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的電影票這麼便宜?
一般都是10美金左右,在其人均收入裡面占很少的比例。而國內的電影票價一般都占人均收入很大比例。
首先更正大家一個觀念,就是直接拿票價來比較,比如中美之間票價摺合下來基本一樣,甚至美國比中國還便宜。但是這樣不能證明什麼。
列舉票價研究的幾項重要內容:
「電影票在人均月收入可支配收入中所佔的比值」
「電影票價與當地人均消費總額的研究」
「觀眾觀影習慣研究」
「觀影人群在當地總人口中的比重」等等。
美國的票價所佔每月收入比重大約240分之一,而我國大約是60分之一,差多少倍大家可以算一下,但是我說了,單憑這一項是不能比較票價的,(直接比較票價更加不可取),需要多項調查數據。(由於與問題無直接關係,先說到這裡,這張圖片大家可以看看)
1.成熟的電影產業模式
好萊塢是世界電影中心,幾乎所有的重要電影事件都是首先發生在好萊塢。製片,發行,放映都有一套成熟的行業運作模式和有效的市場監管,電影市場充滿活力和競爭力,這是個大前提。
2.電影壽命長
先解釋一下電影壽命的概念,是指影片在影院及其他渠道合法的放映時間。
美國一部電影的壽命一般在一年半到兩年之間,影院收入,付費頻道,租賃DVD,零售DVD。(而中國大陸的電影壽命是15天到35天,百分之九十以上來自票房收入)這樣的話,美國電影的收入更加多元化(主要得益於法律保護和有效的版權管理),緩解了票價壓力。
3.長期培養觀眾的觀影習慣
上世紀的鎳幣影院確立了電影大眾消費的地位。鎳幣影院_百度百科五分鎳幣是非常小面額的貨幣,使得大家都有機會走進影院,(具體看看鏈接)。所以整個20世紀美國電影行業都在培養觀眾,到了如今,已經有相當規模的固定觀影人群。(經常進影院的人群大約佔到總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而我國是百分之五)(2011年數據)
4.後電影產業開發緩解票房壓力
電影產業盈利主要來自兩方面:票房+後電影產業。
在美國,後電影產業的開發已經十分成熟,幾乎被運用在了文化產業的各個行業當中,從而成為一種既可以宣揚理念,又可獲得利益的手段,極大地推動文化產業的興盛。 具體包括:海報,音像製品,玩具(皮克斯最典型),郵票,紀念品,電子遊戲(如《古墓麗影》,《蝙蝠俠》),主題公園(大名鼎鼎的迪斯尼樂園其實就是電影人物主題公園),原創音樂(如《泰坦尼克號》主題曲我心永恆)文學作品(《達芬奇密碼》《哈利波特》《暮光之城》等等)等產品,對其的開發是指與影片相關的人物形象,品牌等可以由電影生產價值的一切產品的生產,發行,許可,銷售以及其他形式的開發。(先有的文學作品,而且絕大多數都是文學改編。但是我們這裡探討的是電影放映之後對於書籍遊戲等的二次熱賣。相當於反哺,不得不承認電影之後這些項目都變得更加火爆。 )
根據2010年數據,美國當年國內票房收入大約70億美元,僅佔總收入的不足百分之三十,其餘的收入全部來自於後電影產業。(我國票房所佔比重超過百分之九十,這還是得益於廣告收入,如果去掉廣告收入,大約是百分之九十五)
5.健康的商業模式
我國電影有兩項支出的強制性的:5%的國家電影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專項基金(從來沒有明確公布過花費在哪裡了),3.3%的營業稅。也就是說,每年百億以上的中國電影產業,有將近9%的收入一點沒脾氣的被蒸發了。
