橐八歲服孔子,燕下相人,為楚將,子梁,梁兄子籍,號『西楚霸王』,項他、項伯、項襄之族也,漢初並封侯賜姓劉氏。】

項羽軍雖有天下第一的戰鬥力,實際法理上屬於自己的地盤僅有被封為「魯公」的魯縣一地。要和名義上的主君後懷王為敵,要和齊韓三晉復國的各國舊王族對抗,既無名分,家世亦不敵。
所以他才聯合一起入關的聯軍諸將,以裂土封王許諾贏得其支持,實是驅狼吞虎的大手筆,讓這些諸侯聯軍將領和本國君主徹底對立,只能尋求自己的支持。
同時名義上尊后懷王為「義帝」即天子,自封楚霸王,便可師出有名去奪占彭梁九郡這一天下最膏腴之地。戰國時魏齊楚百年爭霸,就是爭這一地區的所有權。
然後迅速討滅了原楚王熊心,合併原楚國中樞,這才真正成為手握三十萬以上大軍、諸侯實力第一、名副其實的天下霸主。

其三、說到鴻門宴的另一主角范增,他自己才是坑項羽最狠的人。
項羽的爺爺項燕,曾經擊敗過名將李信和蒙恬率領的二十萬秦軍,是天下人人敬仰的抗秦名將。所以陳勝起義時,都打著他的大旗,而不是末代楚王來號召部眾。
作為項燕之子,項梁在遍地草頭王的秦末,已算名望甚高,本可做名正言順的楚王。
而范增卻竭力忽悠,騙得項梁去立了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給自己平白找了個上司。其次。即使要立楚王后裔,又為何非要立個年齡很長、世故成熟的中老年人?而不當真立個大眾通常印象中的無知牧童?
懷王之後又經歷了六任楚王,過了整整90年,以春秋戰國傳統,後懷王熊心和真正楚王室的關係已經很疏遠了,若用大家熟悉三國做比方,不過是劉曄這種東漢遠支宗親和漢獻帝的關係罷了。
戰國楚懷王為諸侯合縱長,都是百年之前舊事了,而且那時的六國合縱,實為各懷鬼胎。後來懷王逃到趙國,趙人甚至不敢收留,致其憤死。要說這麼一個百年前之人的威望,其後裔便因此號令今之諸侯,實是匪夷所思。
之後的諸侯諸將,完全是攝於項羽巨鹿一戰兵威臣服,和後懷王亦不相干。後懷王的所謂合法性,說白了大半還是靠項家立起來的。

范增在《史記》沒有個人傳記,只能單從《史記》相關片段,推導其生平。立後懷王是范增本謀,後懷王奪項氏兵權,對項羽排擠打擊,以范增為楚北路軍末將,與宋義、項羽發兵救趙。
依常理,此時范增當是後懷王一派的。而項羽既殺宋義奪權,至入關時,范增再次出場,卻成了項羽軍謀主,並冠以「亞父」之稱。何解?
正是巨鹿之戰前,項羽已被後懷王、宋義、范增這些人聯手逼得走投無路,不得不厚臉皮認范增做了所謂「亞父」,然後拉攏他反水,這才殺掉宋義,奪回兵權。
因此項羽和范增這兩個人,從來不是正常的主君和謀士關係。直到范增死前,項羽恐怕也沒真正信任過他,不對他言聽計從,實在太正常不過。
鴻門宴上范增力主殺劉邦,主意更加不妙,簡直就是讓只有幾萬兵實力的項羽去當天下公敵。
劉邦一人一軍攻落關中,令秦王俯首,畢竟是僅次於項羽的二號滅秦功臣。在劉邦表現如此恭順,放棄關中、拱手歸降的情況下,如果還要殺之,其餘入關聯軍諸將該怎麼想?勢必要人人自危了。 那只有幾萬本部人馬的項羽,這個天下霸主怎麼還坐得穩呢?

其四、項羽不以關中為都、還軍彭城,分封天下,同樣是形勢所迫。
從項羽對秦始皇「彼可取而代之」的宣言,從他先尊義帝,卻又迫不及待殺之來看,他是絕不滿足於做一個虛君名下的天下霸主的。
他並非不想成為如秦始皇嬴政一樣統一帝國的集權帝皇,而是實力嚴重不足,根本不可能實現,才玩弄驅虎吞狼之計,攪動天下大亂。
傳統史觀的誤認,以為為項羽當時在咸陽本可以憑所謂的四十萬大軍(絕大部分根本不屬於他),去直接繼承秦始皇的帝業,虎踞關中,君臨天下,其實全無可行。
批判項羽分封是開歷史倒車、對抗大一統歷史洪流云云,更是後人站著說話不腰疼,完全不顧及當事人所屬軍政集團的實際利益。

項羽親手覆滅大秦帝國,斬殺秦軍將士超過四十萬人,更為了徹底斷絕秦國如六國一般的死灰復燃可能,就非得盡滅秦王室宗族,摧毀其貴族世家,血海深仇導致故秦遺民對其恨之入骨,也沒有任何可能收得秦人擁戴,難以御使其為己用,更勿論在關中立足,以為根基。
項羽部幾萬楚軍戰力精良,冠絕天下,是項羽爭霸的根本,軍心思歸人情之常,身為主帥也不得不俯仰麾下將士的意志,所以才有「衣錦夜行」之嘆。那個吐槽「沐猴而冠」被烹殺儒生的建議,猶如痴人說夢。

鴻門宴後,項羽頭號大敵已經並非劉邦,而是義帝為首的已經恢復六國的舊王族們。所以在項羽的角度看來,劉邦非但不是敵人,而是作為新興諸侯之一的代表,可以作為一定程度的盟友,安排在巴蜀漢中,可以和三秦王彼此牽制。 畢竟項羽兩人從前在項梁賬下關係甚好,同甘共苦,並肩作戰,(也包括狼狽為奸,一起屠城……),結為異姓兄弟,以項羽的「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的為人,感情並非虛假。
甚至項羽之所以會在鴻門宴後告訴劉邦,是其賬下左司馬曹無傷告的密,看似無謀之極;其實從另一個角度說,不過是一個年輕人因為借勢算計了自己的兄長,有些歉疚,向長兄道歉賣好之舉罷了。
項羽的分封方式,其後亦為劉邦全盤繼承,甚至就連延綿四百年的漢朝的國號,並成為之後漢民族名稱的「漢」字,來源也是項羽這次分封劉邦為「漢王」。

西漢時成書的《史記》將項羽列入本紀,並非單因作者對項羽的何等偏愛,而就是源於項羽的這次分封,是漢王朝的上溯法統之由來。

西漢時成書的《史記》將項羽列入本紀,並非單因作者對項羽的何等偏愛,而就是源於項羽的這次分封,是漢王朝的上溯法統之由來。
劉邦的漢王,既非自封,亦非名義上的天子「義帝」所封,而是「政由羽出」的西楚霸王項羽所直接封授。同理亦將陳勝這個在後世王朝史書中只會享受反賊待遇的草莽,列入世家,表彰張楚政權的首義反秦之功。
(ps:而太史公同樣偏愛的韓信就只入列傳,原本以其曾為齊王、楚王,以及為漢朝開國立下的赫赫戰功,和張良、蕭何等一樣,一個「淮陰侯世家」怎麼也當得起。)

【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史記·項羽本紀》
【漢初立諸王,因項羽所立諸王之制,地既廣大,且至千里。】——《後漢書·志第二八·百官五》