美國的電影發展模式比較自由,實行分級,只要是製片廠電影最起碼都有上映機會,不會被剃光頭(因為地下電影票房收入微乎其微)
6.海外市場的紅火彌補國內
2000年後,美國影視和音像產品超過了航天航空業,成為第一大出口產品。上世紀90年代中期,全世界100部暢銷影片中,美國片共佔88部,穩穩佔據壟斷地位。2007年的數據,海外收入已經達到將近三百億美元!長期處於貿易順差,國內票價當然更加便宜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商業地產成本高昂。
根據前面的回答,我們可以看出,美國的電影票並不便宜,只是物價和匯率因素影響,使國人感到美國電影票價貌似比國內便宜。物價和匯率我們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看看我們國內電影票價的構成。
中國影院採用分賬的形式來分取利潤。國家規定:影院方不超過50%——例如電影票60元一張,電影院(含院線)要收30元。再由發行方、製片方、電影專項基金(5%)、營業稅金(3.3%)和其他附加部分按比例分賬。這幾年影院分成比例有所提高,一般可以達到55%-60%。
如按照一張80元的電影票價,院線分到45元左右。但是,院線老闆口袋的銀子少之又少。45元中,稅金和雜費10%,地產租金佔30%,人力和運營費用30%,即一張80元的票價,院線最多賺十塊出頭而已。但是,這只是最多,近年來,由於一二線城市商業地產的持續升溫,適合做影院的地產價值節節升高,地產商順勢提出與院線利潤分成,即每個月除了定額收取一定的地租之外,如果院線生意好,還享受額外的分成,一般需要達到邊際收入的20%-30%。
因此,地產商的電影票價的構成中,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可以這麼說,在一線城市中,一張120元的全價影票中,至少有20元以上,是付給地產商的。
美國電影院主要不是靠電影票賺錢,是靠爆米花和飲料。
我剛到美國的時候,發現附近有一家二線影院(就是一線影院的片子在下映之後這家影院才開始放)。這種電影院一張票才一兩美元(本地一線影院大概是6-12美元)。我總是納悶這種電影院是怎麼盈利的。
有一次我沒吃晚飯就去看電影,順手買了點爆米花充饑。這才明白。
當時一張電影票只有1美元,但是我的中包爆米花和中杯飲料花掉了11美元。1美金在美國和1人民幣在中國差別那大了去了,而且這樣的票價比較是不能考慮匯率的。
根據維基百科的數據,2010年美國人均月收入超過3000美金,而2011年國內北京人均月收入大概在3000人民幣左右。
在美國票價大概在7-15(以我在洛杉磯看過的價格為例)左右,國內北京大約在40-150(包括IMAX),如果不是團購,去UME、萬達等環境較好的看一次,起碼也要60-80左右,大約是工資的1/40,而美國大約是月收入的1/250 ,這個差別是巨大的。
其實我們不應該說美國為何便宜,應該看看我們為何這麼貴。國內電影市場還算是嬰兒階段,即使是這兩年大躍進,銀幕也只有1萬快,而美國大約有3-4w快銀幕,相對人口的平均來說差別巨大,而且在以前,這個數量還更高一些。在美國看電影是一種極為大眾的休閑消費方式,而在中國還顯然整的是歌劇架。前些年,國內電影市場還是一潭死水,沒有什麼人去電影院看電影,很多電影院只能靠抬高票價,來保證收入。