當然隨著幾百年後漢王朝政權鞏固,就不再認項羽的法統了。東漢班固修《漢書》就只將項羽和陳勝合傳,秉承「秦朝滅亡後,漢王劉邦和楚王項羽都是楚義帝熊心的臣子,項羽弒君,劉邦討逆」的歷史觀。

總結:漢勝楚敗,天命使然,非因鴻門
劉邦起兵時都48歲了,就比剛歸天的秦始皇小3歲而已;項羽起兵才24歲;兩個宿敵根本不是一代人。
所以作為年紀比項羽大了一輩、人生閱歷遠非項羽可比的長者,劉邦當然有一肚子的人生經驗可以教育項羽這個年輕人。

【獨沛公素寬大長者】【諸侯過此者多,吾視沛公大人長者】【楚國長老皆贊曰:"沛公,長者也。」】【入關之命,不遣羽而遣沛公,蓋以沛公之為長者爾。】

除了個人勇武、軍事指揮能力不及項羽外,其餘用人識人、智謀權術、政治聲望,劉邦都遠在項羽之上,最後得以龍飛在天,那是他自己雄才偉略、理所當然。

楚漢戰爭中,項羽採取的斬首劉邦的戰略完全正確,事實上之後三次將劉邦逼入生死一線的絕境。
彭城之戰大勝,本可一戰擊殺劉邦,卻被突起的沙暴所阻;兩破滎陽,劉邦亦能在城破後幸運逃脫;
這正說明劉邦實為天命在身,天意如此,實非人力所能抗,卻絕不是項羽「婦人之仁」,鴻門宴沒有殺死劉邦的過失。

ps:關於項羽這個人物的整體評價,可參照本人另一個回答。

項羽為什麼被大眾視為英雄的代表? - 狐狸晨曦的回答
另,受了@吐槽咪的很多觀點影響,獲益良多。對項羽分封的具體闡述,可移步觀貓兄的相關論述。
項羽想建立的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天下? - 吐槽咪的回答


@沈雅涵 有抄襲成分,抄的還有知乎上的文。他將一些網路文章拆開再整合成文,但還許多直接複製的痕迹,他卻不標明出處。

老沈的答案有部分與三紅在為什麼劉邦當上皇帝以後,手下有那麼多人造反? - 中國歷史的回答相似。

這是三紅回答的截圖

這是老沈回答的截圖

這是百度知道截圖

這是老沈答案截圖

這是老沈答案截圖

這是老沈答案截圖

段落調換了一下,還有部分修改,成為了老沈的原創觀點。若只是純粹的引用,這段話無需要調換循序。

段落調換了一下,還有部分修改,成為了老沈的原創觀點。若只是純粹的引用,這段話無需要調換循序。

段落調換了一下,還有部分修改,成為了老沈的原創觀點。若只是純粹的引用,這段話無需要調換循序。

這應該是老沈原創觀點,一旦脫離了抄襲,老沈的水準瞬間大幅度下降,直接就拿南京大屠殺和原子彈來強行比較,前後毫無邏輯可言。與複製三紅、百度那兩段簡直文風大異。

老沈回答的截圖

這段最早能搜索到的是天涯的帖子龍脈——縱談中華帝制,以下為天涯社區的截圖

至於老沈後面的料就是根據前面為基礎反覆把項羽不殺劉邦的原因斷定為項羽認同分封制,劉邦暗地裡想做皇帝。幾句話就能解釋完的事情,他大部分話都重複說了三遍。

關鍵是老沈自己都理解錯引用三紅的話,天子、霸主、帝王是有區別的。老沈認為楚熊心想當霸主,可是楚熊心在名義有封王的資格,他的位置不是應該相當於天子或帝王嗎?按照老沈的邏輯,楚熊心想做霸主,項羽認為劉邦想做霸主...........劉邦和楚熊心是否應該先打一架?不是已經解釋了霸主只是天子一個說話算數的孩子嗎?項羽如果只滿足做霸主,他何必殺掉義帝楚熊心?

項羽因為想搞分封制沒把劉邦殺死,這個論點站不住陣腳。春秋時期有一百多個國家,到了戰國時期就僅剩下十數個國家,到了戰國時期就已經不流行純粹的稱霸了,消滅他國已是常態。

戰國七雄之所以爭強,恰恰是進入了改革時期,各國勉力建立自己的中央集權官僚體系,企圖脫離舊貴族把持國家大權之弊病。再經過秦朝統一,確立了較為完善的官僚制度。項羽哪怕是搞分封制度也沒辦法逆轉中央集權的趨勢,只要項羽勢力不斷擴大,勢必要將魔爪伸向別的國家。異姓諸侯得以存在,那真的只能回到春秋時期才可以。

劉邦雖然稱帝,但還不是真正的中央集權制度。他只是消滅了不服的異姓諸侯,同時卻又分封了劉姓諸侯,這個病根到了漢景帝時期再度爆發。因此,項羽要不建立自己完善的官僚體系,給部下封官封爵,在怎麼堅持分封制都好,他也必須要逐漸消滅與自己不同心的封國,把家臣、親友分封到各地,要控制天下只能在各國插滿自己人。況且項羽早就對著秦政的車說過:「彼可取而代也。」

劉邦利用郡縣制改造天下的說法也是點莫名其妙,結合老沈開頭把分封制和郡縣制對立解釋,也確實顯示他不明白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分封制。中央集權不等於大一統,戰國七雄也想通過改革確立中央集團,因而相邦、丞相專職輔佐君主的官員才會誕生。諸侯國自己就可以推行中央集權以消滅貴族。劉邦政權之所以成分封制發展成帝制,是因為漢國繼承了秦國的制度,不得不走向這條道路,這不是劉邦一開始就算計好的。秦楚兩國是最早設立縣的國家,最早有郡的設置是在晉惠公時期。一直發展到秦朝,乃有封君和郡縣並立。

最簡單的證明就是《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樊酈滕灌列傳》載:「項籍敗垓下去也,嬰以御史大夫受詔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皆賜爵列侯。降左右司馬各一人,卒萬二千人,盡得其軍將吏。下東城、歷陽。渡江,破吳郡長吳下,得吳守,遂定吳、豫章、會稽郡。還定淮北,凡五十二縣。

項羽領土的行政制度就是以郡縣為單位。從春秋到楚漢時期,郡縣制已然有數百年時間,項羽怎麼也不可能廢除郡縣制,因而分封制和郡縣制並不相違背。老沈用日本德川家康來比較就對頭了,德川家康是如何一步一步消滅豐臣家麾下的大名,再把支持自己的大名、兒子、家臣分封出去。譬如,關原之戰後本多忠勝由上總移到伊勢,井伊直政由上野移到近江,結城秀康由下總移到越前,德川家康利用親近自己的大名牽制著各地不服勢力。當時中國的體制進化到那樣的程度,已不能像春秋時一樣分封出去就什麼都不管。

既然分封制與郡縣制不衝突,分封制與帝王制亦不衝突,老沈全篇的邏輯不就沒法成立了嗎?
-----------------------------------------------------------------------
截圖是老沈根據抄襲的回應,其實他只要承認抄襲三紅、天涯、百度知道的觀點,並註明出處就好,偏生要用詭辯糊弄。上面截圖中他和三紅一大堆都一摸一摸,如何附庸的附庸就是袁騰飛哪來的?三紅都說這是歐洲的名言,引用過這句話的人很多,但恰好夾在三紅一整段裡頭。三紅會去抄袁騰飛,真不敢想像。

於是老沈轉進到知乎別的文章也沒註明出處,可是知乎許多文確實有指明出處,老沈若知道原帖,何不打臉指出呢?