這是一種很齷齪的行為,要知道在04 05年以前,大多進入影院的觀眾,還是影迷居多,這些覺得只有去電影院看電影才是對電影最好的體驗方式的觀眾,反而無情的被影院宰了那麼多年。很不幸,我也是這樣一個人。03年時候《綠巨人》在國內上映,我即使是已經買了打折票,還花了45RMB,這在當時,我身邊的人是不理解的,都覺得我有毛病。
而2002年的《英雄》在UME的票價更是高達75RMB。那個時候,影院少,觀眾少,在他們看來,只能靠高票價來維繫。大概這個意思:反正也沒幾個人看,漲的高些還能多點收入。 類似的情況還出現在《阿凡達》時期的IMAX上,物以稀為貴,IMAX熱,廳少,你看上海和北京排隊的人,原本90一張的IMAX票,也立馬就變成了120、150甚至180。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中國人的經商理念。
不過,隨著《阿凡達》和《變形金剛》的大熱,吸引了大量資金進入到影院這個行業,過去2年就增加了將近5000快銀幕,到處都在建影院。這樣下來,票價下降是必然趨勢,誰也無法阻擋。我就在波士頓,而且經常看去電影院看電影。
以剛過去的2011年為例。
第一,美國電影票不便宜。去AMC看一部2D電影為例,票價$6/$9.5/$11.5(早上/下午/晚上)可以直接上 https://www.fandango.com 查全美各影院票價。按匯率折算下來,也不是貴太多。
第二,感覺上美國電影票便宜,是因為物價。一美金在美國,一塊錢人民幣在中國,其實差不多的。所以是不是一定要在中國賣10塊錢一張票大家才覺得便宜?而因為匯率問題,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另外,2009年我還在中國的時候,在廣東一個小小小城市,真有買過10塊錢的電影票,一部低成本國產爛片,具體名字和劇情都忘了。扯遠了。)
第三,這些年中國在通貨膨脹。不只電影票,什麼都漲價。這個不用多解釋。
第四,在 http://donghua.cntv.cn/20111108/100307.shtml 這個文章已說明「在美國,很多影院都不是靠電影票盈利的,影院中的爆米花和飲料往往是重要的收入來源。」是的,如果你在這裡買過動不動要8塊錢美金的一盒爆米花,就會有深刻理解了。電影票?不虧本就OK啦。相反的,一部電影要進入中國,得過多少層?中間有多少利益?多少人要從中獲利?票價能便宜嗎?
第五,供求關係。老美地大,電影多,電影院也多。波士頓已經算是一個很擠的城市了,但進電影院,只有在周末,暑假,或聖誕等節日,在一些超級大片(如變型金剛,哈利波特等)的場次才會有全場爆滿的現象。而且你看看好萊塢一年產多少電影啊,美國3億人消費得完嗎?當然要出口啊,而中國現在又有錢(GDP),華語電影不爭氣(山寨問題,技術問題),不去騙中國人騙哪國人啊?好吧,打住,不然要成憤青,要被噴了。
最後,這是註冊知乎後第一次回答,也是接觸網路以來(印象中)第一次這麼認真回答一個問題(碼這麼多字),雖然絕大部分都是個人見解,只是希望大家莫噴。謝謝。
2012年2月1日 晚
————————————我是分隔線————————————
第一次來知乎,有些功能還不是很懂。現在才看到上面,原始問題那裡,有個「評論」,點開後2樓的同鞋提出一個觀點,如下:顧崇倫?06:02
而且事實上,很多美國人10美元不止看一場,只有電影院大門口才有檢票的,各分廳並沒有檢票的,很多人(各國都有)有時候都不止看一場。
昨天回答時也想說這個問題,想想不太好,就沒寫。現在看到有人提出,就說明一下吧。
Firstly,這是真的。至少我是這麼做。但至於很多人(各國都有)?我不敢肯定,因為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是遵守紀律的。
Secondly,就算顧崇倫的假設成立,但這對票價影響甚微,或者說沒有影響。正如我上面所說的,電影院很少爆滿。無論一個人進去看多少場次,電影院的成本固定。票價不會因為大家買一張票看幾場電影而漲價,也不會因為大家都遵守紀律而降價。Moreover,如我上面提到的,電影院的盈利來源是爆米花而不是電影票。票價多少沒什麼影響。
為什麼美國的電影票這麼便宜?事實上是,美國的電影票「感覺上」比中國便宜很多罷了。
2012年2月2日 下午大噶吼~!「電影票好貴,僅僅搬了個家,怎麼看電影就從之前35一張變成60一張了?」相信產生過這個疑問的人不在少數。事實上,全中國的電影票價,從來就沒統一過。大到一二三四五線城市,小到三里屯海淀黃庄望京國展,甚至方圓五百米內的三家影院,票價往往都不一樣。「比價」成了很多都市小青年看電影之前必備的步驟。但在美國,全國電影價格卻早已統一。也就是說,中美兩國在電影票價上定價完全不一樣。
別急,聽二發跟你講講美國電影票價為什麼是統一的。
別急,聽二發跟你講講美國電影票價為什麼是統一的。市場的進化
在很久以前,美國也曾是彈性票價。在1895年盧米埃發明電影放映機起,電影票就是不固定的。直到1905年,當時有電影院打出了五分錢鎳幣准入的極低票價,讓大量低收入階層觀眾湧入,影院初嘗「薄利多銷」甜頭,短期內瘋狂增設多家「鎳幣影院」,早期的「院線」概念就隨之誕生,而電影也因此成為大眾娛樂方式。
1912年時,一部講述埃及豔后的長片初入美國,對當時全部都是短片的「鎳幣影院」產生巨型衝擊,因時長更長和信息量更大,這部電影理所應當地有了比短片們更高的定價,受內容影響,美國又回到彈性票價狀態。
而當時的電影主要由五大電影公司生產,為了讓自己旗下的院線可以佔盡價格優勢,五大公司聯合決定在向不屬於自己旗下的院線售賣放映權時,抬高價格並強行要求搭售還未製作完成的低質量電影,保證自己的院線通過票價差異贏得更多觀眾獲取更大利潤。
但這個做法讓其他院線和中小製片公司的生存空間受到巨大壓迫,為打破垂直壟斷,他們向美國最高法院提起訴訟,最終在1948年出台了規定電影製片、發行、放映不得一體化的《派拉蒙法案》,極大縮小了價格差異,將其控制在一個較小的區間。
但因為受經濟危機影響,B級(當時質量相對較低影片)電影因為資本後盾不夠強,大幅減少,而他們低放映權價格為影院帶來利潤的鏈條也就逐漸弱化,於是影院開始自發調整價格,具體表現為對大片漲價以減少損失和提高利潤,以及依據放映時間段和座位的差異來區分票價高低,而為了避免低收入群體的流失,同時還專門制定了專門針對學生和老人的優惠價。
當時的美國電影票價跟中國是一樣一樣的~1972年,轉折出現了。科波拉的黑幫巨作《教父》上映,美國所有電影院採取了統一定價:明星雲集的超級製作、片方在院線間的運作,都是這部電影票房的保證,並首次嘗試了全美統一票價,取得了極佳的票房。
於是後來紛紛有人效仿。雖然全美統一票價後,曾經也有一些利益相關方有過對統一定價制的質疑,也曾做過改變。但最終大家會發現,一旦恢復票價差異,票價本身就可能成為觀眾預估電影質量的的參考。當觀眾默認所有電影都值一個價。你漲價,流失觀眾。你故意賣便宜,觀眾可能會覺得你心虛——「是不是片子質量差怕賣不出去才打折」?