在下雖然才疏學淺,但也實在看不下去最高票的答案。

「項羽不殺劉邦的原因」這個問題,實際上存在一個假設的基礎,就是「殺不殺劉邦,只在於項羽想不想」

那麼我們就先從相反的角度先探討下:項羽為什麼要殺劉邦?

行略定秦地。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項羽遂入,至於戲西。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引自《史記 項羽本紀》

聽說劉邦攻破咸陽,項羽的反應是「大怒」,這個反應既可以說不正常,又可以說正常。
說不正常是因為本身大家的目的就是反抗暴秦,如今劉邦已經完成了任務,項羽卻並不高興;
說正常,那是因為從項羽本身而言,這是一個非常不利的現實,因為出征之前,大家是有約定的。

懷王乃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救趙。令沛公西略地入關。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引自《史記 高祖本紀》

客觀上來講,我認為楚懷王在布置工作的時候稍微有所偏倚,北路軍面對的是秦軍的主力部隊,並且部隊士氣高漲;而西路軍雖然從路線上看阻礙不少,但是面對的戰鬥要稍微沒那麼艱苦。但是這裡也有另外一個平衡,北路軍的規模比西路軍也是大得多的。所以,也不能完全說劉邦是被楚懷王內定的,這個作戰計劃肯定也是諸侯商議平衡的結果。

回到正題。如今劉邦先行攻破咸陽,入了關,那麼根據當時的約定,稱王從情理上來說是完全站得住腳的,劉邦自己也是那麼認為的(其實也沒那麼簡單,後邊詳述),所以他也就那麼做了。但是張良認為劉邦這種做法圖樣圖森破: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

引自《史記 項羽本紀》

你情理上是站得住腳了,但是你打得過人家嗎?人家現在要來揍你了,趕緊認慫吧!
張良是對的,形勢比人強,你說你有理,人家講得是拳頭。但是我認為劉邦之前的做法也非常有必要:強調了約定的存在性和合法性。根據約定你是可以稱王的,你自己都沒個姿態不按基本法辦事,那別人更不用守了。所以這個約定劉邦必須要擺出履行的姿態,打破,也是要別人來打破,自己最起碼站在了道義的一邊,不然窩窩囊囊就失去了該有的東西。

在項羽這裡,本身的計劃是先入關中為王,然後踢開楚懷王另立中央,才能開展下一步的計劃,如今桃子被劉邦摘了,全盤計劃眼看落空,就有點棘手了,所以項羽大怒(更何況項羽已經封了章邯為雍王,劉邦一閉關,這就成了空頭支票)。有人會問,項羽繼續幹掉劉邦,不就是增加點小插曲,有什麼了不起?這就是項羽大怒的核心原因:項羽極其需要入關稱王這一合法性的認可。
之前已經提到,北路軍的長官是宋義,項羽是次將,而項羽現在的成果來源有兩個:一個是其在戰爭中所表現出的實力和取得的成果;一個是通過不合法的手段取得的地位。

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慴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將軍誅亂。」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使桓楚報命於懷王。懷王因使項羽為上將軍,當陽君、蒲將軍皆屬項羽。

項羽這是典型的先斬後奏了,不管其殺宋義之前的論斷是否正確,其上將軍的稱號是靠暴力手段威逼獲取的。這裡其他人的表現是害怕(宋義的兒子也被追殺了)。

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這是項羽的另外一個資本:赫赫戰功。只不過對於最後一句「諸侯皆屬焉」,《漢書》的記載有所不同

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巨鹿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侯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當十,呼聲動天地。諸侯軍人人惴恐。於是楚已破秦軍,羽見諸侯將,入轅門,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兵皆屬焉。

綜上所述,項羽通過暴力手段和赫赫戰功取得了北路軍諸侯上將軍的位置,完成了北救趙的任務,此時,項羽從名分上講,還是楚懷王的下屬,跟劉邦一樣,只有入關稱王,才能再上一個台階,特別是項家舉的是楚國的旗子,這個招牌自己不好砸,因此合法性地稱王,對於項羽就尤為重要。

現在的局勢是劉邦先入了關,準備履約,項羽如果守約,就只能幹看著,所以項羽準備撕毀約定,才有了大怒,破關,駐軍霸上威逼劉邦。擺在劉項二人眼前的問題就是:要不要打?劉邦聽了張良的建議,不打,認慫。而對於項羽而言,項伯已經歸報劉邦準備認慫,戰略目的已經達到,如果還要打劉邦,只出於一個動機:消滅未來的敵人。當然是未來的,現在劉邦無論如何都不能算項羽的敵人了,本身就是戰友,現在又準備認慫,怎麼打都師出無名。特別是劉邦西進攻秦雖然不像北路軍打得那麼驚心動魄,也是有不少戰功的,又率先入關,滅了秦,不能隨便說殺就殺吧?


所以有了鴻門宴--一場劉邦向項羽交割勝利果實的飯局。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劉邦:我運氣好,先入關破了秦,結果有人造謠,離間我們的感情。
項羽:那是你的人說的,我哪是那樣的人!
劉邦認慫,項羽接盤,曹無傷獻祭,開席吃飯。

不過大家都知道,飯局這種東西,特別是高規格的談判性質的飯局,是很容易吃出事兒的。項羽已然很暴力,然而還有更暴力的:范增準備直接在飯局上把劉邦做了。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庄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擊。

項羽想不想殺劉邦?想。好不好殺?不好殺。所以范增再怎麼打眼色項羽都不理,范增自作主張直接開干,項羽也沒阻止--如果殺了,那是范增的事,有人背鍋,樂見其成,事後處罰范增就可以了,至於是罰酒三杯還是開刀問斬,看局勢演化。這個時候,樊噲上演了精彩的一幕,說的每一句話,真可謂唾沫星子吐出來就是個鋼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

首先:開明宗義,大家可都是反秦戰友,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這個要搞清楚。
其次:咱之前也有約定,你別裝不知道。
第三:咱們高風亮節,毛都沒要一根,就是來幫你佔個位子,你還不領情?
第四:你這要是開練,跟暴秦沒有兩樣,下一步大家要反的人是誰,你該掂量下。

邏輯清楚,層次分明。

項羽這時候的反應,我覺得非常到位,值得大家學習。既沒肯定,也沒否定,直接沒接樊噲的茬,雲淡風輕說了句:坐。
但是樊噲的作用和目的已經達到,劉邦不好自己說的話他來說,而且把話說透,化解了現場暫時的刺客危機。
而項羽的不置可否使得局勢還沒有定論,借范增之手殺劉邦的可能性還存在,所以又有了劉邦之後的尿遁。

綜上所述,鴻門宴包括之前的一系列動態表明,項羽並非不知道劉邦是個威脅,也想殺劉邦,但是局勢以及劉邦一系列的應對讓項羽不好下手,更何況項羽的基本目的--接收滅秦入關的勝利果實也已經達到,且諸侯在側,沒必要跟劉邦兩敗俱傷讓別人趁火打劫。

補充說明1
最高票那個答案說項羽跟劉邦的政治主張不同,是非常幼稚的。

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這是項羽集團核心成員范增的原話,戰略目標就是天下,而項羽之前那句著名的「彼可取而代之」可以作為佐證。

我認為,項羽集團的戰略路線是這樣的:奪取滅秦勝利果實--主持分封天下--利用諸侯內亂逐一平定--奪取天下。

然並卵,出現了一個插曲,這個很多人覺得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

項王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

劉項二人大喇喇簽了合同,項羽卻忘了這個合同的背書人是楚懷王,楚懷王不承認。因此項羽只有再一次撕破臉皮。

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謂曰:「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

你不承認,沒關係,我連你都甩一邊。這一舉措固然霸王硬上弓取得了成效,但是楚懷王那裡一直不買賬始終是個麻煩,結果:

義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

而劉邦本身無奈接受了現實,分封就王,後來出關的旗幟就是給義帝報仇,而且利用諸侯對項羽的不滿形成了統一戰線。

補充說明2:
項羽沒殺劉邦不等於放任劉邦,三王阻關大家都很清楚,準備把劉邦悶死在蜀地。只不過後來項羽的分封造成遍地狼煙,實在是應接不暇,劉邦在三秦人望又很高,利用機會出關,才有了後來的楚漢之爭。

這個圖不怎麼精確,但是大體的位置還是可以參考的。看下分封的位置就可以看出項羽當時是給全國到處布置了火藥桶,準備最後收拾殘局的,誰知道火藥桶威力太猛,自己沒hold住。三個秦將堵住劉邦,看起來很美,結果卻是機關算盡太聰明。

這個圖不怎麼精確,但是大體的位置還是可以參考的。看下分封的位置就可以看出項羽當時是給全國到處布置了火藥桶,準備最後收拾殘局的,誰知道火藥桶威力太猛,自己沒hold住。三個秦將堵住劉邦,看起來很美,結果卻是機關算盡太聰明。


一個人倒下了,會有千千萬萬個人站起來。
項羽如果在鴻門宴殺了劉邦,韓信怎麼辦呢?
劉邦厲害是因為劉邦的勢力成了氣候,
殺了劉邦,殺不了這股勢力。

蔣光頭殺了毛主席,那誰誰怎麼辦呢?
毛主席就算在重慶犧牲了,共產黨人就會滅亡嗎?那是多少人的飯碗你說亡就亡?

他們那種人,如果殺人可以解決問題,根本不用考慮就會殺。你忘記了鑫胖的哥了么?所以他們不殺肯定是因為殺了不光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因為不守規矩,產生巨大的新問題。


這就是這個世界雖然是拳頭大的人說了算,
但他們還是要放下屠刀坐下來搞政治的原因。
帶頭不守規矩的人,就算是皇帝也得完。


有人說項羽婦人之仁,項羽在成皋受挫,被漢軍戰略包圍的時候,和劉邦對話,然後放暗箭射劉邦,他仁慈嗎?項羽愛屠城,所過之處無不殘滅,他仁慈嗎?更別說什麼分封與集權,那都是後人視野。身處亂世,性命都沒有保障呢,誰去管他什麼分封與集權?那隻不過是後面順理成章了而已,你們腦洞也開得太大了吧。

項羽救趙之時,不過數萬兵馬。劉邦西進之時,不過數千兵馬。滅秦喊得那麼響亮,你就真的信了?不要用後人視野來看前人,騰訊剛剛上市的時候,你們知道騰訊會發展得這麼好嗎?現在從古人身上找優越感來了,要來教育古人了,好大的麵皮。

章邯擊破楚軍,項梁戰死,又北上包圍趙,風頭正盛。項羽是正軍,劉邦是偏師,給劉邦的任務,無疑就是死路。帶著幾千殘兵,就想攻下咸陽?而會議上諸人看好劉邦,不讓項羽隨軍,果真是幫劉邦?項羽要是這麼不得人心,他又怎麼打仗呢?楚地都是他項家經營的,殺了三軍主帥,部將沒一個敢多事,這叫不得人心嗎?不讓項羽隨軍,只是想讓劉邦送死而已。劉邦一個外來戶,能比得上項家太子嗎?所以看史書不要直接看,要比較著看。主力是去救趙的,要是能直接滅秦,還救什麼趙呢?

劉邦帶著幾千人,一路攻城略地增員,和秦軍大戰數次,但是史記都輕描淡寫的說一下破之、大破之。劉邦是怎麼擊敗秦軍的,司馬遷一字不提。而項羽攻戰,司馬遷就用那麼多文辭渲染,這是什麼意思?

從這個角度來看,恐怕劉邦與項羽經過司馬遷的筆下,已經變樣了,我們根本無法確切的知道劉邦與項羽的軍事水平到底各是怎麼樣。也有可能司馬遷本人根本不通軍事,所以出現這麼大的記錄矛盾。

劉邦追逐項羽於固陵,項羽大破之,這個「大破之」到底是怎麼個大破?而緊接著,劉邦消滅了楚國大將鍾離昧的軍隊,鍾離昧能被韓信賞識,絕不是等閑之輩。如果漢軍被大破,劉邦又是如果消滅鍾離昧呢?但是司馬遷的記錄根本不明,為什麼一到劉邦有利情況,筆墨就那麼少呢?

接著,項羽被擠壓到垓下。但是項羽大軍怎麼被打敗的往往一筆帶過,大篇文辭來渲染一些與軍事不相干的東西,全是司馬遷的私貨。

史記中對劉邦濃墨重彩描述的是劉邦的「天子之氣」,有過多次的描述。劉邦本人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平民階級登上大一統王朝的帝王寶座的政治家,一定會遭到主流輿論的激烈非議。所以不從人事,而從天命的角度來勾勒劉邦的形象,大概是西漢王朝的統治輿論手段。

所以從這樣的歷史背景來看鴻門宴事件,感覺就很不一樣了。

首先,項羽從數萬之眾發展到四十萬,但是其中夾雜著大量的諸侯兵。劉邦的軍隊發展到十萬,不過都是他的私兵。況且劉邦此時已經實控了關中,如果項羽強攻,不僅糧草不濟,而劉邦以為關中子弟報仇的名義,招攬一二十萬人並不難。關中子弟都驍勇善戰,又都傾心於劉邦,項羽彭城之戰以後追擊漢軍到虎牢關,就慘敗於關中騎兵,當然在史記中也是一筆帶過的。至此以後,楚軍從未涉足過劉邦的大後方,而自己的首都卻多次被襲擊。

可見,項羽拿什麼來征服關中?如果劉邦一聲令下,勝負猶未可知,而劉邦也曾經打算過和項羽決戰,這可不是打腫臉充胖子的。

項羽如果攻擊劉邦集團,有三種結果:

一,雙方實力大損之後求和,在諸侯中的地位降低

二,項羽失敗,劉邦在諸侯中的地位降低

三,劉邦失敗,項羽在諸侯中的地位降低

這個世界是不缺人才的,天下形勢,此消彼漲,只要有一方實力衰落,就會有另一方人馬迅速崛起。不管結果怎麼樣,這都是一個雙輸的格局。劉邦敢去見項羽,肯定也做足了安排,憑劉邦的心機,怎麼會貿然送死?就算劉邦死了,一場大戰也是不可避免的。劉邦的手下,都不是等閑之輩。

而劉邦之所以敢去見項羽,也是因為了解項羽不會做這個雙輸的決定。項羽想在諸侯中一家獨大,根本不可能白白消耗自己的能量。

至於范增這種人,鬼知道是不是史書故意渲染的?我們又沒有足夠的材料來證明。史書是文人寫的,文人之間的互相吹捧,不也正常嗎?至少文人之間才有共鳴呀!