在電影產業不成熟的環境里,由於生產者創造產品的平均質量得不到保障,能通過本身的優秀吸引觀眾的電影數量少,「營銷口碑」和「價格戰」就成了不同電影競爭的關鍵手段,當然,一些惡性競爭也就隨之滋生,甚至可能造成整個生產-包裝-銷售的惡性循環。這時,反倒是統一定價反而作為規則,維護了製片方、發行方、院線、觀眾四方默認形成的利益平衡。
極大減少了惡性競爭的發生。觀眾的轉變除了片方在「努力為觀眾提高性價比更高的服務」上的努力,觀眾本身的整體經濟狀況也是影響電影票價很重要的因素。具體的表現,就是票價收入比。電影,到底是奢侈品,還是必需品?是精神享受?還是物質享受?從這個範疇來看,票價成了對觀眾群體進行劃分的一種方式。收入越高,對票價就越不在意。
決定是否看電影和看哪部電影時,會更加註意通過對電影本身質量來進行篩選。而在決定影院時,也大多按照就近原則越方便越好,影院的整體觀影環境與周邊飲食娛樂設施也比票價更重要。這個人群已經將電影視為一種常規娛樂方式、甚至剛需,即電影產業的穩定受眾群。
收入越低,則對票價越敏感。其中有一部分人可能本身也有觀影習慣,但在決定看電影時,會進行比較詳細的票價比對,在區域不變的情況下儘可能選擇電影票價低的影院。
而更多的人,還是將電影視為奢侈消費,他們只有朋友聚會或談戀愛時,才會將電影當做一個「環節」而去電影院,尤其是談戀愛,他們享受影廳昏暗環境里和戀人曖昧的氛圍大過電影本身。如果只有自己一個人,那是不會去電影院的,他們會用別的方式來替代。至此,就要引入另外一個常規認知里對票價產生影響的次要概念了。
影院的替代品
影院的替代品
不去影院,一般有兩種別的方式可取代:正版DVD和網路。 電影票價+交通費+飲料費+爆米花+晚飯/午飯(如果是約會)=單次觀影的全部花費。對於低收入群體,這個成本是較高的。對於很多平時就不願意在娛樂項目上花錢的人而言,更覺得難以承擔。正版DVD和網路觀影,等於免去了電影本身的觀影費用,而且減少了時間成本。
如果這兩者的價格比去影院要便宜,那麼這部分人群會毫不猶豫選擇這兩者。但在一些國家,正版DVD幾乎不發行,購買麻煩且價格昂貴,正版網路平台放映片源少或更新慢,盜版監管又寬鬆,那麼選擇從網路下載盜版的人群就會極其龐大。「反正將來能在網路看到」,大家就更不會進影院,影院通過觀眾數量獲利變少,票價自然高居不下。
在美國,現行的電影票價基本穩定在10美元左右,而普通公民平均年收入約5萬美元。與中國相比較,票價占收入比例比中國要低數倍。而這個價格因為太低,觀眾完全不需要考慮選擇網路或DVD來觀看。而美國盜版的高昂違法成本也遏制了這部分的分流。由於移動端支付程序繁瑣,再加上還要收取較貴服務費,所以線上購票平台在美國市場也非常小。
中國的購票App大火,還是建立在價格優勢上,這部分優勢沒有了,那消費渠道也就更單純化,從中分一杯羹的額外環節也就相應減少。加上美國在電影衍生品開發上已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一些超級製作電影如漫威和迪士尼等可以通過這一部分周邊市場獲得大量盈利,更減少了通過電影票房獲利的單線壓力。
當下的美國,已不存在任何票價彈性,早已形成了一個固定的」行規」。而事實,也正證明了統一定價的好處。當」要不要去影院觀影」完全不會受經濟狀況影響,成為了平民消費項目後,觀影人數在國民總人數中的佔比也變得巨大,片方與院線也更容易通過走量來獲得盈利。
當下的美國,已不存在任何票價彈性,早已形成了一個固定的」行規」。而事實,也正證明了統一定價的好處。當」要不要去影院觀影」完全不會受經濟狀況影響,成為了平民消費項目後,觀影人數在國民總人數中的佔比也變得巨大,片方與院線也更容易通過走量來獲得盈利。那麼影響票房的決斷點,就變成了影片質量——質量好的電影,自然擁有更多觀影人次。也就能刺激片方更集中資本在創作環節的投入上,觀眾也能看到更多好電影。從而更好的培養觀眾的觀影習慣。美國電影,也因此進入了良性循環。為了形成這樣一個好的體系,無數人付出了精力與時間。而這,正是支撐一個產業長期蓬勃發展的關鍵。周末要來了,發友們有什麼近期好電影推薦給二發去看么?