子嬰投降劉邦,不是故意送死的,是來和劉邦合作的。另外子嬰也不是等閑之輩,只是歷史不給他機會而已。號令關中,為劉邦和關中子弟報仇,整個局勢還是很複雜的。同時也只有劉邦和項羽結盟之後,劉邦才可能把他賣了。

陳涉自號楚王,項梁也扶持了一位楚王。為什麼要扶持楚王?你在人家地盤上辦事,不用人家的名義,誰理你?可見這個輿論造勢是免不了的。項羽就算消滅了劉邦,如果無法維持諸侯中一家獨大的地位,回到楚國,楚懷王就有辦法制衡他。不要說他本人還擅殺大將,侵暴諸侯呢?項羽一家獨大之後,把楚懷王處於自己的勢力範圍內,又逼迫他遷都,關係已經很僵了。最後著急滅口,大概也是楚懷王已經對他有殺心,不然楚懷王也拉起一支隊伍來討伐項羽,叫他的這臉往哪裡擱?楚國的輿論怎麼控制?軍官是該聽天子的,還是聽霸王的?

項羽不殺劉邦,是一個正常人的決定。而某些看了史書而產生優越感的人,反而有些不正常了。什麼集權和分封的,當真古人要你教?項羽要是有集權的大好機會,真會甘心給你封王?


寫這個,我花了半年的時間思考,寫起來很費力,但是我感覺我有義務寫出我的觀點,文字可能很粗糙,我慢慢修改,先把初稿公布吧

項羽不殺劉邦的原因;是因為項羽根本不認為劉邦會反自己、更談不上消滅自己;為什麼?


指導思想的不同;當時的中國,有兩條道路----分封制與中央集權制;項羽與劉邦的矛盾其實是這兩條路線的鬥爭,而當時誰走中央集權的道路,誰的勝算就要大一些;


這裡先從分封制開始說起


第一 什麼是分封制與中央集權制?

  1. 秦統一之前的社會就是分封制。裂土封侯四個字,就是分封制的實質,每個諸侯都有自己的國家,每個國家都有絕對的自主權,只有在進貢,禮節,和軍事方面幫助天子抵禦外敵;分封的實質是國中之國,地方貴族在自家領地上擁有絕對權利,中央也不能干涉,商周兩代都是如此
  2. 而秦的郡縣制(中央集權制)就不一樣了,地方全部屬中央直轄,更符合統一的概念,秦即便在統一中原前,對地方封地的各項限制也是非常嚴格的,完全的郡縣制只是將這一點強化後的產物。

就形式而言,分封制與美國邦聯制有點接近;只不過前者系早期奴隸社會,後者系現代民主社會;就如共產主義早就在原始社會實現了一樣


下面大致說說分封制與美國邦聯制的異同點


1.
聯邦制給了各個州很大的權利,自然就削弱了中央的集權。缺陷是國家法令的執行會出現效率問題。比如奧巴馬的醫改政策,在國家層面得到推行,但有幾個州就是拒絕實行(這幾個州是共和黨佔優,不願意執行身為民主黨的奧巴馬的這個政策)。在這點上,聯邦制與分封制完全一樣


2.
聯邦制有獨立分裂的危險,就如曾經的蘇聯。好在美國各州沒有軍權,危險度比蘇聯要小很多。在這點上,聯邦制與分封制不一樣;因為分封制的各個王國是有兵權的


所以,在國家政權形式上,分封制就是民主(聯邦制,為免爭議,糾正一下,分封制是民主的表現形式之一,不完全是民主),分封制與中央集權的關係就是民主與專制的關係;


那麼,為什麼古代沒有實行中央集權制呢?


因為經濟水平與軍事能力的限制,沒人有能力統一中國,這大概就是人們所說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吧


【軍事上的殺人效率低下】古代的兵器是木棍,後來才是銅器,最後是鐵器,大家看看《漢武大帝》打匈奴之前,漢武帝拚命尋找打造好刀的鋼材;用銅製兵器能作戰嗎?


所以,古代戰爭其實就是群毆、打群架,其慘烈程度遠不如現在的小屁孩約架,至少現在的刀砍人不卷刃,這樣的戰鬥力怎麼可能統一天下?!

關於古代戰爭是打群架,很多人有異議,因為大多數人對於戰爭的理解是慘烈,比如南京大屠殺,廣島長崎的原子彈,還有項羽白起坑殺降卒幾十萬,其實 真正的戰爭是戰國才開始,所謂的《孫子兵法》也是戰國之後才出現的,春秋以前的戰爭確實是打群架

【經濟上的農業技術、運輸工具、貯存技術的低下】,一個小國的經濟根本不足以養一支龐大的軍隊,如果要統一中國,成年人的一半都得從軍,看看秦朝的統一戰爭,全民皆兵,還有二戰的日本,婦女小孩都上戰場,問題在於,人人都上戰場,就沒人種糧食了;農業社會,生產力落後,糧食的產量非常低;根本沒有餘糧養活一支專業軍隊,何況還是龐大的軍隊;


一直到秦朝,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才有足夠的實力統一中國,才出現了中央集權制國家;所以呢,分封制在秦朝統一之前的中國已經施行了八百多年,而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只有十五年,而且最終還失敗了


第二 什麼是霸王,與諸侯國的國王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分封制的霸王或者是霸主,根本沒有美國總統有實權,論權力,更接近於現在的聯合國秘書長,起協調作用(根本沒實權),所以,項羽的『楚霸王』稱呼其實是說項羽擔任兩個職務:


霸王,類似於擔任現在的聯合國秘書長,幾乎沒實權


楚王:楚國的國王;


類似於美國總統兼任德克薩斯州的州長(當然,這在美國是不允許的);


霸王與各個國王之間的關係類似於美國總統與各州州長之間的關係,霸王是管不到各個王國的內部事務的,所以,霸王與國王的權力其實相差不大;


既然國王與霸王的權力相差不大,諸侯造反就沒有意義----諸侯造反,無非是爭奪霸王之位,既然國王與霸王的權力相差不大,為霸王之位發動叛亂,根本就划不來


這就是為什麼韓信只想當齊王不願意獨立的原因(韓信以為劉邦實行分封制,而分封制的國王與霸王的權力相差不大);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的第一個原因;項羽先入為主地認定劉邦認同分封制】;


那麼,為什麼項羽先入為主地認定劉邦認同分封制呢?

因為楚懷王,當時的楚懷王與劉邦 項羽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本意是說,誰先入關中,誰就是關中王,注意,是當關中王,不是當皇帝;就是說,先入關中者其實還是諸侯王,只不過在最好的位置,關中;

由此,我們可以明白楚懷王的本意


① 支持分封制,而且楚懷王自己當霸主;不然的話就會改變說法,不是『先入關中者為王』而是『先入關中者為關霸王』;換句話說,誰先入關中,誰就是關中這個最好的地方的王,而非是當關中王的同時當霸王;

類似於哥倫布與西班牙女王的約定:探險成功,哥倫布必須成為新領地的總督(探險收益的一成歸自己),而非是英國國王兼任新領地的總督一樣;


② 不支持中央集權制,不然的話就會改變說法,不是『先入關中者為王』而是『先入關中者為關中省長』;然後,楚懷王自己當皇帝;


正因為有楚懷王的這個約定,所以,項羽包括范增都認定劉邦退出咸陽宮的動機是兩個

① 劉邦是要爭奪霸主之位,

② 劉邦要當關中這個戰略要地的諸侯王

換句話說,項羽始終在分封制的框架下揣摩劉邦,根本沒想到劉邦是要當皇帝;

遺憾的是,劉邦派兵在函谷關擋住了項羽進咸陽的去路,這是劉邦唯一一次暴露自己的野心,可惜的是,這個野心被項羽與范增理解錯了,以為劉邦真的是想當關中王,最多是當天子(盟主),不可能想到劉邦的最終目的是當皇帝


范增告訴項羽:「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看看范增的言論,也只是認為劉邦要當天子(盟主,周天子就是盟主),根本想不到劉邦要當皇帝

當霸王與當皇帝對待諸侯王的態度是有質的區別的,當皇帝是要誅殺異姓王的,而當霸王不會


假設劉邦只是想當霸王,即使項羽戰敗了,也不會有生命危險的,只要你承認劉邦為霸主就行了,甚至可以保住自己的諸侯王的位置,而當皇帝的話,劉邦會趕盡殺絕的,看看後面的異姓王被誅殺就明白了;


所以,當鴻門宴劉邦講和的時候,項羽認為劉邦承認自己是霸主,也就沒必要殺劉邦了;我看其他的回答也肯定了我這個主張,比如彭振宇網友就說「真實歷史中,鴻門宴必定是劉邦表示歸附項羽的拜見儀式」。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項羽不殺劉邦的原因,


這也解釋了鴻溝議和之後,項羽撤兵而劉邦進攻的原因。



項羽自己主張分封制,這就給劉邦創造了充分的奪取政權的條件,關鍵的地方是,分封制允許異姓王的存在----只要你承認我為霸王了,我就不消滅你;

項羽有點類似於日本的德川幕府,自己佔大塊,然後分封很多大名,每個大名也是一國之主,司馬遼太郎寫過一部德川家康的《霸王之家》,大家不妨看看


最關鍵的是,項羽誤以為劉邦也認同分封制,所以,項羽不擔心劉邦會造反;因為諸侯王與霸王的權力懸殊不大;反過來,如果劉邦造反的話,無非是當霸王,還有,要好一點的封地,其實,收穫並不多;但是,風險太高,未必能打贏啊;


項羽仁厚,允許異姓王的存在,只要你劉邦承認我為霸王了,我就不消滅你;遺憾的是,項羽錯估了局勢,以為自己與劉邦的戰爭是老大與老二的戰爭,


諸不知劉邦的想法是根本沒有老二----劉邦野心勃勃,根本就不打算走分封制的道路,而且劉邦充分利用了項羽分封制「不輕易殺諸侯王」的弱點,在項羽背後捅刀子--偷襲項羽,導致項羽兵敗垓下


項羽錯在錯誤定義與劉邦的矛盾性質;項羽將與劉邦的矛盾理解為同一路線下的權力之爭(爭奪盟主),而非是路線之爭(劉邦要當皇帝,而項羽希望當霸主);


【這就說到項羽不殺劉邦的第二個原因:劉邦隱藏了自己的政治主張】

前面說過,分封制在秦朝統一之前的中國已經施行了八百多年,而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只有十五年,何況還是失敗的,所以,儘管中央集權制要先進於分封制度,但是當時的主流是分封而非是集權,就是說,除非特別聲明,人們彼此都認為對方認同分封制,湊巧的是,網友acer就說到了這個觀點「當時所謂的中央集權的制度也沒完全確立並成為傳統,後來漢朝建立通過一系列的手段才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所以,當時大家都是想拿個小地盤,做個土皇帝。」


問題在於,主張集權制的人們是不敢公開自己的主張的,就如民國時期,要求徹底民主要殺頭一樣,所以,即使劉邦當時打算實行中央集權,也不敢公開,甚至不敢告訴張良,一旦告訴,不要說外部,即使是內部的韓信
彭越 英布馬上就會鬧起來,因為這些人的最終目的是做諸侯王,


換句話說,劉邦即使實行集權制,也只是光做不說,就是現在所說的"不爭論,悶頭髮大財";就如曹操,一生致力於帝制,但是始終不稱帝一樣,一旦稱帝,就是袁世凱的下場


這就讓項羽對劉邦產生了誤判—項羽以為劉邦也支持分封制;換句話說,劉邦的政治主張一直是隱藏的,


即使劉邦起兵反項羽時,劉邦的野心都沒暴露,直到第二個約定---打下天下之後,與功臣約定「非劉不王,非功不侯」—白馬之約的出現,野心才暴露(第一個約定是楚懷王的「先入關中者為王」)


就是說在政治主張上,兩人完全處於信息不對稱狀態:劉邦知道項羽的政治主張,而項羽卻不知道劉邦的,


問題在於,項羽不但不知道劉邦的政治主張,而且還誤以為劉邦認同分封制;


對於諸侯王來說,分封制明顯比中央集權制安全---在分封制下,只要你支持霸主或者霸王,你就不會有生命危險,而集權制下的異姓諸侯王是一定要被殺的,換句話說項羽一定不會誅殺諸侯王,而劉邦一定誅殺諸侯王,


所以,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後果對項羽是極其嚴重的-----對項羽極其不利,而對劉邦相當有利:因為劉邦明白:項羽一定不會誅殺劉邦,而劉邦一定會誅殺項羽


【項羽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迎合了當時的民心:分封制】注意,項羽的分封制是得民心的,因為當時的主流都認同分封制,但是得民心者未必得天下,因為符合民心的制度未必是符合時代要求的,當時的時代要求是中央集權,顯然,中央集權對異姓諸侯王是不利的,肯定會反對;


劉邦充分利用了分封制『允許異姓王的存在』的弱點,打敗了項羽,進而利用郡國制(不是郡縣制)改造為家天下,鞏固了政權;


劉邦與項羽,其實是兩條道路、不同路線的鬥爭,這就決定了兩個人的矛盾是你死我活的敵我矛盾;但最終勝利者只能是走集權道路的人,劉邦;


強調一下,劉邦得天下的手段顯然是不光彩的(換句話說,漢朝的建立是有原罪的)--當然,政治家思考問題只看結果,不會考慮道德的,我說這點意在提醒大家

2016年11月24日 16:42:08 客觀來說,比起分封制,郡國制更難實施,更加擺不平。這就如一個大餅子

  • 項羽的分封制相當於幾個人一起分
  • 劉邦的郡國制相當於自家人佔大頭,剩下的小部分大家分

所以,劉邦的郡國制其實比項羽的分封制矛盾更大,但是為什麼項羽失敗了,而劉邦成功了呢

項羽只想分封制,所以,對各個諸侯王下手不狠,更沒有跟劉邦一樣,採取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辦法,比如鴻門宴的時候就沒有誅殺劉邦,也想不到劉邦會背信棄義;這就導致楚漢決戰的時候,項羽的軍事實力不足以對付被劉邦團結起來的諸侯;

同類題材

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什麼? - 沈雅涵的回答


項羽殺不殺劉邦自然要提鴻門宴和諸侯分封,鴻門宴之事自然是由「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引起。
懷王是否與諸將有此約?這就有很大的問題,按劉邦數項羽十罪有稱「始與項羽俱受命懷王,曰先入定關中者王之,項羽負約,王我於蜀漢,罪一。」似乎確有其事。
但看懷王當時擊秦的安排,「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此時的劉邦是否在諸別將之中?按當時的劉邦,雖然被封為碭郡長,但地位未必就高於也自有一軍的英布,而英布尚屬宋義。劉邦不屬宋義就比較奇怪。當時情勢,楚地周圍已有各路秦軍,懷王將國都從後方的盱台遷於前線的彭城,首要任務是要先保證楚地的安全。故各處史料能見宋義、劉邦先是以消滅彭城周圍秦軍。如傅寬傳稱「從攻安陽、杠里」。而非西擊秦或北救趙。
高祖本紀稱「趙數請救,懷王乃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救趙。令沛公西略地入關。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自是專美誇耀劉邦,稱他與宋義各將一軍。分兵之事或許有,但起碼應該是消滅完彭城附近秦軍後的事,而非懷王遷都彭城時事。按「項羽已救趙,當還報,而擅劫諸侯兵入關,罪三。按這說法,項羽的任務僅僅為救趙,而沒西進的任務分派。而因項羽殺宋義,之前宋義的任務也應僅限於此。
「令沛公西略地入關。」和「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分明就是很搞笑的記載,按這記載,所謂的諸將只有劉邦一人,只有劉邦一路西進,相當於先入關只有可能是劉邦。雖然另可見楚柱國共敖將兵擊南郡,但共敖的任務大概也僅限於此。
當然還存在一個可能,確實不止劉邦一人西進,還有多路楚將,而史籍沒有記載,但是楚懷王的令尹、上將軍、柱國、司徒等人都沒有分派西進任務,即使另有分派西進的楚將,能有多少兵力呢?陳涉時的武臣脫離陳涉自立為趙王,而韓廣脫離武臣自立燕王的惡劣影響,楚懷王沒理由不知道,即使滅秦,為何要立一個新王與自己做對?而且如果先入關的是魏將、趙將、齊將而非楚將的話,楚懷王如何分封他們呢?
「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這也是個很搞笑的記載,劉邦不過楚懷王手下一個將領,他憑啥越過楚懷王與諸侯約?要麼他已經跟武臣,韓廣一樣有了自立之心,要麼此段記載根本不實。所謂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很大可能性是出自劉邦私人宣傳,而非當時事實。

劉邦想自王關中,導致了所謂的鴻門宴。項羽入關,劉邦稱「項羽已救趙,當還報,而擅劫諸侯兵入關,罪三。」則項羽與諸侯將一起入關,而鴻門宴之時,諸侯將卻形如空氣,唯見劉邦、項羽兩人。難不成諸侯將都不在乎天下紛爭?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項羽怒什麼?從事後項羽火燒咸陽,定都彭城來看,項羽對關中根本沒有興趣,且留下了沐猴而冠的笑話。而且項羽之前已「立章邯為雍王,置楚軍中」,顯然就對關中沒有過想法。而且項羽作為一個楚人,在關中也沒有根基,王關中對於項羽來說也有點不切實際。
按記載,鴻門宴時,項莊意圖刺殺劉邦被項伯所阻。范增既然決意殺劉邦,已能無視項羽動用項莊,難不成楚軍帳中只有項莊一將?項莊一人行刺不了,多召幾人又如何?以樊噲為首的100多漢軍將都在軍門,范增要殺劉邦居然沒有任何辦法?劉邦害怕逃走,項羽居然沒有任何表示,仍然和劉邦和解?
鴻門宴的描寫,司馬遷有如身臨其境,繪聲繪色,已經完全故事化。至於可信度能有多少呢?

鴻門宴之後,即所謂的項羽分封諸侯。項羽本紀稱「項王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乃尊懷王為義帝。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所稱的「如約」事,前面已經作辨析,至於項羽當時是否有分封諸侯的實力,恐怕未必。趙、魏、齊等國都已復國,項羽當時無力干涉其他諸國,而項羽所王九郡,無非就是楚懷王故地。
劉邦稱「項羽皆王諸將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爭叛逆,罪七。」只怕也非事實,除舊諸侯王外,被立為王的諸侯將也是各國實權人物,如張耳、臧荼,猶如當年的武臣,韓廣。
有自王之心的必非只有項羽,列國實權人物應當同有此心。所謂的分封,應當是各諸侯將背棄自己的諸侯王相互勾結的結果,而非項羽一個人說了算。項羽最多有最大的話語權,而無主導權。一個張耳的嬖臣申陽因為搶先佔了河南也被封為河南王,共敖因為攻下南郡而得臨江王,司馬卬則是定了河內受封殷王。這幾個都是實際佔有地盤從入關中受封的。
分封之事,除了魏豹韓成這幾個少數從入關的,就是項羽和諸侯將決定的事,並沒有他們的諸侯王參與,可以說是項羽和諸侯將之間達成契約。按分封結束,臧荼攻殺韓廣,陳余和趙王歇驅逐張耳,英布奪吳芮故地王九江也不知是否兩人後來交惡。舊有勢力和新貴勢力的有衝突矛盾,對於項羽來說也是樂意見到的。以田都、田安並王齊地三分齊國也最低的減輕了彭城的壓力。至於劉邦被安排在巴蜀,也是形勢使然。關中之地,自然三秦將不會答應給劉邦,而劉邦除了還攻下了漢中,本身也沒有有力根據地,若是王六國舊地,其他諸侯將又豈會答應?即使答應,劉邦與諸侯將產生矛盾不應當是項羽樂意見到的情況么?

而史書記載,刻意從懷王時就營造劉項紛爭之事,直至鴻門宴及分封諸侯事,這些記載,要麼事後出於漢官方宣揚,要麼出於世傳的故事化情節,已經大多不可信。

舊文一篇,隨便看看。史記的故事段子還是很多的,至於深信史書的記載的人,奉勸一句還是不要看書了,史書不適合你們。


因為項羽要搞分封制就不殺劉邦?什麼邏輯?殺了劉邦就搞不了分封了?
分封制下打敗敵國讓他承認你是盟主就完事兒了?你特喵的在逗我?
那周武王是不是打敗商紂讓他承認周國是霸主就完事兒了?春秋到戰國那麼多滅亡的諸侯國難道都是被雷劈死的?
很明顯殺劉邦跟搞分封之間沒有因果關係,非要強拉到一起是為了什麼,那就不知道了…

看史記,每次看到項羽這個人,一股濃濃的中二氣息就撲面而來。他做事的標準是,if i like, i就do it…
先入關中者王,是跟他不對付的熊心搞出來的,原本就是一個不平等的約定。再加上破秦主力是自己,滅秦果實歸了劉邦。
身為中二少年的項羽對劉邦只是不服氣不滿意而已,並沒有到你死我活的程度…
我倒是想問一個問題,在當時的情況下,項羽為什麼要跟劉邦你死我活…

首先兩者是盟友,並沒有徹底翻臉,把守函谷只是不讓進…這也正常,懷王之約關中已經歸劉邦,誰也不可能讓你帶幾十萬軍隊跑自己地盤…
其次兩人約為兄弟,日後的分羹事件中有提到…
再者先入關王的約定以及入關路線的分配,這是熊心坑的項羽,跟他劉邦關係不大…
另外鴻門宴上劉邦伏低做小,人年紀比你大,你倆又是盟友還約兄弟,劉邦還有著滅秦之功,叔父還告你做事要按義來,項羽那點不痛快早就沒了。
冤有頭債有主,心裡不爽找楚主,所以日後項羽不管利益,只為了自己痛快,弄死熊心

簡單來講,就是劉項在鴻門之時的關係,並沒有你們想像的那麼惡劣…
如果原本是中立友好,那麼最多就是變成冷淡提防,連敵對都不到,更不用說你死我活了…

總結下來就一句話,項羽不殺劉邦的原因是因為項羽沒有殺劉邦的理由。


對得贊最多的那個答案實在不敢苟同,什麼分封制和集權制實在扯的太遠,大家都學過鴻門宴這篇文章,宴席之上的氣氛那真叫一個緊張刺激,我不覺得在這種時候項羽會想到什麼分封制和集權制的問題,而且項羽本來也不學無術,他也想不透這個問題。在這種時候起決定作用的還是當時兩人的實力對比以及項羽的性格因素,首先,當時劉邦的實力遠不及項羽,加上項羽本人性格高傲,不一定把劉邦放在眼裡,會覺得不殺他也無所謂。其次,項羽重情重義,他和劉邦之前有交情,劉邦登門認錯加上項伯又力保劉邦,所以難免會心軟。還有就是沒有好的借口,本來借口是你劉邦當時關上函谷關想獨霸關中,現在人家登門道歉解釋了,貿然在宴席上殺了劉邦於理於情都說不過去。一點拙見,跟大家一起交流,錯漏之處還望指出。


有兩種說法:
1. 項羽壓根沒把劉邦當作真正的對手。
2. 好歹有點交情,而且自己請人家來赴宴,在席上幹掉他不好意思,面子上下不去。

請大家補充和討論。


沒人想到過吧?其實項羽在鴻門宴上不能殺劉邦,主要由於經濟原因。鴻門離咸陽,大軍還要走三天,殺了劉邦,漢軍瓦解,三天後,咸陽已然是遍地瓦礫,一片廢墟了!跟隨你的十幾路諸侯一路盼望著的秦宮百年積累的財富、上萬美女,全部化為烏有,信不信他們吃了你的心都有?你身後的楚懷王趁機下一道撤你職的詔書,你憑什麼保證還能控制軍隊?他們也是一路等著進咸陽發財的,你跟他們說,賞賜沒了,大家繼續打仗吧,他們真會聽你的?打贏了又怎麼樣?叫到你那兒吃個飯又給殺了,誰還陪你玩?
-------------------------------------分割線-------------------------------------
實際上劉邦去鴻門赴宴,同樣是博弈,就是已經算過,你項羽放我比殺我明顯便宜太多,所以才去的,要是算下來輸贏各半,那他也完全可以不去,無非你來打我,我最多是敗給你,那又怎麼樣?五年楚漢相爭,劉邦敗給項羽不知多少次,輸成光桿司令的日子都有過,不在乎早輸、多輸這一次,為什麼要送上門給你殺?就是知道你也會算這個帳。

實際項羽比劉邦和今天的大家想像的更腹黑得多:他不但接收了所有的戰利品,把劉邦趕到山溝溝里,還對劉邦狠狠砍了一刀,這是直到今天討論者中都很少有人關注到的:項羽對劉邦進行了裁軍--------------鴻門宴之前

「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漢軍十萬

分封后裁軍
四月,兵罷戲下,諸侯各就國。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
項羽規定劉邦只能帶三萬軍隊之國。比起鴻門宴時冒險與十萬漢軍作戰,這樣的政治解決難道不是高明得多?項羽後來的失敗是別的地方犯錯太多,而不是鴻門宴上沒有更殘暴。

這一招後來蔣公也玩過,北伐最能打的是廣東人稱鐵軍的第四軍,和廣西人稱鋼軍的第七軍,蔣自己黃埔生為主的第一軍還要稍遜一點。1928年6月,張作霖退往關外,北伐軍前敵總指揮廣西的白崇禧,在北平東方飯店宣布北伐勝利,話音未落,北伐軍的蔣總司令就要裁掉他的第七軍,要求整個廣西軍隊縮編成一個師加一個旅,一面誘捕了兩廣的帶頭大哥李濟深,一面收買了白崇禧帶著的湖南軍隊,白崇禧坐日本輪船逃往香港,蔣還沿途查船,一心要活捉白崇禧-------------最後會失敗,真不是不夠黑啊。


項羽當時不殺劉備是為了穩定各路兵馬,當時,項羽的兵馬也不是特別多,你想想,當時還是說了先入還關中者為王,大家的目的說白了,求富貴而已,有誰真的為復六國,結果,好了,殺了劉邦,其他各路諸侯怎麼想,富貴沒了,頭也丟了,而且當時所謂的中央集權的制度也沒完全確立並成為傳統,後來漢朝建立通過一系列的手段才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所以,當時大家都是想拿個小地盤,做個土皇帝。所以,當時的項羽的想法也不是當皇帝,而是當個盟主,在此情況下,他怎麼可能殺劉邦,他封各路諸侯,就確立盟主地位了,再次,諸侯是看實力說話的,給劉邦,他也不敢當王,沒實力,匹夫無罪,懷壁其罪。恐怕對當時的分封情況大家不是很了解,舉個佐證,漢朝剛建立的時候分封的是異姓王。連劉邦的一個無功發小都得到了燕,為王。至於後來建立統一的大漢,是後話了。那鴻門宴是怎麼回事?項羽是否這麼天真呢,連家裡的人,自己的叔叔都會出賣自己都不知道,大概是不可能的,那鴻門宴估計是為功者諱。大家懂的,成王敗寇。


這個不好回答,估計項羽本人也挺後悔的。


殺劉邦容易,然而殺了劉邦,別家諸侯就不反了嗎?

只怕是反得更快吧!齊國不就是好例子嗎?

項羽的失敗關鍵在於沒有定都關中,這才是最大的失策。

關中在手,進可攻退可守,秦國的先例就在那裡。

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第一,劉邦確實是先進咸陽城,關中原本他稱王,況且經過張良的指點,劉邦與咸陽百姓約法三章,已取得民心,殺他是不義之舉。

第二,項羽雖然能任用賢人,但是應該給予功臣獎賞時卻十分吝嗇(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足見他是一個目光短淺之人,在劉邦雙手奉上咸陽,並主動認錯的前提下,他難以痛下殺手。

第三,有一個坑爹的叔叔項伯........

第四,劉邦夠無賴,劉邦家人曾為項羽所擒,項羽藉此威脅劉邦投降,然而劉邦卻說,我們是結拜兄弟,我父親就是你父親,你若烹了他,別忘了分我一杯羹~~~~


就是一個隨機事件而已。
如果歷史能回頭,再來一次,說不定項羽當時心念一轉,殺了也就殺了。
就和你做一道不知道答案的選擇題,ABCD最後選了一個A,再選一次也許就會選B。

類似情況還有光武帝之兄。再來一次或許未必會死,不死皇帝未必輪得到劉秀,各方面能力劉縯都不比劉秀差。


項羽獨裁無膽,民主無心。

劉邦韜光養晦,只做不說,悶聲發大財。

怎麼這麼耳熟的……


項羽並不具備政治家的深謀遠慮,他雖然善於帶兵,但是在政治方面,跟常人無異。所以我們可以從普通人的心理來分析。
項羽和劉邦的關係,一直還是不錯的,至少沒有啥大仇。兩人一直在項梁手下共事,一起帶兵打仗,就算沒有深交,但是同事之情還是有的。劉邦很會處理人際關係,項羽不會對他有啥惡劣印象。
後來劉邦入關,派兵駐守函谷關。項羽不得入關,派兵攻打函谷關,兩人才有了矛盾。但是劉邦在鴻門宴上,已經當面解釋、道歉了。從人之常情來說,項羽已經不能再追究這事了。


很多歷史牛人的專業分析,贊。
but,理性不是人類行為的全部。
試舉例:
1.上學路上,拉褲了。其實出門前就有便意,你為何決定不拉完再出門?
2.喲,對家點炮!不,不和,這個牌必須自摸!「幺雞」!給對家和了!你為何不及時推倒?
3.再擼下去,絕對垮了,絕對,絕對,不擼了。晚上,對著波多姐姐,「去他媽的,最後擼一管!」。然後你*盡人亡。為何你守不住自己的襠?
3.「劉尼瑪,我操你大爺。老子砍死你!」「大哥,大哥,我錯了,我給你跪下。我叫你爺爺!大哥來,抽煙,給你點上。這點小意思,孝敬您的,以後每月定時送…」「這特么才像話,別作死啊以後!」然後你被捅死。
以上,自信,貪婪,原欲,虛榮。還有其他許多,沒有必要理性探求原因,只是作為一個人,他就是特么的這麼做了。


推薦閱讀: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項羽 | 中國古代歷史 | 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