歡迎關注熊貓鎮公眾號:ToooRich
打個比方吧,某個導演拍了一部商業片,計劃是1萬的票房,於是先在美國上映,美國的電影產業很發達,大部分人都願意花錢去看電影,結果賣出去了1000張票,那麼每張票只要定價10元錢就可以達到預期了。接著他又去另一個國家,這個國家電影產業剛剛起步,電影在這裡只是少部分高收入階層的人的消費目標,於是只賣出了100張票,那麼每張票是不是就要定價100元才能達到預期目標呢
我不知道美國的電影票多少錢,但是國內的電影票都還好啊,我在廣州一般像UA中影這些中上的電影院一般30到45一張票(貓眼電影購票的)。二沙島金逸旗艦店那樣就屬於特殊貴了幾乎上100一張票,其他有iMax的也要上百。
如果美國電影票都很便宜的話,我就套用一下美式思路來解釋
「我們美帝好萊塢的電影全地球人都付錢看,還需要收自家人那麼多錢么?少收點少收點」是蠻便宜的,而且經常還有各種 deal。
遙想當年 CompleteSavings 的 offer 還在時,那可是5刀一張票啊!!!5刀 的 fandango 秒殺幾乎所有大型院線,還包括 IMAX!好像總有人喜歡拿「占人均收入的比例」來比較中美物價。
說白了就覺得咱們也都理所應當地應該過上美國人的生活唄。
你去看看中國人均GDP達到了美國的幾分之幾,再估摸一下哪年中國人才能過上美國人的生活。
什麼?你說中國人工作比美國人辛苦?沒錯。
什麼?憑什麼中國人要辛苦?
你去看一下改革開放前中國人均GDP佔美國幾分之幾,就知道辛苦何用了。
中國人民生活水平要想追上美國,是需要時間的,是需要一代甚至更多人日夜工作才能實現的。如果每個中國人都像每個美國人一樣懶,那中國經濟會永遠落後於美國,中國人永遠也過不上美國人的生活。
所以別這麼比物價了,沒意思。
美國的電影市場成熟,群體很大,10美元的票價就能賺到錢。而中國願意付費看電影的人目前數量不大,電影要收回成本並賺取,那麼單張票價就必然高了。
影線銀幕數量龐大是很大一部分原因。國內院線數量太少了
你們來紐約看看。。。12/15普通的 3d加3塊 imax再加3塊 所以你看一場imax3d大約人民幣得150 國內我也只記得全民看阿凡達的時候到過這個價格
其實主要是因為國外的電影院會賺很多廣告錢,一般都會給你放很久的廣告的
哎,貼一個視頻,裡邊道出了中美票價差異的一個原因。
韓國講師上課 幾句話勾勒出大陸人的悲劇之處(1)視頻
我是這麼看的,談國外票價是否便宜只是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的。而消費者也只是電影產業鏈中的一個環節,我們還要看到其他因素對票價的影響。
1.看電影其實是很地域化的一種服務,而中國的影院或屏幕建設的跑馬圈地雖然已經在三四線城市取得一定進展,但與國外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從而使中國還處在整體票價虛高的境遇。
2.國外很少有電影優惠券,價格比較平實,而中國人喜歡高居高打,喜歡讓人感覺用上80元優惠券(或會員卡折扣)+40元現金享受了門市價常年120元的觀影服務,但這種影院全年平均票價不過35-45元。從而讓人感覺電影票價很高,但其實還是虛高。
還有很多周邊因素,有時間再交流。
看了一下 5年前的題目.... 國內票最便宜。!
成本低!!
需求決定價格,價格高低都因需求而起和成本沒啥關係
從百度糯米買,4線城市,10塊錢左右,貌似也不貴呀
推薦閱讀: